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通用11篇)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1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财综[2010]111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0]1号)发布后,有关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来电来函,询问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资金,应使用什么票据等问题。经研究,现将有关事宜补充通知如下:
一、行政事业单位取得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其中,已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2001]54号)规定,可凭《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及相关银行结算凭证入账。
二、行政事业单位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资金,形成本单位收入,不再向下级单位转拨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
账;转拨下级单位的,属于暂收代收性质,可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具有横向资金分配权部门(包括投资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等)拨付的基本建设投资、科研课题经费等,形成本单位收入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转拨下级单位或其他相关指定合作单位的,属于暂收代收性质,可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四、没有财务隶属关系的行政单位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应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
五、没有财务隶属关系事业单位等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如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发生的科研课题经费等,涉及应税的资金,应使用税务发票;不涉及应税的资金,应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2
一、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取得的财政
性资金, 按照财综[2010]111号文件的规定, 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使用《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及相关银行结算凭证入账。
二、行政事业单位取得非国库集中支付来源的财政性资金, 暂可向付款单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各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财综[2010]1号、财
综[2010]111号文件和本通知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不得利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非税收入、会费收入、捐赠收入、医疗服务收入, 也不得利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乱收费、乱集资和各种摊派。
四、各级财政部门可根据财综[2010]1号、财综
[2010]111号文件和本通知规定, 结合管理实际, 进一步细化可否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行为, 便于用票单位执行。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监督检查, 坚决制止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乱收滥支行为, 切实规范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
五、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进财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资金;结算票据;管理
引言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暂时收取、代替收取和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结算过程中出具对的凭证,属于单位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以及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同时也属于税务、财政以及监察等相关部门展开监督检查的有利凭证[1]。强化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是自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源头上完善往来资金结算行为,避免肆意开票、肆意收费的有力途径。
1.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现状
在近些年中,伴随我国资金往来结算业务的逐步增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也变得愈来愈频繁,不仅国家针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规范政策法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也就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管理工作引起了一定的热点关注。然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面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管理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管理相关的财务工作可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还会妨碍开展“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工作,从容最终对财务部门整体工作产生不良影响[2]。
2.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单位超范围使用票据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往来票据过程中,会出现开具内容偏离核定使用范围现象。详细的超范围使用票據行为包括:收取运营服务费用、收取行政事业费用以及收取其他相关费用等。引发这一类情况出现的原因可归纳为:I.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面对应纳税收入会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进行收取,但总是避开纳税相关部门的监管,投机取巧对纳税义务进行规避;II.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性质进行变换,他们面对非税收入故意选取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以到达“坐收坐支”的目的,避开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III.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差,部分财务人员对自身业务性质有着错误的认识,执行票据政策“任意妄为”,使得票据使用“乱成一团”,滋生普遍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错综事件[3]。
2.2财务部门监管难度高
通常情况下,财政部门需要处理的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业务数量是要少于非税收票据业务数量的,但是关于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存在监管难度高的问题。受财政票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有限、工作任务繁重影响,而并不是全部的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款项都要上缴至财务部门,再加上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存在使用周期长的特征。这就导致了在进行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监管工作时,无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发觉,从而为无法乱纪等现象创造了可乘之机。
2.3非税收收入管理滞后
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仍旧存在非税收入管理滞后引发票据政策模糊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获得服务性营收,并没有运用非税收入管理手段展开管理工作,面对这一部分所获取的应收,不仅不应用财政非税收票据,也不应用税务发票,在不具备其他相关票据的影响下,通常都选取使用往来票据。还存在一方面问题,由于一些得到确认的非税收入资金不拥有相适宜的票据,只能够应用往来票据进行收取工作,好比住房公共维修基金、政府集中公共出售收入等。
3.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
3.1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
3.1.1资金往来结算票据范围
资金往来票据为会计核算提供原始凭证,为税务、财政以及监察等相关部门监管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暂行办法》指出,四种行为收入能够选取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展开结算:I.暂收款项,该款项是经单位进行暂时性代收,待经济行为完结后应当返还原交款单位或者个人,不划为本单位收入的款项,包括保证金、定金及押金等暂时代收的各类款项;II.代收款项,该款项是经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代为收取,待经济行为完结后应当交付给其他手段单位或个人,不划为本单位收入的款项,包括水电费、体检费、教材费等代为收取的各类款项;III.行政事业单位内各个构成部门相互间、单位与个人相互间存在的相关资金往来,并且不划为本单位收入的款项;IV.国家财政部门指定的不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其他相关资金往来收入行为[4]。
3.1.2票据相关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开具的票据存根进行妥善留存,票据存根保存期间通常为5年。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已过保存期应当销毁的票据存根、为用过应当销毁的票据进行登记造册,在得到相关部门核准后,对票据进行销毁。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若有遗失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情况,应当第一时间于县级以上新闻报纸上刊登票据作废声明,同时把票据遗失等相关情况,经由书面内容报送至财政票据监管机构备案[5]。
3.1.3票据使用管理监督检查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提高对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票据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贯彻国家下发文件规范,对单位资金往来票据信息进行如实提供,全面配合税务、财政以及监察等相关部门监管的监督检查。若有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违反资金往来票据相关规定情况,要进行积极整改,整改过程中不予核发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3.2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措施
3.2.1宣传财务法律观念
采用培训、讲座、多媒体宣传等方式强化社会各界人事对往来结算票据的认知程度,接受培训的对象应当包括单位领导、单位财务人员等,促使行政事业各部门、社会人员全面认识到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违规使用票据的不良后果。
3.2.2财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结合我国《暂行办法》,全面贯彻票据核旧领新准则,加强对票据源头的控制管理,切实进行“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肃把好票据发放关卡;认真落实票据常规统计、核准工作,设立专人对票据进行管理,第一时间对票据领购、发放、核销等信息进行记录[6]。
3.2.3强化对票据违规的惩处
税务、财政以及监察等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严厉查处单位或个人资金往来结算票违规使用行为。针对情节严重的票据违规行为,一得到查处,立马对责任方展开所有财政票据停止供应处理,收回其正在使用的相关票据,责令其第一时间改过,直到改正规范后再对其提供票据,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惩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全面分析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宣传财务法律观念,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票据违规的惩处,在现如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市场背景下,强化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管理对实现行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戴敏敏,蒙雪凯,赖永喜.加强财政票据管理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10):112-113.
[2]李权华.加强和完善往来结算票据管理,提高政府非税收入的调控水平[J].新经济杂志,2009,(02):48-50.
[3]于德美.浅谈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87.
[4]张建,黄青春.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与管理初探[J].财政监督,2012,(20):225-226.
[5]周末.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浅析[J].财会通讯,2010,(09):77-78.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4
《中央(xxx省、自治区、市)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本装票)印制说明
1.字体、字号:标题为汉仪大宋,15磅;内文字体为方正书宋,10磅;表格尺寸为:146mm×56mm;
2.成品尺寸:180mm×106.1mm,误差不超过0.1毫米; 3.联次及纸张、墨色、套章、防伪等要求: ①票据一式三联;
②票据纸张采用财政票据防伪无碳复写纸。其中:
第一联:存根。克重:45g/㎡;纸张:无碳复写上纸;墨色:红色;号码:10位,防伪荧光红号; 第二联:收据。克重:52g/㎡;纸张:无碳复写中纸;墨色:棕色(黄色底纹);号码:10位,防伪荧光红号;在标题正中位置套印财政票据监制章(荧光);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5
办法》的通知
财综〔2010〕112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票据管理制度,规范捐赠票据使用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财政票据管理的法律制度规定,我们制定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 政 部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行为,加强公益事业捐赠收入财务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和财政票据管理的法律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以下简称捐赠票据),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团体及其他公益性组织(以下简称公益性单位)按照自愿、无偿原则,依法接受并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财物时,向提供捐赠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具的凭证。
本办法所称的公益事业,是指下列非营利事项: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第三条 捐赠票据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
捐赠票据是捐赠人对外捐赠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捐赠款项税前扣除的有效凭证。
第四条 捐赠票据的印制、领购、核发、使用、保管、核销、稽查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各级财政部门)是捐赠票据的主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和管理权限负责捐赠票据的印制、核发、保管、核销、稽查等工作。
第二章 捐赠票据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第六条 捐赠票据的基本内容包括票据名称、票据编码、票据监制章、捐赠人、开票日期、捐赠项目、数量、金额、实物(外币)种类、接受单位、复核人、开票人及联次等。
捐赠票据一般应设置为三联,包括存根联、收据联和记账联,各联次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分。
第七条 下列按照自愿和无偿原则依法接受捐赠的行为,应当开具捐赠票据:
(一)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应捐赠人要求接受的捐赠;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接受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
(三)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
(四)其他公益性组织接受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
(五)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行为。
第八条 下列行为,不得使用捐赠票据:
(一)集资、摊派、筹资、赞助等行为;
(二)以捐赠名义接受财物并与出资人利益相关的行为;
(三)以捐赠名义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
(四)收取除捐赠以外的政府非税收入、医疗服务收入、会费收入、资金往来款项等应使用其他相应财政票据的行为;
(五)按照税收制度规定应使用税务发票的行为;
(六)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捐赠票据的印制、领购和核发
第九条 捐赠票据分别由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并套印全国统一式样的财政票据监制章。
第十条 捐赠票据由独立核算、会计制度健全的公益性单位向同级财政部门领购。
第十一条 捐赠票据实行凭证领购、分次限量、核旧购新的领购制度。
第十二条 公益性单位首次申领捐赠票据时,应当提供《财政票据领购证》和领购申请函,在领购申请中需详细列明领购捐赠票据的使用范围和项目。属于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还需提供社会团体章程。
财政部门依照本办法,对公益性单位提供的捐赠票据使用范围和项目进行审核,对符合捐赠票据适用范围的,予以核准;不符合捐赠票据适用范围的,不予以核准,并向领购单位说明原因。
公益性单位未取得《财政票据领购证》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先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
第十三条 公益性单位再次领购捐赠票据时,应当出示《财政票据领购证》,并提交前次领购捐赠票据的使用情况说明及存根,经同级财政部门审验无误并核销后,方可继续领购。
捐赠票据的使用情况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捐赠票据领购、使用、作废、结存等情况,接受捐赠以及捐赠收入的使用情况等。
第十四条 公益性单位领购捐赠票据实行限量发放,每次领购数量一般不超过本单位6个月的需要量。
第十五条 公益性单位领购捐赠票据时,应按照省级以上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向财政部门支付财政票据工本费。
第四章 捐赠票据的使用与保管
第十六条 公益性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和财政部门的要求开具捐赠票据。
第十七条 公益性单位接受货币(包括外币)捐赠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填开捐赠票据。
第十八条 公益性单位接受非货币性捐赠时,应按其公允价值填开捐赠票据。
第十九条 公益性单位应当按票据号段顺序使用捐赠票据,填写捐赠票据时做到字迹清楚,内容完整、真实,印章齐全,各联次内容和金额一致。填写错误的,应当另行填写。因填写错误等原因作废的票据,应当加盖作废戳记或者注明“作废”字样,并完整保存全部联次,不得私自销毁。
第二十条 捐赠票据的领用单位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销毁、涂改捐赠票据,不得将捐赠票据与其他财政票据、税务发票互相串用。
第二十一条 公益性单位应当建立捐赠票据管理制度,设置管理台账,由专人负责捐赠票据的领购、使用登记与保管,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捐赠票据的领购、使用、作废、结存以及接受捐赠和捐赠收入使用情况。
第二十二条 公益性单位领购捐赠票据时,应当检查是否有缺页、号码错误、毁损等情况,一经发现应当及时交回财政票据监管机构处理。
第二十三条 公益性单位遗失捐赠票据的,应及时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声明作废,并将遗失票据名称、数量、号段、遗失原因及媒体声明资料等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公益性单位应当妥善保管已开具的捐赠票据存根,票据存根保存期限一般为5年。
第二十五条 对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捐赠票据存根和未使用的需要作废销毁的捐赠票据,由公益性单位负责登记造册,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由同级财政部门组织销毁。
第二十六条 公益性单位撤销、改组、合并的,在办理《财政票据领购证》的变更或注销手续时,应对公益性单位已使用的捐赠票据存根及尚未使用的捐赠票据登记造册,并交送同级财政部门统一核销、过户或销毁。
第二十七条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印制的捐赠票据,一般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核发使用,不得跨行政区域核发使用,但本地区派驻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益性单位除外。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对捐赠票据的领购、使用、保管等情况进行稽查,也可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项检查。
第二十九条 公益性单位应当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隐瞒情况、弄虚作假或者拒绝、阻碍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领购、使用、管理捐赠票据的,财政部门应当责令公益性单位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核发该单位的捐赠票据,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得向被查公益性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附:1.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本装票)式样及印制说明〔略〕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6
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根据《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2008]18号)规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要继续落实好从个人所得税当地留成的20%和每年按照财政预算支出的2-5‰筹集促进就业资金等相关规定。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二、资金使用范围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人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系统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购买就业基础工作研究成果、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以及省政府决定的促进就业其它支出。
三、预算管理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就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要按照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资金申请及支付管理
(一)职业介绍补贴
1.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职业介绍补贴
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免费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人数向批准该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每介绍1人实现就业可享受不超过100元的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每位符合条件的人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人员花名册、接受免费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外省入闽求职登记人员除外)、劳动合同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批准该职业中介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安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合理布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其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考虑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包括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上缴财政的服务收费收入)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含设备购置、修缮、基本建设等支出)和项目经费。对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全面完成各级政府确定的促进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政府可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具体办法由各级财政会同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对暂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过渡期内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或根据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就业人员完成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完成数等)、工作绩效和业务量给予以奖代补。过渡期不超过2011年底。
(二)职业培训补贴
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状况,可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探索以培训券或代金券培训试点。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
1.培训方式及申请办法 ⑴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定点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后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可凭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⑵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对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用人单位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批准该定点培训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⑶对本省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农村“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技工学校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为一个学期至两个学期,免学费、代办费和住宿费。承担培训工作的技工学校凭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技工学校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⑷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或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共同开展,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的(如实行培训券的形式),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制定转移就业培训项目,经县(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后组织培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可凭职业培训资金申请材料,向县(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将资金拨给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符合上述第(1)、(2)、(3)种培训方式,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单位和个人应附以下材料:本人《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提供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注有“待就业”字样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或“全国毕业生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书)、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培训或就业证明材料、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对用人单位集中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培训人员《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对技工学校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培训人员名单、代为申请协议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后,由劳动保障部门在其报到证上签注“已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字样及加盖部门公章。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设立专门窗口,受理单位和个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并向社会公布。
2.培训补贴标准
⑴根据培训职业(工种),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培训职业(工种)按技能鉴定A、B、C三类标准确认(职业工种分类目录详见附件一)。A类标准600元,B类标准500元,C类标准400元。实际培训金额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培训金额作为培训补贴标准。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培训后,取得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按最高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⑵对用人单位组织到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取得福建省职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培训费用的50%,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每人300元。
⑶对农村“两后生”,在技工学校培训时间满一个学期的,每人每次按18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培训时间未满一个学期即就业的,按实际就读时间,按比例给予补助。
⑷经县(区)级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同意,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下乡组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采取经审核同意,具体组织培训前预拨项目经费,项目完成后,财政部门视其完成情况,给予项目经费补助的办法。具体补贴标准和补贴考核办法,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培训机构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三)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初次通过目录职业或工种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向批准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企业、行业部门内设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的本企业、行业系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鉴定,可以由企业、行业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统一代为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拨付劳动者个人。
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职业)(详见附件2)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20元,非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指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70元。具体标准由设区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四)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就业困难人员是指闽政〔2008〕18 号文规定的对象。
1.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在相应的劳动合同期限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自享受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
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属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这部分人员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有效凭证、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银行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1)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实行定额补贴办法。补贴标准为基本养老保险费每人每月55元、基本医疗保险费每人每月25元。补贴资金由省和设区市、县(市、区)财政按财力状况和比例共同分担。补贴标准一定三年,超过定额补贴标准所需资金全部由当地财政自行负担。
(2)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两项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的2/3。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要向街道(社区)申报就业。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向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同级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等凭证材料。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原则上要指定一个经办窗口并向社会公布,统一受理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申请材料。经办窗口要通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就业困难人员身份,同时将符合条件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与当地的社会保险数据库进行比对,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的真实性,及时发放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适当额度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登记证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员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具体标准由设区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六)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财政可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对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于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开发应用支出以及企业用工登记备案、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给予必要支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2008年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劳动力市场建设”科目。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科目。以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有修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相应列入每年修改后的科目
中。
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以此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上述各项资金的支付管理,按照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政策补贴
1.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补助。为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以及濒临破产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国有企业经济性裁员的资金缺口问题,各级财政对国有困难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等安置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各地国有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同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省属困难企业和省对市县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另行制定。
2.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劳务派遣扶持、创业培训(SIYB)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五、省级财政补助
我省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由各地政府负责筹集。省级财政筹集的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地方就业专项资金的适当补助,并对财政困难地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给予重点支持。省级补助资金的分配与各地就业状况、就业工作任务、地方财力情况、财政投入(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情况)、就业工作绩效等因素挂钩。补助资金原则上于每年5月底前和9月底前分两次下达,实行考评、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六、决算管理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
就业专项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七、账户管理
各地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
八、监督管理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违反规定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努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终,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各种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
单位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各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定期共同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和自查自纠情况。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每年组织1-2次抽查,研究并督促解决就业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九、《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通知的意见》(闽政〔2006〕5 号)规定的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1年。其所涉及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管理事宜,按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十、各设区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可根据本通知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备案。
对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中介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接受相应服务的人员和在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窗口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其享受相应补贴的标准和申请程序另行制订。
十一、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财社[2006]26号)同时废止。
附件:1.职业工种分类目录
2.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职业)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7
财务处、科技处:
本人为
项目负责人 本人个人信息如下:
负责人姓名:
工号:
所在学院:
电话:
手机:
Email:
该项目合同已签定,合同号:
,因项目需要,本人申请预开(发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一张,信息如下:
单位名称(全称):
发票内容:
合同总金额:
元
是否为第一笔到款:是/否;到款次数:
;财务项目编号:
本次预开发票金额:
元
增值税发票类型:(打“√”)
技术开发、转让合同: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普通发票:
; 技术服务、咨询合同: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普通发票:
;
若为横向合同,本次借款软件部分金额为
元;
硬件部分金额为
元; 外协部分金额为
元。
由预开发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而发生的责任,由本人负责承担。
本人负责催促预开发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款项金额尽快到达北京化工大学账户。
项目负责人(本人签名):
****年**月**日
科技处审核人签字:
****年**月**日
财务处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财务项目编号:
财务处审核人:
注意事项:
1、科技处负责审核“项目名称”、“负责人姓名”、“合同号”、及“是否为第一笔到款”等内容。
2、预借发票的同时填写借款单,预借发票1个月内到财务处报账,超过1个月未报账的项目负责人不得再借第二张发票。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8
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 财税(2010)045号 2010-7-21 有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民政局:
为进一步规范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的有关规定,现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企业或个人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不需要认定。
二、在财税[2008]160号文件下发之前已经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必须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提出申请,通过认定后才能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符合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同时向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分别报送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七条规定的材料。
民政部门负责对公益性社会团体资格进行初步审查,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
三、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和民政部门每年分别联合公布名单。名单应当包括当年继续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新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企业或个人在名单所属内向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四、2008年1月1日以后成立的基金会,在首次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后,原始基金的捐赠人在基金会首次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当年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五、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照财政、税务、民政部门联合公布的名单予以办理,即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位于名单内的,企业或个人在名单所属向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 公益性捐赠支出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在名单内,或虽在名单内但企业或个人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属于名单所属的,不得扣除。
六、对已经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其检查连续两年基本合格视同为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十条规定的检查不合格,应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七、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现其不再符合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条件之一,或存在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可暂时明确其获得资格的次年内企业或个人向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得税前扣除。同时,提请审核确认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明确其获得资格的次年不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再符合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条件之一,或存在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也按上述规定处理。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9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
核算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会[2010]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会计处理,提供真实、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等有关规定,现对上述单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会计核算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
(一)相关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的设置。
1.增设“304 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
增设“304 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核算年末中央级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结转数额。“财政拨款结转”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额。“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均设置“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中的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资金数额;“基本支出结转”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结转”和“日常公用经费结转”两个三级明细科目,“项目支出结转”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2.增设“305 财政拨款结余”一级会计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
增设“305 财政拨款结余”一级会计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结余数额。“财政拨款结余”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结余”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年末事业单位的当年财政拨款结余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额。“当年财政拨款结余”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下均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3.“306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内容的修订。
“306 事业结余”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和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外其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4.“401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相关明细科目的设置。
在“401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原“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401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原“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5.“504 事业支出”科目相关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504 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财政拨款支出”和“其他事业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拨款和其他资金支付的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一级明细科目下设置“当年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三个二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使用当年财政拨款和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支付的事业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三个二级明细科目下均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三级明细科目,分别核算事业单位使用当年财政拨款支出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支出中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数额;其中,“基本支出”三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两个四级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项目支出”三级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6.“108 预付账款”科目相关备查簿的设置。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付账款备查簿,详细登记使用财政拨款支付的预付账款以及其中使用当年财政拨款支付的预付账款。
(二)相关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在每年年末将财政拨款收支转入“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有关明细科目。
1.结转财政拨款安排基本支出的收入和支出。
事业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结转不得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应当在年末将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的收入和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
(1)结转财政拨款安排基本支出的收入。
年末,将财政拨款安排基本支出的收入转入当年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
(2)结转财政拨款安排的基本支出。
年末,将事业支出中当年财政拨款基本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科目;将事业支出中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中基本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科目。
2.结转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和支出。
事业单位应当在年末将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和当年财政拨款项目支出转入“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将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项目结转和结余支出分别转入“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然后对“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下的财政拨款项目执行情况分别进行分析,按照《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的规定将财政拨款项目资金余额区分为财政拨款项目结转和财政拨款项目结余,将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数额分别转入“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和“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1)结转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
年末,将财政拨款安排项目支出的收入转入当年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
(2)结转使用当年财政拨款的项目支出。
年末,将当年财政拨款支出中项目支出转入当年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3)结转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项目支出。
将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中项目支出转入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时,借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将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中项目支出转入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时,借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项目支出”科目。
(4)分析并结转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完成上述处理后,根据有关项目执行情况的分析,按照当年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数额,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余
——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按照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项目支出结余资金数额,借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3.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结转。
事业单位应当在下年初将“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科目下的全部明细科目转入“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对应明细科目,借记“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
——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同时,将“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下的全部明细科目转入“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借记“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4.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对于事业单位需要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调整财政拨款结余和结转科目的年初金额,将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转入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借记“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科目或者“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详细登记已经使用的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数额。
5.上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事业单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等上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时,按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财政拨款结转”或者“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有关明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
二、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
执行《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应当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有关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三、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相关规定
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应当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有关的备查账簿,详细登记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相关信息。
四、《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的填列方法
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在填报《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中规定上报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时,根据下列方法填列:
(一)“截至上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5栏):反映截至上年(即20××年的上一年)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按照20××年初已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后的“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科目20××年初账面余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二)“截至上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6栏):反映截至上年(即20××年的上一年)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按照20××年初已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后的“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20××年初账面余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三)“20××年度-当年实际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第9栏):反映20××年年初预算批复、执行中调整的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数,按照“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当年财政拨款支出”科目20××年度借方发生额填列。
(四)“20××年度-当年实际支出-使用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1栏):反映使用以前年度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按照“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支出”科目20××年度借方发生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五)“20××年度-当年实际支出-使用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12栏):反映使用以前年度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按照“事业支出——财政拨款支出——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支出”科目20××年度借方发生额和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安排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备查簿分析填列。
(六)“20××年度-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4栏):反映20××年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转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科目20××年末贷方余额填列。
(七)“20××年度-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其中:暂付款”(第15栏):反映20××年财政拨款结转资金中资金已经支付、会计上作为暂付款处理的数额,按照预付账款备查账簿中登记的有关数据填列。
(八)“20××年度-当年形成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16栏):反映20××年当年财政拨款形成的结余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20××年末贷方余额填列。
(九)“截至20××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第18栏):反映截至20××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当年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和“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科目20××年末账面余额之和填列。
(十)“截至20××年度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转-其中:暂付款”(第19栏):反映截至20××年底财政拨款累计结转资金中资金已经支付、会计上作为暂付款处理的数额,按照预付账款备查账簿中登记的有关数据填列。
(十一)“截至20××年底累计结转和结余资金-结余”(第20栏):反映截至20××年底累计产生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数,按照“财政拨款结余——当年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和“财政拨款结余——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科目20××年末账面余额之和填列。
五、新旧衔接和2009年度相关报表的填列方法
(一)新旧衔接。
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应当在2010年初根据上述规定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对本单位2009年末有关会计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后,分别转入新设置的对应会计科目明细科目中,同时(或者)在相关备查账簿中登记。
对于事业单位在实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已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但尚未使用的基本收支财政拨款资金,应当转回至财政拨款结转相关明细科目,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人员经费结转、日常公用经费结转)”科目。
对于事业单位在2009年末从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结转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应当予以转回至财政拨款结转相关明细科目,借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贷记“财政拨款结转——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
对于在2009年末事业基金和事业结余中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分析并分别转入2010年新账中的“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相关明细科目。
(二)2009年度《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的填列。
中央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应当根据新旧衔接后有关会计科目明细科目余额和有关备查账簿,按照“
四、《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的填列方法”的要求正确填报《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表》。
(三)2009年度中央部门决算报表中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填列。
2009年度中央部门决算报表中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填列方法按照《关于规范2009年度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部门决算填报口径的通知》(财办库[2010]8号)的有关规定填列。
附件:中央级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及企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相关会
计明细科目表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10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房管局拟订的《杭州市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的补充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五月十三日
杭州市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管理的补充规定
(市房管局 二○一○年一月八日)
为规范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专项维修资金的作用,切实解决房屋维修难问题,根据《物权法》(主席令第62号)、《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79号公布、国务院令第504号修改)、《浙江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浙政发〔2007〕19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对《杭州市物业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用房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09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房管局关于杭州市市区公有住房售后维修基金管理使用规定的通知》(杭政办〔2006〕4号)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专项维修资金,是指专项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包括根据《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建立的物业维修基金和根据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建立的公有住房售后维修基金。
二、已有专项维修资金的物业,其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产生的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可在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国家、省、市另有规定或物业服务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规定(约定)。监控设施、公共防盗门等共用设施设备的添置,视同共用设施设备的改造,经专有部分面积占相关总建筑面积2/3以上且专有部分人数占相关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可申请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电梯、消防设施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和改造,经质检、消防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确认及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书面同意后,可直接申请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三、专项维修资金申请使用的最高额度为首期资金的70%。在该比例限额内,业主和业主委员会可自行确定具体使用额度。
四、产权不明确或产权属于业主共同所有的物业,申请使用物业维修基金时,可由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代为行使表决权。
五、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经专有部分面积占相关总建筑面积2/3以上且专有部分人数占相关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可授权业主委员会在一定额度内和一定情形下直接申请使用物业维修基金。
前款所指的一定额度和一定情形,由业主和业主委员会根据物业管理区域规模等因素自行确定,并可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或管理规约中约定。
六、不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申请使用物业维修基金可采用公示的方式征求业主意见。公示期限不得少于7天。公示期内提出书面反对意见的业主专有部分面积占相关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和人数占相关总人数比例均少于1/3的,视同“经专有部分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且专有部分人数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可申请使用物业维修基金。
七、拨付专项维修资金时,维修工程决算费用不足1万元(含)的,凭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审核同意的书面报告,可免予审计;维修工程决算费用在1万元以上的,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审计。
八、本规定适用于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杭州之江度假区、杭州经济开发区以及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篇11
【颁布单位】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 广东省民政厅
【发文字号】 粤地税发[2003]140号
【颁布时间】 2003-05-29
【生效时间】 2003-05-29
【时效性】
广州、深圳及各地级市地方税务局、民政局:
为加强我省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税收征管和票据管理,规范民间组织的经济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依照国家关于支持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有关规定,现就全省民间组织税收征管及发票管理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经各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为民间组织),在登记注册后30日内,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及有关发票的领购手续。文件之前已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应于2003年7月30目前按以上程序和要求办理。
二、凡经核准登记的民间组织,按核准章程开展业务培训、业务咨询、信息服务、技术鉴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论证、教学活动、技能培训以及举办各种竞赛、举办展览、组织学术交流、提供资料等公益性的有偿服务收费,一律使用各地级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印制的《广东省民间组织经营性发票》;业务活动收取的划转款项和接受捐赠、赞(资)助款、公益基金和国库券利息、年检费、赔偿款等一律使用《广东省民间组织专用票据》;按章程收取会员会费,一律使用《广东省社会团体会员会费票据》。
三、《广东省民间组织经营性发票》、《广东省民间组织专用票据》和《广东省社会团体会员会费票据》只限独立核算的民间组织使用,未经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各类民间组织和民间组织兴办的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济实体,均不得使用以上三种发票。民间组织在使用发票时,必须按照规定的范围填开,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广东省民间组织经营性发票》,《广东省民间组织专用票据》和《广东省社会团体会员会费票据》由各地级市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编制印制计划,各地级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印制。省级民间组织的用票计划,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主管地方税务部门审批印制。民间组织按规定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领购与业务活动相关的发票。发票领购实行缴旧领新。在发票使用完毕后,按规定清缴税款,缴回旧票,方可领购新票。
五、凡经我省各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各类民间组织收入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享受减税或免税优惠政策。
(一)民间组织免征企业所得税收入项目:国务院、财政部批准收取,并纳入预算及预算外专户管理的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收取并纳入预算及预算外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财改部核准不上缴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上级单位获得的各项补助、资助收入;所属独立核算单位上交的税后利润;社会团体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员会费;国库券利息。
(二)民间组织举办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等提供的育养服务;社会力量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民办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等举办的文化活动收入等。
(三)民间组织从事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按《广东省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相关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审批管理办法》(粤地税发[2003]196号)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申请免征营业税。其年净收入在30万无以下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照常征税。
(四)民间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收入,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报经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后,免征所得税。
(五)民间组织从事第三产业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六、民间组织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审批程序为:民间组织按照优惠政策的规定,凡符合减免税收条件的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即减免税的政策依据和本组织符合减免税的条件等),经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审查同意后,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后执行。
七、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加强同民政部门的配合,加强民间组织税务登记和发票管理工作。各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要加大对民间组织活动的监管力度,组织民间组织学习税法,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战略方针,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组织开展学术研究、科技普及、社会救助、行业管理和社会公益、社会服务活动,促进我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八、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请及时报省地方税务局和省民政厅。
附件:《广东省民间组织经营性发票》、《广东省民间组织专用票据》和《广东省社会团体会员会费票据》(略)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推荐阅读: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0]1号)11-11
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12-23
关于完善财政扶贫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10-20
【财政】关于做好2011年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06-14
财政票据使用管理情况自查报告12-21
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驻辽宁省中央管理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有关问题的通知(已失效)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