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共8篇)
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 篇1
1.负责乡镇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管理工作。及时、准确、真实、合法地核算好乡镇政府行政事业经费收支,按月编制财务报表,搞好财务分析。
2.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廉洁奉公,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把好各项支出关。
3.做好本单位固定资产、各种材料,物资、低值易耗品等管理工作,保证国有、集体财产不受损失。
4.加强单位的房租、水电费收缴和管理。
5.管理好单位会计资料并及时整理归档。负责所内各种收费票据管理,严格领、销、存制度。
6.完成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 篇2
1 工作重心的转变
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飞速增长, 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 原来需要现金收付的业务大量减少, 而银行转账业务却越来越多, 出纳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以现金支付为主变为以银行转账为主。比如以前工资、津贴的发放, 医药费的报销、公积金的发放等都需要大量的现金支付。而现在由于医疗制度的改革、银行代发工资业务的开展使原来需要个人现金支付的内容越来越少从而转为转账支付, 这样既增加了现金发放的安全性, 方便了群众, 同时也减轻了出纳的工作负担;另外由于经济的增长, 物价指数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零星支付已经突破了1000元的现金标准, 由原来的现金支付转化成了银行转账支付。
2 银行转账业务的变化
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框架, 我国进行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了部门预算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从而使得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要求预算会计进行相关的改革, 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部门预算单位的资金运动。而对财务人员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出纳人员各方面素质要求的提高。
2.1 银行转账业务完成, 要求出纳有必备的会计处理的专业知识
原来出纳开具转账支票给客户只需要有财务主管领导签字, 主管会计审核就可以马上完成。不需要了解业务的内容及下账科目、资金来源。现在由于不在直接签发给客户支票而是需要拿到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去统一支付, 需要填写支票申领单、报账单, 其中填写的内容包括业务内容及下账科目。这就要求出纳同时也要具备和会计平等的业务水平。从而使出纳人员要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 才能满足工作变化的需要, 而不是象原来不用动多大脑筋而简单的记记现金和银行流水账。
2.2 银行结算支付程序复杂化
银行转账业务较以往要繁顼很多。出纳原来付款给客户只需要签发一张转账支票即可, 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而现在则需要填具全套的财政集中支付手续。一项业务往往要填具一份支票申领单, 一份报账单及一份进账单, 同时要加盖单位财务章, 法人账、出纳章共计13个印章, 大大增加了出纳的工作量。同时, 车辆维修费、金额超过五万元及以上的业务等需要有关领导的审批后方可付款。
2.3 银行账户的复杂性也要求出纳保持高思维清晰度, 以避免由于在付款时付错账户而给单位造成麻烦
在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之前, 预算单位一般只有一个基本账户, 实行集中支付后则有了三个以上的账户。一个是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小额现金账户。三个不同的账户分别核算不同的业务内容, 而且三者之间不能相互倒账。假如一笔业务付错账户则势必造成年底时一个账户的钱不够用, 而另一个账户的钱因花不完被财政部门收回。
2.4 对出纳的沟通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出纳到支付中心付款, 避免不了要向支付中心办事人员和领导进行解释和沟通, 这就需要出纳有较强的业务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及时的完成收付款业务, 给单位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5 出纳工作对时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之前, 出纳工作已经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如现金收支的日清日结、工资的发放、银行存款的核对等等都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但对于一些具体的事项, 出纳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灵活操作。但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 有些事项在程序上要求必须按时完成, 比如年底专款的支出, 财政部门在拨完款后往往要求预算单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款项支付出去, 这就要求出纳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及时反馈信息给领导, 组织好付款所需的材料, 做好年底专款的支付工件。
2.6 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需要进一步加强
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之前客户到单位办理收款业务只要出纳按要求填写好支票后, 客户就可以立即拿到可视性的钱票, 拿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到支票心里就踏实了。可是实行集中支付后因没有支票可发, 而是要客户及时到账户去查询款项的到账情况。为此往往需要向客户做大量的解释工作。而有的客户则要求马上到集中支付中心去给他办理付款, 而出纳的工作又特别繁忙, 不可能一对一的到支付中心去结算, 只好给客户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以求得客户的理解, 并承诺尽可能快的为其付款。这些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和财务管理水平
专业知识和技能, 是财会人员从事会计职业的根本。要加强会计技能培训, 一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二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工作能力。出纳人员只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获取技能, 提高判断、分析、决策能力, 才能完成好会计基础工作以满足新时期财务工作对出纳人员的新要求。
3.2 做好付款前的准备工作, 理清思路, 高效率完成收付款业务
为了力求每笔业务正常、及时、准确的进行, 出纳人员就必须积极做好付款前的准备工作, 主动地熟悉各种业务程序, 牢记每种业务流转环节, 在具体操作时以敏捷的思维和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应对相关业务。可以说, 出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思路清晰是做好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后出纳工作的首要保证。
3.3 提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 令财会工作的手段、工具、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财会工作中已经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由于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的经费都是按月核拨的, 因此, 为了很好地确保预算单位在用款额度内支付结算和办理各种业务, 出纳人员对零余额和小额现金账户中每笔大额款项支付都应该逐笔登记, 并和代理银行登记的数额保持相符。但是如果仅依赖手工记账则不仅效率差, 而且难免出现差错。目前, 出纳人员应该主动借助电算化手段, 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轻松应对改革后出纳工作业务量增多的变化。
3.4 树立服务意识, 积极主动服务客户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 财务人员特别是出纳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平时工作中不能感情用事, 要冷静的思维, 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工作原则, 从而提升整体服务质量。财务工作者应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适时与客户多一些沟通, 在沟通语气上婉转点, 态度上亲和点。譬如有些人一签完单子, 不管出纳员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立马就要求出纳人员立即到支付中心办理付款, 我们财务工作人员可以耐心给他解释, 争取得到客户的理解。
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 篇3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如甘肃省庆阳市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逐渐得到了显现。
(一)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非税收入专户,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剖析
(一)认识上的错位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由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亦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会计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二)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三)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 篇4
从财政预算法规体系构成的现状看,有国家公共预算法规、国资经营预算法规和社保资金预算法规三个层次,这是以静态的角度考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它既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又要不断更新改革自身的体系结构。在国家经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下,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趋势越加明显,从技术角度看,预算管理要依靠细化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的程序、落实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政策措施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以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财政预算法规政策体系,受财政体制变迁、财政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影响,必然体现透明化操作和规范化运行的趋势特征和要求。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犹如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宪法”,它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取得、使用、分配管理的宏观方向性财政预算管理原则。《预算法》第45条规定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统一核算管理,及时、全额入账”。就是要严格按政策法规正确划分行政执法收入和经营服务收入,并正确使用收费票据,正确进行账户存缴和核算管理。属于行政执法的“预算外资金”,纳入“应缴预算款”核算;属于经营服务性质的收入,纳入“事业收入”核算,并按规范要求统一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得的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收入或相关收入,要及时收缴和正确核算。可见《预算法》对预算收入的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涉及会计科目等作出了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按照财政改革时间顺序,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1999年后,伴随执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制度等财政体制改革,国家制定相关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具体规范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使用分配管理,如收支两条线制度就对事业单位利用国资经营取得的收益作出必须纳入单位统一核算的规定。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衍生出关于各部门、各地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条文规定,或者是针对具体工作中遇见的难题颁布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这一部分法规在遵循前两个层次法规的前提下,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1999年大力推进四项财政改革以前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1999年后启动的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等从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的角度规范、巩固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上述制度变迁,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取得、分配、使用、积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规定
《决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意思是明确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范畴,严禁将预算内资金划作预算外使用;第二层意思是明确要求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等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统一管理。《决定》指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可不上缴财政专户,但必须依法纳税,并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实行收支统一核算。
(二)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明确本研究中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非财政预算收入概念的核心,即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及其他收入。一方面,《决定》指出取得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合法性前提;另一方面,《决定》详细界定了预算外资金的范围,相应地可以界定非财政预算收入的范围。二是明确要求这部分资金虽然不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但要公开、透明地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为今后加强和细化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制度规章奠定了指导性原则。
四、1999年后广泛推进的财政改革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事业单位所有的收支活动都必须归口到单位财务部门,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管理对象的范围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按事业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非财政预算收入不纳入财政预算,但把它纳入到单位预算统管范畴内。形成部门大收支的管理理念后,以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管理概念更新为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非财政预算资金分解在这些项目中,反映在部门预算编制内,改变以前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状况,使单位组织的收入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二是要求划清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中应当上缴财政专户资金等,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这种控制下,对以前有一部分属于非财政预算资金范围的收入纳入了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对重新划分归类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尚未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三是由于自收自支单位可以排除在部门预算制度的管理范围之外,因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在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之间就存在管理尺度上的差别。
(二)国库集中管理制度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入缴国库,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是针对财政性资金而言的,对于非财政性资金,国库没有管理的职能。对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集中纳入国库管理,尚未形成硬性的法规规定。
2.对林业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从共性上看,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把资金的直接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弱化林业事业单位现金管理职能。二是针对不同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假设没有区别资金来源和单位类型进行管理,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占较大比重的单位,其资金收支比较分散,财政资金占比不高,集中支付的管理形式会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开展,可能会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在这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采取分散管理的形式。而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很少,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相应地,对这部分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就应该采取集中管理形式。三是针对单位有差异的工作性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部分林业事业单位常年有工程建设投资项目,周期长,集中支付不利于单位事业发展,在这类单位可以采取分散的资金管理形式。所以这类单位的财政资金与应采取集中支付制度,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可以采取非集中管理形式。四是微观之处涉及到对国资处置收入的具体处理的差异,改革以前国资处置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改革后,这部分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储存。
(三)政府采购制度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我国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法》明确指出,政府采购涵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国家林业局8月颁布的《国家林业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各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和与之配套的自筹资金。”这里的自筹资金,是指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要求,按规定由采购人分担并自行筹措的资金。
2.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的规定,采购项目的资金一般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专户”直接支付给供应商,但具体操作有差异。对于资金的范围,我国现行地方立法规定各不相同,本文比较了一些地区的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发现,有的地区包含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如河南省、大庆市、厦门市),有的地区不包含这一部分收入(如吉林省延边州)。在支付管理原则上视采购的形式,假如采取拼盘方式,采购资金由预算内资金和单位预算外资金或非财政预算资金共同分担而进行的物资、服务采购,则单位应在采购前一定时间将资金采购划入政府采购专户。属于自筹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单独采购的,由财政部门审核确认资金来源的合法和合规性后,由采购单位自行采购、自行结算,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账户,先存后支、专款专用”。
(四)收支两条线制度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主要着力目标,一是规范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的管理,二是对国资收益和产权处置作出规范。20《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财政总预算会计习题 篇5
编制会计分录
1、某市财政收到国库报来“预算收入日报表”,当日一般预算收入为250万元。
2、某市财政收到国库报来的“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所列基金预算收入为20万元。
3、某县财政局向上级财政借入财政周转金200000元。
4、用一般预算结余10万元和基金预算结余5万元购买有价证券。
5、上例中购入的有价证券到期兑付,收到利息收入共计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购入有价证券利息2万元,基金预算结余购入的有价证券利息l万元。
6、市教委因维修危险校舍,向市财政紧急借款20万元。
7、经批准,上例中市教委的借款20万元转作经费拨款。
8、某市财政借给甲县财政局15万元。
9、上例中,甲县根据库款情况归还市财政5万元;;另10万元经批准转作市财政对甲县的补助款。
10、某市财政向市教委预拔经费60万元。
11、上例向市教委预拨的60万元经费中,有50万元转为支出,另10万元由教委缴回。转列支出部分:
12、某市财政委托建行代管某类基建财务管理,预拨基建款项1000万元。
13、某市财政借给某企业技术改造贷款200000元。
14、某市财政收回上述贷款,并收回利息30000元。
15、某省财政厅借给所属市财政局财政周转金180000元。
16、某企业所借财政周转金56000元经审核已成呆账。
17、决算清理期中,某市收到国库报来一般预算收入日报表,收到属于上的一般预算收入2000000元。
18、中央财政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发行国债。当日国库实收数1000万元。·
19、上例债务到期,偿还本金1000万元,支付利息20万元。
20、某县财政向市财政借入有偿使用的资金250000元。
21、某县对所属的市财政的预算收入审核后,拨出款项200000元。
22、某市财政收到省财政拨入的粮食风险基金180000元。存入银行。
23、某市财政通过本级预算支出安排取得专用基金收入250000元。
24、某市财政收到省财政拨来的专项补助款210000元。
25、某省财政将借款160000元转作对市财政的补助。
26、某市财政收到县财政的上解款项68000元。
27、某县财政局将基金预算结余15000元,调为预算内资金。
28、市财政收到周转金利息收入24000元,占用费收入18000元。
29、某市财政根据预算及基金使用情况,向交通部门拨付公路建设基金10万元。
30、某市财政将按规定转存在农业银行的粮食风险基金50万元拨付给市粮食部门,用于满足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31、某市财政对所属A县返还税收款项25万元。
32、某市财政从基金预算结余的地方财政附加税费收入结余中调出资金100万元,用于平衡一般预算收支。
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 篇6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的公有性质, 因而其所有的收支包括财政收支和非财政收支, 都应该处于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管理范围中, 要讲求效率、规范收支, 从这个角度说, 对它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管理和监督, 应有共性的地方。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由于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分类, 其非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取得的成本不同、来源渠道不同、受监督的程度大小不同, 加之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和资金流动特点不同等差异, 因而对这两类收入的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又有特殊性的地方。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既要讲求效率又要顾及单位事业功能的发挥, 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关注1999年后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变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变化, 有助于更清楚地考察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与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共性, 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管理与监督它们之间的特殊性。
一、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一) 从收入角度看财政性资金
20世纪90年代, 财政性资金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基金。其中, 财政预算资金又包括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指出, 预算内资金包括各种税收及部分行政事业性经常性收入, 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所得的资本性收入等。财政部1996年11月颁发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指出, 预算外资金包括下述五类收入: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二是各种基金 (资金、附加收入) ;三是从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收入及其他资金;四是乡 (镇) 政府开支的乡自筹资金和乡统筹资金;五是其他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各种捐赠资金, 财政拨款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 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 财政专户利息等。财政基金是国家为了实行其职能的需要, 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的, 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按其构成的经济内容, 可分基本建设基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债务基金、社会保险基金, 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基金, 财政后备基金等。
以前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那时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指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 也包括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还包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1999年后, 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据调查, 改革后, 单位的资金支配和管理权限、银行账户设置权限、设备采购权等方面的权力削弱, 财政性资金的内涵较改革以前发生了变化。改革后, 财政收入主要从税和非税两个角度划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性质分为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改革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把预算外资金的提法过度为非税收入的提法。变化在于, 改革以后单位利用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得的收入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因此,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单位经营、服务收入, 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利息收入, 非国有资产、资源的租金利息收入, 未占用国有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二) 被调研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根据前述分析, 非财政预算收入有两个组成部分 (详见图1) , 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 二是单位自己组织取得的收入。由于在本研究中各被调研单位没有相关的专户核拨资金收入, 因此本文仅涉及第二部分的收入。单位组织取得的非财政预算收入按来源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用国资经营取得收入, 如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二是组织单位人力、技术取得的经营服务收入, 如工程收入、销售收入、咨询收入等;三是兼有前两类收入特征的非财政预算收入, 如投资收益、其他收入等。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机构, 非财政预算收入流入事业单位, 弥补单位财政资金不足, 维持单位运转, 是单位能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 因此, 它的核算原则不应以盈利等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但作为林业局事业单位主收入的工程收入和销售收入等生产性收入 (见图2) 由于可能耗费了人工成本或者物料成本, 因而又必须准确核算成本, 至少确保保本经营。
财政制度的改革有可能大幅缩减如图2所示中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占地补偿等财产收入的范围, 会从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原则、法规要求等对各种非财政预算收入类型产生影响。经调查, 2008年12月31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下属的34家事业单位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租金、利息等财产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22%;差额拨款单位约占9%;全额单位占1%左右。自收自支单位的工程收入等经营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65%;差额拨款单位约占37%;全额单位占1%左右。由于缺乏基期历史数据的比较, 本文仅从质的角度探讨四项财政改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范围的影响。
二、影响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
从财政预算法规体系构成的现状看, 有国家公共预算法规、国资经营预算法规和社保资金预算法规三个层次, 这是以静态的角度考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 它既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又要不断更新改革自身的体系结构。在国家经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下, 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趋势越加明显, 从技术角度看, 预算管理要依靠细化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的程序、落实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政策措施等手段, 不断完善自我以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财政预算法规政策体系, 受财政体制变迁、财政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影响, 必然体现透明化操作和规范化运行的趋势特征和要求。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犹如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宪法”, 它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取得、使用、分配管理的宏观方向性财政预算管理原则。《预算法》第45条规定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统一核算管理, 及时、全额入账”。就是要严格按政策法规正确划分行政执法收入和经营服务收入, 并正确使用收费票据, 正确进行账户存缴和核算管理。属于行政执法的“预算外资金”, 纳入“应缴预算款”核算;属于经营服务性质的收入, 纳入“事业收入”核算, 并按规范要求统一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得的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收入或相关收入, 要及时收缴和正确核算。可见《预算法》对预算收入的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涉及会计科目等作出了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 按照财政改革时间顺序, 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规范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1999年后, 伴随执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制度等财政体制改革, 国家制定相关的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具体规范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使用分配管理, 如收支两条线制度就对事业单位利用国资经营取得的收益作出必须纳入单位统一核算的规定。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衍生出关于各部门、各地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条文规定, 或者是针对具体工作中遇见的难题颁布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这一部分法规在遵循前两个层次法规的前提下, 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1999年大力推进四项财政改革以前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 1999年后启动的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等从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的角度规范、巩固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上述制度变迁, 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取得、分配、使用、积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规定
《决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意思是明确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范畴, 严禁将预算内资金划作预算外使用;第二层意思是明确要求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等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统一管理。《决定》指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 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收入可不上缴财政专户, 但必须依法纳税, 并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 实行收支统一核算。
(二)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明确本研究中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 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非财政预算收入概念的核心, 即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及其他收入。一方面, 《决定》指出取得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合法性前提;另一方面, 《决定》详细界定了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相应地可以界定非财政预算收入的范围。二是明确要求这部分资金虽然不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但要公开、透明地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 为今后加强和细化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制度规章奠定了指导性原则。
四、1999年后广泛推进的财政改革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一) 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所有的收支活动都必须归口到单位财务部门, 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管理对象的范围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 (第四条) 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按事业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 非财政预算收入不纳入财政预算, 但把它纳入到单位预算统管范畴内。形成部门大收支的管理理念后, 以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管理概念更新为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 非财政预算资金分解在这些项目中, 反映在部门预算编制内, 改变以前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状况, 使单位组织的收入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二是要求划清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中应当上缴财政专户资金等, 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 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这种控制下, 对以前有一部分属于非财政预算资金范围的收入纳入了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而对重新划分归类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尚未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三是由于自收自支单位可以排除在部门预算制度的管理范围之外, 因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在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之间就存在管理尺度上的差别。
(二)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收入缴国库, 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 是针对财政性资金而言的, 对于非财政性资金, 国库没有管理的职能。对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集中纳入国库管理, 尚未形成硬性的法规规定。
2. 对林业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从共性上看, 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 把资金的直接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 弱化林业事业单位现金管理职能。二是针对不同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 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假设没有区别资金来源和单位类型进行管理, 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占较大比重的单位, 其资金收支比较分散, 财政资金占比不高, 集中支付的管理形式会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开展, 可能会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在这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采取分散管理的形式。而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很少, 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 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相应地, 对这部分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就应该采取集中管理形式。三是针对单位有差异的工作性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 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部分林业事业单位常年有工程建设投资项目, 周期长, 集中支付不利于单位事业发展, 在这类单位可以采取分散的资金管理形式。所以这类单位的财政资金与应采取集中支付制度, 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可以采取非集中管理形式。四是微观之处涉及到对国资处置收入的具体处理的差异, 改革以前国资处置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 改革后, 这部分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储存。
(三) 政府采购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2002年我国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强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法》明确指出, 政府采购涵盖行政事业单位, 采购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国家林业局2008年8月颁布的《国家林业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各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规定的方式和程序, 使用财政性资金 (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 和与之配套的自筹资金。”这里的自筹资金, 是指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要求, 按规定由采购人分担并自行筹措的资金。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的规定, 采购项目的资金一般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专户”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但具体操作有差异。对于资金的范围, 我国现行地方立法规定各不相同, 本文比较了一些地区的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发现, 有的地区包含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 (如河南省、大庆市、厦门市) , 有的地区不包含这一部分收入 (如吉林省延边州) 。在支付管理原则上视采购的形式, 假如采取拼盘方式, 采购资金由预算内资金和单位预算外资金或非财政预算资金共同分担而进行的物资、服务采购, 则单位应在采购前一定时间将资金采购划入政府采购专户。属于自筹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单独采购的, 由财政部门审核确认资金来源的合法和合规性后, 由采购单位自行采购、自行结算, 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账户, 先存后支、专款专用”。
(四) 收支两条线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主要着力目标, 一是规范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的管理, 二是对国资收益和产权处置作出规范。2008年《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属于国家所有, 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在财政改革以前, 由于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不规范, 部分由国资产生的收入或利息在实践操作中划入非财政预算资金使用范围。2004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向纵深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 突破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范畴, 表现在原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 又将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因此,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缩减了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实践操作范畴, 就其对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事业发展等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假设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划一性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因为林业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收入不稳定, 会影响预算编制进而会影响后一年单位的事业发展, 大一统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能还会打击单位积极性不能达到国资持续增值的目的。
五、研究结论
(一) 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收入项目分类的影响
以1999年国家选择试点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为标志,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此之前,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规定, 财政将事业单位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收入。预算内收入指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 即目前的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指事业单位除预算拨款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单位组织收入是单位运用一定的国有资源通过组织人力、技术等要素实现经济效益的收入。当时, 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严格区分, 当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平衡关系是预算内资金来源=预算内资金运用+预算内资金结存。1999年后, 推行四项财政以后, 事业单位的收入不再按与预算的关系进行分类, 而是以单位为主体, 全部收入按来源分类的大收入概念。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平衡关系改变为:事业单位收入-事业单位支出=结余。
(二) 财政管理的范围变化
总体上,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 财政根据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从市场取得经济补偿的不同程度, 制定对它们有差别的财政投入政策。
1999年以前事业单位的收入由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取得的其他收入三类构成, 预算内资金纳入国库管理, 预算外资金由财政专户管理, 其他收入由部门自行管理。财政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有专门和细致的收支管理规定, 而对其他收入并没有专门和细致的规定。执行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后, 配套采取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主要从支出角度细化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而对单位组织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仅仅提供了管理模式的参考, 并没有非常细致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 这并不表明财政完全不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管理。
实际上, 从单位类型分析, 部门编制制度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也要求纳入单位统一预算、统一管理, 只是在管理范围上排除了自收自支单位。根据前述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该适度考虑单位类型、特点并结合国家事业发展需求, 采取有差异的管理策略, 既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监控强度又促进事业良性发展。
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 篇7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預算管理;问题与建议
一、现阶段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重视不足,缺乏预算管理体系
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对各部门的财务规划、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整个过程需要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参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多数财政局的管理者对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下达相应的预算上报指令,导致预算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也就无法做好资金统计工作。还有部分领导人员对会计预算管理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预算管理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需要划拨专人进行统计和管理工作,可以由财务部门统一完成。而许多财务部门的员工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对于预算管理不甚了解,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蒙混过关、草草了事的现象。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战略性
上面提到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政局内部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充分说明了其工作量之大,因此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过程也相对繁琐。这就导致编制过程中,一些财务部门缺乏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工作任务,往往只花费一两个月就把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财政局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法,以上一年单位的各项支出和人员花费为依据,与当年新增加的单位预算进行相加,得出今年的总预算。随着机关单位的改革,这种传统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预算编制失去了应用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经费使用偏离预算,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国家法律规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年度预算一旦上报并经过审核、批复之后,除非发生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一律不允许地方部门自行更改和超范围拨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组织对国家法律法规熟视无睹,擅自更改专项财政拨款的用途,使得原本上报的建设项目成了地方部门索要资金拨款的幌子,严重损害了财政部门正常的资金调配。近年来利用公款、财政拨款挥霍消费、购置房屋等现象屡屡发生,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财政局的预算工作与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脱钩,预算执行不到位,使得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应有的财政预算和资金管理作用。
二、完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预算管理认识,构建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单位领导的会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手段传统守旧有关。因此,财政局的领导负责人要加强自身的观念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科学化、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财政会计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细化部门财务预算,树立财务人员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预算管理失准问题。在单位内部,要尽快建立健全标准化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为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法律保障。
2.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关系到整个财政局的财务预算、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是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财政局的会计部门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从账目报表、财务统计等基本工作做起,为会计预算管理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的沟通交流工作,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传播,防止出现重复预算和纰漏预算。再次,根据各个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以往年的会计预算为基础,根据当年的财务支出,制定出初步的年度计划报表。最后,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预算和计划报表进行详细审查,尤其要做到细节优化处理,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加大会计预算管理力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 明确划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 防止基本支出经费超标准执行、 项目经费列支单位基本支出内容、 随意改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其他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发生。 行政财政局要切实控制日常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的浪费。 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项目超支产生的原因, 同时定期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 对下一阶段情况进行预测。
4.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水平
财政局的财务人员负责整个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账务整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水平。通过定期对会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会计预算管理知识,更新会计预算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在培训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受训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并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以此激励和督促会计人员珍惜培训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会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邓克平.浅论行政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9):13-15.
2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我部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7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印发给你们,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财政部
2015年10月10日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以下简称总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总会计的职能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总会计。
第三条 总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核算、反映、监督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资金以及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专用基金和代管资金等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资金会计核算不适用本制度,由财政部另行规定。第四条 总会计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
(一)进行会计核算。办理政府财政各项收支、资产负债的会计核算工作,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严格财政资金收付调度管理。组织办理财政资金的收付、调拨,在确保资金安全性、规范性、流动性前提下,合理调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规范账户管理。加强对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专户、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等的管理;
(四)实行会计监督,参与预算管理。通过会计核算和反映,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并对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执行实行会计监督;
(五)协调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国家金库、国库集中收付代理银行、财政专户开户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六)组织本地区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编审和汇总工作;
(七)组织和指导下级政府总会计工作。第五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会计人员,负责总会计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六条 总会计的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反映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总会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府财政部门自身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七条 总会计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本级政府财政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第八条 总会计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和月度。会计、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终了后,可根据工作特殊需要设置一定期限的上年决算清理期。
第九条 总会计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以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记至角、分。发生外币业务,在登记外币金额的同时,一般应当按照业务发生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中间价,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记账。
期末,各种以外币计价或结算的资产负债项目,应当按照期末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中间价进行折算。其中,货币资金项目因汇率变动产生的差额计入有关支出等科目;其他资产负债项目因汇率变动产生的差额计入有关净资产等科目。
第十条 总会计应当按照业务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第十一条 总会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按照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第十二条 总会计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十三条 总会计的会计记录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四条 总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全面反映政府财政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等。
第十五条 总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决策和管理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财政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六条 总会计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第十七条 总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政府财政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不同政府财政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不同政府财政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八条 总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第三章 资产 第十九条 资产是指政府财政占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第二十条 总会计核算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第二十一条 总会计核算的资产具体包括财政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股利、借出款项、暂付及应收款项、预拨经费、应收转贷款和股权投资等。
财政存款是指政府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管理的国库存款、国库现金管理存款以及其他财政存款等。财政存款的支配权属于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并由总会计负责管理,统一在国库或选定的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统一收付,不得透支,不得提取现金。
有价证券是指政府财政按照有关规定取得并持有的政府债券。应收股利是指政府因持有股权投资应当收取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出款项是指政府财政按照对外借款管理相关规定借给预算单位临时急需,并需按期收回的款项。
暂付及应收款项是指政府财政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债权,包括与下级往来和其他应收款等。暂付及应收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预拨经费是指政府财政在预算执行中预拨出应在以后各月列支以及会计终了前根据“二上”预算预拨出的下预算资金。预拨经费(不含预拨下预算资金)应在年终前转列支出或清理收回。
应收转贷款是指政府财政将借入的资金转贷给下级政府财政的款项,包括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等。
股权投资是指政府持有的各类股权投资资产,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股权投资、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等。
第二十二条 总会计对符合本制度第十九条资产定义的经济资源,应当在取得对其相关的权利,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货币计量时确认。
符合资产定义并确认的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二十三条 总会计核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或发生时实际金额进行计量。第四章 负债
第二十四条 负债是指政府财政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第二十五条 总会计核算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六条 总会计核算的负债具体包括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暂收及应付款项、应付政府债券、借入款项、应付转贷款、其他负债、应付代管资金等。
应付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是指国库集中支付中,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当年未支而需结转下一支付的款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列支后形成的债务。
暂收及应付款项是指政府财政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债务,包括与上级往来和其他应付款等。暂收及应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
应付政府债券是指政府财政采用发行政府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负债,包括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和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借入款项是指政府财政部门以政府名义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借入的款项,以及通过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借款形成的负债。
应付转贷款是指地方政府财政向上级政府财政借入转贷资金而形成的负债,包括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和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等。
其他负债是指政府财政因有关政策明确要求其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而形成的应付未付款项。
应付代管资金是指政府财政代为管理的,使用权属于被代管主体的资金。
第二十七条 总会计对符合本制度第二十四条负债定义的债务,应当在对其承担偿还责任,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货币计量时确认。
符合负债定义并确认的负债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政府财政承担或有责任(偿债责任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负债,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第二十八条 总会计核算的负债,应当按照承担的相关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金额进行计量。
第五章 净资产
第二十九条 净资产是指政府财政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第三十条 总会计核算的净资产包括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专用基金结余、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算周转金、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
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是指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结余是指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是指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教育收费等资金收支的执行结果。专用基金结余是指专用基金收支的执行结果。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指政府财政安排用于弥补以后预算资金不足的储备资金。预算周转金是指政府财政为调剂预算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而设置的库款周转资金。
资产基金是指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和股权投资等资产(与其相关的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待偿债净资产是指政府财政承担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借入款项、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其他负债等负债(与其相关的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第三十一条 各项结转结余应每年结算一次。第六章 收入
第三十二条 收入是指政府财政为实现政府职能,根据法律法规等所筹集的资金。第三十三条 总会计核算的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专用基金收入、转移性收入、债务收入、债务转贷收入等。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是指政府财政筹集的纳入本级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是指政府财政筹集的纳入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是指政府财政筹集的纳入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是指政府财政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教育收费等资金收入。专用基金收入是指政府财政根据法律法规等规定设立的各项专用基金(包括粮食风险基金等)取得的资金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在各级政府财政之间进行资金调拨以及在本级政府财政不同类型资金之间调剂所形成的收入,包括补助收入、上解收入、调入资金和地区间援助收入等。其中,补助收入是指上级政府财政按照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本级政府财政的款项,包括上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上解收入是指按照财政体制规定由下级政府财政上交给本级政府财政的款项。调入资金是指政府财政为平衡某类预算收支、从其他类型预算资金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地区间援助收入是指受援方政府财政收到援助方政府财政转来的可统筹使用的各类援助、捐赠等资金收入。
债务收入是指政府财政根据法律法规等规定,通过发行债券、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等方式筹集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收入。
债务转贷收入是指本级政府财政收到上级政府财政转贷的债务收入。
第三十四条 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入账。转移性收入应当按照财政体制的规定或实际发生的金额入账。债务收入应当按照实际发行额或借入的金额入账,债务转贷收入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转贷金额入账。
已建乡(镇)国库的地区,乡(镇)财政的本级收入以乡(镇)国库收到数为准。县(含县本级)以上各级财政的各项预算收入(含固定收入与共享收入)以缴入基层国库数额为准。
未建乡(镇)国库的地区,乡(镇)财政的本级收入以乡(镇)总会计收到县级财政返回数额为准。
第三十五条 总会计应当加强各项收入的管理,严格会计核算手续。对于各项收入的账务处理必须以审核无误的国库入库凭证、预算收入日报表和其他合法凭证为依据。发现错误,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共同更正。
对于已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的收入退库(付),要严格把关,强化监督。凡不属于国家规定的退库(付)项目,一律不得冲退收入。
属于国家规定的退库(付)事项,具体退库(付)程序按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办理。第七章 支出
第三十六条 支出是指政府财政为实现政府职能,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第三十七条 总会计核算的支出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专用基金支出、转移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债务转贷支出等。
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管理的由本级政府使用的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
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管理的由本级政府使用的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管理的由本级政府使用的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教育收费等资金安排的支出。
专用基金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用专用基金收入安排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在各级政府财政之间进行资金调拨以及在本级政府财政不同类型资金之间调剂所形成的支出,包括补助支出、上解支出、调出资金、地区间援助支出等。其中,补助支出是指本级政府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政府财政的款项,包括对下级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上解支出是指按照财政体制规定由本级政府财政上交给上级政府财政的款项。调出资金是指政府财政为平衡预算收支、从某类资金向其他类型预算调出的资金。地区间援助支出是指援助方政府财政安排用于受援方政府财政统筹使用的各类援助、捐赠等资金支出。
债务转贷支出是指本级政府财政向下级政府财政转贷的债务支出。债务还本支出是指政府财政偿还本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本金支出。
第三十八条 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支出一般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年末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将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列支入账。从本级预算支出中安排提取的专用基金,按照实际提取金额列支入账。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专用基金支出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入账。转移性支出应当按照财政体制的规定或实际发生的金额入账。债务转贷支出应当按照实际转贷的金额入账。债务还本支出应当按照实际偿还的金额入账。
凡是属于预拨经费的款项,到期转列支出时,应当按本条前款规定列报口径转列支出。对于收回当年已列支出的款项,应冲销当年支出。对于收回以前已列支出的款项,除财政部门另有规定外,应冲销当年支出。
第三十九条 总会计应当加强支出管理,科学预测和调度资金,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用款计划办理支出,严格审核拨付申请,严格按预算管理规定和拨付实际列报支出,不得办理无预算、无用款计划、超预算、超用款计划的支出,不得任意调整预算支出科目。
对于各项支出的账务处理必须以审核无误的国库划款清算凭证、资金支付凭证和其他合法凭证为依据。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除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外,不得采用权责发生制列支。权责发生制列支只限于年末采用,平时不得采用。
第八章 会计科目 第四十条 各级总会计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
一、各级总会计应当对有关法律、法规允许进行的经济活动,按照本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不得以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作为进行有关经济活动的依据。
二、各级总会计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使用的总账科目可以不用;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会计报表的前提下,各级总会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本制度规定以外的明细科目,或者自行减少、合并本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
【财政所单位预算会计岗位职责】推荐阅读:
财政预算会计制度研究05-15
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10-15
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表07-09
单位财政所会计个人工作总结07-09
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08-31
财政总预算会计习题3-6章07-02
财政专项会计职责07-11
市财政局及所属单位职责08-18
财政预算审计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