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财政总预算

财政总预算

2024-09-27

财政总预算(共12篇)

财政总预算 篇1

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 财政部制定了《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明确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相关处理规定。

《规定》明确2015年年终结账采用按原制度办理年终转账和结账, 按新制度记入新账的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 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会计报表。要求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当按照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

相关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原账编制2015年年终转账后的科目余额表。

2.按照新制度设立2016年1月1日的新账。

3.2015年年度终了后, 原账中各会计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 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 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原账中各会计科目是指原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以及按照财政部印发的有关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

4.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按照新制度编制2016年1月1日期初资产负债表。

财政总预算 篇2

(一)1、某市财政在年终结算中按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应收乡财政应解未解款项5200002、某市财政局收到上级财政部门通知,将所欠款1,000,000元转作预算补助。

3、某市财政年终将“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的贷方余额2,850,000转入结余。

4、某市财政局从本级预算支出安排取得专用基金收入400,000元。

5、某市财政局收到上级财政部门通知,将所欠款1,000,000元转作预算补助。

6、某市财政收到下级财政上缴的预算款收入400.000抵前欠款。

7.某市财政局收到出借财政周转金的占用费收入150.000,利息收入100.000。

8.为了平衡一般预算,从基金预算结余中调入资金165.0009、年终将财政周转金支出科目借方余额22000元转入财政周转金收入科目。结转后财政周转金收入科目余额6000元,转入基金科目,10、某市财政收到国库报来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金额920000。

11、某市财政收到国库报来一般预算收入日报表1,000,000

12、某市财政年终将“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的贷方余额2,850,000转入结余。

13、某市财政局从本级预算支出安排取得专用基金收入400,000元。

财政总预算练习

(二)1、某市财政局向农业局提供支农周转金贷款为1 000 000元,期限为1年,利率5%。

2、某市财政为弥补预算收支不足,决定调出基金预算附加收入800 000。

3、某市财政在年终结算体制中应上解上级财政款项为160 000。

4、某市财政局借给市公共事业单位部门临时用款100 000。

5、上述借款批准转作基金预算支出。

6、某市财政收到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专用基金收入300 000。从当月预算支出中安排取得专用基金收入100 000。

7、某市财政委托银行放款给b单位,支付手续费5 000。

8、共收到一般预算收入500万,基金预算收入200万元。

9、将540000元财政周转金按6%的年利率借给某预算单位,期限二年。

10将560000元已过期转入待处理的财政周转金,然后核

销。

11、决算清理期,发现仍有50000元的一般预算资金和20000元的基金预算款未收到;另发现有一笔80000元的一般预算支出属错支,通知该预算单位退回。

12收回1200000元财政周转金放款及利息30000元。

13.未设国库的乡(镇)财政收到上级财政拨来的按体制应得的预算资金收入55 000元,基金预算收入32 000元。

14.未设国库的乡(镇)财政收到上级财政预付的收入分成款50 000元。

15.按规定动用一般预算结余资金购买国库券90 000元,凭预算拨款凭证回单和同值国库券收据,16.用基金预算结余购买特种国债45 000元,凭预算拨款凭证和特种国债收据,以前年度一般预算结余购买国库券,到期兑付本金130 000元,利息收入10 000元。

18.用基金预算结余购买的特种国债,到期兑付本金50 000元,利息收入4 000元。

19.市财政局同意某县财政局申请,借给临时周转金650 000元。

20.将借给所属县的往来款项100 000元转作对该县的补助。

21.市总预算会计根据基本建设计划,拨给市财政局基建财务处基本建设款7 500 000元。

22.接上例,根据基建财务处报来的基本建设拨款报表,转列为一般预算支出6 900 000元。

23.收到性质不清的预算缴款70 000元,列作暂存款。

24.上述性质不清的款项中,有40 000元是市公安局交来的罚没收入,转作基金预算收入。

25.收到财政部拨付给该省的粮食风险基金3 600 000元。

26.财政自筹安排粮食风险基金700 000万元,列入本级预算支出。

27.将“财政周转金支出”账户借方余额62 000元转入“财政周转金收入”账户。

28.年终结账,将“财政周转金收入”账户贷方余额48 000元,转入“财政周转基金”账户。

29.根据核定的预算,向市机电局拨入科技三项费用780 000元。

30.市卫生局报来“预算经费请拨单”,经审查同意拨款200 000元。

31将年终财政周转金占用费净收入的560 000元补充财政周转基金。

32.经批准, 核销已成坏账的某项目待处理财政周转金180 000元。

行政单位练习

行政单位练习

(一)1、购入一台价值9000元的办公电脑,以银行存款支付。

2、将一间简易仓库拆除,该仓库原账面价值120000元,拆台过程中支付清理费6000元,将残料售出得现金6500元。

3、接受一外国机构捐赠设备90000元

4、购入三年期国债200000元。

5、兑换一批原值220000元的已到期的国债。(三年期,年利率4%)。

6、收到上级拨入的经常性经费200000元

7、某行政人员预借差旅费10000元。

8、本月购买办公用品18000元,已验收入库。

9、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收到行政性收费300010、上述人员出差归来,退回多余现金2000。

11、将上述行政性收费3000上缴国库。

行政单位练习

(二)1、6月1日,收到财政拨入经费250000元;并将财政拨入经费中的60000元转拨给下级单位。

2、以银行存款支付业务资料印刷费420元。

3、发放本月工资140000元。

4、将自筹基建款300000元转存建行。

5、以银行存款支付水电费850元。

6、上述4题建设项目完工,收到建行转回的剩余资金6500元。

7、将自筹基建款300000元转存建行。

8、收到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30000元,存入银行。

财政总预算 篇3

[关键词]总预算会计制度 财政风险管理 政府负债 权责发生制

一、财政风险管理与财政总预算会计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财政风险指未来政府面临的筹资压力,即政府的负债,包括政府的借款和支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口径,政府负债有四种特征:一是直接负债,指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的财政负债,它具有必然性,并不依赖任何具体事件的发生;二是或有负债,即国家财政所面临的一些随机可能发生的债务;三是显性负债,是由国家法律或者政府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必须由政府来偿还的债务;四是隐性负债,即那些并不由法律或政府合同加以规定,但由于政府压力或公众期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1]。政府债务可以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因此可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四种类型。

据财政部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的国债余额为5.33万亿元[2];2009年政府将在赤字率3%之内发行5581亿元国债[3]。根据欧盟标准,国家负债安全标准是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3%,政府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应超过60%。2008年中国综合负债率为79.57%[3],虽较2005年84%的水平有所下降,但仍然高出国际安全线。在近年城市化和建设热度增加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负债规模也随之逐步增加,如果再加上不需要立即全部支付的养老保险等许多隐性负债,以较低水平估计,2010年前财政年平均负债余额为7万亿规模。这些庞大的债务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

政府进行财政风险管理,也就是需要对所承担的各种财务上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决策实施有效管理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而财务风险识别、评价的基础依赖于政府会计提供的及时、客观反映政府财务,主要是政府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只有提供正确、及时的政府负债的会计信息,提醒政府及各方面关注财政风险,才能使各种风险在政府决策中予以估计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随着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进行,初步形成了以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2001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为主体,政府债务相关会计制度、财政专户资金会计制度、财政管理改革和相关会计制度、专项资金会计制度等其他制度为补充的体系。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它应该成为财政风险管理的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和管理工具。因此,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视角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意义,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对财政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总预算会计制度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反映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方面,总预算会计制度起主导作用,应统领其他相关债务会计制度,这也意味着总预算会计报表应反映财政预算会计体系中已经予以核算的债务内容和其他有利于控制债务风险管理的相关会计内容。但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并未能有效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相对独立于总预算会计制度。虽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对财政机关的转贷部门从“贷款协议生效”到项目执行过程中逐年“提款报账”时的实有债权、债务,直至贷款归还时债权、债务的消失进行了政府外债的全程核算,但财政总预算会计只对应由财政预算承担的部分,通过转贷部门增拨“偿债基金”方式间接列入了“预算支出”,在贷款归还时通过两级财政结算资金反映负债的偿还数[4]。政府外债作为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财政风险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债务资金运行情况并没有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具体反映,这样不利于政府对外债风险的整体掌握和控制。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独立于总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的资金运行状况关系到政府的未来财政负担。在我国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并不充裕、社会保险支出负担十分沉重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的会计信息的掌握对于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只是简单的反映了当年财政对基金的拨款支出,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行情况。在这种分离的会计核算制度下,核算内容不统一造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运行信息没有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不利于政府对社会保险资金整体状况的了解,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监管和财政风险的防范。

(二)负债科目设置的单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反映不明晰

在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负债科目只有“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和“暂存款”、“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其中,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国家法律、国务院规定举借的债务机制及现行负债通过“借入款”科目核算,也规定了中央预算需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举借。但“借入款”没有具体规定国内、国外债务的核算内容,也没有按照借款期限长短进行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中仅仅从“借入款”项目中获得政府国债规模以及变化情况,而且这些信息也未能进行分类列示和详细、具体的披露。这样必然影响到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有用性,不利于合理安排偿债资金,也不能分析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偿债能力,也无从考评政府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风险。

此外,对于“与上级往来”科目核算上下级财政之间因国债转贷资金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笔者认为欠妥。国债转贷资金是国务院为扩大有效内需,将1998年增发国债的一部分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的资金。而“与上级往来”核算的是上下财政待结算款项使用的内容,属于预算内资金,并不适用于核算有偿资金。国债转贷资金的核算没有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得到明确的反映,报表使用者不能获得国债转贷资金的规模和增减变动情况,也无从获得对财务风险管理有帮助的会计信息。

(三)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政府负债内容不完整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虽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中明确对个别事项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对其他债务都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只能核算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而对于核算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核算则无能为力。这便导致了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仅仅核算了“直接显性负债”,而对于一些占重要地位的“隐性的、或有的债务”则无法核算,这些债务主要包括担保的外债、社保基金缺口、金融机构呆坏账等。有数据表明,我国2006年的196975亿元的政府债务中,仅仅在会计报表中反映了37866亿元的直接显性负债,有大约81%的政府隐性的、或有负债无法予以反映[3]。这说明,现行政府会计造成政府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风险被大量积累和隐藏,将导致财政未来损失巨大,给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此外,收付实现制虽然利于管理者清楚现金流动情况,但收付实现制通常在“坏结果发生之后”才进行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往往存在“滞后”和“狭窄”,管理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对将要产生的财政风险没有起到预警和防范意识,此时的会计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比如,某地方政府应在本财政年度的第12个月拨付一笔金额为200万的职工工资,但这样本年度将产生200万赤字,从而违反了现行预算法关于不得发生赤字的规定。为此,将本应该年度拨付的工资拖延到下一年拨付,这样就将本年的债务隐藏起来,赤字避开了,财政风险也会因此被低估。

总之,政府负债会计信息的不统一、不明晰、不完整必然造成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的政府负债信息量过少,提供信息质量不高,也无法为财政风险管理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因此,政府会计“负债”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财政风险管理视角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建议

(一)明确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统领地位

对财政总预算进行改革,首先应明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其他会计制度的关系。财政总预算会计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都属于政府的宏观会计,后两者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政府资金进行了局部性的核算和监督,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综合性、预算性以及全局性是其他政府宏观会计无法比拟的。

为了总体反映政府债务情况,有必要将其他政府宏观会计反映的债务信息总体性的反映于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当然,财政总预算会计并不能取代其他宏观会计因特殊需要进行的会计核算。

因此,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增设关于国际金融组织转贷和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会计科目,并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予以专门的反映和列示。关于国债转贷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重要信息,如债务的归还日期、外债借入期的汇率等可以在总预算会计报表的附注、或以其他形式进行披露。

这样,将已经核算的、但并未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负债信息予以统一反映,才能方便报表使用者在同一张报表中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也可以获得在核算范围之内的财政负债总数额,有利于政府尽早识别债务风险,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

(二)明晰政府负债的核算内容

为体现总预算会计制度统领地位的思想并结合财政收支分类改革,本文分别对总预算会计科目设置进行了如下改革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划分“借入款”核算内容,将借入款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核算,并按国内负债和国外负债划分。

建议将“借入款”改设为“长期借入款”和“短期借入款”两个科目,并在每个科目下分国内负债和国外负债明细核算。取消国内转贷资金在“与上级往来”和“与下级往来”的做法,将国内转贷资金债务分长期或短期列入“长期借入款—国内转贷”和“短期借入款—国内转贷”科目核算。同样,也可以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债务按以上做法作为国外转贷的明细反映。为反映转贷款资金的转贷情况,还应增设资产类科目“转贷款”,反映国内外转贷有偿资金的债权核算。

其次,进一步划分总预算会计收入、支出类核算内容,增设“债务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支出”科目,单独反映政府向境内外举债时得到的收入和还债时发生的支出;增设“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科目,反映政府按规定筹集的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和按规定划拨的社会保障基金总支出。

最后,明晰净资产类科目,增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和“政府贷款基金”、“政府偿贷基金”科目。“社会保障基金结余”核算社会保障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年终由“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和其他相关科目中的社会保障基金数进行收支转账;“政府贷款基金”、“政府偿贷基金”核算的是政府贷款以及政府还贷时的结余资金。

总之,增设专门的会计科目反映政府负债,可以将负债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具体、明晰,有利于清楚的反映负债信息,有利于政府从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全局性掌握债务风险信息,从而更加方便管理当局对债务的控制和防范。

(三)逐步实施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于控制财政风险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并不需要实施权责发生制基础来核算所有的政府债务,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结合前面的科目设置,有区别的、渐进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于国内外转贷资金等直接显性负债,考虑实施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核算的做法。基于政府当局管理的角度,一方面,总预算会计要能及时提供控制债务风险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因为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将实际没有发生的支出记入支出范围,造成政府支出的迅速增加,引起公众的误解和不安。因此,考虑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的做法。比如,借入或归还贷款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认债务收入或支出,借记“国库存款”,贷记“债务预算收入”或借记“债务预算支出”,贷记“国库存款”;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应付债务的增加或减少,借入债务时借记“政府偿债基金”,贷记“长期借入款”或“短期借入款”科目,归还债务时做相反分录。政府将款项贷出时,一方面以收付实现制,借记“一般预算支出”,贷记“国库存款”等;另一方面以权责发生制,借记“转贷款”,贷记“政府贷款基金”。

此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因收付实现制基础而没有纳入的负债核算内容,如“应付工资”、“应付账款”、“应付利息”等,类似上述借入款科目,并参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做法予以核算。

(2)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等直接隐性负债,考虑按业务性质分类选择采用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基础核算。社会保险基金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由于采用部分积累模式,相当的余额要进行投资运营,因此适用于平日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年末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调节。而医疗保险基金与失业保险基金因为剩余基金不多,投资运营的数额较少,宜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以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选择不同的会计基础将保险基金反映在总预算会计中,可以结合前面的科目设置进行。财政部门收到国库转来的社保资金平日全部按收付实现制基础进行核算,借记“国库存款”,贷记“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支付保障基金时,借记“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贷记“其他财政存款—社会保障存款”。年终再将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调整成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数额,最后将所有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结余转入“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并在账簿中开设年初积累数栏,反映历年来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情况。

(3)对于或有显性负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这部分的或有显性负债主要指担保和赔偿、行政赔偿事项的未决诉讼、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坏账和其他可以量化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可以设置“预计负债”科目进行核算[5],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衡量,一是分项目对主要或有负债进行量化,其中,最佳估计数的确认和预期可获得补偿的处理尝试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或有事项》准则相关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核算政府各种或有事项可能产生财政风险的预计形成总量;三是进一步核算或有负债预计形成额中真正转化为政府直接负债的部分。

此外,财政总预算会计还应对其他一些重要的或有隐性负债信息进行披露,以扩大政府负债信息量,如报告日存在的、但未确认为负债的资本性支出承诺、政府灾害救援等。

当然,政府负债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鉴于计量上的困难、披露成本的增加、信息需求的有限程度以及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意愿程度方面的考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他们完全都反映在报表上。

参考文献:

[1]马俊.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8年上半年国债管理报告[EB/OL].(2008-10-13)[2010-1-10].http://gks.mof.gov.cn/guokusi/zhengfuxinxi/gongzuodongtai/200810/t20081013_81645.html.

[3]魏凤春.2009年政府可安全发放5581亿国债[EB/OL][2010-11-12].http://content.caixun.com/NE/01/3l/NE013laq.shtm.

[4]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探讨财政总预算核算的有关问题 篇4

一、分析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不够全面深入的核算内容

各国主要采取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但是“新公共管理” (NPM) 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推动以来, 在政府预算会计中, 很多国家运用了权责发生制。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实践证明, 对支持绩效导向的政府预算改革, 改进政府对长期资产管理以及鉴别财政风险等方面上, 权责发生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 我国财政部也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其中规定:“总预算会计核算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本文以财政负债和财政资产为例:

1.“暂存款”、“与上级往来”和“借入款”是三个核算财政负债的会计科目。

前两个不属于通常探讨的财政负债的范围, 是反映财政与其他部门的往来。最后一个是属于直接显性负债, 反映了财政向社会举借的债务。各级政府在预算会计报表中, 没有如实地反映出如由财政提供担保的向商业银行贷款、以公司基金的名义借钱等负债。披露财政实际存在的规模远远高于负债规模, 低估了政府承担负债的压力和偿付债务的能力。

2. 政府资产没有反映出政府债权的收回和发生, 不核算对贷款发生和收回导致的债权变动。

没有反映政府债权的规模和增减变动, 使政府可支配的公共财务资源虚减了, 从而对贷款加强回收管理是不利的。对缴存国际金融组织的股本和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本金, 政府没有座位政府产权的反映。结果造成政府无法反映资产状况和结构, 使国有股权的运营状况没有核算和反馈, 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非常不利的。

(二) 在会计核算范围内没有系统的反映新的资金运作情况

目前在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 已经纳入了预算外资金, 在收缴领拨和预算编制上, 预算外资金和一般预算资金已趋于一致, 会导致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 对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是十分不利的, 也造成了财政预算单位会计报表反映的资金和总预算会计报表口径不一致。另外不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核算, 也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和增值情况得不到财政部门的反映。

(三) 会计报表过于简略, 会计科目和政府预算科目不匹配

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过于简略, 如:政府在资产负债表中, 没有分开当年结余和历年累计, 导致了调度资金上的不方便。政府预算科目是反映预算和详细记录的批准情况, 同时, 对经济业务用详细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情况。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的设置是相互匹配的, 并且为了方便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的情况, 预算账户不能高于详细程度。

二、财政预算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总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 适应构建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力确认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形成了和义务是否发生为标准, 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 但凡归属本期的费用和收益, 都要作为本期处理。反之, 在本期没有发生的款项不应该属于本期的费用和款项, 都不作处理。在政府资金和负债管理中, 运用权责发生制会控制财政风险, 使政府预算会计信息提高透明度, 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对往来款项和利息费用在明确期间, 按照权责发生制会得到确认;对政府收支状况能够完整全面的反映;处理欠发职工工资和政府采购资金的核算;使预算的执行情况得到真实的反映;应该及时的处理预案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和其他应付未付的款项, 从而达到财政结余解决不实的问题。

(二) 完善各项基础工作, 适应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

1. 加强内部管理, 从制度上规范拨付资金和会计核算等工作, 对预算资金拨付等要完善修订管理办法, 加强财政内部业务部门明确职责所在, 使预算资金拨付规范程序, 设置总预算会计岗位, 提供制度保证。建立定期对账制度, 使国库资金减少划转的环节, 构建财税库一体化网络, 做到及时上划税款收纳, 直接到位库款;减少混级次等和串科目等差错, 在途缩短税收时间, 实现共享、监督和交流信息资源, 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发挥总预算会计核算职能, 提高有效的工作效率, 核对收入入库数字, 使财政收入保证准确无误;定期核对拨款数字, 是财政支出数据保证准确无误。

2. 要彻底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账户,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 取消没有按照规定设立的银行账户, 并且预算单位财务部门要统一管理其所有的账户, 尽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的基础数据库, 实施动态管理和监督, 做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管理工作。建立制约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 对财政资金支出的事前和事中强化动态监控, 加强监督财政资金支付活动的管理。为了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对预算单位资金的使用监督和代理银行办理财政支付业务, 财政总预算会计要加强监控,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 完善建立资金支付动态监控系统, 建立合理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 在总预算会计核算中, 纳入预算外资金, 适应部门预算改革

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内外资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就是在总预算会计核算中, 纳入预算外资金收支, 也是综合使用预算内外资金实现的前提条件。以部门为依托, 部门预算覆盖了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 反映了预算外收支和预算内收支, 只有在总预算会计核算中, 纳入预算外资金收支, 才能实行综合预算, 切实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 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有财政性资金随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 (包括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专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特设专户等) 存储、结算和支付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在总预算会计核算中, 纳入预算外资金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核算, 是改革国库管理制度的内容之一, 在总预算会计核算中纳入预算外资金需要相关制度作为保障, 因此, 统一会计核算口径, 修正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是明确总预算跨级核算中纳入预算外资金收支的具体方法和原则, 为其提供了法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林虎.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11 (10) .

财政总预算 篇5

(一)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收入项目分类的影响

以国家选择试点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为标志,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此之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规定,财政将事业单位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收入。预算内收入指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即目前的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指事业单位除预算拨款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单位组织收入是单位运用一定的国有资源通过组织人力、技术等要素实现经济效益的收入。当时,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严格区分,当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平衡关系是预算内资金来源=预算内资金运用+预算内资金结存。19后,推行四项财政以后,事业单位的收入不再按与预算的关系进行分类,而是以单位为主体,全部收入按来源分类的大收入概念。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平衡关系改变为:事业单位收入-事业单位支出=结余。

(二)财政管理的范围变化

总体上,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财政根据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从市场取得经济补偿的不同程度,制定对它们有差别的财政投入政策。

年以前事业单位的收入由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取得的其他收入三类构成,预算内资金纳入国库管理,预算外资金由财政专户管理,其他收入由部门自行管理。财政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有专门和细致的收支管理规定,而对其他收入并没有专门和细致的规定。执行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后,配套采取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主要从支出角度细化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而对单位组织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仅仅提供了管理模式的参考,并没有非常细致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这并不表明财政完全不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管理。

实际上,从单位类型分析,部门编制制度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也要求纳入单位统一预算、统一管理,只是在管理范围上排除了自收自支单位。根据前述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该适度考虑单位类型、特点并结合国家事业发展需求,采取有差异的管理策略,既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监控强度又促进事业良性发展。

从收支类别看,部门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共同的地方都是要求严格区分财政和非财政收入的类别、区分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类别等,再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管理;区别的地方是某些制度如收支两条线涉及到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缩减了非财政预算资金的范围;政府集中采购首先涉及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纳入管理范围,这在不同地区各异,其次涉及到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和财政资金拼盘采购,再确定管理措施;部门编制制度虽然没有缩减非财政预算资金的范畴,但要求把其纳入预算范围,反映在单位总体的收支计划中。

参考文献:

[1] 陈元春.公共财政的本质、目的及其基本框架[J].财政研究,,(10).

[2] 邓子基.对国家财政“一体两翼”基本框架的再认识[J].当代财经,,(9).

[3] 邓子基.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与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J].财贸经济,,(1).

[4] 贾康.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04,(1).

[5] 马国贤,缪惠频.论公共财政框架建设的三位一体模式——兼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途径[J].财政研究,2004,(3).

[6] 孙文学.公共财政框架理论简论——我国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12).

[7] 张万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3).

[8] 张馨.公共支出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步骤[J].财政研究,,(9).

[9] 陈进.浅谈实行部门预算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J].广东水利水电,2004,(5):85.

[10] 刘积斌.事业单位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 袁立华,沈海祥.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及“收支两条线”制度的现状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6): 90-93.

[12] 周爱群.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4): 79-80.

香港拟调整财政预算应对通胀 篇6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表示,将在未来的财政预算中增加政府援助的拨款,并增加住宅供应,以缓解通胀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

曾俊华称,从4月1日起,将拨款250亿港元,包括用电补贴。此外还有对居民前12个月的补贴共计204亿港元。根据彭博社对1 3位经济学家的调查,2010年第四季度,香港经济的年同比增长率预计为5.5%。

香港将与新加坡为伍,提高对公民的补贴程度,因为亚洲普遍出现的通胀已经威胁到公民的购买力。彭博社的调查显示,从2009年初至今,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已经上涨超过60%,预计2011年的通胀率为3.7%,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速度。

“我们看到通胀的压力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低收入人群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税务部的合伙人珍妮弗·王表示,“政府在土地销售和印花税上获得的收益高于预期,因为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一路上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拿出一些财政收入来帮助普通公民呢?”

香港特首曾荫权1月曾表示,香港开始了对通胀的“防卫战”。恒生银行估计,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将达到创纪录的5793亿港元,这给了政府很大的余地来帮助穷人。2010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1%,为23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抑制地产价格

毕马威公司称,香港政府有可能将房屋交易税由6000港元提高到8000港元,并给予老人和穷人一次性补贴。香港电台在2月21日的报道中称,香港将增加土地供应,拍卖至少10块地块。《香港经济时报》则在2月18日的报道中表示,政府计划将每个月举行一次土地拍卖。

恒生地产指数涵盖了香港的七大地产公司,如新鸿基地产、长实控股等。自从2010年11月政府宣布提高交易税之后,该指数累计下跌了9.5%。

曾俊华表示,如果需要,他或将继续推出新的地产调控措施。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月的第二周,香港的房价继续上涨2.1%。该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地产中介商。

紧缩政策

“由于房屋价格进入上涨通道,自政府去年11月采取了一组‘重拳’之后,接下来还可预期有进一步的政策出台。”大和资本市场香港有线公司的经济学家凯文·赖说。

由于供给有限,香港是全球购物成本最高的地方。中国去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香港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匪浅。20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访客增长了26%,达到2270万人,刺激了零售业的发展,周生生集团国际有线公司和莎莎国际控股有线公司等公司的珠宝和化妆品销售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在通胀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担心的同时,香港的劳动力市场却得到了改善。1月底,香港在过去3个月里的失业率为308%,为2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财政盈余

毕马威指出,截至今年3月,在过去12个月里,香港的财政盈余将达到至少600亿港元,而在过去一个财政年度里,这个数字为259亿港元。到3月底,香港的财政储备或将达到5980亿港元,占GDP的34%。

“香港政府把钱抓在手里,却不用来改善香港居民的生活。”一位著名的批评人士1月对一些政策制定者说,“现在香港政府是有钱了,而居民们却没有钱。”

2月中旬,新加坡政府宣布,拨款66亿新元(相当于52亿美元)用来改善公民福利,包括减税和补贴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政府在明年将面临着选举。

财政总预算 篇7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51年, 国务院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 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 是国家机密;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权力, 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 但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才提出了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等要求;2000年, 全国人大选择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 作为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试点;正式预算公开是2008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布部门预算。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指出:“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 办了什么事。”从此, 来自顶层设计的和基层实践的两股力量, 合力推动着我国的财政预算之门逐步打开。

(一) 从世界范围看,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主要基于三个理论

1、公众知情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前提。目前, 知情权已成为公众和政府承认的基本人权之一。西德是首次在法律中规定知情权的国家, 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认可了知情权。

2、民主参与理论。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的实现条件是国家必须为人民提供相关信息,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3、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英国杰出思想家洛克阐述并理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认为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 人民有权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法律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必须取得人民的同意。17、18世纪, 卢梭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思想, 系统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的关系, 认为人民有权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第二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据人民主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 应当属于人民所有, 政府理应向人民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二) 推进预算公开的必要性

1、基于民主政治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一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人权,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权利, 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财政预算的内容不仅是纳税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也是保障宪法赋予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需要。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无论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还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都需要以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有相当的了解为前提。

2、基于公共治理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建设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 这是公共治理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公开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开发布的预算可以通过一份独特而清晰的文件, 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完整报告。一份结构有序、宣传充分的预算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基础, 从而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 它同样有义务向公众公开预算, 接受公众监督。

3、就反腐倡廉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有效监督行政权力和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 实行预算公开, 必将有助于遏制腐败现象高发态势, 必将减少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在这方面, 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成为范例。英国预算制度形成的最大贡献是解决财政腐败问题, 18世纪中期之前, 英国各种各样的财政腐败是触目惊心的, 进入18世纪中后期, 议会通过预算控制财政, 大体上杜绝了腐败。在美国, 1905年纽约州市政研究局利用涉及影响力购买和腐败两大丑闻促成的政治真空, 将监督与公开作为重建政府在公众眼中合法性的手段, 创设出了预算制度。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对美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将各级政府行为的细节第一次展现在阳光下,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 从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增强了政府正当性。

二、省级财政预算公开的现状及深远影响

(一) 省级预算公开的进展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近年来,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委、省政府部署, 陕西省财政厅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工作, 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1、财政预算全面公开。

从2010年起, 陕西省省本级财政预算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在此基础上, 省财政厅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督促市县加快预算公开工作。2014年, 省级财政预算向社会主要公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陕西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二是2014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三是2014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四是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表》。

上述数据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公开到所有款级科目,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公开到主要款级科目;并公开当年预算数、上年预算执行数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数与本年度预算数增减幅度的比较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表公开到收入和支出的款级科目。

2、部门预算公开。

省级部门预算公开从2011年开始, 当年, 陕西省财政厅在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中选择了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行政学院等10个部门启动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向社会逐步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内容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收支预算总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支出表等。2011年1月, 省财政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10个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10个部门的部门预算于3月份全部在各自政府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及时了解和监督。陕西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及知名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正面评价。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点名表扬了陕西省的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2012年, 陕西省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扩大至43个单位, 其中省政府组成部门除两个有保密要求的单位外, 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在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五次全会时, 省财政厅将43个预算公开单位的部门预算报表汇总印送人大代表参阅。随后, 省财政厅按程序批复了省级部门预算, 43个预算公开单位也在收到预算批复文件后, 在3月中旬前全部在各自网站向社会公开了本部门预算信息, 省政府门户网站也进行了汇总链接。在预算公开内容上进一步细化, 将财政拨款的预算科目细化到“项”级, 同时, 增加公开单位当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2013年, 除特殊部门外, 省级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公开单位范围从2012年的43家扩大到102家, 涵盖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各类事业单位, 并进一步细化了预算公开内容, 按“项”级科目明细反映单位各项财政拨款支出。2014年, 省级预决算公开已经常态化。

3、“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是预算公开的重要内容, 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5月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53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比照中央做法, 公开2010年“三公”支出, 并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扩大公开范围, 细化公开内容。

2011年7月20日, 受省政府委托, 省财政厅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关于2010年度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 一并报告了2010年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情况。陕西省继北京之后公布2010年省级单位“三公”经费, 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三公”经费情况的省级政府,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透明、诚信政府的决心, 以及敢于面对批评、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执政理念。2013年3月, 103个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单位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并细化了公开内容和相关说明。2014年, 省级所有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全部公开。

4、重大民生支出及专项资金支出公开。

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 陕西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 明确要求各基层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支出纳入公开范围, 公开的具体内容包括财政专项支出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来源、发放标准和形式、分配结果等。目前这项公开制度在基层得到较好推行。

5、市县预算公开稳步推进。

在省级积极推进预算公开的同时, 各市县也稳步推进各项预算公开工作, 2011年, 陕西各市在本级选择部分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2012年, 各市区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此外, 部分县区也积极启动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到2014年底, 全省11个市 (区) 、107个县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已经公开。

(二) 预算公开的深远意义

整体上看, 陕西的预算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公开的范围、内容、路径、项目和形式上, 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从陕西的实践来看, 预算公开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1、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美国预算制度的先驱克利夫兰认为, 效率是政府的最高美德, 而预算公开是政府效率的保证。人民群众关心政府预算, 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 而是关心花钱的效果。财政支出进度体现政府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的各级财政支出进度大都在85%左右, 最大不超过90%, 大量的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沉淀在部门, 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公开三年来, 财政支出进度逐年加快, 每年完成支出调整预算都在90%以上, 2014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94.7%, 按照财政部通报, 去年全省财政支出进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2、矫正了政府行政的方向。

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的钱, 人民有权决定这些钱怎么花。预算公开, 让人们了解政府花钱的一些基本事实, 比如投入的方向、各方向之间形成的基本结构, 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70%左右, 为了支持经济发展, 每年仍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公路、铁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工业项目, 基于陕西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与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不符的。预算公开之后,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陕南陕北移民搬迁等重点民生支出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更多采取运用结构性减税政策,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整合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拨付改投资”, 以及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和奖励补助等, 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可以说, 陕西财政的“民生”特点越来越凸显, 陕西的财政预算公开, 体现出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

3、约束了政府支出的行为。

政府花不该花的钱, 或者乱花钱, 或者花钱不讲成本和效益, 或者花大钱办小事, 群众就会提出批评, 形成舆论压力。在中国,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出国 (境) 等“三公”经费居高不下, 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 为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下了大功夫治理, 但始终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性的治理措施。陕西的实践证明, 预算公开是约束政府花钱行为、降低“三公”支出的有效办法。这几年来, 陕西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每年都有新的下降, 2014年, 全省“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分别下降了19.1%和36.9%, 大大提升了民众的观感和政府的美誉度。

三、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省级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迈出了预算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仅仅是一种带有摸索性质的探索, 仍处于初级阶段。透过陕西的个案看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 在制度上和执行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集中体现为“四性”。

(一) 保密思维的习惯性

从官员层面看, 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 多数官员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 他们往往习惯秘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同时, 受传统官本位意识掣肘, 相当数量官员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观念落后, 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造成政府官员在信息公开时, 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 挑不重要的信息公开。这种思维习惯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预算公开的进程。

(二) 公开内容的专业性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种资料看, 公开财政预算项目过于笼统, 预算内容专业性太强。大多地方财政部门预算草案科目只列到类一级, 没有款、项的具体内容, 有的虽稍细一些, 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比如说仅仅列出基本建设金额多少, 却没有每一笔支出的具体内容, 面对这些庞大的分类数字,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 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 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 预算是否科学, 不留缺口, 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看不懂的预算背后, 隐含着政府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的问题, 让你看得见, 却看不懂, 也谈不上监督。

(三) 公开范围的狭隘性

公开预算编制原则及过程、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财政政策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重要项目如重大民生项目、政府性投资以及其他重要项目评审复审情况没有完全公开;政府官员薪酬包括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及养老金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

(四) 公开载体的局限性

公开的载体基本上都选择专业网站和报纸, 便于公众获取信息, 群众喜闻乐见的财政预算公开载体尚未引入:比如, 能否在社会服务窗口 (行政服务大厅等) 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公物拍卖、会计委派等公共财政事务;能否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栏目, 开展“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动态报道, 推进公众的参与度;能否在公共场所屏幕 (大型广场、飞机场、火车站) 等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屏幕上, 滚动播放财政民生信息;能否在基层社区宣传栏、政务公开栏上等, 公开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民生政策、民生项目信息等等, 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财政公开格局。

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几点建议

实行预算公开是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随着中国逐渐转向税收国家, 政府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必须实现民主原则。正如财政史标明的, 预算民主是任何现代税收国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国的预算公开。

(一) 财政预算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长期以来, 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将政府预算视为国家机密, 不仅一般民众难以获取, 即使是各级人大代表也只能在短暂的“两会”期间获得本级财政预算和决算草案。这几年, 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了政府应予重点公布的信息范围, 并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在现行《宪法》及有关法律中都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任何内容。实践中, 虽然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 地方政府如广东、北京、陕西等地都在积极推动预算公开改革, 财政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部门政务公开的意见》、《财政部政务公开规定》和《财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等规定, 但因立法层次低、所约束的主体极其有限, 以至于许多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地方政府, 仍将预算信息视为秘密。没有一个让民众知悉、参与和监督政府预算编制、审议和执行的制度化平台。现在, 我国新的《预算法》中已经明确了预算公开的原则, 并就预算公开的基本内容等做出一般性规定, 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 努力做到“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

(二) 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具体性、易懂性、规范性

财政预算要有“完整性”, 即财政预算应该涵盖所有公共资金, 包括一般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专项基金以及国有企业基金在内的所有公共资金。但是, 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的财政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如土地出让金目前还属于政府预算外收入, 它是游离于政府提交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之外的, 当然也脱离了公众的监督。

财政预算要有“具体性”, 即财政收支项目必须是具体的。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 就很难对特定的部门、单位、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作出评价, 也很难对预算过程实施监督。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情况看, 不论中央部门、还是省市县级政府的预算信息, 仍然显得过于粗略, 缺乏细节, 公开内容大都局限在“类”级, 个别项目细化到“款”级, 基本都未涉及“项”级, 公众很难了解详情。

财政预算要有“易懂性”, 即政府公布的预算信息是能够让大家弄清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 知道资金由谁使用, 用在什么地方, 提供哪些公共产品, 使用效果如何, 并由此判断政府预算规模是否适当,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资金使用是否违背公共利益, 是否遵循了经济、效益和效果的使用原则。对于预算的编制者来说, 应该给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提供“看得懂”的材料。

预算公开要有“规范性”。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各地预算公开各行其是、五花八门, 避免社会不必要的横向对比, 财政部应该对包括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在内的各类预决算公开的基本内容、格式、法律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地方可在财政部规定的格式上予以进一步细化, 但最基本的公开内容和程序必须予以保证。

(三) 预算公开应做到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相结合

所谓主动公开, 就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义务,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某些信息, 包括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设立官方信息出版物、出售官方信息出版物、公众任意查阅公开的信息等。所谓依申请公开, 就是公众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利, 向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由该机关向其公开特定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这两种公开方式都有所规范。但是, 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 由于理解或法规解释的不同, 一些政府机构缩小了《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 除了《条例》规定主动公开并重点公布的信息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之外, 其他信息都不予公开。这种“选择性公开”显然是对《条例》的曲解, 不符合“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收。随着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公民申请预算公开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公民申请预算公开, 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 义务机关有义务公开。公民的公开申请被拒绝, 有权获得司法救济, 这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1776年瑞典宪法规定, 公众有权向专门负责收集意见的部门, 就任何政府扣留信息的决定提出上诉。美国《情报自由法》也规定, 当行政机关拒绝公开时, 当事人有权向机关首长提出申诉, 如果首长部分或全部维持拒绝提供记录的决定, 机关必须通知申诉人该决定可以申请司法审查。

(四) 预算公开应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是通过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合理、节俭、高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切实为民服务, 杜绝浪费和腐败, 真正使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个初衷来说, 如果只是形式上整整齐齐地将财政预算公布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落实。

1、细化公开内容。

许多党政机关公开的预算, 只是按照收支总表、收入表、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表格上固定的内容进行公开, 没有细分项目, 也没有相关说明。有的虽附有预算安排说明以及名词解释等, 但其中许多地方语焉不详, 人们希望看到的公开材料, 既有预算总表又有明细分表, 说明文字既阐释“总系统”又阐释“子系统”。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对每一个汇总性数据尽可能地细化分解, 其中包括什么项目, 每个项目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让普通民众看得懂, 明白政府部门供养多少吃财政的人员、干什么事、花多少钱。将预算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 一定能杜绝和防止一些地方、单位有意识地提高某些项目的预算基数和标准, 套取财政资金, 谋取不正当利益。

2、强化预算约束。

财政预算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和单位, 特别是那些权力较大的部门, 预算虽然公开了, 但在预算执行中并不把它当一回事, 预算指标用完, 要么挤占其他项目的预算款项, 要么随意向财政申请追加, 这种预算其实等于没有预算。各级党政机关应该严格遵守部门预算, 项目预算指标必须全部用到项目支出上, 公用经费必须量入为出, 精打细算, 杜绝浪费。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绝不随意乱开“口子”, 真正让预算约束硬起来。

3、决算也应该公开。

财政供养人员及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多少, 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办公、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公务接待、会议、因公出国、文件印刷、水电等费用多少, 何种项目、何种事业经费多少, 既要公开预算, 又要公开决算, 让人们明白当初预计花多少钱, 实际花了多少钱。当民众将各个部门的预算和决算能够进行对比时, 才能判别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才能真正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及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倒逼节约资金。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就是“倒逼”党政机关厉行节约, 不胡支乱花, 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如果预算公开以后, 公款吃喝和超标准接待仍在进行, 公车私用大量存在, 办公场所豪华装修比比皆是, 那么公开预算、决算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各级党政机关在认真公开预算决算的同时, 必须在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方面有真正作为,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将“三公经费”等各项支出完全控制在公开预算指标以内, 真正经得起公众的监督、社会的认可。

总之, 财政预算公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的财政预算公开实践中, 某一个或者几个“个案”的诞生, 都会引起公众的“围观”, 其实这更是一种对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强烈期待。公开是一种勇气, 需要面对强大的质疑, 需要改革的智慧。如果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个案”的剖析, 从而寻找到财政预算从“国家机密”到“全面公开”的“样本”,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财政总预算 篇8

一、“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和“已结报支出”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和“已结报支出”是为适应国库集中支付而设置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账户是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要用到的资产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在代理银行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的业务。贷方登记财政国库支付机构当天发生的财政直接支付资金数, 借方登记当天国库单一账户存款划入冲销数, 当日资金结算后, 余额为零。

“已结报支出”是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使用的负债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财政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存款资金已结清的支出数额。贷方登记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当天与财政国库资金和财政专户存款资金已结清的支出数, 借方登记年终转账数。当天业务结束后, 本科目余额应等于已结清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之和。年终转账时, 将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计入的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行政事业支出、专项支出等结转入该账户的借方。

[例1]某市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为预算单位直接支付以一般预算资金安排的支出1000000元。账务处理:

[例2]某市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当日汇总“预算支出结算清单”, 其中财政直接支付金额1000000元, 该清单已送财政总预算会计结算资金。账务处理:

[例3]某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收到财政授权支付下代理银行报来的“财政支出日报表”, 列示当日一般预算支出500000元, 基金预算支出300000元。账务处理:

[例4]某县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年终将预算支出与有关方面核对一致后转账,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000000元, 基金预算支出6000000元。账务处理: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账户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 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缴国家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国有股份的转让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净收入, 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净收入;其他收入等。根据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的“类”和“款”如下: (1) 非税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包括利润收入、股利股息收入、产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 (2) 转移性收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科目的转移性收入类别,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不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进行分类和核算, 而是作为补助收入等类别进行分类和核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收入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各级财政部门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贷方登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取得数, 借方登记年末转销数, 平时余额在贷方, 反映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累计数。年终, 应将本账户贷方余额全部转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账户。明细账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科目设置。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是指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独编制, 预算支出按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 不列赤字。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主要包括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的“类”和“款”如下: (1) 教育:其他教育支出。 (2) 科学技术: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3) 文化体育与传媒: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 (4) 节能环保:污染防治。 (5) 城乡社区事务:其他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6) 农林水事务:农业、林业、水利。 (7) 交通运输:公路水路运输、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业支出、其他交通运输支出。 (8)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资源勘探开发和服务支出、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监管支出、工业和信息产业监管支出、其他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 (9)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商业流通事务、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支出、涉外发展服务支出、其他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 (10)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工商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 (11) 转移性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支出、调出资金。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科目的转移性支出类别,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不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进行分类和核算, 而是作为补助支出等类别进行分类和核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是支出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各级财政部门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借方登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发生数, 贷方登记年末转销数, 平时余额在借方, 反映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累计数。年终, 应将本账户借方余额全部转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账户。明细账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科目设置。

(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是各级财政部门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中调出, 用于一般预算支出的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是支出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调出。借方登记调出数, 贷方登记转销数, 平时余额在借方, 反映当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的累计数。年终, 将贷方余额全部转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账户。

(四)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类收入减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类支出后的差额。是各级财政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结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类收入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补助收入中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助收入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类支出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补助支出中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助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每年年终结算一次, 平时不结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是净资产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各级财政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的年终执行结果。贷方登记年终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补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助收入”等账户转来的全年收入数, 借方登记年终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补助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助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资金”等账户转来的全年支出数。本账户年终贷方余额反映本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滚存结余, 转入下一年度。

三、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有关账户

为适应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需要, 规范教育收费等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会计核算, 从2011年1月1日起, 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会计核算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一)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是指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收入, 包括教育收费、彩票发行机构和彩票销售机构的业务费用等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是收入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收入情况。贷方登记资金收入的取得数, 借方登记转销数, 平时余额在贷方, 反映当年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收入累计数。年终, 应将贷方余额全部转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账户。明细账应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收入分类科目设置, 同时, 根据管理需要, 按部门进行明细核算。

[例5]某市财政收到市教育局某中学交入财政专户的普通高中学费200000元。账务处理:

(二)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是指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安排的支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是支出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安排的支出情况。借方登记资金支出的发生数, 贷方登记转销数, 平时余额在借方, 反映当年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支出累计数。年终, 应将借方余额全部转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账户。明细账应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设置, 同时, 根据管理需要, 按部门进行明细核算。

[例6]某市财政从预算外财政专户拨付某福利彩票销售机构业务费用支出20000元。账务处理:

(三)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是指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收支相抵形成的结余, 包括教育收费、彩票发行机构和彩票销售机构业务费用等资金的结余。“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结余”是净资产性质的账户, 用于核算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收支的年终执行结果。贷方登记“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账户的转入数, 借方登记“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账户的转入数。本账户年终贷方余额, 反映未纳入预算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收支相抵后的滚存结余, 转入下一年度。明细账根据管理需要, 按部门核算。

[例7]某市财政年终结转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账户, 结转前“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账户贷方余额20000000元。账务处理:

同时, 财政总预算会计应结清所有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明细账的余额。

[例8]某市财政年终结转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账户, 结转前“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账户借方余额15000000元。账务处理:

同时, 财政总预算会计应结清所有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支出明细账的余额。

由于财政体制改革尚在进行当中, 出台一部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还未到时机。相信当财政体制改革完成之后, 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会及时出台, 那时新增的会计科目就会集中完整的呈现出来, 而不是以办法或通知形式分散告之。

参考文献

财政总预算 篇9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一是完善了收入内容, 在预算内收入的基础上, 增加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二是充分考虑政府职能特点, 改革支出功能分类体系。三是根据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 规范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具体意义表现如下。

(一) 有利于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的提高和财政监督工作的开展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 更有利于其各项收支活动的全面反映, 不但能够使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而且还能使财政调控力度的把握更加合理, 对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还为财政监督、统计分析、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透明的经济信息, 有利于政府采购及部门预算等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为社会各界监督政府预算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使腐败问题的发生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 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 构建起了更加完善且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财政统计分析体系, 这为与其他国家在财政管理上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政府收支分类尚未改革以前, 我国的政府收支体系与国际惯例不相适应, 这不仅不利于国家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工作的开展, 而且也无法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合作更是无从谈起。而随着改革的实施, 新收支分类体系较之以往更加科学、规范, 过去的种种不足之处都得到了弥补和解决, 这对于我国在宏观财政管理上更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有助于政治体制的完善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化, 政府的职能及财政收支结构与以往相比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其基于透明的原则, 以公共财政的要求为依据, 对各级科目进行设置, 使收支分类更加科学、全面、细致。通过改革之后的科目编制出来的预算可以更为清晰地反映出政府收支的具体方向, 从而使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开展更加透明, 这为政治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负债核算问题

在财政负债核算方面, “暂存款”、“借入款”、“与上级往来”是财政负债会计核算的主要科目。对于“借入款”会计科目而言, 主要核算政府向社会举债的债务, 而无法反映政府欠发工资、担保借款、国有企业潜亏、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导致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与实际负债规模严重不符, 低估了政府的负债压力。

(二) 财政资产核算问题

在财政资产核算方面, 根据相关规定将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的本息分别确认为“一般预算支出”、“一般预算收入”, 这种核算方式无法如实反映政府债权在贷款发放与收回中的变动情况, 导致公共财政资源被虚减;政府资产核算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本金, 以及缴存国际金融组织的股本, 只将对外投资确认为预算支出, 而没有对投资活动中的产权变动进行如实反映;在转让、出售国有资产时, 只将其取得的款项确认为预算收入, 在核算信息中无法反映资产的减少情况。由于财政资产核算内容不全面, 从而造成国有股权的运营状况无法得到全面反映, 难以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可靠依据。

(三) 预算外资金核算问题

在对预算外资金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前, 必须明确其具体范围, 即未包含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的资金均为预算外资金, 由于这部分资金是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外的, 所以对它的规范都是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来进行。现阶段, 预算外资金已经被纳入到了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当中, 它与一般预算资金在预算编制上基本趋同, 在这一前提下, 财政资金仍以体外的方式进行循环, 不仅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 而且还会导致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口径存在差异。除此之外, 对社保基金的核算不统一, 使得财政部门无法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出社保基金的运作情况及增值, 这极不利于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

三、改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背景下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 改进资产类会计核算

在资产类核算中, 要进一步扩大核算内容, 增设“政府股权投资”、“贷款”科目, 以反映政府在股权投资、发放贷款中的股权与债权变动情况;将原本的“待处理财政周转金”替换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用于核算政府无法收回的贷款、周转金等。

(二) 改进负债类会计核算

在负债类核算中, 增设“应付款”, 用以对财政部门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个别事项而确认的当期支出;在财务报告中重点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 包括债务担保、行政赔偿未决诉讼、国有企业潜亏等。

(三) 改进净资产类会计核算

在净资产会计核算中, 增设“预算外结余”、“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科目, 对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进行核算。同时, 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预算外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这五项结余的期初数栏;增设“政府投资基金”, 在政府以产权的形式投资股权时, 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按照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同时还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用“政府投资基金”科目进行核算;增设“政府贷款基金”和“政府偿债基金”, 用于核算贷款、借入款、应付款等内容。当无法收回政府贷款时, 要按照无法收回的贷款金额对“政府贷款基金”中的金额进行冲减。

(四) 改进收入类会计核算

由于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对收支科目的划分不详细, 从而使得由此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够具体。因此, 应对收入类会计核算进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增设“债务预算收入”, 用以对政府在境内和境外举借债务所得的收入进行核算, 如政府向社会借款时, 根据收付实现制, 借“国库存款”, 贷“债务预算收入”;增设“预算外收入”, 用以对政府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核算;增设“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用以对与社保相关的收入进行核算。此外, 对“调入资金”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 用以对各类财政资金间的调拨进行核算, 具体包括政府性基金转移、财力性转移支付、返还性以及预算外转移等收入。

(五) 改进支出类会计核算

在支出类核算中, 增设以下科目:“债务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以及“预算外支出”, 并对“调出资金”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 将现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中的“政府调剂支出”取消。“调出资金”应当能够对各类财政资金之间的调拨进行核算。如从财政预算外资金中调入一般预算内资金时, 可借“调出资金”, 贷“财政专户存款”。

四、结语

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下, 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进行相应改进, 在解决原会计核算体系问题的同时, 使财政总预算会计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为政府收支分类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数据, 从而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

摘要:新政府收支分类方案的实施, 对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 有效开展财政监督工作, 建立财政信息管理系统有着重要意义。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应顺利这一改革趋势, 对自身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从而为财政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本文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内容和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并分析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武东, 王建中, 王振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工作总结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5) .

财政总预算 篇10

1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但就实际改革效果而言, 却仍显得有些不尽人意, 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1.1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 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当前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工作中, 总预算会计制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具有统领作用。所以, 总预算会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就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来看, 却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 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 由此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1.2科目设置单一, 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就目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所设置的科目来看, 主要包括“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暂存款”和“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这些科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负债、支出的资金情况反映出来, 但由于科目设置较为单一, 从而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1.3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

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也是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 政府部门之所以选择收付实现制,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可以将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 但这种方式几乎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再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财政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时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2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措施

2.1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在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与政府部门改革同步, 从而促进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财务报告体系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全面性、真实性和前瞻性。在实际会计工作中,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 将详细的内容记入主体财务报告体系中, 将补充说明内容记入辅助财务报告体系中。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要建立起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通过上述体系, 政府部门就可以就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分析, 此外, 财务报告体现的内容能够为政府部门今后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2权责发生制的新增

就目前来看, 政府部门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职、责、权”不分明的情况, 一旦出现问题, 无人负责。将权责发生制纳入到政府部门中, 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矛盾。因此, 政府部门要完善权责发生制, 并以此为核心, 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责任, 而且为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2.3基建会计的新增

在对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进行编制时, 应将基建资金、事业活动资金等内容纳入其中, 并将基建拨款收入、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劳动价格等作为一级会计科目, 对其进行准确核算。在政府部门基建项目完成后, 将上述科目转为固定资产时, 政府部门会计可通过基建会计编制的工程支出表对基建资金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掌握, 将明确的支出数额记录到固定资产账中, 在此基础上, 形成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报告系统, 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所以, 相关部门必须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 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完善的总预算会计制度, 并确保各项制度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财政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财政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被政府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 与之相关的总预算会计改革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 本文首先对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问题及影响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从财政风险管理视角出发, 探讨总预算会计工作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财政风险,总预算,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策略探讨 篇11

【关键词】乡镇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引言

乡镇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社会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在乡镇经济中,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上一些恶性竞争手段此起彼伏,对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进而增加了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难度。同时,乡镇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为了促进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府就必须重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合理利用。

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财政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提高财政运行平衡的保障机制。在同时也是防范财政风险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就目前来看,许多乡镇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财政收支结构不够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等有效手段来提高乡镇财政的运行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当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许多政府部门预算编制与政府工作计划不同步,有的部门预算编报时间大多为九月份,而政府工作计划一般都在年末,由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使得财政预算工作中一些资金无法细化到具体项目中。另外,在财政预算工作,财政收支存在不平衡问题。财政项目支出沿用了以往的切块打捆的编报方法,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使得财政预算攒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2.财务预算管理不合理

预算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乡镇府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乡镇府的财政预算管理依然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工作中,如政府的基本开销、进出账单等,预算管理仅仅只满足于基本的记录和核算要求即可。另外,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以至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执行相应工作时缺乏执行标准,无章可循,财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乡政府的资金使用情况。

3.预算监督质量差

就我国当前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而言,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监控能力还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人员单一、缺乏必要的监控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单一、监控系统的缺失就会塑造财务管理人员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如私自篡改财务信息,同时财务人员每天要处理的财务信息是巨大的,面对如此多的财务信息,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不耐烦、不认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质量。

四、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策略

1.细化预算编制,把好质量关

乡镇政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坚持做到收入来源不虚列,数量与质量并重;在支出计划中硬化基本支出、细化公用支出、优化项目支出、强化预算约束。。特别是对公用经费指标的监管,我们要求各乡镇财政所在年初录入指标时,必须将公务费总额按规定比例分解到每个具体支出项目,然后在指标管理模块中按规定程序审批。凡是超出季度限额指标的项目费用申报用款计划时,系统会自动提示:“申报超出限额,请调整计划”。通过把细分后的每个末级科目再设定一个分别占上属科目总额的比重标准,有效的控制了预算执行中的弹性和随意性。

2.建立健全全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乡镇经济发展。为此,我国乡镇府在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应该对成本管理的权限与职责进行重新划分。财务管理的每个成本中心都需要安排固定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全面落实“一岗一责”的制度,从而实现财务管理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同时,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严格依照成本的控制指标来执行发放福利的激励制度,每个成本中心之间应该有相互监督的职责约束制度,对于不相容的岗位需要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每项业务应该由两人来参与,利用一系列的约束机制,使财物管理在每个部门的合作过程中做到事前检查以及事后管理的监督,进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加强财务管理

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质量,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对乡镇各项财务进行管理。首先,乡政府在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要进行引导,对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其次,乡政府要结合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为乡政府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乡政府资金能够正常流通。另外,财务会计要在投资活动中把好关,并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依法办事。乡政府只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确保资金合理使用,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利益最大化。

4.加大执法力度

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为了确保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就必须严格把住预算审批的法定程序,依法进行乡镇财政预算。乡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工作中,首先要草拟年度财政综合预算计划,并报乡镇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带审核通过后,就所申报财政预算计划进行会议通报,就当年的财政收支计划的测算程序和依据进行说明,并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对所需要调整的收支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如各部门无意则形成预算方案,并申报财政局进行审核,待县财政局审核通过后,提高乡镇人民大会审议批准,然后进行备案。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来执行,确保每一环节都在有法可依。

5.把住决算审核监督关

决算审核监督的目的就是检验乡镇府及相关部门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通过决算审核,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一些乱开支行为。为此,在乡镇府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为了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就必须把好决算审核监督关,确保财政监督质量,对参与财政预算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要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另外,政府还可采用绩效评价机制,全面考核乡镇财政的预算执行效能,对增收节支和消赤减债达到一定比例的实行奖励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作为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一项重要的工作,预算管理工作直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质量。为了促进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乡政府就必须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确保乡镇资金安全,提高乡镇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蓬佳.探讨乡镇财政预算提升管理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5,01:4+21.

[2]吴姗姗.乡镇政府财政风险的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蔡芳宏.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熊竞.基层政区改革视野下的乡镇财政解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毛文明.论我国乡镇财政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徐福伟.我国乡镇公共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D].东北农业大学,2012.

[7]張烨.我国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阎坤,张立承.中国县乡财政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90:2-18.

作者简介:

财政总预算 篇12

从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 财政机关代表政府掌管的货币资金资产主要包括存在国库和其他专业银行的财政性存款、用结余购入的有价证券以及在规定的决算清理期内发生的在途款等项目内容。

1.1 财政性存款的管理与核算

1.1.1 财政性存款的管理

财政性存款是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代表各级政府所掌管的财政性资金, 各级财政部门对其拥有支配权, 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管理和统一收付。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在管理财政性存款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集中资金, 统一调度;②严格控制存款开户;③执行预算, 计划支拨;④转账结算, 不提现金;⑤在存款余额内支付, 不得透支。

1.1.2 财政性存款的核算

总预算会计为了反映和监督财政性存款的增减及其结存情况, 根据财政性存款地点的不同, 分别设置“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总账科目。“国库存款”科目用来核算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库的预算资金存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 该科目借方登记国库存款的增加, 贷方登记减少, 余额在借方, 反映国库存款的结存数;该科目根据收入的来源不同分别设置“一般预算存款”和“基金预算存款”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其他财政存款”科目用来核算不存在国库的财政资金存款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 具体内容包括财政周转金存款、未设国库的乡镇财政在专业银行的财政预算资金存款以及部分由部门指定存专业银行的专用基金存款, 该科目借方登记其他专业银行存款的增加, 贷方登记减少, 余额在借方, 反映其他专业银行存款的结存数;该科目根据存款性质的不同和存放专业银行的不同设置二级明细进行核算。

1.2 有价证券的管理与核算

1.2.1 有价证券的管理

我国政府允许各级财政机关使用各种财政结余资金购买国家指定的中央政府以信用方式发行的国家公债, 财政总预算会计在账目上将这部分购入的证券称为有价证券, 并且对此类证券的管理规定了如下两条原则:

①只能用各项财政结余资金 (包括一般预算结余和基金预算结余) 购买国家指定的有价证券;

②支付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不能直接列作支出, 有价证券 (含债券收款单位) 要视同货币资金一样妥善保管。

1.2.2 有价证券的核算

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规定到期有价证券兑付的利息及转让有价证券取得的收入与转让成本的差额, 应记入当期的收入。原来用一般预算结余购买的做一般预算收入入账, 原来用基金预算购买的做基金预算收入入账。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置“有价证券”账户, 核算各级政府根据国家规定用财政结余资金购买有价证券的库存数, “有价证券”借方登记增加数, 贷方登记因兑付减少的本金数, 余额一般在借方, 反映有价证券结余数;“有价证券”账户一般按有价证券种类和用来购买有价证券的资金性质设置二级明细账。

1.3 在途款的管理与核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资产当中规定的在途款指的是在规定的决算清理期和国库库款整理期内 (一般规定在新年度开始10天内为国库库款报解整理期) , 收到应属于上年度收入的款项和收回上年不应列支的款项, 或需要通过“在途款”科目过度处理的资金数。以上提到的这些款项, 在本年度发生时虽然款已收到, 但论性质归属却是属于上年度的, 那么换个角度从上年度角度看时, 这些款项就会表现为尚未到达, 仍在途中, 而需要用“在途款”发生时, 在上年度的旧账上借记本科目, 贷记“一般预算收入”等收入类科目或“一般预算支出”等支出类科目;同时在本年度新账上冲转在途款时借记“国库

存款”科目, 贷记本科目。

2 政府债权性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分析

作为政府的财务部门, 各级财政机关代表政府管理和核算的债权主要有三类:一是对财政系统外用款单位借垫款形成的债权;二是财政系统内上下级往来形成的债权;三是预拨款项所形成的债权。这些债权具体包括暂付款、与下级往来、预拨经费、基建拨款、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待处理财政周转金等, 其中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待处理财政周转金是财政周转金管理与核算的内容, 在此只就暂付款、与下级往来、预拨经费等财政债权性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进行分析探讨。

2.1 暂付及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核算

暂付及应收款项是各项财政机关与财政系统外的预算单位和其他单位在具体的往来结算中形成的各种待结算资金, 包括临时急需借款和其他应收暂付款, 以及政府采购采用国库集中收付方式时产生的暂付款。这种债权性质的资金处于待结算状态, 既可能收回, 也可能转为支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暂付款属于临时债权性质, 应及时清理, 不可长期挂账。

“暂付款”账户, 借方登记债权的发生数, 贷方登记债权的清偿数, 余额在借方。当财政部门借系统外单位预算款项时记:借:暂付款—分单位明细;贷:国库存款。借出预算款项收回时记:借:国库存款;贷:暂付款—分单位明细。当借出预算款项转作支出时记:借:一般预算支出等科目;贷:暂付款—分单位明细。

2.2 与下级往来的管理与核算

财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 由于财政资金周转调度的需要, 以及补助、上解结算等事项而形成的应补未补、应解未解等往来待结算款项的核算称为“与下级往来”。具体来说“与下级往来”核算的内容包括:①借给下级财政部门的临时款项;②体制结算中下级财政应上交的收入款项;③体制结算中上级财政应付给下级财政的补助款项。

“与下级往来”科目, 借方登记上级财政借给下级财政以及应由下级财政上缴给上级财政的款项;贷方登记上级财政借出款项的收回以及上级应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或者将下级财政的欠款转作补助支出数, 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下级财政应归还上级财政的款项, 但当出现期末在贷方时, 就反映的是上级财政欠下级财政的款项。当财政部门借给下级财政款项时记:借:与下级往来—分单位明细;贷:国库存款。借款收回时记:借:国库存款;贷:与下级往来—分单位明细。

2.3 预拨款项的管理与核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预拨款项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预拨给用款单位的待结算资金,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预拨经费和基建拨款。

2.3.1 预拨经费的管理与核算

预拨经费是财政部门由于交通不便或实际需要等特殊需要将下年经费或下个预算期间的预算经费提前拨给行政事业等预算单位使用, 并且不在当期内列支的经费。《财政部预算会计制度》对于预拨经费的管理作了如下具体的要求:①预拨经费应坚持把范围限制在个别单位和特殊情况的原则, 并控制在计划额度内, 不能任意预拨;②预拨经费应按照单位经费领报关系预拨;③预拨经费应在规定的列支期内及时列为支出, 不能长期挂账。

为了核算财政部门预拨给事业、行政单位尚未列为预算支出的经费, 总预算会计设置“预拨经费”, 该科目借方登记预拨经费的增加, 贷方登记用款单位交回预拨经费数或将预拨经费转列支出数, 余额在借方反映尚未转列支出或尚未收回的预拨经费数。当财政部门提前拨给所属预算单位经费时记:借:预拨经费—分单位明细;贷:国库存款。当财政部门收到预算单位报来实际支出数时记:借:一般预算支出;贷:预拨经费—分单位明细。当财政部门收回预算单位预拨经费时记:借:国库存款;贷:预拨经费—分单位明细。

2.3.2 基建拨款的管理与核算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基建拨款指的是财政部门按基本建设计划预拨给受托经办基本建设支出的专业银行或拨付基本建设建设财务管理部门的基本建设款项。为了核算财政部门预拨出去的基本建设款项, 总预算会计设置“基建拨款”科目, 但是要注意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给基本承建单位的基本建设资金由于不存在预拨的过程, 所以不需要通过本科目进行核算。“基建拨款”科目借方登记财政预拨出的基本建设款, 贷方登记经办部门报来拨付建设单位数或交回数, 余额在借方反映尚未列报的支出数, 当财政部门预拨给经办基本建设款项时记:借:基建拨款;贷;国库存款。当经办部门报来拨付建设资金时记:借:一般预算支出;贷:基建拨款。

3 结 论

本文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了一下我国当前总预算会计当中有关各级政府掌管的各种资产的管理规定与核算方法, 希望能给广大师生作进一步探讨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共同学习, 提高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邬励军, 潘敏虹.预算会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基础类型下一篇: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