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事业

2024-10-07

群众文化事业(共12篇)

群众文化事业 篇1

群众文化事业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相关的活动, 不仅能够使我国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而且还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就目前而言, 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规模的调整, 因此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应同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明建设的发展相同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群众文化事业的创新。

一、树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点

纵观文化的发展历史, 必须以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作为逐步推进的前提, 每个时期或时代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现象也都各具鲜明的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群众文化也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涌现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 包括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以及军营文化等, 其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也都体现出了深厚的内涵。以前, 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往往偏向于单一、单向的宣教式, 当前, 其表现形式已经向选择式与个性式的方向转化, 广大民众可遵循内心的意愿, 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其中, 并通过自娱自乐的个性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文明。现如今, 群众文化俨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 这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文化标志。

当人们的生活由温饱奔向小康, 人们的生活品质与生活方式也经历了质的飞跃, 对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提升, 而生活中单调的活动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面对广大群众求新、求乐、求美、求趣的生活方式, 应加大文化样式的创造与普及力度, 并不断丰富各种文化活动中的内涵, 找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点, 同时, 还应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落实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策略

(一) 完善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这就充分激发了群众对更深层次文化事业的追求与渴望。因此, 政府应对公共文化的设施与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 在城市之间、区域之间构建出满足人们强烈渴望的文化设施, 包括图书馆、名人故居、大剧院以及艺术馆等。与此同时, 对各县区、乡镇以及街道的文化设施也应进行整体规划与陆续开建, 使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而这一切都需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的高度支持与重视, 首先构建出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 其次应对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进行推广, 使我国群众文化事业迈入稳定、健康的循环轨道之中。

(二) 构建多元化的活动机制

首先, 群众文化事业的指导机构与组织机构应牢牢掌握各级区域群众的文化需求, 并将组织的领导作用进行强化, 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活动形式与运转机制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新作品的魅力来吸引民众积极的参与其中。其次, 政府也应加强政策保证与资金支持, 多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并对文化活动进行创新, 不仅成为百姓文化活动中的亮点, 更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从而激发广大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经济基础、生产力同上层建设之间能够得以协调发展, 才能给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勃勃、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社会关系也能更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的民众需要开展一些向上、健康的文化活动, 以满足日益强烈的精神需求。因此, 对群众文化事业进行创新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应保证群众文化具备大众化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样式, 另一方面, 则需提升群众文化中的水准、格调以及品质, 应创造出众多艺术精品, 以不断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生活所需, 即做到人群兼顾与雅俗共赏。这就需要群众文化的工作者将自身的工作思路进行拓宽, 并集中社会各界中不同人士的智慧与才能, 创造出更多独具品味、魅力的优美艺术作品, 以弘扬社会的正气, 将人民群众领导到健康生活的氛围中, 这不仅仅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更是整个时代赋予群众文化事业的神圣职责。

为了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创作与创新力度, 如果缺乏精品作品的演绎, 群众文化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空话, 因此,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 应进行积极的思考, 通过感悟生活与描绘生活的过程, 创造一批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音乐、美术、舞蹈、曲艺、书法、小说等文艺作品。

综上所述, 对群众文化事业进行创新, 首先应树立全新的发展起点, 使群众文化在新时期的影响下, 仍具备明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应在发展过程中, 落实创新的相关策略, 最后应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与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使我国早日成为具备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国。

参考文献

[1]贾云贺.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现状与对策[D].辽宁大学, 2012.

[2]梁俊海.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3]蒋作华.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动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2013.

群众文化事业 篇2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04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群众文化事业与新农村文化的探析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艺术支撑,是内容广泛和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群众业余生活的质量,提高了其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的程度,同时对发挥中国传统民间优秀文化,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群众文化是自发进行的,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基本精神需求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以娱乐的形式和快乐的方式和风格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娱乐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文化和娱乐的集合体,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体现方式。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特性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

由于群众文化的主体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构成,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的参与没有任何的年龄和艺术形式的限制,只要爱好艺术敢于实践的群体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群众文化形式。在另一方面来说,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传播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娱乐方式,感染和吸引了不同阶段的人群,致使群众文化在各个民族、区域都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和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和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民主性质和自由程度,一般说来,群众文化都是由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自由发展,不受任何组织制度和艺术形式的限制,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和传递快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享受,是人们积极向上和乐观生活状态的充分呈现。

群众文化在各民族和各个地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包含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形式,在群众文化的实践和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被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来,使群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吸引力,正因其独特和“亲民”的杼『生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一定区域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村文明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的精神状态、思想道德水准、科学文化程度、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文化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境遇。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不良现状,这是“三农”建设必须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特定民族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生活规范、文化发展模式以及由之产生的功能机制。

第一,农村文化的原生性形态与当今的经济技术形态一体互动。与传统的农村文化不同,如今的农村文化不仅凸现其原生性形态,而且也显现其经济技术形态。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力”和“文化资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农村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大批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技术财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互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

第二,農村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文化格局竞争中凸现整合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不断互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不再是独立的、小范围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超出地域限制,纳入了现代文化区域的交流圈甚至更大的范围之中。

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产品在表现形式上有: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是对农村新风貌的反映,体现着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善恶判断和理想追求,体现着农民的政治倾向、道德理想、宗教信仰、审美趣味和哲学观念。当前,农村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使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多样化。

第二,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农村文化工作者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者应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是努力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三是要有奉献精神。文学精品凝聚着文化工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付出代价和艰辛,没有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的。

第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指: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有线电视、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和其他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涉及饮食、服饰、医疗卫生、体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家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地积极地参与,文化活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研究 篇4

(一)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认识不足

建设群众文化需要精神和物质同时并进,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很多建设者缺乏群众文化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群众文化建设投入大,收效却甚微,是无效的任务。要想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就必须要依靠财政的支持,没有任何的经济效益。但是相反的如果去发展经济,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效益。所以,很多群众文化工作者都把精力放在了经济指标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

(二)开展活动形式缺乏创新

受到文化活动专项经费少的制约,每年群众的文化活动一般都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活跃人民生活氛围的效果。一些社区缺少图书馆或者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导致图书馆中旧书过多,缺少现代化的设备,很难实现检索和流通的自动化,制约了群众文化的建设,落后于网络现代化的发展。另外图书馆中安排的工作人员较为随意,而且也没有做到全天开放,没有起到为广大群众普及和传播知识的作用。八九十年代在各个社区盛行的电影播放,也已经销声匿迹。由于缺乏正确的群众文化导向,文化设施不齐全,各类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一些个别打麻将、斗地主、赌六合彩等不良的社会活动占据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策略

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时期,需要抓住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设群众文化事业,努力取得国家和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重视,完善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一)丰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要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民族文化事业精神,比如热爱国家,无私奉献等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学落实群众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利用文化中心的设备,提升群众文化事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利用好文化中心的设备,积极开展城市文化和社区文化,经常性的进行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推广、文化娱乐等活动,完善服务的能力,做好带头引导作用。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艺术节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文艺汇演,动员群众参与进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通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体性的主题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这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各类文艺团体要组织进行这些基层的文艺活动,创造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凝聚民族精神的文艺演出能更有效地扩大群众文化事业的影响力。另外,完善文化设施,可以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仅可以实施很多艺术活动,还可以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全面开展文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下乡、舞台精品工程创作等,对文化事业的基础建设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全面认识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诸多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群众慢的认识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群众文化的建设,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进行探索。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前城乡分布不均,各个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形态各不相同,这种状况很难得到快速的改变,这也给群众文化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各级文化单位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的优势,把群众文化的建设当成出发点,为社会事业的其他工作把好关。充分发挥好文化事业在各类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将文化事业的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要争取各项经济支援,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在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合理布局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幸福和谐的新道路。

(三)营造文化氛围传承当地优秀文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生活的全球化也随之而来。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也同样经历着全球化的变革,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交融变得更加密切。文化观念的最终取舍,是由群众自己决定的。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各种资源共享的速度,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文化设施,结合优良的文化传统,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优秀文化,我们需要积极的传承和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从大自然中取得的思想精华。优秀的文化是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是当地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利用和发掘哪些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从中获取深刻的价值内涵,要从思想上了解当地的文化,以便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

(四)加大群众文化的宣传力度

随着社会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型的宣传媒介不断涌现,传统的宣传方式表现出无力感和失效性。我们要结合群众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全方位的文化宣传平台,打造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同样要与时俱进,要大力结合新时期的社会事业发展要求,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充分吸收新型宣传媒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路径。一是要从思想上坚定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以群众为本位和文化事业引领社会前进的有机统一。文化事业建设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宣传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新时期催生新媒体,新文化也必须有与新社会所适应的宣传载体。可以利用群众普遍接受的和影响反应较大的媒介,如利用互联网、手机、广播公交车和站台平面等多种新兴硬媒介,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新型“软媒介”。

三、结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期我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要充分发掘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不断加深,从而逐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李万兴.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和素质研究[J].大众文艺,2015(23).

[2]毛叶英.浅谈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1).

[3]胡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6(7).

群众文化事业 篇5

文号:深财行规〔2012〕3号 [内容纠错]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促进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157号)和《深圳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府办〔2007〕68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联合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财政委员会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促进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157号)和《深圳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府办〔2007〕68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两金”)的使用和管理。

市文化事业建设费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征收的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以及我市宣传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两金”的使用管理应当符合以下原则:

(一)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注重综合效益;

(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推动品牌建设和精品生产;

(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实行“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科学决策、社会公示、专款专用、绩效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职责与分工

第四条 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两金”使用管理的决策事宜;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基金办)设在市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负责“两金”的使用管理;市财政委负责“两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为该专项资金的评审工作。

第五条 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市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市政府协调文化工作的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以及市财政委、市文体旅游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主要领导组成,组长由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兼任。小组成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经领导小组会议决议进行增减。

第六条 领导小组的职责:

(一)审定“两金”的资助政策、配套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

(二)审议批准“两金”的使用计划。

(三)需要由领导小组审定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市委宣传部的职责:

(一)负责拟定“两金”的资助政策以及资助项目的论证审核;

(二)初审“两金”预(决)算。

(三)审核“两金”使用计划。

(四)负责“两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并向市财政委提交绩效分析报告。

(五)会同市财政委制定“两金”使用管理的本办法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

(六)负责基金办的业务管理和工作指导。

第八条 市财政委的职责:

(一)负责“两金”的调度和统筹安排。

(二)根据有关政策要求编制文化事业建设费预(决)算草案,并按规定报批。

(三)复核“两金”使用计划。

(四)办理资助项目资金拨付。

(五)协助市委宣传部对“两金”进行绩效管理,对市委宣传部提交的绩效分析报告进行审核或者组织再评估。

(六)参与制定与本办法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

第九条 基金办主要负责下列工作:

(一)负责制定及发布资助指南、受理资助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考察、评审、公示和跟踪管理等工作。

(二)负责编制“两金”的预决算。

(三)负责编制“两金”使用计划,报经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后下达。

(四)负责资助项目库和评委会专家库的建设及管理。

(五)负责建立健全“两金”的项目资助标准。

(六)负责资助项目的使用监督,包括资助项目的验收、专项检查、绩效评估(含审计)等工作。

第十条 评委会对“两金”使用的方针政策、项目立项、项目管理提供专家意见。评委会的工作规则在实施细则中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 “两金”资助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

(一)编制项目预算。

(二)负责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实施。

(三)对项目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四)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

(五)按要求提供资助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有关财务报表。

(六)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有效性负责。

(七)对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负责。

第三章 资助范围和资助方式

第十二条 “两金”资助对象为我市各级宣传文化系统的单位及社会其他宣传文化组织、团体或个人,专项用于发展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资助范围包括:

(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包括根据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而开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课题研究、理论宣传、学术著作出版及全市性学术会议等。

(二)文艺精品力作。包括艺术上精益求精并富有创新性的文学、美术、音乐、歌曲、戏剧、舞蹈、影视剧、文艺批评等领域的创作、出版、发行、研究、展览、演出、国内外比赛等活动。

(三)全市性文化活动。包括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由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规划的文艺展演、竞赛和放映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化艺术节以及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重大文化活动和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包括全市性文明创建活动、重大精神文明典型宣传教育活动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等。

(五)国内外重大舆情、新闻、宣传活动。包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而开展的专项宣传报道活动;为营造有利于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外部舆论环境而开展的对外宣传项目;为营造和谐深圳的良好社会氛围而开展的社会宣传活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六)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奖。包括在中宣部批准的常设性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项目及社科评奖活动中获奖的项目;在国家文化部门认可的国际常设性正式比赛、展览、演出、评比中获奖的项目;以及为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七)宣传文化事业人才的培训。

(八)公益性博物馆、美术馆文物和美术品征集收藏。

(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配套投入。

(十)其他公益性宣传文化事业的特殊需要。

第十三条 “两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开支:

(一)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工资和奖金支出、正常办公支出、行政后勤支出、职工福利支出。

(二)弥补主管部门行政事业费不足。

(三)单位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

(四)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经费的项目。

(五)由我市其他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

第十四条 “两金”的资助方式分为专项拨款和专项贴息。

专项拨款,主要用于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宣传文化项目,分为全额资助、部分资助和奖励三种方式。

专项贴息主要用于宣传文化单位临时性资金不足及有偿还能力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文艺精品生产等项目借款的利息补助。根据项目的贷款规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条件确定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贴息率不得超过当期的银行贷款利率,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贷款单位逾期不归还银行贷款产生的贷款利息、加息、罚息,不予贴息。具体管理办法在实施细则中另行规定。

第四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五条 “两金”的申报和审批分为计划项目和临时项目。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为:

(一)项目实施单位向基金办提出申请。

(二)项目归口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三)评委会提出评审意见。

(四)市委宣传部提出审核意见。

(五)市财政委提出复核意见。

(六)领导小组审批。

(七)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社会公示。

(八)项目实施单位与基金办签订《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

(九)市财政委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十六条 临时项目是指未能及时纳入项目计划申报、临时发生的必要的宣传文化项目。

因申报单位的原因在项目计划编制时有条件申报而未申报的,以及可以纳入下项目申报计划的,不得申请临时项目资助。

当年临时项目支出总额不得超过项目计划总额的15%。

第十七条 临时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为:

(一)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需经专家评审的须提供专家评审报告,并经项目归口主管部门同意。

(二)市委宣传部提出初审意见。

(三)市财政委提出复核意见。

(四)领导小组审批。

(五)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社会公示。

(六)项目实施单位与基金办签订《责任书》。

(七)市财政委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十八条 项目审批后由市委宣传部统一组织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的内容应包括:项目申报信息、项目批准信息等。进行公示的途径包括政府网站、指定报刊、基金办网站、新闻发布会等。

对公示结果有异议的,由基金办负责调查核实。一经查实异议成立的,即取消申请项目资助资格,由基金办负责告知相关申请单位。

第十九条 项目申请人应当依照《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制作和提交项目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基金办不予受理。

第五章 资金使用及项目管理

第二十条 “两金”项目财务管理应遵循“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统筹安排;健全制度,规范支出”的原则。项目的预算编制、经费支出、审计监督及财务检查等,按照《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财务管理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两金”项目资助计划经领导小组批准后,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基金办申请用款计划,经市财政委审核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二十二条 建立项目资金预拨制度。市财政委于每年年初按照不超过上“两金”支出总额的10%预拨项目经费,用于保障经常性项目和紧急项目的用款需要。预拨资金计入当年支出计划总额。

经常性项目是指经由“两金”资助3年以上,运行绩效优良,且常年开展的项目;紧急项目是指市委、市政府临时交办且必须于短期内完成的项目。

第二十三条 凡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和集中采购限额以上的项目,应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的要求,在采购预算获批后编制采购计划,按规定程序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第二十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两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属国有资产,按照深圳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关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按项目报告管理规定及时完成项目开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的季报和结项报告工作,项目结束后30日内应当完成结项工作。项目单位经费使用有结余的,结余款应在项目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由项目单位直接缴回财政专户。

第六章 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六条 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委、市监察局、市审计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两金”使用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七条 市委宣传部应对资助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组织项目绩效评价,并负责对“两金”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实施绩效评估工作。项目绩效评估情况应及时书面报送市财政委及领导小组,绩效评估结果将作为编制下“两金”资助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绩效评估工作按照《深圳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估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两金”的行为,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追回,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的权限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处分或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对存在前款违规行为的单位,市委宣传部3年内不受理其资助申请,并将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列入不诚信名单。

第三十一条 评委会专家在评审、验收、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估等工作中以权谋私或弄虚作假的,取消评委会专家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二条 “两金”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不履行职责,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深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专项用于支持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资金,按照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两金”管理的有关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财政委另行制定。

文化铸魂 事业树人 篇6

油田共有合同化员工1.17万人,乙方队伍3万余人,油气当量产量连续7年保持2000万吨水平。油田以“两新两高”工作方针为指导,始终坚持文化引领、服务员工、创新机制,有效促进员工成长成才,基层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为建设“新疆大庆”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以文化为引领,筑牢甲乙方员工的共同思想基础。

会战以来,塔里木油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始终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坚持“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培育了“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的塔里木会战精神,激励各族员工扎根沙海,忠诚践行“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豪迈誓言,打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厚根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整合提升塔里木会战以来形成的精神、理念、作风等,在实践中赋予其时代内涵,形成了塔里木特色企业文化。

油田坚持在甲乙方会战队伍中同步组织理论学习,同步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塔里木会战精神再学习再教育,组织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编写先进典型人物文化丛书,举办群众性大讨论、劳模事迹巡讲会等活动,用石油工人优良传统教育员工,坚定了甲乙方员工为油拼搏的责任感。石油老前辈邱中建、梁狄刚、柴桂林等在塔里木寻找大场面的孜孜追求,王光荣、黎万林等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成为甲乙方员工扎根荒漠、为油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王光荣是塔里木石油会战队伍中的一名普通泥浆工人,却是塔里木石油人的榜样和英模代表,他1986年参加塔里木石油勘探,18年如一日,对石油事业一往情深,身患癌症后还坚持在沙腹地塔中1井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塔中作业区针对沙漠腹地自然条件艰苦的特点,以“意志磨炼、技能修炼、事业锤炼、氛围感染”锻造队伍,先后培养输送了230名管理和技术人才,成为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克拉2气田甲乙方员工践行“勇闯禁区、挑战极限、顽强攻坚、争创一流”的克拉2精神,实现了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的长期安全平稳运行。

油田一线甲乙方员工常年在偏远荒凉的大漠、戈壁、山地工作,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城市优越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还要承担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鉴于此,油田不断加强党工委统一领导,在甲乙方全体单位开展“三个明白”调研、“六必谈、六必访、六必讲”等活动,知员工所想,助员工所需。油田还将党工委统一领导的模式向基层进一步延伸,探索推行甲乙方基层“联合党建”,把在同一区域工作、业务密切关联的甲乙方单位有效融合在一起,共同加强思想建设、共同开展组织建设、共同促进生产建设、共同带动群团工作、共同建设基层文化,提升了整体合力,共同推动油田科学发展。

同时,油田投入大量资金,绿化美化工作生活区域,在一线作业区建立阅览室、健身房等,定期组织青年交友、集体婚礼等活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给远离家乡的员工家一般的温暖。多年的实践,油田营造了甲乙双方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有力提升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队伍凝聚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甲乙方员工成长快车道。

“以事业凝聚人,以业绩激励人,以人文关爱人,以发展吸引人”,这是塔里木油田的人才观。油田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完备的人才成长和培养体系,培养建设了一支忠诚事业、敢于担当、业务精湛、清廉奉献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近年来油田统筹考虑甲乙方队伍规模、素质、专业等综合因素,全面实施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定期举办复合型勘探开发人才、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等多种培训,每年内外部培训9000余人次。创新员工培训载体和手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举办井控技术、特种作业、安全管理等多种类型培训。基层单位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编写高质量培训教材,开发“菜单式”培训和岗位大练兵活动,坚持开展“学习在石油·每日悦读十分钟”全员读书活动,涌现出了以自动化专家高昌保、发明达人陈英海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型员工。坚持把大学生安排到勘探开发一线实习锻炼,选定指导老师,签订导师带徒合同,引导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新分大学生基本实现“一年能上手,两年有一手,三年成能手”,一大批大学生半年到一年时间即达到主岗水平。牙哈自动化队自己动手组建了一整套自动化控制操作模拟系统培训平台,自主编写培训教材,获得10多项国家专利,为甲乙方多支队伍进行培训,成为油田自动化培训基地。

积极发挥基层班组作用,在甲乙方队伍中开展“五型”班组创建活动,培育五型红旗班组和标杆班组63个,集团公司基层建设千队示范站队10个,3年时间完成对所有班组长和生产骨干能力提升轮训,甲乙方员工持证上岗、应知应会、技能考核达到三个百分百,员工的学习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环保和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班组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大幅提升。高度重视乙方队伍培训、人才培养工作,对入疆乙方队伍开展业务技能、安全生产、民族政策等知识培训,仅2013年就开展各类取证培训1.5万人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每年甲乙方近万名员工在同一个平台上竞技,调动了全体员工提高业务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经营任务圆满完成。2013年,乙方钻井队伍钻井进尺创历史新高,17项钻井指标刷新油田纪录,平均钻井周期同比降低21%,钻井综合提速效果明显。

三、拓宽创业舞台,引导甲乙方员工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为员工搭建广阔平台,为社会提供不竭动力”,这是油田一直遵循的理念。多年来,油田持续拓宽员工成长渠道、搭建员工成才舞台,引导员工干事创业、攻坚克难,基层队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油田不断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实施了业绩与素质并重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薪酬分配向向生产一线、关键和艰苦岗位倾斜,为一线员工和技术人才构建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油田积极探索和拓宽人才发展通道,近年试点推行项目长负责制,根据科研项目设立项目长、副项目长和课题长,聘用人员享受相应待遇,员工发展形成“双轨”;在勘探开发主要单位实行人才“双序列”管理,设立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岗位发展通道,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建立起企业与人才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围绕上产增储重点难点持续深入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青工单井动态分析大赛等,以竞赛方式挖掘员工创新潜能、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多年来,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在塔里木这个大舞台上成长成才,涌现出一批以江同文、杨海军、孔伟等为代表的榜样群体,成为集团、油田各方面专家,油田先后走出6名院士,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7项,为塔里木石油事业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乡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建设

先进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对中国的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分配格局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对乡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导向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 必须把加快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潮流, 将先进文化的新鲜血液注入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心脏, 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乡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1. 在工作重点上, 受资金投入的制约, 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与文化活动不协调。

乡村文化建设是和谐乡村建设的重点, 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 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很大满足, 但是文化设施投入较少, 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在当前农村文化生活中, 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生活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走街串户、闲谈散步、搓麻打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广大农村极为盛行的定期农村电影放映, 现在也基本消声匿迹。由于农村缺乏正确文化导向, 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活动稀缺, 以致在个别地方搓“麻将”、斗“地主”、扯“小金花”、赌“六合彩”等不良活动, 占据农村群众的主要业余生活。

2. 在考核体系上, 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 基层普遍存在着“重经济发展, 轻文化建设”的现象。

现在各地、各级政府在考核政绩, 基本上是“唯经济”论, 将绝大多数的精力放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道路建设等主要经济指标上, 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考核基本停留于文件报告。有些地方即使有制定农村文化发展目标, 但因搞文化事业政绩体现难度大、工作花费精力多、考核方式操作难, 因此, 大多数政府没真正花大力气、投大资金搞乡村文化建设, 而只停留于嘴上说说、样子做做, 群众文化发展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在人员配备上, 由于受精简机构影响, 普遍存在着乡村文化人事人员“不专、不精”现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各级乡镇多数都设有文化站、村设有文化员和电影放映员。经过几次乡镇机构改革, 目前多数乡镇只设一名文化管理助理员, 村级也只的相互关系。只有各声部在声音音响上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相互取得应有的关系时, 所产生的声音音响才是合唱所需要的。合唱是一个相互合作的歌唱形式;某个队员过份地夸张, 随心所欲是不可取的, 会严重地影响整体效果。总之, 合唱具有群体组织、协调声部均衡、谐和等综合性的艺术要求, 个人要融进集体才能得到升华和陶冶。

总之, 美妙的人声是任何乐器都无法代替的, 合唱是无以设一名兼职文化协管员, 而且多数从事文化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 导致从员人员“不专、不精”现象。甚至有些人员占用文化岗位, 而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党委政府分配的中心工作, 实际从事的工作与“文化”两字根本不沾边, 文化从员人员在农村传承文明、树立导向的作用正在逐渐萎缩。

二、加快发展乡村群众文化事业的主要对策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 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 树立科学文明新风应该是当前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主要目标, 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到主要议事工作日程, 做到发展乡村群众文化事业与发展经济同步部署、同步考虑、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公办为主、私办为辅, 推动乡村群众文化建设大繁荣。要明确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考核和衡量各级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 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和镇级文化站等公办文化机构传承农村文明、倡导文明新风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不断加大农村有线数字电视、互联网等普及力度, 推动农村“农家书屋”的建设, 在农村形成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同时, 要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的潜能, 出台有效政策扶持措施, 激发广大农民朋友自办文化的热情, 鼓励有文化特长、爱好的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 调动民间艺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活动艺术化, 促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内涵。要坚持与时俱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紧密结合本地农村实际和群众的需求,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创新。要针对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强烈的实际, 改过去文化“三下乡”为“常下乡”, 积极占领广大农村文化主阵地。如南靖县在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 紧密结合土楼居民传承土楼文化的迫切愿望, 定期开展“唱响土楼山歌”“新风进土楼”等“三下乡”活动, 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素质。

三是坚持示范带动, 不断增强乡村群众文化工作实效。在当前我省农村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的现状, 要坚持抓重点、抓示范, 通过以点带面, 推动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点关注、引导、培训、组织“失地”农民的精神生活, 积极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吸引、引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切实解决文化建设的设施缺乏和设施落后问题, 保障农村文化从员人员的各种待遇, 逐步缩小城乡的差距, 逐步缩小区域的差距, 最终达到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篇8

一、提高认识, 抢抓机遇, 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认识形势, 历来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科学判断时代发展的趋势, 准确审视文化工作所处的历史地位, 全面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一论断包含了四个关键词:自觉、主动、发展、繁荣。自觉是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主动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进程;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生动局面和根本目标。当前, 文化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面临一个加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构想, 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这为我们的文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广大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立足建设, 奋力拚搏, 开创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文化实力不断壮大, 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 文化形象日益彰显, 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文化工作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面对文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们应乘势而上, 进一步营造文化建设的优良环境, 尽快制定加快文化建设的若干政策, 围绕目标, 制订措施, 做好安排和部署, 以集聚更多财力物力投入文化事业建设。

二、打造精品, 提升品位, 以独特靓丽“城市名片”推动我市文化工作繁荣发展

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应体现在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硕果累累、文化英才辈出上。文艺精品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文化艺术繁荣的主要标志, 强化精品意识,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大力发展艺术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繁荣文艺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多出优秀作品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天职。繁荣文艺, 首先要根据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创作大批新作品, 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实现普遍繁荣;更重要的是要在普遍繁美的基础上, 努力推出一批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精品力作, 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并进一步推动普遍繁荣。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任务, 并将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融汇于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中;自觉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积极投身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把握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自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以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 热情讴歌人民群众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 展现人民共和国奋进发展的壮丽画卷, 记录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抒发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风采。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 依托地理和环境优势, 提高活动档次, 扩大活动影响力, 提高文化的整体效应和品牌效应, 通过文艺精品的展示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加强投入, 立足基层, 构建覆盖全社会、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的主体是人,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 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己任, 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及举措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通过实施重大文化工程,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 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其中把新的科技手段引入到传统文化领域是很重要的方面;四是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责任,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 纳入到政府的目标管理, 纳入到当地的财政预算;五是注意维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的文化权益。最近, 李长春同志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 要向基层倾斜, 向农村倾斜。当前, 要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惠民项目, 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农村, 要加大文化站的建设力度, 除基本场地给予保障外, 在专职人员配备和待遇等方面也要给予充分保障, 明确工作职责;在城区, 进一步规范社区文化建设, 完善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辅导制度, 引导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逐步走向高雅、有序, 从而达到城乡同步发展。

群众文化事业 篇9

首先, 创新观念, 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工作性质, 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 让本身就没有国界的文化事业全球化更加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群众文化工作。

(一) 群众文化工作既是事业, 又是产业。

事业与产业既有区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多年来各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就是事业与产业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文化活动的有偿服务、以文化产业养文化事业, 也早已被实践证明其可行性。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渗透, 没有明确的界限。只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分析事业与产业的内在关系, 摆正事业与产业的位置, 就能获得双赢。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就要确立事业产业一体化同步抓的新观念, 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 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相促进、互相渗透, 同步发展。

(二) 确立多渠道加速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观念。

我们往往因循守旧的开展文化工作, 等着群众来文化馆学习, 保守的工作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要主动出击。多多的进行下乡演出, 公益演出等活动, 我们走上街头, 让群众熟悉我们文化工作者, 另外可以多开办画展文艺展, 通过发放门票, 拉条幅等活动吸引群众走进文化馆, 我们不能与群众脱节。此外要做到与科技, 旅游等相结合, 使文化事业变成综合的文化产业。

(三) 确立文化是服务产品的新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成为服务产品已成共识。我们可以利用文化馆站人才和器材资源, 走向全社会, 参与社会文化的大竞争、大联动, 变挑战为机遇。这样, 即开展了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 有了社会效益, 又增加了收入, 有了经济效益, 保证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同时又为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在硬件设施上要做到充分运用, 将闲置的场馆做为培训基地, 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当下少儿学艺术的热情越来越高, 我们文化馆的人员可以开展美术, 音乐以及各种乐器的培训班, 和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相比, 我们有很大的优势, 我们年轻的馆员掌握着最新的专业知识, 我们的老管员有着丰富的经验。还可以开办老年大学式的培训机构, 退休人员往往失去生活的重心, 这样的培训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还陶冶了情操, 我们群众文化服务人员也达到了普及群众文化的目的。

(四) 确立文化“品牌”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是产品就得追求品牌。同样, 文化要融入市场, 也需要确立品牌意识。在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摄影以及相应的各类培训班等业务中, 确立自己的“品牌”。如此, 即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艺术馆各方面的才能和艺术水准,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为进一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再生产创造良好大环境。

其次, 在不断创新观念的过程中, 要逐步形成一套灵活的创新机制。以组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龙头, 对人才、设备、场地等进行合理配置和重新组合, 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新格局。同时, 要立足文化本体, 抓住市场热点, 大力拓展服务领域, 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逐步形成演出市场、文化服务、艺术培训等一批新的项目, 不断完善从信息公关、创意策划、合同管理、组织实施到经济核算一整套市场运作的机制。

在人的管理与使用上, 一方面要搞活内部人事制度,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中层干部评聘制, 双向选岗、竞争上岗, 使每个成员都面临选择和机遇, 形成良好的竞争心理和氛围。另一方面要采用内部分配考核制, 艺术生产以奖代补制、项目带头人奖励制等激励措施, 使各项目都有一个目标, 都有一个奖惩方法,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再次, 管理创新是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保障, 在机制创新的过程中, 要同步形成一套创新的管理模式。变计划管理为差异管理。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 对业务部门下达组织团队活动、下基层辅导、对口联系乡镇、创作表演等指标, 作为年度考核主要依据。对经济部门实行经济目标管理, 根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对行政部门实行工作任务考核。通过差异化目标管理,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财务管理制度上, 可实行两级核算制, 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下属各部门、各项目组自主运营, 独立核算, 点面结合, 使每个部门、每一个项目都有据可查。因此, 既有民主, 又有集中;即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服务, 又发展了文化产业;即增强了部门责任心, 强化了创收和成本核算的意识, 又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 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灵活分配制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工资、奖金、浮动工资或多种分配方法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并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分配制度来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浅析 篇10

一、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新型农民培养, 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可以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带入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中,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 能够利用科学的信息和方式促进农业发展, 从而发展成为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目的是促进全体社会公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城乡和谐、邻里和谐以及家庭和谐的环境,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文化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队伍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是承担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主体。在农村或是乡镇缺乏具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 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没有专门人才进行文化建设的管理, 使得在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 甚至是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是进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主要的支持力量。政府投入的数量、投入的持续性是决定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首要因素。当前, 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总量增加, 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首先, 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比例占政府财政总支出比例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而增加。其次, 由于投入的不稳定性, 难以充分保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所需要的业务经费。最后, 与其他产业投入相比, 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明显偏低。

(三) 农村文化建设基层设施落后且利用率低

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权益, 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 是进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支撑。但是,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基本需求。并且, 在一些地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足利用, 很少对农民群众开放, 影响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对策

(一) 大力发展教育, 促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不断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文明整洁的环境, 倡导新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些都需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这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 合理调整和优化文化工作人力资源, 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结构合理性, 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性,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其次, 将具有文化专长, 热爱文化事业的群众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作用。最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并且还要运用多种手段留住人才、善用人才。

(二) 加大资金投入, 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专项资金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对于基本文化的需求,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并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增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 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三) 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状况, 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 能够为群众进行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 不断加强乡镇、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例如, 乡镇可以利用资源组建图书馆, 大力推广科普培训、文艺演出、科技下乡等活动, 在村级设立文化活动的基地;农村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宣传和文化活动基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配置流动文化车, 展开灵活的文化服务。

四、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促进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肯定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 要综合分析现阶段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对策, 建设高素质的文化建设队伍, 不断增加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及其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5) .

群众文化事业 篇11

在目前农村,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表现相对落后。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很不适应。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级政府都在狠抓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也加大力度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政策,把文化建设摆在关键位置,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当前文化工作中的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想不断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狠抓思想道德建设不放松

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建设,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新观念,把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纳入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中去,始终不渝地围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一大重点,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突出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推进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建设。要用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向广大群众开展教育,大力倡导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还可以结合“文明村寨”、“生态文明示范村”来创建工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及当前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将其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联系、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搞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抓紧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等。

二、注重文化建设的领导,巩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

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建设,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坚持“职责明确、按章办事、科学管理”的原则,落实好责任。

(1)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载体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工作场所和活动阵地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和文化室,都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难点,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建设,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好让农民群众的“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2)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与使用。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运转后,激活了农村文化阵地,激活了群众文化生活,激活了农业科技普及,激活了信息资源渠道。但建站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作用,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就当前农村基层文化现状来看,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各项文化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教育(或远程教育)、党员电教、科技、村级远教站点、村级活动室建设等等充分整合;要把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集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体育等于一体的文化阵地,并继续创建和巩固开展文化先进乡镇的建设;实施好文化资源共享、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数字化放映工程、“杜鹃花工程、农民健身、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等六大工程,并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工作。

(3)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为文化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建立健全各项促进机制和鼓励政策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通过落实机构、人员、经费来保障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4)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要以文化部门为龙头,带动村级文化室建设,形成上下互动格局,重点围绕发挥乡镇活动中心“宣传、培训、活动载体”三大功能开展具体工作,推动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

三、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二是“唱响舒城”广场文化活动;三是送戏曲、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文化活动;四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2)文艺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抓好培育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来教育群众,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要及时发现、培养、宣传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鼓励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水平,使他们自觉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积极开展才艺比赛和文艺汇演,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热情,开阔群众眼界,陶冶情操,发掘农村各类专业人才。

四、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制度化、内容法治化、活动原则化

工作制度化。好的工作机制才会取得好的工作成效。因此,把精神文明的建设分类细化,纳入考核目标,使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硬任务;并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把群众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责任,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下乡”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群众自我发展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自我组织、发展活动的主人翁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主的旋律。通过工作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偏软的问题。

内容法治化。要进一步规范和界定对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如:在道德建设中,道德观念、传统美德应包括哪些方面;文化教育中,健康和腐朽的文化怎样把握;节日活动中,传统节日活动和宗教活动、封建迷信如何界定等。通过有效的实践探索,使之更具体、明确科学。

群众文化事业 篇12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发展群众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包含和谐的文化, 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群众文化的发展, 发展了的群众文化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 新时期发展群众文化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1.1 更新观念找准定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共创和谐、共享文化”的人文理念,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落脚点。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 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各种务实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 弘扬主流文化, 形成浓厚的和谐社会氛围。

1.2 又探索机制强化职能

通过相关的配套政策, 实施文化共享, 鼓励吸纳社会资源。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制定和执行科学的人才评价和管理制度。营造不拘—格的人才评价方式, 使基层文艺人才能进的来, 留的住。文化管理职能部门从管理转向服务, 为群众文化的开展做好保障。

1.3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艾化事业投入。统筹城乡文化阵地, 形成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如建立健全市 (县) 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 (场) , 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村 (社区) 文化室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巩固发展城乡文化阵地。要建立群众文化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把发展群众文化纳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考核范围, 切实加强领导, 研究解决群众文化发展建设中的问题。

1.4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要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形式, 增强感染力、感召力、影响力, 努力使群众文化在先进文化引领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新时期以来, 城市中先后兴起许多群众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活动方式。如秧歌、腰鼓、扇舞、剑舞、太极拳/剑等。都起到使人愉悦心灵、健康向上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极具亲和力、凝聚力, 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要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基因。赋于时代的新内涵, 使它开展得更加红火。文化是社会的调控器。人类社会, 无论是哪种形态, 始终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及人自身的欲望和理智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 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生活。

2 发展群众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产品, 充分利用群众文化在传播信息、思想、观念方面的快捷方便的功能, 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及为广大群众提供的多种公共文化服务, 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 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深人人心, 并且得到社会体成员的认同, 进而内化为全民族的自觉意识, 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和理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 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发扬群众文化“以文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的传统, 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 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 提升M) 的文化精神, 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2.2 发展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要充分运用群众文化这个特殊的知识载体, 发挥群众文化普及性、实用性及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等特点,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 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在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 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建设和谐文化, 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3 发展群众文汉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劳动法》课程教学下一篇:免费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