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核算方法

2024-08-27

支出核算方法(精选9篇)

支出核算方法 篇1

►►一、研发支出会计信息需求

1.投资者

研发项目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为一个成功的研发项目可以为企业创造较为丰厚的收益, 由此可知, 研发项目亦是投资者。相关学者已经证实, 研发支出的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2.企业管理者

企业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研发投资的主要对象, 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因此, 企业中用于项目研发的投资额度和研发支出的强度也逐渐扩大。项目研发的费用是一类非常稀有的资源,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也越来越重视研发支出的效果问题以及效率问题。所以, 让企业的管理者掌握所有项目的总体研发支出和细化支出, 这样便可恰当的安排研发支出强度和费用, 以至于最终使项目研发支出的效率显著提高。

3.税务部门

依照当前最新的税法, 所有国内企业、外资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 只要其财务制度健全并且实行查账征税, 那么这些企业或部门所研发的产品、专利、工艺或技术所需要的投资金额, 在百分之一百扣除的基础上, 还可以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百分之五十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所以, 相关的税务部门必须给企业或科研部门提供恰当的研发支出费用的范围或者非常准确的研发支出会计信息。

►►二、目前研发支出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目前最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规定, 所有企业内部的各个研发项目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支出, 应该在发生当期归集以后计入损益, 当费用产生的时候, 记为:“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原材料、应付职工工资等相关科目”;期末记为“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某特定条件下确认为无形资产, 即资本化。支出产生时, 记为“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相关科目”;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后, 记为“借:无形资产——XXX,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此规定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 根本就区分不开哪个是研究阶段, 哪个是开发阶段;

(2) 未对会计核算范畴和揭露作出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三、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清晰的看出, 对于项目研发支出的大大刀阔斧的改革, 所利用的方法是将资本化和费用化同时进行, 但是费用化和资本化要有明确的界限。以下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研发费用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界线应明确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的第7条有着这样的条款, 任何科研部门或者企业自身内部的研究项目的支出, 必须和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进行严格的区分。

项目在研究阶段, 其研发支出需要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在会计上需要计到研发支出, 到最后再费用化的支出费用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在最新一期的损益中列出开支。研发项目在开发阶段的所有费用支出, 满足条件的, 作为无形资产。即前期将这部分研发费用确认为一项费用挂帐, 而当期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

但区别于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并不明确, 而且依照税收规定, 不管是科研部门或企业产生的在项目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还是在项目设计阶段产生的费用都可以收到优惠政策的惠泽, 对于没有变为无形资产的, 根据法规, 在扣除实际的基础上, 在根据项目研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扣除;对于变为无形资产的, 根据无形资产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摊销。这两种处理方法企业最终享受的优惠总额相同, 但每年的税前纳税调减金额存在时间性差异。

目前许多企业出于税收筹划的考虑, 无论是项目研究费用, 还是项目的开发费用, 均纳入项目管理费用中的项目技术开发费用项目下, 而且在当年一次性按费用的百分之一百五来扣除, 并不是按照项目开发阶段和项目研究阶段来进行合适的区分。从企业发生的研究阶段费用和开发阶段费用分析来看, 开发阶段费用占的比重较大, 尤其是在原材料的试用过程中, 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样机、样品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费用。这里许多费用应该形成无形资产, 按照规定应按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五摊销。假如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十年, 则每年可摊销的仅为百分之十五。所以税收政策上应进一步明确两个阶段的划分原则, 减少企业随意操作的空间。

2.确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范畴

笔者建议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规则, 将研发支出设置成“工、料、费”三类核算范畴。 “工”主要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料”主要囊括了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燃料、材料与动力费用;“费”包括了新研发的产品的新工艺规程制定费、设计费和与研发关的技术资料翻译费、图书资料费;各种其他费用等。在以上的费用实际产生时, 记“借:研发支出——XXX项目——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费用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研发职工工资等”;与此同时, 采取特定的计量标准进行分配多个研发项目收益的一些相同的研发支出, 例如, 可以采用研发人员当前的研究工时或各个不同研发项目的工时等标准来进行合理分配。

3.研发支出信息的揭露

就当前研发支出信息揭露缺失和不规范的现状, 笔者建议在会计报表的注释中, 单独列举每个研发项目的进展和总括费用等情况。

►►四、总结

研发在企业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因此对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需要也逐渐增加。目前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本文中, 采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思想,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但却提高了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含量, 从而满足信息需要者的需要。

摘要:项目研发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项目研发支出会计核算的改进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分析,研发支出

参考文献

[1]李月娥, 刘磊.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构想[J].会计之友, 2010 (12)

[2]李伟毅.在新准则下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J].会计之友, 2009 (18)

支出核算方法 篇2

2.货币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负责日记账簿的登记和结账。

3.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酒店财务制度规定,内容是否完整,大小写金额是否正确等,有实物收入的凭证应把“收货单”作为制表的依据之一,并编制会计凭证和报表。

4.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科目编号,摘要简明,内容真实、清楚,金额准确无误。

5.熟悉会计科目及明细科目的核算内容和编号,能正确使用会计科目核算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6.编制会计凭证时要分别按货币资金币别、不同银行单位的资金,分别制单编号。

7.审核原始凭证,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的名称、日期、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的填写是否齐全,“收货单”填制的内容和原始凭证的要求是否完全一制、还应审核负责人的签字情况和票据的合法性。

8.按照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如实反映、记录受益期内应付未付款、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会计业务,及时做出会计处理。

9.及时登记各种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的日记账簿,每日结算余额,每月结算本月发生额累计金额的余额。

10.记账凭证填制要及时,做到当日事当日清。

11.按时完成应付账主管临时安排的其他各项任务。

支出核算方法 篇3

【关键词】 研发支出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税收优惠专项补助

一、研发支出的会计核算

1、研究开发活动阶段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可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1)研究阶段。研究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活动包括:意于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替代品的研究;以及新的或经改进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替代品的配制、设计、评价和最终选择。

从研究活动的特点看,企业无法证明其研究活动一定能够形成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2)开发阶段。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开发活动包括:生产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新的或经改造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所选定的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

由于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此时如果企业能够证明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确认条件,所发生的开发支出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2、研发支出账户处理的科目设置

为了准确归集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应设置“研发支出”成本账户,将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作为二级科目,“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设置为三级科目,并依据财政部对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内容(费用项目)的有关规定,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要求,将具体的研究开发费用的内容作为四级科目。

3、研发支出的具体会计处理

企业所有研发项目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一次性从利润总额中减除,借记“研发支出—RDXX—费用化支出—研发人工费”等,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期末,应将“研发支出”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贷记“研发支出—RDXX—费用化支出—研发人工费”等。

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RDXX—资本化支出—研发人工费”等,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发支出”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应按“研发支出—RDXX—资本化支出—研发人工费”等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RDXX—资本化支出—研发人工费”等。期末,对研发支出形成的无形资产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分期进入成本或费用科目。

4、举例

甲公司2009年开展项目的研发,其中项目A为研究阶段的项目,项目B为开发阶段项目并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该公司在当年二个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费用355万元,直接参与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513万元,福利费69万元、其他费用133万元,共计1070万元。

其费用发生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1)发生研发支出时。

A项目:

借:研发支出—A项目—费用化支出—研发用材料费110

—研发人工费(工资)160

—研发人工费(福利费) 22

—与研发相关其他费用 48

贷:原材料110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60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22

银行存款48

B项目:

借:研发支出—B项目—资本化支出—研发用材料费245

—研发人工费(工资)353

—研发人工费(福利费) 47

—与研发相关其他费用 85

贷:原材料245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353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47

银行存款85

(2)期末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时。

借: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340

贷:研发支出—A项目—费用化支出—研发用材料费110

—研发人工费(工资)160

—研发人工费(福利费) 22

—与研发相关其他费用 48

(3)期末满足无形资产的各项条件确认无形资产时。

借:无形资产—B资产730

贷:研发支出—B项目—资本化支出—研发用材料费245

—研发人工费(工资)353

—研发人工费(福利费) 47

—与研发相关其他费用 85

二、研发支出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规定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即: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允许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1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资本化的研发费用,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但是发布于2008年度12月10日,执行期为2008年1月1日的国税发[2008]116号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却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作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具体如下:一是扣除主体的限制。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二是研究开发活动的限制。研究开发活动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三是研究开发费用的限制。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的规定,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在按当年实际发生额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剔除不能加计扣除部份的余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00%进行摊销的基础上,再按无形资产成本剔除不能加计扣除部份的余额的50%进行摊销。

本例A项目费用化的研发费用(340万元)已经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中研发人员的福利费22万元不附合加计扣除的条件,故只能用318万元(340万元-22万元)的50%进行加计扣除。

而B项目资本化的研发费用(730万元)确认为无形资产后,可采用适当的分摊方法先按730万元进行摊销,而其中研发人员的福利费22万元不附合加计扣除的条件,故再按683万元(730万元-47万元)的50%进行摊销。

另外,财税[2009]87号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就企业取得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符合特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但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也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那么假设甲公司在进行上述两个项目研发投入时,能获得政府的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补助各100万元,则A项目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化研发费用(240万元),加计扣除数为218万元(240万元-22万元)的50%,即109万元。而B项目资本化的研发费用(730万元)确认为无形资产后,也只能按630万元进行分期摊销,并再按583万元(630万元-47万元)的50%进行分期摊销。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2006]第33号)[S].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512号)[S].2007.

待核销基建支出会计核算探讨 篇4

待核销基建支出是指基本建设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不能形成资产部分而等待核销的特殊支出。各建设单位应在发生待核销基建支出业务前, 报经有关拨款部门批准后再行开支, 如发生江河清障、航道清淤、飞播造林、补助群众造林、退耕还林 (草) 、封山 (沙) 育林 (草) 、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取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项目报废以及其他经财政部门批复认可的不能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 作待核销处理, 项目完工 (或取消) 后, 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当财政部门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后, 即可冲销相应的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形成资产部分的上述投资支出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 应在“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科目核算, 在项目完工后移交有关单位。

二、待核销基建支出的核算方法

设置“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核算待核销基建支出。借方登记非经营性项目实际发生的各项不能形成资产部分需报请财政部门核销的投资支出, 贷方登记下年初经批准冲销的待核销基建支出 (“基建拨款——以前年度拨款”) , 余额在借方, 表示已经发生尚待批准核销的基建支出数额。应注意的是, 在计算待核销投资完成额时, 如形成的待核销投资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等投资科目转入的, 则这些投资完成额已在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中计算了投资完成额, 待核销投资就不得重复计算。“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应按支出的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其对应科目为“银行存款”、“基建拨款”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科目。现举例说明待核销基建支出的核算方法。

(1) 当非经营性项目发生江河清障、航道清淤、补助群众造林、飞播造林、水土保持、城市绿化等支出时, 借记“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1]某公路建设单位建设大桥一座, 同时发生航道清淤费100, 000元, 用银行存款支付, 根据银行付款手续和有关凭证, 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待核销基建支出——航道清淤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 对于取消的建设项目发生的可行性研究费, 借记“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 贷记“待摊投资——可行性研究费”科目。

[例2]某建设项目经可行性研究, 确定取消不再建设, 其已发生各项可行性研究费80, 000元。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 可以转销。根据银行付款手续和有关凭证, 做如下会计分录:

如该项目为非经营性项目:

发生可行性研究费时:

借:待摊投资——可行性研究费8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

取销时:

借:待核销基建支出——取消的可行性项目研究费80000

贷:待摊投资——可行性研究费80000

如该项目为经营性项目:

借:待摊投资——其他待摊投资80000

贷:待摊投资——可行性研究费80000

(3) 建设单位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发生的项目整体报废所形成的净损失, 报经批准后, 借记“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 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科目。由于不可抗拒力等造成的

[例3]某公路建设单位在建大桥—座, 已基本建成, 共发生建筑安装工程支出1600000元, 但发生泥石流, 该桥被冲毁, 已经整体报废, 所发生净损失200000元, 经上级部门批准作核销处理, 根据有关凭证手续, 做如下会计分录:

如该项目为非经营性项目:

(4) 发生的待核销基建支出, 应在下年初建立新账时, 根据财政部门的决算批复, 将发生的待核销基建支出冲销资金来源, 借记“基建拨款”及有关明细科目, 贷记“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

[例4]下年初, 某公路建设单位对上述待核销支出进行核销, 共发生待核销基建支出380000元, 进行冲销时, 作会计分录如下:

待核销基建支出是不能形成资产投资的特殊性支出, 所以在核算时应区分形成资产投资支出与不能形成资产投资支出界限。特别应加以注意的是:

(1) 非经营性项目中的这些特殊支出能形成资产的部分投资仍然要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 在项目完工后移交有关单位。

(2) 除上述列举的特殊支出外, 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其他支出, 仍按照原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3) 经营性项目的所有投资支出, 仍按原来的规定计入建设成本形成交付使用资产, 作为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移交生产单位。如果经营性项目发生报废, 这里指的是项目整体报废, 而不是单项工程报废, 要比照企业破产清算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对于单项工程报废的净损失, 应在“待摊投资——报废工程损失”核算。

参考文献

支出核算方法 篇5

所以,对研究与开发支出如何进行核算处理,是应该将其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同时成为了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关注的重点。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联合国统计署则于2008年颁布了新的国民核算准则,两个新准则中,都对研发支出的核算处理,与以前版本相比,进行了变更。本文拟结合这两个新准则,对会计核算与国民核算对研发支出的处理作一个对比。

一、关于研发(R&D)定义的比较

下面本文将分别阐述会计核算与国民核算中研发(R&D)的定义,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比。

(一)会计核算中研发(R&D)的定义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会计核算中研发(R&D)的定义,下面将分别阐述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研发(R&D)的定义。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SFA S2)对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分别作了定义:研究活动是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的研究或关键性调查,并希望这种新知识能有助于开发新产品、劳务、工序、技术或明显改进现有产品、工艺、工序;开发活动是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设计新产品、新工序或用于大力改进现有销售或使用产品与工序的活动。

英国的《研究与开发会计》(SSA P13)详细列举了研究开发活动与非研究开发活动,并把研究与开发活动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三大类型: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开展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应用研究是指为了得到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针对特殊的实践目的或目标而开展的独创性或批评性调查;开发是指为了生产新的或有实质性改善的原料、设备、产品或服务,在商业生产或商业应用开始前安装新的程序或系统、或实质性改善已经生产或安装的那些程序或系统,而对科学或技术知识的使用。

国际会计准则《无形资产》(IA S38)也对研究和开发分别定义:研究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开发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计划或设计。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研究和开发明确进行了定义: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二)国民核算中研发(R&D)的定义

以上是会计核算中有关研发(R&D)的定义,下面将阐述国民核算中对于研发(R&D)的定义。正如前文所述,这里主要研究SN A中有关研发(R&D)的定义。

1993SN A并没有给出R&D的明确定义,只是在6.163段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或生产率,或在将来获得其他收益,所以它们自然是一种投资型活动,而不是消耗型活动。这个描述更强调研发活动的目的性,而对研发活动本身并没有做出相应描述。

2008SN A则给出了研发的明确定义:研究与(试验性)开发是指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和利用这种知识储备发明新的应用,在系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简而言之,新的定义即“发现新知识并应用新知识”。

(三)两者对于研发(R&D)定义的对比

对比会计核算与国民核算关于研发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两点区别。第一,在会计核算中,虽然不同国家或机构关于研发的具体表述可能还有差别,但其一般都将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从这两个阶段的目的出发对研究、开发概念分别做了界定: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而开发侧重于对研究所获取的知识和成果进行应用。国民核算则将研究与开发作为一个整体,给出定义,并不强调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进行区分。之所以有这个区别,是因为两者对研发支出的核算处理不同。在会计核算中,对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一般进行了不同的处理,而在国民核算中,一般对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给予相同的处理,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细分了。

第二,国民核算中所定义的研发活动比会计核算中所定义的研发所包括的范围要更宽广一些。国民核算中研发活动的领域包括所有的科学领域,所以其研发支出包括了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的支出。本来,原则上,在国民核算中,也只有那些目的在于将来能提高生产力的研发支出才能作为资本形成,因此,例如研究一门已经死亡的语言等这样的社会研究不能算作资本形成。但它们在全部研发支出中占比很小,如果要将其从中分离出来,往往需要很大成本,而且由此得到的数据常常不准确。因此,最好的做法不是将其排除在外,而是将其包括在内。所以,从国民核算对研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并没有将社会科学研究排除在外。而会计是针对企业行为进行核算的,企业一般不可能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所以会计核算对研发下的定义中不包括对社会科学的研究。

二、关于研发(R&D)支出核算处理的比较

(一)会计核算中关于研发(R&D)支出的处理

从目前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来看,世界各国的具体处理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的方法:费用化、资本化和有条件的资本化。

费用化,是基于悲观预期的,即企业对未来项目能否开发成功信心不足,认为当前发生的各项研发支出最终不一定会固化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因此在发生当期就将其费用化,直接计入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无形资产投资支出。美国、德国等国即采用此方法。这种处理方法最为稳健,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会计处理也相对比较简单,可防止人为操纵利润。但完全费用化处理会使得研发项目在开发和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费用与其收益无法合理配比,从而影响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时也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资本化,则是一种基于乐观预期的方法,即企业有充分的自信,认为研究开发项目最终会成功,当前发生的各项研发支出最终都会固化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因此可以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归集起来,将其资本化,直接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再开始摊销。荷兰、巴西等国采用此方法。这种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但因为研究与开发项目风险较大,研发项目能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加区别地将其全部资本化可能导致虚增资产和收益,有违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

有条件的资本化则是前面两者的折衷做法,即将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支出计入资产价值,其他的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上文在对比会计核算与国民核算关于研发定义时,曾提到会计核算一般对研究和开发进行了区分,分别对其进行了定义,其原因在于会计核算中,对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有可能进行了不同的处理。这一点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式中就得到了体现。在这种方式中,往往认为研究阶段的支出与产生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并非直接相关,因此将其全部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对未来经济资源的流入或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在符合有关条件时将其资本化。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及国际会计准则即采用该种方式,目前国际上较多国家采用该种方式。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摒弃了上述两种方法“一刀切”的刻板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资本化条件的确定很难把握,容易造成会计处理的混乱。

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对研发费用是采取费用化处理的方式,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则规定企业对研发费用应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方式,基本与国际接轨。

(二)国民核算中关于研发(R&D)支出的处理

1993SN A仍然维持了1968SN A的做法,没有将研发支出视为资本形成,而是将其作为中间消耗处理,即对研发支出全部作费用化处理,尽管其承认R研发支出具备投资的性质。1993SN A对此做法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之所以将研发支出视为中间投入而不是资本形成,主要是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即实践中存在困难:对研发形成的资产不好识别和归类,不好以经济上可行的方法对其进行估价,不好确定其折旧率。

而2008SN A对研发支出全部作资本化处理,即将研发支出看作投资,将研发所得的成果看作生产资产,记在固定资本形成项下。原则上,应该根据研发成果能带来的未来收益确定其货币价值,但是由于其未来收益往往不确定,所以可以用投入数据对其进行估价,即将研发支出的金额记作固定资本形成的数额。

(三)两者关于研发(R&D)支出处理的对比

比较会计核算与国民核算对于研发(R&D)支出的处理,我们发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不管是在会计核算中,还是在国民核算中,关于研发支出的核算处理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而且争论至今,大的趋势似乎都是往资本化(或有条件的资本化)的方向发展。不同之处则除了即使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费用化或资本化),两者的具体核算过程、所牵涉的核算科目等仍然会有所不同(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外,更主要的是在2008SN A中,将免费提供的R&D产出看作资本形成,而会计是针对企业行为进行核算的,企业作为市场生产者,一般是不可能将其研发的成果免费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所以免费提供的研发产出是否看作资产是国民核算中特有的问题。

是否将免费提供的研发产出看作资产是2008SN A修订过程中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大部分专家同意所有研发支出都应该看作资本形成,包括免费提供的研发产出,但有小部分人质疑,他们认为由非市场生产者制造或给予资金支持,然后免费提供的研发产出不符合1993SN A的资产定义。1993SN A中写道:经济资产是指由机构单位单个地或联合地对它行使所有权的实体,通过在一段时期内使用或持有这些实体,所有者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由上述定义可知,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实体的所有权,如果拥有或使用该实体不能给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则该实体不能作为资产看待。因此,他们认为,由一般政府和非营利机构承担的研发支出应作为中间消耗,由私人部门和公共企业承担的研发支出才作为资本形成。

但最终2008SN A将所有研发支出都看作资本形成,包括免费提供的研发产出。其理由是:即使有部分研发产出,无人对其行使所有权,但这并不能改变这部分研发产出的资产性质。记录这样的研发产出对于分析整个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们类似于公路等公共资产,被政府代表全民所有,免费给全民提供服务,有利于其生产和福利(如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环境、教育和安全防卫)。如果公路等资产可以被视为公共资产,则这样的研发产出也可以视为资产。

另外,在许多国家(如墨西哥、意大利、澳大利亚等),由非市场部门进行的研发活动在全部研发活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超过市场部门的研发活动。如果不将非市场部门的研发产出即为资本形成,而仅仅记录市场部门的研发产出,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联合国等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3]李伟、燕星池.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财会月刊.2006.6:43—43

[4]Updated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1993SNA):volum e1:chapters 1-17.http://unsts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

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核算 篇6

一、财政补助支出收回核算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支出, 可能用于商品或劳务的购买, 也可以用于发放职工工资等, 为便于理解与讲述, 下文统称“购货”;相应的, 支出的收回可能是由于退货, 也可能是职工工资等个人报酬的退回, 下文统称“退货”。

1. 退货收回的货币资金形式不确定。

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拨款, 目前基本使用国库集中支付。按照款项的不同用途, 分别采用国库直接支付和国库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 事业单位对外支付财政补助资金, 都是由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通过政府采购, 因此供应商的交易对象是政府;而后者由于商品采购权在事业单位手中, 因此供应商的交易对象是事业单位本身。

当发生财政补助支出退回, 供应商将款项退回其交易对象:直接支付方式下的支出, 退回国库;授权支付方式下的支出, 退回事业单位, 这笔款项被事业单位存入非财政补助资金账户。而对于退回的职工工资等个人报酬, 无论哪种支付方式, 支出的退回一般表现为事业单位收到库存现金。这样就造成以下结果, 财政补助支出由国库支付, 其退回的款项却不一定重回国库。

2. 购货与退货所属预算年度可能不一致。

事业单位某预算年度退回的货物, 可能是本年度购入的, 也可能是以前年度购入的。前者的会计处理, 可能需要调整本年度的“财政补助支出”和“财政补助收入”;后者的会计处理, 只能通过“财政补助结转”或“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下文简写成“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 进行。退回的款项, 可能由事业单位继续按原用途使用, 也可能由上级主管部门收回。

二、国库直接支付下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购货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前已述及, 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 供应商将款项直接退还给国库单一账户, 不影响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因此事业单位冲销本年原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即可: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如果是退回长期资产, 还应冲销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 退回当年所购未领用存货。基于同样的原因, 事业单位退回未领用的存货, 也只需冲销原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借:财政补助收入;贷:存货。

(3) 退回当年购买已经领用存货。理解起来比较复杂的情况是, 事业单位将所购存货领用后, 发现货物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发生退回。这时, 由于被领用的存货金额已经在账面被转销, 因此不能贷记“存货”科目。同时, 存货被领用时确认了财政补助支出, 因此应将该支出冲销。会计处理如下: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无论是退回当年购入的长期资产还是存货, 通常这部分款项当年能按原用途继续使用, 在使用时重新列支即可。

(4) 退回当年发放的职工工资。已发放的职工工资退回, 与购买货物退回的情形不同:职工将款项以库存现金的形式交还给事业单位, 而不是返还给国库单一账户。这部分款项属于人员经费, 不能用于日常经费, 据此收回的款项应该上缴国库: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同时应冲销本年的财政补助支与财政补助收入数额: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 退回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同样, 由于供应商将此货款直接退回国库, 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将不会受到影响。并且该预算不被收回, 按以前年度的预算额度,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另外, 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收回, 表现为年初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的增加。会计处理如下: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如果是退回长期资产, 还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退回以前年度已经领用的存货, 由于在领用时已经被列支, 其会计处理同上。

(2)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未领用存货。由于购入的存货尚未被领用, 不构成当时的财政补助支出, 也就不影响退回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存货。

(3) 退回以前年度支付的职工工资。与退回本年支付职工工资相同, 事业单位收到的款项应当上缴国库, 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由于发放工资年度同时确认了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 对退货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数额没有影响, 因此, 不需对净资产作出调整。

三、国库授权支付下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制度关于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仅出现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运用解释中。表述如下: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授权支付额度退回的, 属于以前年度支付的款项, 按照退回金额, 借记本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笔者认为, 上述表达是制度的疏忽。发生购货退回时, 事业单位将收到供应商 (或职工) 退回的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 不可能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 退回当年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如前所述, 对于长期资产或劳务, 在购入支付货款时已经列支, 如果当年发生退回, 将会收到银行存款, 相应冲销财政补助支出, 应做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如果退回已领用存货, 其会计处理与上述处理相同。如果退回的是长期资产, 还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 退回当年所购未领用存货。对于未领用的存货, 由于未曾列支, 事业单位将之退回时, 不应冲减财政补助支出, 其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存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情形下, 虽然收回的款项无法进入零余额账户, 事业单位只能将之存入非财政补助资金银行账户中, 但仍应属于财政补助资金。其后, 该款项仍应用于原财政拨款的指定用途, 使用时应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或“存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 而不是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3) 退回当年发放的职工工资。与购货款项退回不同的是, 退回的职工工资, 不能挪作他用, 而应该上缴国库: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同时, 应减少相应的预算, 冲销本年度的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 退回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退回, 事业单位在收到退回款项时, 不应冲减当年的财政补助支出, 而应增加退货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对于已经领用存货的退回, 其会计处理同上。如果退回长期资产, 还需: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于这部分收回的款项, 应由相应主管部门依据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办法, 分别处理。可能需要上缴, 也可能由单位留用。

(2)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尚未领用存货。对于以前年度购买的未领用存货, 由于以前年度并未列支, 因此对退回年度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没有影响。事业单位收到退回的款项时, 应做如下分录: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存货。

(3) 退回以前年度发放的职工工资。与国库直接支付一样, 事业单位收到职工退回的以前年度工资, 不影响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 但应该将收到的款项上缴国库, 其会计处理应如下: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

为了方便理解和运用, 现将各种情况下的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列表: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大亮点, 就是加强了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核算, 对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取得和财政补助支出的发生, 都做出了详尽的会计处理规定。然而, 制度中对于财政补助支出收回会计处理的规定, 却不够全面系统。本文在理解制度精神的基础上, 对财政补助支出退回, 分别按不同情况讨论其会计处理。

关键词: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国库直接支付,国库授权支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部门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 2010-01-18

[2]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2012-12-19

支出核算方法 篇7

在企业的资产中, 固定资产有着其重要的地位。《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规定, 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称之为固定资产: (1) 在商品生产、劳务能力的提供、出租或者经营活动中持有的资产; (2) 在使用寿命的规定上, 必须要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企业会计制度》中也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 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 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 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从会计的角度划分, 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而所谓的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以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 为了达成迎合最新技术的发展或者为了保证和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用的目的, 对于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的相应的维护、改造、改建以及改良的措施, 所以这一部分的核算问题是企业成本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方面,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时, 后续支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但是, 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形式和种类很多, 在整个过程中, 后续支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 会计准则很难针对所有问题做出详细明确规定。同时存在的问题是, 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一些规定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的并不是符合科学理论, 因此, 有必要通过分析研究, 进一步完善核算办法, 使得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核算工作更具有科学性, 进而提高信息的质量, 保证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所谓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实际上就是指企业如果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 对于能够进行资本化的固定资产, 对于其原价已经计提的累计折旧以及因为减值而准备进行转销的部分资产, 做到使其账面价值真正转入正在建设的工程, 而且要停止相应的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实际上是对在建工程的账面科目进行的核算。然后在企业进行的更新改造等过程切实完成之后, 并且按照标准达到目的的时候, 就可以再从在建工程上把符合条件的一部分重新转为企业的固定资产, 而且就当前的形式根据当前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以及折旧方法来重新进行计提折旧。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实际上是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的确定, 如果发生这一部分的支出, 实际上就表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为企业带来一部分的经济效益, 同时这部分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入企业的利益当中的;除此之外, 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还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可靠的计量, 所以在判断固定资产是否能够成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它是否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符合的就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相反的情况就属于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所以费用化的后续支出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中不能够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一部分固定资产。通常情况下, 形成这一后续支出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会普遍存在其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的不同, 这就势必会造成固定资产的局部破损, 而为了有效摆脱这一问题, 保证固定资产在正常情况下的运转和使用, 并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其使用效益, 企业就会对其进行相应且必须的维护和保护, 而这一维护并不能够满足固定资产得到确认的条件, 所以无法计入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仅仅只能把其计入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 从而也不能进行任何预提或是待摊方式的具体核算与处理。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原则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选择何种形式, 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这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 因此, 决定后续支出的形式是核算工作中的首要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虽然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规定太轻,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感到无从着手, 如果规定太过严格, 势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性, 成为一些员工获取利润的手段。因此, 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工作中, 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加强对员工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

2006年的新的会计准则中, 对于一些交易不再给出明确的处理方法, 取而代之的是, 对于判断标准做出明确的规定, 同时, 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 相应的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 赋予会计人员的判断空间, 同时也实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但是, 也有很多管理人员对这一原则提出了异议, 认为赋予会计人员的权利, 会成为企业的可乘之机, 变成肆意操纵会计信息的权利。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 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完善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提高透明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 最大限度地遏制这种滥用权力的现象的发生。

(二) 杜绝形式大于内容的原则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两种形式, 资本化和费用化, 无论哪种形式, 都应该坚持内容大于形式的原则, 在进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时, 企业都应该按照所进行的交易的本质来进行。

(三) 坚持重要性原则

在进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工作时, 要充分考虑到业务本身的特点和交易的规模, 科学合理地选择后续支出的形式, 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如果这种后续支出对企业的影响是长远的, 占据了企业收入的大部分比重, 通常情况下应选择资本化的形式, 同时, 在进行核算工作时, 要采用严格的形式和程序;反之, 如果此种后续支出对企业的影响很小时, 就可以直接采用简单的费用化的形式, 做为费用支出的一部分, 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的损益中。

(四) 和现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工作时, 如果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线不容易判断, 应依据200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所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来进行区别划分。如果可以直接在税前扣除的费用, 则可以选择费用化的形式, 如果需要摊销扣除的费用, 则要相应的选择资本化的形式, 这样也会减少企业获得的利润和需缴纳的所得税之间的差额。

三、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依据能够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标准来进行相相应的分类和核算的具体方法,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会计经济信息造成更趋于谨慎的积极影响, 但是在现实中还是普遍存在着一刀切现象, 所以在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化处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处理模糊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划分界限

我们都了解生产费用是指在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 其费用相应的也是由产品或者劳务来负担, 其成本的发生也要归于生产产品或者是提供劳务的成本;而期间费用则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进入产品或劳务成本的费用, 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之间归属关系的归类, 从而也就无法进行计算产品和劳务的成本。两者可以说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企业中固定资产的费用化支出中同时存在能够进行归属的对象和不能进行归属的对象, 但是都会统一的计入期间费用, 这就严重违背了成本核算中配比性的原则。

(二) 与固定资产其他费用的处理不相协调

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所能够发生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分别是固定资产的持有费用和固定资产的使用费用, 持有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保险费用, 而使用费用则具体指固定资产的能耗费用与修理费用, 如果涉及到固定资产的租赁使用时, 用于租赁的费用也属于使用费用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些费用的处理方面, 现实情况下, 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未进行对象化的分类, 而是直接就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到管理费用的范围内, 这就势必造成与固定资产其他费用的处理不相协调。

(三) 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或者劳务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固定资产的费用化后续支出存在着一种情况, 那就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固定资产发生的所有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完全地排除在产品或劳务成本之外了, 根本没有办法再体现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使用情况和消耗情况都会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成本信息的实用价值也就相应的大幅度降低。这种现象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企业中更为突出。

(四) 不利于企业控制和管理成本费用

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 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相应管理、使用以及维修都是要归于生产部门负责, 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并不能依据对象来进行管理, 这样就无法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耗费进行切实的反应, 从而对企业相应的生产部门这一部分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

四、应对固定资产费用化后续支出核算问题的措施

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所凸现出来的问题中我们了解到, 其主要问题就是固定资产的费用化后续支出存在的问题, 针对于上面我们提到的费用化后续支出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下面的措施, 充分协调和解决费用化后续支出的众多问题。

(一) 按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进行初步分类

针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费用处理模糊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划分界限这一问题, 我们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将进行分类的标准条件分为两个, 一个是企业能够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能够顺利的流入企业, 为企业的发展地道推动作用;另一个就是这一成本的发生能够进行可靠地计量, 能够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就均属于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必须要计入并且是一次性地计入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反之则是属于费用化的支出, 则需一次性计入当期的损益。除了这种现象之外,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对于特殊的占企业比重较大的费用支出, 一般情况下要计入资本化的支出, 并且要通过具体的严格的会计方法进行计算和核算, 相反的如果对于财务状况和损益影响较小的时候, 就退而求其次, 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核算, 并列入费用化的后续支出行列,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 将费用化后续支出按与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能够产生归属关系再次分类

这一措施的推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不能真实的反应产品或者劳务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这一问题的, 具体的标准就是固定资产是属于企业的哪一个部门的和是否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和劳务的提供上, 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生产部门并且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和劳务的提供上, 则可以确定其为拥有对象化的, 最终要计入产品的成本或者是劳务的成本;如果这一资产是企业的管理部门或者销售部门使用的, 不能够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或劳务的相应提供上, 那么就要计入期间的费用中去。

(三) 将应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的费用化后续支出中需由几种产品或劳务共同承担的部分采用合理方法分摊处理

做到上面的两点, 就已经切实显示了产品或劳务之间存在的归属关系,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对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 还是共同分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因为是对固定资产的进一步划分, 如果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则就要计入到所生产的产品成本或者所提供的劳务成本中, 反之两者是间接关系的时候, 就要再进一步的进行科目的归集, 然后再依据一定的方法合理分摊, 最后再计入对应的产品成本中, 这样的安排将固定资产的各种后续支出较清晰地进行分门别类, 有效地避免了费用化后续支出中所隐含的问题。

五、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其他矛盾以及应对措施

上面我们提到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固定资产费用化后续支持中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做出来的应对方式, 但是除此之外,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核算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这些问题, 并相应地提出应对的措施与方法。

(一) 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其他矛盾

1. 资本化后续支出金额的限制问题

在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具有相关的规定, 再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时候, 后续支出的计入不应该导致固定资产在账面上的价值与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之间的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都是其固定资产高于其可收回金额, 一旦出现这一情况就要把多出来的一部分归入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但是在实际中的税收方面并没有这一方面的相关规定, 往往就造成了更多的固定资产的资本化。

2. 资本化后续支出的摊销方法不同的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具有相关的规定, 企业的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都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确定的, 而其具体的折旧方法也是要依据科技、环境等多个因素来确定的, 包括管理权性也是需要一定的组织方式进行民主的通过才能实现的, 最终确立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通过折旧方式摊销的, 折旧计提也是具有相应的灵活性的, 但是在《办法》中的相关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这就的计算方法还是计提的规定年限都存在着一定的固定性, 这就难免造成两种准则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

(二) 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其它应对措施

1. 注意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时间安排

这主要就是安排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改良与折旧计提时间之间的关系, 只有让前者的时间早于后者, 才能有效地保证实际的使用期限符合规定, 从而保证后续支出的摊销年限符合标准。

2. 注意后续支出金额的控制

这一方面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达到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金额, 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相关的会计操作, 而对于没有达到资本化要求的, 要将每次的修理费支出控制在固定资产原值的20%以下, 避免其资本化。

3. 税收政策的建议

在税法的政策建议方面, 税法所规定的目标在于必须要保证会计收益和纳税收益之间的一致性, 要充分地保障我国国家的权益和企业的利益得到维护, 在保证国家权益稳定发展的情况下, 也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针对《办法》中的对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规定, 因为其与现实发展的不协调性, 应该切实采取《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的规定标准, 重点强调实质的重要性, 摆脱形式原则的主要地位, 从而保证固定资产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两者之间的协调, 有效避免不合理的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 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和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固定企业的费用化后续支出, 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文章提出的措施加以改善, 在解决资本化后续支出和费用化后续支出的问题同时, 最终达到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的安全化、合理化以及开发其继续发展的潜力。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 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是企业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资产, 所以其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现有固定资产的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过程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固定资产的相关内容, 重点阐述了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来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核算问题,协调措施

参考文献

[1]陈霞, 张志科.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有关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 2009, (11) .

[2]毛波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账务处理浅析[J].财会通讯, 2009, (16) .

[3]马琳.新准则下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处理案例[J].新会计, 2009, (9) .

[4]运海红.固定资产在管理与核算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会计, 2007, (5) .

支出核算方法 篇8

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一) 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 由于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 可能导致固定资产局部损坏, 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需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发生固定资产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 它并不导致固定资产性能的改变。因此, 在发生时一次性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根据本准则规定, 如果该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增强了固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提高了固定资产的性能, 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 即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 则将该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否则, 应将这些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 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不再通过预提或者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 新准则以定性原先估计的收益, 应当把后续支出计入到这些资产的账面金额中, 此外的其他任何后续支出都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但新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企业在具体核算时可参照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后续支出处理规定, 结合新《准则》的判断条件进行处理。新税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并规定要在其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不能一次性在税前扣除。

在实务中, 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可以按以下方式核算: (1) 企业自有或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修理、维修等维持现有效能的后续支出以及不符合准则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在发生时, 按照重要性原则, 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借:销售费用 (或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或现金) (2) 企业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 符合准则条件的予以资本化,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在以后期间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后续支出发生时: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或现金)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借:银行存款 (或现金) 贷:在建工程;完工后: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计提折旧时:借:销售费用 (或管理费用) , 贷:累计折旧。 (3) 经营租入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 符合准则条件的予以资本化, 并在剩余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 采用合理的方法摊销。后续支出发生时: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或现金) ;摊销时,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在建工程。 (4)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 符合准则条件的予以资本化, 并在两次后续支出间隔期间、剩余租赁期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三者中较短的期间内, 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折旧。后续支出发生时:借:在建工程, 银行存款 (或现金) 计提折旧同 (2)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制定, 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重大突破,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核算原则在会计上的又一次运用, 在某些方面强制性减缓, 指导性、灵活性增强, 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 另一方面, 将会导致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业务准确不够判断, 再加上若企业有不良意图, 新准则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损益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区分不严格, 企业为了调增利润, 减少费用, 将中小修理列入大修理项中, 为了调减利润, 增加费用, 将大修理列入小修理项目中,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同时由于取消了“待摊、预提费用”两科目, 对于原账户相关业务的帐务处理以及在编制报表时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果将“两费”一次性计人当期损益, 必然会对企业利润和资本市场造成影响。笔者认为:

1、对于首次执行日的“待摊费用”余额可计入首次执行日当期损益或转入预付账款科目处理;首次执行日的“预提费用”余额。如果符合负债或预计负债的定义, 则转入相应应付款项或预计负债科目, 如果不符合负债或预计负债的定义, 则只能冲回或按照前期差错更正原则处理。

2、若大修理已预提或未摊销的金额较大, 直接将其余额转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若大修理已预提或未摊销的金额较小, 直接将其余额转入当期损益对企业的利润无重大影响时, 可将余额直接转入当期损益。

3、对那些已经实际发生的、没有明确期限的、原来通过估计和判断在一年内分期承担的费用 (如固定资产修理费) , 按照新准则的精神应该于发生时一次性核销处理。首次执行日“待摊费用”余额不做调整, 但该部分“待摊费用”余额如果不属于上述可列入预付款项核算的内容, 只能计入首次执行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3》,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支出核算方法 篇9

关键词:支出核算,不征税收入支出,应税收入支出

支出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正确归集有关费用支出, 划清事业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事业支出与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的界限。会计实务中, 最纠结的是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 特别是随着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耗费占事业支出比重越来越大, 如果不正确组织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核算,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将大打折扣, 而且不能满足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要求。

一、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支出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 经营支出即是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时发生的各项支出。大凡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都基于自身人力、技术、专业优势开展有偿服务活动, 与自身业务范围密切相关。但按业务活动范围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存在许多问题。

1.会计信息可比性差。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制度应当尽可能减少单位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 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但对于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内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发生的支出, 在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核算难以判断, 实务中就出现有的在“事业支出——项目支出”核算, 有的在“事业支出——基本支出”核算, 或者有时在“事业支出——项目支出”核算, 有时在“事业支出——基本支出”核算, 核算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如2010年林业部门预算基本支出12亿元, 其中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各一占半, 事业收入又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为主, 有些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收支总量超过非税收支总量, 因此规范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收入与支出核算不可小觑。

2.影响政府支出功能分类的可靠性。

2007年中国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通过支出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支出总量、结构和方向, 以便于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因事业支出包含参与市场活动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中间耗费, 虚增了职能活动支出总量, 影响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的正常比例关系, 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仍以2010年林业部门预算为例, 林业事业单位市场业务中间消耗率约65%, 补偿参与市场活动的中间消耗占部门基本支出的15%。这样不但不利于财政监督, 还会造成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的现象。

3.与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含义不符。

基本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补助收入不足, 补偿参与市场活动的中间耗费, 显然与机构运转和赋予事业任务不相关, 因此不属于基本支出的范畴。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既不属于特定的工作任务, 也不是事业发展目标, 相应支出在项目支出核算也是不伦不类。

4.扭曲财务分析指标。

由于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有的参与得多, 有的参与得少, 有的年份多, 有的年份少, 还有好多单位没有市场业务, 因此事业支出的核算范围和内容大相径庭, 以事业支出为变量得出的财务分析指标就难免被夸大或缩小。如甲乙两单位的在编人数、支出水平一样, 假定甲财政保障比例100%, 乙财政保障比例50%, 其余面向市场赢得纯收入弥补,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收入的中间消耗率为65%。“人均基本支出”指标计算结果乙是甲的1.93倍, 之所以高是因为乙开展市场业务发生了中间耗费。显然, 人均基本支出反映不了单位机构运行成本高低, 同样也无法判断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关系合理与否。

二、合理界定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现行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概念是从事业收入派生而来, 因此不妨先界定收入, 应用不征税收入和应税收入分别作为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核算范围。“事业收入”为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根据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这些收入特征是成本补偿不是营利性活动 (如行政事业性收费) ;“经营收入”为事业单位从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的应税收入。

与收入对应, “事业支出”就是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不征税收入所对应的支出;“经营支出”就是指事业单位取得应税收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三、分账核算不征税收支和应税收支

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中, 对于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取得的不征税收入, 依法出具《非经营性收入发票》在“事业收入”核算 (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社会团体取得会费收入等) ;对于取得非独立核算的应税收入, 依法出具税务发票在“经营收入”核算, 包括减税、免税收入。因为减税、免税收入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是应税收入的一种, 而且在经营收入核算更符合事业单位实际。

按配比原则, 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归集到“事业支出”账户, 应税收入对应的支出归集到“经营支出”账户。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性, 有些支出确实难以分清是应税收入支出还是不征税收入支出, 如人员支出、水电等间接费用, 此时应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采用分摊比例法确认。如采用常用的“收入比重法”确认应税收入支出和不征税收入支出。

年度终了,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单独反映, “经营结余”借方余额不结转, 贷方余额转入结余分配, 交纳所得税、弥补“事业结余”亏损数后的剩余部分, 按规定比例提取福利基金和事业基金。

合理划分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统一核算口径, 不仅能回归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支出, 保证会计信息合理、可靠, 而且有利于把科学化、精细化的理财思想应用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 准确计量事业单位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耗费, 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从而达到科学管理, 有效监督。

上一篇:解题运用下一篇:管理学基础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