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2024-10-23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通用8篇)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篇1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前,如何改进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以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试就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几种成本会计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与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前文对目前世界上成本会计的几种普遍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各有优势。GPK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它和成本位置核算法一样,十分强调成本具体发生地点的核算;而ABC更关注纠正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即使是引入时间因素的ABC方法关注的也只是改善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调责任确定问题,责任中心的地位在ABC中被淡化,这可能也是其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在我国企业具体引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完全照搬导致食洋不化的倾向。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要找到适应企业自身的方法,一方面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整合。事实上,成本会计方法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从不同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方面,并与本国和本单位的传统方法相融合,从而形成最适合本企业的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产生了利用成本核算手段建立教育成本信息系统的思想。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而非营利组织是不计算盈亏、不核算成本的,因此高校的这种特性使教育成本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教育成本核算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实际应用很少。然而,随着高校管理层进行管理决策的意识加强,对成本的信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需要更科学、更准确、更相关的成本信息。为了满足高校管理层对成本信息的需求,高校财务必须由不提供成本信息转变到提供科学、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这就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

一、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1、节省费用开支,降低办学成本。

目前高校同许多事业单位一样,采取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预算模式,这种传统预算模式不利于学校财务工作者扩大视野、放开手脚,不利于规范地核算教育成本。近几年高校扩张速度很快,资金量需求很大,资金筹措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以为财务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是在学校自有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大的新形势下,学校更应该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节省费用开支,降低办学成本,注重资金的积累,保证学校的正常发展。

2、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除了要努力节约学校费用支出,更重要的任务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只有将生均培养成本建立在规范、合理的水平上,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逐步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公示教育成本,为制定学费标准、调整收费政策提供依据。

解决教育收费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核定教育成本,调整收费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学费标准,并予以公示,同时建立高等教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就能促使教育成本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种类及其比较

1、成本统计法

成本统计法是利用现有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从中抽出与培养学生支出相关的部分作为成本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和计算,现有的生均培养成本大多是通过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由于该方法是基于现实的会计资料,按照成本核算的原则,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得到成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操作相对简便,是高校在现阶段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种选择。然而,持成本统计法观点的学者认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并非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对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高校从以经费支出为中心的核算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短期内建立并推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成本统计法的不足在于,它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是一种统计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资料比较粗略,不够精确。

2、会计调整法

该法是指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其核心是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将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数据,调整转换为教育成本项目的数据。如要核算学校向学生提供一年教学服务所耗费的资源价值,可以从会计资料中取出各项教育经费明细支出数,剔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增加未在经费支出中反映的应计费用,转换成各成本项目。与统计法相比,这种操作方法较复杂,但其准确性及合理性较高。缺点是没有权威部门制定的统一的调整规则,部分学者在力求教育成本的准确性而又不信赖统计方法得出的数据时通常采用这种核算方法。

3、会计核算法

会计核算法是高等学校成本费用的核算采用会计方法进行,通过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等会计账户,期末根据教育成本支出类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结转出教育成本的本期发生额,教育成本明细账是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分别开设的,在归集与分配教育费用时,成本计算对象与成本明细保持一致,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与分配教育费用,用成本明细账记录费用。通过教育本明细账归集的费用之和,就是该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按折合学生数计算学生的生均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高等教育成本,计算出的结果比较精确,但工作量较大。目前,根据教育成本核算的不同思路,会计核算法又可分为:单轨制核算法和双轨制核算法。

(1)单轨制核算法

单轨制核算法就是要修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这种做法可以从制度上解决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设计会计科目,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比较彻底,教育成本核算程序比较规范,有助高校改变工作思路,树立成本意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其不足之处是:不能很好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同时受到高校现阶段内外部条件的限制。

(2)双轨制核算法

目前,财政拨款仍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向政府管理部门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仍是高校会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高校又面临着向政府、社会、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外部需求和压力。

双轨制核算法就是在考虑了这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解决思路:不改变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总账和明细账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设计,高校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日常业务核算,向政府管理部门定期报告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对涉及教育成本的业务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成本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在高校内同时采用两种会计基础,执行两套会计制度,实行双轨核算。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不改变现行高校会计的核算基础,考虑了教育成本核算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衔接,只对涉及成本核算的业务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既能满足国家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能提供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其不足之处是:部分教育成本的记账凭证只记借方,不记贷方,采用单式记账,不符合常规记账方法;收入仍采用收费实现制记账方式,收入与支出不相配比。因此,本方法只能核算教育成本,而不能核算学校损益,期末“教育成本”账户余额无法结转,不能真正完整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4、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BC)无论是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实质上看与传统成本法都有显著的不同。作业成本法为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和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它融合了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不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分析资源流动的过程。

作业成本核算分为四个主要步骤:确定高校主要作业产品;将成本归集到作业中;选择每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有助于高校追踪整个高等教育作业流程,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作业成本法为高校进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作业成本法可根据高校教育活动的作业链进行作业的增值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作业成本管理,降低增值性作业的成本,剔除非增值性作业,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高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一起来。其不足之处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管理制度,西方实践已证明其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但在我国并未获得制度上的认可,我国高校要实施作业成本还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结论:目前国外高校尤其是美国高校也在探讨成本核算的改革,即进行作业成本核算和过程核算。由于用该办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不仅能够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而且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此外,基于高校教育成本会计兼具有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的“双重属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间接费用多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构建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三、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的初步设想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为了获得和保持成本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案。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学校发展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从成本角度考虑高校总体发展的战略层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高校日常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实施科学、有效地核算与控制的战术层面。

战略成本管理是目前成本管理的高级形态,笔者认为将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一种新的尝试。此外,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都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状态,要使高校具备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管理层就必须重视将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成本管理中。基本设想是:借鉴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首先将同层次水平的高校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分析比较出教育成本管理较为完善、科学的高校作为标杆,并据此作为本校教育成本改进的目标。

其次,既然是战略成本管理肯定与一般的高校日常成本管理有所区别,高校的教育成本主要受益者是学生,因此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都必须统筹兼顾,而不应盲目的以降低教育成本为最终目标,而应将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这就必然涉及到教育成本核算中科研费用的支出、学生实验设备的更新如何科学核算和控制的问题。在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为总体策略的指导思想下,将作业成本法如何切实可行的运用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体系中并且逐步将作业成本法提升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仍是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阳秋林,张春丽.基于经济学模型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5)

[2]吴开俊,范先佐.高校学费依据教育培养成本收取的悖论[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7(,1)

[3]曹苏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会计之友,2007,(6):30-32

[4]马树超.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9.14:3

[5]胡汉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5(,2):32-35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年度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前文对目前世界上成本会计的几种普遍受到关注并广泛应用的几种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发现这些方法各有优势。GPK重点关注的是通过成本核算把责任制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它和成本位置核算法一样,十分强调成本具体发生地点的核算;而ABC更关注纠正产品成本被扭曲的问题,即使是引入时间因素的ABC方法关注的也只是改善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并不强调责任确定问题,责任中心的地位在ABC中被淡化,这可能也是其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成本会计作为向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势必要置身于一个更为广泛的战略性框架中,对基本的信息来源加以充分分析,为企业提供经营、战术和战略所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成本会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过分地拘泥于细节,可能反而偏离了重心。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篇4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几乎所有的企业已经并不满足于短期间内的利润最大化,相反,他们已经开始看重企业的能力,企业更希望的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实现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只有拥有竞争力才有实例争取更大的利润,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想要完成这一长期目标,就要有长久的坚持和合理的计划,我们要找到适合的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无论我们作何选择,成本的核算以及管理都是所有核算的内在中心,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核。

一、成本核算的概念以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就是指一系列应用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企业的销售分析。从而带动一系列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用的所有花费,对这些经济性的分析。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正是重中之重。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的应用原则

成本核算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则:

1、成本核算的合法性。所有的计算都要符合法律法规,不合乎规则和法律的不能够计入成本,要求原始的记录是合理合法的,并且保存完整,记录细致。

2、相关性原则。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靠性的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是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4、可利用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5、及时性的原则。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6、分期核算的原则。为了更加准确的信息,我们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分批次的利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可持续,更不易混淆,井然有序。按照年月日核算,也便于日后查找。

三、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要点

除此之外,成本核算还有几大应用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1、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即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的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使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计算。

3、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四、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五、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1、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另外,一个合格的成本预算包括预算时的总体价格和分解出来的各个项目的价格。财会部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分类和整理,然后拿给有关部门分析,哪些属于必要支出,哪些属于机动支出,找到浪费的原因,处理不必要的花费,保证成本准确有用和合理。

2、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建设一支有责任心的队伍必不可少,内部审计会计的素质需要提高,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成败和发展的关键。受欢迎的管理队伍,能够担负企业的未来。正如好的成本核算,一个合理内核下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正是因此实现的,人是所有成本的基础。

成本核算的方法及其应用 篇5

关键词:成本核算 品种法 成本分配

一、成本核算的含义及其核算目的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 计算 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 影响 企业 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对成本控制的绩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研究 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进行持续改进。

一般来讲,对费用进行 会计 核算和监督的目的主要有两个,补偿和控制。要实现这两个目的,会计在成本计算中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程序。

1、以补偿为目的的成本计算

会计最初进行成本计算主要是为了满足费用补偿的要求,因此会计在选择时有两个成本计算对象,一是产品,二是期间。即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在补偿目的下,成本计算程序始终围绕着产品和期间两个成本计算对象展开,在费用发生时,会计要判定其属于哪一个期间。由于对产品和期间成本所包括的 内容 有不同的看法,在会计中形成了不同的成本观点,如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主要成本法等。

2、以控制为目的的成本计算

长期以来成本计算基本上都是按照原定的生产工序和程序归集并分配生产经营费用,虽然也选择了一些预计性的成本限度来加以约束和监督,如定额成本、计划成本、标准成本等。在成本管理中也反复强调事中、事前控制,但是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一般都是被动的事后核算。因此,人们开始从费用控制目的出发,探索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程序,即以什么标准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看,企业以具体的责任单位为对象归集成本,也就是特定责任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即责任成本法。

二、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

(一)成本核算原则

成本核算原则是进行成本核算应当遵循的规范,是人们在成本核算实践中 总结 的经验,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逐渐形成的,是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和依据。

1、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亦称 历史 成本计价原则。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对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都要按实际成本计价。第二,对固定资产折旧必须按原始价值和规定使用年限计算。第三,对产成品成本要按实际成本计价。但它并不排斥“原材料”、“产成品”账户及其明细账也可按计划成本计价,对于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另设“材料成本差异”、“产品成本差异”账户登记,并按规定定期结转成本差异。

2、成本分期核算原则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企业必须将其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成本计价期间,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

3、合法性原则

它是指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必须符合国家 法律、法令和制度的规定。例如,国家规定的产品成本开支范围是企业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依据,凡不符合规定的费用,就不能计入产品成本。

4、权责发生制原则

从成本核算角度看,权责发生制是作为确定本期成本的基础。这一原则的运用,要求正确处理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预提费用,不能利用递延资产和预提费用科目人为地调整成本。

5、一贯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一般应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一经确定,没有特殊的情况,不应经常变动,以便于各期计算出来的成本资料进行比较。如情况特殊确需改变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应在有关的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说明,并对对比的原成本信息中的有关数字进行必要的调整。

6、重要性原则

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考虑成本核算所花的劳动与取得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主要产品、主要费用应采用比较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而对于一些次要的产品和费用,则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合并计算和分配。而不能不分主次,影响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降低成本核算效益。

(二)成本核算方法

适应各种类型生产的特点和管理要求,有三种不同的以成本计算对象为主要标志的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的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如发电、采掘等企业。

2、分批法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产品费用并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又称定单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小批单件的多步骤生产,例如重型机械、船舶、精密仪器、专用工具模具和专用设备的制造。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和产品品种汇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例如冶金、纺织、造纸,以及大量大批生产的机械制造等。由于在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对每一生产步骤的成本信息的需求不同,为了方便成本计算,分步法又可以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两种。

三、品种法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助剂厂是一家具有六十年悠久历史的老厂, 主要产品有增白剂、渗透剂等16大类,240余个品种,公司财务核算主要是品种法,实行二级核算。按照成本项目分原料、包装、自制半成品、燃料、制造费用列支。分单个产品的成本项目核算,每车间按品种汇总,再由财务部对全部产品汇总,然后取分可比与不可比产品,进行成本分析。结合本厂实际下面具体分析品种法的应用。

1、品种法的特点

按照产品的生产类型和成本计算的繁简程度,可将品种法分为单一品种的品种法和多品种的品种法,本公司就属于多品种的品种法。品种法的特点:

(1)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归集生产费用。

(2)成本计算定期按月进行。

工程成本核算方法 篇6

为规范2013年的工程成本核算,更精确更及时地反映工程进展,同时更有效地配合公司的业务人员薪酬考核,财务部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结合我公司具体情况,拟定以下核算方法,提请公司各相关负责人审议。

一、完工百分比法:需要业务部门及时提供总合同金额、总合同预计毛利、工程进度百分比、发出工程材料成本、合同变更数据等资料。

1、接到业务部送交的工程合同后,财务将合同副本

和有关该工程的预计毛利数据存档备用。

2、如有预收工程款,财务先挂预收账款;发出工程

材料,财务先按规定做工程成本处理。

3、每月末,业务向财务报告每项工程的完工百分比,财务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费用成本,进行

月末结账。

4、按完工百分比、发出材料和费用、预收和回款数

据确认应收账款。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篇7

气候变化, 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的全球性的共同问题。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CO2的排放。国际社会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解决这一问题, 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 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等, 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全球CO2排放控制做了不懈的努力。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我国碳排量总量也迅猛增长。中国作为世界大国, 应该承担其中有区别的应该承担的部分责任, 并做出努力和改进。为此, 企业应当提供可用于碳排放管理的碳排放成本的核算信息。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 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型行业。我国二氧化碳的五类主要碳排放源是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泥生产和废气燃烧 (葛全胜、方修琦, 2010) 。2010年我国水泥总产量约为18.68亿吨, 排放二氧化碳10多亿吨, 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0%左右 (马忠诚、汪澜, 2011) 。因此, 对水泥工业进行碳排放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不仅对水泥企业本身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也是建立低碳社会的一个紧迫而又兼有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重要研究。

二、碳排放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

碳排放成本指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环节由碳的物质流所导致的耗费, 如:企业在生产、制造、物流、使用、废弃和循环利用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及其补偿等。因此, 碳成本核算要追踪碳足迹, 分析碳的物质流是碳排放成本核算的基础。

(一) 物质流成本会计

碳成本核算物质流分析的需要使物质流成本会计成为碳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之一。物质流成本会计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MFCA) 是基于企业制造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投入、消耗及转化, 跟踪资源流转的实物数量变化, 进行物质全流程物量和价值信息的核算。该理论, 最早由Bend Wagner教授和德国环境与管理协会 (IMU) 开发研究提出, 从物质 (物理单位) 和价值 (货币单位) 两个层面来反映物料流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何种形态与程度的排放以及浪费的物料金额情况等, 从而使管理者能够针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其目的在于提高物质使用信息的质量, 识别低效率的生产过程,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生产系统中物料与能源的消耗,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威胁。MFCA的功能是从数量和成本两个方面使物流各环节的资源损失和排放成本可视化, 通过对流程中各生产环节信息的揭示, 反映资源损失金额、计算成本, 为改善生产工艺、合理设计产品及严格控制生产流程提供有用的决策相关信息。

物质流核算是价值流核算的基础。它将企业的物质流转视为成本分析的中心, 按照物质的输入输出平衡原理 (原材料+新投入=输出端正制品+输出端负制品) , 将一个企业划分为几个物量中心, 根据物质流转在不同物量中心之间的顺次移动, 对材料、能源流向进行分流计算, 分别核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端正制品 (合格品) 和负制品 (废弃物) 的数量和成本。在输出端, 资源流成本会计核算将所生产的合格品称为正制品, 其成本称为正制品成本或资源有效利用成本;将产生的废弃物称为负制品, 其成本称为负制品成本或者资源损失成本。这种将企业生产流程中所有物质划分为正制品和负制品, 并且将成本在正制品和负制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核算方法, 可以反映各个生产环节废弃物和合格产品的比例, 由此可找出负制品比例过大的物量中心, 然后深入分析负制品的成本构成, 找到负制品产生的源头, 以此作为挖掘潜力的重点对象。同时采取优化措施, 提高正制品比例, 这可达到节约资源、削减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物质流成本会计提供物质流程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核算方法, 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提供了思路。对于制造业而言, 其物质流程图可以如下图1所示:

(二) 碳排放成本内涵

企业的产品成本, 按费用性质可分为各种要素费用;按归集程序与方法又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为生产该产品而消耗的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原材料费用;间接费用主要为制造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直接原材料费用可以直接归属于该产品, 是构成该产品“生产成本”的最基本费用;间接费用, 不能直接归集到某一产品, 一般先归集到“制造费用”这一账户, 期末再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到各个产品“生产成本”当中。

而碳排放成本就内涵而言, 主要是生产活动各环节的碳排放导致的费用。就归集的程序而言, 也由两部分构成, 其一, 可以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碳排放成本,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为原材料采购的碳排放成本, 生产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成本, 销售或使用该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成本等内容。其二, 企业预防管理、计划控制碳排放而支付的所有费用或付出代价, 以及因超额排放增加的成本。前者称为直接碳排放成本, 后者称为间接碳排放成本。碳排放物质流分析, 是提供有关碳排放信息, 核算碳排放成本的基础。

本文选取水泥企业以水泥生产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水泥生产的物质流分析, 追踪碳排放踪迹, 对水泥企业碳排放成本进行界定与分类, 计算水泥企业的碳排放成本。

三、水泥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举例

本文以水泥企业为研究对象, 以期能为该行业提供可实际操作的碳排放成本核算方法。

(一) 水泥企业生产物质流分析

生产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料是指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黏土、铁矿粉, 还有泥灰岩、白垩和贝壳等。石灰石是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 每生产一吨熟料大约需要1.3吨石灰石, 生料中80%以上是石灰石。水泥生产工艺过程主要是:“两磨一烧”, 即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粉磨的过程。

第一“磨”——生料的制备阶段

1.原材料开采。石灰石是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材料, 通常采用爆破方式或使用截装机进行开采和提取。

2.破碎。一般在原料开采提取后, 送至破碎机, 采用破碎或锤击方式成碎块。

3.粉磨。破碎的石灰石等原材料被送至生料磨车间, 经过立磨或球磨阶段, 使原料被磨得更细, 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混合。

4.均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 稳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稳定熟料烧成热工制度的前提, 生料均化系统起着稳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关作用。

第二“烧”——熟料的烧成阶段

1.预热分解。生料均化后, 经过喂料比例的计量, 送入预热器。预热器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回转窑和分解炉排出的废气余热加热生料, 使生料预热及部分碳酸盐分解。

2.煅烧冷却。均化后的生料在旋风式的预热器中经过预热和分解后, 进入回转窑进行煅烧。在回转窑中, 碳酸盐进一步充分分解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先是生成C2S等水泥熟料中的矿物, 当温度升到1400℃左右, C2S等已融化成液态, 并与Ca O等发生反应, 生成水泥熟料。最后由水泥熟料冷却机将回转窑卸出的高温熟料冷却到下游输送、贮存库和水泥磨所能承受的温度, 进入熟料库。

第三“磨”——水泥的制成阶段

1.粉磨。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 也是耗电最多的工序。这一阶段, 主要是先通过碾压机将水泥熟料碾压, 在配比以调节材料后经过水泥粉磨机粉磨至适宜的粒度, 形成一定的颗粒级配, 满足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要求后, 进入水泥库。

2.包装。成品水泥通常被储藏在巨大的混凝土料仓内。水泥出厂通常有两种包装方式:袋装和散装。一般都是通过包装机包装, 用标准货车或其他运输工具发送出售。

(二) 水泥企业碳排放成本分类

经过上述泥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 水泥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可分类如表1所示。

(三) 水泥企业碳排放成本计算

综上, 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为:能源燃料燃烧排放、各工艺阶段用电排放和生料中碳酸盐分解与少量有机碳燃烧排放。

因此,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 水泥企业原料及能源消耗的成本信息可进一步归纳整理如下表2。

矿石生料中有机碳含量比例为r1 (这一比例通常在0.1%—1.0%) , Ca CO3含量百分比为r2, Mg CO3含量百分比为r3。水泥企业作为用电终端用户, 可以直接采用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0.302kg/kwh这一排放因子进行电力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而实物燃煤二氧化碳排放, 则可以根据国家发改委推荐使用的排放系数0.68t/tce计算;其他各种能源燃料可以采用环保部发布的排放因子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比如汽油低位发热量为43.124MJ/kg,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0694kg/MJ, 柴油低位发热量为42.705MJ/kg,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0698kg/MJ。

所以, 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计算如下:

1.直接碳排放成本

(1) 用电耗用CO2排放量 (Qe) = (E1+E2+E3+E0) *0.302;

(2) 实物煤耗用CO2排放量 (Qc) = (C1+C2+C3+C0) *0.68;

(3) 汽油耗用CO2排放量 (Qg) = (G1+G2+G3+G0) *43.124*0.0694;

(4) 柴油耗用CO2排放量 (Qd) = (D1+D2+D3+D0) *42.705*0.0698;

(5)

矿石中有机碳燃烧CO2排放量 (Qo1) = (O1+O2+O3) *r1*44/12;

矿石中碳酸盐分解CO2排放量 (Qo2) = (O1+O2+O3) * (r2*44/100+r3*44/84) ;

综上, 企业CO2排放总量 (Qt) =Qe+Qc+Qg+Qd+Qo1+Qo2。

由于我国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还不健全, 碳排放交易价格还不成熟, 因此借用欧洲排污权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交易价格——12欧元/吨, 即94.8元/吨, 作为计算单价。因此, 本期该水泥企业主要碳排放成本可以表示为:Cd= (94.8*Qt) 元。

2.间接碳排放成本

除了在水泥生产中原料及能源消耗的直接碳排放成本之外, 企业还可能另有其他间接碳排放成本, 主要有预防管理成本、超额罚款损失成本或不确定性成本等, 这部分间接碳排放成本具体计算如下:

(1) 预防管理成本。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投资吸收二氧化碳设备的项目数和价款, 按照一定的摊销比例分配到每一期, 并加上运行维护成本。如果企业还专门设立部门人员实施碳排放的管理, 这个部门的所有人工、管理费用等都要记入这一部分“预防管理成本”。

计算公式:预防管理成本=设备价款*摊销比例+该期运行维护成本+“管理费用”

(2) 超额罚款损失成本。如果企业因超额排放二氧化碳, 以致于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罚款处罚等。这一部分支出的费用或付出的代价, 可以直接按照处罚金额计算“超额罚款损失的碳排放成本”。

(3) 不确定性碳排放成本。这里的不确定性碳排放成本类似于会计学中的或有事项。这部分成本可以采用估计的计提方法, 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生产经营特点, 按照一定的生产成本比例, 提取不确定性碳排放成本。

综上, 水泥企业的碳排放成本总公式可表示为:Ct=Cd+Cid。

其中, Ct代表企业碳排放总成本, Cd代表直接碳排放成本, 也是企业主要碳排放成本, 主要核算生产中原料及能源消耗的直接碳排放成本 (也包括企业部分生产管理中的直接碳排放) , Cid代表间接碳排放成本, 主要核算除前者之外的间接碳排放成本。

四、结语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在经济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想要获取更高的利润,首先就应该控制好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国地大人多,这也预示着中国的经济环境的复杂度大,简单的某一种成本的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于企业的需求。本文笔者主要介绍了成本核算的方法,围绕何如降低成本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 企业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方法 降低成本 策略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下面笔者主要介绍现在国内企业正在采用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一)完全成本法

1.完全成本法定义。完全成本法是指产品成本的组成包括了所发生的全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完全成本法优点。1)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从价值补偿角度出发计算成本,且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利于核算盈亏;2)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补偿不区分类型,只要与产品生产有关的都能够得到补偿,可以促进员工工资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强调了固定制造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3.完全成本法缺点。1)加入固定费到成本计算中去,不利于成本的管理;2)利润与随时变动的产品销售量的多少无关,而产品价格、单位成本、固定成本在完全成本法中却保持不变,利润的改变只能与销售量有关,实际上却无关,所以所不利于短期的决策;3)不能够准确计算出企业的真实业绩。

(二)变动成本法

1.变动成本法定义。变动成本法是指产品成本只包括与产量有直接关系的变动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变动成本法优点。能够反应出利润、成本、销售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决策者进行短期决策和销售的风险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过度的生产,又因为利润与销售量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又方便于会计统计者进行弹性预算,能够随着销售量的变化而自发的变换产销形式。

3.变动成本法缺点。1)不适合于长期决策,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求;2)不符合传统成本概念,变动成本法对成本的定义是:以货币计量的牺牲来达到某个目的,那么该成本就包括变动和固定两种类型的成本;3)会暂时降低所得税和股利,因为第成本的划分不具体,更多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认证的精确计算的方法。

(三)制造成本法

1.制造成本法定义。是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的成本的计算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成本计算制度。

2.制造成本法优点。1)计算方法简单。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而制造费用按工时和产量统一分配;2)传统方式下,生产过程中用到的机器,操作都十分的简单,同时对员工的专业能力要求较低,在聘请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低,所以用于计算的成本费用就少;3)更能体现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概念。

3.制造成本法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用到的机器更多偏向于自动化,需要的人工劳动力少,所以人工成本费用就少,而制造费用偏多,使得会计核算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增加,误差就存在就代表着企业的利润减少,对于现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来说,误差对企业的发展存在十分不利的影响。

(四)作业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的定义。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 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 然后按各自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入各自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优点。1)成本的范围定义更广,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方位延伸到市场的需求,且对成本的管理也是全程护航。2)在费用的分配方面进行了改进,主要核算对象是作业,采用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的方式,且服从二八定律,对于不能增值的产品,消除掉,而对能够增值的产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的消耗,以获得最大利润。3)降低成本受人为因素驱动的影响。传统影响成本的因素除了产量、作业量、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在作业成本观念下,按作业设立责任中心,易于区分责任,减少成本的主观动因;4)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之中。

3.作业成本法的缺点。1)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小的部门或者个体经营的小型企业可能效果显著,但是不适合于复杂环境,因为工作量大;2)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 3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

上面笔者介绍了四种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对于我国现今社会而言,并不是说某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就能够适应于所有的企业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个企业应该选择的是适合自己企业现状的成本核算方法,而不是随着大流而选择,下面笔者主要分析了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

1.在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上。1)部分中小企业可继续使用制造成本法,高新技术企业应引进作业成本法。这是由他们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中制造成本占用的多少而决定的。

2.建立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将降低成本形成一种制度,且不分职位的高低,都需要遵守该制度,实行严格的监督工作,凡是违反者都一律收到惩罚,不以企业管理者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信心,而且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认真程度,让企业进入良性循环。

3.引进先进技术,勇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采用先进的技术,能够使生产的产品质量更高,使生产的时间越少,提高生产效率,使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能够节省许多的人力,避免人为的浪费材料,能够节约许多的成本,也有利于市场的扩展;企业的创新,就是为企业形成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具有市场竞争力,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击垮。

参考文献:

[1]郝桂岩.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挑战及其对策.经济师.2002.

[2]邵勇.加强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

上一篇:2020年青年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下一篇:勤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