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成本核算论文

2024-05-31

畜产品成本核算论文(精选12篇)

畜产品成本核算论文 篇1

今年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我们交通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狠抓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企业靠市场,市场靠产品(服务),产品靠质量,质量是单位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的价值是价格的体现,价格是随着价值上下波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加大,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产品的供给量不断提高,但是供给量的提高往往和质的飞跃存在矛盾,只有价格和价值平稳的波动才能保证产品的效能,价值工程目的在于提升产品价值、实现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创造性工作,通过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使用者需要的功能,最终获得最高综合收益。

利用生产管理综合系统,实现成本考核与成本控制,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成本主要用于衡量生产损耗补偿尺度,用销售收入抵补支出后进而确定生产利润,所以,对于成本管理工作而言,控制生产成本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通过对成本核算的探索对生产加工单位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市场需求分析

首先根据对方需求分析加工产品的工程图纸绘制详细的加工图纸,进行预算,用预算来进行控制初期成本,在预算中一定要和市场行情挂钩,随时了解最新的材料价格资讯,这就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业动态和数据及时进行价格分析,由主管工程师进行图纸分析后下达生产通知单到班组长,进入生产加工的第一个环节。车间班组长要严格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并且监督设备的使用情况,材料保管要严格按照生产用量限额发料,监督领料,生产人员要严格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在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生产班组的管理,只有生产班组管理得当,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此。

二、系统实施进行成本控制

价值工程注重改革与创新,扩展新途径,开拓新构思,获取新方案,进行功能载体的创新,进而使产品结构获得简化,节省原材料,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经济收益。同时,由于新工艺与新材料的出现,不仅能够满足原有产品的功能需求,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价值。

通常而言,价值工程的成本分为一下两种。其一为目标成本,其二为现实成本计实际成本。功能评价即为需求实现最低功能费用,并以此作为功能目标成本。根据功能目标成本,对比功能现实成本,求得二者比值,获得功能价值及二者的差异值、改善期限值,而后选取功能价值低,且改善期望值相对较大的功能作为价值评价的重点对象。我们要明确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成本中设置了以下科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而材料成本的控制是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占生产成本的60%-70%,那么如何进行材料控制呢?

(一)材料成本控制的思路为降低采购单价、减少材料消耗数量

首先是材料质量要求,材料质量是钢模板加工精度的重要部分,这里说的质量并非数学单位中的重量,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要利用合理的材料,既美观大方又达到一定的强度,一些加工企业在重量上找利润是不会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的。

其次是加工精度和合理利用材料,严格控制领料,物料管理等环节,以增收节支,在这里,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制定了一套产品加工流程管理,针对不同的模板使用信息反馈,及时进行加工工艺和技术创新。对机器、刀具、夹具、模具等生产设备进行改良,改善工艺流程,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二)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约占生产产品成本的10%-20%,并且随劳动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人是单位最宝贵的资源,人是各项成本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增加人数,各项成本必然增加,据统计提示,人数每增加1人,大约有45项相关费用增加。所以我们在保证工作数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用最少的人制造出最大的效益,做到人尽其用。那么首先要让员工树立成本意识的概念,虽然降低生产成本的重点不在人而在物,但如果员工素质低,成本概念淡薄,必然导致行动的错位,劳动生产率低下,最终使效益白白的流失;其次,主管工程师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安排,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根据生产组织设计和进度安排合理利用工种,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不断对职工进行培训和鼓励,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

(三)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机械设备使用费在模板加工中占生产成本的15%-20%,可变性大也是影响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在生产中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提高机械效率,且对于操作技能提出相应的要求,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对正常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机械的使用率。同时,需要对机械设备实行修理、维护、保养的三级保养制度,以保证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的最佳状态。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另外安全用电也是减少机械使用费的一项,生产中严格按临时用电规范进行操作,减少各种用电事故以进行成本控制。

(四)其他直接费的控制

其他直接费是生产中非产品实体的项目,占产品成本的10%左右,此项费用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如果控制不好,会加大生产成本,如何控制呢?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一些非生产性支出的控制,比如招待费及交通燃油、办公费及其他费用的控制。

三、及时进行单项成本核算

针对每项发生的费用,材料费其中主材和低值易耗品可以直接根据出人库情况进行归集来分配,其他材料必须进行五五摊销法进入成本,机械使用费可以根据生产台班合理进行分配,对其他直接费可以直接计入成本,当该项生产加工任务完成后并且确认收入以后就可以进行成本核算。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加以监督,一旦发现存在偏差,就应及时给予纠正,进而使生产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标准的范围之内。

提高产品价值,不仅是用户的要求,更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不可仅仅追求提高功能,更不可片面降低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与改进过程中,通过相关途径,积极探索提高价值的有效策略,从而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加工行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就需要实现包括成本控制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手段来降低加工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生存能力,才能在当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好地发展。

畜产品成本核算论文 篇2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了规范钢铁行业产品成本核算,促进钢铁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大中型钢铁企业,其他钢铁企业参照本制度执行。

本制度所称的钢铁企业,是指主要从事钢铁冶炼和压延加工的企业,一般包括炼焦、烧结和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工序,或至少包括炼铁、炼钢和轧钢之一的部分工序。

三、本制度所称的产品,是指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成品钢材,以及其他可作为产品对外出售的半成品。

四、钢铁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一)合理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二)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设置成本中心。

(三)以成本中心为基础,归集成本费用。

(四)对成本中心成本费用进行分配和结转,计算产品成本。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可以采用基于工序的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

五、钢铁企业根据产品生产特点,通常设置“生产成本”等会计科目,按照成本费用要素进行明细核算。

六、钢铁企业应当设置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产品成本核算的组织和管理,根据本制度规定,确定产品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

第二章 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应当以生产工序为基础,以相应工序产出的产品为核算对象,通常包括炼焦工序产品、烧结球团工序产品、炼铁工序产品、炼钢工序产品和轧钢工序产品等。

一、炼焦工序产品,主要包括全焦、煤气等。

二、烧结球团工序产品,主要包括烧结矿和球团矿。

三、炼铁工序产品,主要包括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

四、炼钢工序产品,主要包括连铸钢坯和模铸钢锭。

五、轧钢工序产品,主要包括各种成品钢材。

六、辅助工序产品,主要包括自制耐火材料、冶金配件和备品备件,燃料和动力,内部运输、化验检验、检修劳务等。

第三章 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

一、产品成本项目

钢铁企业产品成本项目主要包括: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是指为生产产品直接投入的构成产品实体的物料。

(二)辅助材料,是指为生产产品投入的不能构成产品实体,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物料。

(三)燃料和动力,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成本归属对象明确、一次性耗费受益的能源介质。

(四)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各项附加费用。

(五)制造费用,是指以成本中心为基础,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二、产品成本费用要素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费,是指为生产产品投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成本。原料及主要材料费主要包括投入的铁矿石、铁水、生铁块、废钢、铁合金、钢坯、钢锭、用于再加工的钢材、锌、锡、有机涂料等成本。

(二)辅助材料费,是指为生产产品投入的辅助材料的成本。辅助材料费主要包括投入的皮带、耐火材料、熔剂、电极、轧辊、酸碱类、油脂类、包装材料等成本。

(三)燃料和动力费,是指为生产产品耗用燃料和动力发生的费用。燃料和动力费主要包括耗用的煤炭、焦炭、助燃剂,以及风、水、电、气等费用。

(四)人工费,是指为生产产品向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各项附加费用。人工费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及各项津贴、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商业人身险、其他劳动保险及劳务费等。

(五)折旧费,是指为生产产品使用的生产装置、厂房、附属机器设备等计提的折旧。

(六)运输费,是指为生产产品提供运输服务发生的费用。

(七)维护及修理费,是指为维持产品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设施设备原有的生产能力,对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修理所发生的费用。维护及修理费主要包括材料费、修理工时费、备品备件费等。

(八)财产保险费,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向社会保险机构或其他机构投保的各项财产所支付的保险费用。

(九)办公费,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发生的文具费、邮电费、通讯费、印刷费等办公性费用。

(十)差旅费,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职工因公出差所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出差补助等。

(十一)会议费,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召开或参加会议发生的费用。

(十二)外委业务费,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委托外部单位提供服务发生的费用。

(十三)低值易耗品摊销,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耗用的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用具物品的摊销。

(十四)租赁费,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租入的各种资产,按照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支付给出租方的租赁费用。

(十五)机物料消耗,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未作为原材料、辅助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管理使用的一般性材料支出。

(十六)劳动保护费,是指为生产产品为职工提供劳动保护、防护等发生的费用。

(十七)排污费,是指为生产产品负担的排污机构处理废气、废水、废渣等所发生的费用。

(十八)信息系统维护费,是指为组织产品生产管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所发生的运行维护费用。

不能列入以上各项成本费用要素的项目,列入其他费用。

第四章 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

钢铁企业一般按照成本中心,分别成本项目,对产品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

一、成本中心的设置

钢铁企业通常按照生产工序设置成本中心,也可以按照车间(部门)等生产管理单元设置成本中心。

二、产品成本的归集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的归集。

生产产品使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结转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

(二)辅助材料成本的归集。

生产产品使用的辅助材料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根据工序实际消耗量或预计可使用寿命计算其成本。

(三)燃料和动力成本的归集。

生产产品使用的外购或自产燃料和动力按照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根据相关数据确认其消耗量并计算其成本。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自产燃料和动力,在辅助部门之间按照交互分配等方法分配后,按照各燃料和动力产品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四)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

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人工成本,直接计入基本(辅助)工序生产成本。

(五)制造费用的归集。

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

(六)回收物料、能源冲减成本。

生产过程产生的高炉返矿、高炉水渣、转炉钢渣、锭坯切头切尾、轧制氧化铁屑、剪切边角料、报废锭坯材等回收物料,返焦粉、煤气、蒸汽、循环水、余热发电、压差发电等回收能源,应当按照其价值冲减相应成本核算对象的原材料成本、燃料和动力成本等,回收物料、能源的价值应当参照市场价格予以确定;

如回收物料、能源无法明确归属至产品的,可按照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产量或根据有关技术经济资料分析确定的适当比例对回收物料、能源的价值进行分配后,冲减相应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项目。

三、产品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一)制造费用的分配和结转。

成本中心发生的制造费用按照费用要素归集后,月末全部分配转入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钢铁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机器工时、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产品产量等为基础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辅助生产成本费用归集后,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提供的劳务和产品分配到各受益对象。各辅助部门之间相互提供辅助产品或劳务的,按照交互分配等方法进行分配。互相提供劳务不多的,可以不进行交互分配,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部门以外的受益单位。

(三)产成品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根据钢铁企业生产工序连续生产、顺序加工的特点,产品成本计算一般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

基本生产工序的产品成本,按照向下游工序的实际运送量和实际成本,分步结转为下游工序在产品、半成品和产品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工序的产品和劳务,按照输入使用单位的实际数量和实际成本,结转为使用单位的燃料及动力等成本。基本工序生产成本费用归集后,根据产成品和半成品的产量,计算商品产品总成本和各产品品种单位成本。

钢铁企业按照标准成本、计划成本、模拟市场价等非实际成本结转产成品成本的,应当在每月末汇总实际成本与非实际成本的差异,按受益原则分配至各工序的相应成本项目。

炼焦工序和含有伴生(共生)金属的冶炼工序以联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炼焦工序一般采用“系数法”在全焦、煤气和焦油等产品中进行成本分配;含有伴生(共生)金属的冶炼工序一般采用“系数法”在钢铁产品和伴生(共生)金属产品中进行成本分配。“系数法”计算方法如下:

1.某产品成本积数=某产品成本系数×产品产量;

2.某产品总成本=某产品成本积数÷全部产品成本积数之和×全部商品产品总成本;

3.某产品单位成本=某产品总成本÷某产品产量。

联产品系数的确定,一般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结构、产品收率和市场价值为基础,采用经济比值法等确定。联产品系数的确定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期末,将产成品成本按照产品品种进行结转。

四、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及结转采用作业成本法的钢铁企业,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成本核算。

(一)工序系统及作业划分。

钢铁企业工序系统及作业通常可以划分为:

1.铁前系统。

铁前系统,是指包括炼铁及其上游各主要工序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炼焦、烧结和球团、炼铁。

2.钢后系统。

钢后系统,是指包括炼钢及其下游各工序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炼钢、浇铸、热轧、冷轧、涂层、镀层、焊管工序等。

炼钢工序划分为粗炼、精炼等作业(如需要,也可将铁水预处理设为作业);浇铸工序按照工艺划分为连铸或模铸作业;热轧工序划分为加热、热轧、精整、包装等作业;冷轧工序划分为酸洗、冷轧、热处理、涂镀、精整、包装等作业。

3.辅助生产系统。

辅助生产系统,是指为生产主流程提供辅助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单位,主要包括电力、燃气、水、运输、修理等。根据管理需要,辅助生产系统可依据服务内容和性质设置相应的作业。

(二)作业成本的归集、分配及结转步骤。

1.根据生产过程划分工序系统和作业。

2.分析各作业设施、组织机构及业务类型与作业过程的关系,确定各作业过程对应的作业单元。

3.将各作业单元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包括上游工序结转到本工序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归集到对应的作业过程,形成作业成本。

4.将作业成本直接归集或按照受益原则分配到对应的成本中心。

5.将各作业过程归集的生产成本在各产品间按照受益原则、采用当量系数法等进行分配。

6.按照各产品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分配的作业成本,计算各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并据此结转产成品成本。

(三)辅助作业成本的分配和结转。

钢铁企业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对辅助作业成本进行分配后计入相应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1.水、电部门发生的费用,形成水、电等辅助产品成本,按照各受益对象接受的用水、电量分别计入相应类型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2.运输部门、车管部门发生的费用,形成相应运输成本,按照各受益对象接受的运输工作量(台班、车次等)分别计入相应类型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3.维修部门、准备部门发生的费用,形成相应服务成本,按照各受益对象接受的服务量分别计入相应类型的成本中心和作业过程。

五、特殊项目成本的确认

(一)副产品成本。

副产品,是指钢铁企业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一般采用可变现净值、固定价格等方法确定成本,从主产品成本中扣除。

(二)停工损失。

停工损失,是指钢铁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季节性停工、修理期间的正常停工费用在钢铁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内,应当计入钢铁产品成本;非正常停工费用应当计入企业当期损益。

附:钢铁产品生产流程

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一般分为长流程和短流程。长流程即高炉转炉流程,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通过人工造块、高炉炼铁、转炉炼钢以及轧钢等工序生产钢材的过程。短流程即电炉流程,是以废钢、生铁、直接还原铁等为原料,通过电炉炼钢、轧钢等工序生产钢材的过程。各工序的中间产品,一般用作下道工序的原料。但有的中间产品,如生铁、钢坯、热轧材等,也可作为成品出售。

一、原料取得和配料

钢铁企业购入铁矿石、焦煤、焦炭、铁合金、废钢等原料,一般经过装卸作业,存入原料库(场)。投入生产之前,有些原料需加工整理,例如,对成分不同的铁矿石进行混匀作业,有的废钢需要分拣、切碎作业等。

二、人工造块粉状铁矿石不能直接入炉炼铁,须通过烧结或球团等工艺使之成块,以提高其在高炉中的透气性。

(一)烧结工艺,是指在矿粉中掺入煤粉、焦粉及石灰等,混匀后在烧结机上点火燃烧,使矿粉熔结成块,经破碎、筛分,制成烧结矿的生产过程。

(二)球团工艺,是指将矿粉掺入粘结剂造球,送入回转窑或竖窑焙烧,生产出球团矿的生产过程。

三、炼焦

焦炭是高炉炼铁的主要燃料和还原剂。长流程钢铁企业有的通过炼焦自产焦炭炼铁,有的通过外购焦炭炼铁。

炼焦,是指将主焦煤与其他配煤混合装入焦炉,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高温干馏,通过热分解、结焦,产出焦炭、焦炉煤气和粗焦油等的生产过程。焦炉煤气可用作钢铁生产工艺所需能源及发电。焦炉煤气和粗焦油可进一步深加工为其他化工产品。

四、炼铁

炼铁,是指在高温状态下煤炭中的一氧化碳从铁矿石中夺取氧,将铁矿石还原为生铁的生产过程。炼铁主要有高炉法和非高炉法(包括直接还原、熔融还原)两类。

五、炼钢和浇铸

炼钢和浇铸通常设在同一生产区域,其中炼钢是将铁水、废钢等含铁原料和合金元素转化为合格钢水,浇铸则将钢水凝结为固体。炼钢主要有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两种工艺;浇铸方式主要为连铸,少量为模铸。

(一)转炉炼钢,是指将铁水、废钢等含铁原料及石灰石等辅助材料装入转炉,通过吹氧等作业去除铁水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加入不同铁合金,生产出不同化学成分的合格钢水的生产过程。

(二)电炉炼钢,是指以电力产生热能熔化废钢等含铁原料,用吹氧去除杂质,加入铁合金,生产出合格钢水的生产过程。有铁水供给条件的电炉炼钢厂,通常加入一定比例的铁水,以降低电力消耗。

(三)钢水精炼,是指对钢水纯净度和化学成分要求较高的钢种,通常需要采用精炼设备,对钢水进行脱气、去除有害杂质和调节化学成分及温度的生产过程。

(四)连铸,是指将合格钢水连续注入连铸机结晶器,使钢水逐渐凝结固化,输出连铸钢坯的生产过程。依截面不同,连铸坯分为板坯、方坯、矩形坯、圆坯等类型,分别用于轧制不同品种的钢材。

(五)模铸,是指将钢水浇入事先制备的铸模,使之凝固成为钢锭的非连续浇铸的生产过程。模铸钢锭一般需经开坯作业,才能用于轧制钢材。

六、热轧热轧,是指将钢坯经加热炉加热到适当温度,利用轧机上轧辊的压延作用,将钢坯轧制成各种形状钢材的生产过程。

畜产品成本核算论文 篇3

【关键词】成本制度;小型制造企业;应用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以财会〔2013〕17号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成本制度》)。《成本制度》由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施行,小企业参照执行。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既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会计工作,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企业的产品成本信息在企业战略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现行的会计体系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零散的分布于有关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的框架,难以起到规范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行为的作用。会计人员在核算成本过程中的随意性,不仅严重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可比性,使企业成本核算难以适应日益变革中的商业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更高要求,导致相关人员无法进行企业间价值链分析,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会计规范体系,也为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更为小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

一、《成本制度》关于制造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成本制度》整合了会计准则制度中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零散内容,根据制造业、农业、商业、建筑业及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确定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规范。对产品和成本进行了内涵界定。明确了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就是产品不仅指企业日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还包括企业提供的劳务或服务;产品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不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

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按照产品品种、批次订单或生产步骤等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可以是一件产品、一项服务、一项设计、一个客户、一种商标、一项作业或者一个部门等,也可以是产品的批次或品名。

在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规定每个成本核算对象都必须设立成本核算项目,对成本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在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要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重申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规定,以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实际成本核算方法,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多次的分配,最终计算出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从新制度来看,发出的材料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还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此外企业可以结合生产工艺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采用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等辅助核算方法。按照核算与管理结合起来考虑,为了做到算为管用,算管结合,企业还可以选择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成本核算应当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战略成本管理方向发展。

二、《成本制度》在小型制造企业的应用探讨

我国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实行简化要求,比如在会计计量方面,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等,但是在产品成本核算流程不规范,核算口径不统一情形下取得的财务信息,无法满足企业成本领先经营竞争战略决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的要求。因此,依据《成本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核算的规范程序,才能有效实现企业成本信息的真实完整,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成本核算流程包括成本核算的要求和成本核算程序两个方面。

1.成本核算的要求

(1)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成本核算工作必须以成本管理为基础而展开,为成本管理服务,使企业持续保持成本领先优势,不断提升竞争力。

(2)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核算必须正确划分以下四个方面的费用界限:①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②各月份的费用界限;③成本对象的费用界限;④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上述四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是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归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贯彻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费用,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

(3)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企业财产物资计價和价值结转方法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折旧率的种类和高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资本化处理后的摊销期限的长短;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材料成本的核算办法等。对于各种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的结转,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各种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2.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产品成本核算,就是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分配和归集生产费用并计算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的主要步骤包括:

(1)开设成本明细账

按照产品品种、批次订单或生产步骤等确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开设产品明细账,同时按根据管理要求设立制造费用明细账,开设的明细账按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设置明细科目。

(2)分配各种要素费用

每月根据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原始凭证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分配各种要素费用。根据要素费用分配表分配的结果,录入会计核算系统生成会计凭证。主要操作如下:

①根据货币资金支出业务,按用途分类汇总各种付款凭证。

②按照材料的用途和材料的类别,根据归类后的领料凭证或期末原材料盘点表,按照企业制定的成本核算制度及相关分配标准,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分配材料费用。

③根据工资结算凭证,编制工资分配表。

④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编制折旧分配表,分配折旧费用。

⑤根据按权责发生制发生的待摊和应付费用款项,编制待摊和应付费用分配表。

(3)分配制造费用

根据“制造费用明细账”上归集的生产费用,可以采取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分配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根据分配表分配的结果,录入会计核算系统生成会计凭证。

(4)分配计算各种产品核算对象的完工产品成本和在產品成本

月末根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费用,按照企业既定的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计算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实际成本,编制成本计算单。

(5)编制产成品成本汇总表,结转产成品成本

生产成本归集完毕后,依据各个产品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计算单编制产成品成本汇总表,运用企业确定的产成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将完工入库产品的产品成本结转至库存产品科目。

3.核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适合企业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流程

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实行)规定的费用确认原则和计量原则,参照《成本制度》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相关制度流程。首先,根据企业自身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的类型、产品种类的繁简和成本管理的要求,制定企业成本核算政策和成本核算方法,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其次,获取企业产品相关消耗定额,及时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按成本计算期结转成本。

(2)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

结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在不违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简化处理。例如原材料的核算,将构成产品成本比例较大的几种材料作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成本;对几个产品共同耗用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产品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辅助生产的费用归集,一般可以不设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的费用直接列入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在产品数量很少、金额对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不大,或在产品期初期末数量比较稳定,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等。产品成本核算方面,可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合理简便的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确定产成品成本计算方法。

(3)会计核算与生产管理密切联系,算管结合

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老板个人制定成本预算,财务人员通常只能充当记账员,至使企业成本预算与成本核算脱节,成本预算没有作为成本核算的依据,产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财务核算工作脱节,缺乏系统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无法进行有效地成本核算管理。为了解决以上弊端,小企业主首先要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应主动了解生产标准,及时取得各项消耗的预算定额,例如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等,及时反馈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使企业保持低成本优势,增强竞争力。

(4)合理确定产成品成本核算方法

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一般是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小批量“单元生产”和批别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适宜采用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管理环境较先进的小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以弥补因用产量作为分配基础来分配无因果关系的间接费用,而导致夸大高产量产品成本的缺陷,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数据。

(5)加强管理层对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支持

公司管理层或治理层应从管理企业角度要求财会部门做好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 如在内部控制方面,资产进出仓手续及凭证、领料汇总表的传递和核对等,在定额管理方面,及时核定工资定额、材料定额、费用定额、成本动因、目标成本等。懂得要求财会部门提交成本核算数据和成本分析报告,及时了解企业产品成本的变化,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达到不断提升企业成本领先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华.对建立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设想经济.研究导刊,2012(21).

[2]潘丽娜.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深入管理及控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医院制剂产品的成本核算探析 篇4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 医院制剂应纳入“在加工物资”总账科目进行核算, 设一级明细科目“自制物资”归集和分配成本, 并按物资类别或品种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核算。其明细科目设置如下:

二、制剂产品的成本核算

医院制剂产品会计核算的重点是通过成本归集和分配, 从而确定自制产成品的成本。

(一) 制剂产品成本内容。

医院制剂的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生产某产品发生的可直接计入该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多种产品共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 需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的各项生产费用, 包括间接人员经费、材料费、折旧费、水电费等制造费用。

(二) 成本计算方法。

以笔者所在医院制剂生产的工艺特点作参考, 医院制剂主要是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和虽属多步骤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单独计算半成品成本的产品, 可选择品种法进行核算。品种法是按照产品品种设置成本计算单, 归集和分配产品费用, 月末计算每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三) 直接生产费用的归集。

医院制剂产品的直接生产费用是指可直接归集到某产品的药品原料、包装物、直接人工等费用。由于医院制剂生产的特点, 医院制剂的直接生产费用主要是原材料费, 且通常是多品种同时批量生产, 需在生产前领用或购入批量的药品、辅助材料等原材料。为加强管理, 医院可单独设立自制原材料库, 并按类别和品种设置数量金额式明细账, 详细登记每种原材料入库、出库, 并定期进行盘点核对。原材料领用 (或购入) 时填制入库单, 生产使用分别按产品品种填制出库或领用单, 并交会计核算归集各种产品的直接原料费用。

(四) 间接费用的分配。

若生产多种制剂产品, 因间接费用有多个受益对象, 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 分别计入各受益产品。

1. 选择分配标准。

合理分配间接费用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配标准, 选择分配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分配标准的资料必须容易取得, 并且与间接费用之间存在客观的因果关系。间接费用通常可按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比例法、耗用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等进行分配。

笔者以为本院制剂药品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采用以上方法, 其分配标准的资料均难以准确获取, 因此采用了售价金额比例法。售价金额比例法是指在期末时根据制剂产成品的售价总金额作为分配标准,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医院制剂在向价格部门申请定价时首先必须进行成本测算, 成本测算的内容包括原材料、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费、药品检验费、研制费等各项成本, 并按成本测算的价格加成5%向价格部门申报销售价格, 价格部门主要据此批复售价, 以售价金额比例法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其资料的取得简单容易, 且售价越高其成本也越高, 据此作为间接费用的分摊标准具有合理性。但售价金额比例法在多个制剂产品之间的原料费用差别过大时存在缺陷, 如果存在此种情况, 可采用售价减《成本测算表》中原料费用后的价格作为分配标准。

2. 分摊间接费用。

在分摊间接费用时应首先按每个产品品种统计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数量, 再计算出当月各个品种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方法可采用约当产量法、不计算在产品法、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法等。以约当产量法为例, 月末将在产品数量按完工程度折算为完工产品数量, 某产品当月产品数量=完工产品数量+在产品约当产量。根据产品数量和分配标准计算出各个品种的间接费用, 计入“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产品成本—××药品”。

(五) 期末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

制剂产品的生产费用经上述核算全部归集在“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产品成本—××药品”科目, 期末应按各个品种的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将完工产品的成本结转至产成品。制剂产品成本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 可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分配方法, 并与分摊间接费用计算产品数量的方法保持一致, 且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六) 计算产成品单位成本

期末按产品品种编制成本计算单, 根据每个品种的完工数量、总成本金额计算产成品单位成本。

(七) 制剂产品销售的成本结转。

医院制剂产品应视同外购药品建立药品卡片, 在HIS信息系统中实时录入单价成本和售价, 期末根据医院HIS信息系统自动统计销售成本。若医院HIS信息系统不能实现自动统计功能, 可按品种单独统计制剂产品销售情况, 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计算销售的制剂产品的实际销售成本。

三、账务处理

(一) 为制剂生产领用或购入药品、材料、包装物等原材

料时, 借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原材料——××原料”, 贷记“库存物资”或“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 从自制原材料库领用时药品、材料等原材料时, 凭

领用或出库单计入相应产品的成本, 借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产品成本—××药品”, 贷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原材料—××原料”。为某一产品生产单独发生的人员工资等费用直接计入“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产品成本—××药品”。

(三) 为制剂生产发生的间接费用, 借记“在加工物资—

自制物资—间接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期末分摊间接费用时, 借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产品成本—××药品”, 贷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间接费用”。

(四) 期末将制剂完工产品的成本结转至产成品, 借记“在

加工物资—自制物资—产成品——××药品”, 贷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自制产品成本—××药品”。

(五) 制剂完工产品交医院药库验收入库后, 按发生的实

际成本, 借记“库存物资—药品—药库”, 贷记“在加工物资—自制物资—产成品—××药品”。

摘要:医院制剂是医院自行研制生产的产品, 与企业产品生产加工相同, 其成本核算在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同时, 应借鉴生产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本文就医院制剂的成本核算作一探析。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介绍论文 篇5

【关键词】成本核算方法;选择

成本核算是企业在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市场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核算好成本,努力提高利润水平。

一、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生产类型、成本管理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企业的生产类型

1.企业生产组织类型。

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是其组成的三大部分。连续不断的重复一种或多种产品的生产指的是企业生产类型中的大量生产。按照预先规定的数量进行的产品生产指的是企业生产组织中的成批生产。单件生产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个别的性质特殊的产品的生产。

2.企业产品生产公艺类型。

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是其组成的两大部分。单步骤生产又叫简单生产,是指不可能或者不需要划分为几个生产步骤的产品生产。多步骤生产又叫复杂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在工艺技术上可以间断,整个生产过程由多个生产步骤来完成的生产。

(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主要构成因素

1.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即生产耗费的承担者。由于成本是对象化的生产耗费所以要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就要确定好成本核算对象,否则,生产耗费分配合规及的目标就不明确。成本核算也就无法进行。一般成本核算对象可以为某种产品、某产品的某步骤、某批产品、也可以为某种作业或某种劳务。成本核算对象是成本核算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成本核算对象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也就不同。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等于选择什么成本核算方法。

2.成本核算期

成本核算期是指,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耗费,根据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所确定的成本核算的起止日期。通常成本核算期包括月份和产品的生产周期这两种。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所确定的成本核算期也不一样。

3.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成本

经过分配归集的生产成本是否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也是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确定的问题。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分类

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这三种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次分类法、定额法是其辅助方法。

(一)品种法

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为对象归集生产耗费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产品计算最基本的方法。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大部分与品种法匹配。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中,如果各步骤之间的工艺界限不是很清楚,也可以适用品种法

1.品种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品种;第二,定期于月末计算产品成本,也就是说成本核算期是以月为单位;第三,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采用品种法时生产成本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企业无需分配。

2.品种法的分类

因其应用在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可以区分为简单品种法和典型品种法。企业在采用品种法时,尤其是大量大批单步骤,鉴于产品品种单一,很少有在产品的存在,对于成本计算程序来说,称为简单品种法。对于一些企业内部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计算,如供水、供电、供气等单步骤大量生产的劳务成本的计算通常也可以采用简单品种法。用于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成本的某些小型多步骤生产企业的品种法,其成本计算要复杂一些,要按不同产品品种设置产品成本计算单,还需计算每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简单品种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有区别的,多数企业会采用成本计算方法是典型品种法。

(二)分步法

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耗费,指的是分步法的含义。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且成本管理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例如,机械类,造纸类企业等。

1.分步法的特点

分步法的特点如下:其一,分步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每种产品及所经过加工步骤成本,即按产品分步骤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成本;其二,成本计算期与品种法一样,定期于月末计算,需注意的是计算期与会计结算期一致,不是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其三,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生产比较复杂,期末会同时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以此来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

2.分步法的种类

(1)逐步结转分步法指的是按照产品加工的步骤,计算各步半产品成本,并随着各步半产品实物的转移,将各部半成品成本逐步结转至下一步骤,直至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导致月末会出现这种情况,产品成本一定包括半成品成本,月末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成本还原。

(2)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平行的各生产步骤只归集本步骤发生的生产耗费和步骤生产耗费进入最终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而后将各步骤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的方法。

(三)分批法

分批法也是计算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产品生产的批别或订单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以此来归集生产费用。

1.分批法适用情形

适用于小批单件生产类型的企业。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对商品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企业的生产组织要求小批量、多样化。分批法则适应这样的生产组织方式。具体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根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企业,船舶制造、重型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第二,产品种类经常变化的企业,如药品制造、罐头食品制造以及小规模机械制造等。第三,以修理业务为主需要分别计算修理业务成本的企业。第四,新产品试制及辅助生产的工具模具制造的成本核算等。

2.分批法的特点

分批法的特点有三点:第一,成本核算对象为产品的批别或者订单;第二,成本核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而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且不定期计算;第三,月末一般不需要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如果一批产品存在跨月陆续完工的情况,月末应采用分批法进行分配。

(四)分类法

分类法是按产品的生产类别归集生产耗费,从而计算出某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再以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该种类别之内各种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分类法主要适用于产品品种或者是规格较多的企业或车间,如纺织厂、针织厂、食品加工厂、电子元件厂等。另外,分类法与企业生产类型没有直接联系,只要企业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同类产品、联产品以及副产品等,这些也都可以采用分类法。分类法的特点:分类法的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的类别;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在相同类别之内的产品中进行成本分配。在实际工作中累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类内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经常采用系数法,即在同类产品中按各种产品的系数比例分配生产成本的方法。

(五)定额法

定额法是在产品定额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的基础上,为了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生产耗费实施反馈控制,达到及时控制产品实际生产成本的目的,将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划分为“定额成本”与“定额差异”这两个部分进行归集,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月末,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主要是成本差异。

1.定额法适用范围

定额法大部分的适用范围指的是已经定型的产品,企业产品的品种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各项定额也应该是比较齐全,准确的,最后一项是原始记录要齐全,这样企业才会采用这种方法。定额法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一种,最重要的是,企业对产品成本的直接控制。

2.定额法的特点

第一,由于定额法是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成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的,因此,当以品种法为基础时,定额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品种;以分步法为基础时,定额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生产步骤;以分批法为基础时,定额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产品的批别。第二,如果以品种法、分步法为基础,则采用会计期间为成本计算期,如果以分批法为基础,则采用生产周期为成本计算期。第三期末一般也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行分配。但是要将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分别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分配。将完工产品的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进行合计,即为完工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

三、结语

现实社会中,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相同的企业里,或者是在相同的车间里。由于其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各生产车间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我们可以在同一个企业或者同一个车间里进行成本计算时,可以同时去采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企业有个别时候在生产一种产品时,这种产品的每一个生产步骤,包括各种半成品在内,各成本项目之间的要求也不一样,企业去结转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也是非常不一样的,由此以来,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成本方法。我们认为在一个企业里,根据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去修改成本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浅析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篇6

摘 要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是医院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行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必然结果。无疑成本核算是适应当前医院竞争发展、完善补偿机制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从强化医院内部管理、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入手,来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

关键词 医院 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实施医院成本核算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浪费,使得院领导对全院、各科主任对本科室的资产状况、收入、成本费用等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能千方百计节约成本开支、维护、保修机器设备,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医院就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使有限的资金、资产、人才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地位。

二、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内涵

医院成本核算是借助计算机手段运用财务会计方法将其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水平,并利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加以控制和考核,从而为医院经营管理服务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医院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

成本核算是基础,在成本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科室成本核算又是成本核算的重点。

三、成本核算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根据核算对象的不同,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我院成本核算主要以科室、床日和诊次为核算对象。

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科室为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

我院主要以科室成本核算为主,每个科室都有一名兼职的成本核算员。他们按照规定的统计要求将支出直接或分配归属到本科室,形成本科室的成本,再上报给财计科负责成本核算的专职核算员。专职核算员将各科室成本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类科室。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辅助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再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采用人员比例、业务量、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类科室的成本。

诊次和床日成本核算是以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对科室成本进一步分摊到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中,计算出诊次成本、床日成本。

四、实行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准备工作

(一)构建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组织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涉及到医院和各部门、各科室以及职工三方面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多个职能部门协力合作的成本核算管理组织体系。成立院级领导负责的成本核算小组,由院长任组长、财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院科室、部门、牵头着手进行操作并在财务科设立专职核算人员。医院每一成本核算单元各设立一名兼职成本核算员,并根据要求定期向财务部门报送相关的成本核算信息。这样形成就一个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职工,从行政后勤到临床医技部门全院全员互相配合的成本核算系统。

(二)树立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经营理念

规范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涉及医院全方位和全过程。可以说是面广量大,仅靠单个部门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全院上下统一思想,协同工作。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动员,向职工宣传实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意义,做好思想工作,让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增强全院职工的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建立健全各项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使成本核算制度逐级扩大和深入。

(三)进行人员培训,培养管理人才

要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队伍。要有计划、有层次开展。加强对医院各级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核算统计人员成本核算与管理知识的培训。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理论学习,熟悉和掌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要求和核算方法。建立起一支知晓经济管理常识、办事公正、责任心强、严谨高效的成本核算与管理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成本核算数据准确

规范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撐,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实质上是一个数据信息的加工厂,即将医疗活动中产生的管理指标、评价指标及活化劳动、物化劳动、成本核算方法等信息,进行量化并以数据库的形式纳入程序进行加工整理,提供适合不同经济管理者需求的决策数据。按照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引进成熟的成本核算软件,实现科室成本向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的深入,同时将预算、绩效分配、考核、本量利分析等纳入到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体系中,以达到规范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目的。

五、夯实基础,确保成本信息质量,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要保证成本信息的质量,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准备工作要做得好,医院的基础管理水平要跟得上。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基础。

(一)清产核资,摸清资产状况

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财产物资登记,包括资产清查、价值确认和资产核实等内容。这样摸清医院总资产及科室分布状况;同时对当前使用中的房屋、设备进行现价测定,从原始成本到重置价值进行分析,合理确定年限及折旧率。

(二)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按照规定的格式,对医院医疗活动中的具体医疗业务所作的最初记载,是反映医院经济活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是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核算、分析消耗定额和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依据。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严密科学的原始记录制度,提供完整、真实的成本信息,对于医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医院应根据全面反映医疗活动和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制定记载不同内容的原始记录规范。如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而储存的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药品、办公用品、其他材料等物资,都要准确、及时地登记原始资料,以保证成本核算数字真实可靠,为成本核算和其他管理提供原始记录。

(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充分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科室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人和专兼职管理员,落实了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等各自的职责与分工。

3.为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我院细化了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变动调拨、报废转让及档案管理等环节的管理及审批流程。

4.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事先要经过严格测算,实地考察。确定可行了再慎重购进,避免浪费。

5.加强固定资产使用及保养维护工作,降低维修成本。 固定资产实行定期保养制度,对小故障及时维修,避免大故障发生,从而大大降低维修费用。

(四)健立库存物资管理制度

1.确定科学合理的物资储备定额

医院要保证正常医疗活动开展就必须储备一定量的库存物资、药品材料、低值易耗品等。但这些物资数量大就会占用很多资金,加大管理的困难。要与供应商协调好,利用现代物流及时配送物资。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备定额,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

2.实行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医院采药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保证采购物资发挥最大效益,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降低物资进价成本,以充分发挥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库存物资的保管工作

将医院的库存物资依据其重要程度、价值大小或者资金占用等标准分为三大类。对高价值库存应作为管理的重点,实行重点控制、严格管理。而对中、低价值库存采取一般管理。做好库存物资的核算工作,做到账物相符;做好保管保养工作,避免损坏、变形;定期盘点库存,查看保质期等,实行先进先出,以免因报废而发生浪费。

4.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和领退制度

医院对开展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材料物资的增减变化,除了要进行价值核算外,还要应用实物计量单位进行数量核算。计量工作是进行数量核算的依据。如果没有准确的计量,就不能提供准确的材料物资的数量变化资料,无法进行成本核算,也不能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医疗活动中材料物资增减、出入库都要建立健全的验收制度、领退手续。均应填制相应的凭证,办理审批手续,并严格进行计量和验收。加强消耗性材料的出入库管理,物资入库单除由会计与保管签字外,还必须由采购人和验收人签字,加强采购人和验收人的责任。各科室领用物资,都要有严格的手续和制度,必须经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报分管院长审批后方可领用。防止乱领乱用,造成积压。剩余物资要及时退库,或结转下期继续使用,以免造成积压浪费。

(五)完善内部服务计量,制定内部劳务价格

供应室、洗衣间等辅助科室有自己的成本费用和独立生产的物品及提供的劳务,但只限于向医院内部其他科室实行成本转移。所以我们建立了工作量登记制度,根据工作量的难易及复杂程度确定各服务之间的系数关系,据此计算各受益科室的折合工作量,为辅助科室成本分摊提供依据。

六、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

(一)加强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管理

在医院管理中应及时掌握医院现金流量,分析医院投资、融资对经济运行情况产生的影响、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金的需求量。要善于将货币资金投入成本效益较好的项目,保持适当的负债率,合理利用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率,从而加快医院发展的步伐。

出纳人员与银行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对帐,定期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并及时清理未达帐项,确保门诊、住院收入及时入户。

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管理,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及时收回应收款项,并做好对帐工作,杜绝呆帐。

(二)加强管理费用的管理

实行目标定额管理,对公务费、交通工具消耗、业务招待费等管理费用的控制落到实处。尽量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

鼓励医院食堂、洗衣房、供应室、水电维修等后勤部门在对内搞好保障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经营,争取创收,以减少非生产性成本。

我院通过成本核算与管理找出了医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降低了成本,挖掘了潜力,加强了对科室的考核和成本控制,充分认识到了成本核算与管理在改善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总之,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可以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全面精确的经济数据,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医院更快更好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寿义主编.成本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宋常主编.成本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浅析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篇7

第一阶段:装置成本的归集。即将每个装置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设置一个成本明细帐, 按照经济内容进行归集。

第二阶段:副产品成本的扣除。副产品按照预先规定的固定单价确定成本进行扣除。

第三阶段:联产品成本的计算。按照售价法确定相关产品的成本系数, 结合实物数量法, 在联产品之间计算产品成本。

深究其原因, 问题主要表现在副产品倒扣成本、联产品成本系数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改变现有状况的最终方法应该改变现有的产品核算办法--直接在财务核算中按照市场价格替代副产品价格, 根据主要产品以及非主要产品的价格, 修订成本系数, 计算产品的成本, 进而进行产品的赢利能力分析。这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好方法, 一方面满足了对外报告的需要,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成本的信息;另一方面满足了内部分析的需要, 真实准确反映了产品成本, 以便于企业领导者进行经营决策、管理者进行成本控制、制定适当的销售价格、正确计量核算企业的收益。

但是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理论上"按照市场价格改变副产品倒扣成本及联产品成本系数"的方法可行, 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中不便于操作, 有很多难点。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产品核算办法应该保持一贯性的原则, 则什么情况下更改产品核算办法是首先要确定的问题;

(2) 其次按照成本效益原则, 如何确定副产品倒扣成本、联产产品成本系数。既要核算操作简便易行、又要保证数据科学合理。

面对困难, 我们要做的是:

(一) 对于一个连续生产的企业, 按照会计核算原则, 成本核算办法应该保持一定时间的连续性, 只有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现行的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很难保证既能兼顾财务会计、又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即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赢利能力、生产管理水平, 就需要对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调整。

(二) 在确定产品成本计算的调整方法时,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在确定成本计算方法时, 应该以企业效益最大化, 便于成本控制、生产优化为基本原则。 (2) 由于应该按照稳健、一贯性的成本核算原则。 (3) 深入了解企业装置特点, 结合不同装置, 分析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 采用不同的调整方法。按照系统内装置的可比性, 将装置一般划分为两种, 一种为对于系统内有相同或相近的装置、一种为对于系统内的独有装置。 (4) 便于操作, 尽可能贴近市场。

(三) 由于系统内有相同或相近的装置, 而副产品也不尽相同。它的产量取决于主产品的产量, 随主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副产品产量在全部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减少副产品的产量, 达到优化控制成本的目的。

因此应该区分不同装置, 对于某些装置的副产品按照市场价格倒扣;对于特定装置的副产品的成本按照既定原则确定作为倒扣成本。同时在现有装置的副产品中, 有些有市场价格, 有些没有市场价格;而有些价格高是由于市场环境造成价格偏高, 价格不具有代表性。

(1) 对于按照市场价格倒扣的副产品, 要有公允的市场价格, 同时应该容易取得, 有代表性。

(2) 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副产品, 只是作为连续生产的中间产品, 只有在装置出现非计划停车时, 才有外卖价格, 建议根据产品品质, 与有公允价值的产品进行挂靠确定倒扣成本。

(3) 有些产品的市场价格很高, 如裂解装置氢气的外卖价格, 由于所处地区的稀缺性, 价格偏高, 因此不能作为倒扣成本。

(4) 有些装置的副产品是装置的边角料等, 对主产品生产成本影响较小, 没有统一的市场价格, 按照重要性的原则一定时期内不予以调整。

(四) 对于联产品系数, 应根据市场价格, 确定联产品的成本系数, 进行联产品成本计算。随着市场变化以及化工技术的提高, 某些原有的联产品的价格会上升, 在结合原有确定成本系数的原理, 按照市场价格比例进行调整。

(五) 在制定成本核算方法时, 可以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调整。

(六) 对于系统内的独有装置, 在指定及修订成本系数时, 财务人员需要深入车间详细了解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能耗物耗情况、人员资产状况等各种情况, 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同车间相关人员一道讨论产品成本系数的制定思路、修订的依据。

总之, 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多关注产品成本的计算, 把成本做细、做准确。企业在发展变化, 在科学完善的成本系数也应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及时加以修订, 财务人员要增强这方面的敏感性, 同时加强与企业方方面面的配合。因此财务人员要定期对成本系数的正确性进行反思, 即将成本系数的修订制度化。至少每年对照原有成本系数制定的过程, 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装置生产状况逐一分析, 分析成本系数的适应性, 只有这样对成本系数进行动态管理, 才能保证产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

摘要:产品赢利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分析改变产品核算办法, 克服工作难点, 把成本核算工作做细、做准确, 真实反映产品成本, 以便于企业领导者进行经营决策、管理者进行成本控制、制定适当的销售价格、正确计量核算企业的收益。

关键词:成品分析,成本核算,修正方法

参考文献

联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探讨 篇8

一、联产品成本核算一般原理

联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料经过相同工艺过程的加工, 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主要产品。各种联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相同的原材料、经过同一个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终点或者生产步骤的某一个点上分离出来, 这个点就称为分离点。在分离点前发生的成本为联合成本。

(一)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

主要涉及4个方面:1.联合成本的确定;2.联合成本分离为联产品成本的分离率确定;3.分离点后可归属成本的确定;4.联产品计算方法。

联合成本一般直接根据分离点前的成本加以归纳。可以自定义对联合成本核算单位成本。

联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联产品都是企业的主要产品 (不包括副产品) ,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这些联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过程相同, 因而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

可归属成本的确定。在分离点后进一步加工发生的成本因其可以归属到某种联产品上, 因而称为可归属成本。可归属成本一般按产品的用途属性直接归入联产品成本。

(二)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

积数=系数×本期产量

分配比例 (分离率) =该联产品积数÷所有联产品的积数

联产品分离点上成本=联合成本×该产品的分配比例 (分离率)

联产品总成本=联产品分离点上成本+专属成本

联产品单位成本=联产品成本÷本期产量

产量一般由生产部门提供。

(三) 联合成本分配有不同模式

根据以上联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 联产品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 (分离率) 便构成了不同的联合成本分配方法:系数都取1, 构成实物量分配法;系数取固定的值, 构成系数分配法;系数如果与销售价值相联系, 构成销售价值法;“积数=系数×本期产量”公式中如果将本期产量换成本期产量×销售单价;分离率如果取销售净现值的比例, 构成销售净现值法。系数分配法和实物量分配法本质上是实物量的分配方法, 销售价值法和销售净现值法是价值分配法。实际上是量和价值两种分配方法。

可归属成本和联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比较容易确定, 本文主要论述联合成本的确定和分离率的确定两个问题。

二、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现状

(一) 氯碱化工的电解单元

现行联产品成本的核算以氯碱化工行业较为典型。《电解法氯、碱产品成本核算规程》 (以下简称《核算规程》) 中提出的电解单元 (ECU) 概念具有现实的推广意义, 即1ECU=1.13Na OH+CL2。上式中Na OH、CL2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即在收获1吨CL2的同时会收获1.13吨Na OH (忽略了氢气成本) 。在国际氯碱行业称为公制电化单位成本 (ECU) 。1电化单位=氯气价格+1.1烧碱价格。在国际氯碱行业, 通过ECU动态调整氯碱营销价格, ECU是动态调整氯碱营销价格的标尺。本文借鉴来作为联产品成本分配的依据, 作为联产品成本的一个衡量标准。完全可以说氯碱行业通过ECU间接反映联合成本。对照上述联产品成本核算一般模式, ECU也可以看作是取固定系数的联产品实物的和。

(二) 分离率取固定的比率

基本思路都是以联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为基础确定联产品的分离率。其中的价格和产量都是固定的值, 因而在一个核算期内 (至少一年) 基本取固定的分离比例作为分离率, 《核算规程》中Na OH、CL2分别取53%、47%。分离率取固定的比率相当于联产品在联合成本中取固定的毛利率。

三、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缺点

(一) 对联合成本的核算不够重视, 主要表现在没有赋予其独立的经济意义

氯碱化工行业2003年前是不单独核算联合成本的, 2003年提出了ECU的概念, 只是将其作为联产品成本分配的一个工具, 对其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重视, 即不核算其本身成本, 不进行趋势分析、不在同行业比较。

(二) 联产品分离率中联产品的产量系数固定化不利于考核实际的产出效果

以《核算规程》中ECU为例, 实际产出中由于生产工艺水平、操作水平、设备影响等, 月度之间的投入产出系数是不均衡的, 有时会有较大差距, 系数固定化弊端较多, 不能横向、纵向比较其实际的生产绩效。

(三) 对分离率采用固定的比例分配不能与市场定价相适应

出于成本核算的一贯性原则和同期同行业可比性原则考虑, 联合产品成本在联产品间分配时, 联产品的产量乘以的是事先确定好的价格, 该价格一般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考虑了未来的变动趋势。按照成本 (狭义) 的定义, 成本是商品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种耗费, 也称商品制造成本。因此成本核算从很大程度上是为产品的定价服务。这种方法 (采用固定的分离率) 在联产品市场价格变化不大时, 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联产品的价格会出现较大波动, 最高价有时会是最低价的数倍, 这种情况下使用固定的价格作为分配联产品分离率的基础就不适当了。一些产品的成本盈利会很大, 一些产品会出现大的亏损。这种成本核算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联产品的生产是配套的, 任何一个产品的销售滞压都可能导致生产的不平衡从而使生产中断。

四、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

(一) 建立联产品成本标尺概念, 赋予其独立的经济含义

笔者认为氯碱行业的ECU概念值得推广, 不仅可推广到化工企业, 还可以推广到所有行业, 我们将上述ECU推广到其他行业称之为各行业联产品成本标尺。在氯碱化工行业现行核算体系中, 联产品的成本标尺就是ECU。在制药行业中表现为物料平衡。联产品成本标尺建立过程如下:取某一联产品作为基本联产品, 基本联产品的产出数量取为1, 其他联产品的产量与基本联产品的产量比例称为联产品的产出系数;含有产出系数的所有联产品之和即为联产品的一个反应组合, 我们称该组合为联产品成本标尺。以大米行业为例, 某大米企业的联产品成本标尺为:大米联产品成本标尺=1×大米+1.51×碎米+0.77×米糠 (表1) 。

(二) 联产品成本分离率随联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

采用联产品成本标尺 (以下简称标尺) 中各联产品市场价值在该标尺中所占比例作为各联产品成本的分离率。在联产品的市场价格急剧变化时, 联产品的成本的分离率的确定十分困难。当该分离率取固定比例时, 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能随市场价格的调整而调整, 成本失去了为市场定价的价值, 而分离率取联产品的市场价格可以较好解决这一矛盾。在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时表2仍然以表1中预定的市场价格作为分离率分配的基础, 而表3则以变化了的市场价格作为分离率分配的基础。

五、建立行业联产品成本标尺的意义和不足

(一) 可以较好进行行业比较

建立了标尺的概念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行业比数就可以得出标尺的价值, 该价值可以衡量该行业的综合产出水平, 从而进行行业比较。

(二) 可以较好适应市场定价

当联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时, 其成本随之变化, 从而更好为联产品定价服务。

(三) 可以较好进行历史趋势的比较, 可以通过联产品成本标尺的价值比较衡量不同时期联产品的投入产出

其不足是:联产品成本随市场价格和生产水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在原料成本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情况下成本常常起伏不定。

六、结论

以氯碱化工为代表的联产品成本核算提出了电解单元概念, 提出了核算单位反应组合思路, 但是该方法仍然需要改进。联产品成本标尺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解决联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 并使所有行业联产品成本核算统一化、规范化。

摘要:本文主要以氯碱化工和食品行业的大米为例探讨和归纳了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共性, 分析了现行联产品成本核算的不足, 提出了用联产品成本标尺衡量联产品产出效率, 分离率随联产品市场价格而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联产品,成本,核算,标尺

参考文献

[1]林莉.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2.

[2]胡仕昱, 刘大明.联产品成本分配模型简介[J].财会月刊, 2004.

[3]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电解法氯、碱产品成本核算规程.2003.

[4]郭振华.氯碱定价方法和价格走势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 1999.6.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6201条款, 2007.10.

浅论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篇9

一、国内企业遵循的成本核算方法

实践中企业采取了从比较简单到较为复杂的多种成本管理方法,目前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如下:

1. 传统方法——品种法

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均采用完全成本法,其中大多数工业企业采用品种法。品种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财务部印发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产品成本核算是以单纯核算对象的物理形态——产品品种为起点归集相关生产费用,即产品实物的形成过程便是全部的财务资金的转化过程,产品成本大致按料工费来核算。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计量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基本与国际准则接轨,间接计入费用和制造费用采用与产量或工时有关的分配标准计入产品成本。

2. 较为综合物理形态的方法——分批法和分步法

由于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以及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上由单纯的物理形态核算法逐渐向综合物理形态核算法方向发展,如分批法与分步法,这两种方法将最终完工产品总成本这一综合信息在加工或制造过程中分环节体现成本信息,目的是实现加工对象的实物变化与其成本信息同步。这种对称反映局限于物质形态上。

3. 较为先进的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美国会计学者首次提出的作业成本法,在美国、日本和西欧被普遍采用,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国现阶段也有少数企业采用其核算产品成本,但仅仅基于间接费用配置的部分作业成本,其他项目仍按传统方法计量。作业成本核算的出现,初步突破了“物对人的包围”,将实物结果背后人的动因一定程度地揭示出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除制造业以外的成本核算制度鲜为少见,另外产品成本核算成为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反倾销案件中被申诉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已势在必行。

1. 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较为混乱的现状

对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标准趋同。据有关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通常都有恰当的记录,并按实际成本和消耗计入各产品,对直接人工有的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分配,最终都核算为实际成本,直接人工中涉及的福利费处理在新准则实施后也与国际标准趋同。制造费用的归集范围确没有严格的界定,有的企业将一些间接生产费用归集到期间费用,在当期损益中进行扣除;对制造费用向各产品的分摊方面各企业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采用传统的分配方法,有的采用作业成本法,有的采用标准成本法来分配;对辅助生产部门成本的核算则更为混乱。由于没有统一的核算规定,致使企业对这部门成本信息的反映存在差异性,各企业的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大大影响了成本决策的相关性和科学性。

2. 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急需相关政策的出台

现有会计制度中作出相关规定的仅局限于制造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少有提及,只是在新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核算作了一些相关规定,而对诸如:大中型冶金矿山企业、医院、学校以及IT行业、电信行业等的成本核算均无相关法规制度可循,尤其是一些特殊业务如软件外包等,因其将无形智慧转化为有形资产,会计成本核算更具特殊性,统一核算流程更具必要性。

3. 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我国反倾销成功的关键

我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因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经分析,遭受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核算资料,产品成本与是否存在倾销直接相关联。《反倾销协定》明确规定:“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通行并且是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制度,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常常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财政部在“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要点”中第三条着重提出:“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为应对我国企业境外反倾销调查、实现‘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因此,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反倾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大胆设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各种产品的成本核算便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制度也将面临种种因素的考验。由于各行业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的特殊性,要制定一套统一、符合行业特点、与时俱进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难度相当大。现就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 分行业编制成本核算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指导下,仍采用分行业编制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对制造行业、房地产行业、医院、学校、IT行业以及其他一些特殊行业分章节作出规定。专门设置相关成本核算科目,详细规定各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统一每行业内成本核算口径,使行业内各企业成本核算数据具有可比性。

另外,针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有多个分属不同行业的主业的情况,应分别采用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规定,最终编制合并报表时再合并总成本。

2. 引入环境成本、人力成本等新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均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另外人力成本与价值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被理论界研究了近半个世纪,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时可考虑将环境成本与人力成本的计量和核算方法作出统一规定。但骤然将这些成本纳入到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中面临的困难太多,需要有一种过渡的方式。

环境成本或称生态成本,包括生态维护成本、生态建设成本、生态事故成本和生态治理成本,对这些成本的核算可不纳入成本会计核算系统,不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体现,仅规定设置相应的科目,在财务报告中附注或设置单独的成本报表来反映。

人力成本也可采用环境成本相同的做法,与会计核算系统同时进行核算,不体现在现行报表中,只在相关报告中进行成本信息的披露。这样更有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关于成本报表的设想

(1)成本报表种类和结构的设想

从种类上看,我国企业目前常见的成本报表主要有产品生产成本表、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以及其他成本报表。统一成本核算制度可将此类常用的报表格式和编制方法进行统一规定,另新增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报表的格式和编制方法。

从结构上看,我国成本报表所反应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上期生产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者分析比较企业上期与本期、实际与计划的成本变动情况以及成本变动的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参考依据。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成本比较分析与核算,几乎没有涉及财务管理的相关思想,统一核算制度可引入西方设置成本报表的做法,放弃传统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和产品生产销售成本表,将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内容综合体现在一张报表上,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全面,更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成本分析。与之相对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下可分别设置:直接材料存货、在产品存货和产成品存货三个项目,以明确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更有利于企业对存货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决策。

(2)适当公开部分成本报表

成本报表一般来说是企业内部管理用的报表,为保守商业秘密,按惯例不对外公开。但笔者认为,可公开新规定的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报表。公开成本报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无弊。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促使各行各业均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使社会资源进行更有效配置,加速经济发展。

总之,由于我国各行业的特殊性,管理要求的具体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统一产品成本制度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在对各行各业进行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地、稳步地向前推进,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现状论述了统一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必要性, 并就制定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初探 篇10

1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2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3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3.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3.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

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3.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3.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3.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3.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3.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4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4.1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4.1.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4.1.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4.1.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4.2月底

4.2.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4.2.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4.2.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2.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5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5.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5.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易取得。

5.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5.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6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6.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6.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7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7.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7.2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

7.3成本会计实务应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导,但要理论联系实际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1]胡玉明,罗其安编.《成本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冯浩主编.《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基于作业成本核算的目标成本管理 篇11

一、目标成本管理对成本核算的要求

成本控制就是成本管理者根据成本预算,对业务流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对其施加影响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过程。其中,标准成本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和最优生产批量控制等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是在通过对市场充分的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总的目标成本水平,然后把总的目标成本再逐级分解形成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标准。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产物。

实施目标成本控制,必须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规定权责范围。首先,要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成绩便于考核和评价的原则,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其次,必须依据各个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具体特点,明确规定其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

然而,在进行各责任中心的目标成本控制和考核时,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目标成本控制的需要。目前的成本核算方法直接把产品作为计算成本的对象,不能提供各责任中心实际成本消耗的资料,这就造成了会计上的以产品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上以责任中心为对象进行成本计算的重复性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业成本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产品(包括服务)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依据。其主要特点是:

1.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

2.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的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了成本的可归属性。

3.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作业成本计算则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二)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做法

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作为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并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这一步骤的计算依据是:作业量决定资源的耗费量,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中。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出各个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优势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作业”为中心,而后者是以“产品”为中心。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业成本法是现代管理层深挖降低成本潜力、实现成本降低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作业成本法是按准确、真实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成本的,因而产生的产品成本相对更加准确

其结果可以为资源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成本信息,为战略决策领域的两个关键方面即产品价格的确定和产品生产的范围及产品结构的确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可使经营者出具正确的生产决策和价格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从传统的由资源到产品的二维空间扩展到由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的三维空间

他认为企业产品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作业引起的,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两部分,将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或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不增值作业部分予以消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面向过程的会计方法,它会对生产过程、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压缩成本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手段。对于费用的控制从差异分析转向成本动因分析,从而克服了传统成本控制的缺陷,对于降低成本意义重大。同时,由于作业成本法涉及的作业本身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在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对成本控制有用的信息,有利于管理人员制定更加合理的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

(三)在评价指标上,作业成本法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助于业绩计量和考核的数据和信息

成本考核主要是指将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指标,分别下达给各个内部责任单位,明确他们在完成成本指标上的经济责任,并按期进行考核。

因此,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缩小了间接费用的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二是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作业成本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惟一标准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

四、作业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管理的协调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新制度解析 篇12

为了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保证产品成本信息真实、完整,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有关规定,财政部在2013年8月16日发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 (以下简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执行。执行本制度的企业不再执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度》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包括制造业、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 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业以及其他除金融行业的企业。本文旨在与旧《制度》做分析比较,所以重点讨论工业企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一、《制度》与《办法》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差异

1. 产品成本核算要求的着重点的变化。《办法》强调, 企业成本核算必须划清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在产品成本与产成品成本的界限,可比产品成本与不可比产品成本的界限。而《制度》强调,企业应当根据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能否归属于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原则,正确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2. 产品成本内容规定(核算项目和范围)的变化。按照《办法》规定:产品成本的内容应当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五个项目。 《制度》所称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

《制度》对于产品成本内容的规定较为模糊,没有《办法》规定得具体,而且相对来说范围更广,纳入核算的项目也增多了,但并不冲突。制造企业一般设置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而制造费用则实质上是指间接费用。“材料费用”也就是指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职工薪酬包含工资及福利费,只是《办法》按业务单位的不同划分为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而《制度》对于不能直接计入但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成本还划分出各种间接费用来。

笔者认为,《制度》下的成本核算考虑了在一定条件下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比旧《制度》的内容规定更为合理和全面。《制度》没有把成本具体划分到车间或管理部门,是因为实务中产品生产流程很多,有些成本归属于几个部门并难以分割,不能明确归入为哪一个部门,所以 《制度》下不再以部门划分的方式使得成本核算更易于操作。

3. 产品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变化。《办法》中并没有对工业企业进行分类,而是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汇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则以产品品种为成本核算对象。

《制度》细分了各行业,在制造业中,除了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产品或管理上不要求提供有关生产步骤成本信息的,一般按照产品品种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其余像小批单件生产产品、多步骤连续加工产品、产品规格繁多的产品的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都与《办法》保持一致。

笔者认为,《制度》用大量大批单步骤这种分类制造业的产品核算对象更为全面和准确,因为其也包含了“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这种核算对象,而且可以用以区分多步骤加工的产品。采矿企业一般按照所采掘的产品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4. 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办法》按照产品成本是否自制将成本归集划分为外购材料成本、自制材料成本和委托外部加工材料成本。《制度》从是否由单独的成本核算对象负担产品成本将成本归集划分为单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和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

对于产品成本的分配,办法规定,企业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燃料,应当分别计入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一般消耗性的材料, 应当按照领用材料的车间或部门,根据材料的用途,计入 “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的有关项目。而《制度》规定,生产部门直接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动力,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生产部门间接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动力,计入制造费用。

《办法》在分配产品成本时是按照成本所属业务部门,而《制度》则按成本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计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改变,简化了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更易于归集和计算产品生产所产生的成本。并且 《制度》不再划分“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统一计入“生产成本”也简化了原来的计算和减少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但是,相对于《办法》对于制造业产品成本核算过程中某些详细规定,《制度》对于细节的陈述不是很明确。

(1)虽然二者都有提出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标准成本、定额成本等代替实际成本,期末要调整为实际成本。 但《办法》规定,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应当按照材料类别或品种进行核算,不能使用一个综合差异率。材料的类别由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加强管理的要求自行确定,材料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但《制度》没有提及这一点。

(2)对于车间储备的材料、车间剩余不用的材料、生产中回收的下脚废料的处理问题,《制度》没有给出明确的处理意见。

(3)在企业的动力费用、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计入成本的工资和福利费、企业计入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处理问题上,《办法》提出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的,计入各自对应科目中;不直接参与生产的成本,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和规定分配计入“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的有关项目。 而《制度》仍然按照产品成本来源的直接或间接划分。

二、《制度》对工业企业的影响:产品成本核算的创新和不足

1. 在目前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下,主要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资源消耗会计法。而 《制度》充分体现了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提出推行作业成本法,例如,《制度》中规定,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核算各个作业步骤所消耗掉的材料与资源, 计算整个生产过程的总成本。相对于之前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为合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制度》要求,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执行企业产品成本预算,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 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产品生产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加强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繁荣,为产品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积极的影响,《制度》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在制定中详细规定了关于信息传输企业和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产品核算要求,无疑也为工业企业的产品核算带来了便利。

3. 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还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项目和范围、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多维度,是指以产品的最小生产步骤或作业为基础,按照企业有关部门的生产流程及其相应的成本管理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合出产品维度、工序维度、车间班组维度、生产设备维度、客户订单维度、变动成本维度和固定成本维度等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多层次,是指根据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划分为企业管理部门、工厂、车间和班组等成本管控层次。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核算理念,使得在现在日渐复杂的产品成本核算更具灵活性和生命力,也为产品核算的实务操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上一篇: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下一篇:心理认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