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分析(共12篇)
产品成本分析 篇1
化工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 按照社会的需求组织生产经营, 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由此, 企业不仅要完成全年预算指标, 而且还要依据市场价格规律, 改善经营管理, 降低物料消耗, 降低产品成本, 以较少的投入, 获得较大的产出, 实现高效益。
通过化工产品成本分析, 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料消耗, 有利于分清工序之间的盈亏,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收益。
一、产品成本完成情况分析
在分析化工产品成本时, 一般分为可比产品成本和不可比产品成本。可比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 连续运行生产、产量消耗可比较, 且占产品较大比重, 分析重点则应放在可比产品成本方面。
1. 与上年同期产品成本对比分析。
分析报告期 (本期) 成本与上年同期成本的升降应从影响成本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如产品产量, 原燃材料价格, 物料消耗, 动力消耗, 副产品回收, 折旧、大中修理费, 人力资源成本, 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等。特别要指出, 对原燃材料价格, 物料、动力消耗等应逐次分析对比, 查找出超降因素。通过与上年同期成本对比分析, 能较实际地反映报告期的成本变化情况, 并找出超降的真实原因, 进而采取相应对策, 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2. 产品预算成本的分析。
产品成本是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 产量、消耗、工资、费用等一方面有变化, 则产品成本随之变化。产量降低则固定费用单位成本升高, 为此才有量本利的分析;消耗定额升高, 则单位产品成本升高, 且加大了资源消耗;原燃材料价格升高, 单位产品成本上升;生产运行不稳定, 临停次数多, 则产量、消耗、费用均受影响;制造费用增加则直接增加产品成本支出。
产品预算成本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需要在做预算成本指标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市场原燃料、材料价格是影响成本的大头, 产量、消耗也十分重要, 只有预算成本指标确定接近实际, 才便于考核, 否则就是一项空头指标。
分析化工企业产品成本预算完成情况时, 还要和同行业的实际成本水平相比较, 了解本企业单位成本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单位平均成本应达到的实际水平, 以达到正确评价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力度、要求, 为下年度成本预算奠定基础。
二、制约成本的主要因素与降低途径
1. 产品产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产品产量的增减, 若系统稳定, 对物料消耗影响不明显, 但对固定费用则影响较大, 产量增加, 固定费用所分担的数额则减少, 反之则增大。折旧、大中修理费、工资、保险、公积金等费用基本是按一定数额发生支付, 产品产量减少, 费用也要发生, 故单位成本分摊的费用增加, 使收益下降。而增加有效益的产品产量, 对直接变动成本不产生影响, 但它影响单位固定费用成本, 且增加企业的利润收入。
2. 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产品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优质产品可实行优质优价, 且市场竞争力强, 减少库存积压, 增加销售收入。若产品质量不合格, 则需回炉再加工, 增加了加工成本支出, 或降价销售, 则减少了销售收入。
3.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化工企业一般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 按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增加成本低、利润率大的产品产量, 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又一途径。例如, 按成本高低调整低盐重质纯碱和轻质纯碱的产出, 以及工业用氯化铵、农用氯化铵的产量等, 则对成本影响很大, 收益也有很大差别。
4. 物料、动力消耗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化工企业原燃材料、动力等消耗的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项目, 称之为变动成本, 在总成本中一般占70-80%。为此, 降低产品成本的重点, 应放在降低原燃材料、动力消耗方面。
以化工企业生产合成氨为例, 生产原料有焦炭、煤、重油、天然气等, 若为耗煤产合成氨企业, 每吨煤采购价在700-800元/吨, 每吨合成氨降低一公斤煤耗, 则单位成本可降低0.7-0.8元/吨, 30万吨合成氨装置可降低成本20多万元。
5. 费用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费用分制造费用、企业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等, 对制造成本影响的主要是企业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对成本影响较大的有折旧、保险费、大中小修理费、机物料消耗费等。必须严格控制的费用有业务活动费、差旅费、办公费、企业外包费用等。
以企业大中小修费用为例, 因大中小修费数额大, 尤其是大修理费。化工企业资产大、腐蚀性强、阀门更换频繁, 使修理费用加大。生产装置几十亿元的化工企业, 其修理费用则超亿元。修理费用属制造费用类, 用多少, 则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降低修理费100万元, 则企业增盈100万元。修理费用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6. 原燃材料价格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原燃材料消耗占总成本比重较大, 大型化工企业产量大, 原燃材料消耗多, 其采购价格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在原燃材料采购渠道较多的情况下, 应按照市场规律, 强化采购质量, 招标采购, 货比三家, 尽最大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三、费用控制超降分析
化工企业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一般称之为“两费”, 在成本分析中又分为固定费用和可控费用。
产品总成本 (C) =可变部分成本 (V总) +“两费”总成本 (F) 即C=V总+F。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两费”降低则总成本降低直观明显, 而可变部分成本的消耗要通过计量及月末核算时才能计算。
按费用分类, 折旧费、员工工资、保险费、待摊费用、住房公积金等为固定费用, 大中小修理费、运输费、劳务费、劳动维护费, 机物料消耗费、安全生产费等被列为大项可控费用, 差旅费、办公费、业务活动费、印刷费、会费等被列为专控费用。其他各项管理费则列为应控费用。
1. 固定费用的分析。
折旧费、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提取核算, 主要在提取标准和合同约定上把关控制。工资等费用则按劳动效率、服务态度、管理水平等每月核定支出。住房公积金费用按政府规定予以提取, 分析是否超标准。
2. 大项可控费用的分析。
一是大中小修理费用的控制。化工企业大中小修理费用支出额庞大, 应重点控制, 侧重在维修项目审批、维修预算审核、修理用备品配件的选型与招标采购价格、施工质量要求等;并严格按照年度预算指标执行不得超支。二是运输、劳务费用的控制。首先是车队、劳务队招标选择, 重点是选择价格合理、服务质量好的单位, 特别是产品包装外包的企业, 则需要劳务人员的素质高、包装质量合格率保证达标。否则, 劳务费有可能降低, 但产品质量不稳定则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效益。三是其他大项可控费用的控制。化工企业对超过百万元以上的可控费用项目, 要严格按年度预算指标把关, 每月进行费用超降分析, 查找超支的原因, 及时加以控制, 使费用支出常态可控。
3. 费用审核签批控制。
化工企业可控费用一般按年度预算进行内部控制, 原则上不能超支。企业还应实行单项审核签批控制, 特别是对业务活动费、差旅费、会务费、机物料消耗费等敏感费用应逐项报批审核, 严格控制。
化工企业成本分析是企业搞好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做到事前预测分析, 事后重点分析, 专业对口分析, 生产班组日常性分析, 行业比较分析等, 真正把企业产品成本存在的问题分析透彻, 并提出解决措施, 完成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产品成本分析, 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关系重大。该文通过对影响成本的因素分析及年度成本变化比较方法找出各项降低成本的途径。
关键词:化工,产品,成本,分析
产品成本分析 篇2
概念解说
产品成本分析报告是企业对形成产品价格的各部进行具体分析,并最终形成产品定价的汇报材料。
编写要点
产品成本分析报告由下列内容构成:
1.定价目标。
2.成本构成分析。成本构成通常由技术成本、安全成本、配送成本、客户成本、法律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3.问题分析。
4.建议与意见。
范
文
××公司电子商务的成本分析报告
一、电子商务的定价目标
网上购物的成本包括上网费、信息费、网上支付、信息安全以及送商品到客户家庭等所有费用的总和。这种费用的总和只有在低于传统方式购物的情况下,顾客才会乐于采用。此外,商品的外观、质量保证和送达时间、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购物操作,必须能够满足顾客的购物心理,而且这种满足感至少不能低于传统方式购物的度量指标。
但总的来说,电子商务必须要让所有的用户体会到“更快捷、更方便、更价廉”的基本特点,必须满足网上交易用户“放心、满足”的购物心态,这是电子商务定价的终极目的。
二、电子商务的成本分析
电子商务的成本指客户应用其中的软硬件配置、学习和使用、信息获得、网上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以及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需的费用总和。
(一)技术成本
1.软、硬件成本;
2.学习成本;
3.维护成本等。
(二)安全成本
1.软、硬件的安装使用;
2.安全协议规章的学习;
3.培训;
4.技术学习等。
(三)配送成本
1.存储费用;
2.运输费用;
3.配送人员的开支等。
(四)客户成本
1.上网费;
2.咨询费;
3.交易成本;
4.操作学习费用等。
(五)法律成本
1.网上交易纠纷的司法裁定、司法权限;跨国、跨地区网上交易时,法律的适用性、非歧视性等;
2.安全与保密、数字签名、授权认证中心(CA)管理;
3.网络犯罪的法律适用性:包括欺诈、防伪、盗窃、网上证据采集及其有效性;
4.进出口及关税管理;各种税制;
5.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出版、软件、信息等;
6.隐私权:包括对个人数据的采集、修改、使用、传播等;
7.与网上商务有关的标准统一及转换:包括各种编码、数据格式、网络协议等。
(六)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一种隐形成本,成本的形成是由不好确定、不易把握的因素构成的,如网站人才的流失,病毒、黑客的袭击,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硬、软件的更新换代等。
三、问题分析(略)
产品成本分析 篇3
1 挂机
优点:噪音小,能效比较高,不占用空间,适合卧室或小房间里使用。
缺点:制冷量较小
代表产品:挂壁式空调机KFR-26GW/08QFw22
用户关注点:匹数、价格、品牌
用户反馈:本产品炫彩超薄、外观时尚大气。采用两涡四段优化技术,大风量,低噪音。用户认为产品给人舒适温馨的感觉;产品材质较好,做工精细;人机交互表现良好,易学易操作。
好设计点评: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形式很简单,就是把产品的设计理念(无论是通过造型还是纹理)传达给用户,该款产品成功之处就是不需语言,用户就已经理解了设计师的意思。
2 柜机
优点:制冷量较大,风量大。
缺点:噪音大,能效比较低,同时占用空间,适合客厅或大房间里使用。
代表产品:KE双贯流柜式空调
用户关注点:价格、遥控器的操作方式、造型、装饰性
用户反馈:用户认为产品的整体创新性良好;外观审美方面,造型简洁,面板通透,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人机交互方面,机身面板独有的无极风速调整控制,为用户带来功能与互动的双重体验,空调机身的显示信息清晰易读,产品操作后的信息反馈,声音清晰;功能方面,滑动式双测出风功能,实现广角送风,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好设计点评:工业设计的创新既是企业在努力的证明,又能够带给用户不少的惊喜,它紧密的连接了企业和用户。
3,移动空调
优点:内外机一体,安装方便;即插即用,移动灵活:可实现局部制冷。
缺点:噪音比较大;比较容易费水。
代表产品:家用,机房移动空调KYR-36/WEY
用户关注点:制冷效果、噪音、节能
用户反馈:用户认为该款产品整体式空调设计,安装方便,优雅的蓝色液晶显示屏可实现手动和遥控的双重操作,造型良好,创新性高,同时,制冷速度较快,但是,制冷效果有待提升。
好设计点评:作为中央空调的辅助性设计,移动空调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切入点,弥补了市场空白。所以,创新只要有心,无关产品。
4.空气源热泵
优点:1、高效节能:集热效率高,运行成本低。(同比用电量是电热水器五分之一)
2.绿色环保:高新科技的工作原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
3.安全节约:无安装方便;
4.四季制热:阴雨天或寒冷冬季,均能全天候合成高温热源
缺点:占地空间较大,对于空间有一定的要求
代表产品:空气源热泵热水器KD55/150/200-AC
用户关注点:体积、容积、耗电量、使用方便度
用户反馈:用户认为本款产品外观圆润饱满,高光白色主体与绿色腰带装饰件的搭配,让产品极具自然、亲和力,同时兼备个性化与时尚感;色彩材料搭配合理,双向良性影响,放在家中兼具档次感;高效空气源热泵技术,功能全面、节水节电;该款产品看着是科技感的、有创意的和高档的。但是,产品体积略大,占地空间大。
好设计点评:即任何的创新用户总会有一个缓慢的接受过程。无论如何,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外观上,只要是往积极方向的创新,就一定会越来越有前景。
塑胶产品成本的评估与分析 篇4
近年来, 我们的生活中所涉及的塑胶产品的比例正迅猛增长, 从而成本也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 追求轻便、高强度、绚丽、可靠性高, 十多年以来注塑业界没有更新工艺的突破, 薄壁成型、气辅成型、模内装饰, 虽有改进, 但本质工艺并未有根本改变[1,2,3]。
通常一个完整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都有以下几大部分组成:电子元器件、塑胶结构件、软件等组成。市场及将来使用消费类电子分解成本显示, 注塑件成本已经占到产品整体成本的30%~40%, 塑胶产品的成本已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 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开发中, 必须对其中塑胶结构件的成本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
1 影响塑胶产品成本的因素
注塑件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制造成本、人工成本等构成。每个案子零件分布大致分外观件、内置件, 前者所占比例大概为30%~50%, 品质要求重点为表面无瑕疵, 如颜色、伤痕等。后者所占比例大概为50%~70%, 品质要求重点为尺寸、机械强度等, 当然整体的可靠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2 影响塑胶产品成本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
2.1 材料成本分析及解决方法
(1) 成本分析。针对消费类电子产品, 材料成本所占整体注塑结构件成本大概在20%~30%左右, 视产品单耗而定, 产品单耗越小, 材料成本所占比例越小。消费类电子产品适用人群较为时尚, 知识面较广, 整体素质偏高, 这就决定了材料定位是在较高层次, 业内高端原材料、规模化供应商也特别关注这个领域, 市场的需求影响着材料开发发展的方向。另一点, 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多便携化, 要求做工细致、精美、轻便, 这对材料又提高了要求。材料的采购成本、库存资金、付款账期是材料的组成, 并非单纯的采购价格。
(2) 解决方法。有效的策划、管理能有效的降低材料费用, 项目评估开发初期就要考虑。
原则一, 建立标准化材料库, 向客户推荐标准用料, 自主开发的产品尽量使用标准库中的材料, 以减少库存风险, 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 要求供应商提供阶梯价格。
原则二, 进行热流道系统评估比较, 建立固化模版, 每个项目、每套模具进行计算确认, 找到成本平衡点, 最终决定使用的流道形式。
原则三, 流道尺寸, 浇口大小, 模具水路走向, 在顺利充填的情况下尽量节省材料体积。较为复杂及没有把握的零件使用Moldflow软件进行分析[4], 如图1所示。
原则四:建立有效的回收料验证体系, 产品开发阶段就进行回收料使用比例验证, 对来料、加工后产品及混合粉碎料的产品进行MFI检测, 给予回收比例作参考。
3.2 制造成本分析及解决方法
注塑车间的制造费用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设备折旧费、房屋租赁费、管理人员薪资支出、工器具 (治具) 费、辅料费、设备维修费、日常运输费、水电费等, 此部分成本所占零件成本约30%~40%。制造成本每月基本固定, 按照设备数量分摊到每台设备。
(1) 成本分析。产品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客户要求及车间特点, 引导客户按照适合的工艺设计, 如果客户强烈要求, 也可为满足其高要求增加先进技术及设备, 以此保持车间技术的先进性, 在业内保持领先, 长远考虑主动配合客户一起开发, 合适的时机向客户申请相应的费用。
(2) 解决方法。产品制造成本降低的方向为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每件产品的分摊。针对制造成本评估原则如下:
第一, 浇口不需处理可直接包装出货, 即便人工二次处理, 也要做好防呆设计, 即非专业人员就能分辨出良品与不良品, 以免增加管理难度及费用。
第二, 产品包装需简易化, 繁琐包装导致错误率上升, 增加包材成本。包装材料通用化, 包材需要回收使用, 降低管理费用。
第三, 产品左右侧件要分开开模, 如果合在一套模具出现两个产品 (左右镜像件) , 避免作业员操作混装, 降低管理难度及费用。
第四, 如果迫于产品结构及模具结构, 需要人工处理的剪浇口、分别包装, 一定要同时评估对应的工装器具, 确保避免因人为视觉疲劳导致的品质问题, 利用设备的功能来区分合模产品, 以保证不混装。如图2为分穴工装。
3.3 人工成本分析及解决方法
人工成本主要由人工工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工作餐补助、宿舍费用、上下班通勤交通费用等组成。
(1) 成本分析。人工成本所占产品成本30-40%, 依照产品不同有所变化。人工成本如同上述制造成本一样, 折算到每个小时, 分摊给每件产品。为减少产品二次加工工艺及工时, 产品评估需要考虑穴数、浇口形式、取出方式等。
(2) 解决方法
第一, 穴数的合理性, 参照客户确认的产品生命周期及出货量, 比对产品设计的成型周期, 设计合理的穴数, 当一套模具不能满足出货量的时候, 需筹备复制模具, 缓解出货压力, 保障客户信誉。如图3所示, 为某项目的产能表。
第二, 浇口不需要二次加工, 产品取出直接包装。人为的保障产品品质不可取, 人为主观判断会形成视觉疲劳, 造成误操作或者判断失误, 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设备或工器具完成重复简单工作, 从设计开始强调, 树立工艺方向。因产品结构及模具结构的影响, 不能实现避免二次加工, 需要开发研制专业工装治具, 来保障产品品质。
第三, 产品依靠取出机自动取出。机械手是最早出现的工业机器人, 也是最早出现的现代机器人, 它是一种模拟人手操作的自动机械。它可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持工具完成某些特定操作。应用机械手可以代替人从事单调、重复或繁重的体力劳动, 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代替人在有害环境下的手工操作, 改善劳动条件, 保证人身安全, 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人工取出受到人的情绪影响, 周期稳定性差, 长时间还会出现取出失误, 造成成品未取出既合模, 模具受到损伤, 需要进行模具维修、验证确认, 在客户制定的出货计划中出现模具损伤将是致命的危险。针对一些复杂产品及产品结构特殊的模具, 需要借助自动化专业设计来克服, 增加一些气动手指、小型气缸、光感应器、触感感应器等先进的辅助器具来完成自动取出。
3结论
消费类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很短, 这就要求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并且需要准备大量的产能来满足爆炸的增长量。市场及将来使用消费类电子分解成本显示, 注塑件成本已经占到整体成本的30-40%, 故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并行经济化生产, 减少品质过剩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戈飞平.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新思路[J].上海会计, 1999 (7) .
[2]王兆辉, 张新杰.注塑件/注塑模报价及成本评估方法综述[J].电加工与模具, 2004, 05.
[3]周志冰, 谢桂兰, 冯培淑.薄壳塑件注塑成型特性研究[J].职业教育, 2008 (5) :65-66.
产品成本分析 篇5
(1)材料利用率的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材料利用率是投入材料的数量和实际利用材料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提高利用率就是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的降低,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其影响程度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2)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成本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产品所耗工时的减少,从而降低所负担的人工成本。但劳动生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工资率的增长,从而使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因此,要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对成本的影响,要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否快于工资率增长的速度。
(3)产品质量的变动对成本的影响。在生产耗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产品质量提高必然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质量指标较多,包括合格品率、废品率、等级品率等。以合格品率为例说明其变动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4)产量的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材料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合格率等的变动,都会影响产品的产量,而产量的变动又会使固定成本相对节约或超支,从而间接地影响单位产品的成本。上述影响程度的计算并未考虑产量变动的影响。
产品成本分析 篇6
关键词:ABC成本法则;企业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00-01
金蝶K/3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十二大功能模块:生产数据管理,主生产计划(MPS),粗能力计划(RCCP),物料需求计划(MRP),MTO计划细能力计划(RCP),生产任务管理,重复生产计划管理,委外加工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和精益管理,其与K/3的销售系统、采购系统、仓存系统和财务系统是无缝集成的。签于传统的成本分析方法忽略产品系列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对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单一的费率,因此需要采用ABC成本法则从微观上对制造费用进行分析。
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做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以金蝶K/3的生产管理系统为例,包含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流程管理、圆熟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ERP是站在全球市场环境下,从企业全局角度对经营与生产进行计划的方式,是制造企业的综合的集成经营系统。
金蝶K/3的生产管理系统将供应链的思想涵盖近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间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在系统中提供供应商评估和管理、外协制造加工、分销体系建立与运作管理等业务功能,同时其贯穿一直的业务管理平台,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业务运作更加顺畅。在生产计划方面,支持更多的计划管理模式,使得生产管理方面的适应度更加完善。系统强调业务流程与工作流程的整合,通过提供完善的工具和工业业务驱动机制,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的业务能够贯穿起来进行运作,从而避免了MRPII中的业务孤岛现象。同时,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大量的、动态的、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即使和准确的分析与处理,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从而达到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ABC法认为:作业会造成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形成又会“消耗”一系列的作业。即当作业一旦发生,就会触发相应资源的耗用,造成帐目上的成本发生;这些作业一一发生过后,才能经历营销、设计、采购、生产和分销从而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作业基准成本法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通过这样的微观分析和详细分配,使得计算的成本更真实地反映产品的经济特征。作业成本法运算的关键其实就是制造间接费的分配方式问题。ABC法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选择工作中心的作业成本项目,确定引用成本、费用项目发生的成本动因,依据成本中心的成本绿,在产品成本归纳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产品标准成本。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识别和定义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集;(从企业的总分类集中得到这些资源。)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集分配率;(从中选择一个成本动因作为计算成本分配率的基准。)
4.计算成本分配率;(成本集制造费用额/成本动因消耗量=成本集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成本集分配率*成本动因数量=产品成本动因成本)
6.计算机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产品成本)
综合来看,在金蝶K/3生产制造系统应用ABC法得到的收益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中增长嘴快而又最不容易觉察的成本往往就是“期间费用”。ABC法改原来笼统过帐的处理为逐项追究的分析,从而有效地控制隐性成本的膨胀。
第二、作业成本法按照精益生产的思想追溯到包括原料采购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可把质量、时间纳入到成本体系核算中,从而更能适应产品的市场竞争需求。
第三、采用ABC成本体系进行例外管理,财务人员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管理分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能。
第四、ABC法把企业运作流程影像到产品成本中来,使得产品成本反映了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及时把企业管理中种种潜伏问题暴露出来,改善企业管理。
第五、以ABC成本法核算成本为依据,ERP软件能实现对价格、利润、销售额的综合模拟的功能,为准确地进行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六、ABC法促成了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贯通。前者是增利减耗,后者则是具体作业操作。
ABC法通过把成本分摊到各个作业,从而令那些不增加产品附加值却又增加成本、耗用资源的作业暴露出来,然后再进一步把它们列入到降低成本和消除浪费的对象范围内。在蝶K/3生产制造系统这种典型的ERP产品中,需要纳入ABC成本法范围的作业包含有:
1.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在定价、业绩评定时对成本信息提了质疑。
2.产品的产量、批量或者复杂性有较大的差异。
3.部门各项费用预算差异表现为有利预算差异,但成品率、提前期指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4.能够投入与产品复杂性相应的资金,一般需要选择实施该ERP软件管理。
小结:基于工时的传统趁本分析方法一般适用与单一产品或产品相异性较小的企业,当工时大的产品成本被高估,则会造成产品之间在成本上的相互补贴,与实际成本产生较大的偏差;而ABC成本法则从微观上对制造费用进一步细分,按产品加工中的单位作业步骤分摊,这样归结核算出的各产品成本就真实地反映了产品的实际耗费。
参考文献:
[1]http://www.kingdee.com/
[2]廖宏福.基于ABC法和TCC法的企业营销成本分析及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曾秋香.完善作业成本法的相关问题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张伟平.论作业成本法的兴起与应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6.
[5]陈志阳.大中小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和创新-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师,2009,2.
产品成本分析 篇7
一、作业成本动因的基本内容
(一) 成本动因的概念界定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动机或原因, 也称为“成本驱动因素”, 是进行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内容, 也是构成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以是一个事件、一项活动或要求, 它支配成本行为, 决定成本的产生。如何全面而又合理地选择成本动因成为科学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所在。
(二) 成本动因的分类
作业成本法的运行程序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 认为: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所以将成本分配分为两个过程, 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 把资源费用归集到各种作业上, 然后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 把作业成本归集到成本对象, 即产品或业务上去。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分析原理可以把成本动因划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
1. 资源成本动因。
是指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 资源被各种作业消耗的方式或原因, 体现了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可用于评价各项作业过程消耗哪些成本, 衡量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分析资源成本动因, 可以促使企业以产品为作业对象,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例如, 产品的成本与生产工人的人数有关, 那么就可以按照生产工人的人数向作业中心分配成本。
2. 作业成本动因。
是指将作业成本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的标准, 它反映了产品消耗成本的情况, 体现了成本作业消耗量与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 是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品相沟通的媒介, 通过分析作业成本动因, 有效揭示和消除多余的成本浪费, 改进成本管理方式, 寻求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例如, 产品的设备维修与维修小时有关, 那么维修小时就是作业成本动因。
二、产品成本动因分析的程序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 我们按以下三个步骤对产品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
(一) 确定成本发生的作业中心
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全面、详细的了解, 将与产品生产和销售有关的过程描述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作业链”, 每一个作业步骤构成一个作业链条, 把与产品有关的成本步骤分为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研发与设计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检验阶段、运送和安装阶段、售后服务阶段, 把这六个阶段看作六项作业链条, 每个作业阶段都需要消耗成本, 构成产品的成本链这一步的工作目的是为寻找成本动因的归属打下基础, 等确定了所有资源成本动因以后, 把资源成本动因按照标准划分到作业成本库中去。
(二) 建立资源成本动因库
资源成本动因是计算成本的基础依据, 提供了产品作业发生的来源和途径, 反映作业资源消耗的多少。以某电力企业的产品为案例, 其产品的资源成本动因库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各级作业的工作任务可分解为项目新技术分析、准备研发设备、研发和设计产品三种。成本动因分析为:技术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按经验) 、研发所耗时间 (按工时) 、项目技术复杂性 (按设计时间) 、顾客对产品的要求 (市场评估) 。产品的每个作业链条可作为一个成本库, 每个成本库都集合了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因素, 衡量成本动因的标准也清晰可见。从产品的研发到售后服务都全方位地揭示了成本发生的可能性条件, 这不仅包括了材料供应量、产品工时、销售数量、工人成本等财务指标, 也包括了产品调试次数、运送行程、工艺难度等非财务指标, 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具体, 为进一步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打好基础。
(三) 分配作业成本动因并核算产品成本
这一步的工作是按成本动因把各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各种产品。材料处理、质量检验、设备维修、产品运输分别以材料数量、质量检验抽检率、设备维修次数、产品运输次数为分配基础, 核算更准确, 这也证明了详尽的成本动因分析能为正确核算产品成本提供依据。
三、合理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作用
(一) 能对症下药, 增强成本归属性
通过上述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看出, 作业成本法把产品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之间的相关性大大提高, 使成本分配具有技术经济依据。其重点要解决费用的正确归集和合理分配问题。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 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 从而大大扩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 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 将企业组织形式、生产过程、生产制造单元紧密联系起来, 确定各种作业及活动的成本动因, 按不同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 可较准确计算各种产品成本和各部门及作业的目标成本, 能及时发现成本发生环节的弊端, 以便及时进行归口管理和改进。
(二) 精确和细化产品成本
成本动因分析能够将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来, 分析内容直观、全面而又具体, 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进而可以针对影响成本的具体因素寻找控制成本的方法, 更好地为预测、计划、核算、控制成本管理而服务。全面的成本动因分析已经超出传统成本管理的狭隘范围, 而代之以更广阔的视野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是否应该发生。
(三) 提供非财务信息能降低成本损失
由于作业成本法是按照实际消耗资源的作业来归集和分配成本的, 因此作业成本法能提供一系列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如产生某项作业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某项作业是如何完成的等。这些非财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并削减非财务信息, 从而达到节约或控制成本的目的。另外, 通过这些非财务信息, 企业能发现某项作业中的不足, 从而通过改进该作业达到提高业绩水平的目的。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式不同, 从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 促使有关的损失、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
总之, 现在很多成本管理方法都越来越重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分析, 只有找到影响成本高低的根本因素, 才能更好地加强成本管理, 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教学分析 篇8
品种法是指以产品的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归集生产费用, 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各种成本计算方法最终都要计算出各产品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按照产品品种计算产品成本是成本计算最起码的要求, 因此, 品种法是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授课对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该年级学生思想较为成熟, 学习积极性高, 并已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 具备一定的实训操作能力, 比如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 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以及登记一些简单的会计账簿。
2.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于会计核算程序的掌握比较差,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清楚, 数据从何而来不清楚, 对于所给出的经济业务往往无从下手,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知道品种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明确品种法的流程。
2.能力训练目标:会按照各项目费用分配表登记制造费用及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会填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并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产品成本。
3.情感渗透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严谨性, 认真对待实训工作, 并学会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尝试获得知识的喜悦, 从而激发让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种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明确品种法产品核算的一般程序并能应用此方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2.教学难点:品种法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本课题有三大任务即月初任务、月中任务和月末任务。
2.直观演示法:集图、文、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 使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 储备教学资源, 辅助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以江苏环宇公司———大华机械厂九月的部分经济业务为例展开教学。
4.引导讨论法: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课堂上学生反馈的知识掌握程度, 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以实训任务为自主探究的出发点, 通过网络搜索, 查阅资料, 观看多媒体课件等方法梳理信息, 完成实训任务,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讨论法:以6人为一小组, 通过讨论、合作来解决实训任务, 学生除了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还能够提高沟通表达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小组内两两结合, 分别扮演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人员, 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人员, 登记账簿人员。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准备
1. 结合实训任务书完成课前预习部分;
2. 分小组实训, 实行组长负责制;
(6人一组, 组内两两结对, 分别扮演三种角色: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人员, 记账凭证填制及审核人员, 登账人员)
3. 每组分发一份实训纸质资料, 通用记账凭证20张;
4. 每小组配备一台电脑, 电脑桌面上有一个名为“产品核算的品种法”的文件夹。
组长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负责讨论或指导保证, 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很好地完成实训任务。
(二) 布置月初任务
由登账人员从下发资料中找到期初并登记账簿初始信息, 即基本生产成本—A820明细账, 基本生产成本—A840明细账, 制造费用明细账。
(三) 布置月中任务
1. 由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人员完成材料分配表、工资分配汇总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的填制与审核;
2. 由记账凭证填制及审核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
3. 由登账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明细账”“基本生产成本—A820明细账”和“基本生产成本—A840明细账”。
4.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登错账簿张冠李戴、金额错误刮擦挖补等, 通过教师巡回指导出学生在填写记账凭证和登记中的一些典型错误;在实际操作中,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团结协作, 增强了实际上岗的能力。
(四) 布置月末任务
1. 要求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将“制造费用明细账”的全部发生额归集出来, 然后运用成本计算的方法, 将全部制造费用结转分配到生产成本中, 从而结平制造费用明细账;
2. 要求学生完成“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大华机械厂产品入库单”, 并据此填制记账凭证, 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五) 总结交流
1. 打开在各小组电脑桌面上名为“实训答案”的文件夹, 进行实训成果核对, 并将核对结果填入“实训总结表”中。
2. 各小组代表发言,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成果, 并汇总实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通过各小组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经验的能力, 并达到小组间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目的。
(六) 教师总结
(七) 课堂练习
1.打开在各小组电脑桌面上名为“品种法课堂练习”的文件即时练习, 该练习共20题, 每题5分。完成后提交立马给出分数及所用时间。
2. 该练习的知识点贯穿整个实训项目, 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掌握情况。
(八) 布置作业
1. 撰写实训情况总结报告。
2. 独立完成实训任务书之实训资料二。
3. 预习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的真正主角是学生, 在实地演练中学生只有把自己放进设置的任务中, 调动自己的才智, 才能完成学习过程, 获得体验和新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 与以后的工作实现了无缝对接, 使课堂评价直观化, 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 生生、师生间的互助学习得以充分体现。
由于品种法的综合性强, 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对于操作中的用时难以掌控, 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通过对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课题的学情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运用任务驱动、直观演示、案例分析、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和一定的学法指导, 以“成本核算程序”为线索, 从“月初”“月中”“月末”三个时间段对会计信息进行区分, 使学生对要做的具体事情安排计划, 既可以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又可以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 从而培养实用型的成本核算人员。
关键词:产品成本,核算品种法,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全德.成本会计实务[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炳年, 郑伦卉.成本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产品成本分析 篇9
一、《新制度》制定的思路
《新制度》立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适应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的发展趋势, 满足我国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四个结合”的特点。
(一)和当前产品成本管理的规范 化、科学化、信息化需求相结合
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新制度》贯穿了这一要求。《新制度》规定了各行业企业 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方法, 统一了各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有力规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保证了成本信息真实完整。同时,系统整合了分散在具体会计准则、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准则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保证了成本制度科学可行。另外,《新制度》明确要求企业充分利用ERP等现代信息技术, 切实加强内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发展方向。
(二)和目前行之有效的规定和做 法相结合
《新制度》 继承了《旧制 度》、《企 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行业核算办法下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并结合企业 会计准则和经 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革和发展。同时在制度体例设计方面,以目前成本核算较为典型和完备的制造业为蓝本,明确成本核算的总体要求和一般原则,同时又立足其他行业的实践基础,充分体现了行业特点。
(三)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相结合
有机整合零散分布在存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无形资产、职工薪酬等具体准则中关于产品成本要素的内 容,进一步细化成本核算方法,统一规范成本核算项目, 减少成本核算的随意性。
(四)和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 相结合
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区分不同行业制定产品成本核算规定,充分体现其他行业 特点 , 在产品成本 开支范围、产品成 本核算对象、产 品成本核算项目、产品 成本归集、分配 和结转方面制定了统驭性的成本核算原则, 使不同行业不 同产品的成本 构成更具可比性。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分为五章五十三条 ,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产品成本归集、 分配和结转”、“附则”五章。第一章,总则。明确规定了本制度制定的依据和目的、适用范围、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 以及成本核算的基本任务、手段和总体要求。第二章,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 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规定。第三章, 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 对产品成本核算范围、成本核算项目进行了规定。 第四章,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在明确基本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 对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结转进行了规定,同时,适当引入了作业成本法。第五章, 附则。规定小企业可以参照执行本制度及本制度施行的日期。《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 《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相比,《新制度》主要有五个方面变化。
(一)适 用行业范围不同
《旧制度》只是从单纯的国营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成本核算,而《新制度》立足于工业制造业,同时也适用于农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 文化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新制度》充分考虑了金融保险企业在成本核算对象、 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规定了金融保险业不适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该行业划分方式与国民经济行 业分类标准基本一致, 确保行业分类的科学性以及便于有关行业的企业理解和操作。
(二)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不同
在《旧制度》中,产品主要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新制度》在此基础上, 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位,对产品的外延进行了扩展, 产品还包括了企业提供的劳务或服务。明确规定,“产品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产品而发生的 各种支出,不包括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就为企业确定生产费用归集对象提 供依据。
(三)成本核算对象方面不同
在《旧制度》中,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制造业, 笼统的按照产品品种、批次订单或生 产步骤等确 定产品成本 核算对象。《新制度》分行业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了区分,使得不同行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统一。除了常用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外,对混合采用以上 方法确定成 本核算对象和 适当合并作为 成本核算对象 等作了规定,以及根据企业内部管理有相关要求的,按照现代企业 多维度、多层 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四)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 面不同
《旧制度》规定 , 企业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一般设置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五个成本项目。《新制度》根据 不同行业的特征, 设置不同的成本项目, 可以按照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的原则或者成本性态等设置不同的成本项目, 比原有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 成本项目设置更加细化,使得产品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五 )“产品成本归集 、 分配和结 转”方面的不同
《新制度》中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 工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对制造费用依据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标准而进行合理分配。作业成本法的 推行很好地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 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 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的控制作用, 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这是《新制度》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上的一大亮点。
三、新旧制度之变化分析
《新制度》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我国 企业成本核算 具体实践相 结合,系统归纳总结、梳理整合各类企业的普遍做法, 将管理会计理念融入到制度中, 是指导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新制度》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衔接两大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一)衔接两大体系
即企业会 计标准体 系和管理 会计体系。目前,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在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实施, 《新制度》一方面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衔接,有机整合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关 于产品成本核 算的零散内 容,例如存货会计准则关于产品加工成本的内容,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关于工程施工成本的内容,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会计 准则中关于应 计入产品 成本的摊销和折旧的内容,职工薪酬会计准则 中关于应计 入产品成本的 人工费用的要素范畴。同时,由于以上规定相对较为原则, 不够具体,不能满足企 业进行产品 成本核算的需 要,成本制度在整合的 基础上 ,还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产品成 本核算项目和 范围以及产品 成本归集、分配和结 转,建立了企业 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体系 已列为今后 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程保持了衔接,突出体现了企业 内部管理对 产品成本核 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 ,明确规定企 业应当根据内 部管理要求确 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 核算项目 ,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同时,适度加入作业成本法等, 为管理会计 体系的建设迈 出了坚实步伐。
(二)实现三大突破
在衔接两大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建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 企业统一适用 的产品成本 核算体系,兼顾制度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划分的20大类行业为基础, 并结合财政部以往发布 的行业会计 制度和核算 办法所涉及的13个行业,科学、系统地整合划分了11个行业类别。三是体现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需要,适度引入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新实践,促进发挥成本信息在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作业 成本法作为管 理会计的重 要内容之一,适时予以引入 ,将有助于引 导企业将产品 成本核算与成 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结合起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 篇10
一、引言
会计的前身是簿记,500年前簿记曾经是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簿记发展为会计,引进了若干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经济学就逐渐成为会计学的基础。不联系经济学来考察会计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资产,显然是捕捉不到资产的来源及其本质的(葛家澍,2005)。由此可见,经济学的发展演变也会冲击会计学的发展。因此说,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成本会计中同样假设“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完全了解可用的手段和将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能够在现在和未来做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这便是新古典会计学的主要标志。因此,决策者进行决策时仅仅根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行动相关的沉没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不应该进入有关连续还是中断行动的决策中。此时,以前投资的货币、努力和时间等沉没成本已经支付了,不能得到补偿,因其不构成机会成本,所以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体现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因此说,在信息完全(零交易成本)条件下,理性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会考虑沉没成本的影响。然而,如果以前的这些投资激励人们继续执行当前的决策,则被称为沉没成本错误。因沉没成本错误被视为一种非理性行为而被排除在新古典完全理性研究范围之外了。
事实上,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对于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的。科斯(Coase,1938)曾注意到,会计人员认为一台机器的使用成本是指机器的折旧,而经济学家会说,使用一台机器的成本是指这台及其应用于其他场合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如果没有其他用途的存在,这台机器的使用成本就是零。从理论上说,科斯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要算最大值需要知道使用机器的所有行业的未来情况,结果经济学家或者接受会计人员计算方法或者回避耐用资本品问题的做法。事实上,会计人员喜欢回顾企业财务状况,因为他们必须记录资产和负债,对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评价。会计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这是根据国内税收署所允许的税务处理方法确定的。经济学家注意企业的前景,他们所关心的是将来成本预计是多少,以及企业如何通过重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利润率。
因此,他们必须关心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即未能使企业资源得以最高价值利用而放弃的机会成本。同样,会计人员和经济学家均将实际支出即显性成本列入他们的计算中。显性成本包括工资、材料成本和资产的租金。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显性成本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涉及企业与之有经济往来的企业或个人的直接支付。而经济学家对于显性成本的关注,则是因为工资和材料成本代表了可以被有效用于其它地方的货币,从而造成经济学家关注隐性成本——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会计人员关注显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还会看到会计无法记录的隐性成本的沉淀,而会计人员只能看到账面上显性成本的沉淀。因为信息完全,使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是一样的,进而得出沉没成本不相关命题。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决策者产生这种所谓的非理性行为,究竟在什么时候,沉没成本效应才会更见显著。由于新古典会计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上,只关注决策问题的描述和决策方法研究,忽略了决策本身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科斯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革命,提出交易成本,从而论证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做到完全理性,或者说获得信息需要支付交易成本,不可能免费得到,所以决策时需要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而且,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依据会计成本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成本(Kay and Mayer,1986)。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分支——交易成本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认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是从会计角度划分的,并没有从经济学角度——机会成本考虑的,所以,他划分出资产专用性成本和非资产专用性成本,从而引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为我们分析资产专用性(另一种预期沉没成本)重要迈出坚实一步,从而论证,在信息完全或契约完备条件下,无所谓沉没成本还是非沉没成本,都可以做出理性选择,因此可以将成本划分出决策相关性成本——非沉没成本和决策非相关性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一旦有限理性,契约不完备,特别是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因信息不完全而无法分开,致使资产专用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开创行为经济学的卡尼曼和特维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9)在前景理论基础上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机制和行为特征,因偏好改变往往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吧”、“不要为溅出的牛奶哭泣”等警告,但在真实决策时往往考虑沉没成本的影响,大量的沉没成本效应行为普遍存在。例如,由于已经在风险企业中投资很多,所以需要继续经营;由于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所以抵制技术或制度变迁;人们对职业或者专业进行了大量投资,所以不愿意转换研究领域;在银行业,追加资金往往贷给那些无法支付债务的企业等,使决策者难以忽略以前发生的沉没成本。
实际上,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引入框架效应、心理会计、禀赋效应等,不仅大大拓展了新古典财务学——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财务期权理论”等,而且还解释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诸如避免资源浪费心理(Arkes&Blumer,1985),以及自我辩护(Staw,1976)。因此,在不确定性和非理性条件下,决策者往往考虑沉没成本,人们不得不考虑以前发生的沉没成本或历史成本,很难将它一笔勾销,出现大量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
因此,本文力求通过广义的经济理性角度再次解释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的合理性,突破新古典狭义理性,从而看到,在交易成本为正或行为扭曲条件下,会计作为一种制度是有存在的合理性(Coase,1938)[1],经济主体往往考虑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从而再次看到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的理性逻辑。
二、沉没成本的内涵及其形成条件
由于新古典经济学中零交易成本假设这一致命缺陷,与现实不相符合,很容易发生投资失败,造成资本投资损失而出现沉没成本,决策者很难能够忽略掉它。沉没成本是指投资之后不能得到补偿的那些成本损失,往往与历史或真实时间因素变化有关,成本是否沉淀取决于决策时成本是否完全得到补偿。那么,在现实条件下,有哪些主客观条件使投资成本发生沉没成本,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专用性有形和无形资产投资是产生沉没成本的客观条件。按照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专用性资产可划分为:(1)设厂位置专用性。例如,在矿山附近建立炼钢厂,有助于减少存货和运输成本,而一旦厂址设定,就不可转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厂址的生产价值就会下降;(2)物质资本专用性极强。设备和机器的设计仅适用于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会降低价值;(3)人力资本专用性。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资。当用非所学时,就会降低人力资产的价值;(4)特定用途的资产,是指供给者仅仅是为了向特定客户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而进行的投资,如果供给者与客户之间关系过早结束,就会使供给者处于生产能力过剩状态。专用性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一旦从初始生产性活动中退出,其投资再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小,甚至没有,因而无法通过再出售价格得到完全补偿而形成沉没成本。
其次,在给定资产出售价格不会降低的情况下,产权界定不清晰,交易成本昂贵,也会导致沉没成本,特别是当交易成本降低资产再出售价格。因信息不对称出现“柠檬”问题(Akerlof,1970),使专用性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沉没成本。由于市场交易成本昂贵,需要企业或长期契约等非市场治理结构,又因交易成本进入非市场制度中,也会导致因专用性投资攫取准租金出现敲竹杠行为、以及委托代理成本等,使投资资本效率下降,造成资本投资损失而产生沉没成本。同时,交易成本本身往往具有沉没成本性质。一旦投入时间和精力,往往具有非货币支出性质,很难转为他用而变成沉没成本。
再次,不仅决策者面临有限理性,根本不确定性(Fundamental Uncertainty)也是产生沉没成本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各项实施的决策都将沿着不可预期的路线演化,这意味着决策者不可能事先知道各种决策的未来结果。因此,以前的经历常常构成决策的基础,无法将过去发生的一切一笔勾销。罗宾逊(1979)指出,“历史是从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未来前进的”。“就这个世界和现实来说,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当前所做出的决策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只有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才能完成。决策是事前的,而结果是事后的。因此决策很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投资失败,特别是固定资本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市场价值也会发生贬值,从而带来无形的资本损失。
最后,政府管制、终止现有的契约性承诺关系,以及税收政策与折旧制度等,都可能产生沉没成本。例如,税负过重或加速折旧等,都会影响投资成本的补偿,从而产生沉没成本损失。
总之,新古典会计学告诉我们,完全理性决策时不应该考虑以前投资的沉没成本,仅仅考虑决策行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此时沉没成本对当前或未来决策不相关。然而,由于现实经济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因此当前决策不仅需要向前看考虑机会成本,而且还需要向后看考虑过去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这些共同影响经济决策过程,缺一不可,从而也会看到,考虑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相一致。这是因为向后看考虑沉没成本不仅降低交易成本,也会提高认知局限,从而提供更多决策信息。这些沉没成本会影响投资者的当前和未来的决策,在动态过程中决策者不得不考虑这些沉没成本的补偿与约束问题,所以很难忽略沉没成本对当前和未来决策的影响。因此说,在一个交易成本为正或非理性的世界里,会计制度重要,进而沉没成本重要。
三、沉没成本效应的理性解释
如前所述,因投资的生产成本(也包括作为投资形式的交易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发生沉没成本,从而发现这些沉没成本常常会出现一种较强的继续维持、自我强化和自我履约的倾向。这样,人们的实际行为表现为普遍违反新古典行为模型,沉没成本效应应该被视为一种常态,而不应该视为谬误或非理性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分析沉没成本效应的合理性。
1.风险态度不同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斯查布罗克和戴维斯(Schaubroeck and Davis,1994)考察了投资主体风险态度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投资决策往往嵌入在过去的决策、当前的环境,以及未来预期当中。他们指出,如果风险态度不同,对初始投资负责任的人可能借助于以前的绩效信息作为选择的基础。对于不负责任的决策者来说,他借助以前的绩效信息可能避免再投资,这是因为他不受以前的决策所困扰。尽管出现各种可供选择额投资机会,也有可能减少再投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决策者的风险态度不确定。沉没成本效应是否出现取决于失败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当面临可行的再投资机会、且有不同的风险水平时,风险态度应该是保守的。风险态度要比是否对以前的决策负责任更为重要,风险态度可以导致沉没成本效应,特别是在投资失败情况下,风险偏好可以导致沉没成本效应。
2.声誉和信息不对称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在有关人力资本的信息是私人的情况下,很可能通过其他人观察以前的行动和他们的后果,这些行动就获得了声誉价值。通常,声誉效应扭曲决策者的偏好。克瑞普斯和威尔逊(Kreps and Wilson,1982)用声誉价值解释连锁店悖论,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Milgrom and Roberts,1982)用声誉价值解释掠夺性定价。企业是否连续生产还是转换生产依据决策者拥有的私人信息程度。有关人力资本的私人信息就是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经理转换生产意味着传递损害经理声誉的信息,结果会损害他在劳动市场上的能力声誉和就业机会。如果忽略了声誉效应,那么就不会发生生产升级行为这一难题。另一方面,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沉没成本效应就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当后来的信息与以前承诺发生矛盾时,经理总是选择生产转换,从而将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由于在私人信息条件下,经理的声誉扭曲了经理的激励,一旦出现生产转换,就要忍受丧失自尊的痛苦,并要承认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因此,为了保护自尊,他们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抱怨其他人参与对市场的操纵等,从而出现沉没成本效应(Kanodia et al,1989)。特别是在委托代理情况下,会进一步加大沉没成本效应。因此,对于失败的投资项目升级符合代理人的私利,如果他拥有升级决策的结果的私人信息,而监管者和企业所有者(委托人)根本没有,那么经理(代理人)就会理性地继续追加投资,尽管这不符合企业的最大利益。虽然从企业委托人角度看,升级错误是非理性行为,但从代理方法看,当决策者的声誉重要和信息不对称出现时,它却是理性的。
3.过去继承下来的遗产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由于过去继承下来的资产对后来的事情具有重大(但不是绝对)的影响,很难重新开始,从而需要找出实用或改良的方法。(1)继承下来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存量等。现实经济总是在各个方面继承它的资本存量。这些资本包括通用性物质资本建筑物、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等,以及劳动力的通用技能——通用性人力资本。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专用性的资本形式,例如,体现在熟练地的团队生产能力,这些资本是专用性。至少在理论上可知,通用性资本很容易通过市场购买而达到复制。相比之下,专用性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都是学习的产物,经常是隐性的,不可言传,很难复制;(2)生产技术和组织知识现状也会约束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特定经济而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有哪些现存的生产技术,且要知道,哪些生产技术能够在实践中可以重新使用。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1982)指出,模仿现存的生产技术是一项成本昂贵和花费时间的活动;(3)继承下来的制度存量。经济中继承下来制度存量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它们的执行。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法律体系等等。非正式规则包括道德,以及习惯和态度。执行的方法包括法律惩罚、社会谴责等。如果制度具有通用性,那么很容易改变,那么它们不会构成经济中的显著约束。但是由于制度专用性,变化是缓慢的和困难的,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可能锁定在“坏的制度”中,从而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4.有限理性或有限认知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由于完全理性需要支付时间、努力和资源,从而使获取信息和新知识成本十分昂贵,所以经济主体会选择有限理性或理性无知,此时考虑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是节约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有限理性主要包括:一是有限信息;二是收集、处理、保留和交流信息能力有限;三是相关知识的隐性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是许多决策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使用简单的、局部的现实模型处理复杂的决策环境,这样很容易犯错误。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基于许多相同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例如,意识形态都会强化这些心智模式,从而拥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哈耶克(Hayek,1983)强调制约常规和规则的知识是隐性的,不可言传,即使可能,也常常极为困难和昂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可能很容易地进行。然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却能够在“干中学”中获得,在人们无意中用到它以前一直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这就会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5.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等待有收益可以导致沉没成本效应。大多数投资决策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投资部分或者全部不可逆的;二是对于投资的未来收益是不确定性的;三是你在投资时机选择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你可以延期投资获得有关未来更多的信息。在这种条件下,等待新信息就有实物期权价值(Dixit and Pindyck,1994),并不能实现新古典净现值方法。当考虑投资时,相关信息比预期差,这样就会取消投资或者延期投资。当考虑负投资时,相关信息比预期好,这就导致不进行负投资,延期退出。从而发现,即使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也不会轻易退出,而是依靠等待或观望获得延期的机会成本(期权价值),正是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出现沉没成本效应。6.前景理论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Kahneman&Tversky,1979),如图1所示。前景理论认为,决策者系统地架构决策影响决策选择。当决策结果被描述为损失(负架构),经理人更愿意承担风险避免损失比同样的结果被描述为收益(正架构)。正因为这样,斯特瓦(Staw,1976)指出,“个人在失败后处理信息与成功后处理信息可能不同,这种不同的处理可能解释政策承诺的差别”。正是在这种研究动机下,怀特(Whyte,1993)指出,尽管从经济理论角度看,沉没成本对于当前或未来决策不相关,但是,在决策背景下,沉没成本的出现可能使决策者愿意采取冒险行为。当面临正反馈时,决策将在收益之间进行选择。当面临负反馈时,决策将在损失之间进行选择。在前者情况下,往往是风险厌恶的,而在后者情况下,往往是风险偏好的。前景理论关注决策实际上是如何做出的描述性方法,解释了在失败的行动过程中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
前景理论与沉没成本相关的第一个特征是前景理论的价值(效用)函数。这个价值函数表示客观上定义的收益和损失(以货币计算)和主观上定义的收益和损失之间的关系。对于所得,价值函数是凹的,而对于所失,价值函数是凸的,这意味着价值函数在价值损失时比价值所得要陡,这被称为厌恶损失,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风险偏好,而对于所得表现出风险厌恶。当初始投资在A点。在失败投资之后在B点。在B点进一步损失并没有导致价值损失。然而,与此相同数量的收益会导致价值较大增加,所以,投资者处于B点会冒较小风险就可以获得较大收益。与A点相比,在B点支付了沉没成本更容易进行风险投资,继续给失败投资的项目融资。前景理论与沉没成本相关的第二个特征是确定效应。首先,绝对确定收益往往被高估。确定收益的价值要大于给定的预期收益价值。其次,确定损失往往被低估。这个价值要小于给定预期损失价值。由前景理论可知,人们特别厌恶确定性损失,所以,在面临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往往进行连续投资,从而表现出沉没成本效应。
由此可见,通过经济理性解释了沉没成本效应存在的合理性,摆脱新古典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无关性命题,进而将此情形作为一种特例。事实上,对于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它们之间是互补的。这说明,要理解沉没成本效应理性逻辑,需与心理过程、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等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更深入理解沉没成本效应,从而表明,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十分普遍。正是在交易成本为正或行为扭曲世界里,沉没成本是否相关性,成为会计制度提供信息的重要依据。
四、沉没成本效应对会计学的意义
在零交易成本条件下,作为预期到的沉没成本,理性人当然无需考虑它,仅仅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优化决策,这是新古典会计学(Neoclassical Accounting)的精髓所在。然而,在非新古典环境下,由于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往往会导致未预期到的沉没成本,从而往往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进一步使边际分析失败(Caose,1946)。一旦偏离新古典的世界,走进交易成本为正或者行为扭曲的世界里,沉没成本效应这一理性行为可以得到理性解释,从而影响新制度会计学(New Institutional Accounting)或者行为会计学(Behavioral Accounting)的发展。因此,承认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首先,承认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可以回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可以清楚和克服沉没成本这一心理偏差,为会计制度(Accounting Institutions)提供指导原则,从而刺激企业与经济长期发展。具体包括:(1)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投资策略。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可以带来很多优势。例如时刻想着自己的投资目标,能够帮助你着眼于投资的长期表现和大的方面,不会拘泥小节,监督投资过程,判断你的行为和投资目标是否符合;(2)明确投资的数量化标准。明确投资数量化标准可以使投资者免受情绪、谣言、传闻和其他心理偏差的影响。虽然使用数量化标准,但企业的管理水平、新产品的开发等非数量化信息也很重要,(3)分散投资可以避免巨大损失而影响自己的决策。同样,分散投资也可以摆脱启发式推断心理偏差;(4)必须控制自己的投资环境,必要时使用大拇指规则。
其次,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沉没成本效应会得到理性解释,从而认为,尽管这一行为是错误的,但它却是理性的,从而可以到根除的目的。由于现有的决策理论是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决策理论,而对决策理论的行为决策了解较少,因此需要加强管理者行为决策理论学习,了解人们在决策时的行为特征,通过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知之明的程度,并能坦然接受他人意见。在决策时,注意边际原则的局限性。在投资项目进程过程中,有时需要改变具体项目负责人,可以达到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目的,或者事前制定财务预算约束((Stiglitz and Weiss,1981;Myers and Majluf,1984)或心理预算约束(Heath,1995)。特别是在投资或终止项目决策时,必须集体决策,发扬民主,提倡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要求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解决沉没成本是否相关性问题。
再次,在行为扭曲的非理性世界里,承认沉没成本效应,我们才能发现会计的功能,它是“作为认识、处理和沟通经济信息过程,借此达到充分的判断和决策的目的”,从而使会计追踪成本支出过程,因此要做好事前沉没成本治理。(1)在发生沉没成本的情况下,要从理念上认识沉没成本问题,尤其是提供充分适当的信息,避免“信息贫困”;(2)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代理人会扭曲沉没成本信息,尤其是符合决策者的信息偏好,很容易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因此需要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3)需要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从而使代理成本最小化,包括外部与内部审计,以及形成集体决策而不是个人决策,加强事前信息甄别和事后信息扭曲监督。
最后,由于世界是不确定性,事前治理沉没成本的会计制度或者手段本身并不是完美的,所以,也需要事中、事后沉没成本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需要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审计制度等角度考虑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对沉没成本的影响;二是需要加强实体企业或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尤其在委托代理情况下,需要实现激励相容,获得更多的适当信息,从而避免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既然沉没成本相应存在干扰市场秩序,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提供新的指导原则,在于加强沉没成本管理,避免出现沉没成本。尽管政府可以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下功夫,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也需要政府实行繁荣二手市场、加速折旧、税收减免等供给政策,以及增加有效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等,使管理沉没成本成为一个社会过程。
由于财务决策在公司一系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交易成本为正或非理性的世界里,决策过程已经不再是沉没成本是否决策相关性问题,而是沉没成本在决策中占有的何种地位问题。因此,在交易摩擦或行为扭曲的世界里,理论要紧随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毫无夸张地说,如何做好沉没成本的预测、追踪与控制,乃至沉没成本治理已经成为今后成本会计工作的关键,从而形成新古典会计学、新制度会计学和行为会计学等不同认识。因此,沉没成本效应为我们考虑决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沉没成本效应还需要不断完善。同时,如何结合我国财务、资本市场的独特性,对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做进一步分析,摆脱新古典会计学,特别是开创制度(或交易成本)会计学和行为会计学,可能是研究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通过对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扩展了我们研究问题的视野,超越了新古典会计学的基本指导原则,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的是如何控制沉没成本条件下决策者的反应,说到底,信息与激励可能是实现这种控制的关键方法,从而避免“亏损之后继续追加投资”这种困境。是否尊重沉没成本往往取决于决策者风险态度、交易成本,以及非理性因素等等。因此,沉没成本无关性是在极为有限的简单的情况下才会成立。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沉没成本效应是十分普遍的。正如科斯(Coase,1938)指出,“成本的变动对于某个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其他决策毫无价值”。从理论上说,不同的成本概念适用于不同的目的。成本分类一定是决策专用性的,没有统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成本分类。沉没成本在成本会计中对于决策无关性则是在交易成本为零和完全理性的情况下才会成立,我们必须走进交易成本为正或者非理性的世界里,这是未来对会计学家研究的挑战。
注释
产品交互设计分析 篇11
关键词: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系统行为;软件界面
一、交互的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交互设计的案例,但现代的交互设计正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却是上个世纪的事情,Bill Moggridge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了软面(SoftFace)设计概念,后来最终确定为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
在上世纪50年代,B.Shackel提出了人机界面文献: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機工程学,到60年代,LikliderJCK提出了:人际紧密共栖的概念,这对人机界面有启蒙的重大作用。随后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的国际大会和第一份专业杂志UMMS创刊。到了70年代,陆续有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出版,同时美国和英国都成立了HCI研究中心。到了80年代交互学从人机学科中开始逐渐的独立出来,即以bill提出的软面与交互设计为标志,然后从90年代至今交互设计从界面发展到智能,多媒体等多个方面。
二、交互的设计原则
(一)交互的可用性
产品的可用性是产品交互设计的基本而且重要设计原则之一,是用户在对产品使用体验后的产品的可用程度的评价,即衡量产品是否更有效,更易操作,更安全,更舒适等多项标准。此外交互设计的最终目标即是达到用户的心理预期,着重考虑用户的期望和体验,达到用户的期望是所有产品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然也包括交互设计。交互设计遵守的可用性原则是必须保证产品可用功能和易用方式,而产品体验在于给用户一些符合用户对产品期望的特别的感觉。交互产品的体验设计也是让用户感受交互产品区别并优于其它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之可用和体验都是交互设计的设计目标,给用户以满意的产品。
(二)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其实就是在设计中多从用户角度来考虑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的目的是让产品变得更加的容易使用,产品的功能变得更加有效而让人使用愉快,多注重研究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生的交互行为,了解人的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特点,找出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方法,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扩充,同时从横向上了解多个相关学科知识,注重和多学科的不同知识背景人员的交流沟通,在产品设计中时刻为用户着想。
三、交互与界面设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说起交互设计就会想到UI界面设计,甚至把交互设计等同于界面设计,实际上界面设计只是交互设计的一种,UI设计是在对软件产品与用户使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界面设计中特别需要考虑人即用户的作用程度,让产品的软件界面与用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行为过程,比如大家使用现代手机的过程。
界面是以相对静止的形式呈现,包含了产品的输入口,部件设计布局,展现形式,外观,可操作端口等,是人与产品之间交流的物质媒介。而交互是相对动态的形式呈现,交互的行为和界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界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互的行为,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体验,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此界面的UI设计实际上是交互设计的一个体现形式,界面设计的美观和清晰都是交互设计追求的目标。
四、交互的设计过程分析
设计时的需求分析是对于一个产品的用户来讲的,产品使用的目标人群,该类用户人群的各方面特点都是需求分析的内容,这些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用户反馈,会议评审讨论等方式,用图表,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用户和产品进行需求分析,这是设计的模糊前期的重要内容,当然也可和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整体用户需求的变化。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产品的价值,故此了解用户的准确需求是开发产品需要把握的出发点。此外关于用户使用场景的用户体验分析也很重要。好的交互设计是建立在对用户深刻了解之上的。因此用户使用场景分析就很重要,调查了解产品的现有交互以及用户使用产品习惯等,这需要设计师在做设计分析的时候要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此外在产品的样机做出来后,还需要对产品进行产品果的验证分析,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了解产品是否达到或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接受用户的正确反馈意见对产品进行再一次的改进,整个设计过程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和为用户服务的宗旨,最后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
五、结语
产品交互设计是机器/系统、人、界面三者之间的一种统一协调,期望达到人与机器(产品)最合理的组合方式。系统侧重于人的因素,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根本,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服务,注重产品与用户的交互行为以及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不断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即产品的功能作用和产品对用户的心理感受,设计出用户期望的产品,让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与多彩。
【参考文献】
[1]库珀.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美]科尔科.交互设计沉思录M].方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美]Jeff Johnson.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M].张一宁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4][美]Robert Hoekman,Jr.瞬间之美:Web 界面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产品成本分析 篇12
小额信贷产品, 首先作为一种金融贷款产品, 其产品开发价值的评估可以通过运用一般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评估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等经济性质。但是, 在小额信贷产品中, 有很大一部分除了本身的经济职能外, 同时还承担着一些社会功能, 例如覆盖金融盲点、促进社区发展等, 因此, 在对小额信贷项目、小额信贷产品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时, 不能只考虑其经济因素, 还要考虑到其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其中包含的对于弱势群体的隐性的福利。
一、成本分析
小额信贷项目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小贷机构运行的直接成本和由于其获得的各种补贴而所掩盖的间接成本。小额信贷产品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成本结构是由于其机构的双重性质造成的。
(一) 直接成本
小额信贷机构的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小贷机构日常运营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以及承担的相关风险。这些费用和机构的运作紧密联系, 可以说, 只要机构运行, 这些费用就会产生。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费用
经营费用, 主要是指机构运营产生的非资金性成本, 主要包括管理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等。管理成本主要由工作人员的工资、补助, 办公场所的租金和水电费, 客户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费, 日常工作的办公费用等方面。
根据实践经验, 在机构运行的初期, 购置固定资产的花费成为小额信贷机构的重大开支。随着机构运行时间的延续, 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的完成, 工作人员的工资成为机构经营费用构成的主要部分。
2、贷款损失
主要是风险溢价在成本中的体现。还有另一种观点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 认为小额信贷机构服务的客户具有相对更好的信用, 从而产品具有更小的风险性, 因此应当适当降低贷款损失的预留。
3、资金成本
包括获得资金的成本及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无论机构的贷款本金来自资本市场、自有资本还是社会捐赠, 在衡量产品成本时, 其资金的获得成本和使用的机会成本都是必须要考虑在内的。
(二) 间接成本
小额信贷机构的间接成本主要是由于其帮助弱势群体以及覆盖金融盲点等社会功能而获得的各项补贴和支持。这些补贴和支持虽然从小额信贷机构本身的角度看是收益, 但是, 若以整个社会的投入角度看就是成本, 是小额信贷产品附加的社会功能的隐形成本。
1、外部支持
一些小额信贷机构, 尤其是福利型小额信贷机构, 在其运作的过程中, 政府及相关金融部门会对其机构的运行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资金上的援助, 使其具备一些其他金融机构不能享受的优惠待遇, 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实现机构的社会功能。
还有一些小额信贷机构, 会为其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之外的一些社会性的、功能性的、提升性的“增值”服务。例如生产技能培训、市场信息提供、卫生健康检查机知识普及等。这些服务的提供实际提供主体, 有一部分不是由微型金融机构自身充当的, 而是社会发展机构、政府部门、国内外NGO组织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 都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即使目前没有计入机构的产品成本, 但仍然是在对小额信贷机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时不可忽略的部分。
2、政府“配套”
在一些外援型的小额信贷项目中, 经常采用“外部资金+政府配套”的模式。外部援助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全部或一部分贷款本金, 援助目标区域政府再相应的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 或者人员、办公场所、项目用交通工具、专家接待以及工作人员和客户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在这种类型的小额信贷机构中, 其政府支持部分的支出几乎都不计入机构的成本费用, 实际上, 这部分的成本也是很难核算的。但由于很多小额信贷在失去政府的这部分支持以后, 快速的陷入经济危机、发生经营困难, 所以, 这部分的成本核算虽然很困难, 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收益分析
小额信贷机构的收益, 也同样分为两个部分:机构运营直接收入的财产收益和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提升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等社会效益。
(一) 直接收益
机构的直接收益包括金融产品获得的利息收入、机构进行投资的收入以及获得的各方面的捐赠收入等。
1、利息收入
小额信贷机构是经营贷款的单位, 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利息。和银行不同, 小额信贷机构因为没有存款功能, 且相对来说其对现金的管理能力及成本较高, 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都会在所在地的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开立账户来储存机构的资金。因此, 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收入除了贷款产品产生的利息收入外, 还包括相对少量的机构资金存在银行产生的利息收入。
2、捐赠收入
部分小额信贷机构会获得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社会名流等各方面的捐赠收入。甚至在一些微型金融机构中, 其贷款本金主要是由捐赠构成的。一般情况下, 捐赠者会说明赠款用途。然而, 无论赠款用途被规定为贷款本金还是运行费用, 都是小额信贷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
3、投资收入
投资收入也是小额信贷机构收入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 这部分收入还很少, 占整个机构的收益份额比较也较小。
(二) 间接收益
小额信贷机构因其具有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社会功能, 因此, 伴随着机构的发展, 其社会功能发挥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户生活的改善
参加孟加拉乡村促进会 (BRAC) 的小额信贷项目的客户, 其家庭开支增长了28%, 家庭资产增加了112%;格莱米 (Grameen) 银行的客户, 在经过8年的贷款之后, 57.5%的人脱贫, 相对应的, 非客户中只有18%脱贫;印尼国家银行的客户, 在借款期间, 收入增长了112%, 并且其中90%的贷款家庭摆脱了贫困;在维也纳, 小额信贷机构帮助当地穷困的孩童获得粮食, 使他们原本面临的三个月的粮食短缺缩短到一个月。
这些个体财富的增加、自我的发展, 为民政部门、扶贫部分减轻了负担, 也是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
2、基础教育的普及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 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孟加拉国, 几乎所有格莱米银行的客户家的女孩都会上学, 而同等条件下, 非格莱米客户家的女孩只有60%的上过学, 在男孩子中, 格莱米客户家的男孩81%都在上学, 而非格莱米客户家的男孩只有54%在上学;参加孟加拉乡村促进会的小额信贷项目的客户中, 11岁到14岁中的孩子, 1992年有12%的在校读书, 这一数字在1995年增加到24%, 而没有参加乡村促进会的家庭中, 只有14%的这一年龄段孩子在校读书;在秘鲁, 贷款户一般要比非贷款户多付出20%的教育支出。
3、社区发展
通过组织的培训和市场信息的提供, 小额信贷机构引导其客户更多的从事环境无害型的生产项目, 使其避免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使用。通过客户培训, 使其具备更多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促进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政治收益
贫困人口生活的改善、基础教育的普及、妇女权利的获得以及社区的发展, 都是社会不断进步,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 以上四种功能的实现, 为社会的稳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因此, 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评估, 如果只单单从其财务报表的数字中进行分析未免有些片面,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根据机构评估单位的目的选取不同的侧重点来综合评价。
摘要: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大多局限在经济的角度。小额信贷产品, 首先作为一种金融贷款产品, 其产品开发价值的评估可以通过运用一般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评估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等经济性质。除此之外, 小额信贷有很大一部分除了本身的经济职能外, 同时还承担着一些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小额信贷项目、小额信贷产品进行包括经济因素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其中包含的对于弱势群体的隐性的福利的分析, 试图说明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给予小额信贷产品一个更为全面而公平的考量。
关键词:小额信贷,成本收益分析,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 效评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What Do We Knowaboutthe Impactof Microfinance>, http://www.cgap.org/p/site/c/template.rc/1.26.1306/
【产品成本分析】推荐阅读:
如何写产品成本分析报告07-12
产品成本利润06-23
产品成本控制09-23
农产品成本09-30
产品成本核算制度09-11
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研究07-01
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07-16
畜产品成本核算论文05-3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09-11
产品设计与成本控制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