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控制

2024-09-23

产品成本控制(共12篇)

产品成本控制 篇1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而质量成本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 必须注重产品质量, 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质量成本控制问题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加强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基础

(一) 产品质量与质量成本含义及构成

产品质量指为满足顾客的使用要求而具备的特征, 通常包括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产品的使用寿命等。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使生产出的产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所花费的成本。它由两部分构成, 即内部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保证质量成本。成本构成的内容如图1所示。

预防成本指为了达到某一所需水平, 或提高目前的水平, 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所发生的费用, 涉及管理活动费、质量培训费、评估费和质量改进措施费、管理人员薪金及福利费等。鉴定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 对在产品及产成品进行质量鉴定与检查中发生的相关费用。内部损失成本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损失, 包括返工返修费、停工损失费、质量事故处理费、降级损失等。

外部损失成本指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一切损失费用, 包括索赔费、退货损失费、保修费用、折价损失等;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 包括为提供特殊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所支付的费用;产品的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为满足用户要求, 进行质量、安全等体系认证而发生的各种成本。

(二) 质量成本控制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对影响总质量成本的各组成部分, 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的一种控制管理活动, 称为质量成本控制。它是一个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过程, 在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都要进行质量成本的管理, 实现最佳质量效益。质量成本控制是对将来时情况的反映, 不是对过去或现时情况的集中表现, 它更注重的是成本控制的预期结果。同时, 它要求的控制结果并不是最低的质量成本, 而是针对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实现的最优成本, 是全面全过程的控制效果。

二、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一) 质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思想意识薄弱是影响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 阻碍或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许多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 对质量成本控制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控制意识欠缺, 对管理的意义认识不深刻, 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含义还缺乏正确和本质的认识。没有将质量与成本统一起来, 要么过分强调产品质量, 忽略成本, 要么注重经济利益, 忽视质量, 或是只重视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忽视全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只是关注某一具体过程的控制管理, 缺乏控制的整体观念, 导致质量成本控制实施效果不佳。

(二) 忽视对质量成本的预测

事前预测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程序之一, 它对企业后续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忽视质量成本的预测, 一味地注重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忽略质量成本管理的事前预算和管理决策, 这样容易出现账实不符, 账面成本不健全, 加大质量成本, 降低企业效益, 难以实现科学化的质量成本控制。

(三) 质量成本的核算存在问题

质量成本的收集来源模糊, 归集程序不够明确, 加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不健全等, 使得企业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核算结果严重失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外部损失成本核算内容不全。内部损失成本仅包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品损失, 停工损失, 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损失成本涉及的内容更广, 如设计损失成本等。外部成本仅包含因产品质量缺陷引起的索赔费、退货损失费、保修费用、折价损失, 而未包含因质量问题发生的质量诉讼费等相关成本。二是质量成本的核算形式不明确。部分企业由会计部门集中进行全厂质量成本的收集和汇总工作, 各车间及责任中心不进行核算, 而也有部分企业由各车间、责任中心的核算员负责范围内质量成本明细核算, 再由厂部进行汇总核算。这样就造成部分企业的盲目学习, 而不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恰当的核算形式。三是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不灵活。企业对统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统计与会计结合的核算方法没有正确地结合选择运用, 使得数据的正确收集和统计非常困难, 以致信息的不完整、不准确, 影响质量成本控制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 质量成本控制的奖惩制度不健全及时效性不强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使得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乏力, 存在着考核、奖惩机构或制度不够健全, 奖惩重点不突出, 时效性不强, 且对其相关责任人的约束力效果不佳的情况,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发现做得好的, 未及时表彰奖励, 没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做得不好的, 没有即时进行纠正和处罚,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久而久之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产品的质量成本得不到保障, 事后追究责任和原因, 造成质量成本高, 影响企业的利润。

三、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一) 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框架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企业为求生存与发展, 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作为其经营战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成本, 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制造业而言, 企业能否确保和扩大市场份额,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及服务质量, 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竞争状况。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成本的发生, 即质量成本问题。因此, 在不断追求产量和效益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质量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 企业应权衡考虑质量控制在整个制造业中的角色及为之付出的代价, 确保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 达到质量成本最低, 效益最大的目的。企业必须树立质量成本控制观念, 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保持质量优势、成本优势, 不断追求最低质量成本,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二) 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具体内容

具体如下:

(1) 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指质量成本的预测与计划, 它是一种基于成本控制, 将目标利润作为导向, 将现金流量作为主线, 集中管理, 以全员参与、全程控制为特点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为加快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监督管理型的职能转变, 在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中采用“以市场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前提, 模拟市场核算”的制度。

“以市场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前提, 模拟市场核算”的具体内涵为:把握市场信息变动, 以顾客满意即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采用倒推的方法即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推算出目标成本, 然后层层分解各项成本指标直至成本的最小单元, 如单位产品所用原材料的目标成本等, 使保证或者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实施质量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它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发挥着预防性作用, 通过开展质量成本的预测确定企业目标成本, 体现经营以预算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实行质量成本预算管理, 对各有关部门的质量成本进行层层分解, 制定各项具体目标, 实行对口管理, 落实责任, 提高效率, 健全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2) 产品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产品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包括质量成本的核算与日常控制, 产品质量成本的核算应将统计核算法与会计核算法有效结合, 借助ERP等信息操作平台, 加入不同的子系统, 提高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效率性。产品质量成本的日常控制中注重全过程的控制, 从设计、生产、销售、售后四个阶段进行质量成本的严格控制。产品设计是包括对功能结构等质量环节的控制, 其间应避免不必要成本的发生, 以预防为主, 如果忽视此环节的质量成本控制, 会使得以后的生产、销售及售后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成本大幅增加。生产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与投入、产品加工过程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 保证产品质量, 降低原材料的损失成本。产品加工过程要加强监督、检查, 严防用料过剩及残次品, 对于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投入, 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转入下一工序, 目的在于严把用料关, 注重质量关, 这样才能做好生产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工作。产品销售及售后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主要是产品完工入库的保管、发货运输及包修、包换、包退三包的质量成本, 因为产品不可能100%的合格, 同时要抓住客户, 建立良好的信誉, 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3) 产品质量成本的事后控制。质量成本事后控制的关键是建立好分析考核及评价系统, 注重时效性, 提高工作效率。质量成本分析包括质量成本的项目与效益分析, 项目分析主要是对质量成本各组成部分的分析, 找出质量成本比例较大的项目, 重点分析原因, 制定解决对策, 类似的情形不允许再次发生, 针对性地控制质量成本。效益分析主要是对各个比率进行分析, 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 分别从本企业不同环节和不同企业相同或类似的环节找到质量成本高的原因, 制定解决措施, 达到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

质量成本考核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成本考核指标, 如制定产品质量成本率, 目标质量成本损失率, 目标质量成本效益率等, 同时为保证考核指标的有效性, 使考核制度化, 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

四、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问题解决对策

(一)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 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要加强控制教育, 牢固掌握质量成本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成本意识。企业管理需要由领导统一指挥, 但并不是领导一个人能完成的, 它需要从上至下, 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要重视质量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使企业每位成员深刻认识到质量成本控制的意义及重要性, 把一切为了企业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 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质量成本控制工作放在主要位置。同时, 企业要引进质量管理人才, 重视长远利益。其次是加强培训。培训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转变观念和更新专业知识, 企业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像企业管理当局和质量监督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也应该加强质量成本意识, 并充分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会计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协助财务部门做好质量成本管控工作。此外, 农民工是从事产品制造的主力, 其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程度普遍较低, 企业要重视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成本控制的培训。

(二) 加强质量成本的预测管理

质量成本预测是质量成本计划的前提, 也是质量成本控制活动的依据, 因此要依据产品以往的质量成本数据及其变动情况, 预测质量成本, 提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 这有利于公司持续改进和降低量成本。

(三) 完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目前企业核算体系不完善, 致使企业有效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工作存在困难, 针对实际情况, 企业可以先从三方面完善体系。首先, 明确数据收集范围, 对重点科目进行系统归集。明确质量成本源的归集, 有效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或是在出现问题后能尽快消除或避免再次发生, 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归集程序, 如建立质量成本追踪系统等。其次, 对于企业核算形式的选择要结合企业的规模, 比如对于小型企业可以选择一级核算形式, 即由会计部门集中进行全厂质量成本的收集和汇总工作, 各车间及责任中心不进行核算;大中型企业可以选择多级核算形式, 即由各车间、责任中心的核算员负责范围内质量成本明细核算, 再由厂部进行汇总核算。第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不再趋于单一性, 企业应采用统计与会计结合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四) 加快质量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开始使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渐向决策管理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 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更为准确、实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加强成本控制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 应对挑战并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措施。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质量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 以信息化系统表达, 迅速提升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水平。以ERP操作系统为平台, 建立成本数据库, 加入预算管理子系统, 质量成本核算子系统, 绩效考核子系统等。

(五) 加强内部控制, 提高质量成本奖惩制度的时效性

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以及是否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企业要长远发展, 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加大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力度, 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完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以最佳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此外, 企业要采取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健全质量成本奖惩制度, 采取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 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注重奖惩的时效性, 为拥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奠定基础, 这样企业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总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企业应加强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结合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情况, 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成本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徐爱明:《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有关问题》, 《冶金财会》2010年第8期。

产品成本控制 篇2

1.1产品成本控制的概念

产品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 采用一定的控制标准和手段, 使劳动耗费及各种费用开支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及时发现偏差, 找出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 使企业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它是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预算, 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 采用专门方法进行严格的计算、监督、指导和调节, 把各项成本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内。狭义的产品成本控制又被称为“日常成本控制”或“事中成本控制”。

1.2产品成本控制对公司的意义

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分析便能了解一个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和具体成本项目等的分析,便能掌握成本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产品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产品成本也是制订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产品成本进行良好控制可以保证产品成本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促进、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同时产品成本降低可以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 经营基础稳固才有力量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创新设计,寻求新的发展。产品成本控制是抵抗内外压力, 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大都停留在事后阶段

企业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目光紧紧地盯住在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结果精力花费了不少,成本付出了很多,但却是收效平平。其原因就是只注重了制造与检验的环节,而忽视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其他环节,其中设计开发便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设计认为,产品质量的优劣首先是设计,其次才是制造和检验,并提出产品质量的“源流控制”理论,即设计阶段是“上游”,制造和检验分别是“中游”和“下游”。抓好了上游控制,中、下游控制就容易。

2.2企业生产成本缺乏市场观念

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成本的构成并核算产品成本,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产量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因此,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误认为简单的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效益。这种失真的信息导致生产成本控制觉察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2.3 未能及时收集原始成本数据,统计表格也不够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由班组直接将原始数据输入系统,仍然采用填写报表,再由专业人员将报表数据统一汇总或输入微机。有的操作工和班组长不认真填报工时、材料消耗等表格,造成漏报数据和数据失真;有的未能及时随班填报,而是事后补填,由于时过境迁,单凭记忆凑数,很难保证准确;还有的字迹模糊,致使辨认困难。企业在印制统一表格时,要么名目繁多,要么容易产生歧义,不能适应企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填报费力,汇总困难,严重者能引起生产人员厌烦甚至反感,产生应付心理,自然影响填报质量。

2.4产品设计成本意识缺位

有的企业尽管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等等,但效果有限,成本依然上升。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好产品的设计关,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各零部件成本的估算统计工作,致使产品一投产就出师不利。

2.5决策过程成本观念不强

任何领导层决策的失误,都要由整个企业承担损失。由于产品开发、市场选择、资金运作不当,或者优柔寡断、议而不决而丧失的发展机会,都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开支,必然拉动产品成本上升。

中小企业虽然营销渠道较短,但由于促销活动频繁,人员费用过大,单位产品营销费用一般偏高,产品档次不高,容易过时,有时会陷入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降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甚至蒙受亏损的两难境地。另外虽然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仍免不了设置或增添若干职能单位,加之对外应酬面广,行政管理费用难以控制,甚至大幅超支,这势必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产品成本控制的解决对策

3.1注重产品前端的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要建立采购计划的制定与采购计划实施相分离的机制。仓库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各种物资的储存、保管部门,能及时根据内部各单位对物资的需求和仓库的库存情况,较准确地提供企业对各种物资的实际需求情况。因此,每月末各内部单位应将对物资的需求情况列表报仓库管理部门,仓库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的物资需求情况,并结合仓库的实际库存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整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明细表报管理层批准,批准后交物资采购部门,由采购部门根据计划进行采购。

3.2企业要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

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部门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促进各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材料损失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

3.3企业应彻底改变现存生产过程弱点:从追求产品数量、交货期转变成了在保证产品的质量、交货期前提下,追求数量

这样就使企业不是片面的追求数量上的提高,不顾产品的质量。我们知道中小企业的弱点之一就是片面的认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就是最大程度的增加产品的数量,但如果企业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提高,忽略的产品质量的保证,那生产出的产品只会让消费者对公司的声誉打折扣,提高利润纯属空谈,把保证产品质量作为提高数量的前提,这样既可以使利润合理的提高,又维护了企业的声誉。

3.4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人的因素对生产率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各生产要素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起作用,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创造机会鼓励职工学习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改进和提高。

3.5企业应该实现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现代成本管理中所谓的相对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3.6企业员工要积极配合公司推行各种体制改革

企业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篇3

关键词: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对策

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前导性环节,产品成本构成中大部分在此阶段就确定。因此,研究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了产品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是不同的,即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服务成本。产品研发和设计是制造、销售的源头,产品一旦完成研发,其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便已基本确定,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80%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的。因此,以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产品成本控制的起点,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这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关键的。

一、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就是依据一定时期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在控制主体的责权范围之内,于生产耗费发生之前和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之中,为提高成本效益而对各种影响因素所采取的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节措施。一般包括以下程序:

1、根据定额制订成本标准,并据此制订各项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2、执行标准。即对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计算和监督。

3、确定差异。核算实际消耗脱离成本指标的差异,分析成本发生差异的程度和性质,确定造成差异的原因。

4、消除差异。挖掘增产节约的潜力,提出降低成本的新措施。这体现了成本核算的目的重点在于为强化成本控制管理职能提供成本信息的指导思想。

(二)成本控制的原则

1、效益性原则。成本控制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中,是取决于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之前,预防性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成本事前控制中,挖掘不断降低成本的潜力。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在新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设计人员应该加强成本分析,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全面性原则。成本是一项综合性价值指标,它既受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众多复杂、相互制约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涉及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新产品的开发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应将采购、设计、生产、工艺等部门纳入整个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设计小组中,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而不允许个别部门强调某项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必须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成本的控制问题。

3、动态原则。成本控制还应注意时间因素和阶段性,研究成本的发展趋势,随时修订标准与规范。在整个产

品生命周期内动态的考虑成本控制,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紧跟市场兼顾性能将设计成本降低。

二、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对策

(一)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

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值,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产品的目标成本在设计成功后就基本成型,产品后期的生产制造工序只能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提高装配加工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因此,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进目标成本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目标成本作为衡量的原则。通过目标成本的计算有利于在研发设计中关注同一个目标,将符合目标功能、目标品质和目标价格的新产品投放到特定的市场。因此,在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当设计方案的取舍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巨大影响时,应当采用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标准。

2、目标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参与(考虑将采购、生产、工艺等相关部门纳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小组),这样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

(二)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

价值工程(VE)是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实现必要的功能,生产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即用最少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评价标准,它以产品的效用和为获得这种效用而投入资源的比例来评价价值的大小。

产品功能分析和产品成本分析是价值工程的两个核心内容。产品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必要功能,取消不必要功能和过剩功能;产品成本分析是在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4个步骤:确定价值工程的对象;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计算功能评价系数;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计算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价值系数,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运用價值工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树立成本避免思想。现代成本管理强调树立成本避免思想。成本避免的核心是避免成本的发生,从预防成本发生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避免思想将降低成本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产品设计人员应具有成本意识。产品设计人员应树立一种观念:“产品成本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可行,还要考虑经济上合理。必须向设计人员灌输成本效益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使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成本问题。

3、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价值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理论、管理学和财务学等。但现实情况是,懂技术的不懂经济,懂经济的不懂技术,这为推行价值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同时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理论和财务知识,能对产品设计进行审查,分析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该职位的设立将为价值工程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三)面向成本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DFC)的出发点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支持工具,使得设计者能够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维护等多种成本因素;通过对产品技术经济性评价,设计者根据成本原因,及时进行设计修改,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引入面向成本的设计模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设计成本,主要分为3个阶段:在产品的规划阶段,主要是规划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在产品的原理设计阶段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工作;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和传递以及各主要零部件的价值分析。根据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包含制造加工、装配、检测等成本信息的产品模型,实现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产品再设计,降低产品成本。

综合以上3个阶段,试拟制新产品研发决策的路径(见图1)。

三、结论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成本只有低于或等于目标成本,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同时,面向成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导向,具有前瞻性。在产品设计阶段中的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成本降低,而应重在成本避免和立足预防,将成本管理和产品研发设计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在产品设计阶段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应文琴.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预算管理与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7(5).

2、李晓争.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产品设计成本管理[J].财会月刊,2005(4).

刍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控制 篇4

一、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划分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过程的环节及其作用, 人为地把整个产品生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管理责任中心。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的成本策划, 把产品作业系统划分为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

(一) 生产设计责任中心

生产设计责任中心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公司产品生产得到足够的组织和技术支持,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产品生产任务。其目的是确保生产作业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追求最低的产品生产总成本。所以, 生产设计责任中心除了确保生产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追求最低的产品生产总成本外, 还包括其设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责任成本的预算、核算、控制和评价。生产设计责任中心的职责和责任成本如图1所示。

(二)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的主要责任是确保公司产品实体从数量和质量上得以实现,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产品生产计划以及追求最低的产品生产过程成本。所以,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必须对其策划成本、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责任成本进行预算、核算、控制和评价。生产运营责任中心的职责和责任成本如图2所示。

(三)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的主要责任是根据生产过程的反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得到不断的改善, 并确保下期最低的产品生产过程成本的目标实现。所以,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必须对其优化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责任成本进行预算、核算、控制和评价。生产优化责任中心的职责和责任成本如图3所示:

二、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是在产品生产层面成本责任中心划分的基础上, 对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发生的成本进行分类和账户设置, 并先进行预算, 再对实际发生的责任成本进行核算。

(一)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具体如下:

(1)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生产设计中心为了保证公司产品生产得到足够的组织和技术支持,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产品生产任务, 对其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设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 每个部分还可以做具体的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账户进行设置, 如表1所示。

(2)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预算。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在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和行业标准, 采用一定的预算方法和程序, 为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各具体分类细目核定最高限额, 如表2所示。

(3) 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核算。在生产设计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沿着“费用发生→三级账户 (具体分类) →二级账户 (总体分类) →一级账户 (总账科目) ”的路径, 对生产设计责任中心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生产设计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核算流程如图4所示。

(二) 生产运营责任中心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具体有:

(1) 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生产运营中心为了保证公司产品实体从数量和质量上得以实现, 对其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策划成本、加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 每个部分还可以做具体的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账户进行设置, 如表3所示。

(2) 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预算。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在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和行业标准, 采用一定的预算方法和程序, 为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各具体分类细目核定最高限额, 如表4所示。

(3) 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核算。在生产运营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沿着“费用发生→三级账户 (具体分类) →二级账户 (总体分类) →一级账户 (总账科目) ”的路径, 对生产运营责任中心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生产运营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核算流程如图5所示。

(三) 生产优化责任中心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主要如下:

(1) 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分类与账户设置。生产优化中心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业务流程得到不断的改善, 并确保下期最低的产品生产过程成本的目标实现, 对其发生的成本可以分为优化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 每个部分还可以做具体的划分。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账户进行设置, 如表5所示。

(2) 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预算。根据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在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平均先进水平和行业标准, 采用一定的

预算方法和程序, 为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的各具体分类细目核定最高限额, 如表6所示。

(3) 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核算。在生产优化中心责任成本的分类与账户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沿着“费用发生→三级账户 (具体分类) →二级账户 (总体分类) →一级账户 (总账科目) ”的路径, 对生产优化责任中心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生产优化责任中心责任成本核算流程如图6所示。

三、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控制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划分和责任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根据责任成本预算对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发生的成本进行事中控制。

(一) 控制一般原理

按照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确定的方向, 其控制原理如图7所示。

(二) 控制策略与方法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的责任成本控制主要反映在生产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 而生产阶段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就是对生产现场进行改善。按照今井正明的观点, 现场改善主要包括维持和改进标准、厂房环境维持、消除浪费、培养学习型组织、开展小集团活动、可视化管理和发挥现场督导员的作用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1) 维持和改进标准。维持和改进标准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应当推行“标准化—执行—查核—处置 (SDCA) ”的循环工作程序来维持现行的标准, 或者推行“计划—执行—查核—处置 (PDCA) ”的循环工作程序来维持现行的标准并改进现行的标准。因为标准是代表最好、最容易与最安全的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保存技巧和专业技术的最佳方法;提供了一个衡量绩效的方法;表现出因果之间的关系;提供维持及改善的基础;作为目标及训练的目的;作为训练的基础;建立成为稽查或论断的基础以及防止错误再发生及变异最小化的方法。

(2) 厂房环境维持。厂房环境维持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通过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u) 、清洁 (Seiketu) 和素养 (Shituke) 等五个步骤即“5S”来维持和改善良好的厂房环境。因为良好的厂房环境能够提高效率并消除一些浪费。

(3) 消除浪费。消除浪费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应当坚持品质第一和下一流程就是顾客的理念, 运用作业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生产方式以及全员生产保全等方法, 消除制造过多的浪费、存货的浪费、不良重修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加工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等。

(4) 培养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组织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过程中, 各责任中心的每个成员应该把“学习”当作“实践”的同义词, 坚持以下实践现场改善的十项基本原则来进行工程实施控制, 即抛弃传统固定的生产思想;思考如何做下去, 而不是为何不能做;不要寻找借口, 从质疑现行的做法开始;不要等待寻找十全十美, 即使只有50分的成功也要立即动手;立即改正错误;不要花费金钱改善;碰到困境时, 才会迸出智慧的火花;问5次为什么, 找出原因;集众人之智慧, 而非依赖一个人的知识;总之, 改善的机会是永无止境的。

(5) 开展小集团活动。小集团活动是指在工程实施现场, 在责任中心内乃至整个企业内以非正式、自愿性质组成团体, 去执行特定的工作任务。小集团活动包括质量圈、自主管理小组、零缺点小组以及其他活动小组, 是一种“团队导向型”的改善活动, 其宗旨是解决质量、成本、安全及生产力等方面的难题。

(6) 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主要包括问题可视化、作业人员和督导人员直接接触实事、可视管理的5M、可视管理的5S、标准的可视化、目标的可视化等六个方面。可视化管理能够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及及时对现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改进。

(7) 发挥现场督导员的作用。现场督导员的作用要想得到充分地发挥, 必然要求工程实施现场管理的督导员认真体会:人际关系和全员参与的重要性;持续改善流程、产品的方法及其价值;以科学及合理的PDCA循环步骤, 用以管理人员及生产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做到:当问题发生时, 要先去现场;检查现场;当场采取暂行处置措施;挖掘真正的原因并将之排除;标准化以防止再发生。

各责任中心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成本工程实施现场改善, 努力达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筑入”目标。

四、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评价

产品生产作业系统责任成本评价就是在产品生产作业系统成本责任中心划分、责任成本核算、责任成本控制的基础上, 根据责任成本预算和责任成本核算的结果, 对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三个责任中心进行成本分析和评价。

(一) 评价一般原理

按照产品生产层面的成本战术策划的方向, 其评价原理如图8所示。

(二) 评价程序

产品生产成本评价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评价主体和客体。主体一般就是指客体的上一级管理部门, 客体从空间上可以分为生产设计、生产运营和生产优化等。

(2) 确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进行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选择的基础, 产品生产成本评价的总体目标就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结果进行评价, 分析是否有利于企业保持和改进成本竞争优势, 并据此给予奖惩, 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下一步或下一次管理提供信息。其具体目标则因产品生产品种的不同以及背景和环节的不同而不同。

(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针对产品生产层面的特殊性, 结合财务评价的原理, 设计了如表7所示的成本评价指标体系。

(4) 确定评价标准。运用标杆法, 调查先进企业 (特别是竞争对手) 的有关评价指标水平, 了解其竞争优势之所在, 结合自身的情况确定评价标准。然后,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要素供应业绩的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总体指标及其分指标进行权重的分配。

(5) 收集评价信息, 进行评价。产品生产的成本业绩是产品生产成本评价的依据, 所以, 先对产品生产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 然后分析和评价各指标实际值和权重与该指标的标准值权重之间的差异, 并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6) 编制评价报告, 提出改进措施。由评价主体综合各种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 得出评价结论、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案, 并形成书面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易遵成:《生产组织与调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2]冯根尧:《生产与运作管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甘华鸣、徐海忠:《生产作业管理操作规范》,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4]门田安弘蓍, 李伟、李晴译:《大野语》, 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5]今井正明著, 华经译:《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6]杨靖:《生产成本管理操作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农产品质量控制 篇5

1、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的同时,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格局。遵循国际通行的做法,按照我国《认证认可条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规范、创新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的运行体制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加快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2、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

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鉴定为宗旨,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在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场所增加配置不同层次的检验检测设备,实行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标准检测相结合,增加抽检频率,不断扩大检测监控的覆盖面和检测内容,形成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测和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监测相结合的三级检验检测网络。

3、推行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是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协会带企业、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区域主导产业的建设,逐步增加示范区和区域主导产业的数量和规模,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加强宣传培训

不断加强各种技术培训,形成了市级、县区和乡镇联动的三级培训网络,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在每个生产环节得以落实,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知识,倡导科学用药、合理施肥;引导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工业“三废”,增强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安全生产、放心消费、关爱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氛围。

5、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为了保障消费安全,有效防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应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1)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结合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产品标识管理,鼓励生产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超市、批发市场建立产销对接,采取厂一商挂钩、厂一地挂钩、商一地挂钩的合作机制,实行连锁经营和 直销配送,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产品商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2)对目前尚无条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的偏远山区县市,经销商要落实食品安全承诺协议制度,主动提供正规进货手续和质检报告,审查合格后再准予销售,对进场交易的产品要建立登记申报制,标明产品名称、产地及经营者,实行责 任追究制,并探索建立“Ic卡管理”等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实现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质量追溯。

6、启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建立网络服务系统,在网站上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检索系统,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的透明度,扩大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知情权;建立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征信业务合作机制,规范、引导和督促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的分类监管、联合征信、等级评价、信息发布、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等制度规范,以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行业自律行为,提升政府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培育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调查、信用担保等服务,通过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促进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并形成良性循环。

7、创新监管机制

产品成本控制 篇6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2-2

0 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用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目光比较短浅,不能从企业长远的目标出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过度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极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做法,已经严重危机到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探讨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

当今社会,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产品实际竞争力的关键点,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产品的实际生产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1.1 二者的平衡关系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在不断加大产品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目的就是留住广大客户源,可见,现代企业盈利的方式逐渐开始转向微利盈利时代。因为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抓住更多的客户,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其唯一的途径。当然,只要有足够的客户,企业就享有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的能力。所以,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所谓质量成本管理,就是产品的质量按照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换句话说,就是将质量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质量的货币化以及企业效益的多少都是紧密联系在的一起的,它们不可分割,互为一体。而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时花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投入最少的质量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产品质量与产品的生产成本属于正比关系,但是,企业要想在产品的销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肯定会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当产品的价格达到某一个水平之后,会超出一部分人群的购买能力,这样就严重缩小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影响企业的最终利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产品价格不能无休止地增长。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在产品质量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产品销售价格,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又没有超出人们的购买力,还能使企业获得相对合理的经济利益。

1.2 二者的矛盾关系

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成本与企业的利润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产品的成本越低,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才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又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必定会增加产品成本,加上产品质量管理所需要投入的部分费用,产品的成本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使得产品质量过剩,这种浪费现象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而一味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样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生产出大量的次品和废品,这也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既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还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出现上文所说的产品质量过剩的现象。当然,这种合理质量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合理节约开支、合理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之上,进而解决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二者的统一。

2 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重新认识质量成本

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减少内外故障损失,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目标正逐步由狭隘走向全面,既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又重视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面对新的企业环境,质量成本管理必须从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拓宽。因此,现代全面质量成本观认为,质量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质量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以及因质量保证和提高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2.2 基于“合理质量”构建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2.2.1 保证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的平衡

在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技术存在很多欠缺,使得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问题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又引起了企业的关注。所以产品质量过剩,就是指企业在增加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之后,所增加的产品质量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带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不仅需要防止产品质量不足问题出现,还需要避免产品质量过剩的情况出现,才是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

2.2.2 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其产品首先需要符合客户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只有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客户的需要为目标,并将顾客的基本期望作为产品质量的最低界限。因为如果客户对企业产品不满意,产品的销售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最终导致产品过度积压,不仅得不到企业想要的经济效益,反而由于花费了企业过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如果产品的实际质量超出了顾客的期望,也会给未来产品质量提升空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非常有必要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2.2.3 保证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合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大部分都会强调产品的耐久性。为了赢得顾客的认可,大部分的企业都愿意在产品的耐久性研究上投入大量成本,以期凭借产品的耐久性赢得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日益缩短,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被新产品所吸引。广大顾客对产品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耐久性能上,反而更加热衷于产品的多样性。因此,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合理质量”管理,找到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对产品质量的盲目崇拜。

2.2.4 保证产品部件间的协调与平衡

“合理质量”对构成产品的各个零部件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即保证这些零部件拥有近似的质量水平。这是由于,每件产品的实际质量,与构成该产品零部件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试想,一件产品的关键零件如果损坏,必定会影响这件产品的整体质量,一旦这件产品被认定为报废品,其他零部件得到再利用的机会也相对较低,这是一种变相的浪费。而如果产品的各种零部件质量水平相近,它们的生命周围也会趋于一致,这就是保证产品部件间协调与平衡的深刻内涵。

3 结束语

总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合理生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品的“合理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欣欣.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2] 李怡.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 胥卫平,王欣欣.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相关性分析[J].知识经济,2012,21:147.

铁路产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探究 篇7

成本控制是企业的一种管理行为, 指企业根据预定的成本管理目标, 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 对生产耗费发生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销售市场的竞争, 也是管理的竞争, 是成本控制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千方百计提高销售收入的同时, 成本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摒弃传统粗放管理造成的企业高成本, 构建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和体系是现代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铁路运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截至2012年底,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8万千米, 约占世界铁路的9%。在“十二五”期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铁路运输业将在改革的形势下迎来更新的发展势头。目前, 我国铁路车辆数目庞大, 配套需要的关键零部件批量大, 种类多。特别是对于货运业务而言, 高速重载是其发展方向, 故而对于零部件、配件等的需求愈加强烈。从这个角度上讲, 对于铁路产品生产企业而言, 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 如何通过科学的成本管理工作降低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综合成本, 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铁路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 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传统陈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现代化的运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 同时也是发现企业薄弱环节, 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降低企业成本途径的过程, 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 企业降低成本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降低价格是企业通常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而要想在价格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必须严格控制企业成本。由于铁路产品往往依附于铁路运营单位, 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搞好关系就能够促进销售, 成本控制无关紧要。但实际上, 产品成本是企业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降低企业成本, 对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具有直接促进作用。1986年, 国家出台了关于铁路配件生产资格向路外扩散的有关政策, 地方厂家开始进入铁路配件生产行业, 铁路产品的竞争就开始了。当前, 我国铁路改革从上至下, 正在建立走向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保持合理的价格优势不仅有助于扩大产品销量, 提升产品竞争力, 还有助于企业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设计的创新。

(三)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成本的控制不仅仅是抵御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同时也是应对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课税、内部职工待遇提高和股东分红压力的需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全面改善企业内部环境, 如工作环境、职工福利等, 从而构成良性循环, 促进企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三、铁路产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一) 管理理念落后

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 且大多数铁路产品生产企业都是国有老厂或脱胎于国有企业而来, 对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手段认识存在偏差。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重视生产、销售, 致力于营销关系的构建而轻视成本管理, 或单纯讲究成本的降低, 不能从收益的角度看待成本的使用, 或缺乏成本预测及管理意识。另外, 企业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工作, 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各个层面的公司员工, 而企业员工普遍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认为成本控制并非自己的本职工作, 与己无关, 控制成本积极性不高, 往往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

(二) 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 铁路成本企业还缺乏准确的成本计量体系, 也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甚至缺乏原始的记录、盘点、定额管理等基础制度,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 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往往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而忽略了投产前生产要素和产品设计等各方面的成本控制;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控制制度, 但往往由于缺乏全面监督和考核机制, 导致制度无法有效实施。成本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往往导致成本失去控制, 预算约束失效, 损失浪费严重。

(三) 成本控制广度和深度不够

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制度, 但其控制对象仅限于企业生产制造的成本和费用, 没有涵盖产品的设计、原材料选购及产品销售等过程, 而且多数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上, 在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和考核等方面还未能应用实施, 更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 企业成本控制缺乏战略思维, 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也没有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辅助成本管控。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广度和深度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的效用。

(四) 成本控制信息失真

一些铁路产品生产在成本管理方面仅仅停留在有关条例、规定的执行和遵守上, 同时不少管理者为了逃税漏税、粉饰业绩或谋取私利等目的, 调整、编造成本资料, 造成信息失真;此外, 企业成本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科学也是造成成本控制信息失真的原因。

四、铁路产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对策建议

(一) 树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新观念

1. 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 在铁路企业全面走向市

场的形势下, 作为铁路辅业的铁路产品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把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

2. 要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管理人员

和职工的成本意识, 树立全员成本控制观念, 使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成本控制关乎自身切身利益, 并对其进行成本控制技巧和技能的培训, 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层扩展到产品采购、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 形成全员式的成本控制格局, 做到专业控制和群众控制结合, 力争成本效益最大化。

(二) 健全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1. 完善成本预测制度, 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

首先, 从企业总体目标出发, 提出初步成本目标, 对成本做出初步预测, 同时找出与成本目标的差距。然后, 将目前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条件变化考虑进去, 并算出考虑各种降低成本的方案后, 可能达到的成本水平。最后, 选取最优的成本方案, 对成本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预见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趋势和程度, 以便做出最佳决策, 防止成本失控现象。

成本的预算应以预算期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预算为基础, 尤其是生产型企业, 应科学严格编制生产成本预算、制造费用预算, 同时应结合企业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维修费用和职能部门费用等预算数据。

2. 加强成本费用流程控制。

首先, 是投产前的控制, 包括产品的设计成本、加工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控制。以原材料采购为例, 大宗材料如钢材、水泥等实施招标采购, 同时注重运费控制, 就近购料。其次是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这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 该阶段的控制也决定了前期的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要做好事中控制必须做好成本目标的分解和精细化管理, 需要将综合目标分解为各个单一的目标, 层层下达目标责任, 明确任务, 采取有效成本控制措施, 保证最佳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如铁路产品生产企业应合理调度, 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 加强设备维修管理, 同时应制定严格的材料领用审批制度、科学分析材料使用效益、注重材料使用后的追踪和残值回收等。最后则是加强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如包装、运输、广告、售后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产品的营销促销对产品销售至关重要, 因此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销售方案, 避免无目标的乱打乱撞, 做好市场的定量定性分析, 做到有的放矢, 确保每一笔费用都落到实处,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3. 建立成本费用责任和考核制度。

成本费用的控制必须责任到人,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将目标责任明确到相关部门和岗位,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应细化成本费用控制目标,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分解到各个层次的不同单位, 甚至于不同单位的每位员工, 实施全员成本控制。如把预算成本分解为人、材、机等, 对于钢材、沙石等量大的材料, 数量价格分解成表格, 设置生产成本上限。要完善企业目标考核制度, 在可靠的资料和指标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实际指标, 并将其与预算指标相对比, 合理评价成本管理业绩和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 并作出明确的奖惩安排, 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同时, 还应总结经验教训, 为后续成本控制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这是优化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 增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深度与广度

企业要认识到成本控制是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建立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成本管理流程, 确保各个环节很好的衔接, 对企业人力成本、产权成本、材料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管理方法进行研究, 构建出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系统, 如应用PDM实现铁路货车产品开发过程治理, 从而增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深度与广度。

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制定严格的预算限额, 健全原始记录和考核报告, 设置完整科学的计量工具, 实行全面计划管理,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责、权、利结合的奖惩制度, 需要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 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合作, 共同做好企业成本控制工作。

(四) 加强成本控制信息的管理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及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 增强其法制和道德意识, 加强员工责任感;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针对管理者和会计从业人员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加大奖惩力度;企业自身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努力确保成本控制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另外还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和监督机制, 改善企业内外部监督环境,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企业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开源”, 更要注意“节流”。成本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铁路产品生产企业来说, 生产业消费成本的控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铁路产品生产企业的特征, 分析了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铁路工业,成本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钱虹.制造企业如何实施成本控制[J].印制电路信息, 2009 (08) .

[2]尹英.浅谈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J].经济师, 2006 (11) .

产品成本控制 篇8

一、树立战略成本的新观念

战略成本观念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上升到战略层面, 即从项目立项起就注入成本思想, 确立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一方面,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 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 (制造) 过程, 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 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 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 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一般企业只强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 并以“产品”为核心和起点。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 产品设计阶段在产品的寿命周期中虽然所占时间不多, 但对总成本的影响却相当大。统计数据表明, 产品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 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 大部分成本成为约束性成本, 后续阶段控制余地不大 (如图1所示) 。

注:Fabrycky, W.J.and B.S.Blanchard.“Life-Cyele Cast and Economics Analysis”1991。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产品设计费用只占产品总成本的5%, 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70%。一般企业对设计成本的认识不足, 较少控制设计成本。一旦产品设计确定并投入生产, 除批量和垄断因素外, 产品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就基本确定, 设计不合理所引起的产品性能和经济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是生产过程中采取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的, 在产品设计定型后再进行价值分析, 已经为时太晚。因此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前一点, 以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产品成本控制的起点, 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 这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关键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一个人的多方面的需求,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挖掘职工成本管理的潜力;创造一个各尽所能的氛围, 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也是成本控制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 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 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 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确立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 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是必要的。例如, Hewlett-Parkard公司就发现, 与其让产品晚半年上市, 还不如多花一半的研发费用。

另外, 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顾客购买商品, 其所得到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 还表现在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上。今天的顾客认为:没有相应售前售后的服务, 就代表企业不打算作这笔交易。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 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 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二、加强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是超前预见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的引发要素, 通过先期规范的各种手段以达到最大成本效益比, 这些要素包括产品规划、原理方案、技术和施工设计等。在产品设计阶段, 通过市场分析、预测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 确定目标成本, 并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运用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将目标成本进行层层分解以及对各主要零部件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

1. 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

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值, 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产品的目标成本在设计成功后就基本成型, 产品后期的生产制造工序只能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提高装配加工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因此, 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 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进目标成本应坚持以下原则: (1) 以目标成本作为衡量的原则。通过目标成本的计算有利于在研发设计中关注同一个目标, 将符合目标功能、目标品质和目标价格的新产品投放到特定的市场。因此, 在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当设计方案的取舍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巨大影响时, 应当采用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标准。 (2) 目标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对于新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参与 (考虑将采购、生产、工艺等相关部门纳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小组) , 这样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

2. 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

价值工程 (VE) 是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实现必要的功能, 生产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 即用最少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评价标准, 它以产品的效用和为获得这种效用而投入资源的比例来评价价值的大小。

产品功能分析和产品成本分析是价值工程的两个核心内容。产品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必要功能, 取消不必要功能和过剩功能;产品成本分析是在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下, 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 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确定价值工程的对象;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 计算功能评价系数;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计算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价值系数, 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 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树立成本避免思想。现代成本管理强调树立成本避免思想。成本避免的核心是避免成本的发生, 从预防成本发生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避免思想将降低成本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 要求防患于未然, 进行事前的成本控制。 (2) 产品设计人员应具有成本意识。产品设计人员应树立一种观念:“产品成本是设计出来的, 不是生产出来的。”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 不仅要考虑技术上可行, 还要考虑经济上合理。必须向设计人员灌输成本效益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 使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成本问题。 (3) 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价值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理论、管理学和财务学等。但现实情况是, 懂技术的不懂经济, 懂经济的不懂技术, 这为推行价值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 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同时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理论和财务知识, 能对产品设计进行审查, 分析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该职位的设立将为价值工程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3. 面向成本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 (DFC) 的出发点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支持工具, 使得设计者能够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维护等多种成本因素;通过对产品技术经济性评价, 设计者根据成本原因, 及时进行设计修改, 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引入面向成本的设计模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设计成本,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产品的规划阶段, 主要是规划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 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在产品的原理设计阶段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工作;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和传递以及各主要零部件的价值分析。根据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 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 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 通过建立包含制造加工、装配、检测等成本信息的产品模型, 实现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 及时进行产品再设计。

综上所述,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采用目标成本规划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法进行成本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它将成本管理和产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避免了设计工作的盲目性, 有利于提高新产品的竞争优势。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成本只有低于或等于目标成本, 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同时, 面向成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导向, 具有前瞻性。

摘要: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 除了技术领先, 适销对路外, 强有力的成本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转变成本控制观念加强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作论述。

关键词: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目标成本,价值工程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论优化结构设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2) .

[1]张雅丽.产品设计成本中的精益设计思想[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 (12) .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控制 篇9

总之, 这三类仪器的产品化水平, 基本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海洋监测技术能力, 是国家海洋监测能力的标志性产品;且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测量仪和投弃式温深测量仪能打破发达国家对我相关技术的封锁。

1 项目的定位

1) 围绕产品化是将“技术”从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手中转移到企业、变成“市场化产品”这个公益性技术转移主线, 在已有工程样机的基础上, 为其产品化提供必要的技术研发支持;

2) 重点解决传感器国产化率和精度, 提高仪器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 建立、完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流程、建立产品生产专用的测试、检验设备和仿真环境;

3) 企业参与整个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改进、工艺流程体系建立和工艺固化, 使得项目成果可直接转为企业生产能力, 实现相应定型样机的产品化;

4) 为我国后续的海洋监测技术产业化打下基础。

2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控制思路

通过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成本测算我们可以看出, 该项目必需要在其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以及验收阶段的三个阶段上进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该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 是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成本管理的目的, 是及时地就导致项目成本变化的每一个地方, 从单一的、独立的各项费用的逐个对象控制, 转变到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的准备阶段的预测控制、实施阶段的控制调整控制和验收阶段的总结控制。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成本管理, 不再只是包括研制及生产成本, 还有项目预测成本、项目计划成本、项目质量成本和作业安全成本等, 将成本控制管理关联的项目每一领域与过程, 这一重要的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成本控制的转变才真正地促进了海洋监测仪器产业化的发展, 有利于项目实施企业的长期发展。

3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五大方面, 具体为:

1) 按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计划进行成本预算, 减少费用支出

进行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过程中, 必须按照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准备阶段制定好的项目施工作业计划来进行预算, 减少费用支出。这是成本控制就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合理有效地去安排科研及生产人员的工作, 尽量对某些需求人员较多的部分, 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减少相关人员的投入比例。加强管理原材料的使用, 一定执行在工程项目准备阶段制定的相关计划和数量, 进行投入。

对于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中的占经费比例较大设备的进行严格的控制, 一般来说, 在能够寻找到可替代的国产设备或能试制设备的情况下, 不购买进口设备。能够改造和租赁的, 也不购买新设备。

2) 使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台帐, 进行过程的控制

在整个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总投资中, 它的材料费用所占的成分比较巨大, 相比于人员所劳务费用所占成分, 它是其所占成分的六倍之多, 加强管理材料的购置和使用, 坚决按照利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费用的台帐进行管理。

3) 利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进度的关联性, 实施分步的成本控制

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部分工程成本的分步控制, 使用横道图, 绘出一条项目实施准备阶段的方案计划线, 以及一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发生成本费用线, 以协助我们掌控分工程的进度、对工程费用的点线跳动进行观察、研究, 并找到成本控制的途径。

4) 使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审核进行成本控制

在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过程中, 及时、正确地使用审核, 进行成本控制, 可以保证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过程中成本控制的严谨性, 有利于对项目进行更严格的成本控制。

5) 实施成本控制标准化, 杜绝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费用浪费现象

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过程中, 广泛地使用成本控制标准化, 杜绝浪费现象, 更好地实施成本控制, 有利于杜绝浪费现象。

4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各阶段的成本控制

4.1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实施准备阶段, 根据项目总经费为依据, 制定出项目的目标成本。根据污项目的设计图纸、有关的技术资源, 对项目的不同实施方法等进行探讨、分析, 并使用先进的研制与生产理念, 来制定出科学的, 技术先进的, 及经济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 编写出详细的、分步执行的项目成本计划, 为之后的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控制, 作好必要的准备, 并编写出项目实施经费预算, 对之做分解处理后, 明确到每个分项目的相关方。

我们根据标书合同中的底价制定出, 该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目标成本为1 800万元人民币;且该项目复杂性、变化性较大, 我们把把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分成了7个部分, 做到将科研和生产分开;由于本项目是产品化项目, 所以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生产过程将是成本核算、控制的重点。

4.2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对实施过程中测试化验加工费、材料费用以及人员相关费用使用量化计算, 以便提供准确、清楚的数据, 用于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项目生产部分下发的任务单、定量的领料单的计划资料、生产预算进行比较, 并分析部分项目的成本差异、查找原因, 使用行之有效的改良对策。做好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年度项目成本的原始费用收集、分类, 准确地统计出年度成本, 研究年度项目预算成本、项目实际成本的不同。对于差异比例较大的分项, 要重点地研究、查找原因并加以改良。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的年度项目成本核算之后, 对责任成本核算, 也也就是再一次按照责任部门的不同, 或责任方分类整理项目成本费用, 并与计划的目标成本对比后及时用于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实施阶段成本控制。

4.3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要注意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验收工作, 尽快完成项目结算, 让项目能顺利完成验收。要使得该完工的项目尽快完成收尾工作, 取得的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经济利润。同样要做的有, 在完成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结算之前, 务必明确项目管理人员仔细地检查、对比。对于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延续的工作, 要明确其责任人, 从实际的工程角度着眼, 制定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后续维护方案。

5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

基于以上对于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很好地加强了对项目实施期间的测试化验加工费、材料费, 人员相关费等费用的合理使用。

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的年度成本核算之后, 对责任成本核算, 也就是再一次按照责任部门的不同, 或责任方分类整理项目成本费用, 并与计划的目标成本对比后及时用于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施工作业的成本控制。通过这些控制的步骤的实施, 项目实施期间对于项目资金的前期投入大大地减少, 有利于增加项目内部资金的流动性。

通过上述我们对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各项发生费用的成本预算控制计划与年底的项目各项财务核算结果基本持平, 成本控制得当没有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保证了整个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的顺利完成。

摘要: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需要大力推进我国自主海洋监测技术成果的产品化。根据拟产品化的技术应具备基础性、需求广泛性、应用重要性和迫切性、技术成熟度较高的原则, 本文选择了三类仪器, 开展其产品化相关技术研究, 并开展产品试生产和应用示范。这三类仪器包括:1000m水深温盐深测量仪系列、船载38kHz相控阵自容式150kHz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测量仪和投弃式温深测量仪。

关键词:海洋监测,仪器,产品化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文祥.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2005.

[2][美]梅瑞狄斯, 等.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M].杨磊, 等译.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试论企业产品成本管理及其控制 篇10

一、加强成本管理的意义

在市场竞争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其实就是价格的竞争, 而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成本的价格高低也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产品的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价值, 是一种货币的表现形式, 不过在目前阶段, 人们还不能够直接的计算出产品的价值, 只能对产品的成本进行相应的估算。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产品成本是产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 成本价值的高低, 决定了产品价格, 所以价格的竞争其实也是关于产品成本的竞争, 企业应该要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更加好的适应市场竞争, 在这过程中对于产品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技术也推动了信息系统建立的进程。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明显比较少,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要想在企业管理中很好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 必须对管理模式做出一定程度上的改进。

二、成本管理和控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成本管理以及控制的方面原有的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了, 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内企业在管理与控制产品成本上, 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 筹集资金方式不适当

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通常存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般都会有筹集资金的行为, 不过很多中小型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 都会重点考虑怎样使用资金, 亦或是筹资成本, 往往不会考虑这种举措会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在筹集资金时, 甚至会发生投资项目所带来的利润小于借款的利息的情况, 如果此时仍然盲目的借入资金, 就会导致公司财务成本严重上升, 企业的盈利减少, 甚至可能会出现亏损的现象。

(二) 忽略隐蔽成本的存在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 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足够高, 决定项目的启动与否。然而, 新项目要想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率, 不仅仅在于这个项目本身的优劣, 还在于其精准的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 如果成本在核算上出现问题, 就影响你产品的销售和利润。

问题也往往就出现在这里——一些小型或者初创的企业喜欢的做法是, 根据经验做模拟推演, 找出执行项目过程中会出现的成本费用, 然后再加一点利润, 就得出产品的定价。理论允许的东西却往往在现实中遭遇挑战——不少项目在现实执行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费用成本, 造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困难有些甚至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这些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的隐蔽成本 (Hidde Cost) 却常常会要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公司在经营管理的过程里可能会存在各种支出, 依照规定, 这些支出都应该控制在成本开支的范围当中, 也应该依照相应的开支标准来进行。但是很多时候企业没有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查, 也没有做到严格的控制, 有时会错将一些费用计算到成本当中, 增加成本, 导致成本虚高, 资产虚减, 这样就阻碍了关于成本的计划顺利实施。所以正确及时的计算出产品隐蔽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之一, 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应该要正确精准的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并为经营管理的活动提供这些有用的信息。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对于成本的管理要求, 来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发展的计算成本的方式, 来对产品的总成本以及单位的成本进行一定的计算, 然后依据关于成本核算的资料来制定出关于成本的报表。

(三) 缺乏管理成本的意识

中国企业通常存在对于成本管理意识的淡薄, 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通常体现在对于成本管理的目的、范围、手段这些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企业的内部一般分工都比较明确, 员工各司其职, 这也会导致员工普遍缺乏对成本的管理意识, 所以在企业进行管理时在协调等方面所耗费的成本会增加。而且长久以来, 大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的职能部门定位不准确, 往往将成本管理全部职责划归财务部门, 从而忽视了各个部门、全体员工的协同作用至于对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仿佛都应该由领导层去考虑, 普通员工普遍缺乏对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 因此出现了许多浪费的现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也阻碍了成本管理与控制获得成效。

三、解决的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一个企业如果想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就要能够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而如果想要降低产品的价格, 就应该要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产品成本, 除此之外还应该要考虑对于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 因此增强对于成本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 将成本计算和企业经营相联系

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产品成本的核算相联系, 把成本的核算当作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不应该仅仅只对企业的生产费用进行记录以及计算, 还要在生产费用发生以前进行适当的控制与核查。

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成本的核算相互联系, 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去做对于成本的核算, 所提供的关于成本的信息应该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简单来说, 就是既要考虑怎样进行成本核算, 又要考虑需要计算的成本种类和计算的程度等因素, 这些都是需要从管理的角度考虑的内容。在管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还要理清进行的顺序, 让实行的步骤有条理, 才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 选择合适的计价以及转接方法

在企业进行生产与经营时, 会消耗各种劳动。在这些劳动费用的消耗过程当中, 对于财产物资的消耗具有很大的比例, 所以对这些物品的计价方式是否合适, 价值转结的手段是否恰当, 都会对计算成本的准确性造成比较重要的影响。而对于财产物资的价值转结有许多种方式可以选择, 例如在流动资产里材料依照实际的成本来计算价格。为了能够可以正确的算出生产期间的各项费用以及产品的成本, 都理应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找出合理科学并且简便的方法。而且一旦确定了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就不应该随意改动, 这样才可以让成本信息保持可比性。

(三) 合理划分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就一般意义而言, 成本费用泛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企业的成本费用, 就其经济实质来看, 是产品价值构成中c+v两部分价值的等价物, 用货币形式来表示, 也就是企业在产品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公司中的经济活动是各种各样的, 费用的支出也是多方面的, 不同性质的费用支出, 归列不同的费用项目。正确区分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是必要的。生产成本最终要进入产品成本, 通过产品的销售结转到损益科目, 影响利润;而期间费用, 在计入的当期就要影响本期利润。

比如, 工业企业在进行工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耗费, 这些耗费用货币额表现, 就是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费用, 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包括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属于生产体系的部门 (如生产线、工厂办公室、生产维修部门、质量部等) 都可以算在制造费用中最后转入产品成本, 属于公司管理的部门 (如财务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等) 发生的费用都可以算在管理费用。

同时应正确区分出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区别。“生产经营管理费用”是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费用, 记入“制造费用”, 如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水电费, 制造部门的折旧, 加油费等。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建支出, 对外投资等, 属于资本性支出。

正确划分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过程, 也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过程。划分费用的正确与否, 可以说对于产品成本计算的精确性是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成本计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应该要进行仔细的检查, 然后作出相应的评价, 评价以及检查的标准可以根据支出的性质进行判断。

四、总结

水产品药物残留控制技巧 篇11

一、综合防治鱼病,尽量减少用药机会

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鱼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如何预防,关键在于平时的健康养殖,这其中包括清塘消毒、科学投饵、合理施肥、调节水质、定期防病、优化环境、强化管理等相关内容。还要根据鱼类不同阶段对营养的需要,投喂优质的鱼饵料,进行科学地饲养和管理,提高鱼类机体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依靠鱼类自身的免疫力防止病菌的侵入,从而达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的。

2. 优化养殖环境,严防疫病传播。水产养殖场的确立要符合鱼类防疫要求,应选择无工业污染、水源稳定、水质清新、环境安静、背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场址,严防工农业污染对鱼类的危害;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如苗种、饵料、鱼药等的管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大力发展各种益生菌和微生态制剂,运用生物的方法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毒物,使水域环境得到改善和修复。

3. 实行免疫接种,控制疫病流行。对某些传染病要进行疫苗接种,及时免疫,定期驱虫,以达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二、准确诊断病症,严格实行规范用药

1. 正确诊断,对症下药。鱼病发生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有病原、寄主、环境3种主要因素,这3种因素相互作用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引起鱼类发病。要想达到治病的目的,首先应该分析、研究其病因,才能不致错误诊断病症,影响及时诊治。发生鱼病时,必须要请专业鱼医做出正确诊断,以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有条件的可做药敏试验,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和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和用药时间,减少用药量。掌握了病因,还需对症下药,若是仅靠道听途说的“偏方”,或一般性的经验之谈,或偏听“水货”鱼医的意见,盲目下药,势必贻误时机,加重鱼的病情。另外,一旦鱼类发病,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隔离,将死鱼远离养殖水体进行深埋,以免疫病传播。

2. 规范操作,科学用药。治疗鱼类疾病要在有资质的鱼医指导下规范用药,选择成本低、效果好、副作用小的鱼药按规定剂量使用。倘若用药不足,将达不到治疗效果,浪费资金;用药过量,超过鱼类耐受程度,不仅会造成鱼类死亡,而且浪费投资,还会增强鱼类耐药性,给今后的防治带来困难。

3. 做好记录,积累经验。治疗鱼病,必须填写用药记录,其内容包括药物名称、用药方式、剂量及停药日期等,这样既可以规范用药,又可为来年的治疗积累经验。

三、坚持选药原则,确保使用高效低毒鱼药

1. 尽量使用安全无毒或低毒鱼药。治疗和预防鱼病的药品,均应选择通过质量认证的鱼药,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鱼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同时,在鱼类养殖中应避免重复用药,如作为预防用的某种药物,倘若已以添加剂的形式添加在饵料中,就不能再额外使用该种药物。还有,鱼类病害对长期使用的药物易产生抗药反应,如多次反复使用,抗药性还会逐渐增强,故在具体的用药品种上应提倡交叉使用。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水样、饵料等有关样品进行药物残留监测,及时掌握用药情况,以便正确采取控制药物残留的措施。

2. 严禁使用禁用药。禁用的鱼药包括以下种类及品种:地虫硫磷、六六六、林丹、毒杀芬、滴滴涕、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杀虫脒、双杀眯、氟氯氰菊酯、五氯酚钠、孔雀石绿、锥虫胂胺、酒石酸锑钾、磺胺噻唑、磺胺脒、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环丙沙星、阿伏帕星、喹乙酸、速达肥、己烯雌酚、甲基睾丸酮等。这些药物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中绝对禁用。

四、把好饵料关口,合理使用添加剂

首先,要正确使用鱼饵料。一要确保所选饵料来源可靠,无药物残留;二要投喂绿色无公害饵料,保证饵料安全。其次,要尽量使用绿色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兼有防病、治病和促生长的作用,毒副作用少,无药物残留;益生菌,具有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增强鱼类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环境等效果;酶制剂,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这些添加剂均属于绿色添加剂,可大力推广使用。此外,生物活性肽可提高鱼类免疫力,促进鱼类生长;有机微量元素具有提高鱼类生产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等作用:均可推广使用。

五、实行适时停药,确保鱼品上市安全

有些药物虽然允许使用,但它在鱼类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消除有一个过程,施药后的鱼类必须在停止用药一段时间后才能食用,这就是休药期制度。休药期,即最后停止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如漂白粉≥5天;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10天;土霉素≥30天(鳗鲡)或≥21天(鲶鱼);口恶喹酸≥25天(鳗鲡)或≥21天(鲤鱼、香鱼)或≥16天(其他鱼类);磺胺间氧嘧啶≥37天(鳗鲡);氟苯尼考≥7天(鳗鲡)。

产品成本控制 篇12

一、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内容

传统的成本控制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控制经济成本上,重视短期利益;而现代的成本控制更重视成本控制的过程,虽然最终也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兼顾了未来的发展,重视长期利益。

(一)成本控制目标

结合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属性,希望通过成本控制提升产品的品质,同时降低成本,借此稳定供应链的结构,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包括:

(1)建立核心竞争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哪个节点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建立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异性,再加上有效的控制,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能帮助各节点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

(2)最优化节点成员的实际成本。节点成员作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成本水平直接决定着供应链整体的成本水平。所以,进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最优化各节点成员的实际成本,从而将系统交易成本降至最低。

(二)成本控制对象

实际上,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成本控制除了关注成本本身之外,更关注会引起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节点成员之间的成本协调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义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对象:首先,宏观角度。成本控制对象主要是那些会影响成本的外在因素,例如,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水平、技术研发效率以及农业发展政策等;其次,微观角度。成本控制对象主要是那些会影响成本的内在因素,例如,投入产出率、项目管理成本等。

显而易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的范围非常广,不但涉及到节点成员的成本控制以及供应链整体的成本控制,还涉及到对各类成本动因的控制。本文集中研究了对农产品成本的控制,没有深入分析对各类成本动因的控制。尽管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其中的节点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再加上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要求其必须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开展运营活动的指引,因此,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贯穿于各节点成员运营的始终。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基本方法

要提升成本控制效率就必须选对成本控制方法,对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来说,其与一般成本控制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不仅因为其涉及到的节点成员众多,还因为农产品与一般消费品的属性完全不同。基于此,在深入研究了多种成本管理以及流程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集成成本控制模型。

(一)目标成本法

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设定一个目标成本,之后再将其分解与细化至农产品不同的节点成员之中。设定目标成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先预计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再扣减行业平均利润,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细化之后,要将其落实给各节点成员,让他们将其作为后续运营的指引。很显然,这是一种前馈式的成本控制方法。

应用目标成本法控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成本很有必要,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的成本通常集中于供应链的前半部分。首先,农产品生产者在综合分析市场供需之后,结合对市场的预期与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协议中约定了农产品的销售数量与价格,这样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上就是可以预期的,将其减去目标利润就是目标成本。其次,对比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如果发现实际成本高于目标成本,那么就应及时调整生产以及管理模式降低成本;再次,按照上面的流程设定生产资料的目标成本,并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供应生产资料的价格。如果供应商无法达到委托人的成本要求,那么必须对生产过程以及销售方式等进行调整,直至将实际成本降到目标成本水平。具体的过程见图1。

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节点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共同为实现最低成本而努力。

(1)合作方式。委托代理关系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复杂。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存在利益的关联性,同时也有利益上的冲突,如何有效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是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虽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节点成员之间建立起了委托代理关系,但他们之间的信息却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简单来说,上游的节点成员是代理方,下游的节点成员是委托方,由于与市场直接接触的机会更多,所以下游的节点成员掌握的市场信息更多,也更加准确。实际上,封闭供应链上各节点成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错综复杂,每个节点成员都可能既是委托方,也是代理方。而供应链最后一个节点成员与市场的直接接触最多,对整个封闭供应链的影响也最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操控着农产品的价格,所以,应将其作为委托方。不同的委托方为了提升成本控制效率,可能会选择互相合作。所谓的合作,实际上就是先预期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再以此为基础逆推成本控制目标。

封闭供应链中节点成员之间如果出现了分歧或者纠纷,最好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这样不但能够维持封闭供应链的稳定性,还能降低委托代理成本。委托方与代理方应秉承共荣共损的思想来分担责任。

(2)设定目标成本。如果节点成员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那么就基本上确定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设定的目标成本=销售价格-预期利润。

这里的目标成本并不是单个节点成员的目标成本,而是封闭供应链的总目标成本。假设目标成本=TC,作业成本=AC,交易成本=BC,生产成本=MC,关系成本=RC,那么目标成本可以表达为:

需要说明的是:作业成本是基于成本动因计量的;交易成本是基于委托代理模型计量的;生产成本是基于原材料、人工以及能源消耗计量的;关系成本是基于节点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费用等计量的。

(二)作业成本法

这是一种准确性很高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计量各生产作业的成本更加合理地分摊固定费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生产产品的过程是由若干作业组成的,每个作业都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找出供应链中当前不增值或者增值率较低的作业,通过剔除或者对它们进行合并能够减少资源耗费,从而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随着农业生产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越来越好,现代农业管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标准,而标准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无疑更容易将其细化为不同的作业。如果细化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作业的话,那么除了生产农产品之外,储存、运输以及交易农产品都会产生成本,这些成本都是一个总数,如何分摊是一个难题。作业成本能够依据成本动因将这些成本科学合理地分配到农产品中,从而提升产品核算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与供应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所以,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封闭供应链管理既符合理论的要求,也满足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

作业成本法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优化,会根据费用的产生机理以及成本动因将其科学分摊至不同作业之中,从而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进而不断优化供应链的流程,最终实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标。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这是一种源于美国的、极为特殊的成本管理方法,最早主要用于军事部门,后来逐渐被企业界广泛采用。不过,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给出公认的生命周期成本法定义,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生命周期成本是指成本主体在生命周期全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成本之和,具体的构成见图2。

通过2可知,针对的并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命周期,还包括系统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生的成本各不相同,只有准确地计量这些成本,才能发现当前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提升成本控制效率。

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来说,不同节点成员关注的焦点并不相同。最终销售商关心的是如何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者关心的则是如何降低LCC,从而最大化自身的收益。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消费者能够支付较低的价格获得农产品,那么该产品就比较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得更好,在建立起一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之后,销售商可以慢慢提高价格。按照LCC的定义,可以分别计量农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成本,这样就可以找出那些对成本影响显著的驱动因素,并确定成本控制的重点。

三、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三种成本控制方法的具体使用过程可以发现,每种方法的侧重点都不同,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实现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控制。基于此,尝试将以上方法集成在一起,以提升成本控制效率。

(一)基本集成要素

假设单独使用作业成本法或者目标成本法,很难实现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成本产生过程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性。一般来说,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前馈型成本管理方式,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的前一部分,无法控制后面的成本管理过程;另外,如果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目标成本计量的误差会很大,有时甚至会出现计算出的目标成本不具任何指导性的情况,自然也就无法实现降低整个封闭供应链成本的目标。所以,想要充分发挥这两种成本管理方法的作用,必须考虑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先设定成本管理目标,再将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节点成员中;再以具体的分目标为基础设定节点成员的目标成本,为后续的成本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集成模型

除了目标与作业成本管理法之外,还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来构建集成模型;同时,为了保证模型的实操性与有效性,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农产品的基本属性,在模型中设计了产品属性影响因子。首先找出供应链中无效或者低效的作业环节,剔除无效环节,合并低效环节,不但提升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紧凑性,还提升了成本控制效率。

构建集成模型的过程遵循了一致性与共同性的原则,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由生产至销售具有显著的生命周期特征;同时,也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封闭供应链稳定性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提升了系统的开放性,封闭供应链中的节点成员都可以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查看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信息,进而为制定后续的生产与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是要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所以,控制主体并不是节点成员,而是整个价值链。通过剔除无效作业以及合并低效作业,能够使价值链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运行效率更高,自然也就能够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作业成本法是较为理想的成本控制方法,其虽然能够覆盖封闭价值链中的所有流程,却无法与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其核算过程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采集这些数据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基于此,构建基于目标与作业成本法,综合考虑农产品生命周期的集成成本控制模型,不但提升了成本计量的准确性,还提升了成本控制效率,并以整个封闭供应链为成本控制对象,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保持一致。构建的模型具体结构见图3。

通过图3可知,要提升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就要综合考虑农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性,并以此为基础应用目标与作业成本法对封闭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直强调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整个供应链,但实际的控制过程中,将目标成本分解并落实到了各节点成员身上,并以他们为单位采取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另外,生命周期成本法为设定目标成本以及分解作业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降低了成本控制准备工作的难度,对提升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管理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以往通过降低成本打击竞争对手的做法,在现代市场环境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本文基于目标以及作业成本法构建了集成成本控制,并结合成本管理的其它方法对模型进行改良,以期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集成成本管理方法,来解决当前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2]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6期。

[3]王学真、刘中会、周涛:《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流通费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4期。

[4]王新利、曹惊雷、肖秀丽:《农产品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集成研究》,《中国农业会计》2013年第2期。

[5]陈恭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13年第5期。

[6]鲍新中、刘小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物流技术》2013年第4期。

上一篇:油井区块下一篇:水利管理与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