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分析(精选12篇)
成本收益分析 篇1
一、逆向物流的内涵
逆向物流是指把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消费端高效地低成本流回到其初始点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重新获取价值或对其适当处理。
1、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可以根据逆向物流产生地来归纳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1)由生产商产生。此种原因产生的逆向物流主要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因原材料剩余,产生废料或副产品,产成品不合格等而发生的回收过程。(2)由分销商产生。有两种逆向物流,一种是在分销的过程中回收,另一种是分销以后回收。前者是因为质量问题或者过时过期问题而返回。后者是为了节约资源而重新循环利用。(3)由消费者返回产生。这种方式产生的逆向物流有三种形式:退货,更新或修理需要,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终止而返回。
2、逆向物流的过程。逆向物流有四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沿着正向供应链的原路返回;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二级市场或其他的渠道重新加入流通;第三种是将产品经过收集,分类,加工和再处理,使得其进入闭环供应链的循环中;第四种便是将无法再重新利用的填埋或焚烧。
具体的逆向物流的过程包括,收集、检测/分类、再处理、再分销及废弃处理5个过程(见图一)。
二、逆向物流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优化
逆向物流的实施需要企业注入各种人财物的资源,而只有当逆向物流的收益大于所投入的成本时,企业才会去主动投资开展逆向物流。
根据逆向物流的产生原因和过程可以初步确定其成本一般包括:收集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过期损失造成的成本,分拣成本,处理成本,翻新和重新包装成本等,而逆向物流有起始点,回收点,处理点,以及消费市场这4个阶段。本文便从这四个阶段出发分别研究他们在实施逆向物流的成本和收益。
在分析之前,先介绍几个变量:
i:第i个起始点;l:起始点的总数。
j:第j个回收点;m:回收点的总数。
k:第k个处理点;n:处理点的总数。
h:第h个消费市场;o:消费市场的总数。
1、起始点。
逆向物流的起始点可能来自消费者也可能来自零售商。对于这类主体,显然不存在任何收益,只需对其进行成本分析。起始点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退还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另一个是部分的回收处理费用,这部分费用主要体现在购买时所付出的代价上。
假设起始点产生的逆向物流的产品数量是可知的,设ai,i=1,2…l为第i个起始点产生的产品数量。qij1,表示起始点返还给回收地j的产品数量,其中j=1,2…m。则从起始点到回收点的运输成本为cij1=Cij1,(qij1)。
另外,起始点所支付的回收处理费用则由起始点的购买价格和回收价格决定,即为pij1。
由此可以列出起始点的成本表达式为
2、回收点
回收点主要负责产品的收集,检测分拣以及到处理点的运输,同时回收点还会将分拣出来无用的产品作填埋处理。对于这类主体,他们所取得的收益一部分来自于起始点所支付的回收处理费用,一部分来自出售给处理商时的收入。而其所主要面临的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对于无用产品的填埋处置成本以及检测分拣成本。
设表示回收点j交给处理点的产品的数量,其中k=1,2…n,n+1。则为作填埋处置的产品量。表示回收商向处理商收取的回收产品的价格。
令表示填埋的价格,又设运输成本为:
回收商j进行检测分拣和仓储的成本函数设为:cj=Cj(qjk2)
则回收地的成本收益可以表示为:
3、处理地
处理地主要是对收集到的可用的产品进行翻新加工,再将处理后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同时还要将处理过程中所剩余的废物进行填埋处理。处理地所取得的收益来源于产品的销售收入。其成本则主要包括:回收物品的采购成本,加工再制造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填埋费用。
同上我们可以得出处理商的收益为:
4、消费市场
逆向物流对他们也不存在收益,而其成本表现为购买再处理产品时的支出,而该支出正是产品为达到市场供求平衡的市场价格。这里不作讨论。
逆向物流的成本收益优化就是试图使各个阶段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结合逆向物流的各个主体采取适当的行动和对策。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内容。对逆向物流的成本收益优化途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需要求出当收益达到最优时各个变量的值,这一部分要应用运筹学的知识。前面已经建立了逆向物流成本收益优化的目标函数,本节主要研究其约束条件;第二部分是逆向物流的各个参与主体应该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
1、约束条件的建立
(1)所有变量非负
(2)各个主体存在的数量l,m,n,o非负且不等于零
(3)所有的产品须全部返回即
(4)收集点收集到的产品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等于起始点产生的产品,即
(5)同(4)得,
2、优化逆向物流
(1)减少逆向物流中的产品流量。从对逆向物流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得出,其主要成本都是产品流量的函数,并且推理可得均与成本成正比,因此要使逆向物流达到最优,需要减少开展逆向物流的成本,即减少产品的流量。而减少产品流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为设计原则,目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种就是要加强对起始点的控制。即在逆向物流的起始点对回流的商品进行审查,制定适当的回收策略。在逆向物流实施初期,企业主要采用宽松的回收策略,这样会让企业承担很大的风险。为了减少逆向物流的成本,企业需采取适当有限制的回收策略。
(2)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对退货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为企业赢得信用,并且较准确的进行预测,这样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建立逆向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将逆向物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信息系统是整个供应链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持,能使相关的业务部门环环相扣,从而取得巨大收益。
(3)将逆向物流中的各个参与主体结合。即构建一个基于供应链范围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的开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各个主体独立的开展实现,会增加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需求的响应会非常迟缓,服务水平低,最终导致顾客价值下降,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加强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良好的信息流通能力,缩短逆向物流的业务运作渠道和时间,降低生产的复杂性。
三、结束语
逆向物流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而物流的成本收益研究又是逆向物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不同的逆向物流的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利用运筹学的知识量化分析逆向物流的成本收益动因,揭示问题,提出企业可采取的相关策略,实现逆向物流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
摘要:本文研究了逆向物流构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收益分析。首先介绍了逆向物流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和流程。然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研究了逆向物流四个阶段的成本收益组成,并且建立优化模型,最后根据建模结果提出了优化逆向物流的几点相关策略。
关键词:逆向物流,成本收益分析,优化模型,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家平,陈荣秋.产品回收处理逆向物流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003,(1):25-28.
[2]杨汝梁.逆向物流的形成原因及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2005,(3):25-27.
[3]Linch S.Bellman.Reverse Logistics:Current Trend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mmercial World[J].Logistics Spectrum, 2002,36(3):4-8.
[4]柳键.供应链的逆向物流[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8 (6):11-13.
[5]朱道立,崔益明,陈姝妮.逆向物流系统和技术[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673-679.
成本收益分析 篇2
此次我们的调查环境为同学们的正常上课,作息情况下
收益:
就餐距离近,节省时间
在凤凰就餐,会让大家节省相当一部分的出行时间。可以在这段时间做更多的自己需要的事情
收益的估算:经过我们的统计,去凤凰吃饭,平均节省的时间为5分30秒。
具体计算如下:
凤凰:去(2min)+排队(1min)+回(2min)=5min
周边餐厅:去(4min起)+排队(2min起)+回(4min30s起)=10min30s起
即:【去(4min起)+排队(2min起)+回(4min30s起)=10min30s起】-【去(2min)+排队(1min)+回(2min)=5min】=5min30s
我们对于大家的时间价值按照平均实习工资来计算:1500/30/8/60=0.104167元/min 即:5min30s*0.104167=0.572917
按照30天计算:收益=0.572917*30=17.18751元
成本估算:
饭菜口味较差:经统计,100名受调查的同学认为不好的饭菜口味价值1.5元。饭菜口味差是同学们最不能接受的问题之一,很多同学反映这是食堂工作人员对同学们的不重视,而且工作人员工作态度较差。都是大家集中反映的。
饭菜量不能达标:经统计,100名受调查的同学比较倾向于凤凰的不达标饭菜量价值0.5元。在凤凰吃饭的同学都认为凤凰的饭菜质量差,而且饭菜量经常不能达到其他餐厅的量。很多同学因为受不了这样的服务,而选择更远的其他餐厅或者饭馆就餐。
按照30天计算:成本=(1.5+0.5)*30=60元
综合分析:
30天的收益估算值为:17.18751元
30天的成本估算值为:60元
成本收益分析 篇3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对在广西柳州就业的10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构建成本——收益模型,并对模型本身进行检验和讨论,以验证和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的影响。
二、影响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净收益和净收益率这两个受众多因素影响,是农民外出就业收益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制度和政策性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净收益和净收益率高低主要决定于工资水平或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直接成本和城乡经济差距大小等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资水平或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净收益表现为工资扣除成本开支后的剩余额,所以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净收益必然会随工资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如果用R代表一个劳动力的年净收益,设T为年劳动时间,W’为单位工资或工资率,C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年总成本,则其关系为:R=TW’-C。其中,W’是劳动力一定时期使用权的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二)直接成本(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的大小
作为总收益的直接扣除,直接成本以相反方向作用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净收益和收益率。从净收益和净收益率的表达公式:△I=I
-Z-J,R’=((I-C)/C)×100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出就业成本尤其是诸如职业介绍信息费、交通费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农民外出收益和收益率的大小。成本上升对收益率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减少净收益绝对额(分子部分)进而降低净收益率R';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大分母量,使收益率R’相对变小。
在外出就业成本中,其各个组成部分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直接成本I(流迁费用)主要受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状况、原有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交往阅历和经验、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直接成本II(生存费用)和机会成本J则主要受城乡发展差距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三)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在农民进城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发展水平愈高,它能提供的工资水平也愈高,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成本收益率;而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大,意味着农民进城成本(直接成本II即生存费用)愈高,净收益愈少。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民成本收益率会降低。在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城乡差距对农民收益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较高工资水平带来的收益增加与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较大成本支出两者之间的比较。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尽管远离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区,但一直是吸引外来农民最集中、最多的地区,除这里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外,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工资水平和净收益相对较高,远非内地能比。
除上述三方面因素以外,农民工转移就业净收益的大小同农民工本身的人力资本状况、性别状况等也存在密切联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模型的构建
为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以及它们以什么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益,笔者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形式设定
根据净收益及相关因素的性质和数量变化特点,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Pi=β0+β1Wi+β2Zi+β3Ji+β4Mi+β5Gi
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含义是:Pi表示农民工寄、带给家人的收入以及本人借给别人和存入银行的收入,用以反映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净收益;W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货币工资,代表总收入(即不考虑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福利缺失收入);Z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直接成本;J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Mi为0时表示男性;Mi为1时表示女性;Gi为0表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Gi为1表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模型估计及其检验
利用2004年在柳州务工的广西农民工状况调查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EViews3.1软件,采用WLS(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模型为:
P=1871.2+0.6266×Wi-0.6073×Z-0.6051×J-235.5×M+271.5×G
(235.32)(-121.14)(-113.84) (-20.28) (81.48)
R2=0. 999998R-2=0. 999998F=14306384
DW=2.0005103
模型数据处理结果见下页表1。
从数据处理结果看,该模型性状况良好,顺利通过各项严格的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各解释变量|t|均大于2,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情况下,全部通过检验。说明所选解释变量对净收益的影响确实是显著的。
2.F=14306384,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总体是显著的。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0.999998,说明模型拟合优度极高。
3.自相关性检验。DW=2.000503。由于在n=1000,且K' =5的条件下,给定显著水平α = 0.05。查表得DL=1.665, DU=1.802,这时有DU=1.802 <d=2.000503<(4- DU)=2.198。因此,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4.利用怀特(White)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当F检验的统计量为0.305939,相伴概率为0.962797;Obs×R-squared统计量为2.556280,相伴概率为0.959055。辅助方程全部解释变量|t|>2;用Obs×R-squared判断,它服从自由度P=8的X2分布,给定α=0.05
的显著水平,得临界值X20.05o(8)=15.5073,由于Obs×R-squared
=2.556280<15.507,所以接受H0:α1=α2……=α8=0,模型随机项误差不存在异方差。因此,有理由认为建模成功。
四、相关因素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分析
(一)工资收入水平及其变动对外出农民工净收益具有重要影响
工资收入是农民工的基本收入来源,也是形成净收益的基础,因此,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民外出的收益额和收益率。
从模型结果分析,农民工年收入每增加100元,将使务工净收益大约增加63元。它说明,增强农民工外出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除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外,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不断增加农民工工资水平,杜绝、防止在我国处于强势地位的雇主垄断劳动力市场,恶意压低、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
(二)各类成本均以反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益
成本是净收益的扣除。在工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成本增加意味着净收益的减少。模型中各类成本变量的系数均为负值,表现的就是这种经济关系。根据模型估计,如果工资收入等其它条件一定,包括办证费等在内的务工成本(直接成本)每减少100元,农民工净收益将增加61元左右。这说明,政府不合理的“办证”、收费行为,在限制农民进城方面具有双重功效,不仅直接“卡死”了一些农民的进城通道,而且通过增大农民外出成本提高了“门槛”,降低了农民收益率,减弱了农民进城的动力。
(三)机会成本对劳动力就业收益和农民工的转移决策影响巨大
尽管机会成本与由各项支出费用构成的直接成本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以相反方向影响农民外出就业收益和收益率这一点上,作用是相同的。根据模型判断,来柳州就业农民的平均机会成本每提升100元,其外出净收益就减少60元左右,蕴含的经济意义是:同他就业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农民工家乡经济越落后,就业机会和挣钱愈少,他外出就业在经济上也相对愈划算,动力就越大。
事实上,多年以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民工潮”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愈低,农民外出务工数量也往往愈大。广西外出务工集中的市、县,几乎都是经济落后市、县;相反,如果经济愈发达,挣钱机会和收入愈多的地方,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力也就愈小,没有必要进城或者到外地就业。
(四)性别及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益影响
被引入的两个属性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性别及劳动力素质对外出就业收益具有很大影响。1.就性别而言,女性农民工年净收益平均说来比男性少235元左右。这可能与性别引起劳动力的职业差异有很大关系。男性农民工多从事建筑等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高的职业或者岗位,女性农民工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行业或者岗位,劳动强度小,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被调查的男性农民工年均工资额为6231.4元,女性则只有5310.3元,相差近千元,因此净收益一般也就低于男性。2.就文化程度而言,模拟结果显示,高中及高中以上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务工人员相比,净收益多260元左右。1000位被调查者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当年人均学习培养费用和人均工资额都明显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大财政投入和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注意提高女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这对于提高外出就业整体收益、增强农民进城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有三大类因素影响着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大类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因素,第二位的是科技进步因素,第三位的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增加收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和目的;其次,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和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富余劳动力,拉动了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排在前两位的因素都是劳动力转移的外生因素,只有排在第三位的劳动者素质才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中,外生因素起主导作用,内生因素起次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甘肃风电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篇4
一、甘肃风电成本测算和风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测算风电动态单位成本, 有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风电单位成本在整个项目寿命期内的情况。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风电动态单位成本模型为:
Cp:单位成本 (元/kw·h)
Cc:项目建设成本 (元)
i:将初始建设成本折算为年等额分付现值的资金回收系数 (贴现率为10%)
Cm:年经营成本 (元)
Cs:年维护费用 (元)
N:年发电量 (kw·h) , 用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表示
n:项目的寿命期 (年)
综合对甘肃现有风电项目的调研数据, 对甘肃风电成本进行测算。可采用以下基本参数: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2000, 项目寿命期20年, 单位建设成本8500元/kw·h, 年经营成本为建设成本的0.5%, 年维护费用为建设成本的2%。计算可得甘肃风电项目在寿命期内的风电动态单位成本为0.6056 (元/kw·h) , 高于目前的火电成本。
进一步对影响风电成本的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考察各种因素对风电成本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第一, 在影响风电成本的各种因素中, 发电量和建设成本的影响最大, 寿命期次之, 运行成本影响最小;第二, 发电量和寿命期的变化与风电单位成本的变化反方向, 初始投资、运行成本的变化与风电单位成本的变化同方向。影响发电量的主要因素是风速和风电机组性能, 影响初始建设成本的主要因素是风电机组价格, 风电机组基础、联网线路、土地占用、基础设施等项目辅助设施费用对初始投资也有一定影响。其中, 决定风电机组性能的技术参数是额定风速、风速有效利用范围和轮毂高度。相关研究表明:风速、风电机组额定风速和轮毂高度、风电机组价格对风电成本都有显著的影响。
二、我国风电定价机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 我国风电产业开始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风电定价机制也随之不断调整。
初期示范阶段 (1986-1993年) , 此阶段风电装机累积容量为4200kW, 风电发展的特点是利用国外赠款及贷款, 建设小型示范电场。政府的扶持主要是在资金方面, 如投资风电场项目及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 风电电价水平基本与燃煤电厂持平。
产业化建立阶段 (1994-2003年) , 上网电价由风力发电厂与电网公司签订购电协议, 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 报国家物价部门备案, 因此, 风电价格各不相同。最低的仍然是采用竞争电价, 与燃煤电厂的上网电价相当, 从初期示范阶段到产业化建立阶段, 电价呈现上升趋势。
规模化及国产化阶段 (2003以后) , 这一时期中国在风电电价政策方面属于招标电价和核准电价并存。2003年, 伴随着首期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的开标, 招标电价第一次被确立为我国的风电定价机制。依据有关政策, 装机容量在50MW以上的风电项目要以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的形式出现, 即风电价格通过招标方式产生, 最终根据招标结果确定。由于政策没有排除装机容量在50MW以下的风电项目采用招标电价的可能性, 所以一些省区级风电项目也模仿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 采用了招标电价。中标上网电价偏低, 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实现风电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初始诉求落空。低价制胜的招标电价形式, 会使各投标商为了优先抢占优质风能资源而不顾项目真实的技术经济参数, 在投标中进行非理性混战。在我国这样一个电力市场垄断程度很高的国家, 低价制胜必然会导致投资主体单一化。民营企业的身影在前三期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曾经出现, 但在第四期招标中, 民营企业终因有限的财力无法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而全线退出, 外资企业更是转为观望状态, 投标商已是清一色的国有能源公司。风电特许权项目推出伊始的诉求之一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产业链下游起为风电产业引入竞争机制, 但由于低价并不是所有竞争者都能承受的, 这个诉求便不可避免地落空, 风电项目的竞争机制也随之失去了载体。偏低的中标上网电价使中标项目的投资回报普遍不足, 进而使整个风电产业链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甘肃风电项目投资回报分析
文章选取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玉门昌马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为分析实例。该项目距离现在时点较近, 与其他在甘肃的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的风能资源情况比较接近, 在各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从玉门昌马风电场项目的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可以看出, 该项目的主要财务指标都是偏低的。以内部收益率为例, 该项目的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6.54%, 没有达到电力行业8%的全部投资基准收益率;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为6.13%, 也没有达到电力行业10%的资本金基准收益率。
决定投资项目投资回报的是现金流。风电项目的现金流入来自并网风电的销售, 由发电量和上网电价决定;风电项目的现金流出来自各种费用, 包括初始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利息支出。此处选取初始投资这个影响风电成本的最主要因素, 也是决定风电项目现金流出的最主要因素, 以及项目发电量和上网电价这两个决定风电项目现金流入的最主要因素, 对玉门昌马风电场项目进行单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测算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的变化。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要使项目的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达到8%, 且同时使项目资本金的内部收益率达到10%, 则项目初始投资要减少约25%;项目发电量要增加约20%;项目上网电价要增加至少25%。可见, 玉门昌马风电场项目回报不足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这种情境下, 风电产业链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首先, 风电项目投资回报不足, 使得风电产业链下游举步为艰, 使风电产业失去滚动发展、良性发展的能力, 并严重挫伤了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其次, 过低的上网电价不但使风电项目不能提供所得税, 起不到促进项目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再次, 我国目前的风电设备制造业正处于成长阶段, 其发展甚至需要政府提供财税政策、人才培养和公共研发平台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 一不掌握能够显著降低成本的技术储备, 二不具备轻松承受低价的资金实力, 三不拥有太多与用户讨价还价的砝码。过低的上网电价最终将不断挤压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盈利空间, 存在压垮国内新兴的、竞争能力还很微弱的风电装备制造业的风险, 风电产业链上游将难以为继。风电成本由于风电设备本地化步伐缓慢而难以下降, 又反过来使得风电项目投资回报不足的问题难以改善。
甘肃风电项目投资回报不足, 显然是由风电成本偏高和价格偏低造成的。要从根本上实现风电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降低风电成本、提高风电价格。
四、甘肃风电成本降低途径探讨
(一) 加快风机制造技术的发展, 推进风电设备本地化进程
大型风电机组的设计与制造一直是风电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风电机组价格占初始投资的比例在75%左右, 极大地影响着风电成本。我国在兆瓦及数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整体设计、整机组装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 还存在很大不足。同时, 风电机组配套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较低, 国内相关零部件研发、制造方面处于起步阶段, 都需要进行科技攻关和研发。由于我国风电设备现有制造水平远落后于市场对技术的需求, 因此, 随着我国风电规模的扩大, 就只能依赖于从国外购买大型风电设备。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提高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设备的制造能力, 大力推进风能发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降低风电设备成本, 提高市场竟争力, 才能保障风电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风电产业技术含量高, 涉及学科多,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有自主开发的技术支撑。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 就涉及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微电子、自动控制等多种高新技术, 应当列入国家计划, 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和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加大对风电设备 (特别是大容量风机) 的科研投入, 组织跨行业联合攻关, 以加快突破技术瓶颈, 尽快研制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同时, 要在国家的支持下, 促成多部门的联合开发。
(二) 选择风能资源好的地方建设风电场
风能资源是一个地区的风能储量状况, 风资源的好坏影响着风电成本。风速对风电成本的影响很大, 平均风速增大, 风电成本减小;平均风速减小, 风电成本增大。选择具有优质风能资源的场址建设风电场是降低风电成本的一个先决条件。在甘肃省, 风能资源越是丰富的地区往往越是经济不发达、远离城市、基础设施差、交通运输距离长的地区, 其较高的工程配套费用会增加风电项目的总投资, 这稀释了风能资源丰度对于降低风电成本的作用。虽然甘肃省既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又具备优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 但在开发风能资源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秉持优中选优的原则,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电成本。加快建立完备的风能源数据库。
(三) 提高年资本回收率
年资本回收率表示风电投资者须要从其投资中收回的利润。该指标受到现时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及预测的投资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在利率和通货膨胀一定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经济上的补贴来部分抵消它们的影响。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 政策性调节是各国风电发展的必由之路。降低年资本回收率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尽可能减少投资风险。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风力资源预测、风场环境分析、发电潜力估算、提高风力机可靠性等工作获得合理解决。
(四) 拓宽风电项目融资渠道
利息费用影响风电成本。我国目前的风电场建设, 其资金来源80%左右依靠贷款, 20%左右是自有资金, 利息费用非常高。从我国目前形式看, 贷款利率较高, 而利率降低是有限的, 如何解决利息高、还贷成本高的问题, 除期望利率降低外, 还要寻找新的途径, 拓宽风电项目的融资渠道。
五、完善风电价格形成机制
从本质上分析, 风电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格管制问题, 其内在机理存在着一些规律性。首先, 合理的风电价格应能准确反映风电成本构成与需求变动的关系。其次, 常规电力生产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完善风电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 是长远目标。再次, 从现实角度来看, 实行价格补贴是在电力生产的外部性没有内部化的情况下, 形成合理的风电价格机制的实质内容。最后, 市场化价格管制比直接行政价格管制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代表着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
完善我国风电价格形成机制, 应该在坚持电力管制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基础上, 立足现实, 放眼长远, 明确目标, 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从近期来看, 要立足于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实际, 针对我国风电价格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以培育风电产业基础和提高风电产业竞争能力为目标, 不断优化风电价格管制手段和措施, 提高风电价格形成机制的科学性。具体抓好特许权招标完善工作, 合理调整风电项目的审批分工和统一风电项目优惠政策, 建立与化石能源稀缺程度相联的长期的电价联动制度, 不断完善影响风电价格形成的配套政策等。从长远来看, 要认清构建完善的风电价格形成机制关键不在风电本身, 而在常规电力生产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应着力研究和推进以排放权交易制度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机制的建立, 在促进整个电力价格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最终实现风电价格的市场化。具体做好加快研究和建立我国排放权交易制度和交易市场工作, 以加强法律体系和交易规则建设来规范排放权交易框架, 创新排放权交易产品和交易形式, 加强排放权交易的行政监管体系建设等。
本文系2010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建设国家级风电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文章针对甘肃风电产业的发展面临投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矛盾, 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和风电产业的普遍规律, 提出了降低风电成本、提高风电价格的具体对策, 以期解决甘肃风电项目投资回报不足的问题, 从根本上实现甘肃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成本,价格,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俊峰, 高虎, 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沈又幸, 范艳霞.基于动态成本模型的风电成本敏感性分析 (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9 (2) .
[3]韩明.江苏风电产业若干问题研究 (D) .江苏大学, 2009.
数字图书馆成本-收益透视与分析 篇5
数字图书馆成本-收益透视与分析
数字图书馆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成本在社会(政府、企业)和用户之间进行分担,其收益也体现其中.在遵循一定成本--收益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从资金筹集、市场运行、法规制度、标准化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数字图书馆成本--收益均衡体系.
作 者:贾胜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郑州,450002刊 名:现代情报 PKU英文刊名:MODERN INFORMATION年,卷(期):27(10)分类号:G252.6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成本 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分析 篇6
崔红茶(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改革货币体系,建立新的金融秩序成为了关键。人民币国际化是把双刃剑,既会带来收益也会引起成本。整体了解人民币国际化引起的成本和收益,具体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有效控制人民币国际化在推进过程中的走向。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国际货币
一、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统计局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GDP为39.8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万亿元,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突飞猛进,成为贸易大国。截止201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这与首次突破2万亿元仅不到一年的时间。然而我国2010年的外商投资额900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人民币占比为零,这充分展示出了一种针贸易和国际货币的严重失衡。近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国际地位也日渐上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提升。伴随中国进出口额的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与中国贸易往来中已经开始逐渐接受人民币作为其在对外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
此外,由于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使得国外居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大,这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加之中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尚缺乏严格管理,这使得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和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东南亚地区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因此也成为人民币流通和使用的首选之地,此外一些国家领导人甚至鼓励国民使用人民币。在与中国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境通用,人民币代替了疲弱的本币货币,成为了主要的贸易货币。这一切都说明在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会将中国稳定的实体经济带进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货币国际化有利就有弊,因此既会给我们带来收益,同样也会带来风险及成本,伴随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一问题日渐显露。因此,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具体分析,采用更可行的策略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一)收益分析
1.获得铸币税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带给我国的最大收益就是铸币税收入的获取。国际铸币税指当一国的货币国际化后本国货币当局可以借助发行的特权,从外国非居民那获得的可以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国货币从成为国际货币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对该国十分有利。一旦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后,我们就可以用少量的发行成本占有国外的资源,并获得国际资金。
在当今的国际货币时代,一国铸币税的取得与否主要考虑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因此人民币只有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在世界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才能最终获得铸币税收益。
2.防范汇率风险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后,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结算将使用人民币结算,出口将不受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影响,防范了交易風险降低了成本。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减少投资成本。
3.稳定外汇储备价值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我外汇储备多以外币形式存在,其中美元占总外汇的70%以上。我国目前仍持有一万亿以美元形式计价的债券,因此美国仅仅只要以简单的通货膨胀的形式就能稀释债务。而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就可以减少我国对美元的外汇储备,从而减少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财富损失。
4.有益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金融危机后,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这将可能打破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国际货币偏离霸权走向多元化。最终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进步。而且,人们都知道经济与政治是不分家的,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间接体现了中国政治强国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二)成本分析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在伴随有收益的同时,必然也就有其风险性,也就是存在成本问题。
1.特里芬难题的出现
“特里芬难题”是当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它所具有的国际清偿力和大众对他的信心之间存在这矛盾,这也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要想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我们还需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愿意使用人民币。此外,我国需要实现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实现流动性,使其他国家增加人民币作为国际的储备资产。
2.国内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
人民币国际化将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货币的三元悖论我们知道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三者之间无法同时满足。而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实现则要建立在资本完全流动和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因此这就使我们不得不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汇率风险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调控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后,就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会自由开放,贸易壁垒消失,国外资金会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而货币供给的波动又会冲击汇率乃至中国经济。而为了稳定汇率就不得不依靠利率手段,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环境。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措施
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既会带来收益也会造成成本。收益涉及国际铸币税的收入,国际地位的提升、汇率风险的降低等。成本上涉及政府货币政策的失效、调控成本的增加等。
我们势必要尽可能的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政策。首先,要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失衡问题,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其次,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保持人民币在合理范围内的稳定,加强风险管理机制,这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下了稳定的金融体系,从而增强了其抗击风险的能力。再次,要放松外汇管制,加速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业务,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金融合作,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最后,推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法律支持。加快建设以上海和香港为主的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韩文秀·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周清明·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中国NGO的成本收益分析 篇7
一、NGO的假设条件就是存在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
市场只有在完全竞争下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但完全竞争是一个不现实的假定。当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状况发生时, 如信息不对称、寡头与垄断、交易费用、外部性、规模不经济, 特别是当经济不稳定隐含巨大风险、需求量过小时, 对于公共产品的提供, 企业没有诱因进入市场, 就发生了市场供应状况失调的现象, 从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表现在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政府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是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经常被忽视与牺牲;同时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失误,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以及政府“寻租”。因此, 经济社会中存在非政府组织NGO得以发展的“外部利润”。由于这种“外部利润”的存在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从而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设立一种独立于市场和政府组织之外的非政府组织, 使这种“潜在的利润”内部化, 使现存制度下的“潜在利润”转化为真正的能够获得的“利润”, 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二、帕累托改进情况下, NGO的发展轨迹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1、资源的稀缺性假设
2、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假设
3、外部效应普遍存在
4、存在交易费用
(二) 分析工具: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当交易费用>0时, 有限理性人只有在其行为的预期收益>预期成本 (即R>C) , 才会采取行动。而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M R=M C) 时, 实现了最大的净收益 (N R=R-C) 。
收益主要有N G O的发展过程接受的捐助、补贴与财政拨款, 激励水平上升而导致的NGO产出收益 (如观念、时间、服务) 的提升, 社会效应等;成本主要有创立成本、脱序成本、改善成本、适应性成本、消除N G O变迁中的阻力的费用等。
(三) 、理论基础:“统一轨迹上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递减”
1. 模型描述:
当一种效率趋向性的NGO生成之后, 由于其遵循同一轨迹下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 导致NGO总收益、边际效益的变化可能如图一所示。净收益曲线TR在曲线边界之下, 当上升到一定的水平时就呈下降的形态。由于NGO的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补程度和环境适应性决定了其最高收益水平, 所以净收益曲线M E曲线重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而且NGO得以继续发展, 其收益肯定是大于成本的, 所以收益曲线TR一般位于TC的上方, 据此得出净收益曲线TE=TR-TC, 由此得出边际收益曲线M E, 在E点的边际效益最高, 在F点的边际效益为零, 此时净收益达到最大, 其发展效果最好。
(四) 制度变迁边际效益ME变化原因的理论分析
1、边际收益的上升。
制度的边际收益曲线在E点之前上升较快, 斜率的绝对值较高。这主要是因为:⑴当同一轨迹下的NGO制度变迁成本一般而言是比较高的, 在这一期间主要是创立成本、脱序成本等。⑵NGO成立之后, 变迁的转换成本成为“沉没”成本, 制度的运行成本成为最主要的成本模式。而制度的运行成本在制度的变迁是效率取向的前提下不会很高, 此时所付出的主要是新旧制度的摩擦成本, 而此时的制度运行成本不会很高, 主要是一些改善成本和适应性成本。⑶随着NGO的不断完善, 上述成本逐渐被分摊完毕。同时, N G O能够给予人们更大的激励, 制度收益的生成速度提高, 净收益水平也随之急剧上升。因此制度边际收益曲线呈现急速向上的形态。
2、边际收益的下降。
制度的边际收益经过E之后趋于下降。制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激励的新鲜感, 投入水平会趋于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补程度和环境适应性越来越差。在E点非政府组织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和环境适应性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此时再增加NGO制度的供给, 其激励水平的产出下降, 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会越来越不适应与环境的变化, 与环境的摩擦成本升高, 从而其边际收益下降。
三、我国现阶段NGO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中国N G O正处于其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发展极为不完善, 而且内外部效率的缺失, 造成了中国的NGO的交易费用太高, 收益很低。因此, 从总体上来说, 中国N G O经济模型中收益曲线要比帕累托改进状况下的收益曲线要低, 而中国N G O经济模型中的成本曲线要比帕累托改进状况下要高。
(一) 成本收益模型的建立
(二) 中国NGO模型具体分析
1、成本较高因素分析
⑴, 其创立成本、脱序成本相对而言比较低, 但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导致更高的交易费用。⑵, 政府对NGO管理体制, 很不到位。中国政府对NGO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双重管理体制。⑶, 有关于N G O的立法很不完善, N G O的立法层次和质量不高, 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我国非政府组织资源失效配置, 产权不分, 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⑷, 中国NGO自主性很差, 对于政府主导地位的依赖, 引致了第三部门严重的“寻租“行为。⑸, NGO专业化特征不明显,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组织策划, 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2、收益较低因素的分析
内外部效率的缺失以及外部的低效率导致中国N G O的运行的收益较低。
中国N G O在其内部运行机制上面临的问题:⑴缺乏人才, 具有较高学历和高技术人员的比例还是很低, 使得NGO迈向现代化与专业化的进程依然是很大的挑战。⑵缺乏资金, 中国NGO社会号召力和社会公信力不足, 导致中国NGO获取资源的能力较低, 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收入结构及不合理。这样就会导致中国NGO不能提供充足的、持续的、稳定的产品与服务, 造成公益产品的严重不足。⑶目前中国的NGO组织依然采用的是旧的管理制度, 在组织内部缺乏民主和监督, 公益对象和公益方案的制定与履行具有浓厚的个人偏好, 这样就会导致运营策略会出现失误, 同时组织的凝聚力不高, 组织的运作效率低。⑷, 组织目标错位, 一些非政府组织为个人谋取私利,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造成公信力下降, 支持率下降, 更加不利于获取社会资源。
中国N G O在其外部运行机制上面临的问题:⑴经费来源, 目前经费来源大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很多都是在为政府政策、理念服务, 独立从事公共事务的程度有限, 其社会性、公共性就不足。⑵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双重管理体制, 严重侵害了NGO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使运作灵活性受阻。⑶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不足, 导致其自身的募款模式和途径比较单一, 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⑷立法工作滞后于NGO的发展, 公益行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⑸对政府主导路径的依赖。政府主导地位的N G O在初始阶段有助于强制性制度安排的建立, 有助于推动诱致性NGO的变迁, 但是在后续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制度的变迁有存在很多弊端。这样, 建立组织内部科学的管理体制,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的运行成本, 改善成本, 适应性成本以及消除变迁中的阻力费用颇高。
四、提高我国NGO效率的措施
要想改变我国非政府组织低效率的现状, 我国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通过制度的完善, 来提高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经济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净收益, 实现F’点向F移动。
1、控制NGO变迁成本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担。
针对中国NGO的特殊性, 因该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交易中的交易费用。⑴内部制度化, 将NGO制度变迁中尚未制度化的制度重新用制度来规范, 有组织自行承担, 其主要内容就是建立组织内部科学的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和组织策划机制,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NGO内部监督机制, 降低其创立成本和改善成本以及额外的交易费用, 提高组织绩效。⑵外部制度化, 外部内在化主要是由政府承担, 通过科学与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NGO立法层次和水平以及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 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使NGO充分发挥其公共性, 真正享有生存与发展的实质空间。⑶加强中国NGO机构的监管。监管主要是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 其中外部监管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的监督以及社会力量的监督。政府要加强对NGO的行政问责制度, 同时加强捐赠者的监督、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以及媒体的监督。
2、努力提高非政府组织变迁的收益。
一个有效率的组织的制度安排关键在于把组织个体的努力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⑴应该保证服务对象的公平, 在此基础上在增加中国NGO服务的多维性, 提高服务质量。⑵建立合理的NGO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对内部人约束的机制组织自律和内部人控制的约束机制, 避免资金的无效使用和以权谋私的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另外还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内部管理, 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 同时全方位的对其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 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努力提高NGO的运作效率、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的凝聚力。⑶建立和完善NGO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一定形式的的“促销活动”及适宜的公共关系, 并不断改善自身的形象, 追求效率, 追求社会效益和行动效益的最大化, 努力提高中国N G O的公信力。
3、有效选择N G O制度变迁的方式。
对于我国而言, NGO的制度变应该采取诱致性变迁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国NGO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而且NGO制度诱致性变迁的条件已经具备。在中国NGO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通过降低变迁中成本及阻力费用, 将使中国NGO的净收益增大, 这将使得NGO的诱致性变迁更加容易。同时通过政府给予NGO适当的补贴或其它优惠, 政府的号召、引导和组织, 相关配套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建立清晰的产权和权利标准, 提供选择性的激励, 引导NGO和个人走上公共利益的轨道。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对公益服务需求增加, 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益性产品的“供给价格”, 增加了变迁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赵黎青.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初探, 《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第4期
[2]、王振轩.非政府组织的议题与发展[J], 鼎茅图书出版;2005年02期
[3]、黄少安.制度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6月
[4]、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设及一个验证,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立法评估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 篇8
1 如何理解成本收益分析
OECD (2008) 对成本收益分析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既可以将成本收益分析理解为一种指导监管决策的方法, 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进行监管影响分析的特殊方法论。
Mishan EJ (1994) 指出成本收益分析的显著特征是收益和成本均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 这使得机构可以采用共同的措施, 对具有各种各样属性的不同管制选择进行评估。通过依次测量较为严格的管制选择方案的增量利益和成本, 将识别出会产生最大净效益的管制选择方案。净收益的大小 (收益和成本的绝对差值) 会表明一项政策是否会比其他政策更有效率。
Posner, Eric A. (2001) 通过对比成本收益分析与《行政程序法》, 指出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弥补《行政程序法》对监管目的与预期效果口头表述的模糊性, 在考虑监管收益的同时考虑监管成本, 并将成本与收益在统一口径下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成本收益分析与其他选择程序, 认为虽然成本收益分析和其他选择程序, 如风险对风险的分析等, 都提供了可采纳的数值定量标准, 但是成本收益分析的适用范围更大;通过对比成本收益分析与福利经济学中效率标准指出, 成本收益分析可以通过量化成本与收益弥补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和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不足, 促使监管对福利增进或损失的衡量获得现实基础。Cannon, Jonathan Z. (2010) 对成本收益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主流的观点, 即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成本收益分析的界定, 认为成本收益分析是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工具;非主流的观点, 不是从福利经济学和整个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角度, 而是从利益偏好上来考虑, 认为成本收益分析仅仅是对想要实现的效果与不想要发生的效果之间的权衡。
即使收益或成本不能用货币单位进行表达, 也应该尝试根据其物理单位进行衡量。如果不能用物理单位来衡量, 也应该对收益或成本进行定性描述。在确认不能量化因素的重要性时, 应该运用专业判断, 并基于估计的净收益, 尽可能地对这些因素如何改变选择的评价进行评估。如果不能量化的收益和成本很可能是重要的, 应该指出哪些不能量化的因素, 在证明管制决策合理性时, 是足够重要的。讨论还应该包括一个清晰解释, 说明为什么这些不能量化的因素是重要的。即便如此, 也应该通过临界值分析, 辅助政策决定者和分析的其他使用者理解这些因素对整体分析的潜在重要性。
在不需要对相关收益或成本进行货币化情形下, 成本有效性分析提供了一种严格方法, 以确认能够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的管制选择。通常来说, 成本有效性分析意在就同一重要结果, 对一系列管制选择进行比较 (如对湿地保护所增加的英亩数) , 或者是将多种结果融为一个简单数值指标 (如健康改进单位) 。
成本收益分析和成本有效性分析均为确认和评估不同管制选择可能性结果, 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可能的情况下, 针对一项重大的规章制定, 应该既包括成本收益分析, 也包括成本有效性分析。更具体地说, 应该针对所有以改进公共健康和安全为主要利益的, 且预期健康和安全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有效性分析进行衡量的规章制定, 准备成本有效性分析。还应该针对可以将主要预期健康和安全结果进行货币化的重大的健康和安全规章制定, 准备成本收益分析。由于法定的局限性, 在进行这些分析时, 对收益和成本在不同规章和机构中的估计, 牢记保持分析一致性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保持一致性将会有助于, 在资源配置给定水平下, 减少更多的风险。对于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定, 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于主要收益类别无法货币化的规章, 还应该进行成本有效性分析。在缺少收益、成本和有效性量化信息的情况中, 管制分析应该对问题和证据进行定性讨论。
2 如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2.1 确定分析范围
根据界定监管规章作用和影响的地域、行业和人群。分析的时间范围应该覆盖足以长的时间段, 以考虑到法规有可能产生的所有重要收益和成本。
2.2 确立基准线 (Developing a Baseline)
需要在一定基准线上, 测量某一 (管制) 法规的收益与成本。这个基准线应该是对“如果没有该提议的管制法规, 世界会怎样”的最好评估。一个合适基准的选择需要考虑许多各种不同的潜在因素, 包括:市场的演变;影响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外部因素变化;行政机构或者其他政府部门发布的管制变化;管制对象对其他管制的遵守程度。对没有某种管制的世界的合理预测, 可能与对现状的描述相类似。即使情况如此, 确立的基准线也应该反映当前政府规章和政策对未来的影响。在对现存规章的回顾中, 假设“没有改变”的基准线, 通常会为评估管制替代方案提供恰当的基础。当存在多个合理基准线, 而且基准线的选择会对收益和成本的估计产生重大影响时, 应该考虑衡量基于不同基准线的收益和成本。这样做, 可以分析在不同假设中的收益和成本对行政机构其他规章的影响, 或是对现行规章的遵守程度。在所有的情况中, 针对同一基准线, 都必须评估收益和成本。此外, 还应该讨论基准线在敏感性分析中的合理性。对于每条基准线, 应该对预测中的关键不确定性进行确认。
2.3 替代方案的评估
应该描述能获得的选择方案, 并且给出选择其中一个而不是另外一个的理由。如同之前所说, 依赖激励 (机制) , 并提供更多灵活性的选择方案, 常常要比更多的只是 (依赖) 说明性方法的选择方案, 更具成本有效性。比如, 与直接的命令和控制管制相比, 使用收费和信息传播是更好的选择。在一项命令和控制的管制计划里, 以绩效为基础的标准, 通常要比具体遵守规定、行为或方式的标准, 更有优势。应该选择值得认真考虑的, 合理的可替代选择 (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 一项管制计划将重点关注接近或达到技术可行性极限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就不需要审查更多严格的选择。对于所分析的每一个选择, 应该将预期收益和对应的成本做比较。
当一个法规包括许多不同的条款时, 应该对不同管制条款的收益与成本进行单独分析。如果某个条款的存在影响了另一条款引起的收益或成本, 那么分析就会变得更复杂。但是, 仍需要对这些条款进行单独审查。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通过确定提案在有该条款和没有该条款两种情形下的净收益, 评估每个具体的条款。
2.4 估计成本和收益
一份良好的成本收益分析应该讨论所挑选的管制选择和其他任何合理的替代选择的预期收益与成本。提案是如何产生预期的收益与成本?潜在增加的真实社会收益与成本的货币化价值是多少?为了陈述结果, 应该主要包括:
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前提、假设、基本分类、方法与数据来源;对于可量化和货币化的成本与收益以货币化形式 (人民币) 体现;列出能够量化但不能货币化的收益与成本;描述不能量化的收益与成本;确认或者前后对照, 收益与成本估计赖以作为基础的数据或研究。
在当成本和收益的估计不确定时, 应该报告收益和成本的估计 (包括风险降低的收益) , 以反映潜在结果的所有可能性分布。如有可能, 给出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分布, 并且将上限和下限的估计值作为中心倾向和其他估计的补充。
2.5 结果的透明性与可理解性
一份良好的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应该是透明的, 并且具有可理解性。首先, 成本收益分析应该清楚地列出构成分析基础的基本假设、方法和数据, 并讨论与估计相联系的不确定性。使得阅读该分析的第三方应该能够理解, 分析中的基本要素和获得估计的方法。
为了使分析更易理解, 通常, 应该在互联网上附上分析的所有支持文件。这样, 公众就能审查。还应该披露外部咨询者的使用情况, 包括他们的资格, 合同的历史和在行政机构的雇用情况。当有其他具有说服力的利益 (比如隐私、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 , 阻止分析数据或关键要素的公开公布时, 应该在分析结果和分析检查所用的文件时, 加以特别的严格检查。
3 成本收益分析的难点
3.1 “支付意愿”
“机会成本”对于收益与成本的评估来说, 是一个合适的概念。“支付意愿” (Willingness-To-Pay, WTP) 的原则, 通过“测量个人为获取特定收益而愿意放弃多少”的方式, 抓住了机会成本的 (内在) 含义。一般而言, 经济学家倾向于将支付意愿视为测量机会成本的最合适指标。
如果受影响的商品和服务在运行良好的竞争性市场中进行交易, 那么市场价格便能为在支付意愿的基础上估计收益与成本提供丰富的数据。替代选择的机会成本包括挑选另外一个选择所放弃的收益的价值。不论该资源是已经拥有的, 或是将要购买的, 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该机会成本与没有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资源将会产生的净收益相等。应该尽可能地将这些放弃的收益货币化, 并将它们与该选择的其他成本一起加总。还应该努力将由该选择所导致的节约成本进行货币化, 然后在将它与收益一起加总, 或者从成本中扣除。
当市场价格难以测量或市场并不存在时, 估计收益与成本会更加困难。在这些情况下, 需要构思出模拟市场交易的替代品 (Proxies) 。以显示偏好方法为基础的支付意愿估计非常有用。比如, 房子是有许多特性的商品, 包括房间的数量、总的地面面积和供暖方式等。如果有足够的房产市场交易数据, 就有可能获得对于 (房子) 某一特性的隐含价格。如果房地产价值的增长反映了公共健康的改善, 那么仅仅将增长的房地产价值加到改善公共健康的估计价值中就会产生重复计算 (的问题) 。为避免这个问题, 应该将因为改善公共健康对房地产价值的隐含影响单独区分出来。
3.2 难以货币化和量化的收益与成本
收益和成本的合理量化估计 (如果可行的话) , 总是要比对收益和成本的定性描述, 更受欢迎。因为定量有助于决策者对不同的管制选择方案影响大小的理解。然而, 在目前的数据和方法条件下, 有些重要的收益与成本 (比如隐私的保护) 可能本质上就是难以量化或货币化的。应该特别谨慎对待评估未量化的收益与成本。有些权威将这些未货币化和未量化的影响称为“无形”的影响。
对于难以货币化的收益和成本, 要解释原因, 并提供所有可获得的量化信息。当货币化的和实物的影响的估计在相同的分析中混在一起的时候, 应该描述这些影响的时机和可能性, 并避免收益的重复计算;对于难以量化的收益和成本, 应该提交任何与量化有关的信息, 以及对未量化影响的描述。在某些情况下, 可能很确切地知道许多人 (但具体数量不知道) 都面临着的风险的大小。在另外一些情况下, 风险的存在可能依据的是高度推测性的假设, 而并不知道风险的大小。
3.3 成本 (或收益) 和转移支付之间的区别
在成本估计时, 区分真实的成本与转移支付是很重要的, 但有时又是很困难的问题。收益与成本的估计应该反映真实资源使用情况。转移支付是一个团体向另一个团体的货币支付, 但并不影响社会可获得的总体资源。一项限制某种商品供给的规定, 会导致该商品价格上升, 从而产生从买者向卖者的转移。总剩余 (消费者剩余加生产者剩余) 的净减少是一项对社会的真实成本, 但由于更高价格而导致的从买者向卖者的转移并不是一项真实的成本, 因为净减少自动考虑了从买者向卖者的转移。然而, 站在中国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中国向其他国家的转移则应该被视为成本, 从其他国家向美国的转移视为收益。不应该将转移包含在对管制的收益与成本的估计中, 而应在对管制分配中进行单独影响。
3.4 不确定性
人们通常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管制选择的准确影响 (收益与成本) , 但是却有可能获得它们发生的概率。需要对与管制决定相关的重要不确定性加以分析, 并将之作为整个管理分析的重要部分。在进行管制分析时, 应该尽可能早地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应该考虑构成收益与成本估计基础的关键要素的统计可变性 (比如, 由于汽车安全标准的变化而导致的汽车事故分布的预期变化) , 同时也应该考虑对相关关系的不完整的理解 (比如, 对“某些经济活动是如何影响未来气候变化”, 并没有完全肯定的理解) 。通过评估不确定性的来源, 以及在合理假设下, 收益和成本估计受影响的方式, 进行分析, 以使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不同管制立法的影响与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 成本收益分析, 作为立法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和方法, 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一步保障其合法性与连贯性, 需要严格的贯彻执行进一步保障其实践性与有效性, 需要中立的专家判断进一步保障其科学性与全面性, 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进一步保障其充分性与合理性。可见, 成本收益分析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的探讨与研究, 正所谓, 任重而道远, 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Adler, Matthew D.and Posner, Eric A., Rethinking Cost-Benefit Analysis[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John M.Olin Law &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1999, 4 (72) .
[2]Adler, Matthew D.and Posner, Eric A., New Foundations of Cost-Benefit Analysis[J].Harvard forthcoming, 2006.
[3]Cannon, Jonathan Z.The Sounds of Silence:Cost-BenefitCanons In Entergy Corp.V.Riverkeeper, Inc[J].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10 (34) .
[4]Mishan EJ.Cost-Benefit 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 fourth edition, 1994.
[5]OMB Circular A-4, Regulatory Analysis[J].2003, 9 (17) .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篇9
关键词:油料作物,生产成本,成本收益
油料作物是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 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棉籽、蓖麻、油用亚麻等。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油料作物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由1978年的4.15%上升到了2009年的8.61%, 油料作物产量更是由1978年的521.8万t增长到了2009年的3154.3万t。油料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 而且其作为经济作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因此, 对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花生和油菜籽是我国最为主要的两种油料作物, 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作物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的剖析, 旨在为我国今后的油料作物生产提供一些建议和决策依据。
1 1978年以来我国油料作物成本收益情况
1978年, 我国两种油料作物 (花生和油菜籽) 每50㎏的平均出售价格为25.92元, 总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 为26.62元, 净利润为负的0.70元。到了2009年, 两种油料作物每50㎏的平均出售价格增长为233.33元, 总成本增长为152.70元, 实现净利润80.63元。我国两种油料作物每50㎏的平均出售价格和总成本总体上趋于上升, 1990~2009年间, 平均出售价格年均增长7.11%, 总成本年均增长6.65%。总体来讲, 平均出售价格的增长快于总成本的增长。我国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成本收益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到,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成本收益情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4年, 这一阶段两种油料作物每50㎏的平均售价和总成本稳中有升, 但前者上升的速度更快, 因此净利润得到了一定的增长;第二阶段是1994~2001年, 这一阶段两种油料的总成本趋于稳定, 但平均售价却有较明显的下降, 导致了净利润不断减少, 直至2001年的0.52元;第三阶段是2001~2009年, 这一阶段两种作物的平均售价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而总成本增长缓慢, 因此实现了较多的净利润, 2007年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每50kg的净利润达到了112.41元。
2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要想提高油料作物的净利润, 一是提高售价, 二是降低成本。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市场价格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通过降低油料作物成本来提高其净利润的方法变得更为现实。农产品生产成本包括物质费用与人工费用两大类, 农产品物质费用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价值。如种子费、肥料费、农膜费、农药费、排灌费、机械作业费、固定资产折旧、小农具购置及修理费以及管理和销售费用。人工费用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用工费用。1978年以来, 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每亩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所占比例大致各保持在50%左右。
2.1 物质费用
油料作物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而直接费用又占据了绝大部分。2009年, 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每亩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所占物质费用比例分别为98.06%和1.94%。直接费用中各项所占物质费用比例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 在每亩物质费用的构成中, 各项直接费用所占比例大体为化肥费>种子费>租赁作业费>农药费>农家肥费。其中化肥费和种子费所占比例最高, 2009年分别达到了24.57%和39.27%, 其总和已占到了总物质费用的60%以上。因此降低化肥费和种子费是减少我国油料作物物质费用的突破口所在。
2.2 人工费用
前文中提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每亩人工费用占到了总生产成本的50%左右。在1998年以前, 人工费用就是家庭用工折价数, 而自从1998年以后, 由于有了雇工的出现, 人工费用就由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两部分组成, 其具体构成情况如图2所示。
可见, 人工费用中的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家庭用工折价。虽然雇工工价大大高于家庭劳动日工价, 但由于雇工天数极短, 因此雇工费用所占比例极少, 自1998年以来, 其比例均未超过10%。资料来源:2010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受既定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以及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 大多物质费用的投入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 因此通过节约人工费用来控制生产成本显得尤为关键。而节约人工费用又要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 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 我国油料与其他主要经济作物成本效益的比较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 指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农作物, 通常具有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经济作物按经济用途分为油料作物 (花生、油菜籽) 、纤维作物 (棉花、蚕桑) 、糖料作物 (甜菜、甘蔗) 、嗜好作物 (烟叶) 以及饮料作物 (茶叶) 等。近年来, 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呈上升的趋势, 其对改善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成本纯收益率是反映成本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表示1单位的成本投入能带来多少的净利润。现对我国近年来主要经济作物的这一指标进行一个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以清晰看到, 不同经济作物的成本利润率在各年份间的变化程度不同, 其中棉花、蚕桑茧的变化幅度较大, 而油料、糖类作物则较为稳定。从整体上讲, 近年来我国油料作物的成本利润率明显高于其它经济作物, 2006~2009年间, 两种油料平均的成本利润率高达59.71%, 即两种油料作物平均成本每投入1元, 就可以实现0.5971元的净利润。
4 我国油料作物成本收益的地区比较
在各种油料作物中, 花生的单产高, 含油率高, 是喜温耐瘠作物, 对土壤要求不严, 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 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 目前全国花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 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油菜是喜凉作物, 对土壤要求不严, 根据播种期的不同, 可分为春、冬油菜, 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 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 而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2009年我国各花生、油菜籽生产区经济效益指标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 2009年我国各花生生产区每亩总成本福建>山东>河北>辽宁>全国平均>广西>广东>安徽>河南, 每亩净利润山东>河南>福建>河北>辽宁>安徽>全国平均>广东>广西。但从成本效益角度看, 河南、山东、安徽、辽宁四省的成本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这四个省份的花生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从表4可以看到, 2009年我国各油菜籽生产区每亩总成本江苏>重庆>四川>安徽>全国平均>贵州>湖北>浙江>湖南, 每亩净利润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湖北>全国平均>湖南>贵州>重庆。但从成本效益看, 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湖北5省的成本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这5个省份的油菜籽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5 结论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 我国的油料作物相比于其它的经济作物而言, 具有更好的成本收益, 因此应增大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 (2) 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普遍偏高, 油料作物也不例外。降低农业成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而农用生产资料的迅速上涨和劳动投入中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导致农产品高成本的重要原因。本文的分析也表明, 人工费用以及物质费用中的化肥费和种子费是构成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鉴于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对农用生产资料购置的补贴及对其价格的稳定。此外, 还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以此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高效节本的化肥种子的研制, 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来达到节省农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3) 合理调整区域布局, 发挥油料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现阶段, 我国针对花生、油菜籽两类油菜作物的专业生产区已经逐步形成, 但不尽完善。应充分发挥一些省份、地区生产油料作物的比较优势, 着眼于全国对油料作物的布局进行进一步调整,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还能从整体上降低油料作物生产的相对成本。
参考文献
[1]董玲, 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及变动分析[J].财贸经济, 1996, 11.
[2]封超年、王少锋、郭文善、彭永欣, 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成本差异与结构调整[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3.
[3]牛凤瑞, 降低农业成本是农民增收的基础[J].农业技术经济, 1994, 5.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收益分析 篇10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分析
其一,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的构成。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支付的全部费用, 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高等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可以直接用货币计量的支出, 包括学杂费、住宿费、书本文具费、交通费、通讯费、文体费以及餐饮费等。但如果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获得奖学金以及任何形式的助学金, 那么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成本必须扣除这部分收益, 因为它代表一种转移支付。此外不同的教育投资决策中还要考虑“个人心理成本”和“健康成本”等。但是因为其难以计量, 这部分成本往往不计入高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之列。
高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多少受社会环境状况、受教育者的家庭条件、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地、所学专业、年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 不同性质、不同专业之间高等教育直接成本一般相差5%左右。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但不同年级之间高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也有一定的差异。此外, 高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在男女生之间的差别也较明显, 男生较女生平均高出15%~20%。
高等教育的个人间接成本, 又称之为机会成本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未能就业所放弃的收入以及由于选择投资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所损失的收入即机会收入。对于间接成本的计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但这项成本又必须加以考虑, 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 学生均已长大成人, 在社会上完全可以找到某种工作而得到一些收入。实践证明, 对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影响最大的不是直接成本, 而是机会成本。再者由于个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也要为高等教育支付一定的成本, 该部分资金如果不投资于高等教育, 还可以选择投资于其他方面, 获取相应的收入。
其二,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测评。 (1) 关于学杂费、住宿费的计算。最近几年对大学生的收费进行了改革, 教育成本的分担向学生个人倾斜, 大多数学校一律向学生收取一样标准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因此, 学杂费尤其是学费成为大学生个人直接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2) 关于生活差距费的计算。这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 在衣食方面的支出比在原地时多出的部分。此类费用是指远离家乡住校读书的学生。其计算公式为:生活差距费=学习期间生活费的实际支出-原籍居民的平均生活费用。 (3) 个人间接成本的计算。高等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个人因为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就业的收入, 在数量上相当于同龄人中的高中毕业生就业以后四年收入的总和。第二, 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所损失的收入。
二、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分析
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是指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个人所得的收益。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个人未来的高收入。一般而言, 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和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 前者在一生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这种差别就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直接收益。二是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和个人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支出的节省这就是教育的个人间接收益。三是通过投资和接受教育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享受。如可以得到与较高社会地位和知识层次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 享受社会尊重的满足, 提高日常生活的品味, 欣赏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收益。
三、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决策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呈增长的趋势, 这时候在对是否投资高等教育进行抉择时, 个人和家庭需要考虑到投资高等教育所需承担的成本和将来获得的收益是否能满足预期的期望, 因此如何正确地估算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实际应用中, 主要有两类计算办法:一是成本-收益法;二是收入函数法。
其一, 成本-收益法的思想及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思想来自于关于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 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为了证实教育的收益能否补偿教育的成本以及教育投资收益率的高低,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把成本一收益法应用于对教育的投资分析, 对教育的成本现值与收益现值进行计算和比较, 用以评价某级教育投资收益 (率) 的大小, 从而形成了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这里主要有两种方法:
(1) 净现值法。净现值法的特点在于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所谓净现值是指某一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按照这种方法, 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 都要按资金成本预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 然后求出其差额, 如净现值为正值, 也就是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流出, 则这项投资是可行的, 否则不可行。具体的步骤为:预测未来现金流入量;计算现金流出量;根据资金成本分别折成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现值;求净现值;判断方案是否可行。
(2) 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能比净现值更完整地描述投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是一种能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报酬率。它反映了资本的收益性, 是个人教育投资决策的基础, 也解释了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需求的大小, 因而被当作衡量高等教育收益的指标。首先, 用一个主观选择的利率来计算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入的现值, 然后把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现值同投资成本比较。如果现值比成本值大, 那么以再大一点的利率调试, 再重复这一计算过程。反之, 如果现值比成本小, 那么以小一点的利率调试, 重复原计算过程。继续如此过程直至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其成本大致相等。带来这种相等的利率定义为内部收益率。如果投资方案的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资本成本, 该方案就是可行的, 否则不可行。
其二, 收入函数法的模型。收入函数法又称雅各·明瑟收入函数法, 它是由美国学者明瑟于1958年所进行的关于教育、培训与劳动收入之间的开创性的研究。明瑟收入函数法分为两类:基本收入函数法和扩展收入函数法。基本收入函数法的特点是未考虑接受教育的水平及质量差异对劳动收入的影响, 仅限于教育年限及教育的平均个人收益率;而扩展收入函数则能用于分析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的私人收益率差异。
成本-收益法和收入函数法在具体运用中很难说孰优孰劣, 究竟使用何种方法, 应视有关研究数据的可得性而定。
四、结论
高等教育投资是一项风险投资, 追求投资的高收益和规避投资风险是人们的理性选择。对大学毕业生而言, 在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 以获得预期收益, 降低收入风险, 最终实现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 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应该学会客观分析风险并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偏低, 教育成本回收期长、不确定性加大和教育投资的高风险等状况, 教育投资者应树立风险意识, 把收益和风险统一起来进行教育投资决策以降低预期收益的风险和提高个体投资效用。此外, 个人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结合自身条件慎重进行教育投资选择。其次,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可以规避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由于其投入大、周期长, 以及在回报上的不确定性和专业的差异性, 存在着很多风险, 诸如社会变迁导致的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而导致的政策风险和由于个人原因而导致的个人风险等。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风险, 并合理的分析和规避此类风险, 是每个人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以前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最后, 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是与风险收益并存的。与其他人力资本投资一样, 个体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 一方面会承担一定风险, 另一方面, 由于投资者冒着风险进行投资, 会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 即风险收益。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风险与风险收益存在一种同向变动关系, 即风险越高, 收益也就越高。
参考文献
[1]古伯琼:《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成本收益分析 篇11
▲生产环节成本、利润
据调查,26户茴子白种植户户均蔬菜用地5.3亩,种植蔬菜亩均总成本490元,扣除人工、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后,当年产地茴子白种植利润在0.18元/公斤左右(见表一)。
▲批发环节成本与利润
本地茴子白蔬菜批发一般由外地菜商收购批发到外地市场。以发往山东为例:进销差价每公斤0.30元左右,扣除人力成本0.02元/公斤、运输成本0.20元/公斤等费用后,利润0.08元/公斤左右。一个菜贩通常每天批发蔬菜约20000公斤,一天挣1600元左右。
▲零售环节成本与利润
通过对寿阳县桥东蔬菜批发市场调查了解。扣除人工费、摊位费、运输费、水电费等费用后,产地蔬菜批零差价0.60元/公斤左右(见表二)。
▲建议
寿阳蔬菜生产仍然处于粗放型生产阶段,主要外销山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主要靠菜贩子收购,缺乏价格话语权,无法有效解决卖难问题,建议通过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个软硬件相对完善的产地批发市场,统一产地批发价格,及时发布供销信息,引导当地科学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
成本收益分析 篇1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镇转移随着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民工潮。有数据显示,2003年底,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共吸纳了37886万个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民工。即便如此,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有待转移,而就在这种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形势下,2004年开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却相继出现了招工不足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民工荒”。
“民工荒”现象首先出现在深圳、广州等农民工集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统计显示,深圳农民工缺口约为40万人,东莞农民工缺口约为27万人。在对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进行调查时有将近1/5的企业表示存在用工短缺现象。此后,“民工荒”现象进一步扩展到长三角地区,有数据显示,2005年,浙江省劳动力缺口约为50万人,缺口比重为35%,到2006年,“民工荒”现象已经蔓延到湖南、安徽、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使得这些地区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可见,农民工短缺现象所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广,缺口也越来越大。
虽然,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我国制造业受到很大影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个中小企业倒闭,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乡,有数据显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失去工作或无法找到工作而返乡,返乡农民工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5.3%,然而,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甚至四川等地区又相继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有数据显示,2009年6月仅深圳市用工缺口就超过6万人,2009年7月,浙江省用工缺口已达到25万人,且其形势也有不断扩大之势,可见,“民工荒”现象的发生并不是一个短暂的偶然现象。现阶段,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和扩大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工荒”现象的成本收益分析
我国正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口红利时期,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的形势下,民工荒,这个看似矛盾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此,本文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角度来对“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农民工行为的经济动机
根据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人的经济决策是追求利益上的最大化,而农民工符合理性人的假设,因此,外出务工是否能让农民工获得更大的利益,才是其外出就业决策的关键,这就促使农民工在做出外出务工决定之前必然会对外出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而收益差距才是促成农民工外出就业决策的主要动力。
在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城镇与农村以及发达沿海地区与欠发达内陆地区之间都存在着收益上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从欠发达内陆地区向发达沿海地区自发的流动。可见,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经济动机,就是要获得比在农村务农更大的收益。
2.“民工荒”产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1)外出务工的成本分析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经济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个部分,从直接成本来看,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给恩格尔系数较高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外出务工不同于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消费项目很少,而且生活所需的食物基本上是自己自足的,而在城镇,食物、住房、交通等费用的支出都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可见,在生活成本上城镇要远高于农村。
数据显示(见表1),外出民工的生活消费支出相当可观,平均每月的消费支出都占到月平均收入的1/3左右,甚至更多,较高的生活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农民工的净收益。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时所要办理的如暂住证,就业证明等各种手续和证件,以及找工作时所要支付的信息、培训等费用都大大地增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直接成本。
从机会成本来看,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有数据显示,2002年,农产品综合价格指数比1978年上涨了4.3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取消了一部分农业税,而且将农业税税率限制在7%以内。这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据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03-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一直在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1195.6元上升2006年的1521.3元,3年上升了325.7元。而农民收入的上涨,就意味着农民工外出务工机会成本的加大。
除了经济成本以外,农民外出务工还要付出相当大的心理成本,风险成本,以及留守家人等巨大的非经济成本,虽然非经济成本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但它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外出务工的收益分析
从外出务工的经济收益来看,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不享有同城市职工一样的福利,因此工资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经济收入,而且我国农民工工资普遍较低,无法与城市职工相比。加上物价不断大幅上涨,而农民工工资却增长缓慢,甚至落后于物价上涨幅度,这就造成了农民工收入的大幅下降,据南方日报报道,我国2004年前三个季度,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1%,而这就相当于农民工工资实际上下降了4.1%,而2004年农民工月工资仅比2003年增长了2.8%。然而即便是较低的工资,对于农民工来说也是没有保障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时常发生。因此,我国农民工的净收益非常小,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负收益,这必然会大大降低甚至消除农民外出务工的愿望,改变其外出务工的行为决定。
单位:元
资料来源:蔡昉,顾宝昌,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51.
而从外出务工的非经济收益来看,对于收入较低,又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民工来说,能享有的外出务工所带来的非经济收益是少之又少的,与其外出务工所要付出的巨大非经济成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非经济成本来看,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都非常高,而其收益却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净收益非常小,甚至是负收益,这必然会造成农民工外出务工动力不足,甚至零动力,而这也正是导致“民工荒”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民工荒”的产生正是农民外出务工成本过大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对策
在前文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民工荒”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的相关对策如下:
1. 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
长期以来,在我国户籍制度管理下,劳动力不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不仅会遇到诸多障碍,还在很多方面都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无疑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带来很多不便,从而增加了其务工的成本,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医疗、住房以及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都是现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所引发的。因此,我们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统筹规划,使户籍制度的改革能够得到稳步的推进,进而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务工收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较低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就限制了农民工的从业范围,使其大部分都从事高风险,高强度,低技术含量,低收入,这些较低层次的工作,这不仅降低了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也加大了其务工成本,从而减少了农民工的务工净收益,降低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意愿。可见,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是减少农民务工外出务工成本,增加其净收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在注意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行农民的技能教育和培训。
3.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其务工的非经济成本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农民工一直处于权利缺失的状态,致使他们在务工过程中要承担很多风险,这些风险成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所要付出的重要非经济成本,因此,我们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关于农民工的相应保险制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保障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应该享有的社会福利,并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使远离家乡的农民工在陷入困境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并将其逐步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内,从而降低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非经济成本。
4. 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经济成本
现阶段我国在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大大的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经济成本,削弱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意愿。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政策来实现对农民工就业市场的管理,减少和取消农民外出务工所要交纳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民营及个体私营企业这些农民工主要从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争取做到根据经济变化相应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使之能够严格执行,从而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农民工就业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
[2]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3]魏礼群韩长赋:中国农民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
[5]何雨陈雯:“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12-15.
[6]菜昉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5,4-30
[7]王凡恩: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隐性成本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3
【成本收益分析】推荐阅读: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08-06
犯罪的成本与收益分析09-18
离职成本收益09-16
会计收益与成本06-27
收益/成本评估法07-04
成本与收益法08-10
企业并购中成本收益10-02
成本收益机制开放教育07-20
攻击者的成本与收益07-06
露地蔬菜成本收益情况调查报告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