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核算方法

2024-05-16

基本核算方法(共7篇)

基本核算方法 篇1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推进, 行业会计制度逐渐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行业间会计核算的差异逐步缩小。银行会计是专门针对银行这一特殊经济组织的会计, 作为财务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遵循的会计一般原理, 如基本职能、目标、前提假设、记账基础、基本的核算程序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等与一般企业会计都是相同的。但由于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从事资金融通的经济实体, 各项业务均以货币资金形态存在, 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会计科目、记账方法、会计凭证、综合核算等方面, 有别于其他企业会计, 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会计科目的特点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一步分类的标志或项目。它是会计人员设置账户和登记账簿的依据, 它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了条件。与非银行会计相比, 银行会计中使用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是普遍现象。

(一) 大量使用共同类科目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 按照归属的会计要素, 将会计科目分为六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和共同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会计科目是所有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都会使用的, 而共同类会计科目则是针对银行等少数金融企业设置的, 涉及面很小。它反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 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 其性质视科目的期末余额而定。对于银行而言, 共同类科目主要用于核算银行间往来、系统内联行往来、同城票据结算等业务。比如, 清算资金往来就是银行专用的一个典型的共同类科目, 用于核算银行间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款项。另外, 采用分账制核算的银行, 通常会设置“货币兑换”这个共同类科目, 来核算由于外币交易所产生的不同币种之间的兑换业务。

(二) 普遍设置表外科目

银行为了准确地反映其经营活动中发生的, 可能导致银行在未来某个时期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和其他不影响会计报表相关科目的业务, 通常都设置了表外科目进行核算并加以披露。银行的表外科目反映不引起银行资金增减、但需记载实物库存数量变化和备忘登记的重要业务事项, 其余额无需纳入资产负债表进行资金平衡。比如, 由银行印制、无面额的、经银行或单位填写金额并签章后即具有支付效力的空白凭证, 包括空白支票、银行汇票、不定额本票、联行报单等, 需要通过设置的表外科目“重要空白凭证”来核算。而银行待发行的、印有固定面额的存单、票据, 如未发行的国库券、定额本票等, 则通过设置的表外科目“有价单证”来核算。非金融企业也可能会设置一些表外科目, 譬如已摊销完毕的低值易耗品、担保等, 但不如银行设置表外科目那么普遍。而且相比之下, 银行表外科目隐藏的潜在风险较大, 所以必须自成体系单独核算。表外科目的记账金额一般为业务实际发生额或凭证票面金额。

二、同时采用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

记账方法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 如何将其记录在账户中的方法。按照发展轨迹, 记账方法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而复式记账法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 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非银行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而银行会计在日常核算中则同时采用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对涉及表内科目增减变动的业务事项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 对涉及表外科目增减变动的业务事项则采用单式记账法。银行会计中的单式记账法以“收入”和“付出”为记账符号。“收入”表示表外科目涉及的业务发生。“付出”表示表外科目涉及的业务注销或冲减。余额则反映结存或未结清的业务事项。因为银行普遍设置了表外科目, 所以在银行会计中使用单式记账法很常见。

例:某商业银行受理客户王红代保管有价单证业务, 票面金额为100万元, 已按规定办理各种手续。该商业银行登记代保管有价单证表外科目的会计分录为:

收入:代保管有价值品———王红户1000 000

王红到期提取代保管有价单证时, 应办妥各种提取手续。同时, 该商业银行应销记相应的表外科目。此时的会计分录为:

付出:代保管有价值品———王红户1000 000

三、会计凭证的特点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 作为登账依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银行的分工细、柜组多, 业务种类复杂, 在手工处理业务的情况下, 一笔业务必须通过会计凭证在有关柜、组和人员, 甚至在异地不同银行之间传递和处理才能完成。所以在银行内部, 会计凭证俗称“传票”。银行的会计凭证不同于非银行企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凭证的种类多, 格式各异

从凭证分类来看, 银行的会计凭证除了按照凭证用途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以及按照凭证形式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分类标准, 即按照凭证的使用范围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基本凭证又称为通用凭证, 是银行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业务事实自行编制, 并具有统一格式的凭证。该类凭证仅适用于银行内部, 不对外销售和传递, 适用于未设专用凭证的一切现金收入、付出和转账业务。基本凭证按格式和内容又分为: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转账借方传票、转账贷方传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特种转账贷方传票、表外科目收入传票和表外科目付出传票等10种。其中, 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属于复式凭证, 其余8种属于单式凭证。特定该凭证又称为专用凭证, 是银行根据特定业务的需要统一印制的, 具有专门格式和用途的凭证。这类凭证有些是由客户填交或联行寄来, 比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存款凭条、各种结算凭证等。有些则是由银行填制凭以办理业务, 比如联行报单、定期储蓄存单等。

(二) 以单式凭证为主, 兼用复式凭证

由于国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只要经营就必须将其货币资金存入银行, 需要的时候再到银行支取, 这就使银行集中了社会上大部分货币款项。而单位之间的支付结算清偿也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使得银行与社会上所有单位都有密切的联系, 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银行业务的涉及面广、量大, 岗位分工比较细, 这就要求会计凭证能及时传递, 便于记账和分类汇集。在银行会计采用手工核算, 甚至人机兼用的情况下, 采用单式凭证可以方便会计凭证的传递和按照会计科目汇总轧账, 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而且还有利于凭证的装订和保管。银行使用的基本凭证中除了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属于复式凭证, 其余8种均属于单式凭证。

(三) 大量采用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作为记账依据

银行的业务量大, 会计凭证的传递环节多, 会计凭证填写得正确与否直接涉及到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因此, 银行为了分清经济责任, 减少重复劳动和在凭证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差错, 提高工作效率, 银行的临柜业务大量采用由银行统一印制的、具有记账条件的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 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这些原始凭证有的是银行对外办理业务时所受理的, 比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存款凭条、借款凭证等;有的是银行根据业务事实自行编制的, 比如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各种结算凭证、利息存款通知单等。银行在审查无误后直接用其代替传票并据以记账。

四、综合核算的程序不同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一个会计循环中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 二者根据同一会计凭证进行平行登记、分别核算。明细核算对综合核算起着补充作用, 综合核算则对明细核算起着统驭作用。根据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即综合核算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分为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

银行会计综合核算的具体程序如下:1.根据同一科目的传票编制科目日结单, 轧平当天所有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发生额;2.根据各科目日结单借、贷方发生额的合计金额登记各科目总账, 结出当日总账余额;3.根据总账各科目当日发生额和余额编制日计表。从上述程序可用看出, 银行会计的总账是根据科目日结单编制的。科目日结单是反映各科目每日传票张数和借贷方发生额的汇总记账凭证, 类似于非银行会计核算中的科目汇总表。所以, 银行会计的综合核算类似于科目汇总表记账程序, 但它多了编制日计表的工作。日计表是反映当日全部业务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也是轧平当日全部账务的重要工具, 而且需要每日编制。银行综合核算通过当日记账、当日结账、试算平衡制度、按日提供报表等, 做到账平表符, 保证了银行会计账务核算准确无误, 避免银行资金安全遭受损失, 防止差错和舞弊, 大大提高了银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摘要: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 其业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 银行会计作为对银行这一特殊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既具有其他行业会计的共性, 在基本核算方法上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行业会计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大量使用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同时采用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会计凭证的种类多, 格式各异;会计凭证以单式凭证为主, 兼用复式凭证;大量采用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作为记账依据;综合核算的程序不同。

关键词: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凤卫.金融企业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8.10.

[2]温红梅, 马俊, 刘毅.银行会计 (第三版) .东北财经出版社[M].2010.7.

[3]傅伟.银行会计与企业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之差异.财会月刊[J].2011.3 (中旬) .

刍议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篇2

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 银行会计科目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经济业务的内容, 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及资产负债共同类。资产类会计科目反映银行的资产和债权。负债类会计科目反映银行债权人的权益。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银行投资人对银行净资产的所有权。损益类会计科目反映银行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成果, 包括银行的各项收入类科目和各项成本费用类的科目。资产负债共同类会计科目是银行会计所特有的会计科目, 它反映银行的债权和债务, 主要适用核算联行往来、辖内往来、同城票据清算等业务。二是按照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是用以反映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动的会计科目, 这类会计科目的余额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 并要求平衡。表外科目是用以反映不涉及银行资金运动但重要业务事项的会计科目, 这类会计科目的余额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 不要求平衡。比如银行的重要空白凭证, 它是一种无面额的、经银行或单位填写金额并签章后即具有支付效力的空白凭证, 包括支票、本票、汇票等。当发生重要空白凭证业务时, 虽然不能引起银行资金的增减变动, 但银行对外已经承担了经济责任, 需要设置“重要空白凭证”科目进行登记和反映。

二、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使用一定的符号在账户中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会计上的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方法和复式记账方法。我国银行业采用复式借贷记账法对银行表内业务所涉及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在核算表外科目所涉及的经济事项时, 一般采用单式记账方法, 如银行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空白凭证、未发行的国家债券、待结算凭证、待保管有价值品等应设置表外科目登记, 并视情况进行单式记账。这种记账方法以“收入”、“付出”为记账符号, 当表外科目所涉及的业务发生时, 记“收入”;注销和冲减时, 记“付出”;余额表示尚未结清的业务事项。

三、会计凭证的设置和使用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商业银行的会计凭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银行的记账凭证, 需要在银行内部组织传递, 因此记账凭证又称为“传票”。二是记账凭证按其填列的会计科目的数目不同, 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除此之外, 银行针对自身业务的特点, 将记账凭证按其使用范围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1.基本凭证。基本凭证是银行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业务事实自行编制的凭证, 包括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转账借方传票、转账贷方传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特种转账贷方传票、外汇买卖借方传票、外汇买卖贷方传票八种表内凭证和表外科目收入传票、表外科目付出传票两种表外凭证。现金收入、付出传票、转账借方、贷方传票是银行的内部凭证, 只限银行内部使用;当银行发生转账业务, 涉及外单位资金收付又是银行主动代为收款或扣款时使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和特种转账贷方传票;当涉及外汇业务和表外业务时使用外汇买卖借方传票、贷方传票以及表外科目借方传票、贷方传票。2.特定凭证。特定凭证是银行根据各项业务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各种专用凭证。这种凭证一般由银行印制, 客户填写后交银行办理业务或银行填制凭以办理业务, 银行用以代替传票并凭以记账, 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定期储蓄存单等都属于特定凭证。

商业银行的会计凭证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由于银行业务量大、岗位分工细, 故银行大量采用单式凭证以方便会计凭证的传递和按科目轧账, 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银行大量以客户提交的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三是银行会计凭证联数多。

四、账务组织

商业银行会计的账务组织是指账簿的设置、记账程序和账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账务体系, 它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

(一) 明细核算系统

明细核算是按账户进行的核算, 它在每个会计科目下设置明细账户, 以具体反映各账户资金增减变化及其结果。明细核算系统由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以及现金收入和现金付出日记簿组成。

1.分户账。分户账是明细核算的主要账簿, 包括甲、乙、丙、丁四种账。甲种账, 账簿设有借、贷、余三栏, 适用于不计息科目的账户或使用余额表计息的科目以及银行内部科目的账户。乙种账, 账簿设借、贷、余和积数四栏, 适用于在账页上加计积数并计算利息的账户。丙种账, 账簿设有借方、贷方发生额和借方、贷方余额四栏, 一般适用于借、贷双方反映余额的账户。丁种账, 账簿设有借方、贷方发生额、余额、销账四栏, 一般适用于逐笔反映、逐笔销账的一次性账户。

2.登记簿。登记簿是一种辅助性的账簿, 凡是分户账上未能记载而又需要查实的业务事项, 都可以设置登记簿进行登记。也可以用于统驭卡片账或控制重要的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实物及某些重要的事项等。

3.余额表和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余额表是核对总账与分户账余额和计算利息的重要工具。而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是记载现金收入、付出笔数和金额的账簿, 是一种序时和分类相结合的账簿。

明细核算的记账程序如下, 首先, 要根据传票记载分户账, 如为现金收入和付出业务, 则还要分别登记现金收入日记簿和现金付出日记簿。其次, 对不能入账而又需要记载的重要业务事项, 则在登记簿中进行记载。最后, 银行每日营业终了时需要按分户账各账户的当日最后余额编制余额表。

(二) 综合核算系统

综合核算是按各会计科目进行的核算, 它综合、概括地反映各科目的资金增减变化情况, 是明细核算的总括反映。综合核算系统由科目日结单、总账和日计表组成。

科目日结单是每一会计科目当天借、贷方发生额和传票张数的汇总记录, 是轧平银行当日账务和登记总账的依据。总账是按货币, 分科目设立的账簿, 是各科目的总括记录, 是综合核算的主要账簿。日计表是反映当日全部银行业务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也是轧平当日全部银行账务的重要工具。

高校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改革浅析 篇3

(一)编制高校部门预算的合并需要 2000年初为了加强部门 预算的编制,改革实行了将基本建设项目包含于部门支出预算中 为了强化部门预算的项目管理,需要将新部门预算统一编进不同 性质的基建收支事项,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使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当前高校事业业务与基建业务分 别独立核算形成两套会计体系,使许多高校新修建的校舍已投入 使用多时但移交手续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办理. 从而导致明明有 实物资产但事业财务账上没有反映,使得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 人为造成账实不相符。

二、合并高校基建与事业财务报表的前提条件

(一)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合并时先确定何种会计制度更适合 合并需要。由于高校基建财务的运行遵循于《高校基建会计制度》, 披露基本建设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事业财务的运行遵循于《高 校会计制度》,核算高校收入、支出、资产、净资产、负债的情况。而 基建资金实际是从事业财务转来的,其本质还是高校资产的一个 整体,只不过是核算渠道发生了改变。可把《高校会计制度》作为合 并的首选制度。将基建资金占用类科目并入资产类科目,来源类科 目并入负债和净资产类科目。

(二)增加合并报表项目 在事业资产负债表内增加报表栏目, 反映高校基建资金收入、使用及结余的情况。如为了反映基建的借 款情况,可在“借入款项”栏的下一行增设“基建借款”明细项目栏; 为了反映基建的在建工程,可在原“固定资产”栏的上一行增设“在 建工程”项目栏;为了反映基建资金的结存情况,可在“事业基金” 栏的下一行增设“基建结存”明细项目栏。需强调的是,形成资产的 基建资金和余下的资金需移交事业财务。所以基建结余就是事业 累计结存需并入事业财务净资产。

(三)增加合并报表附注披露 将高校基建财务的会计主体当 作母公司控股下的子公司,并在报表附注中逐项反映当年转入事 业财务的资产、已竣工结算及新开工的工程。从而真实反映高校的资产及资金流动情况。

三、合并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的具体步骤

(一)会计制度重新制定 将基建工作内容的资金筹集、收入、支 出、竣工决算等直接并入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由于我国从20世 纪90年代起就尝试着将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并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从而为高校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合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财务管理体制调整 首先取消基建部门下设的基建财务 科,将其转入到财务部门,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了财务人员认真、独 立履行职责。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 规定,主管财务的领导应直接对基建会计的真实准确性负责。配备 专业水准高、讲原则的高素质会计人员。

(三)会计科目合并 在事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根据基建财务 管理的要求增加或减少某些基建会计科目。具体做法如下:在收入 类科目内增设“基本建设拨款”项目,用以核算和反映财政资金拨 入高校基本建设资金的真实情况。在支出类科目内增设“基本建设 支出”科目,用以核算和反映已列入当年基建计划,用国家专项基 建资金和单位自筹的建设资金所核算的各项实际支出,还包含从 金融部门筹措的资金和资本化利息费用。在资产类科目内增加“在 建工程”项目,用来核算和反映高校的在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技 术更新工程、重大修理改造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成本。还包括安装设 备的价值,并且可根据现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要求增 设“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等二级 科目。在负债类科目内增加“应付工程款”项目。删除“结转自筹基 建”科目。净资产类增设“基建结余”科目。

基本核算方法 篇4

近日,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 (征求意见稿) 》 (下称“《征求意见稿》”) , 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主要明确了制定依据和目的、适用范围、钢铁行业产品定义、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 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等内容;明确了钢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通常以生产工序为基础, 以工序产出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 并规定了相关工序产品的具体内容;规范了钢铁产品成本的项目分类和主要费用要素项目和内容;适度引入作业成本法, 规定了钢铁企业产品成本的归集、分配和结转流程;附则中按照生产工序环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钢铁行业生产工艺流程。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 对于提高我国钢铁行业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会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有利于提高钢铁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的可比性, 促进行业成本对标的深入应用, 提升对标管理的成效。

基本核算方法 篇5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是指高校教育成本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当前, 高校教育成本已具有明确的对外报告要求:2014年1月正式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所列示的《收入支出表》, 要求高等学校分项目清晰反映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各项事业支出的情况。可见, 从对外报告的角度考虑, 有且仅需要学校一级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同时需要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与大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对应, 为有效落实经济责任制, 实施绩效评价, 同时直观比较不同学科专业教育成本的差异,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可以且应该以二级学院为基本单位划分, 有条件的学校亦可进一步细分至专业。这亦正好符合新《财务制度》规定的“逐步细化成本核算, 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的要求。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亦称客体, 是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的成本。一些学者认为,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 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其教育产品——在校生 (毕业生) [2];另一些学者认为, 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 教育产品应是指教育服务[3]。诚然, 高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大学生, 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所述, “学生不可能被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任意塑造, 现代法律和伦理更禁止将人作为买卖的对象[4]”, 因此, 直接将大学生定义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不恰当的。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界定, 结合会计可计量性的基本特征要求, 笔者认为,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是指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旨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认成本归集的范畴。根据成本信息的覆盖领域,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3], 三种模式都是以二级学院作为核算主体, 但在间接费用的分配范围上呈升序排列:第一, 直接教育成本模式, 仅核算二级学院发生的教学费用支出, 不分配间接费用;第二, 间接配比教育成本模式, 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校级有关教学费用进行分配;第三, 全成本模式, 核算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 分配校级有关教学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综合评析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直观、简洁, 但所提供的成本数据不完整;第三种模式最为复杂, 但提供的成本数据包含教学支出和非教学支出, 不够准确, 且不利于控制公用支出;第二种模式符合受益原则, 也是大众普遍认可的教育成本概念, 且单独归集学校公用支出有利于加强行政管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此外, 新《财务制度》规定, 高校的教育费用, 指高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各项耗费[1];高校的管理费用, 指高校为完成学校行政管理任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1]。新《会计制度》亦专门指出教育事业支出主要归属高校各二级学院 (含其下属不单列的科研中心) 、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等各类学生思政教育部门、信息网络中心、电教中心、测试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教学辅助部门发生[4]。显然, 制度层面的费用划分, 为我们选用第二种模式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法律依据, 且进一步明确了费用归集的主体。

在会计实务中, 高校若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其二级学院的各项支出均有独立的账务体系, 可以直接确认, 则其工作重点在于校级层面发生的教学相关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高校若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则需要进一步在校级一级核算的基础上, 归集和分配各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及校级层面发生的教学相关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 可参照其《支出预算表》归集。以H高校为例, 其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学校支出项目包括工资福利支出、教学支出、学生支出、行政运营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工会党委支出、董事会经费 (民办高校特有) 、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支出和专项支出等。根据与教育活动的相关性及会计制度要求, 其中纳入教育成本核算的支出主要为教学支出 (不含教务处等校级行政管理部门发生) 、学生支出以及各二级学院、思政教育部门、教学辅助部门等发生的工资福利支出、行政运营支出、基础建设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等。为减少成本归集的工作量, 在会计核算时, 建议实行部门明细核算, 则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较容易从账户中取得。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分期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分期, 指的是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

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周期以学年为单位, 与高校的会计年度不相符。以为本科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为例, 其服务周期为4个学年, 每一个学年自公历9月1日起至次年8月31日 (以学生在校期间计算, 第四年止于6月30日) , 由此, 无论是以会计年度或是学年度为成本计算期间, 每个成本计算周期均存在很多“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 这给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带来了实际困难。但是, 应该看到, 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连续的, 且一般来说, 同一个时间段高校的在校生包含各个年级, 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由此, 其相近年级的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亦变化不大。有鉴于此, 我们可以将一个会计年度的上、下半年分别视为一个学年度的上、下学期, 将对在校不同年级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视为对一级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有学年度提供教育费用的综合体[5]。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建议以会计年度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 这既符合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报告要求, 亦可以规避成本核算周期与会计年度不一致带来的“在产品”分配工作量问题。

五、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选用

传统的成本核算基本方法是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范围各不相同, 但其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却是一致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 企业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产量线性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 因此, 其一般采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简单平均分配间接费用。这与高校教育成本的特性是相悖的。近年来, 学者讨论得较多的, 是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作业成本法, 通过关注作为基础成本对象的各个作业, 计算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 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一个作业, 是一项事件、任务或具体目的的工作单元[6]。作业是一种可以计量的狭义的、具体的交易活动, 又是一种动态活动, 其表现为资源的投入和另一种效果产出的过程。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作业耗用资源, 产品耗用作业, 从而导致成本发生”。因此, 作业成本法计量下的成本, 按作业的消耗量进行分配;作业成本的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 其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 大大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适用于间接成本所占比重大;生产经营活动复杂的企业。若企业的间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 则依据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 可以采用传统成本会计的方法, 简单平均分配, 以降低核算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较为简单, 则其作业亦相对单一且同质, 同样无须逐个分析作业特点, 即可通过传统成本会计法归集和核算成本。

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符合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一是, 高校教育所发生的成本多属于间接成本。除奖助学金、实习实践经费等项目直接计入单个学生教育成本外, 其他大部分教育资源都是共享的, 如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场馆设施等, 其耗费均属于间接成本, 且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各异, 不能单纯按照学生数、课时数等平均分配, 否则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进而影响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二是, 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为例, 涉及教师选聘、教材征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验管理、教学仪器维修等更具体的作业, 且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其各自的特点, 应分析各项作业的特点, 发生原因等, 归集、核算和反映作业成本, 寻求管理改进。

此外,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信息资料除报告产品成本外, 亦报告各作业的成本, 包括各作业的资源投入与产出状况, 还原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 其成本信息资料的详细程度高于传统成本计算法。有基于此, 作业成本法提供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 可以视作对高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7], 有利于高校管理者追踪、分析影响教育成本形成的各个环节的因素, 改进现有的必要作业, 减少不必要的作业, 降低支出。

六、结束语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是政府确定拨款和收费标准的依据[4];是高校强化内部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实施绩效评价的基础;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途径。本文的探讨, 集中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 说明核算主体要符合对外报告和内部管理的双重需求, 以二级学院为基本单位开展成本核算;核算客体不应是人, 而是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耗费;核算范围是各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 且要同时分摊校级有关教学费用;核算周期应与会计年度保持一致;核算方法宜采用作业成本法, 以利于成本的正确归集和分配, 并提供作业层级的可靠的成本信息以寻求有效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S], 2012-12-19.

[2]刘悦.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 2014 (11) :119-122.

[3]尤谊, 谢娟, 张贺章.高校教育成本:理论基础、计量及其构成[J].会计之友, 2009 (2) :40-43.

[4]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会[2013]30号) [S], 2013-12-30.

[5]孙丽雅.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学成本计算模式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6 (7) :116-118, 125.

[6]查尔斯·T·亨格瑞等.王立彦等译.成本与管理会计 (第11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基本核算方法 篇6

一、基建核算并入学校行政会计统一核算, 一套报表全面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

按照现行财务制度, 学校基建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行政会计核算体系之外。由此, 学校行政会计报表所报出的报表, 都不包含基本建设数据。这样的报表不能全面反映学校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近年来, 随着各单位的不断发展, 学校的基建投资规模逐年增长, 很多的基建项目需要贷款和自筹一部分资金, 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单位偿还。由于基建会计独立核算, 由本单位偿还本息的贷款没有体现在单位的财务报表上, 造成本单位负债状况不实, 其盲目扩大投资, 可能给单位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同时贷款利息由单位支付没列入基建财务费用, 也使基建项目的核算不准确, 最后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偏少。

建议将学校的基本建设资金核算并入学校财务会计核算, 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增加“基建投资”和“在建工程”两个科目。“基建投资”按项目、投资主体设置明细科目, 核算各投资主体包括由单位自有资金转入的基建投资款;“在建工程”按项目、基建支出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核算所有基建支出和费用。核算办法如下:

(一) 收到拨入基建款时, 借款“银行存款”, 贷记“基建投资”;学校自由资金转入时, 借记“事业基金”等科目, 贷记“基建投资”。

(二) 基建项目结束后, “在建工程”所发生的支出和费用转入“基建投资”核销, 借记“基建投资”, 贷记“在建工程”, 同时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当“基建投资”小于“在建工程”时, 由学校的基金——“事业基金”等转入弥补。当学校“事业基金”等贷方余额不足时, 表明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超出自有资金范围, 可以起到到警示作用, 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把学校的基本建设规模控制在学校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避免单位的财务风险。关键是通过调整财务报表能够一目了然全面的反映学校的资产、负责及净资产的状况。

二、拓宽高校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

目前由于各高校扩大招生, 不断加大基本建设投入, 不断改善学校的基础条件 (场地、校舍和设施设备) , 或者新征土地重新修建以改善学校的基础条件;目前学校正常经费收入均能满足学校的日常开支并有部分结余。但由于要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及大量补充购置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 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大量的资金, 使学校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单纯的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及自收自支的结余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建设的需要,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增加专项拨款, 采用政府贴息的方式给予帮助, 或者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以及增加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产业的能力, 多渠道解决高校高负债的难题。

(二) 调整金融机构对高校的融资政策。创新高校融资渠道, 可考虑设立高校融资平台。整合高校的信用、资产、管理资源, 以高校的整体信用, 提高高校的信用等级, 获得商业银行的优惠金融服务。结合高校的发展规律, 金融机构需要调整高校融资政策, 针对高校特点设计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信贷产品, 延长偿还贷款时间变为高校提供短期贷款为主为提供长期贷款为主。

(三) 利用原老校区土地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土地置换筹集建设资金。减化土地置换的手续, 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并支持各高校在土地置换中遇到的拆迁等困难, 使各高校在新校区建设期间能够使用土地置换资金, 减少高校的筹资困难。

(四) 利用融资过程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获取最大化的事业结余。各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合理的高校发展规划。利用高校融资的契机, 落实校长负责制, 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获取最大化的事业结余。从培养人才和国有资产合理使用等多个方面, 建立高校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高等学校的发展, 评估校领导的政绩, 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五) 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能够参与到高校事业当中, 这也是解决高校融资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让比较好的企业或者个人捐助高校建设是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 应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

三、加强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管理

高校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是由基建财务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主要是反映基建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 反映基建财务计划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财务决算可以综合反映和考核年度内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 投资完成情况, 单项工程造价、投资效果, 交付使用财产情况, 总结该工程在施工管理和其它方面的成绩和问题, 进行利弊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以利于提高投资效果。根据财务决算的性质, 可以看出, 基建财务决算编制主要是依靠基建财务人员, 通过他们辛勤工作, 日积月累的资料, 可靠的财务数据, 工程项目在实施全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预见的各项费用, 通过认真计算分析, 从账簿到报表连续地、总括地、系统地记录和反映, 是科学管理的总和。可见, 基建财务管理是工程项目决算的主体,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加强基建财务管理, 才能准确地编制好财务决算。

工程竣工决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经济利益, 审查重点应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查投标文件及合同约定的条款是否合理有效。

(二) 审查有关工程的施工方法特别是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大型设备的配置数量是否与施工组织设计一致。

(三) 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应扣减项目是否扣除。

(四) 审查有无虚增的分部、分项子目或对同一分部、分项、子目所包含的内容有无分列计取或重复计取的现象。

(五) 审查单价套用是否正确, 是否经过有关定额管理部门或双方确认。

(六) 审查材料用量是否真实, 价格是否合理。

(七) 审查工程取费是否与有关合同及当地政府部门的现行文件规定相一致, 有否有多算或重算现象。决算工作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资料归集, 主要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的清偿, 做到账证、账实、账表相符。

四、基建会计人员须参与基建招投标工作及经济合同的签订工作

基本核算方法 篇7

1.1 资金核算问题

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单位的资金核算工作存在着问题,资金支出管理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能对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样会极大影响国家投入的回报。资金的核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核算账户混乱。农业基建项目按理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很大的项目,所以理应和单位基本会计核算账户区分,在银行单独设立一个储存项目建设资金。一旦和单位基本账户混用,那么极容易出现农业基建项目资金被挪用、占用,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信息和建设状况[1]。

2)资金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规范。虽然国家有相关会计制度对如何设置会计核算科目做了充分的论述,但是有些单位依旧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级二级科目。如果会计科目不能具体反映项目的核算,那么使用者就很难得到具体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项目核算非常残缺不完整。

3)财会人员对项目资金制度了解不深刻。财政部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作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比如规定项目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不能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还有对预留质量保证金的规定以及收尾工程资金等诸如此类的规定[2]。实际上,很多单位的财会人员并不了解有这样的规定,这就出现了大量违规使用现金支出和滥用工程款的现象。

1.2“固定资产”科目设置不合理,其管理不完善

有的时候,有些单位建账会把“交付使用资产”中的一些内容计入固定资产,这就违背了会计制度的规定。有很多形成的资产在农基建项目竣工之后,总账中没有单位自用的资产,然而一般对这种没有形成单位自用的资产的监管和保护会少很多。

1.3 申报缺乏财会专业人员的指点

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中的第一条就提到了,农业单位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农业基本项目的建设,做好工作人员的分工工作,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水平,确保项目审批落实通过。一般情况下,任何企业单位的一项决策通过与否都会涉及到财务方面的可行性,同样,农基建设项目的申报更是如此。实际上,很多农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财会人员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如果财会人员缺少对前期研究的参与,那么很难为此项目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也不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资金的流动性管理。

1.4 农业单位财会工作者人才流失

虽然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但产业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这就导致很多财会人员不会选择农业这个行业发展。这样一来,整个行业的财会人员不仅流失,优秀素质高的财会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5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无论什么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无论是以成文的形式还是不成文的形式,都要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国家拨付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基本建设中,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对整个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督,否则就会出现财务漏洞,这样农基建设不能很好地进行。前文中提到农业单位财会工作者越来越少,这也极易导致企业审核与记账都由同一个人完成。如果只注重建设项目本身,而不注重财务管理,也就不能很好地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管理[3]。

2 应对策略

2.1 完善项目资金会计核算体系

项目单位应该完善项目资金会计核算体系,为项目专门设立专户管理项目建设资金,按照相关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与此同时也要重视配套资金的核算,这样就能够更完整地进行项目资金的核算。

2.2 合理分配岗位,职责分明

项目单位要建立机制,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全部过程。这样能够保证项目预算更准确,建立一个良好的资金结构,能够很好掌控整个项目流程。

2.3 培养财会人才,提高财会人员业务能力

做好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基本建设项目中财会人员的基本素质。一个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能否有效地进行。不仅财会人员自己要去努力进取,也需要单位定期组织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培养储备人才,不仅提高财会人员知识方面的认知,还有道德职业操守的提升。

3 结束语

基建问题不仅仅局限本文所陈述的问题,人们还应继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和发现问题,然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农业基本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肖红勤.新会计制度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3(18):247-248.

[2]许金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的会计核算[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28-29.

上一篇:拆方研究下一篇:普法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