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方法变革

2024-11-03

核算方法变革(精选3篇)

核算方法变革 篇1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与原所得税准则比较,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全面采用与国际所得税会计准则趋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而使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所得税会计理念的转变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理念由旧准则的收入费用观转到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观。

所谓资产负债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报表重心,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出发,强调在每一会计期间确认和计量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所引发的未来期间所得税的流入或流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即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在资产负债观下对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企业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资产负债表确认每一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则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得出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收入费用观则要求考虑与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和计量,然后再确定收益。由于会计的收益确定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因此产生了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额,倒推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弊端,导致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新准则资产负债观的确立,体现了我国会计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大趋势。

二、新概念的引入

在旧准则下,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新准则科学地引进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摒弃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时间性差异强调的是差异的形成与转回,而暂时性差异强调的是差异的内容。暂时性差异和计税基础的引入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实现了我国所得税会计基本理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

我国原有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而新准则中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 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由于应付税款法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体现权责发生制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的会计影响。

2. 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影响金额的会计方法。递延法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仍按原来发生时的税率循序转销纳税影响额。递延税款借项或贷项并不能完全反映为一项资产或负债。

3. 损益表债务法

损益表债务法基本原理是所得税费用应当以企业当期确认的收入和费用与按税法规定应确认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计算时间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当预期税率发生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并要求按根据变动后的税率计算的金额调整递延税款余额。

4.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和递延法,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此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此方法将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归属为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下面以固定资产和长期借款为例剖析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原理。

例1某项生产设备原价为20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净残值为0。第1年末,未计提减值准备,假设企业当期利润总额为5000万元,且不存在其他任何税前调整项目,所得税税率为25%。

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2000万元-200万元=1800万元;计税基础=2000万元—400万元=1600万元;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一计税基础=1800万元-1600万元=2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当期发生额=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4800万元×25%=1200万元。企业于第1年末的会计分录为:

例2企业有一笔到期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1000万元,企业当期预提借款利息共计60万元。税法规定借款利息于实际支付时允许税前列支。假定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总额为5000万元,且没有发生其他税前调整项目。

会计上当期确认利息费用,所以该负债本期末的账面价值为1060万元;而税法上要等到这项借款利息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负债,同时确认可税前抵扣的费用项目60万元;

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60万元-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60万元=1000万元;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一计税基础;1060万元-1000万元=6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当期金额;;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5060万元×25%=1265万元。企业于确认预计负债的当期作会计分录为:

四、所得税会计变革的意义

1. 能够反映出更真实、更详细的所得税会计信息

原制度中应付税款法不反映税法与会计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间差异对未来期间所得税的影响。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虽然考虑了时间对纳税的影响,但只注重差异本身,而对差异产生的根源没有清晰地反映出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强调暂时性差异,更强调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根源在于资产和负债,因而能够真实、详细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

2. 减少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增强可比性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前,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中任选一种,这样选择余地太大,使得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后,所有上市公司必须统一规范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相同,提高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由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论更科学、反映更全面、操作更简单,既涵盖了利润表债务法的优点,又规避了损益表债务法的缺点,因此,被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用。而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跨国经营的日趋普遍,也在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财务报告具有更强的可比性。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会计国际化,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好地与国际惯例趋同,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算方法变革 篇2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 深入开展以“225”管理创新体系为核心的管理提升活动仍将是我们集团公司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法宝。如何有效地发挥这个创新体系的强大功能、助推管理提升活动更上一层楼呢?我们认为: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 变革成本核算模式是一个重要抓手。

一、目前成本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集团所属企业所处行业不同, 成本核算模式不尽相同, 钢铁业采取分步结转法, 机械制造业则采取分批法或单合同核算法, 这些核算模式本身就各有优缺点。另外, 由于成本核算人员多为财务会计出身, 管理会计知识和职能意识缺乏, 所以成本核算在配合“225”管理创新体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1. 成本中心设置不合理。成本中心是成本可以核算的最小责任单位, 它的特点是:一是要确定成本发生的责任区域;二是确定成本管控责任人;三是为最小成本责任单元。

目前, 各企业成本中心的设立各有特点, 但是, 许多成本中心, 要么是条块分割, 与生产工序不衔接;要么是设置太笼统, 没有划分为最小的成本责任单元。

2. 不少企业将预算指标中的成本指标分解为成本中心的控制指标, 往往把预算成本作为标准成本去控制, 但忽视了实际标准成本的制订和实施。

3. 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特别是随意或简单分配间接费用, 造成工序之间成本转移不真实、不严谨, 造成为绩效考核提供的数据出现偏差, 打击了一些成本中心降低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4. 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企业在完成生产经营预算目标面临困难的情况下, 企业高层应对困难的办法不足, 保利润和降成本的责任没有通过核算和考核平台随时传递到每一个职工身上。

二、如何变革成本核算模式

1. 加强标准成本核算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最大限度的发挥成本中心的作用

标准成本制度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根据制订的标准成本来控制实际成本的发生, 以达到降低成本目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标准是针对明细产品在各成本中心的消耗而制订的, 它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而消耗标准又分直接材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动力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

消耗标准是成本标准的关键, 消耗标准制定的依据为工艺技术规程、生产操作规程、预算指标、历史消耗资料。而价格标准除了考虑成本补偿外, 还要考虑市场价格的变化。

制订标准成本后, 不仅成本中心有了核算依据, 而且成本中心之间按照工序进行成本转移也有了计算依据。

成本标准的制定除了财务部门参与外、各成本中心及工艺技术人员也要参与, 同时要成立一个权威机构来制定和修订标准, 同时结合行业及世界先进企业的资料来补充和完善标准。

标准成本制订并下发后, 各成本中心要结合实际来进行实际成本、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对比和差异分析。

制订标准成本后, 首先方便了工序之间的核算;其次是分清了成本中心的责任;三是便于开展分析和控制;四是为集团公司2015年实现成本一日核算打下了基础。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特别是生产非标产品的机械制造企业, 缺乏经验数据, 无疑会加大了工艺和财务部门的工作量。目前集团公司正在推进信息化建设, 无疑为各单位推行标准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推行作业成本法, 解决传统成本核算造成的信息失真问题

所谓作业成本计算法, 不是直接考虑产品成本或工时成本, 而是首先确定间接费用分配的合理基础——作业 (或者工序) , 然后找出成本动因, 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成本池, 一个成本池所汇集的成本可以按其具有代表性的成本动因来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 使之归属于各个相关产品。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 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 由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池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 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 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这样, 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 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或产量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 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使成本核算更准确, 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3. 实施责任成本管理, 实现利润和成本的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

实行责任成本, 就是根据利润指标, 倒算成本指标, 将此成本指标作为目标成本来进行分解, 分解到各成本中心的成本指标为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根据预算执行进度, 定期滚动调整责任成本指标。

责任成本的分解, 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特点, 体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投入产出的原则, 通过横向和纵向分解, 建立以价值指标为主线, 以数量指标、效率指标、质量指标为支线, 纵横连锁的成本指标体系, 最终体现在保利润、保预算, 实现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上来。

ERP系统中会计核算语言的变革 篇3

一、建账程序复杂化

会计信息系统中, 建账已经不单单是建立账本, 录入期初数据了, 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账指软件初始化。初始化功能是供软件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时运用的, 除了输入总分类和明细分类会计科目名称和编码外, 还要输入会计核算所必需的期初数字及有关资料, 包括年初数、累计发生额、往来款项、工资、固定资产、存货、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核算必需的期初数字;计算有关指标需要的各种比例;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包括借贷记账法或收付记账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定义自动转账凭证;输入操作人员岗位分工情况, 包括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权限、操作密码等。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问题

我国现行制度下, 各行各业的原始凭证没有统一的规格, 导致记载着这些原始信息的原始票据及其他的单据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企业总部。这就是说,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及其它的档案资料发生了分离, 这对于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不利的, 也不符合现行会计法规的要求。加之网络财务以及由电子商务带来的网上支付, 使电子中介作为一种工具被引入到生产、交换和消费中, 电子化的原始凭单与票据不管会计人员是否青睐, 都必将逐步取代大部分的纸质凭证, 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原始单据的电子化将不仅克服纸质凭证因人工传递而速度慢的影响, 而且从Internet接收之后即可自动确认和转换为数据库记录, 使得许多经济业务在其发生的同时其信息就能“实时”地进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从而大大促进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速度和效率。

三、记账凭证的消亡问题

ERP等管理软件数据处理功能强大, 提供相关信息的功能很强, 其记账凭证通常根据输入的原始凭证自动生成, 那么这样的方式是否还需要类似传统会计处理数据的模式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 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 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还是基于记账凭证式模式收集数据, 这样的信息多数是货币性的, 它是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需要的不仅包括货币性信息, 还应包括非货币性信息, 即信息的全面性。为达到这一要求, 我们在进行业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可以按照业务事件个体特征和属性进行信息收集、存储, 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其实质就是不能再完全按借贷方法方式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 这样记账凭证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四、科目汇总表、账簿的地位问题

在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 如果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总分类账, 其工作量是比较大的, 为了简化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减少工作量, 于是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就应运而生了。所以科目汇总表的产生目的就是为了在登记总账时减轻工作量而设置的核算程序。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演进和发展, 计算机越来越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总分类账的形成是直接从数据库调用其记录自动完成。这样就不存在工作量大小的问题, 于是科目汇总表就失去了存在基础。其地位被深深动摇。

账簿, 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 在IT环境下, 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 账簿实际上是“虚”的。这里的“虚”是指存储于介质上, 一般并不存在于账簿中, 更不是像传统会计那样每个账户对应一个数据文件, 分别存储。在逐步发展的ERP系统中, 由计算机根据会计凭证自动登记机内账簿。由此看来, 账簿记录只不过是根据相关的数据库文件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 保留了业务数据库记录文件及相关数据, 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 并且报表的数据也是来源于数据库记录的。可见, 在IT环境下, “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 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五、对账含义不同

对账, 简单地说, 就是核对账目, 在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 有时难免发生各种差错和账实不符的情况。因此, 为了保证各种账簿记录的完整和正确, 如实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状况, 就必须核对各种账簿记录, 检查记账工作有无差错, 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为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而在IT环境下, 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 总账和明细账的形成, 都是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记录生成的, 数据都出自一源。并且随着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和速度的提高, 计算机对总账和明细账的生成又不会出现错误, 所以账证、账账之间的核对就显得没有必要了。而有些财务软件还是设置了此功能, 但是其目的是不一样的, 它主要是为防止人为的篡改程序或病毒的感染而设置的。所以在ERP系统中, 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相比, 对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六、报表内涵问题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报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 是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途径。报表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报表按其反映的内容, 分为动态和静态报表, 按其编制的时间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 虽有此分类, 但在编制过程中由于人工计算复杂和工作量大等的情况, 有些报表并未按此分类进行编制;而在IT环境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实现上述报表的分类编制, 变得非常简单, 并且报表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一是数据源方面。随着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到ERP系统, 报表的数据源主要是账簿;而在IT环境下的报表数据源主要是原始信息。因为在业务事件发生时, 已按照事件的特征和属性进行了信息的收集和存储, 数据库中存储的最初的、没有加工的原始信息, 降低了数据的汇总与合计, 可避免由于大量汇总而丢失信息。二是技术方面。在IT环境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报表的编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使得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需求分时或实时地编制静态和动态报表。为适应此环境的变化, 应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二维平面” (时间、空间) 财务报表模式转变为“三维” (时间、空间、速度) 交互式信息交换财务报表模式。速度是指会计主体对社会公众披露财务报表应是实时的, 所有信息使用者只要轻轻一点鼠标, 即可享用会计主体WEB网站有关的会计信息源。三是内容方面。长期以来, 企业主要利用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把财务信息传递给外部使用者。在这一财务报告模式下, 企业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同的财务报告。通用的财务报告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它对报告单位、审计人员等而言是经济的、实用的和方便的, 而并不是在于它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使人们对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个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使信息生产成本的约束不再成为提供最低量信息的瓶颈, 于是报表的个性化将变得更加普及。

摘要:从ERP系统中会计语言发生变革入手, 详细介绍了ERP系统中的会计语言逐步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ERP系统,会计语言

参考文献

〔1〕黄艳芬.IT环境下会计语言的变革〔J〕.科技与经济, 2006 (1) .

〔2〕毛龙生.浅谈从会计电算化到ERP中的会计核算系统〔J〕.商场现代化, 2006 (5) .

〔3〕詹奎芳.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06 (3) .

〔4〕程飞.ERP时代会计管理的变革〔J〕.管理视野, 2006 (15) .

〔5〕赵惠媛.ERP系统环境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J〕.科技信息, 2004 (6) .

〔6〕李彬.ERP系统的引入对会计人员的影响〔J〕.船舶物资与市场, 2007 (3) .

〔7〕王云鹏等.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 (8) .

〔8〕黄国玲.浅谈网络时代的会计特征〔J〕.会计之友, 2005 (1) .

〔9〕苏新建.浅析ERP系统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07 (8) .

〔10〕史良军.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6) .

上一篇:主题性创作下一篇:专业知识是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