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系统

2024-05-23

基于信息系统(共12篇)

基于信息系统 篇1

1 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而且当今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由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主导,这一变化使得企业客户或解决方案供应商需要重新考虑和设计企业管理系统,以便涵盖更多的外向型系统元素。纵向到横向的加强,整合产业链、共享资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集中管理和协同商务是软件行业大势所趋,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软件系统的应用规模和复杂程度迅速扩大。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企业的应用系统数量不断增加、业务日趋复杂,经历了从最初的业务简单、基本封闭的单个应用系统到业务复杂、相互独立的多个应用系统,再发展到目前的统一、互联的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图1展示了企业应用系统的发展。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应用系统在一些涉及到系统底层、与业务不相关的技术实现上存在着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种情况不仅仅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效率,同时也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业务整合、系统集成需求的不断提升,各应用系统都强烈地需要公共的服务及组件、统一的界面风格、统一的认证方式以及统一的集成接口等,而这些正是信息系统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提供的功能。如图2所示,企业中的各应用系统需要统一、稳定的信息系统平台。

信息系统平台是实现应用重用和系统互操作等的基础软件技术架构,在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之上进行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可对企业的业务知识进行有效积累,提高技术和业务组件的复用,保证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通与集成。同时,基于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及维护,将极大地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开发及维护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图3展示了企业中各应用系统与信息系统平台的关系,各应用系统都基于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且各应用系统相互集成。

2 设计思想

信息系统平台位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层,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公共的服务及组件、统一的界面风格、统一的认证方式以及统一的集成接口等,图4展示了信息系统平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层次,信息系统平台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因此,信息系统平台在设计时首先要保证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及高性能的要求,这是保证基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各应用系统具有可靠、稳定、高效特性的基础;另外,灵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易管理性、安全性等也是设计信息系统平台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从应用系统开发及部署的角度来看,如图5所示,软件开发过程日趋复杂,从设计到开发,再到后期的部署及维护,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一些影响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问题,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也是设计信息系统平台的考虑因素。例如,暴露给用户的功能及接口应尽可能地统一、简单;要考虑到对各种规模的项目的支持,让大规模的开发团队高效的进行开发;对于实际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重复性工作,应进行抽取,以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及质量等等。

另外,如何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快速地“转移”到应用系统中以及如何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规范及最佳实践“传递”到工程项目中,也需要在进行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时重点考虑。

3 架构

信息系统平台是企业中各个应用系统的基础,因此,信息系统平台的架构需要具备让各个应用系统进行快速、方便的集成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技术的演变,进行应用系统之间集成的模式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最初的文件传输到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集成,再发展到目前的以共享功能为基础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的方法包括分布式对象调用及基于服务的集成。

分布式对象调用的集成方式通常使用远程过程调用(RPCs)技术,这种方式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在开发人员看来,调用远程对象就像调用本地对象一样。然而,使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如.NET Remoting、Java RMI、CDOM、CORBA等),将使得应用系统之间紧耦合,增加了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复杂度。由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以上这些缺点,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采用基于服务的集成方式来进行应用系统之间的功能集成。采用基于服务的集成方式,通过各种消息交换模式,如请示-响应、单向、双向等,应用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将明显下降。另外,在应用系统间传递的消息都遵循一些共享的Schema,这些消息在被传递到服务前,可由一些中间件对这些消息进行某些预先的、通用的处理,比如消息合法性验证、身份验证及权限控制等。一些更高级的消息交换模式,例如发布-订阅模式,也可以在基于服务的集成方式中使用。

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使得应用系统之间可以通过基于服务的集成方式来进行应用系统之间的功能集成。图6展示了基于SOA架构的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图中WCF为.Net中一种实现SOA架构的技术)。

如图7所示,基于SOA架构的信息系统平台,将为应用系统提供面向服务的应用系统总体架构,该架构遵循SOA的指导思想,由以下各元素组成:

●服务接口层-服务接口层定义了服务所提供的操作、为了与每个操作进行交互所需要的消息以及这些消息进行交互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服务接口层通过服务接口进行描述,服务接口描述了服务操作及操作相关的消息,服务实现则实现了服务接口所描述的功能操作。另外,服务接口层还实现了外部系统与服务内部之间数据的相互转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合并及操作各种业务组件,实现了服务(服务接口层所定义的服务)的复杂业务逻辑。一般情况下,许多服务通常只需要进行一个简单的逻辑操作即可完成定义的功能,但对于复杂的服务接口,通常需要组合一些常用的模式或通过业务规则引擎来实现定义的操作。业务逻辑层通常包含业务实体来存储及操作业务域数据。另外,在某些复杂的场景中,业务逻辑层还包含业务工作流,工作流定义了企业或组织内部的复杂业务流程,并根据预定义的流程控制着一些多步骤的、角色相关的、长时间运行的业务操作。

●资源访问层-资源访问层包含了数据访问相关的逻辑,包括对系统内部数据库、文件系统的数据访问,也包括对外部应用系统的数据访问。对外部应用系统的数据访问一般通过服务代理来进行,服务代理将您的应用系统调用各种外部服务的逻辑及特性分离出来,并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功能,比如维护您的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与外部服务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

4 应用系统

信息系统平台使得企业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以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为例,基于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已被证实的模式与实践融入到开发过程中,快速地开发出SOA架构的应用系统。使用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师及开发人员能够将精力专注于业务领域,以快速地开发出适合企业/组织并满足客户要求的应用系统。

对于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提高项目开发起点-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能够创建包含已被证实的模式与实践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为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具有坚实基础的项目开发起点,从而避免了项目初始阶段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所开发的应用系统将比直接从最底层所开发的应用系统拥有更高的起点及更深的层次,例如,体现SOA架构的解决方案、松耦合的业务模块组织、认证授权及日志管理等基础模块的复用等等,以此作为应用系统开发的起点,将有助于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更快、更好地开发应用系统。

●降低项目风险-通过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创建包含了最关键的架构、机制及可重用组件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能够将注意力关注于非底层的、业务相关的设计及技术难点,从而能够在项目开发生命周期中尽早地识别及发现应用系统中所在的风险与问题。例如,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中的WCF Service Factory Guidance Package能够帮助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快速、正确地开发基于WCF技术的服务组件,从而可以使得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能够更关注于WCF之上的、业务相关的风险及问题,例如如何定义服务组件之间的通信接口及依赖关系等。

●提升项目质量-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提供了大量可重复使用的组件(例如日志组件、权限验证组件等)、控件(例如界面控件)、工具(例如Guidance Package、资源管理工具等),以及用于指导项目开发的最佳实践及示例程序,以支持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所有的组件、控件、工具、示例代码及文档都分别专注于各自的应用领域,例如数据访问、消息通信、异常处理、权限验证等,且每一项都经过了严格的评审及测试过程。

●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提供了与Visual Studio集成的Guidance Packages,Guidance Package使得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能够基于平台提供的Guidance Packages?快速地进行创建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创建业务模块、创建业务实体、创建数据访问对象(DAO)、定义业务日志及自定义异常、创建Service Contract、创建UI界面等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

●加强项目一致性-由于采用自动化的Guidance Package开发工具及相同的技术、模式、组件,使得应用系统各业务模块的开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间接地降低项目的沟通成本、缺陷检出及修复成本。

综上所述,基于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已被证实的模式与实践融入到开发过程中,快速地开发出SOA架构的应用系统。图8及图9分别展示了基于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应用系统服务及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流程,通过大量自动化的步骤,开发效率及产品质量都将得到极大提高。

5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应用系统需要统一、稳定的、基于SOA架构的信息系统平台。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等过程提供了一套结合了大量已有项目的开发模式及最佳实践的工具、技术及方法。基于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师及开发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已被证实的模式与实践融入到开发过程中,快速地开发出SOA架构的应用系统。

摘要: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是宝信软件研发部自主开发的基于微软.Net技术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平台,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等过程提供了一套结合了大量已有项目的开发模式及最佳实践的工具、技术及方法。作者首先讨论了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给出基于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然后讨论了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思想及架构,最后结合宝信.Net信息系统平台说明如何快速实现一个典型企业应用系统。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平台,面向服务的架构

参考文献

[1]Microsoft Corporation,《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for.NET》,2002

[2]Microsoft Corporation,David Trowbridge、Ulrich Roxburgh、Gregor Hohpe等,《Integration Patterns》,2004

[3]Microsoft Corporation,David Trowbridge、Dave Mancini、James Newkirk等,《Enterprise Solution Patterns using Mi-crosoft.NET》,2003

[4]Microsoft Corporation,David Chandra,Anna Liu,Ulrich Rox-burgh等,《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Integration》,2003

基于信息系统 篇2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PGIS)是公安信息化的高端应用,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安信息的可视化分析与展示,拉动公安信息整合、信息共享,提升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随着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省、市、县三级消防指挥中心均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做为灭火救援指挥调度平台辅助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功能,使其更加贴近消防部队实战需求,勤务工作随之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

一、传统消防勤务工作机制的不足。传统的消防勤务工作由于缺少现代化的信息辅助手段和智能化的软件决策支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消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接处警工作效率低下。传统的消防接处警工作采用人工记录的方式,效率低,查找复杂,核实火警信号的“真伪”性存在一定困难,并且遇有大火大灾还需要人工从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中查找有关的灾情资料、地图等信息,反应速度缓慢,导致小灾变大灾、延误战机等。

(二)分析研判不足。由于消防部队灭火作战、消防监督、社会宣传等工作的需要,消防部门需要对诸多的单位、高层、场所以及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在传统的消防工作中,这些数据基本以纸质或电子文本的形式存在,在缺少地图定位采集的情况下,这些庞大而且离散的数据在城市中大量分布给消防部门灭火作战、消防监督、社会宣传等工作的信息统计、分析研判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缺乏勤务工作全程管控。传统消防勤务,指挥中心、基层中队、车辆相对独立,执勤车或行政车辆一旦外出,就只能靠无线电设备保持和指挥中心联系,指挥中心也无法对车辆进行有效掌控,如车辆超速、跨辖区、行车线路等。在灾害处置现场,由于没有“一张图”的概念,指挥中心无法有效掌握各个参战中队的停靠位置,参战力量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现象,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和高压态势。

二、基于GIS的数字地图消防应用。以温州消防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为例,温州市消防支队于2009年7 月起就委托第三方公司在市公安局PGIS平台上进行图层的二次开发,在PGIS原有图层的基础上,增加了 “消防水源信息、消防重点单位信息、消防中队信息、消防远程监控信息”等消防专用图层。2013年6月又开发消防GIS系统,并通过专用网络直接调用市局PGIS应用服务接口,确保消防GIS数据能及时同步共享市局PGIS的监控、巡逻车、人口基础数据等。

(一)灭火救援全程可视化。指挥中心接处警人员可以在地图台上对整个在情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掌握。119报警准确定位。119调度机在获取报警人的主叫号码后,立即向运营商程控交换机发起定位请求,10秒内即可以在消防GIS地图上显示该报警号码的定位信息。彻底解决以往灾情位置信息只通过电话询问方式获取造成的报警信息误差问题。目前,温州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报警电话定位率高达80%以上,为快速处理警情提供了首要保障。处警途中全程监控。目前温州市公安局在PGIS上已经拥有4万多个监控点,100多个高空瞭望点,300余辆治安巡逻车3G,通过共享监控监控的方式,再结合GIS地图上的营区视频、车载GPS、单兵3G等监控资源,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将整个灭火救援行动,从车辆出库、途中行车,到现场处置的全过程,实时地以音视频形式,展现在接处警系统平台上,为远程调度指挥搭建了“可视化”的技术平台。作战行动态势标绘。通过GIS地图平台的态势标绘功能,当有重大紧急事件发生时,可以直接在消防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警力标注、作战部署等操作,并能保存为作战图打印出图,也可以通过交互式指挥控制系统直接下发到现场终端。同时还可以将地图遥感影像叠加到GIS矢量地图上,实现宏观把握,并使态势标绘更加具有立体感。

(二)消防监督研判智能化。利用地图台强大的大数据管理功能,消防监督人员可以利用前期在GIS地图上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灾情分析“四色预警”。通过支队119接处警数据库与GIS平台的对接,可以选定时间范围,也可以选择警情类别、燃烧对象、财产损失、伤亡情况等进行多维度 “四色预警”分析,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内的警情进行对比,可以在地图平台上以红、橙、黄、绿四种颜色来表示严重、较重、轻微、良好四个程度,能直观反应出各类针对性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地图的重点单位监管。通过消防地理信息系统与消防监督系统的数据共享,可以在地图上直观展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位置,以及纳入户籍化管理的建筑的地理分布情况,并可以分类查询、统计建筑类别、单位性质等信息,为一定区域内开展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基于地图的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方案制定。基于地图可以根据单位类型、单位性质、单位等级、单位类别、管辖区域等信息,查询某一范围内的单位分布情况。而后再根据某一类别的单位分布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检查。

(三)部队管理模式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提升对部队内部的管理水平,同时避免了因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失误。部队车辆跟踪定位。通过为部队执勤车以及行政车辆,加装GPS导航终端的方式。可以在GIS地图台上对车辆运行过程的位置、速度、方向、行驶线路、运行轨迹、疲劳驾驶、规范行驶等实施安全运行监控,同时GIS地图台还具有定位、监控、记录、警示、指挥调度、信息、通讯等综合功能。执勤备战日常检查。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直接对基层中队进行接警出动测试。下发出动指令后,GIS地图台立即弹出该中队车库监控,并显示出车时间倒计时。同时通过GIS平台调用执勤车车内监控,检查出动人员着装情况。支队检查人员可以在支队指挥中心即可完成执勤备战日常检查工作,极大提升检查人员的工作效率。新建消防站选址。按照城镇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消防队以尽快到达火场,即从接警起5min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原则。城市新建消防站可利用GIS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进行选址。GIS系统中包括道路、单位、水系、公共设施等城市要素都是以矢量化的形式存在,其包括点形、线形、区域形等,每种要素都有空间坐标及其特点属性。对各种要素的位置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即可获得消防站的一个最佳选址。

基于GIS的数字地图的广泛应用,为消防部队执勤备战、消防监督、社会宣传等工作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条件,通过电子地图为各种信息系统数据库信息和消防部队工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在于为消防部队提供了更有效的信息载体、信息传输、信息利用的强有力工具,而且更在于为消防工作进行空间分析和研判提供了平台、使得数字地图的消防应用成为现实,这对提高消防GIS的应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使数字地图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并产生良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推动数字地图使用的消防化进程,今后还应加强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及最新测绘专题信息,及时更新数字地图的空间信息,保证信息的位置精度和准确性。

2、制作更加丰富的GIS图层,在现有的矢量图、影像图、矢影结合图的基础上增加三维图层,丰富查询的手段,使地图上的建筑物更加立体直观。

基于计量业务的信息系统设计 篇3

关键词:计量业务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0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18-0154-03

计量业务管理系统的出现与不断完善为技术机构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它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对技术机构的信息进行控制和集成化管理,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从而改善技术机构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机构的竞争力,使技术机构出具的数据更加准确、公正、规范、真实,从而实现技术机构的信息化。

1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计量业务管理系统是基于领先的三层式技术研发而成的计量所管理套装软件。涵盖技术服务机构完整的管理内容,以“易用、好用、实用”为理念,帮助各种计量技术服务机构按照计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等各方要求建立最完善、最好用的信息系统。

1.1易用

标准化、商品化的成熟管理软件,实现快速实施、见效;可靠、稳定的产品性能,减少应用过程中的维护工作;标准器具、器具信息、后台设定、在用数据库资料等可导入系统,简化了初始化系统的过程。

1.2好用

角色权限的合理分配与控制,在帮助用户降低工作量的同时,轻松实现技术机构角色沟通和智能系统;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权限分配的灵活性,实现了按钮级的权限分配(一般的软件只做到添加、修改、删除、打印权限);关联信息穿透性、延伸性强;系统整体的信息互动性较高,提供了信息追踪管理等强大的功能。

1.3实用

产品系列包括C/S、B/S等产品,均采用一体式开发技术,集成度高。各模块信息的整合与关联性紧密,不同模块之间的

不同系统和应用模式可任意搭配组合,实现按需分配,量身定做。技术机构发展壮大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功能和模块,软件的扩展性非常强。

2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使用要求,系统结构框图见图1。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收发管理系统、专业组管理系统、数据库编辑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审批流转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员权限设置八部分。

图1系统结构框图

2.1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各类数据可自动更新相关内容。包括:①技术机构测量设备的校准/检测信息。主要来自各专业组,由专业组成员根据校准/检测的情况输入。②单位人员数据采集,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各类人员变动情况输入系统。客户相关信息采集,由收发人员根据客户情况输入。

2.2收发管理系统

仪器收发室接收设备后,录入客户要求和设备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测量设备唯一性编号、任务单并打印输出,同时通过网络将任务发给相关专业校准/检测人员,发出领取任务单的通知。校/检任务完成后,返回时录入返回日期及接收人,可根据收费标志和证书签发标志判断是否允许客户取走仪器。同时,仪器收发室可以随时查询客户提出的有关费用、任务是否完成及设备流转所在环节等问题,随时根据需要,查询统计超期未检的仪器,向相关单位发放催检通知。

2.3专业组管理系统

专业组可根据仪器收发室录入的信息,选择被测量设备,管理员根据工作需要,按规程要求制作一些常用的证书模板,模板可长时间保存,一经调用可直接生成证书。校准/检测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模板,录入证书需要的信息可随时浏览编辑,然后自动生成证书进行打印。用户可随时查询自己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如台件数、产值等。专业组长或主管领导可在网上对证书进行审核、签发,副本存入数据库中。

2.4数据库编辑系统

数据库编辑系统用来编辑计量管理系统的基本参数和管理参数。建立设备信息、资料信息、人员信息、客户信息等数据库,它可以存储设备、人员、客户档案中的全部信息,并能随时查看其内容,自动生成机构考核或实验室认可所需的规范报表,确保开展工作的标准器具处于受控状态。

2.5报表管理系统

报表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库编辑系统输入的基本参数、管理参数和数据采集系统传来的各种信息生成符合程序文件规定的各种Excel报表,如:周期计划表、计量委托单、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等。报表格式可完全由用户定义,测量设备的所有数据项都可以输入每张报表中,每个数据项在报表中形成一个报表列,各个报表列的宽度可由用户指定,每个报表列的前后次序也可由用户指定。每种报表都可以有两种操作:生成和查询,所有产生的报表都可以存盘,以方便对其操作。

2.6审批流转管理

定义任务的审批程序,证书必须通过不同的流程:审核和审批,审批等级高于审核等级,未审核前不能进行审批操作,设置好审批程序后,证书严格按审批程序签字确认,只有完成所有审批程序后,在流转程序中才能被系统确认,否则不能进入下一级流转程序。

用户登录系统后,系统将自动搜索出等待处理的任务,方便任务尽快进行流转。计量管理系统中所有报表的审核、审批权限可以由系统管理人员任意设置,每个部门的各个报表的审核和审批人员都可以不同。

2.7人员绩效及财务管理

人员绩效及财务管理包括计量校/检费、收付款登记管理等,具有查询、统计等功能。室领导可以随时查询所有财务信息;专业组长可以查询本专业组人员产值情况;检定人员只能查询本人产值情况。

2.8人员授权

人员权限可分为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及对报表的审批权限。包括:系统管理员、室领导、专业组长、校准/检测人员、收发员。

3数据库建立

本系统采用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由一系列相互协作的组件构成,能满足最大的Web站点和企业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数据的需要,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在企业管理器创建以计算机名称为名的服务器,建立ts2004数据库(见图2),根据各模块功能创建和管理数据库,对各种数据库对象包括数据库、表、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进行操作,本文主要对数据表和存储过程这两个对象进行说明。

图2ts2004数据库

3.1新建数据表

表是包含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的数据库对象,定义为列的集合。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建立数据表,确定表包含的字段和各个表的存储极限,系统主要的数据表如下:①计量设备表:存放单位内和单位外所有设备的相关信息,字段包括统一编号、设备类别、设备名称、使用状态、出厂编号、测量范围、规格型号、有效日期等,实现数据库采集功能;②检验任务表:存放所有进入检验流程的设备相关信息,字段包括总任务编号、任务编号、设备名称、出厂编号、校准/检测日期、有效日期等;③计量总任务:存放所有进入检验流程的任务相关信息,字段包括任务编号、企业名称、委托人、委托日期等,与检验任务表相关联,属于收发管理和专业组管理系统模块的一部分;④计量企业名录:存放所有院内和院外单位相关信息,字段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等;⑤人员信息表:存放单位内部所有人员的相关信息,字段包括姓名、年龄、学历、培训情况等;⑥自定义查询表:存放系统所有查询方式,如按任意字段对计量设备表进行查询,字段包括查询名称、查询语句,所有查询方式结果均可通过报表管理系统功能输出到Excel表格。

3.2创建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是集中存储在SQL Server中的预先定义且已编译好的事物。存储过程由SQL语句和流程控制语言组成,其定义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过程名和参数的说明以及过程的主体。它可创建在服务器上运行的例行程序及过程,这些程序由应用程序的调用启动,计量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库创建的主要存储过程见图3,本文仅举例说明:①周期计划表:对系统内所有有效日期在指定期限内的客户设备进行统计列表,系统根据统计表自动生成业务需要的报表格式,计划调度员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周检计划,提醒客户那些设备到期需要校准/检测。②设备检定记录查询:对送检日期在指定期限内的某个设备进行统计列表,该设备以设备编号模糊筛选,可以查询多个周期内的送检情况,包括每次送检后的检定日期、有效日期和报告编号等。③设备查询、设备名称:对计量设备表中设备名称满足模糊筛选要求的设备信息进行统计,另外可以对计量设备表其他字段进行模糊查询,如按有效日期、按检定方式对设备统计。④按科室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在指定期限内对每个专业组的任务量进行统计,包括计划完成台件数、实际完成数和完成计划百分比。用户可以对任意时期内的任务量进行参考,加快当前任务的流转速度,避免某项任务停滞,影响院内设备校/检信息的更新。

图3系统数据库创建主要存储过程

4系统功能的实现

目前系统框图所示的功能基本实现,已投入使用,利用SQL Server 2000创建的数据库对系统不断进行维护更新,下面仅对收发管理系统和专业组管理系统两个功能模块加以介绍。

4.1收发管理系统

页面设计如图4所示,左侧任务栏显示计量总任务,右侧显示总任务包含的各项子任务,收发员下发任务时,从计量设备表选择所需设备,所属企业信息以及检验信息自动显示到收发管理页面,系统自动生成唯一样品编号和委托单,选择适当的校/检人员,保存后选择任务下达按钮,则这一任务流转到该人员的名下。

4.2专业组管理系统

页面设计如图5所示,左侧任务栏可显示该人员的待检任务和全部任务,用户可以编辑当前任务,并查询已完成任务。显示待检任务时,校/检人员填写设备计量页面的信息,包括证书编号、结论、校/检日期和标准设备信息等,这些信息将体现在系统自动生成的证书首页上,报告附页可以利用已有的报告模板生成,也可以从文件生成。保存后选择报告编制完毕按钮,该任务流转到核验员名下,核验员和签发人的操作界面与图5界面类似,显示任务相关信息,核验员和签发人依次审核、审批,该任务流转完成后,得到的证书显示3名人员的电子签名。

5结束语

计量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最

高领导者、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计量测试人员、仪器收发员等提出需求,然后由软件开发人员根据需求开发出系统,再由使用人员对系统提出修改意见,这是一个闭环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样的开发方法尽管延长了系统的开发时间,但最终能够开发出满足需求的系统。

图4

图5

参考文献

1 秦丽影、费莊.计量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工作质量[J].上海计量测试,2009(02).

2 杨雪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计量业务管理水平[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2(03).

3 李岩、仪蕾.构建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路[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5(05).

4 秦开智.一个方便实用的计量所业务管理系统[J].企业标准化,2008(Z3).

5 曹晓霞、姚爱国.青海省气象计量检定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青海气象,2009(02).

Measurement-based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Guan Xuhua

Abstract: A good measurement system can not only help business management at all levels of staff to complete routine test, calibration, inspection activities, can also provide managers with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s, technical institu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rticle explores one for third-party metrology, calibration, testing technology servi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echnical institutions) measur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method and system design approach.

Key words: measuring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SQL server; 2000 database

基于信息系统 篇4

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信息系统就是指对处在一个中性点下的所有发散信息的整合, 它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类或者某一条的信息, 而是从某个核心内容出发所辐射的所有信息。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 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作为核心内容, 从而对所辐射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推导企业各部门的运营与发展。基于这样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信息系统战略,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长短期综合性的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 企业自身的产品的发展规模、管理者的战略观点、产品的范围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效率都会对企业信息战略产生影响, 而信息系统战略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核心动力、重要资源以及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互相连接的催化剂, 我们必须仔细慎重地对其进行规划。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 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受到信息化的影响, 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巨大影响。企业对信息进行管理, 事实上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所有有效的信息, 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信息的同时, 排除掉那些干扰的信息。所谓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 正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将单纯的信息管理工作调整为对企业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由于企业的全部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市场战略等各种企业管理都需要信息管理IM战略来对其进行规划, IM战略的职能涉及不止一个部门甚至包括多个网络部门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正是通过对当前部门或者组织的程序和结构、部门员工职责、工作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评价, 来展现其重要作用。

二、企业信息管理投资内容

从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销售系统、分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共同组成了EIMS投资的内容, 企业信息战略投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基本系统共同构成了EIMS战略中的基础系统, 这些单一的系统组成了整个企业的EIMS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设备。同时, EI-MS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正常的作用是必要的前提, 需要先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由于不论是战略意识的发展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完美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因此, 通过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投入、企业的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企业网络总体建设等硬件设备建设, 最终才能达到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以上这两种系统和硬件的投资, 一个企业EIMS战略的投资还必然包括其他方面的投入。简单来说, 在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之前, 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对企业所要进行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评估, 并对于接下来的建设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建议, 然后企业根据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 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投资, 也可以大概把握自己接下来的投资有多少收益, 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其实是咨询投资, 这也是企业EIMS战略投资的一部分。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

投资战略,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期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在工业的应用逐渐兴起。EIMS投资技术的评估是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由于投资评估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其选择的时间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就使得投资评估具有时效性。所以在长期的EIMS项目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企业在对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 既可以选择根据项目的具体经营周期来评估, 也可直接选择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等各个时期进行评估。虽然企业对于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没有具体的限制, 但是企业所有的评估都需要建立在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上, 这也是确立评估时效性的根本。

(二) 投资决策环境

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决策都要受到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 企业的决策最终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尤其面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时, 客观环境对决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力。具体到EIMS确定的决策环境, 不仅包括企业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包括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具体认识程度, 例如投资者对于EIMS发展的眼光以及对投资所能接纳的投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会成为影响EIMS具体内容的重要客观因素。

(三)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能够对企业的全部信息功能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这种系统是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平台, 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搭建。运用EIMS的评价技术, 可以评估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整个EIMS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有助于其进一步优化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房芳.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6)

[2]郭伟顺.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魅力中国, 2008 (12)

基于信息系统 篇5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信息化的支持。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可视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现代化企业利用本身的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保证更快的交货速度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现代物流业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以物流的信息化为主线,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柱,把提升信息化作为加快物流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

1.信息化已成为衡量物流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物流业的信息化转型,有力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物流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物流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积极转变传统的物流形式。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信息高科技手段,如条码技术的运用与引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数据交换的RFID(射频识别,俗称的RFID)、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进行产品跟踪。企业通过控制物流管理及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运输及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销售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准确率,降低物流成本,延伸和拓展传统物流功能。

3.企业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能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专业服务。目前,企业物流通过信息化。能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例如,在德国大众集团的供应链里,该企业的需求都是通过遍布欧洲的网络联系,上游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实行信息共享,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与物流信息化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仅有39%的物流公司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这说明中国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确实很低,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物流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进入物流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但企业仍然缺乏长远规划

最近几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已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和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在各种专业的场合得到广泛运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各级政府把建设物流信息化纳入到发展规划里,并进一步加大了在物流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资。这说明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提高,但是对企业自身的整体规划不够。在长远战略方面。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同时,企业对自身物流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供内部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公司所占比例是94.3%,有自已外部网站的物流公司所占比例是81.4%。绝大多数公司都运用了相关的物流管理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只是物流链比如车辆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票据管理软件的一小部分。从物流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少数企业得知。仅有14.3%的用户对他们企业的前景有长期计划。这说明,物流公司因为他们本身的不成熟等因素,使得信息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很多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够了解,通常是想到了什么就做什么,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2.以作业的需求为主要业务

信息技术主要包含有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决策及其控制,我国建立规范的信息技术要依靠落实作业来解决。从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是采用最少的投资来解决信息技术业务。这种需求占80%左右,是市场的主体。有少部分企业已经达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即优化流程的设计和操作运行。这些企业具有 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基础,从而可以提供流程再造和数据库保障制度。这部分市场需求不算太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3.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比较少,应用的范围有限。国外的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GIS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但这些技术在国内物流企业的运用却不理想;另一方面,我国对商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如大中型物流企业网站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很少用来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事实上。目前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已经成了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4.缺乏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业务种类繁多。过程非常复杂,属人才密集型产业,物流信息又具有很大随意性。因此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国内的物流企业缺少这种既熟悉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又了解生产和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三、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1.进行总体规划,改变物流信息技术旧理念

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在业务流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管理的工具,包含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并去掉多余环节。以信息化的形成固定下来,并不断调节和优化运作方式等。换句话说,物流信息化是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不是用信息技术沿用原有落后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因此,现代物流与信息化管理是不可分开的。

2.进行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创立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物流企业要推动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使得产品信息在物流产业链中能快速准确地传递,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需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信息技术的产业问题。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是提供各种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的一种信息开放的平台,如出版业跟物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组织的交流信息共享。由于—个企业无法单独承担这些信息平台的,因此要由外部服务的供应商或者政府部门来提供。这些服务内容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3.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物流信息新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分类和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物流企业应该根据本地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跨学科的技术,提高其综合管理水平。

4.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重视及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物流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及物流专业技术水平。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组织人员培训时,要建立合适的训练及实践环境,培育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政府要拓宽教育和培训的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及机构开展物流人才培训;同时应制订计划,建立物流人才的培养架构,培养高层次、多渠道、复合型的物流信息人才。政府应完善有关的法律及法规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维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能够吸引外部物流专业人才的机制,促进信息技术新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多种多样的信息。调节自身的资源,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化网络架构,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1]黄均勇,蒋云,主编,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小卉,物流信息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李佳民,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情报科学,(41)

[4]于波,郑春萍,刘光炬,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J],物流技术,(8)

[5]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04)

基于绩效管理的平台型信息系统 篇6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而言,绩效管理精细化操作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是巨大的。在纸笔模式下,企业各级人员在考核表填写,人力资源部在考核表收缴、考核结果汇总计算及分析上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巨大。面对大量精力的耗费,直线经理视之畏途,人力资源部也没有了强力推行的底气。因此,大多数企业高层在推行绩效管理时都会格外强调简单有效,但这四个字的实现实在不易。

信息化助力绩效管理落地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纸笔模式的绩效考评被取代,企业高层所崇尚的简单有效问题也迎刃而解。

一方面,大量繁冗的手工操作由e-HR系统自动完成,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下,全面提升绩效管理精细化水平。比如,考核表的分发由系统自动完成,各类量化考核指标可以通过与ERP、CRM等系统开发接口、交换数据,实现自动打分,考核结果自动汇总、计算和分析。

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增强了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比如,通过员工和经理自助平台,员工在系统中制订工作计划,并与上级互动完成目标修改、确认,上级也通过系统跟踪员工工作进度,最后还可以在线完成绩效结果反馈、制订员工能力提升和绩效改善计划,而且上述绩效管理的全过程都自动在系统内存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下级之间沟通不充分的问题,也提高了沟通过程的流程化和制度化,而全过程数据归档则进一步规避了劳动纠纷风险。

在信息化系统中,绩效管理理念、制度转变为信息化系统中的流程和工具,管理者面对的是简单的界面和明晰的流程,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说,信息化推动了绩效管理的真正落地。

绩效管理差异性催生平台型信息系统

所谓管理无定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家企业,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高度个性化、差异化的。总体上来说,绩效管理受到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管理者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绩效管理高度差异化。即使各种特性非常接近的企业,其绩效管理也存在一定差异。

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在实施绩效管理信息化的时候都关心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企业的绩效管理都不尽相同,某一厂商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反过来,对于信息化厂商而言,响应客户需求是否会大幅度增加二次开发以及实施成本,客户是否能够承受和消化这一成本?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否随需应变,根据企业绩效管理需求进行灵活配置。系统设计越灵活,则对于企业绩效管理需求的相应越充分、且成本越低;反之,要么需求响应不足、要么成本高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谓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各类绩效管理方法、及其常见的操作方式进行集成,从而保证实施中能够随需应变、灵活配置,既充分响应企业需求、又有效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要允许企业绩效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企业情况的变化,自主进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新配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这类系统构成了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一个平台,能够支撑不同考核方法、不同操作方式,并能随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配置、调整。

分解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特性

(一)集成多种绩效管理方法

目前企业中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有KPI、BSC、目标管理、360度考评等,而众多企业在上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考评方法。对于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而言,首先应当能够支撑上述基本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多方法综合运用。例如,一个企业对销售部经理的考核,一部分是KPI指标,另一部分则是根据每个阶段制定的重点任务,两类内容各占一定权重。这时,就需要信息系统能够同时将KPI和目标管理进行集成,这正是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丰富灵活的参数配置

即使同样的绩效管理方法,不同企业的具体操作也是不同的。

1.考核流程。同样是目标管理,是自上而下制定指标,还是自下而上、抑或上下结合,流程截然不同。

2.考核表格。根据企业需要设置进行绩效合同、考核表、绩效反馈表等各类考核表格。

3.打分设置。根据考核关系、各类指标的计分规则(如按比例计分、分段计分、加分扣分规则等)、权重设置(如指标权重、不同考核主体权重设置)等进行设置。

4.结果计算设置。考核结果的计算方法也不简单,可能是加权计分,还可能是按照得分区间评定等级,更有可能是对得分等级按比例强制分布、或者是将个人考核结果与部门考核结果联动确定等级。信息系统要能够满足企业各类方法要求。

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参数设置千差万别,以上只是主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设置并非雕虫小技,而往往体现企业的管理理念,如个人考核结果与部门考核结果联动,丰富的参数设置不仅通过灵活配置快速地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贯彻了各种差异化的管理理念。

(三)允许根据企业情况变化重新配置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根据情况对绩效管理进行调整,因此企业绩效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快速地将这些调整在系统中配置实现。最常见的考核指标要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调整,更有甚者对考核流程、考核方法等进行调整。所有这些调整应当能够由企业绩效管理人员进行灵活配置,并不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进行,也不涉及二次开发。

(四)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三个要求主要是系统性能角度,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绩效管理专业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当然,企业绩效管理要不断进行调整,不要让每一次调整都成为绩效管理人员的噩梦,这就要求信息系统配置更加灵活、简便。其次,不能对操作人员的IT知识要求过高。

(五)低实施成本

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实施中通过应用层的灵活配置满足企业需求,降低实施成本,但这就要求信息化厂商企业在架构设计、产品研发中做大量前期投入,从整体上看,总成本相对具有优势。

(六)提供持续的产品升级

从整体上看,绩效管理实践是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这就要求系统厂商能够不断深入关注绩效管理实践发展,推出升级产品,与原有版本进行无缝对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这一点对厂商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只有长期专注于此、心无旁骛地钉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才可能“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概括的来说,平台型绩效管理系统是能够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成长的,也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投资持续增值的管理系统,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信息系统 篇7

目前,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 (参见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经过近20 a的建设和发展, HIS已经成为我院全院范围的网络信息系统, 涵盖医疗、护理、医技、影像、财务、行政管理等诸多部门, 联网终端近1 000台, 建成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实现了信息高度集成、业务数据完全共享, 其流程严格控制, 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HIS能否稳定运行已经直接影响到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1]。一旦HIS出现故障, 将造成医院业务停顿、瘫痪, 给患者带来很大不便, 同时也会给医院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因此, 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门诊应急系统, 确保特殊情况下门、急诊业务不受影响或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确实非常必要[2]。

1 系统设计与实现

1.1 HIS故障类型分析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HIS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主要有[3]: (1) 核心设备故障:服务器、磁盘阵列、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等; (2) 网络通信链路主干线路故障:因设备故障、线路故障等导致系统瘫痪; (3) 电源故障:因电路施工、改造等原因造成全院或局部停电; (4) 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故障:如系统数据库软件故障、应用软件的漏洞等。

1.2 系统方案设计

系统采用C/S模式、Power Builder 11开发,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在客户端与原有的门诊系统实现整合, 成为一个整体的门诊系统[4]。

门诊应急系统设立独立的服务器, 建立应急数据库, 并定期更新应急数据库数据, 包括人员信息、诊疗项目信息、药品信息、物价信息等, 以保证应急数据库和主数据库信息同步。

在门诊挂号收费处、门诊药房、门急诊医师站、接入楼层交换机房等配备不间断电源, 以保障电源供应。因网络核心设备出现故障、网络主干链路出现故障、全院大面积停电造成HIS瘫痪时, 立即启用门诊应急系统, 保证门诊正常的医疗秩序, 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就诊。HIS恢复正常后, 将应急数据上传到主数据库, 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3 系统接口及实现

门诊应急系统通过接口与HIS无缝链接, 包括应急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应急网络系统以及应急管理服务系统、应急业务程序软件系统等。

应急数据库的启用接口如下所示:

门诊应急系统应在10 min内完成切换,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如果主服务器连接失败, 自动连接应急服务器 (如图1所示) 。若主数据库连接失败, 判断本地是否设置有应急数据库的连接。应急数据库连接成功后, 判断应急服务器数据库是否启用应急状态 (如图2所示) 。如果应急服务器处于应急工作状态时, 则程序进入应急系统。

(2) 挂号启用应急系统, 手工输入患者姓名、性别、单位、年龄、就诊科别等信息, 确保网络恢复后患者的信息能唯一对应, 挂号完毕患者直接到诊室就诊。

(3) 门诊医师站启用应急系统 (如图3所示) , 医师书写病历, 开具处方、检查申请单后并打印, 需要在病历、处方、检查申请单上手工签字确认, 此步骤与系统正常运行时稍有不同。

(4) 门诊划价收费启用应急系统, 从网络中自动获取患者收费信息, 确认收费信息后, 患者凭收费单据、处方到药房拿药, 凭收费单据、检查申请单到相关科室做检查。

(5) 网络恢复正常后, 信息中心检查数据的完整性, 并上传数据至正式数据库。应急状态结束后, 各系统转入正常操作流程。

2 应用效果评价与体会

我院门诊应急系统自上线以来, 在进行服务器切换、网络故障需系统停机时已经多次使用。实践证明, 其效果良好, 能够保证门诊挂号、收费、药房发药、门急诊医师系统的正常使用, 增强了门诊的应急机制[5]。做好门诊应急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制订详细的信息系统网络故障应急预案[6], 进行全员培训, 确保人人知晓。预案要具体, 人员分工要明确, 职责要清晰。

(2) 要不定期举行信息系统应急演练, 相关人员熟知应急预案的流程和分工, 可更好地保障HIS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演练要有记录、分析和总结, 针对发现的不足要及时改进。

(3) 应急系统是作为门诊应急使用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7], 比如数据不能实时同步, 对以前的挂号、收费数据不能进行退号、退药、作废等操作, 但它具有切换快速、灵活、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4) 因正式数据库数据量太大, 数据库中涉及到大量的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尚不能做到应急系统数据实时更新。我们的做法是应急数据库每天更新一次, 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5) 考虑到应急状态下的通信线路等问题使门诊应急系统中相关的医保卡、银联卡等暂不能消费使用或门诊预约挂号功能无法使用, 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门诊应急系统接近正常运行的系统, 能够满足医院HIS连续性、数据完整性的要求, 进一步丰富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 既方便了患者就医, 也保证了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8]。

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据统计, 门诊人员对于该系统的满意度高达98.9%。门诊应急系统作为HIS的补充和后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宗强, 卫荣, 兰欣, 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药房应急系统模式构建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13, 24 (1) :17-19.

[2]阮宜才.中小医院门诊应急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7 (5) :59-61.

[3]赵亮, 郝尚永.门诊应急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5 (6) :523-524.

[4]李怀成, 高小葵, 齐峰, 等.网络故障情况下的门诊收费应急系统[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8) :503-504.

[5]李全凯.门诊应急系统的设计分析[J].医学信息, 2005, 18 (9) :1 063-1 065.

[6]林琳, 白波, 王韬.医院门急诊应急系统方案的选择与实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15 (2) :5-7.

[7]力竟成.门诊应急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24) :5 823-5 825.

基于信息系统 篇8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可以广泛地延伸到世界任何角落, 打破了时空限制。将来的教学将不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上, 而是形成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体, 课外远程网络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格局。

下面就如何利用先进的高速网络信息系统来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展开讨论。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为一体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伦理道德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为目的。因此,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 而且要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为其它学科提供服务,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具有超越时空、信息资源共享、互动协作的优点。我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 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 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平时,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 而互动的网络环境正好可以提供这一点。我们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在快捷地传播教学信息, 还能使学生在互动的网络中开展有效的相互交流和讨论,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还有我们平时讲得最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本身就是一项发展迅速, 不断创新的技术。现在, 我们有了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这一优势, 我们将打破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我们将在一个开放的, 充满挑战性的网络环境中来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现在网络发展非常地快, 性价比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 我们不但可以建立校园内的网络管理、学习信息系统, 还可以延伸到校园之外, 渗透到社会中, 如租用服务器, 购买域名空间建立教育网等方式进一步延伸我们的校园网络信息系统, 让校园网络的管理、学习真正实现超越时空的限制, 随时随地学习, 实时进行管理、教学。

一、校园网络信息系统需要建设的功能模块

1. 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指基于网络的实时的虚拟集成学习环境。它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 利用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教室, 教师根据教学所需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用网页的形式放在网上, 为尽可能多的学习者提供服务。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基于网络及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更加生动, 使学习效果更好、学习效率更高, 也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 智能化的答疑系统。

学习者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提出各种问题, 需要教师的指点、解答。智能化的答疑系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汇总和分析, 可以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作为反馈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3. 在线考试系统。

可以采用B/S架构, 全面实现考试工作的网络化、无纸化、自动化。系统用于Internet和局域网在线考试, 客户端不用任何设置。通过强大的后台设置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定考试功能。

考试题型可由系统自动判分, 考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试卷, 管理员可以随意查看所有考生的试卷, 根据试卷, 管理员可以随意更改考生的成绩, 实现人工批阅试卷, 并具备考试监控功能与现场考试几乎无差别。考完后可以马上得到考试结果, 及时进行知识修补。教师可以立即统计、分析该次考试成绩, 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掌握试卷的难易程度。

4. 教育教学资料库。

这一模块中可以保存各种CAI课件, 我们可以把大量的优秀的课件作品收集起来, 放在网站服务器上, 供需要的教师有选择地使用, 还有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等也可放在服务器上供教师有选择性地使用。

5. 信息交流模块。

信息交流模块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实时、异地进行交流的场所。它提供的是一个基于电子公告板 (BBS) 的信息交流讨论系统。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随时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心得等在信息交流系统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公开讨论或私下交流。基于现在网络速度的加快, 实时交流成为可能。

6. 多媒体视音频点播系统。

多媒体视音频点播系统可以实现各种题材的视频、音频教学节目的远程点播。它就像教育电台、电视台, 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影音资料, 而且是实时点播的, 没有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而且在节目中还可以加入各种交互的控制, 以达到互动播出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录像, 课堂实录, 科普知识录像, 各学科教学录像等许多视音频资料放在校园服务器上供教师、学生实时观看, 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上述的网络信息系统为创新型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目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型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

二、自主探索学习设计

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 以情境创设为前提,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 引出学习主题, 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 查阅信息资料, 进行逻辑推理,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其基本环节如下: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查询信息→探索思维→建构意义。

1. 创设情境。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 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 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 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 激发联想。

2. 提出任务。在情境中设置任务,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3. 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 分类辨别, 并加以整理。

4. 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 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

5. 建构意义。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如果不能同化, 则引起顺应, 对新知识建构意义。

上述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学习资料的提供者,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 上网查询后, 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 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三、互动协作学习

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 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具体可以根据任务组成协作小组。最好是互补性强的几个学生, 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然后分工执行任务, 依据主题任务, 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 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完成任务后可在网上互相交流, 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 取长补短。通过合作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宽容、协作精神。网络互动协作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学习媒介互动, 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 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 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 主题浏览技能, 交流技能, 沟通技能, 信息发布技能和网络参与技能, 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 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给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 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操作的互动性、交流的便利性, 加上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决定网络学习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高瞻远瞩, 放眼未来, 利用高速网络信息系统来创新信息技术教学, 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速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基于GPS信息系统的构建 篇9

1 基于GPS信息系统的结构

基于GPS的信息系统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该信息系统是利用GPS接收装置提供的运动载体的状态参数和姿态参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1.1 基于GPS信息系统

通常,基于GPS信息系统由测控终端、通信系统和中心监控系统3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其构成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各组成部分

在基于GPS信息系统中,测控终端是信息系统的基础,通信系统是连接测控终端和中心监控系统的纽带,中心监控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

1.2.1 测控终端

测控终端是整个信息系统的信息来源。测控终端包括GPS接收装置、测控装置和控制器构成,其各部分功能如下:

(1) GPS接收装置

GPS接收装置通过GPS天线获取测控终端的GPS七维状态参数和三维姿态参数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终端控制器。

(2) 测控装置

测控装置由测量装置和控制执行装置构成,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

测量装置通过传感器等测量装置获取移动终端(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以及用户所需的一切信息。例如在车辆监控系统中车辆的报警信息、发动机状态、油量消耗等信息。

控制执行装置则是执行终端控制器根据移动终端自身或中心监控系统发出的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以改变移动终端的工作状态。

(3) 控制器

控制器是移动终端的核心,多采用单片机实现。他所完成的工作如下:

数据处理功能 接收来自GPS接收装置的移动终端的GPS状态参数和姿态参数数据;接收来自测量装置中测量装置的数据;对异常数据的报警或提示;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后,传送到信息发送装置进行发送。

执行功能 根据测装置中的数据执行相应的动作以改变移动终端(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根据接收的监控中心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以改变移动终端(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

通信功能 按照要求将发送装置的数据发送到通信系统;接收来自通信系统的中心监控系统的指令,并将其发送到执行装置。

1.2.2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是在基于GPS信息系统中移动终端和中心监控系统联系的桥梁,通过通信系统移动终端和中心监控系统进行数据的交互。根据信息系统的不同,有不同的通信方式供选择。

(1) 无线电集群通信

该种通信方式是通过共享频率、共用设施、分担费用、共享覆盖区等手段达到提高信道利用率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投资小,运行成本低,系统实时性好的优点,但由于电台发射功率的限制,其监控范围较小,且系统容量较低,故适用于实时性强的小范围信息系统通信。

(2) GSM通信

该种通信方式是利用目前建设完备的移动通信网络作为通信系统,故覆盖范围广且前期投资小。基于GPS信息系统利用GSM系统的短消息(SMS)来实现数据通信。由于短消息(SMS)吞吐率低,故不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系统。

该种通信方式适用于大范围信息系统的通信。

1.2.3 中心监控信息系统

中心监控信息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整个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交换、运算、保存、显示等处理功能。他包括管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等。

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各个部分的主要具备的功能如下:

(1) 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是中心监控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管理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数据交换功能 通过接收装置接收来自系统移动终端的数据;通过发送装置将系统或用户的指令发送到移动终端。

数据处理功能 对接收的数据按用户需求进行处理,并能对异常数据向用户提示、报警等,必要的话提供相应的控制指令以改变移动终端(控制对象)的行为。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平台。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完成如下的功能:

移动终端数据的显示 移动终端的数据在地理空间上实时、直观地显示出来,使系统人机界面友好。

数据分析功能 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移动终端的数据进行分析,给用户以提示。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有MapInfor,MapX,ArcInfor等,可供用户选择。

(3) 数据库系统(DBMS)

数据库系统(DBMS)主要用来实现整个信息系统数据的保存功能。依照信息系统复杂程度、数据量大小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对于数据量较小,数据间结构简单的系统可考虑采用微软公司的ACCESS,而对数据间结构复杂的系统则可考虑选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如系统庞大且须具备网络通信功能则可选用Orical 数据库。

2 应 用

由于GPS可向用户提供的运动载体的七维状态参数和三维姿态参数信息,因而对于需要测控与空间地理信息相关的行业,基于GPS信息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随着美国选择应用(SA)政策的取消,GPS的定位精度在10 m的误差范围内,这就为构建基于GPS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GPS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 交通运输领域:如车辆监控,飞机机群的编队飞行,车辆及飞行器的自主导航系统等;

(2) 地理信息相关测量系统:地球物理资源的勘探,工程建设的施工放样等;

(3) 精细化农业;

(4) 授时系统;

(5) 航空航天领域。

目前在发达国家基于GPS信息系统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的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基于GPS信息系统则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为车辆监控系统,地质测量等几个有限的领域。因而,将GPS信息应用到更多相关行业,构建基于GPS信息系统还有很大的空间。

3 结 语

基于GPS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将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跨学科、跨行业、用途广、高效益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基余.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齐锐,屈韶琳,阳琳贇.用MapX开发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唐运虞,刘向东,修春液.基于GPS/GPRS/GIS的车辆监控系统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10):7-9.

[4]邹小强.GPS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3.

[5]Thomas Bell.Automatic Tractor Guidance Using Carrier-phase Differential GP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Agriculture,2000,25:53-66.

基于构件技术的信息系统研究 篇10

1架构

软件构件化是软件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工业化的软件复用已经从通用类库进化到了面向领域的应用框架。新应用系统的开发将主要建立在软件构件和系统构架这类“构造块”之上。应用开发的未来在于能够提供开发体系结构, 从而方便构件的选择、组装和集成。在基于构架和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下, 程序开发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变化。软件开发不再是“算法+数据结构”, 而是“构件开发+基于构架指导的构件组装”。体系结构/架构风格是基于不同的视角或层次抽象出来的。因此, 对于同一种系统架构, 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可能抽象出不同的体系结构风格。从“风格”的自然语义上看, 体系结构风格应该是一些对软件构成具有整体性、普遍性、一般性的结构和结构关系的方法。

2基于构架和功能的构件开发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构架和功能的软件开发模型如下:

采用该模型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 其一般过程如下:

1) 领域分析对对象领域内的共性特征、及可变特征、特有需求进行归纳和一致性描述, 它将决定整个应用系统将完成哪种功能、支持哪些业务逻辑过程。由于引入迭代方法, 本阶段的工作不必也未必能面面俱到, 可以随着以后行为分析的进行而不断地调整、具体、优化。2) 行为分析:经过领域分析和领域建模后, 将确定应用系统的构架和具体要实现的功能。接下来的工作便是软件构架的确定。功能部分, 即为数据访问、算法等, 则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和具体要求, 进行实现并试验, 同时进行结果验证, 符合要求则定义接口和功能实现, 随之进行构件开发、已有构件的剪裁等。构件生成后, 进行分类、保存。当完成这些构件后, 就已完成了系统的基本功能, 最后利用这些功能构件结合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整个系统框架, 并组成形成完整的应用系统。采用该方法建立领域构件, 在开发应用软件时, 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3构件粒度控制

构件具有不同的粒度, 可将软件复用按复用粒度大小和抽象层次的不同, 分为小粒度、中粒度和大粒度复用三类。粒度可以用构件所提供的功能数量来度量, 特别是用功能点的数目来度量。

当我们定义构件时, 我们应该关注于识别那些粗粒度的构件, 复用大的构件更节省工作量, 所以大的构件对业务来说具有更大的价值。较小的构件有可能经常用到, 但是使用它们节省的工作量较小。

4基于构件技术的分布式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综合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一个大型的分布式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子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其中重要任务, 下面以学籍管理系统为例作用例分析。

4.1用例分析

学籍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是:学校信息系统已经完成了部分的建设, 但学生学籍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 所以学校急需一个学生管理系统来管理学生的学籍, 并通过此系统可以查看学生的各种情况。

4.2体系结构设计

本系统由典型的表示层 (应用程序、浏览器) , 中间层 (各个web服务器及其领域构件) , 数据层 (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 3层体系结构。表示层中, 其软件主要功能有系统管理界面;统计查询界面, 生成各类与学生学籍相关统计报表;学生管理界面, 管理与学籍有关的, 注册、报到、分配、退学、毕业等学生状态信息。通过Web控件远程调用放在学校的Web服务器中特定路径下的应用程序, 并传送相应的操作和数据参数;被激活的应用程序, 根据参数对sqlserver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插八、修改、删除等操作, 并在用户端软件界面返回Web页面, 提供给用户的下一步操作选择或返回操作成功的信息;中间层主要负责信息的传输, 连接单位端、客户端与sqlserver数据库。数据层主要用于存放学籍相关的学生信息, 并检测数据的合法性。利用三层结构, 不仅可以满足典型的Web应用需求, 提高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块化与构件的重用性, 利于将软件的开发工作进行划分, 将部分问题交给独立的模块完成, 从而使功能模块结构清晰, 而且符合分布式处理的要求与任务的并行化处理和执行。

4.3分布式数据库的同步更新

其中学籍管理系统的对外接口与选课系统和收费系统建立了连接, 通过和学籍与选课系统学生基础数据轮询, 从而实现不同系统不同数据库中数据的实时更新, 保证了分布式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结语

近年来, 构件技术迅速发展, 在分布式系统的开发中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技术。本文将构件技术与分布式系统相结合, 对基于构件技术的分布式系统开发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并给出开发模型及具体的实现步骤, 最后以学籍管理子系统为例论证该方法是确实可行的, 但对于详细的设计和开发细节, 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首先介绍了构件设计的思想.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构架和功能的软件开发模型, 最后通过实现学籍管理子系统论证了一种基于构件技术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表明利用构件技术开发分布式信息系统是高质、高效的。

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034-03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It requires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 and organ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iming at building a piec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llaborative chai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basic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or enterprises in supply chain. At the same time, an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ramework and some advice are proposed based on SCM.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ystem integration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对供应链上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等节点组织以及供应链中所发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统一的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化,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1]。现代社会里,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顾客需求不断变化,供应链管理逐渐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企业采用的“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可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供应链绩效,其前提是要有相应信息系统的支持。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将企业内外资源有效集成,以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整合系统内外资源,实现对内部资源的统计与控制,而且还需要对企业间资源分配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与其他企业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等,成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关注点。因此,各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重要性,并把组织重构、流程重构和技术架构几个方面作为其切入口。

1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1.1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实际上就是以整体性和最优化为基本原则,集成企业内外各子系统使得整个系统功能最优。由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可知,系统集成和数据管理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性环节,当信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产生集成化需要而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集成包括网络环境集成和数据集成两方面内容,其中数据集成是将各个应用项目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出基础数据,在整个系统范围内将这类数据组织成一个全局数据库模式。由于信息系统组成结构中数据处于核心地位,数据结构是稳定的,事务处理是多变的,因而信息系统集成的关键性标志是数据集成的程度即数据独立性、共享性和稳定性的实现程度[2]。可见,数据集成是系统集成的基础。

1.2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必要性。现代商务环境促使企业将自己的资源同外部资源集成起来,以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这种跨组织地集成使得跨组织流程趋于频繁、跨组织流程间结合深度增强。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通过网络搜集和传播企业内外信息,以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技术和方法,创造网络化的企业运作模式。

供应链管理要求跨职能、跨组织的集成[3]。一方面,因为产品生产复杂、顾客需求各异,导致单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需要研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紧密结合和实时互动,要求相应的跨组织流程对这些活动加以规范、组织,使得跨组织流程成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运营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分工合作,使得企业可以集中主要资源在其最擅长的核心业务运营,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与其他企业组成跨组织业务流程。而且从技术角度看,集成的系统能够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方便地访问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通过解决组织结构、可互操作性、变化管理、安全性等问题,基于SCM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将会具有很强的可重构性、可重用性和可扩充性[4]。

2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

2.1XML技术。XML是一种可扩展性标记语言,其自描述性非常适用于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且这种交换不以预先规定一组数据结构定义为前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使用XML文档封装企业的信息数据,企业可以在不破坏原有的信息内容的同时,自由定义、扩充、修正标记和文档结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也易于实现异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数据共享和集成,容易被计算机识别,进行智能搜索和推理。

XML在三层架构上为数据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是开放的、基于文本的格式,它可以通过HTTP像HTML一样传送。桌面上的数据可用DOM(文档对象模式)处理,代理商将支持XML的更新功能,使得中间层或数据服务器的数据变化可以传递给客户,反之亦然,因此代理商能够从客户端得到更新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中。

XML带来了一种完全可以移植的数据格式,它为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中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XML解析服务器,就仿佛是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之间设立的互动式的信息交换中心,专门从事不同数据格式数据信息的交换翻译工作。一方面将对方请求的数据资料翻译成事先约定好的XML格式,另一方面将收到的对方发送的数据资料解析还原,就好像两个信息系统之间进行通讯一样,这样就不需要企业重新实施一个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

2.2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技术是新出现的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是基于标准和松散耦合的结构,它主要解决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相互集成问题,建立在广泛接受的XML的标准之上,为不同厂商的应用系统提供了交互性。实现基于Web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首先把管理信息系统要完成的各种功能分解,形成一定粒度的小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用一个Web服务来完成,所有的Web服务建立后注册到UDDI中,然后根据用户对界面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引用相关Web服务实现集成,从而形成能完成用户各种功能需求的信息系统。

由于供应链上合作企业和基于动态联盟企业伙伴的信息系统集成需要对业务敏捷反应,因此需要基于标准和松散耦合的构架,而基于Web服务的信息系统构架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为Web服务具有松散耦合,与具体平台无关的特性,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不需要对自己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很大的改动,只要把所需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库存状态、生产计划、需求数据等信息利用Web服务包装起来就可以了。无论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基于何种平台,使用何种语言,只要遵循Web服务的标准就可以相互通信。通过Web服务把供应链上的企业连成一个虚拟的网络,信息传递的方式也由逐级传递方式转变成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信息传递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牛鞭效应”。同时,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信息和从其他企业获取所需信息,形成了一个信息共享的集成化供应链。这种基于Web服务所实现的集成化供应链有利于加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沟通、缩短订货周期和减少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3多Agent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市场变化反应的敏捷度、服务质量成为企业赢得市场和顾客的关键。传统企业正朝着高度集成化、高度柔性和灵活性方向发展,供应链上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应该保证在企业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发生调整时不能被废弃,应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达到人与系统的高度融合。多Agent系统具有自主能力、社交能力、反应能力和行为理性等特点,能为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首先,多Agent系统是一个既分布又协调的系统,非常适合构造具有高度开放性、分布性、重构性和伸缩性的信息集成框架,为集成“异质信息孤岛”提供了新途径;其次,由于多Agent系统具有智能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能有效实现对企业流程重组的全面适应、协调技术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能极大提高信息集成平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3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3.1供应链管理作业层。供应链管理作业层是信息系统集成框架(如图1)的第一层,这一层次上,供应链管理进行实质性的操作,包括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制造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化采购管理、关系管理等。这些具体的操作在“商业应用层”中的“商业决策、管理、控制”信息指导下进行[5]。

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行业特点,在作业层中有不同的应用软件支持,如制造业的MRP、MRPII。且常见的作业操作流程还包括了企业间的系统,它们都依赖不同的应用软件支持作业过程。

3.2电子数据处理层。这个层次将“供应链管理操作层”中实质性操作过程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各种收集数据的子系统,如EOS、POS、EDI等,收集到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收集、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一些数据通过分类、排序、综合分析的数据挖掘过程,形成特有的商业信息、商业知识、商业模型等。这些结构化的信息、知识和模型可供“商业应用层”调用,在企业的决策、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作用。

3.3商业应用层。商业应用层对企业的整个运营、操作起着决策、管理、控制作用,它是信息系统的目的,所有数据收集、存储、提取后,如果没有商业应用都是无效的。所以“商业应用层”十分重要,它包括了许多可视化的应用系统,如决策支持系统、报表系统、随机查询系统、在线分析等。

4基于SCM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策略

4.1组织重构。组织重构是供应链间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阶段,它为供应链间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立了支撑的“骨架”,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供应链的组织构架反映了供应链上的权力关系和联系方式,同时决定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方式。组织重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关系到供应链信息系统集成实施的成败。

应该将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组织机构调整的出发点,根据供应链的战略目标来进行组织重构。这一阶段要完成以下工作:职能机构的改造、人员的重新分配、管理制度的健全、绩效的评价和考核、企业协调文化的培育等。这些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机构建立后需要人员和制度来管理,每个人员又都是处在一定的机构层次上,人员配置好后要考核他们的工作绩效以期进行改善,一个协同组织必然存在企业协同文化,这种文化要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一般而言,供应链间的虚拟组织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各节点企业职能机构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分权和缔造学习型组织。

4.2流程重构。传统企业流程存在的各企业质量标准不统一、生产能力不一致、物流路线设计不合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阻碍了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流程重构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企业流程,以适应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需要,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和顾客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

流程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消除非增值活动,站在供应链的整体高度来审视各企业间流程,通过协调各企业,对流程路线进行改进甚至重新设计,减少流程中的库存、运输转移、返回、检测等活动。例如,利用JIT的思想设计流程,可大幅度减少非增值活动。其次,进行工作整合,实际上流程中许多工作是可以整合的,减少交接手续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当然还可将连续式、平行式流程改为同步流程,通过互动,不仅缩短了周期,还能在各作业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调整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因缺少沟通导致无法挽救的问题的发生,这样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策略。但不管是什么策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加强供应链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彼此协调,降低内耗。

4.3技术架构。信息系统集成涉及不同硬件、网络、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系统、数据基础和业务流程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技术构架方面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案有基于中间件的集成和基于Web services的集成。其中,中间件是提供通用接口,所有集成应用可用这个接口相互传递消息,接口起到提供一个应用程序协调的作用。每个接口定义了一个由另一个应用程序提供的商业过程。这种基于中间件的集成方案更易于支持众多的集成应用,并且只需要较少的维护。另外,中间件能够执行复杂的操作——交换、聚集、路由、分离和转换消息。而Web services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技术,用于在Internet或者Intranet上通过使用标准的XML协议和信息格式来展现商业应用服务。使用标准的XML协议使得Web service平台、语言和发布者能够相互独

立[6]。基于Web services的应用集成,通过分析遗留应用,可以将需要暴露出来的功能另外封装成Web services,这样遗留应用既能被其它应用程序通过Web services进行调用,又能保证原有应用的运行不会受到影响。

5结束语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系统在建立之初并没有经过全面规划,且各企业是动态联盟,因此基于SCM的信息系统集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科学性、规范性的原则下进行。特别是面对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难题,需要企业在实施自己的信息系统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今后的扩展性,尽量选用扩展性强、平台无关、数据格式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当然这只是针对还未实施即将实施信息系统的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之时并未考虑到未来集成的需求。对于那些需要与其他企业实现信息系统集成而又没有留接口的企业,基于集成的需求所构造出的信息系统将会更大程度地满足跨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需要,同时也需要企业在信息系统的更新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从而为企业减轻因系统集成而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15.

[2] 张怀. 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13-19.

[3] Dougal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9):65

-83.

[4] 韩明星,凌鸿.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构架[J]. 物流技术,2003(7):40-43.

[5] 王耀球,施先亮.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19-230.

基于信息系统 篇12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简析: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处于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规律。

(一)经济水平制约会计发展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常常会涉及到资金,而涉及到资金就会涉及到会计,因此,会计与经济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会计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复式簿记的会计方法产生了;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本会计产生了;之后,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产生,出现了会计主体、审计、会计分期假设等思想;到20世纪,计算机得到普及,使得会计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而目前,由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会计应用软件,使得会计人员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二)信息需求是内在动因会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工具,具有八种职能:制度职能、规划职能、决策职能、控制职能、监督职能、反映职能、记录职能,其中记录与控制职能为基本职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一个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满足基本需求。马克思曾经提出,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规律就是节约劳动时间,而想要节约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对会计体系进行优化以达到节约劳动时间的目的。另外,随着生产力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而会计系统会不断进行改善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会计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杨时展教授曾经提出,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系统必然是发达的,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会计系统必然是不发达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会计作为一种工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优秀的会计信息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并且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一个失败的会计信息体系则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四)其他因素会计体系的发展不但与经济水平、信息需求有关,还与经济体制、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有关。第一,经济体制因素,一个国家采用的经济体制类型会伴随着采用相应的会计体系,比如我国早期采用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会计体制就采用了前苏联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制度。第二,政治法律因素,政治因素表现为不同的政治体制会拥有不同的会计体制;法律因素表现为不同的国家针对会计制度制定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大的区别。第三,教育文化因素,教育因素表现为每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不同,因此,人们对于会计知识的掌握水平也就不同,因此,会计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也就不同;文化因素表现为不同国家的文化水平不同,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会影响会计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社会经济信息化背景下传统会计信息加工模式缺陷

会计活动是以提供经济活动信息为基本目标的,并且要求信息可靠、真实、准确、及时。其中,可靠与真实是保证使用会计信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定的前提。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快,国家与企业、个人,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关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会提高,尤其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一)传统会计的理论前提传统的会计理论以四大假设为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主体假设,该假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责任与成果的人以及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资产的归属问题整理清楚。根据会计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会计理论都是以会计主体假设为前提发展的。均认为会计主体是损益、成本、权益、负债、资产等会计要素的载体,因此,只有明确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才能够确定这些会计要素的归属,所以会计主体通过空间的角度限制了会计的范围。其中,比较重要的会计主体假设为持续经营假设,在该假设下,会计主体可以无限期的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下去,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为解散、清算、破产等原因而消失。

(二)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只对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也就是说,传统的企业会计只负责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会计核算。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作为会计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感受经济活动的产生,并且只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交易主体进行会计信息的记录与核算,却忽视了企业进行经济交易时的联系问题。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按照核算单位将整个社会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业务进行分割,它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输入原始凭证、计算机输入或者手工输入生成记账凭证、不同的账表以及与企业相关的会计报告。其中记账凭证是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源,而不同账表以及会计报告则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具有个体性的特点,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其操作原理与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是一致的。

三、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动因

目前,不同的企业或者组织对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不同的需求,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需求促进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是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需要对我国用户需求的特点进行准确把握。

(一)需求主体的多样化会计信息需求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第一,企业及企业管理层,会计信息可以给管理者提供企业信息;第二,投资者,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和分析企业的风险程度并预期股利收益;第三,各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考察贷款人;第四,业务往来的债权人,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五,中介机构,会计信息可以协助中介机构提高专业性;第六,企业的职工以及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他们预测、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盈利状况。

(二)需求的个性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在社会团体经营的需求、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生存的需求等环境下生成并发展起来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人们对会计信息会有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说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不断改进会计信息系统。

(三)需求内容的扩大化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逐渐扩大,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以及积极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败、政府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需求。会计信息的内容也需要进行扩充,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主体的需求。

(四)需求的时效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技术的传递效率越来越高,会计电算化技术在现在已经属于落后的计算机技术了。为了提高企业对于信息传递时效性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结合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因此,就需要政府与企业分别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调整,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市场。

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前文可知会计信息系统已经由个体性需求转变为社会性需求,因此,建立社会性会计信息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型会计信息系统;建立政府与企业宏微观结合调控的会计组织;建立多层次服务性会计信息系统市场。首先,本文对会计对象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构建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最后,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会计对象的定义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并且会计对象也是属于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需要解决、面对的首要问题。会计对象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与企业学科的对象性质是相同的,对象在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作为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标志。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作用的客体,它概括了会计所要研究以及反映的具体内容。传统会计理论对于会计对象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经济活动论认为,会计对象主要包括不同会计主体所要计算和记录的经济活动;第二,会计要素论认为,会计对象也就是会计要素的整体,所以它主要包括利润、费用、成本、收入、所有者权益、负债、资产等内容;第三,价值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一种价值运动,主要产生与再生产过程中,因此在该观点中,会计只是用于反映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的,这与其他观点中的会计用于反映整体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区别;第四,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主要包括可以通过货币来表现的不同会计主体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的同一对象为资金运动。

(二)新型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模型构建前文提到过新型的会计信息处理是社会化的,不再是单独的企业个体。同时,会计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融合,它的管理信息资源就是会计信息,同时该系统利用远程通讯、网络和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对所需会计信息进行搜索、加工、传输以及存储、应用等操作。在这种环境下就可以建立一个满足使用者不同信息需求的会计信息网,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会计信息处理社会化需要以经济信息来源为基础,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信息,并且这些数据信息在所有经济信息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因此,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文认为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模型是全面信息化的,也就是说,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或者其他未知的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放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处理,该信息平台可以将企业所有环节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而会计主体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来实现,这样就有利于国家进行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

图1为本文构建的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如图中最后一行可知,该系统处理基础为产品类型代码、行业代码以及地区编码;第二,由上往下看图1,创办企业数据文件包含两大模块:创办企业信息处理模块和创办企业账务处理模块,其中创办企业信息处理模块主要用于处理新办企业的数据,同时形成创办企业的数据文件,而创办企业账务处理模块主要用于处理新办企业的数据文件,同时形成会计账务数据文件;第三,经营交易信息记录模块主要用于处理市场交易数据文件,同时形成市场交易数据文件;第四,形成市场交易数据文件之后,进行分类然后发送至相应地区进行信息处理,同时形成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第五,补充申报信息处理模块主要用于补充申报企业内部数据,同时形成补充申报数据文件;第六,上一步形成的补充申报数据文件通过检验之后,形成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第七,将企业申报的经营交易信息进行录入,形成交易申报数据文件;第八,上一步形成的交易申报数据文件要进行分类,然后在分别发送至相应地区进行信息处理,同时,形成待审核申报数据文件;第九,上一步形成的待审核申报数据文件同样需要进行审核与处理,通过审核的则会形成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而没有通过审核的则需要返回且需要进行重新审核,错误非常严重的就需要相关的审核监督部门进行相关查处;第十,日常账务处理模块对上一步形成的待处理会计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形成会计账务数据文件;第十一,统计信息处理模块对前几步形成的补充申报、交易申报、市场交易以及创办企业等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形成统计信息文件;第十二,分类、汇总处理模块对前几步形成的补充申报、交易申报、市场交易以及创办企业等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形成经济分析文件;第十三,得出最终所需文件,包括:行业经济联系文件、投入产出分析文件以及GDP计算文件等。

本文构建的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第一,实现了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扩充,首先,该模型所采集的经济业务数据是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采集的,因此,信息不但可以包含交易双方完整的信息,还可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原始性以及真实性;其次,该模型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包含的范围较广,不但包含必要的财务信息,还包括一些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因此,信息内容实现了扩充,信息内容比较充足,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最终进行正确的决策。第二,实现了信息的可靠性,该模型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流程进行了清晰描述,有利于在会计信息错误时逆向追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第三,降低企业成本,该模型将企业的经济交易数据统一存储于统一的平台上,这样有利于企业进行信息统一管理与分析,节约信息成本。

(三)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的可行性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的可行性主要分为技术可行性与实践可行性两个方面。

(1)技术可行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依赖于手工记账的,而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以及OLTP/OLAP等技术,实现了会计信息的高效管理以及信息传递。第一,网络技术,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且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效率。同时,网络技术还可以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比如社会公众、政府、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等提供一个可以用于交流、分享会计信息的网络平台,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以及企业管理效率。第二,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进行经济分析的工具,其原理是利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统计等办法对数据库或者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得出以前未知、隐含的并且有用的信息来辅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数据仓库技术是一种存储技术,进行辅助分析,其原理是通过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来进行辅助分析。通过数据挖掘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将原始的经济信息进行不同类型的处理,进行深度挖掘,获取更多的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这两项技术不但可以从微观上帮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还可以从宏观上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第三,OLTP/OLAP技术,OLAP技术与OLTP技术主要是用于经济分析以及联机处理。其中,OLAP技术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存取处理,并且具有快速、一致的特点,这一点就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人员或者CEO等快速的获取信息,并且通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帮助自己制定企业战略决策。OLAP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在多位环境下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报表查询或者账务查询等。所以,OLTP/OLAP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不同信息需求,还可以协助管理者进行快速的信息分析,提高企业的经济信息使用效率及价值。

(2)实践可行性。实践可行性主要表现为节约信息生产成本和满足社会需求两点。第一,节约信息生产成本,作为理性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时都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而降低成本就是提高企业利益的途径之一。因此,新型会计信息系统模型必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二,满足社会需求,传统的会计理论局限于企业内部,而现代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已经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企业之间通过不同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不再完全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价值链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建立社会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必然要求。

五、结论

上一篇:智能监控终端下一篇:合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