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管理

2024-08-21

基于信息管理(精选12篇)

基于信息管理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出现信息化现象, 使得各行各业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信息管理, 各种企业发展战略开始布置实施信息化管理, 企业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近年来, 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发展规划在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中的重要程度急速提高, 而企业发展所包含的因素有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信息管理战略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涉及的相关细节。

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信息系统就是指对处在一个中性点下的所有发散信息的整合, 它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类或者某一条的信息, 而是从某个核心内容出发所辐射的所有信息。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 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作为核心内容, 从而对所辐射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推导企业各部门的运营与发展。基于这样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信息系统战略,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长短期综合性的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 企业自身的产品的发展规模、管理者的战略观点、产品的范围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效率都会对企业信息战略产生影响, 而信息系统战略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核心动力、重要资源以及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互相连接的催化剂, 我们必须仔细慎重地对其进行规划。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 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受到信息化的影响, 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巨大影响。企业对信息进行管理, 事实上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所有有效的信息, 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信息的同时, 排除掉那些干扰的信息。所谓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 正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将单纯的信息管理工作调整为对企业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由于企业的全部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市场战略等各种企业管理都需要信息管理IM战略来对其进行规划, IM战略的职能涉及不止一个部门甚至包括多个网络部门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正是通过对当前部门或者组织的程序和结构、部门员工职责、工作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评价, 来展现其重要作用。

二、企业信息管理投资内容

从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销售系统、分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共同组成了EIMS投资的内容, 企业信息战略投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基本系统共同构成了EIMS战略中的基础系统, 这些单一的系统组成了整个企业的EIMS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设备。同时, EI-MS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正常的作用是必要的前提, 需要先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由于不论是战略意识的发展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完美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因此, 通过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投入、企业的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企业网络总体建设等硬件设备建设, 最终才能达到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以上这两种系统和硬件的投资, 一个企业EIMS战略的投资还必然包括其他方面的投入。简单来说, 在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之前, 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对企业所要进行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评估, 并对于接下来的建设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建议, 然后企业根据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 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投资, 也可以大概把握自己接下来的投资有多少收益, 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其实是咨询投资, 这也是企业EIMS战略投资的一部分。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

投资战略,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期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在工业的应用逐渐兴起。EIMS投资技术的评估是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由于投资评估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其选择的时间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就使得投资评估具有时效性。所以在长期的EIMS项目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企业在对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 既可以选择根据项目的具体经营周期来评估, 也可直接选择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等各个时期进行评估。虽然企业对于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没有具体的限制, 但是企业所有的评估都需要建立在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上, 这也是确立评估时效性的根本。

(二) 投资决策环境

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决策都要受到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 企业的决策最终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尤其面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时, 客观环境对决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力。具体到EIMS确定的决策环境, 不仅包括企业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包括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具体认识程度, 例如投资者对于EIMS发展的眼光以及对投资所能接纳的投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会成为影响EIMS具体内容的重要客观因素。

(三)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能够对企业的全部信息功能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这种系统是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平台, 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搭建。运用EIMS的评价技术, 可以评估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整个EIMS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有助于其进一步优化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房芳.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6)

[2]郭伟顺.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魅力中国, 2008 (12)

[3]王亚男.基于信息系统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7)

基于信息管理 篇2

【论文关键词】城市绿化 评价指标 信息管理

【论文摘 要】分析了城市绿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作用,分别介绍了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三种技术在城市绿化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城市绿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对城市系统和生态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主要载体。我国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很高,采取人工手段提前绿地信息的难度自然就变得非常大,运用信息系统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管理能够推进城市绿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绿地管理效率。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减轻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化管理质量,实现科学管理。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统计部门进行规划,实现内部管理标准化和城市绿化管理条理化。

一、城市绿化评价指标

城市绿化系统的概念仍在不断完善中,与此同时,关于城市绿化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上关于城市绿化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例如,联合国在提出市区公园绿地定额为60m2/人,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都超过了这一指标。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我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80年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确定了城市绿地定额近期3-5m2/人,远期7-11m2/人,跟地区根据此指标也规定了本地区的绿地系统指标。

二、城市绿化信息管理技术

城市绿化信息涉及到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对城市绿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化管理,较为明显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使用,关键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数据库技术和.NET技术。

(一)GIS技术

GIS最早出现在60年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数据管理技术,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GIS将传统分析方法中单一、静态的数据进化为多数据源、多时相以及时空结合的综合分析方式,能够进行数据综合和模拟分析,并且能够得到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因此,这一技术已经应用到绿地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城市进行规划的必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GIS软件公司已经把开发组件式软件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为组件式的GIS技术成为现在各城市进行城市绿化管理主要应用的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国际上主要的组件式GIS商用软件的分类包括MapObjects和ArcObjects。MapObjects 技术能够实现人性化和清晰化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地图操作相关功能,ArcObject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平台,也是目前功能最强、组件最全、结构最复杂的平台。GIS在国内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都对这一软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发展GIS组件技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能够将数据集合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和描述性特点进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的独立性非常高,具有易扩展性,能够为多种用户进行共享,非常适合我国城市绿地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在城市绿地管理过程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同时,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数据的方便性和简单性,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运行。数据库技术有很多,配合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进行使用能够提高其在城市绿地管理中的应用效率。

(三)系统开发平台(.NET技术平台)

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运维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运维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35-01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l86”工程深化应用工作的持续推进,电网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及决策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已成为信息运行管理部门的头等重要工作。建立信息运行多维管理系统,规范现有的运维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开展信息运行管理工作,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包括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三大部分。第一,信息管理是指具有新概念、新元素的消息,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决策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是时效性、影响和决定组织的生存、获取和使用信息管理有效提升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源于传统的信息管理科学,知识是信息深加工的产品,更加先进和完善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知识管理是应用信息技术为基础,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中的海量信息处理是一段位于基因上游,能够被聚合网络识别并与之结合的数据序列,是网络表达调控的重要元件,它决定着数据何时转录、转录频率及何时何地如何表达。第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基本描述工具,系统设计人员在收集数据信息,高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是至关重要。信息管理中的数据预测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包括数据统计分析,模拟分析等。计算机信息管理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能及时给出正确而满意的解决方法,有效帮助各个阶层的管理者做出决策,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维护体系的不健全

运行维护体系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维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完善。大多数运维工作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而业务部门在运维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由于大多数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凭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有时很难区分是归属于业务类还是技术类,究竟应该向哪个部门上報,往往产生很多疑问,不利于问题的统一收集和整理。其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把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造成运维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期不能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无法准确把握系统中所采用信息技术。

(二)运维机制不健全

运维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申请机制不完善。工作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通常穿线系统变更需求,当操作人员发现了与实际工作相违背或不符的情况,要提起需求申请,却上报无门,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汇报。(2)问题反馈机制不健全。目前,运维中技术人员处理故障时通常是以解决问题为原则,没有及时反馈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没有对避免同样问题出现提出建议,基层工作人员通常按部就班地操作,难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这种无谓的重复,不仅影响了正常工作,也花费了各级运维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3)缺少数据质量监控手段。采取数据质量定期通报制度,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数据质量的监控和考核,但都是事后监督,没有做到事前预警。事后监督的方式,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又不理想。而且,数据质量通报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有可能造成疏漏。

三、信息运维管理创新思路

(一)完善运维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在推广应用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公司信息质量保障与运维服务体系,整体提高公司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使得系统运行率达到国内同业的领先水平。重点做好运行维护管理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全面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从管理上完善运维服务体系。确保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管理、故障管理、辅助分析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维护通畅,各类应用系统运行平稳。

2合理地设置岗位职责。针对基层业务人员操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合理设置岗位职责,由熟悉业务和精通技术的人员担任,确保运维工作的连续和畅通,对本级和下级提交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类,所有的问题都由该岗位人员进行汇总、筛选再分流,保证提交问题描述和定性的准确性,缩短问题流转的时间。

(二)建立健全运维机制

1.建立技术交流机制。各级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自由沟通、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工作体会,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维经验的共享。

2.建立运维知识库,打造技术支持的重要支撑平台。定期对运维系统中上报的各类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类汇总后予以发布,及时反馈给一线工作人员,便于操作人员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水平的提高。

3.建立数据监控中心,实时地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充分利用省市两级中心的技术资源优势,建立技术与业务结合互动的数据分析和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方便、快捷的分析,加强数据监控,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运维能力

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全省运维能力。针对省市两级数据集中模式下的运维工作特点,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落后地区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弥补基层技术力量的不足。

2.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省、市两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运维主动性,形成高效的系统运维管理技术支持体系。

四、结语

基于信息管理 篇4

自2006年卫生部“一法、两规”正式颁布以来, 新业务应用层出不穷, 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虽为血站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一旦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发生突发事件, 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采供血工作的瘫痪, 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后果非常严重。

因此, 为了维护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维护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 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就成为了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血液中心应急管理情况为例, 提出了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1 大连市血液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现状

大连市血液中心是大连市采供血唯一合法的机构, 近年来, 中心引进了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且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献血屋、采血车、供血点及医院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贯穿采供血每一环节, 大连市采供血管理基本形成网络信息化管理。

大连市血液中心为保证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安全稳定, 从技术、人员、流程、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 强化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不断加强血液中心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实行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每日监督管理等制度。

2) 规范和强化血液中心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和保障工作的能力。

3) 根据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总体要求, 成立大连市血液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工作。

4) 结合血液中心实际情况, 建立和健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建立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 并编制了《大连市血液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2 对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为加强我国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仅供大家参考。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血站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加大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投入, 如机房供电、网络监控、病毒防范、系统容灾等。设计开发血站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用于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提醒、信息处理分析、应急状态单机信息录入等,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 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2.2 提高应急演练的深度和层次

血站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演练, 检验工作人员对应急处置的实际操作技能。逐步从书面应急预案学习到实战演练过渡, 从数据级到应用级、业务级过渡, 从单一流程向全业务流程过渡。通过实战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及时修订预案;查找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漏洞, 确保信息系统关键控制点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定期评估各业务科室应急保障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置的响应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2.3 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应急管理工作

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整合、处理、判断和分析, 掌握风险情况, 预测突发事件的概率和趋势, 做好应急准备;通过对软、硬件的风险评估, 确定哪些风险可控, 哪些不可控, 对重点对象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修订应急预案措施,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2.4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提高人员的应急能力

针对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进行培训, 最好编制应急预案细则 (即各岗位应急操作手册) ;普及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处理知识, 提高血站员工应急管理知识水平。

3 结语

随着全国各采供血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普及,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 对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望全国各采供血机构能逐步提高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水平, 以保障全国各地医疗用血的需要和安全。

摘要:目前, 利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采供血业务管理逐渐普及,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倍受关注, 本文介绍了大连市血液中心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现状, 并提出了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基于信息管理 篇5

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应该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机制。知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 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市场使企业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作为产品来获利,如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知识制造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而且知识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增加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信心。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而展开活动,企业信息战略的本质就是知识管理,企业需要3C(CEO、CIO、CKO)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来实施,从而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是通过经营和竞争来创造价值的社会经济细胞,这就决定着由3C统筹管理和策划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建设出经济、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紧迫需求。

信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利用率,而知识主管的工作则是始于信息主管对信息管理结束后而开始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绩效管理的平台型信息系统 篇6

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而言,绩效管理精细化操作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是巨大的。在纸笔模式下,企业各级人员在考核表填写,人力资源部在考核表收缴、考核结果汇总计算及分析上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巨大。面对大量精力的耗费,直线经理视之畏途,人力资源部也没有了强力推行的底气。因此,大多数企业高层在推行绩效管理时都会格外强调简单有效,但这四个字的实现实在不易。

信息化助力绩效管理落地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纸笔模式的绩效考评被取代,企业高层所崇尚的简单有效问题也迎刃而解。

一方面,大量繁冗的手工操作由e-HR系统自动完成,在不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下,全面提升绩效管理精细化水平。比如,考核表的分发由系统自动完成,各类量化考核指标可以通过与ERP、CRM等系统开发接口、交换数据,实现自动打分,考核结果自动汇总、计算和分析。

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增强了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比如,通过员工和经理自助平台,员工在系统中制订工作计划,并与上级互动完成目标修改、确认,上级也通过系统跟踪员工工作进度,最后还可以在线完成绩效结果反馈、制订员工能力提升和绩效改善计划,而且上述绩效管理的全过程都自动在系统内存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下级之间沟通不充分的问题,也提高了沟通过程的流程化和制度化,而全过程数据归档则进一步规避了劳动纠纷风险。

在信息化系统中,绩效管理理念、制度转变为信息化系统中的流程和工具,管理者面对的是简单的界面和明晰的流程,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说,信息化推动了绩效管理的真正落地。

绩效管理差异性催生平台型信息系统

所谓管理无定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家企业,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高度个性化、差异化的。总体上来说,绩效管理受到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管理者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绩效管理高度差异化。即使各种特性非常接近的企业,其绩效管理也存在一定差异。

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在实施绩效管理信息化的时候都关心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企业的绩效管理都不尽相同,某一厂商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反过来,对于信息化厂商而言,响应客户需求是否会大幅度增加二次开发以及实施成本,客户是否能够承受和消化这一成本?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否随需应变,根据企业绩效管理需求进行灵活配置。系统设计越灵活,则对于企业绩效管理需求的相应越充分、且成本越低;反之,要么需求响应不足、要么成本高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谓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各类绩效管理方法、及其常见的操作方式进行集成,从而保证实施中能够随需应变、灵活配置,既充分响应企业需求、又有效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还要允许企业绩效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企业情况的变化,自主进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新配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这类系统构成了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一个平台,能够支撑不同考核方法、不同操作方式,并能随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配置、调整。

分解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特性

(一)集成多种绩效管理方法

目前企业中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有KPI、BSC、目标管理、360度考评等,而众多企业在上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考评方法。对于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而言,首先应当能够支撑上述基本方法,并能根据需求进行多方法综合运用。例如,一个企业对销售部经理的考核,一部分是KPI指标,另一部分则是根据每个阶段制定的重点任务,两类内容各占一定权重。这时,就需要信息系统能够同时将KPI和目标管理进行集成,这正是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丰富灵活的参数配置

即使同样的绩效管理方法,不同企业的具体操作也是不同的。

1.考核流程。同样是目标管理,是自上而下制定指标,还是自下而上、抑或上下结合,流程截然不同。

2.考核表格。根据企业需要设置进行绩效合同、考核表、绩效反馈表等各类考核表格。

3.打分设置。根据考核关系、各类指标的计分规则(如按比例计分、分段计分、加分扣分规则等)、权重设置(如指标权重、不同考核主体权重设置)等进行设置。

4.结果计算设置。考核结果的计算方法也不简单,可能是加权计分,还可能是按照得分区间评定等级,更有可能是对得分等级按比例强制分布、或者是将个人考核结果与部门考核结果联动确定等级。信息系统要能够满足企业各类方法要求。

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参数设置千差万别,以上只是主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设置并非雕虫小技,而往往体现企业的管理理念,如个人考核结果与部门考核结果联动,丰富的参数设置不仅通过灵活配置快速地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贯彻了各种差异化的管理理念。

(三)允许根据企业情况变化重新配置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根据情况对绩效管理进行调整,因此企业绩效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快速地将这些调整在系统中配置实现。最常见的考核指标要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调整,更有甚者对考核流程、考核方法等进行调整。所有这些调整应当能够由企业绩效管理人员进行灵活配置,并不需要专业的人员才能进行,也不涉及二次开发。

(四)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三个要求主要是系统性能角度,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绩效管理专业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当然,企业绩效管理要不断进行调整,不要让每一次调整都成为绩效管理人员的噩梦,这就要求信息系统配置更加灵活、简便。其次,不能对操作人员的IT知识要求过高。

(五)低实施成本

平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实施中通过应用层的灵活配置满足企业需求,降低实施成本,但这就要求信息化厂商企业在架构设计、产品研发中做大量前期投入,从整体上看,总成本相对具有优势。

(六)提供持续的产品升级

从整体上看,绩效管理实践是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这就要求系统厂商能够不断深入关注绩效管理实践发展,推出升级产品,与原有版本进行无缝对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这一点对厂商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只有长期专注于此、心无旁骛地钉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才可能“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概括的来说,平台型绩效管理系统是能够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成长的,也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投资持续增值的管理系统,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信息管理 篇7

转换过来, 整个系统设计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单片机的定势, 以为嵌入式系统就是单片机系统的一个简单升级, 在自主设计过程中, 无法很好地理解系统的复杂性, 特别是无法理解嵌入式系统软件层次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年的摸索,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紧紧突出系统的概念, 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大大提高, 从而要求我们的总体设计方法也提升, 而不是为了嵌入式而嵌入式, 这对于许多同学都是有帮助的。

2.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分主题进行讨论, 可以最大程度地结合同学的科研实际工作, 另一方面是采用分组方式进行面向主题的主动设计, 突出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既是本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 同时也是本专业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知识源之一。因此, 在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强调研究生的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程本身没有配套相关的实验环节, 但在分主题讨论过程中, 事实上研究生们都基本上在按照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分类, 在讨论过程中也往往把自己的实际科研成果进行介绍与分析, 而老师对这种设计过程进行互动式的深入分析, 同学们就都比较有共鸣感, 体会也比较深入。在本课程中, 设计了“导航与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自动测控系统”与“信息家电系统”四个主题, 选择这四个主题一方面是考虑到这四个领域均为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典型领域, 对于广大同学不少就是耳熟能详的, 没有任何的陌生感,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这四个领域也是本专业实验室科研工作的主要应用领域, 面向这四个领域每个实验室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 也恰恰是本专业研究生日常科研工作的重点。

3.在上课过程中,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并采用针对性问题分析方法,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共鸣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老师讲还是学生讨论, 达到了教学互动。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 许多都采用了PPT的演讲方式, 但在不少课程中, 研究生们往往是自己讲完就行。在本次课程过程实践中, 教师突出强调了讲演的启发式点评过程, 每个同学讲完后老师都进行针对性的点评, 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事实上, 不少问题都是共性问题, 一位同学的讲演上有, 其他同学也可能有同样的不足。而如果讲的问题太宽泛没有针对性, 同学们也没有办法引起共鸣。势的武器和资源, 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 1998年教育部就把《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这门课程作为各高校工商管

在讨论过程中, 不仅只限于老师一人的点评, 还有不少同学参与了点评与讨论, 无论从设计思想、设计方案与具体设计方法都进行了不少的引伸与拓展, 甚至主讲的同学自己也可以提问, 把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供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虽然每位同学自己只做了一个设计, 但相当于可以学习几十位同学的设计方案, 这对于大家的系统设计能力提升是十分有益的。

4.邀请了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与学生进行了设计成果的评点与交流, 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路。作为一个专业老师, 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是有限的, 有些主题是目前正在从事的科研领域, 这样讨论起来会比较深入, 但也有些主题也没有真正实施过, 这样容易讲解不够深入。因此, 在主题讨论中, 课题组还邀请了领域的专业人士参加了课程讨论, 比如面对“智能交通系统”主题, 课题组就邀请了公安部门的交通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参加了讨论, 真正从实践角度讨论了系统的可行性, 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同学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会到了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在学生实践设计的成果基础上, 已经完成了设计案例库, 并完成了多次课程讲义的修订。每一次课程教学完成以后, 课题组就重新整理一下讲义, 对材料与内容进行补充与修改, 把每年同学们的好案例进行整理与补充。讲义内容的修订与补充, 可以确保科研内容的日新性。

四、建设成效分析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 对于老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高的过程。如何提高同学们对课程的认可感, 课程内容如何与同学们实际科研工作进行结合, 这都是课程建设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课程建设课题组的努力, 目前本课程已经成为本专业与外专业交流的良好平台, 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于本学院外专业、信息学部外专业、工学部专业、甚至农学部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选课, 并与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一起进行讨论, 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视野。当然, 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其建设标准在不断地提升, 只有不断地思考与总结, 才能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提升, 这也是本课程建设不断持续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晶、楚晓亮、李颖.《光纤通信》精品课建设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2 (2) .

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成为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主干课程。然而,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 由于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架构的问题, 导致该课程在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中的实际作用与课程的地位不相符, 因此,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对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 也是一门新兴学科, 其很大一部分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 也是社会系统, 它涉及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同时它还包括数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1) 教材。目前,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多选用国内教材, 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 薛华成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些都是优秀的教材, 并且采用率比较高。 (2) 理论教学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中, 内容大多分为四部分:一是基础和原理部分,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其的结构等相关内容;二是基础技术部分,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相关技术, 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部分, 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 也是今后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四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部分, 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 (3) 实验教学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围绕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系统实施进行的。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此次设计, 让学生充分学习领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 管理信息系统一门是很难教和很难学的课程。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 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迷茫, 难以接受相关的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此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纵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 讲授了太多的计算机相关的知识, 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仅仅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VF两门计算机课程, 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涉及的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同时学生没有工作经验, 对信息系统实际应用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 教学内容涉及的系统的开发方法所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要求, 以学习系统开发和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脱离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实验环节效果不好。实验过程中达到的效果与教师的意愿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先修的计算机知识不够充分, 很多学生不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 另外有的团队成员什么也不干, 坐享其成, 个别成员承担全部工作, 因此造成实验环节效果不好, 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目标。

三、基于管理视角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的教学目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学习:技术视角和管理视角。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对薄弱, 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该更多的从管理视度去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将来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 让学生对各种应用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从信息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运行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了解、掌握如何使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 提升企业的业绩服务, 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2.课程的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经历,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我们不应把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作为一个重点去讲授。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应该从管理视觉去构建: (1) 基础篇, 主要讲解信息系统的概念、性质、作用。通过此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在当今如何改变企业, 信息系统对运营和管理企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评价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分析信息系统如何为获得竞争优势而支持企业战略;让学生了解由信息系统所产生的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信息系统技术和互联网给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挑战。 (2) 技术篇, 介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其趋势。通过此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的各个阶段, 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提高企业业绩和帮助企业决策的数据库工具和科技有哪些;让学生了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相关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基本防御措施, 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安全威胁以及主要安全措施。 (3) 应用篇, 介绍信息系统的各种应用系统。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如何帮助企业运营卓越以及企业应用系统带来的挑战。 (4) 建设篇, 介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了解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 了解规划阶段、需求采集和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 项目管理的至关重要性。

3. 课程的实验内容。

实验可以分两个环节:一是利用Project软件, 确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 并建立项目计划。二是利用Visio软件画出所选项目的业务流程图以及数据流程图。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4. 课程的考试环节。

笔者认为该课程应该进行考试改革, 取消以往的试卷考试, 学生的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和最后的大型作业两部分取得,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积累和消化, 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的能力。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 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会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转变教学思路, 完善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摘要: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 系统阐述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分析了当今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用面向管理的视觉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等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需要和社会上对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管理视觉,管理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9, (4) :43-45.

[2]郑峰.试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滁州学院学报, 2011, (1) :110-112.

[3]肯尼斯C劳顿.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 2011.

[4]侯赛因.比德格里.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M], 2010.

[5]叶赛.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4) :127-129.

[6]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1) :65-67.

基于信息管理 篇8

一、档案资源作为企业核心信息资源的客观趋势

根据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以及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并从这种新要求的指引下确定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将企业档案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 并确立其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档案资源的信息内容决定了其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企业档案拥有多种形式的文件资料, 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 是企业提高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保障。尤其是当前的经济发展已步入信息时代,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 因此档案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毋庸置疑。企业档案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其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档案不但是对以往企业各个阶段所有活动的记录, 更是企业今后发展的一种借鉴、一种服务。此外档案也是企业所有信息资源中唯一能够非常全面、真实、权威地记录了以往企业的发展历史的信息资源, 记录了企业发展的所有过程。因此对于档案资源的分析最有权威性, 可以为企业在今后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一定的借鉴, 使决策者发现过往的不足之处和成功点, 从而给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润滑剂, 有效扮演其核心信息资源的角色。企业档案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其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 具有一定的知识价值, 且其知识真实、完整。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 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 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人才条件。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好档案所具备的知识属性, 完善档案的信息服务平台, 多方面搞好档案管理工作, 促使档案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利用档案的信息知识价值为企业服务。

二、基于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企业档案工作定位

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1. 珍存企业记忆。

档案工作是对企业过往的真实记录, 是给当前或者未来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依据。从过往记录来看, 档案工作负责真实、完整地珍存企业记忆的任务, 使一切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资料得到归档保管, 从而使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 这是档案实现其职能, 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服务的基础, 就当前和未来来看, 档案工作应当充分利用其知识价值, 并为当前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以及未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导向。因此企业应当做好档案归档工作, 使公司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记忆”。

2. 构建知识平台。

从档案的知识角度来看, 构建知识平台表明企业对于企业过往信息资源的挖掘和整合, 是档案知识输出的基础, 也是企业建立知识库能力的体现。档案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化知识要求建立相应的知识平台, 将过往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形成新的知识价值, 并让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恰当的相互转化;确保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归档、统一规划, 保证其有利用价值的文件资料得到永久保存以及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3.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 只有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的服务功能才能够得以实施, 否则档案管理就显得没有意义。因此企业应该提高档案输出知识的能力, 通过建立完善、快捷、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如在线服务、线下咨询, 以此打破信息壁垒,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有效地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服务。

4. 提升企业竞争力。

珍存企业记忆、构建知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企业获取知识、整合知识、输出知识的环节, 而这些环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档案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 是当前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 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档案工作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 必须将过往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充分挖掘其知识内涵, 使其成为更具有价值的精品知识, 从而作为企业自身特有的知识产权。此外, 档案工作应该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模式, 不仅只是对显性知识进行共享, 还应当充分揭示档案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新特点, 根据未来的发展环境做出推测, 从而催化其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

三、基于新档案管理工作定位下的策略建设

对于档案管理的珍存企业记忆、构建知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企业竞争力工作定位下, 档案管理工作应该进一步完善, 制定出符合以上档案工作定位的档案工作策略体系。本文根据当前企业档案的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结合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要求, 提出企业应当构建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三大档案工作策略, 从此三大策略出发, 做好主要档案工作建设工作, 以更专业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

1. 以“一支队伍”作为档案的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策略。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其职能,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然而档案要想实现这一管理目标, 就必须对其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相应地就需要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不断地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 为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和新信息资源的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同样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是档案工作模式的变化, 面对当前信息化社会的新形势, 一些档案学者提出了“后保管模式”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管理者以一种以来源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 所有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加入到资源的收集中去, 在信息资源前端实施控制, 这就给管理内容带来新的变化, 使工作人员成为“文件保管政策的制订者、标准的制订者、文件保管系统和执行政策的设计者”。另一方面是档案工作重心的转变, 档案工作重心逐渐由实体管理向信息资源管理转变。根据以上档案工作模式的变化以及工作重点的转变, 这使得对档案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也提出新的挑战, 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资源塑造、整合、知识管理能力以支持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此外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专门负责档案的新工作内容要求, 并建立“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档案组织管理体系, 确保档案工作能够在监督和指引下进行, 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机构体系。在人员管理上, 应组建一支由档案专业、计算机专业和主营业务等专业共同组成的一支人才队伍, 确保每一个人员都具备一定专业技能, 各执所能, 共同为档案工作做贡献。

2. 以“一本《手册》”作为档案的基础业务建设策略。

在新的档案工作要求中, 档案的基础业务建设要体现出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 构建一套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流程化的制度体系标准。此外, 档案制度体系标准要确保其行政业务职能和管理业务职能的顺利实施, 满足行政管理、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三大主要档案工作要求, 另外企业档案制度标准体系应体现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两大职能, 最后制度体系的建立也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确保每一项业务流程得能够顺利执行。可见档案的基础业务建设体系要体现档案的核心信息资源理念, 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保障。根据以上基础业务建设的策略要求, 企业应该从其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这一角度出发, 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手册标准, 笔者根据参考其他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完善的企业, 建议企业将《档案管理手册》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档案工作规定》、《档案基础业务管理规范》、《档案信息化规范》、《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其中《档案工作规定》是企业从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出发, 结合自身的特点, 制定适合本企业业务发展的档案工作准则和基础原则;《档案基础业务管理规范》是对档案工作任务业务行为的规范性文件, 具体包括档案的收集、整合、开发利用等业务环节具体操作流程要求等;《档案信息化规范》主要是对档案工作中的电子数据信息化管理进行相应的规范;《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是针对档案管理中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的规范, 确保每个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如今的企业信息管理中,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各个业务部门为了适应管理需要陆续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数据系统, 由于这些数据系统都是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独立建立的, 使得各业务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导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系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带来一定的信息壁垒。所以, 将档案管理部门系统纳入信息建设部门系统, 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建立一定的链接,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标准, 是企业形成一个平台的信息化建设策略的重要保证。

摘要:档案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并建档保存的一种资源, 其资源信息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权威性、连续性以及可扩充性等特征, 本文就以档案核心信息资源为视角, 以此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理念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黄微.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 2001 (7) .

基于信息管理的环保数字平台研究 篇9

环保数字平台的管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建设的模式也比较多,所以管理时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下面对其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环保数字平台的系统一般都会和很多部门有交集,涉及很多的方面,比如和这一系统有关市政的建设机构,对费用的预算进行决算的机构和部门等,涉及的部门众多,且部门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信息的管理体系大都互不干涉,使用的格式与数据的标准也没有统一,软件的平台也不相同,这就给环保数字平台的研究增加了难度。

1.2 环保数字平台中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统计以及建模和预测,优化布局等建设的规模都比较大,所以整个系统比较复杂,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对一些基础性的事物进行建设站具有了整个系统的大部分时间,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战略平台的研究,这就使平台的战略体系不能满足相关企业的发展的需求,使其发展遇到瓶颈,所以需要建立基于信息管理的环保数字平台。

2 环保数字平台关键技术

2.1 WEB应用体系结构

环保数字平台主要由相关软件的服务器组件、数据库以及表现层、应用层两个主要的模块组成,前者主要侧重在服务器端,以检索的运行与操作和数据的存储为主,后者主要侧重于客户机,主要在第一层以及客户端中运行。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大部分应用的逻辑都被设置在对应的客户端内。

2.2 面向服务架构

框架是相对于系统可重用的设计,在构件的实例间交互和抽象的构件方法中能够充分的得到展示,在某种意义下,框架不仅可以对体系的结构也进行有效的规定,还可以对整个系统的设计,相互协作的构件间依赖的关系,责任的分配以及控制的流程等进行某种阐述,是完全可以复用的构件设计,还能够对一组实例与抽象之间的协作进行展示,对构件进行复用时起到连接上下的关系。

2.3 Struts框架

Struts框架有着自身的web控制器,依靠有关技术进行支持的模式和视图等要件或属性,对于前者,这一框架不仅能使一些标准化的数据间技术交互得到实现,还可以和第三方供应的一些系统进行联系,对于后者来说,这一框架还可以向Java Server Pages等提供帮助。在视图与模式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每当遇到请求,框架的控制器就会做出相应调取的命令,然后利用和模式的协商,对应用的状态进行更新或者检测。

3 基于信息管理的环保数字平台设计

3.1 环保平台设计的目标

针对相关部门系统的具体需求,来对环保数字平台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首先要从对空间的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开始,然后建立数据库进行集成和管理,接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一系统主要使用SQL Server的数据库系统与国产的GIS平台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利用,并对城市的环保数字平台内信息进行行政的审批、查询与浏览、信息的管理与统计等功能,可以向政府宏观的决策与具体其业务的实施过程提供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在以往软件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大量问题和现象,例如超出进度预期,超出经费的预算以及频繁进行变更等,在实施完成后,也会经常发生结果和初期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平台不能为使用者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与效益。因此在环保平台项目实施前,要严格设计好相关的目标,做到切实可行,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把控项目的进展。

3.2 整体进行解决的方案

环保数字平台的总体规划含有具体实施的步骤和预算安排,以及总的政策和目标,还有分析和查询的功能,这一模块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模型、知识和信息,所以需要建立知识库与模型库对相关知识与模型的规则进行提供,且这一模块提供的人机交互环境和模式能够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辅助的作用。系统管理的工作能够更好的确保其正常运行,在最初对系统的安装完成之后,可以先设置系统构建的结构,建立有效的合理体系,这对实现信息化的系统,提高工作的效率,改善工作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使用B/S的结构对系统进行架构,分层的结构也可以很好的满足数据、用户和客户间的使用,在这一结构中,系统能够从用户的界面和商用的逻辑与数据库三方面层次进行分析,客户端负责商用逻辑结果处理的展示,应用层的软件设置在服务端,当应用端的应用出现变化时,不会影响到客户层与数据层。

3.3 系统的结构中分层的设计

环保数字平台管理系统在开发和设计中会使用到网络应用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持久层这三层结构,每层结果中数据的处理都有明确的任务,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功能的实现,表现层主要完成系统和用户间GUI的交互,进而获得输入的信息数据,并为整个系统的数据提供验证的功能;业务的逻辑层主要用于业务的应用等方面,可以向表示层的应用提供相关业务的服务,实现和业务有关的规则、流程以及专业的算法等的处理;数据的持久层主要对系统数据的存取进行服务,可以参与到DBMS间进行的通信与联通。

3.4 环保数字平台监控管理的功能

这一平台管理的模块对监察、维修和管理以及对城市的路政管理等的审批工作与业务进行管理和研究,主要的功能是对设施进行管理和审批,对道路的信息进行管理,对桥梁的信息进行管理等。这一平台的管理系统内,每个部分经常会用到自动、简化、表单的权限、审查的意见等的录入功能,还有对案件进行关联和打印,对智能化的权限进行控制,统计查询,设置工作日等多项功能,当然除了上述常规的功能外,还有几个特色功能:对内务的管理,行政审批的中心窗口和网上进行办公的子系统。

4 设计的实施

4.1 环保数字平台的地图与文件操作

这一平台文件的模块包括对地图的保存、另存、删除以及对工作的空间进行保存和退出的系统等功能,对地图进行基本的操作主要利用SuperMap object相关的组建建立起对应的工具栏和菜单栏进行实现,图层的控制可以利用图例的控件进行实现,鹰眼图的功能利用两个地图的控件来实现。

4.2 环保数字平台日常的维护与使用的管理

日常的维护由维护模块提供,主要包括对绿地与环境的检测方案进行设置,对监察的日志进行录入,以及对系统状态进行监察。监察的、方案是管理和显示用户创建的各种方案,监察日志则向用户提供对环境、绿地和城市的监测日志进行管理和录入的功能,状态的监督主要是为用户利用日志的信息对绿地与环境的检测状态进行快速的了解提供方便,可以使用户及时的了解状态比较差的绿地与环境的检测。这一模块主要是用户在相应的地图中,通过选择相关的区域然后对古树、城市、绿地的数据进行统计,其功能的设计主要是对古树、城市和绿地进行统计。用户可以在相应的地图中画出多边形,接着用专业的方法对空间进行查询,这出其中的记录集,然后统计出数据和结果。

4.3 平台规划

(1)城市信息的规划,这一功能主要是管理和显示城市的规划信息,可以利用选择好的城市,并查看城市的规划图,导出城市规划图。(2)对绿地的覆盖率进行分析,这一功能主要是用户在地图中选择相应的区域后,对区域中绿地的覆盖率进行计算和分析,然后得到分析的结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管理的环保数字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数字平台,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开发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平台,更好的促进我国环保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真正的发挥环保平台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字化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的范围也愈发广泛,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信息的管理也显得更加重要,而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环保技术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也不断增加,本文主要对基于信息管理的环保数字平台进行研究,以便为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管理,环保,数字平台

参考文献

[1]雷波.基于信息管理的环保数字平台研究初探[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4):213-215+226.

基于时间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 篇10

1988年George.Jr.Stalk首次提出基于时间竞争(TBC)的概念,认为“时间成为竞争优势最有力的新资源”[1],从此以后关于时间资源的研究出现一个高潮。时间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市场的快速响应;第二,能有效降低成本。时间与成本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时间原本的含义是关于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描述,并不具有资源特征。时空经济学学者周扬明认为:“时间这种资源被人的劳动开发利用后就变为经济时间”[2],当时间与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对时间的研究才具有经济意义,时间才成为一种资源。2003年张珍珍等“论企业战略中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3],提出时间是成本动因,认为企业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可以用时间表达。如果该设想成立,则成本的簿记则可以改用所持续(消耗)的时间来表达,这将简化核算工作量。

时间能否表达成本呢?古典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胡建绩认为“劳动时间不再是自然尺度的时间,而是成为价值尺度的时间” [4]。可见,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可以用时间来尺度的,这是隐藏在经济活动背后的时间的成本动因。

既然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用劳动时间计量,那么可以直接记录生产过程的时间消耗,而没有必要计较时间如何表达成本,可使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信息的获得更真实、更快捷,并且是最原始的数据信息。与成本核算法相比具有明显优点。

本文提出的方法以劳动时间计量资源消耗量。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设备、原材料,前者是活劳动,后者是物化劳动,这些劳动与时间的结合就是劳动时间,是可以直接计量的,它比成本法更接近原始状态。通过对劳动时间信息的分析和决策,便于改进生产流程。丰田公司的实践为此观点提供了佐证:只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时间资源总量减少了,成本就能获得改善[5]。

由于观察与记录的信息接近原始状态,数据量巨大,必须借助电子计算机才能实现,有必要建立一个用时间资源来表达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或使用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由于时间更原始更全面,通过建立关于生产过程中作业所消耗或占用的时间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获得基于时间资源的决策平台,有望开辟一个新的基于时间资源的决策体系。

1时间资源消耗分类及表达方式

生产过程中企业投入的资源按属性分为:人力、设备、厂房与土地、原材料及采购获得的零部件等资源。根据研究目的,对资源的时间表达要求做到全面性、单元性、准确性、简便性。全面性指每种消耗的资源都不能遗漏;单元性指消耗的资源能分解成各个独立单元;准确性指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和数量可靠;简便性指表达与计量方法简单、易操作。由于本文做探索性研究,为了突出研究思想与方法本身,把研究对象集中在直接资源的消耗上,对厂房土地资源与从事管理的人力资源不作讨论。

1.1表达内容

按上述约定,本文研究的资源对象包括:劳动力、设备、原材料,以及资源使用过程中所持续的时间。资源在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如此,资源及其制造过程中占用的时间就构成全部的表达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力消耗时间 人力资源的消耗最直观、最明了,包括对劳动对象实施作业的时间和没有实施作业的时间,后者作为制造资源就白白消耗掉了,因此这两类性质不同的消耗应该被记录成劳动时间消耗与非劳动时间消耗。

设备被占用时间 设备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不同在于它是劳动的产物,是物化劳动,本身包含有时间量,现实中只能以购买价格计算。它的消耗形式与人力资源有相似之处,当被用于加工时,所消耗时间具有增值性,这种增值性表现为价值量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价值。设备闲置时也不增值。

劳动对象被占用时间 劳动对象与设备一样也是物化劳动,生产过程中被占用时间可分成两部分,一为加工时间,二为等待时间。两种时间都不增值,这与设备资源不同。库存时间不增值,相反还要发生费用支出,尽可能把它减少到最低水平。

1.2一般表达式

一般表达式把投入的资源消耗与时间结合起来。为此,引进两个特殊的记号:“⊕”和“⊙”,它们不是运算符,是关系符号,前者表示劳动力资源与劳动所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后者表示物化劳动与被占用时间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如下:

劳动力消耗量 记作 H⊕TH,读作H个劳动力持续TH 时间单位。

其中H代表完成某作业单元所投入的劳动人员数量,TH 则表示这些人员为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以分钟为时间单位。

设备被占用时间 记作E⊙TE,读作某设备被占用TE时间单位。

其中E代表执行某单元作业所使用的设备,TE 则为设备作业时间,也以分钟为单位。

劳动对象被加工时间 记作M⊙TM,读作M单位材料花费了TM加工时间单位。若以机器加工为主,则TM = TE;若为手工作业,则TM = TH。

此处对劳动对象也可以直接以价值量表达,则可清楚地表明多少价值量的原材料或在制品处于加工状态。为了与设备的表达保持一致,可采用实物量,在分析阶段再转换成价值量。

劳动对象等待时间 记作S⊙Ts,读作S单位材料或产品被占用Ts时间单位。

以上四式第一式是活劳动消耗时间的表达,后三个式子是关于物化劳动被占用时间的表达式。有几点说明,第一,物化劳动既然已经具有明确的价值量,就没有必要再反推出时间量;第二,设备具有价值,也可以以价值量表示,但设备作为加工能力有机时限制,设备被占用时间是重要的计划依据,所以本处的表达方式是必须的,在计算价值量时可以引进相关设备的价格;第三,人力资源有质量差异,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劳动资源作适当的分类,以示差别;第四,劳动对象的等待时间又可分为等待加工与库存两种形式。

2时间资源信息的数据库表达式

由于数据量十分巨大需要借助电脑系统。仅仅以上述方法记录的数据还不足以支持决策,需要根据决策内容对资源作属性标记,以便于按研究需要作统计分析,需要建立必要的数据库。一般采用关系数据库技术。

首先确定建数据库的对象原则,一般以相对独立又基本完整的项目建一个数据库,如一项新产品开发任务、一家客户的订单等,具有客观上需要单独核算的特征。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按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

然后设计数据库结构,将项目分解成作业单元,等待状态也可处理成一个作业单元,每个作业单元为一条记录,并为记录设计字段,一条记录至少包含上面四个一般表达式所包含的八个符号所代表的字段,根据研究目的还要考虑设计区分不同属性的标志符字段。

人力资源属性 至少能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分别以“F”和“f”表示。如需要可以增加工种标志等。

关键路径标志 无论项目执行计划以网络计划制定,还是以线条图方式安排计划都存在关键路径。设计此标志为了方便查询生产周期,以“G”表示。

作业增值性标志 全部消耗资源的作业可区分为增值与不增值两种,以“Z”表示增值时间。

如以订单为对象的数据库,则以作业单元为记录,每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字段:

作业名 G H TH F E VE TE M TM VM S Ts Z

共13个字段,说明如下:

作业名——作业单元名称;

G ——关键路径标志,表明该作业是否在关键路径上;

H ——人员数,投入该作业的人数;

TH——该作业所持续的作业时间;

F ——人力资源复杂性标志,“1”表示复杂劳动,“0”表示简单劳动;

E ——该作业所使用的设备数量;

VE——设备价值量(万元),最好以现值表示;

TE——设备作业时间;

M ——劳动对象,以实物量表示;

TM——劳动对象被加工时间;

VM——劳动对象单价;

S ——等待对象,以实物量表示;

Ts——等待时间;

Z ——作业增值性标志。

虽然每个记录包含13个字段,但每项作业单元并不具有全部的数据,一般只有部分字段信息,如加工作业就不可能有等待信息,同理,等待作业不会有人工与设备消耗发生。

应用说明:加工批量10件的零件,经过1台设备加工和一道质量检验共两道工序,加工工时每件5分钟,质检每件半分钟,原材料运抵后等待时间为4小时,两工序间有一等待时间30分钟,每零件材料2公斤,单价3元,设备价值10万元,记录此生产过程。上述生产过程可分解为6项作业单元,即运抵后等待、设备加工、工人作业、材料被加工、等待检验、检验。表达式如下:

等待加工:S⊙Ts = 20⊙240 读作运抵后20公斤材料等待240分钟;

设备加工:E⊙TE = 1⊙50 读作1台设备被占用50分钟用于加工;

工人作业:H⊕TH = 1⊕50 读作1位工人操作50分钟;

材料被加工:M⊙TM = 20⊙50 读作20公斤材料加工中被占用50分钟;

等待检验:S⊙Ts = 20⊙30 读作20公斤零件等待30分钟;

检验:H⊕TH = 1⊕5 读作1位检验员花费5分钟。

数据库记录如表1所示。

作业列编号说明:1—等待加工 2—设备加工 3—工人作业 4—材料加工厂5—等待检验 6—检验(检验作业约定为不增值)

3时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

时间资源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资源,最终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系统具备的功能应该包括:制定生产计划,提供计划所需的数据支持,生产过程实时记录,比较分析与作业评价,定额改善。图1给出系统的结构框架。

其中的定额数据库存放企业作业时间定额数据和材料定额数据,作业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加工作业、运送作业、等待作业等。都是企业制定计划的内部标准。计划库存放为每个产品生产流程所做的计划,实时数据库存放每个产品生产流程的实际发生的数据。通过计划与实际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对计划执行效果作评价,进而改进相关定额标准,通过评价也可实现对作业者的绩效考核。

显而易见此信息管理系统结构简单,其原因是以生产流程为对象,以时间资源为单一目标,记录最原始数据。但其覆盖面很广,包括所有的作业,数据量很大。从方法论角度看,是以大量的作业数据换取简便的作业方法,而这正是计算机处理的长处。

4应用领域举例

企业经营决策是离不开资源数据的,而所有涉及到制造过程的决策更需要资源消耗量数据,本文提出的以时间资源表达其它制造资源的方法是对制造过程所消耗资源的最原始的数据记录,从理论上推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本文的研究主题所限,不可能对应用领域作详细讨论,在此仅作简单介绍。

4.1资源消耗统计分析

最直接的应用是资源消耗量的统计。如:

增值时间分析 制造过程是增值过程。以一份订单为例,通过统计全部消耗的时间量,可求得增值时间的比例,为资源利用提供改进方向。在上面举例中,增值标记Z为1的所有记录的时间之和100分钟即为增值时间。

生产周期分析 以某份定单为例,如欲分析其完工周期,只需统计关键路径作业时间。上例中关键路径标志G为1的所有记录的时间之和325分钟为生产周期。

资源消耗总量分析 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资源分开统计,设备资源、原材料资源可用实物单位量被占用时间来计算,最终可进一步换算到货币价值量被占用时间。上例中,人工耗时为55分钟人工,设备(10万元)耗时50分钟,20公斤原料(60元)被占用总时间为325分种。

运用本文设计的表达方式可以很灵活、极方便地获得各种资源的消耗量,为更深层的研究提供原始数据。

4.2考核与改进

记录的每作业单元时间信息,可以作为考核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如:

作业考核与改进 用作业定额时间制定的标准作为考核基准,具有改进目标明确,改进的效果作业者本人可以测量的优点,再辅之以激励措施可以使实施工作变得很容易。作业时间的改进意味着资源消耗量减少,自然可获得降低成本的效果,与成本考核相比,考核时间资源更简便。

库存改进 库存控制一直是很引人注目的决策对象,许多复杂的库存控制模型都以费用为目标,但未见有成功的应用案例。如以库存时间为考核目标,则实用性大增。究其原因是,在现实中费用数据很难获得,改用时间量,则采购员可根据企业的需求规律和物品的重要程度安排库存量,尽量缩短周转时间。由于目标简单,管理者可自测,可以取得明显效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采用时间资源表达的好处是避开决策成本数据这个难点,在定量分析的方法上抛开优化模型,直接采用资源消耗的最原始状态的数据,运用简单的算术计算方法,而优化模型往往需要较高深的数学方法。计算方法简单了,由于原始信息量大,方法却变繁复了,但正好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特点。从方法论上看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把“巧而难”的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变成“繁而易”的算术方法。

摘要:提出了以劳动时间计量资源消耗量的方法,建立了以时间资源来表达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或使用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对时间资源的消耗进行了分类,包括劳动力消耗时间、设备被占用时间以及劳动对像被占用时间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表达形式。接着具体提出了时间资源信息的数据库表达式,并给出了时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最后就应用领域举例。

关键词:制造资源,时间资源,时间价值,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Stalk G.Time-the next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Harvard Busi-ness Revier,1988(7/8):41-51.

[2]周扬明.时空经济学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珍珍,陈希琴.论企业战略中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28-54.

[4]胡建绩.价值发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基于信息管理 篇11

【摘要】 剖析协同思想,分析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的局限,提出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理论,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信息系统协同

协同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的Hermann Haken教授提出,最早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并由之产生了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这一新兴学科。基于协同思想的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简称C-Commerce)概念是由Gartner Group公司在1999年8月提出。 2000年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以及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纷纷发表协同商务的研究报告,随后IBM、SAP、Oracle、HP等从事电子商务的世界主要IT厂商都陆续推出有关协同商务的解决方案。协同商务理念就是通过充分利用Web技术,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同快速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Gartner Group和IDC都预测未来的大多数B2B电子商务都将会利用协同商务模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协同思想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再适应今天的企业运行环境。在国外,关于协同化的信息系统已经从研究阶段走入企业中的实施阶段,在国内,关于协同商务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关于协同商务的专著很少,对于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也是在初级阶段。

一、协同电子商务的技术保障

1.计算机硬件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硬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芯片技术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可以说是超大规模集成与其它先进技术,如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下发展。

2.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技术。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信线路和终端设备等构成的一个群体。目前,计算机网络大部分都是多台计算机之间能互连、通信、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的网络系统,它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与通信技术日益发展且二者密切结合的产物。随着Internet出现,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Internet使得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信息交换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并正在日益显示着它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3.软件技术。协同商务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面来说明:

(1)操作系统。Windows的普及为协同商务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nix系统(通常作为各种服务器)为协同商务提供稳定高端运行平台。开放源代码的自由软件Linux给操作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引进了新的竞争。

(2)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大致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结构化编程语言(如FORTRAN,PASCAL,C)的过程,后来引入了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最近Microsoft公司提出了基于XML的NET的软件体结构,为协同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快捷的集成化开发平台。

(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可以理解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取和管理的技术。关系数据库模型由于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高而且简单清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现了Oracle、Sybase、Informix和SQL Sever这些大型的数据库系统。

(4)WEB技术。采用WWW和HTML标准开发的新型用户界面 —浏览器的出现,使Internet走出高科技的实验室,通向了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二、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带来新的信息孤岛产生。从企业信息化实施来讲,企业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即企业信息应用的集成与互连失败势必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不能满足的信息沟通需求或者系统本身缺乏满足新的信息共享需求的能力或者当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新的信息共享需求,又无法通过调整系统配置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满足新的要求时,信息孤岛就出现了。协同商务对外要求与供应商,分包商,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内要求与企业内部的产、供、销环节实现一体化集成。这就需要企业的Web系统和现有的在企业中运行的后台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如果存在信息孤岛,协同商务的效果可想而知。

2.信息沟通不畅,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在这个信息决定一切的时代,企业仅靠企业内部搜集产生的信息是远远不够,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学会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尤其是利用Internet来挖掘信息。现行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正在逐步与电子商务整合,却并未考虑到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去挖掘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现行的企业信息系统不能带来良好的企业间沟通,尽管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仅仅依靠电子商务已经难以满足今天企业间沟通的需要。

3.信息不对称,应变能力差。企业信息系统的自我封闭所导致的消息滞后,信息陈旧,忽视企业外部的海量信息,使得企业在突发性危机面前措手不及,也无法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达到利益上的双赢。

综合来看,现行企业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化不足,带来企业内信息系统互相沟通困难,带来更大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企业间信息系统难于沟通,为企业间信息交流带来障碍。这两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三、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

1.协同化信息管理定义。定义:一种集成的管理模式,着重于如何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企业信息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其任务是帮助企业进行现代管理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图1是关于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型)。

2.信息协同的划分。如果按信息协同的程度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信息转移与信息创造。信息转移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仅表现为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流动,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单环学习)。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信息的“共享”上。信息创造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是在对现有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创造出新的信息。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新信息的“创造”上。显然,信息创造的协同方式比信息转移具有更高的收益,却因之要付出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这里主张“信息转移→信息创造→信息转移”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持续提高,便于其核心专长的增强。

把以上二分法的分析范式纳入一个框架,可以得到企业信息协同的不同分类组合,可进一步分析不同信息协同间的转化关系。(下图2可知)在二分法的分析框架里,企业信息协同的分类组合有四种:分别是企业内信息转移、企业内信息创造、企业间信息转移和企业间信息创造,企业必须首先整合自身内部信息,在内部信息不能满足战略需要的时候,才考虑与外界的协作,只有这样,协作的成本才最低。

信息的协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信息螺旋”运动过程。从这一认识出发,信息协同的转化路径应该有两条:其一是“A→C→D→A”;其二是“A→B→C→D→A”。其中,每一条路径在每一次返回A点都有更高的起点。在第一条路径里,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知识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在第二条路径里,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进一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进一步进行信息的整合。两者相比,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多一个“企业内信息创造”的环节,使得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以便企业信息协同效应的更好发挥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如果按信息协同的范围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企业内协同与企业间协同。相比较而言,企业间协同因为面临的信息范围较广(可以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者等进行协同),往往产生的协同效果更显著,也因之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要牢记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合作虽难以达成,但双方协作的得益最大。企业内协同是企业间协同的基础,而企业间协同对企业内协同具有促进作用。这里主张“企业内协同→企业间协同→企业内协同”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专长。

3.协同商务环境下信息系统协同化实施策略。对于协同商务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客户、供应商、代理分销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的链接。作为协同商务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案,协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再以工作流管理为重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

第二步是实现与协同伙伴的信息系统协同,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企业内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一方面需要的是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能够互相访问,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够集中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后,增加信息系统的透明度,使企业之间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协同,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直到最终的客户服务,都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第三步是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协同,也是前两种战略的升华。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

基于协同商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引发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改进的强劲动力,也是保障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源源不断、高速运作的信息平台。它能够使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在自主运行内部系统的同时,快速交互和共享具有一致性的业务信息,获取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提高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在最大范围内,寻找所有合作企业和可获得的资源,从中择优选出合作伙伴,并与之迅速结盟,满足企业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科技普及出版社上海分社,1988(4)

[2]Conn.Stamford,Gartner Group identifies”C-Commerce” supply chain movement: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1999(8)

[3]Philps C,Meeber M.The B2B intemet report —Collaborative Commerce.2000.4

[4]Mahowald cfR,Levitt M.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in B2B eMarketplaces.2000(7)edge.2000(6)

[5]南志远.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6]王琳.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4)

[7]Russell Lesson,风荷协同SCM的启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7)

[8]刘晶炜,闫健卓,朱青.信息集成技术原理及应用[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基于ERP的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篇12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计算机的互联和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 使人类真正进入到信息共享, 互惠互利, 它对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模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其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似,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带来了新经济革命, 国际社会的各层面也已感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息化建设、区域信息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信息化社会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

在占有市场资源相对公平和均衡的社会生产关系下, 国有大中型企业之间, 要想赢得竞争优势, 站稳脚跟, 长足发展, 关键在于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进而有效支配, 创造利润效益。鉴于此, 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借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 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近年来, 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推广 ERP 等信息系统软件, 借助于ERP集成平台, 把诸如销售、财务、人事、生产、物流、项目管理、供需管理等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 使企业信息资源、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得以有效共享, 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避免资金的占用, 最终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1 背景及概念

ERP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MRP和MRPII, 即物料需求计划, 它是基于客户订单管理和销售预测, 将实际的客户订单数与科学的客户需求预测相结合, 从而得出客户需要什么以及需求多少, 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物料进行计划和管理的一种软件系统。这种系统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管理, 借助于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计算物料需求计划, 实现减少库存, 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化, 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企业之间加强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企业之间即是竞争对手, 又是合作伙伴, 信息管理要求扩大到整个供应链 (Supply Chain) 的管理, 这些是MRPII所不能解决的。为了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MRPII的换代产品ERP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 Inc.首先提出的, 它是在物料需求和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层次管理模式, 它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 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 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按计划生产”转移到“创造最大利润”, 从软件系统而言, 现在的ERP系统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的环境, 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应用, 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接口。

总之, 所谓ERP,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相应平台, 有效使企业合理调配资源, 便于各业务流程无缝衔接, 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增加经营利润, 降低消费成本, 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2 ERP的主要功能模块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通常包括四个基本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 物流管理, 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如图1所示。

2.1 生产控制模块

这是ERP集成管理平台的核心所在, 它将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在确定它的一个总体生产计划后, 经过系统层层细化, 下达到各部门去执行, 即生产部门以此生产, 采购部门按此采购等等。这是一种以计划为导向的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 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 提高效率。同时也使得原本分散的生产流程能够得以连贯的进行, 而不会出现生产脱节, 耽误时间的情况。

2.2 财务管理模块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财务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 在整个ERP规划方案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成于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不同于一般特定功能的财务软件, 作为ERP系统中的一部分, 必须与其他模块有相应的接口, 能够相互集成。例如: 它可将由生产过程、采购过程输入的信息自动计入财务模块生成总账、会计报表, 从而取消了输入凭证的繁琐的过程, 几乎完全替代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减少了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常见的ERP软件的财务部分包括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大块。

2.3 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担负的职能

2.3.1 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是根据产品的销售计划, 对其销售的不同产品、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 并对销售的数量、金额、利润、绩效、服务做出全面的分析。

2.3.2 库存管理

高效的库存管理是在保证稳定的物流, 支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用来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 同时要最小限度地占用资本。在ERP中, 库存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库存控制系统, 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 随时间变化动态地调整库存, 精确地反映库存现状。

2.3.3 采购管理

能够随时提供准确的订购、验收信息以确定合理的订货量、保持最佳储备, 为库存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4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企业管理最终是人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 被加入到了ERP的系统中, 和ERP中的财务、物流、生产系统组成了一个高效的、具有高度集成性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与传统方式下的人事管理相比, 在对企业人员, 组织结构的编制, 人才招聘, 绩效考核, 工资核算等方面制定了多种方案, 进行模拟比较和运行分析, 并辅之以直观的图形效果, 为人事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3 知名ERP厂商及其产品

世界著名的三大ERP厂商SAP、Oracle、PeopleSoft目前基本都在国内落户, 并参与市场竞争, 这些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趋于成熟, 而且代表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

SAP创办于1972年, 其机构设置中除编程开发人员外, 有一个由23个行业专家组成的行业专家中心 (ICOE) , 拥有23个不同行业的特殊解决方案, 为每个行业的业务对象设计功能。SAP的软件其优势在于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 全球500强中80%以上都采用他的软件系统。

Oracle (甲骨文) 成立于1977年, 它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提供商, 其ERP软件率先宣布完全基于Internet, 并倡导完全组件模块化和工作流、弹性域等技术, 拥有近50种软件模块, 在全球ERP市场上位居第二, 在中国有100多家客户, 如:中国民航、中国电信等。

PeopleSoft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软件提供商, 他从人力资源模块逐步扩展到企业财务处理、生产制造和物流等模块。目前是全球第三大ERP软件提供商。

4 ERP在中国企业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ERP在中国企业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 有80%的企业使用ERP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并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中国, 从MRPII的引入到ERP的广泛应用, 目前已有数千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这种先进的管理软件, 遗憾的是其应用的效果却很不理想, 各个企业之间差距很大。通过ERP的推广使用, 有的企业很快就从中受益;有的企业则由于实施周期长, 反复多, 难度大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经过了很长的磨合才得到很小的回报;还有一些企业经过几年才实施了2~3个模块, 进度缓慢, 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半途而废, 不了了之。这种现象与国外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企业实施ERP完全成功的仅占10%~20%, 部分应用成功的为30%~40%, 约有50%的企业是失败的。ERP在我国应用成功率低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是什么原因所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对REP的认识不足。有些企业把ERP仅仅看作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或是项目, 对现代信息化的企业管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ERP绝不是单纯的一个计算机项目, 而是一种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管理理念, 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有些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往往把重点集中在硬件环境的建设上, 关心的是选用何种网络体系结构、购买哪些计算机设备等, 对系统软件本身的认识常常一带而过、轻率从事。这种舍本逐末的认识必将导致系统最终运行的失败。

2) 企业对ERP咨询顾问的作用认识不足。咨询顾问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投入的咨询费用是软件费用的1.5~2倍。中国的很多企业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从而在系统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 甚至最终不能成功实施。咨询顾问在整个ERP项目中所起的作用就象“指南针”, 指明了ERP前进的方向。在系统构建的过程中, ERP咨询顾问要面对多重矛盾, 如:企业标准流程与实际流程的矛盾、企业内控制度与企业实际操作的矛盾、企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企业与ERP提供商之间的矛盾等等。咨询顾问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和咨讯经验, 尽可能调和这些矛盾, 使整个系统构建能够顺利实施。

3) 国外ERP软件难以完全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ERP毕竟是个外来客。国内众多的ERP软件商有丰富的ERP实施经验, 但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实施方法, 反映出国内ERP软件公司管理的缺陷。他们往往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业务没有落实, 而ERP项目的实施过程变成了主要是针对软件的技术支持, 比如对ERP软件的配置、数据初始化等阶段进行处理, 导致一个系统项目变成了具体的软件实施过程。而国外的大型ERP软件公司如SAP、ORACLE等的ERP实施方案非常细致, 每个阶段和过程都有具体的文档和可交付的成果, 步骤严密、实施周期长。这种差距也是导致企业ERP实施成功率低的一个要素。

4) 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国内很多企业在实施ERP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 往往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硬件设备的采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ERP软件的选择, 却忽视了开展ERP最为重要的前期培训教育, 以及进行企业需求分析和实行业务流程重组的相关工作。在培训过程中主要有对企业管理层的的培训、ERP原理培训、企业诊断、需求分析等, 前期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决定ERP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ER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决不能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除此之外, ERP录入的来自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完整, 避免处理庞大复杂的垃圾数据, 影响系统运行效率, 无法及时给企业高层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

5) ERP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 实施的系统项目工程也不例外。在ERP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ERP的效率性与合理性的矛盾;ERP的集成性与实施中部门间协调困难的矛盾, ERP的先进性与企业人员素质差的矛盾;前期计划准备的精确性与系统基础数据差的矛盾;企业需求与系统工作偏差的矛盾;高投入与低收益的矛盾等等。如果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协调解决这些矛盾, 这些矛盾的逐渐激化升级就有可能最终导致ERP项目的失败。

4.2 对策

1) 提高企业相关人员对ERP的认识。

企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ERP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 更是一种管理思想, 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是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命脉。要想使其成功实施, 必须要从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上入手, 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重组, 这也是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必须面向供应链, 注重整体流程的优化, 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体流程中的作用, 最终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

2) 重视并充分发挥咨询顾问的作用。

咨询顾问是介于软件提供商和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 他们一方面熟悉ERP系统的性能特点, 另一方面熟悉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律, 可以为企业量身选择合适的ERP软件系统, 从而避免由于选型不当造成的损失。他们通过对国外众多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提炼和总结, 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成熟的咨询经验, 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实施ERP项目过程中的疑难点, 有效地规避了很多可预见性的错误, 为企业成功实施ERP指明了方向。

3) 选择适合本企业的ERP系统软件。

选型是企业实施ERP前期准备工作的最后一个程序, 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ERP软件, 是ERP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企业应结合自身基础, 充分估计自身的实施能力, 综合具体需求、实施条件、管理基础、人员素质、投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从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进行选择。同时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实施成功的宝贵经验, 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ERP产品。

4) 扎实有效的培训, 打好实施基础。

ERP是一种解决企业相关业务问题的方案, 单靠引进一种软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 关键是要让管理人员领会ERP的实质和管理方法, 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唯有如此, ERP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因此, 企业应进行分步骤、分阶段、不同侧重点的培训, 明确培训目标, 落实培训内容, 提高项目认识, 从根本上改变低效的行为方式。通过培训应当使大家对ERP的基础理论、软件系统功能、使用操作、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内容有所认识, 并结合实践, 学以致用。培训过程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是不可逾越的重要过程, 关系到ERP项目的成败。

5) 准确、完整、及时的数据准备。

ERP系统是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 各种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计算机系统就是处理数据的系统, 不正确的原始数据, 将导致无效甚至错误的结果。因此, 一定要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有效。正如ERP业界流行的一句话:“三分软件、七分组织、十二分数据”, 充分体现了数据的重要性。

5 结论

ERP (企业资源规划) 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它提供了一系列企业各业务环节信息化集成的方案。它将企业的所有软硬件资源统一起来进行管理, 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统一调度, 使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 产生经济效益。综合以运行ERP企业的实施情况来看,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国外先进同行业相比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基于ERP的企业管理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ERP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ERP系统正逐步发展成为模块化、行业化、集成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在不久的将来, 可以断言, ERP信息化系统平台将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 (第3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2]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3]饶艳超.我国ERP系统实施应用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 005.

上一篇:商科类院校下一篇:数学课改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