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新

2024-07-04

文化革新(精选12篇)

文化革新 篇1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说, 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先进的理念。理念决定着未来, 历史呼唤着中国科技界有一次思想解放, 一次文化革新。

在中科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主题报告会上, 施尔畏作了《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演讲。

施尔畏反对将科学和技术分家的做法, 并认为这样做是历史的倒退。他说:“科学的英文词其实涵盖了很多技术的内涵, 技术也涵盖了很多科学的内涵。中国人老是把科学和技术分开, 假如我们老这么分, 往往会退到了一个很遥远的时代。现在所有活动的价值化已经把科学与技术整体融合在一起, 已经把科技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施尔畏说, 中国科技界的文化革新, 应当摒弃“学而优则仕”的文化, 摒弃“官本位”的文化, 摒弃“迷信权威、沉湎过去、不为人先”的文化, 摒弃“自我分配、自我循环, 自我评价, 自我陶醉”的文化, 希望能够创造出“崇尚实践、勇于创新、追求价值”的创新文化。

除了创新文化, 施尔畏还呼吁建立科技工作者的共有价值观。他认为, 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时期以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即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与技术, 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满足大众的物质与文化要求。“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者, 或是科技创业者, 必须要有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样的共同价值观。”

文化革新 篇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以中介服务为纽带的人才服务,这对以创意产业为产业增值驱动力的文化产业而言,意义更加不可低估。第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任何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必须在技术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因其对信息技术的严重依赖,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软技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事业的责任担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使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制度支撑。文化产业有赖于文化市场发育状况,因此,文化市场体制及其运营质量直接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及其社会效果,搭建并规范文化市场就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产业制度支撑的重要桥梁。“市场体制是网状组织,它不是一个方位而是一系列协调行为的集合。”[2]市场体制的协调机制告诉我们,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对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构、秩序维护以及质量监督等方面具有广义服务功能。政府通过市场均衡分析为文化企业寻找自身角色定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向文化产业服务功能延伸中不仅为文化产业确定参照物,且帮助文化企业避免重复投资和过度生产提供外部体制条件。从文化市场结构功能而言,市场的非均衡现象和运营过程中非稳定结构给文化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因素,正因如此,必须建立文化消费市场并规范消费行为。在这种局面下,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宏观分析与调控就必须出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功能使政府对文化市场的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市场的搭建与规范任重道远。

通过拉动内需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产业制度支撑的重要的体制优势。按照供应学派“需求决定生产”理论,扩大文化内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市场作为高风险贸易领域总是强烈呼唤市场扩容和消费需求增长,也只有在市场扩容和消费增长的驱动下,文化产业才能最终得以迅速发展。之所以重视拉动文化消费内需的特别作用,还是因为像中国这样的文化产业后起国家在进军世界文化市场通道不畅通的情况下,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当前中国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政府采购扩充文化消费市场;二是通过扩大社会文化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动文化消费信心与热情等方式拉动文化消费内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专属意义的政策工具,在权力授予范围内具有超强社会组织功能和动员功能,这种组织动员功能不仅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文化消费空间,即“现实的产品消费结果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语境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动员拉动文化消费内需,产生的社会效果其他任何国家都将难以比拟,从这这意义上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制度支撑作用无可限量。

黄石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黄石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矿冶文化为主体,以专业文化、社会文化为支撑,以服饰文化、旅游文化、民间文化相配套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资本总额、从业人数上有较大发展,为黄石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日益显示出重要性

黄石文化产业适应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产业规模、资产总额及从业人员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据统计,截至底,黄石文化部门文化产业资产总额已达10000万元;随着黄石大剧院、黄石市博物馆、磁湖梦影视城、大冶市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黄石市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超过0万元。目前,全市文化经营单位832家,从业人员1.5万人。文化产业约占全市第三产业的23%,文化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文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目前,全市民营文化企业已超过500家,投入资金总额20000万元,尤其是在娱乐领域,几乎占领了全市的大部分市场,从业人员1万多人,高中低档俱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了新的文化资产机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经营方式,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市工人电影院、电影公司创设了磁湖梦演艺厅,老工人电影院改造成磁湖梦影视城,新华书店的图书超市生意兴旺,公益性文化单位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在坚持“两为”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文艺创作日趋繁荣,市场管理健康有序

近几年来,黄石市文艺创作、演出活跃,一批优秀作品在国家、省级评奖中多次获奖,文艺队伍人才辈出,一批演艺人员脱颖而出;文化氛围良好,专业文化、群众文化与经贸活动、文化招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既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又宣传了黄石。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做到了管而不死、治而不乱,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据统计,每年黄石市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为人均600元左右,占消费总支出的14%,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

黄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结构尚未形成,整体实力不够雄厚

目前,黄石市有博物馆4个,革命纪念馆2个,综合图书馆5个,群众艺术馆3个,新华书店5处,各类古文化遗址384处,文化出版物市场经营场所820家。从现实情况看,由于黄石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其发展的总量和服务质量还不够,与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一定距离。表现在有些公共文化场所因环境差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些项目规模小、品种单一而形成不了整体优势;一些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因条件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发展。作为地级城市,其行政格局和地域范围从一定程序上限制了报刊发行、电影放映等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垂直的管理体制和某些非市场化运作机制束缚了新华书店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政策引领,又要各方面予以扶持,现行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力度不够,上述原因导致具有行业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发展规模。

(二)文化市场发育尚不充分,项目发展也不平衡

目前,黄石市有文化出版物市场经营场所832家,其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但规模、档次、经营种类较以前并没有大的改观,经营项目主要集中在网吧、音像制品出租、出售及图书报刊的经营上。综合演艺、美术市场、艺术教育培训市场份额很小,形成不了气候。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发展既需要无形市场的培育,也需要有形市场的拉动,同时城市规划、发展对有形文化市场的布局、建设关注力度不够,也制约了黄石市文化产业充分发育和平衡。

(三)公共文化设施相对滞后,基层文化基础薄弱

黄石市公共文化设施大多建于建国初期至上个世纪70、80年代,大多年久失修,文化设施和文化经营场所不是馆舍陈旧、改造缓慢,就是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基层文化发展滞后,社区文化室因经营和设施缺乏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前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基层文化建设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基层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突出。

(四)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地区相较落后明显

近年来,黄石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较小,还存在着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尤其是处于“核心层”的.广播电视、出版、报业等与发达地区的大企业集团相比,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健全制度发展黄石市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黄石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抓住机遇,健全黄石市文化产业制度环境,为黄石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健全宏观管理。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社会组织分开的原则,组建全市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负责全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不断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努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推进国有文化经营单位转企改制。针对黄石文化企业的职能与不同的运营情况,市工人电影院(市电影公司)实行国有控股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大众乐园实行彻底的企业改制,在对现有国有资产评估后,公开拍卖出让,实行产权和人员身份转换。

(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区有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活动站(中心),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三)凸现黄石地域文化特色,着力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大力发展、重点支持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体的传媒产业和以磁湖梦为品牌的演艺业,以国乒基地为龙头的体育休闲业,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文博业,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业,以青铜制品为特色的工艺产业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和引导发展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努力实现黄石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二是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黄石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广泛吸引市内外优势文化产业聚集,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努力构建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群,发展集约经营,进一步优化黄石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强化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并鼓励支持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资本参与黄石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四)建立和健全多元投资机制,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

中国传统装饰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篇3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升,对自己身边环境的要求有了大程度提升,装修和装饰开始被人们关注,虽然装修和装饰大部分都在追求现代色彩,但是我国古代相应思想或者是方法,对如今都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于酒店和旅馆,因为在房间中体现传统的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加舒服,具体的内容将在下文中详细叙述。

传统层面装饰文化应用到酒店室内设计需要遵循的准则

我国古代对房屋进行装饰的时候,讲究三个原则,一是要求每一个物件都要有实用性,而且要保证人民的安全,所以多用园拱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各个拱形、方形的部分,添加窗户、门、护栏等,外观看上去更加有美的感觉,二是体现我国的文化,包括花纹、图像等,其中最喜欢圆形和方形,这是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思想,也是注重圆满的美好愿望,在颜色方面,只有皇宫和王府可以使用金色、黄色,三是注重于与周围形成和谐的状态,在装饰物件中经常能够看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用艾草、兰草等制作香包,对房间加以装点,文人一般会在自己的房间内挂上梅兰竹菊的图画或者雕刻,强调洁身自好,而且也与房间外部的花草互相衬托。那么将这些内容应用在现代酒店的装饰方面,可以让房间内的环境更加“正规”,而且全部应用现代色彩的物件和思想,房间内部给人的刺激性过强,人们不能良好休息,但是在借鉴我国传统装修相关元素的时候,也不能全部照抄,或者房间内部全部体现古代的色彩,需要遵循下面两点准则:一方面,注重吸取其中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圆形、暗红色、黄色的装饰,可以使房间简洁大方,而多用花草的图案也可以给人们自然的感觉,会更加放松;另一方面,对我国古代装饰文化进行在创作,结合现代层面的思想或方法,进行在创作,比如运用古代的房间构造结合现代的物件可以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用古代装饰中常用的花纹,比如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八宝,或是选用古代装饰的材料,比如木质、竹等,通过编织、塑造,形状各异,给个人不一样的感觉。

关于我国传统装饰文化在酒店室内如何应用的几点思考

1.设计过程继承和革新

第一,酒店房间内部设计的过程中,负责人员要注意确定酒店的主题,比如商务酒店要注意简洁性和便捷性,如果是主要休息和供旅游人员居住,则要注意舒适性,通过确定主题之后,设计人员浏览古代建筑的装饰,阅读相关书籍,开始进行设计,体现我国的特点,比如房间内设立屏风、悬挂植物图片,或者粘贴的壁纸上是古代的图腾,比较古典,而且又非常简约;第二,在造型方面,酒店房间内部个设置的形状都要注意以圆形为主,这样避免棱角带给人的“视觉刺激”,而且也避免发生意外,比如房间内厕所的洗手台,如果设置成方形,那么人们如果摔倒碰撞到棱角处,容易受伤,将其设置成圆形,然后刻上兰花、荷花等图案,整体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对于居住的区域,运用传统装饰中的区分,比如设置屏风,而且在设置的时候,要注意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体现;第三,在装饰物品方面,要注意颜色和材料,与周围互相衬托。

2.将古代与现代予以结合

做好上一点内容的同时,要注意革新这个准则,在对房间进行装饰的时候,不能过度追求古代的风格,这样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因为古代房间的颜色比较单一,而且也不能体现出酒店的规模和能力,一是要对房间的门和玄关进行设计,体现现代色彩,然后房间面积大的可以设置屏风或电视背景墙,安排体现吉祥、祝福的图案,比如三阳开泰、万马奔腾、荷花、鲤鱼等,二是将古代与现代予以结合,比如悬挂的画,用古代意义的边框配上油画,古朴又不失时尚,给居住的人不一样的感觉,三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自然植物,比如在电视旁边搭配兰花。

结论

总之,现代装饰过程结合我国传统装饰文化,可以起到理想结果,尤其是对于酒店,而且装饰文化属于民族文化,合理运用可以保证其继续保留和发展,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设立装饰相关专业的学校要在教学之中加入传统装饰的内容,并且注重革新。

“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探微 篇4

一、校园文化革新对于“新升本”高校的作用

校园文化革新是高校升本后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同时也是顺利实现高校预期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文化可以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默默影响和改变个人乃至一个群体的思想、行为, 使人自发地向着某一方向前进。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师生行为存在潜在的导向作用。因此, 校园文化革新可以尽量缩短高校“升本”后的“磨合期”, 有助于“新升本”高校完成本质上内在的“升格”, 达到高校预期建设目标。具体来说, 校园文化革新对于“新生本”高校的作用具体如下:

1. 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校园群体共同创造并追随的文化理想。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就是它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这一文化理想, 实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 因办学水平、人才培养层级、教育目的等方面产生了质的提升, 亟需进行校园文化革新, 以便引导高校师生员工向建设合格的本科层次高校这一目标共同奋斗。革新后新的校园文化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本科层次的高校建设活动中, 使其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地从内心深处接纳新学校、融入新学校, 最终实现校与人的“质”的升格。

2. 整合作用。

高职高专类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院校后, 首当其冲的即是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思想的革新。但是这些要素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讲都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 且已深入人心, 并非朝夕可易。众所周知, 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思想都属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而校园文化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师生思想、行为。因此通过校园文化革新可以使师生接受校园文化中蕴涵的新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办学思想, 实现高校升格转型中较少冲突的整合。

3. 调适作用。

文化革新可以调适高校升格给学校师生员工所带来的情感上冲击。人们长期在固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 就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的、较稳定的情感, 对环境中的人、物、事产生一定的惯性适应。师生在一所学校长期工作、学习、生活即会对学校环境产生此种情感, 在高校升格过程中师生依赖的环境发生改变会造成或长期或短期的不适应, 甚至可能会出现师生缺少情感寄托。一旦在此过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 怀旧的心理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对新环境的抵触也会加剧。面对高校升格对师生员工所造成的情感冲击, 就非常有必要尽快进行高校的文化革新, 形成新的文化环境、文化体系, 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新的校园文化里获得新的情感慰藉。

二、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原则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影响程度分, 可以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即对学校师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影响较大的校园文化;弱势文化则影响较弱。按本质属性分, 可分为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优质文化即是对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强, 能够使高校在外部环境变化发展中更好的适应环境, 领先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劣质文化则对外部环境适应性、协调性较差。因此, 在高校文化革新时应大力继承和发扬优质文化, 使其在新校园中占强势地位, 培植成强势文化, 对劣质文化则给予改良或摈弃。总体而言, 在校园文化革新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几点原则。

1. 统筹兼顾原则。

强势文化不一定是优质文化, 弱势文化不一定是劣质文化, 任何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因此, 在文化革新过程中不能仅因某些文化是强势文化就无条件的继承, 而摈弃了其他文化, 这样则会造成一叶障目、顾此失彼, 不利于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形成新的强势优质的校园文化。在文化革新过程中要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详尽的剖析, 分清原有文化中的质优质劣、势强势弱, 及其时空特点、历史局限性, 即对新学校、新环境的影响, 做到统筹兼顾, 实现校园文化革新、升华。

2. 主次有序原则。

校园文化革新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但并不是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全面继承, 搞平均主义, 而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坚持主次有序。在对原校园文化进行深入剖析, 分离出优质文化加以继承发扬, 若该类文化是弱势文化, 则应对其进行完善提升, 将其培育成强势文化;若该类文化已经是强势文化, 则对其进一步加强。总之, 使校园文化中的优质文化在校园中占强势地位, 发挥主导、引领作用。相对而言其他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则减弱其影响力, 影响学校发展的劣质文化在革新过程中应坚决给予摒弃。

3. 发展原则。

高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亦不是静止的。校园文化在形成之后, 随着外部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冲击也在不断革新, 不断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因此, 在校园文化革新中, 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统筹规划, 依据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发展规律, 借鉴同类高校及机构的先进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 以文化革新为契机, 对学校传统文化重新阐释, 对校园文化进行综合创新, 不断优化其内部整合力和外部适应性。

三、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的一般步骤

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 开展调查研究, 确定高校定位。

高校的定位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来确定,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 (1) 高校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发展规划、文化传统、规章制度等; (2) 高校的科研状况; (3) 高校师生员工素质及硬件设施; (4) 高校内部环境的包容能力和承受能力, 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包容力和承受力。对高校的客观定位, 有利于校园文化革新的目标建设。

2. 明确文化革新目标, 制定文化革新规划。

根据上一步骤确定的高校定位来明确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要达成的目标, 从而制定校园文化革新的短、中、长期规划。同时还要积极探寻校园文化革新最佳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在文化革新过程中, 这一步骤尤为重要, 如果目标制定不合理或规划不可行, 校园文化革新终归会成为泡影。

3. 决定具体方案, 展开文化革新。

在具体方案制定过程中, 要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全校师生积极参与, 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可采用群众路线、专家意见、领导主持的“三结合”设计小组, 制定出校园文化革新方案, 最终报校领导审定。以此来保障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群众基础, 以便于方案的顺利推行。开展校园文化革新要在学校中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革新不是依靠学校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可以完成的, 亦不是如当前某些言论所述仅依靠校风、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取得显著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 与高校中各个部门、环节都密不可分。优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依赖全校师生员工, 同样也使每位师生员工受益。因此在校园文化革新中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意识, 全校师生员工齐重视、齐参与。此外, 高校领导班子在校园文化革新中要扮演好倡导者、引导者和宣传者的角色, 因为高校未来发展定位、发展战略领导最为清楚, 学校面临的问题领导最熟悉, 最能够清楚地判断需要何种文化氛围才能引领高校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四、新升本高校校园文化革新的适应阶段

高校新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经过文化革新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 广大教职工和原在校学生对于新的校园文化并非能在短期内完全适应, 一般会经历如下几个适应阶段: (1) 兴奋期:新的办学规模、新的办学层次、新的校园文化这些新鲜的事物总能让人心潮澎湃, 此时广大师生意气风发、洋洋得意。 (2) 磨合期:新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的改变逐渐显现, 师生在工作、学习中种种不适应开始显现, 怀旧情绪开始出现并逐渐蔓延, 新、旧校园文化开始产生摩擦。 (3) 适应期:师生逐渐适应了新文化、新环境, 对新学校的种种管理模式基本能够适应。 (4) 认同期:对新环境、新文化、新的价值理念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同, 能够在新学校得心应手地工作、学习、生活, 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吴昌珍, 李化树.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4, (4) .

[2]边琪.对同质文化的思考[J].社科纵横, 1999, (5) .

文化革新 篇5

“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始终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能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新的改革和摸索时期,近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不良的风气,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悄然而生,更有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悄然变质。然而当我党内部也出现了部分贪污、腐败、渎职的党员干部时,不仅引起了老百姓的关注,更引起了党内领导者的重视。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开展了风风火火的反腐败斗争,下大力度惩处了一批贪腐官员,此后党内风气越发清正,政治生态越发透明。

加强制度建设。党的自我革新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党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如:《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通过一系列的条例、方案明确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以改革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成为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关键一招。这些条例的提出为我党的自我革新奠定了法律基础。

加强选人用人制度。党要风清气正,首先要求党内的人廉洁自律,具有坚定的党性,在任何糖衣炮弹面前都能坚定的说“不”,在不良风气面前敢于亮剑。因此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领导干部的任用和提拔,我党通过不断的摸索制定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关于领导干部的任用的规章、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用人的范围,严格拒绝贿选、带病提拔的现象发生。为我党的自我革新奠定了人才基础。

文化革新 篇6

“新善本”理念

在当代出版“大军”中,民营出版公司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些民营出版公司中,涉足古籍影印出版项目的不多,而三希堂藏书却是一家致力于大型珍贵古籍影印出版,兼有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高端出版图书公司。

三希堂藏书首倡“藏当代书”、打造“新善本”的藏书及出版理念。何为“新善本”?三希堂藏书馆总裁付双全说:“新善本就是从内容上说,包罗了当世最具文化代表性,最能体现文化成果的当代佳作。新善本从形式上讲,不拘于古旧书的样式,而是以更开放的姿态,运用当代的技术手段,采用当代优秀的设计方案,以完美的形式展现书籍的内涵。我们也希望能够不遗余力的以当今出版的方式,真正做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好书,希望有懂得欣赏它、热爱它的有识之士将它纳入自己的收藏,使之流传后世。”

藏书文化之精髓

线装文化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精髓,在三希堂藏书馆里,每翻开一本线装书,与泛黄残损的线装古籍不同,它没有沧桑的烙印,却唯美、精确地传承着鲜明的古代文明。有些原大影印的古籍,与古书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纸张、配色甚至函盒,和古书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与传统线装书出版相比,当代线装书的出版具有几个鲜明特点。首先,它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几乎涉及现代出版的方方面面。既有对传统书目的影印和保护,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启动的“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三希堂藏书策划的“宋版书再造计划”,《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石头记古钞本汇编》(十二种)、线装书局影印出版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等;又有对现代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创新,如线装《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等。其次,当代线装书出版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对传统手工工艺的继承和发扬,又广泛地将现代印制技术应用于线装书的出版,古今合璧、相得益彰,使古老的图书载体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当代线装书的图书装帧也日趋艺术化,具有了比古籍更为丰富的审美内涵。

那么,当代线装书是否有收藏价值呢?付双全说:“在民国时期,宋元版本逐渐枯竭的形势下,一些有远见的出版家便着手影印或重新制作珍稀的宋元版书。到如今,民国年间复制的这些宋元珍本书已价值不菲。另外,目前影印或重新制作的线装书,印数一般只有几百册、一两千册。这些书在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寥如晨星的珍本了。不难看出,收藏當代线装书还是潜力巨大的。”

三希堂的书

现今,中国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在物质需求之外,对文化精神生活亦有着强烈的个性化需求,三希堂便将目标读者锁定在这一部分群体上,不做大众,不做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是打造高端精品出版物,面向个人、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一定位下,三希堂首先要做好的产品,让客户口口相传。其提出“藏当代书”的概念,宗旨就是把当代最具有收藏价值的书推荐给读者。

什么是有价值的当代图书?以三希堂为例,其在打造当代藏书时,将独特性、收藏价值放在首位,其次是形式和版本上的创新。比如,三希堂出版的《戴敦邦新绘水浒一百零八将(册页)》(限量1000套),从内容上来说,戴敦邦绘画的《水浒》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形式上讲,采用册页式,108个人物一一展开,栩栩如生,加之戴敦邦逐套签名、钤印,加之收藏编号,若干年后,其收藏价值会更加明显。

再如,古书里有一种经典的装帧样式,叫蝴蝶装,但是,因为当时的工艺限制,这种能完好地保存内文版式的装帧形式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书脊容易开裂。三希堂2010年出品的“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之《当代绘画·启功》是一函两册的线装书,其在处理启先生的横幅作品时就借用了蝴蝶装,这样先生的力作就可以完整的展现出来。之后,《当代绘画·范曾》、《近现代绘画·齐白石》等一系列精品图书陆续推出,从而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潜力,并由此掀起了销售高潮,所有钤印本均销售一空。

《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是三希堂藏书多年来实施的众多精装、线装艺术典藏类精品图书中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也是三希堂藏书与画家、书法家和作家实施战略合作的一项具体做法。起初,三希堂藏书动意打造《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不外乎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经典艺术的推崇。该丛书设为六大板块,分别为古代书法、古代绘画、近现代书法、近现代绘画、当代书法、当代绘画,力求经由这一旷日持久的出版工程逐一再现中国自古至今堪称经典的书画艺术佳作。

该选题一经提出,遂获得艺术界、藏书界一致认同。凡打造精品,必讲究细节,必追求巧思。《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之所以成为一致公认的精品,也正因如此。单是封面,三希堂藏书即煞费苦心。汪六吉宣纸厂数番尝试希望制出符合本书设计师要求的有色宣纸,然而几经努力未果。三希堂藏书遂另谋途径,采取印刷专色满版印刷的方法。丛书的第一种封面印制时,三希堂藏书总裁付双全便亲自带领出版部相关人员盯机印刷,确定需印压两遍专色的基本标准,并测试叠压的细节处理,最终确定操作规范。说到巧思,目前各线装书画册在处理横幅作品时多是与其他页面同样处理,以至作品中间部分多有嵌入装钉线的情况,损害了整幅作品的欣赏效果。“名家名品”系列同样面临此类难题,为此,三希堂特请教古籍专家,受古籍蝴蝶装的启发,将书画横幅作品处理成蝴蝶装效果,书页展开,似蝴蝶翅膀翩然舞动,整幅作品完整完美地跃于纸上,欣赏效果极佳。

几年下来,三希堂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一流文博、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了一批具有行业高度和重大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形成了“高、美、精、特”的出版特色,实践着“把最具收藏价值的当代图书精品推荐给您”的出版理念,诠释了“价值高于一切”的品牌内涵。

nlc202309051215

《四库全书》

近年来,三希堂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文化出版项目,特别是斥资数亿元,历时5年完成的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化工程。这是《四库全书》修成之后240多年来的首次原大影印,实现了全球华人的百年梦想,更奠定了三希堂在当代高端文化收藏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这次重印项目规模巨大,仅印20套,每套书就有36375册,需要制作筒子页238万张。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为了实现原大原样复制,三希堂按照传统手工工艺要求,建设了一整套包括宣纸生产、制版印刷到装订木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整个工程历时五年时间,耗费数亿元资金,共有500多人参与其中。

《四库全书》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肩负着弘扬中华精神的责任,应该被收藏在适合的地方。为实现这一目标,三希堂将启动“文渊阁四库全书全球巡展计划”,通过公益捐赠的方式,让这20套书入藏到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机构。前段时间,故宫文渊阁已经对公众开放,但是空阁无书不免让人遗憾。三希堂正在努力接洽,相信一定可以实现“四库全书回家”的梦想。

好书是怎么制成的?

好书是怎么炼成的?三希堂深知目前图书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只有凝聚共识、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造一条基于图书又超越图书的全产业链条。三希堂在安徽泾县建立了自己的宣纸生产基地,在北京建立了出版中心、制版中心、发行中心、雕版印刷基地以及全国规模最大的线装书印制基地,攻克了宣纸彩印的技术难关,形成了以线装书出版为代表的高端精品图书全产业链。

一本线装精品书从无到有,要经过宣纸生产、制版、烤版、晒版,以及对线、分书、折页、撞书、齐栏、包角、打书根、贴签条、上函套等380余道必备的传统工艺流程。工序复杂,环节众多,加工技艺要求极高,全部流程均为纯手工操作。为了保证奉献给读者的是工艺精湛、印制精美的典藏精品,三希堂建立了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线装图书印装流程、质量监督体系。在图书生产过程中,三希堂安排专人协助出版方整理排序出片,编排目录清单,订立详细的印制计划,依据规定的装帧、版式,精心挑选线装图书所需的各种手工原材料,严格确定传统制作工艺的操作标准,强化员工工艺操作能力。印制基地还从南方聘请专業的老手工艺人担任工艺培训师和质量监督,对装订线员工进行持续的传统工艺指导培训。通过产业链建设,三希堂将宣纸、雕版、印刷等产业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保证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三希堂已形成重点项目出版、线装图书出版、艺术图书出版、雕版印刷四大版块、四大特色。已成为集策划、出版、造纸、雕版、印刷、发行产业链于一身的文化产业集团,成为中华藏书文化坚定的传承者与革新者。

文化革新 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行政文化,传承,革新

一、序言

当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 推动着我国整体社会的变迁, 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的根本体现在于, 由原来的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以政府行政权力统摄一切的社会各领域合一的社会结构形式, 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相对分离的社会结构形式。[1]这种领域的分离, 造成了政府权力的相对弱化, 同时也对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其能够在适应社会的变革的基础上, 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行政文化作为具有行政特色、反映行政风格、适应行政人员身心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 包含着行政管理中所存在的从物质形态、活动方式到思维意识的一切文化现象, 是一个复合的、多层面的整体组合。[2]与此同时, 行政文化也是行政管理的思想的内核, 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的有机系统, 对行政管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转型时期, 政府对其行政行为的调整, 从根本上说, 就是对传统行政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二、转型时期传承和变革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行政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变化, 对传统的行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管理的内核, 又从深层次上影响着政府的行政行为。因此, 在这一时期,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不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行政实践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了其必要性。

传承与革新传统行政文化的其理论意义在于能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不仅影响着、指导人行为动力, 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 行政文化的研究, 不单单只是分析它是怎样对行政行为产生影响的, 更重要的是, 要将行政文化与各个学科有机的融合起来, 跨越学科界限, 扩大对行政文化研究的内涵, 并且将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运用要行政文化的研究之中。尤其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 只有将行政文化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 才能真正做到研究别的学科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研究,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文化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实践意义方面, 行政文化作为政府行政行为的潜在支配力量, 对影响和支配政府的行政行为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从宏观层面上, 行政文化的研究提高了政府公共行政的效率。从其性质来看, 行政文化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的行政文化可以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增强行政行为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价值, 而消极的文化, 则会抑制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 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3]在转型时期, 通过对行政文化的研究, 将其积极地性质发挥于政府的管理之中, 才会对整个社会的起到维护, 支持, 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才有利于政府公共行政效率的提高。其次, 从微观层面上, 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行政文化, 可以加强政府内部人员的行政素养。社会变革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 无疑会对政府内部的行政行为产生影响, 甚至可能造成政府行政价值与目的偏离, 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政行为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行政行为的初始目的在于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的构建与对人民福利水平最大化的维持。行政文化的研究, 可以为行政人员创造内在的价值检验机制, 对其一味的只追求自身利益价值的观念产生冲击, 使其行政管理行为的价值核心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

三、传统优秀行政文化的传承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也不例外。从本质上讲,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宗法社会的思想观念贯穿其中, 它一方面倡导仁政、亲民, 要爱民如子, 另一方面又强调权力至上, 致使官僚之风盛行;它一方面主张个人的修身养性, 号召仕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一方面又推行等级观念, 训导人们养成唯上是从的行为习惯。[4]传统行政文化的遗传因素, 依然对当下的行政文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纵观历史的发展, 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封建性、保守性、官僚性等弊端而造成的政府行政行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轨道相偏离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然而, 不得不承认, 传统的行政文化的精髓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并且在转型的时代的背景下对这些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将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儒家思想精华中促进现代社会发展部分的发扬。

1.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 民本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其原意是一种统治观, 基本思想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5]民本思想是行政权力合法化的有力手段, 应当说, 现代中国行政应加大对民本思想的认识, 它对于增强行政权力的合法性, 改进行政管理方法, 强化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都必不可少。

2.“德治”思想。

传统的行政文化是由“礼制”、“德治”和“法治”组合而成的思想系统。作为实现“礼治”的一种软手段, “德治”思想规劝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实现“德治”的关键是统治者先要有其德, “德治”要求行政人员“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如果说“法治”是行政行为的外在“硬约束力”的话, 那么, 德治思想就是内在“软约束力”, 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内在道德修养, 强化其“以德行政”的理念,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使行政人员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 才能培育高尚的行政情操, 才能切实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变易思想。

变易思想要求行政人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能够灵活处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造成的传统行政行为失灵和失效的问题。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变易思想内容比较丰富:第一, 天地革。告诉人们只有认识和尊重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 才能确保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 法与时转。法令为时代服务, 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制度与时代相适宜, 治国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第三, 过犹不及。要求人们做事把握分寸, 适可而止。第四, 因地制宜。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五, 与时皆行。主张人们主动去认识和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变动, 在变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正确地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的背景以及行政环境本身的复杂性, 对行政人员的变易思想在这一特殊时期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继承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变易思想不仅能够使行政行为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及时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之上, 促进了行政行为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四、传统行政文化的革新

历史的变迁, 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 作为开放系统的文化, 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革新应该是顺应知识时代的新需求、与政府行政管理的重点和时代进步的特点相吻合的。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 文化的革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官本位思想向民主型思想转变。

传统的行政文化中孕育着浓重的官本位思想, “一切为了做官”成为行政人员所追求价值所在, 造成了行政管理行为真实价值与目标的异化。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关键时期, 更应根除官本位的观念, 确立行政人员的公仆意识和服务精神。在官本位思想向民主思想的转变过程中要增强行政人员的角色意识教育, 强化其民本位的行政理念, 加强自我教育与实践, 使行政人员明确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 其自身的生存依靠人民, 为民服务是其职位应有之义, 充分实现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 真正树立起行政人员是人民公仆的观念, 养成奉公为乐, 谋私为耻, 清廉为荣, 利己为羞的从政风范。[6]

2. 封闭保守的行政文化向开放多元化的行政文化转变。

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起始于封闭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 因此造成了行政文化极大地封闭性与保守性。开放的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与外部的沟通行为, 而封闭的不开放行政文化, 将会成为制约行政管理行为有效性的瓶颈。在新时期各种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因素, 对行政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势必需要行政文化由封闭保守向开放多元化转变。构建多元的文化体系, 在与外界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 充分吸收先进行政文化的精髓, 克服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行政文化的糟粕, 发挥多元化的行政文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社会转型时期, 建立开放的多元的行政文化, 不仅是适应时代的表现, 更是是对传统行政文化中变易思想的有效继承。

3. 用法治文化取代人治文化。

法治型行政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行政主体必须树立法制观念, 把法律约束变成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是行政行为必须要以法律为核心, 依法行政。在传统社会中, 往往将行政效果寄托于行政主体的人格品质上, “任人唯亲”, 因此导致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行政主体的主观片面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为法理型行政文化的上升提供了契机, 创造了行政行为的自律性机制, 在保存行政行为其合理性的同时, 也能得到其他机制的补充, 从而使得整套行政体系趋向于法治化的管理。[7]“法治文化”是培育契约精神的土壤, 这将逐步唤醒社会公众的独立人格和公民意识, 打破对权力的依附习惯, 增强法律关系平等的观念。[8]

4. 由全能型观念向分化型观念转变。

与政府有责任包揽社会中所有的事物, 行政人员是全能的, 有能力管辖所有的行政事物的全能型的行政观念不同, 分化型行政观念强调,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政府只需承担一定的行政职责, 剩下的大部分职责要由不同性质社会的组织力量来行使。美国行政学者斯塔林认为, 尽管很难界定政府的行政责任, 但政府责任或星恒责任所涵盖的基本价值在于:回应、弹性、能力与正当程序。市场经济的发展, 告诉我们, 政府的干预, 虽然对经济社会的有序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过多的干预, 反而会阻碍经济的有效发展。在全能型背景下, 独立人格的缺失使得公民难以从自身的根本利益、权力资格和权力地位出发来对政府性质、地位做出合理的价值评判和要求。所以, 也要加大公民权力的行驶, 在决策中加强公民参与的力度,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使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使全能型行政文化逐步瓦解, 限权型行政文化开始形成。在建立分化型政府的同时, 还要培养政府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 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 加强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束语

数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国行政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传统行政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对传统行政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不仅是行政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同时其对维护和谐的行政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亚平.转型社会中的行政发展[J].南开学报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2]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3]刘祖云.论影响政府效率的行政文化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4]赵黎明, 刘成林, 庄明峰.中国社会转型期行政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学刊, 2007 (3) .

[5]祁志刚.社会转型与传统行政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制度发展[J].人民论坛, 2011 (2) .

[6]熊小伟.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革新与行政腐败防治浅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7]谢君瑶.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行政文化的创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文化革新 篇8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传播民族文化、抵御文化殖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动漫产业虽然现状不容乐观, 但是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 国家几次三番下达相关政策扶持动漫产业, 之后也出现了一些受欢迎的动漫作品。例如, 《喜洋洋与灰太狼》《秦时明月》等, 但是仍然带有故步自封的嫌疑, 导致中国动漫作品在选题、内容、表达以及文化内涵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分析动漫强国日本的动漫作品的文化特征, 不仅可以让中国动漫界意识到问题所在, 对中国动漫的革新与发展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一、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

(一) 独特、浓烈的民族人文特色

日本的动漫中充斥着特有的本民族特色。例如, 物哀思想、武士道精神、集体意识、宿命论调以及对唯美雅致的追求等等。这些意识流的出现和日本的历史发展、善于模仿学习的民族特性、岛国的资源与地理环境等原因密不可分。它们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例如, 在物哀思想的影响下, 日本人将美理解为瞬间的, 追求生命中的一瞬间的闪亮。他们不惧怕灭亡, 甚至能够以非常淡定的姿态来欣赏灭亡。在众多日本动漫作品中, 如《死神》《浪客剑心》等, 都可以找到以樱花树为背景的死亡场面, 这种将绚烂美景与血腥杀伐在瞬间融合迸发的极端景致, 正是物哀思想的体现, 也只有在日本动漫中才会见到。

(二) 古老意识、文化的当代解说

在日本1000多年历史中, 其民族文化慢慢分层演变。期间形成了结构严谨的神话体系和完整多样的宗教体系, 再加上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等, 这些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石。日本动漫作者常常大胆的创造, 去想象人类未知的种种可能的世界情况。运用宗教、神话鬼怪、传说等故事, 辅助以细腻的历史文化细节, 再赋予这些故事当代人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意识。例如, 《怪怪怪的鬼太郎》中的各种神鬼妖怪故事、宫崎骏的一系列作品中体现的敬仰自然、森林的宗教意识等。

除此之外, 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在技术、文化层面上为传统动漫带来了新的冲击和血液。例如, 2006年12月由日本NIWANGO公司提供运营的NICONICO动画 (ニコニコ動画) 线上影片分享网站推出的弹幕留言功能, 以及带动原创网络动画的兴起, 都是现代媒体对传统媒体文化进行再次解说与创新的凭证。

(三)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

日本的文化既开放又封闭。封闭性表现在始终坚守国内传统的优良文化, 也就是所谓的民族特色;开放性则体现在明治维新后, 能够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对外来文化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1]而日本动漫在取材方面充分展示了这一特征。日本动漫既从本国的民族文化里寻找题材, 又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宝藏, 进行筛选改造、兼收并蓄, 加之日本本国的价值观, 最后将其整合为自己的新作品, 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例如, 取材于中国古代龙珠传说和名著《西游记》的《七龙珠》, 筱原千绘的《天是红河岸》取材于公元前13世纪的赫梯帝国。外来文化为日本动漫作品带来了异域风情, 大大丰富了题材, 扩大了作品格局。但是, 所有这些文化、文明只是被日本动漫取材之用, 核心精神仍然是日本人自己的灵魂, 受众们沉浸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虚幻世界中时, 触碰到的仍然是日本精神。

二、中国动漫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能够给动漫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因此, 中国动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坚持创作以展示本土人物、本土故事为核心的作品。虽然保证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却忽视了想象力和创新性。

(一) 儒家思想

中国的动漫, 尤其是动画中多是用圆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自然和谐的画面。它展现出自然的气韵, 与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原因。除了线条与画面的特征之外, 在情节的设置上, 中国动画也有着非常鲜明的思想特征:悲喜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 而且尽可能地创造出喜剧的结尾, 或者是一个开放式的, 带有希望的结尾。[2]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金猴降妖》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产生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很难说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无关。儒家思想的核心包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其中的“仁爱、义气、诚信, 宽恕、忠诚”等传统儒家思想都能在动画作品的画面、情节, 和结局设定中寻觅到痕迹。

(二) 坚持民族文化

中国的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 每个民族都有流传久远的传说、神话。而民间神话、传说因为与动画之间有相似之处, 是国产动画中非常常见的题材。这一点可以从国产动画作品中找到依据。诸如《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这些都是民间故事传说改编成动画电影的代表作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 国产动漫在外国动漫的大举进攻下, 饱受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国际视野的批评, 受欢迎程度每况愈下, 即使如此, 国产动漫仍然坚持原有的创作路线。1999年推出的动画长片《宝莲灯》更是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动漫的革新——多元文化融合

从以上中日动漫文化特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共同点是两国作品中都渗透着各自特有的文化思想, 而区别在于:日本动漫善于古今、土洋融合, 中国的动漫却长期坚持着传统性与本土化。动漫是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 不受题材、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可以创造出游离于现实世界的空间是它的特色。因此, 动漫所要求的思维空间应该更加广阔, 表现手法也应该更加多样化。它的这一要求促使着国产动漫的革新。

(一) 古为今用

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中国动漫产业逐渐兴盛起来, 呈回温态势。特别是2005年推出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 自开播后就受到广大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喜爱。不仅在中国动画行业中创造了收视率、受众层奇迹, 还挽救了当时中国动漫产业低迷得现状。这部作品的取材仍旧维持着中国动漫作品一贯的风格, 来自于民间故事, 反映了民俗生活, 展现了民族性。但是实际内容却是将民间类型化故事放到新的文化背景下, 赋予它当下生活的内容和价值观, 再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等将其展示出来。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兼具时代特色, 突破了中国动漫的固有模式, 可以说在模仿日本动漫将民族文化用现代思想解读这一文化特征方面, 这部作品做得很成功。这之后出现的作品, 如《秦时明月》取材于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却加入时下流行的了武侠、奇幻元素。又如《十万个冷笑话》取材于民间故事、小说、童话、甚至是广为人知的漫画作品, 却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 以时下的观念加以评判或者重新演绎。这些作品的出现和成功, 说明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感这一点, 中国动漫已经能够学以致用。

(二) 土洋结合

中国动漫的坚持本土化、缺乏创新一直以来也是被广大受众所诟病的一点。有部分学者、动漫创作者认为我国动画曾经的辉煌正是由于有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撑, 所以如果将民族性丢失, 国产动漫将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可是, 无论是日本的异国题材的动漫, 如前文提到的《七龙珠》《天是红河岸》等;还是另一动漫大国美国的动画大片, 如《花木兰》《功夫熊猫》《阿拉丁神灯》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人物设定是异国的, 思想行为模式却是本土的;故事题材是异国的情节开展却是本土式的。打着外来文化旗号, 却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推销了本国人文。由此可见, 吸收外来文化并不等同于丢弃民族性。

中国虽然本身的文化底蕴强大, 不需要像美国好莱坞一样完全借鉴外国元素, 但是当今社会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 受众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 已经不能从单一文化中得到满足, 他们的要求更加国际化、多元化。因此, 一味地在本国文化中翻找素材只会让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 中国应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元素, 使其与本国文化相撞相溶, 从而壮大发展本国文化。从现实出发, 从受众的审美角度出发, 让动漫作品切近实际, 接近受众的内心, 才是中国动漫的发展之道。近年来涌现出的作品中, 《星游记》《魁拔》《纳米核心》等都是突破以往中国动漫格局, 不再将故事、人物局限于本国, 而是大胆想象, 创造出新的世界、故事和角色。虽然从故事背景设定到人物创作都是模仿日美动漫的痕迹在, 但仍然是国产动漫国际化、多元化的一大步。

(三) 新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文化与第四媒体文化的交叉结合

当今信息化时代,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作为传统媒体的动漫相结合生成了新兴事物:原创网络动画、微漫画和网游动漫。虽然中国的网络动漫较之日本美国出现得较晚, 发展得稍慢, 但是有优秀的文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技术为依托, 近两年也涌现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例如, 《泡芙小姐》《超有病》《我叫MT》等。它们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媒体手段相结合的特征。短小精悍的篇幅、创作者个性化的思维创意、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受众的即时互动、亲民化的言语表达、富有感官刺激和商业气息的形式, 消解了动漫艺术所承载的沉重意义和艺术负担。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 逐渐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为中国动漫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摘要:2010年, 中国电视动画片产量超过22万分钟, 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但就世界范围影响力而言, 却仍然无法与日美相比较。透过日本经典动漫作品分析, 可以发现其在文化特征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意与风格, 并且做到了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反观中国动漫, 虽然自2004年起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发展, 之后可以说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文化上故步自封的现象, 导致中国动漫作品在选题上、内容上、文化内涵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对比分析中日动漫的文化特征, 对中国动漫的革新发展有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动漫,日本动漫,文化特征,多元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耿楠楠.日本动漫的文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 2008 (4) :63.

[2]弓志霞.中日动漫艺术风格文化传统对比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3 (9) :276.

[3]柏啓太.アニメに現れる日本の宗教——アニメにおいて宗教的要素が果たす役割[D].東京外国語大学, 2010:5-9.

[4]王师洁.探寻日本动漫背后的文化特质[J].安徽文学, 2006 (12) .

[5]马芸.日本动漫中的文化印象分析[D].同济大学, 2008.

文化革新 篇9

上海外国语学校倡导的“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法”核心思想是围绕一定的文化主题, 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开展的英语教学, 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都具有开放性特点。“开放性”“文化性”不仅应体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也应体现在课外作业设置环节, 围绕一定的人文化主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高效性。本文随机选取了上海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85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34%的学生较乐于完成作业, 58%的学生对英语作业虽然表示厌烦但仍能应付交差, 另有8%的学生非常厌恶英语作业且基本不能按时完成。

二 学生产生厌恶情绪的主要原因

1. 作业形式单一乏味

常见的作业形式主要有:背诵课文、抄写单词词组或句型、句型转换和翻译句子。但这些练习让85%的受调研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调查中, 有92%的学生对课文背诵表示反感, 特别是老师“咬文嚼字”的背诵检查, 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了英语学习的恐惧心理。

2. 作业要求缺乏层次

一些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英语作业重复性大, 但难度不高。与此相反的是, 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反映, 作业中一些题型 (特别是句子翻译) 难度过大, 让他们无从下手, 所以不得不胡乱回答或者抄袭他人的作业以应付老师。由此可见, 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 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作业内容过于枯燥

约有74%的学生认为作业内容枯燥。目前常见的英语作业内容较少结合学生每日的生活实际展开, 这让学生不容易对作业内容产生亲近感。

4. 作业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 多数英语作业评价仍以“A、B、C”之类的等第来评判优劣, 学生对这种司空见惯的评价已经没有了新鲜感, 因而表现得并不在意。因此, 这样的作业评价正在逐渐丧失对学生的激励或鞭策作用。

鉴于此, 在贯彻开放式文化主题教育模式的前提下, 有必要对初中英语作业的设置采取一定的改进, 以利于国际性跨文化预备英才的培养。

三 开放式作业设置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1. 理论基础

第一, 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模式。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指的是以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开放为研究、实施兼教学特点, 以文化主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和主线, 目的是以文化促语言, 以语言促文化。围绕文化主题这个中心, 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模式可以不拘一格, 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自主探索文化主题, 从而磨砺其语言综合能力, 提升其文化素养, 实现跨文化交际。该教学模式不仅关注语言所承载的人文特征和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工具性, 还强调发展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自主探索能力。

第二,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明确指出, 中小学英语教学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 并丰富学习经验。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过程评价, 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过程评价中的客观记录, 反思学习过程,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些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 课程标准突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英语学习的生活化、经验化以及评价的综合化、过程化。

2. 开放式作业设置的内涵

开放式作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摆脱传统的相对固定、内容相对枯燥、评价手段相对单一的作业设置模式, 以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性学习为原则, 以相对开放的手段, 为不同学业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设置符合其自主学习规律的作业。

第一, 开放式作业设置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主题人文化。围绕一定的文化主题, 设置有助于强化教学目标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进一步加深, 并拓展对某个文化主题的理解。《新综合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关于西方节日, 在作业设置环节就可以让学生围绕各种西方节日的起源展开调研, 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西方节日大多与宗教信仰有关, 并引导他们初步了解西方的宗教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二是语言工具化。中学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因此语言本身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起着传递文化的桥梁作用。所以, 在设置课外作业时, 作业内容必须具有现实的交际目的, 而不是单单为了操练某个语言结构, “为练而练”的作业设置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无效的。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戏剧表演、影视配音、演讲和辩论、人物采访、学校重大活动的英语报道以及科学观察实验的英语记录和小结报告等, 都是发展英语工具化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是形式开放化。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个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在作业设计上, 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一些有坡度、有层次的作业内容, 并赋予学生有限的自主选择。比如, 《新综合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Item 2是关于灰姑娘的故事。课后作业可以采取灵活的选做形式, 要求学生在下列几个作业形式中任选一种: (1) 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形式, 即详细写出每个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表情等。 (2) 根据自己的想象改写灰姑娘的故事:如果王子捡到的水晶鞋随着午夜钟声的敲响而和马车等一同消失, 那王子怎么样才能找到灰姑娘呢?这个故事还会有一个完美结局吗? (3) 根据你对童话这个文学体裁的理解, 把握童话故事的构成元素, 编写一个全新的英语童话作品。这些作业的设置在设计上试图体现一定的坡度, 并给予学生有限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决定自己的作业形式, 从而提高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四是操作合作化。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早就提出了“人各有所长”的观点,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应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优势, 从而增强每个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同感, 从心理层面提升学习的动力。因此, 在英语作业的设置中必须合理把握“独立”与“合作”的度。

第二, 开放式作业的类型设计。

一是调研型。教师在课堂内外创造条件, 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检索、收集有效信息是调研型作业的设计原则。现代社会充斥着海量的信息, 要想把方方面面的具体语言点和各种词汇都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 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寻找所需信息才是根本。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例如, 在教授《新综合英语》第二册第九单元Leisure Activity时, 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在班内做调查, 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并结合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完成调查报告, 以供课堂交流。

二是感受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感受目标语言的文化。有趣味性的英语阅读、英语影视作品欣赏、英语歌曲欣赏都是感受英语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新综合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Movies and Plays的课文里大量篇幅提到电影《角斗士》《英国病人》《007》《马语者》等内容, 对于没有看过这些影视作品的学生来说, 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感到生涩, 而且也无法对课文里的影视评论内容产生共鸣。这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观看相关电影, 并在学生观看之前适当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加深对影视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三是实践型。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 英语学科的作业设置也应该以此为终极目标。学以致用可以体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比如, 本校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周活动中有“校园寻宝”的项目, 即在校园的某个隐蔽的位置预先藏有“宝物”。参与者通过多道英语设置的关卡得到各种暗示, 一步一步发掘“宝藏”。这个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妙趣横生的英语任务中自主学习。此外, 本校的明星社团“模拟联合国”活动和“数模”小组也是实践型作业的良好载体。

四是创作型。以单元话题为主题的墙报、各种英语贺卡或邀请卡、英语歌曲表演、英语短剧演绎、英语电影配音、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都是创作型作业的体现形式。学生在这些任务中可以充分融入自己的各方面才能, 从而把语言真正地变为一门工具。

四 开放式作业设置的评价手段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英语作业的评价应当综合化、过程化。因此, 不同于传统的标准化测试, 开放式作业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结果评价为辅助。其具体手段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 (针对合作型作业) 、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等多个部分。

五 开放式作业设置的实践

1. 实践设计

本次实践在2012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由同一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工作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对实验班学生布置开放型的作业要求。在整个学期内, 通过过程性评价考查两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实验班学生对开放式作业设置的评价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 实践结果

第一, 实验班学生的过程化评价结果汇总。在实践开始阶段,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学生倾向于给自己和同伴打高分, 其评价结果和教师的课堂观察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逐渐和教师的课堂观察结果差距减小, 反映出学生对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越来越理性, 开始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意识到学习态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这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此外, 由于有了家长评价的环节, 教师对学生在课外时间的作业情况也有了及时深入的了解, 从而可以随时调整对学生的作业要求。

第二, 实验班学生访谈情况汇总。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 实验班学生对这一学期实施的开放式作业实践总体持欢迎态度。

调研发现, 实验班72%的同学对开放式作业表示了好感, 并希望老师能继续开放式文化主题的作业形式;67%的同学认为丰富的作业形式提高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45%的同学比以前更加认真地对待英语作业;33%的同学认为一个学期的作业设置改革让他们提高了英语学习的信心;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较以前有所提高。更应值得注意的是, 8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第三, 实验班家长反馈情况汇总。家长反馈的结果显示, 在实施以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作业之后, 62%的学生的作业认真程度有所提高;55%的学生在课外寻找英语学习资源的主动性方面有所加强;此外, 6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家长的反馈和教师在课堂的观察基本一致, 经常性的小组活动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组织安排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帮助。丰富的文化探索性的作业也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语言的工具性本质, 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英语基础学习。

第四, 实验班与控制班结果性评价对比汇总。

2012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班于控制班的英语标准化测试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 学期初的第一次月考时,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成绩相差0.8分;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 两个班级的测试成绩的差距开始逐步拉大;期末考试时, 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差额扩大到了3.3分。事实证明, 以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作业设置对标准化测试的结果有正向作用。

六 结论

实践表明,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作业设置改革是一种必要的尝试, 其对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有一定的帮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问题。如, 如何平衡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的责任,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水平的能力锻炼;以及如何监控学生在有限自主性作业的选择上能自主选择不低于自身水平的作业要求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思考和解决。

参考文献

文化革新 篇10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 对于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或继承, 不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而且使之获得世代相传的驱动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历来就很重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人”, 这种实现人生价值、完善人生理想的进取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 正是儒家学说的思想要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科学发展, 和谐理念, 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道德教育.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德教育的重点也不是简单地理解道德规范, 而是将这些规范内化, 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欲望的张扬和释放形成了社会转型期的躁动和迷惘, 所有这些对社会道德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古代的“德政”与今天的“德治”一脉相承, 孔子主张“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认为“仁政”是英明之治。所以国家强调“以德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正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德政”观念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3.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 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的塑造, 依赖于生态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周易》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到儒家的“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和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都可以启迪我们从人的内心精神层面来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来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传统思想的冲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中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其时代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东西未必是合理的积极的。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宗法制度影响和制约, 带有较重的宗教人情色彩。

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对“仁道礼义”做出的种种规定和限制, 使传统文化的宗法色彩愈加浓烈。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就有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

民间生活更把纲常伦理、祖宗遗训, 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把这种绝对主义的观念带到社会主义新时期, 同时也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教条主义态度。

3.《增广贤文》的一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

圣贤书”, 古人用来告诫读书人要少管是非, 多钻研学问。的确, 很多时候做学问, 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和甘于寂寞, 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能让人去适应当今全球化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 善于因势利导, 积极更新观念, 超越民族的狭隘界限,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历史高度和哲理深度的反思, 以适应时代潮流。

三、穷则思变, 革故鼎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因此, 我们使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是单纯的以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也不是对儒学的复兴, 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 在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亦即老子所言:“执古之道, 可御今之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始终坚持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 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 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 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 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邓小平也指出, “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 都应当借鉴和学习”, 但是“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传统文化改造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文化。

四、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民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因此,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 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 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 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因为越是国际化, 越要民族化。”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明确当代中国的文化诉求, 在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 取其精华, 消解渊源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却又延续至今的糟粕, 在当今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社会里, 承担文化启蒙的重任, 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与创新,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包容和体谅中挖掘“仁义礼智”的本性,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仅使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生成的基础, 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以此为依托, 并肩在现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相互扶持、共同修整,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革故鼎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伟利, 刘龙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船山学刊, 2010, (2) :210-212.

[3]崔寅.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冲突[J].商场现代化, 2010, (1) :71-72.

[4]高武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9) :150-152.

[5]王春英.突破传统文化惰性因素的束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6]李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4) :10-11.

[7]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 2011, (6) :61-63.

文化革新 篇11

文化和教育环境越南经济的实质已经从基础上改变,并且带动了社会关系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成就的后面是道德、生活方式、环境污染、传统价值下降等挑战问题。文化环境被严重地损害,这也跟教育问题有关。审美教育是人格形成的一重要部分,但越南却没有一个国家级别的艺术教育计划。越南教育部从小学到初中的教育计划中的艺术知识教育非常贫缺和落后,不给予高中生艺术教育,绝大部分艺术学院缺乏一个给予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公共艺术的计划。公共艺术的空间非常缺少,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不参加发展公共艺术。几乎很少人关注怎么把艺术作品介绍给社会而却更多地关注经商艺术环境。因此很多在越南诞生的艺术作品却在国外存在,作者-作品-公众-专业界的关系是单向关系,不存在平等的对话空间,不存在上面所说的各个因素之的间发展想法和创新行为的互动。将近30年间,美术发展环境在跟随着经商艺术市场的自发性而没有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取向如教育、鼓励和支持、组织与管理等。艺术管理家仍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领导风格,并且在乎的是机制的利益而不是专业的发展。越南美术有时候几乎有进步并跟上时代。但是现在却仍然卡在一些老问题以及失去了发展方向。经过了30年,越南美术已经暴露出一切的弱点。2

每个艺术家的责任首先是对自己能力的误解加上过度兴奋地鼓励社会审美宽松的发展。把经验和基本思维误解为知识、艺术家的思想。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艺术家的技能和自己摸索是不足够的,他们很难接触快在速改变的越南社会。在这段时间长大的艺术家都有战争、贫寒相随的童年,他们接受战争和后战争的教育。当时,外语教育没有得到值得的关注变成他们接触国际文化、知识的阻碍。几乎没有人得到真正的翰林艺术教育,这就是越南艺术家的不小空白地方。改革开放使社会迅速分化,艺术家也不排在外。我们可以看出来,除了自己蒙着自己,艺术家还被生活压力支配。连续的展览会迫使艺术家拼命劳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3

审美观念3.1

思维观念在我们过久封闭的社会背景之下,越南画家没有完整和科学地接受艺术信息,从此没有哲学、美学的基础导致对“美”的认知不完整。美术作品里的固有“唯美”观念阻拦了形成创新的思维。唯美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已经不是唯一和太重要的因素。此事我们从复兴到现代艺术都可以看到。十九世纪末,自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到概念派在西方出现,艺术发展进程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这些艺术派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审美观念,但是在越南印象派之后的艺术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文凭的观念导致艺术家对自己学习、研究缺乏了尊重。3.2

雕塑技术观念艺术空间的理解过于粗糙和僵硬:博物馆、展览会是作品展示的默认地方,其他空间被视为不存在。实际上很多公共空间、环境可以让艺术发挥其功能(广场、机场、车站等)不更新实线方法:只单纯是一些主流方法如画、印、凿、雕等。此外,媒体、互联网、计算机、播放机、摄像机没有被视为美术的实线工具。材料的概念没有得到完整和科学的理解:只承认物质材料(在绘画中的油漆、真漆、丝等。在雕刻中的铜、木、石等)而不重视非物质材料(文化、历史、政治等)和当代生活的直接材料(任何材料)。4

问题介入方式4.1

主题接入方式从给战争时期的社会宣传的工、农、兵等主题,画家现在改为画风景、静物、少女等。那单纯是回到过去的,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以风景、静物、少女为美术对象。然而,1986年到现在的社会生活实际是信息的迅速而不断变化、人们要面对并必须做出选择的生活新问题等等。这些应该是创造艺术的丰富现实材料、是创新想法的忠实启发,但实际上现实的生活很少被选择为许多人艺术道路的目的。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在无数的美术大学生以及无名画家的作品里面都仿佛有浪漫、具有诗意的农村、山村风景。另一些被看为更进步一点的画家在宗教外衣下的去寻找“抽象、超实艺术”。越是神秘、模糊越好因为那也意味着越有装饰性,现实的价值几乎没有。没有一位画家敢面对社会实际以及社会在需要的问题。艺术在这段时间的唯一现实或许是回避现实。4.2

语言介入方式在绘画语言方面,继承印度支那时代画家(1925~1945由法国人培养)是逻辑和必要的,但仍然不够。社会生活迅速變化,互联网的出现要求艺术家去学习、更新绘画语言。艺术不仅真实地反映本地社会的心里空间而且还要从区域以及全球文化背景中确定独立的位置,再者,艺术有时候还要求使用自己的语言信号来预报将来的能力。1986年后的改革时期,越南社会和经济有巨大的变化,导致文化环境、社会关系的改变。这要求艺术去摸索、采用新的语言来满足历史和将来。5

结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越南经济、社会有没有发展、变化,文化艺术仍然是社会预报的日记。那么我们要做出什么才能拥有一个新鲜、创新、人文而宽阔的艺术,给欣赏艺术者带来幸福并对得起前人(李、陈、黎朝时代的美术)。现在只有建立一个拥有科学基础设施、同步和专业的艺术环境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开放和先进的艺术。任凭每个人的努力和互联网的帮助之下,接触全球的文化艺术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越南现代社会现状是艺术的非常丰富材料,其余的事情就看每位艺术家的信心、勇敢心、努力学习和更新态度以及敢于面对自己、面对现在的社会问题。从越南社会阶段1986~2015的实际情况,本人有如下的建议:第一,苏玉云(To Ngoc Van)先生创作肖像,照片中的,美丽而充满着,但身后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历史悲剧,面对这样一个极具矛盾的人物形象,画家陷入了深思和探索,他深刻理解那一代人的命运,画家要把真挚的情感和良知转换成画面的视觉呐喊, 洁白的衣裙在深色的背景映衬下暗喻了捍卫生命价值的纯洁之美。第二,绘画为一种认知和反驳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接触现在社会背景的直观方式,正如阮雄山(Nguyen Hung Son)画家(1966)的“劳动市场”作品。第三,阮明光(Nguyen Minh Quang)即本人的 “星星的死亡”作品表示从死亡里意识到生活的有限性、生活的无常是正常。这些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每个社会关系的价值。最后我自己问自己如果缺少每个画家的贡献,我们能否有一个真正革新的艺术的阶段?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开始于乐观的精神,那么什么都不会发生。注释:①Nguyen Thu Giang 提供。②作者图原。参考文献:[1]

越南当代绘画[M].越南河内:美术出版社,1980.[2] Painters in Hanoi:an Ethnography of Vietnamese Art[M]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3] Vietnamese Aesthetics From 1925 Onwards[D] . University of Sydney/Sydney College of the Arts,2006.[4]

From Nostalgia towards Exploration:Essays on Contemporary Art in Vietnam[M] . Kim Dong publishers,2005.[5]

[DB/OL]www.witnesscollection.com.[6]

文化革新 篇12

一、中国画 (Chinese Brush Painting) 与水墨动画 (ink animation)

(一) 中国画的现代发展

中国画, 又名国画。“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用毛笔、水墨和中国画颜料, 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作画, 在世界画坛上独树一帜, 也是东方绘画的代表。”

(二) 水墨动画——动与静、传统与现代的共存体

水墨动画是一种在流动时空中, 以水墨画中各类形象为具象表现的动画形式, 创新性地用动态的形式去呈现静态的中国山水, 是实验动画的一种。水墨动画被称作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创举, 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动画, 没有角色的外部轮廓, 完全依靠墨水在宣纸上自由地挥洒渲染, 仿若天成。如果把镜头截下, 会发现每个场景都是精妙的水墨画。

水墨动画一直以短片的形式出现, 或作为动画电影的一部分, 多数起到渲染影片气氛、创设中国风情境的作用。如以剧集或整片的形式不免引起视觉上的过度饱和, 但即使如此, 水墨动画也以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精神承载, 在广告、宣传片中找到一席之地。

水墨动画的特点有:灵动的人物动作、生动的角色表情、秀美壮丽的山水背景、古典的氛围、独具一格的水墨风格等, 它体现的是中国画独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理念, 意义深远。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 于1960 年出品、1961 年制作完成, 是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 鱼、虾、青蛙的角色造型全部取自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其他以花鸟鱼虫为主题的画作, 从此开启了水墨动画的创作之路。

二、动画中国画符码的运用及表现

国画的分类纷繁复杂, 按照主题、技法、设色、线条和墨色分类。本文着重阐述国画中具象主体元素在水墨动画中的运用以及不同技法对动画影片风格的影响, 故着重阐述按主体和技法分类的中国画。

按主题类别, 也就是描绘物象, 可以把国画归类为山水画、界画、花卉画、人物画、走兽飞鸟鱼虫画、瓜果杂物画等。大多水墨动画的角色设定多取材于人物画和动物画, 国画中的形象写意而生动, 人物动物排布暗含韵律美, 给人以随性自然的审美体验。以人物为主体的国画发源于晚周, 在汉朝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艺术体系;“动物画”则到隋唐时期形成;“文人画”则略晚, 宋代初步发展, 元代兴盛, 画风更趋写意。回顾一些较为经典的水墨作品会发现动物的使用频率高于人物, 这主要是因为动物相对于人物更具想象空间。“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 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在欧美奉为绝对真理的“夸张表现”, 其实在我国的动物画中早有体现。动物画题材丰富, 飞鸟鱼虫皆可入画。除了常见的家禽之外, 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夸张变形的怪兽, 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对美的联想, 实现画面的个性与生动一直是画家的追求。法国有一部中国画风格的短片《蝶》 (Le Papillon) , 动作人物略有夸张, 但整体还是遵循了国画的构图和用笔技巧, 背景也是含水量较高的大笔刷晕染而成。可以看出制作团队为了达到国画风格所做的努力, 但无论是动作还是人物造型仍是一部描绘“法国人眼中的中国“的实验动画。

按用笔与风格, 可以把国画归类为:水墨画、工笔画, 常用技法有勾勒、写意、设色等。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一种, 是以中国特有的水墨为造型语言的画种。水墨画的最早尝试是在初唐时期的花鸟画中, 晚唐画家更多地关注笔法与墨趣, 宋代的书画家对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更加关注笔墨的变化, 借书画寓情, 追求“水墨为上, 淡逸致远”的艺术境界, 产生文人画, 并对元、明等时期的画家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动画制作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粒子特效的发展, 水墨画之造型语言在动画中运用得最多。水墨画无外乎轮廓, 这一点对动画来说, 既是挑战, 也是区别于其他风格动画的独特表达。在水墨画的符码被引入动画制作之前, 大部分的动画都是类似的, 即运用轮廓线和夸张的动作来传递故事的生动性。水墨动画则完全使用物象的形状变化实现动画效果, 实际上与现今流行的扁平化设计元素和交互式的小动画有相似之处,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破除轮廓线的弊端, 完全借助灵动的形体运动, 会使影片更加灵动, 尤其与背景音乐的配合, 会产生独特的韵律感。另外在色彩构成的运用上, 《中国画设色艺术上在水墨动画上的艺术研究》一文中有言:“中国画设色艺术讲求性格, 讲求修养, 它是充满感性的色彩、它是被理想化了的色彩、它是被文化熏陶了的色彩。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的水墨动画, 其色彩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息血脉的回响, 对于它色彩问题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直接把整个动画做成中国画的形式, 而是融入一些水墨画中的元素, 如人物造型、山石花鸟、构图方式、气氛渲染, 也会使片子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 能极大地提升其格调。比如动画《山水情》中就吸收了传统水墨画的“留白式“的构图, 使用架空、散点、务虚等手段, 寥寥几笔勾勒出余韵广阔的画面, 空白几乎占据荧幕的2/3。主要角色马远或一角, 或半边, 大面积空白非但不空洞, 反而提供给观者大量情感绵延的空间。

三、水墨动画之制作流程

(一) 传统水墨动画的制作过程

水墨动画和普通动画的制作有很大的差别。水墨动画的制作流程繁琐耗时, 按通常理解, 会认为水墨动画的每一帧都是在宣纸上绘制的。观片时可以看到灵动的晕染效果和角色动作, 但只有无运动的背景才会运用真正的水墨笔触, 它们是如假包换的水墨画。动画师在制作过程中, 会使用铅笔在赛璐璐上绘制, 假设用宣纸绘制差别极小的连续动作, 难度实在太大, 因为每帧角色的水分笔刷控制不可能完全相同。

摄影部门是传统水墨动画片制作的关键。画在赛璐璐胶片上的每一个角色, 需要进行分层的上色。举例来说, 对同一条金鱼, 需要分出几种不同的颜色, 大面的朱红、赤色, 鱼的眼睛、嘴巴, 分别精细地画在赛璐璐焦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 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工序如此繁复, 只计算用在拍摄赛璐璐胶片的时间, 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

(二) 数码技术制作的现代水墨动画

现代的动画制作技术使水墨动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绘, 实际上现代大部分的水墨动画作品都是通过绘图软件 (如:Phototshop、SAI) 、二维动画软件 (Flash) 、三维动画软件 (Maya、3D max) 和后期特效软件 (AE) 完成的, 这样的制作方法大大减少了传统制作方法的繁复制作流程。央视《相信品牌的力量》广告宣传片请到德国的一个制作团队, 主要依靠特效和三维建模的方式, 融合一些中国元素, 制作成了一个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数字水墨动画。水墨动画在中国是喜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技术制作的中国水墨动画将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然有着文化基础的广泛性和语境的适应性。

四、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动态传承

用WIKI百科检索“水墨画”, 可以惊喜地发现其中一个词条已经更新成“水墨动画片”, 可见它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表现中国山水的普遍形式。

水墨画与水墨动画, 差在一个“动”字。水墨动画用水墨是中国美术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特定的评价标准和艺术语言, 而动画则是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恰恰因为水墨画体系的稳定性, 导致其在近年来并无大的进展, 水墨动画的产生给水墨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是对水墨画另一种形式的传承。“水墨动画是中国水墨画的动画艺术再现, 水墨画与动画的完美结合源于二者之间特殊的联系, 从动画造型角度、动画技术特点、传统水墨动画制作过程、历史角度、观赏角度以及水墨动画作为新艺术语言、水墨画的拓展等方面, 可以看出水墨画和水墨动画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水墨动画与水墨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具体表现为:水墨动画延续了水墨画悠远的意境、淡雅的风格, 同时保持着故事内容的丰富;优秀的水墨画作品给水墨动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素材。水墨画画面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故事和画家的情感世界, 始终暗藏在静态的平面中, 动画却可以把这些内容都直观地表现出来。

目前再谈水墨动画, 更多映入眼帘的是经常被应用到商业广告中的水墨动画宣传片, 这甚至已成为一种时尚的形式。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不断涌现的“中国学派“美院作品, 如《十八里相送》《白蛇》《贪食的猫》等。这些水墨动画运用独特的水墨造型元素, 表达中国文化意蕴,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摘要:将国画中的山水鱼虫、情景人物应用到动画片中, 淡化了动画片的工业技术气息, 虚实的情景设置和灵动的画面表现使动画的艺术品位全面提升, 动画从此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同时, 水墨动画也赋予中国画作新生命, 让以“气韵生动”为评价标准的中国画真正生动了起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动画发展趋势, 对动画中中国画元素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述, 继而探求水墨动画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水墨动画,中国元素,数字技术,艺术语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2]李昱春.水墨画与水墨动画技法与赏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陈池瑜.现代中国画的传统与变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

[4]谢晓昱.科学与艺术的联姻:水墨动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011.

[5]李昱春.水墨画与水墨动画技法与赏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6]段文君.中国画设色艺术上在水墨动画上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3.

上一篇:投资增值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