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2025-01-03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1

学历教育、证书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如今的社会都将伴随着终身学习而成为每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必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化的特征让学习获得了新的载体, 丰富了学习的获取方式。身在千里之外, 你能“进入”北大、北京四中等名校的课堂学习吗?这个原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已经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 外加一个摄像头、一支耳麦”就可以实现。而这一切都源自“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当一个个稚气未脱的青少年学生端坐电脑荧屏饶有趣味地聆听异地网络教师的授课, 用鼠标与键盘指点着网络世界的万象风云的时候, 他们正在开始用互联网把握着这个信息世界的未来。在经过各种教学手段探索之后, 教育的网络化已经成为一股澎湃大潮, 正席卷整个教育行业。中国的网络人口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 教育方式在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必然会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所谓网络教育 (E-Learning) 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 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 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 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 传递数字化内容, 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网络教育应用是研究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以期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提供全面指导的一门学科。网络教育应用是网络技术, 教学论、学习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 体现出了明显的跨学科性。

网络教育 (E-Learning) 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 而是对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所带来的冲击, 这一切必将深切地影响人类长久以来的学习模式和习惯, 逐步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 (Instructor Centric) 的学习方法朝着以学习者为中心 (Learner Centeric) 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日益普及, 拥有灵活、安全、方便的网络教育解决了传统校园教学时空限制, 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

一、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早在1998年初, 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指出:“及早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轨道, 完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任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200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眼未来, 面向世界,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也一再强调:“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对21世纪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加快CERNET的宽带建设, 发展网络远程教育, 在最大的程度上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做到合理配置。我国网络发展已有几年历史, 从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近5年的调查情况来看,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及CNNIC下注册域名数几乎每半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 带宽也逐年扩大。我国互联网业以欣欣向荣的姿态日渐走向成熟。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成熟,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1. 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实施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 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CNNIC的统计, 以E D 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100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 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 但仍不失上升态势。目前我国在网络界从事教育或培训工作的互联网单位大概在3000家左右。就此数据而言, 可以看出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

2. 网络教育的前景展望

在这里, 仅提出一种被众多专家论证认为可行的, 而且代表我国及世界网络教育发展方向的网络教育模式——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

(1)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在基于信息高速公路 (即Internet的未来发展, 也称第二代的Internet) 的教育网络即多媒体教育网络中,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息之间完成, 你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 都是远在天边, 但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2)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学模式。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环境下,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 (通过各种协作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而实现) , 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两者结合起来, 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 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较, 网络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 可以为传统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力的补充。其优势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 使教学活动已逐渐地由一张讲台、一支粉笔、一个老师的知识“传递”过程, 转而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整个社会也将由知识学习型向知识发展型转变, 为终身学习体制的日趋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二, 优秀的教学模式。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 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 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同时, 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可以模拟现实环境, 甚至师生无须见面, 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 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 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 还要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即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的探讨与交流, 以此获得启发, 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突破。

第三, 使用共享的资源。传统教育由于时空条件限制, 不可能充分享受这些良好的教育资源, 而随着无障碍超时空信息交流的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将大大超出人们的想像, 不仅图书馆、数据库、档案室等公共信息将进入网络, 而且大量的专题网站、专家网页、专业学术组织的网站等也在其中,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接受来自全世界曾经的和现代的教育洗礼, 并且可以在网络里扮演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种角色。

第四, 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时空, 教学活动可以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外的家庭、社区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学生也可以在45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进行上网学习。在网络教育时代, 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渗透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地点接受教育了,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教材、教室和授课时间等, 教学方式也将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转变为师生之间的自由互动, 即由单向的信息传递变成双向和多向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障碍将被彻底消除,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获取不同语言的信息, 也可以使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 全球信息的一体化更将进一步扩大教育活动的自由。

第五, 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事实证明,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教学中心、考试中心等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了。革除传统教育中的弊端, 素质教育和互联网一拍即合。

网络教育强大的教育功能, 还可以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提高, 例如使人们树立全球理念、创新理念、效率理念、自由与平等以及合作精神, 交往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 正在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使网络教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 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网络教育其本质是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式远程教育,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远程教学的学员, 接受名校、名师的高质量知识体系教育。学生可以在家中、公司、网吧或者电教室, 随时开始学习。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随身学习”模式, 对学校来说, 是扩大办学规模的方式;对考生来说, 是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渠道的机会;对在职人员来说, 将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钱力.网络教育: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0, (8) , 22

[2]王玉秋.PhotoShop教学中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2

[3]宋乃平, 杨泽.对远程网络教育的认识[J].天中学刊, 2002, 10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2

屯脚小学 李兰

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轰轰烈

烈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不难发现这场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既力求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又在已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和

创新,从而实现课程的现代化。我们小学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责无旁

贷, 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新要求。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

学观念,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就要求教师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学生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

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

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材,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

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精心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1.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

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

构。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活动,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

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

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漠视学生

做人的尊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要正确对待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听话的学生,要做到不体罚,不当众批评,乃至打击报复。顾明远教授讲过一句话:

“中小学生个个是嫩芽。嫩芽就要进行保护,嫩芽就来不得半点伤害,一旦伤害

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争取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

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

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是有用的付出,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树立教学本质观。以往的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动,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

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

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

缺乏生命力。

第三,树立教学开放观。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

封闭保守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其次还应加强教学双方、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环境的交流,以各种生物兴趣

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

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第四,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往的课程只是教学计划、教

材、教参等文本,而现代的课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

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这一切皆由教师来把握并

加以整合,从而形成现实的课程,即教学过程。可见,教师起主导和桥梁作用,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学生起主体和参与作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

第五,树立轻教重学观。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而新的课程方案强调

重学轻教,要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为从根本上转变

重教轻学的倾向,新课程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而加以提倡。纷繁

复杂的生物世界,有着太多的神奇和奥秘。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发

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

第六,摈斥棍棒教育,树立人文教育。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棍棒教育

根深蒂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发人深思。难怪大教育家陶行知说: “棍棒之下

出孝子,但你的棍棒可能打掉一个爱迪生,可能打掉一个瓦特,打掉一个牛顿!”我们应该树立新的人文观念,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争取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三、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

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至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主宰人类发展的领头科

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科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生物基础

知识是生物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

及生物科学素养更是新世纪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多维课堂教学

模式,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师。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

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

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

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

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

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

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

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

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

例如,同样在教学路程应用题这一块内容时,在编排应用题的内容上,我适

当地编一些有关学生(或小组)干活、开车、走路、做练习题比赛等等内容,把

自己完全进入到应用题实际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帮助学生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2.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听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喜获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3.要不断地改变教学形式,使其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会很不情愿。学习也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四、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舞蹈教学 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极其丰富,诸如文、史、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播非常之决捷。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积存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仅从民族舞蹈艺术来看,它的舞蹈样式、动态及表演方式、动作风格、节奏变化等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如蒙古族舞蹈,它的动作力度大,节奏铿锵,肩部张放劲收,马步轻快敏捷,表现出蒙古族豪迈剽悍和英勇无畏的性格。通过各民族舞蹈风格来比较,那真是各有千秋,色彩纷呈,区别很大,风格特色令人赞叹。通过各民族的舞蹈可以看出,各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的影响不同,从而形成的艺术风韵和民族舞蹈语言的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如果把56个民族的舞蹈集中起来是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的。但由于各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对待民族舞蹈的态度上也大有差异。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传统文化,原始舞蹈遗存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用肢体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今,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政策改革,使中国民族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可以看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相融合,让民族舞蹈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国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有一段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见国家已经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了课程范围,证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富创造性的教学任务。作为学校课程,除正式课程外,要有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活动课或选修课来进行这项教育工作,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化,各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和情感表现都是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来,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中国民族文化渗透到舞蹈教学的骨髓里,将单纯的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才能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表现舞蹈,还能从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方面去领会民族舞蹈的真谛,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我国民族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多种表现形态,只有充分的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去表现民族舞蹈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舞蹈教学的骨髓里,从民间传统文化的视角探究,来掌握该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语言的动态,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从内在的去表现舞蹈的真正含义。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民族舞课堂教学活动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更加宽泛、深入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律动流于形式的结合模式产生的弊端,而多渠道的采用由直接获取文化知识、间接引导与生活体验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达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的结合。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舞蹈文化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多途径入手,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相结合,使其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是密不可分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民族舞蹈教学有影响,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影响的。

参考文献

[1]王凡.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结合的探讨.大众文艺,2010,08期,190

[2]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山东师范大学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4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 式一般以 班级为单 位 ,有固定的 时间、固定 的空间 ,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教师 经过专业 培训 ,专业素养 较高 ,有丰富的 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教学顺序 ,注重知识 的系统性 ,使学生系 统掌握知 识 ;三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言传身教;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当然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 中心 ,教师处于 主体地位 ,采用填灌 式教学 ;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局限性较大,甚至有些知识已经与科技进步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以黑板和 教室为活 动中心 ,教学活动 较为枯燥 ,容易引起学习疲劳。

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学习愿望,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 一是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的应用,使网络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二是网络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不同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测方式;三是网络教学地点和时间非常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四是网络教学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快地获取更多信息,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需求。正由于网络教学极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 ,自律性较 差 ,在没有教 师的约束 下 ,难以做到 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必要了解的, 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 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难真正学到知识。

2.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因此现在网络教学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 但网络教学未必可以淘汰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 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

2.1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地考虑传统课堂的需要,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中引入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加入网络课堂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音乐代替传统说教。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学情和客观条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2.2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正因为网络便利,很多网络资源鱼龙混杂。为了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网络教学时要更用心,网络教学目标要清晰, 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难度设置要合理,并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要在网络教学中设置明确的学习指导。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多,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指导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分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和基本了解内容之间的划分,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必须实施一些检测手段。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督促, 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完成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 语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5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3.现场教育。牋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寻常德会战的历史踪迹,参观我校校园北城墙堤上保存完好的抗日碉堡,凭吊常德会战五十七师阵亡将士纪念坊,并现场介绍余程万部八千将士英勇抗战、勇赴国难的民族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篇6

一、认真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佳作名篇,每篇文章都是传统美德教育的优秀素材。为了取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对作者的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章的重点段落、中心思想及语言表达等环节进行充分准备,寻找教材内容与传统美德教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恰到好处地将其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课本为例,全书分别为“长征组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等六个主题单元,每一单元都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和把握每一单元的中心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和体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这些课文,通过对教材的领悟以获得最大的道德教化。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动情的艺术,语文教学充分体现美学思想、人文素养、爱国情感、历史文化传统和科学精神”。正是语文教学的这种情感化、审美化和形象化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的,强调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语文教学是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渗透”有以下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言里头。”因此,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进入作品的桥梁。为了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首先,教师要进行范读,以带给学生美的精神享受;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速度、节奏、重音等问题进行指导。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齐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渲染气氛,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并与作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使传统美德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诗歌一般具有抑扬的韵律和简洁的句式,是语文课本中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不同的节奏、韵律和声调等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课本中,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一诗,句式简短、节奏紧凑、声调激昂。朗读时,学生能真切体会到革命者高昂的斗志和为革命献身的坚定信念,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

第二,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想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思想,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段落划分、找线索、抓“文眼”等,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文章思路和中心思想,在讨论中作出道德选择。

比如,在讲授萧乾的《枣核》一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抓住“枣核”一词,“枣核”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是文章的感情线索。这样就帮助学生摸清了作者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美籍华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第三,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获得书中启示而不是通过别人理智的评判。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意境,即所谓的情境教学。创设情景的关键在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描述、幻灯片、音乐渲染和学生表演等方法营造氛围,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讲述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图片,并伴以优美的旁白,这样便能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感染。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源远流长,进而强化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等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目的。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养成。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进行传统美德渗透,养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选择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奢侈浪费、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毅力、不尊重长辈等现实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读书讲座、演讲比赛、书画展览、办板报刊物、参观游览和实地写作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把相应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融入这些活动中。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自觉由道德意识走向道德实践,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熏陶,萌发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效果。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7

一、淡化教师的“传授”, 强化学生的获取动机

“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禁锢了教师一千多年, 似乎不“传授”就不成为教师了。语文老师更是觉得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备课便是看教参, 查资料, 深挖掘, 透分析, 逐句逐段, 面面俱到, 无比使学生“求甚解”。殊不知, 学生只是在吃“嚼过的饭”, 何味之有?更何况, 老师讲深析透了, 学生还做什么呢?一节课下来, 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如坠云雾, 昏昏欲睡, 怎能不生厌?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 倒不如尊重学生, 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重心转向“为学而导”的重心轨道上来, 不仅不要“授鱼”, 连“渔”也不授, 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书中自己思想, 自己推断, 自己体会, 自己感悟, 或在读书中摸索规律, 或读后总结方法, 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只是从旁边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懈, 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

钱梦龙先生“以教师为主导”的见地实在是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贡献。不幸的是这个观点被许多人曲解成类似控制之意, 如“导演”说。似乎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去表演, 至于学什么、如何学, 怎样从已知到未知, 全凭教师的意志控制。这样做的结果, “演员”除了在“演技”上能有程度不同的进步外, 一节课下来, 学生能得到多少“自己”的东西呢?这种主导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泯灭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况且, 语文的真谛决不是靠“演”出来的, 而是靠悟出来的。靠谁来悟?当然是学生自己。

我们呼唤通过语文教学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行为, 让个性成为创新的灵魂。首先, 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 不再居高临下, 把自己和学生当做同样的“人”,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 只有这样, 才能在求知实践活动中促进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才能表现出寻根问底的兴趣和信心, 才敢于对不同意见哪怕权威观点提出挑战。教师还应致力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知的潜能, 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自评、自控的能力, 让学生从教师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努力追求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有了自主人格, 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 创造就有了基础。

三、淡化教师的“成果”观念,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除了注入式充斥课堂外, 还有一个突出的误区, 就是让学生满足现成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即使偶尔有之也不被重视。至于有的学生出于大胆探索而发表了不正确的意见, 则被认为是对教学的干扰, 似乎理应受到奚落、指责。而课堂上所谓的“启发”, 无非是按照教师的思路作出的预定答案。对此, 我们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不好, 却又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原来是“成果”观念在作祟。你想, 一节课下来, 总要让学生有所得呀, 否则, 这课不是白上了吗?学生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同一个“正确”答案, 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 当然是最明显的“成果”了。可是, 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假如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 这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要学生有所得是不错的, 关键是我们到底应该追求学生知道了什么, 还是追求学生不知道什么。国外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优质的教育。所以我们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我们技校的语文教学应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在内容的处理上, 重在把教材中的一系列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技巧的把握上, 教师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环境, 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学习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明白了“讽刺贪婪无知”的主题, 但当一个同学提出“假如渔妇没有逼迫丈夫去向金鱼索酬, 结果又将如何?”时, 其他人一时答不上来了。于是留下问题去思考, 以便下节课再讨论。一节课要解决一些问题, 更要让学生每天都带走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

四、淡化作业的“巩固”功能, 强化作业的挖潜效应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常规之一。问题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就语文学科来看, 作业的这一功能实在还是次要, 重要的在于强化它的“挖潜”效应, 让作业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延续。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空白”, 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在内容上既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也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还可与社会活动接轨, 题材要广泛, 思路要开阔, 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形式上应自由灵活, 可书面, 可口头, 可独立完成, 也可分工合作, 学生或写或画, 或摘或录, 或叙或议, 或褒或贬, 自由发挥, 无拘无束。

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作业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得当,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 我采用多元评价法来评价作业:形式上, 采用分类定性加评语与口头评价、行为观察、活动激励等相结合;内容上, 注重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方法上,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 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多元性评价的本质, 是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鼓励。这样, 学生就能重拾信心, 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合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 自主的探究, 自由的质疑, 持续的思维, 并被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才能激情满怀地投入语文的大海洋, 享受学习语文的愉悦, 我们技校语文教学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们的欢乐谷,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 篇8

一、分析人物, 讨论事件,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 写人、写事的文言文占很大比例, 这些“事有人为, 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 最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常规的讲解后, 可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复述, 并畅谈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 对后人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 这正是教师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 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 有的认为搬山不值, 搬山不如搬家, 有的提出可绕道而行, 有的则认为打个隧道也未必不可……当学生的讨论告一段落时, 我及时发问:“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 愚公真蠢, 实在太笨了。但是, 为什么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颂扬愚公?更有甚者还编歌谱曲歌唱他?”这引起同学们更热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看法:学习上的困难也像一座大山, 难道碰上了就绕开逃避吗?我不失时机地表示了赞同, 并谈了自己对愚公那种下定决心, 坚持奋斗, 克服困难的精神的无比敬佩, 这也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存在的教育价值。

二、挖掘思想, 弘扬精神,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 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 可以在疏通文义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 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 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 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 有着让人铭心刻骨、感念不忘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 可引导学生列表归类, 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 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陶冶了性情, 感悟出生活的哲理, 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也使学生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多种形式, 反复诵读,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 文章大都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 宜于诵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 常在文章的结构段落及句式等方面的安排上有所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有感情朗读, 能突出显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教学《出师表》一课, 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 且长短句结合, 读来朗朗上口, 其结构亦条理分明,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 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 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 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 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时, 我的声音低缓, 表情沉重, 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 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 一种精神享受, 一种情操感染, 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四、在背景介绍、知识短文、课外阅读中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 每一篇文言文前几乎都安排有背景介绍,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或补充。而一些文言文后还附有一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知识短文, 在对背景及知识短文进行介绍时, 也可不失时机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醉翁亭记》一文的阅读提示中简介了欧阳修“四岁丧父, 家境贫寒, 母以荻秆画地教读,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自强不息, 立志勤学的精神,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太守能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源;《陈涉世家》一文后的知识短文介绍了陈涉违背“苟富贵, 无相忘”的诺言之事, 这正是进行诚实守信、见利思义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9

一、充分认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作用

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和不朽灵魂,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 而它的培育需要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发展事关祖国的兴旺、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从而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 将其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慎重选择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教师应针对当今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 慎重选择典型素材。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类型归纳为:

1. 精忠报国, 爱国爱民。

这是传统美德的核心, 其行为表现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社会责任感。如明朝抵御外辱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甲午中日战争中“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邓世昌、抗战中许多民族英雄……从古人“精忠报国”, 再到当今的“为人民服务”, 都表现出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只要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国家更加强盛。

2. 公而忘私, 清正廉洁。

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孙中山“天下为公, 大同世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 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精神的体现;东汉“一钱太守”刘宠、明朝于谦“清风两袖”是秉公办事清白做人精神的体现。

3. 勤劳节俭, 严己宽人。

所谓“奉公以勤, 律身以俭”、“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集中体现其内涵。如墨子主张“节用”、“非乐”, 反对穷奢极欲;隋文帝崇尚节俭,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战国时期的“将相和”等。而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不朽的典范。

4.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它显示了高尚的民族志气, 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住,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 决不趋炎附势;中共在大革命后白色恐怖中继续坚持战斗, 经长征抗日寇击败国民党, 建立新中国。

5. 敬业尽责, 求索创新。

古往今来,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锐志进取、勇于探索创新, 留下了许多光辉典范。诸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蔡伦的造纸术;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都是杰出代表。

6. 团结友爱, 立志勤学。

从古到今, 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立志勤学的言论、事迹比比皆是。从古人的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到今人彝海结盟;从古人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到今人的为中华崛起而学, 其精神感人至深。善于团结别人, 善于理解别人, 善于与人交往与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立志勤学是一种民族责任感, 这正是民族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7. 仁者爱人, 明礼诚信。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仁者爱人、明礼诚信是传统美德又一鲜明特性。“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程门立雪”等成语和典故深刻反映了这一美德, 弘扬光大, 符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三、正确运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理念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青少年的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其方法多种多样, 但必须遵循教育理念。

1. 坚持双向互动。

首先要寓教于史, 教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 经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 逐步形成相关的观念。其次要启发诱导, 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根据教材具体内容, 通过平等沟通、角色互换宣讲传统美德,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从历史中悟出真谛, 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2. 提倡自我教育。

“在对个人教育中, 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历史事例和典型材料, 辅之以激情语言去感染学生, 引起他们共鸣, 渗透传统美德, 实现自我教育。

3. 运用社会实践。

当今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应结合优秀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等进行讲述,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让学生走上社会, 观察分辨人们道德行为的美与丑, 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服务, 使传统美德在社会实践中发扬光大。

总之, 培育和弘扬传统美德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历史教师要广泛、深入地挖掘历史素材, 坚守历史课堂主战场, 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渗透于每一节课之中, 融合于每一个具体的史实教学之中, 应用于每一个生活实际事例之中, 适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历史学科教育息息相关, 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每一处相关知识点, 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知水平;然后寓思想于教学的具体内容, 使其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写作教学启示 篇10

近年来, 在城乡各学校师生的读书声中, 往往传出《弟子规》的语句:“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激发了, 好奇心也被激发了:传统教育是怎样“学文”, 特别是怎样进行写作教学的?

在师生的印象中, 《论语》记载有许多生动深刻的问答, 但是否教学生各种文体写作, 似乎没有提及。如政治理想方面, 有“樊迟问仁”“颜渊问为邦”等;人格教育方面, 有“子路问成人”“子张问崇德辨惑”等;文学赏析方面, 有与子贡谈论“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与子夏谈论“巧笑倩兮”等。这些问答, 都是心传口授, 并非孔子教导学生写作的记叙。虽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或教育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但是其中的“文”和“书”, 都不一定是各种文体的写作教学。这可能跟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有关。当然, 孔子“不作”并非不写作。如《孟子·滕文公下》说:“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周公兼夷狄, 驱猛兽而百姓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孔子是否教学生写作, 《论语》和《孟子》都语焉不详。

“述而不作”也不表示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写作。虽然孔子删定的《诗》, 其中“国风”等都是官方深入民间“采风”的结果, 但是《书》《礼》《乐》《易》等, 都是前代留存的文本。孔子固然没有参加《论语》的写作, 而《孟子》则是孟轲和他的弟子一起撰写出来的。孔子之后, 从战国到秦, 如屈原的《离骚》, 李斯的《谏逐客书》, 都是个人写作的成果。

汉代的代表性文体是“赋”, 西汉贾谊的《鸟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以及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等等, 都名重一时。与此同时, 朝廷官府使用的令、教、文、表、论、策、奏等文体, 民间常用的诗、笺、书、赞、颂、诔、箴、铭、说、记、碑、吊等文体, 也逐步成熟完善。《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张汤小时候审讯“鼠盗肉”的趣事:“张汤者, 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 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 其父怒, 笞汤。汤掘窟, 得盗鼠及余肉, 劾鼠掠治, 传爰书, 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 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 视其文辞如老狱吏, 大惊, 遂使书狱。”小张汤看家, 因为老鼠偷吃了肉, 被父亲鞭打, 就掘开鼠洞, 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没吃完的肉, 按司法程序审判老鼠罪行, 将老鼠分尸处死。父亲看到整个判决过程, 特别是判决书“文辞如老狱吏”, 非常惊讶, 就让张汤学写断案文书。小张汤的“文辞”原本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得到父亲悉心指导之后成长更快了, 为日后成为一代“酷吏”打下坚实基础, 可惜具体学习过程现在无法查证。

六朝时候, 人们提出“文笔”概念。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 有‘文’, 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 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吟咏风谣, 流连哀思者, 谓之文。”而章奏、议论、叙事等不以韵文和骈偶形式写成的则称为“笔”。无论“文”还是“笔”, 都必须是通过教学传承, 形成基本固定的模式, 广泛运用于交流和表达中。

隋代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第九》提到:“吾家世文章, 甚为典正, 不从流俗。……有诗、赋、铭、诔、书、表、启、疏二十卷。”可见, 当时各种实用文体发达而丰富。唐代杜甫诗:“诗律群公问, 儒门旧史长。”表明近体诗也是有法则 (诗律) 可供学习的。然而, 当时这些文体是怎样通过教学传习的, 也没有留下可供查证的记录。

传统教育写作教学, 积累丰富经验并且留下文字资料的, 是在宋代以后, 特别是明清两代的蒙学教育中。流传至今的蒙学经典, 对科举考试必考的八股文 (又称“时文”“制艺”“制义”等) 和试帖诗, 如何揣摩学习, 如何写作, 如何批改, 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二、传统教育中的写作指导

传统教育与时推移, 时代不同, 写作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隋唐开始科举取士之后, 写作教学的目标就锁定在应试上。唐宋时候科举考的是诗赋和策论。如宋代科举考策论, 苏轼的古文名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就是他二十一岁应举时写的。而唐诗中流传久远的名篇, 如钱起的排律《省试湘灵鼓瑟》则成为试帖诗的代表作。

唐宋时代的写作教学经验, 至今尚有流传。如宋代王日休的《训蒙法》, 指出批改蒙童作文的要领是批改时要把握好肯定与否定的分寸, 或者顺着蒙童的立意进行批改, 以保护蒙童的自尊心, 避免挫伤蒙童的自信心。

至于教儿童学习诗歌写作, 王日休提出“甚易、甚简”的办法, 即按诗韵选出堪作样板的经典诗篇, 供蒙童揣摩研习, 特别是选“长篇”的, 烂熟于心, 在学会诗歌写法的同时, 连各韵部的常用字都记住了。在《红楼梦》“香菱学诗”的故事里, 香菱对“十四寒”“十五删”的区分记得十分清楚, 印证了王日休提出的办法。

到了明代, 传统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 特别是八股文写作的教学, 积累的经验更加丰富, 指导的办法更加具体。如《教子良规》 (佚名, 梁桂茂重校、陶珙订正) 第十节“教子弟作文”, 特别重视审题, 强调“施教者”必须教会“学者”在审明题意的基础上“据理立言”, 否则, 就像催着盲人上路, 他怎么知道该上哪儿去呢。

清代的写作教学, 更进一步总结出八股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从篇章结构入手, 指导蒙童按照章法写作。如张行简在《塾课发蒙·文式五则》中, 归纳出“破题式”“承题式”“起讲式”“领题式”等, 再加上“余说”, 把八股文的写法变成简明的程序, 即以固定的形式为依据, 使内容表达得“言之有序”, 章法俨然, 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如“破题式”:

破题者, 破说题中之字与意也。题整而分析言之, 如整物而使之破, 故谓之破题。其式不过两句而止, 其法不可连上, 不可犯下。语带上文, 谓之连上;语侵下文, 谓之犯下。不可漏题, 不可骂题。题意未经破全, 谓之漏题;题字整句写出, 谓之骂题。破题虽只两句, 而两句中, 有明破、暗破、顺破、倒破诸法。明破者, 明明破出, 如“孝弟”字明破“孝弟”, “务本”字明破“务本”是也。……

所谓“孝弟”“务本”, 出于《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张行简以此为例, 假设作文题目是“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阐明应该如何教会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破题”。

传统教育写作教学对“破题”的重视, 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到具体的例证, 如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

三、传统教育中写作教学的启示

传统教育的写作教学,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教学,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写作要领, 为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1. 因材施教, 激励进取

明代的《教子良规》指出:“教子弟学文, 其未能时, 为师者每出一题, 固当与之代思而代作, 面语而口授, 必令其手自书写, 如前教法, 即子弟未敏者, 历经半年, 当自领会, 未有不能文也。及其稍自能文, 为师者须当看其资禀所就, 意见所及, 各顺其性, 而委曲以成之。笔清者就其清, 见大者就其大, 调高者就其高, 词丽者就其丽, 少有一得, 则当取其一得以鼓其进, 必不可一于涂抹以阻其机。”由于当时口语 (白话) 和书面语 (文言文) 差异极大, 蒙童初学作文, 会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塾师首先“代思而代作”, 即示范性地教学生如何根据题目立意, 写成一篇文章。但是不能完全包办, 而是采用“面语而口授”的办法, 特别是“必令其手自书写”, 逐步带领学生入门。经过半年左右的训练, 学生就可以“稍自能文”了, 再根据学生的资质禀赋, 悟性高低, “各顺其性, 而委曲以成之”。同时要随时肯定学生的“一得”, 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这样的“一对一”教学, 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教学原则, 是值得肯定的。

2. 注重审题立意

如清代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指出:“童子学识疏庸, 作文时题中所有实义, 先生宜与之讲明。”如“学而时习之”, 题内有“致知力行”诸义。“又凡题有轻重虚实, 我虽明教之, 而文终属彼自作, 故言之无害也。不然, 题义不明, 将一日之工夫、心力俱付之无用, 岂不甚可惜乎?”

《红楼梦》记叙贾政审阅宝玉第三篇作文时, 特地临时出题, 让宝玉当场做出“破题”。借这次作文, 针对贾宝玉的弱点, 贾政指出:“以后作文, 总要把界限分清, 把神理想明了, 再去动笔”, 强调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3. 注重批改, 讲究方法

例如《红楼梦》中贾政审阅贾宝玉第二篇作文:

又看第二艺, 题目是“人不知而不愠”, 便先看代儒的改本云:“不以不知而愠者, 终无改其说乐矣。”方觑着眼看那抹去的底本, 说道:“你是什么?———‘能无愠人之心, 纯乎学者也。’上一句似单做了‘而不愠’三个字的题目, 下一句又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必如改笔才合题位呢。且下句找清上文, 方是书理。须要细心领略。”宝玉答应着。贾政又往下看:“夫不知, 未有不愠者也, 而竟不然。是非由说而乐者, 曷克臻此?”原本末句“非纯学者乎”。贾政道:“这也与破题同病的。这改的也罢了, 不过清楚, 还说得去。”

题目出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贾政认为宝玉破题只破了“而不愠”三个字, 不全面, 又以“学者”超越了破题的界限, “犯了下文‘君子’的分界”, 而贾代儒改得比较妥帖。但是贾政对贾代儒所改的下一句, 认为“不过清楚, 还说得去”, 因为改文只照应了“说乐”, 未能点明与本章上文的“学”和下文的“君子”的关系。

唐彪《父师善诱法》进一步指出批改的正确方法:“先生于弟子之文, 改亦不佳者, 宁置之。如中比不可改, 则置中比, 他比亦然。盖不可改而强改, 徒费精神, 终不能亲切条畅, 学生阅之, 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 宜细心笔削, 令有点铁成金之妙, 斯善矣。”如果改了也收不到明显的效果, 可以干脆不改;值得改的地方则应该精批细改, 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 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4. 建立“读写一体”的训练模式, 循序渐进

例如《教子良规》指出:“教子弟能文更无他法。其未文时, 先将书旨讲明, 令其心胸开豁, 每阅一章书, 浑如目见圣贤, 当日口语, 领会无错, 此是根本急务。以后精选新旧程墨, 或时义之明白而正大、冠冕而可法者, 一日令抄写一二篇。每篇必与批点, 分定格局, 画断股数, 随即与之讲解。讲一篇读一篇, 读一篇背一篇, 必令篇篇精熟乃已。积至一二百篇, 或三四百篇, 订成二三帙, 时令反覆潜玩, 毫无一字不明, 一意不达, 乃为有用。久之笔底自活, 生机自鬯, 而绝无枯涩阻碍之苦矣。”

清代学者王筠《教童子法》则从宏观层面, 对整个蒙学阶段的读写教学作出统筹安排:“蒙养之时, 识字为先, 不必遽读书。……如弟子钝, 则识千余字后, 乃为之讲;能识二千字, 乃可读书, 读亦必讲。……八九岁时, 神智渐开, 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 事事都须教, 兼当教之属对, 且每日教一典故。才高者, 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 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 《礼》《仪》《公》《谷》摘抄读之。才高者, 十六岁可以学文, 钝者二十岁不晚。初学文, 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 以写书为主, 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 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 少改易之, 以圈为主, 等他知道文法而后, 使读隆万文, 不难成就也。”

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 篇11

高中历史课本涉及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章节的内容涉及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挖掘其丰富的典型材料,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这样长期教学,可以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心系国家,忠君报国的典型素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报国往往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都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不屈的民族精神。如苏武的饮雪吞毡、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身死南疆、戚继光的英勇抗倭等,都是最感人的真实的历史故事;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的“我以我血溅轩辕”,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唱千古的名言名句,这些都是我们高中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最好的素材。

二、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典型素材

神农的“尝百草”,孙思邈的“悬壶济世”,使百姓勉于疾病的困扰与痛苦的折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糧棉稳,巴蜀安”,李冰父子兴修了都江堰,使四川百姓世代受益,这种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成为千古佳话,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我们高中历史老师也要紧紧抓住,对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三、修身立德、自强不息的典型素材

孟子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天祥豪迈地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的前辈弘扬的浩然正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高中历史老师更应该用它们来教育高中生。

四、不畏艰难,立志勤学的典型素材

《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车胤的借助萤火虫的光亮来苦读,孙康的不顾寒冷,在雪地里看书,这些劝学的名言和苦学的故事,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刻苦勤奋学习的最有力的武器。我们高中历史老师绝不能忽略了它们,要把它们当作最好的教材来教育和鞭策当代高中生,使他们真正树立起为祖国刻苦读书的精神。

1.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有两条:即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老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调动,所以,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就要在课前制订出明确的德育教学的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德育内容与手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2.选择典型事例来讲授,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最好方法。比如:“甲午中日海战”和“义和团运动”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一些最典型的事例。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他们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体会他们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很好的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聘请退休老干部介绍历史人物和故事,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很好的课外活动。例如我们开展的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通过祭扫烈士墓这一课外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历史,牢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要使学生确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明确的学习目的,为祖国而刻苦读书,勤奋读书,将来长大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我们还可以聘请退休老干部给学生介绍当地的历史英雄人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多退休的老干部都比较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尤其是当地有名的历史人物,许多退休老干部是很了解的。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或者课外时间,请退休的老干部来到学校对学生介绍当地的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对学生的教育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

总之,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富含传统美德教育的历史,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必须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抓住典型教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传统教育 篇12

中华传统武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又被誉为“国术”, 它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具有防身健体的功效, 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弘扬武术精神, 继承优秀传统, 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离开学校体育教学这个环节便无从谈起。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致处于7-16岁的年龄段, 是身体快速发展期, 也是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增强体质的最佳时段, 也是学习武术基本功、掌握武术基本知识的极好时期。所以, 把握好这个阶段, 实时科学的推行传统武术教学, 无论学生将来走向高一级学校还是直接走向社会, 都会给他们打下坚实的武术基础。

建国后中小学武术教材坚持改革, 不断更新, 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灵活多变, 更加趋于完善。各地对体育教学对武术教材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影响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被提上日程。

2、研究方法

2.1、专家访谈法

就本文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走访了贵州省、四川省多所义务教育学校, 电话访谈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认真聆听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贵州数字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学的图书资料和学术期刊, 获得近阶段关于武术教学的一些研究成果。

2.3、综合分析法

围绕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就掌握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武术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国术历史悠久, 学生兴趣浓厚

中国是礼仪之邦, 但也不缺乏对军事武功的研究, 崇文尚武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里, 武术起源于军事技艺而走向民间, 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各种流派。历史上关于武术的论著颇丰,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研究更成体系, 如明代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等, 至于近现代的武术著作, 更是不胜枚举。历史上, 武术在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卖艺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以来, 中国饱受列强凌辱, 武术更是被推上了前台, 成为中华民族实现强国强种的手段。民国时期, 更是被冠上“国术”的美誉。所以, 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高潮, 民国则是武术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 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改编的影视作品, 李连杰主演的影视作品, 李小龙、成龙的影视作品都对武术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全国青少年都对武术充满了激情, 满心喜悦的参与武术学习之中去。国家领导人小平同志的题辞“太极拳好”更是捍卫了武术的崇高地位, 国家抢救性地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 这些都引领了武术进入了新时代的又一个高潮期。

上个世纪末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 西文文化强势进入, 奥运会、世界杯 (足球) 以及一些单项职业联赛通过媒体让国人大开眼界, 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技击性项目跆拳道对武术具有巨大的冲击力, 中国体育发展进入全新的多元时代。与跆拳道相比较, 跆拳道风靡世界, 是奥运会项目, 许多国人置传统文化内涵而不顾, 责难中国武术门派太多, 相互间封闭保守, 都是花拳绣腿, 难以进入奥运会。总之, 叫骂声一片, 武术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但是, 武术在学校受欢迎的程度并未减弱。学生通过媒体对武术的了解持续升温, 对武术仍然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 学生对武术的技击、对练等内容非常感兴趣, 而对套路兴趣的培养, 还需要积极引导。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 中小学体育课要适当增加武术内容。经调查研究, 社会各方对武术进校园的支持率很高, 尤其是家长对此寄托的希望很大, 希望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真本事, 这对武术的普及至关重要。

3.2、师资严重匮乏, 武术普及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 师范院校为中小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材, 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由专门的体育教师担任, 而不像以往那样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但是中小学的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部份, 很少是武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了。体育教师在学习体育专业的课程时, 都普修过武术课, 但由于武术课的专业性比较强, 要胜任武术课的教学还是比较难。所以, 武术教师的匮乏, 很还让武术教学落到实处, 导致学校武术开课率不够理想。《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不容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 有些学校不但没有增加武术内容, 反而消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

《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等文等都时间先后地反映我国不同省份武术教学情况:武术师资匮乏, 武术教学开课率低, 都制约了武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当然, 各个地域的不同武术教学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武术界尚有武术大省的说法, 河南省、广东省都名列其中。河南省是少林拳、太极拳的发源地, 河南省的武术开展得风生水起, 这对河南省的中小学武术教学有促进作用;广东的传统武术项目是南拳, 改革开放后, 广东经济很发达, 这也促使广东的武术开展得如火如荼, 也引领了广东省中小学的武术教学。这些都是好的情况。

3.3、责难教学内容、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方式因噎废食

现在有一种倾向, 一说起中小学的武术教学, 大都会说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单调, 一无是处。果真如此吗?纵观建国后的中小学体育大纲以及后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武术教学部份, 其内容都涵盖了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力, 小学学习少年拳, 中学学习了青年拳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 在内容的衔接上更趋于合理。内容陈旧吗?其实我们的武术就是一个传统的文化, 是有历史积淀的, 有几千年的演变, 是有承传与创新的, 如何不“旧”?建国初, 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部分的编撰, 还是采纳了相当部分国内知名武术家的意见, 这些套路的编写,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如今这些武术家们大都已故去, 其价值的珍贵性可想而知。教师与学生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学生每学的一种东西都是新鲜的, 恰恰相反, 教师教的东西往往是“重复着昨日的故事”。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大都如此。所以, 学生学的东西不存在不新鲜。当然, 我们也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但也不能因为时代性而将传统的东西改得面目全非。

再说教学方法。武术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先示范, 讲解要领, 学生练习, 然后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如此反复无数, 直至学生学会为止。这本生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几千年下来, 亘古不变, 师傅的言传身教, 许多绝技得以传承。传统的方法蕴涵了科学性, 我们应该丰富它的内涵, 而不是全盘否定。学生对教师示范动作的观摩学习, 亦如书法学习中的临摹学习, 只有对法帖的认真揣摩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 才能创新发展。现在教学交流时新优质课、示范课的开讲, 一节优质课、示范课花费了教师数倍课的精力去设计编写教案。课被设计得争奇斗艳, 老师讲得天花乱坠, 听课的专家领导顿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给予了高度评价。殊不知,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搞得晕头转向, 一节课下来, 沉积下来的东西确实太少。真正的教学不应该这样瞎折腾, 不是哗众取宠, 而是质朴无华, “润物细无声”。传统师傅带徒弟就符合这样的特点, 适用而不造作。我们不反对改革, 不排除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渗入, 这中间有个“度”, 需要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准确把握, 不要矫枉过正。

不要让对传统教学的报怨成为惯性, 教学的改革是在“静”中渐进式的改革, 而不宜搞得轰轰烈烈。只有沉下来教学, 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学生热爱武术运动多因学校武术师资短缺而无法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感兴趣, 可塑性非常强。由于看到一场武术表演, 或者看到一本武侠小说、一部武打电影, 就有了梦想, 爱上了武术。这种爱好也许是稍纵即逝的, 由于没有懂得武术的教师的启蒙引导, 学生的兴趣或许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留下终身遗憾。相反,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打下“童子功”, 这对学生将来更进一步地学习武术以及对武术运动的全面推广的意义更为深远。

(2) 武术教学中未正确看待现行武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现行武术教材内容使用面广, 而各地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 所以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专家学者考证, 总体上是利远大于弊。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当得到重视, 许多武术技能的学习都是靠这些方法取得, 而不是其它。

4.2、建议

(1) 国家扩大武术专业招生规模, 并对现任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方面培训。武术教学需要武术专业教师来组织实施完成, 而目前武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 只能通过大专院校扩大武术专业招生逐步实现。但是缺口太大, 当务之急就是加大对现任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方面的培养, 提高武术素养, 以胜任当前的武术教学工作。当然, 也可聘请当地武术拳师进校传授武术, 缓解武术教师缺口。

(2) 重视现行武术教材, 结合开发校本教材;重视传统教学方法, 科学引入现代教学理念。武术教学应该不折不扣地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同时应该结合地方拳种优势,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比如贵州省习水县温水镇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好, 他们积极编写校本教材, 为在学生中推广地方拳种小手拳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在, 据调配, 温水镇有一万人在练小手拳, 温水镇的中小学生普遍都会小手拳。同时, 要重视一直在使用的、效率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要与时俱进, 吸收现代教学新理念。比如对现代训练方法的引入, 对科学器械的使用等。

参考文献

[1]陈小龙, 李先长.建国后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9) .

[2]《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3) .

[3]姜玉泽, 尹永明等.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

上一篇:教育科研能力结构下一篇:储层地震预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