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

2024-09-17

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精选12篇)

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 人们对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逐渐提高。作为师范生, 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学成为一门必修课。但调查发现, 多数学生对教育学教材不满意, 且普遍认为, 教育学教学内容陈旧, 知识更新较慢;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兴趣, 厌学现象严重。所以, 只有通过分析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改进课堂教学不足,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师范生对教育学知识的需求。

一、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也是一门研究“人的教育与发展, 探究人类智慧的学问。所以教育学不仅是高等师范生的基础课, 更是一门必修课, 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养成”, 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 使其在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养成。杜威曾经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 在邻里间, 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2]所以,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来源于生活, 同时课堂情境又不像生活情景那样具有随意性, 所以课堂教学要保持它的严谨性, 即高于生活。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育学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中得到体现。

良好的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对学科、学生、社会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的特征, 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模式, 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包括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理论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理想的课堂教学内容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即意味着教师在规划具体的课堂工作时, 有着创造的可能性, 可以“不必为了保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而在课程中提供有局限的、指令性的学习经验”。[3]课堂教学涉及“怎样教”的问题, 课堂教育学理论讲授与学生教育实践灵活多样的结合, 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增强课堂活力, 不仅调动了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令人感到困惑, 课堂教学质量也令人担忧。目前, 教育学课堂教学并不受学生喜欢, 表现为:满堂灌, 照本宣科, “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上课不注意听讲, 听课率低下;对老师的提问不认真思考, 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对待课后作业应付了事, 不讲质量;教育学教师的热情减退等。

(一) 教育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对教育学基本知识目标的清晰度情况, 调查显示:所有的教师和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确立了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的目标。由此看出, 学生对教育学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 即对学生教学的内化程度不够。

对教育学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而言,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备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和组织能力等, 明确教育学基本能力的目标, 对于师范生教育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但是有95.6%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明确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 所以, 教育学课堂教学能力目标的不确定性成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阻滞的关键因素。

(二) 教育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基本现状

教育学课堂教学内容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即所呈现的理论知识过多, 实践知识过少的现象, 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学基本理论内容偏多认为教学中呈现的教育学实践性信息和活动偏少;部分教师也认为自己提供的实践性信息和活动偏少, 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缺乏影响了师范生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升华, 不能使原有理论得到充分的检验,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 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现状

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手段单一。虽然教育学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 但静观教育学课堂教学, 就不难发现, 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单调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显得更加枯燥。

即使科技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 但由于不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扩大应有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反而使学生更加厌烦课堂教学。

(四) 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现状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 没有严格遵循“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的规律。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没有按照这个过程开展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大多终止于教育实践, 缺乏对原有理论的反思, “工匠师傅并不用理论为难他们的学徒, 而是一开始就让他们做实际的工作, 于是他们从锻造学习锻造, 从雕刻学习雕刻, 从做油漆学习做油漆”[4], 所以教育学也应该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双主体”功能发挥失衡, 缺少教与学的互动, 造成了师范生教育学学习依赖性强, 主动参与教育学学习的积极性差, 厌学情绪明显。

三、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教育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差距的存在, 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为了提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针对教育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

(一) 合理定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课程目标

教育学是培养教师教育学素养的专门课程,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反映教师这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方面的要求;只有明确的、清晰的、具体的课程目标才能对教育实践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为师生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和争当一名好教师的热情, 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兼顾“师德、理论、技能”[5]三项内容。

(二) 适当更新教育学教学的课程内容

学生对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受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传统的教育学教学内容多为“远离生活, 忽视生活”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堂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 信息量不仅要大, 更要真实和新颖。

课程内容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成败, 所以教育学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立足于教育学改革的热点和前沿, 大量搜集国内外有关教育学改革的先进经验, 并且精选和裁剪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学课程的要求开设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钻研精神。

(三)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最优模式的组合体系, 要灵活选择和应用。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完善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 包括重新组织讲授体系, 合理分配学时, 梳理教育学基本理论脉络, 还要尽量避开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反复论证;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采用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等, 根据学生、学科和教师的特点,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深对教育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课堂教学有固定的空间,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精讲和演练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不仅增加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也增加了教学演练的机会。

(四) 及时调整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心

有效的教育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双主体”功能充分、自由、和谐发挥的基础之上的。然而, 长期以来, 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功能,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不仅使课堂缺乏活力, 而且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空间萎缩。只有转变教学过程的重心, 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学向差异性教学转变, 才能符合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要求。

教育学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转变思维观念, 能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还具有情感性, 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由研究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工, 越来越明显的证明,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6]。所以, 如果教学的活动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那么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体验知识, 发展能力。

(五) 有效改革教育学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 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在学生登台试讲、多媒体展示或者微格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有批评和指导, 更要有鼓励和赞赏。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评价同时也具有双向性,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评, 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共同进步。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手段对教学实施起着重要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良好的教育学教学评价机制能引导教育学课堂教学各因素良性发展, 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对师范生的教育学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而教育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教育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育学课堂教学质量对师范生教育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 教育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对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不利因素, 研究这些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前必然要突破的课题。

笔者试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等的改进, 实现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教材、生活及实践三者之间的平衡, 最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培养教学技能,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彦才, 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37~40.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6.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

[4]夸美纽斯著, 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郭翠菊.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4) .

[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17.

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 篇2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是整个学生教育系统的基础, 只有基础夯实牢固, 才能取得更大进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体育教学项目不断更新, 传统上的田径教学也有了创新式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当前小学田径类体育教学过程的内容设置现状, 总结出体育田径教学项目发展上在内容陈旧、组织形式单一等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和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小学生田径教学内容优化的必要性, 为小学田径体育教学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指明了路径。

关键词:小学; 田径教学; 策略; 内容;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体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致力于体育教学事业的研究, 在近几年时间内举办的各级有关体育教学工作的研讨会上, 有关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争论此起彼伏, 从中也看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很多问题。虽然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从整体情况看, 仍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学科为例, 以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现状为基础, 进行问卷调查, 进而提出小学体育田径类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一、小学田径类教学现状

田径类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和柔韧性及协调性等, 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也是小学生接触体育运动的首要项目。

(一) 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小学生身体素质较低, 还不能进行强度大的田径项目, 运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对于体育田径类的教学课程也设置了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阶段的田径教学课程安排上, 小学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田径运动项目, 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还有的老师在不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就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田径课程, 这种情况是行不通的, 也是不提倡采用的。

(二) 小学体育田径类课程教学手段较单一

体育课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辅助式的练习为辅, 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基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在体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对教法的研究, 而基本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进行研究, 这样就导致了“教”与“学”的脱节。

二、小学田径类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一) 应注重学生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田径教学内容应主次分明, 应该有清晰的层次感, 注重学生的需求的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田径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教学统一性和全面性的关系, 既要保持高效的`教学方式统一性, 还要注重对学生田径类体育学习的全面性的培养。教师在田径类教学过程当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发现他们的兴趣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教授课程。

(二) 以“发展”为本,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在体育课程新课改的背景基础上, 根据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新思想观念, 学校应该适当地将一些非竞技类的田径项目引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 改变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狭窄化的缺点, 例如将跳远和跳高等简单的, 易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加进体育教学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腰腹力量, 也锻炼了学生基本的跑跳能力。

(三) 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场地器械

有关权威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小学生体育教学课上体育设施并不齐全。所以在田径类教学做准备活动的时候, 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现有的器械进行准备活动的锻炼, 例如:跳绳、橡皮筋、实心球等数量多, 可移动的机械, 灵活的运用到田径类课程的准备热身活动中去。还可以考虑将生活中常见的器械运用到田径类教学中, 例如在围操场跑圈的过程当中, 可以将书包作为负重物, 当然跑圈的速度和距离要适当设置;在接力比赛中, 可以通过传递手帕的方式进行, 这样才能打破纯竞技场地器械带来的限制, 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 在现有的场地及器械条件下, 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 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需求, 将体育田径类教学方式和器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多样化, 促进构成活跃的体育教学课堂。

综上所述, 小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再者, 田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较大, 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体育教师和教育学者的认同。在新的课改内容不断深入发展的现阶段, 我们应该重视对目前体育田径类教学内容优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对小学生田径类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及优化, 真正使得田径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升学习效率。所以, 我们应该在优化田径教学内容的同时,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多方位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为小学田径类教学内容优化出谋献策。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 .

[2]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7 (8) :1105~1106.

[3]吴本连, 李建梅.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 , 15 (10) :62~64.

[4]段平肖, 王向东.晋源区小学引入少儿趣味田径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 (S1) :101~103.

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是中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对学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能够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新时代下,我国的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一改革的进程中,遇到过各类新情况和新形势,中学音乐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结合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其间确乎暴露出了一些不少的问题。只有在全面认清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可以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办法,从而推进中学音乐教育发展不断创新与进步。

1 中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1.1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校音乐教育[1]。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以演唱、吹奏、欣赏等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播大量而广泛的音乐作品,从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发现音乐之美,使内心情感在主观上得到审美体验,在心灵上得到净化。

1.2培养学生的真、善、美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学的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出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依据我国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规定: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2]。

1.3发挥音乐的基本功能

音乐是一种声音,在自然界属于物理概念的范畴,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其生理和心里都会在有意或无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适时的音乐教育可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2 中学音乐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观念认识出现滞后,束缚音乐教学良好发展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中学在教育观念上都将知识的学习和升学视为最重,这种观念不仅在整体上限制了教学活动,更对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由于升学压力,不少学校都将主要教学活动放在升学必考的文化课上,而忽视了像音乐这样的附加课程上。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学,每逢教学紧张或临考之际,音乐课总会被挪用,被安排至语、数、音等主课上。如此种种,使得音乐课被推上任意凑合、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学校对音乐教育这种滞后的观念认识,继而束缚了音乐教育良好的发展。

2.2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效果难见成效

由于学校对于音乐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误定位,使得从事音乐教学的师资建设也有所匮乏,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效果自然难见成效。然而,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他们基本都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学过基本的识谱和节奏知识,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为此,加强音乐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目前制约音乐教学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 解决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推崇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全面推崇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份子,其发展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而要改变目前我国教育状况的不足,首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强调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提高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让中学音乐课程真正有序的实施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3.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优化中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在教师评估方面一视同仁,提供平等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其次,学校还应该积极吸纳优秀的教师人才,加大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文化素养。

3.3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建设

与其他教学不同,音乐教学是属于感官和听觉的教学,因而必须要有教学设备的支撑和辅助,类似音响、钢琴、电视、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那设备都是不可缺少的。为此,各中学应该加大经费投入,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购置相应的教学设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确保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

4 结语

纵观全文,本文从观念,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学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并也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此,各中学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探寻问题所在,真正寻找一条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吕宏杰.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5(05).

[2]张智涵.密山市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09).

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 篇4

一、概率的教育价值

概率是随机数学的基础, 起源于15世纪末卡丹与塔塔利亚合著的《博弈者入门》一书[1]。后经巴斯卡 (B.Pascal) 、费马、Y.伯努利、庞加莱、希尔伯特等人的努力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1935年柯尔莫哥洛夫将概率归入测度论以后, 概率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我国在1963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草案) 中引人了概率, 但未能长期实施。这次《标准》中概率的内容丰富而翔实, 概率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

1. 学习概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概率论的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它是沟通偶然与必然、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确定与不确定、局部与整体的天然桥梁。概率是揭示偶然世界规律性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随机现象是偶然的, 但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偶然中蕴含着必然;概率是从频率中抽象出来的, 但一旦抽象出来以后, 概率与频率就有了本质上的差别:事件的概率是一个常数, 而频率却是一个随机变量;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 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这种过程体现了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和辩证统一。当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已知时, 我们还不能肯定该事件实际上会不会发生, 如“中奖率为10100的彩票, 买1000张并不能保证一定能中奖”, 因此在确定中又存在着不确定;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 可今天实际是多云;投掷一枚硬币, 可能正面 (国徽) 向上也可能反面 (文字) 向上, 结果是不确定的, 可是经过无数次的投掷, 就会发现其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几率是均等的。但这并不能保证投掷100次, 正面向上50次, 实际上正面向上50次的机会只有8%左右。通过实际投掷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概率值的本质;体会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射击试验中, 射手射中某一环的概率是局部问题, 如果全面考察各环则是涉及随机变量分布列的全局问题。通过这些随机现象, 让学生感知偶然与必然、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确定与不确定、局部与整体的对立与统一,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辩证思想的培养。

2. 学习概率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概率论是不确定性数学的分支之一, 属时间数学 (Mathematics of time) 的范畴, 它通过描述过去来预知未来。从本质上说, 随机数学与确定数学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差别。随机问题是高维的确定性问题作低维处理的一种方式, 如每次掷色子的结果, 应该是其初始条件向量与过程中很多细微因素共同形成的, 皆因现在无力探知掌握和控制它们, 这才将其 (很多因素) 统一地以一个随机因素来表示。从随机数学的意义上讲, 确定数学建模中也丢掉了不少“弱”因素, 本应在确定模型后加上一个随机项ξ以表示一切丢掉了的多维随机因素, 皆因这些因素比较“弱”, 处理时将它们省略了[2]。

事件与集合, 概率与测度之间是十分相似的, 把事件理解为基本空间Ω上的可测集, 事件的概率理解为该集上的测度, 定义事件域F和概率测度P以后, 概率空间 (Ω, F, P) 便构成一个复合的数学系统, 这样古典概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就可以纳入到现代数学的行列。概率中的事件是集合的一种原型, 集合及其运算是概率中事件及其运算的一种抽象, 集合给事件提供了一种严格的数学刻画手段, 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思维的层次性;而随机变量是以前学习过的变量的扩充, 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认识中, 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基本的扩充方式:内容的扩充 (研究对象的扩充) 和研究方法的扩充。在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分布函数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一条原则, 无数内容;一种方法, 到处可用” (华罗庚语) 的深刻内涵。因此学习概率能增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3. 学习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概率是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具有丰富的生活背景。从日常生活中的掷色子游戏、抽签、抽奖到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每年数以万计的交通事故、气候的瞬息万变、商界的各种风险投资、股票价格的波动起伏等现象都是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这些为概率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背景。而交通事故、气候的瞬息万变、商界的各种风险投资和股票价格的波动起伏等也是其它学科要讨论的问题。因此学习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 体会概率在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4. 学习概率有助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

概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实践活动, 只有学生积极的参加了这些实践活动, 才能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这些活动将有效的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也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

二、概率教学的现状

目前, 高中数学的教学基本上是为高考而教, 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 概率的教学也遵循着这个不成文的规则, 况且概率进入高中课程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年, 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数学教学中概率教学的情况, 笔者对甘肃某中学的2位高中数学教师M和P进行了访谈。他们对概率教学的方法、目标和手段的看法如下:

1.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动手试验的机会很少。

M:高中的教学时间很紧, 一般到高二必须将高中三年的内容讲完, 高三一年用来全面的复习。一般不采用学生动手试验的方法, 我们非常仔细的讲解, 有些学生都跟不上节奏。

P:我们很少让学生做试验, 学生动手试验一方面花的时间多, 另一方面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且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学校的很多政策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你的学生连续几年考试成绩不好, 你的奖金, 你的职称等都要受到影响。

2. 教学目的是掌握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

M:平时的课堂上, 教师会将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往年考过的知识向学生逐一说明, 再三强调, 可是有些学生还是老犯错误。我也考虑过改变我的教学方法, 也做过一些尝试, 感觉收益不大, 比如以前上课时先将所有的知识点讲完, 然后再讲例题做练习, 后来改为边讲边练, 感觉还可以。好学生用什么方法都能行, 有些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 总是跟不上。

P:教学的侧重点是计算概率、方差、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等, 因为每年高考有一个计算题, 是大题。

实际上,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以甘肃省理科为例) 近四年的高考中的概率与统计的分值在12~21分之间, 题目基本上都是一些根据要求的简单计算。

据统计2006年该题甘肃理科考生的平均得分为3.56分[3]。应该说这个得分是很不理想的, 因此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3. 教学方式仍是一块黑板, 两支粉笔, 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几乎没用。

M: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一般公开课或上级检查时才用。平时如果要用, 提前2天要向教导处申请。再说, 多媒体教室经常不用, 为了在多媒体教室上一次课, 备课所用的时间比平时备课多得多。

P:我没用多媒体上过课, 去年X老师的公开课在多媒体教室上, 我认为数学课不适合用多媒体, 老师一边写一边说, 学生有时候都跟不上。

分析以上内容, 可以看出, 概率知识进入高中数学课程后, 一方面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对长远育人重视不够;二是教师的思想和理念未能与《大纲》和《标准》接轨, 出现《大纲》与《标准》和现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再者, 笔者通过与高中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 由于以前的高中数学中没有概率知识, 一些教师对大学中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已生疏, 教学中讲不到位或讲不清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概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概率具有丰富的生活背景, 彩票的中奖率、投篮的命中率、药品的有效率、随机取数问题等都是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这些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 这为理解概率的概念、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提供了直观的、现实的背景。教学中, 应突出概率的这些生活背景, 从实际问题出发, 总结抽象出概率, 遵循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如, 在概率定义的教学中, 教师可从药品的有效率、投篮的命中率、彩票的中奖率等学生较为熟悉的术语出发, 引出概率的定义, 学生容易理解;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掷硬币、投篮等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符号{x=ξ}所表示的内涵。掌握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包含的两个信息, 一是x的全部取值 (由x的意义确定) ;二是x取每一值的概率;在均值与方差的教学中, 教师可选取世界杯足球赛中几个球队的成绩, 让学生对各球队的成绩利用均值与方差进行分析, 从而分析各球队的整体情况。

2. 渗透随机思想方法的原则。

理解领会随机思想和方法是高中概率教学的目标, 也是概率教学的归宿。学生理解随机思想的途径很多, 加强学生的动手试验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试验,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会理解随机思想。在高中的概率的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鼓励学生动手试验, 正确理解概率和随机变量的本质, 渗透随机思想。例如让每个学生拿出一枚硬币, 先说出掷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掷完后看是否和自己说的一致, 掷二次、三次、四次等等, 再看与判断的是否一致。这样通过师生互动, 理清“随机”的内涵, 渗透随机思想。在掷硬币试验中, 出现正面 (国徽) 的概率为12, 如前面所说根本不能保证掷100次, 50次正面向上, 但也不是说试验的结果是无法控制的。实际上由“中心极限定理”完全可以通过试验次数控制试验的结果。如果想让正面向上的频率在区间 (0.45, 0.55) 内的概率大于0.95, 那么掷硬币的次数要控制在384次以上。对于这些, 试验前教师应有明确的认识, 课堂上根据精度要求对学生的试验次数作必要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再如通过让学生义务测量全校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描绘图像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了解正态分布的特点;计算全班生日相同的人数:如n个人的班级, 一年 (365天) 中至少两人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为 (1-365nC3n65·n!) , 若n=55, 则P≈0.99, 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 让学生实际调查, 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体会随机思想的本质。

3.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法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概率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提高数据整理的时间和显示的效果, 在建立、记录和研究信息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 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究概率的本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器 (机) 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问题, 如, 可以利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模拟掷硬币的试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随机的思想本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对一些典型试验利用电子课间进行模拟, 通过具体的图形及动态效果使学生对概率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236.

[2]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德堡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236~237.

[3]闫沛莲.2006年甘肃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与考生答卷分析[DB/OL].中小学数学网, www.zxxsxw.net.

[4]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1) :82~8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全日制教科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张德然, 峁试松.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于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9) :39~42.

[8]张广祥, 张奠宙.代数教学中的模式直观[J].数学教育学报, 2006, (1) :1~4.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详解 篇5

秀山县石堤镇中心校 杨光清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今天,“科研兴校”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健,有一支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科研必先行,学校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大力开展教学研究。然而,据 本人调查了解石堤片区典型学校的具体实情,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成因

石堤片区所有农村小学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 多数学校管理方式陈旧, 教育观念落后,教师面对新课程感到无所适从,对课堂教学优化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没有实施校本教研策略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训、研究与学习落实不力。有的教师不求上进,对教学没有积极性。教学教研工作虽然口头上喊得轰轰烈烈“高质、高效、低负”,实质上却只停留在听课、评课等一些简单的形式上,甚至还存在着教研工作没有行动的学校与班级,即或是有行动的学校,也只是“锣有敲才响,事有摧才抓”,过分流于形式,摆花架子,走过场……根据本人研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校理体制的影响。

(1)、校长负责制,关键取决于校长素质的高低。一个高明的校长,总能以身示范,带头作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整体效能,然而,部分校长却认为,只要学校教学质量能上去,教学研究可搞可不搞,再加上现在的校长要应付的事情很多,无法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学校教研。特别是村级农村小学,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在管理上鞭长莫及。尽管任命有校长或负责人,但他们多是既无财权,又无人事权,因而不敢大胆开展工作。村小教师的管理,就是好靠自己管自己,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了,工作懒惰、松散,有的学校连最起码的教学时间都没有得到保证,“科研兴校”只好成了一纸空言。

(2)、学校教导处的校本教研指导小组形同虚设。一是学校教务处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对学校常规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方面,由于人手不够,对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关注相对较少,特别是教研成员深入课堂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少。一般情况是指定一个副主任负责(教研员)。而教务副主任的工作力度远不能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实际上成了管而不管,管不落实。三是时间无保障。一般情况,校本教研指导小组都承担了一个教师全额的教学任务,甚至担任了班主任,每天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3)、教研组机构功效未能发挥,开展的活动单调、松散。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教师组织,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教研组活动由于种种现状明显缺乏其履行职能、职责的制度与机制保障。虽然每学期每个教研组按惯例都草拟了活动计划,也安排了一定的活动时间和内容。但从计划看,大多数只是几个简单的条款,活动目的要求不明,活动安排随意性大,内容与形式单调,时间不落实。从具体的活动过程看,教研组和备课组对活动的质量无有效的评估手段,对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在一些较小的学校,某些学科全校仅有1—2名教师,因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开展活动。

2、教师素质的制约。

(1)、教师的学历达标,但实际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的构成是高校分配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都达标。尽管他们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不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骨干教师缺乏

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镇,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农村学校市县级骨干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学苗大量流失。

(3)、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

由于教师的流动,加上所学非所教的人数多,学校对有些教师只能是拔高使用,造成了教师基础知识薄弱。音、体、美教师更稀少,在农村找到一个合格的音、体、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开全学科,只能用非音、体、美专业教师代课,大部分根本没有音美素质,音、体、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是空话。学生整天单调无味的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厌恶学校、厌恶学习的现象,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过硬,特别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小学基本没有英语专任教师,用非英语专业教师代课,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专门训练,对英语教学规律、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口语基本功更差,众所周知,英语语言基本功不过硬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教材要求上初中前学生必须掌握500-700单词量,事实上农村小学毕业的学生学习很好的不过200单词,大部分学生26个字母读不对、写不准,给初中外语教学造成及大的困难,尽管初中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一些小学内容,但由于所欠的知识很多,大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造成厌学、放弃英语学习的状况。

(4)、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无紧迫感

农村缺专任教师,且缺编,只有聘请当地有一定学历的人代课,基本上满足了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剩余人员。有很多教师只能拔高使用,加上学校规模较小,每个年级中心校有1-3个班,村小仅1个班,同学科的教师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更少,加上学校开设多门课程,有的教师任两、三个年级的课,工作效率如何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3、财力与环境的束缚。

(1)、由于地势偏远贫困,除财政拨付工资外,其他经费几乎为零,而学校为了保安全,保建设,大部分学校己是债台高筑、“债务累累”。无力抽调资金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设备。一是校本教研指导小组既不能购买必要的学习与培训资料,又很少外出学习交流,人员自身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二是村小教师的微薄工资,特别是村小教师多为“半边户”,一边教书育人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一边生产劳动要养家糊口, 有时还要为学生垫交学费,甚至遇学生在校病痛,还得掏钱给学生看病,学习研究所需经费也就力不从心了,因此而分散了他们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精力。(2)、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首先是家长没有文化,其观念落后,有些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回家种田放,还有些认为女孩迟早要嫁出来,自己花钱是帮别人家读书,对自己子女入学要求不高,只要能认识几个字、会做几道加减乘除题就行了。这样,一是导致儿童的厌学,二是造成了儿童的严重失学。从客观上既增加了负担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导致教师工作的矛盾,要保障学生的入学率,必须去家访做家长的动员工作;家长要求低,不重视学生教育,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现在社会的经济浪潮冲击,农村掀起了一阵阵外出打工热潮,多数家长都不在家,把教育子女的重任托付老人们,形成了隔代教育。老人们的观念是“天上星在,地上孙大”,导致家庭教育不得力现象,给学校和教师增加众多教育阻碍。最后是整个社会不良现象,如黄色影碟、书刊、网吧等从一定程度是腐蚀了儿童道德观,教师呼唤出这么一句话:“二大于五”,子就是教师教育五天不及社会渲染两天。

二、采取的对策

1、加强机构建设和制度管理。

(1)、建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校本领导机构,选拔具有科研兴校办学理念、能身体力行教学研究的专家型人才担任校长,实行校长公选制度和轮岗培训制度。从发展的视角,实行校长轮岗培训,促进校长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研究和管理,为教师提供教研和培训的平台,融汇校内外资源服务教师发展,给予人文关怀、促进经验分享,则这是课改走向成功的起点,是课改永盛不败的动力源泉。(2)、建立以教导主任为组长,以村小校长和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指导小组。保证人员的落实,改进和完善教研机构职能,提高教研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专业引领。转变校本教研人员角色,由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培训者、鉴定者转变为学校教研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其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走进课堂,走向教师群体,加入到农村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与广大教师一起,研究、解决课改中的现实问题,总结课改经验,给农村学校教师以实实在在的专业指导。这样,建立科学合理、能激发教师职业成功欲望的制度,实现教研优化,同时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引进激励竞争机制、科研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处理职、责、权的关系,实现责权协调发展,消除村小薄弱,实现整体推进。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责任感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规范》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谈心引领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新观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穿课程改革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清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3)、以教科研为载体,着力培养骨干教师

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变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信息。教学与科研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二者联系密切,相得益彰,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也是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指导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精选教育科研课题,要高度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普适性、实用性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对教学方法及影响教学质量的研究。”这是一种务实的导向,为学校教科研范围定了位。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校长要挂帅,校长要成为教科研的领导者、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了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

3、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

(1)、上级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第一,对学校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第二,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第三,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第四,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城市确实优秀教师派到农村特是村小上公开课,农村的教师定期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不走过场,落实到位。第五,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由上级定期培训。考试认证培训结果。只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走“农、科、教”三结合的路子则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观社会科教意识和提供财力支撑的有效途径。一是“农、科、教”三结合可以实现科教兴农,促进农民致富,减轻学校压力;二是“农、料、教”三结合可以改观农民对科教的认识,增强农民对科教的需求,从而自觉兴教,从严求教,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三是增加教育的直接效益,提高教育的地位,从而使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捐助,有效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科学 ; 教学 ;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03-02

一、前言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得到很大的推广和普及。此门课程的产生,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大有裨益。就小学科学的开课情况,整体存在城市小学开课情况乐观,基本能保证至少一名专业科学教师。而农村科学开课情况不乐观,专业教师欠缺,科学实验器材空白。此外,普遍存在的重升学理念,导致科学课程受到“排挤”,课时、设备、师资等都较匮乏,影响科学教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和发展。分析目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指出改进建议应对目前不乐观的教学现状,为本文撰写的重点所在。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

基础教育当中,普遍存在轻素质重升学的问题。由此,科学课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科学课在小学阶段还是深受儿童的喜爱。同样,作为一门启蒙学科,它的价值不亚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由此,我们不重视科学教育,就等同于在扼杀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得不到重视,具体能体现在这几方面:(1)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2)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学方法,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每次开人大时都会提到教育经费的问题: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虽然一次次的公布我国的教育经费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可这一直落实的不是很好。而且教育资金更多的偏向城市教育。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三、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进建议

1.重视教学教法的改进

(1)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经验为基础。由此,小学科学的学习应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务展开,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考虑到每个学生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差异性,导致课堂科学知识接受就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说,改进教学教法,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最大化的运用学生现有的经验。

(2)实现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变,过完基础教育工作中,教师严格执行课堂計划完成教学工作即可,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师的“教”是缺乏思想的“教”,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难以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老师富有个性化,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对待整个课程要主动设计和创造。由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主动去研究学生,主动去重组知识,主动对教育工作事先进行策划,即所谓的“教师即教育者”,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3)提升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应用能力,多媒体的引入及互联网信息的渗透,为现代的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同时教学的种种困难能更好地被排出,为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由此,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有能力去获取知识选择需要的课件展示给学生。

(4)新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问题和阻力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出现的新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探讨出现的问题,重视自我反思能力,将课堂教学变成教育研究的场所。 另一方面,新课程更呼吁综合型教师,由此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我们的教师应更广泛的猎取知识,注意改善知识结构,顺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2.重视教学教研的实效性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落实好一线的教学行为。重视教学教研的实效性,第一,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加强教师队伍培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第二,重视探讨常态教学模式,通过外出学习的方式,拜托当前不知如何上好科学课的现状。第三,注意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广泛开展各种优质课比赛,广泛征选优质教学案例,广泛评选教学经验论文。借助教学网络的快速普及,确保教师学有资料,看有范例。

3.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障,在于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满足当前科学教学的需求,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今后应努力做到:培养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为科学课程教学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多给科学课程教师提供学习与观摩的机会,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在资料的订、购、配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使科学教师手头有资料可查阅,有基本的教学设计可供参考;在荣誉教师的评选中,必须拿出一定名额给予科学教师,以示激励。

4.科学教学的设备应配置齐全

目前,制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教学设备的不完善上。现在的科学教学素材,几幅画、几句话,就能完成教学。而教学方式基本上是实验、观察、合作、讨论、探究等,而后得出结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实验。没有实验,就难得有“探究”行为,更不会得出“结论”来。

由此,注意配置科学教学设备,并安排专人看管、专人保管,提升器材的使用率。而学校则应需投入足量的资金,添置必要的学具和教具,督促科学教学行为的落实,该做的实验必须进行。

四、结论

总之,科学课程的开设,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目前,小学科学的开课情况,整体存在城市小学开课情况乐观,农村科学开课情况不乐观的问题。而受到轻素质重升学的制约。目前,科学课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学把握不当;教学模式脱离实际;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经费欠缺等比比皆是,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重视教学教法的改进;重视教学教研的实效性;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科学教学的设备应配置齐全,确保科学教学的有序、高效、高质完成。

参考文献

[1]陈爱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教育 2007-6

[2]郑潇.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应对[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12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7

1. 教学设备缺乏, 课程资源不足

在科学教育教学中, 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 使得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设备的缺乏, 课程资源的不足。这就使得在科学教育教学中, 教师对于实验操作, 只能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 学生就只能看着课本听着教师讲解, 来在大脑中想象实验操作过程, 但是光靠想象和解说并不能够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最快的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 就是通过理论的指导去进行实践, 这就要求了学校提供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可是,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科学教育设备缺乏, 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处于农村的小学, 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这严重的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贯彻。

2. 没有正确认识小学科学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 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去度过一次次考试, 成绩重于一切, 而且因为在升学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程占着主要的分值, 尤其是小升初考试, 所以小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对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 对于科学、美术之类的对于升学考试影响不大的学科, 就只是流于形式的开设, 并没有得到实际的重视。这不重视具体体现在:一是, 没有为科学教育配备专业的科学教师;二是, 课程开设的课时少, 基本上一周只有一到两节。三是, 学校对于科学教学的实验设备的缺乏与否并不着急在意。这一切都造成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效果低下, 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与培养。

3. 大班教学, 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科学教育教学属于探究式教学, 而班级过大, 就使得探究式教学难以实施。比如在组织活动、以及实验材料与设备的准备等都会费时又费力。实施小组教学是解决大班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也会因为学生过多, 而难以进行分组, 而且分好组后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使得课堂教学纪律难以控制, 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使得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 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改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1. 补充课程资源, 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

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以及经费的不足, 使得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 缺乏相应的设备和资源[2]。这使得学生的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验, 使得科学教学的效果一直很差。为改善这一状况, 就需要政府以及教育部门, 要对小学教育经费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并且要对投入的经费进行全面的监督, 使得这些经费都能确保落实在实际需要的地方, 比如让学校配置实验器材, 以及建立图书馆, 并将小学所涉及到的以及需要的相关书籍都进行购置与添置, 尤其是科学相关的书籍与资料等的购置。另外学校要在实验室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这样将科学教学的基础设备配置完全, 将会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2. 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首先, 学校应该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充分了解小学科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转变对科学教学的观念, 加大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进行科学有效的科学教育教学, 就必须有专业的科学教师来进行, 所以学校要招录专业的科学教师, 来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学校要加大对已有科学教师的培训, 要注重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培训, 结合小学科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现状, 来进行创新性的培训活动, 来提高在职教师的科学教学水平、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科学素养。另外, 学校应该加大对科学实验器材、设备以及场地的投入, 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供良好的环境, 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优化班配置与课程设置

现在学校教育大多以大班教学开展, 人数过多, 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的科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 学校可以优化班级配置, 具体来说,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每个年级的学生多分出一个班级来,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人数有效的减少, 这样进行授课时, 就会少了许多问题, 不管是进行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以及对实验设备的数量都会有很大的改善, 进而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 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践探究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二是, 学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太过于少, 一周最多两节, 这就使得, 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可能会遗忘的较快。对于这个问题, 学校可以优化课程的设置, 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节数相应的做合理的减少, 这不仅可以为科学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机会, 而且也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了过多偏理论性的知识, 大脑负荷过重的时候得到偏实践性的科学课程的缓解, 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三、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学校和教师都必须加大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林, 樊敏, 彭蜀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05:105-108.

[2]张志力.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才智, 2013, 24:87.

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 篇8

一、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现状

1.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学前教育数

学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并且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速度与接收应用能力差异也不小, 其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差, 认为数学课程极度枯燥、乏味, 学习态度一直不能端正, 数学课程中有关的任务或作业往往不达标。由于数学课知识逻辑性、连贯性较强,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跟上课程进度, 致使他们比较抵触对数学的学习, 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我约束能力欠缺,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较差, 课堂学习热情较低, 课下自学意识欠缺。

2.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 即使一部分学校学前教育数学专业的老师有着较高的学历, 也对数学知识有过系统的学习, 不过老师还做不到充分地掌握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能力, 加上老师自己的经验有限, 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质量都不太符合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要求。

3.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 大部分学校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考核方式就是学业考试, 几乎所有的学生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死板地对数学课程进行学习, 并且学校进行考核的方式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笔试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体现, 致使学生逐渐淡化对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与开发。另外, 学生还不太理解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含义, 比较忽视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4.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学校中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中, 所用的教材都不太具有实用性能, 教材的主要内容都比较注重数学理论的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乏味。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内容分散程度很大, 课程内容也很多且关联性强, 不过学校安排的数学课程教学学时则不多, 教师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 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形式古板的讲授式教学, 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物, 导致课堂氛围较差, 缺乏活力,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

三、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的意义

1.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改善课堂效率。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通过缩减不必要的课堂内容, 为有意义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效率, 并提供一定的时间来回顾与重新认识学生以前所学的课程, 要完成这一工作就需要课堂时间的足够充裕。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改革能够保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程的讲授, 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减轻学生压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策略中, 老师通常都会大量地布置课堂或课下训练内容, 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会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 且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变差, 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消失, 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对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的改革, 就指让学生的课堂训练内容优化、简化, 注重课堂训练的质量, 减轻由于过重的任务内容对学生所造成的压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的措施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育的工作中, 需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 努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快乐的氛围,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实现学生与教师有效的互动。如果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必须让学生对教师拥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尊重, 这就要依靠课堂教学中建立快乐的学习氛围来实现。学生仅仅在处于快乐的学习氛围里面, 才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

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教材和课堂内容的选择来说,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以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优化, 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前提下, 注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 以改革数学教学策略。老师同时还要进行动态的跟踪, 通过不断地了解新措施在教学实践里所出现的新问题, 实时地跟踪调整, 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3. 丰富考核方式,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 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的考核方式都很单一, 几乎都是只有笔试一种形式, 考核方式的单一与限制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按照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平时对所学课堂知识的了解与应用能力来增加考查方式;可以按照学生日常完成训练及任务的时间与质量来增加考察方式;可以按照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情况, 设置开卷考试的考核形式。然后学校根据以上各种考核方式中学生的综合表现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

作为学前教育未来的参与者与执行者, 幼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关键的影响。不过, 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于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不适当的教学理念等原因造成的。所以, 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探索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新方法, 寻找改革学前教育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建立其科学、合理、创新的数学教育新模式。随着我们对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工作完善与改革, 其教学水平与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有效地推动了学前教育教学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J].引进与咨询, 2004, (08) .

中职卫校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9

1.1 教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但教学基本建设仍较薄弱

中职卫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目前, 教育格局、教学管理基本框架、招生及学生管理机制已基本形成, 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现代化教学,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区域布局不合理, 实验实习设备陈旧, 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及校园、校舍建设滞后, 图书馆建设发展缓慢等, 严重制约着中职卫校的发展。

1.2 教学能力得到不断强化, 但教师队伍建设仍较薄弱

多年来, 中职卫校比较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研结合等方面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教育、引导, 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教研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近年来, 大部分学校积极倡导校本教学研究, 推行优质教育, 不仅加快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 而且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但随着老教师的退休离岗, 中青年教师的考研或调离, 加之待遇等因素, 留不住人才、缺才不缺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专任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能呈现梯队层次, 面临断层;年龄结构极不均衡, 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比重偏大, 缺乏中坚力量;大部分学科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基础医学学科后继乏人;实验课教师学历偏低、教学经验不足,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是有名无实, 致使教学有生力量明显不足。

1.3 毕业生就业率虽较高, 但未能形成稳定的“专业招生—教学—就业”链条

随着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卫生职业教育凸显了自身的专业优势, 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个体诊所、药店、保健按摩及化妆品店等为中职卫校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然而, 由于对卫生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及对就业形势的乐观估计, 部分学校缺乏对市场的认真分析, 忽视了相关医学专业建设, 没有适时设置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未能突破就业瓶颈, 更没有形成稳定的“专业招生—教学—就业”链条, 致使在国家政策调控下, 相继停办社区医学、卫生保健和中西医结合等长线专业。

1.4 个别专业呈现出一定优势, 但没有形成强势的品牌专业

除少数中职卫校打出了品牌专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优势外, 大部分学校只在个别专业上表现出其强项或优势, 没有从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水平、毕业生质量, 特别是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形成整体优势, 未能形成学校的“特色专业”。

2 影响中职卫校发展的因素

2.1 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对办学规律的认识3方面。由于近几年中职卫校生源形势看好, 缺少生存危机感;对卫生职业教育规律探索较肤浅、认识不足, 办学偏离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轨道;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目标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分析, 对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认识模糊,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制度建设中真正体现出来。

2.2 机遇和挑战带来的困惑

目前, 中职卫校的发展面临空前机遇。“十一五”期间, 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同时, 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国家对医学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部分学校的升格或并轨以及卫生行业对学历要求的提高等, 向中职卫校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的双重冲击, 是中职卫校的最大困惑。

2.3 提高质量与资源不足的矛盾

毋庸置疑,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不仅要强化教学管理, 保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环节都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而且要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中职卫校可持续发展

3.1 更新理念, 理清思路

强化责任意识, 遵循职教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积极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规律, 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办学指导思想,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明确学校的发展使命、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眼光、科学的决策和科学的措施来指导、推动学校各项工作。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统筹招生规模、教育教学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认真分析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人事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通过改革理顺各种关系, 化解各种矛盾,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进一步完善制度,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从而步入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

3.2 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要坚持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 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 尊师重教, 努力维护每个师生的利益, 让师生员工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 形成双向制约、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形成上下互动、共识共鸣的良好格局, 营造协调共进、安定团结的校园氛围。

3.3 以发展为主题, 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展协调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把外延发展作为内涵建设的目标, 以此促进内涵建设, 同时把内涵建设作为外延发展的积累和储备。内涵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 不断积累、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要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全方位探索, 紧紧围绕质量这个核心, 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把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医教研合作、毕业生质量与就业等方面工作抓好。

3.4 以提高专业质量为重点, 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招生、教学、就业协调发展

作为我国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 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 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 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 科学论证并设置专业, 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专业建设, 逐步打造稳定的“专业招生—教学—就业”链条, 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5 以提高学生质量为根本, 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协调发展

目前, 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 表现出自我否定过度、情感丰富但易呈两极性、自尊心强但意志力弱等心理特征。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很多, 但缺乏自信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要培养他们成才, 教师和管理者先要树立信心, 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使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互渗透、成长与成才并进, 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较强的谋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

3.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实验实习管理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

强调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近年来, 教育部要求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提倡职业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截止2006年底, 教育部已在全国107所职业院校推行半工半读培养模式, 其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的新一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大纲从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更加凸显了实践课程比重, 强调了实践技能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为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一方面, 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校内实验实习基地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统一协调;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淡化理论课和实验课概念, 打破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界限,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 促进实验实习管理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

3.7 以学生为主体, 成人教育与中专教育协调发展

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成人教育, 使学校的办学层次从中专教育向高等教育延伸, 既锻炼了师资队伍、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也有效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成人教育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成人学生在学习方法、理解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有别于中专生, 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上, 也要根据成人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区别对待。将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作为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标准, 以提高学生质量为根本, 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索符合成人教育规律的管理方法和途径, 促使成人教育与中专教育协调发展。

3.8 以服务为宗旨, 后勤服务与教育教学改革协调发展

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现状探究 篇10

一、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暴露的问题

1.教学方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把多媒体系统当成一块黑板, 没有把多媒体的优势使用出来;学生把多媒体讲义当成一部看稿, 当成是视觉盛宴去享受而忽略了知识的作用, 连笔记都不做了;讲义的编写只是从平面书本上走下来, 换上了数字外壳, 变一下形式而已;教学板书也失去了传统意义下的板书意义;教学质量的保证与量化评估难以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学校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管失察等等。

2.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系统学习时, 失去了教师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失去了学校大环境的氛围, 学习的连续面出现了断层, 表现为学生学习的随意性, 失控性, 游离性。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一个完整教学过程, 需要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支持, 需要教学策略和学习服务的支持。

3.教学质量方面:教学质量的把握, 虽然教务部门花大力气研究, 制定措施,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上还是存在着严重问题。由于信息更新速度频繁, 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各不相同, 致使信息化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 难以标准化。

二、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一) 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监控:信息化教育条件下授课的内容、讲课方式方法、讲课目的都与传统面授课有较大差异, 这与信息化教育的本质与特点有关。要想在信息化教学中覆盖面授教学活动过程的全部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队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课程设置与学习目标, 课程开发目标和质量要相对统一, 并对学习对象要进行明确的了解与定位, 教学内容的传达与设计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展开, 教学的方法要与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相呼应。教师的教学要围绕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为特征展开, 电子教案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等。

(二) 信息化教学的资源组织与策略

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 教学课件事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课件资源的建设, 研究编制信息化教学课件, 提高教学质量。课件的制作与研究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如何为广大教师提供简单高效的多媒体课件生成工具, 单一的PPT课件形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 研究对课件的内容如何进行组织、管理, 便于维护更新。第三, 研究设计课件的学习使用流程, 方便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和掌握所需的内容。这要求在设计“教学大纲”“学习目标与要求”“知识要点”等基础性内容栏目时要力求全面、规范, 标准。

(三)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在信息时代,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学校利用信息化网络教育的形式, 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协作的、开放式的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在此环境下应对自身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素质的提高, 信息获取能力与选择能力, 所授课程的组织结构、教学技巧等都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具备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能力;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 高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形成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备课、授课、答疑的自觉行为。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但体现出的问题也是很尖锐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教学机构, 对从事信息化教育的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 并制度化, 对教学和技术协调揉合, 使教师熟练使用软硬件资源, 开发自己个性化的课件资源, 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负责组织管理的教师要和面授辅导的教师密切配合而组成核心团队, 对整个教学项目要根据分工不同, 配备不同的教师数量, 集体来推动信息化教学形式的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1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解决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学学科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6

小学科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上好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发展学生学用科学的基础能力具有极的作用,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科学教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积极探究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策略,对于学科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科学素养不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有很多科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相对落后的,他们不重视科学学科教学,认为这种学科教学远没有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作用大,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领着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就了事了,不是很重视科学学科教学。另外,一些科学学科教师的科学素养并不高,他们的科学知识不丰富,科学技能不理想,这些都影响到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2、对科学教材不能有效把握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图片占据了教材的绝大多数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很少,这就增加了教师科学教材有效把握的难度,很多教师面对图画式的科学教材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研究什么,教师不能有效把握科学教材是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实验教学资源不足

科学课的重要内容是做实验,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科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小学校的实验资源存在不足的问题,实验仪器、药品不全,很多实验就难以开展,这就影响到科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实验资源不足,教师上课只能借助课本中的插图或者是教学挂图进行讲解,这样,实验教学就变成立看图教学,看图说话,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实验能力很难得到培养。

二、改进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策略

1、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其实,科学教学远比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要难,要想上好科学课程,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需要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的实验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称职的科学教师。但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存在着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这不利于科学学科的有效开展,因此,提升科学教师的的专业素养,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重要举措。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就需要有计划的培养或者是引进科学课专职教师,学校要有自己的专职科学教师团队,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另外,学校要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在职培训,能够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科学学科的新知识,不断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技能和教学能力。

2、吃透教材是科学教学的重点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能够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能够探究课程标准与教材之前的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活动。

虽然,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画,但这些图画都是学生常见的,教师要通过认真读图了解材料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删除和增减,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这是科学课程标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开发教材不是简单的活动,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具有全局意识,结合学生的科学基础准确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最终的落脚点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只有在此前提下,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才能真正提升科学学科教学的效果。

3、重视实验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是应该突出实验性,使学生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课程教学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活动。

重视实验教学活动,政府部门就要加大对学校实验教学的支持,能够为学校配置完善的实验器材。学校也必须要保障能够开足开齐所有的实验設计活动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中传授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

为了突出科学实验教学,学校可以开放学校实验活动室。在课余时间,或者是节假日时间学生也可以到实验室内进行学习探究,也能得到实验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指导,这样,可以真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对教材把握不准,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性,要积极解决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林,彭蜀晋. 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09)

教育学课堂教学现状 篇12

1 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课堂建设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始于1994年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 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后教育部批准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五所重点高校开展网络教学;200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时至2005年全国已有67所高校开设了网络教学课堂, 参与网络教学的规模可达到世界首位, 将我国信息化教育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而促成网络远程教育成为新兴热门行业。同时,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 尤其是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促进下, 网络教学理论与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有近50%的高等院校已经开设网络教学平台, 另有约35%~40%高校正在建设中, 可见在未来的3~5年间中国的高等院校 (包括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必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与此同时, 开展大范围大规模的网络教育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网络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传统教育过程中, 教师讲课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已经根深蒂固, 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 更不用说互助研究式的学习, 而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研究性学习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即使各高校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或者网络远程教育, 也没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呈现、讲解或演示环节, 时常忽略了课程设计要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这一要求。这就导致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 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并由此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2 网络教学的师资力量及水平有限

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的同时, 大部分高等教育的领导者、管理决策者甚至是普通教师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开展网络教学所带来的压力与不适应, 缺乏网络教学所需的热情、知识和技能 (部分高校教师对网络教学作用与质量怀疑甚至抵制) , 缺乏相应的方法、技术和政策支持。同时由于教师时间与精力的大量投入而引发的网络教学工作量问题、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冲突问题以及现行教师聘任考核、评价体制对网络教学的支持和激励问题等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开展网络辅助教学过程中, 普遍缺乏网络教学多样化设计, 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过程。这些问题的存在, 极大削弱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无法达成预期的网络教学效果。

1.3 教学过程管理薄弱

网络教育利用互联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需要有完备的监控系统, 对学生自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保证教育过程的各因素能够有机配合, 有效运转。但目前我国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环节比较薄弱, “只教不管”或“重教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目前网络教育在很多高校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就与教学过程管理薄弱有关。

1.4 学生对网络教学热情不高

网络教学所蕴含的信息量大, 学生将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从教学的目标出发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但大部分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中, 并未考虑过可能出现的网络教学环节, 或者很难将网络教学量化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能很好的完成日常教学任务, 但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教学中;同时, 参与网络教学的硬件资源和必备的上网技术、课程浏览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熟练程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投入网络教学的热情。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深入地研究网络教学的规律、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解决网络教育引发的诸多问题, 成为当前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者、管理者所必须重视的课题。深入开展和推动网络教学, 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2.1 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 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建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6E教学模式 (即基于网络技术的激发 (E x c i t e) 、探索 (Explore) 、解释 (Explain) 、扩充 (Expand) 、交流 (Exchange) 、测试 (Examine) 等六种教学方式) , 有效实施传统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 促使网络教学各环节紧密连接、相互促进, 形成完整的网络教学模式, 以达到教学目标, 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2 丰富网络教学实践内容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 巩固已取得的教学成果, 完善已建的网络教学平台, 开发自测平台和研学专区,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讨论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更多的开展互助学习小组, 使网络教学成为新的学习社区, 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2.3 强化网络型“工作坊”式教学团队建设

有机整合诸多课程, 组建类似于“策划团队”“管理团队”的网络型“工作坊”式教学团队, 由同一课程组教师承担网络教学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解决单个教师的时间、精力、信息资源方面的限制, 以课程组优势力量解决以往平台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最大化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2.4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自学能力

以专业课程中各章节的思考题为研讨对象, 有机结合工程实际,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网络资源, 以自愿组合、短期协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研究讨论活动, 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结语

在加强网络教学建设的同时,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给予政策指导,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的管理,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课堂健康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网络教学技术的成熟, 网络教学将成为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 将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新途径, 教育教学理论必将极大丰富, 我国高校教学水平将明显提升。

摘要:基于全国各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建设及发展状况, 分析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堂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几个关键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强调积极建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6E教学模式、完善网络教学理论、开展工作坊式教学团队是推动网络教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环境,6E教学模式,工作坊式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马淑霞.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浅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2) :84-87.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现状下一篇:宅基地置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