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现状

2024-08-27

家长教育现状(精选12篇)

家长教育现状 篇1

俗话说得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 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 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 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 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1 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 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 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 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 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 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 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 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 “学习至上, 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 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 一是心疼孩子, 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 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 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 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 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 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 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1.2“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 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 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 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 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 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 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 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 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 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 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 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 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 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 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 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 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 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 家长一旦醒悟, 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 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 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 少则几百, 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 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 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a.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b.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c.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d.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e.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 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 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 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 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 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 穿的要新潮高档, 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 戴的是精巧的发卡, 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 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 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 也许, 在他 (她) 的心目中, 或许他 (她) 更爱的是自己, 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 只知受人爱, 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 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 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 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 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 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2 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 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2.1 指导家长“信任孩子”。

孩子是新生力量, 相信孩子, 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 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2 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 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 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 越是不会干的, 他就越想干, 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不把孩子当宠物, 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 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统一的内容, 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 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 以实践为重点, 及时反馈, 树立榜样, 找出差距, 再教育, 再实践, 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家长以“情感”的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 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 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 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家长教育现状 篇2

因征集范围有限,只征集上来七八个地方的课表,但是从这些课表的差异中,也可以对比看出各地对于一年级小学生的培养差异。通过对这几个地方的课表进行比较,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把语文数学安排在每天早上的一二节课。各地区上主课的频率略有差别。安徽太湖地区基本上都是语文数学、平均每天有四到五节主课程(语文、数学),写字、阅读、思想品德、音乐等课程属于较轻松的课程,但据家长介绍,这些课程也都由语文和数学老师代上。南京的一个家长回帖称“我们三年级的孩子都没你们一年级语文数学课多。”江西吉安地区小学一年级课表更夸张,甚至出现了语文两节连上、数学两节连上的情况。“好熟悉的课表,让我回忆起了大学时候两节连上的经历。”网友惊叹,小学生一年级的课表也连上,担忧不知小朋友能不能坚持。观察南京地区的三张课表,发现南京小学一年级平均每天上五节课,其中包括了学校的特色课程等。每天上课的总课时比其他地区要少,语文数学不密集,孩子学习起来不那么累。“相对而言,应试教育的痕迹比较小,孩子还是蛮幸福的。”家长们在回帖中讨论道。2 南京学校还开设有电影、科技等特色课程

除了课时少会让南京的小朋友们感到幸福之外,记者还发现,在所征集的几个地区中,南京的一所学校以及桂林的一所学校安排有英语课。另外,南京还有些学校特色课程,比如电影、科技等课程。在所征集的课表中,济南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围棋课程,这些课程的出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的课程带来了一丝新鲜感。

从课程表中还可以看出,各个学校虽然都重视体育课,但是每周上课频率也有不同。

为什么课程有差异?

学校在大规划下有小差异很正常

同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怎么差距这么大呢?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南京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的负责人,了解到,各地对于小学生的课表设置,首先是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规定来制定,并以此为宏观的指导,然后各省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制定相关的课程规划等。此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南京为例,一二年级的课程要求为每周不少于26课时,每个学校在“校本课程”的指导下自行安排特色课程,他表示,省市只是做一个政策性规划,具体实施由学校来安排。经济教育不均衡是主要原因

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潘春雷告诉记者,各地小学生课表差异大,其中教育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师资严重匮乏,音体美老师缺乏,因此,受客观条件影响,学校无法安排相关课程,无奈只能编排大量的语文数学等课程。

潘校长告诉记者,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学生课程表的设置也日渐规范化,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提升,因此,南京的一年级课表的排法有一定的道理,科学的课程设置会有利于小孩今后的发展。潘校长说,学校设置的课程门类越来越多,随着国家推行地方课程,各学校针对自己的特长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比如,白下区的石鼓路小学开设了版画课程,中山小学则比较强调科技特色,带孩子们参观成百上千种蝴蝶、火山、鸟类等,还有些小学注重学生的国学经典阅读、电影经典欣赏等,甚至会把品茶、茶文化等作为自己的特色课程,因此,南京的地方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家长教育现状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专业 教育实习    问卷调查    实习基地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高师师范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学校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师范生从学生角色转变成正式教师角色的重要环节,这一重要环节既是学生教学生涯的起点又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如果将师范院校比喻成教师培养的工厂,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道道生产工序,教育实习就是工厂成品出厂前的检验工序,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帮助形成教师的个性品质、巩固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思想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大都是书本上的、分散的、间接的知识,要让这些知识被理解,变成直接知识进而形成一个知识群或适合教学要求的合理知识结构,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实践应用。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师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育,教师应该着重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

教育实习的内涵界定:教育实习指师范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在实习指导老师的统一带领和指导下,到实习学校从事教学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和教育行政工作,等等。

二、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的基本状况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为加强准教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沟通和联系,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工作安排如下:整个教育实习包含两部分,一是一到两周的参观或见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二是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专第六学期,时间是八周,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参观、试教、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等。

三、我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着重关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四大基本问题,即实习生的基本状况,教育实习基本过程,实习生主体和教育实习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座谈访问法相结合。我们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问卷》。

从实习生和带队指导老师的角度,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1)教育实习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2)教育实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实习情景对教育实习的影响;(4)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在实习前后的对比;(5)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实习学校期望度的差异问题;(6)实习生参加完教育实习后的收获状况;(7)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的期待;(8)师生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我们利用电话访谈和实地座谈的方法,与实习带队指导老师、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单位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了解他们对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育实习各个参与方对于实习的期望。

按照实习指导要求,实习指导老师每周两次随堂听课,了解实际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情况,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软件和硬件状况、教师上课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在教育实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实习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准备阶段的工作容易被忽略,准备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教育实习的师生都认为在正式进入实习学校之前有必要开展实习指导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接下来的实习做好各方面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所以学校在开展实习工作之前,要为学生做好必要的教育和督促工作,让学生了解小学信息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在教育实习当中,自己的信息教育技术实践技能、电教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能力较弱。同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实习生在课堂管理、师生沟通、课堂语言能力和课堂板书方面有很多欠缺。

实习准备工作要提前一个学期开始,从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四个方面开始指导性课程。首先,从思想上端正学生的态度,既不过度紧张又不掉以轻心,信心满满地参与到教育实习当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第一次站上讲台,在教材、学生、教学情况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地下一番工夫做准备工作。接下来,在物质准备方面,主要指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要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模拟条件,从相关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前沿理论和技能重点、微格教室到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方法。知识准备指学生既要熟悉掌握信息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又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解决的是在工作岗位上教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则是解决如何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技术准备方面,强调师范生的板书能力(包括三笔一画,即钢笔、毛笔、粉笔和简笔画)、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组织的逻辑能力)和讲解技能(指教师运用语言和各种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时间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大一第一学期见习一周,大三第六学期实习八周)较为合理。但有同学表示,一次实习不能满足需要,诸多曝露在实习当中的问题没有机会经过二次修改后的检验,所以为了保证良好实习效果建议实施二次实习。第一次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中段为期四到八周,那时大部分信息教育技术课程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已经修完,基本满足小学信息教育教育岗位的需求,而且经过两年半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心理日趋成熟,可以基本胜任小学教师的工作。

(2)实习内容上的问题

就实习内容而言,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偏重技术方面且内容纷繁复杂,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校机房的管理、学校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班级管理工作等。有的实习学校怕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主要安排实习生担任技术方面的工作,如从事课件制作、视频编辑、建设网站、制作网页,但讲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机会不多。

在实习内容上,学生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整合,了解和掌握多功能网络教室的工作原理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掌握实际的组网技术和校园网的维护管理。

(3)指导教师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态度思想、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讲课技能、生活方面有积极影响,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指导老师,校方应该精心挑选。他们不但是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行家,而且要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其教学模式和教改动态,同时热爱学生和实习指导工作,善于沟通交流。

(4)实习生自己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实习生认为指导老师对实习效果的帮助最大,近30%的学生认为实习学校在实习当中的积极配合有助于实习工作完成,18%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大大增强实习效果。同时,80%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中最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难管,以及理论知识讲解。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完成,包括要有端正的实习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实习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实习网站为自身实习提供实习动态、实习资源、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平台。

3.教育实习结束存在的问题

实习生在教育实习结束后,通常会有实习质量总结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实习生对实习结束后的评价整改表示满意。实习评价的打分流于形式,一般都会给学生打优秀;实习生回到学校后,实习总结也是没有实质性的反馈交流,他们的体会和困惑没有真正的交流平台。

建立完善全程性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帮助实习生从实习条件、过程、结果三个维度,明确实习目标,让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4.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实习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但实际上,联系合适的学校安置一个年级的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是非常困难的事。同时存在指导工作只是象征性巡视,實习完成后实习报告没有及时反馈。

从学校层面和系层面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和安排实习工作事宜,跟踪了解实习生和指导老师的情况。同时,注意实习基地建设,力求做到合作共赢。

五、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促进师范生职业化的重要环节。本调查从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三个时间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教育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着手,期望能够优化实习工作,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嘉卫.影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汪琼,熊澄宇.论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2,(4).

[3]徐方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

[4]刘力为.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田径教育的现状 篇4

体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育中的必修课, 田径教学又是体育教育的必要的内容。现在实行的“快乐体育”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将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而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运动强度大、没什么乐趣, 这也就造成了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不喜欢选择田径运动。如今又有多种多样新的体育项目摆在学生的面前供其选择, 例如球类运动、娱乐性强的健美操等, 田径教学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田径教学过于枯燥、单调, 而且只要学生不喜欢参加田径运动, 学校也相应地较少重视田径教学, 这不仅影响了田径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开展, 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一) “快乐教学”的错误理解

1999年,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 有许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认识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现在教学的方法太过于娱乐性, 又是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 “健康第一”也慢慢的演变成了“娱乐第一”, 从而忽视了提高体质与培养意志品质。田径课又过于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单一, 训练的强度高, 甚至是考核的内容, 都致使其不被学生喜欢。

从体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就要改变错误的观点,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真正地做到“健康第一”。田径教育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将田径运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 田径教学的方法内容

现在有一部分的学生并不是不喜欢田径运动, 而是不喜欢上田径课, 这也就说明田径教学的内容或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因为学校内教学的环境设施有很大的局限性, 许多田径项目都不能带进田径教学当中, 田径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长跑、投掷实心球、跳远 (包括立定跳远) , 还有许多田径项目的设施器材学生都没有见过, 更不用说参与。而且教学的时长也是有限的, 很多田径项目的技术不能完全掌握, 即使只是跑、跳、投这些项目, 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短时间内达到要求, 也只能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教学, 这也使田径教学成为单一性和超负荷。比如说这一学期教学内容是投掷实心球, 那么接下来所有的上课时间都围绕着投掷实心球展开, 练习的内容也只有这一项。传统的田径教学的目标强调的都是技术与技能, 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交什么学生也就只能跟着学什么, 忽视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因为传统教学的方式, 学生只能被迫地进行学习, 压制着自己的个性和喜好, 使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降低了, 甚至有的学生对其产生很大的抵触心理。

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使用不同的手段,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乐于学习。体育教师也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 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见解, 将这些教授给学生。在进行田径教学时, 应当体现出田径运动的魅力,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式增加乐趣, 使田径教学能达到高目标还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学期结束时, 要对田径教学的项目进行考核评价, 根据固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这样的成绩过于片面, 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一些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制约, 即使平时上课都在很认真努力地练习, 但达到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无法取得好的成绩。田径的考核也只能变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检测, 学习态度无法得到反映, 严重影响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田径课程的考核, 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运动技术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认清楚平时的田径教育是为了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而不是为了竞技参加比赛, 最后的考核成绩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并不是判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考核内容应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进入田径课学习之后, 是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考核应该根据不同体质的人, 制定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可以实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价。使考核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田径教学评价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通过考核评价, 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结束语

田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 所起作用也不是任何项目可以替代的。由于出现更多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项目, 在这种形势下, 需要对田径教育进行改革, 积极转变传统的田径教学理念, 优化田径教学考核的体系, 使教学内容、目标更能被老师学生接受。使学生在田径教学中体现出乐趣, 真正地喜欢上田径运动, 积极参与田径运动, 而不是被迫地参加到田径运动中。

参考文献

[1]宋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增设田径教学内容对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研究[J].体育世界, 2008, (2) .

[2]刘争春, 胡俊英.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B].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0) .

高等教育现状 篇5

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注:以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108.36万人和340.87万人;全国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其中博士学位招生1.50万人、硕士学位招生5.73万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00余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9.89万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962所,招生 100.14万人,毕业82.57万人,在校学生282.22万人。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包括成人高等学校)为623.10万人。

社区教育的现状及教育需求探究 篇6

【摘要】近年,中国的社区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但是,区域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受教育的机遇和质量存在差异。笔者从已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切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社区教育  现状  需求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7-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保障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已初步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体系格局。为进一步构建现代教育体系,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此背景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颁布了一系列的地方性配套文件。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南京等一线城市相继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在社区教育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大大加快社区教育在城乡的发展速度,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1.依托开放大学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架构

我国的社区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发展社区教育,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早在2002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就率先建立青岛社区大学,开创了国内社区大学的先河。到目前为止,社区大学已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吉林、四川等30多个省市地区先后建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随后,在社区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各地又相继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区居民的学习指导,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形式也多重多样,既有线上教育,又有线下教育。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极大地吸引了社区百姓,参与度也逐年提高。

2.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探索成绩喜人

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级社区学院纷纷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掘各地区优势资源,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学习体系。以南通社区大学为例,已初步建成“三合三学”的社区教育模式和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并在南通地区大力推广。其中,“三合”指社区教育下不同层次体系的有机融合、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各部门的有力联合。“三学”则指的是市民便学、平台智学、体验乐学。南通社区大学将市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为直管分校,统一管理,统筹社区教育相关活动,实现了城市社区教育的业务融合,将所覆盖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人员划归社区大学集中管理,实现城乡社区教育的实体融合。依托信息宣传与交流、课程资源建设与派送、科研指导与项目开发、成果交流与经验推广四大服务平台,将社区教育网络延伸到南通的每一个角落。

3.“互联网+”思维下的社区教育创新理念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深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社区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经济发展,更是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战略设计。标志着社区教育已步入“互联网+”的时代。基于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体验性、包容性、丰富性等特点,与“社区教育”的广泛性、多元性、差异性、平民性特点相结合,最终实现差异化服务。

三、社区教育需求分析

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就社区教育的推广工作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覆盖24个省份、95个地市、497个区县、3.6亿居民。针对24个省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现就部分统计数据简要分析如下:

图表1

1.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占比分析

根据图表1调查统计数据,在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1.44%,青少年占20.25%,下岗再就业人员占6.38%,进城务工人员占13.07%,新型职业农民占11.3%,残疾人占1.4%,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已退休老人,主要原因是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其次为青少年,假期开展的“第二课堂”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往往多以这一群体为参与对象。从这一组数据,不难看出在目前的社区教育中存在受众主体的差异化,这就要求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化,充分了解不同个体的需求,找出共性与个性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图表2

2.培训经费地区间不平衡

为了确保社区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各地都采取“以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办法,初步建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社区培训专项经费使用方面,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位居前列,安徽、四川、福建、陕西等地略显滞后,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区教育的重视程不无关联。

图表3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具有地区差异化

课程建设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社区教育的区级课程数量达到近6万门课程,其中以江浙两省最为突出,湖北、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区紧随其后。当前,社区课程开发在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便民化。其中,订单式派送课程为亮点之一,内容涉及经济、法律、科技、民俗、文化等大类,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民族乐器欣赏、现代社交礼仪、本土风俗等,内容贴近百姓,形式生动多样。

四、建议和措施

1.加强资源整合,特别是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

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首要问题是要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公共图书馆的推广建设在促进社会进步、支持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发展公共图书馆面临资金、土地、管理等诸多困难,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事业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满足各个年龄层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读者可以直接到所在社区借阅资料,不再需要专程去市立图书馆,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2.注重志愿者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纽带作用

在社区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中,已经建成了涵盖文体类、服务类、保障类、维权类等多重领域的社会性、公益性的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们活跃在各个社区中,竭尽自身所能,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传播社区文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南通开放大学为例,与共青团南通市委、各高校联合开展“万名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先后组建数十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定点服务对接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志愿服务的高潮。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开放大学后勤处职工陈建忠命名的“小陈服务队”,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装配钥匙等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和好评,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明星服务组织;以南通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赵小亭命名的“小亭青年志愿服务队”,结对任港社区“四点半学校”,帮扶虹桥二中“康乐班”,支教虹桥社区“希望来吧”,捐助患病、智障儿童等,获评“南通市第36次文明新风典型”。这些小型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了社区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3.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重特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社区教育在文化传承、提升居民素质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则必须注重特色,打造品牌。为此,南通开放大学做了如下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新载体,南通开放大学面向全体市民开放和分享教育资源,打造“文化传承、志愿服务、身心体验”三大社区教育品牌,一系列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理念与行动,使南通社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发展的前沿。在品牌建设方面,南通开放大学从课程派送、开展活动、项目引进入手,着力提升居民素质。学校每年平均派送各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600余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超过十万人次。

在特色发展、推进文化传承方面,“非遗进社区”项目在社区普及剪纸、综编、面塑等非遗文化,寓教于乐,深受居民欢迎;“科普进社区”项目举办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拓展了居民的知识面;“全民阅读进社区”项目开展阅读沙龙、名家讲座、亲子共读和专业培训等系列活动,建立诗社、读书会等阅读共同体,打造“书香南通”。同时,拓展多元化教育,开展新市民培训。在南通市竹行、观音山等“农转居”新型社区居民集中街道开展新市民素质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科普常识、投资理财、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等方面,帮助新市民尽快熟悉城市生活规则,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 人民日报,2010-07-30.

[2]卞玉宁 关于中国社区教育的论述 [J] .才智,2010,(9).

家长教育现状 篇7

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内生因素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我国义务教育中家长择校现状与教育均等化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出择校现象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影响, 分析择校现象的成因, 提出解决择校现象的办法, 从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程度。程红艳 (2009) 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为分析对象, 发现家长是否择校的背后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综合权衡与考量。张永谊 (2009) 通过真实案例指出择校现象带来的教育不公和教育腐败问题, 提出根治择校现象的“三味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杀富济贫”式调控过度和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的有效抓手。王亚铭 (2009) 运用经济人假设理论, 对择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学校的主办方分别进行行为分析, 透视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成因, 指出对个人利益的无尽追求使具有合理性的规范择校发生扭曲。二是把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作为择校现象的原因, 讨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对择校现状的影响, 并提出政策建议。于建霞、刘娜 (2007) 指出国家政府对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政策建议。周建邦在《治理择校关键还在教育均衡》一文中指出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 学校发展不均衡也是不争的事实, 择校现象的出现, 其根源在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无法实现, 名校与普通学校教育水平相差悬殊的前提条件下, 择校费或许是一个次优选择。

目前我国学者对择校现象与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的研究, 无论是从择校问题对教育均等化的影响出发, 还是分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择校现象的影响, 均忽视了我国义务教育中择校问题和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生影响关系。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是导致择校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家长择校时缴纳的“择校费”又进一步扩大了学校之间的收入差距, 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愈加严重。如此循环往复, 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而教育资源的差异化进一步拉大又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家长需要支付更多的“择校费”才能进入名校,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及对比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将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教育体制中, 极力倡导以择校为突破口进行学校制度改革。受到私立小学快速发展的影响, 美国公立小学的发展速度陷入停滞, 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学校体制僵化、教育质量下降、官僚主义盛行、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美国政府意识到仅仅依靠从公立小学内部着手并不能解决问题, 将市场机制引入公立义务教育中, 通过家长择校机制, 加强义务教育的竞争, 公立义务教育由供给主导转变为需求主导。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鼓励择校, 把择校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建立择校机制, 并且采取持久而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其贯彻执行。其中, 英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设立直接拨款学校, 成立教育行动区以扩大家长选择的权利。

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择校现象已存在多年,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钱择校”、“以权择校”, 并且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育资源差异化的扩大及学生人数的增加, 择校问题愈演愈烈, 学校收取的“择校费”逐年攀升, 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造成了有钱家庭、有权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念名牌小学, 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多则只能念普通小学的状况。这种情况明显违反了基础教育公平性的要求, 是我国义务教育机制中的“毒瘤”。

三、我国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与教育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社会文化原因

收入与教育成正比关系, 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以及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历史遗留, 是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社会文化原因。对家长来说, 能够让孩子进一所好的小学就读, 也就意味着上名牌中学、名牌大学的几率会更高一些, 进而意味着找到体面而且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的希望更大些, 结合“万事开头难”的文化影响, 导致了家长不惜花费重金, 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 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 及对择校现状的默认

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但增长比例仍然偏低, 不少地方教育投入的增量部分只能维持人员经费的增长, 并且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比于对高校的投入总量明显不足。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有足够的利益驱使收取“择校费”投入发展。而当财政预算支出不足以支撑教育发展需求时, 政府必然会寻求财政以外的其它途径去获得资金。这样, “择校费”就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由于政府无力筹集到教育发展所需的足够资金, 往往对择校收费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三) 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差异过大

首先, 地方政府为了培养教育品牌, 出成绩, 往往把有限的教育支出大量投入在发展较快的小学, 而对于较为落后的小学校, 则仅给予很少量的支持。这就导致了名牌小学和普通小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其次, 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差异化, 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学校, 以及对学校培养小学生质量的判断, 进而影响到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由于“择校费”的存在, 进一步扩大了学校之间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差距, 拉大了名牌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的差距。

(四) 义务教育供求状况不对称

从义务教育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来看, 各种学校排名, 以及升学率、进入名牌中学的比例等统计, 导致了家长普遍希望并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排名靠前的名牌小学进行学习, 以获得比别人更具有优势的教育起点。名牌小学的有限供给与家长的需求形成了矛盾, 于是在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名牌小学价格的提高, 而这种价格的提高, 便以“择校费”的形式存在。

四、择校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依据以上对我国义务教育中择校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 以“教育资源”与“家长择校”为核心, 建立如下模型 (见图1) 。

该模型中, “家长择校”与“教育资源”通过“学校收入”与“师资力量”形成两个相互影响的循环, 可见“家长择校”和“教育资源”在此模型中作为内生变量相互影响。首先分析第一个循环, 即以“学校收入”为接入点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 教育资源的一个方面, 及学校的收入差异影响到学校的硬件设施, 进而影响到家长的择校选择, 而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硬件设施更好的小学,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支付的“择校费”进一步扩大了学校之间的收入差距, 造成了教育资源差异化愈加严重。在第二个循环中, 以“师资力量”为接入点。在这个循环中, 教育资源的另一个方面, 即学校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了家长择校的选择, 而家长在择校过程中无意识的帮所选择的学校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学校的社会声誉又是教师选择执教学校的重要影响因素, 加上学校文化、职称职位评定及未来发展等因素, 最终导致名牌小学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同样造成了教育资源差异化愈加严重。而这两个循环又是相互影响的。在循环过程中, 学校收入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 教师在选择执教学校时由于利益诱惑而往往会选择收入更多的学校。如此, 便加重了第二个循环的恶化。另外, 政府补贴作为一个外生因素, 可以直接影响到家长的择校选择, 特别是家长在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的选择之间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 进而影响到教育资源分配。

五、改变择校现状的机制

(一) 缩短小学之间的收入差距

1、政府明确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地方政府应对属于管辖区之内的小学明令禁止收取择校费, 违反规定者将给予严格处分, 并扣除部分政府补助。

2、地方政府加大对普通小学的补助额度, 改变政府对名牌小学大量拨款, 而对普通小学少量拨款的现状, 减小小学之间收入差异, 使普通小学能够有机会扩张和发展, 缩小与名牌小学之间的距离。

(二) 改变教师的择校选择

1、缩小学校之间的收入差距, 同时通过政府发布规定, 缩小小学教师基本工资的差距, 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奖金体系, 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公立小学的教育质量。

2、帮助普通小学进行学校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形成学校特色, 通过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吸引教师到普通小学进行执教。

3、通过对普通小学教师职称、职位的评选政策一定的倾斜, 使选择普通学校的教师可以有机会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从而影响教师的执教选择。

4、尝试在教师行业中推行多点执教制度, 即在时间条件和自身水平的情况下, 允许教师在超过一个学校进行执教, 从而改变其执教选择。

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家长选择私立小学, 从而促进我国私立小学的发展, 提高教育公平。我国私立小学发展缓慢, 有些在公立小学巨大优势的对比之下甚至无法继续运营,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私立小学收费高, 很多家长因无法负担巨大的费用而放弃选择私立小学。而通过政府对选择私立小学的家长进行补贴, 降低其支出压力, 同时通过对私立小学的政策扶持, 提高私立小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承毅, 李艳.择校现象中的教育公平与效益.当代教育科学.2004 (20) .

[2]、严莉.美国择校制浅析.文教资料.2009 (1) .

[3]、程红艳.择校、家长教育观与社会阶层分化.基础教育.2009 (11) .

[4]、王旭升.中美义务教育择校成因及理论基础之比较.宁夏师范学院院报.2008 (2) .

[5]、张永谊.根治择校现象的三味药.中国发展观察.2009 (5) .

[6]、陈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综述.魅力中国.2009 (2) .

[7]、于建霞, 刘娜.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7 (18) .

[8]、周建邦.治理择校关键还在教育均衡.湖北教育.时政新闻.

[9]、Huili, Jessie Ming Sin Wong, X.Christine Wang.Afford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Perceived impacts of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s in Hong Kong.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9.

[10]、Emily Hannum, Meiyan Wang.Geography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6 (17) .

电视教育新闻现状分析 篇8

电视教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更多的是针对与教育相关的问题的报道。其内容可以大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小到具体的一个人在教育问题上的经历。然而无论是哪种内容的报道,都应起到新闻所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为了报道而报道。通过对吉林教育电视台的调研了解,对目前教育电视新闻所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了关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电视教育新闻的发展现状

作为电视教育新闻的主流播放渠道,教育电视台是由教育部门主办的专业电视媒体,行政隶属于教育部门,行业管理归属于广电部门。自我国第一座教育电视台———新疆教育电视台于1980开播之后,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在1986年7月1日正式开播[2],在两台的示范作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教育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50多家教育电视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电视凭借其传送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3]等优势占据了我国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位置,同时,教育电视台作为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收视率,正日益成为广大关注教育工作的大众热点,实现文化教育需求的特殊功能。电视教育新闻也日益成为百姓了解时事热点,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窗口,电视教育新闻正在成为一个高认知度的电视专业类新闻,其发展趋势被业内人士所看好,发展空间较大。

二、电视教育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其他电视节目对教育新闻的挤压与冲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化传播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新闻报道娱乐化以及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出现,电视教育新闻的受众群不断缩小,电视教育新闻的影响力随之受到冲击。现今的传播环境里,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追求的并不是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力,关心更多的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以及电视广告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电视节目的内容,即接近娱乐化,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受众的某种情感的需求。电视教育新闻传播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遭到最大限度的挤压。即便是在地方的教育电视频道中,真正与全民所关注的教育问题相关的节目内容也是少之又少。以吉林教育电视台为例,教育新闻的收视率和其他节目比较没有任何优势,相反其他类型的节目形式,如《我是传奇》等偏向于娱乐化的节目却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二)电视教育新闻缺少深度报道。大部分的教育电视新闻往往只停留在表象报道上,仅仅告知受众这是什么,而有深度的报道很少。比如在报道相关的教育政策问题时,教育新闻只是单纯将政策公布于世,并未曾针对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全部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对此作出应有的分析和解释,力求最大程度地使更多的人理解其中意义。另外,在相关的教育政策出台以后,教育新闻没能做到引领社会各个群体积极广泛参与到其讨论当中,使相关的教育政策得到充分的解读,教育政策更好、更准确地得到落实。教育部门曾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的要求。在查阅相关的报道时,针对这一教育政策的提出,相关的教育新闻仅仅只是简单复述政策内容,并没有真正引领大众共同去解读其中所包涵的意义,以及在落实过程中教育机构应当怎样去做,这难免使新的教育政策得不到准确的落实。教育新闻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一问题上教育新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的作用。在另一些形式的教育新闻中,比如相关的教育工作会议的报道,教育新闻仅仅只是简单描述会议的过程,在表达方式上往往缺少实质内容,在画面表现上更是以参加会议的人物的展示等方式进行报道,总是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

(三)没有抓住受众心理,缺少对民生的关注。人们在观看某一电视节目时,之所以能对这一节目产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某种情感在节目当中得到满足,人们的内心与节目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由于受众的群体认知水平的不同,单一的教育新闻节目无法让所有的受众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实质上的需要,因此教育新闻在选择题材与制作节目上必须要考虑不同的受众心理,制作出不同形式的节目内容,使更多的受众都能得到心理的满足。教育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教育新闻作为及时传播教育最新动态相关信息的节目,在播放新闻的同时,理应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较为清晰的分析与解读,同时针对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之真正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缺少受众的参与。在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受众广泛参与的节目形式,包括现场直播中的互动,以及邀请受众面对面的参与。这样的节目形式一方面会激发起受众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不断互动交流过程中,会不断地引入更多的问题,使讨论的范围得到扩大、内容得到扩展,在合理的控制下所产生的节目效果将会远远好于预期的效果。由于教育新闻节目并非是突发性的,非显现新闻的内容较多,也缺少相关的重大题材,就目前情况来看,教育新闻节目依旧停留在新闻报道的阶段,缺少民众的参与和话题的互动。

三、电视教育新闻乏善可陈的原因分析

(一)电视教育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电视新闻是靠声音和画面向人们提供新闻事实的,它又依赖屏幕与观众进行交流的特性。[5]很多教育新闻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进,依旧单纯进行描述,其制作的水准和内容的丰富性难以使人恭维,很大程度上主动放弃了部分的受众群体,同时在与其他形式的节目的竞争当中,根本无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

(二)从业者缺少深入报道的意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曾推出了“走基层”的栏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很大的好评。其原因在于新闻工作者所展现出的职业态度值得人们尊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新闻报道真正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真正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舆论效应。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中,缺少的就是持续性的跟踪报道。例如,在报道教育工作会议时,教育新闻只是单纯去描述这一事件,并没有深入去了解这一会议所展现出的真正的会议精神,更没有针对这些会议精神走出会议进行现场实地的调查采访,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开了怎样的会议,而是事件发生之后、会议结束之后相关的人或部门做了什么工作,有怎样的反响。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新闻环境的制约,新闻工作者缺少相关的工作条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报道。另一方面也与教育新闻不断遭受冲击分不开的,由于时间的紧缩,使得教育新闻得不到深入扩展的时间和空间,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时间遭到挤压———缺少详实生动的内容———时间遭到挤压。同时也和频道的定位和策划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专业电视台在定位上根本没有把新闻节目作为立台的根本,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上,而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新闻类节目的制作成为一种政治任务。

(三)舆论导向作用有待提高。针对升学、就业等敏感性的话题,电视教育新闻往往只是以统计数据的方式对其进行报道,这无疑就是一种缺少对受众心理了解的表现,也使教育新闻显得缺乏对民生的关注,未能很好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大学生就业无疑是当今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难题,电视教育新闻理应发挥其指导教育作用,依靠自身所能获取的各种资源,深入分析就业形势,为受众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引导青年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事求是地选择多渠道就业。同时,电视教育新闻作为国家教育部门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既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传达给人民群众,又必须反映目前教育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各地都比较重视电视教育新闻的发展,但是发展结果不尽人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面临着其他电视节目对教育新闻的挤压与冲击;电视教育新闻本身缺少深度报道;没有抓住受众心理,缺少对民生的关注;缺少受众的参与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电视教育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从业者缺少深入报道的意识;舆论导向作用有待提高等等,希望本文研究能为今后进一步促进电视教育新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孟国治.新闻定义悖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64~65

[2]易旭明.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上海大学,2011

[3]王生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电视台发展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3,6:116~117

[4]于坤.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美国科学教育现状 篇9

一、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实施较好

根据托马斯基金会报告, 对全国各学科教育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估, 所有学科总平均等级2000年和2006年两次均只达C-级。在各学科评价中, 历史学科教育的评价等级最低, 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等级2000年和2006年两次均仅为D+级;其他学科的等级也较低, 如数学教育的评价等级两次分别为C级和D+级。英语教育的评价等级在各科中相对最好, 分别为C-级和C+级;与其他学科相比, 科学教育的实施等级相对较好, 分别为C级和C-级;科学单科达标的州两次均仅有19个州, 只占全国总数的37%;相对于其他学科, 科学教育实施水平属于较好层次。

二、美国各州科学教育实施差异悬殊

2000年AAP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 全美物理教师学会) 会议的代表指出, “仅19个州被评价成功执行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且已建立州认可的科学标准。部分州没有制定州标准, 仅有一份不含活动设计或实验的百科全书式的目录”[3], 且仅少数州明确了数学与科学教育间的紧密联系。虽然科学教育平均等级为C-级, 但各州科学教育差异也极大, 有些州科学教育水平非常高, 如California (加州) 、Indiana (印地安那州) 、Massachusetts (麻省) 三州, 两次评价均为A级;还有些州比较好, 如Arizona (亚利桑那州) 、Minnesota (明尼苏达州) 、New Jersey (新泽西州) 、North Carolina (北卡罗来州) 、South Carolina (南卡罗来州) 五州, 两次分别为A级和B级;有些州科学教育水平不理想, 两次评价等级均较低, 如Alaska (阿拉斯加州) 、Florida (佛罗里达州) 、Kansas (堪萨斯州)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州) 、New Hampshire (新罕布什尔州) 、Oklahoma (俄克拉何马州) 、Wyoming (怀俄明州) 七州, 两次评定等级均为F级。

三、各州科学教育水平下降多于上升数量

虽然联邦政府不断进行各类教育改革, 各州政府及部分学术组织也在尝试进行各类努力, 但是全美科学教育整体进展仍令人失望。根据托马斯两次报告显示, 十几年来全美科学教育的总体水平为下降趋势, 即由原来2000年的C级下降为2006年的C-级;且低于C-级的州的数量也在增加, 由2000年20个州增加至2006年22个州, 占全国43%。六年来, 科学教育水平上升的州数量仅为11个, 只占全国23.5%。部分州科学教育水平下降幅度超过两个等级, 如Alabama (阿拉巴马州) 、Delaware (特拉华州) 、Hawaii (夏威夷) 、Montana Rhode Island (罗得岛) 、South Dakota (南达科他州) 五州;另如Texas (得克萨斯州) 、Wisconsin (威斯康星州) 两州下降3个等级, 由C级下降到F级;部分州下降为急剧, 如Montana (蒙大拿州) 、Nebraska (内布拉斯加州) 和Oregon (俄勒冈州) 三个州由B级下降到F级, 竟然下降了4个等级。相反, 科学教育水平等级提高的州仅12个。

四、科学教育水平整体下降的原因分析

1. 师资短缺是科学教育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 科学教育师资始终都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尤其物理教师的匮乏, 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无法缓解。研究者郝瑟 (hauser) 指出, “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数量的增加、大量教师退休及课程改革对小班授课的探索, 都致使今后的十年内, 新教师需求突破250。据相关统计, 未来5到8年内, 将有50%在职教师离职和退休。”调查显示, 尽管每年教育类毕业生在增加, 但真正进入教师短缺学区和学校的比例很低, 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居多的农村学校, 师资短缺现象尤为突出, 科学教师的情况更为严重。

2. 科学教师知识背景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由于科学师资的短缺, 致使在职科学教师整体水平不理想, 多数科学教师不具备合格的学科知识背景。联邦教育部负责人史克罗法尼 (Sclafani) 曾公开指出, “美国中学中51.5%的数学专任教师和40%科学专任教师并没有所教专业的主修或第二学位;全美仅接近半数的地区 (29个州) 明确规定, 专任教师必须参加全国教师测试 (National Teacher Exams) , 其中15个州所设置的达标分数线均低于百分制的25分, 仅Virginia (弗吉尼亚州) 设置的及格线高于百分制50分”。由此推测出美国科学教师知识基础和学科能力的不理想状态。另有实例证明, 根据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美国教育统计中心) 公布数据显示, 在贫困地区学校中, 超过7成的7至12年级学生是由不合格的科学教师进行授课。这一数据使56﹪的美国人感到恐慌。

3. 科学教师任职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

根据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STA,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 制定的标准, 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三个学科授课时, 即生物、物理和地球科学, 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大学课程。但实际上仅一半的小学教师可以达此标准。另一项关于K—12科学及物理教师的调查显示, 在多数州“通常没有为科学教育所需设备而设立的款项, 而且科学教室里仅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实验设备……仅有少量且没有正规训练的科学教师……无法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最基础的指导”。

国际物理教育研究委员会主席、著名物理教育家雷纳德·乔塞姆 (Leonard Jossem) 在多篇报告中指出, “对大学教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中物理专业训练缺乏而担心”。他指出高校教师被期望“能彻底理解所授学科的内容, 善于在实践中提供相关有趣的实验……能为学生的教学找出教学重点, 并能为未来工作所需培养毕业生”[9], 但这些当前均没有实现。

4. 科学教师的实验技能缺乏也是重要因素

对于全美各州科学教育水平不佳之现状, 很多科学教育研究者都已认识到, 这也与科学教师缺乏实验技能训练有关。如以美国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经历来说, “多数小学生所受的科学教育中没有经历过科学性的指导;中学生在实验室中的时间不足, 而且也经常是由那些根本没有经过实验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科学课程教学;高中生的科学教师主要精力不在科学教学领域内进行研究, 而是花费很多时间为地区、州以及全国测试做准备”。PISA和TIMSS报告的数据, 也可以显示出美国学生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学生。

五.美国科学教师教育工作进行的改革

针对全美科学教育不尽人意的现状, 尤其科学教育师资方面所存在问题, 美国各学术团体和各类基金会等, 也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了多次调研, 期望总结各州在科学教师准入、科学教师队伍稳定等方面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1.增加非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扩充师资队伍

美国多个州已开始尝试增加非教育专业教师数量, 来积极扩充师资队伍。对于非教育专业准教师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设立职位让他们进行代课的方式, 逐步把非教育专业教师训练成为合格教师。很多基金会也积极采用各类措施, 促进非教育专业教师从事教师职业, 例如Princeton (普林斯顿) 市的Woodrow Wilson (伍德罗·威尔逊) 基金会, 曾推出一个项目来吸引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该基金项目计划每年提供33个名额, 为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 并选送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等名校, 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这类举措对于师资队伍数量的保证起了积极的作用。

2.精心设计和切实执行专业化的教师入职教育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部分教师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由于自身缺少专业素养, 并没有为成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所谓“充分准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 以及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等。因此, 从高等院校毕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而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开始。近年来, 美国新教师入职培训越来越普遍。相应调查也显示出, 精心设计和切实执行的教师入职教育计划使教师流失率降低了2/3。

3.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并对教龄高的教师进行重奖

中国钢琴教育现状 篇10

钢琴,作为一中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大致追溯到唐代“景教”的圣咏唱诵。由于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教堂里那种声音柔美、结构新颖的西洋乐器,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试图打开中国传教士的大门,二次进京,在上贡的礼物中就有“西琴”一张。1840年鸦片战争后,现代钢琴传入我国。至此,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第一,1915年赵元任在《科学》杂志创刊上发表的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使中国钢琴音乐步入了萌芽时期;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创作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入了初步繁华的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政治形势的剧变,唯有《钢琴伴唱“红灯记”》一花独放,一统天下,中国钢琴音乐由此进入了停滞时期;1979年,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拉开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阶段的“序幕”,这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由停滞落后的现状走向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二、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

钢琴的传入使中国的钢琴教育有了新的曙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较庞大的钢琴教学体系,并培养了像郎朗、李云迪、陈萨、沈文裕等这些优质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通过中国钢琴教育家们艰苦不懈的努力,钢琴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创造了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最终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现象。

但由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中国许多普通家庭都购买了钢琴,希望子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中国学习钢琴的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000万人数。如此庞大的琴童数量,致使一些不懂钢琴艺术的家长盲目跟风;学生以参加比赛和考级为目的,使得考级和比赛越来越成为商机,质量越来越低;社会上大量的钢琴培训机构教学质量差,很多情况下都是“宁滥勿缺”。种种问题表明:造成我国钢琴教育现状的因素多种多样。

三、中国钢琴教育现状出现的弊端

(一)学生和家长模糊了钢琴教育的性质和目标。钢琴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钢琴知识、掌握钢琴技能、理解钢琴音乐和领悟钢琴艺术并促进其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培养性活动。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演奏会上顺利地完成钢琴演奏。我国现阶段的钢琴教学中,学生和家长好像对学习钢琴的真正意义产生了误区。近几年,国内钢琴培训疲于考级,流于形式,加上媒体对成功钢琴家的宣传,刺激了一部分家长为了考级和比赛而学习钢琴,规定孩子必须在哪个年龄段考过几级,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通过等级考试。考什么曲目就练什么曲目,不注重钢琴艺术的精髓,其机械的钢琴弹奏法使学生忽视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更严重的是,有的钢琴教师担任考级评委,他们有权利在考试中随时叫停,所以,学生只需弹到教师之前规定曲目的地方,学生尽然连整首曲目都演奏不下来,侥幸过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艺考热”。“艺考”即艺术联考,指当今我国教育部门备案的各大综合类、师范类及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系。艺术联考主要针对高三艺术特长生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的专业综合考试测评。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相应院校的合格证,考生凭此合格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待高考成绩公布后,各大院校择优录取。

中国高考人数几乎逐年增加,高考分数较高,学生竞争压力大。大部分考生选择“艺考”,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爱钢琴音乐这门艺术,更不确定将来是否从事这个行当,只是为了所谓的考学而走捷径。所以在钢琴“艺考”膨胀的今天,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条路,成为了学校、考生、及家长十分乐意接受的事实,从而也出现了不少相关的利益问题。它掩盖了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所需的人才,促使钢琴专业类人士粗放增长,导致我国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及演奏水平停滞不前。

(三)中国钢琴作品廖若辰星。也许是因为西方钢琴艺术与教育深深扎根于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且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中国缺少一种属于自己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没有自己真正的与教材作品,所以大到中国一些钢琴演奏家所演奏的曲目,小到一些初出茅庐的琴童所选用的教材均为外国作品之多。

2012年12月8日,李云迪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以贝多芬作品为主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会后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选择以中国曲目为主题时”,李云迪答道:“我更期待中国作曲家创造出属于自己一流的钢琴音乐与作品,但事实上,供我们弹奏的中国钢琴家创作的作品少之甚少,大部分都源于熟悉的、经典的歌曲改编,原创的中国钢琴曲却是凤毛麟角。”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至今影响着国人乃至整个世界。现阶段,我们忽视了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一种民族音乐的意识。我们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特色,做到“洋为中用”。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使我们更深刻了解到我国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为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重中之重是加大对教育力度的投资和投入。现如今,中国钢琴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中国每年琴童的数量大幅增加,这就使一批专业不合格的音乐教师有机可乘。试想一下:培养一位合格的老师需要花好多年的时间,就算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就可以马上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名优秀的钢琴老师是有多年经验积累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如果大批不合格的钢琴教师流入社会,这将对孩子的启蒙教学造成多大的伤害。

中国钢琴教育重要的三个时期:1、儿童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4-7岁)。此阶段,孩子年龄小,对一切事物都怀着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上课时间不能多于40分钟,每节课内容无需太多,但必须反复强调,教师要多与孩子进行二重奏的练习。初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黄金时期。正所谓要“趣味教学”,抛开技术之类的问题,让他们觉得学习钢琴课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2、钢琴教学的中级阶段(7-9岁)。我国钢琴教育现状中,教师只是重视让孩子接触大量的曲目,不重视音乐的表达,这样,就使学生缺乏一种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与品位。此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给他们选一些谱面简单、好听的曲目,让他们从中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会音乐内涵的真谛,也使他们在演奏时小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对钢琴的热爱;3、钢琴教学的中高级阶段(10-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钢琴学习的关键时期,不部分孩子处在青春萌芽期,心理开始叛逆,钢琴学习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曲目变得复杂难弹,再加上课业的繁重与紧张,不少学生在此中断了自己的钢琴学习之路。老师应该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和赞赏,给与他们坚持学下去的勇气。无论是哪个时期,教师的讲解示范都要和学生的弹奏频繁转换,学生的弹奏时间越短,教师干预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就越长,教学效果就越好。

(五)教材的选用。

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研究也日新月异。为了使教学活动安排更加合理,很多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融入了乐理、视奏、视唱、听辨、等知识点,选曲内容方面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兴趣。可家长不接受,教师也未能受到良好的教材专业培训,汤普森仍在中国占据一席之位。中国的琴童,接触的曲目单调平凡,认为学琴是一件孤立的事情。除了弹奏之外,还需多听样本,多看演奏家的相关视频,多动脑思考,日积月累,才可以体会到音乐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

四、中国钢琴教育现状给我们的启示

现如今,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虽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其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并发扬的。学习钢琴,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而且提升了自己的音乐鉴赏力,使我们对音乐情感更加丰富。钢琴演奏需要相当娴熟的技巧,所以对培养严谨踏实、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影响着国人及整个世界。反之,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民族的特点,“洋为中用”,努力改善我国钢琴教育现状出现的弊端,使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钢琴的传入开启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大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庞大的钢琴教育体系与教学网络,但由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琴童数量大幅增加,使我国钢琴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家长教育现状 篇11

关键词 教育扶贫 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61-02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 的一种扶贫方式。国家的教育扶贫方针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资,怎样才能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呢?这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至关重要。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了历史的飞跃,都经过了专业化的训炼。但是,教师结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截止2014年底,中国有17985113教职工,其中35岁以上教职工占比42.5%,而这42.5%中的绝大多数教职工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随着年龄的变化,农村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能力和作用越来越小。

2.教学资源薄弱。教学资源是为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学资源也相对落后,在农村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对于日新月异的今天,存在不小的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在老师的黑板、讲述和粉笔之间得不到满足,这就造成农村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思维方式得不到更好的支撑,只能通过传统模式获取知识,容易造成农村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超前的思维能力。

3.农村教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高。由于农村老师年龄结构的老化,加之总认为教师只是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对待工作得过且过,虽然很多农村教师工作多年,但无所用心,不去钻研业务知识,研究教法,不去想如何提高自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教师由于很多是民师转正、师范生及其他不同渠道进入教师队伍,造成学习能力不足,想学也不知道怎么学。种种原因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1.逐步有序推进教师年龄结构化改革。我国目前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招录具有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但是在农村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少之又少。虽然少,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加强这种比例建设,农村地区只有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充分运用年轻教师的知识、激情,再结合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让一个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只有一个学校老、中、轻三代达到一个合理的运行区间,才能促使一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有良性的发展,才能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2.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资源。只有让农村地区享受良好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现在我们国家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的教学资源,在农村地区实行了“薄改”项目,为农村地区送去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普及面还远远不够,许多偏远的山区还处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阶段,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这让许多偏远农村的孩子不能更好的享受国家的优质资源,让很多农村教师空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国家及教育部门虽然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同时,我们农村地区也要充分利用好相应的优质资源,建立好相应的配套设施,让更多农村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享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带给我们的好处。

3.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争取赶上国家教育改革大潮流的发展。虽然处于农村地区,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踏踏实实为学生服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对得起社会给我们的这个称号,保持一颗不断学习,勇往直前的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年轻教师更要虚心求教。在教法上下功夫,让学生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自己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

义务教育中舞蹈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12

为实行素质教育,推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此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也同时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此意见还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课时的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 的下限,而且还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一、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中舞蹈教育面临的困境

教育部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于舞蹈教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现状还面临着许多困境。舞蹈教育作为一种在中小学中必要性的艺术科目,其地位却是十分尴尬的。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并未普及,其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少,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专门的舞蹈或形体课,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置。

1、舞蹈教育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除了省会城市以及一些市级重点中小学拥有舞蹈教室之外,大部分市级和县级城市普通中小学中所能配备舞蹈教室的比率也非常低,农村中小学拥有舞蹈教室的更是凤毛麟角。此外,即使一些学校拥有舞蹈教室,其设置也不具备标准规格,如没有配备木地板、地毯、镜子等,有的即使设有把杆等舞蹈练习设施,其设置也极其不规范。环境限制之外,各级学校中关于舞蹈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非常奇缺,分析其中原因,除了是因为舞蹈书籍与资料本来就比较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对其“可有可无”的偏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们在舞蹈欣赏中受到了视听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使他们对于舞蹈的见识与幻想较早的遭到了阻碍。

2、人们在认识舞蹈教育中存在误区

首先,由于舞蹈群众基础薄弱的原因,大部分人对于舞蹈的认识只停留于表层,认为舞蹈仅仅就是一种肢体技术与表演,人们忽视了单纯舞蹈动作的背后还积淀着深厚的相关文化内涵。其次,表现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教育中过分重视舞蹈技能地学习,对舞蹈相关艺术文化的了解微乎其微,从而忽视了舞蹈文化性对学生起到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最后,许多舞蹈教师自身的对于舞蹈艺术的文化了解局限性,使得舞蹈教育中往往只懂得舞蹈肢体技能的传授,从而使本来就占时比较少的舞蹈教育仅仅停留在肢体动作模仿与学习的表面。因此,要想让义务教育阶段在普及舞蹈教育或专业教育中受益最大,对舞蹈文化以及相关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义务教育中开展舞蹈教育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校艺术教育中舞蹈课程还很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空白,仅以音乐、美术为艺术课程的主导。舞蹈着实成为一个冷门的“教育产业”,这与舞蹈艺术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中小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极大的矛盾。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舞蹈教育来说,在整个中小学的12年中,舞蹈一直作为独立课程贯穿始终。我国义务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地位,还远远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与发达国家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教育部遵照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教学要求把舞蹈课程建立起来,真正形成艺术教育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

1、开展舞蹈教育的主要措施

(1)重视课程设置

21纪的舞蹈教育,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材,使学生们具有舞蹈专业技能以外,同时还要按兴趣和个人条件选学其它多种技能,如教育、表演、编导、管理等。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实行必修艺术课与选修艺术课相结合的模式:

必修艺术课具有普泛性、基础性、文化性的作用,是让中小学学生了解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综合性艺术课课时在艺术课中占比重大,单项课时占少数。选修艺术课是根据个人兴趣而设定的,能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选择舞蹈艺术课的学生为例,他们在综合艺术课中已经粗略地感受和学习了一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艺术之后,再让他们通过所选择的单项艺术课舞蹈课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了解舞蹈知识与技能。

(2)优化设备,改善舞蹈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要组织实施舞蹈教育,就必须有相当的软、硬件设施,否则就不能有效组织开展正常的舞蹈技能训练教学。除了专用的舞蹈教室、钢琴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和鼓励舞蹈教师用好教学光盘、投影仪、PPT等多媒体设备,以及用互联网远程教育资源。对于目前舞蹈教材缺乏的状况,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要鼓励广大舞蹈教育者编写更多系统的、专业的,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材,大力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舞蹈理论系统。总之,只有这样舞蹈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能动地对教学媒介、教材等进行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研究、应用,从而使舞蹈教学取得预期的成效。

2、开展舞蹈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学校艺术教育中舞蹈课程较为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空白,现有的课程仅以音乐、美术为艺术课程的主导。现今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使我们更多的考虑着培养的形式和门类,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的培养,特别是国家对把舞蹈课程建立起来的艺术教育的教学要求,真正形成艺术教育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

(1)舞蹈教育纳入正常教学

在义务教育中舞蹈教育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将舞蹈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要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方式应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加大实践环节;考试、考核要规范,教学方式要灵活;编写适用的舞蹈课教材,保证课时,严格督导和评估。

(2)按规定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按规定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若在中小学中开展舞蹈教育,就应当按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舞蹈教育应像音乐、美术一样,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使用的教材要经过国家教育部门审定通过。以便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舞蹈教育。

上一篇: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下一篇:信息化走基层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