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教育现状

2024-07-01

职工教育现状(通用12篇)

职工教育现状 篇1

1 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改革的深入,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工作在重视程度、思想认识、工作力度和效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目前仍然采用简单、传统的教育模式。公路养护站职工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知识不足,思想素质有待提高,工作效率低,难以适应新时期公路养护形势需要,职工教育任务艰巨。

1.1 职工思想观念陈旧,不符合新时期公路养护工作发展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路部门推行公路养护计件承包管理体制,虽然打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善,公路养护站职工难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束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突出,“等、靠、要”的思想尤为严重,缺乏积极进取、创新发展的新观念和自立自强、敢于拼搏的发展意识,不符合新时期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要求。

1.2 领导干部认识不足,养护站职工教育走过场

职工教育投资较多,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见效较慢。对此,一些领导干部舍不得花钱搞教育,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能在短期内见效,抓教育是软指标,可有可无,而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养护站对职工养路技术要求不高,职工不需要掌握什么高新知识,不需要学什么科学理论,于是不重视养护站职工的教育,职工教育走过场。

1.3 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不强

10多年来,基层公路部门为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逐步自然减员增效,基本不招工,现有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不强。以都安公路管理局为例,现有养护站职工95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12人,占养护站职工总数12.6%;高中学历13人,占养护站职工总数13.7%;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70人,占养护站职工总数73.7%。大部分的养护站职工年龄在40岁以上,养护站职工过去主要养护砂土路和少部分柏油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工具主要是铁锨和锄头,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不高,专业技能不强。

1.4 职工知识单一,不适应新时期公路养护需要

在20世纪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公路养护站职工难以钻研公路养护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只掌握单一的养护知识。如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材料奇特的塑料公路、橡胶公路、玻璃公路、地毯公路、草坪公路、食盐公路,以及用途奇异的传送公路、移动公路、拆装公路、电磁公路、吸音公路、无噪声公路、有色公路、夜光公路等多形式的公路。仅水泥路修补这一养护工作,大部分养护站职工已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养护上述新型公路。养护站职工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公路养护需要。

1.5 职工教育方法和内容单调,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来,公路养护站职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上级办班培训和县公路局自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理论上的知识。这些培训工作对养护站职工提高素质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教育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职工培训的需要,上级培训权威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只能满足个别职工需要,提高部分职工素质,而难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另外,由于缺乏新技术和现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职工教育难以达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效果。

1.6 职工教育投入少,“产量”低

由于执行公路养护计件承包管理,都安县公路局和公路养护站各项经费包干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投资不明确,包含在养护投资中支配,职工教育开支往往被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是挤占养护计件承包费。于是,主动把上级下拨经费投入职工教育的资金少,职工教育经费难以保障。另外,职工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都安县公路局从来没有设职工教育专职人员,所有职工培训工作都由都安县公路局相关管理人员兼职负责,职工教育师资人员投入很少。由于资金投入和师资投入少,职工教育成了“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养护站职工整体素质难以明显提高。

2 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公路现代化养护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路”和“人才强路”战略,以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养护站职工为核心,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切实抓好职工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改善对策的研究落实工作,全面提高公路养护站职工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十个结合”。

2.1 在教育计划上,坚持指导性计划与针对性计划相结合

基层公路部门在制订职工教育计划时,既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职工教育计划,制订整个部门的职工教育指导性计划,又要根据公路养护发展目标,针对养护站职工能力的需求和职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制订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前作出周密细致的计划、安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地点、内容、授课教师、培训效果及考核标准等,坚持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龙头,使职工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稳步进行。

2.2 在教育对象上,坚持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

多年来,基层公路部门对养护站职工教育培训主要以站长培训、计划员培训、高级工培训等特殊岗位和骨干岗位培训为主,一般的养护职工很少参加培训,有的甚至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没有参加过一次培训。随着现代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公路养护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因此,仅重视养护职工骨干培训,难以带动全体养护职工学习热情与水平的提高。对此,必须坚持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加强全员轮训,强化整体意识,提高全员素质。

2.3 在教育内容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相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首先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10多年来,公路部门实行公路养护计件承包责任制。这种经济责任制强调的是经济利益,导致了不少的养护站职工产生“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因此,公路养护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养护站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与道德、利益与道德、竞争与道德、道德与现行政策的关系,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岗位业务培训是提高公路养护站职工技能的主要手段。基层公路部门在抓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养护职工岗位实际需要,不论是针对养护站管理岗位还是针对公路路面、路基和附属设施养护岗位,不论是针对养护施工、安全操作工作还是针对质量监督工作,都要全面抓好养护站职工岗位业务培训,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职工队伍。

2.4 在教育思路上,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工作要发扬这一优良作风,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过去,我们对养护站职工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现场实际操作能力培训不足,职工在理论上泛泛而谈,实际操作技能不高,操作不熟练。今后,养护站职工教育培训,要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为依据,以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目标,在抓好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新标准的理论培训的同时,加强现场操作技能培训,既提高理论水平,又增强业务能力。

2.5 在教学方式上,坚持讲授式与互动式相结合

在教学方式上,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要改进传统的讲授方法,打破教师作报告、学员听报告的做法,根据成人教学特点,增强互动式的教学,安排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进行交流与研讨,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想法、做法,拓宽思路,增加知识消化效果,最终做到教师传道授理,学员明理用理。

2.6 在培训模式上,坚持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要合理选择培训模式,坚持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外培为辅。内培主要是挖掘内部潜力,组织职工学习公路养护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机械化等传统科学文化和行业创新知识、技术,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现代化管理能力。外培主要是选送部分职工参加社会上举办的涉及公路的相关学科教育培训,丰富职工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7 在教育形式上,坚持授课与直观相结合

直观教育是职工比较乐意接受、教育效果好的一种教育培训形式。公路养护站职工教育在坚持授课教育的同时,应适当增加直观教育,不断提高职工教育效果。一是通过电化教育,提高职工政治业务素质;二是组织养护站职工到同行先进发达地区实地学习考察,拓宽视野,汲取同行先进经验;三是举行现场观摩教育,让职工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新标准。

2.8 在培训时间上,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

公路养护站职工的养护工作带有一定的季节性,沥青路面养护尤为突出。在教育培训的时间安排上,要坚持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为辅。短期培训以岗位培训为主,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养护淡季,见缝插针地实施培训,解决养护工作中的技术、质量和安全等难题。长期培训,就是对养护站职工进行系统教育和终身教育,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光荣、学习高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学则进,不学则退”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努力创建学习型行业。

2.9 在教育种类上,坚持单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职工自学是职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加强对养护站职工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职工自学成才,通过利益驱动、精神鼓舞、制度保障等有效措施,激励养护站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钻研新知识,实践新理论,大胆实施技术革新,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养护技能水平,成为与时俱进的养护站职工。

2.1 0 在教育投入上,坚持师资投入与资金投入相结合

多年来,师资缺乏和资金投入少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基层公路部门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师资配置上,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明确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而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必须配有一批优秀的职工教育人员,所以要增加基层公路部门的教育岗位,将教育专职人员投入基层。另外,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育与培训是以较少的投入建立一支获得最大产出的职工队伍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消除教育投资是挤占养路费或教育投资是职工福利的错误思想,即要建立教育投资体制,搞好教育经费预算,加大职工教育资金投入,集中管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真正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上。

职工教育现状 篇2

距离今年9月份幼儿园开园还有半年多时间,20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春节过后,省城一些民办幼儿园已悄悄涨价,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三四百元。园方表示,涨价主要是因为物价上升,成本上涨。由于生源充足,不少幼儿园今年的入园名额已满。

“过了年,幼儿园又涨价了。”市民张先生的孩子在山东银座英才幼儿园济南阳光园,春节后,他收到了幼儿园的一纸通知: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上调了,由原来的每月1300元增加到1700元。“涨了400元,这还不包括餐费,一个月的餐费也得近300元。”张先生说,幼儿园的解释是,人力成本涨了。

20日,记者先后咨询了山东银座英才幼儿园在济南的三家分园,均得到了春节后学费已涨价的答复。阳光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价格是今年1月份调整的,过了春节后正式按照新的价格标准收费,原来每月1300元,现在涨到1700元,包括保育费、管理费、代办费等,不含餐费。“餐费每天13元,按照22天预收,共286元。”

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多家民办幼儿园,其中有的是去年9月份开园后涨的价,有的则是春节后开始执行新的价格标准。位于阳光100小区的雅思(微博)贝尔幼儿园,年后的价格由原来每月1000元上调到1200元,不包括餐费。“餐费也由原来每天13元,涨到15元。”工作人员表示。“物价涨,老师的工资也涨。”大地幼儿园的老师说,他们去年9月份刚调整了价格,由每月1300多元涨到了1650元。

教育游戏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教育游戏理论基础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时代,网络游戏作为新技术和新文化发展的代表,已经成为青少年主要娱乐方式之一,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认知方式。数字游戏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在线媒体的发行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虚拟现实”走向大众化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一些学者、教育者和专业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并试图把网络游戏中的有利因素应用到教育中去,教育游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游戏是一种带有教育目的的游戏,它是知识与娱乐的融合,不仅能够让教育游戏的玩家愉快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促进深度学习,有效的获取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其他学习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教育游戏离不开教育性、娱乐性、竞争性、挑战性、交互性、公平性、幻想性以及安全性。

1 国内外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

国外教育游戏的起步较早,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教育游戏一词开始到现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运营与市场化都相当成熟。教育游戏的质量较高,覆盖的知识范围也很广。另外,国外的教育游戏运作流程比较正规,相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国内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总体上是起步水平,对小学学科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有了实践探索,而对中学的或中学以上学科教育游戏还仅限于理论研究。就我国大范围而言,人们对教育游戏认识模糊;教育游戏的应用也很少,已有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小学阶段的某些科目上;同时由于教育游戏开发运营系统还不成熟,教育游戏的开发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我国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教育游戏的认识比较晚,教育游戏的开发设计运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在教育游戏的开发运营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对象单一。目前我国开发的教育游戏基本上是针对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儿童的,面对低龄段用户群体的教育游戏较多,而面向中学甚至更高阶段学习者的教育游戏很少。

(2)推广困难。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升学压力下教育游戏在实际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阻力。另外,家长往往持怀疑的态度而不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3)使用困难。由于教育游戏本身包含很多干扰因素,所以利用教育游戏教学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如何让学习者顺利使用教育游戏获取知识技能,而不被其他的信息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4)效果评价困难。教育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所以传统的评价方法照搬到教育游戏中是行不通的。对教育游戏的效果评价应该有多元的、创新的标准。

2.2 教育游戏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教育游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1)加大投入,增加技术支持,扩大教育游戏的客户对象。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较多的是面对低龄段用户群体,要把教育游戏引入中学甚至高阶段学习,就必须加大投入,增加技术支持,降低教育游戏开发的成本及难度。

(2)让教育游戏的内容和规则通过教育当局的检查和认可,为教育游戏的推广提供依据。当教育游戏的内容得到认可时,就会减少教师和家长的担忧,得到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从而降低教育游戏的推广难度。

(3)教育工作者与游戏开发者紧密联系,共同开发教育游戏。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而游戏开发者懂得如何找出能吸引玩家的关键点。因此,两者的合作能够更好的找到“娱”“教”的平衡点,进而促进教育游戏的使用。

(4)对教育游戏的对象和教育游戏中的学习类型应做出详细的评估。教育游戏在设计开发前需要对未来的游戏使用者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在游戏设计和开发前要对未来的游戏使用者的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评估。

3 结语

对职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索 篇4

一、职工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规划不长远

在企业中,职工的教育是一项庞大的项目,需要对人员、部门进行协调,这在实行职工培训的过程中是关键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部门之间比较分散,企业的培训部门也和行政部门之间有所隔离,这就导致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和协调。企业内部由于缺乏整体的协调和规划,会使企业对职工的教育跟不上。长此以往,企业职工的教育问题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二)技术发展不协调

随着当前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也在随时发生着转变,企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企业一方面向着专业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另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内部职工的素质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三)管理人员不重视

在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够重视,在对职工教育方面存在着无所谓态度。加上对职工教育投入的较多,成本比较高,因此,更加深了管理层实施的难度。此外,一些管理层认为经济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能在短时间内收到好的效果,而对企业职工教育的追求,则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需要的成本较高。这种观念,导致一些管理层方面难以将职工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

(四)评价奖惩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企业对职工教育的现状来看,有许多企业在对职工教育的评价奖惩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许多企业的培训奖惩机制与职工的利益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真正激发员工的兴趣,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使得员工不太注重自己的素质,不能很好地将教育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长此以往,职工的素质越发低下,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加强职工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激发职工潜能

首先要加快转变领导层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职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深化企业改革,抓住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能力,使企业职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为企业内部发展服务。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素养

在开展岗位培训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快速有效地开展。要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和发展目标,对企业员工进行专项、短期训练,使专业人们能够掌握新技术、新理念,提高企业工作的科技含量。此外,要针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项训练,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使技术工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三)抓好人才教育,带动队伍发展

企业在挑选职工的过程中,要加强职工的学历筛选,要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通过和一些高校进行合作,让职工进入高校深造学习,以保证其知识素养有所提升。对于企业中高素质的人才,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中对应学习,以促进职工水平的提升。

(四)规范奖惩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新时期,要想真正加强职工教育,就必须完善评价奖惩制度,在实施这一制度的同时要以人为本,从职工的生活条件出发,通过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职工的教育发展水平。企业要从战略角度出发,改善职称评价体系,对人才认定办法给予完善,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适当放宽技术等级申报条件,以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完善和提高。

总之,新时期,职工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发展经营水平高低和生产效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运行必须要求职工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职工的教育和再教育,让职工和现代发展的潮流相结合,能够与时俱进,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发展和深化,促进企业的不断运行和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逐渐向集约型转化,在此基础上,我国的企业进入了一个新兴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职工普遍暴露出一些问题,职工素质太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要想让企业的职工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就必须加强教育,提高职工素质。新时期,在加强职工教育方面,势必需要结合实际,在职工的教育中加强重视。

关键词:职工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希珍.公路职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甘肃省公路系统制度体系下职工教育现状的思考与讨论[J].社科纵横,2011(2):163-164.

[2]韦玉防.县级公路局职工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2):56-57.

法制教育现状 篇5

学校:1师资结构单一(只有本校老师授课,缺少专家,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2教师教育理念不合理(①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没有作为个人素养培养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为一谈③停留在知法、守法层面,忽视对法律情感的培养)

3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没有实践平台,缺乏阶段性、系统性、层次性)4缺乏良好的氛围(课程学时限制)

国家社会:1崇尚“人治”而非“法治”(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崇尚人治)

2执法不严、司法腐败

3独生子女后遗症(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

学生:1法律观念淡薄(从小接受法律知识少,接受法律知识的途径也少)

2存在理解误区(只要不犯法就不用学法)

3法律信仰、依赖低(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现象让学生对法律部信任)

4对法治教育缺乏兴趣

法制教育发展方向

课程重构:1调整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横向结构,合理设置纵向结构。

2建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立体模式(学校教育子系统、大学生入学前和离校后组成纵向子系统、家庭和社会组成横向子系统)

3设置独立的课程,安排专门的老师。

4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的一体化法制网络模式。

教育观念更新:1从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战略高度重视法制教育。

2建立独立的教育课程体系。

3明确大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4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视为德育课。

教育方法的改革:1完善法制教育考核体系。

2变单向灌输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3优化师资队伍,聘请德高望重、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

4建立法律咨询室。

5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6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建立法制社团。

7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新的科技手段。

8引导大学生自我完善,加强正面引导。

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护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2有利于建设法制国家、和谐社会。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手段。

4有利于学生摆脱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抵制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5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在实习、就业与创业中的合法权益。

6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实习、就业与创业中的竞争力。

7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8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

9有利于大学生实现道德和行知的统一。

10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手段。

社区教育的现状及教育需求探究 篇6

【摘要】近年,中国的社区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但是,区域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受教育的机遇和质量存在差异。笔者从已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切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社区教育  现状  需求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7-02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保障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已初步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体系格局。为进一步构建现代教育体系,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此背景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颁布了一系列的地方性配套文件。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南京等一线城市相继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在社区教育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大大加快社区教育在城乡的发展速度,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1.依托开放大学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架构

我国的社区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依托开放大学的平台发展社区教育,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早在2002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就率先建立青岛社区大学,开创了国内社区大学的先河。到目前为止,社区大学已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吉林、四川等30多个省市地区先后建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随后,在社区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各地又相继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社区居民的学习指导,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教育形式也多重多样,既有线上教育,又有线下教育。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极大地吸引了社区百姓,参与度也逐年提高。

2.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探索成绩喜人

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级社区学院纷纷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掘各地区优势资源,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学习体系。以南通社区大学为例,已初步建成“三合三学”的社区教育模式和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并在南通地区大力推广。其中,“三合”指社区教育下不同层次体系的有机融合、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各部门的有力联合。“三学”则指的是市民便学、平台智学、体验乐学。南通社区大学将市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为直管分校,统一管理,统筹社区教育相关活动,实现了城市社区教育的业务融合,将所覆盖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人员划归社区大学集中管理,实现城乡社区教育的实体融合。依托信息宣传与交流、课程资源建设与派送、科研指导与项目开发、成果交流与经验推广四大服务平台,将社区教育网络延伸到南通的每一个角落。

3.“互联网+”思维下的社区教育创新理念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深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社区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经济发展,更是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战略设计。标志着社区教育已步入“互联网+”的时代。基于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体验性、包容性、丰富性等特点,与“社区教育”的广泛性、多元性、差异性、平民性特点相结合,最终实现差异化服务。

三、社区教育需求分析

201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就社区教育的推广工作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覆盖24个省份、95个地市、497个区县、3.6亿居民。针对24个省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现就部分统计数据简要分析如下:

图表1

1.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占比分析

根据图表1调查统计数据,在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1.44%,青少年占20.25%,下岗再就业人员占6.38%,进城务工人员占13.07%,新型职业农民占11.3%,残疾人占1.4%,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已退休老人,主要原因是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其次为青少年,假期开展的“第二课堂”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往往多以这一群体为参与对象。从这一组数据,不难看出在目前的社区教育中存在受众主体的差异化,这就要求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化,充分了解不同个体的需求,找出共性与个性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图表2

2.培训经费地区间不平衡

为了确保社区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各地都采取“以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办法,初步建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社区培训专项经费使用方面,浙江、江苏、北京、上海位居前列,安徽、四川、福建、陕西等地略显滞后,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区教育的重视程不无关联。

图表3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具有地区差异化

课程建设是发展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社区教育的区级课程数量达到近6万门课程,其中以江浙两省最为突出,湖北、福建、上海、北京等地区紧随其后。当前,社区课程开发在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便民化。其中,订单式派送课程为亮点之一,内容涉及经济、法律、科技、民俗、文化等大类,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民族乐器欣赏、现代社交礼仪、本土风俗等,内容贴近百姓,形式生动多样。

四、建议和措施

1.加强资源整合,特别是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

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首要问题是要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公共图书馆的推广建设在促进社会进步、支持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发展公共图书馆面临资金、土地、管理等诸多困难,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社区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事业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满足各个年龄层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读者可以直接到所在社区借阅资料,不再需要专程去市立图书馆,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2.注重志愿者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纽带作用

在社区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中,已经建成了涵盖文体类、服务类、保障类、维权类等多重领域的社会性、公益性的志愿者团队组织。志愿者们活跃在各个社区中,竭尽自身所能,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传播社区文化、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南通开放大学为例,与共青团南通市委、各高校联合开展“万名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先后组建数十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定点服务对接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志愿服务的高潮。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通开放大学后勤处职工陈建忠命名的“小陈服务队”,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装配钥匙等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和好评,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明星服务组织;以南通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赵小亭命名的“小亭青年志愿服务队”,结对任港社区“四点半学校”,帮扶虹桥二中“康乐班”,支教虹桥社区“希望来吧”,捐助患病、智障儿童等,获评“南通市第36次文明新风典型”。这些小型志愿者服务队,已经成为了社区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3.以社区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重特色,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社区教育在文化传承、提升居民素质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则必须注重特色,打造品牌。为此,南通开放大学做了如下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新载体,南通开放大学面向全体市民开放和分享教育资源,打造“文化传承、志愿服务、身心体验”三大社区教育品牌,一系列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理念与行动,使南通社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发展的前沿。在品牌建设方面,南通开放大学从课程派送、开展活动、项目引进入手,着力提升居民素质。学校每年平均派送各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600余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超过十万人次。

在特色发展、推进文化传承方面,“非遗进社区”项目在社区普及剪纸、综编、面塑等非遗文化,寓教于乐,深受居民欢迎;“科普进社区”项目举办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拓展了居民的知识面;“全民阅读进社区”项目开展阅读沙龙、名家讲座、亲子共读和专业培训等系列活动,建立诗社、读书会等阅读共同体,打造“书香南通”。同时,拓展多元化教育,开展新市民培训。在南通市竹行、观音山等“农转居”新型社区居民集中街道开展新市民素质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科普常识、投资理财、职业技能、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等方面,帮助新市民尽快熟悉城市生活规则,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 人民日报,2010-07-30.

[2]卞玉宁 关于中国社区教育的论述 [J] .才智,2010,(9).

田径教育的现状 篇7

体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教育中的必修课, 田径教学又是体育教育的必要的内容。现在实行的“快乐体育”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将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而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运动强度大、没什么乐趣, 这也就造成了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不喜欢选择田径运动。如今又有多种多样新的体育项目摆在学生的面前供其选择, 例如球类运动、娱乐性强的健美操等, 田径教学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田径教学过于枯燥、单调, 而且只要学生不喜欢参加田径运动, 学校也相应地较少重视田径教学, 这不仅影响了田径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广泛开展, 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体能的增强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一) “快乐教学”的错误理解

1999年,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 有许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认识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现在教学的方法太过于娱乐性, 又是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 “健康第一”也慢慢的演变成了“娱乐第一”, 从而忽视了提高体质与培养意志品质。田径课又过于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单一, 训练的强度高, 甚至是考核的内容, 都致使其不被学生喜欢。

从体育教育工作者本身就要改变错误的观点,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真正地做到“健康第一”。田径教育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将田径运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 田径教学的方法内容

现在有一部分的学生并不是不喜欢田径运动, 而是不喜欢上田径课, 这也就说明田径教学的内容或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因为学校内教学的环境设施有很大的局限性, 许多田径项目都不能带进田径教学当中, 田径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长跑、投掷实心球、跳远 (包括立定跳远) , 还有许多田径项目的设施器材学生都没有见过, 更不用说参与。而且教学的时长也是有限的, 很多田径项目的技术不能完全掌握, 即使只是跑、跳、投这些项目, 老师为了使学生可以短时间内达到要求, 也只能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教学, 这也使田径教学成为单一性和超负荷。比如说这一学期教学内容是投掷实心球, 那么接下来所有的上课时间都围绕着投掷实心球展开, 练习的内容也只有这一项。传统的田径教学的目标强调的都是技术与技能, 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交什么学生也就只能跟着学什么, 忽视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因为传统教学的方式, 学生只能被迫地进行学习, 压制着自己的个性和喜好, 使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降低了, 甚至有的学生对其产生很大的抵触心理。

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使用不同的手段,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乐于学习。体育教师也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 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见解, 将这些教授给学生。在进行田径教学时, 应当体现出田径运动的魅力,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式增加乐趣, 使田径教学能达到高目标还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学期结束时, 要对田径教学的项目进行考核评价, 根据固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这样的成绩过于片面, 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一些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制约, 即使平时上课都在很认真努力地练习, 但达到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无法取得好的成绩。田径的考核也只能变成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检测, 学习态度无法得到反映, 严重影响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田径课程的考核, 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运动技术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认清楚平时的田径教育是为了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而不是为了竞技参加比赛, 最后的考核成绩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并不是判定成绩的唯一标准。考核内容应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进入田径课学习之后, 是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考核应该根据不同体质的人, 制定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可以实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价。使考核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田径教学评价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通过考核评价, 来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结束语

田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 所起作用也不是任何项目可以替代的。由于出现更多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项目, 在这种形势下, 需要对田径教育进行改革, 积极转变传统的田径教学理念, 优化田径教学考核的体系, 使教学内容、目标更能被老师学生接受。使学生在田径教学中体现出乐趣, 真正地喜欢上田径运动, 积极参与田径运动, 而不是被迫地参加到田径运动中。

参考文献

[1]宋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增设田径教学内容对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研究[J].体育世界, 2008, (2) .

[2]刘争春, 胡俊英.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B].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0) .

职工教育现状 篇8

关键词:公路,少数民族,职工教育现状

融水县是广西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融水公路管理局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缩影, 在那里少数民族职工自身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由于历史原因, 少数民族职工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于汉族, 因而少数民族职工的教育状况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关系到各民族逐步融合的大潮流下, 逐渐弱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期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的问题。下面结合公路部门少数民族职工教育现状进行的一些调查和论述。

1 现状及特点

融水公路管理局的少数民族职工在桂中公路管理局当中比重是最大的, 有苗、瑶、侗、壮等7少数民族, 共计38人, 在全局78名职工中占52%, 其中苗族12人占据16%, 壮族19占据24%, 侗族占据12%, 主要分布在全局管养的202公里沿线的8个养护站当中, 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所处的环境, 少数民族职工的家庭生活水平和职工教育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准, 许多少数民族职工文化水平及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72%的少数民族职工不达到初中文化, 在这些背景下, 少数民族职工教育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2 少数民族职工教育的特点

(1) 职工教育相对滞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少数民族受到歧视, 尤其是苗、瑶、侗族人民在教育上被视为化外之民, 造成他们识汉字者甚少。并且少数民族虽有自己的语言, 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仅靠口传身授, 这无可避免地给少数民族职工的交往发展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少数民族职工居住地点相对闭塞以及经济落后等原因, 他们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 是职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难点。

(2) 在看到公路部门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的同时, 还应看到少数民族职工的生活负担还是比较重等, 他们存在疑虑心理, 对外交往中有自卑感, 并成为影响职工教育的障碍, 使职工教育能力都还处在较低水平。

3 问题及原因

3.1 语言问题

在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养护站, 人们习惯用少数民族语交谈, 普通话的普及率很低, 有些甚至连当地通用的桂柳话交流都困难。他们在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时, 因教师通常是用普通话授课, 这就给一些普通话水平比较低的少数民族职工带来了障碍, 使得这些少数民族职工落后于教学进度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甚至可能影响师生间及学生间的日常交流。而交流是职工教育最核心的环节, 如果这一环受损, 将直接损害教育的最终质量, 而每一个职工得以顺利、平等地接受知识正是受教育权的重要内涵, 因而, 虽然语言的局部存在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2 课程问题

没有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通常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而职工教育中无法采用民族文字课程, 少数民族职工们对文化的认识也通常停留于讲述和日常风俗之上, 而无法从课堂上获得更高的满足,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4 启示和建议

贫穷、落后是少数民族代名词, 经济条件的不足同时也在事实上意味着教育的落后, 然而, 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 接受基础教育的起点低, 再加上涉及的种种问题, 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少数民族职工文化教育不高。

面对少数民族职工教育的实际困难, 为提高职工教育质量, 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我们应当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

(1) 少数民族职工在教育培训方面要学实行奖励制度。公路局要拿出一定资金出来, 鼓励少数民族职工认真学习,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完成教育培训, 在经费上鼓励和保障少数民族职工的学习。

(2) 由于职工教育成绩与职称评定和工资补贴挂勾, 为避免少数民族职工因文化水平低而在这方面吃亏, 因而在实际操作时应给予少数民族职工一定的倾斜, 对少数民族职工进行优先照顾;同时, 应安排思想表现好、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少数民族职工作为生产骨干, 并且鼓励少数民族职工在职深造, 提高学历层次。

(3) 寓教于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也要不断探索和开拓职工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职工民族教育的探索, 尽可能地聘任少数民族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对少数民族职工进行规范的教育, 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启蒙, 培养少数民族职工成为既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适应高层次学习要求, 又了解中国国情, 且对本族文化有着基本认识的优秀成员, 肩负起发扬民族文化优秀成果、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历史使命。

(4) 少数民族职工的教育相对于其他的教育来说, 有着自己的特点, 如少数民族职工年龄层次差别较大,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学习时间受限制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应将少数民族职工教育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坚持以业余为主, 业余与脱产、半脱产相结合, 努力克服并缓解工学矛盾;在内容上坚持有的放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即用什么学什么, 干什么教什么;方法上采取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的整体素质。

(5) 在对少数民族职工进行思想育工作, 化解少数民族职工各种矛盾时, 要多了解少数民族职工的风俗习惯, 尊重他们的信仰, 在少数民族职工比较多或比较集中单位, 最好选派一些少数民族政工和管理干部到那里任职, 以融洽干群关系。

振兴职工民族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 而以上所说的种种提议, 也不是仅凭一家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少数民族职工教育发展需要上下共同努力, 建立起完善的民族教育体制, 树立起正确的民族教育理念, 从而在制度到观念上实现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佚名.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EB].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JY603.002.htm, 1996-03-02

电视教育新闻现状分析 篇9

电视教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更多的是针对与教育相关的问题的报道。其内容可以大到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小到具体的一个人在教育问题上的经历。然而无论是哪种内容的报道,都应起到新闻所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为了报道而报道。通过对吉林教育电视台的调研了解,对目前教育电视新闻所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了关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电视教育新闻的发展现状

作为电视教育新闻的主流播放渠道,教育电视台是由教育部门主办的专业电视媒体,行政隶属于教育部门,行业管理归属于广电部门。自我国第一座教育电视台———新疆教育电视台于1980开播之后,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在1986年7月1日正式开播[2],在两台的示范作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教育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开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50多家教育电视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电视凭借其传送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3]等优势占据了我国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位置,同时,教育电视台作为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收视率,正日益成为广大关注教育工作的大众热点,实现文化教育需求的特殊功能。电视教育新闻也日益成为百姓了解时事热点,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窗口,电视教育新闻正在成为一个高认知度的电视专业类新闻,其发展趋势被业内人士所看好,发展空间较大。

二、电视教育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其他电视节目对教育新闻的挤压与冲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元化传播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新闻报道娱乐化以及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出现,电视教育新闻的受众群不断缩小,电视教育新闻的影响力随之受到冲击。现今的传播环境里,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追求的并不是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力,关心更多的是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以及电视广告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电视节目的内容,即接近娱乐化,或者是仅仅满足于受众的某种情感的需求。电视教育新闻传播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遭到最大限度的挤压。即便是在地方的教育电视频道中,真正与全民所关注的教育问题相关的节目内容也是少之又少。以吉林教育电视台为例,教育新闻的收视率和其他节目比较没有任何优势,相反其他类型的节目形式,如《我是传奇》等偏向于娱乐化的节目却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二)电视教育新闻缺少深度报道。大部分的教育电视新闻往往只停留在表象报道上,仅仅告知受众这是什么,而有深度的报道很少。比如在报道相关的教育政策问题时,教育新闻只是单纯将政策公布于世,并未曾针对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全部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对此作出应有的分析和解释,力求最大程度地使更多的人理解其中意义。另外,在相关的教育政策出台以后,教育新闻没能做到引领社会各个群体积极广泛参与到其讨论当中,使相关的教育政策得到充分的解读,教育政策更好、更准确地得到落实。教育部门曾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的要求。在查阅相关的报道时,针对这一教育政策的提出,相关的教育新闻仅仅只是简单复述政策内容,并没有真正引领大众共同去解读其中所包涵的意义,以及在落实过程中教育机构应当怎样去做,这难免使新的教育政策得不到准确的落实。教育新闻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一问题上教育新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的作用。在另一些形式的教育新闻中,比如相关的教育工作会议的报道,教育新闻仅仅只是简单描述会议的过程,在表达方式上往往缺少实质内容,在画面表现上更是以参加会议的人物的展示等方式进行报道,总是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

(三)没有抓住受众心理,缺少对民生的关注。人们在观看某一电视节目时,之所以能对这一节目产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某种情感在节目当中得到满足,人们的内心与节目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由于受众的群体认知水平的不同,单一的教育新闻节目无法让所有的受众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实质上的需要,因此教育新闻在选择题材与制作节目上必须要考虑不同的受众心理,制作出不同形式的节目内容,使更多的受众都能得到心理的满足。教育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教育新闻作为及时传播教育最新动态相关信息的节目,在播放新闻的同时,理应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较为清晰的分析与解读,同时针对某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之真正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缺少受众的参与。在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受众广泛参与的节目形式,包括现场直播中的互动,以及邀请受众面对面的参与。这样的节目形式一方面会激发起受众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不断互动交流过程中,会不断地引入更多的问题,使讨论的范围得到扩大、内容得到扩展,在合理的控制下所产生的节目效果将会远远好于预期的效果。由于教育新闻节目并非是突发性的,非显现新闻的内容较多,也缺少相关的重大题材,就目前情况来看,教育新闻节目依旧停留在新闻报道的阶段,缺少民众的参与和话题的互动。

三、电视教育新闻乏善可陈的原因分析

(一)电视教育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电视新闻是靠声音和画面向人们提供新闻事实的,它又依赖屏幕与观众进行交流的特性。[5]很多教育新闻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进,依旧单纯进行描述,其制作的水准和内容的丰富性难以使人恭维,很大程度上主动放弃了部分的受众群体,同时在与其他形式的节目的竞争当中,根本无法建立起自身的优势。

(二)从业者缺少深入报道的意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曾推出了“走基层”的栏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很大的好评。其原因在于新闻工作者所展现出的职业态度值得人们尊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新闻报道真正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生活,真正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舆论效应。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中,缺少的就是持续性的跟踪报道。例如,在报道教育工作会议时,教育新闻只是单纯去描述这一事件,并没有深入去了解这一会议所展现出的真正的会议精神,更没有针对这些会议精神走出会议进行现场实地的调查采访,监督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发生了什么,开了怎样的会议,而是事件发生之后、会议结束之后相关的人或部门做了什么工作,有怎样的反响。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新闻环境的制约,新闻工作者缺少相关的工作条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报道。另一方面也与教育新闻不断遭受冲击分不开的,由于时间的紧缩,使得教育新闻得不到深入扩展的时间和空间,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时间遭到挤压———缺少详实生动的内容———时间遭到挤压。同时也和频道的定位和策划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专业电视台在定位上根本没有把新闻节目作为立台的根本,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上,而去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新闻类节目的制作成为一种政治任务。

(三)舆论导向作用有待提高。针对升学、就业等敏感性的话题,电视教育新闻往往只是以统计数据的方式对其进行报道,这无疑就是一种缺少对受众心理了解的表现,也使教育新闻显得缺乏对民生的关注,未能很好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大学生就业无疑是当今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个社会难题,电视教育新闻理应发挥其指导教育作用,依靠自身所能获取的各种资源,深入分析就业形势,为受众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引导青年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事求是地选择多渠道就业。同时,电视教育新闻作为国家教育部门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既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传达给人民群众,又必须反映目前教育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各地都比较重视电视教育新闻的发展,但是发展结果不尽人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面临着其他电视节目对教育新闻的挤压与冲击;电视教育新闻本身缺少深度报道;没有抓住受众心理,缺少对民生的关注;缺少受众的参与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电视教育新闻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从业者缺少深入报道的意识;舆论导向作用有待提高等等,希望本文研究能为今后进一步促进电视教育新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孟国治.新闻定义悖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4:64~65

[2]易旭明.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上海大学,2011

[3]王生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电视台发展的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3,6:116~117

[4]于坤.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教育现状之思考 篇10

虽然追求升学率本身没有错,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正如伟人所说“真理和谬误就差一步”, 这种追求过强了, 势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影响孩子们将来发展的潜质的生成。我们知道, 在教学实践中, 考试是判断学生成绩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 考试任何题目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同样的题目只要是第二次出现, 多么精妙的、本来具有的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也就会丧失, 这个题目也就会自然变成是单单考察再认再现这样浅层的能力东西了。只要不是高考 (高考体现考察高层能力的题目比较多, 因为高考试卷是新题) , 不论平时是哪个级别的考试, 几乎全都是旧有的题目的重新组合或者简单的翻版而已, 所以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相当差。用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 必然不能显出或者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 考试结果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客观。而且此类题目做得越多, 学生越是思维受到禁锢, 越受到麻醉, 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和毛病。由此也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 实现不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这和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 而不是只知道旧知识的书呆子。

那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立多种评价方法, 形成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把发展性评价放到突出的位置。当然理论上的设计并不难, 但实践上综合性多样化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首先应该和社会合拍, 也就是把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学校、课堂或者考场, 比如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要列入考察范围之中。再者在学校要建立常设的评价机构, 教考分离, 教评分离, 评价机构要实现专业化、科学化。

从中外教育现状探求教育改革出路 篇11

关键词:公立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公平;私立教育

教育政策制定是基于教育意义表达和教育指向规制的主动性的价值选择过程和活动。如果把教育政策理解为国家、社会各界对特定教育活动所赋予的意义,那么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在于理解社会特别是世界各国对特定教育政策的诠释,并据此分析其特定政策的演进与价值取向;当教育政策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特定教育活动的权威时,相关教育政策研究的目的则在于揭示其教育价值的形成,并审视其制度化的教育实践,研判其可能造成的教育及社会层面的影响。

一、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三个指标

世界各国在研判教育时主要关注3个指标——毛入学率(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教育支出比(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教育水平。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50%为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及50%以上为普及化发展阶段这一标准,笔者从《国际统计年鉴(2013)》所公布的“2010年世界部分国家大中小学生入学率(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选取全球、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数值和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巴西、马来西亚、韩国、中国10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比较(见表1)。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速相对较快,目前已经达到37.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这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个指标是教育支出比。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较低等原因,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实现。

经合组织(OECD)2015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经合组织成员国用于教育领域的公共支出占全部公共支出的比例持续上升,目前,教育支出平均占比为12.9%。其中,新西兰教育支出占全部公共支出的比例最高(21.6%),然后依次是墨西哥(20.5%)、巴西(19.2%)、韩国(16.5%)、瑞士(15.7%)、美国(13.6%)、英国(12.2%)、德国(11.0%)、俄罗斯(10.9%)、法国(10.2%)、日本(9.1%)、意大利(8.6%)。

从上述两个列表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支出方面要高于我国。也就是说,我国虽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和教育发展速度极高的国家,但是在经费投入方面和世界各国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这个数据背后是学生人均占有经费支出绝对值和相对值的矛盾。换句话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社会层面来说,教育方面的投入水平都有很大上升空间。

第三个教育指标是教育水平,这个是最难考查和精准衡量的指标,我们通常用一个维度来评判,那就是研究水平,特别是高校的科研水平。科研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功能,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度和这个国家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话语权。国际上,科研水平的衡量标准有一个参考指标,即科技文献索引率(SCI,EI,SSCI的索引概率)。下面将列出一些主要国家2002-2006年SCI论文影响系数,以示说明(见表2)。

近年来,我国SCI论文发表篇数的全球排名一直是5~6名,仅排在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之后,与法国不相上下。我国的SCI论文数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科学研究的原创性还不够高,SCI论文影响力还比较低。

根据以上国际通行的研究教育的3个指标,我们能看出,我国的教育在纵向方面成就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横向差距。

二、辩证看待中外教育差异

西方人重视数据,注重实证;东方人重视感观,注重思辨。下面,我想从思辨的角度对我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解决途径,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差别。在国内,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读过教育学硕士、博士,认真和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一起研讨过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国外,我去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几个国家,亲自在这些国家的学校里感受了他们的学校教育。

我的孩子小学三年级之前是在上海接受的教育,之后在西安高新小学读过一段时间,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在英国读的,期间我一直在陪读。在英国上学的第一天,我就问学校有没有统一的书包。老师讲:“有,但你可以选择不买。”但我想还是买一个吧,当我把书包拿到手上,看到两片红布扎的(像参加会议时发的最简易的资料袋一样),上面印着学校标志的书包时吃了一惊:这样的书包能装几本书?这和孩子在国内读书时的书包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后来,这个书包最多只装过一本老师推荐的从学校借回来的参考书,更多的时候仅仅装两页老师批阅过的作业或让家长辅导的作文材料,这让我感受颇深。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年暑期,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是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有关企鹅的科普资料,因为孩子当时分的班叫“企鹅班”(学校所有的班级都以小动物的名字来命名)。我当时很是诧异。更令我惊奇的是,孩子竟然整理出厚厚一叠关于企鹅的资料,还头头是道地给我讲起了关于企鹅的知识,告诉我企鹅的生活习性和种群生态。英国的小学生每天早晨9点钟到校,下午3点钟放学,孩子们回家没有作业,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的全部时间。看着大片草坪上熙熙而乐,骑单车、踢足球、玩滑板的英国儿童,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足球比赛水平总是上不去,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创新能力不高。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过去,我一直认为我们的高考是一切教育恶果的诱因——高考束缚着中学教育,中学教育逼迫着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压抑着幼儿教育,使得学生课业繁重,应试教育恶性循环。英国没有高考,本该说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果并非如此。在我的孩子即将小学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家长们联合起来搜集了英国重点中学10年的考题,装订成册(因为英国不出售这样的辅导资料),拿来给自己的孩子做。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孩子考上收费高昂的私立中学。有些家长的收入并不高,但也不愿让孩子就读公立中学,尽管英国的公立中学是完全免费的,而且条件都很好。另外,如果一个中国国籍的孩子在英国考不进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一类的高校,家长一般都会羞于跟别人讲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这不得不让我反思,我们教育发展的桎梏可能不能完全归咎于高考。

到了中学,我的孩子回到了国内,先是在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就读,后来转到了北京大学附中就读,之后去了美国知名的泰伯中学就读。孩子在这3所学校学习期间,我的感受也是非常深刻的。从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到北京大学附中,两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差别不大,可课外活动差了一大截。北京大学附中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西工大附中就比较单一。到了美国,孩子发出的感慨是,国内的学生真的是太幸福了!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在美国读高中,不仅仅要学习拔尖、体育优秀、艺术出色,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美国大学在录取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平时成绩,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学生在体育与艺术方面的表现。此外,外国学生还必须参加托福考试,压力远远超过国内的学生,每天的学习负担也很重。

我读过国外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基本的学习模式是老师不讲课,学生课前必须在没有固定教材的情况下,自修完成所有的课程,课堂上主要是讨论和答疑,然后就是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和撰写学术论文,结业考试所占的学分比重很小,平时课堂的讨论、课后作业、出勤率占有绝对的权重,这与国内的大学大相径庭。中国的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然沿用中学时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评判学分,以致于中国留学生刚到国外时不会学习,必须经历一段时间后方能适应。

在国内,我们的大学很少淘汰学生,学生通过高考顺利进入大学后如释重负。“严进宽出”导致部分大学生自学能力差,思维面比较窄,缺乏独立创新意识,创造性差。因此,有人说我们和国外的教育刚好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们经常一举夺得各项数学、物理竞赛的冠军,在大学本、专科教育阶段与国外同阶段教育打平,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下滑,到了博士培养阶段出不了成果,工作以后独创性不足,被甩在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毕业生后面。

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如果把前面罗列的那些实证数据和现在所描述的“剪刀差”现象结合起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家长舍近求远、远渡重洋,宁愿支付相当昂贵的学费,也要送孩子去国外读书。在探讨如何化解这一局面的同时不得不引出一个较为棘手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我国所面临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难题,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那么,世界各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举措又有哪些?我想,首先应该明确政府和民间两大实体的职责。

首先,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平均化,应该是政府首当其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就是说,不论政府的财力高低,政府的职责就是把部分经费合理地投入到教育事业。那么,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统一各级各类学校的标准,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让孩子们就近入学接受教育,这是一种平均化的教育。其次,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收入群体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差异化需求,这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

要解决好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问题,国外通常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就是以公立教育来解决教育平均化的问题,用私立教育来协调教育需求差异化的矛盾。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以及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在国外,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往往主要由私立机构来负责管理和承担运营。简单说,就是老百姓的需求超出了国家所能承受范围内的平均水准,且他们愿意自行承担额外的费用,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服务,这部分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应该由私立机构来满足。这就是国外私立大学、私立中学往往都是好学校的主要原因。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想可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招生制度改革。把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作为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抓手和突破口,允许高校按照各自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特色自行制定录取学生的原则和标准。现在,教育部已经在全国一些重点大学进行试点。我觉得还可以尝试在两头进行试点,一头是“985”“211”高校,另一头则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由这样一个新的“指挥棒”来引领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着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方向科学发展,这与世界和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全纳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第二,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不应将民办教育看作民办教育管理者自己的事情,而应该由政府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教育现代化理论和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应该由公办和民办两大办学主体构成。为此,国际上普遍认为,私立学校(尤其是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赋予私立与公立学校同等政策权利,不仅保障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权,还给予实质性扶持。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补助金、低息贷款和勤工俭学项目,资助私立高等学校学生;以科技开发研究投入的方式,直接资助具有较高科研实力的私立高等学校;对联邦政府确定的高等教育领域应该重点发展的方面提供资助。美国地方政府对私立高等学校资助的主要方式是减免税收和为私立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奖助学金。美国政府设立的很多支持大学发展的基金(尤其是科研基金)均对私立大学开放,私立大学可以平等竞争。

四、民办教育的定位和发展

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现实选择来看,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政府应站在构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度,大力支持和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作为国内一所民办本科高校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多年来我一直从未间断过对民办教育的研究,高度关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翻开我国高等教育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私学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公学。追溯中国近代大学的起源,也起源于私学。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共有私学性质的高等学校69所,其中,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辅仁大学等一批私学性质的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积淀深厚,国际视野开阔,办学质量颇高,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大学的校长,如张伯芩、林文庆、马相伯、张寿镐等,亦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在1952 年的院系调整中,所有私学性质的高等学校都被转为公办院校。此后近30年间,中国再没有私学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民营经济欠发达、社会资本发育不够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978年,中国民间悄然兴起的各种文化补习班、职业培训班等,标志着非公立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也标志着私学教育传统得以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吸引更多非财政渠道资金兴办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鼓励高水平公办院校参与举办民办高等教育,我国探索了“普通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共同发展”的模式,在短期内便实现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共享,使得民办教育从对公办教育“拾遗补阙”的地位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社会影响广泛。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政府大力扶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的力度显著加大,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民办高校共718所(含独立学院292所),比2012年增加11所;民办高校招生160.19万人,比2012年减少949人;民办高校在校生557.52万人,比2012年增加24.34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335人,本科在校生361.64万人,专科在校生195.85万人;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5.84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02所,各类注册学生87.99万人。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见表3、表4、表5)。

事实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没有国家投资且社会筹资又很困难。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举办者都将扩张规模作为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后,国内民办高校纷纷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来。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办学规范程度和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民办教育在吸引社会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改革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特别是一批民办本科高校跻身研究生培养高校行列。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其他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相比较,我认为与日本的结构更为接近。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像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那样的国际一流私立大学(见表6),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国内高等教育的第一阵营中涌现出几所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指日可待,更多的民办高校也会像日本今天的私立高校一样,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多元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很像美国的社区学院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

时下,大家在探讨民办教育的发展道路时,普遍认为政府不应再把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纳入到一个轨道上通盘考虑,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专项划拨一部分财政经费,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向公益性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一批私立中小学和幼儿园,并让他们逐渐壮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资助一些私立学校或机构和国外合作,使他们有能力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教育差异化的特殊需求。

纵览全球私立高等教育,按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大类型,还有研究型、教学型、研究与教学型、应用型,也有职业教育和培训性质的私立高校。办学层次囊括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相比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较为单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服务也必然是多样化的。民办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多样化需求,也必须要多样化定位,多元化发展。这里提出的民办高校要多元化发展,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学校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而不是千校一面,相互模仿。多元化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办学性质定位的多元化,包括学校战略规划的多元化,也包括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诸多方面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只要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各民办高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特点,立足于自身的办学资源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不同的办学理念,选择不同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然后据此才能设计具有个性特点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并设置不同的专业和课程,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无论属于哪一类型,选择什么样的定位,只要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促进学校的发展,都是科学合理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特色和优质的教育是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每一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都可以达到优质教育的水平,都可以办成国内或者国际有影响的名校。只要学校定位能够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紧密结合,就能够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培养出高水平人才。这样的定位才是科学合理的定位。

尽管有些人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有争议,但是按照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 那么,这些增长的数量如何分配?主动权显然在政府。我个人认为,应该将招生指标向民办高校倾斜。我的理由是,现在的重点大学,特别是“985”“211”大学已不亟需扩大招生规模;那些完全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扶持的地方院校更有增加招生数量的积极性。就像前面所阐述的那样,民办高校的健康迅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教育结构,更有助于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崛起,而且不会给政府增加财政方面的负担。再者,在民办高校录取学生的批次上,应该逐步尝试允许那些坚持非营利性办学且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民办本科高校(包括独立学院)进入一批、二批录取行列,引领和带动其他民办高校朝着公益性、社会化办学方向健康发展。

中国钢琴教育现状 篇12

钢琴,作为一中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大致追溯到唐代“景教”的圣咏唱诵。由于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教堂里那种声音柔美、结构新颖的西洋乐器,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试图打开中国传教士的大门,二次进京,在上贡的礼物中就有“西琴”一张。1840年鸦片战争后,现代钢琴传入我国。至此,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第一,1915年赵元任在《科学》杂志创刊上发表的我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使中国钢琴音乐步入了萌芽时期;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创作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进入了初步繁华的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政治形势的剧变,唯有《钢琴伴唱“红灯记”》一花独放,一统天下,中国钢琴音乐由此进入了停滞时期;1979年,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拉开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阶段的“序幕”,这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由停滞落后的现状走向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二、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

钢琴的传入使中国的钢琴教育有了新的曙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较庞大的钢琴教学体系,并培养了像郎朗、李云迪、陈萨、沈文裕等这些优质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通过中国钢琴教育家们艰苦不懈的努力,钢琴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创造了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最终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现象。

但由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中国许多普通家庭都购买了钢琴,希望子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中国学习钢琴的人数达到了5000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000万人数。如此庞大的琴童数量,致使一些不懂钢琴艺术的家长盲目跟风;学生以参加比赛和考级为目的,使得考级和比赛越来越成为商机,质量越来越低;社会上大量的钢琴培训机构教学质量差,很多情况下都是“宁滥勿缺”。种种问题表明:造成我国钢琴教育现状的因素多种多样。

三、中国钢琴教育现状出现的弊端

(一)学生和家长模糊了钢琴教育的性质和目标。钢琴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钢琴知识、掌握钢琴技能、理解钢琴音乐和领悟钢琴艺术并促进其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培养性活动。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演奏会上顺利地完成钢琴演奏。我国现阶段的钢琴教学中,学生和家长好像对学习钢琴的真正意义产生了误区。近几年,国内钢琴培训疲于考级,流于形式,加上媒体对成功钢琴家的宣传,刺激了一部分家长为了考级和比赛而学习钢琴,规定孩子必须在哪个年龄段考过几级,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通过等级考试。考什么曲目就练什么曲目,不注重钢琴艺术的精髓,其机械的钢琴弹奏法使学生忽视了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更严重的是,有的钢琴教师担任考级评委,他们有权利在考试中随时叫停,所以,学生只需弹到教师之前规定曲目的地方,学生尽然连整首曲目都演奏不下来,侥幸过关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艺考热”。“艺考”即艺术联考,指当今我国教育部门备案的各大综合类、师范类及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系。艺术联考主要针对高三艺术特长生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的专业综合考试测评。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相应院校的合格证,考生凭此合格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待高考成绩公布后,各大院校择优录取。

中国高考人数几乎逐年增加,高考分数较高,学生竞争压力大。大部分考生选择“艺考”,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喜爱钢琴音乐这门艺术,更不确定将来是否从事这个行当,只是为了所谓的考学而走捷径。所以在钢琴“艺考”膨胀的今天,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条路,成为了学校、考生、及家长十分乐意接受的事实,从而也出现了不少相关的利益问题。它掩盖了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所需的人才,促使钢琴专业类人士粗放增长,导致我国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及演奏水平停滞不前。

(三)中国钢琴作品廖若辰星。也许是因为西方钢琴艺术与教育深深扎根于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且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中国缺少一种属于自己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没有自己真正的与教材作品,所以大到中国一些钢琴演奏家所演奏的曲目,小到一些初出茅庐的琴童所选用的教材均为外国作品之多。

2012年12月8日,李云迪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以贝多芬作品为主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会后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选择以中国曲目为主题时”,李云迪答道:“我更期待中国作曲家创造出属于自己一流的钢琴音乐与作品,但事实上,供我们弹奏的中国钢琴家创作的作品少之甚少,大部分都源于熟悉的、经典的歌曲改编,原创的中国钢琴曲却是凤毛麟角。”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至今影响着国人乃至整个世界。现阶段,我们忽视了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一种民族音乐的意识。我们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特色,做到“洋为中用”。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使我们更深刻了解到我国丰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为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重中之重是加大对教育力度的投资和投入。现如今,中国钢琴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中国每年琴童的数量大幅增加,这就使一批专业不合格的音乐教师有机可乘。试想一下:培养一位合格的老师需要花好多年的时间,就算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一定就可以马上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名优秀的钢琴老师是有多年经验积累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如果大批不合格的钢琴教师流入社会,这将对孩子的启蒙教学造成多大的伤害。

中国钢琴教育重要的三个时期:1、儿童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4-7岁)。此阶段,孩子年龄小,对一切事物都怀着好奇心,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上课时间不能多于40分钟,每节课内容无需太多,但必须反复强调,教师要多与孩子进行二重奏的练习。初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黄金时期。正所谓要“趣味教学”,抛开技术之类的问题,让他们觉得学习钢琴课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2、钢琴教学的中级阶段(7-9岁)。我国钢琴教育现状中,教师只是重视让孩子接触大量的曲目,不重视音乐的表达,这样,就使学生缺乏一种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与品位。此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给他们选一些谱面简单、好听的曲目,让他们从中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会音乐内涵的真谛,也使他们在演奏时小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对钢琴的热爱;3、钢琴教学的中高级阶段(10-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钢琴学习的关键时期,不部分孩子处在青春萌芽期,心理开始叛逆,钢琴学习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曲目变得复杂难弹,再加上课业的繁重与紧张,不少学生在此中断了自己的钢琴学习之路。老师应该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和赞赏,给与他们坚持学下去的勇气。无论是哪个时期,教师的讲解示范都要和学生的弹奏频繁转换,学生的弹奏时间越短,教师干预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就越长,教学效果就越好。

(五)教材的选用。

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研究也日新月异。为了使教学活动安排更加合理,很多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融入了乐理、视奏、视唱、听辨、等知识点,选曲内容方面更容易让儿童产生兴趣。可家长不接受,教师也未能受到良好的教材专业培训,汤普森仍在中国占据一席之位。中国的琴童,接触的曲目单调平凡,认为学琴是一件孤立的事情。除了弹奏之外,还需多听样本,多看演奏家的相关视频,多动脑思考,日积月累,才可以体会到音乐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

四、中国钢琴教育现状给我们的启示

现如今,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虽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其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并发扬的。学习钢琴,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音乐素养,而且提升了自己的音乐鉴赏力,使我们对音乐情感更加丰富。钢琴演奏需要相当娴熟的技巧,所以对培养严谨踏实、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影响着国人及整个世界。反之,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民族的特点,“洋为中用”,努力改善我国钢琴教育现状出现的弊端,使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钢琴的传入开启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大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庞大的钢琴教育体系与教学网络,但由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琴童数量大幅增加,使我国钢琴教育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上一篇:公路桥梁的加固措施下一篇: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