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的现状(精选12篇)
会计教育的现状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作为支撑, 会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 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发受到重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传统的会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加快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对于培养现代化会计专业人才, 服务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发展路径提出了几点策略。
1 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会计教育环境差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意识到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培养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从当前会计教育现状来看, 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会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一方面, 我国会计教育分布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教育等多个教育体系当中, 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形式陈旧, 师资力量短缺。近年来, 我国虽然大力倡导教育体制改革, 但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会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 会计内容多且复杂, 包括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 很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非常不利于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提高。此外, 会计教育环境差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没有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所必须的设施和条件, 现有师资的学历和能力水平也不能满足职业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师缺乏对会计教育的专业化研究和解读, 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不明确, 教育效果差。
1.2 会计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融入了大量的跨国公司, 并且开始开展本土化经营, 这就使得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实践技能型的金融、贸易、会计等方面的人才, 会计行业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 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十分迫切。目前, 我国会计教育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开展会计人才培养时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很多学校都没有对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也没有详细调查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 导致现有会计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教学, 忽视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 导致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我国会计教育行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深化改革, 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 改进当前会计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要想切实推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改革, 深化会计人才培养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必须不断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建设。首先, 作为培养现代化会计人才的职业院校, 必须要摆脱行业和部门的限制, 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进而有计划地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目标,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安排, 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 还要实现会计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使得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 学校要在现有会计体系当中加入学生就业相关的指导和技能学习,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会计就业信息和发展前景, 进而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科体系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会计课程设置, 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进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会计人才。
2.2 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发展水平, 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我国必须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对会计教师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首先, 学校要加强对高水平、高资历会计专业教师的引进, 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还要充分了解会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具备较高的会计实践技能, 进而在开展会计教学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其次, 学校还要对现有教师进行教育培训, 强化校企合作,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岗位实践;还可以聘请企业会计岗位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校担任教师, 从而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实践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 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开展教育研讨会, 深入探究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进而促进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
2.3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因此这就需要现代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首先,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会计岗位实践的环境和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熟悉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 提高实践水平。其次, 教师还要建立会计校内实训基地, 在现有课程体系当中加入会计实训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会计实训,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3 总结
综上, 我国当前会计教育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会计教育研究的也不够深入, 会计教育环境相对较差, 不利于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必须加大会计教育改革力度, 不断完善会计教育学科体系, 加强会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还要重视会计实践教学, 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朱静.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0) :447.
[2]呼雯.浅谈我国会计教育现状[J].青春岁月, 2013 (11) :260.
[3]许曼.高校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35) :250-251.
会计教育的现状 篇2
【关键词】会计;中职教育;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会计行业一般人才的就业率远低于其他行业,普通财会人员供过于求的状况较为明显,高校扩招后向市场投放的大量毕业生进一步压缩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生源质量下滑的现状,使中职会计教育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在竞争中找准定位,谋求中职会计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中职会计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如何面对困境,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办学质量,拓展就业渠道,最根本的是要正视现实,认清形势,找出差距与不足并加以改进。
(一)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
在高校扩招,社会上学历追捧,普高热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招生难、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按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普通高中还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一段时期内,中职教育还将继续适应接收普通高中挑选后剩下的初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短期内都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二)教育目标模糊,教学方式陈旧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目标与高校教育基本没有差异,孰不知中职学校学生知识结构、基本功底、思维能力与高校学生存在不小差距,毕业后且不说理论和文凭不如高校毕业生,就是实践动手能力也可能因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得到充分锻炼。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远远超出了中职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有些课程对高校学生来说也有难度。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和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加上中职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经验,一些常识知之甚少,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都受到限制,对他们来说开设一些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适应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社会所需才是最佳选择。3.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中职学校普遍接受自身的生源结构与素质与高校学生无法相比,也确实做出了各种尝试希望培养出与高校毕业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传统理论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设置呆板,教师被动教学,不愿做出改变。部分学校虽然配备了网络、多媒体、模拟实验室等,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满足,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未得到很好锻炼。
(三)教学环境落后,师资队伍薄弱
1.教学软硬件条件差,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 受办学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中职学校往往没有能力像高校那样提供足够的场所、齐全的设备。由于经费短缺,教学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往往滞后于社会和行业的实际发展,许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与实际脱节,达不到仿真教学的效果。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部分学校缺乏会计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双师型”教师资源的匮乏。同时,教师后续教育培训跟不上,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教师没有财会实际工作经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教学过程难免照本宣科,枯燥呆板,学生理解和接受困难,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毕业生竞争力弱,对口就业率低
由于文凭问题,很多时候中职学生只能看着用人单位的高学历门槛叹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困难,中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不容乐观。对口就业困难,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无法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在工作岗位上,二、对策与措施
寻找出路首先要先找准定位,作为中职学校一方面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另一方面要从为学生安排规划未来的角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职会计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做好宣传推介,吸引生源
如何规范中职教育招生市场,正确引导中职教育招生工作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1.加大新政策、新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
2012年开始,国家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应该说近年来,国家的支持使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中职学校应当大力推广新政策、新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让新的助学政策家喻户晓,让众多困难家庭了解城乡义务教育和农村中职教育的免费措施。
2.全方位展示教育特色和成果,扩大社会认可度
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也有部分原因是社会对中职学校的了解不够,存在认识误区,特别是会计行业中低职位相对饱和,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未来就业期望较高。中职学校要想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必须拓宽渠道,多途径宣传和展示自己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扶持政策、就业前景、创业成功典型等,让人们对中职学校有全方位的了解,促进学生和家长改变观念,消除偏见,更新传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重新定位中职会计教学培养目标
重新定位会计教学培养目标,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改变教学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学观念,会计学科理论知识枯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1.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大多数单位已经从原有的手工处理会计信息过渡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原有的部分课程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一些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相对前沿的专业课程,注重强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毕业学生对口就业率高,所开设的专业才能具有的生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氛围
一是要正确引导,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二是要充分把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不到实地就对教学内容有感性认知。三是要因材施教,科学采用授课模式。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讲究授课层次,教学应有从易到难的过程。四是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会计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和会计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没有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很难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加快软硬件升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改革,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是从学校自身出发,积极探求改革方案,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改变单一办学模式,加大校企合作,拓展毕业生就业和深造的渠道,将中职学校建设成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培养基地。二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完善和升级改造校园基础设施、设备。2.加快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提高综合软实力近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中职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把培训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训练方面,创造条件让会计专业老师到第一线亲自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熟悉会计各环节业务,掌握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在实践积累经验,并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同时,积极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取相应资格证书,争取达到更多的专业教师达到中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结束语
会计教育的现状 篇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企业的运转需要资金,对资金的运作需要会计的帮忙,因此会计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为会计界输送人才的会计教育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因此本文主要从会计教育的现状入手,剖析当代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会计教育;问题;实践;目标
一、会计学教育现状
会计教育是促进会计职业不断成熟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呈现出很多和社会发展不合时宜的问题,必须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供给现状是:初级会计师供过于求,而中高级会计师成为抢手货,注册会计师更是如此,就业前景甚是乐观。
社会上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初级会计人才之间的矛盾,需要随着会计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得到缓解,因此针对会计学教育的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教育目标,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会计学教育存在问题
由于会计学专业在我国兴起相对较晚,因此许多问题都在进一步的探寻之中,会计学的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完全依照其他学科的教育模式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我国会计学专业的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会计学虽隶属于管理类,也存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我国会计偏重于财务会计,其应用性特别强,并且各高校对于要培养出初级、中级还是高级甚至注会的会计人才认识模糊,往往只是把这些理论课程全部讲授完毕当作任务完成,这必然给学生的今后就业埋下隐患。
2、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大多高校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会计理论的學习与消化,绝不仅仅是老师照本宣科就可以过关的,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应该适当的引入会计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3、侧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大都采用应试教育,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但是一到单位,面对成堆的账本束手无策,即看不懂账册,填制不好凭证,编不了报表,这该如何是好,让用人单位失望,学生本人又情何以堪。
4、教材的编排存在重复、课程的设置要突出重点,像中高级及注会教材内容存在大量重复,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教材也存在重复,这不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在校生宝贵的在校学习提升自己的时间;会计专业应用性强就应该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多留一些时间,而减少会计学专业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课程的学习。
5、缺乏对会计软件即会计电算化的重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大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电脑网络进行,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会计软件使用原理的教育,以适应现代会计发展的潮流。
三、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大学会计教育应该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教育,强调通才,但必须是在专才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会计教育应着重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而非记忆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但是,过分强调通才显然也是不合理的,会计毕竟是一门专业技术,会计教育体现专业特征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最好各个高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划分初、中、高级会计培养目标班,这样为学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或许会提高培养成本,但是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可以承担一部分费用,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又可以对学生培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2、改进会计教学方式,摆脱传统“填鸭式”教育,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并且要使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会计的实践性教学不容忽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日常实验课时数,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使学生把各门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聘任专门的实训老师,最好是从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聘任的专业人才,毕竟理论教育老师不一定对实践拿手,再者平时的业务处理有哪些细微的注意事项也可以与同学们交流。
(3)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日常教学环节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担任实训教师,寒暑假可以将学生分布在各实训基地进行轮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4、加强会计课程建设,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一方面是如何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如何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者遗漏;另一方面是教材的订购,会计制度变化很快,而一般教材是很难跟上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因此教材的选购应尽量采用最新版本。
5、对会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应该开设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会计电算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会计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载体,应该将其提到应有的高度,在以后的会计教育改革中将会越来越得到关注。
四、结束语
总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深化改革,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向企业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虽然会计教育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作为未来的会计工作者,希望为以后会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这也是全体会计人员共同的心声,让我们一起为此而努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曼利.本科会计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
[2]曲芳. 浅谈会计教学理念 改革会计教学模式[J]. 民营科技. 2010(12)
我国会计教育现状评析 篇4
一、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现状——量变与质变的严重脱节
(一) 会计教育规模快速扩张
近年来,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在短短几年内,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22%,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会计高等教育也有着类似的经历。表1列示了我国普通高校会计专业最近几年教育规模的增长情况。
注:本表中的数据分别引自教育部的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会计年鉴。
表1显示,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 在短短的6年内, 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由1998年的108.36万人和340.87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447.34万人和1 333.5万人, 与此同时, 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也分别由1998年的3.68万人和12.59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12.28万人和38.19万人, 会计专业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普通高校的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都在3%左右, 这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会计教育规模也差不多同步增长。
(二) 会计教育模式严重落后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 (潘懋元, 2001) 。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绝对不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单方面扩张, 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 (冯向东, 2004) 。然而, 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 会计教育模式却严重落后, 主要表现在:
1.培养目标趋同化和形式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会计人才, 也需要综合应用型会计人才, 更需要大批服务于会计工作第一线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然而, 长期以来我国不管高校是否具备足够的培养能力和条件, 统一将不同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成培养能够同时从事会计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人才。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这种“三位一体”的提法显然不切实际, 因此, 各个高校会计专业纷纷尝试着提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素质教育、通才教育或通才基础上的会计专才教育成为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目标定位的首要选择, 然而纵观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 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其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实际上, 培养目标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技术方法以及教师的素质等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等为支撑, 素质教育、通才教育或通才基础上的会计专才教育等不过是一句形式化的口号。
2.课程设置专业化和结构化。培养多样化的素质型会计人才要靠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等来实现, 然而, 纵观我国各个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 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照专业来设置的, 会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开设太多,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偏少, 课程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专业化倾向。结构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不仅与大众化教育环境下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矛盾, 也使得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3.教学模式单一。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教师综合运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以及模拟实践教学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市场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然而,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太快, 各个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习基地等普遍跟不上, 生均教育资源大幅下降, 师生比也逐渐拉大。过于庞大的学生规模和相对稀缺的教育资源不仅使得师生关系逐渐淡化, 也使得大班集体课堂讲授成为各个高校无可奈何的现实选择, 去企事业单位实习也逐步改为在学校内部进行模拟实习, “老师讲、学生听”仍然是各个高校会计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更是难上加难。
4.评价方式单一。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然而,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 入学选拔的唯一标准是高考分数, 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能力、素质的评价也是以考试分数为主。由于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方式, 那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常常被低估, 而那些死背书本知识、善于考试的学生反而被高估, 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实现优化配置。
5.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下, 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素质型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1) 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专业相关知识和理论欠缺; (2) 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会计实务经验更是严重缺乏, 由此导致上课不能联系实际, 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学生学习兴趣低落; (3) 中老年教师的基础科学知识较差, 主要表现为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偏低。
二、质变与量变脱节所引发的问题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 质变与量变的脱节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会计高等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
(一) 会计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众所周知, 我国现行会计教育体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种畸形的豆芽菜式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特点是基础薄弱, 知识面窄, 动手能力差, 没有后劲, 这种畸形的人才既不符合技能型会计人才的质量标准, 也不符合综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标准, 更不符合学术型会计人才的质量标准。究其根源, 主要在于: (1) 单一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会计专业几乎都按学术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 侧重于理论学习, 实务技能训练明显不足。不仅如此, 这种学术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畸形的, 因为在“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学生们平时只注重会计专业课程和外语等课程的学习, 而不太重视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学习, 学校往往也特别强调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 而不太重视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方面的学习, 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基础薄弱, 知识面窄, 没有后劲。 (2) 生均教育资源的急剧下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 各个高校的生均教育资源 (如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校舍、实习基地等) 急剧下降, 生师比更是逐年提高。根据教育部的教育发展统计资料, 1998年我国高校平均生师比是11.6∶1, 2002年这一数字提高到了19∶1, 部分高校的生师比甚至超过了30∶1。会计作为一个热门专业, 其实际生师比要远远大于全国高校的平均生师比,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 百人以上的大班司空见惯。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约束下, 过于庞大的学生队伍不仅使得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运用, 也使得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质量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 会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 (包括会计专业毕业生) 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 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过快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但更为重要原因则是我国教育制度落后、培养模式单一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 对不同的人才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会计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结合自身的培养能力和特点, 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各类高校会计专业却都采用了一种畸形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各类学生,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同质的、豆芽菜式的人才, 要理论没理论, 要技能没技能, 远离市场对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 相互之间恶劣竞争, 形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三、采取适当的措施改进我国会计高等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 我国会计高等教育量变与质变的脱节不仅导致了会计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 也产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因此, 采取适当的措施改进我国现行的会计高等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认为, 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体系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 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各个高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条件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 每个高校会计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培养条件并结合市场的需求对会计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而不应该刻意模仿别人, 千篇一律。就目前来看, 我们认为普通本科院校至少可以分成如下两大类分别进行定位:一类是有会计学博士点的院校和其他一些虽没有会计学博士点但综合条件较好的重点院校, 这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应该以培养精英型会计人才 (包括学术型会计人才和应用型精英会计人才) 为主, 而其他一些会计学科薄弱的院校, 应该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市场的现实需求, 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高职高专院校则应该完全回归本位, 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
2.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该与自身的目标定位紧密结合, 并结合市场的需求, 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合。就目前来看,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拓展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的范围, 在抓好学生会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强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的教育管理。素质型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厚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素养,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我国会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能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各个高校要切实抓好实习、模式实习和实地参观等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填鸭式教学是目前我国会计教师讲课的主要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知识的应用,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更是背道而弛。因此, 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以及模拟实践教学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讲授则应该以引导启发为主, 系统阐述为辅, 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建立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环节, 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4.评价标准多样化。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因此, 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应该从以学校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由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这就决定了学校不能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高低, 而要分别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记实与评议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不仅要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还要衡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认为, 教师素质的提高重点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 加强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学习。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会计教师尤其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数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方面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视野, 会计教师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2) 深入会计实践, 积累专业经验。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有助于教师讲课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授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 深入会计实务还能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把握会计实务的现实需求和最新动向, 准确地定位科研方向, 提高科研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向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2].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 1998 (3)
[3].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4].刘智运.多样化: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
[5].潘懋元, 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7].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8].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由于发展过快,目前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1.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拥有高级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人员极少,且大都集中在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管理知识,使得会计核算管理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2.人员设置不合理。
许多企业在会计人员的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私有企业而言,
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为了最大限度地精简人员,节约成本,往往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多是一些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能力;其二,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会计机构,
但是没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任用管理人员的亲属作为出纳,外聘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共组。
一方面忽略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使得会计核算的及时性难以保证。
3.存在违规行为。
相对而言,会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
而部分企业为了加快核算速度,往往无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核算流程进行简化,使得会计账目出现混乱的情况。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利用违法违规手段,对会计资料进行篡改,伪造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4.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
企业的内部监督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包括财务清查制度、稽核制度、定额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相关职能存在严重的缺失,导致企业的会计人员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职能错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二、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就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深化认识。
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化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会计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死存亡,认识到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首先,要设立相应的会计机构,并配置足够的会计人员;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视,确保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然后,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会计人员对于新的会计和税收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结合当前会计电算化的趋势,
培养会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和处理;最后,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强化企业外部监管。
强化外部监管是减少违规现象的有效措施,因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减少和消除违规行为,确保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建设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结合企业的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有: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
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可以从制度方面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小结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强化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6
关键词:企业会计;发展;对策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进步,客观上对企业内部会计水平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确保现代企业会计秩序井然,帮助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有效的管理决策。
一、企业会计工作现状
1.企业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即使具有设计良好的内部会计制度,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内部会计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要按照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决策更是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企业管理层滥用职权、越权决策出了问题,贯彻决策者意图的内部会计制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功能。
2.不相容职务的人员没有履行不相容分离制度
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不相容职务人员串通作弊,与此相关的内部会计制度就会失去作用。内部会计制度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目的使其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于不相容职务岗位上的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就失去了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内部会计制度也就无能为力了。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会计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内部会计制度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的。如果企业内部行使会计制度的人员在心理上、技术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对内部会计制度的程序经常误解、误判,或者不负责任,执行会计制度马虎了事,那么再好的内部会计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很难发挥作用。
3.企业会计信息化带来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会计带来了便捷,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电子商务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并熟练各种财务管理软件的操作。同时,会计信息化带来的还有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因为网络黑客的泛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企业的一些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防范意识不强,不注意经常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处理和日常维护,导致杀毒软件过期、网络病毒的感染。其他方面,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也会导致文件的损坏以致无法恢复,最终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大多数企业会计工作还有很多问题
(1)大部分企业未设计各类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的相关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运行水平,不仅取决于会计部门工作的质量,而且还要受企业其他各个部门和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还应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活动中的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凡是企业各部门业务活动中的会计反映方式和控制的规定,均属会计制度设计的范畴。
(2)如果企业内部行使会计制度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会计制度的正常发挥。如果企业内部行使内部会计制度的人员在心理上、技术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对内部会计制度的程序经常误解、误判,或者不负责任,执行会计制度马虎了事,那么再好的内部会计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很难发挥作用。
(3)从我国现状来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会计人员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实务与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4)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大多数企业认为本企业经营业务少,资金往来单一,不需要建立内部会计制度,有的企业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会计制度,许多会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一些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制度时,没能充分考虑到它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无法使内部会计制度真正融会、贯穿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不能保证其有效运转。
二、解决我国企业会计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组建一支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内部会计制度在实施中,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制度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和会计人员的违规行为,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不但要增强他们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更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效益。
2.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要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对内部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通过外部审计对公司的内部会计制度以及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通过自查和外部审计,及时发现内部会计制度的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堵塞漏洞,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3.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主要具有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4种职能。其作用主要是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防护性作用是通过内部审计来检查和评价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发现那些不利于本单位目标实现的环节和问题,防止其造成不良后果。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审查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从而协助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以最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单位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会计制度缺陷,应当按照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会计制度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有关部门报告。
4.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加强监督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必须要解决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电脑病毒入侵及水灾、火灾等各种因素影响,数据容易被破坏,因此必须做好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保密控制,主要控制措施应包括: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会用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机房环境保护,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另外针对网络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等,企业应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功能等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5.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确定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对制定的审批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 ,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企业内的费用支出要实行“一支笔”审批,编制凭证先审核后记账,开具支票实行印鉴分离复核制,堵塞各种漏洞,使企业的财务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轨道。
6.内部牵制制度
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的指导思想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一项业务或事项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承办将会出现错误和舞弊的职务。一项业务如果由两个或两个部门以上经手办理,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因为它具有相互复核和相互监督的功能;使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个人或单个部门,因为必须要两个以上人员串通才能进行,而串通舞弊必然加大被发现的可能性,从而增加舞弊的风险。实行职务分离,合理分工,权责兼顾,相互制约的机制是内部牵制制度的核心,也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积极性,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7.岗位轮换制
建立岗位轮换制度,是对经手钱物的人员必须定期轮换。定期轮换可以暴露出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难以暴露的错误与舞弊,是事后控制的有效方法。单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并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需要岗位轮换的不仅仅是出纳人员,只要直接经管财务的人员都应当定期轮换,并在轮换的同时进行审计。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景春:对中小企业的会计现状及管理规范化的思考[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刘 胜:我国会计现状评析[J].财政监督.2006(18).
[3]高 志:浅谈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发展[J].同煤科技. 2007(03).
[4] 葛劭芳:从历史及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会计的现状[J].北方经贸.2007(10).
[5]孙若江 徐晓红:论中小企业会计现状与规范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6]林 琳:加入WTO对我国会计现状的冲击与对策[J].汽车科技.2000(05).
[7]秦荣生:我国企业会计的现状及改革途径[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1(04).
[8]赵晓林: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现状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1(05).
[9]盛 英:论中小企业的会计现状及管理规范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3).
[10]宋长宏: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信息化建設中的应用实例[J].商场现代化,2010(11).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之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以来, 我国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教育也得到不断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中, 高职院校学生所占比重较大, 故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较大, 其会计教学理念及方法能否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 能否满足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 都将面临严峻考验, 而传统会计教学理念及方法目前正表现出诸多缺陷, 这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突显。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新时期的会计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
会计人才市场即会计高职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其中, 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具体表现。目前, 会计职业资格直接表现为各种证书, 具体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税务师证书等。随着国际大型集团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落户及发展, 除上述资格证书外, 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等一系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逐渐成为会计人员求职的法宝。另外, 会计职业资格还间接表现为各种“经验”, 如事务所经验、行业经验、企业经验等。因此,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带来的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职场准入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着。
二、会计高职教育的现状
(一) 会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 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 但在会计教育目标上却侧重不同。目前, 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通才加专才的教育, 而会计高职教育的则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将会计定位成记账、算账的财务人员。而事实上, 现代会计由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而成。一方面, 通过财务会计, 向投资者及相关报表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及经营收益。而随着现代企业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会计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 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而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目前, 会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 目标定位过低。目前, 高职院校偏向于仅将会计专业人才定位成从事会计事务性工作的人才, 这与中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无太大区别。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应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且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型高级人才。
其次, 目标定位过窄。目前, 高职院校侧重“专才”教育, 忽略“通专结合”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才教育由于其特定的工作能力, 在传统型机械化的工业化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专才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会计人才不仅仅拥有会计知识, 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运筹学、金融学、统计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知识面过窄, 必然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 进而影响其就业能力、职业能力。
再次, 目标缺乏前瞻性。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在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 后续教育力度不够, 这也是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从事会计工作的原因之一。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曾经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毕业时成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成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专业人员。所以,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目标应致力于培养社会一贯的持续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 忽视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将此部分作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 且篇幅不大。正是因为这种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 导致许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职业生涯受损、专业会计公司倒闭, 甚至最终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和社会价值危机。
(二) 会计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会计高职教育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会计人才的质量。目前, 我国会计高职教育课程己经形成体系并逐步完善, 但仍存在一些缺点。
第一, 过于偏重基础理论, 缺乏实践教学, 或者虽设置实践课程, 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足。
第二, 专业课比重较大, 相关学科比重较小, 甚至空缺, 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学科之间彼此独立, 忽视彼此间的关联性。
第三, 授课内容有较多重复, 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存货管理、变动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及《税法》在基本法律概述、票据支付、税法基本原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重复。而这些课程彼此独立开设, 任课教师之间交流不充分。
第四, 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当今世界各国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 都特别注重通才教育, 无论哪门专业, 都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课程。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分为五大类, 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 显然忽视了对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的学习。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计算机知识不足, 知识面过窄, 也进一步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三) 会计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外, 还必须遵循恰当的教学规律,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相对传统和落后, 大多数学校基本上还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板书或PPT演示、学生听课或记笔记为主, 忽视对知识的应用。显然,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能与当下日新月异的会计环境相适应, 反差越来越大, 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四) 会计高职教育的教材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材的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其教材仍有不少是对中专教材的延续或对本科教材的压缩, 自身特色不足, 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 滞后性明显。其中实践性教材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 由于缺乏配套的实践性教材, 大多高职院校采用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往往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职能, 而忽视会计监督职能。由于课程设置重复, 学科与学科间没能很好的划分, 编制的教材知识点重复, 或者由于编写时间以及编者本人实践经验的缺乏, 这些教材在实践适应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 目前的会计实践教材, 其内容几乎均只涉及制造业的一般经济业务, 对其他行业, 如房地产、物流、金融、保险、证券等涉及较少, 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 而更愿意录用具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的主要原因。
再次, 在选择实践资料时, 容易产生两类极端。一是过于强调真实性, 照搬照抄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 而未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导致实践资料缺乏代表性。二是过于强调大众化, 一些教师根据教材编造实训资料, 使得实践教材成为书后练习的延续, 缺乏真实性。
最后, 个别教师缺乏责任感, 以一劳永逸的心态, 为减少备课量, 教材几年不变, 在会计准则每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的现代经济环境中, 这类教材无疑对学生具有误导性质, 何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 会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想提高教育水平, 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随着教育结构的改革, 我国培养出相当数量的会计学硕士、博士, 然而, 这些高学历的会计人才却不愿进入高职院校从教。一方面, 较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的课时量高得多, 但收入却低很多, 因此,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获得更高学历完成进一步深造之后, 偏向于流向本科院校或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 较会计实务工作相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跨国企业和大型集团越来越多, 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这些企业在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远超高职院校的教师, 而且在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面, 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年轻教师晋升难度相较大型企业而言大得多。
其次, 目前高职院校整体的氛围是重科研、轻教学, 导致许多教师将搞好科研作为事业成功的关键, 而忽视对教学的研究。诚然, 科研对于提高教师素质甚至学习名声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教师最主要的目标是教学, 科研也应为教学服务。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以教学为中心, 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 并最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最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 他们年轻富有活力, 但同时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在繁重的课时量和科研双重压力下, 许多青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修培训、下厂实践, 导致他们无法在实践操作上对学生作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指导, 这也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实践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高职教育培养应当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为主导, 建立适应新时期会计环境的培养目标, 设置合理的课程, 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 编制行使有效的教材, 依赖强大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备从业技能和道德、具备适应岗位能力、具备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我国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环境相适应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富.会计人才市场呼唤会计高职教育目标改革[J].大众科技, 2005, (11) .
[2]毛维筠.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现状与改革的建议[J].高教论坛, 2009, (2) .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建议 篇8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一) 培训机构牟利驱动, 将培训合格率作为重要指标
大中城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部分授权给大中院校办理, 但在会计管理部门办公机关的周围, 大大小小的会计培训机构星罗棋布, 其中不乏代办培训测试一条龙服务的, 这些机构属于“公司”, 追求利润是其原始驱动力, 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少数机构还打出保证过关, 不然免费再学, 这样保证高通过率既迎合那些“工作忙没时间参训的人员”的需求, 也降低了培训成本, 如果不真正加强监管, 提高“公司”牟利驱动的风险, 国家要求的继续教育将成为一纸空文。
(二) 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培训能力有限
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很难办好继续教育培训, 但作为一项工作又不得不办, 处于两难境地。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财政部门不能直接办理培训, 然而在县级城市一般没有大中院校, 持证人员数量不大, 社会机构兴趣不大造成现实中要么财政部门继续办理培训, 要么委托“属于”财政的会计学会办理。但是县级师资力量薄弱, 能够跟踪会计改革更新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讲解的人不多, 另一方面成人培训的现场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三) 基层单位培训内容单一
一般情况下, 省级会计管理部门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规范继续教育的内容, 各地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培训课程及内容, 但实际中各地确定的培训内容各不相同。由于明确规定24小时的学时, 加之限于培训的“规模效益”, 每年确定的课程不过二三项, 相对处于不同行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参训人员而言, 内容单一, 指导性不强, 造成一些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需要, 给培训的组织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 会计继续教育缺乏内在动力
一些单位不支持, 会计人员不愿意, 导致会计继续教育缺乏动力。很多民营企业存在一个共性, 即由企业所有者管理财务。许多属于财会人员的工作都由企业主直接完成, 会计人员只需要做些初级工作, 企业主不愿意花钱让会计人员带薪参加培训。在规模稍大的企业, 财会岗位分工细化, 片面知识即可胜任, 现有知识即可对付, 缺少更新知识的压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更是缺乏知识更新方面的压力。
(五) 较高的学习成本对一些会计人员形成压力, 特别是乡镇参训人员
虽然会计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在各种压力下逐步降低培训收费, 但由于教师课酬逐步提高、场地等隐性成本无法降低, 加之财政专项经费难以到位, 收费还处于会计人员不满意状态。会计管理部门对于会计人员比较集中的乡镇可实行集中办班, 但一些在边远乡镇工作的会计人员, 其参训成本则相对较高。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策及建议
(一) 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一个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税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大幅降低收费标准, 割裂培训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利益关联。对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监管, 开辟顺畅的出局机制, 迫使培训机构树立品牌第一、赚钱第二的理念。
(二) 社会力量薄弱的县级城市, 会计管理机构要集中优秀会计人员, 培育本地师资力量
选择较强沟通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 选派其参加高层次的培训, 更新知识。鼓励会计管理机构的员工参加各种会计考试, 坚持学习, 敢于走上讲台, 培养其成为稳定的会计继续教育资源。
(三) 采用菜单式课程, 实行小班制,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会计培训部门可试行分行业分层次的课程设置, 既有国家出台的会计制度也有报税等实际操作, 并将各项课程列成菜单, 有必学和选学两部分, 供参训人员自由选择。缩短报名和上课之间的时间, 实行小班制, 加强现场管理, 严格测试, 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四) 实行网络培训, 改进培训方式
网络培训是会计人员培训发展的方向, 便于反复学习、异地学习, 也大大节省会计管理机构的费用, 其学员信息、学习进度、测试成绩都可以动态掌握, 方便准确。此外, 还可组织人员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 请企业财务总监宣讲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 组织规模较大的会计知识竞赛, 且这些活动都属于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实施中也能得到了许多会计人员的支持。
(五) 鼓励自学及参加各种会计类考试, 用活用足“视同完成”
政策《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通过考试可以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实际工作中, 一些会计人员坚持学习考试, 其学习的内容很多比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更新更深。因此, 会计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 主动告知其“视同完成”继续教育课程。此外, 还可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前培训的内容, 以帮助其备考和继续教育合二为一。
(六) 帮助会计人员再就业, 为企业和会计人员双向选择提供平台
可利用会计网络平台收集会计人员的求职信息, 从而为企业推荐称职的会计人员。在目前金融危机情况下, 很多企业处于关停状态, 很多会计人员下岗待业, 会计管理部门可选择继续教育成绩优秀者, 将其信息整理并积极推荐给外地的相关岗位, 这样也可让许多会计人重新走上岗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9
(一)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会计的变化越来越快,对会计人员的适应性、灵活性、知识更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的空间拓展将越来越广阔,对会计人员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会计不再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更多地作为一个有效管理控制的手段和工具,会计人员要在资本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管理、人才资源管理、跨国投资决策及长远发展规划等方面出谋划策。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成为具有超前意识和敏锐眼光的全方位的知识型人才。这需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地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既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人员自身能力培养的必然过程。
(二)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要求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我国会计事业的大规模发展,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起初是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会计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又引进西方一些会计理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入,西方先进的经济组织理论的传入,相应的会计理论、方法也随之改变。2006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对会计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这种新变化、新理论的不断出现和形成,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三)会计手段逐渐信息化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接受继续教育
会计手段信息化是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会计信息化。实现会计信息化必然对会计人员产生影响,其结果是高速、高效的现代信息处理工具替代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使得会计人员“铁算盘时代”成为过去。这就迫切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对会计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以适应信息化进程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会计人员队伍落后状况要求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会计人员约1200万人。具有大专学历的约占35.71%,具有本科学历的约占5.54%,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约占38.22%,中级职称的约占10.67%,高级职称的仅为0.48%。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我国会计工作混乱,法制观念薄弱,侵占单位财物、作假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落后状况。
二、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会计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作为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给予了必要的关注,有关法律法规对会计继续教育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如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做了宏观性和原则性的规定,其第39条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这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2005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20条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第22条规定“各单位应鼓励持证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为了进一步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2006年11月20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就有关继续教育的任务、内容、方式、学时、组织管理和实施要求等作出了具体的政策规定。这些规定对促进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从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各级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有些只想从继续教育的学员中捞“外水”,会计继续教育走形式;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中大多数是因为跳槽、晋升、加薪等需要,否则参不参加无所谓。即使是因工作需要参加学习,也是敷衍了事;单位领导对会计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模糊,缺乏关心支持;继续教育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会计人员知识水平高低与职责岗位要求不同,把不同级别和不同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教学,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培训对象的要求,影响了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先进的、多样的培训形式,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还未得到广泛运用,这与继续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的需求极不适应,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建立必要的评价机制,会计人员缺乏学习动力,继续教育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等。
三、改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目前已被世界众多的发达国家所认同,并已成为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要大力宣传,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在全社会中达成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共识。会计作为单位管理人员绝不能满足现有的一点知识,应通过继续教育积累和存贮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拓展创新能力。各单位要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单位发展结合起来,积极筹划,为会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创造学习条件。
(二)整合和丰富继续教育内容
国外的会计继续教育注重层次性和广泛性,如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分级设置。这对我们具有借鉴作用。可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按会计人员的级别和岗位进行合理分类,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扩充丰富,确定相关教育内容,设置教学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可分为:按各类会计人员基本素质要求,开设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部控制规范、经济法规等课程;按照各类会计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开设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讲解等课程;针对中级会计人员提高知识水平、增强职业判断能力等要求,开设金融与证券业会计、破产清算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相关会计案例等课程;根据提高高级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开设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进一步发展能力,开设英语、计算机等选修课程,以提高学员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要想在会计继续教育中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开发一流的课程外,还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先进、灵活。在国外,由于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职业后续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培训方式上,目前至少可以分为5种:课堂培训、在岗培训、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和自学课程。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第16条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大力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教学模式。这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我国会计教育无疑是一个挑战。
(四)建立继续教育与人员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会计人员通过学习,提升了个人能力,其所在单位也是受益者。用人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努力建立起一套继续教育与人员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把会计主管部门提供的本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考核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聘职务以及人才流动的重要依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要记入个人的技术档案,随同人事主管部门,装入会计人员的个人档案。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肯定,对会计人员是一种激励,能激励会计人员主动接受新一轮的继续教育,从而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单位本身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的用人机制,革新“一张文凭保一生”的传统观念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从近年来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践来看,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全社会中形成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共识,倡导终身教育理念,整合和丰富继续教育内容,采用先进、灵活的教学手段,建立继续教育与人员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改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篇10
一、招生规模
(一) 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 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 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 (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 。在过去的15年中, 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 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 而到2002-2004年, 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 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 (如图1所示) 。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 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 Leadership Group (APLG) 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 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 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 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 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 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 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 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 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 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 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 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 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 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 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 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 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 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 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 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 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 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 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 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 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 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 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 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 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 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 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 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 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 (见图2) , 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 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 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 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图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 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 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 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 (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 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 如注册会计师证 (CPA) , 注册管理会计师 (CMA) 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 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 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 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 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 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 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 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 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 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 自主命题。另外, 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 只有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余学校对于政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 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 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 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 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 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 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 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 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 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 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 然后进入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 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 才能开题, 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 论文发表的质量和数量上, 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 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 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 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 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 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 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 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 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 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 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A/APLG研究显示, 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 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 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 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 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 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 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 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 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 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 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 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 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 由国家下拨培养费, 不仅学费免收, 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 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 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 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 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 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 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 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 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 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 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 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 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 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 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 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 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 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 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 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 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 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 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 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 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 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 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 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2008) 的观点, 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 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 越写越多, 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 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 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 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 宁缺毋滥。
(三) 采用导师组制培养模式
首先, 导师组制可在学生入学时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减少对专业方向的要求;其次, 导师组制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博士生有更宽松的选择范围。现阶段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仍然以职业导向型为主, 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则以研究导向型为主, 博士研究生所需要适应和掌握的思维和方法与本硕学习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异。前面一到两年的学习期间作为两种教育的转换和缓冲, 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该领域范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经历一段博士阶段的深入思考之后, 博士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 再定研究方向, 能够更好的发挥和表现自己, 从而有益于最终的研究成果。而导师组制则便于提供这样的选择机会。
(四) 提供国内外博士同等就业平台
在我国会计学界大举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 国内外博士在就业待遇上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例如, 很多高校对于归国名牌院校会计学博士提供30万以上的年薪, 而录用的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 只是按照普通教师薪资等级。这样的制度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即国内高校内部不认可自己培养的博士或认为国内的博士研究能力确实有限, 对于外部的用人单位和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学生从该信息就可以判断出, 国内的博士确实“不值钱”。虽然经过更加长期、严格训练的海归博士在研究水平上普遍相较国内的博士研究水平更高, 但在引入人才上的标准设定的不统一, 就相当于按照学业背景在一开始就将人才归了类, 而最终会打击国内会计学博士生的研究热情。加大引进会计人才的力度与投入是放眼长远的好事, 但机制设计的不合理, 代表了一种有偏的诉求和导向, 将来必定会影响国内整个会计学博士教育市场。因而, 在会计人才的引入上, 应秉着开明、公开的选拔态度, 为有能力、有研究前景的会计学博士, 应提供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环境的改良, 为我国的会计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从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的多次讲话和财政部于2005年启动的高级会计人才工程可以看出, 国家对会计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视。在过去26年间, 我国的会计学博士研究在管理学科研究领域已经体现出了其富有成效的一面。近年来已可以在国际研究主流听到来自我国的声音。展望当今我国会计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我国制度背景的案例研究、实地研究、经验研究, 坚持研究范式的国际性和研究问题的本土性, 即将我国转型经济下的会计问题作为国际间的典型问题置于国际学术平台中去研究等系列问题。大任当前, 在美国会计学博士培养成熟机制的标杆下, 探索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文化属性、经济特质的会计学理论人才队伍,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绪缨:《论现代管理会计方向博士生培养、教育中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财会通讯》1998年第12期。
[2]张为国、陈信元:《全面开展博士生教学改革—造就跨世纪会计学术带头人》, 《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3]方拥军:《我国会计教育问题研究的轨迹与展望—近十年研究评述》,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5年第4期。
[4]姜国华:《关于会计学学科建设与会计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07年第2期。
[5]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 《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6]王军:《解放思想、再铸辉煌——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7]金莲淑:《认真总结改革发展经验, 再创会计理论事业辉煌》, 《会计研究》2008年第7期。
[8]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 《会计研究》2008年第7期。
[9]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 《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浅议当今社会的会计伦理现状 篇11
关键词:会计学;伦理;诚信
一、会计与伦理学联系的理论依据
会计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既有管理学的理念也有经济学的思想,不但包括数学知识的技术应用,也包括道德理念的规范制约。
会计伦理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以合法的手段从事会计管理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借助会计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习惯,社会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良心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其核心是职业良心,其任务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价值目标是纠正丑恶引导向上。
在会计学术理论研究中,伦理法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在会计理论形成和会计技术建构过程中尚占有一席之位。伦理法或称道德法,它要求按照一定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标准,以此作为会计理论建构和会计技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会计技术伦理的基本核心是由诸如公允、公正、真实或如实反映之类的概念所组成的。早期著名会计学家斯科特(D.R.Scott,1941)把这些概念视之为会计理论建构的主要方法论标准①。美国会计史学家亨德里克森也将道德标准概括为“公允、真实、正当和无偏见”。公允概念意味着财务报表没有屈从于不适当的影响或者偏见,它还意味着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忠诚的,没有违背商业惯例,有着良好的职业判断力。公允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也许无法进行实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属于伦理心理学的范畴,用于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任,而且其在现实中的内涵也可能是千姿百态的,但他的确树立了会计技术规范的一种理想信念,并成为会计孜孜以求的目标。
会计不单单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也是一门社会性的学科。在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伦理道德对它的约束,如果一门社会中的学科失去了道德的监督,那它的意义又将何在呢?
二、会计与伦理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地发展创新,会计也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得到不断发展。而在却忽略伦理道德的约束,出现了在21世纪之初,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就像流行病毒及其诸多变种,会计的伦理道德已淡然无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公信度也已所剩无几了。
最近几年,中外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导致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成为了众矢之的,人们对会计伦理的迫切需要已然成为了大众的心声。在中国,2016年的金亚科技自查报告披露的2014年度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非流动资产、未分配利润、净利润等9大财务指标合计调整金额接近12亿元,如此巨大会计舞弊,作为审计主体的立信会计事务所实在是难辞其咎;2012年10月,万福生科上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事项。而更让市场震撼的,无疑是与万福生科同属于湖南地区的上市公司紫光古汉。公司披露其财务造假等多项违法事实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2005年至2008年间,紫光古汉连续四年累计虚增利润5163.83万元,占其对外披露利润累计额达87.04%。国内财务舞弊案列层出不穷,如新大地、阳煤化工、天能科技、海联讯等等,已经是我国证券市场变得乌烟瘴气。在美国,安然事件的会计造假行为给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狠狠地一巴掌。作为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龙头老大,美国接连出现的会计舞弊案,如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手段进行违法操作、南方保健虚构收入的财务舞弊行为、泰科公司用并购机会操纵“准备”科目财务舞弊行为等等,让这位老大哥脸面扫地。不难看出,在这样的一个国际环境下,会计伦理已然被人们所遗忘。正如潘序伦所言“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如果会计没有真实性作为基本保证,那么会计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还会危害大众的利益。
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中小投资者、股东的基本承诺,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供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决策。如今,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然偏离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实证性研究,必然会导致会计的灭亡。而且再进行实证性研究时,采取的数据也将会有很大问题,导致错误的结论。结合现在的现实情况,提倡会计伦理道德是必不可少,也是势在必行的。
三、会计伦理的完善之法
为什么这样的现象愈演愈烈呢?从根本上来讲,利益的诱惑战胜道德。当利益和道德发生冲突时,经济利益道德带来的效用水平高过了道德的效用,选择了利益。而且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西方思想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的冲击,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利”,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监管不严,没取到制约、监督的作用。因此,在加强会计伦理方面,本文提出几点想法。
(一)“理性经济人”向“现实的人”转化。在许多事项,倘若去掉“理性经济人”假设,换入“现实的人”,一旦不在规范化的场合(如企业),由于人的非理性因素导致对会计计量方法的偶然性选择,会计结论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因此,在进行会计教育时,不但要加强“理性经济人”的教育,更要加强“现实人”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并作出理性的专业判断。
(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对待坚持职业道德准则的会计人员,要给予适当奖励;而对于违反道德准则的会计人员,给予惩罚,不仅仅是道德的处罚,还要在法律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给予应有的处罚。这样必须加强法律的监督,制定完备的法条,严格地规范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并且,经常地评价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操守,就如现在国际上经常使用评价方法——“360度评估”,就是通过以上级、下级、同事和客户了解他的情况,更加全面评价他的会计职业道德。
当前,会计学术研究领域更多地崇尚实证研究,而少了些会计伦理的研究。当然,本文并不批判实证研究,只是认为如果一味地进行实证研究,不进行伦理会计的研究,那么会计终将变成只懂得如何做賬的技术机器,没有思想、灵魂,给社会带来给多将是无穷的灾难。诚然,会计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长期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不但要让会计深入会计人员心中,更要深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中。(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注解:
① 在斯科特看来,会计提供信息时应当能够公平地对待所有利益集团,即为“公正”(justice),财务报表应当保证真实、精确而没有错报,即为“真实”(truth),而公正、没有偏见和不偏不倚的表述即为“公允”(fairness)。转引自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第四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参考文献:
[1]胡永平,蒲思竹.“两论”合一的会计本质——基于会计职能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
[2]许家林,杨海燕.伦理学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2011,(2).
[3]史圣冕.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12).
会计教育的现状 篇12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在校生、大三毕业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包括近两年) 的从业人员。受访的在校生和大三毕业生来自于我国中部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 (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 ;从业人员是指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 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会计、出纳等财经工作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我们向在校生、大三毕业生和从业人员分别发出了530份、470份、300份共1 300份问卷, 剔除未回收、信息不完整以及信息不符的问卷, 有效问卷量分别为435份 (占82.08%) 、227份 (占48.30%) 、57份 (占19%) 共计719份 (占55.31%) 。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就业意向、获得的证书和能力的自我评价三个部分。对于问卷中“如果有机会再次进入大学选择专业, 您是否选择会计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为369人 (占51.32%) , 不会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为350人 (占48.68%) , 可见当前教育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将受访者分为以上两类群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要求受调查者对能力的自我评估方面用0到5之间的分值来进行评判, 例如:通过在学校的学习, 您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0”代表“完全没有”, 而“5”代表“提高很大”。
1. 学生就业选择。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要教育和正确引导毕业生,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那么掌握学生所从事或打算从事工作的信息就能帮助我们引导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以适应不同的择业需求, 也能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学生目前实习或工作的类别。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为使数据具有代表性, 此表中的受访对象是毕业生和从业者共284人, 愿意选择会计专业者占50.70%。下同。
(2) 受访者未来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两组数据发现, 学生对工作的预期和实际选择都较多集中在本专业或相关领域,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与专业无关的领域。深入分析发现, 有三分之一不愿再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其他工作 (或实习) , 其未来就业意向的比例有所上升;而愿意再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从事财会类工作 (或实习) , 并且未来就业意向也是如此。但总体而言, 近半的受访者从事出纳或会计工作 (或实习) , 那么学校就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才”能力为主, 并辅之以“通才”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生不同的择业需求。
2. 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分析。
由于无法对受访者的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价, 我们将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证书作为评价其学习成果的一项标准。由于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其对在校期间能力提高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故本文以从业者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为基础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受访者的评价是否与现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指出, 这些受访者对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评价并不等同于受访者的实际能力, 而是作为受访者能力要素的一种参考。
(1) 学生获得的证书。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2) 学生自我评估在校期间的能力提高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注: (1) 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 按照总体平均值排序。“0”表示“完全没有”, “5”表示“提高很大”, “3”表示“一般”, “4”表示“较高”。 (2) F值和P值来自对会计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从业者三组平均值的ANOVA测试。**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除最后一列, 其他括号内的数字都表示标准差。 (3) 除了带^标志的几项, 我们对在校生和从业者进行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 团队合作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7) , 其他项目统计结果显示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0.01的显著性水平) 。
表3反映了愿意选择会计专业的受访者与不愿意选择会计专业的受访者在学习态度上是有差别的, 从获得证书的情况来看, 前者比后者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积极性要高。
表4结果反映了受访者总体能力平均值为一般, 方差分析表明:受访者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只是一般水平, 而且表明在校生自我评估所提升的能力时存在高估现象 (在校生3.30>从业者2.79) 。除了学习能力、应付考试和创新能力等几项的评价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其他项目的差异非常明显 (0.01的显著性水平) 。
可以看出, 学生对其学习能力和应付考试能力的评价介于一般与较高的水平之间, 而且从业者比在校生的评价要高。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校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是通过在校的学习确实使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受访者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差异则可能说明这种能力难以自我评估, 但对于其他各项, 特别是基本账务处理、工作适应期、财务软件应用和职业风险判断的评估则说明目前学校对学生的“通才”能力培养存在严重不足。
二、结论与思考
现实就业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具有“通才”能力, 就业竞争的激烈性需要学生具有“专才”能力。总的来说, 学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不应把学生当成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且对于不愿意再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此问题更加严重。这深刻表明, 学生的择业多样性需要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现行的教育模式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缩小这种差距, 教育机制应能提高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并开发研究适应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综合性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对相关事务的处理水平。那么, 学校教育机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 制定政策让有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财会类专业。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应做到面向市场,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还需要教育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这就需要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多方面的交流, 使学校制定的政策具有科学性。如:邀请成功商业人士进校开展讲座之类的活动;实行校企联合, 及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并由学生和企业将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 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再调整培养方案。另一方面, 由于现实就业竞争激烈, 并且有部分学生不会从事财会类工作, 那么培养模式应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以通才教育, 以避免培养的学生只懂专业技能, 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延长。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现代会计教育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杨哲旗.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 2007;8
[3].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4;9
【会计教育的现状】推荐阅读:
会计教育现状调查汇报05-17
会计教育的目标05-19
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08-12
会计学生的诚信教育12-29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09-02
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10-23
会计素质教育的实施12-30
会计人的诚信教育07-28
会计职业教育的责任论文09-11
会计教育改革的新视角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