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状

2024-11-04

教育现状(共12篇)

教育现状 篇1

职业教育的发展制约着分流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教育就要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 使“职业教育普通化, 普通教育职业化”。强化“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 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就业理念, 在保证两大教育体系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础下, 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分流方式, 帮助不同能力、兴趣、志向的学生, 从各自不同的起点出发, 进入理想的学校, 获得满意的职业, 得到最优化发展。以下是我对职业教育与分流教育现状的看法, 提出来与大家共探讨。

一、职教发展空间“身子瘦”, 分流教育没根基

当前,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十分重视,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在短时期内拥有相当规模的教育硬件, 连最基本的教材多数内容都有些过时陈旧、且一半以上在实践中用不上, 设备的不完备出现“黑板上种庄稼, 作业本上修汽车”的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状况。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师资力量的薄弱, 职教教师有很多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 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 很难达到职教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职教发展的要求。我县职教中心有2500多学生, 现有文化课教师153人、专业课教师71人, 其比例为6.8:3.2, 低于国家规定5:5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试行) 》 (教职成[2001]8号) 规定:专业课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 。显而易见, 教师缺口严重, 专业教师缺口更严重, 部分新兴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 教师智能结构单一, 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数量上职业学校不断扩招, 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 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2到3门专业课的情况, 如此大的工作量,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部分老师由于没有职教工作经验, 教师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能力, 这样的老师在传授理论基础时当然是优秀的, 并且在加强智力技能培养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最终只会把职业教育引向纸上谈兵的境地。办学规模扩展迟缓, 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没有充分激发。以我县2014年为例, 据统计, 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2190多人, 其中有1000人升入普通高中, 920人进入职业学校, 两者之比接近4.6:4.5。此外, 尚有150人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近几年又是学龄人口高峰期, 高峰期职业教育的形势将更严峻。

二、职教经费不足“日子紧”, 分流教育没后台

《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规定“从2006年起,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20%,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 但实际情况是难以兑现。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要比普通高中高得多, 根据专家测算, 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一般应是普通高中的2.5~4倍。而从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来看, 2012年, 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普通高中为2593.15元, 中等职业学校为2977.45元。

近三年来, 我市职业教育共投资4000多万元, 其中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达3074万元, 新建校舍26800平方米, 新建实训基地5个, 装备实验室30多个。近年来我县政府虽然不断加大投入, 但目前我县的职业教育总体投入仍然偏低, 投入的资金还不够用于学校基础建设, 对于学校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实习材料基本没有资金保障, 全靠教育自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 突出表现在实验器材、实训设备配备率低, 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差距很大。如计算机专业使用的计算机配置落后, 学校每年都需拿出10多万元进行维修、升级;汽修专业现仅有两台实训汽车模型, 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 学生培养成本逐步加大。如一名学生要达到电焊初级工水平, 仅消耗的焊条、铁板及用电等费用就不少于650元, 而中级则至少需要1300元;钳工初级不少于850元、中级不少于1200元;数控车工初级不少于450元等。投入不足使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 无法进行必要的职业实习, 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 使办学条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长期的经费不足导致学校购置设备、聘请教师和外出考察等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三、办学招生“路子窄”, 分流教育没生源

国家虽然提倡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但是学校本身师资、财力等跟不上, 导致开展的培训技术技能水平不高, 实践操作水平不强, 从而不被学生、家长、社会认同, 对职业教育有片面认识。受“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进了大学才能成才等陈旧观念的影响,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子女读普高进大学才是他们感到“荣耀”的目标, 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甚至三流学校, 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上职业技术学校。另外不少独生子女存有怕吃苦的思想, 认为进机关当“白领”待遇稳当, 到工厂当“蓝领”低人一等。因此, 在他们眼中似乎上职校就没前途、没出息。根据我们对全县8个乡镇的4所初中生进行的关于“在校初中生升学意向的调查”发现, 当前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意向与经济社会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条件和政策影响因素等无多大关系, 主要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因为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 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就职发展的第二甚至第三选择,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大部分人在接受义务教育完毕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现在职业教育在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低,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太看好。职业教育是为现代大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 只有国家的现代工业发展比较好, 职业教育才有根, 才能扎根到土壤里去。所以说职业教育不是没有生源, 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职业教育为人们接受。

我国生物医药、化工、能源、通信、汽车制造、金融、保险、咨询、物流、会展、空乘、海员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 这些行业中的大部分单位还没有想到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因而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提升空间。

四、职教就业分配“进门难”, 分流教育没前景

职教就业分配“进门难”是职业学校面临的根源问题, 也是增加生源吸引力的关键。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尽快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如果走出校门所面临的就业机会竟不比走进校门时多, 则职业教育显然是失败的。从我县近些年来接受职教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形势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 还是没有一技之长, 缺乏过硬本领, 上职校与没上职校没多大差别, 职教生与社会青年同抢一个岗, 同挣一碗饭, 谈不上什么就业没就业问题, 真正吃职业饭的学生不到20%, 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流入社会以农民工的身份上岗。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 如何让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迈好第一步, 而且是坚实的一步, 是我们职教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下, 国家提出了“两年资助一年顶岗实习”的政策, 大大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学生读书及就业的问题。要走出校园, 向社会要“订单”, 主动迎上去。

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一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和重点。但很多学校的某些专业甚至没有专门的实习对象, 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等于放假。同时有些与学校联系好的企业对实习生的对待要么放羊, 要么拿来当廉价劳动力, 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多数当操作工, 跟班, 所学知识用不上, 更不用说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就是企业, 如果与市场的联系不够, 不了解我们的毕业生是否满足需求、适应市场, 那么再好的教育也会最终成为闭门造车。

初中实施分流式的教育模式, 既有利于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 特别是职业技术素质, 又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水平, 摆脱过去那种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使有心接受职业教育的西部地区的孩子有能力接受, 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摆脱贫穷。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初中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参考文献

[1]王保昌.农村初中后教育分流与中职教育研究.保山师专学报, 2007 (06) .

[2]李昊凤.初中学生教育分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2009年硕士论文.

[3]张慧霞.农村初三学生教育分流意向问题调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硕士论文.

[4]董泽芳, 沈白福.试析农村初中学生教育分流意向.湖北大学学报, 1997 (06) .

教育现状 篇2

一、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我们调查的10个乡,每个乡基本只有1到2所完全小学。生源不够有两个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二是很多孩子随打工的父母外出求学。不够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一个学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20名左右学生。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学校,意味着10-20几里开外的孩子要么只能在简陋的学校宿舍寄宿(这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每个月需要缴纳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要么每天一大清早(一般是5点多)起,翻山越岭10-20几里路,赶在早晨7点50前到学校,每天放学再花同样多的时间赶回家,典型的两头黑。二是老师数量不够、专业单一。每所完全小学,一般只有2到3名老师。大家可能要问,6个年级6个班,3名老师怎么够?生在城市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复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坐2-3个班的学生,老师轮流给三个班的同学上课。一个班的同学在听老师讲授一年纪数学,另一个班的同学可能正被老师布置写三年纪的作文,还有一个班的同学可能被老师布置做2年级的数学作业,这样轮番教学,老师勉强够用。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音乐、舞蹈和画画。与全能相对应的是,每门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等教学,那就别想了,没有这个师资力量!

三是学习没有目标。由于大学费用高涨、以及就业压力,现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泛滥。很多家长认为,反正读多了书也找不到工作,还要加重家里人的负担,不如少读。于是,很多孩子在家长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从小学起就厌学、贪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没有几个认真读书的,把读书视为9年义务教育任务,早点混完玩完。

四是老师责任心有待加强。说实话,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那些从事复式教育的,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一般人难以想象。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代人普遍的利益至上论,很多小学老师把教学当成简单的谋饭吃的工作,上课时简单应付,下课后没有认真备课,而是沉迷于搓麻将等娱乐;甚至还有的地方出现了两个老师承包一个学校的做法(即两人包揽所有教学任务,领取编制内应有人员工资)。可是我们要想到,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教育子孙后代的重任,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以上这些还只是中国中部省份不太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那些偏远地区,则还存在着校舍破烂、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生无钱读书(虽然免了学费,但还有生活费等)等情况。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

/////////////////////////////////////////////////////////////

由此产生的几个问题

1、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增大

3、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4、不同程度的危房威胁着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

5、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6、农村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需要建议吗?下面有几点:

1、提高认识,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

3、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4、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

农村教育存在的生活方面的问题 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归结:

第一个方面是领导理念方面的问题:一些农村学校的负责人,由于干时间长了,出现身心疲劳,工作上出现惰性;管理上墨守成规,无法带领全校师生让教风和学风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景象。

第二个方面是民主生活得不到全面的展示:校长总是认为学校的钱就是因该完全有自己主导,由于学校经费收支的不民主导致了教师群体内部怨声载道,最后影响到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三个方面是教师队伍中老一代民办代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无法摒弃老一套“填鸭式”等老一套传统教学方法,更无法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这类教师群体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对现代教育教学的管理。

第四个方面是学生家长存在着本身素质不高,不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互补作用。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而一些家长总认为学生成绩的来源完全是老师教育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完全尽不到辅助辅导的义务,农村教师承受着一年到头”一肩挑”的压力、、、、、、、、、、、、、、、、、、、、、、、、、、、、、、、、、、、、农村家庭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教育的方法不当。

二、家长文化水平低,家中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

三、重男轻女,家教失衡。

四、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

五、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合理,他们忽视小学阶段的教育投入。

六、中国农村教育的最大的悲剧,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问题。

总的来说,由于家庭监管不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有时甚至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去年吴村镇王某由于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的留守儿童发生冲突,被砍死在广丰县一网吧内,让外出辛辛苦苦工作了多年的父母回来面对的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的人局面。

学习教育问题。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农村地区对网吧的管理也难以做到那么严格,据我们走访调查及暗中观察的结果,乡镇网吧中的客源90%是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中小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有时还会敲诈一些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由此也会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初三学生王某平常喜欢上网,但是家里又穷,无力承担经常上网的费用,于是,他就把双眼盯上了该校初二学生小李。小李家是开商店的,在家又是独子,且胆子又小,所以王某先后向其敲诈勒索100多块钱。后被小李家人发现,才制止了这件事情。而王某也被学校记大过处分。

道德教育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看父母,父母怎么做,他们便会怎么做。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但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我以前也是一个留守儿童,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到人家地里去挖红薯到山上烤起来吃。而现在的乡下则是盗风盛行。我们所调查的吴村镇某生产队,外出打工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地方里到处都是空房子,又没人料理,所以那些留守儿童经常到房子里偷东西。现在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教育现状 篇3

中国的大多数留学生ABC说得好,可就是不知道《论语》。将中国大陆学生的优秀作文与台湾甚至港澳学生的优秀作文比较后就会发现,大陆学生往往更长于写作技巧的钻研,精于布局谋篇,但他们的作品却明显少了深层的文化底蕴,思想缺乏深度和广度。如果再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便会发现,许多中学生的精神世界相对贫乏,人文素养相对低浅,人格操守相对脆弱。可以说: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有聪明没思想。凡此种种表现在:不借助参考书便读不懂课文尤其是不借助翻译书便读不懂古诗文;作文立意肤浅,语言没有文采,词汇贫乏,甚至文理不通。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积累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积累少得可怜。

中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看的是卡通、休闲杂志,聊一些网上游戏、娱乐排行榜。一些中学的校刊也开辟专栏介绍时尚,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很少阅读名著。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走出了孩童似的无知与懵懂,但又缺乏成年人的理智与成熟。他们从小就看着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痴迷上了网络,还为自己所感知的语言为荣,相反却讨厌那些乏味的文字,把一种错字、一种感受、一种心得用一种图案去表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语一言的学习,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而且助长了年轻人浮躁的风气。面对充斥着社会的各式流行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光靠限制和破除是不够的,还急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建设,上述情况说明,在一个人的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学教学阶段,我们有必要丰富和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成为一个有较高文化品位的跨世纪新人。

二、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应对措施

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这就不能否定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说人文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教育活动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着来自教师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显性的行为特征方面的,更重要的却是隐性的精神品质方面的,这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与长久。我们不能指望个人综合素质有欠缺的教师能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也难以想象没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师能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熏陶。从教育人和受教育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人文教育的主体。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眼光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尤其需要补一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其中包括人文教育的三个层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这三点中最重要的当属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培养教师的人文态度,陶冶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人文精神才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赋予知识、方法以活的灵魂。

2人文环境的塑造

以鲜明的主题环境熏陶人。环境育人的理念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我认为,并非学校或班级里的一切环境只要与育人联系起来就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的,环境不一定要奢华,但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环境文化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个与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主题。

以温情的爱心感化人,创设人文教育的情感环境。也许现在有一部分教师把教书育人仅仅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会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爱心,所以推行爱生教育并非是老调重弹,而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爱学生是一种人文情怀,更是教育中创建的一种必要的人文环境。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这里更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在我们的教育中应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班级学风建设更应符合人文精神的标准,正如前文所述,人文精神要尊重“人”,表现“人”,造就“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人”。优良的学风就是引导学生广泛地积累知识,多方面锻炼能力,不断完善个性人格,将自己造就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3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使学生自然接近人文精神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使学生自然接近人文精神对学生的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习惯培养与形成过程中逐渐接受传统文化。

4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知识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篇4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

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 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

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 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 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 落实教育教学目标。 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 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 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

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 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 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 课堂内容单一。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 教师教学目标单一, 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 并且, 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 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 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 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

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 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 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 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 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 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 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 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 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 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 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 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 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 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 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

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 这些问题, 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 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 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 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 在接受学校教育时, 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 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 课堂内容单一。

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 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 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 (IEP) , 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 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

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 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 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 场地紧张, 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 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 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 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

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 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 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 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 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 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 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

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 区别对待特殊学生, 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 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 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 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 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 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 所以,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 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Rud juinbull, (方俊明, 译) .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 2009.

[3]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7 (6) :56-58.

深圳教育现状分析 篇5

深圳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历史短、速度快。2013年成为全省首批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14年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310所,在校生(含在园幼儿)195.8万人,教职工17.6万人,基础教育规模和上海、北京、广州接近。深圳教育发展主要特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底子薄、势头好。2010年前深圳市高校较少,更没有985、211院校,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高起点建成和筹建一批高校,并和一批国内外顶尖名校签约在深合作办学。

二是基础教育质量优、学位紧。深圳市高考成绩居全国全省前列,省级普通高中比例、公办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比率、教师职称学历达标率等指标全省领先,但由于适龄人口特别是非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入学门槛低,基础教育规模增长较快。

三是职业教育规模小、水平高。深圳市职业教育规模相对较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全国领先,全市有12所中职学校(近50%)成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

四是民办教育比例高、优质少。深圳市民办中小学占38%,民办幼儿园占96%,两项比例在全国大城市中均为最高,但优质、品牌民办学校比例低,还不能很好满足市民对选择性、特色化教育的需求。

关于深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我们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五个方面阐述,涵盖各级各类教育,逐一分析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高等教育方面

深圳市存在着整体规模偏小、缺乏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层次偏低、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深圳市下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未来10年,深圳市将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坚持现有高校和新建高校协调发展,较大规模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并举,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步推进,重点发展大体量(万人规模)本科层次以上的大学,重点打造理工科、医学类学科和专业。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领导提出了包括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师资、与境外著名高校共建特色学院、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等六条举措,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50个以上,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30个以上。基础教育方面

深圳市存在着学位紧、班额大,质量提升任务重、区域发展不均衡、教师配置标准低、优秀人才引进难等问题。如深圳市人口增长迅速,基础教育质量好,就读门槛相对低,导致学位紧张,公办学位缺口较大,生均拥有教育资源量和北京、上海等城市差距较大。对此,领导提出四条对策,包括:

● 一是强化督政督学,将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的建设情况将纳入区委区政府的绩效考核,强化办学水平评估。

● 二是加快学位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拟新改扩建16所公办高中和17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预计增加学位24.33万个(包括普高学位2.83万个,初中学位6.2万个,小学学位15.3万个),并建立学位供需规划“631”机制、完善教育用地规划协调联动机制、优化深圳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政策和积分入学制度等。

● 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研究制定集团化办学的系统扶持政策,依托优质学校,组建若干个教育集团。预计未来3年,增加2万多个优质高中学位。

●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优化教师系统培养机制,加强民办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

职业教育方面

深圳市存在着培养体系不健全、产教融合政策环境不健全等问题,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断头路”现象,缺少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对此,领导提出四条对策:一是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加快建设深圳技术大学;二是优质发展专科职业教育,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内一流迈向国际一流;三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德国、瑞士等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按照国际一流的设备设施标准、师资标准、质量标准联合创办高水平职业院校;四是大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立法、财政和集团化等更扎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探索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真正激发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民办教育方面

深圳市存在着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低,教师待遇低、保障不健全,校长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领导指出,下一步:

一是“托底”,通过加强日常监管、深化实施办学水平评估、强化扶持政策导向等,加强对薄弱民办学校的扶持、引导和监管;

二是鼓励优质发展,鼓励优质民办学校集团化、连锁化和联盟化发展,优先鼓励支持举办优质民办学校和高端国际化学校;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对民办学校在扶持资金使用、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确保学校政治安全、校园安全;

四是推动国际化学校建设发展,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端优质国际化学校,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特色的教育选择。

学前教育方面

深圳市存在着学位压力大、可持续供给能力不足,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如近5年幼儿园数量和在园幼儿年均增幅近10%,“十二五”期间全市幼儿园建设完成率不到三分之一,民办园比例、改造园比例和未达到市一级标准的幼儿园比例过高。领导指出,下一步:

● 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督政”,强化区一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开发商建设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法定责任,提高幼儿园规划实施比例。

● 二是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修订《深圳市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加强对尚未达到规范化要求的60所左右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制订薄弱幼儿园办学水平提升标准,针对近300所薄弱幼儿园开展“托底改薄”专项行动。● 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品牌资源输出等灵活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活力和优势。

● 四是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机制,提高幼儿园教师待遇。

浅析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6

“学生真难教,孩子真难养”当今老师和父母叹息道。下面是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1、披着一头乱糟糟的发,被睫毛膏弄花脸的女孩子手握电话气势汹汹的吼着,如旋风一般差点把正进入校门的我撞倒。看那样子真像从鸡窝里惊飞出来的赖抱老母,“咯、咯”叫得震天响,两支手臂犹如旋风中的树枝急速地转动着。第二天市纪委、教育局的同志到学校调查教师殴打学生事件,原来昨天从我身边风驰电掣般闪过的学生,她父母把老师告到市纪委了。

事件起因滑稽可笑:该学生迟到三十分钟,老师请她站着,她扮鬼脸,伸拳头,见引不起轰动,又去掀前桌男孩的衣服,要把男孩的头包裹起来,老师生气的走过去用力拉她,她伸手一挡,在推拉中搓坐在地,老师想把她拽起来,剧烈挣扎的她大哭大闹:“老师打我啦,老师打我啦。”边哭闹边冲出教室。拨电话告诉她家长:因为肚子痛上厕所,上课迟到了一会,老师罚站,还打她,把她当成一条死狗,摔在地上拳打脚踢,手上擦破了皮,手臂肌肉被拉伤,大腿疼痛得走路都困难,犹如蚂蚁咬遍了全身……疼爱孩子的父母听了心急火燎,加之孩子打完电话就关机失踪了,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子夜不归宿,急煞了父母,于是一状把老师告到市纪委……

2、“呯”脆声声击打在门上的巨响惊得正在报名的师生抬起了头。“哪位老师那么牛,居然敢剥夺我儿子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再不给我儿子报名,我就到教育局去告,到市政府、州政府去告。”只见一个长得五大三粗、醉意浓浓、步子踉跄的不速之客闯进办公室,站在中央边捋衣袖边雄纠纠的发话。那模样真像在战场上杀红眼的勇士。

二、教育长河中的纷杂支流、巨石、暗礁简析如下

1、纷杂支流:片面解读法律法规,公民在利用法律法规进行自我保护时,不能全面解读。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宗旨是保证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学生及家长充分利用了这一条, 认为老师在学生迟到三十分钟后罚站,是老师不尊重学生在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老师不该是血肉之躯,应该是神;老师不该有过急举止,老师的七情六欲应该摒弃。学生是天王老子,老师就该做仆伏在他脚下的臣民。试想学生出入课堂怎能跟进公园一样?就算花钱买张门票可以自由出入,公园里也不得随性攀折花草树木啊;试想大街上的汽车司机如果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出入,那岂不是要在街头表演汽车碰碰会吗?那血肉模糊、尸横遍野的惨境会让观者心花怒放吗?

2、林立的巨石:岗位制改革依据太单一,教师处于尴尬的境地。如“让教师的职称重新打散以提高岗位待遇”的活动,很多学校评定的方案都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为准绳,教的学生考得好,这老师晋级相应分值也就提高了,考砸了这老师就是糟糕透顶,晋级就该与他无缘。老师的含辛茹苦不是关心和爱护学生,而是自讨苦吃。老师天天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这补那,及时批阅学生考卷忙到深夜的行为被学生诵唱成:“为了职称,大义凛然,昂首挺胸奔赴教育试场——”;当因家访疲惫不堪的身影出现在学生家门前,学生不是热情牵着进屋,反而是当作瘟神一般恨不得遁形逃离。

三、河床拓宽之我见

1.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除了突出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外,更应该让孩子学会尊重人。新生入学期间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学生排演小品,家长做知识问答等。让全社会都懂得“互尊”才可能让尊重发挥得淋漓尽致。教育是主观能动性的,教师有权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达成教育目的。让全社会的人都来支持教育事业,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让全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的人格和教育成果。而不是让社会中一知半解的人瞎乱起哄,那等于是搬砖头来砸自己的脚。

2.保护教师的人格。国家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却没有颁布维护教师权益法,教师职业道德把教师隔离在空中楼阁中,站在高台上的教师处于“高处不胜寒”的难堪境地,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拿教师示问,搞得教师在教育线上如履薄冰,举步维艰。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千秋万代,按理教师的地位应该很高,可从“教师是盐巴,味道有点咸,家家都需要,就是不值钱”的歌谣中看出教师可任意挥洒消费。难怪有些青年才俊口中念念有词“家有三斗粮,不做教书郞”。在今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才量斗高的学子们并没有因为就业难而蜂拥奔赴教师行业,教师待遇低,根本吸引不了社会上的有志之士。

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 篇7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及其成因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1. 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有组织的“职业枪手”队伍;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小米粒大小的耳机等高科技作弊工具。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而周围同学对这种行为也熟视无睹,甚至表示可以理解。

2. 在就业过程中随便违约。

不少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对未来选择的重要性,他们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对违约不以为然。因此,签约后的随便违约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的就业秩序及对用人单位的诚信。

3. 恶意欠费。

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是困扰学校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的难题。贫困学生数量的增加是其主要的原因,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在恶意欠费。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缓交甚至不交学费,而把家长给他的学费用于自己的高档消费,更有甚者还夸大自己的经济困难申请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这些不诚信行为,使高校在资助贫困生的问题上出现了真假难辨的尴尬局面。

4. 拖欠贷款。

国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在求学上的经济困难,设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制度,但少数大学生贷款后诚信意识较差,还贷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由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增量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银行经办机构的积极性。尽管新政策考虑到了银行的风险,但银行方面仍然不能免除“后顾之忧”,严重影响了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制度作用的发挥。

5. 同学关系淡漠。

由于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缺乏对他人足够的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同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诚信。

(二)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

1. 社会环境没有良好的诚信氛围。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转型期,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不诚信现象。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反而被一些人认为聪明、有能耐,出现了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消极现象,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 高校诚信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诚信理论教育方面,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这显然滞后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许多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形式过于单调和说教,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三是管理不到位。大学阶段任课教师不管事,班主任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又大,弄虚作假就在所难免了。而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也存在一些关系和后门,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四是生源素质下降。高校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学生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亲人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关爱,为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正是这些教育的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4.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欠缺。

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经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受到冲突,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学业与就业等的诸多压力,使他们感到无所是从。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

5. 诚信缺乏约束机制。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再加上“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制影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德育素质教育,使诚信缺失现象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诚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诚信氛围

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高校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宣传教育的各个环节,全方面多角度开展诚信理念的宣传,以引起全体大学生和全社会的重视,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规范政府行为,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在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各行各业开展诚信活动,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

(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理念

“以诚信为本”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基础课、专业课,从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活动,都要把诚信的内容加进去,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另外,要加强对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教师的示范性和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教师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职,是否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诚信意识。教师做到自尊自重,视诚信如生命,学生们才可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真正了解诚信的真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从家庭教育来看,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

(三)完善大学生诚信机制,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1.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诚信承诺书。由学生与所在学院签订并要求学生认真遵守;二是电子诚信档案。包含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情况、经济状况、校园卡使用记录、特别记录等,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

2. 健全诚信评估机制。

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3. 健全诚信奖惩机制。

主要分为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即褒奖机制,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与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研究生保送等挂钩,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更着重于防患未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和不诚实守信方面的惩罚措施,采取将有失信行为的大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公布,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加大其失信的成本,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做人都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督促学生能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

总之,大学生是青年的代表,是文明的象征,是未来的希望,是祖国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摘要:社会诚信的缺失、诚信约束机制的缺乏以及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弄虚作假、恶意欠费、拖欠贷款和随便违约等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出新一代具有诚信品质的高素质大学生,应加大诚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理念;完善大学生诚信机制,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缺失

参考文献

[1]徐伟东.关于诚信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2008,(1).

[2]王庆材.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6).

[3]陈颖.开展诚信教育,创建和谐校园[J].新课程研究,2008,(3).

教育现状之思考 篇8

虽然追求升学率本身没有错,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正如伟人所说“真理和谬误就差一步”, 这种追求过强了, 势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影响孩子们将来发展的潜质的生成。我们知道, 在教学实践中, 考试是判断学生成绩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 考试任何题目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同样的题目只要是第二次出现, 多么精妙的、本来具有的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也就会丧失, 这个题目也就会自然变成是单单考察再认再现这样浅层的能力东西了。只要不是高考 (高考体现考察高层能力的题目比较多, 因为高考试卷是新题) , 不论平时是哪个级别的考试, 几乎全都是旧有的题目的重新组合或者简单的翻版而已, 所以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相当差。用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 必然不能显出或者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 考试结果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客观。而且此类题目做得越多, 学生越是思维受到禁锢, 越受到麻醉, 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和毛病。由此也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 实现不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这和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 而不是只知道旧知识的书呆子。

那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立多种评价方法, 形成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把发展性评价放到突出的位置。当然理论上的设计并不难, 但实践上综合性多样化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首先应该和社会合拍, 也就是把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学校、课堂或者考场, 比如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要列入考察范围之中。再者在学校要建立常设的评价机构, 教考分离, 教评分离, 评价机构要实现专业化、科学化。

从人本教育看当下中小学教育现状 篇9

一.从人本的角度看教育的目的

从广义来说,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从狭义上来说, 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 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看, 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首要目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 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也包括知识、技能等刚性东西的发展和情感、性格、品质、毅力等柔性东西的发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人发展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深层次、人本的追求。幸福是心灵的愉悦感受, 是精神的满足, “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存在价值、生活目标与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一种满足感。”[1]。人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美好的生活, 而幸福是人美好生活的体现。因此, 从人本的角度讲,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要以追求人的最终幸福为根本目的和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 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应该与幸福携手, 使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二.素质教育倡导下中小学生的负担现状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一种符合教育发展特点的教育, 更是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自从1999年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状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在只有语数外、史地生等考试必考的科目, 美术课、体育课有了, 音乐课也有了。而且在近几年家庭、社会对学生减负高呼下, 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下也采取了种种措施, 课程少了, 时间短了。下午学生四点左右就放学了, 这给予了孩子们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这也是素质教育推行的结果。在看到素质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素质教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随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减少, 孩子们也没有在减负的呼声中变得轻松起来。许多学者对学生幸福的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幸福感在下降。随年龄的增加带来的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的压力自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抢跑’———幼儿教育小学化, 小学教育中学化”。2012年两会委员80岁的王永志带来的调查报告显示:“戴眼镜的学生人数随年级增长而“直线上升”。在调查中, 自称感到学习有压力和压力大的青少年占到75.4%, 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在家每天学习时间1.5小时以上的占63%。有63%的孩子正在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各种辅导班、补习班, 每人平均参加四五个, 多的达9个。在一所小学, 121名毕业生中, 留在本片区中学的仅有20人, 101人舍近求远上了其他学校。而在一个人口4万多的街道办事处辖区, 分布着50多家培训机构。”学生负担现状令人堪忧。

三.中小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原因分析

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 知识改变命运,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美好的未来。特别是穷人家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贫穷的命运。伴随人们对教育经济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育与未来收益之间这种割舍不掉的联系,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教育是为通向幸福生活的法宝。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家长、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 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力越来越大, 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教师与教师的竞争、家长与家长的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动力, 没有竞争的压力发展就会收到阻碍。然而, 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过大的竞争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课业负担过重, 心里压力过大, 毕业意味失业的社会现实……学校不在是孩子们乐学的天堂, 假期不在是孩子们自由的时光, 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发不完的愁……沉甸甸的书包、枯躁躁的教室、睡不饱的觉……够成了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素质教育的倡导使得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 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竞争的时代, 基本上在所有家长和教师眼中“偷懒”就会落后, 真正的减负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发掘其根本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负担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来自家长的压力。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希望孩子们考入好学校, 找个好工作。学校给孩子们减负了, 放学早了, 但是一个个家长选择了把孩子交给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他们担心孩子落后, 希望孩子比别人优秀。奥数班、作业班、特长班…...孩子们一放学就奔赴另一个类似学校的各种机构。竞争低龄化加剧了家长的这种心灵。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敲门砖, 好教育意味着高学历, 高学历意味着好工作, 好工作意味着好生活。“好好学习”成为每一个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导。

第二, 来自学校。

学生的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 关乎学校的生源、效率和声誉。升学率来自学生的成绩, 没有学生的好成绩就没有好的升学率, 没有好的升学率就没有好的生源, 没有好的生源学校就生存不下去, 升学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判断学校业绩的重要标准。学校与学校的竞争, 学校对政绩的追求, 使得学校不得不想进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 减负归减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多留作业、变向鼓励孩子们进入各种各样的辅导机构。如此下去, 负担如何减得下去。

第三, 来自教育体系。

如今的教育制度, 升学要考试, 升入好学校要好成绩, 孩子们不努力学习就进不了好学校, 进不了好学校就意味远离优质的教育资源, 就离好学校越来越远, 离好工作、好生活越来越远, 在这样的考试压力下, 孩子的负担怎么能不重!在一考定天下的局势下, 为了所谓的将来的命运, 为了所谓的幸福, 除了埋头苦学, 学生还能干什么?在考试成为学生晋升高一级学府, 进入优质学校的唯一途经下, 学生、家长、学校不得不围绕考试转。然而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不完善的, 重分数、轻能力, 重死记硬背、轻创新实践, 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期盼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期盼学生幸福、健康?加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式学习为负担, 没有兴趣。

教育本该是一种幸福的过程,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体味知识的力量, 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本该是一件多么美好, 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在如此重荷下, 学生感到最多的是学习是累人的, 学习是枯燥的, 更何来在幸福中学习, 使幸福成为教育的结果?在过重的课业负担下, 教育与幸福只能是不可及的此岸与彼岸。

四.解决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策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 追求人的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 作为社会活动的教育自然要以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玩是孩子的天性,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更是对他们成才快乐的剥夺, 而这些又往往带来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让教育携手幸福, 以幸福开始才能以幸福结束。抓住幸福, 就要从学生减负开始。

1、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目的。

从教师做和家长起, 转变观念, 树立人本的教育目的,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灵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 减少刚性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课程和趣味课程在发展孩子身心中的作用。

2、完善学校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不少学校为了高升学率将学生的音体美课减少甚至有名无实, 只是摆设。这即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 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重视音体美的课程, 将音体美课程的考试分数作为升学分数的一部分。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机制, 起到择优录取、选拔人才的作用, 无论从竞争带来的动力也好, 还是从对合适人才的考量上讲, 社会需要这样的选拔。要正确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从内容上, 将一两项选修课列为必考课, 科目由学生选择, 这样及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又可以选拔优秀人才。从制度上, 严把质量管, 对有选修课带来的考试选拔主观性建立严重的监督体系杜绝考官徇私舞弊, 为考生打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摘要:减负已是老生常谈却总也减不下来, 反而越减越重。只有挖掘学生课业负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教育的最本质的目的入手, 揭示教育的人本目的即对幸福的追求, 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寻求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人本目的,幸福,中小学减负

参考文献

[1]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2)

当下高师合唱教育现状与教育塑造 篇10

一、对当下高师合唱教育现状的思索

(一) 合唱教育是当代发展的趋势所向

当下学科交叉的教育现状要求合唱这种综合类艺术形式广泛开展, 高教音乐教育在多年来在探索与积累之后, 也在自我更新中发生着改变, 这是当今高校音乐教育成功的原因所在。新的高校音乐教育的观念让高校合唱音乐教育的定位日渐明晰, 凸显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主体地位。教材内容的扩展, 让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自我更新, 也提高了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科学细致的教学体系加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是高校音乐素质的保障, 而高校合唱活动的展开和实践, 使这些理念和革新融会贯通。而合唱教育也是音乐教师体现人生价值和职业幸福感的助推剂, 这是一个双赢的事业。

当下的高校合唱教育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音乐人类学基础上以实践为中心触及多元化、本土化的合唱作品。这些改革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教学手法为辅助,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愉悦感, 让艺术审美回归到学生主体。

(二) 合唱审美观念与评教思路逐步更新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确立基础上, 艺术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但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下, 高校音乐教育在多媒体、多元传播的社会环境下, 引进外国新教学法和更新高校音乐教育理念也刻不容缓。以往的合唱学中认为, 很多人分几个声部加上一个指挥, 就是一个合唱作口, 对学生没有量化式的要求, 使得这种活动开展之后效果不明显。这种只重结果不关注演唱和听众个体的做法, 在当下高校合唱艺术教育中得以改善, 对于声部、音准、节奏等这种音乐的缓急、疏密的基础性追求, 转向了更具质感的训练。宏大的场面和音量, 只是厚重情感的物化表现形式, 在表演处理上加入持续低音、增加和声的作法会让感情更有层次感。在高潮处除了重音、快节奏和高音区的旋律之外, 还要有厚重的低音区支撑、线条清晰的中音区描述音乐事件, 在对演员的歌唱上要求放而不白、厚而不闷, 这样的高潮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持久绵长。音乐如诗, 合唱则是赞美诗, 是众人为一种心情的呐喊, 有放纵更是包容, 而合唱的音色更像一幅立体感强烈的3D画作, 真实、动人又不失优美。在高校合唱体验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熟悉人声之间的和谐把握, 还要学会人声与器乐“和鸣”的能力。大学合唱教育过程中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 这是学生直接从合唱活中受益的保障。在合唱活动开展, 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鉴赏的审美自觉性。教师专业细致的指导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便捷地收获感悟, 而客观、中肯的评价刚会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认识错误的重要性。

(三) 合唱艺术让教育从音乐转向人

20世纪后半叶, 国内外教育界发起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的改革浪潮。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大潮, 围绕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摈弃了传统的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教学法, 转用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是一场关注个人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革命, 诸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德国的音乐发展每个学生的能力、英国关注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等, 都是为学生自我能力的充分体现而做出的改革, 让每一个大学生的表现成为一个享受过程。这场改革落实在合唱教育中, 是让从培养喜爱合唱音乐的兴趣开始, 在提高学生的自律、表达能力的同时, 提高其专注、协调素养, 这些转变都表明, 关注教育成果首先应该关注音乐的第一主体——“人”, 将教学目标从“音乐本质”转向“人本质”。

二、合唱艺术中的教育塑造

(一) 合唱教育让个体走向奉献

常人能从音乐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从音乐中找到勇气和信心, 因而成为文化修养、情感素质的重要标志。而合唱艺术正是将人声置于宠大的音乐体系中, 寻找整体性的奉献感。在较大型、完整的合唱艺术中, 除声乐表现形式外, 还包括时代性的创作技巧手段、伴奏的音乐形式、作品体裁相对应的乐队配置等等因素的参与, 对表演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 在这种表现方式中有着个人的奉献精神。正因如此, 合唱艺术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比器乐更直接细腻, 使观众与表演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共鸣的桥梁, 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合唱培养下的纪律性是没有争辩意识的, 合唱教育要求音乐作品表演时旋律和节奏精确, 个体无条件服从整个作品体系。与此同时, 表演者在进行合唱艺术表演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音乐创作, 在这个全新的创作体验中培养了听觉的辨析能力和音乐多重思维能力。因而每一次好的排练或演出, 都是难得的精神享受之旅, 合唱艺术魅力展示的同时心灵得到了升华。

(二) 合唱教育让说教成为自觉

合唱审美教育能够打动人的灵魂和引出精神, 合唱审美艺术的普及让社会和谐更具体。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德国教育家、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 宗教改革的歌曲是宗教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合唱中, 对于艺术和谐与美的追求自觉形成意志, 是众人统一的、自发性的, 它比行政的约束更有温情和说服力。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 让学生在合唱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对作品严谨、出色的演绎中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康德认为:“要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的道德的人, 不能单纯依靠道德规范来约束, 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对美的追求, 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 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 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的人, 并由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因大学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 所以合唱艺术教育让“教育”的说教整合在音符中, 让冰凉的警告化作温情抚慰心灵。而合唱艺术的审美也以全新的姿态作用于学生的精神领域, 并左右着人的观念和日常行为。

(三) 合唱教育能够体现人文关怀

当代高师教育中合唱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除了给学生提供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机遇外, 更是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和乐观精神。合唱艺术审美和实践, 内在充实人的情感世界, 外在提高学生气质, 让学生智力多元发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塑造自我意识时能够保持积极的良好心境。在合唱实践中多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与环境的统一, 学

浅论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刘华安 (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 由于流行音乐具备的时代性、文学性、情感性、新奇性、美帅性、易学性, 让大学生对流行音乐如此热衷。同时自己身为大学生的一员, 也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能正确的接收流行音乐, 吸收精华, 去掉糟粕, 让我们的身心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流行音乐;原因

当代的大学生, 都是一群充满活力的“80”“90”后, 他们都喜欢追赶潮流, 所以任何时尚的东西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 并在以后热捧它, 时尚的音乐也是如此, 现在的大学生都钟爱流行音乐, 那么他们为什么钟爱流行音乐?现在社会是流行音乐高速发展的时代, 音乐人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歌曲, 也造就了一个个星光闪耀的明星, 这些歌曲有的优美动听, 有的火爆热烈, 有的高亢激昂, 有的低沉婉转, 凡此种种, 都有一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魅力使你不得不陶醉其中, 比起古典的高雅音乐更具有流行色彩。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音乐艺术门类充实着大学生的心灵, 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等众多音乐门类, 使得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欣赏与消费, 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迅速、有效和广泛。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和幻想未来使得大学生迅速成为了追捧各种音乐的一员。流行音乐成了学生最热捧的音乐种类之一。

对于大学生为什么钟爱流行音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流行音乐的时代性吸引大学生

所谓流行音乐往往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流行音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在发生着改变, 这种改变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气息。所以流行音乐有着过时与流行之说。大学生热爱的流行音乐一般都是与他们同时代的能产生共鸣的音乐形式相通的。大学生是最能反映时代的前沿的人群之一, 无论社会发展到了什么状态, 他们的接受能力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捕捉时代的特点, 接受并适应。

二、流行音乐的文学性吸引大学生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 歌词的魅力是不能磨灭的。流行音乐的歌词大致反映的内容只要以爱情文学为主, 社会文学为辅。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人群, 一般比平常人的文学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都要强。歌词往往是很直接或者隐晦的歌唱感情的内涵, 大学生能够很快的捕捉并深刻的理解。很多大学生都热爱文学, 文学中的绝大部分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描写, 人伦或者天伦的关系, 往往是最受重视的, 当然在现在, 大学生越来越对社会现象感兴趣, 对国事天下事都有了解, 所以现代文学所反映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情感大学生都是能够接受的, 何况是艺术化的歌词文学。

三、流行音乐的情感性吸引大学生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生理状况正是产生情感的最热时期。对异性的吸引和喜爱是天生的, 在于异性之间的交往中, 大学生自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往往又容易被诗化。流行歌曲中的歌词经常会反映这种男女之间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人的思想与歌词产生强烈的共鸣。有共鸣, 喜爱的必要因素就已经存在了。大学生通过各种流行歌来抒发自己各个时期的不同情感体验, 有时欢乐, 有事沮丧, 有时悲伤, 有时疯狂。流行音乐总是能够在最佳的时机出现, 或者说大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有了新的情感表现, 想唱歌的时候, 总是能够找到与之情感对应的歌曲, 并且有事那么的贴切, 所以没有办法不喜欢。

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拥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合唱审美中, 对人生真谛的质问, 正是对人文关怀的关注。这种关怀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自由与平等, 是一种宗教性的终极关怀, 具有神圣性。让人与身体、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 正是宗教和音乐的最终目的。融天、地、人、神为一体, 超越了个人的情感

四、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吸引大学生

流行音乐中音乐表现的元素是多元化的。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电子音乐与传统音响的碰撞, 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这些都充满着新奇。大学生天生就对新生事物感兴趣, 凡是出来的新生事物无论好坏, 总是先拿来再说。这种强烈的拿来主义也推动大学生时代性的动力。新奇的东西往往有表现为高科技, 所以这与大学生这个时候接受高等教育的时代不谋而合, 这也是潜意识中的对科学的热爱的表现。

五、流行音乐歌手的外表吸引大学生

由于市场化的流行歌坛, 歌手的高富帅是少不了的。要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 外形是第一印象。唱片公司总是能发现并培养出很多帅气或者漂亮的歌手, 根据歌手来培养出一大群粉丝, 有了固定的人群的追捧, 就不愁销量。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人都喜欢美的东西。大学生容易在感情最容易触动的时刻, 出现这些漂亮帅气的歌手, 往往就能够满足他们的心里对美好的最求, 也希望自己的追求者有这样的条件, 要是没有, 歌手的外形与内涵就会成为大学生的美好的憧憬, 成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当然有时有点盲目过分的追求, 但是这也反映了大学生爱美的事实。

六、流行音乐的易学性吸引大学生

我们经常在讨论一个问题, 就是大学生为什么总是喜欢流行歌曲比喜欢古典音乐多, 其实很简单, 除了以上的各点以外, 容易学唱是很重要的。人总是有惰性的, 容易的东西能够很快被人接受并传唱。流行歌曲不像古典音乐, 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才能获得一定的鉴赏或者演奏的能力。流行歌曲的获得是不需要任何门槛的, 只要你不是哑巴就能够学唱, 没有太多的技术要求, 朗朗上口, 旋律节奏简单, 歌曲意境通俗易懂, 所以不仅仅是大学生, 就是小学生都能很快的接受, 所以流行音乐能够吸引住大学生这是很关键的条件。

虽然刚才论述了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但是, 不一定这都是好的。前面说到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一代人, 要有清晰的头脑和冷静的思维, 不能够盲目的跟风, 否则就与常人无异。由于大量的商业的成分迅速渗透到流行音乐中, 现在有一些流行音乐向低级趣味发展, 简单乏味的旋律, 低级淫秽的歌词, 这在无形中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心健康, 那么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音乐呢, 这是以后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我们需要利用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引导, 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审美观, 正确评价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尊重并引导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选择, 加强对不良流行音乐的监管, 多渠道多手段的为当代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这些都是良好的方法。

学校各方面的正确引导, 使我们大学生多接触一些高雅音乐, 多去听一些艺术家的演唱会或演奏会, 这对提高自身的修养是十分有帮助的。只要正确选择好音乐, 既能满足自己的喜好, 又能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让当代的大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来适应学习和生活。

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现状 篇11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农村;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说说“国学热”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这是时代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寻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因此,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国同时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活动,接着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儒教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召开国内国际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电视媒体方面,阎崇年先生在《百家讲堂》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刘心武讲红楼、于丹讲论语等等,这些文人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学习。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开始关注国学,纷纷开辟国学专栏。国学类的图书也开始热销。同时,“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也在日益升温,目前,世界各国创办的孔子学院达400多所,700多个孔子学堂,遍布世界123国家,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这些现象,让我们国人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学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二)说说“国学”和“国学教育”

何谓“国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著名哲学家朱伯昆的弟子张其成先生也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学问或者传统学术。”

何谓“国学教育”?

针对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教育”。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最好就是从孩子抓起。近几年,国学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语文课堂显然已经成为国学教育的主战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义中的第一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有这样的阐释: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且“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都在充分说明着,语文教学承担着国学教育的重任。说到底,国学教育也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的教育、日常行为方式的教育、道德伦理的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延伸。

二、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一)普遍现象

目前,国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针对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各省市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安徽省来说,安徽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写出版发行了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安徽历史》以及配套语文教材的《语文读本》,小学还有《文明礼仪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极具国学教育色彩。很多学校也大力研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总体说,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的还是风风火火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就安徽省来看,城市学校在有意识地开展国学教育,加上社会上的国学课堂、私塾的开设,都极大的推进了国学教育的进程。然而在安徽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学教育正处在萌芽期,甚至许多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都未曾接触到国学教育春风的吹拂。安徽农村中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农村中小学不够重视传统国学教育。许多农村中小学落后偏远,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尽管教育培训不断地在进行,但农村中小学从领导到教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经调查,除了个别先进乡镇中小学,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对要求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课程,不够重视,每周开设一节,还多被主科老师借去,即使上课,也是非语文、政史老师代课,上课简单读读,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这方面看来,农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国学热”的大部队的大步伐。

其次,部分能够认识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先进农村中小学,没有找寻到优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开设的国学教育课程以经典诵读为主,所选经典多为古代“童蒙读物”——“三百千”和《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主要学习形式局限于诵读。这种机械的学习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也许对幼儿教育有一定好处,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来国学教育效果。

另外,农村中小学在自觉进行国学教育时,没有考虑到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记得在对待外国的文化知识时,我们常常提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当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能照搬照用,觉得既然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一味的继承。很多农村中小学,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精选,就一股脑的全部拿去教学生读记,结果里面宣扬的一些无条件遵从父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果报应和命运天定等思想的句子也让学生们挂在嘴边。这些传统的糟粕,都是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有选择的剔除。

当然,作为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还是有很多我们必须看到的先天优势。如:

第一,农村的孩子本身就具有淳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正是我们想通过国学教育传递给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中的一部分。他们生活环境单纯,接触社会负面影响较少,只要我们再有意识有步骤地对这些孩子进行优化的国学教育,用传统去影响他们,帮他们建构精神信仰,那这些孩子就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就真正的达到了国学教育“修心”的目的。

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有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更大的渴求欲。我们知道国学教育的内容除了经典诵读外,还有传统道德、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和传统体育等项目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若农村中小学能适当开设相应课程,必将引起农村孩子们的极大学习热情。特别是安徽省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黄梅戏、花鼓灯等,优秀的徽剧文化、安徽特色建筑文化和著名的徽商文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渴求却无从学起的传统文化。

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优势,相应的开展合适的国学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创造性的难度,但这些实施起来似乎也很有意义和可行性。

三、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植根在广大的基层农村,把农村孩子培养成自信、乐观、有人文精神、有健全人格的人。首要解决的就是把握好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第一,选择很重要。

课程开设上来看,农村学校远远比不过城市学校。但是农村学校只要做到,尽心实行统一开设的《中华文化传统》等课程之余,再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精选开设一门国学教育课,文学、绘画、音乐、棋艺均可,不可贪多,提起学生兴趣,真正从一门国学教育课中汲取到一点传统精华就是成果。

第二,投入很重要。

对于教学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开设国学教育,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需要上级教育部门给予支持和投入。首要的是教师培训,现任职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国学教育培训,才能更好地去传授传统文化。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无疑是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国学教育的原动力。其次是财力支持,适当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学器材的支持,是更好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起自有的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的有力前提。

第三,方式很重要。

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兴趣。在有选择的开设国学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不能让孩子们在“受逼”的状态下死记硬背经典。“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儿童缺乏学习主动性,成为知识容器,这样很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去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学习的主人,开设国学课程的形式很重要。我们可借鉴、可选择、可创造的国学教育形式有很多。比如:

以经典诵读形式为主,毕竟,记住是了然的前提。可选择每天早读自主背读,课前齐读,赛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努力衔接上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政治教学和历史教学的学科关系,在相应的学科考核中体现国学教育的考核。同时也可单独考核,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或者校际经典诵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出手抄报;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故事表演、小型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可采用选修课模式,试着开设多门国学兴趣班。并邀请同地区内其他学校的国学教育课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积极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视频,漫画,图片,时文等多种媒介进行国学教育课程的讲授,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只有“乐学”才能“好学”。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氛围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像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栏、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黑板报、文化长廊等板块,大力宣传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滋养。

引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向社会要传统。农村老一辈人中就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学生课下,走访、交流并学习,通过这样的国学教育实践,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传统。

此外,还可以仿照现代层出不穷的“复古风”,引导农村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一种自己之前未掌握的传统礼仪,或者,仿效“汉服风”也去查阅资料,仿制一种古代服饰、发式、雕花、微雕等等传统工艺。在动脑动手中,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文明。

总之,国学教育的精神在于教人做人,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平民教育,即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些品质,恰巧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故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更优秀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78

[2]张岱年.国学丛书·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丁晓敏.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王明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德育美育,2013.

[5]曲东风.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误区及提升策略[J].观察与探索,2013(4).

[6]张小国,唐智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与方向[J].教育改革,2012(4).

[7]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8]马琳萍.河北省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教育,2010(7).

康复护理教育现状分析 篇12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10年) 提出: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 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病人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工作要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提高质量, 体现人文关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护理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 发展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护理教育体系的多层次 (专科护理岗位、护理管理岗位) 为提高护士队伍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临床护理服务的新理念

现在已是一个对服务的品质和经费同样重视与负责的时代, 护士必须确定、描绘和体现他们在健康照护系统中的贡献, 必须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高品质的服务是指服务的合适性、有效性、效率性, 使病人得到最健康的结局) 。健康服务系统正逐渐向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向重组, 人们越来越重视以健康服务费用和病人结局这两个方面来测量系统的有效性。

目前康复界提出推行脑卒中单元的病房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为脑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全方位的提高疗效的系统, 卒中单元主要体现对病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把病人功能的预后以及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临床指标, 而不像传统的只强调神经功能恢复和影像学的改善。

3 中国发展康复护理的理由

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增加, 规范培养, 形成体系。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对护理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 改革和发展护理教育, 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 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 发展临床专业护士。适应康复医学迅速发展 (康复医学的团队工作模式) 的需要, 提高我国专科护理水平, 提高康复护理专科水平, 不断提高康复护理质量, 加速护理专业化发展, 促进护理专业学科发展。

4 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临床康复护理的理论和实践已使护理界认识到康复护理在疾病治疗全过程中的地位。预防为主的新康复观正逐渐渗透到临床护理各学科, 贯穿于疾病恢复的全过程。康复医学的发展, 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护理专业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尚未被十分重视。因此, 进一步探讨康复护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4.1 学校康复护理教育

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 应进行专科护理模块学习 (康复护理模块)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改革着眼于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 建立评判性思维、沟通、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强调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 开设模块化课程学习 (如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涉外护理等) , 康复护理的教育在这里可以得到实现。

4.2 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

考虑到目前在职护理人员增加康复护理知识和技术的迫切需要, 开展短期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利用康复治疗师专业的教学资源, 举办各种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

5 康复护理特点

强调自我护理, 即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强调功能训练, 即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重视心理护理, 即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6 康复护理目标

维持病人健侧功能, 即充分活动健侧, 防止肌萎缩、关节活动受限。协助伤侧康复训练, 即配合康复治疗的实施, 帮助病人伤侧的训练。使家属了解病人的需要, 即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了解康复治疗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充分发挥病人的潜能, 即协助病人完成独立的自我照顾。

7 康复护理教育展望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下一篇:策略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