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教育现状

2024-10-19

小学思政教育现状(精选5篇)

小学思政教育现状 篇1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处的新形势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专家学者们各持己见,如岳金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影响的自觉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具有心灵感染、规范砥砺、物质支持以及精神引导功能。优质的环境会对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有着强化推进功能,恶劣的环境则会对学生的正确思想认知产生反作用。[1]这一观点很具代表性。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束缚于传统模式,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在必行。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聚焦理念、方式方法和工具载体创新。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将实现思想引领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2]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3]中国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围绕“以筑牢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这“三块思想理论基石”为主线展开,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视思想锤炼和道德修养。

(1)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保证将党的创新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和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使理论和教材有效的结合;二是保证授课形式与内容创新,使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地进课堂;三是寻找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2)要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此外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强化阵地管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注重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大学课堂、讲座、网络等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依法管理,构筑起抵御渗透的“防火墙”。学校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学校、教学院、班级抵御渗透三级协防巡查工作体系。

(四)创新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坚持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强化教学环节,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3)强化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吉林化工学院杨金远教授利用“坐标法解读中国梦”,其教学构思是在非思想品德类课程中渗透德育内涵,将高等数学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

(五)创新队伍建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教师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四支队伍”作用和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学生工作干部培训班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切实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加强师德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常态化机制。开展听课活动、授课比赛、质量检查等活动。

(3)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做好宣传与宣讲工作。建立以基层党总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为骨干的宣讲团,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引导、管理与监督。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以利用相关媒体开设“我身边的优秀教师”“校友风采”“名人论坛”等栏目,宣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提高思想政治宣传的效果。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吸引有较深理论功底和较强研究能力的、有志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完善研究工作机制;强化研究工作管理,促进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和成果转化,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层次提供服务和支持。

(六)发挥党团功能,构建高品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就是一个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创造功能和承载功能。把党支部、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实践。[4]

(七)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1)建立一支高质量党员队伍。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破解难点和新问题,着力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借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握住学习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党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合格党员。

(2)发挥党校的教育功能。健全学校党校培训、院(系)分党校党课教育、党支部联系人培养三级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学校党校突出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二级党校注重本单位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党校要合理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教育体系,结合爱国运动纪念日,依托烈士纪念馆等学习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3)突出“典型示范”教育。通过举办师德标兵、优秀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典型人物事迹宣展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示范、引导作用;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步,引导以实际行动争做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表率。

(4)学生党员要做实践活动中的领头兵。学校可以通过“党支部立项”活动、实践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形式,为学生党员提供广阔的实践和锻炼平台。例如:在发挥党员服务作用方面,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教师“三比三创”活动(比教学水平;比学术研究;比教风师德);开展学生“三比三帮”立功竞赛活动(比思想认识,帮思想;比学习效果,帮学习;比主动奉献,帮文明修身)。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开展“佩党徽,做标兵”服务活动、党员教师帮助学生就业活动。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牵手助学等志愿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创业大赛,如:“互联网+”等创业大赛,使学生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党员从中发挥积极的带领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为营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等学习的平台与资源。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加强教育环节的互动。[5]可以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创新“IM”,建立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IM群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化。充分利用手机的便利性,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净化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校要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特点,适应形势变化,科学谋划、创新举措,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高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廖素梅.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思政教育,2015,10.

[3]鄢新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8.

[4]赵明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育管理,2015,03.

[5]邓晖.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小学思政教育现状 篇2

一.普通话证书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PUTONGHUA SHUIPING CESHI)是一种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口语测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1.考试简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2.考试内容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2)读双音节词语50个,(3)朗读,(4)判断测试,(5)说话 3.考试时间

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是一年两次,全国统一的,就按这个,没安排表,具体安排看当地政策。上半年是约3月报名,约5月考试。下半年是约9月报名,约12月考试。

二.教师资格证书

1.简介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2.具体流程

考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对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全面辅导,通常是在下半年10月份举办,考试通常在2月底和3月初,合格成绩保留三年,因此最好一次性通关;在考心理

学和教育学时,就要报名好考试的等级——幼儿教师/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中职/高校,你的学历一定要高你报名等级一级,如果你要教高中就一定要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高校教师资格证是提供给大学在职教师考的)

拿上你的以上三个证(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外加毕业证、身份证、体检合格证、申请表,就可以去认定了。认定的时候教委会安排说课——也就是“试讲+面试”。认定的时候你要选好级别和科目了(就是要选好教小学或初中等等,和数学、语文之类的科目)说课30分钟,分:试讲15分钟和面试15分钟,教案考之前上网下一下模板,就可以了。3.申报要求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者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如能提供3个月或以上的教学证明,可免于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身份证、照片。

6、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三.英语四级考试

1.简介

英语四级,即CET-4,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的缩写。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考试的主要对象是根据教育大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目的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服务。国家教育部委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1993年前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负责设计、组织、管理与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2.考试内容

包括五个部分: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词语用法与语法结构、完形填空、短文写作。全部题目按顺序统一编号

听力理解部分测试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录音材料用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朗读,语速约为每分钟l30词。听力部分分值比例为35%,其中对话占15%,短文占20%.考试时间35分钟。

阅读理解部分包括仔细阅读(Reading in Depth)和快速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测试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书面信息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为35%,其中仔细阅读部分25%,快速阅读部分l0%.考试时间40分钟。

完型填空(Cloze)测试学生各个层面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短文长度为220—250词,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题材。这部分的分值比例为l0%,考试时间l5分钟。

写作(Writing)和翻译(Translation)部分测试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所占分值比例为20%,其中写作15%,翻译5%,考试时间35分钟。

3.英语四级报名资格

(1)考试对象限制在高校内部(2007年起)(2)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对象分别是高等学校修完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本科生;(3)同等程度的大专生或硕士研究生经所在学校同意,可在本校报名参加考试;(4)同等程度的夜大或函授大学学生经所在学校同意,可在本校报名参加考试;(5)1987 年后毕业需要补考的大学本科毕业生。4.英语四级考试日期

小学思政教育现状 篇3

1. 高职生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着不认同的信仰危机。

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不认同主要表现在突出的“知”与“信”矛盾上。“知”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即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里的“信”可作“信度”、“信服”“信仰”等多角度理解。“信度”指从学生的角度看思政课的理论观点、原理及它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的可信程度, 也即相不相信它的科学性;“信服”从学生内心思想情感上对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内容的认可程度, 也即是否认同这些理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有用性;“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尊崇并在意识中自觉自愿地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不少学生而言知不知是一回事, 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 认知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 而对理论从内心接受并完成知、情、意、信、行的心里活动过程的真正认同则就有一定的难度, 不少学生没有解决“信度”、“信服”和“信仰”的问题也即没有解决对理论的认同问题。其表现在:一是对理论内容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 认为理论与现实是脱节的, 理论内容全是“假、大、空”的东西;二是对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持怀疑态度, 认为理论的政治目的太强, 阶级性太突出, 全是为我所用, 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舆论工具, 无所谓科学性;三是对思政理论的指导价值存偏见, 认可它的社会价值或工具价值, 而不认可它对自身有实用价值。

2. 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 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 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不能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知识类课程, 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道、授业、解惑, 而要根据思政课本身教学目标的实现, 重在对学生进行精神生活和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教育。“认同”可理解为认可和同化, 心理学中强调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也即强调对高职生对思政理论在认知、情感、态度上的接受, 来自情感上的喜欢, 出自内心的认可接受, 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作为外在行为的价值取向。因为当学生没有解决理论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及指导性时, 也就没有解决理论可不可信, 值不值得学, 学后有什么用这些学习的内生动力问题, 解决不了真学真知真信的问题。这些对思政课理论不信服不认同的思想会形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和接受时的阻抗因素。这种思想和情绪上的阻抗会表现在理论认同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全过程, 使每一个过程的成效都大打折扣。认知难以深刻, 满足于一知半解;内心情感不予认同, 甚至是心存逆反;理论没有内化, 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以理论指导行为, 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信念不坚定;更难以把理论付诸实践, 落实在自我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因而若不强化理论认同教育, 解决学生真学真信真行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达成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很好完成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应包括: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认同、接受及评价状况的认知标准;反映大学生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 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情感标准;反映大学生为了维护思想道德准则, 在行为活动中克服内外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与能力的意志标准;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程度的信仰标准;反映大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状况的行为标准。”思想政治课是高职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其理解内化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它也事关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 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确立信念, 指导行动的三重任务的统一。它不只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 关键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为此, 思政课老师要以解决知信行相统一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教育。深入分析“知”与“信”矛盾存在的根源,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对理论的不信服不认同的问题, 使之从知道与理解到认可与接受, 升华为信念信仰, 成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待深思

1. 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信仰形成冲击。

学生决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接触了解社会, 相反, 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学生更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感知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来自教课书和课堂上灌输的理论, 还会对社会现实进行自己的解读、选择和接受。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多元化思潮超越国家疆域跨越制度障碍向国内扩散和渗透, 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冲击。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和腐蚀青年,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顽疾和陋习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在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的掩盖下向年青一代渗透, 使青年在追求开放、独立的同时更为自我和自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国内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 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力, 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追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 容易产生不顾社会规范和不顾他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 少数青年学生受此影响而追求极端的自由散漫。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和社会行为的失范, 不仅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 也在考问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解读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 回应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成为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2. 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等使其缺乏说服教育力度。

理论来源实践并能指导实践, 若理论所描述或概括的不符合现实情况, 会使人失去对理论的可信度, 尤其是一些理论上的高调恰恰与现实中的失范构成直接的背离或矛盾时, 都会影响到对理论本身的评判和信赖程度。而思政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在教材上有所体现。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探索与发展之中, 有些原理并未成熟, 有些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因为在编写教材及课程时过于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原理、规律, 忽视对现实矛盾的分析和现实问题的解答。课程内容往往很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完善性, 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 而某一原则它的现实可行性如何, 怎样解释或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却缺乏说服力。三是因为教材内容过于泛化, 如概论课几乎涉及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概括和高度浓缩, 受老师水平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根本没有办法讲深讲透。

3. 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不信服。

教师理论功底的深浅, 教学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 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于解决高职生对理论不信服不认同, 提升教育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学生尊其师才信其理, 只有学生心悦诚服地相信老师讲的是真话, 教的是真理, 才能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真信, 对真理的信服问题。而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信服程度与老师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联。一是与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呈正比, 老师能否把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 能否深入浅出并轻松愉快地阐述原理讲明道理, 尤其是老师是否深入社会了解现实, 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视野和辩证地分辨能力, 能理论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二是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关, 老师备课认真, 教态端正, 精力充沛, 为人诚恳, 诲人不倦, 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人, 所讲出的道理也会显得真实可信, 反之, 如果老师夸夸其谈, 东拉西扯, 言之无理, 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甚至逆反。尤其是教师自身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 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澄清, 甚至在课堂上发牢骚, 说怪话, 更易造成学生对他反感和对理论的不认同。三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关, 若教师没有采取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 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 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 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训练习惯, 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四是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及课堂掌控能力有关, 有的教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 不会采用欣赏式、鼓励式教育教学, 批评人太直白或太激烈, 不尊重人或不懂得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一个阻抗认同的因素。

一是远离现实的当代高职生对政治缺乏感性认识而无意于政治。在校的高职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充裕的年代, 生活在家庭幸福的环境中, 在学校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 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方式生存, 生活中似乎没有感受到过有精神引领的需求, 学习理论完全是一种来自外在的你要我学的强制力。二是一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炼, 缺乏远大理想信仰的高职生, 不少人立志挣大钱而不是立志干大事, 因而对政治素养及德育素质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感觉不到德育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三是也有少数学生是受到社会或家庭、社区、同辈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示范效应的影响, 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多误读、误判甚至逆反, 也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对思政理论这类充实精神生活和道德取向的需求。四是受学生早期已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影响, 早先接受的理论观点与教学内容不一致, 甚至相背离就影响到学生今天的学习, 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认同。总之, 如何消除学生已有的阻抗因素, 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引领他们产生高尚的精神追求, 解决一个不是你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内生动力问题至关重要。

三、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及对策思考

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 是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到信仰构建到意志支持再到行为实践不断循环反复的认知、内化、认同、自我提升的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都要指向使受教育者排除认知上的枯燥, 情感上的困惑, 信仰上的排弃, 行为上的不坚定, 激发教育对象自身去完成认知、体认和内化, 完成自我成长与超越。

1. 强化学科建设, 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

首先, 教材要贴近社会现实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理论界与教育界需通力合作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材克服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如脱离实际, 过于抽象或宏观等问题。理论要跟上变化的实际, 理论不仅能够说明实际, 而且能够指导实践, 这样才能树立“两课”的理论权威。教材定位上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 文字语言上增强可读性, 使其更易于理解, 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可学, 易于理解和感知, 从而真正解决思政课通常被认为的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其次,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 把宏观的抽象的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成微观的具体可感知可体认的知识,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放在它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并关联到老百姓的利益得失中, 让学生明白务虚是为了务实。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学生感兴趣且对引领学生精神世界有益的内容重点学习, 着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眼界, 引导学生的情趣,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 端正目标更新理念, 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

首先,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 也即具有一定的眼界、情趣、境界的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培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 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幸福人。从这一教学目标定位而言, 老师的教是确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设法帮助学生扫除阻碍认知的种种思想障碍, 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角色, 老师的教不是呆板地教授书本上的理论, 而是教学生怎么去理解、消化、认同理论并构建自己的价值标准, 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认真思辩中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学生的学更需要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自觉学习,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 培养自身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经历知、情、意、信、行的心理体认活动过程完成对理论的认同, 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其次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强化生本教育、素质教育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要以学生为学习认知主体, 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素质教育在于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原理、原则类知识。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中, 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它要借助于多种教育教学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使学生能形成和表达他们的自己看法和感受, 教师应提供有价值的评论或总结引导。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 挖掘学生自身认知、体认、思维等各种潜能。目的在于以此排除认知阻抗, 消解认知懈怠, 提升认知能力, 增强内心感悟。

四、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

首先, 提升教师理论及综合素质, 增强人格魅力。“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真挚的师爱、品格的魅力,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亲切、依赖、信服。学生又会把对政治教师的这种情感喜悦、内心认可转移到政治课的学习中, 对教师的观点心悦诚服, 遵从教师的教导和顺应老师的精神指引。政治课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的修养以及政治理论的修养, 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善良慈爱的品德, 锐意进取与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作出表率, 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

其次,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教育办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 不是人的智慧不够, 也不是学科太难。人类天生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 人类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厌倦一定不是自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使教育者所传导的观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诚然,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是教学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是熟能生巧、巧而生变的产物。有待每位老师不断地探索与提升。

五、改善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首先,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理论说教法、直接灌输法、学生参与法、讨论法或辩论法、人格感召法、情感牵引法、直面以陈法、恒中有变法等, 教师应做教学方法的有心人,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 努力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切实有效的形式。大胆采用专题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专题调研、项目开发等教学模式, 这多种模式讲究的都是教师当好主要引导者, 在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学生要解决好学习目的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为我学, 作为学习主体刻苦钻研, 深入思考, 理论联系社会及自身实际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理论, 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 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资料, 使学生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内容,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可为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 犹如身临其境,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让学生在感官的冲击下更易于接受教师传播的观点。

摘要: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高职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突出问题,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 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 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是影响学生对理论认同的因素。因而要从以下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强化学科建设, 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端正目标更新理念, 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改善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仇月俄.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04.12

[2].张红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0)

[3].肖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10.3

教育学 思政 重点 篇4

第一章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核心含义与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

4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 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发展④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⑤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

5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教育学具有理论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和艺术性特征。

7教育学经历萌芽期,成形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代表)发展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1从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从教学与管理的层面看,教师的职业角色是: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③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拓展者。

④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从心里定向角度而言,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4从自我实现层面看,教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5教师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6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专业知识的发展

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②专业能力的发展

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学机智反思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③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理想 专业情操 专业性向 专业自我

7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

社会环境 学校文化 个人经历 自我更新

8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专业学习专家引领 同伴帮助 个人反思

9学生的本质什么?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③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学生的特点是什么?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11学生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规律,影响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

12教育影响包括哪几部分?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物质情景【实在情景符号情景图像情景】精神情景)

第三章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

2各个历史阶段教育功能的侧重点:教育功能理论历史演进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为政治伦理服务】;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顺乎自然发展心智】;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整合,稳定与和谐】

3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4个体发展的特征: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学;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产因素;环境;教育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①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

②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

7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反映在:

①教育促进人的社会观念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③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8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体现在: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9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物质生产制约和政治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变革;促进政治民主】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融合社会文化】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2当代中国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中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4教育制度: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5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社会人口状况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1951念11月1日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进入新阶段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包含哪几方面?

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体制: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办学体制的改革;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育现代化【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的变迁】的基本特征是:

教育发展的开放性;教育发展的动态性;教育发展的民族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

1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人出生到死亡不间断的发展,包括教育个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1965年法国保罗*朗格朗发言【论终身教育】标志终身教育概念形成。终身教育内涵:一是整个的生命过程,二是完全的社会生活。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教育目的上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在受教育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教育内容上是综合性的。在教育主体上可以是没有教师的。在教育对象上面向所有人。在教育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功能上促进人的发展而非选拔人才 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涉及扫盲儿童早期护理普及初等教育女童和妇女教育成人技能培训以及为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最终目标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教育国际化: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主体是民族国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什么?

国际组织的影响日趋增大;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中国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第六章 学生的素质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学生素质的层次:纵向上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们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各种挫折的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求真的科学素质,求善的道德素质,求美的审美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适应性因素,创造性因素】 制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因素【生理因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社会文化素质提供基础的工具性功能】

5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有哪些?

①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②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6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丰富的科学知识;基本的科学方法;执着的科学精神】制约因素有【社会因素;科学发展水平;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因素】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培养学生执着的科学精神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⑤引导学生形成严肃的科学态度

8学生道德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各种道德准则,并运用这些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调节各种道德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

道德素质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9学生道德认识主要变现为学生所掌握的道德观念和已经形成的道德判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②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③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④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⑤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11学生审美素质的结构【学生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

12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措施

①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②发展审美能力③培养审美情趣

13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①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②班主任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协调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③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④课外活动

第七章 课程【广义: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和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中】 课程按形态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整合课程】按按存在方式分【显课程和潜课程】按设置形式分【必修课与选修课】按开发过程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领悟的;观察的;体验的】 全日制中小学课程计划组成:

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的理念

①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②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5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适应性】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②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③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④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⑤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第八章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学和教育关系【相互联系区别,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教学只是一个途径除此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

3教学与智育【区别和联系;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途径,智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智育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不是唯一途径;不等同】

4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 杜威 思维五步法 情境-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教学原则有哪些?

整体协调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创造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常用教学方法有: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①强调教与学并重②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既重视智能的培养,又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④从单一到多样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班级授课制:根据年龄和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缺点: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习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获得教学高速度;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

缺点: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难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更多方法和内容;往往将某些完整教材内容割裂以适应课时;不利于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①备课【研究教学大纲;尊严教科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进度计划】②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好,积极性高】③课外辅导

14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形式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小学思政教育现状 篇5

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受教群体心理,促进受教群体思想及价值养成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育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首先,其引导着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就当前社会而言,社会群体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思政教育塑造高校学生思想,使其对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拥有一定的认知,从而保证了其进入社会后及时有效的带入社会角色,完胜社会交付的使命。其次思政教育培养了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在社会群体的社会活动中,充斥着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有积极进取的,也有消极危险的,对此良好的规避不利,吸收正确价值观对涉世未深的高校学员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在有效的范围内确保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且培养塑造了其分辨好坏的能力,保证了其在步入社会时,可以更好的规避风险,吸收正确思想。最后,高校思政教育通过生动地理论实际结合,令当代高校学生认清了社会现实风气及社会现实需求。社会是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有效的发展并确保内部环境的和谐稳定,良好风气就目前而言是社会的基本需求,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借由实际教学,社会需求的良好风气将有效落实到高校群体思想建设之中,并最终成为其努力发展的目标所在。由此可见,立足于“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对高校教育下的大学生思想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思政教育高校开展的重要价值

思政教育落实于高校教育之中,确保培养高校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思政”思想视域下的价值体现。可以说,运用教学手段,促使实现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有效的开拓了学员的社会视野,令学员在教育中感受到良好思想品行带来的精神满足和内心充盈。在此基础上,思政教育将切实的培育高校学员的精神面貌,促使其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借由理论实践结合手法,以引导为主,以建设为辅,确保思政教育在方法上更具人性化,将可以催生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产生,并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与思政建设中。皆由此,调动其学员参与的热忱与参与的积极性,不但可以满足学员的思政教育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确保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引导,提升教育平台涵盖范围内的整体思政建设,与思政教育渗透。可以说,就目前社会发展而言,思政教育与思政建设于高校开展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其对建设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完善社会道德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就目前高校学员思政建设而言,影响弥足深远。

三、思政教育高校开展的现实困境

1、高校学员思政教育中主体性缺失

当前,就目前教育形式而言,立足于“大思政”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在实际开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主体性的错误认定,从而导致了高校学员在思政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仍立足于教师教育,忽视了学生应为教育主体,由此使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甚至忽视了思政教育塑造本身思想的重要性。久而久之,思政教育沦落为大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存在,完全失去了其培养人才,明确社会需求的重要价值。

2、思政教育理论重视过度

与思政教育主体性认知偏差导致的主体性缺失相比,思政教育理论重视过度也同样造成了当前思政教育开展的困难。众所周知,思政教育其重点目标是培育良好的精神状态与思想道德,仅仅理论贯彻无法切身实际的反馈到学员思想建设之中。众多接受教育者均会将理论知识定义为可有可无的无用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将其与实际相结合,确定理论的实际价值。而当前的思政教育完全不考虑学员的心理状态,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造成了受众群体的厌烦与逆反心理,从而桎梏了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

3、思政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当然,思政教育重视理论的同时,其内容必定成为理论贯彻的辅助,因此缺乏实际支撑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空泛而不切实际,完全脱离当前社会需求,脱离当前受教群体需求。可以说,华而不实、陈旧腐败、落后老化的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真正推向了毫无用处的科目门类之列,并最终致使教育者、教育组织、受教者均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另外,思政教育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也同时忽视了受教群体的教育需求,从而加深了受教群体对思政教育的厌烦情绪,也是致使思政教育无法在高校中有效开展、科学开展、有价值开展的重要问题。

四、思政教育高校开展的改革创新之路

1、构建以人为本思政教育体系

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突破瓶颈,改善困境将可以凸显自身育人价值。因此针对目前思政教育存在问题,首先因明确思政教育的教育主体,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落实,将大学生明确为思政教育主体,切实实现为人服务理念,确保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发展。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实践、教师监督模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师职责从教书转移为解惑,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主体认知科学转移,确保思政教育主体自主自立参与并积极建设高校思政教育。

2、认知理论实践结合重要性

确保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科学转移的同时,也要保证教育机构认知理论之外的实践重要性,并确保科学融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也有着同样的价值。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确保思政教育人员的认知到位、手法科学、思想先进,切实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价值。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实施也同样需要丰盈自身见闻,时刻与时代接轨,保证其内部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并借由当前社会局势,开展正确的引导,令学生紧密围绕在社会大环境下,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加自身各项认知。

3、落实思政教育因需而动

在确保教育主体科学确立,理论实践相互配合的前提下,思政教育因需而动的机动性将被大大增强,紧抓时代需求,建造社会需要人才将不再是空口白话。对此,大学生群体也将收获良好益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精神丰盈与心灵满足。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满足是确保其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只有令其体现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才能确保其运用科学手段完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来确保存在价值的进步发挥。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迎合社会需求,并且以大学生心理满足为出发点,切实做到既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又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实现“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其重要作用,培养、塑造、完善高校学生人格与思想精神,促进其服务与贡献社会,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子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研究[D].上海大学,2013.

上一篇:区域金融创新下一篇:数字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