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路径

2024-07-12

思政教育路径(共10篇)

思政教育路径 篇1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处的新形势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专家学者们各持己见,如岳金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影响的自觉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具有心灵感染、规范砥砺、物质支持以及精神引导功能。优质的环境会对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有着强化推进功能,恶劣的环境则会对学生的正确思想认知产生反作用。[1]这一观点很具代表性。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束缚于传统模式,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在必行。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聚焦理念、方式方法和工具载体创新。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将实现思想引领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2]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3]中国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围绕“以筑牢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这“三块思想理论基石”为主线展开,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视思想锤炼和道德修养。

(1)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保证将党的创新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和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使理论和教材有效的结合;二是保证授课形式与内容创新,使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地进课堂;三是寻找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2)要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此外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强化阵地管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注重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大学课堂、讲座、网络等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依法管理,构筑起抵御渗透的“防火墙”。学校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学校、教学院、班级抵御渗透三级协防巡查工作体系。

(四)创新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坚持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强化教学环节,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3)强化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吉林化工学院杨金远教授利用“坐标法解读中国梦”,其教学构思是在非思想品德类课程中渗透德育内涵,将高等数学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

(五)创新队伍建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教师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四支队伍”作用和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学生工作干部培训班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切实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加强师德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常态化机制。开展听课活动、授课比赛、质量检查等活动。

(3)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做好宣传与宣讲工作。建立以基层党总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为骨干的宣讲团,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引导、管理与监督。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以利用相关媒体开设“我身边的优秀教师”“校友风采”“名人论坛”等栏目,宣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提高思想政治宣传的效果。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吸引有较深理论功底和较强研究能力的、有志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完善研究工作机制;强化研究工作管理,促进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和成果转化,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层次提供服务和支持。

(六)发挥党团功能,构建高品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就是一个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创造功能和承载功能。把党支部、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实践。[4]

(七)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1)建立一支高质量党员队伍。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破解难点和新问题,着力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借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握住学习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党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合格党员。

(2)发挥党校的教育功能。健全学校党校培训、院(系)分党校党课教育、党支部联系人培养三级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学校党校突出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二级党校注重本单位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党校要合理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教育体系,结合爱国运动纪念日,依托烈士纪念馆等学习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3)突出“典型示范”教育。通过举办师德标兵、优秀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典型人物事迹宣展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示范、引导作用;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步,引导以实际行动争做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表率。

(4)学生党员要做实践活动中的领头兵。学校可以通过“党支部立项”活动、实践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形式,为学生党员提供广阔的实践和锻炼平台。例如:在发挥党员服务作用方面,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教师“三比三创”活动(比教学水平;比学术研究;比教风师德);开展学生“三比三帮”立功竞赛活动(比思想认识,帮思想;比学习效果,帮学习;比主动奉献,帮文明修身)。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开展“佩党徽,做标兵”服务活动、党员教师帮助学生就业活动。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牵手助学等志愿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创业大赛,如:“互联网+”等创业大赛,使学生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党员从中发挥积极的带领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为营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等学习的平台与资源。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加强教育环节的互动。[5]可以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创新“IM”,建立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IM群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化。充分利用手机的便利性,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净化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校要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特点,适应形势变化,科学谋划、创新举措,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高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廖素梅.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思政教育,2015,10.

[3]鄢新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8.

[4]赵明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育管理,2015,03.

[5]邓晖.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思政教育路径 篇2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70-03

随着互联网进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给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当前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教育已全面渗透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角落,大量创新型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不断创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被先后运用和普及。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基层思政教育还沿袭着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已不足以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1]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2]。这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指明了方向。当前,应当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新形势,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通过思路和策略上的创新把解决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一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互联网真正对教育产业产生实质影响,是在大型网络在线教育平台(MOOC模式)诞生以后。2011年,塞巴斯蒂安·杜伦(Sebastian Thrun)等人将“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向世界开放,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名学习者[3]。这一尝试让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水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MOOC此后便成为所有大型网络互动课程教学模式的代名词。随着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互联网由以设备为中心的传统“域名+网站”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场景+故事”移动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渗透愈加深入,其普及直接导致信息透明化和认知盈余[4]。网络为人们分享各种信息、参与社会活动开辟了全新渠道,社会行为的互动性大幅提升。与网络的无缝对接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青年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视野越来越广阔,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任何角落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政要闻,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出问题、释疑解惑,还可以就某一事件阐述看法、发表观点并获取支持。可以说,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5]。

互联网教育在当前呈现出多形态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依赖于线下教育的一个资源分享平台,更改变着传统教育以教学权威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进入了由用户原创内容、自主学习、互动游戏等新的教育模式当中[6]。在依托网络的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升,既有利于实施差异化教学,又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两者合二为一,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扩展教育的普及范围。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盟edX,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学堂在线”,并创新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实施和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华东师范大学等许多高校也在利用互联网教学方面进行了创新途径的尝试和创新方法的拓展。与常规教育模式不同,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作用可以通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和水平提升,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行为、过程,进行针对性教育,落实因材施教。

二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做到与互联网切实有效的衔接,传统教育模式依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有限的课堂范围内,课堂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吸引力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且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不能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故而无法把握其思想隐患。

(一)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

传统的灌输式思政教育无法引起共鸣。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可接收的信息量成倍增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不再满足于传统课堂教学和书籍。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管理,强调个体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适应,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针对性不足,而学生也往往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多是说教和抽象理论,很难引起共鸣。

(二)思政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育方式单一

网络正在让连接一切成为现实,国际时政消息在发生同时就可以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新现象、新消息、新观点层出不穷。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座谈会、班会等为主要载体,缺乏手段创新,缺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结合时政变化并与其融合、契合时事变换并与其衔接的路径,也不能及时触摸现实社会的焦点、热点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满足其内在需求。

(三)思政教育从业者师资力量不强,理论水平、利用网络平台的技能有待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普遍为非专业化和非专职化,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从业者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对网络在思政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不能正确认识甚至忽视。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的水平偏低,技能亟待提升。

(四)多元化思潮对受教育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更易于发现和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互联网普及后,网络平台之间竞争激烈,信息发布者往往不遗余力地发现、挖掘和制造卖点,并善于通过“情景+故事”途径和方法吸引受众,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更是其全力争取的主要目标。网络开放性导致的多元化思潮泛滥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

三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随着形势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背景。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8]高校要切实以把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为重点,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增强网络教育的互动性与黏着度,通过互联网把经过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手段和方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今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不能以“思想自由”和“价值中立”的名义灌输错误的价值观,而应该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力;思政教育应当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9]。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应当进一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剖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更为重要[10]。应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公开课模式,利用网络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和长处,采用和普及“线上+线下”的创新教学模式,做到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直面挑战、主动而为,创新教育手段,注重建设和打造符合学生需求特点、兼具教育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可以利用互联网针对新形势下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势利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着力于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中建立“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情景空间。依托互联网的网络公开课模式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提供模式与动力。应努力将互联网的理念、模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通过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效果[11]。由此,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血脉、彰显言行。

(二)重视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梅苏埃等三位学者通过自下向上地研究经济增长,提出了创新包括“持续性创新”、“效率创新”和“创造市场的创新”三种类型的观点[12]。该观点认为三种创新类型起到的作用依次是:让市场保持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以及促进转型性的经济增长。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认知不断向纵深拓展,观念创新层层推进,落后的观念和模式不断被淘汰和摒弃。在新形势下,传统经典理论不断被人们重新解读和认识,然后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并获得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是学习自主性较高的青年学生,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态度培养其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合作的意识。借鉴关于经济增长的三种创新类型观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通过持续性创新,让高校思政教育始终具备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

首先要适应互联网创新的快节奏,发挥网络的引导力量。从博客、微博,再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网络平台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不断学习,持续创新,并创造性地通过利用网络,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引导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其次是利用互联网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持续性的创新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真正深入学生日常生活,通过利用互联网碎片化、互动化、交互性的方式传播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三,依托网络持续创新教学内容。现代企业拓展市场时,往往依托网络,通过场景应用和故事情节吸引客户。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借鉴并恰当地运用“场景+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改造,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场景,以时政和时事的风云变幻为故事,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如网站专栏、在线咨询、MOOC、微博、微信)平台倾听学生倾诉,与其深层次交流,消除其思想隐患。

2 通过效率创新,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以增强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实效性。[13]网络平台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微课堂等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扩大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教育内容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再造,做到契合实际,符合形势,顺应潮流,最重要的是及时高效的更新,既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要做到理论与社会热点的有机融合。

3 通过创新创造市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度

产品与需求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占领市场。在互联网时代,创新能够满足需求并创造市场。当代青年追求自我价值的展现,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市场”。为解决在线教育枯燥乏味的计划性学习方式,我国在线教育正在探索集“个性化、娱乐化、社交化”为一体的创新模式,通过“翻转课堂”颠覆传统产业[14]。在实施网络引导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学生展示自我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引导、鼓励其参与课程内容、形式等的设计,并在实施网络教育过程中导入学生的“原创新”和新“创意”,然后对成功的原创新和创意进行推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又促使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魅力,教育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移动终端的普及正在让知识学习的生活化变成现实,通过在线模式的自主学习不断修正个人的知识结构逐渐成为网络时代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方式。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搭建网络平台,探索通过O2O模式促进教育转型,尝试通过C2C模式建立学习互动社区。正在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应当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心理学、教育学、时事政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从专业化和专职化的角度考虑岗位配置,并鼓励教育者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方式。已经被证明且被普遍采用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同样可以用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积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依据“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我国大学生对主流价值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和积极的践履努力,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奉献意识强烈,富有社会责任感,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人生追求健康向上,呈现出积极进取、爱国好学的青春气质。调查显示的大学生人生及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有关阶段性特征与思想认知特点,这对持续做好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想疏导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15]。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除突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感染学生外,还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普及学生的网络知识,诱导学生参与创新,自主开发网络应用功能、创造网络文化产品,及时与其探讨、交流分析网络焦点问题,利用网络“粘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得到优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该项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平台和机遇。唯有面对挑战,积极改造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互联网平台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抓住机遇,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8]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5-01-20(1).

[3]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发教育研究,2013(6):56-62.

[4]克莱·舍基(Clay Shirky).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5]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2-5(1).

[6][14]马化腾,等.互联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65-366,370.

[7]唐景莉.在线教育引发重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

2013-05-27(1).

[10]常素梅.MOOC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1-13.

[11]张玉胜.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5(1):6-7.

[12]卢朵宝.什么是最好的创新[J].财经国家周刊,2015(12).

[13]肖宝华,李杨.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2(9):160-161

思政教育路径 篇3

(一) 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 当前我国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需要更高级别的工人来进行更高难度的操作, 在这个问题上,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就业市场上对于普通工人的需求了, 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推进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 对于我国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职业教育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制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再是一个附庸, 而是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有机构成。可以说, 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步了, 离开了现代职业教育提供的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工人才,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被无限期的拖延,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了许多高素质人才, 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贡献是不可替代、也是不可磨灭的。

(二)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简章, 具体指在高职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之外, 针对学生在小升初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矫正。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 既包括课堂上的宣讲, 也包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宏观上来看, 在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当中, 开展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社会活动和学生活动, 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事业飞速前进, 相对应的就是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蓬勃发展, 关系的交织和多样化的诉求使得当今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变得尤为复杂。以此为逻辑起点可以发现, 针对青年人在学生时代的思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够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袭, 同时这种微观作用直接作用于整体宏观社会的发展, 也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 教学体系构建

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是应该自成体系的, 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当中的思政教育, 这种教学体系的构建也不外如是。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 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展开教学体系的构建。 (2) 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3) 要安排教学的节奏,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来安排学科知识的讲授进度。

二、现代职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 完善教学体系的需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当中, 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 首先是完善教学体系的需要。应该认识到, 一个成熟的合格的劳动力应该具备两方面素质, 第一是过硬的专业本领, 这种专业本领能够帮助劳动力在进入社会之后具有自己实现意义和价值的机会, 能够有安身立命的本领, 其次就是一个人的思政素质, 思政素质最终决定了一个劳动者在社会上所取得的尊重的分量。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 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过硬的思政素质, 并且教会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 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有更好的人生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同时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 每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最终凝结成一个社会的整体风貌, 如果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 思政教育有缺失, 就会使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之后个人的表现不能够符合社会整体和谐社会的要求, 甚至会给其他人带来伤害。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 构建成熟的思政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三) 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开展新生教育也是学生自身成长需要。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固然决定了他们的职业起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诚信和个人的思政素质也成为每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的过程当中升迁的重要考量标准。基于以上四种情况, 在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构建思政教育体系, 用体系化的教育教学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而言非常有利。

三、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应该遵循的路径

(一) 参照研究型大学的成熟体系

从历史来看,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 国内很多先进的研究大学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同时考虑到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与研究型大学进行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年龄层次和思想观念往往是一致的, 因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过程中, 参照研究型大学的成熟体系, 并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是一条捷径, 值得学习, 值得参考。

不过应该认识到, 研究型大学与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研究型大学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 而现代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旨在直接为社会输送成熟劳动力的一种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在学生来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整体上来看, 研究型大学的生源质量更高, 学生素质更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在构建思想教育体系过程当中, 在参考研究型大学的先进经验的时候, 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自身的教学节奏和教学目标。

(二) 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 也要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情况。从学生主观感受上来说, 很多学生选择进入学校接受现代职业教育, 最终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尽快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地找到一份适当的工作, 尽早为自身和家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从学生的客观情况来看, 有些接受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来自于相对贫困的家庭, 这样的学生对物质欲望更为强烈, 这种渴望金钱的思想倾向非常容易, 在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之下演化为一种扭曲畸形的拜金主义,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 老师在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向政治体系构建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展开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代入感和获得感, 要让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思想深处的理念息息相关,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并且能够在课程中寻找到自己长期以来内心疑问的解答。

(三) 以正确的理念作指引

从思政教育本身来看, 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因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形成教育体系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引导, 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安排教学内容, 要强化课程内容的正确性和引领性。

考虑到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当中的现实情况, 在进行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为了坚持正确的理念, 主持工作的相关人员可以考虑通过与其他单位相互合作的方式来汲取营养, 获得支持。以正确的理念作指引, 在进行教材编辑的过程当中, 相关的老师一定要重视资料的收集, 一定要让教材中编写的内容有据可查, 有法可依, 绝不能得过且过。

在这个问题上, 提高教材编写者的认识是首要的。相关的教材编辑组在实际工作当中, 应该提高认识。主管领导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地敦促教材编写者来认真修订教材。主管领导一方面要对教材编写者严格要求, 同时也要给那些辛苦工作的教材编辑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用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助力教材编写的顺利进行。

(四) 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最后一点, 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还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会很快进入社会参加工作, 因此, 针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具有实用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下两点:第一是强调教材内容的接地气, 第二是要把握教育内容的难度。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实际案例的运用, 通过具体可感的案例, 向学生传递有关思政教育的理念和知识, 并最终达到思政教育成风化人、教书育人的目标。与此同时, 考虑到受教育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 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一定要重视简单易学, 不要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逐渐失去对学习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兴趣。

总之,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 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 工业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高层次的技工人才了。为了提升当前中高层次技工人才的整体思政素质, 在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构建成熟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对于提升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摘要:就现代职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展开讨论, 认为在相关工作推进的过程当中, 应该循着以下三个路径:一是参照研究型大学的成熟思政教育体系, 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现实情况, 三是以正确理念做指引, 四是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 为推动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工作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郭雪花.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 (8) :12-13.

[2]董琴.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 (5) :14-15.

[3]王悦.试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 (3) :45-46.

思政教育路径 篇4

中国梦思政课堂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分数偏低,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整体素质较低。加之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学生受到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思想不端正,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内容陈旧、单一,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变化。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的思想模式相悖而行,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令人满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约了“中国梦”的有效实践。基于此,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方位地践行“中国梦”,并实现“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要作用,用“中国梦”指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是一个迫切性的课题。

二、“中国梦”与高职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树立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把“中国梦”思想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梦”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完美融合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了高瞻远瞩的部署;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核心都是全国人民,在全国人民面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可见,十八大的思想精髓和“中国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表达了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声,让“中国梦”这盏明灯给予我们指引,让“中国梦”思想和十八大精髓走进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经之路。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梦”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梦”思想内容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把握“中国梦”的思想精髓,从学生出发,正确宣讲“中国梦”思想,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爱国主义信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把“中国梦”思想的精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模式结合起来,设置相关课程改革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高度认同“中国梦”思想,并身体力行地传播和践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导航。

三、“中国梦”走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路径

(一)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一般都以“技能”教学为主,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加之以课本枯燥教学为主的模式,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久而久之,造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不重视的现象。

要想让“中国梦”思想走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要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程度,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深入学习中国梦的思想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模式中来,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案,使“中国梦”顺利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二)在实践中感受“中国梦”的魅力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刚刚参加的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比赛中,尝试性地做了学生“中国梦、我的梦”的实践课堂,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在积极配合学生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尝试,试图通过实践的检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参与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设计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听讲座、做调研、看榜样的故事、演讲、辩论、小品等,在实践中,让“中国梦”的思想不再纯粹的理论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的锻炼中自觉发掘中国梦的现实意义、理解“中国梦”思想的精髓。

(三)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感知“中国梦”

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案例,在视频展示中,可以给学生播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成果,树立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同时在课堂讲授中,将国情发展、道德观建设融入到“中国梦”思想的传播中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中国梦”、民族梦。

(四)突出时代性,拓宽教育渠道

现在的高职生,多数与网络为伍,他们在很多问题上都很依赖网络。那么,在“中国梦”走进课堂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拓展知识,了解社会最新热点,在网络上追踪时事进展。这样,就可以帮助解决社会、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让“中国梦”思想与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时代性特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总之,“中国梦”的提出,既契合了中国的发展需求,又为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新征途,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应进一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2]习近平.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

思政教育路径 篇5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特点分析

鉴于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交叉关系, 在充分比较两者之间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 逐步探索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特点, 以把握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其基本特点有以下四点:

1.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思政课能够服务于创业教育, 能够指导大学生创业。这是两者相融的最根本特点, 从创业教育的融入角度来讲, 创业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 帮助开展思政课教学;从思政课的融入角度来讲, 思政课的理论能够联系创业教育的实际, 其内容能够指导创业实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思政课的创业教育目标具有实践性。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思政教育是为了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其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二是思政课的创业教育内容具有实践性。思政课内容的制定以服务创业教育为依据, 具体指导创业实践, 彰显思政课的实践价值。

2. 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下, 能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性是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好坏, 主要取决于有效性。具体表现有:一方面, 创业教育内容是否能够有效地反映思政教育内容, 二者在内容环节上能否有机对接;另一方面, 思政教育内容能否有效地反映创业教育, 能否有效地指导创业实践。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为创业教育所用, 并正确地指导创业实践, 说明二者融合有效, 反之亦然。

3. 可操作性

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融入过程中能够制定一系列的融入步骤, 使之切实可行。从量化的层面上推进二者有效融合, 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融入程序的编制, 即在融入的内容、方法、环节、评估等过程进行选定;二是对选定的融入过程进行量化。具体而言, 就是制定每一个融入过程的实施步骤;三是对融入过程能够有效评估, 具体而言, 就是制定反馈意见表, 帮助进一步完善融入机制, 使之更具实效性。

4. 转化性

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思政课的知识体系能够向创业教育的能力体系转化;二是创业素养能够向创业成果转化。这是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最关键衡量标准, 是由二者融合的目标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在思政课教学中,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业引导,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养;二是在课外实践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培养创业兴趣, 树立创业目标, 积极引导学生把创业素养有效转化为创业成果。从在思政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 再到创业成果的转化, 实际上就是理论结合实际, 并有效服务实践的转化过程, 这恰恰真实再现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典型特征和最终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对策分析

1. 在教学理念上, 转变授课理念, 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而在思政课中进行创业教育, 就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 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材知识讲授向突出创新意识的能力讲授上转移,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首先,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 积极思考问题, 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勇于推陈出新。比如, 在讲授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时候,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兴趣, 树立伟大的创业理想, 并积极思考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自主创业所具备的能力素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考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考察的基础上探索创业具备的各种能力素养。比如, 冒险的勇气、了解该行业的前景、对政策的把握及创业心态的调适等等。因个体差异, 其创业的能力各有不同, 因此, 思政课的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 及与兴趣相匹配的创业能力素养。

2. 在教学内容上,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了使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育中, 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我们比对了创业教育和思政课教材, 寻找彼此的契合点。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该课程中可融入的创业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又必要的。具体包括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树立创业梦想、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与创业伦理教育、职业道德与创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与创业法律以及形势政策教育与创业政策教育等等。这些思政教学元素跟创业教育内容紧密相关, 又互相渗透。因此, 在制定思政课创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中, 紧紧围绕创业教育的思想内核,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 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无缝对接。

在具体做法上, 可以分专题式讲授, 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以建立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体系为落脚点, 积极构建思政课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首先, 积极编写思政课创业教育教学大纲, 不仅包括教学的重难点, 还包括教学的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的选取绝不是拍脑袋的凭空想象, 而是根据创业实践和实际需求而选择的知识点, 不仅注重逻辑性, 也关注趣味性和实用性。其次, 有意识补充创业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既是思政课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创业教育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 把心理教育纳入到思政课创业教育过程中, 既充实了思政课创业教育的内容, 又优化了思政课创业教育知识体系, 使思政课创业教育更有深度和厚度。

3. 在教学方式上, 借鉴KAB创业教育项目授课方法, 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模式

这也是本文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力图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 培养其创业意识,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 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该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体现出参与特点, 主要以鼓励、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亲身体验为主, 在诸多创业学子中广受好评。思政课的创业教育课堂充分吸收KAB项目教授方法, 在总结思政课的教法特点基础上, 创制了具有思政特色的KAB专题式学习法。

第一, 翻转讲授法。是指教育的主客体发生变化, 老师布置任务给学生, 学生课外准备,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和讲解, 把传统的教师为教育主体、学生为教育客体进行互换, 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 在讲到“三观”教育与创业伦理教育关系时, 以布置“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任务, 同学们课外线上自学, 课内互相讨论, 并分组陈述各自观点, 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并确立自己的创业价值观。翻转讲授法的最大特点是讲授对象发生转变, 老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互换, 强调了学生的参与特性, 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参与备课、讨论、讲授并完善环节, 对知识的吸收更彻底, 体悟更深;长远影响是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向能力系统有效转化。

第二, 案例分享法。是指在每一个专题中都设置经典案例分享环节, 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材料, 交给同学们研究分析, 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这对创业者而言, 是一个极好的参与市场创业的方法, 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比如, 以“滴滴出行软件艰难出世及深远影响”为例, 进行创业思维、创业潜力及创业能力等多角度的透视, 分享各自的观点, 并提出质疑。案例分享的目的是要学生走出象牙塔, 具体分析该案例发生的原因、实质及解决之道, 为初步创业者提供多角度思考模式, 启发了创业思维, 扩展了创业视野, 在增长创业知识的同时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 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 (Brain Storming) , 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 后来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 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 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 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 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适合于解决那些比较简单、严格确定的问题。比如, 在创业初期对产品名称、广告口号以及企业标语等问题, 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突出体现了集体智慧。在思政课的创业教育课堂中, 老师特别要注意的是认真把握实施这种方法的原则, 即平等、民主原则。具体地讲, 禁止批评和评论他人, 但不要自谦;目标集中, 追求设想数量, 越多越好;与会人员一律平等, 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主张独立思考, 不允许私下交谈, 以免干扰别人思维等等。教师积极创造公开、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头脑风暴法亦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 模拟演示法。俗话说, “光说不练假把式”。为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必要的实践不可或缺。结合教学实际, 模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 并丰富、促进思政课的创业实践教学。在期中和期末教学阶段, 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拟定选题, 学生自主选择并自建团队, 制作创业组建方案和实施计划书, 最终在由师生组建的评委会上进行考核和点评。模拟演示法的目的是为创业者自主创业进行预估, 与其说是对创业的演练, 不如说是实际创业的准备, 帮助创业者提前进入创业预备阶段。

4. 在教学实施上, 建立思政课创业教育向创业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 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 亟待解决的是积极构建思政课创业教育向创业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具体做法有:一是设置专门创业基金, 鼓励创造发明。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 更容易把专业知识转化成科技发明。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 比如, 设置创业或发明创造基金, 专款专用, 鼓励学生大胆创业;二是在教学管理上, 可以设置弹性学分制, 为学生积极创业搭建平台。“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成果的事实折算为一定思政课的学分或成绩”, “允许学生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学籍而休学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一旦有了成果, 该成果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转抵学分和成绩等。”

总之, 在充分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基础上, 寻找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规律, 就可以因地制宜, 具体制定有效、可持续的二者融合的方法策略, 使思政课的创业教育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实践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本文根据以上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首先, 在教学理念上, 转变授课理念, 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再次, 在教学方式上, 借鉴KAB创业教育项目授课方法, 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模式。最后, 在教学实施上, 建立思政课创业教育向创业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路径

参考文献

[1]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5) .

[2]刘忠岩.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 2014 (6) .

[3]陈春林, 薛勇.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 .

[4]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 2015 (12) .

[5]张向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4) .

思政教育路径 篇6

一、我国和美国思政教育内容的差异比较

(一) 我国思政教育内容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主要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 党的理论、方针、经验等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法制观与道德观的教育, 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等。说到底, 我国思政教育的主要体系还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

(二) 美国思政教育内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有效继承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 同时也重点突出了美国自身的基本意识形态。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政治观教育、弘扬道德教育、社会法制教育和宗教教育等。

(三) 我国和美国思政教育内容的差异

1. 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

虽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但是也有非常明显的侧重点, 即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总体来说, 我国教育对人身心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比较重视。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发展人的个性, 对个人权利和平等比较重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培养人格和人的独立性比较重视, 但是这样就可能会存在个人享乐主义的隐患。

2.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是否存在宗教教育。

在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不能融入宗教信仰的, 而且我国对于宗教和政治是有明确的界限的。但是在美国不同。美国认为宗教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的教育发展, 所以在其教育内容中存在宗教信仰, 通过宗教信仰使其公民产生爱国等精神。

3. 价值观和出发点不同。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是发现并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而美国这是为了培养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价值观的中心, 集体主义是价值观的原则,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价值观的内容。保护私有制、崇尚享乐主义和私有主义则是美国的价值观。

二、我国和美国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的差异比较

(一) 我国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比较多, 包括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的社会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课堂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学校课外活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等。

(二) 美国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则主要包括社团和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教的教育引导、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校园的校风校纪和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等。

(三) 我国和美国思政教育实施路径的差异

1. 社区教育的范围有所差异。

在我国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中, 虽然都对社区教育比较重视, 但是在应用社区教育的广泛性和范围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同。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在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社区建设的主要形式是居委会和街道, 现阶段我国在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是很成熟, 尤其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区还没有建设社区。而且, 各个地方的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也不一致, 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美国现如今利用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比较成熟, 社区教育建设中包括很多社团。美国公民对社区活动也比较重视, 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我国却刚刚相反。美国的社区教育在经过很长的时间发展后, 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都比较规范和专业。在团结民众、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美国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宗教教育的位置不一样。

在我国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宗教教育的位置不一样。美国的政治和宗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宗教在美国人还小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宗教情感让美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正义和遵纪守法, 在国家利益面前可以牺牲自身利益。而在我国政治和宗教是分离的, 因为在宗教信仰、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也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3.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的方式存在差异。

我国和美国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对课程教育都比较重视, 但是在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的侧重点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同。灌输式和渗透式是课程教学的两种主要方式, 我国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我国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 教师则是教学的主导者, 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在采用灌输式教育的过程中, 如果能重视讲授的方式也可以收获比较理想的结果。而美国则是以渗透式教育为主, 然后以灌输式教育为辅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我国现阶段虽然也存在渗透式教育, 但是问题还比较多, 所以我国可以借鉴和学习美国渗透式教育的很多优秀经验。

4.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内容重点不同。

我国和美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对家庭教育都比较重视, 但是两者的侧重点却有所差异。说服式的道德教育是我国家庭道德教育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我国的道德历史非常久远, 女子服从父母成为了一种传统美德。但是如果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 对服从比较重视就可能会让子女出现叛逆的心理。我国家庭教育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文化知识和特长进行教育, 在父母自身情况以及对子女过分宠爱的情况下, 导致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在美国家庭教育中, 父母对以身试教的教育方式比较看重, 同时也比较重视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三、我国和美国思政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的启示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创新, 重视实践理论相结合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自身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比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缺少创新、比较单一, 这样就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不好。我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其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教育。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方法和途径比较多, 对渗透式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比较重视, 去充分挖掘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学习和借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我国应该要对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不断的拓展, 在实际的教育中融入渗透式教育方式, 对可能的载体进行充分的挖掘, 让其变得更加丰富。

(二)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去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和总结, 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变得更加适用和先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批判精神还是比较缺乏, 并没有认真研究和总结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对经验进行总结时, 还需要加强对理论指导的研究和创新。我国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时, 往往会出现实践和理论脱离的情况。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表面, 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时间研究, 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距离。所以, 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情,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而构建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

(三) 对公民的信仰教育要不断加强

我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仰教育, 开展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信仰教育。让人们在物质要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基础上,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从而来稳定民心和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情况下, 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社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盲目崇拜和追风现象, 一些人盲目地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这种情况虽然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同时也有我国信仰教育力度不够的原因。所以我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该要借鉴和学习美国信仰教育中的途径和方法,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四)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行不断完善

通过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没有重视个人价值, 而在教育的看展过程中, 也没有连贯性和层次性, 在教育方式上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要和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要对教育思路和理念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 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通过对我国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的比较可知, 两者有自身的特点和缺点, 我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该要借鉴和学习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先进的经验, 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来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丰富其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浅析美国思政教育内容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12, (2) .

[2]杨英.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灌输法”及启示[J].现代交际, 2011, (3) .

[3]刘彦君.西方宗教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参考价值[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陈兰兰.美国公民教育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 2014.

思政教育路径 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从“宽泛”到“精炼”的不断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化、普遍性的论述。党的十七大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选择进行了定位。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认识, 是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入融合的结果,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强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党全社会齐心戮力朝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历史征程中, 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利益诉求都同他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因素紧密相联。面对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多元多变”“新旧交替”的基本现状, 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等带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价值观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 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 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破除他们思想上的迷雾, 树立科学的价值标杆, 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筑梦者。然而, 在日常教学中, 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还存在对其内涵认识不够、认同感不高、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必须发挥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在“毛概”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价值目标和根本价值准则。当前, 宣传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毛概”) 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政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 要抓住大学生“三观教育”这个总开关,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等教育资源, 因势利导, 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首先, 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毛概”课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毛概”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立场, 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确保核心价值观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 要突出重点, 创新教学方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时, 既要结合教学要求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 更要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文科及艺术类专业学生上课时, 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联系聂耳、鲁迅、郭沫若、齐白石等进步艺术家抗战时期的作品及贡献,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在给理工科学生上课时, 可结合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技发展成就, 增强他们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学生的爱岗奉献精神。

其次, 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教材的体系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三个层次,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章节、各环节。因此, 在讲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时, 要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以便他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第五章、第六章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教育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 唤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第八章教学中, 结合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 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使学生理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不仅需要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生态环境, 更需要大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 要发挥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 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青年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 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才能增强他们培养品格、锻炼才干的紧迫感, 从而积极投身社会,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比如, 在“毛概”教学中就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可以采取征文、“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辩论、研讨等形式, 组织大学生谈体会, 谈认识, 谈理想, 进一步夯实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使学生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踏踏实实做好当前每一件事;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和倡导红色旅游等活动, 进行优秀革命传统教育, 使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过程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红色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 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利益观和人生观;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的新成就, 使其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 更加热情地支持改革、投身改革;通过开展“中国梦, 我的梦”主题演讲, 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宣传和灌输, 而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学习领会、贴身体验、榜样引领和制度保障等方法和手段, 让所有学生知晓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从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环节入手, 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坚持将加强宣传教育和推动实践养成相统一, 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追求和内在之魂。

摘要:当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也成为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指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新课题, 对于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3.11.21.

[2]习近平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sohu.com/20140505/n399137147.shtml

[3]翟道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共同追求, 河南日报, 2014.4.14日.

[4]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4.

思政教育路径 篇8

近代以来, 人类活动一直围绕着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生活水准的快速提高这一主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可以说, 工业文明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人类的生活水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是, 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并且产生了诸如大气污染、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场锐减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的维护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 促进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迫切的任务。

伴随着世界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出现、发展和扩大、生态伦理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不仅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蕴含了人与人的关系, 表现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生态伦理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作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生态伦理涉及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诸多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 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等。生态伦理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方面, 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一般不涉及到空气、动植物、资源和能源等问题, 其核心是自觉和自省, 而生态保护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并且生态保护问题极其复杂, 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生态伦理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 而且要得到强制执行。

2 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

2.1 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教学体系

相比较国外, 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开展较晚,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从国家教育来看, 普及的生态伦理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 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中人数的99.5%以上”。 (1) 此外,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 生态伦理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有机组成部分, 而国内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未能重视生态伦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生态伦理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并且高校现行教材中缺乏高质量、适用面广的生态伦理教育教材;在教学内容上, 生态伦理教育多侧重于对环境知识以及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 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将生态伦理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价值理念, 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环保行动也难以落到实处。对于森林遭到砍伐和破坏这样严重的问题, 大学生可能难以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对他们来讲, 或许可以理解森林是宝贵的资源, 但是难以理解森林还是具有权利和尊严的对象, 归根结底, 生态环境伦理教育的总体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弱化的主要原因;在教学手段上, 生态伦理教育应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在现行的授课中, 高校思政课老师偏重教学、轻视学生体验和实践, 老师多采用传统说理的办法进行思想灌输, 对于学生而言, 对于生态环境的感受严重不足, 他们对于生态伦理观的理解将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 从而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动。

2.2 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淡漠

由于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较为薄弱, 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缺乏。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来了解环境知识, 而很少通过书籍、讲座等方式深入学习环境知识, 多数大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生态伦理知识的不足也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淡漠, 生态道德行为不容乐观。在国内多数高校校园, 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校园环境令人担忧, 此外, 高校“长流水”、“长明灯”等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些都充分说明, 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不容乐观。

3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的路径选择

3.1 通过师资培训使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如前所述, 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晚,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未能形成规模, 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因此,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教学, 首先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生态伦理教育的认识, 通过系统培训, 使每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在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 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是思政课成功渗透生态伦理观的关键所在。

3.2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生态伦理教育与学生“三观”密切相关。因此, 高校思政课在渗透生态伦理观的时候, 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上,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上专门开设生态伦理教育的讲座, 培养大学生生态厌恶感、生态良知感、生态正义感。在教学形式上, 在进行渗透教学的同时, 应该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从而将生态学、环境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插入高校思政课当中, 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上有所深入, 另外, 在思政课堂进行生态伦理的时候, 作为思政课教师, 要积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通过讨论、观看视频、知识趣味竞赛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 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3.3 强化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渗透生态伦理观, 除了课堂上讲授外, 还应该强化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学。首先,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野生动物园、植物园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 增加思政课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此外, 高校思政课生态伦理实践教学可以与每年的环境日、植树日、爱鸟周等节日结合起来, 在这些节日里, 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区。其次, 高校思政课老师可以呼吁和引导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大学生社团, 以这些学生社团为阵地在高校内外开展有关生态保护的宣传活动, 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又能使大学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注释

思政教育路径 篇9

[关键词]自媒体;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87-02

一、自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自媒体一词来源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7月发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自媒体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是媒体,即“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每个公民都是一个媒体源,都是一个新闻记者,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他们是信息的制造者,知识的制造者,整个社会进入一个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自媒体的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 / BBS等网络信息平台。

自媒体的特点在于发布主体的多源性,信息的全球性、公开性及价值评价的多元化。自媒体信息发布主体来自不同国家,来自不同宗教、不同文化,来自于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其利益诉求不同,有些可能很单纯地发布自己所见所闻,但也可能是被别有用心人利用的反社会棋子。同时,随着信息发布、传播公开性和全球性、即时性,我们再也无法通过“防火墙”“信息屏蔽”人为阻止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现代国际社会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国家或恐怖分子一直利用媒体平台搞文化宗教意识形态渗透,打没有硝烟的文化战,这种文化战悄无声息,一旦中青年人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被渗透,价值观被扭曲,这种思想文化战就可能变为一场切实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的真正战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颜色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自媒体信息在被不同价值观,特别是西方价值观主导之下,核心价值观有时也只能淹没在网络水军的声音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自媒体对普通高校思政课的挑战

(一)自媒体对普通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挑战

自媒体自身的特点对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造成了巨大挑战。从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第1季度自媒体调查报告》和新媒体杂志上发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信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经成为微信和微博使用的主要群体。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更乐于接受网络新事物,在快餐式信息获取时代,短而精、图文并茂简介式的方式让他们更乐于接受,微信和微博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口味。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矛盾的凸显正好赶上了自媒体这趟高速、大众化列车,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前所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讲授教材理论知识和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满堂灌”,单调的教学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新的接受方式,思政课教学就只能流于形式,流于应付。

(二)自媒体对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信仰的挑战

在自媒体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攻势之下,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通过自媒体的内渗作用,高校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信仰不坚定,分析和批判信息能力较弱,也纷纷倒在了自媒体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洪流之中,不能够再坚守自己的阵地。一些思政课教师本身就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底气,把自媒体上的信息随意搬用在课堂上,不考虑其对学生思想造成的影响,在课堂上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误导。

(三)自媒体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挑战

自媒体多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是碎片化的传播,信息缺乏整体性和可靠性。而在应试教育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在进入大学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还没有完全“断奶”,往往缺乏自身对信息分析、辨别和反思的能力,碎片化地接受、理解信息。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在信息来源真实性信息充满质疑,但是一些看起来好像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还是会在大学生的思想中留下痕迹。从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第1季度自媒体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1季度最受关注的自媒体top10中,以推崇和传输自由主义价值观,以“有种、有趣、有料”为口号的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高居榜首。

三、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一)建设“两强”型教师,实行“两强”教师“轮教”制度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两种倾向,一种为教学型教师,一种为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主要承担本科“两课”教学,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而科研型教师一般以中老年为主,主要带研究生课程。中青年教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跟上时代步伐,掌握一定的信息量,但有时却因缺乏理论功底和深度,不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分析、解读,对学生可能产生错误引导。中老年教师由于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量,不能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教学中缺乏针对性。

因此,第一,应设立“两课”教师“两强”的专门制度,吸引、培养、选拔和聘用一批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即“两强”教师承担本科的“两课”教学,提升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第二,建立高校“两强”型教师数据库,和专题型专家骨干教师数据库,针对自媒体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专题式研究和轮流到各高校讲授的制度,即“轮教”制度,该制度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相似,但实行的是教师“轮教”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极具时代性、创新性、吸引性、艺术性的教学能手在自媒体时代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两上一下”教学方式共同推进,改进课上教学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最主要的方式,网络公开课和慕课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设立自媒体网上教学,和课上讨论式教学互相配合,相互推进。

自媒体网上教学一方面要设立高校思政课教育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组织专门思政教育网络教师,发布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分析和解读信息,在这方面要注意发布的信息,发表的思想、观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可以在网络设立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思政课选修课程,放入校内网平台,供学生学习。

课上教学实行小班制圆桌问题讨论式教学,与自媒体网上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做到把自媒体网上信息、思想、观点通过问题的方式抛给学生,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对问题的看法、观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反思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在讨论、再引导,这样思政课课上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够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使思政课教学变成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心灵疗养室。

(三)扩展教学内容,树立实事求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首先,进行多元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目前,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四门,这四门虽然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在自媒体多元化理论、思想的今天,仅仅就事论事,就马克思主义而论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的灌输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对多元思想学习要求。因此,无论是网上教学,还是课上教学,都必须加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设立多种不同历史、文化、社会思潮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学习、对比中,通过教师引导自觉辨析、认同和内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编排方面,我们需要树立实事求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自媒体是多元化的平台,马克思主义就其产生和本质来说,也是多元中的一元,我们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置于自媒体的多元文化之中。在课堂中,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不被神化,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成为大学生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空洞理论。

[ 参 考 文 献 ]

[1]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3] 金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微信微博使用情况调查[J].新媒体,2015(3).

[4]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5] 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学,2014(4).

[6] 曹洪军.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J].学术论坛,2012(8).

[7] 冀静.速途研究院:2014年1月自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EB / OL].[2014-2-15].http://www.sootoo.com / content / 481344.shtml.

[8] 李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析[J].大学教育,2012(9):111.

思政教育路径 篇10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种优质地方资源, 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课程资源, 提升思政课的课程魅力, 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条件, 深入研究和开发地方资源, 对人物、事件、遗迹、思想、精神等创造性地进行归纳、提炼和提升,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 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地主动性进行总结研究, 钻研教材内容和资源内容, 衔接重建教学内容, 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江苏常州, 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也是一座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城市。常州孕育了被誉为“常州三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三位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常州因“三杰精神”而闻名遐迩。“常州三杰”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为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笔者以“常州三杰”资源为例, 探索和实践了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 “一通二进三位四式”运用路径模式。

1 “一通”, 即“常州三杰”资源贯通思政课主干课程

“常州三杰”资源丰富, 包含革命遗迹、革命文物、革命活动、革命思想、革命精神等。根据不同的思政主干课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有选择性、有侧重点地运用恰当的资源。如在《基础》课中, 主要把“常州三杰”的革命精神转化为教学素材运用于爱国主义部分的教学。在后续的《概论》课程中, 则主要把 “常州三杰”的革命活动、革命思想转化为教学素材, 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教学中。而其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等资源成为思政课两门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这种贯通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了有效资源, 为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可行的重要平台。

2 “二进”, 即“常州三杰”资源进理论专题、进实践活动, 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为保证“二进”的有效运行, 制定和完善了思政主干课程的教学文件, 包括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实践手册等。如《概论》课理论教学中, 在第一模块“时代变迁下的中国革命征程”中, 专设了“从常州三杰的人生抉择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 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的空洞、抽象,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 把人物的政治抉择作为主线, 既避免了就理论谈理论的苍白感, 又利于学生反思自身在当前时代变迁下的选择与坚持, 还提升了学生对地方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 既要考虑内容的针对性, 又要考虑到时间、经费、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所以地方资源的有效运用意义重大。《概论》课实践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以 “常州三杰”为主题的人物评析、影视评析、展览宣传、社会调查等多元化的实践项目, 既改变了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单一的参观纪念馆或故居的形式, 又体现了实践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3 “三位”, 即“常州三杰”资源全方位地运用于课堂—校园— 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践。把“常州三杰”资源运用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各环节, 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拓展, 避免了教学改革和实施的蜻蜓点水、朝令夕改。 在课堂实践环节, 设计了关于“常州三杰”的影视评析、人物评析等项目; 在校园实践环节, 设计了以“常州三杰”为主题的宣传展览、模拟演讲等项目; 在社会实践环节, 设计了相关的参观感悟、社会调查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 既能丰富校园思想文化活动, 为学生的实践开拓可展示的生动空间, 又能提供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的重要窗口, 也能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德育效果。

4 “四式”, 即实践教学中融体验式教学、影音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志愿服务式教学为一体的多元化运用方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三杰”资源, 必须以“三杰”资源为内涵和载体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第一, 设计了关于“常州三杰”的参观感悟、主题班团活动、模拟演讲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看、听、触摸、经历, 能获得对人物和历史最真实的感受。第二, 设计了观看关于“常州三杰”的影视作品等实践活动, 如电影《秋之白华》、纪录片《永远的青年》等, 这些影音式实践教学活动, 改变了思政课教学呆板的传递形态, 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让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强的高职学生得到直观、动感的教育启迪。第三, 设计了“张太雷纪念馆保护与宣传方案”“常州红色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等研究式实践教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 高职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情民风,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我眼中的常州三杰”展览宣传、纪念馆环卫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式实践教学, 进一步弘扬了“三杰” 精神, 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5结语

这种“一通二进三位四式”的运用路径模式, 充分整合了“常州三杰”资源, 转化为有效的理论教学素材, 并给实践教学搭建了丰富活泼的运行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高校思政课充分挖掘和运用地方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种优质地方资源, 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课程资源, 提升思政课的课程魅力, 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常州三杰”资源为例, 探索和实践了“一通二进三位四式”的运用路径模式, 对高校思政课充分运用地方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方资源,思政课教学,“一通二进三位四式”,运用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4) .

上一篇:权威的作用下一篇:人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