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通用10篇)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1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学生出现了一种逆反心理现象,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严重障碍。本文拟从逆反心理成因入手,提出矫正方法,以对思政工作有所借鉴。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政工作 逆反心理 成因矫正
近年来,一种反常的心理―逆反心理在部分高校学生中蔓延,大大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严重障碍。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逆反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指主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与多数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行为倾向。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具有青年人逆反心理的共性,又有角色的特殊性,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1.社会认知偏见投下了心理阴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精力集中于物质文明建设,对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放松,使一些如“读书无用论”等社会认知偏见在大学生中流行。这给高校在校生以极大伤害,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社会比较差异诱发心理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信息的交换程度越来越快,学生在了解这些信息时,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便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如此类事件反复出现,经多次强化,就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教育变革对个体定势造成冲击。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对高校学生的食宿由学校实行“全包”,毕业时由国家分配,久而久之,高校学生便形成了依赖的思想。教育改革后,由学校对学生不收费到收费,由国家包分配到自主择业,招生、分配“并轨”、实行双向选择,这使得高校学生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4.高校教育的内容、手段失当。
正面宣传教育内容略嫌空洞,缺乏说服力。少数教育者在进行正面教育时热衷于讲大道理,要学生爱学习,有巩固专业的思想,但对为什么要爱学习,有巩固专业的思的必要性、重要性却说不清,分析不透。如此,效果便难以达到,另外还存在宣传过程中的失实,对典型人物事迹人为“拔高”等现象。加之,少数思政工作者素质低,在处理个别问题时有失公允,使学生易对正面宣传产生反感,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主观方面。
1.自我意识相矛盾。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已经步人高校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为显示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相连的意识领域,一般而言,理想自我往往超前,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时,则萌发了焦虑和烦恼,产生了逆反心理。
2.认知水平因素。
(1)认知片面,固执偏激。高校学生尽管逻辑维已基本确立,辩证能力开始发展,但他们毕竟阅历浅,分析难免片面、易导致认知中的偏激和固执。如高校的思政工作基本上以正面宣传为主,当学生们意识到这些与部分社会现象不符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好奇心与求知欲强,识别力低。高校学生平均年龄十八岁左右,在心理学上这属于“青春危险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社会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这种好奇心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基本要求相悖而自己又无法正确识别时,就极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而且,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同样存在着竞争,这样就使他们普遍有较强的求知欲,然而由于自身识别力低,极易受宣传“自由化观点”、“性解放”的书籍、刊物的毒害和影响使他们上当受骗,乃至犯错,从而怀疑、失落充斥着心灵,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因素。
(1)高校学生感情丰富,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极易冲动,十分兴奋,即便几句批评玩笑也会使他们灰心丧气,成为不能以意志力驾驭情绪、情感的奴隶,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2)自满情绪影响下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力弱的矛盾。从某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在亲友和同辈前备受羡慕与赞话,这就容易使他们导致平日刚恒自用、盛气凌人。而且,学生一帆风顺的经历使他们“挫折意识”、心理承受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已有的优越感、自尊心便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受挫的原因,看不到自身的弱点,“逆反心理”也就有了滋长的土壤。
二、逆反心理的矫正尝试
逆反心理是属非病态型的,具有“反权威性、两重性、极端性、从众性”等特点。同时,逆反心理也是动态型的,必须诊治这种不正常现象,要从丰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杜绝外界诱因做起。
(一)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主观上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因而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应从两个方面来统一自我意识:一方面要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修正理想自我,使之与现实自我统一,谋求两者的最佳结合。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其次在具体设计理想自我时,在现实自我的基础上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优缺点等具体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实践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可以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工作,以保证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实践证明,正确地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行为能力。
古希腊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其行为举止才不会显得过于自负,进而提高自己遇事的行为能力,以期与现实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相适应,克服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去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行为能力呢?首选,要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在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其次,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抓住提高行为能力的机会。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提高,一个人要真正提高行为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系数,只有把自己态度、言行、职业的社会效应和他人作深层次的比较,才能不断修正与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
(三)增强识别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偏激情绪。
高校学生要尽快克服逆反心理,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要把掌握社云发展客观规律的金钥匙―政治理论课学好,在这个基础上,就能正确对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正确对待所接触的书籍、刊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另外,还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努力克服偏激情绪。首先,有逆反心理倾向的学生要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再次,要加强志向意志的锻炼和良好品格的培养。一般而言,意志坚强且有良好品格、善于团结他人的学生能用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致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意志锻炼和品格培养是极有必要的。思政工作者为了帮助学生增强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克服偏激情绪,极有必要加大心理咨询与调查的力度,加强信息反馈渠道建设,以帮助学生把逆反心理消灭在苗头中。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2
1 心理健康的判断准则
人心理健康与否是综合进行评测后给出的结果, 心理健康的评测没有恒定的准则, 只能从良好的心理状态中吸收和提取具有突出特点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判断的方面主要包含智力是否发展完全、人格是否完整、是否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价值观人生观方向的正确性、对自身情况是否了解、对生活的适应性、性格的开放程度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等内容。心理健康的评测也是随着时代和事情的发展变化在不断改变的, 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心理问题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只有对于心理问题专业的医师或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经验的测评人员, 给出的客观判断结果才比较接近真实情况。
2 高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一般来说,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评价是从身体、人格以及心理三个方面的综合来进行评定的, 而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重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处理学习和生活当中的问题, 能够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 调节自我意识, 从而理性的解决困难, 适当的调节心情, 消除消极情绪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从而在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的同时, 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更加收获了如何缓解自身压力的方法, 从而锻炼了将来走向社会并且更快更好融入社会的多种能力,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 高校学生跳楼自杀事故频发, 甚至还有高校同寝室中杀害室友的情况出现, 导致这种事件的发生最基本和最为内在的原因还是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不佳。随着毕业季节的到来, 就业、考研、公务员考试等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就表现的更为明显。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我压力释放和心理调节过程存在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嫉妒和诸多矛盾造成的问题两个方面。如今,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上升为全社会所关心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因此, 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增加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教育。
3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目前, 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从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以及训练相应的体育技能等角度出发, 相应的对课程进行设置编排。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对于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 从而也就忽略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其实, 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非体育专业高校在校生的发展, 更关乎体育专业在校生的体育发展道路。体育专业学生在读大学期间, 不仅要完成高负荷的体育训练, 还要参加以各种形式举办的体育比赛, 压力可想而知, 此时, 如果在心理方面产生一些扭曲, 或者仅仅是压力过大而造成紧张状态, 都容易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失常, 面对不好的成绩, 又可能会出现沮丧等不良情绪, 从而就有可能引发恶性循环,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 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处于身心健康的状态, 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针对大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课程安排, 还要根据大学生的阶段性心理情况进行教学设置。同时, 体育运动能够通过竞争机制对学生产生一定自我激励作用, 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情况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体育教学中的组队合作形式能够使学生的协作概念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人分享的品质, 这可以在一定形式上防止学生产生自私, 甚至嫉妒的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课程中, 课程教授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师的个人素质等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此类内在的且长期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 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很重要。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适当适量的融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内容的涉猎。
4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添加十分紧迫,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在大学在校生中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成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问题所在。下面就针对教学策略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探讨。
4.1 通过体育教学任务渗透心理层次点拨
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相关的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中, 针对涉及到心理方面问题的内容, 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帮助, 抛砖引玉式的突出处理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在完成体育运动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的考验学生面对困难时的表现, 从而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使老师能够认清楚学生的心理特性, 这样老师就可以在学生反常表现时及时发现异常,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使学生健康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制定的教学计划, 可以使学生体验各种体育器械锻炼效果, 从而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克服心理恐惧和心理压力的能力, 再或者, 当体育课程任务较重时, 如安排长跑等项目的训练, 可以考验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韧性, 在此项目训练过程中, 通过老师的鼓励和心理层次的点拨教育, 可以使学生消除恐惧, 不断的提高其意志力。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加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点拨, 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4.2 组织成立体育活动中心进行有效沟通互动
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资源, 组织成立校内体育活动中心, 方便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互动。各种体育活动都是对人的毅力和坚持能力以及不断奋斗拼搏的进取精神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考验, 而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精神品质的同时,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其通过体育运动保持开阔的心态, 从而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心, 参加体育活动的仅为师生, 且绝大部分人都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或者是该体育项目的爱好者, 所以沟通交流起来也非常方便。通过体育活动过程中关于体育、关于生活的互动沟通, 能够使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 使其在心理层次上处于积极的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4.3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 还会激励学生以老师为榜样, 不断向老师学习。另外, 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 有利于新型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 从而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情感心灵上的交流, 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 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 也使学生通过老师的开导教育排除困惑,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中, 保持愉悦的心理。
4.4 通过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比赛不仅可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困难面前不畏惧、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对待得失的心理态度。可以说, 体育比赛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高校应多组织各个项目的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锻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奋进的心理品质。
5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体育教学中针对活动的实践性、竞争性和合作性等内容,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显得格外适当。然而, 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作用还是对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积极健康思想、人品人格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输, 以及对于高校在校生健康积极心理的培养。总之, 在当今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 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安排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学校及高校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外也要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难题, 保持健康积极的态度, 使学生能够开心健康的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文章从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入手, 分析了高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论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策略, 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安淑萍.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 .
[2]李丕伟.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
[3]王军.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
[4]李海珍.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0 (11) .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53-01
近年来,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心理咨询被逐渐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使得心理咨询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凸显,这不仅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高效措施,也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基础上探寻合理的建议,使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1 高校和学生在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理解不够全面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机构,虽然心理机构已经设置,但是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多数管理者并没有完全的对这项工作担起重视,没有意识到心理咨询背后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理解不全面的现象。一方面,存在着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只为那些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服务这一普遍现象,这就使得那些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同学忽视了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不能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认为对心理咨询的投资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多大的作用,高校普遍对其持有参与的态度。
其次,高校学生在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部分同学仍对心理咨询存在着较大的偏见,他们每谈到心理障碍问题就会色变,觉得进行心理治疗这不是一种问题,而是一种病态[1]。因此他们拒绝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即使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去咨询,怕被同学们瞧不起。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缺乏专业技术含量,方法陈旧并且过于简单
目前,在全国高校所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中,从事完全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非常少,大部分高校内普遍存在的是兼职教师,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通常只是经过了短期培训,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并且缺乏行业知识训练,一般专业水平都不高,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专业力量比较薄弱,并且在高校中所受过专门学习和培训的工作人员也不多,因此,不仅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还影响了高校的教育和育人质量。
其次,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方法在全国高校开展已有数年历史,但是一直都存在着咨询方法过于简单,创新少,进步慢的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都过于单一。一方面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心理测试问卷调查学生们的心理,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使之趋于表面化,通过问卷调查来躲避。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开展的心理咨询,往往是咨询者与来询者一对一的普通模式[2],即教师与学生之间谈话的固有模式,缺乏创新,形式过于单一化。
1.3 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二者有机的结合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目前虽然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却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了解。没有在高校中很好的将心理咨询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致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心理咨询所起到的实效性不明显,大大削弱了两者相互依赖和相互存在的实际意义。因此在高校中的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效果。
2 对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2.1 提高学校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的认知水平
高校首先应该从观念上去重新认识心理咨询,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全国高校应该从领导、教师到学生都应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引起高度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从而提高高校对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知,使得心理咨询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2.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含量,创新心理咨询形式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含量,首先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上下功夫,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咨询的支持力度,引进专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且也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咨询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排忧解难,排除心理障碍,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更加心理健康的人才。
2.3 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不同侧面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知识教育,对注重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所忽视,而心理咨询可以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所以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增强两者工作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才能,使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技术融为一体,并且进一步的进行整合。同时也可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生活化,更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能阐明运用心理咨询的必要性。把传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治疗与辅导更加广泛的运用到家庭和社会中去,使之充分的尽力参与,实现三者的相互融合,进而更加提高对来询者心理健康辅导的实效性。
3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就必须从思想上由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服务,转变到为高校教育服务,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服务上来,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努力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国彬.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4
论网络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开发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建立网络化系统,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 者:牟艳娟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社科部,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GUILING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3(3)分类号:B844.2关键词:高校 心理 健康教育 网络 心理教育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5
赣教社政字〔2011〕51号
各普通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充分展示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丰硕成果,总结交流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典型经验,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2011年10月中下旬,我们组织专家,对全省90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评估。现将评估结果通报如下:
一、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评估“优秀”等次的高校
(一)本科院校(12所)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宜春学院九江学院南昌工程学院
(二)独立学院(4所)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三)高专高职院校(15所)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九江职业大学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二、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评估“良好”等次的高校
(一)本科院校(9所)
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井冈山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新余学院江西教育学院
(二)独立学院(6所)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三)高专高职院校(27所)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三、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评估“合格”等次的高校(17所)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蓝天学院
南昌工学院江西服装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南昌职业学院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赣南教育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管理职业学院
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篇6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与大接触较多,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大学生
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辅导员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对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第一步,如果能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
1.1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因为大学生再次之前一直都在学校学习,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生活之外,对外面的社会了解很少,不懂得在社会中如何生活。走进大学这个新环境,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是他们又不知道如何独立,所以心理上会感到恐惧,所以在此阶段他们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恐惧感,引导他们逐渐由未成年的依赖心理状态到成年人的独立心理状态过渡,让他们顺利的渡过此过渡阶段。
1.2人生目标定位的需要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他们此前基本没有社会生活经验,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往往对未来充满着理想和幻想,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该从哪个方面着手。总而言之,大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在学习上,在就业上没有针对性,往往是人云亦云,到头来总是事倍功半。所以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1.3学习的需要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不像中小学阶段,是由老师的督导下被动的学习。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时间之间摆脱不了被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很多同学习惯依赖性学习,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产生厌恶感;大学的学习虽然以专业知识为主,但知识面非常广,各种知识面之间相互交错,很多知识超越了教材的范围,所以学生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比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自主,广泛,所以就要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1.4交友的需要
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接受父母,师长的关爱呵护,很少关心别人,所
以来到大学之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非常的吃力。他们迫切希望结交到真心的朋友,但又缺乏交往技巧和方法,因此,在交友方面会出现各种障碍及心理问题。辅导员在此时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人,教会他们把我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一是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大学生踏人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三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四是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
2.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人而异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如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娇子。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现在读大学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3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
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2.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实践工程,辅导员的工作只是一个子系统,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系统中的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第一线,对学生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通过自己或学生骨干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辅导员要善于在学生中建立广泛的信息传递网络,善于通过网站、论坛、电子信箱、QQ等途径拓展倾听学生心声的渠道,建立开放式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这时辅导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鉴别和反馈的工作内容,反映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敏感度。此外,辅导员还应积极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向学校的有关部门反映和通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效整合学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晓琴,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2]袁新敏,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7
一、心理学理论对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用性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紧张的应试考试与家长的过度关怀后,开始了大学生活,内心敏感、意志欠坚定等问题容易产生,因此难以面对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落差,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实际上,学生对于高校所配备的学习资源的了解程度十分欠缺,缺乏掌握学习主动性与自主学习的条件,同时面临着来自环境的情感矛盾与心理压力。
二、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使用心理学理论的对策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于心理学理论,辅导员必须要学会尊重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我追求与独立思考的个体,要坚信学生拥有良好的本性与发展的巨大潜能,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努力成为学生的协助者、督促者、朋友与老师,在传输思想政治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展健全人格、塑造积极阳光的性格特征。辅导员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与学生进行共情,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主动了解学生丰富的内心活动,如同亲身经历一样,应用共情手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经历以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活动,并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共情手法更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关心与温暖。例如,第一次离开家门独自求学的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思乡情绪,辅导员此时可以运用共情手法,把自己过去是如何处理思乡情绪的经验告诉学生,自己经历了何种情感发展历程,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叮嘱学生要努力克服思乡情结,适应大学生活。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倾听
倾听是心理学咨询中最常使用的咨询技术。这种技术还可以运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谈话环节,通过恰当的心理学技巧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倾诉心声,以实现更好的谈话效果。辅导员要避免在倾听的过程中出现分心,保持对学生的全神贯注,倾听不只是听,更重要的是思考,通过思考来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并把握与学生谈话的重点方向。此外,辅导员还需要注意不要随意终止学生的言论并妄加评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倾诉环境与氛围,不要主观臆断,随意下结论,同时尽量避免打断学生谈话所产生的暂时性遗忘,帮助学生表达清楚自己的内心想法。
(三)让学生树立理性信念
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招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从大学生涯开始学生就要为未来找工作的问题而忧虑,导致学生群体普遍产生了就业焦虑、学业迷茫与学习浮躁的心理问题,为了有效排解大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需要使用心理学的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大学生思维活跃而社会经验不足,更容易陷入非理性信念当中,比如部分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过程就是“我如何对你,你就需要如何对我”,此时高校辅导员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并不能控制他人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只能控制好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通过此类方法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辩论,最终形成合理信念。
三、结束语
心理学专业知识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知识背景,教学过程中要放弃自身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形象,保持一定的耐心,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摆脱迷茫与焦虑,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韩沛锟.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职教研究,2011(7).
[2]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邢莉莉.论合理情绪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和艺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0).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心理教育;高校;德育教育
在当今社会中,物质、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显现出来。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有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或者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高校来说,通过德育教育的方式来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需要将高校的德育教育渐渐改革成综合且系统的教学模式,并让其贯穿着整个高校的教育当中。
一、高校中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关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既联系又有所区别。首先,高校中德育教育或者是心理教育,其主要对象都是学生,教育本身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其心理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決能力。其次,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或者是心理教育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
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区别体现在其教育目标的不同。德育教学重视的是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学生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是他们的诉求;心理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学生个人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也有其相联系的地方。德育教育可以是作为心理教育中积极的一方面,在心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方式。两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都主要是通过对高校学生精神层面上的影响,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2、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补充的关系。对人的意识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将意识层面的结果进行级别上的划分,心理层面则在比较低的一层上,而思想层面则属于较为高级别的层面。在较为低层面的心理中,往往较为容易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再通过心理反应的过程,最终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当中。如果一个人存在着问题,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认知,那么就会从政治问题或者是思想道德当中体现出来;相反地,如果问题得到认知了,那么可能就会成为心理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这些未经认知的问题没有被解决而产生的。从这一方面来看,思想道德上的问题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可以利用对心理层面的引导以及刺激来进行。一些学生所表现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往往与他们心理层面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思想道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既息息相关又互相制约着,抓住这一特点,并对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与转化对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及其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二、在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对心理教育进行渗透的重要性
1、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德育教育进行内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心理教育进行渗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高使得德育能够内化最终成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这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心理教育进行应用,其最终目的也是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素质以及道德品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书上的德育知识的内容进行转化,将其转化成为高校学生自身拥有的内在品质。在进行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这将是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将教学所要传达的内容进行自我的选择、吸收等最终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就是道德内化,而这一过程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因素在进行作用,比如积极的情感、好的性格、良好的学习动机等,通过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进一步将德育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品德或素质,进而外化成为一种行为。高校通过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强有力的驱动力。
2、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的强有力保障。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有很多不足之处,其工作往往是程序化、政治化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往往也是单纯通过标准化的答案来进行衡量,这样一来就很容造成高校学生对德育虚无的认知以及认为德育是一个没有什么作用的课程。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相关的考试,学生本身对德育的相关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认识,最终导致了相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要对这一德育教学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对心理教育进行融入是很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德育教育改革中强有力的保障。
高校学生是否具备了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性格,这应该是德育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很多人都认为德育教育只是对相关的知识及其规范进行传授,实际上德育教育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道德辨识能力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使得学生在现实当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判断、辨别,能够将一些表面的东西转化成内在。高校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需求的了解、对其人格的尊重,帮助其进行积极情感的塑造,这些行为都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进行。
三、结语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往往忽略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單纯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这一做法还有待改进,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当中,自身的素质与心理素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与时俱进,就需要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对心理教育进行融入,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心理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江学刊,2002(6):2-3.
[2] 卢用喜.心理教育艺术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与管理,2007(18):1-4.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9
【关键词】辅导员 如何开展 心理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 政治 工作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发育成熟了,但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当社会 经济 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致使他们中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突现心理危机。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是辅导员。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并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辅导员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准确实施心理辅导
一般来讲,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能够满足这五种基本需要,那么他们的心理 发展 基本上是健康的;反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五种基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
1.1 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顺利地闯过这一关。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对外界了解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不能判断,不能分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一旦进入新环境如同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但又不知道如何独立的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心理上会感到恐惧,产生不安全感,此时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获得安全感,然后引导他们逐步从依赖状态向独立状态过渡,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让他们顺利地度过第一关。
1.2 交友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它是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求理解、被人接纳、被人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的需要在其心理构架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但是,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接受亲人、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宠爱,很少关心别人,来到大学后,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群体,处理人际关系显得较为吃力,迫切希望结交到可以对话交流的伙伴或真心的朋友,但又苦于交往技巧和方法的欠缺,会出现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学习。因此,辅导员应当帮助他们,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对话伙伴,教会他们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1.3 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转变期,从中学到大学,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原来的学习主要以 科学 文化基础知识为主,而在大学里则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交错,知识面不限于教材范围,需要涉猎一定数量的课外知识,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法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方法灵活、多样、自主、广泛,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完成学业。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多,对大学生在学习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能够及时了解。因此,辅导员要同他们一起讨论大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
1.4 恋爱的需要
这是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必然,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结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的正当性。通过对我院200名高职大学生性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对异性有交往需求的占总人数94.6%;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有93%的同学持赞同观点。因此,辅导员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慎重对待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断然禁止。1.5 人生定向的需求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自己需要哪些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这一切对于社会经验不足,没有任何职场体验的大学生而言,如同谜一样。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人生定向彷徨、无奈。作为辅导员应深入到他们中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顺利实现生涯角色的转换,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使人生定向更加准确。
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心理,及时干预心理危机
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成长如何将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关系他们将来是否幸福。因此,辅导员要学会做心理医生,在教育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及时给予干预,方能做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和维护者。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该懂得:不同的学生因其年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面临危机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也会有一些 规律 性表现和特征。如,近期在学校言行和情绪表现有些异常;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部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亲情而心理异常;成长经历中有过轻生的记录,最近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无力解决;在心理测试中处于异常者。对于有上述表现的学生辅导员应把他们作为关注的重点,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情况;及时疏导或转介,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减少和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辅导员与学生日常交往多,对大学生的禀赋、兴趣、情感、个性等了解的比较深刻。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除了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外,还应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 理学 上叫做首因效应。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1)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大学生踏人大学校门,渴望能与师长倾心畅叙,得到心理关怀,因此,在新生进校的那一刻起,辅导员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4)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这些都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础。3.2 学生心理,因人而易,对症下药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 篇1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为教育界所重视, 自然也就必然需引起幼儿教育界的关注。目前来说, 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远远不够, 尤其是当前二胎政策下孩子数量的急剧上升, 许多孩子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基于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有限, 无法大规模地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性方法。基于此, 笔者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梳理, 提出了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The Way and Tactics of Infiltration of Infa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ake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as an Example
CHEN Xiaojing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ducation。Natural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At present, the atten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kindergarten is not enough, especiall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under the current second child policy has risen sharply。 Many children face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urrent limited number of expert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t is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speci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a large scale。 It is undoubtedly a good alternative method to infiltr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sorts out the contents of pre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and tactics to infiltrate pre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filtrate;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出生开始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1]0—6岁则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当中, 大中小学阶段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普遍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教师以及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而在学前教育这个阶段, 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多得停留在生理上而非心理上。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 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 对人的一生都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并在健康领域中列出“情绪安定愉快”这一目标, 并提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 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和“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这两大建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受心理虐待的问题在中国家庭乃至幼儿园普遍存在, 抚养人或教师对孩子的过度指责和情感忽视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3]而最近频繁报道的虐童事件, 不仅仅显现出一些不称职的幼儿教师素养的缺失, 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幼儿教育领域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一种自然、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式介入的, 是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方式。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 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或心理素质教育。[4]《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为了使幼儿获得保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 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 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提升其幸福感。[2]幼儿健康教育内涵广泛, 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幼儿所实施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幼儿专门制定的补救性心理咨询方案与辅导两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前者。
(二) 内容
幼儿教育总目标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风向标。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约, 另一方面也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幼儿心理健康状况。[5]刘文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交往教育、自主自理教育、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主观幸福感的教育这五个方面。[2]姚本先, 邓明等人 ()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包括丰富幼儿情绪体验, 学会调控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以及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学会应付对策;二是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 包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感, 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以及恰当地自我评价;三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建立科学、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5]有研究表明, 幼儿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社会能力, 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6]而心理素质对良好行为习惯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7]因此笔者认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构建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各种经验, 掌握一定的技能, 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8]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所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幼儿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在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 在教学活动目标中渗透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也都是从这三个领域考虑来确定活动目标的, 其中情感领域本身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童是发展着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逐步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要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 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不同个体幼儿面前, 对其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不同, 需要教师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心理健康的目标和任务要纳入各项活动的目标体系, 要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活动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热情和投入是学习的基础, [9]特别是要重视幼儿情绪、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把它们纳入各项活动目标的重心, 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关注幼儿喜欢并乐于参与各项活动。[10]如瑞吉欧科学探索活动“我的影子朋友”, 从画影子到看影子, 再到探讨影子为什么和脚连在一起、如何让影子消失, 之后延伸到利用影子的特点去进行创造性活动。这项探索性活动可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培养孩子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二) 融入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 例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讲故事、榜样示范、行为强化等不同的形式, 使幼儿能够切身体会, 从经验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需求。在师生互动时, 要注意寻找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赞扬, 帮助幼儿发扬优点, 弥补缺点, 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 要充分保障幼儿的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活动和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注重幼儿身心愉悦。同时, 要为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创设适宜的环境, 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多动手、动脑与动口, 在具体操作中增强幼儿的能力, 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三) 在教学活动评价中渗透
在评价环节, 首先应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需要抛弃传统偏重结果评价, 忽视过程评价的倾向。应更多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方法及从中获得的体验, 以激励幼儿为出发点, 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与努力, 关注幼儿的`优点, 帮助幼儿进一步发扬优点, 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 有机渗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当中, 意在强调知识与情感并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以及在学前教育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孩子健全的心智的重要性都决定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是必要的选择。幼儿教师可充分利用教育活动的内容以及相关环境因素, 寻找渗透的切入点, 不能够为渗透而渗透。虽然幼儿园课程中蕴含丰富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但并非所有内容、任何时刻都可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尽管社会活动中饱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但也并非所有内容的展开都能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现实中, 幼儿教师过于追求渗透效果, 导致课堂秩序无法掌控, 使教学活动效果事倍功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内部渗透贵在顺其自然, 是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的, 是有机融合的。因此,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 尽量避免渗透的生硬化。
(二) 适度渗透
在教学活动中目标有主次之分,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 意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本着渗透的原则, 也就是说以教育活动要以实现的预定教育目标为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不要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致使活动偏离了原定的教育方向, 难以实现目标。有度, 包括三个方面, 即注意渗透的程度、梯度, 以及效度。所谓的注意渗透程度,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 不宜占据太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但也并不代表要忽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注意渗透梯度, 即需要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个别差异, 在此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注意渗透效度, 即教师要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真正让幼儿参与进来。
(三) 灵活渗透
教学活动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 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目前的教学活动设计中, 活动目标的情感部分千篇 一律, 大多数都集中表述为“体验参与的乐趣”。目标的设置不宜过于呆板, 要根据具体活动设置符合主题的具体的目标。从活动内容看, 各大领域渗透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如社会领域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活动, 恰当选取素材, 科学领域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耳濡目染, 而艺术领域关注幼儿直接的情感体验, 注重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从教学设计取向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是孩子的内心倾诉, 可以是孩子在游戏中的体验, 可以是一首歌的感染, 等等。总而言之, 教学设计的取向要以儿童为中心, 注重儿童的参与性与情感体验。从渗透形式上看, 有分散式与集中式, 集体式与个别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 可以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 可以分为两大类:养成教育法和补偿性教育法。[11]养成性教育包括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行为实践法等, 其中榜样示范法又叫情境教育法, 能够较好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补偿性教育法包括行为矫正法和游戏矫治法两种方法。根据活动的内容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加以渗透, 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 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四) 及时渗透
除了将事先准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生成性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中较为提倡的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生成性课程的设计及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及时干预。而及时渗透, 需要教师在孩子需要对其心理进行疏导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回应。例如, 一位教师在给孩子们上《像狼一样嚎叫》这堂课上, 探讨面对狼群时, 小狗“莫卡”会作何反应时, 一个孩子非常愤怒地说“烧死他们!”并不停的重复着。这位老师注重到了这位孩子对狼的恐惧以及应激心理, 等待孩子释放情绪后, 紧紧抱住这个孩子, 帮助他缓解情绪并进行解释。
四、结语
总之, 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方案时, 首先要注重幼儿已有的经验, 结合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经验,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潜移默化地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反思能力, 善于观察幼儿, 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心理问题, 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12]同时, 一日生活、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 因而教师要时刻保持敏感性, 随时都可以把握时机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种活动当中, 例如可以在午餐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倡导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行为, 养成积极主动, 乐于交往的心态;在游戏过程中, 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主题, 自己创设环境、准备材料, 让孩子在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意志与品质, 尤其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 孩子们通过自定规则, 遵守规则, 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 (10) .
[2]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刘文, 刘娟, 张文心.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 (03) .
[4]龚心全, 谭变娥.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J].教育理论与实践, (07) .
[5]姚本先, 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01) .
[6]方丰娟, 陈国鹏, 戚炜颖.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J].心理科学, (02) .
[7]罗世兰, 王智, 张大均等.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 (04) .
[8]姚伟.学前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马里奥·希森著;霍力岩, 房阳洋, 孙蔷蔷译.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10]姚本先, 邢贯荣, 高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05) .
[11]桑青松,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 (04) .
【高校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探讨的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10-20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12-01
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10-14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10-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08-08
GIS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08-01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探讨论文10-22
高校思政教学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