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2024-12-10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共12篇)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

0 引言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国家层面和学生层面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创新型国家, 就必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将高校的大量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提高, 史上最难就业季频频刷新, 高校学生急需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其事业心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实现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宽和延伸, 获得事业上的更好发展。

然而,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却差强人意。总体而言,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声势大、影响小, 形式多、内容少, 投入多、收效少, 尝试多、推进少的尴尬状况[1]。高校仍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 只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 只在课程里夹杂些创新创业的知识, 只举办少量创新创业讲座、竞赛和其它实践活动[2], 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和动机的调研, 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动态的追踪和调查, 缺乏对学生社会上所需探索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 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 最高的浙江省, 成功率也不过4%, 广东省只有1%, 河北省仅有0.3%, 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3]。

面对这种状况, 高校不仅要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还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 除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外, 许多怀揣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在价值观、认识论方面也存在着偏差,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他们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他们盲目创业, 把当老板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企业家速成班”, 认为只要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就能创业成功;却没有思考自己适不适合创业、有没有在思想上做好创业的准备, 而这些都是需要思政教育来完成的。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行较早, 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都很丰富, 形成一条完整的研究体系。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Peter Robinson和Max Haynes (1991) [4]通过电话调查发现创业家的工作精神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发展。Gerald E. Hills (1998) [5]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教育目标、课程特性和管理、课程发展议题这三个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Souitaris (2007) [6]认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能够得到知识、鼓舞和资源三方面的收益, 并使用实证方法验证这一理论假说。Lina (2004) [7]认为学生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了知识、能力、态度和个人品质的发展。而Johannisson (1991) [8]则认为创新创新教育能使学生获得know why (创业动机和态度) 、know how (能力和技能) 、know who (网络与社交) 、know when (经验与直觉) 、know what (知识) 五个层面的知识收益。关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Chen (1998) [9]通过调研发现, 学生选修的管理课程数量越多, 创新创业的意向越强烈。Autio (1997) [10]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职业的印象和能够获得支持及帮助的程度影响着创业者对职业的偏好和创业的信念。Bertrand (2001) [11]重点研究了创业意识与创业潜能, 他认为创业意识受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而创业潜能受到创业教育的影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 Timmons (1975) [12]认为首先应该形成超前的教育理念, 然后制定系统的课程设计, 接着设置鲜活的教学方式, 最后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Gerald E. Hills和Michael H. Morris (2001) [13]认为应该根据潜在创业者的不同情况, 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式。Codrin Chiru (2012)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揭示出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获得创业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基于此, 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加强密切合作的建议。

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意愿的分析和方法论的探索。李成彦、张坤 (2014) [14]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大学生马上创业, 而是对其进行创新意愿的熏陶与启迪。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 如郭洪等 (2009) [15]从创业教育内容的视角出发, 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李永强等 (2008) [16]从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和感知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杜晶晶等 (2015) [17]从创业教育的习得效果出发, 实证检验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教育确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 曹剑辉等 (2010) [18]认为,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者, 高校为主要承担者, 企业为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李世佼 (2011) [19]主张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构建了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融合且特色鲜明的“一核心、三平台、九模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王长恒 (2012) [20]提出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将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孙露娟 (2015) [21]认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要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并重的“双轨模式”。唐根丽等 (2011) [22]则主推完善创新创业的环境, 从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团队、实践基地、政府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尽管以上研究已经非常详实,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鲜有从思政教育角度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 而本文则试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分析

鉴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融入更多思政教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2.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 正确的“三观”会为其创业之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错误的“三观”会使其创业之路误入歧途, 因此“三观”教育势在必行。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创新创业活动更应该符合这一客观规律。许多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正是基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 挖掘市场空白, 结合自身特点开拓创新, 积极服务人民大众, 从而带动自己的创业项目走向成功。当前, 一些大学生只从自身角度出发, 不考虑社会需求, 盲目创业, 致使创业项目走向失败。所以应培养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世界观。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理念,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 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创新创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 帮助他们树立奋勇拼搏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 一些怀揣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偏差, 他们急功近利, 把眼前的物质看得过重, 不注重永续发展, 这必然阻碍其创业项目的发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一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 否则其事业不可能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我们应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其领悟创新创业的真谛。

2.2 教育大学生要按规则和客观规律办事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 在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进行。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在创立之初需要取得工商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等机关单位的审批, 其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经营, 否则企业无法正常运行。当前, 一些创业大学生不太注重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投机取巧, 盲目投资, 造成创业项目的早早夭折。因此, 应该教育大学生一定要树立遵规守据的良好习惯,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做违法乱纪、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事情, 只有这样其创业项目才有可能完全遵守企业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最终走向成功。

2.3 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踏过荆棘、迈向成功。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面对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的遇到挫折与困难, 大学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勇于接受种种挫折与考验, 找到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依靠不懈探索与努力将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成功。如果目标不长远, 意志不坚定, 则很难把创新创业项目做成。同时事物变化发展形态分为量变和质变, 量变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这需要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前, 一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萎靡不前, 或是做项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各项资本的原始积累, 导致创业项目中断搁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稳步推进, 扎实落实。因此, 应该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实行方法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

3.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宣传途径应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兴趣特点, 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以此实现更好的效果。1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或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来高校开展讲座, 在讲授其成功经历的同时, 也传达给学生们其创业意图和思想动态, 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2带领创新创业大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 参观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 更多的是为学生讲解其企业文化, 例如企业的工会活动以及企业的社会捐赠行为, 让他们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3举办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的辩论赛, 在学生们的激辩中使其领悟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3.2 开展法律法规、经管类课程等专题讲座, 并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主题演讲活动, 同时思政教师注重观点的启发和现场的互动。1邀请法律专家和公安民警来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商业案例分析, 同时思政老师融入与其相关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提高授课效果。2邀请商业精英和经管类专家开展创业指导课程, 同时思政老师使用现场互动的方法, 让同学们体会市场经济的规律与活力、感受企业经营的规则与残酷, 从而让同学们了解企业经营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以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展创业项目。

3.3 举办素质拓展等活动锻炼学生们的坚定目标和永不退缩的意志品质举办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力求多样, 活动内容应该不拘一格, 以期最大限度锻炼出学生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1开展野外生存集训活动, 锻炼学生的吃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2举办ERP沙龙比赛, 一方面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们的创业实战能力。3举办创业项目实战竞赛, 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接近实战的演练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发挥才能, 锻炼创业能力和意志品质, 在实践中领悟老师们在思政教育中讲述的知识点。

摘要: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在现今的创新创业大潮中, 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针对此问题, 本文打算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 结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巧妙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力图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政研究,高校大学生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2

摘要:“90后”大学生为1990―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这一代人大都较强调个人价值、个性,本文通过家长认知程度不高、家长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学生缺乏沟通意识、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对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教育目标一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又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构建教师家长交流平台、开展家校活动、构建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对融合的策略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家庭教育

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之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推动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需要转变家长与教师之间教学意识,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工作,保障思政教育运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90后”的群体属于比较有个性的群体之一,因为“90后”这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其中“90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过度溺爱孩子,使得很多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深,独立性较差。尤其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开始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就逐渐开始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脱离父母的依靠,生活变得较为散乱,还有些学生比较自私自利,在集体生活中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还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有可能会受到一些负面消息的影响,导致思想道德素质下降。第二,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疏于对孩子的教导与关爱,再加上“90后”孩子大多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有些孩子会较为孤僻自卑,到了大学以后,依然无法敞开心灵,很好的融入大学生活中,与集体和社会出现隔阂。这类学生通常也会内心较为脆弱,无法承受学校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这都是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面对“90后”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的不足,我国高校就要为此做出努力,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想做好这一方面,首先可以了解清楚“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可以呈现出相互促进与互为补充的关系。

(一)教育目标一致

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能够使教育目标一致,第一,由于大学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家庭教育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进而教师在与家长工共进行教学工作时,能够按照同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之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学生在成长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由于现阶段网络环境较为复杂,学生在成长中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进而进行思政教育、家庭教育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对学生思政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二)相互促进

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对90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在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进而在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帮助学生提高思政综合素养。第二,由于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品德,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与思政教育结合到一起,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识,发挥出其中的教育意义,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

(三)互为补充

“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具有互为补充的关系,进而在分析这一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整理。第一,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难度较高、系统性较强,应用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教学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达到把控大学生思政能力发展方向的目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第二,从学校、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把控,家长、教师能够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政意识变化情况,为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时,能够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第一,90后在成长中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且现阶段网络科技不断发达,90后获取信息、交流、交往的方式都与传统方法不同,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想,在准确把握之后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满足思政教育需求。第二,由于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将思政与家庭融合分析,能够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文化影响,推动教学工作运行发展。

(二)找到问题根源

“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分析时,能够找到学生思政问题的根源,第一,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在对思政与家庭融合分析时,可以了解学生品德、性格的形成方式,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了解其中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帮助学生转变思想、性格等。第二,教育专家通过研究了解到,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直接反应出家庭环境、教育方式,进而在教育中对思政、家庭教育进行分析,能够提高教育有效性,推动教育工作运行发展。

(三)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

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时,由于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在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分析时,能够使这两种教育方法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际意义。

四、“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认知程度不高

现阶段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家庭教育时,存在家长认知程度不高的问题,第一,部分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了解到家庭环境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应用“重智轻德”的方法教育,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高,但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学生步入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家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课堂教学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求,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识不高,难以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家长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

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时,存在家长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的问题,第一,由于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为学校、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重要的影响,虽然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其对思政教育方法了解不足,部分家长应用的教育方法与学生思政综合素养培养需求存在差异,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第二,部分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愿意配合教师进行家庭教育,但缺乏沟通交流平台,家长与教师应用的教育方法难以相互配合,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对学生思政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缺乏沟通意识

在90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存在学生缺乏沟通意识的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由于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其与教师、家长沟通意识不高,没有寻求教师的帮助,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表现的方式,进而学生的潜意识中较为排斥这一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政培养有一定的影响,难以培养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

(四)教师重视程度不高

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存在教师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将学生作为思政教学主体,教师没有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思政心理不够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难以到达预期的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教学目标。第二,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了解程度不高,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以构建出综合能力较高的教学方式,甚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在进行“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时,为了提高融合的有效性,需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第一,由于部分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改善这一个现状,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需要教师为家长讲解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意义,并与家长加强联系,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为学生思政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部分家长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思政教育不重要,为了保障思政教育稳定发展,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重要,为了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需要教师合理把控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保障思政教育运行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融合发展有效性,需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第一,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有较高的期盼,为了提高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需要合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教师家长交流平台,全面性的了解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构建微信群,定期为群内分享思政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家庭教育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1]。另外,为了提高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家长构建良好的关系,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思政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第二,为了发挥出家长教师沟通平台建设的实际意义,需要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思政教育意识,提高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保障思政教育运行发展,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家校活动

为了提高“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需要开展家校活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由于人们的思政意识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进而为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需要教师定期开展家校活动,提高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保障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融合到一起,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另外,在开展家校活动时,教师能够了解家长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根据这一需求构建思政教育策略,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稳定运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由于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为学校、家庭,进而家长、教师的思政行为表现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稳定运行,需要教师、家长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政意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

(四)构建思政教育管理制度

提高“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性时,需要构建思政教育管理制度,第一,由于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到一起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思政教育难以运行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约束,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例如:在构建管理制度时,为了满足思政教学需求,管理人员需要按照教学标准构建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第二,在构建管理制度时,为了提高完整性,需要适当的构建处罚措施,管理[2]人员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学不规范的教师进行处罚,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达到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目的。例如:为了提高教师对这一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在教师会议中为教师进行讲解,并落实这一管理制度,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3]。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中,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由于教师、家长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之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思政教育方法,发挥出这一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身放在教学主体位置,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心理了解不足,构建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符,难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之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将自身问题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构建思政教学方式,保障思政教育能够稳定运行[4]。第二,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时,为了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与家长紧密联系起来,从多方面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关爱,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并从适当的角度给予学生帮助,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发挥出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5]。

六、结论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教学时,为了提高融合的有效性,满足学生思政教育的需求,需要教师先对现阶段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构建教学方法,发挥出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了解学生思政心理,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运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江涛,翟雨翔,党小勇。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以及95后大学生的思政意识[J]。教育现代化,2018,5(11):118―119。

[2]吴喜兰。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分析和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1):65―66+71。

[3]周洲。“南风效应”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OL]。艺术科技:1。

[4]祝文锦,段晓允。基于网络背景下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农家参谋,2017(22):115―116。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生活快乐、充实的重要保证,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和成家立业的坚实基础。当代大学生是知识和创造力的象征,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实质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其顺利地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学习上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考试的压力,学校只重视学习,教师的注意力也主要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取得好成绩上,很少着眼于学生的情绪、意志、自我形象和性格的培养。有了优异的成绩并不等于懂得控制情绪、了解自己、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高校心理保健工作已经发展起来,但在各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相对严峻。

每次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关于大学生自杀或者其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事件,心情都很沉重。任何一对父母抚养大一个孩子都付出了非常多的血汗与金钱,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读了大学就觉得看到了希望。那些学生的家长可是万万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选择,那他们可能宁愿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也不要做出那样的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主要方面来重点开展,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加强价值观体系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寻找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及教育方式的总称,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现在的实际问题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生命历程为主线,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来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由社会适应标准向适应和发展标准并重过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上,要注重对中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性”和“教育性”,又要强调避免过多学术描述性价值的理论,而应积极探讨实用处方性价值的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达成两个内在的任务,即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四、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

在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都处于较薄弱状态,存在着情感教育的缺失和弱化现象。教育者尤其是政治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以及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往往知难而退或浅尝辄止,采取简单、生硬的形式化做法,不去做深入细致的“内化”工作。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情感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人性的最大特点是自尊和获得他人的尊重。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商,但却忽视了既有动力作用的情绪及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通过情感教育的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教育信息被学生很好地接受,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为他们的自觉动机,进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重视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据调查显示,在贫困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和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各种心理卫生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将团体咨询、障碍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结合起来,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然,上述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配合与协助。

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双向渗透

(一)思想政治工作从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入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其次,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渐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再次,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基础工作,能够密切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精神联系,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以情感交流为主对大学生施以非知识性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完全尊重学生的一切需要,所以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M].人民出版社,2001.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4

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是指在高职院校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三门学科。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指导高职生创业的核心和灵魂,可以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为高职生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以主题教育完善创业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内容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主题教育,以确保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人才,比如《基础》课中就体现出许多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思政课教学永恒的主题是理想信念教育,是推动高职生创业源源不尽的动力[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作为《基础》课的第一章,就非常详细地论述了理想信念对高职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并引导高职生如何正确面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如何磨练坚韧意志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奋起。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社会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生的主体需求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这一核心内容可以被高职生创业教育所用并贯彻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符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些活动是高职生活力的体现,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和经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对创业相关问题的兴趣,在对职业认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创业方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主客观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达到确保创业效果的要求。比如在“道德品质”一节中就特别强调“恪守诚信”;在“培育职业精神”一节中就着重提出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涉及到高职生积极的创业准备、敢于创业的勇气以及提高创业能力。这些都是高职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但同时也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为学生解决职业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教育的开展,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和优缺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这为创业的顺利开通打下了基础,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提升了学生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创新能力更是成为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越来越重视对高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高职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实施创业规划。《概论》课告诉高职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告诉高职生面临的机遇以及应走的发展道路,为高职生创业之路提供科学导向。如果高职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偏离政治方向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实情,创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职生的创业甚至于还会走向斜路。

二、面向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开发思政课的创业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要开展创业教育,夯实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职生的政治素养,在培养高职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对高职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中国梦需要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因此,笔者建议在《基础》课中增加或者扩展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理想信念——个人理想”一节内容中应该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因为要实现个人创业的理想就离不开创新、创业,只有无数个个体的创业、创新才能构建社会的共同理想。再如“培养职业精神”一节内容中,不仅仅是要高职生明确地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更重要的是让高职学生知道创业能力如何在学校获得。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思政课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强力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实行板块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一是通过上好创业教育指导课,对高职生进行创业主导教育,有效实现政策引导直观化、高职院校指导具体化、学生主导实际化。二是通过专业教学课对高职生进行创业渗透教育,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职业观念与职业技能教育,使高职生明白自己的专业最新发展趋势、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创业目标。同时,通过加强专业课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多拿职业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夯实职业技能这一就业创业的基石。三是通过上好思政课,对高职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应针对高职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创新品质的培养、创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让高职生以积极有为的心态、科学适用的方法、切合实际的精神状态规划好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

(三)结合校内外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重视实践环节,应精心组织开展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检验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因此,要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学生社团为依托,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竞争意识。同时,积极联合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帮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了解社会需求,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规划。

(四)创建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创业教育是时代对高职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形势,结合高职生就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有必要在高职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基础上,创建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平台。实施就业创业平台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向切入: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比如对于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创业的成功案例、创业失败的案例等,以图文、影像等形式呈现,使就业创业平台教育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高职生的注意力,培育高职生的创业兴趣,并使高职生对于就业创业认识更加理性,判断更加科学现实;二是通过与人才市场就业对接,与就业单位对接,与社会需求市场对接,使高职生创业就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三是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答疑解惑、分析案例,以及请专家、企业成功人士、学校创业有成的高届毕业生回校讲座,并对在创业过程所遇到的阻碍进行明示与启迪。

摘要: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实证教育,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导高职生创业的核心和灵魂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愿,在如何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社会调查,探究思政课教学对高职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面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端正高职生创业观念、增强高职生创业的健康心理,为高职生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5

摘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新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渗透着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的培养。并且探索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廉洁教育高校思政课相结合 途径

一、高校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先让我们看看近年来发生的触目惊心的各类案例。2000年5月29日,四川大学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主任宁交福因涉嫌贪污住宿费等公款139.5万元,历来被视作一方净土的校园内,怎么会隐藏着这么一条百万巨蠹。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一事,经该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成立,决定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广东商学院原设备科长黎明芳受贿案,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延安大学原校长惠延德插手基建工程,收受了62万元的资金的受贿案如此总总。一方面,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这些案件距我们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日前,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高校领导干部要紧抓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把工程建设、财务、招生、领导班子决策等四关。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学子思想困惑,廉政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他们关注并痛恨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同时又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常见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见怪不怪。不少学生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当成唯一目标,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大学生敬廉崇清意识,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就显得至关重要。【1】P193现在“廉洁教育”这一议题已经走进更为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让青年学生知廉洁、懂廉洁、要廉洁,不得不说,廉洁教育已经跳出了特定的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廉洁修身的风尚。

对大学生进行廉沽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07 年3 月,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都明确提出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廉洁教育,是国际反腐成功经验的借鉴。汇总了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些情况和经验的《反腐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新西兰:杰里米·波普编著)中

P227指出“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反腐败斗争是不会取胜的”[2] 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对青少年

学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廉洁教育,并各具特色。芬兰公民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小到大都学习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学课程,普遍具有法律常识,知法守法。新加坡是努力用教育缔造社会和谐,特别注重防范教育,对公民从青少年起就进行廉政意识的教育,提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使廉洁、诚实、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娃娃心中。德国则是依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政

治文明,预防腐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反腐方面采取的是“三管齐下(法律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预防为主的原则。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抓廉政教育。中小学专门开设廉政课。所以我国内地也应该继承这些有效经验,大力开展在大学生中进行廉洁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在思想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宜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赋予了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的政治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指引功能、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行为规范的行为指导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廉政教育与理想、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思想信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廉洁观,解决好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究竟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第一章第一节就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共同理想,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它决定和支配每一个党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入案例如从2002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到2004年“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任长霞以及“燃烧自己照亮大家”的牛玉儒……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树立起 “廉洁执政”的实际典范。引入廉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和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形成廉洁自律的心理品质。宣传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为重点,对学生加强廉洁诚信、公正廉明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廉政文化的力量。

2.要把廉政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五章是《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目的着力强调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自律和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比如笔者通过课余组织带领党员学生们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如女子监狱、地主庄园等,进行新旧对比,宣讲廉政文化,培养同学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法律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使党员群众思想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党性上受到锤炼,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

3.要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把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廉洁教育内容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面。开展职业道德宣讲,促其恪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对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讲授,在思想中渗透下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从近些年来我们查处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看,纵容配偶子女在经商办企业中谋取非法利益和生活上腐化堕落甚至嫖娼、保养情妇,是两个突出的表现。这与领导干部家庭美德的丧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正反的案例举例分析,如成克杰案例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例子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4.要把廉洁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相关法律课程学习中,使大学生明确树立法治观念,明白廉政建设的现实法律规范和作为公民所必须承担的相关责任,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全面性,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履行支持廉政建设的公民义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七章第八章都涉及了法治教育的章节。使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反腐败法律法规,掌握政策要求,提高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普法教育。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笔者给学生讲解贪污罪和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并以案说法,形象生动地达到廉洁教育中的法制教育。

5.要把廉洁教育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自已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大下。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胡长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于,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假如我们真能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有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的内容,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6.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做法,给学生以启示。例如毛泽东同志注重反腐败思想教育,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3】P666-667 毛泽东能建立空前绝后的廉洁政府的主要办法是两个:一是治国先治官;二是是以身作则。毛泽东在处理人事关系问题上的廉政思想和作风,例如毛泽东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坚决反对亲友们利用他的威望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如处理杨开智的问题。同时,毛泽东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党建方面,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注重从思想意识方面来剖析腐败现象的根源,因此,他认为,要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些事例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体现。还可以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的讲解,分析腐败现象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揭露和批判各种不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帮助大学生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大学生培养成反腐倡廉的后备力量。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与廉洁教育的相结合将是一种有益、有价值而切可行的探索。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深入地开展下去,必定能够党和国家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产生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欢,乔学琴.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高想思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J】

文教资料 2009,(1)

团学工作与高校思政教育 篇6

共青团和学生会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共青团组织是我们党的后备军和有力助手,担负着培养“四有”新人的伟大历史使命。课堂教学和学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第一课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好第一课堂作用的同时,也要开展以团学组织活动为依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只有形成一个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团学工作的含义

团学工作是指在大中专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简称团学工作。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为党培养后备力量的青年组织。其中,团委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是中国共青团的组织之一。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它在党委领导下和团委的共同指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人才培养的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学生,通过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学风、校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学生会在团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团委和学生会二者都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当前,团学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其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其三,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四,有利于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是人类在智慧、审美和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在受教育或参加社会实践中培养和表现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学生活动是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之外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提高能力、提高素质、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团体活动,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作用。其具体表现在: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人们的政治方向,对大学生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团委和学生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如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探讨、时政的分析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树立起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由于团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养成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集体意识,奠定了集体观念,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时,遵守章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公德意识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生活舒适,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应该受到关注,如大一刚到的新生信心满满,对自己的估计值过高;入学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极易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及失落感。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解决这类心理问题,团体活动这时就表现得较为重要。团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把学生按某种关系组织在一起,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环境,给他们一条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新途径。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高校学生的交往情况不太合理,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性的正式交往,以情感交往为主。学生组织是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成的同辈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同辈群体彼此之间愿意心贴心地去沟通交流,所以非强制性的交往实现了自己对知识和情感的满足。在组织里,存在着大量的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横向交往和会员与团体负责人间的纵向交往。通过社团内多种多样的交往模式,学生的交往需要基本都得到满足,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实现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它是个体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通过社会化,个体可以学习、获得参与社会所必须的价值观念、基本技能、思想和行为,进而顺利地融入到社会实现角色的转变。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化的整体进程。所以,在影响个体社会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方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学生团体,在其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有利于丰富教育载体

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教育内容的实施,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高校的需求,必须进行载体的创新研究。高校团学活动的突出特点是活动的自主性、广泛性。团学活动是在高等学校的党委和团委的引导下进行的,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操作和利用团学活动。团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也有一部分教师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团学组织通过开展团学活动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样,就使团学活动能够作为载体被我们所利用,并且它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生动活泼,是团学活动的显著特点。通过活动载体,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从而被人们潜移默化的接受。团学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活动中的人和事“活化”起来。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图景,极大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呈现一种潜滋暗长的态势。这种效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效果。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团学活动中,参与各种组织活动的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在受到教育以后,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时,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感召力感染和教育其他学生,这样原来一部分学生就从受教育的客体转变成了主体,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就能够使大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强化。通过实践活动感染和帮助其他社会成员,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并存的两种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协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团学组织开展活动的同时把思想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这是教育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同时,学生个体又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鉴别判断,从而不断提高认识,这同时又是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使外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

有利于延伸主渠道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关系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面前,让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这块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深入人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肩负的神圣使命,所以,高等学校的“两课”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必须创新。

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等学校活跃的各种理论型社团已经成为“两课”教学活动的一个平台和有机载体,这个载体不仅可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社会、参与政治的平台。现在全国高等院校都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团学组织以此为契机,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领悟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神实质,发挥优秀学生团体和学生干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用优秀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来影响和感召更多的青年。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和载体,不断延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围,能够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团学组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颜茵.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作用[J].中国-东盟博览,2010(2)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7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 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 学习上乐观自信,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是, 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由于考试的压力, 学校只重视学习, 教师的注意力也主要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取得好成绩上, 很少着眼于学生的情绪、意志、自我形象和性格的培养。有了优异的成绩并不等于懂得控制情绪、了解自己、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高校心理保健工作已经发展起来, 但在各方面依然不够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相对严峻。

每次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关于大学生自杀或者其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事件, 心情都很沉重。任何一对父母抚养大一个孩子都付出了非常多的血汗与金钱, 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读了大学就觉得看到了希望。那些学生的家长可是万万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选择, 那他们可能宁愿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也不要做出那样的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主要方面来重点开展, 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加强价值观体系的教育,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 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 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寻找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及教育方式的总称, 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围绕学生现在的实际问题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生命历程为主线, 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来确立心理健康标准, 由社会适应标准向适应和发展标准并重过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上, 要注重对中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性”和“教育性”, 又要强调避免过多学术描述性价值的理论, 而应积极探讨实用处方性价值的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 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达成两个内在的任务, 即防治心理疾病, 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 促进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四、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

在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情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都处于较薄弱状态, 存在着情感教育的缺失和弱化现象。教育者尤其是政治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以及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 往往知难而退或浅尝辄止, 采取简单、生硬的形式化做法, 不去做深入细致的“内化”工作。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也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情感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人性的最大特点是自尊和获得他人的尊重。长期以来, 教育者往往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商, 但却忽视了既有动力作用的情绪及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通过情感教育的各种措施, 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教育信息被学生很好地接受, 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为他们的自觉动机, 进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重视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据调查显示, 在贫困生中, 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 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和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 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各种心理卫生宣传活动,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同时, 还应将团体咨询、障碍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结合起来, 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然, 上述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配合与协助。

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双向渗透

(一) 思想政治工作从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入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 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 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 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 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进行科学的引导, 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 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实事求是, 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 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 坚持从实际出发, 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其次, 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 以平等的关系渐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 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 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 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再次, 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知道自己的行为,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基础工作, 能够密切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精神联系, 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 以情感交流为主对大学生施以非知识性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完全尊重学生的一切需要, 所以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M].人民出版社, 2001.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处的新形势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专家学者们各持己见,如岳金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影响的自觉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具有心灵感染、规范砥砺、物质支持以及精神引导功能。优质的环境会对学生正确思想认知有着强化推进功能,恶劣的环境则会对学生的正确思想认知产生反作用。[1]这一观点很具代表性。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思潮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再束缚于传统模式,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在必行。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聚焦理念、方式方法和工具载体创新。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将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将实现思想引领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2]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3]中国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围绕“以筑牢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这“三块思想理论基石”为主线展开,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视思想锤炼和道德修养。

(1)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保证将党的创新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着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和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使理论和教材有效的结合;二是保证授课形式与内容创新,使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地进课堂;三是寻找党的创新理论进头脑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2)要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此外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强化阵地管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注重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大学课堂、讲座、网络等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依法管理,构筑起抵御渗透的“防火墙”。学校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学校、教学院、班级抵御渗透三级协防巡查工作体系。

(四)创新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坚持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增强形势政策教育的育人效果。强化教学环节,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3)强化专业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吉林化工学院杨金远教授利用“坐标法解读中国梦”,其教学构思是在非思想品德类课程中渗透德育内涵,将高等数学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

(五)创新队伍建设,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教师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四支队伍”作用和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学生工作干部培训班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切实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加强师德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常态化机制。开展听课活动、授课比赛、质量检查等活动。

(3)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做好宣传与宣讲工作。建立以基层党总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为骨干的宣讲团,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引导、管理与监督。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以利用相关媒体开设“我身边的优秀教师”“校友风采”“名人论坛”等栏目,宣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先进事迹,提高思想政治宣传的效果。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水平。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鼓励和吸引有较深理论功底和较强研究能力的、有志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完善研究工作机制;强化研究工作管理,促进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和成果转化,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上层次提供服务和支持。

(六)发挥党团功能,构建高品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就是一个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创造功能和承载功能。把党支部、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等。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为实践。[4]

(七)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1)建立一支高质量党员队伍。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为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工作总要求,破解难点和新问题,着力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借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握住学习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党员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合格党员。

(2)发挥党校的教育功能。健全学校党校培训、院(系)分党校党课教育、党支部联系人培养三级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学校党校突出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训;二级党校注重本单位的党员和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党校要合理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教育体系,结合爱国运动纪念日,依托烈士纪念馆等学习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3)突出“典型示范”教育。通过举办师德标兵、优秀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典型人物事迹宣展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激励、示范、引导作用;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步,引导以实际行动争做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表率。

(4)学生党员要做实践活动中的领头兵。学校可以通过“党支部立项”活动、实践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形式,为学生党员提供广阔的实践和锻炼平台。例如:在发挥党员服务作用方面,开展“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群众”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教师“三比三创”活动(比教学水平;比学术研究;比教风师德);开展学生“三比三帮”立功竞赛活动(比思想认识,帮思想;比学习效果,帮学习;比主动奉献,帮文明修身)。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开展“佩党徽,做标兵”服务活动、党员教师帮助学生就业活动。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牵手助学等志愿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创业大赛,如:“互联网+”等创业大赛,使学生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党员从中发挥积极的带领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为营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

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库等学习的平台与资源。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加强教育环节的互动。[5]可以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创新“IM”,建立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IM群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化。充分利用手机的便利性,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净化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

高校要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特点,适应形势变化,科学谋划、创新举措,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高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廖素梅.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思政教育,2015,10.

[3]鄢新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8.

[4]赵明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育管理,2015,03.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9

而当前, 大学生思想深度不足, 可能是由于浅层阅读过多, 学生不愿意深入思考生命, 缺乏思想纵深, 人生价值观随波逐流, 没有信仰, 没有精神追求等等问题困扰着当前的教育体制。因此, 在这十多年来, 素质教育成为了很多教育界专家学者所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新时期, 高校所要面对的任务就是培养出具备全面性的高素质人才, 其素质包括两大方面, 一个是操作层面的, 包括其技术手段、职业技能等, 一个是精神层面的, 就是思想政治素质。一个学生的意识摆不正, 不能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不能完成好建设国家的任务, 也不可能真正扛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因此, 对于探究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具备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以及思政教育的地位

大学生作为综合类的人才, 其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具体地来讲, 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层面。

1、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各项具体能力的素质教育

高校大学生应该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地进行掌握, 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并且有各项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综合能力。这里包括了自我管理素养、团队合作素养等类型的管理素质, 还包括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种通用性的综合技能素质。

2、人文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

高校大学生在人文综合及文化素质方面主要是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修养方面的要求, 对自身艺术审美, 对哲学、文学、历史演化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能够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之外, 有一定的审美情操。

3、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正所谓“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当代高校大学生要有健康的身体, 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愿意并且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使自身的身体能够承受以后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而且对于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要注重, 能够内心充满希望与阳光, 心理健康发展, 个性鲜明而且人格健全。

4、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起到引导性作用的。从广义上看,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包含了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法纪素质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指的就是在特定的时期和阶段, 统治阶级或者其它的政治团体, 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对人的思想进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改变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因此,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仅仅解决的是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 而且还需要解决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而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才能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导与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导, 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高校大学生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担当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 一旦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扭曲, 那么这些没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大学生, 就不能发挥出这种为国为家做出贡献的能力。比如一个研习化学知识的人, 他可以成为人民警察中的缉毒研究的一个专家, 也可能会为虎作伥, 成为研制冰毒或者软性毒品的毒贩子。这些一念之差, 就在于思想政治素养上的差别, 没有把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灵里, 那么再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都是对国家没有益处的。

2、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能够对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广大的高校任课老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上面发生转变, 并且重视素质教育。因为现在中国正处在于一个大的发展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培养, 而这种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意识层面起到推动的作用, 让全社会的人都对此有强烈的学习和共同努力的愿望。

再者,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智力因素有一个重要的助推作用。因为智力的开发和引导, 需要一个崇高的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回答了高校大学生为什么要参与到艰苦地学习与锻炼中的这个问题, 高校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肯定会有不少的物质阻力和精神阻力。而远大的思想政治目标, 则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从而让学生战胜这些物质阻力和精神阻力, 从而完成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素质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主导灵魂作用, 并且提供了精神动力, 而素质教育反过来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证, 并且还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因为在素质教育中, 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种主导作用, 但是仍然要以人文精神作为基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内容, 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一定难以把握的地方, 而人文素质就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去理解道德价值观等抽象的内容。

除此之外, 素质教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凭借对学生个性的掌握, 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从而能够取得更为明显, 也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摘要:当前, 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度不足, 没有精神追求等等问题困扰着当前的教育体制。因此, 探究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对于运用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高人才素质都具备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素质教育,价值观,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冯开甫. 对大学生改进型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5 (8) .

[2]葛 彬, 高东旭. 大学生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初探[J]. 延安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 2005 (5) .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全体通过合理利用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知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影响被教育对象,促进其能够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复杂性,难度较大,一直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目前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应当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完善。

(二)“双创教育”的相关概念

“双创教育”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两点内容。第一,从创新能力角度出发,创新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在创造一件事物过程中,不但具有社会意义而且还能够表现出首创性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具有社会意义、首创性以及主动性三点特征,其中社会意义是指对社会、集体以及个人具有很大的用途和意义;而首创性则是指前所未有的,是首次创造出来的;主动性是指由于某些因素能够成为的动机,促使人们的积极生活,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第二,从创业能力角度出发,创业能力是指人们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把握创业时机,寻找创业机会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点内容,其中创业技能是指创业者是否具备创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创新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而创业动机则是指创业者在当前客观环境基础上所引起和维持自身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

(三)协同育人的相关概念

20世纪中叶欧洲首先提出“协同育人”理念,这一理念经过多年的应用已经渗入到人才培养中去,但是由于“协同育人”这一理念具有一定复杂性,所包含的内容过多,至今也没有一个方或权威的解释。我国很多学者对“协同育人”这一理念进行深入探究,并进行了总结概括。一些学者认为“协同育人”是基于人才培养和使用基础之上,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还有一些学者将“协同育人”定义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在系统内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赢、能量积蓄、责任分担的原则,通过有效互动和活动共同培养人才。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时代感是通过思想层面引导和规范学生在今后就业创业方向,并使之向这个方向努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而“双创”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强调学生创新素质和基本素养的形成突出学生主体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更能够彰显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尊重自由的思想。

(二)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已经逐渐被我国高校广泛应用,这种教育模式应用不仅能够使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优化和创新,而且还能够使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推动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价值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斗志的作用,为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其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中的个人竞争力的提升,进而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教师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

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人员要想能够适应教学节奏和内容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不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工作研究与科学研究。这样一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一定提升,进而促进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

(一)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

要想全面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第一,主体意识。学校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时要加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宣传力度,通过辩论会、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认识到其在创业创业活动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改变其“等、靠、要”的错误思想,使其能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艰苦,不能总是借助外界力量,而是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资源进行整合,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主观条件;第二,责任意识。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人生前途,更关系到了社会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此项教学工作时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传授心系祖国、传承文化的理念的讲解力度,增加一些相关内容,通过树典型等方式使其能够关心社会,学会如何获取社会资源、妥善进行社会沟通等相关知识和技巧,培养其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三,感恩意识。学生要想在今后创业就业过程中更加顺利,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此,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时必须重视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教师应当在授课时重点强调感恩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要怀有感激之心,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发展友谊,为学生日后创业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不断完善思政及“双创”教育内容

高校应当适当加大对这一环节的投入力度,投入一定资金从教学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完善,形成完整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首先,高校领导应当加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尽量获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获取一定的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实践环节,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实现创新驱动的优势互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间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作用,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定保障;其次,高校还应当在原有教师授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适当补充师资,可以通过邀请行业精英和专家到学校传授行业经验、创新方式、方法以及有针对性指导答疑等方式加强学校、学生、企业以及社会的契合度,进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高校还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做足工作,将“正能量”教育贯穿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为学生讲授和分析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社会主流价值趋向的变化,鼓励其适应和妥善应对价值趋向。

(三)完善“双创”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此项教学工作与政府、社会联系紧密,所以高校应当积极与政府和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以便企业等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课程实践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各类问题等教学管理机制,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同时,高校管理层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察教师开展工作情况以及学生整体素质是否得到一定提升并与相关人员的绩效相挂钩,提高相关人员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间接优化管理。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首先,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双创”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促进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其次,高校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教师人员选拔时也要严格要求,不仅要注重其是否具有高学历,而且还要通过面试了解和掌握其是否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及教学能力,尽量选择一些理论与实践并举“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授课;其次,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指导作用,单纯在选拔和培训上做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高校还应当对教师进行整合,安排相应教师进行有阶段性的讲解。

参考文献

[1]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陈永利,吕媛.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3]杨仕勇.试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6).

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政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已经进入现实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校的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机会不断增多。网络上有着很多有用的、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十分显著,然而也存在大量的一些负面的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大学生获取,加之现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他们判别是非的能力和水平还不是很高。高校的思政教育就是不断树立学生正面人生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单一,教学模式没有新意,学生接受程度不是很高,网络是思政教育宣传的创新手段,也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开始相关的思政教育宣传工作。

二、高校思政教育借助网络平台宣传的发展情况分析

1.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建设基本形成。目前,高校管理层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断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重点工作来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国家相关项目资金的支持,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网站,同时也进一步补充了相关的思政教育的板块。换句话说,现在的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平台基本建立起来。

2.高校思政网络宣传定位不准。一些高校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定位还存在一定问题。很多高校認为,这种思政教育需要突出正面引导的作用,一般都是一些核心价值观的解读等,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文章不多,另外还有一些思政教育网页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平台,将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混在一起进行宣传,思政教育的突出地位不显著,更多的教学意义不是很高,更多的学生管理的行政通知成为这些网站点击率提升的拉动因素。

3.高校思政网页点击率不高。目前,由于一些高校的思政网页更新速度不是很快,对于一些实时发生的社会热点关注度不高,一味的强调党的最新创新理论的正面宣传,对社会负面问题的理解和解读没有更加深入开展,学生对其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因此一些高校思政网页的点击率不是很高,某些高校的思政网页甚至只是一种摆设,设置的一些互动平台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回复不及时,久而久之,新的帖子越来越少,这种互动平台就被学生所遗忘。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引起高校领导层的重视,不断突出思政网络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拓展网络宣传思政教育的平台,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网页,还需要有进一步拓展移动网络空间,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可以更加直接的接受到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这些网络空间的拓展等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需要有每年的专项资金进行公众号的维护,人员开支,设备维护等,因此需要不断实现高校对网络宣教思政思想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这一块资金的支持力度。

2.创新思政网络宣传模式。现在思政教育的网络宣传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点击兴趣。网页关注度不是很高,主要还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模式创新。首先,在内容上实现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融入。上传一些社会热点的正面引导观点,因为学生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比较高,需要不断拓展他们对思政网页的兴趣度。其次,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求思政教学的教师定期到网站上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不是学生之间的一种没有正面引导的相互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将进一步清晰。最后,网页页面设计融入现代化的元素。

3.优化思政网络管理的规范性。网络平台是现在及今后一段时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相关网页管理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实现网站建设的良性发展,不断实现更加全面、系统的思政教育功能。具体来说,需要加强专业人士对思政网页进行定期维护、对上传的信息需要履行有效审核程序,过滤掉那些存在负面意义的文章和观点。提倡大学生文明上网,在论坛上不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和话语,一旦出现这种言论需要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进化思政网络平台。

四、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电脑在高校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高校的思政教育已经实现了网络手段的介入,但是其使用网络手段的水平不是很高,需要不断突出项目资金的投入、管理模式的创新、网页管理的规范化,优化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何东,李士保,等.网络化背景下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新工具的一点思考——以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媒体条件下推进思政工作发展为例[A].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2014,10:152-153.

[2]赵金蕾.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想[A].2015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5),2015,11:128-129.

[3]黄秀江,张立祥,等.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A].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3),2013,01:114-115.

网络时代与大学思政教育探究 篇1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已由过去以纸质版载体为主转化为全面以互联网为依托媒介,新型的传播媒体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如手机、QQ、微信、微博、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全方位的传播。与此同时,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时代病”。随着作为微型电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进课堂”、“手机介入生活”、“手机侵占睡眠”等,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常态化的现象。“低头族”成为校园最普遍的风景。据2015年12月10日《人民网》报道: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达到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其中,网络社交时间所占比重最高,达到38%;消遣和工具类其次,分别占28%和27%;电话和短信时间仅占7%。[1]

大学生“微生活”的现状如何?我们通过某理工大学赛课(Sakai)网络平台,针对14级工程管理专业120名学生作调查,搜集系列数据,列表统计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无论是电脑还是笔记本,家用微机只占大学生上网设备的二成,而个人便携式移动设备(笔记本、手机)已基本普及,微文化的快速发展具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QQ和微信平台使用率均达到九成,微博使用也有七成以上,而飞信的使用率不足二成。微平台主要转向于个性表达方式的及时通讯,“飞信”没落之原因是付费和没有语音功能;摄取新闻资讯仍然占据大学生上网一半的时间,但远不及与朋友互动“刷状态”所耗费,传统的接受院校通知功能也仅达二成。

基于以上大学生移动上网的现状,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互联网、新媒体更新最快,使用最广泛的传播主体,其上网目的带有明确的交流和娱乐功能。可以判断: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传统的单纯以课堂讲授为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明显滞后。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避免“数字围城”所造成的弊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1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如下:

1.1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学生资讯获取多渠道化

网络技术促进了信息的超地域共享,各种资讯可以突破任何有形的边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获得需要的信息,大到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小到诸如校园社团活动、文体娱乐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资讯也都唾手可得,学生可以自由获取有效资讯进行活动,诸如考各类等级证书、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等。以往依附于专业机构才能完成的活动,现今凭借各类资讯引导基本都能自主、自助。以旅游为例,同以往依托旅行社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自助游,利用同程、携程、去哪儿、艺龙、蚂蜂窝、百度旅游等APP软件,在出门之前就可以将行程、路线安排好。

1.2知识更新快速便捷,学生知识扩展全方位化

在互联网及数字化信息没普及前,学生学习知识文化主要是通过书本、课堂,学生的信息量与在校时间的长短密切联系。网络时代的大学,各类多媒体资源更加丰富,课堂只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更多丰富的知识则是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获取。比如老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可立即获取答案。为迎接“大数据”时代,各种新兴教育传媒也一定程度上免费开放部分网络在线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全面的扩张。

1.3思想表达自由率性,学生情感宣泄多平台化

传统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演讲、面对面的交流等,这种交流受场地、双方的时间等限制。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感想与观点,不用以真实的身份示人,因此也不用考虑语言的得体与否,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一度形成诸如“火星文”等网络语言。“晒”照片、“晾”颜值、“炫”表情、“挂”游戏、“虐”朋友、“刷”微屏……网络作为他们情感存在必不可少的表达场所,同时也成为他们近三分之一日常生活的行为场域。学生的情志得到了自由施展的虚拟空间。

2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利影响。

2.1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

在互联网空前普及的环境下,各类信息超地域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受全人类共享。但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其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差异较大,例如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迥异,再加上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别,诸如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的情况。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网络形成的热点问题容易受误导,诸如“高考地域性减招”、“魏则西事件”、“郭美美事件”与《慈善法》等等问题,如果经常接触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又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些差异,易容受到网络上某些敌对势力、不和谐的意识形态的引诱,与我国核心价值观相违背,这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形象想去甚远。

2.2过度的依恋互联网妨碍大学生正确人格的培养

互联网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在这个领域,信息无论好坏都能轻易的呈现在用户面前,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表达更加自由、方便,而大学生正处于愤世嫉俗的年龄阶段,竞争意识较强、但是承受能力较弱,因此,他们更愿意随时随地在网络世界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愿意同外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妨碍大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形成,导致语言能力的下降。此外,由于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弱,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近年来校园事件逐年增多,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系,如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的发生,都是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态度的典型案例。所以,大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非常不利。

2.3互联网技术的迅猛提高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培养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及网络媒介的多样化使得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造成了所谓“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分离。”[2]充斥着网络的各种在线平台(APP)、高校校园论坛(BBS)以及各类话题式贴吧,均成为大学生最为活跃的网络交流媒介。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核实,其发布者也没有任何部门监管。尤其在现阶段网络实名制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喜欢使用一个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言论,比如,对身边同学不满、对老师的苛责,这些评论很多都不够客观、真实,有的甚至还具有人身攻击性。这类不负责任的言论会对他人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人肉搜索”失范的情况下,会给自己的老师、同学带来严重的困扰,诸如曝光个人信息、传播隐私照片、甚至由此引发了当事人自残、自杀等悲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暴力性特征,容易促成大学生淡忘其自身言行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影响大学生网民的社会行为。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3.1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高校教师一旦在网络上与学生“失联”,势必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大学生一旦在网络上“失范”,接受各种网络垃圾信息,不但浪费最可宝贵的青春,而且还存在被诱导走上歧途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搭建一个管理规范、运行畅通的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随时随地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让这个交流平台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导师。

3.2将网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网络阅读习惯,远离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向学生传递健康、积极的信息,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各种及时通讯,时刻关注“微生活”,充分利用好“微平台”,通过“微信”、“微博”传播正能量;关注“微热点”,上好“微课”;鼓励学生参与“微公益”,对学生实施“无微不至”的关怀。[3]让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能获得帮助,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习惯,提高知识的获取率。

3.3适时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技术水平,通过网络媒介对学生网络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网络媒介的普及化给高校师生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网络知识和基本素质,才能更好的胜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要尽可能“在继承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乃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物理学的知识逐步引入思想理论教育教学领域中”;[4]在教育实践上,应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监管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对网络行为失范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甄别网络陷阱,远离网络误区。

4网络背景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探究

而立之年的韩寒在《微博》一文中说:“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无论你多么喜欢胶片,你总会用上数码。”[5]面对“微时代”,思政教师畏葸不前,势必被淘汰。教师应该敢于“试水”,才能在网络大潮中指挥学生“跳水”、“游泳”、“冲浪”;当学生“落水”时,也才能有效“施救”。总结多年班主任经验,我认为高校思政教师可能的策略有以下三方面:

4.1校方应健全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资源,为师生网络互动创造条件

校园网络平台包括官微、校园贴吧和论坛、社交网络APP、教育在线平台(诸如慕课、微课、赛课)等各方面。健全网络平台,关键在于组织一支既有爱心又有专业技术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要懂专业、又要有人文素养;既要维护网络秩序,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合理进行引导;既要适时实行网络分层管理,诸如实施“网络实名制”、“限制灌水”、打击网络恶势力等举措,又要有弹性,尊重大学生的隐私权、自由发言权,鼓励他们为筹建良好的校园“微文化”环境而建言献策。

4.2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全面发挥人格魅力,以“正能量”传导学生

“教书”和“育人”都是教师的天职,广大思政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大学生的“微生活”进行引导。据调查,我校每年评选的“十大学生最喜爱教师”中,几乎每位老师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并与所教学生的班级QQ保持通讯。他们及时更新网络空间,广泛接触新事物,不但引领教学研究之风尚,而且在其各种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以身作则,适时传播“正能量”。有些优秀教师还在网络上充分展示他们的各种才艺、各种见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形象。教师团队还能提供优秀的“微作品”影响学生,比如前不久,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创作的《传承希望》获“2015年河南省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微作品优秀奖。”[6]

4.3师生应共同维护网络安全,齐抓共管,创“绿色”网络生新机制

中研网曾发文指出,网络是智能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7]大学生涉世未深,既可以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各种资讯便利,又必须警惕跳入各种“网络陷阱”。最近,郑州某高校“网络贷款”导致学生自杀、“裸贷”照片公布导致女生退学之类的事件频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良网络资源,除了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外,更大更普遍的危害是“慢性自杀”,各种“快餐”和垃圾信息充斥校园微生活,浪费学子的宝贵青春。前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曾头版报导河南农业大学倡导“无手机课堂”,全国各高校也奇招纷出,诸如教室设“手机收容袋”、脸谱扫描器、远程监控仪等,收效甚微,这些单方面抵制只会触发大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世界主义(universim)同源词的“大学”(university),应该具有包容性,鼓励学生手机进课堂,但同时又要倡导合理利用手机,需要师生互相提升利用智能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自觉性。近日,光明网报道北京工业大学将手机引进思政课堂的尝试,[8]为我们创建“绿色”网络生新机制、探索思政教育新渠道提供了宝贵经验。

5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技术突飞猛击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必要手段。[9]智能手机等设备、微博微信等平台,成为大学生“微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紧跟“微时代”步伐,及时调整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5社会心态蓝皮书上午发布:大学生每天用手机超过5小时,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210/c70731-27912015.html.

[2]李丽娜.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如何应付[J].辽宁教育,2014(20).

[3]阮博.“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12.

[4]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5]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108.

[6]关于公布2015年全省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结果的通知,http://www.haedu.gov.cn/2016/06/06/1465194463338.html.

[7]网络安全:智能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http://www.chinair n.com/news/20150922/152429626.shtml.

[8]手机做教具,北工大教师玩转思政课堂,http://edu.gmw.cn/2016-05/26/content_20279434.htm.

上一篇:会员营销论文下一篇:购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