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2024-10-20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共12篇)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1

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从大范围上来看是一种创业激励,是整个国家及社会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激励,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大学生产生创业欲望这个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分析创业教育在产生创业欲望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并且试图根据创业欲望的产生规律来论述科学的创业教育应是怎样的体系,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以供高校参考。

1高校创业教育

1.1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1.1.1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方式

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不禁止大学生从事经营性行为。教育部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第四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在校期间曾打工或者摆摊的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15%,其他西部高校的数据应当大体相当,而东部高校此项数据则比例更高。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经营性行为,学校保持不作为的态度体现出不反对也不鼓励的态度,并且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经营性行为会受到学校一定程度的限制,如学生公寓内不允许有牟利性质的经营性行为,如果大学生想在学校的公共区域进行经营性行为,需要得到学校的批准,等等。

其二是课堂教育,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教授一些与创于与经营有关的课程,如开设网店经营、公司法和合同法、创业管理学入门、创业实务等课程。同时配合报告会和讲座形式通过请成功创业的学生回校作报告,或者请校外企业家到学校以创业为主题做讲座等等。

其三是激励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规划,往往是依托团学工作的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的形式,鼓励在校大学生思考未来职业和提出可行的优秀创业项目。

其四是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创业相关指导。

1.1.2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创业所需政策法规类知识、创业经验类知识、创业专业类知识三方面。创业所需政策法规类知识往往依托于全校范围的思政课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等普法类课程进行培训,以及配合开设与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选修课来进行。而创业经验类知识则多以成功创业学生回校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之聘请校外企业家到学校进行创业讲座等。而创业专业类知识,则是依托于相关专业学院,利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教学资源以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方式进行。

1.1.3个别特色创业教育方式

在全社会探讨创业教育方式方法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职业学校、民办高校进行了不少的创业教育方式革新的尝试,其中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和激励的方式,也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不论如何,在推进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具体做法也许不够科学或者不够合理,但是这些尝试的经验教训能够给人以启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是非常有好处的。如义乌工商职业学院开设的创业班,鼓励在校生在网上开店进行创业,以网络销售成绩来置换学分,起到了一定的创业激励作用,虽然此举饱受争议,并不科学,但置换学分的做法给了我们激励创业的另一种思路,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来重新审视高校激励创业以及进行创业教育。

1.2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现有的创业激励覆盖面窄。

从各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上来看只是针对学校小范围的学生,这种覆盖面不广对创业激励是不利的,激励是产生动机之前的行为,于是创业激励理论上来讲不应当只针对已经有创业动机的学生,应该包括了暂时还没有创业动机的所有学生,如果初期的创业激励覆盖不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就会流失一大批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如针对大学生新生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课程,虽然能够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但是其内容缺乏创业的针对性,其中极少有创业所需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内容。又如法学院开设的经济法、民法、商法、税法等创业者所需的法律知识课程又只针对法学相关专业学生,对其他专业学生选择学习有专业限制。而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选修课程资源缺乏,能够选修的学生只能有几百人,创业经验类讲座则更是一座难求,加上专业学业的压力、课外活动的分散学习时间、各种社团组织眼花缭乱,使得大部分同学很难接受到创业的激励,也使得创业教育很难普及到大部分学生当中去。

(2)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内容不系统。

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并不系统,创业激励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这样说,高校现阶段的创业教育或者创业激励只是存在一些零散的有益的做法,并不科学和系统。大学生所接受到的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应该包括专业性知识、政策法规类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社会经验类知识,四类知识缺一不可,而高校现有的涉及四类知识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资源零散地体现在讲座、专业课、选修课上,并不能保证潜在创业大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这样自然削弱了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的效果。

(3)高校创业教育范围不好界定。

基于不同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具体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一所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激励措施让全体学生均完整地享受到,这种情况下,需要科学分析学生创业欲望中缺失或者需要加强的部分,如目标性不明、创业理性不足、创业行为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分析分类来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对其进行补足。另外,可以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优先提供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待,以及区分大学生在校创业或者经营性行为所属阶段和类别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或创业激励,做出合理的分流,以解决教学资源少又要提高创业教育和创业激励覆盖面的问题。

(4)高校创业管理有待加强。

各地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的服务和培训指导工作,从现在政府激励创业的政策性质上来看,激励创业的工作是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基础上的,往往创业管理和培训指导工作仍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工作是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这一基本思想首先存在格局层次低这种特点,导致忽视了大学生创业不同于其他社会人创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再则,把激励创业工作看成是就业工作的附带工作也降低了对激励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于是,各高校忽视激励创业工作的特殊性,和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管理服务。现目前,各个高校中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打工、兼职、摆摊等经营性行为,但是各个高校对于此类有经营性行为的学生、正在积累创业经验的学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帮扶,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希望可以在高校激励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过程中予以改变。

参考文献

[1]陈木河.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刍议[J].社科纵横,2006(9).

[2]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3]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4]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5]彭薇.苏州-大学生创业的天堂[J].科技信息.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2

从教育理念视阈探讨我国创业教育若干问题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侧重从教育理念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文章认为,我国的创业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涵盖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将使我国的全面素质教育更具时代性,更有操作性.在推进创业教育中应注重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创新元素,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在创业教育的视阈中,高校要建设成为真正意义的没有围墙的求学者的圣地,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7(5) 分类号:G640 关键词: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   全面素质教育   创新元素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高职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它教育的重心是创业能力的培训、创业精神的强化和创业者素质的养成。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为学生搭建了多种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提升了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并且创业政策也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不到位

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多种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看有些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思想意识上没有把创业教育上升到学校层面;没有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去认识,当然就缺乏从顶层设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有些更多地是认为是简单地只解决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给大部分师生的印象就是,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学生也存在这种认识,他们未来的目标更多的是就业而不是创业。并且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学校宣传的需要,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有的院校专业教师认为创业教育与他们关系不大,更不要说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因此从上到下或多或少对创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2、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

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一些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没有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在创业方面研究如何去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认为创业教育的课程只是一些实践课程或活动课程,专业学科课程侧重传授专业知识。如果片面地强调创业教育,弱化和忽视专业教育,则是舍本求末,创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另外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停留在聘请企业家或者校友回母校做讲座;或者向毕业生简单介绍国家出台的关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优惠政策,既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也没能起到全面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的作用。

3、创业师资薄弱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教育师资大多只能走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式教育途径,很难解决实战问题。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因为聘请的企业家多为临时教学状态,授课随意性较大、系统性不足、不熟悉教学规律,而大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成熟企业的管理经验又不适用于刚起步的小企业,所以教育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不解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创业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也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整、有理论基础和丰富案例的学科。

二、创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更新创业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该是全面教育、全员教育,贯穿全过程,人人参与。不论是领导还是专业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学校应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基本要求,融合相关部门院系专业修订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立足自身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订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健全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承担的基本职责。事实证明,大学生只有接受了扎实的专业教育,才能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校要树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创业教育,必然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置于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精神、创业能力而展开。因此高职创业教育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尽快改变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深刻理解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3、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对接健全教学课程新体系。

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在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系统的中心枢纽,是围绕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根本依据。创业教育的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渗透开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综合性地开设。开设必修课时可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创业社会常识课程、创业指导课程、创业心理和技能等课程增加进去,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创业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激活他们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奠定基础。

4、建立创业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创业教育工作者。高校要做好创业教育,首先要让专业教师投身到创业教育实践中来,并切实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投身到创业实践。教师自身的创业意识及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最基本的力量和保证。其次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创业,其主要目的是为本校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同时这也是创建校园创业文化最有力的措施。同时还可促进教师把创业作为课题来进行,核心任务当然是为了创业教育的学科性建设,同时也可以为创业教育带来更多的生动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案例。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勇于投身实践的创业人才队伍,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意识,不断深化完善创业教育改革。同时还应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有多部门、多环节、多过程的关联和衔接,在创业教育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更加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和教师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和引导,激起创造的思维火花,增强创业技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曾昭薰.创业教育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创业教育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湘佑.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李娟.重庆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

[5]孙庆珠.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第2版)[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4

一、社会创业生态的内涵

德鲁克指出, “创业与创新精神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1]社会创业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新的创业理念, 在借鉴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 学术界逐渐兴起一股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国外学者如Isenberg认为, 一个涵盖政府政策以及创业人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社会环境即为社会创业生态[2]。国内学者如汪忠等指出,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以‘社会责任’为纽带、合作共生为基础、资源互补为目的, 由主导社会企业和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生态种群通过跨部门协作, 并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基于共同使命和价值导向、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系”[3]。

从广义角度来看, 社会创业是一种指向公共利益的社会活动, 旨在追求社会与商业的双重价值。而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而言, 人、物等已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之网络, 难以割裂营利与非营利组织之界限。因此, 社会创业更应在狭义层面来解释。一方面,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包括政府相关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媒体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创业生态部落;另一方面, 也包括经济、技术、自然环境、政策与制度、文化等创业支撑环境。

二、社会创业生态视阈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逐步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高校创业教育也逐渐被各层级高校重视, 但从社会创业生态的整体视之, 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生态弱势地位。

(一) 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迷茫与缺位

自2005 年部分高校开始大学生KAB创业教育课程以来, “截至2015 年2 月, KAB项目共培训了1 400 多所高校的6 820 名专业讲师, 并在260 多所高校设立了KAB创业俱乐部”[4]。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较快, 但质量却有待提高, 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生社会创业的直接推动作用明显不足。根据《2015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 2014 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仅占2.9%[5]。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更多的是高校创业在整体社会创业生态中的缺位。

一是高校与社会互动的欠缺。高校创业教育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较窄, 主动吸纳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能力较弱。而从社会来看,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导致高校适应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高校为社会创业输出的人才不多,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操设计等层面与社会脱节。然而, 社会与高校之间互动的欠缺, 使得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反馈难以及时传达, 高校不能及时完善课程设计, 因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层面表现过于迷茫。

二是学生培养模式导致高校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缺位。青年最美好的时光是在高校度过, 高校应然发挥青年创业路上的引领作用。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则过于强调学生纪律性而非创造性, 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 社会元素在高校治理机构中参与不足, 高校与社会脱节严重。一方面, 相对封闭的办学使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缺陷;另一方面, 社会新鲜元素难以影响高校创业教育, 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创业教育的合作机制作用缺失, 从而导致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缺失、创业意识不足。

(二) 社会组织对高校创业教育角色的替代

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与迷茫, 导致其他社会组织替代其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愈发困难。当前, 一些地方形成的产业集群所聚合的创业能量是高校创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某些大中型企业起初在内部开设旨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培训课程, 逐渐形成优势, 并在企业文化、社会适应、职业技能等方面, 契合社会实际, 创业者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如2006 年起开设的阿里巴巴淘宝大学, 逐渐成为网络创业的孵化器。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导致社会组织的补位, 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创业系统趋于平衡, 但进一步将高校创业教育的弱势地位“锁定”, 高校在变革创业教育课程、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动力不足。同样, 这对社会整体发展而言, 也是一大弊端, 因为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无法与高校独特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培养优势所比拟。

(三) 社会传统观念对创业理解存在偏颇

在传统观念中, 大学生活之后, 学生的主要去向即是就业, 在这种观念看来, 大学毕业找工作是最正常不过的, 创业被视为最后的选择, 这种观念在大学生家长的心中更是根深蒂固。在此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社会整体创业氛围较为淡薄。一方面, 大学生创业容易被社会误解为“摆地摊”等不务正业, 容易忽视创业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以及勇气;另一方面, 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高校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熟读与掌握, 以此迎合社会趋势, 但也造成对大学生创业创新专业指导的漠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 导致大学生创业时因缺乏相应科学方式与知识的支撑, 而往往以失败告终。

三、社会创业生态视阈中高校创业教育的完善

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 高校创业教育的失位导致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较多困难。虽然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孵化器, 高校创业教育回归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之中才是契合时代要求的。

(一) 教育环境的优化:校内外的协同互助

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整体, 质言之, 校内创业的小环境必须内嵌于社会创业的大环境之中, 如此, 方能形成高校与社会在创业教育资源方面的共养格局, 也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这一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成功经验。如麻省理工学院, 为保障该校创业教育拥有更好的对外开放性, “构建了源于企业和社会问题的反向线性模型, 为新的研究项目和学科形成提供了起点。”[6]再如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 从上世纪90 年代伊始, 就致力于寻求弥补高校与工业之间裂痕的途径。目前, 国内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与文化的网络体系, 导致高校创业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其一, 在创业生态系统中, 高校必须有明确定位。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类似生物群体与外部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整体社会创业生态中, 高校只有与社会外部环境达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才能使得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每一利益相关者发挥自身作用。着眼于此, 高校必须立足于自身在创业系统中的特殊价值, 明确自身所处创业系统中的地位, 积极为外部社会创业大环境输出自身独有的价值, 方能使自身实在的嵌入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之中, 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能源。

其二, 除需要加强高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交流外, 更需完善高校外部治理结构的制度体系。这主要着眼于高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 对外部社会有着更高的要求, 如此高校才能对外部大社会系统的创业诉求有更主动的关注度, 也才能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安排、师资队伍等安排上, 更好地与社会接地气, 满足社会创业需求。这些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社会创业基金的获取、使用, 与外部社会之间的联系制度安排, 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等, 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更好地回应社会创业需求。

(二) 教育形式的完善:重点与多元的并行

目前, 高校创业教育之所以陷入无法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尴尬境地,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形式的落后。由于高校过于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 而忽视大学生创业创新技能的培训, 既算是某些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也不重视创业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 曾经有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校园创业园培育等项目。从宏观层面而言, 这些项目如果规划设计较好, 对高校创业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从微观层面来看, 如果这些项目与社会脱节, 不能很好地嵌入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之中, 则容易导致与社会现实脱节、闭门造车的不良效果。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形式的重点应是努力提升重点项目的实际效果。首先, 改变创业教育观念, 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创业型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 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构筑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其次, 注重创业教育的实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7]。因此, 着力提升大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实践能力, 从而避免创业实践能力差、创业成功率低的局面。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要加大创业大赛的开展力度,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 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使其及时关注社会动态, 掌握社会需求。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形式, 除了需要关注创业教育质量的同时, 注重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拓展。个体间的天赋、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 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多元化教育方式的拓展, 一是要鼓励高校多种社团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中来,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进入校园与学生交流互动。二是要积极邀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来高校担任创业教育导师, 逐渐组建一支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创业导师队伍。

(三) 教育内容的拓展:自主与集群的结合

不可否认, 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已取得巨大进步, 但传统教育模式的消极影响仍制约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随着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创业教育也可见传统教育模式消极因素的影子。一方面, 高校创业教育重形式而轻内容, 重书本而轻实践,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重视, 久之, 学生的创业教育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更多的是拿学分, 而非着眼于未来发展。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的未来要取得长远发展, 在内容上必须加以拓展。

其一, 必须坚持自主拓展为基本前提。由于不同高校发展条件与文化底蕴存在差异, 也导致各高校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态度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必须允许不同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 进行自主拓展。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 分层级开展创业教育, 要注重能力与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与科技教育的匹配。如美国的创业教育, 其教育体系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不同层次, 并且教育内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

其二, 必须坚持集群嵌入为根本途径。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存在与外界创业主体的疏离, 要改变这一格局, 寄希望于外界创业者是不现实的, 只能是高校自身寻求改变, 逐渐打破高校静态创业局面, 疏通与社会创业群体的沟通交流途径。当前, 社会创业者逐渐形成聚集效应, 政府部门也力促社会创业园, 在这种大环境下, 高校创业教育内容要想更好的嵌入社会创业体系中, 必须借助创业集群所溢出的创业知识, 这类知识, 学生在封闭性的高校是难以获得的。当高校创业与社会创业集群深度融合时, 这类社会创业知识将自由的传入高校师生中, 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反过来, 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集群的嵌入, 将更好地为社会创业提供必要知识与人才。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9:308.

[2]Isenberg D.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6) :16.

[3]汪忠, 廖宇, 吴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75.

[4]陈璐, 王鑫昕.2015年KAB创业教育年会在川大开幕[N].《中国青年报》, 2015-04-15.

[6]享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9.

美甲创业常见问题分析与解答 篇5

1.哪些位置适合开美甲店?

店中店——各种大型商场里面,超市等;街面店——人流量较多的中小街道,并且可以停放车辆的。高档社区里面的会所,商业中心和写字楼里面,都是适合美甲店、美甲沙龙、美甲会所的开办,关键是推广和服务项目的到位。

2.开美甲店需要办理哪些证照,如何办理?

工商,税务,卫生。去当地所在的相应部门办理即可。

3.美甲台、美甲用具一般去哪里可以买到? 妮欧觉得可以定做。在装修的时候叫木工按照你画的设计图,根据你店的实际情况去做是最好的。

4.美甲台一般什么样的长宽高尺寸比较好?

一般来说,高70-75CM、长70-85CM、宽40CM。具体要根据您自己的美甲店的实际情况和您对您妮欧美甲店的实际要求。

5.以中档美甲店为例,初次进货一般需要多少钱的货量?

如果是纯粹的美甲产品,大概在10000元左右。具体的包括耗材:甲油系列、光疗系列、水晶系列、饰品系列、彩绘系列、美甲专用笔、亮油、底油、手护产品、沙条、抛光条和挫等等。美甲台、美甲座椅、美甲UV灯、烘手机,工作服装,手枕、工作牌、指甲尖刀、指皮推、剪等等。

6.刚开张的美甲店一般用什么促销手段比较好?

新开店。由于客源不稳定。美甲店需要先做人气。以各种开卡或免费体验做手段。

7.给美甲师的工资应该怎样设计比较好?

底薪加提成,具体数目视当地物价而定。以二线城市为例,一般普通美甲师底薪在800-1200,加上手工15%提成,开卡5%提成,产品销售10%提成。店长和主管级1500-2000底薪加员工正常提成和效益奖金。一个成熟店的店长收入可达3500-5000左右。

8.开美甲店,老板一定要懂美甲技术吗?

不一定要懂美甲技术。但一定要知道美甲行业的动向,熟知产品和美甲店的经营与管理。另外也应具备对美甲艺术的鉴赏能力。

第9、开美甲店的最佳时期一般是哪几个月份?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创业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1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要求,需要相应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分析现有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积极构建完备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两大方面进行了探究,具体如下: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部分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校也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等举措,但是创新创业课程设定单一、学分比重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有的高职院校作为选修课程,并非所有二级学院必须开课,有的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部分院校则是赋予该课程的学分较低,学生学习兴趣弱化,教师教学重视度和积极性有待强化。以上问题归结起来,实为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在整个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高校学生这一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颇为重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亟待强化。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性较弱

现有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不具备企业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2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课性质致使高职院校对于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弱化。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而现有从事创业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校内教师,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己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创业实践经历、企业战略管理经验都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所需具备的经历,实战经验更有助于其对学生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弱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单一的创新创业课程,而专业教育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则比较弱化,第一,专业课程教师任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比例不高;第二,学生的创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事实上,不仅高职院校,我国一些地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4

二、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唯有从根本上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校、学生、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才能从课程开设、学分设定、资金支持等等方面去强化,以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后,具体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举措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首先,丰富教师队伍,广纳贤才,投入资金聘请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课教师。其次,强化已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例如聘请知名创新创业领域专家指导教师入校开讲座,现场授课等。再者,强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外培训与实践锻炼。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低与创新创业实践关联性极大,保障已有教师的定期外出实践锻炼或培训有利于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三)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特质实则明确体现出其专业教育里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一方面,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师资保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当积极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相结合,充分地把创新创业的观点与实践技能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特点更加要求高职院校积极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的各项举措,对于现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对策研究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更有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 zhengce/cont

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2]黃映雪.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林娟娟、施永川.地方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9:53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7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背景下,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不可避免产生了很大影响, 企业用人需求紧缩, 新增就业难度加大, 令本已因大学扩招而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据统计,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 2008年12月20日, 温总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望大学生时表态:“我们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大学生就业难题固然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加剧, 但也有一个长期积累酝酿的过程。从长远计,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宏观分析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关系。目前就业难至少可以说明, 高校毕业生是不适应市场需要的, 高等教育没有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我国现阶段, 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一方面, 创业型毕业生自主创业, 既能够解决自身就业难题, 又能为社会其他成员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目前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 我国还不到1%, 自主创业人数提升空间很大。另一方面, 国家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 协力合作尽快将各种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促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成功转身,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事业发展舞台。以上两方面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意义重大。

为此, 有必要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创业教育机制及其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1月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后, 在2002年4月, 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 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并在京召开“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 认为实施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将成为我国高校今后教学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 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 探索和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培养形式来看,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有两种基本形式: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主导的学科导向型,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浙江大学;以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主导的实践导向型,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培养目标来看, 我国创业教育模式代表性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强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类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设置专门机构, 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 进行商业化运作,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咨询服务等;第三类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 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进行普及性创业教育, 同时以创业先锋班等形式为龙头进行系统性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等;第四类是武汉大学提出的“以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为理念的、将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 模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跨学科开设课程, 扩大学生知识覆盖面, 完善学生人格和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资本。

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多层次和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模式, 导致创业教育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目前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评价只有4.4%的学生认为很好, 26.5%的学生认为很差, 学生创业动机来源只有2.76 %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相关。同时, 目前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0%, 中国只有3%~5%, 可见高校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综合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2.1 创业文化欠缺, 导致社会各阶层对创业思想认识有偏移

创业教育没有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对创业认识有偏移, 必然遇到社会制度和社会心理的双重障碍。社会各阶层对创业认识的偏移主要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淡薄, 在专业教学中忽视创业教学, 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即可;创业教学目标不清晰, 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 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少数创新能力较强、想创业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 一般学生不需要创业教育;认为只有那些成绩不理想、能力不行的毕业生才被迫去创业——“做生意”。这些思想认识的偏移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2.2 创业学科建设不健全, 导致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欠缺

创业学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我国对创业学研究才刚刚起步, 创业学方面课程和教材往往是相关内容简单移植、拼凑和综合, 内容零碎, 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这种状况导致国内绝大多数高校, 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简单开设一两门创业相关课程, 对创业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方法、主要分支等知之颇少;某些大学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对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 没有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 很难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无法在校园内、社会上形成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2.3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导致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需要从基本的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的兴趣到创业者需具备的品质、领导、控制能力, 都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养, 在这方面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往往依靠自学或者经验进行教学, 大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依赖书本教学, 创业教学效果差, 能胜任者非常少。

3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为了在我国高校能够更好开展、更全面推广创业教育, 有必要在对我国创业教育综合分析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美国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实践, 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机制及其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体系。

3.1 加强创业文化建设, 树立素质、创新与创业综合教育的新理念

创业是创建新事业的过程, 要求创业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识别创业机会;能够突破资源的限制, 最大程度创造资源和整合资源;能够将创意真正付诸实施并创造价值。创业是一种着眼于实践的创新活动, 需要高度智慧和开阔视野, 既要懂学科知识, 又要有现代管理知识;既要有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能力, 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 树立素质、创新与创业综合教育新理念是开展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这样对创业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纠正社会各阶层对创业的错误认识, 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崇尚创业的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3.2 加强创业学科研究,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借鉴美国的创业学研究成果, 从学科体系和内涵着手, 完善创业课程设置, 制定课程大纲和教材体系, 设置创业知识与素质培养课程模块、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创业实践技能培养课程模块。在实现学分制教学基础上, 修订不同专业培养大纲和课程体系, 形成聚焦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普及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知识与素质培养课程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 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教学, 包括创业案例分析、创业计划设计、创业运作、创业家艺术与魅力系列讲座、网络与创业等;创业实践技能培养课程模块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包括创业认识与实践、创业项目模拟训练、创业实战训练以及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研究分析等。

3.3 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从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建立和规范创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创业和创业教育激励机制;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对创业教育的不同要求, 建立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多层次开放性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注重创新能力的工科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注重创业技能和运作的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注重文化与素养的文科专业创业教育模式以及高层次研究型创业教育模式等,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接受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机会, 尊重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潜能, 从而满足社会各种行业、领域对创业人才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求, 实现学校创业人才供给与市场创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和作用, 制定多种形式开放性创业实践教育模式, 建立严格完善的创业教师培养、训练、考核和任用机制, 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素质;按照创业者 (或团队) 知识素质、能力、技能, 分别建立科学的创业人才测评体系和创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为创业人才招聘任用、创业教育资格认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道友, 钟平.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20 (1) :224-226.

[2]戴育滨, 蔡茂华, 张木明.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8 (3) :9-11, 15.

[3]石玉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18 (3) :71-73.

[4]上官敬芝, 李延莉.关于构建高校分层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设想[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6) :11-12.

[5]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 2008 (4) :99-102.

[6]李红革, 蒋利平.一般本科院校经管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0 (6) :65-67.

[7]陈盈盈, 谢胜强.创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 2008 (1) :31-32.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8

第一, 急功近利, 一味地强调创业的功利性。当今社会, 人口激增, 就业压力大如山, 即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也不能保证将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 因此, 高职创业教育逐渐升温, 不过创业教育得到重视的同时, 也有很多人偏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将其理解为培养“大学生老板”, 有的院校甚至将高职创业教育奉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捷径。看起来一切顺理成章, 实则是在渐渐背离教育的初衷。以解决就业压力为主要目的进行创业教育并不是高职院校的自主行为, 而是在重压之下的一种被迫行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政府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本该是件好事, 然而, 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没用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只是大力扶植大学生创业, 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 高职院校更加倾向于培养具有创业技能的学生, 如此一来, 大学生老板则成了学生创业的唯一选择。

第二, 纸上谈兵, 创业教育只流于理论, 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所为的培养创业能力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最终不会具有创业能力。创业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 并不是所有创业都能成功, 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不会单单靠理论堆出来的, 而是在实践中体味失败和成功, 最终练出来的。我们的学生堪堪掌握企业申办, 人员管理等基础知识, 只是为他们将来的创业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框架, 至于如何填充这个框架, 则要靠学生的亲身实践来完成。

第三, 创业教育效果的好坏,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 这也正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一大问题, 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混杂。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文化基础不好, 理论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不善于学习创业知识。然而, 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 集经济学, 社会学, 管理学等众多学科于一体, 庞大的课程系统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有着不小的难度。如果教师选择课程时过于随意, 就会导致课程内容凌乱无序, 没法系统地教授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从而丧失了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提不起上课的兴趣, 自然无法达到创业教育最初的目标。

二、如何解决高职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纠正创业教育理念, 使创业的内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我们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 我们所培养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所以, 很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以技能培养为主, 忽视了技能外的内容。然而, 创业教育与我们的传统教育不同,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创业教育中应该着重突出这一点。学校在主抓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还应当重视起学生的创业能力。要达到创业教育的两个基本目标, 一, 在学生基本了解创业的基础上, 熟悉创业的各个流程;二,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让学生把创业作为未来择业的备选之一。

第二, 真正实现校企互惠合作,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践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业教学之余, 同校外的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间的通力合作, 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和相应的资源, 让学生从实际创业中吸取足够的经验, 体会创业的艰辛, 一旦他们取得阶段性的成功, 就能受到极大的鼓舞,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使得创业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我们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不能单方面依靠理论教学, 需要阶段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业实践, 从而为创业教育理论学提供经验和补充。与国外的专业类学校相比, 学生创业经验匮乏, 是我们的一大弱势, 因此, 我们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需要不断加强。

第三, 为高职院校培养相应创业方面的教师, 系统地整合创业课程, 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针对当前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混杂, 体系不明的现状, 整合高职创业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为了提高创业参与度和创业成功率, 可以在专业技能课与创业课间选择交好的结合点, 然后将创业观念融合到专业课程之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大胆地参与创业活动。二、针对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分布情况, 由学院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让教材联系实际,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课。除此之外,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业教学实践, 促进创业课程和学生的专业相互融合。

高职院校开展和实施创业教育, 在战略上适应了时代挑战的发展, 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举措。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 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趋势, 我们要通过整合创业教育体系, 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 同时加强和校外企业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创业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充足的创业经验, 为以后的创业做足准备。

摘要:现今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已逐渐被创业教育主导, 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但是仍存在众多问题, 比如创业教育的目标功利化, 创业课程的构架相对滞后, 创业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等等问题。本文将针对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做出简要探讨。

关键词:创业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

[2]谢一风, 俞吉兴.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9

一、创业教育的概述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其主要是指在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进行培养,增强学生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知识储备量以及心理品质,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1]追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创业教育最早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组织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自此,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实施创业教育的帷幕,至今已有19年的发展历史[2]。追根溯源,高等教育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谨遵“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并紧密结合开展的专业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不同于本科类院校对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我国高职院校一直都将专业性人才培养放在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并着重于“就业型”人才的培养,而非“创业型”人才,而这种“就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并未将创业教育完全融入整体的教育体系内,而仅停留在开设相关创业型课程上。由此可见,面临着目前日益紧张的就业局面,高职院校并未真正认识到开展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随时代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状况四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存着着教育功能定位问题。

(二)创业指导教师的缺乏

相对于我国来讲,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经验较为丰富,最为突出的优势表现在其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创业经验,其自身一般是亲身感受或者是经历过创业过程的,对于创业流程、创业能力需求把握的较为精准。但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来看,从事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极度缺乏实践经验,有些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来高职院校任教的,这就造成其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插入真实、鲜活的实践案例来指导学生,而多数遵从理论上的教育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自我国开展创业教育以来,虽然已经经历了19年的时间,但相对于本科创业教育体系而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十分完善,缺乏完整性,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还将创业教育停留在表层,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资源整合性,即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未能结合专业教育从职业角度对校内校外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导致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拥有的实践设计机会较少,很难及时了解到行业前沿;二是高职院校缺乏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性,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再加上本科创业教育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其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社会各界尤其是实业界对其的支持,使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有限,学生所接受到的创业教育还多停留在课程设计、创业比赛等各种创业活动层面上,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性[3]。

(四)创业教育实践条件的缺失

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实践平台缺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缺乏特色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阻碍了学生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二是创业教育保障的不健全性,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已经着手建立了一部分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保障机制,包括出台一些优惠性政策等,但其并未切实落到实处,尤其是在创业资金申请这一块,各项手续尤其繁复,极大的打击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空有理论教育,而“无用武之地”,极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三、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有效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实践具有重大的反作用,用科学合理的意识指导实践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首先要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意识,具体包括:一是树立起以就业为指导的创业教育理念,并将社会人才需求、专业教育以及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4];二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并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职业本位、创业优先”的理念,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职业素质与创业品质结合起来、开展“专业与就业”主题教育。

(二)提高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和引导者。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支集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指导,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与培训,多为教师提供前去企业参观学习及交流的机会,使其切实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及一线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体验;二是积极组织归属于本院校的创业团队,为有创业能力的教师提供包括资金、场地等在内的创业条件,为该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及社会价值,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的可建设性;三是聘请社会上相关企业或行业的成功作业者作为外聘创业指导教师,补充本院校的师资,提高本院校小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三)健全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各项创业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于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对校内校外各项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在校内,结合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创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在校外,精心搜集各类创业教育案例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分析,以引导学生从细微处着手,细化创业流程;二是积极加强与校外各行业或企业间的联系习惯,尤其是针对典型创业案例中的企业或个体要加强与其之间的交流沟通,以积极争取其参与到创业教育或案例分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案例人物的实时接触与互动,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四)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造良好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性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打造特色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条件,如建设创业俱乐部,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强强联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专业讲座、沙盘演练、名企实习等其它实践活动,在激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开展实施与社会企业、社区以及其它高职院校间的共同培养教育,扩大本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途径,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类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实践、参与实践的机会[5];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大学生资助创业提供的各项优惠性政策措施,通过为本院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创业资金、场所等其它资助进一步完善本院校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更好的服务于本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创业教育虽然对于有效缓解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压力,但就目前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既制约了其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亦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为提高其创业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业品质。

参考文献

[1]雷俊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04:149-150.

[2]刘春兰,戴莉,武静,杨岩,白延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65-66.

[3]王晓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75-78.

[4]彭鑫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品牌,2015,04:164-165.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10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标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入新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并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高度,明确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九大任务举措。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艺术院校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与科学内涵,在育人实践中予以充分贯彻和自觉施行。

1 艺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等艺术教育非常强调创新创意特性,无论艺术创作、表演还是传播推广,既要接地气又要有“出其不意”,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因而艺术院校必然呼唤创新教育。

(2)艺术院校专业技能性强,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和广泛,更加需要加强创业教育。据麦可思公司对2014届毕业生的调查统计,艺术院校创业学生比例大大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最高的专业为“音乐表演”(9.6%),其次为“绘画”(9.5%),而当年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总体创业率仅2.0%。但是艺术院校学生同样缺乏创业实践和商业事务处理经验,非常需要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与专家指导。

(3)艺术院校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争做健康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引领者,就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聚集和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艺术创作表演人才和艺术经营管理者,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和服务。

2 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理念认识上有偏差

理念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在:(1)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的附加教育。这种认识过于狭隘,不符合国家要求。如前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基础性素质教育,而不是只针对部分感兴趣的学生或仅是针对有创造发明、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2)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高年级才开展的创业培训教育。这种认识缩小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范畴,只强调了创业意识和技能培训,忽视了创新思维训练,忽视了低年级的创新创业教育启发、引导和积累过程,有“临时抱佛脚”的应付之嫌。(3)创新创业教育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育人活动。这种认识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截然分裂开来,严重束缚了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

2.2 课程匮乏,体系不健全

虽然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但限于师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艺术院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对不足,有的院校只有零散的几次创新创业讲座而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有的院校只开设一门“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之类课程,更别说形成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教材、指导书、案例库也是非常缺乏的。不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教育支撑配套政策的引导下,艺术院校课程匮乏不成体系的现象开始逐步改观。

2.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

人才培养,师资先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具备较强的创业实践能力,最好有相关的创业经验。当前艺术院校符合条件要求的专业师资甚少,缺口很大。目前艺术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校园到校园的学者,毫无创业经历,并且原来的学科专业背景与创新创业教育也相距甚远,导致这些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就很薄弱,更别提创业经历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了,造成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就是理论说教,没有鲜活案例,缺乏深层次剖析和独特见解。

2.4 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较少,不能满足需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艺术院校的校内音乐厅、排练厅、剧场、琴房、画室等教学实践场所尚可,但围绕创新创业能够针对性训练的场所(诸如创意工坊、艺术产品设计与制作室、商务活动模拟实验室等)则很少或没有。另外,艺术院校与校外艺术机构、文化产业园区建立实质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也不多,少有校企联合“双导师”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育人活动。此外,艺术院校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赛等创新创业相关竞赛的人数比例还很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的机会途径少之又少。

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较多,综合起来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高等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新观念,总觉得新时代新形势下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冲突,不愿主动变革进行探究融合。二是艺术院校学科专业覆盖面相对综合性大学来说比较窄小,相应的师资学识和能力结构也比较单薄,特别是缺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财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行家里手,因而自有师资很难开设出体系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支撑课程。三是精力和经费投入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程建设、场所设施配套、项目实践等方面缺乏周密详实的提升方案,政策引导疲软,师生精力投入少,经费支持不足。

3 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进对策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研讨和交流,科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首先是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委会、校(院)长办公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研究,决策部署推进落实相关事项。其次,根据院校实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研究所等组织机构,健全和优化工作组织体系。再次,全校上下要组织开展求真务实的专题研讨会,通过专家讲座、调研考察、工作研讨等形式途径科学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实质和工作要求,有利于凝聚共识,扫除认知障碍,形成工作合力。

3.2 加强产学研跨界合作,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是全面的,覆盖全校所有教师的,即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着创新创业教育。狭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师资则包括创新创业基础(概论)课程教师、专业课程(含实验实训课)教师、项目实践导师、项目运作服务支持(工商、财会、法律等)导师等几部分。艺术院校要突破学科专业单一的劣势,广开门路网罗各路英才,着力建设一支突出艺术院校特色、结构合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挖掘校内师资潜力,从全校教职员工中公开招募遴选担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项目实践导师、项目运作服务支持导师,夯实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尤其要多发挥既懂艺术又擅长策划运作或者有创业实践经历教师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同综合性院校、政府部门、文化艺术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借用”其经济、管理、政策法规、业务实践等领域的专家智库为我所用,担任兼职教授或指导教师。再次,还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咨询管理公司专业人士担任顾问或客座教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梯队。师资队伍建设中,除专兼职、校内外人员构成外,还要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可采取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赴国内外先进典型高校进修、开展教学研讨会和公开课等形式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同时,在教学工作量、职称职务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应予以重视和引导,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劳动价值和育人成果。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意义、要求等有概貌认知,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潜能;优化艺术类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推进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一体化,突出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作用;开发拓展创新创业实务支撑课程,如艺术政策与法规、市场营销与广告设计、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等,尽力满足创新创业实践和项目实施对工商、财会、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需要。

二是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有效引导、支持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允许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专业实践活动,申请认定实践学分或折抵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通过慕课平台或是到其他高校修读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通过考核后学分可以互认。允许学生经过审批后休学进行创业实践,一定年限之内可以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再有,将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一并列入评优评奖的参评条件,激发师生积极性。

3.4 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要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健全录音室、摄影室、绘画室、设计室、影视编辑室以及音乐厅、排练厅、展览厅等实践实训平台,配备满足教学和实践需要的仪器设备,制定开放运行管理办法,最大程度共享利用,一方面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应做到有需必配,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提供良好平台和环境条件。艺术院校还应积极建设“众创空间”,为有创业意愿和实施基础的项目提供孵化模拟服务,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检验间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艺术院校还应加强产学合作,充分利用文化艺术业界的实践实训资源,共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基地。

3.5 落实经费投入,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实效提供资金保障

出台经费投入与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和使用效益。艺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师进修与提高、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地)、外聘兼职教授或项目导师、众创空间建设运营、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都需要经费支持;另外,对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师生应给予适当奖励,充分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3.6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引导和激励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体现在学校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师生言行、课内外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环境等诸多方面。特别是要在学校的章程中予以科学体现和明确要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评奖评优、学籍管理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文件予以引导和保障。组织机构上不是求多求全,而是能够有效引导和服务广大师生,能够解决师生们在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常见的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和相关学生社团。时常举办创新创业大咖讲坛、项目竞赛、专家讲座、典型案例分享会等,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第二课堂,通过校园橱窗、海报栏、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渠道及时在师生群体中传递创新创业活动信息,营造勇于创新创业、乐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摘要:艺术院校学科专业面相对较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认知偏差、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实训平台少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亟待从思想政策上高度重视,保障精力和经费投入,通过加强内涵研究与经验借鉴,拓展产学研跨界合作,强化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管理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多维度协调推进,从而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艺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105/xxgk_120174.html,2010-05-1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3]廖济堂.近八成大学生家乡创业[N].江南都市报,2015-06-15.

[4]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5]鲍桂莲,冯爱秋,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11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结合专业,整合校内外资源,注重创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温州大学的做法为例,以期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业教育;地方模式

当前,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的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创业教育对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似“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又似当空皓月,让人望尘莫及。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系统性不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总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资源的综合实力上确实与重点建设院校、部属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客观原因往往制约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系统性不强还表现为对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统筹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只是开设个别商科课程,或者学生的创业实践还仅仅局限于社团活动的层面等,没有对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和优化。另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现有的创业教育更多局限于操作层面,忽视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性,实践中缺乏完整的体系。

其次是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没有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层次实际出发,更多的是模仿或者照抄照搬国外高校、国内重点院校、试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和方法。这就造成自主的理论创新与结合本土实际较少,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化,没有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群体实际和学生层次、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性。比如重点院校一般有着雄厚的学科基础和科研优势作为支撑,选择高科技创业是可行的,而对于学科基础和师生科技创新水平相对处于劣势的地方本科院校,依然要走以高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可行性并不强。

第三是教育成效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仅2%~3%。很多地方本科学校的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还只停留在课堂上、纸面上、口头上,除上述两个因素外,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关键一点是教育缺乏实践,没有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去进行创业的尝试和体验,没有一个学生创业实践的有效载体来支撑或者实践载体没有针对学生的层次、特点而设置。

二、从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与出路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企业家的沃土。植根于这片“创业热土”的温州大学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优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子,初步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疑难问题。

1.搭建三大平台,注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1)利用课堂教学平台侧重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教育。学校从教学主渠道入手,在理论课程设置中,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教育。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公共必修课,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温州模式与企业家精神”等公共选修课;同时,在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设置创业实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案例教学等专业必修课。学校还利用专业实习和实践、开放实验室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组建创业工作室平台侧重创业实践与创业体验教育。学校通过搭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强化对学生创业实践的体验教育。学生创业工作室作为学生创业的基础平台,由学生自愿组建,有利于将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依托专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为服务平台,立足于为学生创业工作室提供最直接的服务与指导,同时推荐和输送优秀的创业团队进驻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为孵化平台,吸纳那些已取得初步创业成效、发展前景好的学生创业工作室进一步孵化与提升。

(3)依托素质拓展平台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依托素质拓展阵地,设立创新学分、特长学分、素质奖励学分、组织管理奖励学分等四类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学生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平台搭设等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为自主创业提供了必要准备。二是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载体,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温州模式”调研、温州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依托创新载体,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学校出台《学生科研管理条例》,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在校内,学校通过校院两级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专业创新活动;在校外,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学生创新研发工作室,研发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2.实施三大举措,强化创业教育的长效性

(1)建立健全制度,为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学校明确了点面结合的分层次创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面上将创业类课程融入通识教育平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模块,要求学生修读一定学分创业教育类课程;学校还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点上开设创业教育先锋班,强化创业教育的示范效应。

(2)整合社会资源。为了弥补学校创业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学校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一是实施“双百”人才联动计划,实现校内外师资的良性互动;二是聘请优秀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让企业家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了生动、鲜活的创业案例,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真实性和感染性;三是挖掘校友资源,设立各类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极大鼓舞了学生创业的热情。同时,学校积极与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建立协调机制,争取优惠的扶持政策。

(3)加强文化建设,为创业教育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学生社团阵地,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氛围;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协会、KAB创业教育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建立创业教育网站,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对创业氛围的营造:每年开展一次学生“创业新星”评选活动,树立自主创业典型,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具有积极作用。

3.把握三大特点,突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1)注重继承性。在人才培养取向上,注重汲取地域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温州“经世致用”的本土文化内涵、“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始终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原动力,这一精神资源在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中是独特的;正是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办学传统的感召、校训精神的激励,使得很多学生发现商机、捕捉商机的意识非常强,特别敢“闯”敢“创”。学校特别注重对这种意识和热情的挖掘和保护,强化对“自下而上”创业动力的因势利导,无论是在创业教育的取向上,还是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与引导上都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

(2)凸显灵活性。在教育形式上,学校统筹设计,不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而是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同时推行以“工作室”为基本载体的创业实践形式,成本低、投入少、风险小、运作灵活、易组建。创业工作室是大学生最有把握驾驭、预期风险最低的创业实践形式。这种创业实践形式凸显出很强的灵活性。这是学校创业教育最为鲜明的特点。

(3)强调专业性。学校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倡导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这样有利于弥补学生掌握社会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创业劣势,有利于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几率的最大化,使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倡导依托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业,这是学校创业教育的又一个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托区域优势,将国内外创业教育理论与地方区域文化结合,整合创业教育资源,注重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依托专业,点面结合,确立独具区域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突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必须联系学校自身特点与实际,倡导学以致用,构筑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创业实践与孵化载体,突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 篇12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不敢面对的现实。这一严峻的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各种帮助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并且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历年来敢于迈出创业步伐的大学生仅仅占到全体毕业生的1%,而在德国、美国、英国等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人数占20%到30%,就连印度这一并不发达的国家,大学生创业人数也远远超过我国。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薄弱,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此展开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难题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创业技能和创业教育必须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我国教育部也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企业。”纵观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始终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大部分学校仍然停留在就业教育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教育理念、传播手段,还是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必要的支撑体系等等,都不尽如人意。结果造成学生对国家的优惠政策缺乏了解,没有掌握必要的创业技能、创业知识抑或是担当精神,导致许多大学生对创业缺乏热情,有的甚至望而生畏。

1.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在高校中担任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的教师;其二是指导学生工作的教师。这两部分教师中由于一些人没有参加过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也没有实际经验,所以,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因此,一些比较成功的创业者被邀请到大学校园举办讲座或为学生创业活动担任评委,但是他们的指导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师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2.课程设置不科学也不完善。“万丈高楼平地起”,创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必须首先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创业梦想的教学内容、创业设计、创业规划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能够被学生们所接受。其次,教师必须能够与时俱进,接好“地气”,设身处地地引导学生们熟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了解社会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能够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把握教学规律。但是,由于我国始终没有权威、统一的教材,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是直接将国外的教材抑或是案例进行传授,往往是“水土不服”,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教学内容也大多局限于本学科内,多停留于理论层面,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3.高校领导没有对创业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支撑体系。一些高校领导只关注面上的工作,比如,聘请专家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以及进行相关的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很少有系统的、科学的创业教育设计。一些高校也没有鼓励教师和学生创业的措施和平台,大学校园尚未形成通过示范效应、树立标杆,鼓励广大毕业生更好地发扬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意识和创造积极人生的行动力的文化氛围。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要尽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讲话中强调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要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草根”创业教育。高校领导必须将开展创业教育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提高从事创业教育教师的地位与身份,在学习、进修、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同时要建立发展资金,对在创业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与人力资源、科技、高科技园区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聘请优秀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大学生作示范,树榜样,搭建通畅的交流与沟通平台。

2.要尽快建立与完善科学的、“接地气”的创业课程体系。

(1)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与创业素质。必须破除功利主义思想,打破快餐速成式的创业知识传教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理念与执行力,提升学生的智商、情商与逆商,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打造适应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的整体素质。

(2)科学设计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重点培养与提高创业者的拓展、创新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例如,闻名遐迩的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包括了创业融资、创业成长、商业机会、资源需求以及商业计划、战略发展等核心内容,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该院的毕业生在创业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实力。

(3)创业课程必须将学科、活动课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让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比如,由光华慈善基金会、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的2014光华创业精神大奖全国决赛,先后有100多所上千名大学生角逐,涉及科技、环保、餐饮、手工艺以及娱乐、文化创意等诸多领域。获得商业创新组全国冠军的选手为张涛和王玉莲,带来的创业项目分别为“特创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和“豆一家”;来自上海的创业项目选手张璐璐获得商业项目组的全国大奖,他的创业项目是“玛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大赛评选出3名选手代表中国参加全球创业精神大奖的评选。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中小企业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求,从而培养自己步入社会和创业后的适应能力。

(4)将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组合教学,使得经济专业的学生和其他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在一起学习,构建团队开发和利用商业创意。

(5)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发展时期,“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教师要针对我国目前创业发展的新思路,用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创业教育。仍以前文所讲的2014光华创业精神大奖全国决赛为例,大赛分别设立了不同的组合,“商业创新组”旨在发掘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商业创意,同时树立地区创业精神榜样,鼓励并帮助优秀的创意变为现实;“商业项目组”将寻找那些为理想驱动、富有创造力,开拓新机遇、用企业家思维思考的优秀青年创业者,让极具创业潜力的项目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融资平台,同时结合选手现场展示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并引导相关企业与创业者建立紧密地合作关系。

(6)不同的教育层次对创业教育课程要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大学一、二年级可以先开设创业入门与中级的教育课程,可以侧重于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培育;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可以提供高级创业课程,侧重于专业技能、商法知识和创业学知识。

3.创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创业教育,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将研究成果和知识技能转换为可以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智能与商品,从而带动广大学生投身创业;同时,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源让他们尝试着经营,在管理学生超市、影像部、打印社以及其他的一些商业经营场所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业水平。这样不但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来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

(2)绽放创业精神,倡导公益参与。要与企业、政府、社区等建立合作共同体,将参加创业教育学习的大学生分批选派到这些合作共同体中,积极参加到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攻关,政府的公益事业、慈善活动以及社区的便民服务等实践中,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与支持,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全新的、广泛的课程设计、教育理念。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3)建立广泛的创业教育资金资助体系。各高校要从教师、学生、企业家等多个层面开展广泛的大数据合作平台,互通信息,互惠互利,多渠道、多方式引入资金为保证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光华创业精神大奖(BESA)积极播和倡导“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通过示范效应、树立标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更好地发扬创业精神、提高创新意识。这个平台为更多的有梦青年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经验丰富的导师,多元化资源的支持以及国际学习交流的机会。

(4)成立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高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学工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构建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的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创业教育所需地办公用品、计算机、打印机以及其他设施,还是办公场地、授课教室以及实践场所,都要逐一落实,让其真切地感到学校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步入社会,迈向创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而能够使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创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创业中心要利用有限的资源,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创业促进会、创业基金会等,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尔·盖茨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创业已经成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话题。高校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职责,以全新的视角、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积极应对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要求,以敢于担当、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智力支撑。

摘要:伴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而生的创业教育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高等学校的层面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抱负,理想

参考文献

[1]肖怡: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2年3月(上)

[2]王晶晶等:全球著名商学院创业教育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7)

[4]乔明哲、陈忠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上一篇:两极分化的成因下一篇:PLC同步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