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分化的成因

2024-10-20

两极分化的成因(精选12篇)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1

作为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 始终要把大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但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不理想, 这使得教师们极为头疼.

究竟是什么因素, 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掉了队?根据长期观察, 除个别学生是出于智力因素, 绝大部分学生出于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品质不良

这些学生的注意转移性差, 当学习需要将注意力转移时, 常常出现不转移或不完全转移情况.例如, 体育课后的一节英语课往往效果非常差, 很多学生上了英语课还在惦记着体育课.另外, 这些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较差.主要表现为易于分心.开始学习后, 特别容易被无关事物吸引.只要教室外有点风吹草动, 就会情不自禁地往外看, 甚至长时间发呆.该输入大脑的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不能及时捕捉, 活动效率低, 漏洞多, 学习的知识支离破碎.

二、表现在学习的动机上

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求知欲旺盛, 对学习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而有些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是出于无奈, 在外部的压力下进行, 因而难以全身心投入.有的学生也有内在的学习动机, 但其稳固性较差, 决心来得快, 去得也快.故而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 动机就失去了效能.这种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觉得新鲜, 一度产生兴趣.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 就慢慢丧失兴趣, 觉得学英语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也要吃苦, 先前的那股劲慢慢消失, 于是出现了作业马虎、考试不及格等问题, 甚至萌发了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

三、意志力薄弱.

一个学习成功的人, 具有坚强的意志, 能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能克服困难, 坚定地不折不挠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具有积极上进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毅力.而学习失败的学生却做不到, 他们稍遇困难就轻易放弃、妥协;往往由知识的疏漏而发展为智力的缺损.

其次, 部分学生不懂学习规律, 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 毛泽东说:“不论做什么事, 不懂得那种事的情形, 它的性质, 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联系, 就不知道这件事的规律, 就不知道如何去做, 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掌握学习规律, 采用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方法, 学习就会成功.要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准确评价自己英语学习的情况, 并找出薄弱环节和改进措施, 善于观察, 分析和归纳, 主动发现语言规律, 善于运用眼、口、耳、手、脑五官并用记忆, 强化生词记忆, 提高记忆效果.

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期盼能得到教师的信任、赞扬、鼓励和帮助.教师的信任、赞扬和鼓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 从而产生上进心和自信心.然而, 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关注得更多一些, 对于少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比较忽视.成绩好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得到的是教师的赞扬和肯定.而成绩差的学生在回答错问题时, 得到的却是教师的呵斥和同学的嘲笑, 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就变得自卑, 害怕教师提问, 上课时不敢抬头, 失去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而有些个性强的同学甚至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成绩一落千丈.

综上所述, 造成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是多种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 并对症下药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的注意

兴趣是引起注意的主观原因之一, 也是引起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之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设置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活动中, 设计贴近生活的交际活动, 激起学生的参与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成功的快感可使人增强信心, 激发兴趣.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失败而丧失兴趣.因此, 教师要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打好基础, 树立信心.在教学上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使他们能听懂、学会, 使其有成功的体验.课堂提问要适合他们的应答能力, 使他们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或基本正确地答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从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固性.

二、培养正确、稳固、有效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要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 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动机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取决于它的品质———正确性、稳固性和有效性.因此, 教师要通过前途和理想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崇高的学习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学习意义, 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 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部动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求知欲的人,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才能使动机保持稳固性和持久性.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保证成功的重要条件.为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不得拖拉马虎;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要及时补上;也要鼓励他们向困难挑战,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并通过前人战胜困难的事例来激励学生, 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他们.

四、注意学法指导

方法是从事某项活动时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或途径.方法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到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 目的是否能如愿达到.因此,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教师必须进行学法指导.课前要进行预习, 主动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做到有目的地听课.课上要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大胆开口、勇于实践.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消化课堂上的知识, 加深记忆.注意学用结合, 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五、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构成的双边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师生间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验证明, 如果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情, 抱有良好的期望, 那么学生会得到鼓励, 进而把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 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他们同样怀着殷切的期望, 要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充分相信和鼓励他们.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以最佳的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2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中学 廖政明

摘要:我在一所乡镇中学担任英语教学的工作,进入八年级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有些甚至是讨厌学英语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绩优异,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根据此情况,我分析了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英语学习两级分化 成因 对策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八年级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学英语了,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越来越差;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轻松且成绩优异,两极分化不断加大。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学生以后能否继续学好英语的关键。

一、分化的原因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意识

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觉得在课余说英语是“装洋”,甚至有学生还觉得可笑。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读一点书和考大学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打工,所以不重视。所以,英语学得好不好,在他们的心中都没有关系。这实际上是最关键的。要改变他们的意识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2.拼读没有过关

虽然现在农村的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可是一开始就没过好字母关,更不用说音标关了。在初中后,有些学生觉得简单,没有重视,结果到现在连26个字母都还不能熟练地会读会写,更谈不上根据音标拼读单词了。当然,没有开设英语的村小,一开始就觉得难,就没有入门,学习起来既无信心,也无兴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没有自觉性,根本就没办法学习。要转变这部分后进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也比较难。

3.教材难度加大,容量也加大

仁爱英语教材的内容多、语法难。面对这么多的词汇,再加上部分学生的意志力薄弱,许多在七年级时的中等生甚至中上的学生都感到记单词力不从心。由于单词未掌握扎实,听课的质量、作业的效果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七年级时,这些学生几乎每段对话、每篇课文都能背诵,到了高年级,能把课文、对话都背会的是少之又少。没有了背诵,当然就缺少了必要的语言输入,其他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再加上,时态的增多,各种时态间的用法相互混淆。就这样,许多原来的中等生也慢慢地退步了,进入了英语学困生的行列。夯实基础看起来是很简单,实际上又是很难的一个环节。

4.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上课进度过快

在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和学校根据成绩给教师排名等各种外界因素给教师造成的压力,许多教师课堂上忙于讲语言点、做练习,却舍不得花点时间搞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更不愿尝试多样化的新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越来越觉得无趣而不喜欢学英语。另外,由于教材难度加大,容量也加大,照顾学生听懂了,理解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课程完成不了;完成的教学的进度,很多学生又没有听懂。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最无奈的!

5.学习习惯差、学习策略不科学。

有些学生不是学习不够努力,也不是对学习缺乏热情,而是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不能根据拼写规则记单词,而是在死记硬背字母的顺序,以至记单词的速度缓慢;单词的记忆也

不会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做好复习;对待错题更不会去分析错因、深刻体会、反复理解等等。所以,这些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成绩却上不去,最终还是掉队了。

二、对策

为了防止和杜绝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和进一步扩大,我认为应该根据两极分化的成因,对症下药:

1.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和增强学生的意识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我们可以在班上和学校建立“英语角”,让学生多说英语,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另外,强调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习,学生才能学好!

2.互助合作

把班里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接对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拜师学艺”。一旦建立“师徒”关系,“徒弟”就必须听从师傅的话,完成师傅布置的任务,而“师傅”则必须对“徒弟”负责,对他的学习严格要求,督促他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监督记单词、默单词、背课文等。“师傅”还可给“徒弟”布置适当的任务。如当天单词听写较差时,可要求他重听写。同时,“师傅”还要给予“徒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个性差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同时还应及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千万不可因赶进度而对学生学的情况置之不理,致使部分学生因不能及时掌握而成绩越来越差。

3.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要求学生反复地模仿,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感到枯燥,学习就不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英语的机会.例如在课前学唱英文歌曲、课中开展英语辩论会、讲英文故事比赛;课后还可组织学生看英文版的电影等。同时还要利用中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多搞一些竞赛,如单词竞赛、猜测游戏或配音、演课本剧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既增加了学生实践英语的机会,提高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英语,这样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例如在课前预习的策略、课后复习巩固的策略、有效记忆单词的策略、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单词的策略等。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5.亲近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英语学困生,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多与他们聊聊天,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你,进而“爱屋及乌”也喜欢学你教的英语。另外,在课上或课外多多鼓励他们,也在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让

他们觉得教师是真心为他们好,而且他们是受到教师的特别关心的,这样他们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有劲。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只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注意做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融洽师生关系,注重情商的培养,就一定能扭转英语教学中慢、少、差的现状,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农村初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英语教材教法》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3

一、形成原因

1.家庭环境。少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懂英语,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对子女疏于教育和沟通;特殊家庭的学生上课时不能专心学习,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性格受到影响。

2.社会环境。一些学生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上网成瘾,从而分散了精力,学习习惯懒散,学习态度不端正。

3.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差异。首先,虽然学生的感知、记忆、言语、理解力、想象力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并不充分,英语学习分化表现在认知能力的差异。其次,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这也是英语学习差异的原因。

4.中学英语基础有差异。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好,或者有严重偏科,学习英语时仅仅从兴趣出发,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面对困难、挫折,不能很快的调节,而是丧失信心,害怕逃避,从而不再对英语感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5.教材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而部分学生适应性不够。现阶段的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所选编的内容也扩大了。词汇量相较于初中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难度上都有所增加。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英语是知识型、理解型的课程,仅仅满足于能够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以至于不能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学生水平两极分化。

二、对策及尝试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态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还应该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只有让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让他们有信心和希望去学好英语。

2.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学生需要有耐心和爱心,但是不等于可以无限的包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只有克服困难,明确要求,才能获得成就感。如果没有课前预习,课上不能认真做好笔记,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复习巩固不及时,不能很好的利用时间等,那么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获得进步

3.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寻求恰当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善于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意识的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来,改进方法,改变策略,努力缩小两极分化。

(1)加强词汇教学的技巧。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的积累就如同修建空中楼阁,不切实际。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词汇量大小不一,给学生的词汇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词汇的教学和学生的记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加强音标教学。学生音标的掌握参差不齐,而音标又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归纳音标进行系统的再学习,指导学生结合音标拼写单词律,帮助学生掌握新单词,提高记忆力。

(3)指导记忆方法。一些记忆的方法如形象法、归类法、运动法等都可以让学生提高记忆的水平。为了对抗遗忘,还要提醒学生及时巩固强化单词的记忆。

(4)增加单词复现的机会。增加课外阅读,学会利用工具书以增加学生接触或重复记忆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自然习得英语词汇比死记硬背更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4.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有三个方面:教学目标分层、学生分层和教学方法分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高层目标提供A层学生需要掌握的全部教学内容,并指导他们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增加词汇量,以熟悉并应对未来的职场语境;中层目标要求B层学生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单元中的超纲词汇也属于记忆的范围;基础目标要求C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内容,并记住基本词汇及其应用技能。学生分层可以帮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辅导、作业、测试、评价等形式提出不同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缩短差距。

消除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不会立竿见影,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因人施教,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英语水平持续和谐发展。

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两极分化,解决策略

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深刻的变化, 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但从总体教学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许多不乐观的现象。 如部分学生从四、五年级就开始厌学,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逐渐成为学困生, 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小学阶段就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势必造成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短板, 给后续学习带来严重的阻力与障碍, 从而影响英语学习的效率。 小学英语教师对此现象不能视而不见, 应探讨与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了解其表现, 才能对症下药, 采取相应对策, 从而全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方面。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虽然教师均不同程度地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与实践, 但部分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运用, 造成理念滞后, 教材把握不准、不透, 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1]。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任务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 技能等实际情况, 设计一个个具体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习得语言。 但是我们有的教师仍坚持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唯恐不满堂灌, 学生就学不会。 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自己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疲惫不堪, 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溜号或做与英语课无关的事情, 长此以往, 这部分学生就会掉队。

另外, 有的教师在突出学生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方面使用不恰当。 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为了突出学生主体, 运用任务型教学, 自己讲得很少, 学生刚刚学了知识, 或者说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都学了些什么, 教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进行知识的运用。 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 学生几乎玩了一节课, 最后把本课的知识内容交给学生课后完成。 这样做违反了认知规律, 而且给学生增强了压力, 增加了焦虑感, 许多在课堂上都没有学会的东西, 学生在课后更难掌握。 实际上, 任务型教学是国外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也是要先学知识, 后完成任务, 先学后用, 不能颠倒顺序。 所以, 教师首先要精讲知识, 让学生学会知识, 再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演、唱、玩等各项技能。 技能要通过知识来训练, 知识和技能是分不开的。

再有,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把英语看做是一门单纯的知识课, 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使英语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 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的厌倦, 出现学困生, 导致两极分化。

2.学生方面。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意志力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差, 并且缺少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最终成为学困生。 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 就凭兴趣学, 当时只是觉得对接触的新事物好奇, 或被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 学习英语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对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感觉索然无味, 不愿意记忆单词, 不愿意进行句型操练。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 积攒的问题越来越多, 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即使有的学生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 英语基础不牢固, 学习吃力, 也会降低自信心, 再加上玩的诱惑, 而不能控制自己坚持学习下去。

3.其他方面。

孩子是有差异的, 一旦家长认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 就想通过课外辅导来弥补, 放学以后便匆忙把孩子送进补习班, 有的学生甚至从一个补习班出来又进入另一个。 如此, 不要说是天性好玩的孩子, 就是大人也难以承受。 孩子没有了玩耍的时间, 他们就要找时间玩, 要是在家父母看得紧, 就在辅导班或课堂上玩。 长此以往, 就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厌学, 弃学, 成为英语学习的学困生, 导致两极分化。 有的辅导班为了迎合孩子和家长的“超前”心理, 总是先行于学校完成教学内容, 在寒暑假把新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学完。 如此教学,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到了课堂上自认为已经学会了教师要教的内容, 不再认真听课或显得高傲无比, 其心里总是有一定的优越感, 结果适得其反, 学生越补越差, 学生未能完成学习内容, 英语学习滞后。 还有的家长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接受能力, 让学生在课外再学一套教材, 他们认为学的教材越多学生的英语就越好, 结果使学生“撑”坏了“胃口”, 一套教材也学不好。

二、解决的策略

1.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增强小学生的体验。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丰富有趣味性、 科学性的英语活动, 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 能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突出重点。

学习英语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且需要记忆的, 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要知道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的运用, 即言语, 也就是说, 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 而是“语言的运用”。“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重点。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做到精讲多练, 把听、说、读、写、译、演、唱、玩等各项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3.关爱学生, 激发兴趣与动机。

教师要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2]。 首先, 要从关爱学生入手。 学困生有消极性, 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 也有求知欲望;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也有守纪律的愿望。 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教师的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 都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另外,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 学困生之所以差, 没有奋斗目标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 而且要经常和他们一起检查这一目标, 及时地修改目标, 一旦发现他们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 就逐一地帮助他们修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目标, 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 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 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并认真地执行, 能有效地强化学习效果。 学生按计划学习并获得成功后, 可以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成功感, 从而为后续学习带来不竭的动力, 日久天长, 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4.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相关的问题, 并采用一些游戏活动, 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以突出小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 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轻松的小游戏,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乐学”这一原则的。 小学阶段采用游戏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最能突出小学生的主体性, 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使学生能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共同参与的氛围中, 学困生得到了鼓励与指导, 从而缩小差距, 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 解决小学英语两极分化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需要家长、学生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共同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正确对待, 不夸大, 不回避, 对学生因材施教, 切实贯彻好“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 两极分化这一教学难题就能够得到逐步的解决。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 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对别人可能不适应。 但是, 有些方法和策略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困生的学习策略, 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 这里强调的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 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 并引导学生养成不怕犯错误, 主动开口会话的习惯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教师, 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受益颇丰。 为了做到这一点, 要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由被动变为主动探求知识便是重中之重,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成为乐者, 成为幸福者,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宋克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浅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学术版, 2012 (1) .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5

担山小学:王爱英2014、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课改中一个中心词汇即:积极主动的态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学生的主主体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方式多但在我校数学课堂中,这种现象逐步减少,同时也由于新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较难的内容,数学题目由于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及开放性,课堂教学由于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等原因,加具与提早了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原本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正在急速扩大,这使我们许多教师感到担忧。

2、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在改善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过早地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成为了老师、学生、家长眼中的“差生

3、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良好的社区环境和较高的家长期望,要求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来回报。当前我校正处于创建学习型学校和

以质量、科研兴校时期,正赶上新农村这一史无前例的变革时期,综合以上认识,为了确实贯彻《新课标》的任务与要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视学生主体差异意识,阻止“好生与差生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蔓延,有效遏止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趋势,是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一个急与解决的问题,为此由本人主持的课题“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由此展开,并成功在担山小学实验。此实验从2014年9月8日立项后启动,协助参与课改年级为4年级6个实验班,实验教师6名,平均年龄40岁,学历全部合格,在实验中,我利用测验法、学生试卷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当面考核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实践。

(二)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的成因与对策是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我们担山小学,由于教师的编制紧张,所以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少,其次农村教师的新教育理念来的相对比较慢,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原因的影响,对新课程、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低、课堂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教学质量低的现象。所以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整体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课程呼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彻底改变已往教学课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的“目中无人”状况,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显然运用数学知识,认识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到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开展新课程实施中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校近四年多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课题的实验步骤

1、初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拟定实验计划,明确课题目标,研究策略。

2、采用个体调查法,分别对6个实验教师,6个班学生进行数学能力测评,采用问卷、试卷、课堂听课等方法,初步摸清了教师们的数学专业水平,实际教学能力,科研意愿以及生源情况。情况如下:

其一,教师对数学学科新课程课改理论生疏,对实施教学策略理解不透,不能在实践中运用。

其二,教师都愿意承担实验,但有顾虑,怕教学质量上不去,科研知识少,不知从何处着手,感到困惑。

其三,教师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数学基本功欠缺,对理解教材有困难,难以驾驭教材。

3、实验期间措施

第一,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学习内容有新课程继续教育理论,教科研方法,数学实际能力等。

第二,启动实验学科带头人整体实验工程,推动实验不断开展。第三,专业引领,自主探究。请上级业务专家指导、讲座、讲评,实验教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探索实验策略与方法。

第四,检查指导,总结完善,实验领导掌握实验动态,定期对实验进行检查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不断使实验向前推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课题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材的变化。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

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2、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3、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大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在农村的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识几个字,怎么给孩子辅导呢?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怎么会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正确的方向,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记得前几天听过的《年、月、日》这堂课,教师在解决一年有几个月和每个月分别有几天这几个知识点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之前我们讲的这些知识(手指着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我猜想教师接下来肯定要解决2月

这个特殊月的问题了,那还了得,老师给的范围这么大,学生肯定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为什么一年要365或366天呢?等等,但是就不会提到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的,没想到问题抛出之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一针见血地说“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他一眼就看出2月的特殊,这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但让这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解释2月的特殊性上,还激起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们自己的疑问,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教师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巧妙!(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一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对折两次,再打开,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拼一拼的方法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学生对于这样的任务都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在反馈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讲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操作过程,这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来的有效的多,当然在学生的反馈之后教师应更深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平行线

和垂线,从而能正确叛断。正是由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理解地更加深入记得更加牢固,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效果非常好,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谐、愉快,学生兴趣高昂,知识掌握地又理想,那么对教师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4)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口决记忆法:“角的度量并不难,度量方法要记全。点点重合是关键,边线重合记心间。办圈外圈不能混,读准度数才算完。”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数学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2、营造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产生感动力,推动力,进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笑貌,眼神,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该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恶程度,喜欢这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的课、认真地上好他的课,反之则不然。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双方所获得的信息。

一天中,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他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3、融合各类学科,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增加学习的乐趣。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教学容量较少,书写较慢,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领悟、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节奏较快,对数学教学有不利之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算理,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数学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比如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形象的感知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自然能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提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2)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

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加强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有机地融入旧知识的框架中,从而突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新知识,使学生能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掌握新知识。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循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定势思维的基础上,多让他们做一些穿插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高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问题

总之,新课程下农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数学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教育改革,对于新课改中学生提前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待于我们继续探

索,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两极分化,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不断的实践、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观念,总结经验,为课改能更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新课改实验给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生机活力,把我校小学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我们在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我们坚信在上级教研部门指导下,通过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拓展,不断地取得可喜的成果。

五、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问卷式调查)、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分析法、总结法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教师遵循新大纲和新教材的教学进程,从容易到稍难,从笼统到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教师遵循新大纲和新教材的教学进程,从容易到稍难,从笼统到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1、准备阶段(2014.09——2014.10)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14.10——2015.10)

第一实验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题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第二实验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0月)(1)课题组交流、研讨。

(2)在第一实验研究基础上扎实进行实践性研究,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案例及课题研究总报告。

七、课题预期成果

1、文本类成果: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等。

2、实践类成果:(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效控制。(2)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八、参考文献

1、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

2、于振海:《走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误区》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社,2006.07-08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6

关键词:两极分化;归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52-01

新课程小学英语的任务是: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奠定基础。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许多学生在兴趣、习惯和基础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令人遗憾。

一、农村小学英语的两极分化

同样是语言学科,汉语作为母语,不管出现怎样严重的分化和差异,学生们毫无疑问地能进行日常交流和课外阅读,能听懂课堂上的内容,不至于完全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小学英语严重两极分化的归因

表面上看,学困生分化出来的原因是学英语兴趣的失却、厌学情绪的加重,而笔者通过与学困生的谈话及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了本质性的原因,他们还是由于不会读、不愿问、写不出、考不好,才出现上述“症状”的。我们认为当前小学生学英语的严重两极分化可归结为下列原因:

1、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尚未成熟

由于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从上到下对小学英语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成熟。当前小学英语教材中,何时教字母、何时教语音、何时教书写、何时要求学生开始记单词的拼写等各有各的说法,尚缺乏统一的科学的依据。

2、小学英语课程地位悬殊

小学英语学科课时少,课程地位不如语数突出。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每星期2-3课时,且极少有课外作业的英语教学,课外朗读英语的时间很少。

3、农村教学的条件限制

(1)一般来说,现农村小学都还是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多、时间紧,教师上课无法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课时多、任教班级数多及主观责任性等原因没能对暂时的学困生进行及时的辅导。

(3)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认知苍白、单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并交际,自然就不能自由地畅游在英语学习的海洋。

4、学生自身兴趣的缺失

(1)在三年级开始学英语时,由于受语数学科的影响,有部分语数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信心、成功感或挫折感的对英语学习产生迁移

(2)PEP教材内容(尤其是词汇和话题句型)的复现率不高,加之没有合适的课外练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对英语同样出现畏难情绪。

(3)有的学生学习无目标,随意性大,课上被动听课,遇到问题不懂采用任何补救的措施,无法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5、校外培训班的影响

校外英语培训的火暴加剧了在校学生的两极分化。参加校外班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多了一倍以上的学英语时间,一些学优生在英语学习上更是突飞猛进。

三、控制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英语的两极分化存在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小学英语教学和中小学衔接口的两极分化问题需要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1、提高地位,家校联系

领导要重视,班主任和语数老师要支持,英语教师要努力,家长要配合、多联系和沟通,切实提高英语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地位。

2、整合教材,科学复习

笔者建议把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传授知识和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起来。将现有教材整合,使其能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富于趣味、难度适中、重复率高、易于上口,能让学生喜欢并便于学习的英语;从而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和谐的发展。

3、因材施教,加强辅导

根据学困生成因的不同,可以给他们大致分类,因材施教。①“过激行为型”,此类学生调皮捣蛋,以男生居多,对于他们,首先要使其端正学习态度;②“懒惰型”,教师要设法督促他们消除惰性;③“书呆子型”,他们缺乏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④“心理焦虑型”,此类学生的心理随着生理的变化而产生疑虑,教师需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⑤“智商欠缺型”,教师只能把学习的难度,对他们的期望值调到最低。当找准“症状”后,可分别制定不同的辅导计划,“对症下药”。

4、树立自信,巩固兴趣

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英语的阶段,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过了一段时间,碰到了英语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如不能读、读不准、记不住,部分学生形成了心理上害怕开口,分化就日益明显了。

5、策略指导,合理评价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 个性特及学习风格的差异,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因材施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热情,多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英语教学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尽力缩小学生们的学习差距,减少或杜绝人为的分化因素,特别是那种尖子少、后进面大的“金字塔式”的严重分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 菽.2003.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7

一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

初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 对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影响力较大且有可能成为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的是:

1. 内容编排

第一, 新内容入课本, 学生理解难度增加。从教材内容角度来看, 引起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1)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增加的“负数”内容, 需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 进入初中后, 数学教学内容中富含抽象性的内容增加, 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更高要求。

第二, 思维模式转变, 学生适应难度增加。学习小学数学和学习初中数学所需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因为思维因素而出现成绩快速下滑现象的学生主要有两类: (1) 习惯性思维一时难以改变, 新的思维习惯不易形成。已经习惯了小学数学以“数字参与运算”的思维模式无法在短期内转变。 (2) 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思维跨越度太大, 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

第三, 科目增多, 学生科学规划时间难度提升。小学时期的主要课程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 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要求都没有这三门严格, 但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必学科目上升两倍以上。这样的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成绩下滑。 (1) 学生小学期间习惯的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需求。 (2) 科目突然增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使学生缺乏学好初中课程的自信心。 (3) 因为科目增多, 学生不懂得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因而在学习上顾此失彼。

2. 综合因素

第一, 阳光分班后, 学生成绩存在巨大差异。阳光分班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分班形式, 分班时不以学生成绩为基础, 所以, 一个班级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存在高低不等的成绩差异是正常现象。因为阳光分班, 学生进入初中后班级基础上便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二, 老师教学能力问题。因为教师能力问题而引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可能性有以下三种: (1) 对学生的定位认识不到位。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普遍习惯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群体, 对成绩差的学生群体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群体存在忽视现象。这种心理倾向很容易引发学生矛盾, 更加使学生两极分化问题明显。 (2) 上课的节奏和驾驭课堂把握不好。教师没有领悟“因材施教”的精髓, 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学生个性需求, 造成了“好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问题。 (3) 作业内容的布置不够合理。

二解决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对策

第一, 解决阳光分班造成的两极分化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 老师要充分认识阳光分班的特点。掌握阳光分班流程、目的和基本性质, 了解阳光分班后最真实的班级情况, 为“对症下药”做准备。 (2) 对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大致了解。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适应速度和数学基础牢固程度, 为“因材施教”做准备。

第二, 解决教材内容变化引起的两极分化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 (1) 用创新教学模式、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学数学。 (2) 新课开始时, 多方了解新的数学知识点, 掌握初中数学基础框架, 知道初中数学教些什么。 (3) 学生需要不断学习符合初中数学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

第三, 针对作业布置不合理的问题可从三方面解决问题。 (1) 作业布置时难度由浅入深。 (2) 学生的作业都必须以课本习题为主。 (3) 分级布置作业, 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习基础题型, 优等生适当增加中等偏上的难度的题目。

第四, 从个人角度出发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学生方面:学生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转变思考习惯和学习方式;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模式上都要逐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2) 教师方面: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丰富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数学教学能力;不断地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找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摘要:初中以后, 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加重, 直接影响了整体的初中数学成绩。针对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上进行深入分析, 力求找出最真实的分化成因和最有效的问题对策。

关键词:阳光分班,成因分析,两极分化,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黎家铨.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6)

[2]赵永强.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考试周刊, 2011 (75)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8

农村初中初二学生英语成绩到第二学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优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够达到初三学生水平。学困生的英语水平的低能现象, 让人咋舌, 说出来的英语让人听不懂, 嘴唇不懂, 喉咙发音, 试卷上20几分30几分乃至十几分几分的成绩并不鲜见。这便是学生在英语学科上产生的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为了能够查明原因, 让学生们在初三阶段能够在英语学习上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笔者对这个特殊的学段的学生做了一下调查,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

1) 个体的原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在学习中产生了“七怕”:一怕听。指听课和听力。上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开小差。听力是因学生自己读音不准确, 音标语音语调有欠缺。二怕说。老师安排表演类活动或口语交际时, 学困生因为平时不读英语, 不敢上去表演。三怕读。由于词汇量的匮乏, 看不懂文章, 牛津英语8B里的READING, 阅读尚且有困难, 试卷上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自然就觉得单词认识他, 他不认识它了。班级所订的英文报纸、学校里的英语书香漂流活动, 演变成争先看图画的场面。四怕写。按照书上要求书写也常常要打折扣2.8%的学生26个字母也书写得叫老师不认识。五怕问。不会读的不会做的不理解的是不问的, 问了老师觉得同学会笑话, 觉得老师会认为问的问题太简单, 所以常常以沉默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六怕做。“五严”规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 学困生害怕做作业, 便用抄袭应对。七怕背。学困生害怕背单词、背课文。其中, 2.3%的学生说自己从小学时英语基础差, 底子薄, 学习习惯差, 不感兴趣。68%的学生感觉与初一时相比成绩下滑, 自信心缺失。5.4%的学生严重偏科。少部分男生其它功课好, 英语不好, 专攻其他功课, 导致英语越来越差;少部分女生其他功课不好, 英语好, 专补其它功课, 导致英语成绩下滑。

2) 外在原因。缺少英语听说氛围、教师未能实施分层教学、教材难度的增加。

2 解决方法

作为英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即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给合适的内容, 了解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解决初二这个特殊学段的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2.1 选择正确的方法

1)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 你们好!》中指出“得到认识的快乐和得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快乐, 这是教师的天职。”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 有效地教学应使学生获得英语学科学习的积极地情感体验。英语课堂上常变换教学形式, 学习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时的游戏式课堂、学习TIMES HAVE CHANGED时的访问式课堂、AN INTERVIEW WITH ORBIS DOCTOR的采访式课堂、WELCOME TO HONGKONG的影片式课堂、HOSTING A CHARITY SHOW的表演式课堂, WE NEED YOUR SUPPORT的合作式课堂。采用这样的课堂形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2)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 利用音标记单词, 提醒他们用巧妙的记忆方法, 比如学习现在完成时时, 学生要记忆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象teach, catch与buy, think的过去分词极易混淆, 有了巧记口诀就好办了:有a则a, 无a则o, 就一下子记住了几个动词的过去分词。其次, 告诉学生遗忘和记忆的规律, 学习现在完成时和被动语态时的确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地方, 而且相关练习在整册书的学习中又贯穿始终, 大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能说会用, 以为自己就掌握了, 学到后面的内容时没有习惯回头复习, 久而久之遗忘的越来越多, 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3) 改善上课的讲法。教师要讲在点子上, 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好学生能讲的就让好学生讲, 讲了仍然不会的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同时要把握讲的时机, 要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 讲在学生“探究”卡壳时, 讲在学生认知模糊时。教师语言的精辟、生动、形象、概括对提高课堂实效起关键作用。

4) 构建英语听说氛围。教师要坚持用英语上课, 开始学生是不能适应, 语言就是在不断输入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所输出。教师要坚持上好听说课, 教师自身加强利用电教手段教学的技能, 打造英语视听新感受。包括上网视频用英语聊天。

5) 改变评价方法

建立起后进生进步奖励机制, 以鼓励和促动学困生每天多进步一点点, 对他们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 开展不同形式的评价和表扬, 以促动他们能有更多的进步, 更大的提高。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适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评价是对学生宽厚和关爱, 是一种信任和期待,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又保护了学习积极性。

2.2 教给合适的内容

实施分层施教是解决初二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是指保留行政班, 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 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分层次备课, 使教学与学生与学生相适应, 吃透大纲、教材, 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并区分哪些是公共性目标, 哪些属于差异性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制定各层次学生的达成要求,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2.3 了解学生的内心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习自觉的学生这是自然而然的, 但是尊重和爱护英语学困生, 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教师要常通过调查、谈心、写日记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到:

1) 加强面授。针对少数学生一讲就忘、一做就错、容易开小差的特点, 教师要注意及时面授, 单独和老师在一起时, 学生的思维不敢开小差, 所授知识也就容易掌握了。

2) 增强亲和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你的学生愈是深深的爱上你所教的科目, 你这个教师也就愈优秀, 在你个人身上教育者和教师也就愈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其形象、人格、学识、言行等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主动检视自己完善个性、增强自信心以及自身魅力, 而这些对于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语言, 它能使学生切实感到老师的乐观、信任和关爱和期待, 从而爱屋及乌, 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3) 建立互助小组。帮助搭建互助学习的平台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抛接”, 课堂上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斑斓的色彩。学习互助小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引导学生之间发问。在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先和同学讨论交流, 同学间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 倾听学生的思路和方法, 如果问题确实困难, 可适时、适当的进行点拨, 这也能有效地杜绝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

英语教师完全能够做好“伯乐”识得更多的“千里马”, 在初三这一年乃至高中、大学自由的驰骋。

摘要:初二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成绩中出现两极分化, 在英语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年级的英语教学水平, 找出根本原因, 针对各校实际情况, 改变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差距, 对症下“药”, 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氛围,趣味

参考文献

[1]山·A·阿莫纳什维利[苏].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 你们好![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9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

1. 英语基础两极化,关爱学生欠平等

随着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学习上的差异也逐渐呈现,尤其是在英语学习方面。笔者身处城镇中学,每年有大量农村孩子升入本校。由于在农村教学中普遍存在轻英语重语数的状况,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阶段英语重点教学的改变,导致学生间起点差距较大,并逐渐产生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巨大两极分化趋势。

英语教学是具有主观意愿的,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显著影响。相比城镇学生的英语学习,农村孩子的英语成绩更令教师烦恼。一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不愿意从英语基础开始反复讲解,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听不懂,成绩自然下落,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 教材难度次第增,学习提升困难大

除了学生间本身存在的基础差异外,教材质和量的日益加重也是拉开学生间差异的原因之一。不同于小学阶段的简单词汇记忆,初中英语重点强调了语法的运用、词汇的搭配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任务加重。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立在良好的英语基础上的。同时,随着学科数目的逐渐增加,学生投入到英语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不断减少,这对拉近学生间的差距是一个阻碍。

英语学习不得法,学生往往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学习就会渐渐丧失信心,引起短板学科的产生。经过长期的观察,笔者发现那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往往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效率都很高。从这点上看,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英语素质,可见好的学习方法是解决两极分化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

3. 教学方法无实效,心理压力渐增加

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状况的产生,教师需要负主要责任。鉴于升学的压力,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重英语知识的记忆和题目的解答,轻视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素质的培养。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会形成浅显的英语认识,满足于对成绩的追求,忽视英语口语技能和语言素质的培养,最终难免会落于人后。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进而逐渐丧失信心和兴趣。在外界诱惑和烦恼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往往难以集中于学习本身,缺乏足够的恒心与毅力。而教师有时候也很难静下心来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引导。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与他人间的差距也会愈加增大。

二、针对学生两极分化所采取的对策

1. 消除认知差异,因人而异重设计

要想改变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现状,首先要解决学生间的基础差异,让学生能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共同稳步提升。一方面,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偏视任何一位学生,在了解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后,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仔细考虑学生间的个性和认知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而促进共同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要对英语学习有明确的认识,看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所在,同时要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努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奋起直追。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英语学习积极向上。英语教师要一视同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学生的自我特点、内外学习动力出发,逐渐缩小两极分化的趋势。

2. 加强合作学习,以优带差促共进

小组合作一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英语的两极分化现状而言,合理的分组能够高效率地降低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有益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笔者将能力较强和有所欠缺的学生分为一组,有意识地以优带差,确保相互之间能够共同提升。

“一对一”的小老师辅导教学也是笔者推崇的教学提升方法之一。一般来说,成绩优异且能力强的学生,完全可以担当半个老师的角色,进行知识讲解、学习方法传授及技能培养。此外,在这样一种激励性的教学模式中,人人争当小老师,那么学生就能够在英语学习中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以促进更有效的提升。

3. 全面关爱学生,思想知识共提升

笔者认为,要想给学生一个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具备极好的综合素养,在不断提升自我心理素质和教学经验的同时,全面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学生间的和谐共进。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10

初一是起始阶段, 由于学生年龄不大, 会对英语产生一种好奇、神秘的感觉, 再加上初一教学内容浅显, 容易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英语学习难度的加大, 如教师未注意恰当把握培养, 没有让学生努力保持这种兴趣, 就会使原有短暂的、不稳定的兴趣荡然无存。学生的两极分化正是在这时悄悄生成而又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以致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在英语课堂上, 学生的吸收与反应能力总有快有慢, 理解与记忆总有强有弱, 表达与创造能力总有高有低。不过, 汉语作为母语, 不管怎样严重的分化和差异, 学生们都毫无疑问地能进行日常交流, 能听懂课堂上的内容, 不至于完全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而英语作为外语则不一样, 一旦出现分化, 部分“无兴趣”的学生则不仅不能做简单的交流, 反而上课讲解听不懂, 短文读物看不明, 趣味索然, 仿佛置身于另类世界。随着英语学科的难度加大, 一部分学生觉得难学, 信心渐失, 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英语学困生往往由于焦虑或自卑的心理, 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学习英语的效果。

二、英语教学中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措施

1. 及时帮助, 以防为主。

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 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 则应该及时找学生谈, 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 及早指出, 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 做到防患于未然。

2. 培养兴趣, 树立自信心。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中, 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 唯有使学生热爱英语, 才能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古人都深知这样的道理:“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极为有效的办法。教师应从英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热爱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懂得英语几乎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 通常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 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 促使学生迷恋英语。可以举行英语晚会, 表演英语对话, 讲英语故事;经常举办英语讲座;开展英语智力竞赛;鼓励学生自制英语教具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 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内心自发地产生对英语的迷恋。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 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3. 科学设计各种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采用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唱英文歌、开展竞赛、编顺口溜等方法和活动激发和形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使他们身心愉快, 精神振奋, 从而放弃胆怯心理, 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游戏中学。在轻松又富有激情的环境中学习, 特别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自愿、自觉、自动地学习英语。在教授课文新单词时, 我除了自己讲授之外, 还请了几位学生充当小老师, 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教授单词, 使学生能有成功的机会。接着, 在情境活动中, 我运用合作学习法, 把学生组成4人小组, 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或发挥想象力, 大胆创设情境, 然后互学互助地进行两两会话练习。在这种协作式的学习中, 学习困难学生不但能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 还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获取知识, 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从而极大地增强参与意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 学会合作学习, 并从中弥补不足, 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等。

4. 讲究教法, 因材施教。

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一阶段获得的语言技能, 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 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 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 落实到教和学上, 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课堂上, 少讲空话, 多做实事, 精讲多练, 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 分析存在问题, 及时补遗, 帮助学生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 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 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 及时订正。所谓“活”就是侧重听说训练, 把英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践课”。采用展示性的直观教学方法, 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 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如教学一开始就寓于情景之中, 教师一边做动作, 一边说“Wha am I doing?I’m writing.”等等, 接着让学生表演动作。“Reading a book, please.”当学生在读课文时, 问他:“What are you doing?”帮助他回答:“I am reading a book.”再叫学生表演, 让学生问其他同学:“What’s he doing?”并回答, 从而引出新单词。学生在情景中大量实践, 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11

一、优选体育专业考生的苗子是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对我们体育专业考生的选苗问题很具有借鉴意义。苗子的先天素质条件、苗子的潜在发展能力等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并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地去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这是对体育专业考生本人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负责的表现,更是使得考生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体育专业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走向成功的最基本保障

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内涵,它是内在的、无形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体育专业考生的思想在一些旧观念、旧传统说法的影响下,加上个别思想道德品质差的考生给人们以实实在在的坏形象和不良影响,就有可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滑坡。所以,考生要提高自己的抵制力,提高自己鉴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取他人之精华,去他人之糟粕,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以从严的要求作为做事的起点,以务实的作风作为做事的过程,以最终的成功作为奋斗目标。而作为体育专业考生的教练,时刻要洞察考生的一言一行,时常与考生交流思想,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观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发现问题并及时果断处理好,以便考生以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健康、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三、正常而系統的体育专业训练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

体育专业考生要想顺利进入高一级院校,必须经过两次国家级的考试,即:体育专业考试和全国统一高考。而要想在体育专业考试中考出好的专业成绩,必须经过正常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因为体育专业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搞突击,搞快速反应,即便搞了也是收效甚微。诸如: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韧等方面的专项素质也只有分阶段、有计划并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项训练,方可达到预期的目标。加上体育专业考试对体育专业考生而言是过关斩将的第一关,专业成绩的好坏是对体育专业考生的第一次挑战。故正常而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不但直接关系到体育考生专业成绩的好坏,更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

四、文化成绩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

在第三点中已经提及到体育专业的考试是对体育专业考生实实在在的第一次挑战的问题。而文化成绩的考试(即高考)是对他们的第二次挑战,也是最终决定考生命运的考试,对他们能否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深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即使体育专业考生的专业成绩出类拔萃,遥遥领先,而文化成绩达不到体育院校的文考要求,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体育专业考生是高考考生中的特殊群体,其中有一点特殊就是要经过两次国家级考试的筛选,而且必须在两次考试中都要达到一定的考试要求,才有可能圆自己的大学梦。所以,对体育专业考生而言,无论其他条件(包括专业成绩)多么优越,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下,对他们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文化知识。

五、体育专业与文化知识协调发展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唯一选择

体育专业考生面临的任务来自两个方面,即体育专业与文化知识两个方面。通过以上三、四大点的阐述容易发现:怎样做到体育专业的训练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相互干扰,不顾此失彼,顺利通过两次的决定性考试,这才是诸位体育专业考生最需要明确的问题。体育专业成绩再好,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也只能望洋兴叹;反之,文化成绩达到要求,体育专业成绩又不上线,同样不能如愿。所以如何平衡协调发展体育专业考生的体育专业和文化,也只有平衡协调发展好体育专业考生的体育专业与文化,达到两条分数线的要求,体育专业的考生们才能如愿以偿。

综观以上五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也只有真正认识到以上五点各自相对独立条件下的意义,以及合理处理好五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国家高一级体育院校招收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新生。

两极分化的成因 篇12

一、两极分化的成因

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观上学生有怕苦、畏难情绪, 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心理学的发展愈来愈证实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必定要以以往的经验为背景, 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二是缺乏学习动机和意志力。不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就不知所措, 有成百上千的英语单词没有记住, 数百条短语没有掌握, 语法知识一片空白。

三是性格内向, 缺乏交流。一些学习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乡村, 很少接触外人和陌生人, 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流, 因而形成了内向, 孤僻的性格。这就使及他们更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 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 碰到学习成绩差的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降低自我价值。因此, 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 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 而且经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

四是学习习惯差。多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 不做笔记, 课余也不复习巩固, 作业马虎, 完成任务了事;学习缺乏主动性, 尽管词典就在身边,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也要问老师, 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

五是英语教材难度增大, 教学要求提高, 增加了学习困难度。教材难度增大, 教学要求提高。从初一开始就出现大量的日常用语、四会单词、句型以及阅读短文, 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难度。最终失去兴趣。此外有的不少教师上课缺乏表情和激情, 对学生出色的表现常常无动于衷。

二、积极采取对策措施, 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 爱字当头, 以诚相待

古人曰: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平“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 要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 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只有爱字当头, 诚心相待学生, 掌握差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 用体贴与爱抚的态度对待差生,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完全可以填平,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戒备性的心理障碍也是完全可以矫治和清除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对待后进生的嫌弃态度, 对他们不仅要做到与其他同学一样, 一视同仁,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尊重。这些后进生因连续的失败而形成较强的自卑感, 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在他们身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能通过改善教学态度, 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关心和尊重, 就会使他们被压抑了的自尊心重新得到解放, 并能转化为巨大的动力。因此, 不能说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 不能做让学生下不了台的事, 多观察分析他们的思想情绪, 有意为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 改善与后进生之间的关系, 相互间建立一种真正的信任。

(二) 找闪光点, 催之上进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心理, 思想中并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因素, 也有积极的因素, 即闪光点。我们要努力透过消极因素的迷雾, 去捕捉发现差生的闪光点, 点燃他们心灵中的星星之火, 星火燎原之势势必形成, 并驱散消极因素的迷雾, 现出他们金子般的耀眼光华。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 及时发现进步给予鼓励。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因为受到过多的否定性评价逐渐形成的。因此要想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唤醒他们的自信心, 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 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通过表扬和鼓励等正面强化方式, 使他们不断巩固成绩, 恢复自信, 这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为后进生创造各种表现机会, 鼓励他们多说多练以外, 还应特别注意发现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进步。他们的回答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进步或创新, 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 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表现, 肯定其点滴进步,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 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让学生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 这样才能学得好, 记得牢。

(三) 要有包容和善于宽容学生, 给他们一点自省空间

在与学生交往中, 我观察到, 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偏颇, 环境的不良影响, 以及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等多种原因, 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他们不因为有了过失就失去了自尊心。相反, 在犯错误以后, 变得更敏感、更自尊、更关注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并且有些学生能够从所犯的错误, 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中重新认识评判自己。如果这个时候, 还一味地严厉训斥、指责肯定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情绪, 甚至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因此老师一定要表现出一定的风度, 该宽容时要宽容, 在和风细雨中使学生认识到错误, 及时改正, 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恰当地运用宽容, 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空间, 一个反思的余地, 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境界。

(四) 更新教学观念, 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人人参与, 改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把自己作为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 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在教学中, 要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所收获, 不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为了使学生学好英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通过创设情景, 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 生动活泼的方法, 丰富多样的活动, 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如何面对全体学生, 使所有学生主动地发展, 防止和有效遏制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 即预防矫正相结合, 心灵沟通和补偿教学相结合, 改革教学与指导学法相结合, 开发智力和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综合转差和学科特点相结合。我们深信, 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 尽早地重新点燃后进生希望的火苗, 那么就有望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现状,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恩芳主编《初中生家庭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情感运用下一篇:创业教育发展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