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教育

2024-10-04

农村创业教育(精选12篇)

农村创业教育 篇1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课题的成员国, 早在1991年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活动。但时至今日, 我国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依然举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 创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重要因素。

一、创业教育资源的涵义

现在人们对资源的内涵已不断拓宽, 出现了诸如“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等术语。有学者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1]据此, 创业教育资源可看作是创业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总称。农村创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 由于其存在方式多种多样, 教育过程难以把握, 只有经过开发, 才能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地利用, 才能变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

二、创业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 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当前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 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2]日本从1998年起, 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3]1989年“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各国要“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中小学进行创业教育也是势在必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创业教育资源是积极推进农村中学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 有利于丰富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地方和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预留了广大的空间。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 不仅与现行的教育不矛盾, 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和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创业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具有开放性, 创业教育的实施更注重参与性。这与贯彻新课程的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将会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有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强调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但新课程实施近10年来, 效果不彰, 各个地区的教师使用的仍然是同样的教材、遵循同样的标准、实施同样的教学、接受同样的评价, 为考试而教, 教师的创造潜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创业教育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实践中, 与生活相关、与生产相连, 开发创业教育资源, 离不开教师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 因此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四)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学生的能力问题十分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教育”, 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视野的精神和能力。有学者认为“所谓创业教育是指挖掘学生潜能, 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4]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或创业能力。农村学生不管能否升入大学学习迟早都会面临创业的选择, 实施创业教育不仅为中学毕业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在我国, 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吸纳了大量的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创业角度来说, 过去的农民工创业, 多数是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 致使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建设广大农村, 需要大批创业型人才。积极推进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 为农村输送大批创业后备人才, 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农村创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物力、财力是构成教育资源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农村中学的创业教育受到师资短缺、课程不明、物质不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 开发教育资源应着力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一) 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去培养教师从来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目标, 教师不懂“创业”, 不懂“创业教育”是很正常的事, 可当“创业教育”成为人们必须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时, 师资问题却是不能不解决的。

1. 培养农村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

这里的专业教师不是指“创业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 而是指对“创业”、“创业教育”有比较系统、全面了解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全校的创业教育中起统帅作用, 除了肩负学校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 还承担对学生的创业专业教学和指导工作。专业化的教师需要专业性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应承担专业教师的培养或培训任务, 由各校选派有志向、有潜力的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 使之能基本胜任创业教育规划设计、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课程资源开发、创业活动指导评价等工作。

2. 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

“创业教育”不是“教创业”的教育, 而是培养创业素质、激发创业潜能、为创业作准备的教育,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美国百森商学院认为, 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 它不仅要关注机会, 还要求创业者有完整缜密的实施方法和讲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领导艺术。这正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让学科教师明白: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 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 采用渗透的方式, 让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等创业品质在学生的心中潜滋暗长, 应结合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实际, 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创业教育。

3. 聘请社会兼职教师。

每个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创业的成功人士, 他们身上大多具备成功创业的优秀品质, 聘请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谈创业的感想, 更能收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选择或开发创业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储备创业的知识基础。如加拿大大西洋地区于1998年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幼儿园到3年级的《我们会做一切!通过创业学习》, 4年级到6年级的《创业之路》, 7年级到9年级的《联系:跨学科创业学习》, 10年级到12年级的《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等, 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各阶段的课程之中。[5]农村中学创业课程的设置结构上应考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德、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 层次上应考虑创业基础教育, 特色上应考虑各地农村的实际。课程实施可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

2. 结合学科教学, 渗透创业教育。

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 确立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第二, 善于发掘学科课程中的创业元素, 比如, 结合数学教学的创业思维训练, 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业理想教育, 结合政治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结合历史的创业史教育等;第三, 变革教学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与创业意识, 这正是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不可缺少的。

3. 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

活动课程的设置, 打破了过去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由于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与创业教育可谓一拍即合。利用活动课程引导创业教育, 首先应注意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活动应具有创业教育的价值, 具有较多的问题储量,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与社会生活、生产相连, 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课程的实施, 应增强创业教育的有意性, 突出创意, 注重实践,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编制地方课程, 促进创业教育。

农村丰富的创业资源及成功的创业案例, 为地方创业教育课程的编制提供了素材。地方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风土人情”、“明星企业”、“成功人士”、“项目推荐”等具体内容, 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提升创业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增强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5. 开发隐性课程, 促进创业教育。

进行创业教育, 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 也要有“隐性课程”的课程意识, 如校园文化建设, 无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还是寝室文化建设都要注意文化创新, 让学生在所见、所思、所做中受到创业熏陶。又如农村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科学上网, 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创业教育的学习资源, 许多利用网络创业成功的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 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 需要教学或工作场地, 办公用品, 教材资料, 以及创业的启动资金。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本身就差, 开发物质资源必须因地制宜。

1.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如教学场地、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

2. 与社区结合、与当地企业结合、与家庭私营业主结合, 建立适合学校、团体和个人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3. 资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业教育需要资金支持, 学校不能坐等, 应主动出击, 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成功创业人员建立广泛联系, 寻求支持。

4. 制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制度, 尽管不够系统、全面, 但仍具有指导作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 对于规范创业教育行为, 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999年,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 教育部召开“创业教育工作试点座谈会”并在9所高校试行创业教育。此后,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及创业教育。2008年,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 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 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支持创办小型企业。”积极推进创业教育, 以创业促进就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

广义的课程资源对教学而言是潜在的、非直接的, 只有经过开发, 才会进入教学活动过程, 成为影响教学的直接因素。农村中学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开发课程资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组织、团体或个人都可以作为开发的主体, 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及其他社会成员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08.

[2][3]当前我国创业环境的六大特点[DB/OL].http://www (89178) com/article-html/4702.

[4]吴寿松.试论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137.

[5]钟启泉, 崔允,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48-349.

农村创业教育 篇2

农村创业商机,2010年农村最新创业4大商机

很多农村的朋友降临城市寻找新的项目和商机,然而又会发现在城市里成长并不是想象中那末简单,因为自己选择的项目有太多人去做、又由于竞争的激烈对自己不具有优势的项目不得不放弃,最后导致以掉败告终。其实人们把这个市场看得很局限,农村也是一个很大财富地,今朝仍有很多项目是空白,只要善于调研就能发现一个新的市场商机,下面提供一些适合农村创业的项目供参考:

跟着健康消费的日益盛行,人们对于绿色的肉食尤为正视,特别是以草食为主的肉畜肉食比较受我国沿海、港澳地区的欢迎,农村成长绿色型经济养殖比较看好,如沧山黑山羊养殖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养殖项目,生长周期短、抗病力强,其肉质细嫩、膻味低,而且肉质营养价值较高,今朝市场供应紧缺。根据农村的养殖环境,荒山、田地等资源丰农村致富商机富的优势,可以利用起来进行养殖。城市在成长,农村同样日月牙异,跟着农村糊口程度的提高,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日益更新,农村门路建设、房屋建设等都离不开汽车的运输,而且同样平常糊口也离不开运输,如家用同样平常货物的运输、婚丧之事的运输等等。在农区置办一辆中小货卡来开展业务是很有市场的。之前在农村养鱼较为遍及,当地市场销路也很好,但今朝由于农田的开发、房屋建设用地的开发,农区的养鱼资源是愈来愈少,就此现象可以通过农村的地势环境如山地土坑、荒废的旱地等进行开发鱼塘,开发的鱼塘可以发放给当地农户来养鱼。收取鱼塘租用金的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成长,如鱼饲料、牧草、养鱼药品等等,当成长成形后可以作配套的产业开发,如休闲农庄(钓鱼休闲、住宿、餐饮),旅游等。从今朝的农村农村市场商机成长情况来看,养猪的农户比较多,而针对这个行业,猪肉市价并不是很不变的,首要面对的问题:养猪的成本以及市场行情是否理想,当养到要出栏的时候,要是市场情况并不理想,而又苦于养猪的劳累以及养殖中需要大量的饲料成本,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出栏了,从而就造成了养猪回报率低、劳动得不偿掉。要是在农村开办一家屠宰场和冷冻库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就能够把猪进行屠宰冷冻,当市场行情转好的时候再投入市常充实发挥有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而又有高效益的回报,这就降低了农村养猪的市场风险,所以在农村开办屠宰场和冷冻库是很有潜力的。(来源:互联网)

农村创业教育 篇3

送肥到田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农业,绿色农业,大力提倡生态、无公害种植。因此,将城里大量的人粪尿送到农村田间,必将大受农民欢迎。经营者不仅可在需肥的农民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用,还可在城里的某些单位或用户那里获得一笔粪便清理费。真可谓一举多得。

农资专卖店

在农村做农资生意肯定有钱赚,在人口较多的村子或乡镇所在地,租一家沿街门店,开办一家农资专卖店,出售种子、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投资约需一万元左右,由于商品是农民生产中必须之品,使用数量较大,是个很好的投资项目。如自己资金不够,可考虑和县城或省城大店联营,获取专卖的利润。

自然肥产业

自然肥是农家有机肥的统称,自然肥除了提高质量外,还要针对市场需求“绿色化”,这是市场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自然肥产业也是城市垃圾的最终归宿,自然肥生产完全可以人工化、工厂化、产业化。

书店

现在的农村大都搞多种经营。农民也广寻致富门路。通俗易懂的农村科技致富书籍能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及相关知识,越来越受农民朋友们的欢迎。倘若能够因地制宜地提供一些适合实用的科技书刊供农民选购或租借,一定会有可观的收入。

开通蔬菜专车

开通连接菜园和市场的蔬菜专车,既能解决菜农卖菜的劳动强度,又能使菜园和市场供需紧密结合。若铺以开通传呼送菜,更能满足主妇们烹饪时对营养和美味的需求。

开办屠宰场和冷冻库

从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来看,养猪的农户比较多,而针对这个行业,猪肉市场价格并不是很稳定的,首要面对的问题:养猪的成本以及市场行情是否理想,当养到要出栏的时候,如果市场情况并不理想,而又苦于养猪的劳累以及养殖中需要大量的饲料成本,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出栏了,从而就造成了养猪回报率低、劳动得不偿失。如果在农村开办一家屠宰场和冷冻库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就可以把猪进行屠宰冷冻,当市场行情转好的时候再投入市场。充分发挥有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而又有高效益的回报,这就降低了农村养猪的市场风险,所以在农村开办屠宰场和冷冻库是很有潜力的。

照相

现在农村中需照相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农村还缺少照相馆,尤其是老弱病残者,照相就更难。专门下乡照相,上门服务,不失为一条较好的生财之路。

家具调剂

在农村做二手家具商机不错,城市中有不少人将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旧家具,以低价卖掉,重新购买新家具。而这些旧家具,在某些乡村却很抢手,投资者不妨把在城里收购的旧家具运到那些地方出售,生意必将十分红火。

流动修理

农村的VCD、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各种农机具都有一定的拥有量。但如果这些东西坏了,往往要跑很远的路送到修理部去修理,对农民朋友来说,实在不方便。若办一个流动修理部,开一部小型人货两用车,带上一些维修工具和零部件上门服务,一定会大受欢迎。

物品互换商店

城市居民淘汰的家用物品,卖给旧货贩子太便宜,放在家里又占地方;农民对二手货有热情,从旧货贩子手中买又太贵。开设物品互换商店,能使城里人和农村人都得到实惠。

乡镇开设中药店

城市人嫌麻烦而远离中药,农村中药市场却大有潜力可挖,乡镇现有中药店远不能满足需求,往往一个镇上都有一家中药铺。创业者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开办中药店。

农村创业教育 篇4

在我国, 乡镇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 13亿人口约有8~9亿在乡镇, 故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发展相对迟缓, 加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就是说, 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难点。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尽管很多, 但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来说,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 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匮乏是根本原因。正如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所说:“土地本身并不是贫穷的主要因素, 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也就是说,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抓住“人”这一关键要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培养新型农民的本质意涵体现在对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上, 由此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基于此,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新型农民。

第一, 在学习意识方面, 新型农民关注并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不满足自身的生存状态, 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 能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实现自觉的发展。第二, 在实际的知识与能力方面, 新型农民应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关注自身实际技能和能力的提高, 自觉意识到其技能和能力的经济功能。也就是说, 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相应的技术后, 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明晰自身的优势和偏好, 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生产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 从而使知识和技能可以转化为生产实践。第三, 在观念意识方面, 新型农民应该破除小农思想, 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如果单纯地拥有技术而缺乏开创事业的意识与创新的精神, 那么, 还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

二、创业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的当为与可行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对大国兴衰背后教育发展的现实考察, 已经证明教育是关系到社会人力资本总量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核心障碍是人力资源匮乏, 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有着内在的关联。农村教育的落后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上, 更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直接有关, 其中创业教育的不充分也是重要因素。

在我国, 创业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最初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大多停留在高校, 指的是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其实践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关注人的发展,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农村职业教育中, 由于教育理念和实际情况的制约, 针对农民进行的创业教育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发展缓慢。但是,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 不仅可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宗旨与特质, 而且由于创业教育对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培养的重视, 可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需新型农民的培养, 体现出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性, 应该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命题。

(一) 着眼于新型农民的培养, 农村创业教育的“当为”

首先, 是改变农民素质相对落后现状的现实需要。人是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农村经济发展, 首要资源是农民,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当前, 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是:第一, 文化素质偏低。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 到2006年底, 农村劳动力中未上学的占6.77%,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66%,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53%。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以下为主, 占总人数的88.96%, 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04%。研究表明, 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相比, 小学文化程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3%, 中学文化程度则能提高劳动生产率108%。农民要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第二, 思想观念落后。由于文化水平偏低, 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 因此, 很多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突出的表现是很多农民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往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所以只能从事一些强度高、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 这种劳动性质成为自身发展的根本阻碍。第三, 生产经营理念滞后。很多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 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 靠天吃饭。农民对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了解很少, 谈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更是奢望。第四, 科技水平偏低。当前, 我国农民的生产活动还主要依靠体力劳动, 农民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较低, 导致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 很多农民不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科学技术与能力。因此, 要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就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与培训的投入,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 而创业教育是重要的途径。

其次, 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农村人口过多,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 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河南省内67个传统农区县的人口压力测算表明:在67个传统农区县中, 有65个面临相当大的人口压力, 其中处于高压力的区县有52个。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口过多的情况, 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 占全国劳动力的42.6%, 而在发达国家,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 如2004年, 美国为1.6%, 日本为4.5%, “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为8.1%, 而我国为46.9%。我国农村人口很多, 但耕地面积却十分有限, 人均耕地仅有1.2亩, 是世界水平的1/4, 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耕地正以每年400~700万亩的速度减少, 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所以, 经济结构的单一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创业教育可以拓展农民的生产领域, 使其逐渐脱离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依赖, 从而在其他产业类型方面不断发展, 从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

再次, 是发展方式变革的现实需要。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对我国农业投入产出比进行研究后的结论是:我国农村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农业全要素投入 (包括化肥、农机、柴油、农药等) 的产出比近20年来在逐步下降。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增长, 显然不是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应选择的道路。如果扣除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国绿色GDP会比公布的GDP数字低4个百分点以上。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导致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力资本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 鼓励农民在特色农业、家庭工业、服务行业、休闲旅游业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势在必行, 应引导农民将就地创业与外出创业相结合, 把县城、中心镇打造成农民创业的主要舞台, 逐渐在乡镇培育现代企业, 从而逐渐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 寻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多样化路径。近年来, 农村劳动力输出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做法在直接意义上无补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善, 无力承担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但必须看到, 劳动力输出已经将大量的资金带回农村, 为农民创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这种现实, 在农村开展创业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最后,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 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 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渠道。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社会和个人经济受益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 劳动力质量便越高。从静态的角度看, 这便意味着在人口和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国家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从动态角度看, 则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出曲线, 带来人均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不仅如此, 相对其他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 人力资本投资还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根据舒尔茨的观点, 在人力资本构成中, 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 因此, 义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现实需要。针对农民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农民由简单劳动力向复杂劳动力、由一般劳动力向专门劳动力转化, 为其增收提供直接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于创业能力提升的增收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 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的“可行”

第一, 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在逐年提高。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有了明显提高。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9.8年。由此可见, 虽相对城镇居民尚有差距, 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是客观事实。农民整体教育文化素质的提升, 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应该针对一些有文化、有追求的农民进行更高层面的教育, 有效的创业教育是现实之选, 同时也是可行之选。

第二, 农民的自我实现意识在增强。从温饱到实现自身价值, 从外出打工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我国的农民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民就业意识的转变预示着我国农民开始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当前, 农民外出务工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单纯依靠出卖体力劳动转向更强调技术性就业, 不再满足于低端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 更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 并期望有更高的成就。着眼于农民对更高教育层次需求的满足,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 学习者的愿望是教育成功最重要的内在动因, 创业教育也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因此, 应充分借助创业教育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创业知识技能, 指导农民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 从而实现农民更高层面的发展。

三、系统优化:着眼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创业教育的实施

(一) 明晰教育观念, 确保创业教育的突出优势能得以彰显

第一, 创业教育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而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如前所述, 新型农民已经不仅仅是掌握一技之长, 或仅仅停留在对社会适应层面上的群体, 而是要追求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代人。而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对“人力”的培训上, 这种格式化的职业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发展的需要, 必须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单设创业教育的课程, 并注意在传统培训模式中渗透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能力、创业人格的教育, 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第二, 要通过创业教育改变农民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 突破传统的小农思想, 使其具备敢于开拓创新的意识, 为自身更高的提升打下基础。第三, 要通过创业教育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注入新的理念, 只有在生产经营中融入新的观念, 才能谋求生产与发展的全新转变, 并实现生产经营与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第四, 要通过农村职教中的创业教育达成农民的自我实现。创业教育要力图促进农民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 提高其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这些能力与素质也正是新型农民必须具备的。

(二) 根据“三农”具体情况, 设置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

第一, 要坚持创业课程的开设面向“三农”需要。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 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提高, 因此, 创业教育课程要强调面向现实, 特别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 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要求更强, 比如尝试“订单式”课程的创设等。第二, 要增加与市场经济和创业法律相关的课程, 促进农民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升。农民创业不仅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 更缺乏对市场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常识。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应该开设相应的市场经济与法律方面的课程, 让农民通过课程的学习, 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认识, 增强对市场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形成自觉的守法意识, 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经营活动及切身利益。第三, 要重视实践课程, 注重创业过程中的跟踪与指导。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目标是农民实际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 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创业实践中。培训机构和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创业过程的跟踪与指导, 提高农民的创业实践能力, 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三) 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需求, 实行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农村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与农民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根据农村劳动的时间特点安排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时间。第一, 在培训方式上, 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与高校的创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 要更突出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对创业理论的学习可相对淡化, 因此, 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讲授, 而应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知识、能力, 更侧重于从实践到实践, 继而再从实践到理论, 也即是说, 实践能力的养成是根本, 理论学习所起的作用是对创业实践的奠基和提升。基于此, 在创业教育中, 应采取产教结合和校企结合等方式, 如深入创业实践一线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听取一些具有创业实践经验者的创业历程与体会等。第二, 应采取以非正规化的培训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非正规化培训已经成为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种培训与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第三, 针对农村、农民的创业教育的时间安排也应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的特点, 注重充分利用农村的农闲时间。

(四) 与高校结合, 提升创业教育层面, 实现“三农”可持续发展

农村创业教育如果缺乏专业引领, 新型农民的培养就会受的一定的制约, 因此, 对一部分有更高追求的农民, 农村创业教育承担部门和单位应该与相关高校结合, 不断优化创业教育的整体层次。这种结合有利于促进农民发展的质变, 通过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培养农民正确的发展观与价值观, 最终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可借助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与农民创业经济体的结合, 增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共同培养人才, 使农民学习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76.

[2]马建富.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功能[J].职教论坛, 2004 (9) .

农村小本创业项目 篇5

综合信息中介服务

这个行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并不陌生了,信息化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是无处不在的,房屋租赁信息、招聘求职信息、二手车信息等等,方方面面来服务人们的生活,可以说这个年代里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他了。

民房和农家院的设计

随着人们的生活提高,农村住家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多年的积蓄也就是为了建设一个美好的家,每一户农民都拥有自己的宅基地,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家院落设计得漂漂亮亮的。

个性化养殖业

现代的生活还是离不开吃,特色饮食成为一种新潮流,更多的消费人群由简单的消费转向复杂消费,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高级消费趋势。

食用菌种植

现在食用菌种植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流行的种植项目,但是为什么有些种植户没有得到很高的利润呢?对于食用菌种植者来说,掌握一定的技术才是盈利的关键所在

蘑菇

农村种植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是姚庄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嘉善白色产业带的主导区。适合年轻人创业:种植历史开始于20世纪中期,农村种植1968年,胜丰(窑浜斗)、展丰等村15个生产队开始种植18620平方尺。农村种植1983年起,开始推广家庭种菇。现在种植什么挣钱?1985年起,引进上海市嘉定县先进技术,把原来泥土栽培改为河泥栽培。农村种植,发展大田高棚蘑菇、高温蘑菇,全镇种植蘑菇面积达400万平方尺。截至底,全镇农村种植面积2200多万平方尺,农村种植总产量达到多万公斤,总收入超过1亿元,已成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中药材

农村创业教育 篇6

以创业带就业促发展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活动指能人和组织开创实业、创办事业、发展家业和涉农企业家提升产业的再创业等活动。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对创业愿望和创业目标实现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要始终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热情,形成活跃的创业局面,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发展,走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之路。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大部分在农村,就业压力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创业发展的经历都说明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成功的形式。建设创业型新农村,支持农民就地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一个人创业就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很多人创业就会形成就业的倍增效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村镇已创办中小企业2171万余家,2006年吸收农民就业362万人,由此可见,创业活动是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管理,应用现代装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建立起现代高效种植业、现代生态养殖业、规模化的新型加工业和服务业,才能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根据中国科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于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创业愿望的农民首选产业中,种植业占44.5%,养殖业占18.2%,加工业和运输业占20.1%,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占17.2%。无论选择哪个产业,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政府提供某些政策支持,让一代又一代新型创业农民成长起来,必将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演进和发展。

培育、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

建设创业型新农村主要依靠创业型新农民的带领,通过培育和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才能使大批农民创业者踊现出来。并且创业能力的培育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农民劳动力大致分为务工型农民、合作型农民、传统型农民和业主型农民四类。

务工型农民,包括在外地务工和当地务工。他们接触新事物多,思想较开放,创业愿望较强烈,经过务工实践有一定的技能和资金积累,引导一部分人独立创业的条件较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知识偏低,经营和管理能力不高,对他们的培养,一是继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培养方向是使他们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企业部门管理人员和回乡创业的小业主。

合作型农民,是指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接受公司订单进行商品生产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市场观念和创业动机,但受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制约,创业追求很难实现。对他们的创业培训,主要是加强技术培训、心理素质培训、科技文化培训和经营管理的培训,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下,一部分人也可能成为创业者。培育的目标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和管理人员、农村创业业主。

传统型农民,从事粮、棉、油、糖、菜、果等常规生产的个体劳动者,生产规模小,产出效益低,产品的商品率低。传统思想和守业思想是这部分农民的思想特征,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市场经营能力等限制因素,使他们很少有创业的愿望。但他们也仰慕创业,想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培育,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操作能力,增强市场观念、心理素质和创业愿望,引导他们逐步向务工型、合作型以至业主型农民转变。

业主型农民,主要指农村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加工业和种植业大户的农民,也包括在本地和异地从事矿业、建筑业和工业生产的企业经营者。有一定的商业经营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是农村创业的带头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创业志向是把产业做大做强,得到新的发展,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创业。因此有提高自己接受培训的强烈要求,对他们的培训,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企业管理、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培训目标是新型农民企业家,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培育和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总的方向是逐步减少传统型农民,引导他们向其他三类农民转变;使合作型和务工型农民向业主型农民发展,形成宏大的农民创业队伍,涌现更多的农民企业家。可以预期,传统农民完全转变为合作型、务工型和业主型农民之日,就是现代农业和大部分新农村初步建成之时。

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

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强烈创业愿望和一般创业愿望的农民分别占32%和62%,没有创业想法的只占6%。虽然大多数农民都有创业的愿望和想法,但进行创业活动的只占14.8%。创业实现率不高,有农民主观原因和自身条件限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十分必要。

首先,改善农民创业培训条件。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在现有各种农民培训工程中增加创业培训内容;健全农村科普教育体系,定期在农村举办创业知识培训班;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创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其次,政府要强化农村创业的行政服务职能。为农民创业提供有效的行政服务。工商、税务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端正对农民创办经济实体的认识,提高办事效能,简化手续,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农民创业制定扶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农民创业构建畅通的信息服务。政府要设立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构建覆盖村镇的信息网,使农民及时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和各地农产品生产动态等信息,为农民的创业选择、产品销售、经营方向调整等提供信息支持。

发挥基层组织和能人对创业的带动作用。村级领导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领导班子强,创业能力强,村域经济发展就快。因此,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和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要加强管理,吸收农户广泛参与,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合作型农民的创业发展。对农村中有创业意识的能人,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活动,形成能人带动效应。

再次,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活动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建设现代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取得规模效益;以及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当前的资金来源,一是政府少量的引导性资金支持;二是集体和个人有限的资金投入;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在政府和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对创业的启动和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信贷严重滞后新农村建设创业活动步伐,制约着农村创业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出台支持农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办法;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加速推进乡镇银行的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对缺少资金的初创者提供支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以农村创业基金等形式,建立投融资平台,为农村创业扩大投资渠道。

最后,提高社会公用事业对农村创业活动的支撑能力。社会公用事业包括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性社会公用事业。其中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主要指为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能源动力、给水排水、电信等设施,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报期长的特点,不能完全商业化,政府投资的支持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和建设机制,是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不断完善和提升的根本保证。社会性的社会公用事业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施、教育培训、社区住宅、文化体育等设施等,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可以实行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

投入社会公用事业也是一种创业行为,同时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给创业者创造好的环境条件。各级政府要按现有国家政策,并制定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农村创业教育 篇7

1 培育农村创业人才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1) 可以适当缓解严峻的城乡就业压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就业, 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走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 逐步转变过度依赖“劳务经济”的发展模式。

(3) 可以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有利于带动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而更好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农村创业人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发挥农村创业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了对农村创业人才的开发和培育, 农村创业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 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 农村创业人才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农村各类人才综合素质整体较低, 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近年来, 农民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性不高, 对于通过技能技术培训后外出务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 导致农民工素质普遍不高。

(2) 农村创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村创业人才总量仍然十分有限, 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创业人才分布不合理, 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 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 农村创业人才拥有量较少。

(3) 培训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农村创业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 绝大多数没有受到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

(4) 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和创业扶持经费不足, 创新滞后。尤其是针对产业发展改良和产业升级培训中需要试验示范的项目经费, 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扶持措施。

(5) 制定人才保障制度、营造人才生存环境上措施不到位。

(6) 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3 培育农村创业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促进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必须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就农村创业人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3.1 办好农村职业教育, 这是培养农村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建立相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要不断提高乡镇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我们必须利用好乡镇职业学校这个平台, 充分发挥各个培训基地现有条件设备和师资力量的作用, 改善办学条件, 把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办成造就现代农业人材队伍求知致富的中心。要推进教育改革, 按照市场和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对原有的教学科目进行适当筛选和增补, 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3.2 开展农村创业人才培训

创业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民创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因此旨在提升农民创业能力的农民创业培训至关重要。搞好农村创业人才培训调研。首先要针对本市农村创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开展广泛调研, 根据调研数据及结果确定培训工作方案和工作重点, 为搞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创新农村创业人才培训机制。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培训、农民创业”的思路, 重点培养创业意识, 提高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

3.3 健全扶持农村创业人才优惠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村劳动力培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不断增加投入, 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农村创业人才要给予奖励, 并保护其合法收入。二是在创业上扶持。鼓励农村创业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 并可纳入各地科技、人才项目资助范围;支持他们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 兴办科研和经济实体, 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民专业协会。三是在组织上扶持。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成立相关协会, 并在提供启动资金、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扶持。

3.4 广泛引进, 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通过政策吸引、事业凝聚等多种方式, 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外出人才回乡创业。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实施人才联动。高校或科研院所为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农村为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实践基地。通过校村联建、院校申办产业基地等方式, 让专业人才长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为农村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

3.5 建立和完善农村创业平台体系的建设

加大对以农民创业者组织、农民创业基金、农民创业信息与科技服务平台及农村物联网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创业支持平台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使农民创业者组织成为农民创业互助的主要依靠, 既满足农民创业者相互支持的需求, 又促进创业信息的畅通, 同时又得到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持, 支持农民创业持续发展。

3.6 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农村创业人才管理

3.7 高校要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高校必须全面调研农村对人才需求状况, 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全面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综上, 近年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各类人才。建设新农村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创业农民, 而目前农村各类创业人才匮乏、成长环境较差, 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 因此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任重而道远。

摘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农村创业型人才, 但是, 目前我国缺乏农村创业人才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必须构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中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新环境。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 通过开展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结构、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扶持农村创业人才优惠政策等措施大力培养农业创业型人才, 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创业型人才,优化结构,创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卢向阳、易自力、任湘, 创业型人才:和谐农村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2007.

[2]朱宏伟, 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工作评价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 (4) :44-45.

[3]梁宇堂、王申福、张春平, 论农村创业人才洼地的构建《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4期.

[4]周赣琛, 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农村创业教育 篇8

对农民工回流问题或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关注最早始于21世纪初, 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主要在探讨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外出打工的关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否有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学者赵奉军和高波[1]应用全球创业观察2005年的3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按照创业意愿衡量的创业精神与按照人均GDP衡量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的关系。He Yupeng和Bai Nansheng[2]从中国经济结构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背景入手, 把农民工回流问题置于社会经济学体系内进行研究, 分析过去20 a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发展趋势, 认为返乡农民工与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并无差别, 外出打工与返乡创业的关系不大。高静[3]等基于分工理论得出创业对农户增收“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很大, 分工对农户创业促进农户收入”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调节作用明显, 而交易效率的调节作用较弱。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 现阶段, 很多学者研究和阐述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机理及如何引导其促进农村长远发展的策论。大多着重于影响机制方面研究, 很少有从中国整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思考, 虽然在金融、技术、土地等方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但总体上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认识, 试图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探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意义。

2 模型建立与解析

2.1 基本模型

假设某一行业仅有两家互为竞争的企业i, j, 一般企业的成本函数都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 即达到一定规模后, 随着投入的增加, 利润的增加幅度反而减少。

在给定价格p的情况下, 企业不愿意供应比它的竞争性供应量si (p) 更多的商品, 这个竞争性供应量si (p) 室友下列价格与边际成本的等式所决定的:p=ci (si (p) ) , 库诺特分析, 同样假定某行业仅两家竞争性企业1, 2。二者存在线性需求函数:D=D (p) =a-p和Ci (qi) =Ciqi[模拟价格和供应负相关关系, 以及成本和数量正相关关系]

其中:Ci (qi) 为成本, Ci为边际成本。

再延伸, 设p=a- (q1-q2)

a为任意常数, q1, q2产量, 并且同时显负相关。

每个企业利润函数:

上式为企业反应函数, 即企业1根据企业2产量做出反应确定自己最佳产量或者企业2根据企业1产量做出反应确定自己最佳产量。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有:

当企业1和企业2的战略均为对3的最佳反应时, 即为纳什均衡

此时克制企业的产出随其成本上升而下降, 随竞争对手的边际成本上升而上升, 这是因为较高的c2使企业2减少生产, 这使得企业面对的剩余需求上升, 从而鼓励企业1多生产。

由此模型进而推而广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开放初期的企业经过多年的淘汰洗礼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逐渐进入规模报酬递减和生产能力约束的怪圈, 进而为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2 农村创业与经济增长机理模型建立及解析

2.2.1 基本模型

全球创业观察项目 (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 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的, 在国际创业研究和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该项目的研究报告成为反映全球创业活动态势变化和特征的重要理论文献并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

邱琼和高健[4]就GEM研究项目用理论模型统计分析了该项目提出的两套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 (见图1) 并得出结果:有的国家 (或地区) 创业活动活跃。同时, 经济增长速度快;有的国家 (或地区) 创业活动不太活跃, 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有的国家 (或地区) 创业活动不活跃, 经济增速度也不快。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没有出现创业活动活跃而经济增长速度低的情况。

根据现有创业研究中, Wennekers·Sander[5]等率先提出了创业与经济的初步理论框架 (见图2) , 他认为:个人、文化、制度等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并提出创业史多维度的, 需要我们从不同层面分析。同时, 创新和竞争作为中间枢纽发挥连接作用促进经济增长。

注:资料来源Sander Wenneken and Roy Thunk Link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1999。

在初级研究理论机理模型框架基础上, 储珩和纪春礼[6]提出了全新的创业与经济增长机理模型, 他们认为, 创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间接的、循环渐进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提供新的机会, 促进新的创业者进行创业, 实现新一轮的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循环, 而且, 经济增长也同样可以从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和宏观层面得到体现。本文基于上述理论进一步细化研究, 着眼于农村创业通过作用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由此建立农村创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增长模型。

2.2.2 模型建立及阐释

本文认为, 上述研究多从仅仅创业角度分析经济增长而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因此提出, 不仅要从创业角度研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还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把二者相结合, 构建更为完善具体的农村创业与农村经济增长机理模型。从经济视角出发, 哈罗德-多书经济增长模型为:

其中, λ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率。在新古典经济面模型中, 农村经济增长的变动不仅取决于Y和L, 而且取决于λ、α、β。

综上所述, 资本、劳动力、新思想、技术、制度等都可引申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笔者认为, 农村创业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应该从更具体、更全面的角度去加以区分。本文借鉴Wennekers et al的理论, 沿用从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宏观层面的基本框架加以考虑。返乡农民工从“民工潮”中获得了创业启动资金、工作经验、生存技能, 加上政府政策引导以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孕育出了新生代的“创业潮”。

农村创业之所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 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创业有益于促进农村资本回流, 促进农村创业资本、人才技术, 非技术劳动和技术的合理投入整合, 使农村的分散资源集中起来投入生产, 引起农村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迈进,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使得农村由土地经济向创新竞争经济推进, 因此, Wennekers·Sander[5]等将创新竞争作为创业与经济增长的中间链接枢纽在本文中可以得到解释。同样, 农村创业可以有效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空洞化”、整合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和促进小城镇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 农村创业属于多维度对层面的较为复杂的活动, 应该从不同层面去分析农村创业通过怎样的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首先, 农村创业者的内在特质 (态度、技能、行动等) 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内在驱动力, 但并非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只有返乡创业者真正融入市场之后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次, 企业层面农村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惠条件和低成本优势, 他们对资源的可获得程度和企业内员工组织程度更为直接有效, 加上小康社会、新农村、城乡结合等话题的热议, 使资本家加大对农村市场的重视, 农村创业者与城市不断接轨逐渐由需求性企业转为竞争性、创新性企业。农村企业在市场中的进入和退出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促进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劳动力的使用率, 减轻国家养老经济负担, 实现新一轮的劳动力的再使用, 价值的再创造。依据上述分析, 本文构建了农村创业与农村经济增长模型 (图3)

3 研究启示及建议

2007年, 国务院研究中心农村部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同流农民工相当于当前外出农民工的23%, 其中回乡创业者占回流者由2005年的10%上升到16%;”根据湖南省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0月底, 全省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达1 093万人, 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达29万人, 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2.66%, 返乡创办实业33700多家, 总投资额多达732亿元。”截至2009年5月底, 湖北省天门市共有8 500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就业, 占到了回乡农民工总数的91%以上, 其中大部分也是近几年实现的。由此可见, 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 “农村创业潮”的大幕已经拉开, 它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 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2 营造创业服务环境, 加强创业市场信息引导

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 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地方政府应对回乡创业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增强家乡对他们的吸引力和亲情感, 并在他们回乡创业过程中全力简化程序, 清除“障碍”, 开辟“绿色通道”。

3.3 实施“回乡创业工程”, 构建创业人才培训模式

积极出台“回乡创业工程”规划, 提出创业目标, 明确创业条件, 落实创业政策。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摆上重要日程, 打亲情牌, 营造浓厚的回乡投资氛围, 增强有投资能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投资荣誉感。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时, 将农民工回乡创业按照招商引资对待, 给予政策优惠。设立农民工回乡创业培训专项基金, 无偿进行技能培训, 有针对性地对回乡农民工开展实用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让更多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成为善于管理、善于经营的现代企业人才。

模型中促进经济增长要的投入和整合决定了农村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方向, 提高了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但如果仅强调对创业的支持而缺乏对影响经济增长要素的把握, 缺乏而整体系统的认识, 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甚理想。

参考文献

[1]赵奉军, 高波.创业精神与经济[J].经济管理, 2009, 24 (31) .

[2]Bai Nansheng, He Yupeng.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Versus Continuing to Work in the Citiess:A Study on Rural Urban Migrants and Their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J].Social Sclencesin China, 2002 (2) :149-159.

[3]高静, 张应良, 贺昌政.基于分工理论的农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06) .

[4]邱琼, 高建.创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动态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26 (1) .

[5]Wennekers·Sander, Van Wennekers·Ander, Thurik·Roy, et al.Nascent Entrepreneyrship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Small Business Economic, 2005, 24 (3) .

轻松识别农村创业虚假广告 篇9

如今,农村创业热情越来越高,农民朋友免不了要和广告打交道。而识别真假广告尤为重要。有位农民在报纸上看到一家企业登有“我厂投资联合办厂”的广告,广告中承诺加工离合器,可按月现金结算并免费供散件和技术指导,信以为真的他多次与“厂方”联系,并多次寄款给对方,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上当受骗。

一般而言,面对虚假广告,只要多动动脑筋,是可以避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和项目方主要是以利益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所以,只要把自己和项目方的利益比较一下,如果不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双赢,该广告多半都是“坑农广告”。

对“回收产品”的广告要多加分析,不要轻易去相信。试想,既然有这么好的事,广告方有原料、有设备,又不愁销路,完全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自己上马,何必花钱四处做广告寻求合作加工呢?这种严重违背一般常识的事,你相信它,能不上当受骗吗?

其实,虚假广告也有它致命的“命脉”。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已经结束了“暴利”的经济时代,农业生产有它特殊的区域适应性和比较优势。若广告上出现“一本万利,全国各地皆宜,超高价位回收产品”,最好弃之不理。

那么,农村创业怎样识别虚假广告呢?据广告业内人士指出:

1.凡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不可能一本万利。因此,诱惑力再大的广告内容,也不能轻易去相信。

2.对于科技含量高的致富项目,实地考察前都要找业内人士咨询,做到心中有数,再和广告方实际接触。

3.遇到广告方讲明已有基地者,一定要到基地细心参观、考察,并在基地附近多听周边群众的意见,看看基地周边是否有人发展,切忌轻信推销人的圈套言辞。

4.任何一个盈利性项目,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其次是市场前景、技术含量,最后是看当地的条件是否适宜,千万不能套用广告方的利润计算公式而盲目投产。

5.对农药、种子、化肥等新技术、新产品,要了解其实际效果。只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新技术、新产品,才可相信。

“红色信贷”托起农村党员创业梦 篇10

云南省武定县插甸乡安德村党员张兴才怎么也不会想到, 已过不惑之年的他, 还能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羊养殖专业户。

一年前, 借“红色信贷”这股东风, 张兴才把肉羊养殖创业计划书递交到村党支部, 没过多久, 他便从插甸农村信用社借到了9万元贷款, 并用这笔贷款引进了优质肉羊品种——“大耳朵”。如今, 张兴才的羊厩里满是肥美可人的“大耳朵”, 它们洁净的皮毛和憨态可掬的模样让张兴才一家乐开了花。

他告诉笔者:“我家总共养了80多只‘大耳朵’羊, 现在不但出售肉羊, 还向高桥、猫街等乡镇出售小羊羔, 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 仅今年就卖出55只种羊, 收入13万元。”与记者的交谈中, 张兴才创业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张兴才只是云南众多依托“红色信贷”支持而发家致富的农村党员的缩影。

“在云南农村, 有部分想创业的困难党员和群众存在发展经济无门路、创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销售产品无信息的‘四无’难题, 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红色信贷’资金的注入, 使农村党员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心目中的致富领头人, 带动了广大农民创业就业, 激发了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的干劲, 并形成全社会帮扶困难党员的导向, 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红色名片——“红色信贷”把共产党员这一红色名片引入到信贷业务中, 扶持农村党员群众走上致富路

插甸乡大古普村委会主任王文会利用10万元“红色信贷”办起了专业合作社, 养起了120头猪、100多只羊, 种植了40亩的烤烟和30多亩工业用辣椒, 搞起了“农家乐”, 到年底预计纯收入将达到30多万元, 村里入股的群众都将得到分红。王文会微笑着说:“‘红色信贷’不仅圆了我的创业梦, 而且还带动了乡亲们入股分红。”

据了解, “红色信贷”是云南农信社与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联合推出的支农惠农金融产品, 它把“红色名片”与信贷产品有机结合, 以农户信用为依据, 采取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 贷款授信额度10至30万元不等, 还贷期限为1至3年。对自身创业的党员, 授信不超过10万元;对能帮扶1~2名困难群众致富的党员, 授信不超过20万元;对能联系帮扶2名以上收入偏低、3名以上困难群众的党员, 授信不超过30万元。同时, 各地农村信用社结合实际, 根据当地党组织推荐, 对有一技之长、有好的创业项目、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团员, 也可发放“红色信贷”贷款。

云南省委组织部在武定县的挂职干部陈真永说, 一方面, 很多农村党员群众苦于没有资金, 迈不出创业致富的第一步;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由于各种限制, 缺乏向农民群众发放贷款的畅通渠道。“红色信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正是由最熟悉群众的基层党组织牵线, 对贷款人进行初步信用评估, 再加上政府的贴息和风险保障金, 从而使“红色信贷”具备了利率低、周期长、额度高、手续方便快捷等特点, 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创业资金筹措难问题, 打通了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绿色通道。

红色力量——激发党员创业致富愿望, 使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致富成为鲜活的样本,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过去, 贷款说明你没本事, 养不活自家;现在, 贷款说明你信用好, 致富有门路。”古普村依靠“红色信贷”办起专业合作社的王文会说, “‘红色信贷’受到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 大家都踊跃规划创业项目、抢着提出贷款申请。”

根据武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红色信贷”管理办法, 有借款需求的农村群众在提出贷款申请时, 首先把有关材料送交村党总支, 村党总支将根据创业项目、个人信用情况等推荐初步贷款人选, 再由乡镇党委、政府联合信用社进行审查审批并发放贷款。群众获得贷款后, 村党总支将对创业项目的执行情况, 以及还贷情况进行督促。同时, 由县财政出资按贷款执行利率的50%给予贴息补助, 并拿出贷款发放额度的5%作为风险保障金。

数据显示, 自2012年6月“红色信贷”在武定全县范围内实施以来, 一年内发放贷款从十几笔增至482笔, 金额从上百万元增至1831万元, 支持了670多名共产党员发家致富, 带动了470多名农村党员和群众创业就业。

红色创新——充分结合“扶优、扶新”和“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的原则, “红色信贷”将继续创新支农

“让困难党员和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不但是省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也是我们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的工作。”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说。

“红色信贷”作为农村党员创业增收致富的贴息贷款, 是按照“扶优、扶新”和“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的信贷扶持措施。武定县农村信用社在实施“红色信贷”过程中, 重点关注有创业能力的农村党员, 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 提供致富信息, 寻找致富门路, 掌握致富技能, 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防范了信贷风险。

农村创业的短板 篇11

尝到创业所带来的甜头的农民越来越多,而他们在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创业的主力军。

“尽管创业给农民带来了一个发家致富的机会,也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农民的创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杨文志告诉《经济》。

什么制约着农村创业

积极开展以“普通农民开创家业,能人开创产业,各级组织开创事业”为核心的农村创业活动,是提高农村自身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但是,目前农村创业所应具备的各个要素的‘长短’似乎并不一样。”杨文志说。

农民的创业愿望高,但缺少自信心,创业能力较低。现阶段,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产条件等物质需求,是当前农民产生创业激情的原始动力。94%以上的农民有创业愿望,其中32%的具有强烈创业激情,但农民创业能力普遍偏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创业能力的综合指数为0.409,仅为最优值1的40%,东部地区综合指数为0.472,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21.3%和24.9%,最高与最低省份相差1倍以上。

创业层次低,产业拓展弱。在农村创业大多数仍是个人或家庭行为,由于家庭经营还达不到企业化经营,驾驭市场的能力还很弱,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力差。

缺资金、缺支持。资金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整体提升的瓶颈要素。调查显示,66%的农户认为资金匮乏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目前农民创业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比例很小,缺乏面向农户创业的融资渠道。目前,能够通过正规信贷渠道筹集创业资金的农户不到20%。由于资金匮乏,使得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无法开展创业活动,创业实现率很低。

抗风险能力差,机制体制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创业信息也不够通畅,农民创业承担很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保险刚刚起步,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等四家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险种一般局限于巨灾险,绝大部分创业活动都在保险范围之外,缺乏针对农民创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需要一代人或更长时间

一些地区通过创业所带来的激情和活力让人欣慰,让人看到了新农村发展的希望,但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很多农民的创业意识还未觉醒。当记者问一些农民知道什么是创业吗,他们那一脸迷茫的表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更不会意识到通过创业可以致富。

“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至少需要一代人或者更长的时间。国家应该积极地引导、号召农民创业,让人们意识到创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是对自己对国家都很好的事情。但是,仅仅靠积极地引导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杨文志语重心长地说。

要建立一整套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创业主体进行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的支持,要大幅度加强创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农业公共事业投资,建立健全创业风险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撑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力度,来提升具有一定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的创业能力。

“但是培训不能虎头蛇尾,要坚持下去,并且要有针对性,不仅要传授相关技术,还要教给农民一定的管理、走向市场所具备的知识。这样培训才会起到作用。”杨文志说。

提升创业能力要求有着创业意愿的农民具有这样的素质: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认知结构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管理经验,把一些要素合理地配置;学习、培养一定的技能,尤其是一些“独门绝招”;要慢慢学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紧跟市场;要有创意。实际上很多农民已经达到了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要求。

农村创业教育 篇12

一、构建“高校+农村”创新创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 基于高校视角,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育机制

高校应以服务新农村建设教学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首先,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来选择教材, 编写教学讲稿, 制定教学教案和教学大纲, 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通过这种改革, 不仅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 也能为涉农企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 高校教师要利用农村典型的创业案例和成功经验,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实践, 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农”, 鼓励大学生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建功立业。最后, 黑龙江省的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可以开办一些农民培训大专班、农民技术员培训班等,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开设培训课程内容, 培训经费由省农业厅资助, 且以学校教育培训、实地参观模范村 (户) 、实验室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 合格者可颁发如“农业职业证书”或“农业技能证书”, 得到证书者可在农业贷款、购买农业资料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 以此激励农民努力学习, 培养出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二) 基于农村视角, 提高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建设机制

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提高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机遇。首先,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关键主要在农村, 广大农民和农民的后代到高校学习农业技能和创业知识, 既能扩大黑龙江省农业高校在农村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又能解决高校生源不足的问题。其次,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表现突出, 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涉农企业需要大量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 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和更大的空间。再次,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指明了高校的办学基本方向、学科发展目标、专业建设。这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最后,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技能培训和农民教育服务, 丰富和发展了高校设置新的专业和改变传统专业的经验, 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文化、有素质、懂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3]。

二、构建“高校+农村”创新创业合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一) 基于高校视角,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创新机制

高校应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研究农业科学技术。首先, 高校应在充分调研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科研项目为中心, 开展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 重点扶持大学科技园、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平台的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功能,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其次, 高校应鼓励师生以新农村建设及市场需求为导向, 探索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选题。以导师为主导, 以大学二年级以上且学习成绩平均85分以上的大学生作为主体团队, 针对选题的内容、分析方法, 由专业教师组织和指导大学生检索科技文献, 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使大学生能够对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进一步了解, 培养大学生追踪科学前沿的兴趣以及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操作能力。最后, 高校应建立校内津贴、工作量补助、科研业绩与奖励、职称评定挂钩的分配机制, 科研项目投入、配套经费保障机制, 科技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等, 激发高校师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

(二) 基于农村视角, 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机制

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 可提高高校师生的科研能力。首先, 通过农村与高校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合作, 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提高教师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其次, 在创新与开发农业生物育种, 研发农产品生产、保鲜、贮藏、深加工、包装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的过程中[5], 高校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研攻关、教学实验与实习和社会实践,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科学视野, 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高校+农村”创新创业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一) 基于高校视角, 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机制

高校应成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首先, 高校可组建和实施“一村一团队”计划, 团队中的高校师生只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 其工作量在各种考核中应等同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工作量, 建立正确的绩效评估和科学的报酬体系, 在教师考核指标中增加“科教兴农、科技下乡”一项, 加大经费直接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 并建立农技推广补贴、津贴制度, 从岗位保障和薪酬激励上提高高校教师服务“三农”工作的积极性[6]。其次, 高校专家在做技术研发和指导工作时, 既能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又能将技术传授给农民, 促使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养殖业, 切实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最后, 高校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利用假期到涉农企业实习, 可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修课程, 给予一定的学分。高校还要与农村建立长期联系, 计划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到农村实践, 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告知农民, 将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 使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7]。

(二) 基于农村视角, 促进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应用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应转化为生产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推广、应用, 为黑龙江省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专业、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等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 对于发展黑龙江省农业,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崭新的事业, 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其次, 当政府建设新农村时, 会遇到政府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 这时需要发挥高校师生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优势, 例如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和研究人员、研究设备、研究中心等, 它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和经费。最后, 高校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深入研究, 加快发展特色高校, 培育特色学科及发展方向, 建设特色专业, 从硬件和软件上提高自身办学的实力, 实现特色化发展道路。

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各生产要素参与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各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的枢纽, 对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势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构建了“高校+农村”创新创业合作的人才培育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探索了高校和农村互惠互利的模式。从高校视角出发, 各高校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出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选题, 开展科学研究, 推广科研成果, 加强人才培育、科技、教育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从农村视角出发, 高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 使高校办出创新创业型特色高校, 为高校师生发挥其优势、抓住机遇、合理选择发展战略, 实现自身特色发展。因此, 只有构建高校和农村两者良性互动、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 才能有效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高校与农村合作,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内生动力, 既是实现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 也是黑龙江省各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着力构建“高校+农村”创新创业合作的人才培育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促进黑龙江省高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高校,农村,创新创业,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苏艳, 康基柱.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黑龙江省延寿县朝鲜族村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1, (6) .

[2]李小平.高校服务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8.

[3]裴春秀, 余国华.地方高校的重新定位:立足于为建设新农村服务[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4) .

[4]吕绳振.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文章[J].高校理论战线, 2006, (11) .

[5]朱中甫, 刘志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7) .

[6]汤国辉.关于高校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10) .

上一篇:特征选择和变换下一篇:听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