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2024-09-10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共12篇)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1

引言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人力资源, 是有效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后备保障。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全球化, 我国对人才类型的渴望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对高校的培养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而其中要求最为激烈的便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 简言之也就是对学生创业潜能和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在师范院校中进行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教育研究, 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到社会创业的机遇, 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决策;还可以有效解决创业教育中的所遇到的挑战, 成功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因此, 在师范院校中进行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 理应成为现阶段师范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

一、开展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统计中, 2014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727万, 相比较与有“史上最难就业季”之称的2013年, 还多出了28万人。近几年, 我国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只有70%-75%的初次就业率, 未实现就业约有165万人, 就2013年期间也仍有740万人需要进行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经表露无遗, 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因此, 师范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是符合社会现实就业形势、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 大学生创业是拓展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大学校园是没有个学生结束学生时代而转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 但是现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却使得曾经的“天之骄子”光环黯然失色, 再加之经济发展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就更加黑暗。师范院校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化解大学生“夹心饼干”的尴尬地位, 就必须要积极把握社会发展机遇, 化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通过自行努力去获得生存, 简言之就是进行创业活动。这也就是要求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在另外一个意义层面上来说, 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实施, 也可以有效地为自己的学弟学妹提供工作岗位, 为学校的就业率形成保障。

(二) 大学生创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教育方面, 我国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念, 也基本上都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培养目标。在马克思认为, 社会是人的集合, 未来社会的自由发展首要要取决于人的自由发展。而在我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要求, 指出一切的教育必须要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上, 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则更应加强其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做到教育事业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基于此,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措施。所以, 师范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社会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教学, 在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

(一) 大学生创业素质

1. 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个体心理活动特征, 最终通过思想和行为上外化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的沉淀, 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创业的过程是复杂而又艰苦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未毕业、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 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但有时即便有效的进行了克服, 最终可能还是会走向失败, 因此,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创业的过程中尤为宝贵。现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 生活物质条件也都相对较好, 经受的社会磨难少之又少, 从小有家庭和社会的庇护, 阅历和经验也比较缺乏, 在新环境的适应上和困难挫折的解决上, 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十分薄弱。而在师范院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 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也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且, 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也可以客观而理性的对真实的自己形成了解, 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残酷以及创业的艰难, 从而形成健康、谦虚、坚韧的良好素质。所以说, 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教育的过程。

2. 强烈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提前条件, 属于大学生心理层面上对创业的认识、分析过程。具体是指大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的动机、意向和愿望, 是推进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也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欠打驱动力。因此, 要想实现创业梦想, 也就必须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

创业的过程是实现就业的过程, 也是对自我锻炼的过程, 更是大学生不断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以创业为自我培养的形式, 不仅可以让自己赢得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意义, 也可以对社会的发展创新以及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出巨大的贡献。21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代, 对于各国的经济、社会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尤其是在知识、信息的产业化发展上, 既带来了挑战也同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就说, 在进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上, 要着重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实现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以及就业的多元化。

(二) 大学生创业能力

1. 专业技术能力

每个人想要在社会上获得长久地发展, 其都必须要具备一技之长。对于大学上而言, 也就是要熟练掌握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能力, 或者是自己兴趣所在的专业技术能力。从社会上的各大企业家来看, 他们几乎也都是由技术领域逐步向管理领域晋升的, 所以说, 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2. 组织领导能力

一个出色的创业者不仅需要较高的领导统筹水平, 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用人能力。能够灵活的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协调、统帅, 甚至还包括对非人力资源的使用和调度。此外, 这样的创业领导能力还应该体现在公司企业组织机构的整体设计安排上, 如不同岗位的员工安排、不同员工的职能安排等等。

3. 社会活动力

社会活动力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的交往能力。在诸多的社会实例也可证明, 拥有加强社交能力的创业家一般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甚至能占据其成功要素的80%。因为, 当人和人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 很容易从别人的长处中获得学习, 对于创业者来说, 许多的创业点子也多是从人际交往中获得的, 而且, 朋友圈的大小也会对企业业务范围的大小产生间接性的影响。

4. 市场判断力和创新能力

创业项目设计的好, 便会使整个的创业事半功倍, 但由于现如今市场发展的程度较高, 分工也比较的详细, 所以要想在社会市场中寻找到空白点尤为困难。所以说, 一个优秀且能获得成功的创业者, 对市场的判断力则就必须十分敏锐, 正确的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出适合创业的项目、地点和人才。除此之外, 创新能力也必不可少, 对于国家的建设而言, 创新能力可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形成有效地保障;对于创业者而言, 创新能力则属于一种学习和打破常规的发展精神, 可以有效推动创业新局面的开启。

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 树立正确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教育理念

在我国现阶段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教育上, 仍然滞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而最主要的表现为教学的过分功利化。因此, 在师范院校中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当务之急。首先, 要对社会时代发展特征形成理性认知, 并以此为基础树立起非功利化的现代创业教育理论, 在教授创业基本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 教师也必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保持自身思想理念的先进性, 及时依据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变化更新完善教育理念;最后, 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要对大学生形成信心, 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十分强大的创业潜力, 在教育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从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创业品格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例如在云南师范大学中, 学校就针对创业教育活动制定出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 明确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教学手段等等, 将对正确教育理念的树立深刻落实到了学校政策上, 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营造良好的师范院校创业文化氛围

教育活动固然是所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 但是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也同样能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形成一定的保障作用。纵观各大师范院校的创业文化建设, 无外乎以下四种最基本的形式, 以“江苏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就学生青春梦”为例:首先是在精神层面上, 也就是在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文化构造中, 要积极烘托出与之相适应的气氛, “人才引领, 科技先行, 特色鲜明, 结构优化, 开放融合”的创业理念对于大学生而言便是最好的精神鼓舞。此外, 江苏师范大学还在校园中设立起“创业教育网络课堂”, 在完成教学的功能外, 也对相关的大学生创业信息、相关项目计划进行了公布, 在潜移默化中, 形成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也调动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其次是在制度层面上, 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 不仅可以规范学校的创业研究工作, 也能够对教师和大学生形成一定行为上的制约, 有效地支撑着创业教育的正常运行。江苏师范大学便在国家和江苏省的创业要求基础上,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管理办法》、《创业基地建设办法》等等;再次是在物质层面上, 江苏师范大学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创业先锋班”、“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创业奖学金, 在两年的时间内投资139万元, 成功资助了16个创业项目, 其中文学院栾思宁同学的“伊香沁人香薰馆”以及体育学院张天君同学的“徐州胜阳天恩养兔合作社”便是最好的实例;最后是在行为层面上, 主要强调的是舆论压力而带来的创业上的精神激励, 也就是通过对优秀创业项目的表扬, 来有效激发其他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创业热情, “赢在校园”创新创意创业系列活动就是这样的舆论环境, 但同时也是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筑梦”的有效途径。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创业教育案例中, 启示有二:第一要积极在校园中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 让大学生形成对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上的重视, 此外, 也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创业典型, 充分发挥带头示范性作用;第二, 要对所有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形成冷静、客观的思考, 对失败的案例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剖,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

(三)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既离不开校园的教学课堂, 但同样也不能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因为在师范院校中进行创业教育并不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知识上的获取, 还应该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相比较与发达国家的教育, 我国在教育实践环节上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也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上, 师范院校要在尊重课程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基础上, 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例如在南京师范大学中, 其就依据各个学院的专业性质设立了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 例如商学院的“环宇杯”商务策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ERP沙盘大赛, 还有全校性质的大学生暑假创业夏令营活动等等。

摘要: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上的飞速发展, 为我国师范院校的传统就业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随之成为我国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的话题之一。而这样的发展趋势, 也是在对大学生所要具备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提出的一次全新要求。本文就在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分析上, 简要阐述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及其师范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创业素质,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金华, 李宏国, 宋之帅.打造创业教育“循环圈”,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01) .

[2]吴俊萍.师范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华章, 2010 (29) .

[3]沈冬杰.杭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22) .

[4]邱东升, 谭菊华, 韩桥生.师范院校创业教育浅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2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师范类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最为突出,为解决师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师专学校一方面要大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 者:韦国英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0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473.8关键词:师专学生 就业观念 创业能力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43-2

0 引言

经过从1997年至今近20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大学生创业教育也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合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对促进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

1 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基于青海大学的调查

1.1 创业意识现状

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52.20%的学生只是片面的以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而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度也不是很高,对创业不感兴趣的达到20.80%,很感兴趣的只有14.10%,绝大多数大学生持一般的态度。在毕业后职业选择上,76.90%的学生会选择“到企事业单位上班或考公务员”,只有16%的大学生会考虑“自主创业”。而在创业动力上,“不想给别人打工,想自己当老板”和“想赚大钱”分别占20.10%和24.20%,大多数觉得创业最大动力是 “解决就业问题”,占36.80%,只有4.90%的人是出于兴趣爱好。

1.2 创业能力现状

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为了实施自己的创意、计划而从事的具有一定风险的活动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本领。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只有27%的人因为有打工的经验,家人或亲戚也创办过企业,受家人的影响,有了创业的想法,对创业很自信。有19.80%的学生对创业迷茫,不知道创业好不好,会不会有风险,再加上对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也不是很了解;有43.60%的学生认为创业有一定的压力。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需要方面只有1%的学生认为可以满足,而45%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基本要求,对自己不太相信,以至于害怕失败,害怕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够坚持下去,怀疑自己的能力。

1.3 影响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结果进行总体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青海省高校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基本需求所致,调查中40.5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和相关的创业类培训或讲座。

2 青海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较差是由于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以往的创业教育大都较零散、不系统,并且受益面较小,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2.1 对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证书应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这一“将接受过创业教育视为大学生应有的第三本证书”的理念没有在青海省高校中完全树立,也没有充分、全面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开展创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较多属于“感性的功利”,更多的是将创业教育看作是“教育创业”,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临时举措。

2.2 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科教学、专业教学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形成。青海省高校创业教育仅仅局限在开设了个别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SIYB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3 缺乏创业教育专业师资

青海高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缺乏相应的创业教育师资储备和接受过系统培训进修的创业教育师资,多数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都是由从事经管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师或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转过来的。缺乏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成为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 促进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探讨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青海省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对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在高校这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3.2 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青海省各高校校情不同、专业各有特色、学生实际情况各异,因此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同时,体现差异、立足校情、突出特色,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3 改变创业教育师资现状

创业教育师资是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储备,对热衷于创业教育的老师通过进修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促进提高,同时支持教师获取“创业咨询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创业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同时,吸引成功创业企业家到学校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做兼职教师及创业导师。

3.4 注重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实验室、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并切实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ERP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开展创业交流和创业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青海省高校面对创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只有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变创业教育师资现状、注重创业实践,才能为青海省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高建,程源,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玉利.创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業出版社,2010.

[3] 雷家骕.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2011(1):15-18.

[4] 朱冬梅.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91-93.

[5] 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7-10.

失败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篇4

面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创业教育没有理由忽略创业失败的价值。本文理清了失败教育和创业能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失败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关系,以期构建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失败教育体系。

1 失败教育的概念

失败教育是指将失败贯穿于创业教育体系中,向大学生传递如何应对失败的创业知识,增强大学生理性创业的风险意识,培养大学生面对失败的抗挫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视失败、应对失败、总结失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它主要包括解读创业失败的案例和大学生自身经历的各种失败事件,以及在创业实训中模拟创业失败的情景等教学方式,向大学生深入剖析创业失败的症结,使大学生正视失败的价值,理性看待创业,打消盲目自信创业的念头。同时,失败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从失败中学习,识别出导致失败的根源,总结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获取能避免重蹈覆辙的知识和技能。

2 创业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

创业能力是一种智力资本,其中包含态度、技能和知识的融合贯通而不是简单相加,是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本文在借鉴Man等人对于创业能力的维度划分的基础上,将创业能力分为7个维度:(1)机会能力。创业者捕捉和孕育市场机会的能力。(2)资源整合能力。掌握复杂信息,有效配置内外部资源。(3)组织能力。组建创业团队、领导员工等方面的能力。(4)战略能力。创业者根据战略导向来应对不同职能领域事务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5)承诺能力。创业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坚持不懈的能力。(6)挫折承受能力。当实践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时,创业者承担失败风险以及承受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7)创新创造能力。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并且付诸实践。

3 失败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关系

人们认为失败教育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失败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失败情境下,实现创业观念的转变、创业技能的组合建设,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失败教育将创业失败贯穿于创业教育体系中,把创业失败的案例或创业者失败的经验教训融入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中,使得大学生在观察自身或他人失败经历的情境下,学会分析与反思创业失败事件,深入剖析创业失败的根源,理解和吸收有关如何应对失败的创业理论知识;使大学生树立理性创业意识,打消盲目自信的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从失败经验中学习,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创业关键技能。由此可知,失败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关键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与创业能力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失败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4 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1)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是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精神根基,高校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倡导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导向,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并且敢于面对创业失败的挑战;促进大学生树立理性创业意识,冷静看待创业问题,既保持创业激情又不失风险意识,避免大学生盲目投入创业浪潮而导致“创业大船”搁浅。

(2)健全多元化的失败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以创业理论课程为主,然而课程设置存在分散性、单一性等问题。因此,在将“失败”引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之前,首先应当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的创业理论课程体系。由于国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成熟,而国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因此,借鉴了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创业失败贯穿于整个创业课程体系之中,将创业失败融入创业理论课程、创业能力类和创业实操类课程当中。

在创业失败视角下,创业理论课程应当以创业理论知识为主,辅以具体的创业失败案例,使大学生打好创业理论知识基础,并且通过分析和总结失败案例,进一步将失败的经验教训内化为创业认知;创业能力类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面对失败的抗挫能力和创业失败修复能力以及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以便于重塑创业认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创业实操类课程强调大学生参与创业模拟实践。通过模拟创业情景,使学生自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挫折,从亲身体验中感悟失败,运用创业知识来应对失败。

(3)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议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提供孵化梦想的实践平台。由于当前的创业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大学生施展创业意图的实践平台。因此,许多怀揣创业梦想与创业激情的大学生,虽然已经萌发创业意图,但是存在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技术方面的障碍,社会资源以及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使其没有办法开展创业活动,更加没有勇气面对创业失败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致使许多创业构想无法转化为创业实践活动,还未“孕育而生”就已经“胎死腹中”。为了鼓励大学生勇敢迈出追求创业梦想的脚步,也为了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坦然接受失败并且从失败中学习与提升创业能力,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打造一个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为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导师的专业指导、丰富的资源网络以及创业基金的募集等全方位的创业支持服务。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青年力量,不断投身于创业浪潮中。然而,在创业过程中难免遭遇失败,关键是学会从失败中再次崛起,才能抵达成功彼岸。因此,失败教育日益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失败教育的进程,有助于大学生勇于创业,敢于面对失败,实现创业梦想。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高校创业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然而,高校创业教育普遍重视成功教育,而忽视了创业失败的重要价值。文章将“失败”引入创业教育体系中,探讨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概念和维度,分析了失败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从营造高校创业文化氛围、健全失败教育课程体系、创建创业实践平台3方面研究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失败教育体系。

关键词:失败教育,大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LEWIS H.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based on a holis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ree ac-ademic domains[J].Industry&Higher Education,2011(6):429-440.

[2]于晓宇.创业失败研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9):19-26.

[3]张玉利,王晓文.先前经验、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3):1-12.

[4]孟祥霞,黄文军.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62-65.

大学生创业能力大赛 篇5

元培学院信息与电子系

活动名称:大学生创业能力大赛承办部门:信息与电子系团总支学生会 主办部门:信息与电子系创就业部完成日期:2010年4月23日

一、活动主题:我的梦想,大学生创业能力大赛

二、活动时间:4月4日——4月23日

三、活动目的:

本次创业能力大赛的举办意在通过竞赛的形式吸引我校有志创业青年投入其中,展现创业才华和能力,并通过对其创业想法的评审与奖励,鼓励学生通过对社会及市场的观察,结合自身特点,策划制定有一定实际价值的创业方案。在创业设计过程中,激发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主动精神、商业精神以及市场经济思维。

四、活动布置:

主办:信息与电子系团总支学生会

承办:创就业部

协办:活动赞助商家

五、活动形式:

海选:创业知识考核+团队合作能力考核----4月9日、10日

第一轮:创业策划方案评审----------------------4月15日

第二轮:“非常营销”室外营销大赛--------------4月17日

第三轮:创业方案具体讲解。--------------------4月22日

六、活动具体内容:

(一)前期宣传、大赛的组织发动(3月27日-4月8)

1、在信电系内充分作好本次大赛的宣传,鼓励并发动广大学生参加比赛。同时务必起到大赛的宣传造势作用。

宣传方式包括:横幅、展板、传单、手绘创意海报、彩色喷绘海报、网络平台。具体实现:

A、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宣传本次大赛的横幅。

B、制作宣传展板放在食堂等学生经过易关注到的地方,配合横幅为本次大赛的宣传。展板内容为:大赛介绍及大致流程。

C、可手绘一定数量的创意宣传海报,广泛张贴于校园各处,以吸引学生眼球,凸显本次大赛的创新性和趣味性。

D、制作小型彩色喷绘,贴在南校及主校各寝室楼公告栏上。

2、给各班级下发举办“创业能力大赛”的通知,要求各班级鼓励本班学生积极响应和参赛;要求每个班级推荐一定指标的学生参加比赛。(3~5人,提前两周3月27日左右发通知)

(二)大赛海选

大赛海选过程包括“创业知识考核”及“团队合作能力考核”两项。

其中,“创业知识考核”得分占70%,“团队合作能力考核”得分占30%。

1、创业知识考核:

时间:4月9日

形式:A、在系老师老师指导下,我们出一份关于“创业知识”的考核试卷,进行限时作答。

B、考核题目尽量制定标准答案。在收齐所有参赛人试卷后由工作人员统一组织评阅。给每份试卷评出得分。

C、创业知识考核占海选总分的70%。

2、团队合作能力考核:

时间:4月10日

地点:篮球场

形式:A、现场让每位参赛选手相互组成临时团队,自由组合,5人一组。

B、安排一个团队合作类游戏或小比赛,让选手以团队为单位参加。活动时我们只考查团队的表现,最终成绩也以团队为单位给出,不考虑个人表现。

C、该团队最后得分即为团队所有成员在这一环节的得分。占海选总分的30%。

将创业知识考核和团队合作能力考核的得分加权相加。选出70%的人进入大赛第一轮。并且布置创业计划书或创业策划方案书写任务。

(三)第一轮:创业策划方案评审

前期安排:

海选第2项活动之后确定进入大赛这一轮的名单。当天给所有入围选手布置创业策划方案(或创业计划书)书写任务。策划书以选手个人名义完成,在一定时间之前交到系办公室。评审会时间:4月15日

形式:请有关专业老师对进入第一轮的选手的创业策划方案从创新性、可行性、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评审。从中评选出50%的选手进入大赛第二轮。

(创业策划方案书写要求见附录)

(四)第二轮:“非常营销”室外营销比赛

让选手在校园范围内的指定地点推销一定数量的商品,由工作人员随行监督并拍摄相片,根据选手推销商品数量评分,评选出前30%名进入最后一轮。

(五)时间:4月17日

内容:A、给进入这一轮的50%选手布置一定的营销任务,让其在校园内(本部或南山校区)指定地点,如某栋宿舍楼内,进行推销。推销物品可由商家赞助或由我们提供。选手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内推销。限时半天。

B、每位选手由我们安排一名工作人员随行,监督其整个营销过程。工作人员只负责相片拍摄、监督和计时,不允许有任何助其推销的举动,也不得提供任何提示和帮助。

C、根据每位选手所推销产品的数量给出本轮比赛的最后成绩。若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推销任务则记录其所花时间,作为评比依据。评选出前30%的进入大赛下一轮。

(六)创业展示及现场融资会

邀请我校专业人士作为评委,模拟风险投资商,然后由进入大赛融资会的30%的选手向这些“风险投资商”以及现场所有观众推销自己的创新服务或新型产品,现场评委及“大众评审团”根据比赛规则对他们认为可行且有投资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投资。

(七)时间:4月23日下午

地点:报告厅

内容:

1、安排每位选手各自从市场、融资、运作、营销等方面描述自己的创业方案。每位选手给时5分钟。

2、各选手自己负责找人以小品、话剧等不限的形式向现场评委和观众展示自己的创业方案(之前需提前通知各参赛选手)。每位选手给时10分钟。

3、制作一定数量的模拟资金(由卡片代替)作为现场融资用的资金。让现场评委和由观众组成的“大众评审团”对各个选手的创业策划进行风险投资。“大众评审团”由工作人员从台下观众中随机挑选。

4、现场评委和“大众评审团”各拥有50%的“模拟资金”。并且,所有“资金”平均分配给各评委及评审团成员,他们可自由“投资”给30%的选手。

5、最后,将每位选手所得的总融资额折算成分数,该得分占大赛总成绩的80%。最终评选出本次大赛的金奖、银奖、铜奖和优胜奖。

大赛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胜奖4名。

七、活动经费预算:

(一)前期宣传

展板2块*40=80元

彩色横幅1条*75=75元

手绘海报100元

合计:255元

(二)海选

试卷印制100份*0.2=20元

团队游戏所需材料20份*3.00=60元

合计:80元

(三)创业策划方案评审

材料费10元

*评审费3*100=300元

合计:310元

(四)室外营销比赛

选手参赛标志20个*1.00=20元

工作人员工作证20个*1.00=20元

推销物品可由商家提供

合计:40元

(六)创业展示及现场融资会

展板(公布决赛名单)1块*40=40元

室内装饰50元

*评委评审费4人*100=400元

展板(公布大赛结果)1块*40=40元

获奖证书15张*10=150元

奖品(也可由赞助商提供)10份*20=200元

合计:880元

本次活动预算总计:1545元

打*项的预算可考虑缩减

附录:

创业方案写作要求

一、核心内容

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

现实的财务预测

明确的投资回收方式

精干的管理队伍

二、写作框架

1、方案概述:公司的业务和目标及其他

2、市场分析:

背景(宏观背景)

市场状况(行业分析、顾客分析、上下游产业分析)

竞争分析(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替代产品)

3、运作方式:

产品(服务)介绍

产量目标

资源配置:生产运作设施配置

生产资料配置

劳动力配置

管理模式:物流管理

质量管理

4、营销策略:

营销计划

竞争性推销

市场渗透计划(如何保持、提高市场占有率)

5、管理层:

所有权形式

核心管理层(每人的工作职责、经验、能力、专长)

员工安排(部门、人数、具体职责)

6、保险和法律事务

7、财务状况:

财务数据:营业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

财务分析:资债平衡预测、月收入表和财务变化、各类财务预测的表图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就业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受欧美国家创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近几年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社会各界也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积极培养高校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政府关注教育问题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教育部门与政府之间共同努力,新闻媒体合理报道和评价大学生创业,社会各界力量充当指导者角色,根据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创业,从而为构建和谐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高校创业文化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高校需要积极贯彻“校企联合”方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工商企业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企业注入活力和创新思维元素,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全社会各界力量需要为共同大学生创业道路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

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大学会生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创业环境制定和实行合理化、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层次化、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方案,将“注重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创业课程体系落实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保障。高校在设计创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个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指导方针以及教育目标,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纳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比如,学校要增加创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费用投入,把创业道路上需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营决策能力等灌输给学生。例如,在二年级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把每周一节课设置成每周两节课,共40个学时。并把《就业创业指南》、《创业心理疏导》等教材作为学校的创业教育读物,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素材,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革新创业教育途径

革新创业教育途径需要高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如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教师队伍,并将教师队伍分为3个级别,分别管理创业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第一级主要由学校创业指导中心的教师队伍构成,其原因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了解实事动态,不仅可以帮助创业大学生培养创业技能知识,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创业实践专家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第二级主要由学院教师干部组成,负责组织具有学院特色的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第三级主要由班级学生干部组成,负责组织具有班级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有效开展创新产业教育课程和活动,还可以培养高水平专业的创业人才。除此之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培训的时候,要革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学会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高校要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可以组织相关大学生的创业理论讲座知识会谈活动,让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四、构建创业实践平台

构建创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成立创业和就业中心等。构建创业实践平台主要以规划创业战略目标、探讨大学生就业方向为主,以高校大学生创业培养方向为辅,进而保障创业实践平台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学校为大学生成立专业专门的实验室平台,教师筛选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的大学生成立创业团队,进入实验室平台进行创业思考和计划研究。学校要组织专业的师资队伍对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并邀请具有经验和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讲解,并对前景可观的项目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优先向社会推出创业实践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高校实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对高校的创业教育途径与方法思考也需要国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媒体、企业等各界力量之间共同探究与努力。针对创业大学生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创业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创业方向,为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鑫明,张艳沁.创新创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的综合研究——基于创业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20-22.

[2]谢健,丁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之相关性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9:24-26.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7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谋职的教育活动, 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及综合能力, 从而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促发创业活动, 最终以创业带动就业, 扩大就业面, 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压力。我认为, 创业能力是指将自身或他人的成果或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而创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应以创业环境为基础, 学生自身的创业意愿作为前提, 创新能力为保障, 创业教育为核心。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抽样评估及问题分析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 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 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从而更好的辅助学生未来的就业。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对本校学习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在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00份, 收回386份, 有效问卷381份, 有效率为98.7%。下面对抽样调查进行统计, 并对现状进行分析。

(一) 学生的“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从事创业的前提,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把创业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选择。从数据统计来看, 对于“如何认识创业”的问题上, 有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不现实”, 16.3%的学生认为创业是没有好工作的时候才会选择, 44.7%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可行的, 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但也有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创业是没有必要的。在回访中, 学生误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虽然教师对课程做了介绍, 并特别强调了课程的目的, 学生依然认为这门课程只为创业服务, 而忽略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现状下, 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是不会改变的, 你要生存, 你就得与时俱进, 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知识储备。而学生观念需要我们来纠正, 只有抱着坦然接受的平常心, 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所学知识的潜能。

(二) 学生的“创业意愿”

对“你会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后选择创业”这个问题, 有25.2%的学生认为“会”, 39%的学生认为“先工作, 如果找不到好工作会考虑”, 35.8%的学生认为“绝不创业”。按照数据统计, 有近四成的学生不愿意去创业。在学生实习期进行走访企业时,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跳槽是因为工作太累、太脏、时间太长、条件太差, 而在有关薪酬方面的问题, 学生没有提什么要求, 只要够花就行, 这些问题直接反应出, 学生怕吃苦, 缺乏忍耐力。这也直接回应了为什么有四成学生不愿意创业——怕吃苦。

(三)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课程的普及因素, 对于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92%的学生选择“有一些”, 8%的学生选择“很多”。而在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关注程度上面, 只有35%学生选择“比较关注”。在课程中由于有创业能力测试, 有68%的学生缺乏“沟通与交际能力”, 78%学生缺乏“企业运作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 90%的学生缺乏融资、经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也说明了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创业动机。在校期间, 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虽然学校加入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 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学校必须加快完善大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的步伐。

(四) 学生自身的“创业处境”

与社会其他群体不同,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尤其是在校生。学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校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街, 而租金及水电费只是象征性的收取, 而学生的处境呢?53%的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38%的学生认为“怕创业失败”——自信心不足, 心理素质不够强;4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脉关系”——找不到合适的货源, 造成商品成本太高;18%的学生认为“家人不会支持”——学生本质上是消费群体, 没有家人支持, 创业只能是梦。在校内创业, 学校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 而“消费者”这个身份本身, 已经限制了学生创业的前进步伐。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

我国现今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 尤其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 由于教师团队经验不足, 我们无法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占到20%—30%, 而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不到毕业数的1%。我国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毕业生的首选是报考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这类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 而树立创业精神,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创业是一个“知道、悟道和行道”的过程,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把握创业的科学规律。那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中,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要做的是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而师者, 传到授业解惑也。只有提升教师团队本身的质量,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从而改变学生的观念,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不时的给教师充电, 与时俱进, 掌握最新的学习方法、实践检验方法;多收集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以便给学生做出分析;熟练掌握创业的评估手段, 给学生做出最正确的指导。平时在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 给学生介绍最纯正的创业经历, 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创业中的酸甜苦乐, 以便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从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不足, 这门课程偏向实践, 理论知识必须切合实际运用才能获得认同。

1. 创业课程改进。

创业能力依据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来界定, 我们必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出不同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创业课程必须融合知识、理论依据、实践相结合, 教材编著成通俗易懂, 课堂拥有宽松的环境, 课内生动活泼, 让学生欣然接受。在这门课程之外, 加大企业认知 (校内与校外) 实训的力度,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创业为什么需要团队协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领导力、忍耐力、统筹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在此基础上, 开设GYB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 讲座,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

2. 创业者筛选。

经过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熏陶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和个人创业能力分布图, 从而遴选出初步“创业者”。

3. 创业者“孵化”。

对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SYB (创办你的企业) 培训, 让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从“是什么”, 到“为什么”, 再到“怎么做”, 让学生深刻体会创业的全过程。通过SYB培训, 学生能够掌握怎么删选出自己的创业项目, 通过怎样的方式弥补自己或团队的不足, 怎么预测自己的启动资金和销售, 初步判断自己的“企业”能否生存,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怎么解决。

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仅仅靠理论基础、实训、创业模拟、强化培训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切切实实的实践, 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这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学校的技术支持与实践场所的支撑。

(一) 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起来, 如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让学生体会兴趣的重要性、团队协作能力必要性;如社会实践——体验生活, 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学习用发现和包容的角度看待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事务;如项目园——亲手缔造自己的“孩子”, 品尝自己的“果实”, 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 发现自己的不足处;如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学会展示自己的“企业想法”, 通过比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如校外创业计划大赛——跳出自己的“圈子”, 学会欣赏、学会进取, 比赛现场有投资方, 如果遇到可行的创业计划, 会进行投资。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自行组建创业社团, 以便热衷于创业或有创业倾向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二) 创业基地、创业街、跳蚤市场

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 我们需要付诸实践。创业街完全模拟社会的经营模式, 如果你想创业, 可以通过校内创业计划大赛的筛选而入驻, 学校收取一定的租金和水电费, 店主自负盈亏, 从店面设计、进货、销售、财务等都由创业者自行完成, 入驻周期是一年, 最长不超过两年, 以便校方创业工作的延续开展。跳蚤市场是个自由贸易市场, 可以交换物品, 可以销售自己的物品, 可以作为创业街的促销手段。创业基地在校外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孵化器, 业主的项目必须跟自己的专业相关, 通过校方的遴选后可以入驻, 凡是入驻的项目必须申领公司营业执照, 入驻的前三年有租金优惠, 五年内 (含五年) 必须撤离创业基地, 方便校方创业工作的延续开展。

五、总结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而通过创业教育, 不仅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更能引导学生把创业作为以后就业的一种途径, 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参考文献

[1]李家华, 谢强编著.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8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首先应当厘清“创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区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教育、创造教育的区别,以正确把握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

(一)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两者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观。前者强调“适应性”,服从于已有的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强调“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而言,两种教育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就其重要性来说,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远比就业教育大,应当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格,铸造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锻炼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培育其正确科学的创业心理。所以,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升华和必然结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属于素质教育。

(三)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

学科教育的实质是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它与创业教育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坚实的人文知识是人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和源泉。高职院校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要求,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和学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需要在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养成。

(四)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造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在操作层面上,如动脑、动口、动手,小发明、小制作,或开展思维训练,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而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方法或增减教育内容,重新定位教育功能,意图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盲点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工作盲点,不利于形成真正有效的创业教育职能,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难以真正实现。

(一)创业教育就是创业能力教育,忽视就业观念培育。

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制约着大学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学生毕业吃不上“皇粮”,创业或自谋职业者被当成“不合格的大学生”、“没有真正毕业的大学生”。据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项目42个成员的平均水平。[1]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仅仅花大力气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很多学生具备创业能力但往往对创业做法感到心理障碍。

(二)创业教育就是创业大赛,以赛代育。

当下,为鼓励学生创业,许多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创业指导及创业计划竞赛。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活动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流于形式的教育,不具有可持续性。

(三)创业教育就是常规学习教育,没有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只是开设一些创业课程或讲座,如《创业学》、《创业教育》等选修课、知识讲座。有的学校则是通过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增加实际案例的学习等。这实际仍然停留在理论教育环节,缺乏必要而真实的创业体验。

(四)创业教育就是毕业生的阶段性教育,目的是提高“就业”率。

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是将学生的创业教育安排在毕业年级学生中,或者是学校的整个创业教育舆论氛围对学生造成观念误区:创业课仅仅与毕业生有关。应当明确的是,创业教育虽然其落脚点是促进就业,但其手段和方法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观念转变、创业心智培育等。而这一切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级学习和消化。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借鉴与现实路径

创业教育已成为今天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各国的教育机构及教育学家都在围绕这个主题研究创业教育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总结其创业教育特点、模式,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一)美、印两国创业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1. 创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强。

印度已有超过1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加尔各答管理学院把创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围绕管理科目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有30%的毕业生自我创业。[2]美国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课程分为公选课程与核心课程。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内容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个部分。[3]

2.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样化。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机构种类很多,有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创业家协会,由杰出创业家组成,参与教学,为创业提供资金和捐助;智囊团,由外聘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创业教育提出建议与措施,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创业研究会,召开学术会议,出版论文及相关资料;家庭企业研究所,负责开设家庭企业讲座,举办家庭企业研讨会,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把企业交给下一代。[4]

3. 科学的评价体系。

随着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其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美国学者威斯帕提出了评价创业教育的7个指标: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商业周刊》等杂志也先后对大学创业教育进行年度评估。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运作,增强了学校间的竞争,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盲点,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际经验,笔者提出如下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1. 创业教育首先必须统一教师的培养理念,以树立学生自我创业意识的主动性为标准。

高职高专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被动就业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将自主创业作为人生的追求,将自己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学校要通过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起他们自我创业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欲望,引导学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走自主创业之路,为自己、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2. 开设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与专业常规教育结合起来,保证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靠专业教育来实现。专业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的具体特点,研究和设置一、二、三、四年制的长效性创业课程,从创业理念课到创业实践课,渐次推进;从一般创业技能培养课到行业实际能力需求课,分步实施,保证创业教育的质量。

3. 保证创业课程中的实践课比例,学生创业体验经常化。

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业体验,职业院校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通过校企“联姻”,在大中小各类企业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另外,把创业教育的课堂搬到社会之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创业成功人物的事例,对这些调查得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教导学生如何分析市场结构和需求的能力。

4. 组建校内外创业教育评价机构,评价和指导创业教育成效。

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应当在相关部门设置创业教育评价工作机制。如科研机构负责对创业教育承担教师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考评,从数量到质量,特别是学术论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组织人事部门可以定期收集和整理毕业校友的创业信息,这是对创业教育成效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建立校外的评价系统。由学校牵头,校友自发成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顾问团,定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成立家长联谊会,加强联系,对学生的创业心理塑造提出整改意见。

摘要: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教育、创造教育, 有其自身的内涵。本文分析和列举当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盲点, 解读和借鉴美、印两国创业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路径:一是统一教师的培养理念, 以树立学生自我创业意识的主动性为标准;二是开设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 把创业教育与专业常规教育结合起来;三是保证创业课程中的实践课比例, 使学生创业体验经常化;四是组建校内外创业教育评价机构, 评价和指导创业教育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创业教育亟待加强.中国教育报, 2005-7-20.

[2]易红郡, 王晨曦.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2) .

[3]陈浩凯, 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创业教育的对策.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 .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9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各高校或自己建立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和经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学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没有建立统一的机构统一领导、负责协调、监督,各职能部门多头领导,二级院(系)没能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作用,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的教育内容相脱离、与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脱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脱离,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创新创业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建立统一领导机构,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系)的主体作用

学院要充分认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建立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应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各部门通力合作,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系)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统一的规划,形成学院统筹,部门负责,全院师生互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凝聚巨大合力。

2.2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将《创新思维》《、创业案例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对某些课程进行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例如,把社会实践教育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相整合,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把社会实践教育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整合,使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择业、就业和创业做好思想准备。改革后的课程相互渗透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共享和节约课程资源,创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融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教师中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各教学环节所规定的时间,明确各环节的教学目标。专业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安排学生进入教学实验室(实训室),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2.3 建立创新创业科研平台

学院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科研活动,为学生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不但能检验和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研素养和吃苦耐劳作风,激发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的兴趣,每年高校都有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科研课题,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团队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会明显增强。

2.4 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1)建立先进的现代化校内实验室、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按照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建设专业类、综合类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场地要尽可能与企业现场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力求在较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构建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学校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学生在企业实习必须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能同时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2.5 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应提高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安排到教学方案中,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并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地创新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把学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在校内外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院计划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2.6 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倡导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设计过程。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进修,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从社会各界聘请一些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2.7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

(1)做好各种形式的宣传、交流活动。通过报刊、广播、校园网络、海报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新政策、措施,高校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措施;宣传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术报告、科技交流活动、创新创业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举办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创新创效创业”和“职业规划”等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大赛活动,通过竞赛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善于实践、不断创新的校园风气。

(3)建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制度。例如,对参加全国创新创效创业竞赛(或各类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社会实践、发表论文、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果均可获得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对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给予奖励。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是高校教改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统一领导,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建立创新创业科研平台;加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国务院办公厅,2015-5-13.

[2]汤佳乐,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3]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3).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10

针对我国将要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战略,高等学校所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模式。这样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往往是要求高等学校,在完善好自身的知识性的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对于在校的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创新理念的传授,让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创新和创业的理念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的知识领域中尝试新的工作。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讲究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时候就能够树立起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知识。针对这样的一种办学的趋势,创新和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未来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2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2.1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能够有效的促进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将以往的高等学校的知识型的传播教学,转变成了当前的对于人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的。同时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衡量其合格与否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够达到自我完善的标准。高等学校举行的创新船业教育能够使得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达到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

2.2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往往都是根据高等学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需求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时候就能够树立起一种创新的意识和一种创业的理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理念才能够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知道现实中的老板和现实中的人才需求是什么样子的。目前,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企业家出来,或者说是多少个科学家出来,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拥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使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好形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扩招的影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高等学校的面前。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大学生起到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而且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提升高等学校自身的竞争力,让高等学校能够在当前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哪个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得好,效果明显就能够促进高(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27页)等学校的优势的脱颖而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高等学校完善自我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3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3.1 转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等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面往往受到以往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不是很注重对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的培养,而往往是培养出来适合某一个岗位需要的人才,这样的话将会导致人才使用的浪费现象。所以说高等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根据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机制、内容和管理运行上的改革和创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更新学生就业观,确立正确的创业观

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出来。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作用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往往是苛刻的,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一种崭新的创业的就业观念,摒弃以往的就业理念,要充分地认识到,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坚韧不拔、勇于冒险开拓的创业精神和相应的创业的能力,只有大学生自觉地配合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转变教师教学观,树立培养创业人才的观念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创业教育观,要从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单项的就业教育中转变为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的创新型的创业教育,让教师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好突破口,让教师积极地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让自己的思维和教学水平处于不被社会所淘汰的状态下面。要树立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观。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教育,还要注重课外的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一定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使有的学生创业没有能够成功,但是学生通过自身创业的经历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创业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竞争力,还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家提倡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针对这样的一种形式,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期望能够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霍丽洋,焦阳,赵婷婷,吴晓岚.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华章,2010(23).

[2]褚庆成.高等院校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04-06.

[3]周敏丹.对高校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

[4]黄文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基于江西省A学院的调查[J].江西科学,2012(4).

[5]赵莉.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4).

[6]邱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就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010-02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的概念比较丰富,要解释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从字面上来看,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它意味着改革,意味着变化;二是创业,具体来说就是指创立自己的事业,体现的是一种开拓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而当这两种因素相遇以后就碰撞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就基本情况来看是比较丰富的。在业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单方面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显然这种理解比较单一,而另一种则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显然,我们所采用的理解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二者的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从理念到实践上的切实的融合。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知识与科技要素的作用日益显著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在工作岗位与事业方面的创造性的理念与能力的教育。它强调的是受教育者能够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在新世纪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将自身事业发展的实践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能够在自己的就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事业上拥有强大的进取开拓精神。

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而在中国得到真正的认可并付诸实践是在1998年。这一年国家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这份文件中具体提出了“加强对学生较适合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随后就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中国一流高等学府对国家的这一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响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新世纪以来国家更是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育培训”,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对近百所高校的两百多位教师进行了培训。而后又实施了《大学生KBA创业基础》这一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所有学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信息。后来更是将社会市场运转与企业发展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生也大都对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来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基本理念缺乏、教育与人才培养不相符合、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阻碍下,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就业形势分析

3.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国大学生自产生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分配工作的模式中,一直对就业能力存在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遭遇了很大的危机,由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从危机中不断成长成熟。对就业能力最基础的理解就是求职者对工作的获得和保持的能力。也就是说劳动力在生产市场中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在这个位置上前进与发展的能力。这种所谓的位置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需求:自身和社会。对自身来说就是要在符合自己的就业目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对社会来说就是就业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地指向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效益与生产动力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保障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能力。

3.2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这些年一直比较悲观。首先,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并不是一帆风顺,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紧缩期,在之后甚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发展都处在一个紧缩的阶段,整体的就业环境并不优良。其次,高校自发展以来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也给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另外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眼高手低”这一实际问题并未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还将存在相当一段长时间。最后整个就业市场并不完善,就业渠道有限,就业信息的交换不及时。对大学生就业来说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对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障碍。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在前面一直强调过一种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不良状况的有效途径。接下来我们就从具体方面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能够从观念上改变大学生就业方面一些障碍性因素。具体来说就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大学生作为正在迅速壮大的年轻人群体,有着相当程度的积极性与进取性,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引导,使大学生的能力与才华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实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这样一种刺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体上减少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其次,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是面向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所必需的。创新意识与管理能力的缺失一直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对这一方面的弥补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所具备的较高专业知识与技能上。从以往的教育实践来看,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是相当丰厚的,而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十分有限。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激发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这种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会更具备时效性与适应性,更能够满足市场运行的需求与需要。

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建议

我们在前面已经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部分将从改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国家的教育大环境来看,要不断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缺乏,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通过教育上的改革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予以支持,从办学主体方面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次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需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环境,能够体会到当代经济发展的强烈竞争氛围,不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身的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也是现在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篇12

日前, 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创业周峰会上, 就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与有关部门表示要继续“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将创业视为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创业必须发挥大学生的力量”等。不同的是, 大多数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们对于学生创业的热情并不高。因此, 如何正确引导毕业生创业是一项值得全社会、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就业能力概述

1. 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 (employability)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英国, 其内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实现潜能的过程。如英国著名学者Lee Harvey认为, 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要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还有学者认为, 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最初就业的能力, 也是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2. 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般认为,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 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基础实践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获取知识、表达、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 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从上述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 就业能力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 能够实现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且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以创业促就业”就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如英国政府就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创业文化氛围以及支持体系。

二、开展创业能力教育的必要性

1. 创业能力的构成因素

创业能力是指一个人或是团体创业所具有的能力, 涉及到人力资源、资金、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 具体来说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品质等素质, 是多种素质构成的综合素养。

2. 建立创业评价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的评估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机构调查、审核分析与评估得出评估报告、高校反馈、评估报告定稿, 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的有效性[1]。

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创业能力就必须加大力度改革目前对大学的评价体系与指标, 把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作为对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只有设定一定的创业率来要求高职院校, 才能有效引导高职院校从就业、择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出路。要完善各种机制, 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创业, 培养更多会创业的青年, 这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要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 例如通过基金会、项目资助等形式加大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扶持。

资料表明, 平均1个成功创业者至少能创造出3个就业岗位。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言, 支持创业的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根据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 全国正在孵化的创业企业有6500家, 从业人数将近100万人, 其中8成以上为大学毕业生;2000多个大学生创业基地, 总面积超过330万平方米。

3. 创业的艰辛与心理特质

创业教育就要使大学生明白:创业其实必须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 承担相应的财务、精神和社会风险, 当然也获得了相应的金钱回报、个人满足和独立自主。创业是创造具有“更多价值的”新事物的过程。它需要贡献必要的时间, 付出极大的努力。对于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创业过程不但充满了激情、艰辛、挫折、忧虑、痛苦和徘徊, 而且还需要付出坚定、坚持不懈的努力, 当然, 渐进的成功也将带来无穷的欢乐与分享不尽的幸福。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文献表明, 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以下心理特质:成就动机、内控倾向、风险承担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意识等, 大学生创业者也不例外[2]。

三、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关系

1. 就业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和

就业与创业教育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创业其实就是对就业的全面促进。首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课程, 让大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系列课程应系统地阐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力求全面准确地贯彻和体现我国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介绍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新内容和新做法。

2. 师资欠缺与解决办法

目前, 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重点教学岗位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很难保证大众化过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学历层次偏低, 远低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 更低于国外同类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3]。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 以适应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提高高职院校现有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 聘请企业中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培养和引进职业咨询师, 把就业与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个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去。

3. 理念创新和形式多样

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 把以创业基础知识系统传授为主的第一课堂教学与创业讲座、竞赛活动等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形成以专业为依托, 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4]。通过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教育活动形式, 转变旧的教育理念, 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让大学生有意识、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 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是工作成就的创新者。

四、理性看待创业能力教育

1. 创业能力教育的本质

从广义上讲, 创业能力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从本质上讲, 创业能力教育就是指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即培养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 是一种进取型的就业教育, 它是一种培养开创性的人并使之在未来的职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好的适应力的教育。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 成就最大与成就最小的人之间, 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 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有进取心、有坚持性、有百折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和性格品质[5]。

当前, 许多高职院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办创业知识讲座和培训, 企业以各种名义举行创业竞赛等。尽管这些年国家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 对创业的指导也越来越细, 但真正在毕业后就选择直接创业的大学生在所有应届毕业生里的比重连1%都不到。其实, 并非大学生热情不高, 恰恰证明他们更加理性了。大学生创业其实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准备过程, 还有社会是否存在着一种成熟的创业氛围。从某些专业方面来说, 大学生创业的要求远低于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2. 培养创业精神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 再加上舆论对创业成功的个案不遗余力地宣传, 这些也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某些误导。鼓励大学生有创业精神是完全可以的, 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否合适就另当别论了。相对于欧美成熟的教育体系, 中国从小的“唯分数论”, 根本无法要求学生到临近毕业时, 都即刻拥有成熟的商业知识和创业计划。以美国为例, 他们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执行力、团队精神和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而我国大多数教师、家长更在意地是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 全校排名第几。

3. 大学生创业“软肋”众多

大学毕业生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是大学生创业的“软肋”所在。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受本专业知识所限, 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等相关知识和经验。如果创业的是理科生, 在财务、企划、管理、文案等方面先天不足, 而文科生创业则又相对缺乏一定的技术背景, 影响创业的成功率。此外, 还要克服品格病毒 (不公正、无礼、无信、不忠诚、懦弱等) [6], 否则将会失去团队和客户。

不可否认, 随着现代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增多, 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确实有所提高, 在创业一切顺利时能够起主导作用, 但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问题时, 他们的抵御和化解风险能力、适应能力等内在能力马上就显得比较薄弱, 表现为临事慌乱、不知所措、遇难则止、知难而退, 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五、大学生创业者需了解创业的层次

1. 创业的层次

在创业前应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层次, 即4个阶段:生存阶段:以产品和技术来占领市场, 有想法 (点子) 会搞关系 (销售) ;公司化阶段:创业者的思维从想法提升到思考的高度, 规范管理来增加企业效益, 依靠渠道来完成公司的销售, 初步形成团队;集团化阶段:整个集团和子公司形成了系统平台, 具有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依靠一个个团队并通过系统平台来完成管理, 由人治变成公司治理, 销售变成营销, 区域性渠道转变成一个个地区性的网络, 从而形成系统;集团总部阶段:这是一种无国界的经营俗称跨国公司, 集团总部的系统平台和各子集团的运营系统形成一种体系, 集团总部依靠一种可跨越行业边界的无边界核心竞争力 (软实力) , 子集团形成行业核心竞争力 (硬实力) 追求和达到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2. 大学生创业前景广阔

当前, “草根创业时代”可以用来反映出目前社会的整体状态。“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人创业故事正在不断变换着各种花样呈现出来:安徽农民在上海开起了馒头连锁店叫板洋快餐, 东北农民研制“玉米特强粉”企业资产已达5000万元, 还有卖扁豆卖成“大王”的, 做印花布拿到奥运会订单的, 卖臭豆腐干卖到酒吧里引领饮食时尚……与他们相比, 大学生创业应更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之一, 两者是“属”与“种”的关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高职院校只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其生存发展计划, 主动地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 强调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传授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这样才能符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 调动他们主动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浩凯, 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创业教育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9) :46-47.

[2]李莉丽, 龙希利.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116.

[3]宋建军.浅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4) :65.

[4]柴旭东.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大学创业教育比较[J].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2009 (1) :87-88.

[5]樊铮钰.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3) :58-59.

上一篇:科技文体翻译特点下一篇: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