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乡创业(通用13篇)
大学生回乡创业 篇1
大学生回乡创业
在镇原县孟坝镇工业园区,新建的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格外引人关注,这个合作社以养驴为业,创办者吴鹏是一名“80后”大学生。
提起吴鹏,孟坝镇赵咀村的乡亲们评价很一致:“能吃苦,有主见。”
,家境困窘的吴鹏考上了湖南衡阳工业职工大学。毕业后,他被推荐到深圳先进微电子有限公司任助理机械工程师,年薪5万元。,吴鹏被江苏常发集团选聘担任产品研发部副部长,年薪达到15万元。
在常发集团工作期间,吴鹏发现山东省许多村镇养殖业比较发达,效益非常好。
“山东农村和我们村的`情况很相似,人家能把养殖产业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行?”,吴鹏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吴鹏在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和考察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家乡搞牛、羊、驴规模化养殖,带动乡亲们致富。(转5版)
(接1版)通过与孟坝镇党委书记耿勤学衔接沟通后,他决定选择“庆阳驴”作为自己的养殖产业,在家乡搞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3月,吴鹏带着全部积蓄返回家乡。
回到村里,吴鹏开始着手场地选址、设施修建等前期工作。妻子李燕燕和父亲则在承包来的30亩地里覆地膜、种玉米、种草。在新疆经营车辆运输的吴旭弘看到哥哥决心这么大,毅然卖掉了车辆,举家返回家乡,与哥哥一同创业。
205月,镇原县亨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注册并开工建设,4个月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养殖场出现在孟坝镇工业园区。
目前,吴鹏的合作社已购进适应性强、药用价值高的“庆阳驴”170头,储备饲草100多吨。一个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正在激情上演……
大学生回乡创业 篇2
杨大可这样做并非一时冲动。大学4年, 学习应用电子专业的他一直阅读种植果树的书籍, 密切关注成都市的水果批发市场和农家乐。看了成都周边农村的新型种植模式, 杨大可内心很不平静:无量村山清水秀, 可村民们不懂得利用资源, 种植模式粗放, 经济效益极低。他因此决定:辞职回乡种果树。
2000年, 杨大可揣着打工半年挣来的5 000多元现金, 和父亲一起去怀化买树苗。当年, 杨大可先后引进了几十个品种试种;第二年, 大果水晶梨试种成功。杨大可随即决定, 承包无量山营盘岭15公顷荒山。“那段时间, 家里每月二三十块钱的电话费缴不起, 理发花两三块钱都嫌贵, 一家人3年没穿过新衣裳。”2002年, 第一批大果水晶梨顺利挂果, 卖出了6万元的价格。2006年7月, 杨大可把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在镇党委的协助下, 杨大可发起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 以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的形式, 与附近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
大学生回乡创业卖挂面 篇3
大学生决意休学创业
杨星在大学里读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他还记得两年前的一天,刚上完大一的他突然告诉同学,自己将休学回家开办挂面厂。“当时班上的同学们大都以为我又在跟他们开玩笑!”杨星说,直到大二上学期开学时,同学们才相信了他说的话。
当时杨星的班主任辅导员廖老师还专门找他谈话,因为杨星是班上的尖子生,长期担任年级长的职务,担心杨星是一时的冲动,于是劝他大学毕业之后再回乡创业也来得及。可是21岁的杨星此时主意已定,他一心只想创业,而且自认为休学的选择没有错。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办理了休学手续,
回到家乡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伏虎镇开始了创业之旅。
借100万搞“规模化生产”
杨星的父母都是南充市南部县伏虎镇的农民,曾在家开设过一个很小的面粉加工作坊,但因经营不善,作坊的发展始终未能取得突破,甚至还出现了亏损的现象。“这样的小作坊,肯定赚不到钱,回去我要做的是规模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赚到钱。”杨星说,但是当时资金成了摆在他眼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他需要100万元!
最终,在杨星他父母的多次努力下,他从亲戚家借款100万元引进技术设备,将自家原有的仅3人的小面条作坊改造成了技术先进的面条加工厂。年轻气盛的杨星一心想将自己的事业做大,一开始他就将自己的创业起点定得比一般人高。
“许三多”支撑他进行到底
“我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由于当时请不起搬运工,出去送货都是自己扛包。我记得有一次下雨的时候。货车陷在山坡路上走不了,10多吨的货物又不能淋湿,于是我和司机就下来扛,先将货物一袋袋的抬到山坡上,最后推车上山。”杨星说,还有一次,刚引进的新设备出了故障,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干脆就睡在机器旁边,拿装粮食的麻袋当起了被子和床单。一住就是3天。
经过两年的艰辛打拼后,在一次结算中,杨星发现自己赚了200多万元。记者昨日在杨星的挂面厂看到,该厂已初具规模,厂房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当地人说,面条主要销售到德阳、绵阳、昆明、攀枝花等地。
采访中,杨星对记者提到他最喜欢“许三多”,杨说:“就是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我支撑到了最后的成功!”
商标被侵权决心重返校园充电
南充市伏虎镇的李副镇长告诉记者,杨星的挂面厂在当地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该镇粮食的销售,据初步估计,每年能使这个15000农业人口的乡镇人均收入增加200元左右,还吸收了60多名农民工就业,已经成为该镇的支柱企业之一。
另据南充市南部县工商局商标管理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挂面厂的商标品牌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优势。
“我这次是专门回学校来充电的”!杨星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发现市场上出现一些打着自己商标却质量极差的面条,但是他明知自己的商标被侵权却不知道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咨询了在大学里读法律系的高中同学后才将不法厂家告上了法庭。杨星说,就是这次商标被侵权的经历。刺激他决心重返校园充电。
“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是我业务最忙的时候,发货之类的,如果住在寝室里,会影响同学们睡觉。”杨星告诉记者,基于这个原因,他打算在学校附近租房住,还准备买辆车。方便在重庆的学习和生活。
点评
社会学专家谭刚强表示。杨星的例子说明了大学尽管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终究是一个目前学知识最好的地方。以前杨星休学去创业,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如今他又重返学校,从以前的要我学。到现在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杨星的例子给那些存有“我看不起大学”观点的学生一记响亮的耳光,随着大学教学水平的逐渐提高,这种休学创业后重返学校充电的例子会越来越多。
大学生回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篇4
大学生回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占xx,今年28岁,共青团员,毕业于江西旅商大学经济管理系。家住xx省xx市xx县,作为新农村建设生力军的一员,能够在这里选拨为乡村好青年既感到荣幸和激动,更感到责任重大。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祖上以来都是渔民,从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一家销售管理公司任职,现在重提这份工作感觉压力确实很大,但我还是坚持了五年,在当初的就业过程中我就想到创业,再细想这个社会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当自己在这样的困惑中琢磨很久时,想想自己是渔民来自农村,又得知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使我回乡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
选择回乡创业去建设可爱的家乡,更是有一种感恩的情怀,2012年,我选择了原生态水产品加工,销售及出口,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近600万建立了我县最大的集水产养殖,鲜货,冷藏及急冻为一体的功能型合作社,主要养殖青虾,棍子鱼,毛刀(长江刀鱼一种类)餐条和鲤鱼,主要加工虾仁,鲤鱼干,野生云鱼等。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湖北,黑龙江,山东和内蒙古。占地面积50余亩,员工158人其中专业生产管理人员23人,是一支管理及生产的专业团队。我们的理念是把鄱阳湖真正的绿色原生态产品输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让广大消费者食用无污染更无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绿色产品,所以原生态是我们理念经营的重中之重。2013年我们正式投产营运,在运作过程中我们考虑最大的问题是和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商就资源如何分配问题,让渔民如何赚的更多让他们更加有积极性,更加牢固我们的合作关系。在这良好合作的框架下2013年我们的生产销售额达到近978万,各项生产计划和销售任务基本完成。在合作社全体员工努力下,员工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这更是奠定了我们今后在不断发展强大和行业影响力加下坚实的基础。
汪旭:武大学生跨界创业回乡养猪 篇5
10年攒下300万元
一米六几的个头,直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精致的细黑边眼镜,修身西服里白色衬衣袖口下露出骨节分明的一双手。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清秀的男人,内心却潜藏着一股常人所不及的韧劲。
汪旭是湖北麻城阎家河镇人,这里地处大别山余脉山区,生活条件艰苦。父母对他和妹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和妹妹读大学时,村里人都盖起了楼房,唯独我家还是平房。”上高中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每月200元的生活费根本就吃不饱。可能我的个子不高,与那时候营养不良有关吧。”他开玩笑地说道。
1998年,汪旭在经历了每晚不学到11点不睡觉的苦读后,不负众望考上武汉大学。志愿填报法律系的他,被调剂到历史专业。“历史学得越多,发现本应客观的历史竟然被世俗化。比如说一些旅游景点,为了现实经济效益,愣要牵扯甚至改变历史事实。”因此,他对探究社会本质的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里旁听的哲学课比上历史课还多”。“学过历史、研究过哲学后,对批判现实融入思考的摇滚、重金属音乐疯狂着迷。”出生于1979年的他,在老同学们眼里显得特别有个性。
这种个性也延续到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2002年毕业时,他与一个做机械工程的师兄来往密切,开始对机械自动化产生了兴趣,好学的他愣是自学了相关知识,随后进入了这一行,干起了电气自动化销售。
文科出身从事自动化行业,知识背景上的跨度是巨大的。然而更大的困难在于,他略带书生气的性格和销售工作所要求的“八面玲珑”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因为不愿意妥协,太讲原则,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痛苦的自我斗争中,他用了4年时间适应并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源。2006年底,和几个朋友合伙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为企业、工厂、科研院所提供自动化控制元件,他是大股东。
汪旭坦言自己很幸运,首次创业似乎还算顺利。“竞争肯定是有,但不把销售业务当作最终目的,不会为了业务去迎合一些人做违背原则的事。”他在公司成立之初,对内所有财务公开独立,主动解决员工社保等福利问题,对进公司的哪怕是应届毕业生,都实行股份开放制。“公司就是一个开放平台,大家一起做事才快乐,公司也才能发展顺利。”也正因如此,汪旭的公司从2006年销售额几百万元,到2010年达到2000多万元。2012年,他个人攒下300多万元的身家。
返乡逐梦
重回大别山
再次跨界土法养猪
“销售业务开展的核心是和人的勾兑,需要不停地揣摩各色人等的心思。”汪旭说,在长时间的经营中自己逐渐感到些许厌倦。频繁的应酬、宴请,也会让人慢慢变得浮躁。于是,2012年底,他便开始寻思转行。“不如干些有意义、实实在在的事,投入和收获都是看得见的。”
他喜欢踢足球,有一次和球友出去玩,大家无意中提起,现在出去玩,即使到农家乐,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了,“肉没肉味,菜没菜味”。回忆起小时候眼巴巴盼来的一块猪肉香,汪旭默默地作了个决定――回农村养猪。为此,他还定下了品牌名称――“小时候”。“任性”的他开始了二次跨界。
对农村人来说,死一头猪的损失是莫大的灾难。但是,初回老家麻城喂猪的汪旭每年要损失三十几头猪,相当于总出栏量的10%以上,被周围很多养殖户当成了“反面教材”。
“一般一头母猪一年下一到两窝猪崽,产下来后40天左右下产床,猪崽大小就有了差异。再喂养一两个月,发现有些猪是怎么喂都不长的,这些掉队的猪仔就要被淘汰掉。这种光吃食不长肉的猪叫僵猪。”汪旭介绍。
除了在品种上选择本地黑土猪外,他在喂养方法上也采用小时候农村养年猪的方法:将猪圈建在高山上少受污染,给猪喂米粮、红薯、南瓜和菜叶,猪生病了宁愿看着猪死掉也不愿意打含抗生素的针剂。因此,猪的成长周期相对缓慢,最快的也得11个月才能出栏,“很多人在喜欢我们猪肉香味的同时也会感觉肥肉比较多,也因为不冷冻处理,导致大家在视觉上觉得我们土猪肉的五花肉层次不太分明、不好看。其实从品种开始,你选择了土种,就得接受它长势慢,肥肉多;不喂激素饲料,不仅仅是出栏周期从140天左右变为320天,还面临存活率更低,折损率更高的结果;不打抗生素,有些重病猪就无法彻底根治,只能淘汰。”
4年时间里,汪旭修建了猪舍,修通了上山的山路,为了接待武汉过去的朋友,修建了一栋楼房,为了消化猪粪修了小水库养鱼,还种上了蔬菜用于免费赠送给订购猪肉的客户。
目前农场采用的是预接单的模式。每周四凌晨屠宰土猪,将分割好的肉送到位于光谷总部国际的“时光漫步”门店,“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过凌晨两三点的夜风吹来的感觉,而这是我的常态。”汪旭说。
基地存栏1000多头猪,40多只羊和100多只土鸡。这些,就是他花光300万元换回的成果。
尽管如此,他仍然“叛逆”。“反对过度包装,不走酒店渠道。”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系终端零售客户。他建立了名为“猪猪侠”的微信群,不定期带客户们去麻城基地体验乡村生活,认养自己的菜地,订购猪肉送土法种植的蔬菜、鸡蛋。
和开电气公司一样,目前已完成基地建设的汪旭,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寻找合伙人的重心上来。未来,他计划打造自己的生态猪肉品牌,实现自己回归乡村的梦想。
跳出农门再返乡创业更看重追寻什么
汪旭从麻城农村考进武汉大学,毕业后开电气自动化元器件公司,仅用10年就赚到了300万元,可谓挖到了第一桶金。然而,他却在跳出“农门”后又回乡养猪,花光了这笔巨资,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王军,汪旭的武大校友,开有电力设备供应公司。他目睹了汪旭改行养猪这三年。在汪旭资金紧张的时候,他也投了一点钱。他看中的是汪旭的眼光,他认为汪旭有理想,目标清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有点曲折”。
王军说,汪旭这三年投入基础建设较大,收益几乎为零,即便目前零星地卖点猪肉,除开费用,只能保本,目的是想朋友圈子试试反应。目前汪旭的微信群迅速增加到200人,大都是这股“猪肉香”引来的,下一步将上市场化的营销手段,同时吸引合伙人和风投加入。
彭阳,汪旭的发小,目前在武汉邮科院做基层经理。同样出身麻城农村的他说,他能够接受汪旭返乡养猪这件事。
彭阳说,他所从事的通信行业可能比汪旭以前干的电气行业更赚钱,他身边有一些干得很好的同行,有的还是“海龟”,可能比汪旭更有钱,但他们也回农村创业了。他们看中的,其实跟汪旭一样,是生态农业,“这是一种趋势”。
彭阳认为,目前农村的种植、养殖基本是同质化的,而汪旭想打造的“小时候”品牌猪肉,将满足人们对猪肉的差异化定制需求。
而汪旭回应说,做农业和做销售业务不一样,你多投入一点就会有体现,产值取决于付出。“这三年来,我一点点地看着农场从无到有,从一片荒山到现在初具规模,这种满足感让我觉得很值得。”
土法养猪是赚还是亏还是市场说了算
汪旭的努力正在逐渐获得武汉市民的认可。
熊翼,是一位37岁的家庭主妇,加入了汪旭的微信群,每个月都要订购几回猪排、猪肝和猪血,每次送货到家都已切好,做菜很方便,家里人也越来越喜欢。而价格,她也能接受,跟超市里卖的中粮、家佳康的猪肉,高不了多少。
部分武汉人消费口味的变化,远在麻城的传统养殖户并不清楚。
汪旭在麻城注册了两家公司,一家是“麻城市小时候农场专业合作社”,另一家是“湖北宜耕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冲着生态绿色初衷,除了品种上选择黑土猪外,他用米糠、红薯、南瓜等粗粮喂养,猪哪怕是病死也不愿用抗生素。
这些举动,在当地追求出栏率、出肉率的普通养殖户眼里,曾被当作笑话传播。三年过去了,这些养殖户对他的态度开始变得复杂。
“作为吃肉的消费者,我们完全赞同他的做法。”这些养殖户曾私下里给汪旭算了一笔账:“我们喂两茬猪出栏,他只能喂一茬。一头220斤左右的毛猪,我们卖给贩子的价格9元多一斤,而他能够精细屠宰分割,以一斤二三十元的价格卖到城里,这点让我们很佩服。”一些养殖户表示,“如果真的有市场需求,我们也愿意那样养”。
可见,两种养猪方式的冲突,不仅有观念上的碰撞,也是信息掌握不对称的必然结果。
★ 创业路上可能遇到的五大坑
★ 回乡偶书学生作文700字
★ 学生创业计划书
★ 职业学生创业论文
★ 三十个可能导致创业失败的教训,你中了吗?
★ 中学学生创业励志语
★ 中职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 大学生回乡创业一年 20万变300万 惊人的绵阳速度
★ 作为学生应该为创业做哪些准备
大学生回乡创业 篇6
厂房租金暂免,员工上下班专车接送,中午在单位吃食堂,晚上在学校住集体宿舍……这些实打实的服务,为的是一家20万元起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一系列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让绵阳市凌洋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三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喜不自禁:“在绵阳创业,感受到的是朋友般的关怀和深圳般的办事效率。”
20万元的抉择
办公桌上,堆放整齐的文件旁是厚厚的学术书籍,液晶电脑前是一张年轻的脸庞。凌洋科技总经理何韬侃侃而谈。“我们3个是校友,都在绵阳读的大学,毕业后都去了深圳发展。”
包括何韬在内,公司执行董事李科和公司创业合伙人张天然从西科大毕业后,开始了在深圳的打拼。此时,沿海企业正向西部转移,特别是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暖风,让这群羽翼渐丰的年轻人萌生了创业干事的想法。
2011年初,三人开始在深圳、佛山、广州寻找机会。然而,怀揣20万元本钱的他们频频被拒之门外。
在外考察的失利,让三个四川老乡毅然决定回川创业。
他们等先后前往成都、乐山考察。在一次师生聚会时,他们在老师的推荐下,决定前往科创园区了解情况。
“这里有没有工业三相动力用电?”在灵创科技园考察后,何韬向负责介绍情况的科创园区创业中心主任郑晓燕抛出了这个问题。对方如实回答:“目前还不具备条件。”
出人意料的是,7天后,郑晓燕打来电话说:“灵创科技园新牵了一组三相动力电缆。”
一句不经意的提问,对方竟如此用心,这让几位创业者下定了决心:到绵阳发展。
实实在在的服务
介绍优惠政策毫不虚夸;入园企业拼搏实干;政府服务实实在在……入驻灵创科技园后,何韬和伙伴们通过认真观察和亲身实践,再次印证了之前的正确选择。
而除了解决工业三相动力用电的问题,一个启动资金紧缺但各方投入颇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需要的支持和扶持实在太多。自2011年8月23日公司成立以来,科创园区坚持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不仅为入驻灵创科技园的企业配备了专用大巴,还根据各个企业员工的居住区域,专门规划了一条行车路线,做到了上下班到家门口接送。
一次,几位员工向何韬诉苦,公司距生活区较远,吃饭既耽误时间价格又高。同时,大家的住宿也十分不便。何韬随即向科创园区反映情况,在园区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下,位于公司附近的灵创学校同意以低廉的价格向凌洋科技公司职工提供两间宿舍,并接受灵创科技园内入驻企业员工在该校食堂就餐。
在绵阳创业期间,何韬所在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功申请了2011年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以及科创园区大学生创业补贴。同时,该公司的厂房租金也被暂免了。
“在绵阳创业后,先后有8名在深圳工作的四川老乡加入公司,大家都感到绵阳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一点也不亚于沿海城市。”何韬对我市投资环境赞不绝口,“这些热情周到、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我们感到踏实!”
惊人的绵阳速度
隆冬时节,寒气习习,位于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第一期内的凌洋科技有限公司却是一派忙碌的场景。
“以前在老办公场地,两台柜式空调开足马力都难以满足生产环境。”何韬说,今年9月,公司搬入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第一期。由于新办公大楼统一使用中央空调,出风口更多、室内温度更均匀,生产环境达到了产品的最好条件。
在何韬看来,到孵化大楼集中办公,解决了小企业启动资金紧张和办公场地选择方面的窘境,大力提升了在孵企业的办公条件和对外形象;更重要的是,行政、金融、人才服务等机构集中入驻,方便了企业咨询办事;此外,入驻的被孵化企业均是国内知名实干型企业,将有效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良性竞争。
从20万元启动资金到注册资本100万元,从最初5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为现在2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场所,从去年80万元的销售收入到今年的300万元销售收入,从最初的10位员工到如今的60余人……短短一年多时间,何韬等回乡大学生在绵阳这块广袤的热土上创造了惊人的绵阳速度,书写了创业干事、丰富人生、回报家乡的精彩篇章。
如今,何韬的回乡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成为新时期绵阳创业的榜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来绵创业。
打工学习两不误回乡创业终成功 篇7
在这之后的第四天,县工作队根据对口的鸡西市劳务需求方对劳动人员需要,派出金相燮等五个人到鸡西市的一家面包厂打工。由于他工作卖力,面包厂的经理认为他不仅可以做搬运打杂的零活,还可以试试去做面包,这样他又有机会学习面包的制作了,工资也由原来的每月500元升到了700元。为了做好面包,他向带他的面包师傅认真学习,闲暇时就到旧书摊找有关面点的制作书籍,回到住处不断学习,并在面包生产车间反复试制。半年后他做出的面包种类比师傅做的要多,面包的口感比师傅做出的还要好还要香,他的工资也由原来的每月700元升到了1 600元,成为了真正的面包师。
为了多挣钱,他发现饶河并没有大规模生产面包的厂子,在各个商店里也很难找到本地生产的面包,回到鸡西后,经过一番思量,他决定辞职回乡自己开一家面包厂,面包厂的经理许诺加薪,想以此挽留,他却婉言谢绝了。拿着开到手上的工钱,他回到了饶河,在县里二水源路边租了一间不大却干净的小屋,向亲人朋友再次借来资金,生产出第一炉面包,他和妻子一边做一边出去找买家,因为质量好、价格低,很快他家的面包就打开了销路。原来的小作坊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用了一年时间,他不仅还上了新老债务,还用回笼的资金建起了自己的面包厂,规模上来了,效益也上来了,他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他安排了村里十几人,体检合格后到厂里工作,手把手地教他们做面包。
如今,通过三年的打拼,这个中年汉子已经拥有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厂房、面点运送卡车2辆,自己住上了宽敞的大砖房,盘算一下固定资产,他笑了,保守的说也有80来万吧。厂子每年为工人开支6万多元,年上缴税金过万元,生产的面包不只是供应县内,还卖到了大兴农场、红旗岭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二农场等地。
回乡创业,空间迁徙和知识融合 篇8
对于大学生,这种机会意味着空间上的迁徙。
选择就业目的地时,很多大学生对于北上广一线城市趋之若鹜,这无疑会加剧一线城市的竞争,同时也有可能埋没人才。城镇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创业空间,比如,现代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将会在城镇化中得到发展。在这里报道的三个典型故事中,3位主角抓住机遇,在城市集群,以及围绕它们的县镇中,分别淘到了现代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的金。
清华大学毕业生王可为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回到家乡成都市金堂县隆盛镇,承包2000亩土地,创建天慈现代农业园,经营两年企业纯利润300万元;黄余迪了解到家乡的泥鳅养殖项目利润高、市场潜力大,毅然从北京辞职,回到家乡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泗洲头镇,先养泥鳅后养黑猪,赔过钱贷过款,起起落落间他没有放弃过,现在他的黑猪养殖红红火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生王偲衡意识到家乡薄弱的环节就是商机,便带着女友回到家乡贵州省毕节市,开办英语培训学校……
对于大学生,这种机会还意味着知识上的融合。
城镇化除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外,第二三产业也不断向城镇聚集。在转移和聚集中,将诞生众多机会。这需要大学生们不但要善于利用知识、技术,还要把知识、技术与当地的情况结合起来,找到就业创业的机会。
在王偲衡的眼中,小城镇创业并不意味着把北上广的模式复制粘贴过来就万事大吉,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地情”,需要一一融入英语培训学校的推广、教学等各个方面;黄余迪发现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集聚程度的提高与产业分工的细化,生产性服务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他便走高端农产品线路,建品牌、抓特色、保质量、开设连锁专卖;王可为认为大学生可以抓住新兴的家庭农场概念,与专业农户合作克服自身短板,并以接受信息快、拥有农业技术、开拓销售渠道的能力,开创新型创业就业模式……
空间迁徙和知识融合,这是大学生在城镇化就业创业过程中将呈现的两大特征,也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就业创业潮。它们也许能给纠结“北上广”的大学生们指明方向——留在北上广,担心工作、生活成本高,发展空间有限;逃离北上广,又担心水土不服,没有施展的机会。城镇化是发展趋势,顺“势”就业创业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一定要牢记:把知识、技术与城镇化就业创业相融合。
回乡创业的感想 篇9
我叫张正军,1969年出生,家庭住址潜山县余井镇黄岭村圹拐组。高中文化程度,多年在外地务工和办厂。2006年响应政府号召回乡投资兴办依丽特制衣有限公司,担任公司经理兼法人代表。
本人2003年在江苏、苏州经营服装厂,主要从事服装加工,用工30多人,年创利润80万元以上,在此期间本人积累了一些办企业的经验,尤其是对服装行业的市场经营模式有所掌握。因为有这样的基础,加上政府号召“凤还巢”2006年我回乡在余井镇开办了依丽特制衣有限公司。
依丽特公司从创办至今一年多来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注册资金56万元。2006年招工50人,2007年增加到70人,并在继续扩招。公司生产经营坚持重质量、讲诚信、守信誉。在借鉴原来本人江苏办厂的经验和江浙发达地区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加工销售网络,一步一个脚印,使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得快速扩大和提高。由于原厂房和设备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生产需要,2007年上半年又投资20多万元,加建了300平方米生产车间,添置和更新了机械设备。
本人回乡创业,本来就是抱着造福乡里,为家乡经济发展出力的信念,公司录用的工人全部是家乡的农民其中大部分是天明、松岭等山区穷困村人,他(她)们进公司后,一个月平均工资超过一千元,年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一人进了厂,全家奔小康”这话一点不夸张,尤其是较贫困的山区村工人进公司家庭经济境况得到彻底改善,这样的例子在依丽特不是少数。
随着依丽特规模的逐步扩大,对家乡的贡献也随之一步一个台阶,在增加税收的同时,当地用工工人的收入亦提高,预计2007年依丽特支付工人工资款将超过90万元。
本人有信心和回乡创业者携手同心,为家乡经济发展和改变面貌做出更大贡献,我立志将企业扎根家乡,将依丽特公司做大做强。
潜山县依丽特制衣公司
张
正
回乡创业者调研报告 篇10
市环保局驻村工作组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所在村的概况
掇刀区白庙街办江山村地处荆门城区东郊城乡结合部,现辖6个村民小组,760户,2230人,国土面积5.18平方公里,耕地492亩。村“两委”干部5名,党员74人,村办集体企业7家,分别是:江山实业公司粉煤灰标砖厂、江山实业公司砖瓦厂、江山实业公司鄂中装卸队、预构企业三家、门面出租25个、荒山荒坡荒水有偿租赁承包。近年来,江山村依托地理优势,通过“内部挖潜、外部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日益宽裕。2009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56元。2008年江山村被省委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总支被省委授予“五好村级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二)回归创业者的基本情况
荆门市东轶建材有限公司,位于掇刀区白庙街办江山村二组,注册资本三十万元,经营范围:建筑金属材料加工、销售,建筑材料销售,废旧钢材回收、销售,法人代表汪轶,1988年8月20日出生,目前未婚,主要家庭成员有父亲汪良正,中共党
员、母亲彭冬梅,农村家庭妇女。他2006年12月应征入伍,在陕西咸阳某部后勤仓库服役。部队服役期间,汪轶认真学习军事技能,刻苦钻研军械知识和武器装备保养维修技术,在军区联勤分部组织的军械知识竞赛中勇夺第一名,被所在部队评立三等功。200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12月光荣退伍,复员回到江山村二组家中。
二、回归创业经过
返乡后,猛然从紧张的现役军人生活中轻松下来的汪轶感觉到了精神空虚,同时也感到迷茫,难道生活就这样按照父辈的足迹一直走下去,自己在军营中挥洒无数汗水学来的专业技能完全无用武之地了?正在这个时候,全市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大”活动,要求全市每个行政村都要至少培养一名农民大学生,于是汪轶重新拾起参军入伍前的课本认真复习,努力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统一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荆门大学生物工程系录取,成为了一名农民大学生。角色转变以后,他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思考要充分发挥自己在部队中学习的一技之长,体现出自己作为一名80后农民大学生应有的价值。在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同家人交流后,得到了全体家庭成员的一致支持,鼓励他自己创业,发挥专长。想好了就干,他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和假期摸市场、搞规划,考虑到是第一次创业,为了不辜负家人的一片期望,他选择了市场已经基本推开,风险相对较小,同时也能用上自己在部队中所学专业技能的建材加工行业。
去年五一假期,他和叔叔一起到河北考察铝锌板轧瓦机和C型钢成型机的价格,进一步了解原材料的市场行情,当年六月,在亲戚朋友的全力帮助支持下,荆门市东轶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了,第一次当上公司法人代表的汪轶兴奋不已,感觉到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了一步。暑假期间,他只身一人到设备生产厂家学习设备操作技术,又亲自押车将两套设备运回荆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他吃住在厂里,主动给厂家派来的工程师打下手,冒着厂房内近40度高温的自己动手组装设备,光一个C型钢成型机就拆拆装装整整忙活了8天。看到这一幕,工程师也非常感动,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能吃苦,不仅将设备精心安装调试到位,还将自己在常年调试维修工作中所掌握的设备运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使他完全了解了整套设备的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访谈中,汪轶笑着告诉我们,那半个月他瘦了10斤,但是他觉得值,因为毕竟自己寄托了全家人的期望,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不管成功与否,毕竟自己努力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2010年8月20日,是他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既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的企业正式投产的日子。在机器的运转声中看着铝锌板从机器进料口缓缓进入,从出料口出来就变成了带雨槽和加强筋的铝质屋面瓦,抚摸着光洁的瓦片,汪轶的眼睛湿润了,自己的辛苦终于换来了回报,那一夜他在激动中失眠了。产品出来了,没有市场也创造不了价值,正值实习期间,于是,他忙碌的身影又频繁出现在市里的各个建材市场和周边的企事业单位。由
于他生产中设备调试得好,成品率高,产品质量有保障,同时经营中讲究诚信,价格公道,不以次充好,很快在周边市场打开了销路,成了小有名气的“汪老板”,又一次成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转型。去年8月到现在半年多时间,公司完成产值一百余万元,实现纯利润5万多元。同时,他还安排村里六名因周边企业扩建征地而无地可种,又没有其他工作的村民到自己厂里打工。他说,虽然乡亲们刚来什么都不会,还要先进行培训才能上岗,比不上直接请熟练工划算,但是能帮村里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夸他致富不忘村里人,是江山村的“80后农民企业家”。
三、创业中的困难与问题
访谈中,汪轶也向我们谈到了他目前创业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实力有限,创业受到资金制约。他返乡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家中积蓄和亲戚朋友们支持,数额有限,要保持企业正常运行,就必须有必要的生产流动资金作后盾。他举了个例子,加工C型钢的原材料如果在武汉买价格很高,几乎和自己加工好的产品一个价,根本没有利润,但是到原材料产地天津厂家进货量少了人家不卖,达到量了进一次货就需要二十几万现金,有好几个大单都因为没那么多钱垫资进货而丢了。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国家实行信贷紧缩政策,加之回归企业经济实力普遍不强,缺少资质信用担保,无法获得国有银行贷款,只能搞民间借贷融资,成本较高,并且要支付不菲的利息,造成企业在融资上
存在困难,成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瓶颈。希望市里能出台相关的帮扶政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提供帮助。
二是市场无序竞争,面对不正当竞争的压力较大。我市建材加工行业企业大多属粗放型、家族式管理,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同时,企业市场维护意识较差,市场竞争中为了抢生意经常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以次充好压价格,造成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希望政府加强市场监管,扶持一部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对那些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以次充好压价格的不良企业严肃查处,维护市场稳定。
三是指导服务滞后,创业信息不畅。回归创业者缺乏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企业经营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回乡创业的农民企业家在外学习到了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部分管理企业的经验,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如果创业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是因受土地政策制约,创业用地困难。很多农民刚返乡创业时都是租用厂房、民房,或是用自家住房进行生产运营,当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时,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问题。由于国家对供地指标的严格限制,导致一些企业因“用地难”而无法扩大生产,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发展。另外,也存在基础设施及其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
打工在外觅商机 回乡创业做腐乳 篇11
许开明在家乡就是个做豆腐乳的行家里手,不过在满池村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乳,他制作的豆腐乳没有市场。发现这一商机后,他当即决定,在常德市租几间屋子,全家齐上阵,用家乡工艺制作豆腐乳。
许开明和家人采用传统制作工序,纯手工操作,生产出来的豆腐乳香醇细腻,一投放市场,就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面对红火的豆腐乳消费市场,2010年许开明举家返乡,在家乡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专门生产豆腐乳的许仙食品厂。
2011年,许开明申请注册了“言午”牌商标,虽然食品厂正式投产才一年多,但“言午”牌豆腐乳已经在泸州、内江、宜宾、成都等地小有名气。成都富士康公司的员工餐厅负责人在品尝过“言午”牌豆腐乳后,还专门致电许开明要求订购,月需4万~5万瓶。
生产豆腐乳需要大量黄豆。为了提高村民种植黄豆的积极性,许开明以高价收购当地生产的黄豆。
回乡偶感 篇12
我的老家在陕西渭北农村。记得小时候上学, 每每填写一些个人资料, 当填到社会关系一栏时, 我总会对我的社会关系中的成员进行排查与权衡, 总想在我的社会关系一栏中填上令我自豪的亲戚名字。于是排查和权衡的结果是:大舅是党员, 一定得写上;小舅是吃“皇粮”的煤矿工人, 也一定要写上。而大舅和小舅相比, 小舅更让我自豪。与其说小舅让我自豪, 不如说是小舅的所谓“城里人” (在当时只要是吃商品粮的我们都称其为城里人) 身份让我羡慕, 这种对“城里人”的羡慕不仅只有我, 所有的农村人都羡慕, 以至于我的一位高中女同学, 因家人为他介绍的男朋友是一位煤矿工人, 便毅然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民生活真苦, 农村真落后, 这是我曾经的真切感受。
我还记得, 上世纪70年代末, 农村的孩子, 可以通过上大学, 实现当“城里人”的愿望。可当孩子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 家长却不无忧愁的说:上学的费用在哪里?尽管当时上大学是不收学费的。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 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但他们囊中依然羞涩, 手中几乎没有可以支配的现金。
我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远房亲戚, 他曾和我聊起当年我考上大学, 他到我家去的情形, 对我父亲不无责备。他说他不能理解, 当年回家探亲, 听说我考上了大学后很高兴, 于是便到我家去表示祝贺, 没想到我的父亲兴奋地告诉他的不是我考上大学的消息, 而是家里的大黄牛生了一只牛犊的消息, 这使他对我的父亲非常失望。
其实, 我是能够理解父亲的。父亲文化不高, 但能读书, 能看报, 喜欢文化人, 希望孩子们尽可能的多读书, 但上学的费用却让他为难。从前, 一家人的生活主要由父亲一人在生产队劳动, 按劳计酬, 年终分红, 可年底分红年年分到的都是负数, 我家是“超支”大户。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依靠自己的智慧,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更多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我家承包的十几亩责任田, 不再只是父亲一人独自承担劳作, 孩子们完全可以利用星期日、节假日帮干农活, 同时父亲又把从生产队分得的一头黄耕牛饲养得很好, 这头黄耕牛既是我家主要的畜力, 还是我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它几乎每年都能生一头母牛犊, 为我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的彻底好转, 决定了我能够得以继续学习, 与其说父亲高兴一头牛犊给他带来的经济收入, 不如说是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让他打心底里高兴。国家在改革, 政策在变化, 农村的生活在改变, 农民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 这是我当时最真切的感受。
时过境迁, 我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已有二十多年, 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 但每当回到农村老家, 我总有许多感慨。现今已逾古稀之年的母亲不止一次说到, 你父亲若能晚走几年该多好啊!
我理解, 母亲一方面为父亲没能享受到今天的好生活感到遗憾, 另一方面, 她是真真切切为今天所拥有的新农村生活而高兴。
的确是这样。农村人住进了自家盖的楼房, 水泥路也通到了家门口, 由辘轳摇水到自来水哗哗流淌, 这不就是农村人向往的城市生活吗?义务教育, 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补贴的政策实施使多少父亲不再像我父亲当年那样, 每当新学年孩子们兴高采烈去报到的日子, 却是他们为学费最犯愁的时候;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无钱看病的难题;废除农业税, 种地不用缴公粮, 让农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并怀感恩之心。
我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 因为我出身农村, 那里曾是我生长的地方, 那里有我的兄弟姐妹, 她们的贫穷与富有牵动我的情怀。党中央, 国务院关心农民、农村、农业, 是因为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振兴, 十三亿人口中的九亿农民一定要富强。
从古到今, 财税改革总体是在不断进步的, 但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政策与历史上所有的财税改革相比, 则实现了历史的跨越。至此, 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正式进入历史。这不能不说是让农民最为振奋的一件大事。当然也有人说, 这只是暂时的, 最终逃不脱“黄宗羲定律”怪圈。时至今日, 废止《农业税条例》已将近三年, 我们不但没有进入“黄宗羲定律”怪圈, 而且远离了它。今年年初, 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省长袁纯清在作工作报告时指出, 今后五年, 我们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整体推进和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这“八大工程”中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有加强基础教育、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农民安居工程等项目;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农村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等项目, 还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健身器材配送、科学技术普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息入村工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等, 无不倾注着政府对农民生活问题的持续关注, 而将民生问题的解决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进行统筹解决, 成为编制年度政府预算的重要依据, 改变了过去各级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以年年“办实事”为主的临时性、短期性局面, 从财政体制上解决了对民生问题持续投入的难题。
尽管农村教育依然赶不上城市教育水平, 农村依然有贫困家庭的子女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尽管农村的水泥路也不如城市宽阔, 夜晚来临巷道依然漆黑;尽管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每月只有50元或100元, 医药费也还会让他们犯愁;尽管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依然落后, 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常常会引起媒体的注意……但农村的变化依然常常给我带来惊喜。
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 篇13
侯大伟 肖勇 杨龙凤
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
“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
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
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
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
“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我要当村主任,引领乡亲致富”
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天王庙村七组农民唐全国
务工经历:进过工厂,当过砖工、爬过铁塔、搞过电力安装
财富项目:带领全村村民发展致富
财富故事:“喂!我是唐全国;村里准备修桥,我想发动在外的乡友们都出点力……”笔者见到唐全国时,正在给本村的乡亲打电话为村里筹集修桥资金。
唐全国今年46岁,他是今年1月6日从外面务工回到四川老家的,现在他主动请缨当上岳池县朝阳乡天王庙村代理村主任。
为了改变家里的窘况,唐全国读完初一就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通过自己的勤俭节约,终于积累了一点原始资本,在云南搞起了橡胶园,生意红火。
唐全国说:“去年7月,当我听到家乡由于没钱修桥,有乡亲的小孩在上学路上被淹死的消息后,心中非常难受。当时我就想是该我回去帮助乡亲的时候了!”
唐全国回到了家,该村村支部书记找到了他,谈起了村中的困难。原来,村级班子涣散,原村委会主任外出务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现在,该村又被规划为岳池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好多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个念头马上在唐全国脑海中产生了:我要当村主任,抓住政策机遇,引领乡亲致富。
他的想法得到朝阳乡政府积极支持,乡党委会一致同意唐全国为该村代理村主任。
“我首先要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朝阳到我村的4.7公里村级公路,年久失修,摆在眼前的是资金问题。我想充分发挥我在外的关系网,积极和本村在外的乡亲联系,筹集修路、修桥的资金,努力改变家乡落后的交通面貌。”他动情地对记者说。
今年春节除夕,家家都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唐全国却在广西考察香猪项目。通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在家乡投资30万元,搞一个香猪养殖场。“有了产业支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乡亲们就业、致富的问题。”唐全国说。
“我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大屋村3组农民工汤金平
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
财富项目:投资400万元搞规模化养牛
财富故事: 在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大屋村3组见到返乡农民工汤金平时,他左手拿着砖刀,右手提着灰桶,正在他的养殖场里修牛圈。
“汤老板,你怎想起在这儿搞养牛场?”
“我曾在山东搞养牛场,去年初,养牛场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在外发展越来越不理想了。老乡打电话告诉我,老家的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扶持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叫我回家乡发展养牛场。于是,去年5月,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来考察。”
“那天是县农业局的领导陪同我来到朝阳乡,天正下着大雨,县上和乡上的几个领导冒着大雨陪我一起考察,就像是陪同一个外商一样。他们的这种工作作风深深感动了我,于是我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我们来到了一个水塘旁边。汤金平指着水塘说:“这是当地政府免费帮我修的,还给我修了1000米的水沟、2000多米长的便民路、500米的机耕道,3口水井!”
“看!牛圈地基都平好了,就等砖到了。牛圈修好后,我就可把种牛买回来了。”
汤金平告诉记者,他准备筹资400多万元用于养牛场的投资发展,现在已经和外面的一些“种牛养殖场”签订了购买合同,准备购买300头种牛,培育肥牛200头。
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年成了“藕司令”
在乐至县孔雀乡,只要一提起陈康,大家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藕司令‟。”一年前,他还是返乡农民工中的一员,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但现在,他带动下种植莲藕的农民已达到40余户。
陈康的打工经历,可以追溯到1993年。高考失利后,他像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我在外什么都干过。”陈康回忆起自己的打工经历记忆犹新:“在成都、遂宁打过零工,但一年到头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积蓄极少。”
2008年,孔雀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的号召,出台了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陈康一听到这个消息,感到特别振奋。他毅然回到家乡,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看到村里部分土地荒芜的状况,他谋生了搞种植的念头。他一边积极了解和咨询土地承包政策,一边考察蔬菜市场需求。经过调查分析,他发现种植莲藕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紧接着,他在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孔雀寺村、孔雀铺村、斑竹院村创建了自己的莲藕种植基地。
“那时太难了,毕竟我没有一点种植经验。”回想自己当初创业的艰辛,陈康感慨颇多,“既选不来种,也不知如何种植、管理,两眼一抹黑。”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自费几千元到相关专业学校学习种植技术,并发挥自己熟悉电脑的优势,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科学种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充电”,陈康心中科学种植的理念得到深化,他终于“胸有成竹”了。
一年后,陈康的莲藕种植基地发展到了100余亩,初步形成规模,他还在附近的斑竹院村发展了几十亩莲藕养鱼。据预测,今年的收入将达到20万元左右。
陈康的莲藕基地在种植和收获期间,都会雇佣周围的村民做零工,一般历时在两个月以上。村民出租土地的收入再加上为他打零工的收入,比起自己种地的收入增加好几倍。
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欣慰:“他每天给我们200元劳动报酬,比做其它活都划算!”正在田里挖藕的村民熊受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收藕季节挖藕,光工钱就可以挣好几千元呢!”
靠种植莲藕富起来的陈康,没忘记父老乡亲。在他带动下,周边村民及返乡农民工40余户纷纷加入到莲藕大军。陈康没有吝惜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在村民们种植莲藕过程中,给予热情地指点和帮助,他由此被乡亲们称之为“藕司令”。
四川农民工陆续返乡 50766人开始创业
19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扶持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遇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机就在返乡农民工身边。找准项目,个体经营有赚头 两个月前从广州一家
19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扶持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遇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机就在返乡农民工身边。找准项目,个体经营有赚头
两个月前从广州一家玩具厂回乡后,35岁的资中县农民工龙菊在镇上开了家小超市。只有两万多元积蓄的龙菊,当初选择项目时费了一番工夫。虽然镇上已有几家小超市,她还是决定开超市,“我的店面在学校旁,靠近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用心不愁做不好。”
省劳动部门截至本月15日的统计显示,我省返乡农民工中,已开始创业的有50766人。创业的领域主要在种养业、个体工商经营、兴办微利企业等方面。
安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德俊告诉记者,该县有345位返乡农民工创业,其中个体工商经营户占72%。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轻灾区眉山市,该市创业担保公司总经理姚德志说,个体工商领域的占80%,其余的主要是种养业。“只要看好了项目,个体经营还是有赚头的。”资中县返乡成功创业者徐典文认为,一些返乡农民工在大城市呆得久,商业意识强,工商经营是个不错的选择。
恢复重建,建筑配套产业有商机
“没想到回来后不仅生意好,还有政府的若干好政策。”广元市利州区的建筑施工队小老板李淼,20天前从云南返乡。该区上西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米四喜说,灾后恢复重建,不仅缺少劳动力,还需要大量的重建物资,创业者大多围绕建筑业相关配套产业创业。
从省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看,地震重灾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比例在全省21个市州算中上水平。广元、绵阳的创业者均超过4000人,轻灾区达州只为千余人。
“重灾区返乡者的创业欲望大。”17日,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危机应对协调员邓宝山告诉记者,他刚接到一灾区返乡农民工的电话,称打算创办一家建筑小企业或建材供应店,希望参加创业培训。为满足灾区有创业愿望的群众提高创业能力,今年8月到明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在我省实施的“紧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将免费为不少于2400名灾区创业者提供培训,这是目前我省灾后最大规模创业培训项目。近日,国际劳工组织根据前期培训情况以及目前缺口较大的建筑企业,对培训项目进行了调整,今后将加强女性创业项目和创办灾区建筑小企业等课程。
新政连连,创业仍要谨慎
12月1日,在眉山市举行的返乡农民工东坡区思氵蒙镇专场创业就业服务会上,6名返乡农民兄弟与担保公司、信用社签订小额担保贷款协议。东坡区在全省首开先河,将原本涉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向农村覆盖。
11天后,“将失业返乡农民工在城镇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范围”被写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多条涉及工商、税收的扶持政策送给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贷款只是锦上添花。”在创业好政策连连出台的同时,姚德志告诉记者,“不是有创业愿望就能享受贷款,我们和金融机构还要考察他们的创业能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数量和项目风险。”
【大学生回乡创业】推荐阅读:
大学生回乡创业一年 20万变300万 惊人的绵阳速度06-26
大学生大学城创业指导06-26
大学生创业大赛作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作品竞赛05-20
《大学生创业手册》10-15
大学生理性创业05-09
大学生创业困境05-22
大学生创业素质07-28
大学生网络创业08-05
大学生创业课程08-07
大学生创业平台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