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培训创业教育

2024-05-23

品牌培训创业教育(精选4篇)

品牌培训创业教育 篇1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转型战略的推进, 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快速增长, 尤其是清华、北大、浙大等开展教育培训较早的重点高校, 近几年教育培训人次每年都超过十亿。与时同时, 为了实现更有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教育培训品牌培育, 希望通过品牌建设, 增强学员对自己教育培训品牌的信任, 带动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内涵发展,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 形成了多办学主体的市场格局, 包括各类学校、咨询机构、培训公司、行业协会等, 教育培训机构总数已超过十万家。因此,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必须实施品牌战略。

1.品牌战略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自我修炼的有效途径。目前, 许多高校的教育培训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 教育培训机构的关注点只是在培训人数和培训产值上, 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实施品牌战略, 就意味着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更加注重诚信、品牌形象以及专业化办学能力, 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来进行自我审视、持续改进并追求卓越。

2.品牌战略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创建和维护品牌,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进行持续的创新, 不仅要持续推动原有品牌的内涵、内容、特色和优势创新, 留住老学员, 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核心竞争力, 不断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 开拓新市场, 带动教育培训机构的持续发展。

3.品牌战略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占领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品牌是无形资产,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一旦拥有了自己强势的教育培训品牌后, 就会形成强大的品牌壁垒, 提高准入门槛, 通过与学员建立良好的品牌信任, 积极维护原有的市场份额, 享受品牌溢价, 同时通过强势品牌竞争力, 扩大竞争优势, 有效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二、影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信任的因素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实施品牌战略, 不仅要采取有效途径来创建和维护品牌, 还要树立学员对自己品牌的信心, 形成品牌信任, 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参与学习行为。通过综合以往研究和从事高校教育培训实际经验, 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主要会受到高校特征、品牌特征、学员特征以及品牌—学员互动特征四个因素的影响。

1.高校特征因素。学员对高校的感知会转移到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感知, 对高校的信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到对其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高校的声誉、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等都会影响学员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高校声誉好、学术地位高的学校更值得学员对其教育培训机构产生信赖, 培养出卓越人才的高校也会增加学员对其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

2.品牌特征因素。品牌特征因素包括品牌声誉、履约能力、品牌竞争力、品牌心理效应。品牌声誉不仅反映品牌的专业能力, 也会反映他人的信任特征, 良好的品牌声誉会使学员快速建立起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信任。研究表明,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履约能力与品牌信任呈正相关, 有能力履行承诺是学员产生信任的前提。品牌竞争力是教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强势品牌竞争力强, 具有高知晓度和忠诚度, 更容易获得学员的认可和信任。品牌心理效应指在学员认知中, 教育培训机构所代表的个性、情感、品味等综合文化因素的总和, 能满足学员情感需求和社会认可的品牌更能获得学员的信任。

3.学员特征因素。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也受到学员特征的影响, 包括品牌喜好、品牌经验、风险承受能力、个性需求等。学员选择教育培训机构会受到心中既有的品味和偏好的影响, 品牌的独特偏好会影响他对教育培训机构品牌的信任, 学员具有的品牌经验会影响其判断品牌的可靠性及可信赖性, 不同风险偏好的学员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也会有所不同, 风险偏好程度高的学员更容易产生品牌信任。另外, 学员的不同个性需求差异也会影响品牌信任, 学员更容易对能满足自己情感、交往需求的教育培训品牌产生信任。

4.品牌—学员互动关系特征因素。学员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除了静态的高校、品牌、学员特征因素外, 还会受到品牌—学员互动特征因素的影响, 包括品牌体验、学员满意、培训后的持续服务等。品牌体验可以实现品牌对学员的体验性价值, 给学员留下品牌印象, 愉悦的体验会使学员加深对品牌的正面印象, 提升品牌信任。满意度是对学员满足情况的反馈, 它是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自身及其性能的评价, 学员满意程度越高, 则学员会更信赖该教育培训机构, 大量研究表明, 学员对品牌的信任度会随着满意度的提高而增加。培训结束后, 教育培训机构对学员的跟踪和增值服务, 以及由此建立的品牌与学员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也会增加学员的品牌信任。

三、高校教育培训品牌信任的构建策略

学员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信任受到高校特征、品牌特征、学员特征以及品牌—学员互动关系特征影响, 因此, 作为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应该着眼于这四个方面来构建教育培训品牌信任, 增强学员的忠诚度和品牌选择行为。

1.诚心营销, 树立良好的品牌声誉。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品牌信任, 必须长期坚持诚信营销。在招生营销时, 不夸大其词, 不许兑现不了的承诺, 以事实和履约能力为依据进行适度宣传和推广。为谋取短期利益而进行虚假宣传来误导学员, 会使学员对已有的品牌信任感知受到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学员的感知风险增加, 消费后悔增强, 必将会给高校教育培训品牌形象和声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精准定位, 实施差异化定向服务。学员特征因素会影响品牌信任, 因此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面向受训学员群体, 开展差异化服务。明确市场细分, 做好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据此开发个性化的教育培训项目, 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摒弃模板化的单一式培训, 针对特定客户, 在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方式、实践基地、学员参与、增值服务等各个环节实施差异化的安排。

3.修炼内功, 提升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包含了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在资源、能力、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也是增强客户品牌信任的因素。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从打造先进的硬件设备、优质的师资队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提升品牌竞争力。另外,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重视教育培训品牌文化引领和传播, 高端论坛、专家推介、公益活动、媒体正面宣传、良好口碑传播等都是获取学员信任的重要砝码。

4.真诚以待, 形成良好的品牌关系管理。品牌关系是指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持续联结的强度和发展能力, 它的形成是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学员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首先学员获得足够的信息充分了解高校教育培训机构, 其次学员通过参加项目, 对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获取品牌正面形象, 并建立起友谊关系, 最后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赢得学员的信任, 形成对品牌的忠诚, 学员和品牌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高质量的品牌关系会降低学员的风险感知, 推动品牌信任的建立。

5.超值服务, 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品牌体验对品牌信任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针对培训学员和委托单位确定体验价值, 分别从产品功能、服务流程和关系建设三个环节来实现体验价值。从培训项目功能上, 要对接委托方和学员的实际需求, 能解决受训方的实际问题;从服务流程上, 要从吃、住、教与学等各个环节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 体现专业化的办学能力和水平;从关系建设上, 要与学员培养感情, 建立友谊关系, 培训结束后, 对委托单位进行追踪回访委托, 提供后续服务, 包括举办各类校友活动, 不定期邀请学员参加各类活动, 主动提供培训动态信息等。

6.预案应对, 开展品牌信任危机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 培训市场竞争激烈, 客户群体和需求复杂多样, 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可能会面临品牌信任危机。危机处理是否得当, 会影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甚至会导致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成败, 因此, 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要树立危机意识, 制定应对预案, 加强危机预防和管理。危机发生后, 要把学员利益放在首位, 以真诚、善意的态度, 赢得学员的理解, 努力把危机转为契机, 展现积极品牌形象, 重塑品牌信任。

参考文献

[1]张晞, 刘洁.培训机构的品牌战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6) :30-32.

[2]袁登华.品牌信任研究脉络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434-437.

[3]陈延.基于生命周期理念的教育培训品牌维护与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 2013, (35) :102-105.

[4]汪月琴.职教师资教育培训品牌建设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 2014, (2) :31-32.

[5]唐小飞.消费者品牌信任瓦解与重塑对策研究[J].预测, 2010, (6) :6-12.

[6]倪万玉.消费者品牌信任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 2010.

[7]张敏.大学生对教育培训品牌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2.

[8]杨帆.服务品牌顾客信任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 2012.

品牌培训创业教育 篇2

民间厨师、食品药品信息员创业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全民创业文件精神,落实通州职教集团助民创业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监管、造福民生、创业致富、共建和谐的原则。帮助民间厨师、食品药品信息员创业致富,更好地为民服务,争做民间厨师明星,共促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进程。

二、参加对象

各村(居)信息员、民间厨师、镇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全体成员。

三、培训议程及内容1、2007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点

2、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

3、市药监局、镇领导讲话

4、镇村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培训

5、镇村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6、镇村药品安全监管(两网建设)知识培训

7、对民间厨师进行体检、发放健康证

四、时间安排1、5月31日之前,组织民间厨师到镇医院进行体检。2、6月1日~5日,上课,兴东镇成教中心教室。

6月6日结业典礼,兴东镇政府四楼会议室。

五、注意事项

1、根据镇政府指示要求,各村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确保与会对象准时出席。

品牌培训创业教育 篇3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担负着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带领农民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直接责任人, 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生力军。因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和整体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方针路线政策, 继而进一步农村事业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需要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是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充分把握县情、村情、民情, 积极探索村级组织建设新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 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 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我们党的先进性, 决定了有责任、有义务来担负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

3.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是提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核心体现在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关键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重点在于提高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因此, 通过培训,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 强化宗旨意识, 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 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线, 以推进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 突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基层骨干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的培训。

2014年, 按照中组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和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 吉林省省委组织部举办了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6期, 累计培训了921人次。实施“千名基层骨干公务员进校园培养深造计划”, 到目前为止, 共分8期选送了1298名乡镇骨干公务员到吉林农业大学培训;通过开展“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由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 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村官) 进行了系统培训, 每年培训2000名;近三年来吉林省委组织部针对“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2600人次。

同时吉林省还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培训, 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农村管理相关专业, 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学历结构和文化素质, 截止2014年12月, 吉林省农村干部中有11345人是大专以上学历, 占全体村干部的24.5%。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特点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品牌创建中,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式, 整合培训资源, 优化培训队伍, 提高培训质量, 推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真正把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培养“有学历、有技能、有思想”的农村干部队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 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

吉林省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承担相关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各培训承办方不断交流与合作, 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 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从事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 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 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实行专职教师职务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 通过考核、奖惩和教育培训,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3.“顶天立地”针对性强的教材建设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坚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 做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材大纲, 审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承办培训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 可以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教材编写采取高校农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与政府主管部门、农村基层工作代表等联合编写, 既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讲话精神解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体系、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吉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村土地政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民生发展和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顶天”的理论知识;也有农村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案例、具体办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立地”的工作方法。

4. 创新培训教育模式

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不断创新培训教育新途径, 按照“培训质量第一, 社会效益优先, 突出特色品牌”的原则, 开拓出一种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特色培训模式。特点是以亲身体验为主, 用绿色美景留住人, 强调环境培训, 注重现场教学, 体会感性认识。可有效地解决传统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让学员在感知中觉悟, 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办班模式采用选学模式, 提供特色的培训课程, 联合办班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培训课程, 分为短期培训和专题研讨。培训班采用理论教学、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入户实践等方式, 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

在抓好专题教学课程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具有培训特色的课程, 同时, 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提高培训质量, 让学员和主办方都感到满意。同时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吉林省创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中, 强化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 培训承办方要忠诚于用户超前的需求, 通过整合分布各地的教学资源, 为用户提供一个满意的服务方案。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学习诉求贯穿到从方案设计到方案执行的各个环节, 通过标准的服务流程与节点控制, 高品质的将培训班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效结合, 降低农村基层干部外出培训的时间成本。结合不同培训项目特点, 设定系统教学评估标准, 针对课程设计、师资选择、教学方法等作为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致力于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与追求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学历教育不同, 培训注重提高与参训人现职和未来任职工作相关方面的素质、知识、思维和能力。培训内容和方式要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不行架空之事, 不谈泛泛之理。培训方式要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事制宜, 因人制宜。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参考文献

[1]何娟.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5) :42-43.

[2]苏钢.长春市村干部带头人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3]郭萍.营口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4]孙鸿志.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07, (6) :44-48.

品牌培训创业教育 篇4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急剧上升。而社会上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并没有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样呈同比增长,这就导致每年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峻。从教育部给出的一项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业难的问题亟须解决,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2013年毕业生的数目是699万,而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数目已达到749万,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在当前社会岗位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创业无疑是面对挑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现如今,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资金来源、管理经验的缺失和法律政策的保障等原因常常在创业这条路上没走多远就败下阵来,也就导致了现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的惨淡现状,可谓是“九死一生”。

创业是提高就业率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当下就业问题严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自身存在很多问题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创业培训政策和融资政策,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第一道障碍;另外,政府较弱的执行力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使创业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基于以上背景,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提高创业成功率,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大学生创业政策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目标群体的创业政策,其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而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创业、扶持企业成长的政策和措施。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为了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以解决就业难问题,国家也及时根据现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大学生创业。

2 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内容

2.1 创业金融政策

(1)实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初期多以中小企业的形式出现,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往往是“融资难”,于是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称当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时,可以先申请五万元以下的小额担保贷款,货款限期两年,这笔款项由政府财政补贴利息,并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投入,并积极为这些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探索财政基金等与大学生创业赛事的对接模式,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加大创业资金投入。这一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缺乏资金的问题。

(2)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和减免有关行政管理费用的优待。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有关证照办理实行免费政策,大学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中央和省有关收费减免政策的,均可享受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

2.2 创业培训政策

对于想要创业又缺乏相应知识和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并且按照规定对职业培训进行补贴。为创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如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各地在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对基地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延长企业存活期。与此同时,国家也鼓励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在上学期间开展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等。这一内容打消了高校毕业创业者对创业的无知和恐惧,积极投身创业并努力取得好的结果。

2.3 创业教育政策

(1)创新人才培养。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各地各高校实施的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同时享受跨学科专业开设的交叉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等,以及探索建立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2)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享受各高校挖掘和充实的各类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及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享受各地区、各高校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3 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但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的明显,而且相关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当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政策的制定者无法从创业者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遇到的困难,且这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3.1 政策不配套

大学生创业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要担负起主要责任。目前除了教育系统、劳动保障系统、人事系统、公安系统外,其他系统比如司法、税务、投资基金等系统,都还没有相应的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如果市场准入标准太高,创业环境不改善,市场游戏竞争规则不公平,创业成果和产权得不到妥善保护,那么,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很容易受到伤害。

3.2 政策执行力不强

虽然国家再三强调要大力支持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相应的政策早已颁布,但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以及高校并没有积极地贯彻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一些主管领导甚至没有认真学习国家创业政策,更谈不上研究和制订本地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人才交流中心对未就业的大学生办理人事择业代理,每年照样要收240元代理费。

3.3 政策治标不治本

目前,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是在大学毕业生办理创业经营许可证过程中可以享受的一些优惠条件。但大学生创业存在两个突出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创业资金,二是缺乏创业管理能力。前一个问题好解决,而后一个问题却不容易在短期内解决。

4 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建议

4.1 加强创业法律风险教育,开设创业专门课程

2010年5月14日,教育部向各地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于在大学中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创业必然面临着很多的法律问题,所以在创业课程中应着重开展相关创业法律的内容,例如对于《公司法》《合同法》《税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讲授,有助于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减少风险。

其次,需要聘请专业的创业实践老师根据亲身经历,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增加创业实践的机会。

4.2 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并坚决落实

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的基础,也是保障大学生创业的必然要求。国家是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在完善政策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贯彻落实,起到真正的鼓励和扶持作用。

(1)对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在最大限度内放低。在大学生申请创业之初,对其创业进行评估,如果该项目的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的潜在社会效益较高且能带动就业,就应当减免缴纳相关的行政费用;且如果该项目是国家扶持鼓励的项目,国家还应额外给予该企业相应的补贴和优惠以促使其蓬勃发展,做到实质上的优惠和补贴;对大学生创业者申请的创业启动资金的贷款,应做到放宽条件和期限,以保证创业者排除资金方面的困难;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投入,利用经济学中的杠杆原理,使投入的资金能够引导项目较好的发展。

(2)简化工商登记的程序。对于不了解相关登记制度的创业者来说,烦琐的程序可能是其退后的第一道坎,所以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使工商登记程序变得简单,会大大鼓舞创业者的信心。

(3)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税收法律制度,减少创业大学生所背负的沉重的赋税,通过改变税收结构,降低税率,并对大学生创业者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降低创业者所面临的风险。

(4)避免政府部门执法和法律服务的不足。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政府服务部门,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路上遇到的法律和管理等问题,且使每一项政策坚决落到实处。

4.3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本身就带着很大的风险和困难,此时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提倡大学生创业,做到积极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一条龙式的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创业者解决疑难问题。并且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予以奖励,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从而带动就业,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5 结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伟蓝图。”“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作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积极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如果有好的创业理念就不要浪费,穷尽优惠政策以达到创业成功,带动就业的目的。政府机构要把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扶持,规范执法行为,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摘要:文章从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惨淡现状入手,针对解决这种现状的主要手段之一——创业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从创业金融政策、创业培训政策和创业教育政策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的相关优惠措施,并从中发现了政策不配套、政策执行力不强、政策治标不治本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创业法律风险教育,开设创业专门课程,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并坚决落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建议;以提高我国创业成功率,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关键词:创业法律风险,法律保障,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张瑶.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前沿,2015(4).

[2]张可.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困境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2).

[3]黎家瑾,王巧霞,夏典,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8).

[4]朱文胜,吕中国.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研究---以高校创业法律教育的完善为视角[J].就业指导,2013(3).

上一篇:老年活动中心下一篇:小细节体现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