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作用(通用11篇)
权威的作用 篇1
近年来, 谣言借着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 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 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显然, 身处新媒体时代的谣言比起前新媒体阶段的谣言来, 危害更为严重, 对它的控制也更为困难。
抢盐事件不是恐慌是从众
此次的“谣盐”之所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在全国广泛传播, 暴露了在灾难威胁面前我们的哪些问题?
从直接原因上看, 仍然是从众心理, 不明白的人把明白的人带过去了, 于是明白的人也“从众”了, 因为怕不明白的人把盐给买光了, 干脆也跟着“备两包”, 一旦“备两包”的人多了, 对市场的影响就超乎想象了。类似这样的从众心理, 也不全是中国独有的, 例如美国最近在炒作碘片, 价格也出现飞涨, 说明这种恐慌心理在重大事件面前往往各国都有。
“恐慌多起于未知, 未知则不可控。”人类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恐惧, 越神秘的东西越恐惧。从未见过鬼的人最怕鬼, 天天与鬼打交道的和尚道士和巫师最不怕鬼, 同样的道理, 越是没有科学知识的人, 对于威力巨大的现代科技恐惧得越厉害。
在这次事件中, 恐慌发生的原因, 一是信息来源不明确、二是未来不可知。相关部门对于本次日本地震的影响, 预警估计不足, 相关核知识宣传不到位、最新信息披露不到位, 而市民出于对事件的关注, 开始相互打听、猜测, 并演变成传言, 最后凭借着朴素的意识出发, 最好的方式就是囤积食盐, 以防万一。
相比国外, 我国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 在这次事件的反应都明显滞后。传统媒体在信息的发布传播上远赶不上网络, 在市民得不到全面确切的消息时, 他们只能依赖自己掌握的碎片化信息来判断。刘开明指出, 如今是风险社会, 各种风险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 以什么形式发生都是不可预知的, 这给政府的应急反应、应急思路都带来越来越大的考验。
权威媒体的责任与作用
在危机来临时媒体的声音显得格外重要, 如当“抢盐”风暴来袭后, 商务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立即行动起来, 各地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发布各类应对“抢盐”的政府措施。中新社在17日下午就发出《全国多地现抢购食盐潮中盐称将确保市场供应》的新闻稿, 称中国盐业总公司已经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启动了应急工作机制, 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 同时发布权威说法, 告知市民, 我国的食盐绝大部分都是矿盐, 供应充足, 并不会被污染, 此新闻稿迅速在第一时间被全国媒体播报和转载刊发, 各地电视台、报纸也立即纷纷派出记者, 用镜头和笔记录政府是如何确保盐市场供应的。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 “央视”记者连夜跟着北京盐业公司走向全市各大超市、社区便利店, 紧急调货补充盐, 在18日的《朝闻天下》节目中, 市民就看到了《深夜送盐进社区》和《食用盐深夜进北京超市》的新闻, 让市民们暂时吃了一颗定心丸。一面调配盐, 一面做出权威发言。18日, “央视”在全天多个时段节目中多次播放商务部的承诺———《我国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 节目中, 记者走访了全国多个城市的盐业供应公司, 让最权威的人向全国观众表态“市场的盐足够吃半年的”。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 让市民们更加放心了。同时, 对于1元的盐瞬间涨到10元甚至更高, 媒体及时发出投诉通告, 市民可以拨打12358价格举报平台, 投诉食盐价格上涨, 并告知不法经营者, 如卖高价就会受到惩罚。当“谣盐”事件的始作俑者陈某被拘留后, 各大媒体均第一时间进行了通报, 这也再次向市民证明, 这一切真的只是谣言。
传递正确信息、澄清真相、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这是新闻传媒的重要功能。在“抢盐”报道中, 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完美地得到了体现。除了用政策的硬道理讲话外, 科学的软知识也及时成为安抚民心报道中的一剂良药。电视台请来了专家座谈、报纸开辟了名医讲堂, 向市民不断解释盐与健康的关系。18日, 《人民日报》就发表了一篇长达千字的文章《盲目购买食盐, 没必要》, 文章从“碘盐能预防核辐射?”“我们会没盐吃?”“海盐会被污染?”这三大方面, 让各方顶级专家发表权威观点告诉百姓, 碘盐是完全预防不了核辐射的, 我们的海盐没有被污染, 自然就不会没有盐吃。
记录事件现场是新闻的第一职责, 其实“抢盐”事件是个负面新闻, 它反映出国民脆弱、政府信息还未完全透明化等多个不利的社会现象, 但国内媒体没有回避, 还原现场, 在各方合力之下, 在短短的72小时之内, “谣盐”风波得到了平息。■
权威的作用 篇2
天台小学 五(6)班 杨昊霖
现在,我们常常都能听见家长骂孩子:“你怎么就考那么几分呢?你看看人家对面小明,每次考试都得100,你却考个90多分还好意思回来?快给我滚吧……”。
其实这种事情的发生,会使孩子叛逆,心中可能会想:你算个啥!你自己小时候也不是考那么几分的吗?这个时候的家长骂孩子肯定是有权威性的。可能会训责道:我是你老爸老妈,只因为我小时候考那么点分,所以就把希望交给你了!不然谁替我们家去光宗耀祖呢!父母批评孩子时,总会说我是你的某某,你不听我的就给我滚……我就纳闷:虽然你们是孩子的父母,就可以随意地骂吗?身为孩子的我们,难道就不能说你们吗?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都是用权威性地去批评,那么这个权威性到底是什么呢?
据我两年多的探究,我发现家长批评孩子或者对孩子发号施令时,居高临下并带有一丝丝权威性。而那些接受家庭教育学习的父母会将这个“权威”盖上,跟孩子相处非常舒心,跟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权威”是指那些特别有影响力的人,普通百姓对他们的尊称,比如亚里士多德、爱迪生等,他们的话是毋庸置疑的。可父母并不是这样的大人物,你们为什么要用权威性的方式跟我们孩子谈话呢?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的家长都能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明天,能和孩子平等相处、平等对话!
老师评语:哇!一个小学生,居然会对“权威”问题提出质疑,并呼吁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可见在民主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就有领袖的风范,家长学不学习,完全不一样哦!
王家卫:权威导演的“权威”恋情 篇3
墨镜牵红线牛仔店员进电影舞台
1980年,王家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但是找工作的路途却一直不顺畅,后来在九龙岛找到了一份在牛仔裤专卖店的工作。在那里,王家卫的初恋不期降临了,那是一位澳洲留学生,有着大大的眼睛和长长的头发。但是最终两人还是分手了,为此王家卫伤心了很久。
一天,朋友看他很失落,就拉他去酒吧散心。那晚他带着醉意对朋友说:“我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从现在开始,第一个进来的女人,就是我要追求的目标。”结果真进来了一个女人,还戴着墨镜。看着那个女人,刚刚失恋的王家卫和朋友开起了玩笑:“一个女人这么晚了还戴墨镜,只有3个理由,第一呢,说明她是个盲人;第二呢,说明她在耍酷;第三呢,因为她失恋,她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她哭过。”朋友好奇地反问道:“那你觉得她属于哪一种呢?”“失恋!其实失恋很平常嘛,何必哭成这样呢?”这时这个坐在旁边座位上的女人听到了两人的谈话,微笑地抛过来一句。
这个女人叫陈以靳,当时在香港无线电视TVB做电视节目监制,为赶一部连续剧的进度,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眼睛熬得通红,无法示人,只好戴着墨镜到酒吧来休息一下,没想到碰到了刚刚失恋的王家卫。一聊之后,她发现这个在牛仔店打工的小伙子居然是一个大学毕业生,而且对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那晚,两人从电影的印象派聊到写实派,特别对大师徐克的电影尤为钟爱。“看不出你对电影有这么高的激情,我们电视台最近在招导演写作辅导班,你不如去学导演。”临别时,已对幽默俊朗的王家卫产生好感的陈以靳微笑着发出了邀请。
望着陈以靳的背影,王家卫才知道自己遇到了贵人,他大喜过望地对身边的友人说:我明天就要去报名。
也许是王家卫骨子里透出的那种对电影的喜爱,深深打动了主考人士,他顺利地被录取,从此王家卫开始了他漫长而又艰辛的电影探索之旅。
但是在起步阶段,王家卫却异常困惑,因为他不是学电影出身,一切的创作课程对他这个没有基础的人来说都显得艰难无比。
陈以靳知道王家卫的困惑后,主动拿来了许多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的CD让他学习,还亲自指点了片中的精彩对白。“谢谢你,阿靳。”王家卫揉了揉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感激地说。渐渐地,王家卫越过了自己的“生涩期”,迅速成长并迎来了事业上的曙光,与此同时他与陈以靳的感情也尘埃落定。
1985年,陈以靳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自己深爱的男人——王家卫。结婚前夕采购礼品的时候,陈以靳特意送给丈夫一副RAYBAN的黑色墨镜。“你经常熬夜,眼睛会不适应白日的光线,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先生疲惫的眼睛。”妻子的悉心呵护,让王家卫想起了他们在酒吧偶遇时的情景。“阿靳,我会一辈子带着它,它是我们的爱情信物啊。”
真心相爱共谱影坛佳话
婚后,王家卫的创作动力十足,那时他一直想拍一部反映边缘人的影片,他们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及欲望与需求等。妻子知道后,只说了7个字:“我做你的出品人。”于是,接下来的陈以靳以自己多年来的资源积累,开始东奔西走,为他张罗一切,劝说电影公司老板投资,物色香港第一流的人才为王家卫做班底。
1988年,王家卫导演的处女作《旺角卡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0年的《阿飞正传》、1994年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及1997年的《春光乍泻》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获,一时间,王家卫声名鹊起,被誉为电影写意派的领军人物。而他妻子却发现这些年丈夫的眼睛越来越娇弱,不仅布满了血丝,而且只要在白天摘下墨镜,眼睛便会因强烈的光线而流泪。外人看来王家卫总是戴着墨镜显得酷酷的,却让陈以靳心酸不已。“家卫,你付出的太多了。”那一刻,陈以靳扑进丈夫的怀里,长长的睫毛上沾满了心痛的泪水。
陈以靳不仅电影业务精湛,而且极具领导才华。在她的运作之下,代表香港最高水平的摄影师杜可风和美术师张叔平与王家卫合作成为著名的“三剑客”,这个最佳组合让“王家卫电影”充满了最高价值的含金量,也使他的影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
2000年,由王家卫导演、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他一举获得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影片仅在香港就已取得惊人的票房,更可贵的是它打开了内地市场。张曼玉身着一套套韵味十足的旗袍剧照深入了内地每一位观众的心,有媒体戏言:王家卫偷走了2亿观众的心。而只有陈以靳明白,丈夫为这部影片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王家卫的眼睛因为熬夜已不能再面对过强的光线,一摘下墨镜就会不停地流泪……
这以后,香港电影界开始流传一个神话——只要王家卫导演、陈以靳出品的电影,就是一种质量保证。王家卫夫妇以其独特的方式,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创造了香港电影先锋时代一个又一个最高成就。在光环的背后,王家卫当然知道太太付出了什么。这个不善于表达被外界称为很害羞的男人对待情感也有自己特别的方式。他喜欢选购一些小物品,而且每次都是2件。比如他和太太的洗漱杯、毛巾、牙刷都一模一样,只是颜色不同而已。有一次,王家卫发现自己从泰国带回的那对牛角洗漱杯,太太的那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普通的杯子,便问其原因。陈以靳很抱歉地答道:“我的杯子出差时搞丢了。”“那你再去买一对新的来,把我那只也换掉吧。”“Why?你的杯子还很新呢。”“新又怎样?孤单的滋味会让它不开心的。”那一刻,陈以靳的内心猛然被触动,原来在丈夫心里,二人早已不可分开。
2001年5月的一天,是王家卫难得的一个忙里偷闲的日子,这个周末他决定给太太补过生日。这些年由于繁忙,王家卫几乎没有和陈以靳一起共享过这个日子。而那天,王家卫起得格外早,他们先是在一艘观光游轮上吃了饭,接着两人去了一家银器店。在那里,陈以靳挑了一条银制的手链。傍晚时分回到家的时候,王家卫的手上多了一个土耳其产的银制口杯。“阿靳,生日快乐!”陈以靳以为丈夫要把这只口杯送给自己,然而没有。“我刻了你的名字在我这只水杯上,以后每当我饮茶的时候就会多了许多想念的内容。”王家卫的表达仿佛台词一般,含蓄优美,把面前的陈以靳感动得落下泪来。她在想,一个可以在唇边日日留有自己香茗的男人给了自己怎样的爱。
欢乐大家庭幸福保鲜一万年
诚然,陈以靳不仅在事业上聪明,生活中的她亦聪明。她会烧上海有名的糖醋排骨,也会调王家卫最喜欢喝的那种叫“B—52”的鸡尾酒,“阿靳的咖啡也冲得一流棒。”丈夫的评价能让陈以靳一天都会有好心情。
在丈夫没有踏入这一行的时候,陈以靳是一位严格的“长官”;在丈夫有了惊人的成绩后,陈以靳却隐身幕后,为他斩断一切烦忧,把电影以外的事情统统包揽,“不能让家卫有一刻分心。”在众多次片场,当众人说服不了王家卫时,大家都明白只有让陈以靳出现,一切才会改变。但是陈以靳从来不主张让王家卫改变一分一毫的艺术风格,她只是劝他想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把电影拍得更精致。
他们的儿子一名也继承了两人的众多优点,这个就读于香港国际学校的帅小伙,有着深沉的眼神、挺拔的身姿和聪颖的头脑,他也非常欣赏爸爸的电影。
“他的眼睛距离那款RAYBAN黑色墨镜只有0.01公分,他的心距离那个女人只有0.01公尺,那个女人就是我妈咪。”儿子一名用最经典的“王家卫式台词”诠释了父母精彩的感情与爱。
王家卫的电影一部接一部地拍,陈以靳一年又一年围着两个男人转。她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可以将丈夫并不卖座的电影的相关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还可以为两个心爱的男人尽天下最温柔最可贵的呵护与关心。“拍电影时,我要照顾老公;不拍电影时,我要照顾儿子。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他们都很听我的话。”陈以靳的自得其乐,令无数圈内人士羡慕不已。
“其实家卫是最害羞最内向的导演,以前他渴望做导演,可做了之后我又能感觉到他那颗疲惫劳累的心。在不拍戏的时候,他会坐在家中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抽雪茄。那样子看起来很孤独,但他此时又拒绝别人靠近他。他曾说他的电影是‘拒绝的主题’,其实是一种美拒绝另一种美的存在,因此它具有了伤感的底色。”
陈以靳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解读了这个让无数人疯狂痴迷的男人,她是唯一走进他内心的人。
“闲暇时间,他非常想和儿子待在一起。那时我们3个人会一起去郊外放风筝、爬山,还会开心地去捉山野里的小动物。他喜欢说一句话,幸福可以保鲜一万年。”
权威的作用 篇4
一、教师权威的内涵界定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生存哲学》一书中给权威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权威是这样一种真理形态, 在这种形态中, 真理既不仅仅是普遍知识, 也不仅仅是外来的命令和要求, 也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整体的概念, 而倒同时是它们三者。而且因此, 权威固然是外面来的要求和强制, 但它同时又是从内心里说的话。”[1]他强调, 权威是与真理相关联着的, 是通向真理的康庄大道, 而且在他看来, 权威的真实意义在于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而不仅仅是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寡, 抑或是来自外部的强制力量。正像他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那样:“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 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 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2]雅斯贝尔斯不仅注重的是权威的精神性、内在性, 而且把权威置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当中去体认。他饱含哲理地说:“权威是随着历史而成长起来的。权威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事情, 它只能从传承的深度去发现和更新自己的形象, 只能从当下的本源中去重新认识其不断变化的内容。”[2]权威具有历史性, 它有一个传承的过程。人们只有沉入历史性当中去, 在人类创造的优秀伟大而又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中陶冶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在这种前提下, 教师的权威是不与专制、强权挂钩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的权威就是社会赋予教师管理、支配学生的一种正当的权力, 更不能滥用此权力去试图控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使学生像温顺的羔羊一般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和安排。雅斯贝尔斯在《生存哲学》中谈道:“当我只做到了不假思考的服从而不是对权威深深敬佩时, 它就成了假的。”[1]然则赫尔巴特认为, 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和对教学方式的精心选择,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权威, 这是一个不需论证的教育前提。实际上,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师本位主义异化的表现。荀况更甚, 他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主张“师云亦云” (《荀子·修身》) , 甚至认为:“言而不称师, 谓之畔;教而不称师, 谓之倍。倍畔之人, 明君不内, 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荀子·大略》)
赫尔巴特与荀况都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创性,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庸, 没有任何独立与自由。师生之间存在着等级制度带来的严重裂痕, 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显然, 这不是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灵魂”之教育。
二、教师权威必要性的体认
雅斯贝尔斯没有直接论证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但他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向我们阐释了权威存在的必然性。他说, “没有权威, 团体生活、共同的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与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因此, 权威的产生是必然的, 丧失权威就将导致人的贬值, 以及通过残酷的暴政实行强制秩序。”[2]人生于世, 必定处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生活中, 为了人们正常生活的顺利有序进行, 必有一个大家都认可并自愿服从的社会准则或团体纪律, 这些准则和纪律已经赢得了人心, 人们无条件地自觉遵从, 把它们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杆。这些就是雅氏所讲的权威, 它不带有强迫性, 也不是强行限制人们的自由;相反, 人们在这些权威中自由地抉择, 自由地生活。因此他指出:“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在团体中必有一个连系团体、大家所公认的权威存在, 单个人会无意识地追随权威, 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自由。”[2]它给人们的生活以真实性和绝对性的意义和价值。一旦脱离了权威, 或者超然于权威之外, 人们只能立足于虚无之境。“人只有选择自己所意愿的某种权威的自由, 也就是说, 他拥有选择其生活基础内涵的自由。”[2]
简而言之, 权威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权威当中, “权威就像人们所呼吸的空气, 不可缺少”。[2]然而具体到学校教育场域中, 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又如何理解呢?
从宏观角度看, 教师权威是学校教学秩序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 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权威。学校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未来人的社会机构, 其所进行的这一特殊活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而教师权威的缺席会在师生之间无形地划出一道鸿沟, 使得教育教学的过程难以顺利进行, 教育教学的目的也难以圆满完成。按照雅斯贝尔斯的权威理论, 师生以学校为基地过着一种团体的教育生活, 在这种团体生活中, 必然会存在着某种权威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反之, 缺少这个权威就无法构成学校的团体生活, 更别谈教书育人了。这个权威正是集中体现学校教育权威的教师权威。而涂尔干所强调的教师权威主要是针对儿童教育, 而且其范围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但从他的理论至少可以看出教师权威在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我国教师权威的弱化主要也就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 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们的警醒与重视。
从微观角度看,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必然借由一定的权威来实施教学, 且此权威不但不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主体性的合理、全面的发挥。雅斯贝尔斯认为, 真正的权威在人的内心里, 是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 其生命历程总是始于他们“生存的有限性”, 如若将这一有限性扩而大之、充而盈之, 则必须借助教师权威的力量。没有教师的细心引导、耐心讲解, 即便再勤勉聪颖的学生在其学业道路上也只能步履维艰, 事倍功半。这是由权威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决定的, 每一个体都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和要求。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 教师的权威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人们对教师权威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雅斯贝尔斯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基础提出的权威观或许能给那些迷茫的人们以醍醐灌顶般的启示:本真的教师权威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中。它与民主、自由相关, 而不意味着强权与专制;它具有历史生成性;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保证学校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一句话, 中小学教师的权威不可丢, 而应加以保护和倡导。
参考文献
[1][4]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36, 40.
爸爸的“权威”作文 篇5
瞧!爸爸下班回到家,刚刚脱掉外衣,就任凭妈妈使唤。只见妈妈坐在沙发上,像个女皇似的发号施令:“老公,快去洗衣服,顺便把电视给我打开,我要看美容养生节目。”爸爸说:“好的!”爸爸打开电视后,就乖乖地去洗衣服了。
爸爸洗完衣服后,妈妈又用赞赏的语气说:“表现不错,现在去辅导儿子学习吧!我要做饭了。”我在旁边听到了,边笑边说:“爸爸像只小白兔,妈妈像只大老虎,哈哈!”爸爸走过来生气地说:“混小子,不许那样说***妈!”我心想:哼,我才不听你的呢!我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妈妈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向我走来。我看到了,赶忙跑回自己的房间学习。
别看爸爸在家里像个佣人,可一回到他的工厂里,他就完全变了样。周日的早上,爸爸穿得特别帅。他穿这么帅干嘛去呢?我决定要跟踪爸爸。爸爸刚走出家门,我紧随其后。走了很长的路,爸爸来到了工厂。看到工人们,只见爸爸昂首挺胸地说:“王师傅好!张师傅好!”工人们都回应他:“老板好!”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爸爸为什么在家那么“弱小”,在工厂里这么“强大”?我继续跟踪。这时,爸爸站在钢板上认真地指挥着……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只听爸爸大喊一声:“午休了!”工人们放下工具就都回家了。爸爸回到家后,又像个佣人一样帮妈妈干这干那。我突然明白了,不禁笑了。
爸爸的“权威”还表现在他热心帮助朋友上。爸爸有几个好朋友,他们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我发现朋友们有什么都愿意找爸爸这个“大哥”商量。有一次,爸爸的朋友来找他,说:“老大,我想求你点儿事……”爸爸说:“什么事?说吧!”爸爸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说:“我母亲……生病了,急需用钱,想从你这……借点钱。”爸爸毫不犹豫地说:“这可是大事,快说要多少?”那个朋友说:“两万。”爸爸说:“明天我就给你送去。”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去医院把钱交给了那个朋友。当时爸爸的朋友感动地哭了,爸爸拍拍他的肩膀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哭,把眼泪擦干,好好给老妈治病。”
王室的权威 篇6
婚约临近的继位者
现在,备受世界关注的英国王室中最令人关心的事是什么?据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太阳报》负责英国王室报道的记者邓肯·拉科姆说:“不用说,那就是未来的国王何时订婚。无论如何也要将其做成一个独家新闻。”
查尔斯王太子26岁的长子威廉王子的未来王妃,是他大学时的恋人、27岁的凯特·米德尔顿。据拉科姆称,现在米德尔顿几乎都住在王太子的公邸,已经开始被视为王室的一员了。
米德尔顿并非出身贵族,但她生长在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2006年4月,虽然她与威廉王子曝出分手的消息,但两人于8月又到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去“和好旅行”。目前,米德尔顿已经从供职的一家企业辞职,并正在学习“准王妃”的相关礼仪。
由于威廉王子的长相与他的母亲、已故戴安娜王妃非常像,因而非常受民众喜爱。据舆论调查显示,虽然威廉王子排在王位继承人的第二位,但过半数的民众认为他是下任国王的最佳人选。而米德尔顿入主王室的受欢迎率也高达80%以上。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戴安娜王妃已经去世11年,但多数英国民众似乎从这对新人身上看到了英国充满光明的未来。
身为陆军士官的威廉王子,现正在皇家空军接受训练当中,而后他将到皇家海军去进修。因此,他与米德尔顿的婚事可能要往后推。威廉王子的婚事,是自从查尔斯王太子与戴安娜王妃结婚20多年以来,又一盛大的王室婚礼,因此,众多媒体今后对王子婚事的争相报道可想而知。不过,各大媒体目前对王子的婚事报道持慎重态度,目的是为了防止类似于报道戴安娜王妃死亡事件的情况出现。目前,《太阳报》等媒体已经决定拒绝刊登“狗仔队”提供的图片。
“大地之父”尚能饭否
“泰国人是幸福的。泰国有今天,多亏了国王普密蓬。”这是2007年9月泰国国内发生政变以后当地电视台连续不断地播放的歌曲中的歌词。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大地之父》,它歌唱的是泰国民众深为敬爱的普密蓬国王。
2008年12月,普密蓬81岁。他执政超过60年,创下了世界上最年长的在位者纪录。2006年,泰国举行了庆祝普密蓬在位60周年庆典,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穿表示国王生日颜色的黄色服装,举国上下都沉浸在黄色之中。
从2007年初开始,黄色变成了黑色。1月2日,普密蓬国王84岁的姐姐加拉亚尼女王去世。此后泰国进入哀悼期。一时间,歌舞音乐被禁止播放,每个电视台的播音员都身着黑色服装播送新闻节目。
树立王室的权威,普密蓬国王功不可没。1992年,泰国发生了学生与军队的冲突事件“五月流血事件”,普密蓬促使双方调解并解除了国家危机。通过王室计划尽力振兴农村、治水和建设学校。正是这些举措的成功实施,才使普密篷渐渐成为泰国人心目中的“大地之父”。
国王的存在对国民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泰国正面临着国王的继任问题。虽然泰国人民都将普密篷当作是“永远的国王”,但国民也并非没有忧虑。宪法规定,老国王的继任者由遗言决定。如果老国王没有留下遗言,则由国王的咨询机关枢密院指定,并由国会决定。
普密蓬国王有4个儿子,按正常情况,他的后继者将是现年55岁的瓦齐拉龙孔王太子。但是,在泰国民众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擅长操纵喷气式飞机的人。而二女儿锡琳顿女王(52岁)不仅拥有王位继承权,而且在泰国民众中颇受欢迎。不过,她要越过自己的兄长继任王位的可能性很小。
虽然不可否认今后王太子将发挥他不为民众所知的非凡能力,但他的权威和凝聚力可能会低于现任国王普密篷。因为社会越成熟,绝对权威的作用就越小,这是历史的必然。在国王领导之下促使泰国发展的转折时期或许不会太远了。
王子被流放国外
拥有伊斯兰教两大圣地的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政教统一的绝对君主制国家。王族虽然位居至高无上的位置,掌控绝对权力,但王子却并不那么“绝对”,他是一个话题不断的异例。
作为实业家的沙特王子,特尔基·本·阿卜杜拉阿齐兹·萨乌德,是沙特第一任国王的其中一个妻子哈萨王妃所生的7个儿子当中的一个。在整个王族中,这7兄弟被认为是势力最强的闺阀(以女性及其亲属为中心组成的权力集团),被称为“史迪里7”。已故国王法赫德和苏坦王太子就来自这个势力集团。
特尔基王子曾经是沙特的国防部副部长,由于与王室的关系恶化,于1989年离开沙特去突尼斯。实际上,王子是被沙特政府流放。从19g2年开始,特尔基与家庭成员一直住在埃及首都开罗的一家高级酒店里。
虽然他们将酒店的两层租下,并且带着众多保镖和佣人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但1998年却被发现虐待埃及佣人。可能是保镖对佣人实施了暴行。后来埃及国会公布了事件真相,并且由此引发了不小的骚动。从此,沙特王子的恶名声就在开罗传开了。
之后,王子虽然移居另外的高级酒店,但据2007年3月当地报纸报道称“王子虽然占据85个房间,但已经一年未交房租了”。据酒店方面说,“王子负债总额高达2.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00万元)”。
另外,王子饲养的宠物狗还因咬伤一名5岁女孩而遭到官司。这位“食客”王子,在埃及可谓声名狼藉:被疑使用暴行和与酒店发生冲突、不付报酬、举办豪华舞会等。
王宫不再神秘
2007年9月,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画像被卡塔鲁尼亚的独立派当街燃烧。作为1975年恢复君主制后继位的国王,其画像被公开焚烧是头一回。从那以后,这样的事件持续不断。这与各自治州要求扩大自治权和重新认识“国家”的作用不无关系。
法国王室专门杂志记者莫拉塔说:“王宫已经不再神秘。王室中的贵族们也正在努力展示他们作为普通的西班牙人的一面。”
2007年7月,讽刺杂志刊登了费里贝王太子和太子妃莱迪西亚的不雅漫画,目的是批评政府儿童教育方面的政策。这件事引发了王室震怒,并以侮辱王室罪将该杂志社告上法庭。
发生这件事后,西班牙国王于当年10月出人意料地进行了拥护君主制的演说。他在访问的大学里说:“在以议会君主制为基础的民主主义框架中,西班牙民众正在享受着最长久安定与繁荣的时期”,可是他的发言引来许多议论。
民主主义至今仍然受到民众喜爱。据西班牙杂志报道,85%的民众支持君主制。卡洛斯在智利召开的会议上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发言表示异议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国王的威严,受到国民的热烈欢迎。莫拉塔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费里贝王太子的继位。国家在支离破碎时需要进行君主制,而在国家统一和国民团结方面,是否也需要国王呢?”
(日本《中日新闻》池田千晶、大扬司、酎文明、牧真一郎文南康译)
司法权威的概念和来源 篇7
关键词:司法权威,来源,正当程序
一、司法权威的概念
什么是权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由此可知,权威并不是具体体现于外的形式化的表象,而是本质上抽象的,是的源于人们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和敬畏。
而对于什么是司法权威,陈光中认为,“司法权威是指司法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令人信从的地位和力量。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司法权威应当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方面,司法权威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公权力,司法权不仅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而且还因其诉讼特质而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司法本身还应当具有社会公信力。”汪建成认为,现代社会的司法体现的便是来源于理性的权威,是一种制度性权威而非个人权威,现代司法的权威为人认可的原因是形式的公平而非实质的正确这就决定了它赖以发挥作用的是依据理性设计的制度而非个人。孙发认为,司法权威本身概念而言,它指的是在社会系统内以司法权为依托,以解纷机制为核心的保障和监督国家法律实施的有关价值、制度、机构、角色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在动态活动和静态昭示方面所具有的对当事人、社会公众的支配力、令人信服的威望和公信力。贺日开认为,司法权威应该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在解决纠纷的裁判领域,法院及法官具有最高的地位,享有最高的威望;其二是法院及法官的裁判活动和裁判结果,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能使人们自愿服从裁判活动并自觉履行裁判结果。比较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各观点之间虽然措辞不同,但概念的核心和实质都认为司法权威应当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必须使得司法的受众对司法有敬畏或信服感。笔者也认为司法权威是一种源自制度性的理性权威,是抽象层面的源于人们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和敬畏。
二、司法权威的来源
在厘定了司法权威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就不得不解决另一个问题,即司法权威是如何产生的?
陈光中认为,司法权威的产生源由包括源于法律权威、司法公正及司法纠纷解决的终局性,从汪建成对司法权威概念的理解也可看出,其认为司法权威应当是源自理性设计的制度而非个人。另有学者则认为要从法官的职业理性和人民意志的互相承认中去寻找司法权威的来源,人民认识到法官的职业理性是比人民易被煽动的激情更可靠的维护宪法的力量,而法官承认自己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而笔者看来,司法权威首先来源于法律自身的权威性,法律应当是专业法律人的理性思考的结晶,并能根据社会现状进行恰当的变革,而司法则应来自于法律自身的理性设计,法律的权威是司法权威的根基。如果司法所依赖的法律本身就没有合理性、缺乏公平正义,很难想象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司法能够具有合理性、能够维护和体现公平正义,没有法律权威的司法权威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司法权威应当源自公正的司法。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法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即使法律本身具有合理性、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然而如果司法不能有效运行,法官枉法裁判,公平正义还是不能得到体现。
再次,司法权威来源于司法具有纠纷解决的终局性的特质。一般认为,在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纠纷解决方式包括社会解决、行政解决、司法解决、武力解决。“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比,司法裁判具有终局解决的优越性,除极少数特殊过度激化的社会矛盾不得不通过武力手段来解决外,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最终都可以通过司法得到解决。纠纷一旦被诉诸法院,包括被控告犯罪的人被起诉到法院,法官通过行使国家司法权力所作的裁判就作为最后一道屏障出现,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除法定的情形以外,任何社会力量和诉讼主体,包括法院,都不得动摇、推翻司法裁判。”
最后,笔者认为,在以上三种司法权威的来源中,虽然法律权威是司法权威的基础,但人们真正追求和看中的并不只是实质的平等,因为这个实现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评判标准也无法确立,人们真正在意的是是否得到平等的对待,是否受到公正的裁判,即人们真正在乎的是司法是否公正,自己是否接受了正当程序的审判。然而,“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同时缺乏自然法律文化基础,我国司法理念中的程序意识却相对落后,正当程序观念亦不发达。这种状况已经给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危害,司法的权威性更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司法的公正性、程序的正当性才是司法权威来源中最核心、最具现实意义的、对司法权威影响最为直接、最受社会大众民意关注的方面。因此,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树立司法权威的关键路径应当是建立正当程序,切实做到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984.
[2]陈光中, 肖沛权.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J].政法论坛, 2011 (01) .
[3]汪建成, 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 2001 (04) .
[4]孙发.司法权威初步解读——概念、分类和特征[J].当代法学, 2003 (09) .
[5]贺日开.司法权威关系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06) .
权威司法体系的构建纲要 篇8
关键词:权威司法,价值,体系构建,纲要
一、权威司法的概述
(一) 司法权威的概念
在司法权威的建构领域,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 所谓司法权威, 具体是指司法权力结构及其要素在司法活动过程或司法产品中实现的一种令人信服的威望和力量, 是司法力量实现公平正义而给司法受众的的一种感知, 是整个司法过程或司法结果后的一种静的实然状态。
(二) 权威司法的定义与内涵
权威司法与司法权威相对应, 其实质是是“活的司法权威”———动态中的司法权威表现;具体而言, 权威司法是是整个司法活动过程中, 为了实现司法权威的目的, 而进行的一系列司法环节以及融合各类司法要素的参与, 是一种持续活动的应然状态;其内涵为: (1) 以司法权威为动力; (2) 以司法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 (3) 为司法运行的应然动态; (4) 来源于司法活动的一些列本质属性; (4) 表现于重要司法要素的参与和司法结构的构建。
二、权威司法的价值分析
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特的公权力, 其权威来源于司法活动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特殊属性。这些属性既是司法权区别于立法权、行政权等其他国家权力的独立特征, 也是构成权威司法的价值所在。权威司法的特殊属性具体包括法定性、专业性、居中裁判性、强制性、程序性和终局性。法定性, 即司法权及其运行的一系列机制与活动都是在法定的框架内进行的, 这是权威司法构成的基础;专业性是对司法裁判工作技术性要求的回应, 这是保障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居中裁判性是司法的本质属性, 司法终究是国家与公民赋予其权威性, 双方基于对第三方的信任而让其对纠纷予以裁决, 犯罪予以惩治, 实现社会秩序稳定与公民权利保障;强制性即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以公民畏服为基础, 实现裁决的依法履行, 这是司法的权威所在;程序性是司法有别于立法、行政的另一特征, 也是司法公正得以保障的外在属性;司法权威的终极体现在于其具有终局性, 一切纠纷将在这里予以解决, 也在此处予以消亡。
三、权威司法的体系构建纲要
权威司法的体系构建由机理与机制两个层面构成, 机理是整个体系得以构建需坚持推行的原则与框架, 机制是整个体系得以构建的一系列措施
(一) 权威司法的构建机理
根据权威司的价值分析, 权威司法体系欲以构建, 必须首先完善强化以下三个构建机理: (1) 保障司法独立, 即司法权在法治框架内保持与党的领导权、立法权、行政权相对独立的品格;司法独立是司法权运行规范化的基础, 而相对独立是保障我国政治体制结构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 以司法审判业务为分界线, 司法独立运行的同时接受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程序性法律监督, 强化地方司法对地方行政的抗干扰能力。 (2) 确保司法公开, 它是我国宪法与法律确认的现代司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是遏制权钱交易最好的防腐剂, 是权威司法体系构建的基本保障;司法公开主要包括审判公开与自由心证公开。针对我国司法公开现状, 需进一步细化法定公开审判事项的评定标准以及建立完整的裁判文书说理制度, 确保透明的司法程序。 (3) 实现司法公正,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也是司法的核心内容所在。司法公正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一致, 也体现在司法效率得以优化, 即效率是司法的生命;最后司法公正还将体现于司法的有效执行与司法的终极救济效力, 任何制度保障与权利救济, 都将在司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也在司法的结果中得以消亡。
(二) 权威司法的构建机制
所谓权威司法的建构机制, 即是权威司法构建的具体制度性措施或系统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推行法官员额制改革, 整合司法队伍, 分流司法审判程序, 选取优秀法官到一线审判工作岗位, 淘汰不办案法官, 以实现法官的专业精英化, 最终确保司法资源的优化以及司法公正效率化;2、建立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制度, 具体而言在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监督下, 实现中央司法事权的统一, 保障地方司法独立, 保证权威司法得以实现的基准, 确立强而有力的司法权;3、通过巡回法庭的再过渡, 逐渐将司法裁判上诉权收回最高法院的派出机关———巡回法庭, 建立脱离现有行政区划的上诉审判制, 确保审判监督程序的完整实现;4、司法执行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个命脉;针对我国当前民事裁判执行率偏低的现状, 必须从体制上讲司法执行权划归相关行政机关, 既保障力司法中立性品格, 也将从制度上解决裁判执行力低的问题。5、设立司法性的专门机构行违宪审查权, 建立强有力的司法权力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贺日开.司法权威与司法体制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法学出版社, 2007.
丛立新:教研组织,沉默的权威 篇9
丛立新:中国大陆所有的省份都有三级教研室, 到今天已经历时60多年, 整体组织规模可谓庞大, 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 教研室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是这么庞大的一个组织, 却很少有专门的研究与论著, 反而是国外有类似的研究, 这是一个比较奇怪也比较有趣的现象。到目前为止, 在全国范围内, 主要是一些教研员, 或者曾经的教研员针对教研组织做了一些探讨, 这样的研究当然十分宝贵, 但也可能受其身份所累, 作者很难完全跳出原有职位的圈子, 有一定的身份局限性。从这个角度来说, 《沉默的权威》这本书虽然还很不成熟, 毕竟是由“圈外人”做的, 跳出了教研员的职业束缚, 也是我国第一本以高校研究者的视角对教研组织进行客观性与理论性审视的作品。值得高兴的是, 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在渐渐多起来, 比如差不多与《沉默的权威》同时, 稍后一点的时间, 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出版了《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 这本书由国内许多省级教研室负责人共同编写, 很有价值。而且, 近年来也已经有数篇以教研组织为选题的博士和硕士论文。
教研组织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但相关的探讨可谓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 实际的影响与专门的研究反差巨大——是权威, 但在这个圈子以外基本无声。所以, 想到采用“沉默的权威”这样的书名。我自己对于教研组织的关注已经有很多年, 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经历了多次的反复, 慢慢地形成了一些想法, 而且越来越觉得好像欠了他们一笔账——在省 (自治区、直辖市) 、县 (区) 两级教研组织中的专职教研员大概就有几十万之多, 论作用更是关系到每一位中国的中小学教师, 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 所以最终萌生了为教研室写一本书的想法。说实话, 动笔之后才切实感觉到这件事情有多么艰难, 居然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 仍然遗憾多多, 但总算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中国教师》:在您的著作中, 谈论到大家对教研室职能的“教研与科研之争”。在一线的学校和教师的心目中, 往往是教研室管他们的教研, 教科院管他们的科研, 还有一些地市有教师教育研究院, 专门管教师培训。您在书中提出, “‘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教研与科研的界限, 是应当分清的”。在此, 可否请您再为大家谈谈您的这一观点?
丛立新:要分清教研与科研的界限, 并不是说二者没关系, 而是说这二者不是一回事, 不能混为一谈。这二者的区别, 我以大学教师们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为例进行说明。大学教师承担的很多科研课题都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有关, 但是谁能说我这项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影响或指导某地区、所有学校、某一学科的教学?能够对某地区、所有学校、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负责?完全不可能。大学的科研成果, 一般追求的还是某些教学理论或者规律。但三级教研组织就是为承担上述这样的责任而存在的, 而且必须负起这个责任。这是教研与科研二者最大的区别。科研可以是纯学术的理论研究, 但教研必须直接指向教学工作。
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 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将科研搞成群众运动, 要求教师人人写论文, 学校个个有课题, 而且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这就存在问题。另外, 如何将科研转换成教研, 引导和影响实践, 目前尚缺乏良好的中介。教研员可能会成为一个中介, 但这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撑。比如当下, 教研员的工作压力是极大的, 若负责的学科成绩稍微有些滑坡, 学校、家长、社会马上会质疑, 令他们寝食难安。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再去要求教研员去读书学理论,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 确实很难。
我们曾经在北京市一所薄弱校做过一项研究。该校学生基础比较差, 教师们对教育科研也缺乏热情。我们帮助学校化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做了一个小课题研究, 将一个学期内所有单元测验试卷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全部梳理一遍, 分析归纳, 将概念错误、理解错误、应用错误等进行分类统计。这样, 每个单元的错误点、错误率一目了然。应该说,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都是有所了解的, 但这种了解通常就是建立在日常经验、直觉判断之上, 难免模糊粗疏。所以当我们把统计结果呈现给他们时, 教师特别地感兴趣, 讨论得十分热闹, 而且颇为惊异, 觉得与自己平时的印象太不同了。借助这份错误统计分析, 教师们非常主动和自觉地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 撰写论文, 而且几篇文章全部获奖, 其中一篇还得到国家级论文评比的一等奖。不要说是这样的薄弱校, 就是一般学校甚至重点学校, 教师平时也是没有精力去做这样的研究的。这只是一个小的科研, 却由一位博士带着几位硕士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不妨假设一下, 如果由教研员“出马”, 这样的小科研不仅可以做得更具规模, 更容易出成果, 而且也能够转化成教研。教研员都是优秀教师出身, 他的影响力在那儿摆着, 稍微提升一下, 就可以很好地将教研转换为科研成果。当然, 这样说也就是假设, 有点理想化, 在目前条件下, 大多数教研员多半也无暇做这样的事情。我经常听到, 每所学校的教师都希望教研员能来指导教学工作, 听课评课, 共同备课, 这当然是合理的要求, 可是教研员经常只能到“某些”学校去, 一些学校可能几年来未必有一次机会。要知道, 教研员工作必须考虑效率, 他要对一个地区的教学负责, 如果平均对待每一所学校, 不仅精力不允许, 也无法保证效率。据我的了解, 近年来在许多地区, 教研员的配置人数有下降趋势, 这就更加重了教研员的工作负担, 尤其是农村地区。
教研与科研, 当然都是研究, 但在研究的基本追求、品性、阵地、成果诸方面有着很大差别, 所以我在《沉默的权威》中说“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至于基础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应该如何处理与教研的关系, 那是另外的题目。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 一位学科教研员就是一支学科教师队伍的指挥官、元帅。谁能担当这样的角色呢?作为一名教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现在有校长的专业标准、教师的专业标准, 您认为教育部需要制定一个教研员的专业标准吗?在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教研队伍建设方面, 教研员个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哪些举措?
丛立新:就现状判断, 教研员的成长比较多地依赖个人的经验积累。一些非常杰出的教研员, 曾经产生过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但说到他们为什么如此出色, 还是很难归纳出一二三, 这也是为什么应当关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原因。一般来说, 好的教研员一定曾经是优秀的教师, 不过, 优秀的教师却未必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研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受欢迎的教研员, 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素质。教师只要把握好自己的教学就可以了, 而教研员需要负责一个地区内某个学科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研员要具备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实际上, 对教研员的要求一直都是有标准的。以最基础的学校教研组为例, 学校里有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 选拔学科教研组组长、年级备课组组长等人员时, 标准很严格, 不少学校都有成文的规定。即使不去看那些成文的规定, 教师们也都知道, 没有教龄的积累, 没有优秀的教学成绩等条件根本不可能成为教研组组长或备课组组长。同样, 对省级、区县级专职教研员的选拔也都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比如, 比较共性的要求有本科毕业、教龄6年以上、高级职称及以上等。所以说, 虽然国家没有制定明确的规定, 但是实际上各地都已经有了相似的标准。另外, 针对某些地区教研员由刚毕业的高学历的人来担任, 我个人认为不太妥当。一个人即使拥有高学历, 很优秀, 但是没有实际的教育教学经历, 胜任不了教研员的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将直接从学校毕业来到教研室的本科、硕士、博士先派到中小学去实习几年, 应该就是考虑到了教研员资历方面的要求。
《中国教师》:在对教研室、教研员的研究过程中, 您比较欣赏教研室或教研员的哪些工作方式或做法?在接下来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研室应该如何发挥“权威”的作用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丛立新:我在书中所总结的方式都是比较经典的, 差不多所有教研室都会采用这样的教研形式, 多年来这是得到教师认可, 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但是, 现在教研员工作方式中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 年轻教师可能不了解, 但年长的教师一般都比较清楚。有些年长的教师说得很坦率, 认为现在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的帮助不大, 质量在下降。以往,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时, 教研员会针对即将要开展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传授, 明确指出易错点, 提出各种建议, 甚至举什么样的例子最为恰当, 用什么样的步骤效果最佳等等, 教师们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而现在的教研活动, 更多的是展示, 教研员请几个学校将课堂教学进行展示、分享、交流。当然这种方式对教师也有帮助, 可是, 在交流之后教研员却经常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判断, 如哪些合理, 哪些不妥, 如何改进等等。实际上, 教师的教学经常会出现错误、混乱, 非常需要教研员的帮扶。
从我得到的信息, 上面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 原因也很复杂, 所以我认为, 维护和强化教研组织、教研员、教研活动的权威性, 让教研员理直气壮地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 是很现实的问题。
《中国教师》:教研室是我国基础教育特有的组织结构, 但是却没有国家层面的部门。您在书中以“有了‘娘家’之后会怎样”为题谈论了这个问题, 大致意思倾向于没有必要建立国家级的教研部门。为什么?
丛立新:教研室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权威, 从下到上, 都有比较成熟的制度、经验, 有其自身运行的一套机制。由于没有主管部门, 有时候是比较弱, 没有“娘家”来“撑腰”。归根结底, 教研工作确实需要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从支持这个角度来理解, 可以有许多渠道去解决这个问题, 不一定去求助主管部门。我觉得之所以教研室成为一个权威, 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是因为教师们“买你的账”。之所以教师们“买你的账”, 是因为教研员的目光始终盯着中小学课堂教学, 熟悉教学动态, 了解教学需求, 所以才能够推进教学。
权威棍棒下存“活”的电离学说 篇10
1883年, 阿伦纽斯把新学说的思想汇报给了母校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克列维教授。这位化学家曾因发现钬 (Ho) 等稀土元素而闻名于世, 同时在地质学和植物学的研究上也有很高造诣。阿伦纽斯热切期望能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没有想到他听了以后, 毫不掩饰地大加嘲讽说阿伦纽斯的想法“纯粹是胡说八道”, 是把“鼻子伸进不该去的地方”了。
1884年, 阿伦纽斯在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会上宣读了关于电离学说的论文后, 教授们“个个怒不可遏”, 觉得难以容忍这种“荒谬绝伦”的想法, 认为“纯粹是空想”。克列维说, “我不能想象, 比如, 氯化钾怎么会在水中分解为离子。钾在溶液中能独立存在吗?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 钾遇水就产生强烈反应, 同时形成氢氧化钾和氢气;氯的水溶液是淡绿色的, 又有剧毒。可是氯化钾的水溶液却是无色的, 完全无毒”。他们认为, 这些事实似乎就充分“证明”电离学说是一种“无稽之谈”。新学说在乌普萨拉大学遭到了几乎所有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冷遇。
对电离学说的责难并不止此。当阿伦纽斯论文公开发表以后, 就招致了更大规模和更加猛烈的攻击。英、德、法、俄等许多国家的化学家, 其中包括一些在声望上远远超过克列维教授的著名化学家, 都群起而攻之, 形成了一条国际化学界的反对阵线。为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以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享有极高盛誉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此外还有以研究溶液理论著称的英国化学家阿姆斯特朗, 以发明溶液渗透膜闻名的法国化学家特劳贝, 以研究溶液电动现象受到德国人民尊敬的德国化学家魏德曼, 以建立“溶液蒸汽张力”定律知名的俄国化学家柯诺瓦洛夫, 以及化学家皮可林和别凯托夫等等。他们认为, 由于电离学说违背了戴维和法拉第所建立的经典的电化学理论, 因而是“奇谈怪论”, “不值一提”, 迟早会被推翻。对此, 门捷列夫预言说, “这个假说随着时间的转移将占有如燃素论所早已占有的那种地位”而必将失败。它像燃素学说一样, 虽然也“曾有过不少热心的捍卫者”, 然而却是在“捍卫一种不正确的假说”。
许多化学家在报刊和杂志及学术会议上不断攻击电离学说, “告诫”青年千万不要醉心于那种狂妄的荒谬的新学说。阿伦纽斯不得不写出一篇篇文章进行批驳。他同奥斯特瓦尔德和范霍夫等人一起回答了诸如电解质电离的能量来源, 电荷相反的离子未成对结合的原因, 亲和力强的电解质反而易电离的道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进一步提高了电离学说的说服力。1889年门捷列夫又发表了《溶质离解简论》, 对电离理论进行了再次抨击。阿伦纽斯则立即予以回击, 强调指出, 虽然门捷列夫的观点得到了许多著名化学家的支持, 但是也“不能同意这位伟大的俄国化学家的见解”, 因为他“忽视了构成离解理论的那种东西的主要部分”, 没有看到“大量的物理化学问题都是靠了渗透压和电离理论才得到解决的”。
试论教师的权威与合理惩戒 篇11
教师权威, 通常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 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1]学校作为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场所, 需要权威的存在, 尤其是学校中的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没有足够的能力认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需要来自教师权威的引导。教师权威为师生双方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2]
普遍认为的教师权威类型分为两大类:制度权威和教师个人权威。制度权威是捍卫教师合法地位的权威, 由社会决定, 外在于教师个体, 不因人而异。教师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及“感召权威”。知识权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形成感召权威。教师个人权威内在于教师的个体, 所以因人而异, 且是基于学生的认可的。在古代稳定的文化背景下, 教师的制度权威不可侵犯, 这决定了教师权威的性质与地位。在追求创新、崇尚民主的现代文化背景下, 教师的制度权威在民主进程中有所减弱, 教师权威更多地需要通过个人权威来加强。因此, 加强教师权威, 就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增强个人魅力。
二、教师权威与教师惩戒关系之演变
由于认识水平、个人能力有限,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权威的建立需要采取惩戒学生的手段。他们认为惩戒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 使学生不得不服从教师, 从而达到教师树立权威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惩戒学生的现象很普遍, 当学生不遵守纪律或者学习不够努力, 就会受到惩罚, 如增加学生课业量、体罚等。
中国历史上, 在封建专制的统治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社会中有着严格的地位等级, 教师是知识的上位者, 学生要想获得知识, 只能从教师处获得, 时代特点赋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威。作为师生关系中的上位者, 教师的权威表现为学生的绝对服从, 学生对教师管理及惩戒的无条件接受。
随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 民主思想在中国发展起来, 中国社会中追求“平等”的意识逐渐觉醒,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趋向平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专制”的权力逐渐消退, 教师权威出现弱化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上下位关系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近, 教师再无权任意地惩戒学生, 新型的教师权威就此产生。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权威, 教师要想树立权威, 更多的是依靠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生活阅历、修养、能力、品德和独特的人格特征等多方面素养。教师需要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才能树立起权威。
三、当前社会与学校背景下, 教师惩戒之争议及分类
在当前的社会与学校背景下, 教师的权威与惩戒出现了新的变化,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 教师不应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学生, 也无权在管理中采取伤害学生身体或尊严的方法。教师惩戒属于抽象教育的内容, 教师的惩戒方法、惩戒强度、惩戒标准等并没有具体的规范,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因此教师惩戒的存在并不合理。但是, 有些教师仍然认为他们有权对学生进行惩罚, 认为惩戒权是教师应有的权力。在以平等民主为前提的新型教师权威中, 惩戒权已不再属于教师的权力, 教师无权惩罚学生。
教师惩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学生, 增强教师的权威, 在短时间内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教师长时间依靠惩戒学生来提高自己的权威, 使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 让学生一直处在屈从和谦卑的状态, 最终学生会对教师的权威产生怀疑和抵触的心理, 其权威就会逐渐弱化。根据教育惩戒的手段、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 可以把教育惩戒分为两类:不合理惩戒和合理惩戒。
不合理惩戒, 是指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给学生身心造成极大伤害的违背法律基本精神的惩戒形式, 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体罚或变相体罚;二是精神罚 (心罚) 。不合理惩戒常常会损伤学生身体和侮辱学生人格。从权威观角度来看, 不合理惩戒试图以强制手段使学生服从教师权威, 这使学生缺乏合理的权威观, 不利于学生权威观的健康发展。
合理惩戒, 是指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为前提, 对学生不当行为进行纠正的惩戒形式。包括言语责备、纪律处分和教育性惩罚。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 教育性惩罚包括隔离、剥夺某种特权等。
四、基于合理惩戒建立教师权威的策略
教师权威与教师惩戒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紧密相连发展到了一种微妙的处境。在实际教学中, 合理惩戒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建立起教师权威, 使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更为有效。以下是笔者提出基于合理惩戒来帮助建立教师权威的策略。
1. 把教师的合理惩戒当做一门艺术
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 同样, 合理惩戒的实施也应被当做艺术来进行。首先, 教师在进行惩戒时应适度、适时。在态度上, 教师应冷峻而不冷酷, 亲切而不纵容;在惩戒方法上, 教师应严格遵循合理惩戒的原则, 即以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为前提。同时, 合理惩戒的实施应该选择正确的时机, 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触动, 进而使惩戒获得最大的纠正效果。其次, 艺术是需要创造精神的, 合理惩戒同样不能教条主义, 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教师在进行合理惩戒时, 应该融入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在面对性情各异、需求各异的不同学生以及学生犯的不同错误时, 应该设计不同的惩戒策略。再次, 合理惩戒需要教师及时反思。反思, 是提高教师素质能力及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合理惩戒的有效反思能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惩戒方法, 从而提高教师对惩戒的掌控能力。因此,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 才能正确娴熟地使用合理惩戒,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真正令人信服的权威。
2. 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合理惩戒
虽然合理惩戒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权威, 但是教师权威的树立并不仅仅依靠合理惩戒。教师更不能过分地依赖惩戒来管理学生, 否则惩戒的威慑力将随着惩戒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教师的个人权威由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构成, 强化教师的权威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这同时与教师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有关系。教师惩戒只是纠正学生行为以达到教师管理目的的一种手段, 如果过多使用教师合理惩戒, 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反感, 这样反而不利于教师权威的树立。
3. 教师实施合理惩戒应遵循公正原则
教师权威的维护需要公正来支持, 教师惩戒的实施也需要公正。教师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而对学生进行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 尤其当教师运用惩戒这一教学手段时, 更应该遵循公正原则, 不应个人独断、随心所欲。如果教师在惩戒对象和惩戒方法上有所偏倚, 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学生与教师产生隔阂, 这样不仅惩戒效果会大打折扣, 教师权威更会愈加弱化。因此, 在教师实施的惩戒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公正为前提, 一方面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和性质来决定惩戒方法, 避免误罚和重罚的现象, 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绝不偏袒任何学生。[3]只有公正的惩戒, 才会使学生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才能真正地服从教师, 才会帮助教师建立起健康、科学的权威。
4. 与家长和学生沟通, 寻求理解
合理惩戒具有合理性、规范性、程序性,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合理惩戒问题与家长和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应当鼓励对方换位思考。教师应当向家长与学生表明合理惩戒的必要性, 向家长、学生明确表示实施合理惩戒会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纠正其自身错误。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甚至包庇孩子的错误, 对教师的合理惩戒横加指责, 干扰教师的教学工作, 因此家长、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时有发生, 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为“惩罚”学生而被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家长、学生对教师合理惩戒行为的不理解和对教师本人的不尊重会使教师的权威不断弱化。当家长与学生理解并支持教师的合理惩戒时, 他们才会尊重教师, 承认教师的权威, 反之, 家长与学生对合理惩戒的不理解不支持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权威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晓云.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2) .
[2]裴嵘军.浅析教师权威的强化问题[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