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权威

2024-10-08

宪法权威(精选5篇)

宪法权威 篇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中,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根据现行宪法第5条的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但长期以来,宪法都是高高在上的“闲法”,没有真正走入人们心中,其对公权力的制约也力不从心。违反宪法的事件屡有发生,却没有得到制裁。自2012年《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开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贯彻实施宪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就要求重塑宪法权威。

宪法权威的重塑,制度不可或缺。这个制度就是宪法监督制度,在西方被称为违宪审查制度。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来完善它?曾有学者建议学习西方的违宪审查制度,但设想都被一一否定。因为西方的违宪审查,要么是由法院进行,要么是成立一个独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机关专门进行。这都与我们的政治体制相冲突。首先,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现行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和至上的地位,其他机关的违宪审查权势必都将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行使,难以保证其独立性;其次,我国缺少强势的司法权传统,普通法院或者宪法法院审查制在我国缺乏根基。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已基本建立。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这种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和决定;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三,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和司法解释进行监督;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批准的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宪法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

因此,理性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是完善我国现有的宪法监督制度,一方面,要巩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另一方面,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专门行使宪法监督职权。

首先,重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巩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保证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顺利运行。理论上,全国人大的最高法律地位表现在具有的最高广泛性和代表性、产生并监督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等几方面。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就全国人大对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监督而言,具体的监督方式包括听取、审议工作报告和撤销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大代表审议工作报告时,多用“振奋人心、求实亲民、创新开拓”等形容词,使得公众在心理上认为人大代表只是歌功颂德,未尽审议监督之责。这种失职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人大在一府两院面前的权威,以致在行使其它职权时“心有余,力不足”。如2003年孙志刚案件发生后,有学者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书,建议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程序未经启动,国务院已经自行通过了新法规,同时废止了旧法规。虽然国务院自我修正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也不免让人怀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能否有效行使。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权范围已经在缩小,国家也在不断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的各种自治形式,但人们对政府仍然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强政府、弱人大”的情况仍需改观。为此,就要提高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公众对代表的监督,推动代表切实履职。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反映了党中央的决心。

其次,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完善宪法监督程序。如前所述,《宪法》和《立法法》对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和程序都作出了规定。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程序虚置严重。八二宪法颁布至今,全国人大从未“改变”或“撤销”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从未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导致前述程序性规定虚置的原因有二:其一,确定相关法律、法规、决议、命令的合宪性要经历调查、论证等过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立法法》所规定的部分宪法监督程序是在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期间运行的,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会的会期通常较短,会议期间需要审议的事项本就繁杂,所以无暇审议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问题。其二,就《立法法》所规定的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监督程序而言,存在着程序复杂、缺乏专门的受理机关及时效过长等问题。一部行政法规的合宪性审查程序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接收、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法律委员会)的审查、制定机关的答复、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再行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会会议的审议和决定等步骤,看似庄重、严格,但这种繁冗的程序降低了宪法监督的效率,影响了宪法监督的运行。

笔者以为,针对目前我国宪法监督程序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全国人大下面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来解决。早在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成立履行宪法监督职能的宪法委员会的设计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

30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仅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收效不理想,学界有关成立专门机关必要性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歇。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由全国人大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它的职权是,受理针对法律、决议、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违宪审查申请,同时负责审查并作出结论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制下,此职权的效力应区别对待。宪法监督委员会作出认定某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或上述规范性文件中的个别条款是否违反宪法的结论意见,该结论意见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公布,如果是违宪的结论意见,则从结论意见公布之时起该规范性文件或规范性文件个别条款即失去效力。如果宪法监督委员会作出认定某一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命令或其中的个别条款违反宪法的结论意见时,宪法监督委员会将结论意见以议案的方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其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通过即可否决。这样的设想,使得我国的宪法监督实现专业化、专门化、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同时,也保证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

宪法权威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

2、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增强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意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教学形式

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教学流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3.国家宪法日宣传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为大力弘扬法制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决定举办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以“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开展“法律进学校”为主线。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是的,我们都是活泼好动的少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在玩笑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伤害了别人,也不能因为一时大意让别人伤害到自己,这样的后果是既触犯了法律,又造成了双方一辈子的痛苦。那将是多么惨痛的事啊!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注意与同学和睦相处,玩笑时注意分寸,课间注意文明休息,别让那冲动的一瞬间成为悲剧的开始。另外,我们要多学法,时刻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篇3

习近平的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之后,仍“强调”了如下的“不足”:“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充分相信,总书记强调的这些“不足”是有现实支持的,应该说它包含了太多民生的苦痛和社会的不公。

当今世界任何文明国家都是宪法至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我国也是这样的国家。习近平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了宪法至上的性质,没有其他至上。那么,从今以后,无论是司法行为或行政行为,只要被判定违背宪法,都是可以直接取消的。而在一个“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因为违背宪法受到追究!这,除了说明宪法的生命和权威曾经没有受到尊重,说明宪法实施得不够,还能说明什么呢?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习总的讲话原文引用了宪法序言部分的经典表述。他还进一步表示:“黨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段话的含意,应该再明确不过了。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那么,如何保证实现上述宪法原则?习总提出,在“坚持党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做到“三个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根据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不缺少权利。如果把宪法权利兑现,我们的人民也可以说是幸福的人民,我们的政府也可以说是廉洁奉公的政府。

然而习总书记所批评的“不足”现象的论据并不难举: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是,实际上却存在被法律宽容或放纵的“特殊公民”;宪法规定,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实际上公民的选举权却很容易被克扣;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可是,警察却能够以公民夫妻在家中“看黄碟”的理由强行闯入;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检院或法院许可不受逮捕,可是,劳教程序却可以在公安一家的大门内办理完毕;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可是,就在本周,几位家长和孩子在和平状态下表达他们对异地高考的公平地位的渴求,却被警方拘留……

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对策探析 篇4

“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次被写进宪法, 对公民私有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日益完善。国家领导人日益重视宪法权威的建立以及宪法的实施,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这些都是让宪法“活”起来的重大举措。尽管如此, 我国宪法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权威, 宪法权威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当前我国宪法权威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1.1 对宪法认识有失偏颇

宪法是民主的政治, 这是我国最早对宪法的解释。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提出应该将宪法作为宪法权威的形式要件。对宪法的这一解释不够合理:首先, 忽视了宪法还包含的对法治与人权的保障。对于宪法的这种理解方式, 法国革命的历史已经做出结论:缺乏法治保障的民主必然导致暴政或混乱[1]。其次, 把宪法等同于民主, 仅仅是停留在价值判断上, 忽视了技术性的措施和操作手段对宪法的保障, 最终会导致宪法仅止于书面, 流于形式。再次, 把宪法等同于民主, 大大降低了宪法的层次, 而民主远远早于宪法,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 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宪法。现行宪法虽然明确宣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但这仅仅停留在“宣言”的层面上, 存在着较为抽象、缺乏刚性的缺点。

1.2 工具主义盛行

我国宪法权威建设之路异常曲折, 无论是洋务运动中技术论者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维新变法中的“废科举、兴议会、开民智”都是为了要“求富、求强”, 带有很强的工具主义色彩。而宪法真正的出发点并不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 而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限制政府权力, 宪法权威建设与国家的富强二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我国立宪主义者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的宪政制度时, 把西方的限定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当做一种强国的工具来用, 这使得我们的宪法制度建设进入了一种误区, 使得我国在宪法制度的技术-程序-价值基础方面全面匮缺, 尤其是在价值层面。同时, 长期以来, 我国法律一直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 更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远离人民生活, 只是一种政治点缀和摆设, 1975年宪法就是工具主义思想的产品。

1.3 违宪审查制度不健全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 标志着一个国家宪法的权威性和至上性, 是宪法权威得以建立的一项关键性制度。在美国, 联邦宪法的起草者就认为, 司法审查乃是一部宪法中必要的且不证自明的部分[2]。而在美国的宪政实践过程中, 司法审查已经成为“宪法拱门上的拱顶石”, 它是“宪法机器中绝对必要的部件, 抽掉这个特制的螺栓, 这部机器就化为碎片”[3]。我国也在适应发展和迎合中逐渐地寻求自己的违宪审查机制。从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出台至今, 中国的违宪审查机制有着循序渐进的发展趋势,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宪法》和《立法法》确立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进行的权力机关违宪审查模式, 但这似乎只是一种摆设, 并没有产生过实际的效用。

除此之外, 我国的宪政建设还存在着缺乏完备的公民宪政意识的支撑, 宪政建设路径单一, 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治权威自上而下推动, 缺乏自下而上的呼应;宪法理论研究尚显薄弱, 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2 树立宪法权威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为宪法权威建设提供保障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我国的现实利益格局以及权力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革的要求也超越了纯经济领域, 涉及到社会层面、政府行政管理层面以及政治层面, 同时在宪法的框架下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2.1.1 改革选举制度

只有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才能代表民意, 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人民在选举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选区的代表是谁, 对自己选区的候选人不了解, 也不知道把票投给了谁, “自下而上看, 县人大代表选举是虚的, 县长选举是虚的, 因而县人大代表对县政府的监督也是虚的。横向看, 司法服从行政、政府服从党委、党委服从书记。”[4]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完全有能力在我国实行直接选举, 必须要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只有真正的由人民选举出的代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同时要完善选举程序、加强选举监督, 防止出现贿选、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 更好地保障选民的权益。

2.1.2 实现行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要想使我国宪法权威建设走出困境, 真正实现维护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目标, 还要实现我国行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 从预算编制、审查到执行过程都要公开, 保障公民对行政预算的监督权, 完善预算责任追究制度, 从长远看改革的重点要增强人大对预算进行实质性审查的能力[5]。

2.1.3 推动司法改革走向深入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在我国的实际政治生活中, 司法机关要对在任的一个县长进行调查都难, 而大批涉及领导干部的案件往往是不了了之。如果没有司法独立, 服务型政府就缺少了司法保障。一旦提到司法独立就会有人担心这是不是要排斥党的领导, 其实, 司法独立并不是指司法机关为所欲为, 而是指司法机关只服从法律, 而我们的法律又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所以司法机关并没有排斥党的领导。而要想实现司法独立, 就必须要确立司法公正、独立的价值目标, 保障法院人事权、财政权的独立, 要建立完善的法院垂直管理系统, 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司法地方化以及司法行政化。

2.2 完善我国现行宪法, 推动宪法真正实施

宪政是法治的基础, 我国的现行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 它所体现出的立宪原则、立宪思想以及宪法的基本价值观念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虽然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 但是这一缺陷并没有得到改善, 要想使我国当前的宪法权威建设走出困境, 就必须要对我国的现行宪法进行改革。

在修宪的过程中, 首先要完善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而公民基本权利中的财产权保护应该成为“修宪”的重点。其次要提高宪法的法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2.3 纠正宪法的工具主义偏颇, 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我国当代宪法权威建设, 必须要清除对宪法的工具主义态度, 恢复对宪法原初价值的追求, 实现政治正义的工具, 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唯一途径, 有助于提高国家权力的运作品质。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的核心就是看法律法规是否违宪, 国家权力是否得到了有效地限定, 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了有效地保障, 它不仅是国家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 同时还是给公民的权利提供的高级别的司法保护, 允许个人提起宪法性诉讼。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环境和法律框架内, 要想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的违宪问题, 就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立相对独立的违宪审查专门机构———宪法委员会。重新界定我国宪法的违宪审查方式, 事前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大力开展公民教育, 提高公民权利意识, 重塑宪法权威建设的文化环境, 以期宪法权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谢维雁.中国50年宪政建设的困顿与前景[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1) .

[2]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3]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0.

[4]于建嵘, 李连江.政治发展下一步县政改革[OL].2007.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 篇5

习近平的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之后,仍“强调”了如下的“不足”:“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充分相信,总书记强调的这些“不足”是有现实支持的,就应说它包含了太多民生的苦痛和社会的不公。

当今世界任何礼貌国家都是宪法至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我国也是这样的国家。习近平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了宪法至上的性质,没有其他至上。那么,从今以后,无论是司法行为或行政行为,只要被判定违背宪法,都是能够直接取消的。而在一个“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因为违背宪法受到追究!这,除了说明宪法的生命和权威以前没有受到尊重,说明宪法实施得不够,还能说明什么呢?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务必予以追究。”习总的讲话原文引用了宪法序言部分的经典表述。他还进一步表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务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段话的含意,就应再明确但是了。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那么,如何保证实现上述宪法原则?总书记提出,在“坚持党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做到“三个善于”:“善于使党的主张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透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根据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不缺少权利。如果把宪法权利兑现,我们的人民也能够说是幸福的人民,我们的政府也能够说是廉洁奉公的政府。

然而习总书记所批评的“不足”现象的论据并不难举: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是,实际上却存在被法律宽容或放纵的“特殊公民”;宪法规定,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实际上公民的.选举权却很容易被克扣;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但是,警察却能够以公民夫妻在家中“看黄碟”的理由强行闯入;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检院或法院许可不受逮捕,但是,劳教程序却能够在公安一家的大门内办理完毕;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的自由,但是,就在本周,几位家长和孩子在和平状态下表达他们对异地高考的公平地位的渴求,却被警方拘留……

上一篇:高压线路带电作业下一篇:抗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