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青光眼(共7篇)
抗青光眼 篇1
青光眼是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一旦确诊, 需终身治疗。尽管激光、手术治疗取得较大的进展, 但药物降压仍是目前青光眼常规的和主要的治疗方法[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青光眼诊疗指南中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为药物降压。青光眼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分两大类:一类为减少房水生成的药物, 另一类为增加房水外流的药物。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抗青光眼品种药物, 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同时, 也使一些医生、患者在选择药物时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选择才好。本文将就近年来抗青光眼药物在品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疗效等作一综述。
1 前列腺素衍生物
前列腺素衍生物 (Protaglandin analogs, PGAs) 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青光眼一种新型的降眼压药物, 对人眼具有较好的降眼压效果, 局部滴用基本无全身副作用,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的代表药物有:拉坦前列素 (latanoprost) 、曲伏前列素 (travoprost) 和贝美前列素 (bimatoprost) 等。它的降眼压机制在于通过使睫状肌松弛、肌束间隙加大及改变睫状肌细胞外基质来增加葡萄膜外流, 使Ⅰ和Ⅲ型胶原减少, 并使Ⅰ、Ⅲ和Ⅳ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增加, 降低房水流出阻力, 而不影响房水生成[2], 该途径的房水排出与巩膜表面静脉压的高低无关、与体位无关, 因此该途径又称非压力依赖途径, 这是它降眼压幅度比β-受体阻滞剂更大的原因之一, 可使眼压降低至巩膜表面静脉压以下。PGAs类药物降眼压幅度达30~35%, 比β-受体阻滞剂滴眼液高出10%左右[3]。据研究报道, PGAs类药物降眼压作用基本不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夜间也能降眼压, 从而减少昼夜24 h的眼压波动, 减少对视神经的冲击损害作用[4]。β-受体阻滞剂有所谓的“长期飘逸”现象, 即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 降眼压的作用会减弱甚至消失, 需要停药一段时间后再使用才能重新起作用。而PGAs类药物则没有此“长期飘逸”现象, 能长期稳定地控制眼压, 从而减少患者因监测眼压来复诊的次数。据研究报道, 前列腺素衍生物需要辅助治疗显著低于其他类药物[5]。前列腺素衍生物一般不影响心肺功能, 副作用主要为滴药后局部短暂性烧灼、剌痛、痒感和结膜充血, 长期用药可使虹膜色素增加, 睫毛增长, 眼周皮肤色素沉着等[6]。综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 前列腺素衍生物类滴眼液有如下优点: (1) 降眼压效果好, 与噻吗心安相比, 其降压作用更加显著; (2) 降眼压作用持久, 每天滴用一次, 保证24 h降压作用; (3) 降眼压作用稳定, 没有“飘逸作用”, 能长期使用, 减少复诊次数; (4) 毒副作用少, 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用药安全性能高。在欧美发达国家, 前列腺素衍生物已经取代β-受体阻滞剂, 成为治疗高眼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7,8]。但是在我国, 因其价格因素,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能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患者。
2 β-受体阻滞剂
上世纪70年代后期, β-受体阻滞药开始应用于临床, 由
·综述·
于其降压效果确切, 不影响瞳孔大小和调节功能、局部副作用小、价格低等优点受到欢迎。目前常用的该类药物眼液有:噻吗洛尔 (timolol) 、贝特舒 (betoptic) , 贝他根 (betagen) , 美替洛尔 (metipranolol) 及美开郎 (Mikelan) 。其中噻吗洛尔、贝他根和美开郎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贝特舒是唯一眼用选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滞剂降眼压机制在于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结合, 使睫状体中环磷酸腺苷水平降低, 影响房水分泌, 大约可抑制50%的房水生成[9]。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房水生成从而降低眼压来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症。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对β1和β2受体均产生阻滞作用, 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只选择性阻滞β1受体, 故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可引起心动过缓, 血压下降等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而无引起支气管痉挛、哮喘及血管收缩等作用。新的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降压效果较佳而且持续时间长。倍他洛尔的降压效果常较其他几种药物稍弱, 但由于其对β受体的选择性, 在全身循环中, 局部应用倍他洛尔β1肾上腺素受体占有程度少于非选择性阻滞剂, β2受体的占有程度可忽略, 这为心肺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应用前景。实验研究已揭示局部滴用后药物到达视网膜, 显示一种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阻滞作用, 这可能使倍他洛尔改善了视网膜血流灌注, 可以推荐用于各种类型青光眼作为神经保护剂。初步的研究证明, 倍他洛尔在降低视野平均缺损和增加平均敏感度方面优于噻吗洛尔, 差异有显著性[10]。1979年Krieglstein首次报道相当一部分青光眼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出现作用减弱或消失, 需要停药一段时间后再使用才能重新起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长期飘逸”[11]。近年研究还发现, 虽然该类药物在日间降压效果确切, 但在夜间的降眼压作用弱, 其原因可能是人体在睡眠期间, 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有关。所以为保障药物的持续疗效, 定期随诊和必要调整很重要。综合该类药物的特点是: (1) 降眼压效果确切, 尤其是白天降压效果明显。 (2) 局部副作用小, 不影响瞳孔大小和调节功能。 (3) 全身副作用主要有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 心传导减慢, 支气管收缩等, 心肺功能不全的人应用受限[12]。 (4) 存在“长期飘逸”现象, 需定期监测病情, 及时调整更换用药。由于这类药物价格低、易获得等优点,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作为治疗高眼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
3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α受体激动剂应用于眼科临床始发于60年代中期, 传统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如:阿可乐定 (apraclonidine) 、肾上腺素、地匹福林等, 它们可同时兴奋α和β受体, 虽可降低眼压, 降压率20%~30%, 但由于它的局部和全身副作用以及稳定性极差等缺陷, 阻碍其推广应用, 在临床上使用日趋减少。近年来, 随着突触前受体研究的深入发展, 为青光眼的药物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一种新的α2受体激动剂溴莫尼定, 具有良好的降眼压作用, 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3]。有研究表明, 阿法根 (Alphagan) 具有双重降眼压机制, 短期降眼压通过剌激α2受体减少房水生成有关, 能减少35%~40%的房水流量, 长期作用主要与葡萄膜巩膜通道引流增加有关[14]。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 阿法根局部点用后, 可分布至玻璃体腔, 其浓度足以激活眼后段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此外, 有报道阿法根可上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等神经营养因子的生成, 也可减少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堆积, 从而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表明阿法根具有保护和恢复视神经功能的作用。阿法根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的副作用较轻, 是目前副作用最少的局部抗青光眼药物。局部副作用主要为局部过敏, 角膜上皮脱落和泪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全身副作用主要包括口干、疲劳、头痛和嗜睡等。
4 拟副交感神经药 (缩瞳剂)
缩瞳药物是一组最老而有效的青光眼降压药, 自1875年毛果芸香碱问世以来,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毛果芸香碱为最经典的, 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缩瞳剂。毛果芸香碱直接兴奋虹膜括约肌, 缩小瞳孔和增加虹膜张力, 解除周边虹膜对小梁网的堵塞, 使房角重新开放, 主要用于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毛果芸香碱也可通过睫状肌收缩, 牵引巩膜突和小梁网, 减小房水外流阻力而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15]。毛果芸香碱的局部副作用有眉弓疼痛, 视物发暗, 近视加深等, 高度近视眼伴视网膜退变者可能引起视网膜脱离。若用高浓度制剂频繁滴眼, 还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头痛、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由于缩瞳作用, 影响瞳孔调节功能, 患者使用缩瞳剂常常产生不适, 不受患者喜欢。一直以来, 人们尝试找出更好的缩瞳药物取代毛果芸香碱, 但未能如愿。
5 碳酸酐酶抑制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 (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s, Cals)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青光眼, 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AⅠ, CAⅡ, CAⅣ这3种同工酶减少眼房水生成, 从而降低眼内压。其中CAⅡ在眼部的活性较高, 存在于人体的睫状体和视网膜中, 是形成房水的关键性同工酶。CAⅣ存在于人眼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腔面, 在房水生成分泌中起重要作用。目前, 用于临床的磺胺类CA抑制剂主要有6种:乙酰唑胺, 醋甲唑胺, 双氯非那胺, 依索唑胺, 多佐胺和布林唑胺。前4种是治疗青光眼的第一代口服CA抑制剂, 但全身性毒副作用大。后2种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第二代局部用CA抑制剂, 是强效的局部治疗青光眼药, 但由于其临床用药为盐酸盐, p H值为5.5, 对眼睛有刺激, 且一次给药后降眼压作用只能维持2~3 h, 这就要求1 d给药多次。鉴于目前临床所用抗青光眼药物的不足, 近几年抗青光眼药主要是针对增加水溶性、减轻眼部刺激、延长作用时间几方面进行研究。目前, 磺胺类CA抑制剂作为抗青光眼药物的设计方法主要有2种: (1) 在磺胺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不同的环, 这种方法可获得大量的化合物, 但通过筛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却很少, 因此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该法能得到一些结构全新的CA抑制剂。其中多佐胺和布林唑胺就是通过该法获得。 (2) 对已具有CA抑制活性的结构进行修饰, 引入水溶性基团, 该法能有效调节这些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增强活性。虽然该法获得的化合物不能被立即用于临床, 却可获得许多比多佐胺和布林唑胺更为有效的抗青光眼化合物。鉴于以上2种方法各自的特点, 在实际合成中常常是2种方法联合使用。近几年为获得比第二代抗青光眼药更有效的抑制剂, 合成了许多水溶性的CA抑制剂, 不仅溶解性好、眼部刺激小, 而且作用时间久, 不良反应小。除此之外, 在磺胺类化合物中引入硼原子、金属离子和一些特殊的结构也能增强其活性, 延长作用时间。布林唑胺是青光眼联合用药的最佳搭档[16]。
6 关于联合用药
抗青光眼联合用药, 是指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情况下, 加用另一种或几种降眼压药物。约1/3的青光眼患者需要联合用药[17]。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类型及种类与患者的眼压、耐受力、全身状态等密切相关, 虽然采用单一药物治疗青光眼, 开始时大约有25%~50%的患者可达到目标眼压, 但时间一长, 部分眼压控制并不满意, 大多数患者都需要进一步的联合用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联合用药可以分非固定联合及固定联合。不管采用哪一种联合, 都是以一种药物为核心药物, 另一种为辅助降压药物联合使用。根据欧洲青光眼协会制定的新指南, 5类降眼压药物都可以联合使用, 其中最常用的组合是β-受体阻滞药与前列腺素衍生物或碳酸酐酶抑制剂的联合, 据英国全科医生研究数据库 (UK-GRPD) 的分析, 在多种固定联合的药物中, 曲伏前列素-噻吗洛尔组合具有治疗持续性更长[18]。在使用联合用药时, 同一类药物不建议联合使用, 尽量考虑促进房水流出与减少房水生成的药物联合使用, 同时要考虑控制昼夜眼压药物的联用。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眼压, 但可能同时也累加了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 选择联合用药时除了考虑有效降低眼压外, 也应从全身安全性和局部刺激性两方面加以考虑。近年来随着青光眼药物的发展, 固定联合制剂逐渐问世, 即把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个滴眼瓶里, 称复合制剂[19]。固定复合制剂有下面几方面优点:第一, 患者具有良好的用药依从性[20,21]。第二, 减少多次用药造成洗脱效应。第三, 减少眼部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相信随着更有效, 作用时间更长, 副作用更小的新型抗青光眼药物的开发和应用, 药物治疗将成为处理青光眼的主要方法。此外, 同时使用多种眼液也必然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方便, 这也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使用合剂可方便患者用药并增加其依从性。
综上所述, 采用最少的药物、最低的浓度、最少的用药次数, 以期达到最佳降眼压效果是青光眼药物治疗的原则, 联合用药应该在有临床证据表明单一药物治疗不能满意控制眼压时才予以考虑。
抗青光眼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应用 篇2
1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最早在内科领域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此后发现全身或眼局部给药可以降低眼压, 因此被用来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此类药物包括噻吗洛尔、倍他洛尔 (又称贝特舒) 、左布诺洛尔 (又称贝他根) 及卡替洛尔 (又称美开朗) 。这些药物的临床作用相似, 但在降低副作用以及患者对药物耐受性方面各有特点。
1.1 药理学特性
噻吗洛尔、左布诺洛尔和卡替洛尔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倍他洛尔是唯一眼用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它们降眼压的机制是通过抑制房水生成而发挥作用, 降压效果可持续12~24小时。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不影响瞳孔大小和眼的调节作用, 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同时还不影响血管的正常调节。该类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降压效果会减弱或消失, 称脱逸现象。在使用一种β阻滞滴眼液数月后, 更换另一种滴眼液, 降眼压效果可能会更好。
1.2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局部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可能被全身吸收, 因而可能产生全身副作用, 例如严重的呼吸及心脏反应。曾经有哮喘患者因支气管痉挛致死及少数病例因心脏衰竭致死的报道。因此, 使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物滴眼液后, 应压迫泪囊部5分钟,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 而且可增加药物的降眼压效果。其他副作用有睑结膜炎、一过性眼烧灼感、刺激感、眼过敏、引起或加重干眼症状等。倍他洛尔有局部麻醉作用, 眼局部副作用较噻吗洛尔大。
1.3 适应证
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及其他类型的青光眼。
2 拟胆碱药
此类药物又称副交感神经拟似药或胆碱能激动剂, 具有缩瞳作用, 临床应用通称为缩瞳剂。临床上以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物为主, 其中应用最广泛、最经典的当属毛果芸香碱 (匹罗卡品) , 其中用于控制眼压升高已有120余年历史。
2.1 药理学特性
通过缩瞳使瞳孔括约肌收缩, 减少虹膜根部在房角的堆积, 拉动虹膜根部离开小梁网使前房角重新开放, 从而开放了前部房水的引流途径, 另一个降压机制是该药作用于睫状体使睫状肌收缩, 牵引巩膜, 扩大小梁网眼, 改善房水流出易度, 因而也能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单剂量一次滴眼后30分钟, 房水内药物浓度最高, 用药后2小时眼压下降最低, 可持续4~8小时, 眼压降低约20%, 因此, 临床上常用量为每日4次。
2.2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眼部不良反应可产生调节性痉挛, 表现为头痛、眉弓及眶周疼痛、视力下降, 是短效药, 一日需多次给药。长期使用可导致强直性瞳孔缩小, 虹膜后粘连, 应适当滴用拟肾上腺素药物。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 极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短期频繁大量用药时可见全身中毒症状。临床给药一般由低浓度逐渐过渡到高浓度, 渐适应为主。此药会破坏血-房水屏障, 引起前葡萄膜炎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甚至较严重的纤维素性虹膜炎。所以, 不适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葡萄膜炎性青光眼。
2.3 适应证
闭角型青光眼 (急闭和慢闭) 、开角型青光眼。但临床主要以闭角型青光眼给药为主。
3 前列腺类药
前列腺素是体内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它作为局部激素在各器官中发挥不同作用, 对人眼滴用具有较好的降眼压效果。此类药是一种新型的抗青光眼药, 有别于传统的抗青光眼药, 是青光眼药物治疗上的又一重大进展, 极有可能成为治疗青光眼的一线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前列腺素药物 (国内临床应用) 主要有拉坦前列素 (适利达) 和曲伏前列素 (苏为坦) 。
3.1 药理学特性
它的降眼压机制在于增加了葡萄膜巩膜外流, 降低房水流出阻力, 而不影响房水生成。另一种重要作用可能是使睫状肌细胞外基质发生改变。有研究表明, 此药使Ⅰ和Ⅲ型胶原减少, 并使Ⅰ、Ⅱ、Ⅲ、和Ⅳ型基质金属蛋白增加, 其结果是降低睫状肌束间的液流阻力, 从而促使房水外流而降低眼压。此药每日滴眼1次, 傍晚或睡前用, 可使基础眼压下降20%~40%, 疗效与每日点2次噻吗洛尔相当, 甚至更好。拉坦前列素与噻吗洛尔、毛果芸香碱、乙酰唑胺和地匹福林四种常用的抗青光眼药物合用, 均有相加作用。
3.2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几乎没有全身副作用, 局部副作用少见。一些患者偶可见轻度结膜充血、烧灼感、异物感和过敏症状, 如眼睑炎或皮炎等, 发生率为5%~15%, 通常不影响治疗, 对心率和瞳孔大小无影响。极少数人可见眼睫毛和附近毛发增多, 色素增多, 睫毛变粗变长等。该药对心率和呼吸功能没有影响, 哮喘患者使用后, 各项肺功能指标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3.3 适应证
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和其它类型青光眼。
4 拟交感神经药
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兴奋α和β受体, 可以有效降低眼压。这类药物为阿可乐定、肾上腺素、地匹福林 (普罗品/保目明) 和溴莫尼定 (阿法根) 。肾上腺素是α和β受体激动药, 但由于它的局部和全身副作用以及稳定性极等缺陷, 在临床上使用日趋减少。地匹福林是肾上腺素的前体药, 它与肾上腺素有同样的降压效果, 而副作用更低。溴莫尼定因其降眼压时间持续长、无耐药性、较少不良反应, 已成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用药。
4.1 药理学特性
其降眼压机制包括抑制房水生成和增加葡萄膜巩膜外流二个特点。药物进入眼内的主要屏障是角膜的脂质层, 地匹福林的角膜通透性是肾上腺素的17倍。阿乐可定单独一次用药, 1小时出现降眼压作用, 3~5小时达最大降眼压效果。地匹福林和溴莫尼定滴眼液后30分钟即可产生降眼压效果, 4小时产生最大降眼压效果。它们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 降压效果比两者单独使用效果好。
4.2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此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在局部有充血、流泪、不适感、眼睑水肿和口干等, 甚可见眼部烧灼、结膜滤泡、头痛、疲劳和过敏等现象, 全身副作用可出现心动过速、心率失常、高血压等。阿可乐定过敏发生率较高, 对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地匹福林全身副作用可出现心动过速、心率失常、高血压等;以上副作用停药可立即消失。但一般发生率较小, 尤溴莫尼定安全性更佳。
4.3 适应证
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阿可乐定适用于使用最大耐受量药物治疗, 此进一步降低眼压以青光眼患者的短期治疗。
5 局部用碳酸酐酶抑制药
碳酸酐酶抑制剂引入眼科以来, 一直以口服为主, 为治疗青光眼、高眼压快速而强效的降眼压药。但长期应用此药可导致手足麻木、胃肠功能紊乱、恶心、多尿、口苦等不良反应, 严重者可导致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尿路结石等严重不良后果, 限制了其应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经多方面临床研究, 开发出此药局部应用的新药源, 更有效地发挥此药临床局部降眼压的效果。目前在国内较为广泛应用的主要为布林唑胺 (派立明) 和杜塞酰胺。
5.1 药理学特性
派立明对与房水分泌有关的碳酸酐酶Ⅱ型同功酶亲和力最高, 极强地抑制了碳酸酐酶Ⅱ型同功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了房水分泌, 起到降眼压作用。
5.2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眼局部的不良反应常见为烧灼感、异物感、刺痛、视物模糊、充血、流泪等, 少见的有眼痒、结膜炎等。这些不良反应通常较轻, 可自行缓解。另类药为磺胺药物衍生物, 其明显的副作用是过敏反应。对磺胺过敏者应禁用。
5.3 适应证
抗青光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50例61眼为研究组, 男22例, 女28例;年龄46~80岁, 中位年龄 (60.11±8.92) 岁。患者均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常规降眼压药物使用后眼压>40mmHg。另列同期50例患者58眼为普通组, 常规降眼压药物使用后眼压<40mmHg, 男20例, 女30例;年龄44~81岁, 中位年龄 (61.01±8.45) 岁, 患者均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青光眼种类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降压治疗, 两组患者维持在相应眼压范围内。实施青光眼小梁切除褥式缝线术, 术前均服用醋氮酰胺并滴注甘露醇, 局部降眼压。于显微镜下实施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的使用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差异性使用。术后抗感染, 使用短效扩瞳剂, 并且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以及庆大霉素混合液0.5ml。根据患者前房、眼压等实际情况调节缝线松紧度。
1.3 评价方法
治愈:无药物控制下患者眼压正常;有效:无药物控制下患者眼压控制在30mmHg以下, 或者药物 (匹罗卡品等) 控制下患者眼压<21mmHg;无效:无药物控制下患者眼压控制在30mmHg以上, 或者药物 (匹罗卡品等) 控制下患者眼压>21mmHg[3]。滤过泡1型:微小囊状;滤过泡2型:弥散扁平状;滤过泡3型:瘢痕状;滤过泡4型:包囊状。
1.4 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见表1。研究组治愈43例, 有效13例;普通组治愈41例, 有效12例,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近,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滤过泡类型
见表2。两组滤过泡类型相近,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青光眼患者眼压差异较大, 而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在实施抗青光眼手术时, 应先控制患者眼压在合适范围内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否则可能造成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4]。但是实际情况是, 并非所有患者眼压均能在手术前通过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实施手术, 因此权衡此种状态下与正常眼压实施手术的不同显得很有临床意义[5]。
本文对持续高眼压以及药物控制后合理眼压两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临床效果以及滤过泡类型上, 两组并无明显差异, 证明了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实施手术的可行性。因此笔者认为, 对于高眼压患者, 应该及时实施手术, 一方面因为这类患者即使使用药物控制, 也很难达到理想眼压, 另一方面因为手术时机的延误会造成患者视神经受到压迫, 缺血缺氧造成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本文研究过程中, 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并发症, 所出现并发症通过改善手术技巧等方法可以有效纠正, 证明手术安全性高, 因此针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实施抗青光眼手术临床效果显著确切,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实施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50例61眼为研究组, 另列同期50例患者58眼 (非高眼压) 为普通组, 对比两组实施抗青光眼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近, 滤过泡类型相近, 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实施抗青光眼手术临床效果显著确切, 安全性高。
关键词: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抗青光眼手术,眼压
参考文献
[1]Mi XS, Chiu K, Van G, et al.Effect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on the expression of endothelin-1and its receptors in an ocular hypertension model of rat glaucoma[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2, 7 (9) :645-651.
[2]Weinreb RN.Glaucoma at the Hamilton Glaucoma Cent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J].Eye Sci, 2011, 26 (1) :9-15.
[3]唐海华, 陶怿泉, 高铭.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抗青光眼手术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2, 47 (10) :917-918.
[4]赵晓芳.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41例的抗青光眼手术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2) :139-140.
抗青光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40例 (46眼) 作为观察组, 患者使用降眼压药物之后, 在手术之前眼压在41~77 mm Hg, 平均眼压为 (51.2±1.3) mm Hg, 男18例 (21眼) , 女22例 (25眼) , 年龄39岁~70岁, 平均年龄 (59.3±2.2) 岁;选择同期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40例 (44眼) 作为对照组, 患者使用降眼压药物之后, 在手术之前眼压在10~31 mm Hg, 平均眼压为 (15.2±1.6) mm Hg, 男17例 (21眼) , 女23例 (23眼) , 年龄38岁~68岁, 平均年龄 (58.1±2.6)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根据病情局部或全身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 均行小梁切除术, 术前2 h口服0.5 g醋氮酰胺, 术前0.5 h静脉滴注250 m L的20%甘露醇, 进行术前充分麻醉。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 选择眼球正上方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 上直肌牵引吊线, 在上方做以角膜缘为基底、大小约为3 mm×5 mm, 厚度为1/2巩膜厚的巩膜瓣。巩膜瓣分离至透明角膜后1 mm, 巩膜瓣下切除包括小梁、巩膜及角膜在内大小约2 mm×3 mm的组织, 做虹膜根部切除, 回复虹膜, 冲洗术区, 使用尼龙线缝合伤口, 加压包扎,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差异地应用丝裂霉素。术后为了防止感染, 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和庆大霉素结膜下注射, 同时可使用短效扩瞳剂[2]。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效果采用我国卫生部关于疾病的治疗标准进行判定, 治愈:术后患者在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 眼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有效: (1) 患者术后使用1%匹罗卡品后眼压控制在21 mm Hg; (2) 患者在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 眼压维持在30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21眼并发症, 发生率为45.65%, 包括虹膜炎症反应14眼, 浅前房4眼, 前房积血3眼;对照组患者出现11眼并发症, 发生率为26.83%, 包括虹膜炎症反应5眼, 浅前房4眼, 前房积血2眼, 2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8.33, P<0.01) 。
3 讨论
持续性高眼压状态是指患者的眼压无论是否依靠药物治疗均大于40 mm Hg且持续3 d以上[4]。临床上,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只有在术前将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 手术才能取得成功, 但事实上, 很多患者会因为病程较长、病情急等在术前使用降压药物却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眼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这个时候若不及时进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会导致严重的视神经损伤, 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下降, 严重者甚至完全失明。因此, 在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水平的时候,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是挽救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惟一选择。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由于眼压较高, 会给手术增加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要求手术医生在术中不断改善手术技巧, 完善术后处理, 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 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本文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为93.18%,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术前患者眼压的控制情况对手术效果并不具备决定性影响, 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抗青光眼手术效果也较为理想。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65%,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83%,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 说明术前眼压的控制情况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 临床采用抗青光眼手术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术中改善手术技巧, 术后予以有效护理, 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40例 (46眼) 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40例 (44眼) 作为对照组, 2组患者在常规的眼压控制后行抗青光眼手术即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为93.18%,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65%, 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6.83%,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结论 临床采用抗青光眼手术对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术中改善手术技巧, 术后予以有效护理, 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青光眼,高眼压,持续性,抗青光眼手术
参考文献
[1]陈杰, 王和.探讨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疗效[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8) :85-86.
[2]王志燕.小梁切除术治疗36例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11) :81-82.
[3]赵晓芳.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41例的抗青光眼手术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2 (14) :139-140.
[4]李振.持续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前沿, 2012, 14 (2) :48-49.
抗青光眼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20例 (220眼) , 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且无原发性青光眼史, 没有进行其他类型的内眼相关手术或是视网膜凝光治疗, 无外伤史。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抗VEGF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10例 (110眼) 。其中观察组中, 男性55例、女性45例, 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8.1岁, 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4.3个月, 眼压32~84 mm Hg、平均眼压43.5 mm Hg;对照组中, 男性58例、女性52例, 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8.4岁, 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4.6个月, 眼压31~83 mm Hg、平均眼压42.4 mm Hg。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视力检查、眼压、眼前节照相检查、虹膜荧光造影检查等。对照组患者为非抗VEGF治疗, 给予常规的降眼压的药物治疗, 其中部分患者给予青光眼阀过滤术、青光眼小梁过滤术、睫状体光凝、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VEGF治疗, 具体过程为在表面麻醉的情况下, 向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05 m L, 治疗后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前与治疗1周、1个月、2个月眼内压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的变化; (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体疗效判定标准为[2]:显效为患者的眼压恢复正常, 角膜恢复透明;有效为角膜基本恢复透明, 无眼痛、头痛等情况, 眼压21~30 mm Hg;无效为患者的眼压无变化, 眼痛、头痛情况无缓解, 且角膜水肿。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与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的变化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均降低,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VEGF是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血小板板源性蛋白, 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促进血管形成, 且能增加血管渗透性。眼部的血管形成是由眼内及多种细胞相互调节的过程, 而VEGF被发现是最专一的刺激内皮细胞增生因子, 同时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具有高亲结合点[3]。雷珠单抗是属于第二代抗VEGF重组鼠单克隆抗体, 通过与VEGF异构体结合, 从而抑制VEGF的活性。
NVG属于一种难治性青光眼, 采用常规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随着抗VEGF在临床上的使用, 采用抗VEGF对于NVG治疗后, 患者进行光凝、玻璃体切割术、冷凝等方法, 结果表明通过抗VEGF进行辅助治疗, 可缓解房角封闭[4]。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均降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于NVG治疗, 采用光凝、玻璃体切割术、冷凝等方法联合抗VEGF, 可有效降低眼压,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抗VEGF对于NVG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晓.抗VEGF药物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16) :66-68.
[2]李军, 祝莹, 徐少凯.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5 (4) :704-706.
[3]左华欣, 王涛, 王华.抗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纵览, 2014, 38 (6) :425-428.
抗青光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2月我科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住院患者108例 (108只眼) , 男51例, 女57例;年龄48~87岁, 中位年龄61岁;均为1期IOL植入。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 观察组男30例, 女24例;年龄48~85岁;视力<0.1 19例, 0.1~0.3 25例, >0.3且<0.5 10例。对照组男28例, 女26例;年龄50~87岁;视力<0.1 19例, 0.1~0.3 26例, >0.3且<0.5 9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视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麻醉:均采用倍诺喜表面麻醉, 3例因术中配合欠佳, 加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行球周麻醉。 (2) 手术方式: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106例, 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2例。 (3) IOL植入:对照组按患者意愿选择IOL, 观察组对中度以上视野损害者采用单焦IOL, 对轻度或无视野损害者采用多焦式可调节IOL。 (4) 瞳孔复圆:植入IOL后前房注入卡米可林缩瞳剂, 使瞳孔回缩至3~4mm, 瞳孔复圆后抽吸净前房内的黏弹剂。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IOL的选择
对照组选择多焦式可调节IOL 46例, 选择单焦IOL 8例;观察组采用单焦IOL 33例, 采用多焦式可调节IOL 19例, 2例轻度视野损害者因经济原因自愿选择单焦IOL。
2.2 术后视力比较
观察组术后视力0.3~0.5的患者比例5.6%低于对照组的51.9%, 0.6~0.9的患者比例88.9%高于对照组的44.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观察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 (1) 多焦和可调节IOL可使白内障患者术后不用戴眼镜, 对抗青光眼术后的眼使用优质IOL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临床难题。多焦IOL能降低对比敏感度, 而抗青光眼术侧眼, 尤其是中度或严重青光眼术后, 对比敏感度有显著下降。这2种效应合并, 其光学质量往往不令人满意, 如果合并影响中央视力的视野缺失, 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因此单焦IOL更适合此类患者。 (2) 小梁切除术侧眼压很低, 眼轴缩短, 引起小梁切除术后IOL计算的不确定性。薄壁无血管的滤过泡会影响浸润法A型超声检查, 而只能使用接触式A型超声。在行接触式A型超声时, 探头压陷角膜, 可引起IOL计算错误, 眼球越软, 眼轴就越短。如果IOL度数可能存在误差, 再加上多焦IOL光学部的光学缺陷, 则不推荐有小梁切除术史的患者使用多焦和可调节的优质IOL。 (3) 小梁切除术后可以引起一定程度的散光。巩膜缝线过紧可使角膜变陡, 而激光拆线后当时角膜曲率和角膜度数又会改变。如果滤过泡隆起很高, 眼球变软, 角膜的度数也会很容易变化。只有在滤过泡成熟后 (一般在小梁切除术后2~3个月) 散光度数才会稳定。下垂的滤过泡是小梁切除术后散光的另一个原因。而白内障手术本身的切口即可影响小梁切除术后的散光, 因此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需要仔细设计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 对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不能像普通白内障患者一样选择IOL, 术前须仔细对患者进行评估, 既要考虑屈光方面的因素, 又要考虑青光眼功能状态。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小梁切除术后散光以及IOL计算的不确定性进行充分评估和设计, 协助医师寻找最佳的方便性和视觉质量的平衡点, 减少片面追求优质IOL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患者术后获得最佳的视觉质量。
摘要:目的 提高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 (IOL) 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108例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按患者意愿选择晶体, 观察组对中度以上视野损害者采用单焦IOL, 对轻度或无视野损害者采用多焦式可调节IOL。对2组术后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选择多焦式可调节IOL46例, 选择单焦IOL8例;观察组采用单焦IOL33例, 多焦式可调节IOL19例, 2例轻度视野损害者因经济原因自愿选择单焦IOL。观察组术后视力0.3~0.5的患者比例5.6%低于对照组的51.9%, 0.6~0.9的患者比例88.9%高于对照组的44.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仔细对患者进行评估, 考虑屈光方面的因素及青光眼功能状态, 可减少片面追求优质IOL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助于患者术后获得最佳的视觉质量。
关键词: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人工晶体,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抗青光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患者, 术前无严重的基础疾病或手术禁忌证;无糖尿病病史;排除既往葡萄膜炎、高度近视、眼外伤病史者。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43~80岁, 平均 (60.7±9.2) 岁, 晶状体核硬度LOCSⅡ分级, Ⅱ级18例、Ⅲ级12例、Ⅳ级24例、Ⅴ级6例;术前矫正视力<0.3者33例, 0.3~1.0者23眼, >1.0例4例。本次白内障与青光眼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12年, 平均 (5.2±2.5) 年。术前眼压8.1~25.6mm Hg, 平均 (15.7±5.8) mm Hg。A超测量前房轴深:平均前房深度 (2.1±0.3) mm。青光眼滤过泡无明显瘢痕化。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前眼压、视力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视力、双眼A, B超、角膜曲率、眼压、裂隙灯、房角镜及眼底检查, 口服乙酰唑胺片或醋甲唑胺片降眼压药控制眼压。术前2h开始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美多丽) 散瞳, 倍诺喜滴眼表面麻醉[2]。2%利多卡因2 m L行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组采用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以上方穹隆作为基底做结膜瓣, 于10点位做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宽约3.2mm, 长约2mm, 2点位做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爱维) 以维持前房深度和保护角膜内皮。尽可能做直径接近4.5~5.5mm连续环形撕囊, 之后做与主切口呈90°的辅助切口, 如果前囊膜机化, 则用囊膜剪剪开[3]。前囊下充分水分离, 采用超声乳化仪 (能量30%, 脉冲频率90次/s, 负压3 5 0 m m H g) 震碎晶状体核并将之吸出, 清除皮质, 扩大切口, 囊袋内或睫状沟内植入人工晶体 (硬性或软性) , 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吸出前、后房内粘弹剂, 前房内注入平衡盐灌注液, 伤口自动闭合。结膜囊内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包扎术眼, 术毕。常规抗生素和激素类滴眼液治疗4~6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眼压, 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情况 (测定工作由2名5年年资以上的医师实施) 以及并发症 (角膜水肿、前房出血、后囊浑浊等)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频数描述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后12h、24h、48h时的眼压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
治疗组术后视力提升程度≥0.2者有28例, 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术后角膜水肿3例, 后囊膜破裂2例, 前房出血3例, 前房炎症2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0% (9/30) 。对照组术后出现角膜水肿5例, 后囊膜破裂3例, 前房出血4例, 前房炎症2例,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7% (14/30) , 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白内障和青光眼都是致盲性眼病, 二者联系较为密切。且老年青光眼患者常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 而青光眼患者在接受滤过手术后发生白内障或白内障程度加重在临床较为常见, 主要机制与房水动力学改变房水成分的改变及虹膜被切除后释放的特殊蛋白溶解酶[4]。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属于复杂性白内障, 处理难度较大。临床上手术治疗的关键为既要保证白内障手术顺利完成, 使患者获得较好视力, 又要维持正常的眼压[5]。
超声乳化术是1967年由美国人发明的集光、机、电于一体的高科技手术方法。近年来, 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对虹膜的损伤小、术后眼压稳定, 且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6]。本研究采用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 采用透明角膜切口,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开滤过区, 防止损伤滤过泡[7], 通过切口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后, 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吸出乳糜状物, 同时保持前房充盈, 然后植入人工晶体, 使患者重见光明。结果显示, 两种手术方式的压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术后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少于显著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视力, 且并发症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杭春玖.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8) :1497-1498.
[2]龚海燕.两种不同三联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7) :122-123.
[3]范钦华, 杨建东, 张安南, 等.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8, 30 (1) :59-61.
[4]曹国平.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12) :2425-2426.
[5]徐丽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347-348.
[6]杜敏, 牛永亮, 周瑞芳.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 20 (1)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