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

2025-01-30

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精选6篇)

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以眼内压升高引起视乳头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 危害严重, 导致的视觉丧失一般是不可逆转。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眼科心身疾病[1]。虽然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但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因此全面了解原发性青光眼病人围术期的心理特征, 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现分析62例原发性青光眼病人手术前后的心理特征变化, 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8月—2005年11月我院入院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病人62例, 男24例, 女38例;年龄37岁~76岁 (58.6岁±9.8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例,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4例;已婚60例, 离异1例, 丧偶1例;工人14例, 农民及售货员28例, 行政人员18例, 教师2例;高中以上学历20例, 高中及以下学历42例;排除已有精神科疾病、再次行眼科手术或有其他影响情绪的心身疾病。

1.2 方法

对原发性青光眼病人在术前、术后2 d及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心理特征评价。

1.2.1 评价工具

心理学客观量表包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3], 同时附自评量表,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RSD) [5], 同时附抑郁自评量表 (SDS) [4];燥狂评定量表 (MRS) [4]。将3种主量表随机排列组合, 以消除检查者主观因素影响, 量表询问均由同一人操作, 按量表设计要求给予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用A表示, 共14个单项, 包括2个因子, 精神性焦虑 (A1) , 躯体性焦虑 (A2) , 各7项, 因子分=各因子得分总和/组成此因子的项目数。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总分用D表示, 共40项, 分2组, 各20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用B表示, 共17项, 包括5个因子, 焦虑/躯体化 (B1) , 有6项, 体重 (B2) , 只体重1项, 认识障碍 (B3) , 有3项, 迟缓 (B4) , 有4项, 睡眠障碍 (B5) , 有3项。抑郁自评量表总分用E表示, 共20项。燥狂评定量表总分用C表示, 共11项, 病情程度用病情指数 (C0) 表示, C0=累加分/60×100%。对术前组用上述字母后加F表示 (F组) , 对术后2 d组用上述字母后加P表示 (P组) , 对术后1个月组用上述字母后加M表示 (M组) 。

1.2.2 统计学方法

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组中两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显示, F组与P组比较, HAMA中的躯体性焦虑因子 (A2) 、HRSD中的认识障碍因子 (B3) 、迟缓因子 (B4) 、睡眠障碍因子 (B5)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青光眼病人术前与术后数天的心理特征有较明显的变化。F组与M组比较, HAMA中的躯体性焦虑因子 (A2) 、HRSD中认识障碍因子 (B3)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与M组比较, HRSD中的总分 (B) 、体重因子 (B2) 、睡眠障碍因子 (B5) 、燥狂评定量表总分 (C) 、SDS总分 (E)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总分依术前、术后2 d、术后1个月呈降低趋势, 术后1个月尤以C项显著, 说明焦躁情绪波动最大, 随病情变化而减缓;因子分以A1、B2、B5呈降低趋势, 情绪变化以走向缓和为主。详见表1。

3 心理护理

3.1 焦虑的心理护理

本研究显示,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术前与术后2 d及术后1个月比较,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中除躯体性焦虑因子 (A2) 外其余均有异常变化。针对此异常情绪波动, 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 有利于消除焦虑不安、激动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焦虑情绪进行评估, 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方法, 如听音乐、深呼吸、催眠、读书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得以缓解焦虑情绪。加强健康宣教, 让病人了解自己所患疾病及注意事项, 减少对疾病的焦虑情绪。

3.2 抑郁的心理护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的迟缓因子 (B4) 、睡眠障碍因子 (B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项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了青光眼病人术前与术后的心理特征有较明显的变化。针对抑郁病人, 应主动接触病人, 了解病人的基本需求。可以通过亲切的语言以及非语言接触,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鼓励宣泄内心的郁闷, 诉说心中的感受。在交谈中要注意倾听, 及时解答提出的疑问。帮助病人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3.3 睡眠障碍的心理护理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 调整病室温度为18 ℃~22 ℃, 湿度为50%~60%。护理操作安排在不打扰病人正常睡眠的时间完成。护理人员要做到“四轻”等。 多与病人交流, 对病人的苦恼, 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信任, 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 改善睡眠。

3.4 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病人术前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 害怕术中疼痛、手术不安全或手术失败。术中病人多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 病人意识清晰, 更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术后较术前焦虑增高, 青光眼病人较特殊的人格特征, 他们对术后再次出现的眼部轻微的不适, 如憋胀、磨痛等会再次出现较明显的多疑、焦躁;在确认眼部无异常病变后, 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解释、疏导, 病人情绪可趋于平稳, 不适症状也会自行缓解。因此改善、调节青光眼病人围术期心理状态, 增强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讨论

目前对原发性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仍集中在解剖学角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 心身治疗方面的探索较少。已有学者对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性格特征做了初步研究, 发现青光眼病人群较对照组心理因素影响有显著差异, 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针对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心理状态, 我们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特征变化有所好转或消失, 且体重也有所增加, 说明病人情绪的稳定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及身体状况的改善。此研究也为青光眼应作为一种心身疾病进行治疗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1.

[2]江玲, 林大炎, 林大熙.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0, 22 (5) :31-32.

[3]汤毓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 (2) :64-65.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增刊) :194-196;240-241;278-279.

[5]汤毓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 (2) :61-64.

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2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病人是清醒,也就有可能接受护士给予的良好心理影响。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二)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三)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反映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疾病情况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在轻度缺氧时,病人表现以兴奋为主,有不安、烦躁,甚至有狂躁。此期若能得以纠正缺氧,则病人的情绪、意识、行为等可恢复常态。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五)护士应做好病人亲友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手术病人的心理及心理护理 篇3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

(一)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

我们医院有位在硬膜外麻醉下做疝气修补术的男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推进手术室后就紧张的不行,上了手术台后突然改变主意不做了。手术大夫、麻醉师好说歹说才同意打麻醉。麻醉打好后病人却说什么又不做了。最后大夫护士拦都没拦住,自己下了手术台跑了!没办法不得不改期手术。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手术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应告诉病人不是全麻的手术,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不适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手术室的麻醉师或护士术前访视病人的时候,除核实病人的具体手术情况外,要友好介绍手术室的麻醉师、护士情况及手术室的设备等情况,好让病人放下有心理准备,以积极心态迎接手术。

(二)手术病人的术中心理及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病人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温和却严谨,不谈和手术无关的话题,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手术应中应密切观察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应尽量减少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还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国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比如5岁以内的儿童,首先要对其温暖的笑,然后跟其聊天。可以从其兴趣爱好着手,也可以从其家庭成员着手,也可以从其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着手。总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对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可以诱导其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战胜心中的恐惧。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来说,可以告之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默数数字、回忆美好的事情或展望美好未来等。但不论病人有何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被尊重的需要。所以病人手术时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要对病人的隐秘部位适当遮掩。在给病人摆手术体位时要事先解释清楚并告知其必要性及重要性,给予病人充分的尊重,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三)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 当病人回到术后室或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胸腹部手术理应咳嗽排痰,他们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这时护士应当重复讲述术前训练的咳嗽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咳嗽排痰,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鼓励病人听其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外科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4

(一)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院眼科收治青光眼病人174例, 其中63例为急性闭角性青光眼, 86例为慢性闭角性青光眼, 其他为25例。男79例, 女95例。年龄45-84岁, 平均年龄65岁。按入院的次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选取60例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药物加心理干预治疗, 对照组60例。两组青光眼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眼压、视力无显著性差异。

(二) 方法

1、心理评估

病人入院后均在入院时填写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心理测验, 不能填写可口授或由家属代笔。心理干预组的病人确定其当前需解决的问题, 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护理。

2、术前心理治疗

(1)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入院时做好入院介绍, 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 稳定情绪。针对病人的心理变化, 精神上给予支持。护理人员在情绪干预过程中, 必须用沟通技巧, 说话语速要缓慢, 态度和蔼, 适时给予理解、同情和鼓励。让病人与已康复的病人交谈, 吸取经验, 树立信心, 解除恐惧。

(2) 使病人了解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解释入院后进行的常规检查, 如血标本的采集, 眼压、视野、VEP等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 减少病人对医疗费用的担心。

(3) 应用认知疗法。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训练, 讲解青光眼与心理因素关系, 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使患者信任你的解释, 减少不良情绪反应。

(4) 可采用音乐疗法。研究提示音乐疗法对青光眼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提高其对疾病认知能力。建议患者每天听轻音乐15-30分钟。

(5) 术前准备讲解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强调围手术期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告知手术目的和将要采取的手术方式, 交待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术前晚可给予镇静剂, 缓解紧张失眠。

3、术后心理支持

(1) 术后由于术眼包扎, 对外界依赖性强, 对护理需求迫切, 医护人员深入病房了解病情, 倾听病人主诉, 鼓励家属支持配合患者的治疗。

(2) 术后患者如果出现如异物感、充血或视力无改善, 易产生焦虑反应。责任护士向其讲解这些症状使用药物治疗可以消失的, 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降低眼压, 视力无明显改善不意味着手术失败。要控制好眼压, 视神经不会继续受损, 就说明手术是成功的。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SAS比较:入院时, 两组患者SAS平均得分比较, 无差异 (P>0.5) ;术前1d测评, 两组患者SAS得分比较, 有显著差异, 心理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低 (P<0.05) ;术后6d测评, 两组得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干预组得分较对照组低 (P<0.05) (见附表) 。

三、讨论

青光眼为不可逆致盲的终生疾病, 研究揭示了青光眼病人表现为焦虑、焦躁、易怒而非忧郁、沉闷, 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差, 情感稳定性极差等心理特点。住院及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种应激刺激, 性格有偏差倾向的青光眼病人焦虑抑郁表现的更为突出。我们在进行青光眼择期手术的同时, 有计划地实施了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心理干预能减轻病人术前术后焦虑抑郁情绪, 纠正病人对病情、预后和手术的不合理认识, 增强心理应对能力。有研究表明, 改善、调节青光眼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 可促进手术后前房的恢复, 促进疾病康复。心理健康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光眼病人往往发病突然, 症状重, 视力急剧下降, 对手术更是疑虑重重, 患得患失。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协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心态, 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军:《了解青光眼专家的特殊护理》,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4期。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5

关键词:内科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醫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69-01

引言

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中,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人患内科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心理活动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根据内科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通过疏导?解释?鼓励?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预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促使内科病人康复的目的?

1?内科病人的心理分析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需要医护人员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分析产生这些心理活动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一般来说,内科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不同的病?不同的身体状况和不同的性格等,病人会表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和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有猜疑心理?忧虑心理?焦躁心理?恐惧心理?悲观绝望心理等?

1.1?悲观绝望心理

部分内科病人一般起病突然,短时间内就可能使人不能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等活动,甚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来照顾,给病人带来很大心理负担,甚至部分病人患病后,机体功能部分丧失,担心留有残疾,从而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1.2?焦躁心理

部分病人患病时间长,病情恢复没有预期快,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增加很大负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失眠等?同时,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及时照顾到每位病人,或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也会导致病人产生焦躁心理?

1.3?猜疑心理

部分病人担心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怀疑不被尊重?也有部分病人对患病缺乏了解,对于治疗过程比较长且效果不是预期中明显时,也可能导致病人怀疑病情的复杂性,怀疑是否被误诊,怀疑治疗方法不对?

2?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对内科病人产生心理反应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通过疏导?解释?鼓励?安慰等友好言行去干预内科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促使内科病人康复的目的?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人们患内科病后,到医院进行治疗,除了病痛带来的身体不适外,还需要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对能否医治好也存在担忧,这样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理解同情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仔细研究病人的心理需要,缩短医护人员与病人间的距离,为治疗病情创造良好基础?

在做诊疗检查和护理操作前,医护人员应该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获得信任,让病人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从而有利于进行诊疗检查和护理工作?

2.2?争取病人亲属的配合

人们生病后,部分病人会担心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变得敏感,怀疑不被尊重,这样的心理也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因此,争取病人亲属对病人多关怀?体贴和鼓励,合理安排好病人的休息?饮食营养,避免病人受到不良的外部刺激,同时让病人亲属积极支持医院治疗工作,鼓励和帮助病人共度难关,有利于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

2.3?疏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不同的病人对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心理,医护人员要和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病人不良心理进行疏导?有的病人,生性乐观,容易盲目自信,产生自持心理,对于这样的病人,也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发挥病人对诊疗和护理的主观积极性;对有心理依赖的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心理变化,对病人进行必要的鼓励,消除病人心理疑虑,提高病人对于治好疾病的信心;对于悲观绝望心理的病人,应加强心理卫生指导,帮助病人摆脱心理障碍,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2.4?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就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就医环境包括医疗设施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安排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病房的干净整齐,适宜的温度湿度,柔和的光线,清新的空气,都会给病人舒缓心理压力,减轻病患的痛楚?

同时,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的性质?病程长短?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转移病患带来的身体痛楚,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情操,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诊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从而帮助病人得到有效康复?

结束语

总之,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病人的细微心理变化,分析其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舒缓病人心理压力,端正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肿瘤病人;心理护理

1 肿瘤的心身医学理论

癌症患者往往具有一定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许多资料证明,大部分癌症患者其基本性格特征是:习惯了自我克制、情绪压抑、善于忍耐、多思多虑、内向而不稳定等。具有这类性格缺陷者,长期处于情绪压抑状态和精神应激情况下,中枢神经和大脑边缘系统过度紧张,发生不同步机制,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及细胞抗体生成减少,不仅削弱了免疫功能,而且容易造成基因程序错误外显化,增加了人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

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对癌症具有促发作用。许多资料认为:忧郁、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哀是癌症的先兆。恶劣情绪可能是癌症的活化剂,社会心理紧张刺激引起的恶劣情绪可以降低和抑制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免疫系统识别,清除恶性细胞的监视作用,从而使恶性细胞株得以增殖。癌症患者常呈现不同的疾病心理反应和情感障碍为中心的精神状态。癌症患者常常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恐惧和思虑,少数患者从病初到临终大致经历6种不同的心理变化期;即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回光返照式平静期。癌症患者的情绪和心理障碍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明显影响。如病人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能正确认识疾病,就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否则反之。气功和心理疗法使患者处于乐观明达的良性功能状态,通道气量明显减少,动脉氧分压降低,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充分发挥协调统一作用和高度有序化,提高各种器官、系统的电能和电磁效益。通过反馈机制,促进细胞内线粒体增殖,细胞正常分化生长,增强全身免疫功能,使疾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2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2.1.确定癌症诊断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目前癌症仍是一个预后欠佳的痛苦的痼疾,故病人在接受诊断的过程中常常过分焦虑,但又抱着最好不是癌症的希望。医生在没有确切把握之前,不能向病人及其亲属透露,"可能是癌症"的言词或泄露出暗示性的表情。在诊断已经明确,但病人的精神准备还不足时,医生应该给病人心理上的缓冲机会以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心理刺激,要让病人在知道患癌症的同时,建立起治愈疾病的希望和信心。对病人隐瞒癌症诊断或告诉其假诊断是不妥当的。前者会引起的病人猜疑,后者早晚病人会知道真象,一旦病人发现自己被蒙在鼓里,顿时就会受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并因此对医生和家属产生程度不同的不信任感,这对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实施很不利。护士要以自己对癌症的乐观态度去影响病人,使其对即将开始的治疗抱有信心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2.2 疾病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 一个完善的治疗计划将使病人在确定诊断时遭受的心理创伤得以较快地平复,并带来恢复健康的希望,有助于改善情绪。不论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还是手术切除,癌症病人总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忍受比较大的精神和躯体损伤,故医生必须在治疗中得到病人的高度信任和密切配合,必须把整个计划及其利害关系以及治疗措施向病人交待清楚,使病人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病人对治疗计划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则比较容易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若一旦出现严重的治疗反应,并且超过病人事先想象的严重程度时,病人还需要得到心理的和对症治疗的双重支持,对于恶心、厌食、虚弱、失眠等一系列治疗反应,除给予一些对症及保护性药物外,医生和护士一定要在精神上经常地给予其安慰和鼓励,耐心解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解除病人的焦虑和不安。这种心理上的支持,会使病人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减轻治疗反应,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

2.3 弥留病人心理护理 晚期癌症病人在死亡前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弥留期,身体严重衰竭而神志尚清醒,除忍受躯体的磨难,还忍受即将与亲人永别的情感痛苦。由于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生活经历、文化素质和信仰不同,对待死亡的态度亦不一样,其中信仰为关键因素,所以医护人员应当尊重病人的信仰,不应该对信仰不同的人表示任何轻蔑态度。对弥留病人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对病人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其家属的最大精神安慰。

3 家属对癌症病人的护理

3.1 积极引导,树立信心 恶性肿瘤由于发现较晚,病情多种多样,等到查清是肿瘤,往往已经失去根治性的治疗机会,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很多病人一听到自己患癌症,悲观恐惧而使精神支柱崩溃。因此,家属要先建立信心,不要整天垂头丧气,要多了解患癌症病人的治疗护理经验,与病人一同战胜癌症。要摸清病人的脾气,对症下药。有的人感情脆弱,忧心忡忡,易激动。对这种人要把真情隐瞒起来,实行保护性医疗,使病人保持轻松的思想状态,不要还没来得及治疗就先吓出问题。对于文化水平高、性格开朗、坚强的人,委婉地或坦誠地将病情讲明,以取得病人的合作,如不然,由于心理敏感多次会诊检查,会引起猜疑;或在偶然中被病人知道,反而造成病人郁郁寡欢,使病情加重。

3.2 耐心护理:不厌其烦 晚期癌症病人的全身症状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多不明显,如疼痛、发烧、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病人在痛苦的折磨下,会对医生、护士、医院及周围的一切不满,这种情绪会导致病人向家属发脾气,这时就需要耐心地适应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投其所好,分散注意力,让病人多一份快乐,少想一些疾病,家属应理解病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心情。

3.3加强营养:协助活动 恶性肿瘤无限制地生长,消耗机体大量的能量、蛋白质等造成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再加上化疗、放疗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病人常出现恶心、呕吐、无食欲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病人的胃口,做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进饮食,以改善体内的负氮平衡。

癌症病人是一类特殊的人群,我们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的要求,言语上更加谨慎,操作上更加准确无误,应认真观察及时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逐步减轻癌症病人的焦虑抑郁的情绪,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参考文献:

[1] 程翠英.刘彦玲.王俊先等.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11):1015

上一篇:合作共育下一篇:老年穿孔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