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权威

2024-11-04

领导权威(共8篇)

领导权威 篇1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突显的21世纪, 创新是企业和组织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特性。而作为企业和组织的主体, 员工的谏言行为是组织实现创新的必备条件。当组织鼓励员工积极建言, 并对不一致的“声音”有正面回应时, 组织就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促进了组织革新, 提升了组织长期绩效。然而, 事实上员工沉默现象在华人组织中较为普遍 (段锦云等, 2013;时勘等, 2012) 。员工或是为了避免成为“坏消息”的传播者, 或认为发表的意见不会被采纳, 或认为组织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较低, 而选择保持沉默。员工沉默行为会阻碍组织内信息流通, 导致重要信息流失, 从而降低组织创新性, 最终导致组织绩效下降。

领导者是员工沟通交流的直接对象, 虽然其本身并不是引起员工沉默的直接动因, 但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可以影响员工行为 (段锦云, 2010;朱月龙等, 2009;高莹等, 2010) 。目前, 作为华人组织最具代表性的领导模式———家长式领导的一个维度, 权威领导有着与德行、仁慈维度不同的特性。在现有文献中, 学者们普遍认为权威领导会导致员工出现沉默现象, 从而负向影响了员工的积极行为和绩效等结果。然而, 近几年有学者研究发现, 根据控制内涵的不同, 权威领导还可以进一步划分, 其对结果变量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基于这一视角, 构建理论框架用以探讨权威领导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机制, 企望为现阶段领导风格如何影响员工沉默行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权威领导构念修订

1.权威领导构念发展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往往需要对其员工实施一定的领导行为。当前, 对领导行为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领导者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并不存在“普适”的领导行为。台湾大学郑伯埙等学者提出了适用于华人组织的领导方式———家长式领导。家长式领导, 是指领导者采用父亲般的仁慈和德行以及强调纪律性和权威的行为方式 (郑伯埙等, 2000) , 其包含三个维度, 即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

作为家长式领导的一个维度, 权威领导者具有一定的专权作风, 不愿授权, 反而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控;只进行上对下的沟通, 对信息加以控制而不愿公开;贬低员工的能力, 对员工的建议和贡献采取漠视的态度;领导者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 对绩效要求严格, 严厉斥责低绩效表现, 但同时也会对其提供一定的指导。

在现有研究中, 权威领导多认为对结果变量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例如, 领导者的威权作风会激发员工的愤怒情绪, 使员工产生畏惧感, 从而损害员工的组织承诺 (郑伯埙等, 2000、2006) ;相较于德行、仁慈领导, 权威领导对组织静态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鞠芳辉, 2008) ;在与组织学习的关系中, 权威领导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于海波等, 2009) 。然而, 也有研究表明, 权威领导并不完全是一种负向领导行为。Ning等 (2012) 通过研究发现, 在集体主义的中介作用下, 权威领导无论是对个体层面还是团队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都有积极影响。这一结论与之前的很多发现大为不同, 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众多的实证研究也发现, 作为家长式领导的一个维度, 权威领导与德行、仁慈领导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Cheng et al., 2004;凌文辁, 2000;郑伯埙等, 2000) 。作为整体构念, 家长式领导对其结果变量的影响存在解释力不足、外部效度低等问题 (Sheer, 2010;鞠芳辉等, 2008) 。从这些结果看, 权威领导与仁慈、德行领导似乎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进而影响了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式的构念整合性。为何会产生上述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2.权威领导构念修订

针对上文提出的疑问, 有学者认为, 在现代企业组织中, 家长式领导的权威维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现代转化, 不再指绝对的顺从权威。为此, 郑伯埙等 (2005) 根据不同的控制焦点, 将权威领导进一步区分为人员取向的权威领导和工作取向的权威领导。人员取向的权威领导是指领导者强调其个人权威以及对员工的控制, 而工作取向的权威领导是指领导者对员工工作的控制。Chen、Farh (2008) 将权威领导划分为以操控员工为主的独裁领导和以监控任务及维持规范为主的果断领导。周婉茹等 (2010) 从法家“势术法”的思维出发, 将权威领导的内涵分为控制人的专权成分和控制事的尚严成分。专权领导者要求员工绝对的服从、顺从甚至畏惧, 贬低员工能力, 常表现为决策独断、要求服从、信息控制及掌握行踪等行为;尚严领导者会严格监控员工的任务与工作程序, 要求高绩效以及维护组织规范, 其目的在于要求部属产生高的工作成果、引发自我要求和对工作的敬业态度, 常表现为任务监控、原则坚守及目标设定等领导行为。

对权威领导构念的修订, 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上文提到的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式的构念整合性, 避免了家长式领导中权威领导与仁慈、德行领导负相关的问题。那么, 修订后的权威领导是否会对员工沉默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呢?

权威领导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机制

1.权威领导与员工沉默行为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是一门艺术, 能够影响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与行为。领导行为的文化异质性表明,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领导者的行为也大相径庭。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华人组织中, 权威领导者往往以“父亲”的角色出现在组织中,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他们强调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的不可挑战性 (郑伯埙, 1991) 。当前社会, 权威领导普遍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家族企业或企业创业初期以及环境、技术相对简单稳定的组织中。

通过相关文献阅读, 笔者发现, 国内学者多从权威领导的负面影响出发, 往往得出权威领导会降低员工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等结论。然而, 通过对权威领导进行概念修订, 将权威领导分为控制事的专权成分和控制人的尚严成分, 再次研究权威领导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却得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结论。比如, 任金刚等 (2003) 研究发现, 权威领导的尚严成分对员工的自评工作绩效、主管忠诚具有正向影响, 而专权成分则为负向影响;郑伯埙等 (2005) 研究发现, 权威领导的专权成分与仁慈、德行领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而尚严成分与仁慈、德行领导无显著相关。

领导者通常是员工谏言的直接对象, 领导者的态度和反馈, 往往会左右员工选择谏言还是沉默。权威领导者对员工实施一定的控制, 这会使员工感到消极和压抑。尚严领导者强调对任务的把控, 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全面掌握和控制, 要求员工严格遵守规范。因此, 员工会受到领导者的影响, 积极投入工作以期达到高绩效的目标。当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 员工会因为共同的组织目标而选择谏言;专权领导者强调对员工行为、任务的绝对控制, 要求员工完全服从与顺从, 这会使员工感受到工作压抑、不自由, 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当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 员工往往会认为谏言不会被独断专行的领导者采纳, 从而选择沉默。因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H1:权威领导的尚严成分对员工沉默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H2:权威领导的专权成分对员工沉默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

心理授权是个体对被授权的一种内在认知, 当感知到被授权时, 员工会表现出持续的工作动力, 也是一种内在的激励过程 (Thomas、Velthouse, 1990) 。心理授权可划分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和工作影响力四个维度。工作意义是指员工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判工作目标和期望的价值;自我效能感是指员工对于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自主性是指员工对工作进行控制、选择或自主决策的认知;工作影响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战略、管理等结果的认知。

心理授权是联系个体和组织环境的“桥梁”。作为中介变量, 员工对授权的心理感知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 在众多的组织情境因素中, 领导行为与心理授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 Avolio, Zhu, Koh、Bhatia (2004) 发现变革型领导行为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心理授权;魏璐 (2013) 研究发现, 家长式领导对心理授权感知起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于权威领导对心理授权的影响研究, 学者们往往强调负向作用, 在权威领导与员工工作投入之间, 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魏蕾、时勘, 2010) 。但是, 当威权领导构念修订后, 是否会对心理授权产生不同的影响?

专权领导者往往会贬低员工能力, 当员工绩效不佳时, 领导会质疑员工的能力, 训斥或责骂员工, 员工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 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意义。同时, 由于专权领导者独断专行, 不仅不对员工授权, 还经常干涉员工的工作状况, 要求员工绝对的服从和顺从, 因此, 员工会降低工作自主性。专权领导者只进行上对下的单向沟通, 不征询、考虑或采纳员工的意见, 会使员工认为自己对工作没有影响力。因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H3:权威领导的专权成分与心理授权的四个维度 (工作意义、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影响力) 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尚严领导者监控工作任务, 严格要求绩效, 强调对规范制度的维护, 因此, 员工往往会产生较高的自我要求,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为了达到领导者设定的组织目标, 员工会遵循领导者的工作价值, 对于领导者的高要求, 员工也会需要掌握更多技能来完成工作。由于尚严领导者会提供工作指导、明确工作目标, 降低了一定的不确定感, 使员工更有信心完成任务, 提高了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但是, 由于尚严领导是权威领导的一个维度, 仍然具有控制的特点, 只是领导者控制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本身, 所以员工的自主性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H4:权威领导的尚严成分与心理授权的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影响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与心理授权的自主性具有负向影响作用。

根据Cobger、Kanungo (1988) 的观点, 当员工感知到来自上级的权利授予时, 心理授权能影响个人的行为结果。当员工感受到被授予了一定的权利, 个体内在感知到组织的公平感、组织对自己的重视, 以及自己对工作的把控度, 因而会影响员工的行为 (刘景江等, 2013;王艳等, 2013) 。员工沉默行为作为一种员工角色外行为, 也会受到心理授权的影响。当员工感知到工作意义或工作对自身的重要性, 并认为自己对工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时, 会减弱谏言带来的风险, 更倾向于向领导进谏, 而不是保持沉默。因此, 本研究提出假设:

H5:心理授权在权威领导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上文, 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如下图所示:

结论

员工沉默会对领导、同事、组织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分析产生沉默现象的动因, 是减少甚至杜绝员工沉默行为的有利方法。专权领导者要求员工绝对服从、顺从, 员工会出现畏惧心理, 其感知到的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影响力受阻, 从而影响行为, 对不一致的意见或建议往往保持沉默;尚严领导者要求员工努力工作以达到高要求, 并且努力维护规章制度,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其对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影响力的正面感知, 在此情形下, 当出现不一致的意见或建议时, 员工更倾向于积极谏言。此外, 无论是专权领导还是尚严领导, 会对员工行为产生一定的控制, 因此, 权威领导会对员工的工作自主性产生负向的影响作用。作为权威领导者, 应摒弃对个人权威的盲目崇拜, 而将工作重心放在监管员工工作任务与工作程序, 提高对绩效产出的要求, 从而引发员工对自我的高要求, 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 建立和完善组织核心价值或规范, 要求员工尊重组织制度。只有当领导者采取对事不对人的威权领导方式时, 才能提升员工的内在动机, 促使员工采取积极的工作行为, 减少员工沉默现象。

领导权威 篇2

我们可以提炼出领导提高权威的三项修炼。

一、使自己成为专家。

作为一个领导,如果是从基层开始做起来,其技术能力和专业技巧,会随着职务的提升,范围会慢慢变得比较狭窄,而观念化的能力的范围慢慢会扩大。因为成功的领导,要具备多元化的技术、观点、能力,要懂专业技术以外的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要懂经济学、货币学、银行学,要懂贸易、金融,还要懂财税法规、艺术、美学。如果一个人具备这样的专家权,具备这样的专业技能,属下的员工就自然而然地服从你,领导的权威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所以每天领导不妨抽一点时间来充实专业技能。

二、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典范。

领导只有自己忠诚敬业,才会得到下属的爱戴。一位领导负不负责任,不是开会时去检讨这是谁的错,而是在领导面前,先承担自己的责任,再去和员工研究这是谁的错,这样才能直接面对问题,迅速解决困难。

三、使自己言出必行。

一名优秀的领导,如何彰显出你的个人魅力?要靠情商。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公正的为人处事方法对提高领导的权威不可或缺。有人说,诚信是建立领导权威的基础。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开出优厚的条件,吸引精英加盟其中,以求拯救企业。然而,当企业走出困境后,老板却过河拆桥,拒不兑现当初的诺言。这种类型的领导很难会有很好的权威。

领导权威 篇3

一、教师权威的内涵界定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生存哲学》一书中给权威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权威是这样一种真理形态, 在这种形态中, 真理既不仅仅是普遍知识, 也不仅仅是外来的命令和要求, 也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整体的概念, 而倒同时是它们三者。而且因此, 权威固然是外面来的要求和强制, 但它同时又是从内心里说的话。”[1]他强调, 权威是与真理相关联着的, 是通向真理的康庄大道, 而且在他看来, 权威的真实意义在于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而不仅仅是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寡, 抑或是来自外部的强制力量。正像他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那样:“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 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 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2]雅斯贝尔斯不仅注重的是权威的精神性、内在性, 而且把权威置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当中去体认。他饱含哲理地说:“权威是随着历史而成长起来的。权威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事情, 它只能从传承的深度去发现和更新自己的形象, 只能从当下的本源中去重新认识其不断变化的内容。”[2]权威具有历史性, 它有一个传承的过程。人们只有沉入历史性当中去, 在人类创造的优秀伟大而又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中陶冶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在这种前提下, 教师的权威是不与专制、强权挂钩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的权威就是社会赋予教师管理、支配学生的一种正当的权力, 更不能滥用此权力去试图控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使学生像温顺的羔羊一般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和安排。雅斯贝尔斯在《生存哲学》中谈道:“当我只做到了不假思考的服从而不是对权威深深敬佩时, 它就成了假的。”[1]然则赫尔巴特认为, 学生的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和对教学方式的精心选择,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权威, 这是一个不需论证的教育前提。实际上,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师本位主义异化的表现。荀况更甚, 他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 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主张“师云亦云” (《荀子·修身》) , 甚至认为:“言而不称师, 谓之畔;教而不称师, 谓之倍。倍畔之人, 明君不内, 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荀子·大略》)

赫尔巴特与荀况都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创性,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只是教师的附庸, 没有任何独立与自由。师生之间存在着等级制度带来的严重裂痕, 因而也就无法达到心灵的交流与对话。显然, 这不是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灵魂”之教育。

二、教师权威必要性的体认

雅斯贝尔斯没有直接论证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但他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向我们阐释了权威存在的必然性。他说, “没有权威, 团体生活、共同的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与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因此, 权威的产生是必然的, 丧失权威就将导致人的贬值, 以及通过残酷的暴政实行强制秩序。”[2]人生于世, 必定处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生活中, 为了人们正常生活的顺利有序进行, 必有一个大家都认可并自愿服从的社会准则或团体纪律, 这些准则和纪律已经赢得了人心, 人们无条件地自觉遵从, 把它们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杆。这些就是雅氏所讲的权威, 它不带有强迫性, 也不是强行限制人们的自由;相反, 人们在这些权威中自由地抉择, 自由地生活。因此他指出:“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在团体中必有一个连系团体、大家所公认的权威存在, 单个人会无意识地追随权威, 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自由。”[2]它给人们的生活以真实性和绝对性的意义和价值。一旦脱离了权威, 或者超然于权威之外, 人们只能立足于虚无之境。“人只有选择自己所意愿的某种权威的自由, 也就是说, 他拥有选择其生活基础内涵的自由。”[2]

简而言之, 权威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权威当中, “权威就像人们所呼吸的空气, 不可缺少”。[2]然而具体到学校教育场域中, 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又如何理解呢?

从宏观角度看, 教师权威是学校教学秩序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 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权威。学校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未来人的社会机构, 其所进行的这一特殊活动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而教师权威的缺席会在师生之间无形地划出一道鸿沟, 使得教育教学的过程难以顺利进行, 教育教学的目的也难以圆满完成。按照雅斯贝尔斯的权威理论, 师生以学校为基地过着一种团体的教育生活, 在这种团体生活中, 必然会存在着某种权威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反之, 缺少这个权威就无法构成学校的团体生活, 更别谈教书育人了。这个权威正是集中体现学校教育权威的教师权威。而涂尔干所强调的教师权威主要是针对儿童教育, 而且其范围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但从他的理论至少可以看出教师权威在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我国教师权威的弱化主要也就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 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们的警醒与重视。

从微观角度看,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必然借由一定的权威来实施教学, 且此权威不但不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主体性的合理、全面的发挥。雅斯贝尔斯认为, 真正的权威在人的内心里, 是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 其生命历程总是始于他们“生存的有限性”, 如若将这一有限性扩而大之、充而盈之, 则必须借助教师权威的力量。没有教师的细心引导、耐心讲解, 即便再勤勉聪颖的学生在其学业道路上也只能步履维艰, 事倍功半。这是由权威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决定的, 每一个体都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和要求。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 教师的权威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人们对教师权威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众说纷纭。雅斯贝尔斯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基础提出的权威观或许能给那些迷茫的人们以醍醐灌顶般的启示:本真的教师权威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中。它与民主、自由相关, 而不意味着强权与专制;它具有历史生成性;它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保证学校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一句话, 中小学教师的权威不可丢, 而应加以保护和倡导。

参考文献

[1][4]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36, 40.

权威发布 篇4

为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流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粮食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

新发布的意见提出四大主要目标,包括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粮食产品供给结构更加优化,并明确了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要完善粮食收储体制机制,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积极争取财政、信贷等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入市,推动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收购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完善优质粮食评价标准体系,健全收获粮食品质测报制度,引导优质粮食生产;积极发展“订单粮食”,鼓励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收购合同。

●食药监总局发布粉新奶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6月8日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此次发布的《办法》明确了“用药品管理方式规范配方奶粉”,严格限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注册申请人必须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而且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都应当取得食药监总局颁发的注册证书。根据规定,只有具备相应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检验能力,符合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对出厂产品实施逐批检验的企业,才能申请产品配方注册。

此外,《办法》对配方奶粉管理限制配方数量从原来每个企业可生产5个系列15种产品配方,缩窄至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这直指当前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过多、过滥,甚至配方制定随意、更换频繁的问题。

预计在新政实施后,目前市场上三分之二的奶粉配方都将被淘汰。

●食药监总局发布生产许可证新规

8月16日,食药监总局近日正式发布《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通则》严格划分了许可审查的方式,将生产许可审查划分为申请材料审查和现场核查两种方式;完善了许可审查机制,赋予申请人核查整改机会,对于判定结果为通过现场核查但存在一些管理瑕疵的情况,准予申请人在1个月内进行整改,发放生产许可;提出了行政许可方便服务机制,准许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申请生产许可证。新《通则》与现行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相比,主要有“两通一简”三大变化:一是实现《通则》的通用性。食品(含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添加剂通用一个《通则》,对同一企业生产不同类别食品,统一审查基本要求,与“一企一证”原则实现有效衔接。

●农业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

农业部日前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规范(试行)》。

规范提出,交易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具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其他组织或个人。交易条件应该是交易标的权属清晰无争议,交易双方具有流转交易的真实意愿,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交易品种包括以家庭承包方式和其他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也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的土地经营权,以及其他依法可流转交易的土地经营权。

为进一步规范工商资本下乡行为,规范还强调,流入土地超过当地规定标准以上的,需提供农业经营能力等证明,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有权批准机构准予流转交易的证明。

●食药监总局加强救援食品监管

国家食药监总局日前发布《汛期食品安全风险提示》,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对救援食品的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严格督促救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确保生产、运输、分发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尤其是做要好运输工具的清洁、消毒。

《风险提示》指出,应根据受灾地区特点和需要来选择适宜的救援食品,如清洁的包装饮用水、可常温保存的定型包装直接入口食品(乳类、肉类、果蔬类罐装食品)、含水量较低或干燥的食品(饼干等)、清洁的蔬菜水果(包括某些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生大蒜)、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等。新鲜或冷冻的动物性产品、非定型包装直接入口类食品、非冷藏运送的熟肉熟鱼类制品等不宜作为救援食品。

《风险提示》要求,监管部门应对临时应急状态下的食物加工环境和供应地点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对洪涝导致霉变的粮食和食品,应依法及时处理,避免再次流入市场。加强对洪涝地区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醒公众不喝未经消毒处理的江河湖水、洪涝积水,不喝生水;不捞食、捡食水中、路边的不明动植物或食品。

●食药监总局1岁以下婴儿不宜食用蜂蜜

国家食药监局近日发布蜂蜜食用安全提示,提醒一岁以下的婴儿不宜食用蜂蜜。国家食药监局表示,由于婴儿抵抗力较差,如果不慎食用了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蜂蜜,肉毒杆菌容易在婴儿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会引起婴儿肉毒杆菌中毒。

权威发布 篇5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明确今年起对省级政府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办法》规定,考核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实地检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考核组,依据考核方案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当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进展进行实地检查。二是自查评分。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考核方案,对本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自评打分。三是部门评审。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按照考核方案,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对自评报告中相关指标内容进行考核评审。四是综合评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作出综合评议,形成考核报告,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审定。考核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

《办法》规定,考核工作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在考核结果通报后一个月内,向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对通报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与时限。对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中弄虚作假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粮食局积极稳妥消化粮食库存

近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局获悉,从今年3月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陆续下达计划,对部分国家临储玉米进行转储轮换,组织开展超期储存和蓆!囤储存粮食定向竞价销售,还将通过其他方式积极稳妥消化粮食库存。

通知要求,加强定向销售、包干销售、国家一次性转储销售等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的监管,跟踪粮食流向。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虚购虚销、买陈抵新、转手倒卖、未轮报轮、擅自改变使用用途、出口转内销等违法违规行为。

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特开展2016年粮食收购监督检查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加大粮食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抓好主体责任落实,严格政策执行不走样,加大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力度。

●质检总局2016年全国“质量月”启动

9月1日,在重庆市举行的2016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上,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现场宣布今年全国“质量月”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42家主办单位将从质量提升、质量整治、质量宣传和群众性质量活动等4大方面,开展200余项活动,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

今年“质量月”活动主办的中央单位增至42个。其中,质检总局将联合北京市政府共同承办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开展消费品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发布空气净化器、智能马桶盖等10类消费品质量状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会同多部门共同开展“质量诚信建设专项行动”,指导重点行业开展守信承诺、信用评价等活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继续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万里行活动,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

●农业部无籽葡萄与避孕药无关

近日,网上流传出一段疑似水果商贩和果农对话的视频,两人讨论无籽葡萄是咋来的,能不能吃,视频一经发出引发不少人的担心。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兴城)主任聂继云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无籽葡萄与避孕药毫无关系,从多年来葡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来看,葡萄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激素”分子想要发挥作用,一定要“认出”细胞中的特异性蛋白并且能与之结合。“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和携带的蛋白也完全不同,就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如果与锁结构不配就没法儿开锁。一样的道理,人用避孕药没法儿让水果无籽,“植物激素”也无法调节人的生长发育。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无籽化栽培是一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部门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具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监管,大家大可不必听信谣言,可以放心购买无籽葡萄。

●食药监总局加强中秋国庆食品安全监管

9月5日,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16年中秋和国庆“两节”即将来临。要求各地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节令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障节日期间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当地节日食品消费特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令第23号)要求,以商业区、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节日和旅游度假消费集中区域为重点区域,以月饼等节令食品生产者、大型商超、承办集体聚餐餐饮服务单位、连锁经营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等为重点场所,以肉制品、乳制品、酒类、保健食品等热销食品及水产品、畜禽产品等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品种,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和原料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严禁食品生产经营者购进和使用无合法来源或不可溯源的食品和原料。

●发改委困难人群可领食品补贴

国家发改委网站昨日发布消息,下发通知调整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民主教育与教师权威 篇6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权威”界定为“在社会生活中靠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那么,所谓“教师权威”,即教师由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支配力量。那么,教师的“权威”从何而来?我认为,教师的权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的权威来自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角色。也就是说,虽然某一位具体的教师从教之初并不具备从天而降的权威,但因为教师职业本身就具备了某些先验性的威信,这就使所有教师具有了理论上的权威性。长期的社会舆论对教师职业的褒扬,自然而然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形象,人们受舆论的引导便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意。同时,教师职业本身拥有一定的“权力”强化了教师的权威,这些“权力”包括考试打分、评三好生、推荐保送、写评语等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 但却影响着学生的命运,教师便因学生的敬畏而产生了某种权威感。但另一方面,教师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来自教育者本身的职业水平和人格魅力。职业水平包括知识结构、教学技巧、教育艺术等等,这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有意体现出来的,应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威信的高低。而人格因素则是教育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体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也是教师真正的权威所在。一般说来,教学精湛而人格高尚的教师,其威信必然很高。在教师权威来源的两个因素中,教师的职业水平和人格魅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年龄越大,越看重教师的职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育民主不是不要教师权威, 而是强调教师的权威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心灵之上, 是学生对教师发自肺腑的尊重, 而不是对教师的敬畏或迫不得已的服从。对此, 我要强调四点。

第一, 教育者的权威是学生给的。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 从中体验着自己的“权威”。其实,这不是权威,只是威严。教师真正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威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权威”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远远地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权威”,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人格的丰碑铸进了学生的心灵之中,于是我们便拥有了真正的权威。陶行知先生曾谆谆告诫教师们说:“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教育原则。

第二, 应该给“权威”注入情感的生命。传统教育所理解的“权威”是一种令学生望而生畏的“威严感”。而在民主教育中, “权威”同样具有人情味, 因为真正的教师同时必然又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我们应该努力让教师的权威充满人性, 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尊重都是出于一种双方共同拥有的真诚情感。在我的教育生涯中, 我经常为学生源于童心的爱所感动。于是, 为了报答童心, 我尽量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每带一个新班, 我都把全班同学的生日工整地抄贴在我书房的最醒目处, 每个学生生日那天, 我都送上一本小书、笔记本或其它小礼物。每次放假, 我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旅游:我曾与学生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 让飞花溅玉的瀑水把我们浑身浇透;我曾与学生穿着铁钉鞋, 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巅;我曾与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 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每一次, 我和学生都油然而生风雨同舟、相依为命之情, 同时又感到无限幸福。这种幸福不只是我给予学生的, 也不单是学生奉献给我的, 它是我们共同创造、平等分享的。我可以自豪地说, 我所拥有的教育权威全部都来自这份珍贵而真诚的情感。

第三,教育的权威同时又应该是健康的集体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集体舆论就是一种教育权威。而集体舆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这里的“引导”绝非“说教”, 而是“转化”———巧妙地将教师本人对某一学生、某一事件的褒贬转化为集体舆论对之的褒贬。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我们应尽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注与监督,有的教师一方面在语言上对学生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同学生集体舆论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无论受到到表扬还是批评,都似乎只是老师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感受不了集体舆论的存在,产生不了“同学们这样表扬我,我一定争取更大进步”或“我又犯错误了,真对不起集体”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学生很难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也很难感受到集体真正的教育权威。相反,如果教师善于创造出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地感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着集体的注视:有了进步, 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错误, 他会感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因此, 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位学生。

第四, 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学生集体的权威。所谓“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学生集体的权威”, 就是指把在一些人看来是属于教师个人对学生的威望、权力等“支配力量”, 转化为班集体对每一位集体成员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支配力量”。这种“支配力量”既表现为前面所说的集体健康舆论, 也表现为班级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 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这里, 我以我的班级管理为例——十多年来, 我在班上运用富有“法治”精神的《班规》进行管理。我引导学生制定出科学、民主、严明可行的《班规》, 把教师 (主要是指班主任) 的权威转化为学生集体的意志。我班的《班规》与一般的《班规》最大的不同是, 它既“管”学生, 也“管”教师。《班规》一旦正式生效, 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 班上每个人 (包括班主任) 既是守“法”者, 又是执“法”人。不管是我, 还是学生干部, 或是普通学生, 平时的班内管理, 便是共同全力保证《班规》的严格执行。面对《班规》, 人人都有权利, 同时人人都没有特权。对班主任来说, 维护《班规》的权威, 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 维护《班规》的尊严, 即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而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尊严都已通过《班规》转化为集体的意志。从1988年起, 这样的管理我已坚持了12年。实践证明, 当我把自己的权威融入集体的权威之中时, 我便拥有了最大的权威。

由此看来, 民主教育与教师权威非但不矛盾, 而且是互为条件并相辅相成的:教师真正的权威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获得;也只有教育民主, 才能够保证教师拥有真正的权威。这样的“权威”, 其意义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教育艺术与管理水平, 而更重要的是, 它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充满社会主义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

教师权威困境的审视 篇7

一、教育实践对教师权威构成了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 教师的权威也由此受到了诸多的挑战。由于人们对于教师权威持有一定的否定性, 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权威心存疑惑,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1.“教育是服务”的观念挑战教师制度权威

现在的教育领域也逐渐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不惜血本, 甚至出现了花钱来买教育的情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逐渐转变以往被动的发展局面, 而进行了主动的选择, 而那些教育机构正是其选择的对象, 因此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就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人们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教育当作一种服务来做, 这种理念不但影响了教育制度, 对教育目标的制定也产生了影响。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学生, 在考虑教学因素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机会。除此之外, 近年来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在影响着我国的教育, 一些学校的招生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了争夺到更多的生源, 学校都极力改善自己的硬件与软件基础, 其中软件基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精神。在现实的教育中, 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话, 其提供的服务就不合格, 这样带来的就是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 更有甚者, 家长会让学生转学来表示抗议。如果这种趋势蔓延的话, 学校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 我国的很多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教师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精神都比较重视, 只有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与此同时, 在家长和教师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在家长的心中教师就是出售知识的人, 所以家长们认为在教育上投入越多, 得到的服务越好, 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就越高, 基于这样的畸形认识, 教学服务和教学质量联系在了一起, 这严重挑战着教师的制度权威。

2.信息技术的发展挑战教师的知识权威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途径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面对大量的信息,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这样就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伴随而来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 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完整, 思维方式也更加灵活。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 学生的知识获取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学校并未教授的知识, 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不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还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开阔。另一方面, 学生能够通过大众媒体来获得那些教师不能够占有的知识, 这样教师的知识权威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其在某些知识上面甚至需要向学生请教。这样就使得原来教师的知识主导地位产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学生偶像, 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动摇。

3.教师“道德完人”形象的破灭影响教师权威

传统观念中, 教师为人师表, 在道德方面都是严以律己的, 他们不但有深厚的学术修养, 还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 受到人们的敬仰。此外, 人们还把教师形容为蜡烛,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心中对于教师的期盼与实际教师的形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教师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职业, 他们不但为人师表, 同时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 他们也追求物质的生活, 现在的一部分教师在追求物质之中逐渐迷失, 一部分教师出现了道德问题, 行为规范受到人们的唾弃。在这样的情况下, 各种批评纷至沓来, 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这样使得教师的权威逐渐丧失。

4.权威主义的存在给教师权威带来负面影响

学生在学校学习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 而是掌握了多少能力。只有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懂得创新与合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终身发展, 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然而,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育都偏离了这个主旨,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在学习上给学生制造不小的压力, 这样不但起不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相反还会给学生构成很大的迫害。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的规范来学习, 一旦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就不免要受到教师的指责。学生都有很强的个性, 但是如果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话, 就会被教学的环境所扼杀。很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权威的形象, 常常通过强迫、命令等方法使学生屈服, 有的教师甚至采用侮辱、恐吓等方式来使学生遵照自己的要求。这样的方式表面上实现了教师的权威, 但是实际上只不过维持了一种表面的宁静。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 往往会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 并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个过程学生缺乏自己的见解, 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样的权威滥用不但不能使学生服从教师, 还造成了学生的强烈不满, 这种权威主义的存在会对教师的权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自身对教师权威认识的混乱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教师权威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楚, 有些教师认为教师的权威就是教师的权力, 有些教师则认为教师权威就是教师的威信, 这些认识都是对教师权威概念的曲解, 从而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教师权威等同于教师权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是教授者, 还是组织者和管理者,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 只有加强教师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权力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权威的产生并非和权力毫无干系, 其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 但是如果将这两个概念对等的话, 那么教师势必会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过于生硬, 从而导致学生的怨恨。实际上, 教师权威就是一种形式, 如果教师的权力被收回的话, 那么教师的威信也就不复存在。现在社会对于个性意识越来越重视, 在教育生活中人性化的管理也逐渐普及, 如果教师还利用权力对学生进行压制的话, 那么就会造成权威和个性之间的矛盾, 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解放学生的个性, 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和积极性, 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进取心。但是在追求人性的过程中, 却否定了权利的作用, 这就使得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就难以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为此, 教师应该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 但是不能利用权力胡作非为, 防止权力的滥用而不是不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依靠自己的知识、人格、品质等博取学生对于教师的爱戴。

2.教师权威等同于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的一种思想的感召力, 其建立在双方的感情交流上, 只有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 严格要求自己, 爱护学生才能使教师产生威信。但是相较于教师的权威, 威信的得来更多的是靠教师的知识、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主要是教师的人格、德行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而教师权威不仅是主观作用的结果, 其有着一定的制度支持, 在制度的支持下, 拥有威信的教师的权威会更大。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师权威, 不但需要教师善用自己的权力, 还需要加强自身修养, 这样才能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与信赖, 从而更好地树立教师权威。

3.教师权威等同于权威主义

所谓权威主义, 是指将学校视为一种权力的实施机构, 在这个机构当中, 有权势者 (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 对无权势者 (学生) 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专制的权威观强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认为教师是有“权威”的人物, 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道德、人格的成长诸方面, 教师都要直接负责他们的教育、指导与管束。

在这样的教育中, “教师是知识的持有者, 学生则被看做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是了解这一领域的专家。学生拿着削好的铅笔和笔记本坐着等待智慧的语言。”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 学生则是服从者, 控制总是自上而下。权威主义要求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和绝对服从, 不允许学生提出任何质疑。这种要求与当下教育改革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背道而驰, 完全扼杀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幸, 就是教师的命令、指示、要求提得太多。如果儿童, 特别是少年, 从教育者那里听到的总是命令, 他的精神就会受到束缚。”强调教师的权威主义和学生的一味顺从, 只能阻碍教育的发展。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关注的是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 使“学生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温暖给予别人”,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导在自己积极的活动中产生思想和感受的共鸣, 而这些借助权威主义手段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三、教育现实中教师权威遭到异化

教师权威的异化是教育异化的组成部分。判断教师权威是否异化, 首先要看教师拥有权威或运用权威的目的是否是为了“育人”,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育领域, 教师权威的异化突出地表现在教师权威的弱化和教师权威主义的强化。

1.教师权威的弱化

现在教师权威正在面临不同理论之间的冲突以及教学中的实际挑战, 这使得教师陷入了迷茫, 直接导致了教师权威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大大降低。面对巨大的压力, 教师对于教师权威产生了恐惧, 并开始放弃教师权威, 这就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教师如果维护自己的权威又会产生权威主义, 教师在这两方面实际上比较为难。但是, 从整体上看教师权威还是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在现在的教学中, 教师言行的绝对权威已经一去不再,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不再值得信赖, 其不会找教师倾诉, 受到教师的影响也比较小, 相反其受到年龄相仿的同辈的影响比较大, 在大众传媒盛行的今天, 学生更是对教师的权威视若无睹, 做出种种叛逆的举动。

2.教师权威主义的强化

虽然教师权威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教师权威强化过度的现象, 而一旦过度强化, 教师权威就形成了权威主义, 现在我国的教育中权威主义是比较普遍的。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变形体罚, 不得侮辱学生的人格。但是很多教师还是按照老黄历来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体罚更是从未禁止, 这使得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摧残。教师不但肩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 还有着育人的使命, 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还需要教会学生怎么为人处世。使用暴力手段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身体, 还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 学生很可能由于被体罚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毫无疑问, 如果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的话, 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危害。教师在对学生使用暴力的时候, 往往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规定的轨道走, 这就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下降。

参考文献

[1]郝文武著.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岳伟, 王坤庆.生成性存在:当代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

[3]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4) .

[4]卢志刚.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制约因素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 .

[5]周枫.个人自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6) .

[6]苏东霞.略论教育异化.教育探索, 2006 (10) .

[7]赵汀阳.再论“自由的困境”——兼答王贵明的质疑.学术月刊, 2006 (3) .

权威词典“打架”让考生发懵 篇8

近日,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的一则微博在网上引发了争议:“纹身”原为“文身”的错误写法, 但最新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首次将其收为异体字;而另一本权威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明确表示“不宜写作纹身”。他也向读者提问:“两个词典在打架, 该信哪一个词典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不少师生的关注。郝铭鉴说,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 “文”的字头下, 既收有“文身”, 也收有“文眉”, “稍有文字知识的人, 都知道‘文身’的‘文’, 就是‘文眉’的‘文’。但在‘现汉’第六版中, ‘文身’也作‘纹身’, ‘文眉’却仅作‘文眉’。到底该信哪一条的处理原则呢?”他认为, 特别是像现汉这样的普及型工具书, 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应该有这样让人着摸不定的东西。而针对有考生担心, 如果考试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是好时, 华师大一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李支舜建议考生不必对此太过担心, 因为高考命题教师通常不会把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放入试卷当中, “通常来说, 这类问题还是要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上一篇:农村教师师德建设下一篇:发展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