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司法

2024-08-03

权威司法(通用7篇)

权威司法 篇1

摘要:司法权威是一种源自制度性的理性权威, 是抽象层面的源于人们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和敬畏。司法的公正性、程序的正当性才是司法权威来源中最核心、最具现实意义的、对司法权威影响最为直接、最受社会大众民意关注的方面。因此, 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 树立司法权威的关键路径应当是建立正当程序, 切实做到司法公正。

关键词:司法权威,来源,正当程序

一、司法权威的概念

什么是权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由此可知,权威并不是具体体现于外的形式化的表象,而是本质上抽象的,是的源于人们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和敬畏。

而对于什么是司法权威,陈光中认为,“司法权威是指司法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令人信从的地位和力量。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司法权威应当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方面,司法权威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公权力,司法权不仅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而且还因其诉讼特质而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司法本身还应当具有社会公信力。”汪建成认为,现代社会的司法体现的便是来源于理性的权威,是一种制度性权威而非个人权威,现代司法的权威为人认可的原因是形式的公平而非实质的正确这就决定了它赖以发挥作用的是依据理性设计的制度而非个人。孙发认为,司法权威本身概念而言,它指的是在社会系统内以司法权为依托,以解纷机制为核心的保障和监督国家法律实施的有关价值、制度、机构、角色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在动态活动和静态昭示方面所具有的对当事人、社会公众的支配力、令人信服的威望和公信力。贺日开认为,司法权威应该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在解决纠纷的裁判领域,法院及法官具有最高的地位,享有最高的威望;其二是法院及法官的裁判活动和裁判结果,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能使人们自愿服从裁判活动并自觉履行裁判结果。比较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各观点之间虽然措辞不同,但概念的核心和实质都认为司法权威应当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必须使得司法的受众对司法有敬畏或信服感。笔者也认为司法权威是一种源自制度性的理性权威,是抽象层面的源于人们内心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和敬畏。

二、司法权威的来源

在厘定了司法权威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就不得不解决另一个问题,即司法权威是如何产生的?

陈光中认为,司法权威的产生源由包括源于法律权威、司法公正及司法纠纷解决的终局性,从汪建成对司法权威概念的理解也可看出,其认为司法权威应当是源自理性设计的制度而非个人。另有学者则认为要从法官的职业理性和人民意志的互相承认中去寻找司法权威的来源,人民认识到法官的职业理性是比人民易被煽动的激情更可靠的维护宪法的力量,而法官承认自己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而笔者看来,司法权威首先来源于法律自身的权威性,法律应当是专业法律人的理性思考的结晶,并能根据社会现状进行恰当的变革,而司法则应来自于法律自身的理性设计,法律的权威是司法权威的根基。如果司法所依赖的法律本身就没有合理性、缺乏公平正义,很难想象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司法能够具有合理性、能够维护和体现公平正义,没有法律权威的司法权威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司法权威应当源自公正的司法。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法官在案件审判过程中准确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即使法律本身具有合理性、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然而如果司法不能有效运行,法官枉法裁判,公平正义还是不能得到体现。

再次,司法权威来源于司法具有纠纷解决的终局性的特质。一般认为,在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纠纷解决方式包括社会解决、行政解决、司法解决、武力解决。“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比,司法裁判具有终局解决的优越性,除极少数特殊过度激化的社会矛盾不得不通过武力手段来解决外,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最终都可以通过司法得到解决。纠纷一旦被诉诸法院,包括被控告犯罪的人被起诉到法院,法官通过行使国家司法权力所作的裁判就作为最后一道屏障出现,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除法定的情形以外,任何社会力量和诉讼主体,包括法院,都不得动摇、推翻司法裁判。”

最后,笔者认为,在以上三种司法权威的来源中,虽然法律权威是司法权威的基础,但人们真正追求和看中的并不只是实质的平等,因为这个实现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评判标准也无法确立,人们真正在意的是是否得到平等的对待,是否受到公正的裁判,即人们真正在乎的是司法是否公正,自己是否接受了正当程序的审判。然而,“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同时缺乏自然法律文化基础,我国司法理念中的程序意识却相对落后,正当程序观念亦不发达。这种状况已经给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危害,司法的权威性更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司法的公正性、程序的正当性才是司法权威来源中最核心、最具现实意义的、对司法权威影响最为直接、最受社会大众民意关注的方面。因此,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树立司法权威的关键路径应当是建立正当程序,切实做到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984.

[2]陈光中, 肖沛权.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J].政法论坛, 2011 (01) .

[3]汪建成, 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 2001 (04) .

[4]孙发.司法权威初步解读——概念、分类和特征[J].当代法学, 2003 (09) .

[5]贺日开.司法权威关系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 2002 (06) .

[6]赵晓力.司法权威的来源[J].法律适用, 2005 (04) .

权威司法 篇2

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活动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形成命令和服从关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

由司法权威的定义可以看出司法权威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司法机关所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具有的信服力和威望不同于行政机关,是来源于对案件判决的既判力所产生的,它产生的效果是权威的,权威来源于它独立做出判决,不受其他力量的制约,公民都有权得到公正和有效的司法救济,司法机关享有解决一切法律争议的终局权力。其次司法独特的地位使人产生了对其的尊重,它不依附于其他的机关和部门,它所信服的和依靠的只有法律和法规,法律和法规是司法权威的最终力量来源,所以司法权威最终来源于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与认同,司法权威需要法律信仰的支持和维护。

二 司法权威的体现

在古代司法审判中地方司法官员更多的同时是行政官员,集行政司法权一身。在这样的权利集中的权力体系中,人们对司法审判的权威并不是完全依靠人们对法律和司法机关的信赖,更多的是借助暴力的力量树立司法权威,在古代的审判中体现为:开堂审问犯人的时候,衙役们会站在公堂的两旁,口中喊着“威武”;在刑事案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犯人都必须与棍棒来一次亲密接触。在刑法为主的中国古代,这样的手段是必要的,这样使犯人们对司法审判有恐惧之心,害怕自己因说谎或其他原因再次遭到暴力训诫,在审判之时,便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人们对公堂对法官有服从、敬畏之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司法权威,认为审判一定是公正公平合理的。同时法律有教育的作用,在如此的古代的司法权威之下,重刑主义的司法体系下广大民众知道如果做了坏事就会受到牢狱之灾,会受尽衙役的折磨,那么自然而然在这种威严之下,作恶的人也就会慢慢减少。

现代法庭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变得不那么可怕,为犯罪嫌疑人准备了座位,有的犯罪嫌疑人还可以穿着得体的服装出现在法庭上接受国家司法的审判。公诉人和辩护人的发言也变得没有那么多的激情,只是在规定的程序里时间里阐述各方的观点,罗列各自的证据,没有剑拔弩张,没有你死我活,平稳地进行着辩论。让在场的听众没有感觉到威严,敬畏的感觉。或许只有在法官和陪审员进场的时候,或许只有在法官说全体起立的时候,或许只有在最后宣判量刑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有古代司法的一丝丝的畏惧,在此中司法权威已经是信服、敬畏,不再是单纯的畏惧。

三、司法权威存在的必要意义

司法是伸张法律、运用法律之工具,是中外立国之大本。司法在政治及社会体系中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也成为政治与生活的切合点。司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司法权威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各方面而言,均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

在法理中可以知道,法律具有普遍的威慑力,使人民对法律敬畏之心;法律有定纷止争的作用可以使大家放弃争斗,和平解决争端;法律规范个人自由与他人的权利之间的界限,免于受塌方的不公平的干涉;而司法权威就是法律作用在人民态度中的表现,司法权威对人们的作用也反应了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人民对于司法机关产生信任和依赖,司法权威便会人们心中出现,而人民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和依赖的关键之处就是司法公正。从法律概念逻辑关系来看,促进司法公正是根本目的,维护司法权威仅仅是直接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只要达到了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做出的判决权威而公正,司法权威便体现出来了,而不需要类似古代用畏惧达到权威。如果有人怀疑中国当代司法缺少权威,而并且这个怀疑是事实的话,那么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对于司法的信服力不够,而信服力不够的原因是多样的。人民怀疑判决的不公,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可能是人民的法律意识不够强,对法律的理解及解读的错误和不到位都会造成人民觉得司法判决不公,不能理解司法机关的判决的法律依据,信服力就无从谈起了;另外一个可能也是最可怕的是司法机关在审判的时候确实不公或者公正但是不够透明,或者司法审判的中缺少程序正义,在人民的观念中司法没有程序正义就无从保证结果的正义,这也可能是中国人民他信力的缺失的另一个原因。

“法不只是单纯的思想,而是有生命的力量。因此,正义之神一手提着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着剑,用它维护法。剑如果不带着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带着剑,就意味着软弱无力。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在正义之神操剑的力量和掌握天平的技巧并驾齐驱的时候,一种完美的法治状态才能占统治地位。”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都是司法机关的有力武器,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法院作为司法职能机关只有背靠司法权威之树,手握司法公正之剑,方能担当起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天赋使命。

四、现代司法权威的树立

既然司法权威对于国家和社会是如此的重要,那如何维护和提升司法权威的问题被提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对此,我想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一)以体制改革促进司法进一步独立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认同的一项宪法原则,它是司法权及其运行的内在规定性所要求的一种理性自治状态,其核心是司法权的运行过程完全自主,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政治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干扰,这样就避免了中国古代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集中,确保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从一个方面说,是程序正义的出发点和基础。在中国法律界一直讨论的问题是司法机关的财政拨付上,很多法学家认为应尽快建立由最高院统一管理的全国法院系统财政经费统一收支制度,取消各级法院经费由同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之制;在人事上,各级法院中、高层领导干部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由上级法院指导竞选产生,在行政上,直接对同级党委负责;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法院监督。

(二)努力提高法官的综合素养

司法公正是提高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司法的权威性依赖于司法的公正性,只有当司法高度公正,人们才能对司法产生信赖和尊重,正如古人所说的“公生明,廉生威”。

首先,在法官的遴选上,提高法官从业资格标准,保证法官队伍学术背景和层次,可通过严格的法律专业考试、审判技能测试等形式以确保入选法官业务水平精湛;其次,建立法官定期培训制度,使学习成为法官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司法经验,提高司法水平;第三,实行法官定期交流制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面晤、书面等方式之交流,在法官之间彼此形成信息、知识之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与提高;第四,关于法官从业经历,可作适当要求,如须从事法律工作满五年者方可启用。另外,可对个人品德修养作为遴选法官的参照性标准,凡品德高尚、令人尊敬者可优先录用。

(二)加强司法审判的透明度

司法审判程序正义的其中很重要的课题是加大司法审判过程的透明度,虽然我国司法审判中有回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当事人的权利,但是在司法审判中不当庭审判等情况会给当事人暗箱操作的遐想,必须在司法审判的调查取证和判决加大其中的透明度,使人们看清审判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没有猫腻的,我们的审判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这样的程序正义带来的结果正义将会大大增强我们的司法权威。

(三)加强人民对司法审判的认识

判决说理与司法权威 篇3

英、美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判例法。法官的判决一旦成为判例,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法律的权威是通过立法过程中的民主辩论和投票表决程序获得的,而司法判决的权威则(应当)通过判决说理获得(本文不讨论具体国家立法与司法之间的分权关系)。

判决是否需要说理?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其实不尽然。从裁判技术的角度而言,有判决说理和判决不说理两种形式。判决不说理的表现,就是法官只在判决书中指出案件所适用的法律依据,以及由此给出最终的判决结果,但被适用的法律条文的含义为何,立法者的最初意图为何,为什么不适用其他的法律或法律条文,该条文在整部法律中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在经济、科技、社会观念等都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该条文是否可以适用于法官着手判决的案件等等,以及依据所适用的法律条款如何得出判决结果,对于这些法律理论问题,法官们都略(避)而不谈,似乎法官为什么要适用哪个法律条款以及如何得出判决结论是不言自明的事情。这样的裁判技术,即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梅利曼教授所称的法官机械式的裁判:“成文法规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案件的判决则是推论出的必然结果。”([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等译,法律出版社二○○四年版,36页)遗憾的是这种推论过程我们在判决书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是由韦伯所称的“自动售货机”完成的:一端输入案件事由和法条,一端输出案件判决结果。这种机械式的裁判方式意味着法官发现适用于具体案件的条文会很容易,判决的结果自然也很清晰。在判决不说理的情形下,判决书无论给当事人还是给社会公众的感觉是法官已经在判决之前选择了判决结果,法官剩下的任务只是找到一个看起来最相近似的法条而已。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当前的法院判决书中得以引证。三段论格式的判决书分别罗列案件事由、所适用的法律条文和判决结果;判决书的长短往往取决于案件各方所陈述的案件事由的长短,判决书对所适用法条的理论阐释则往往寥寥数语,最后匆匆给出一个法院判决。因此,“判决不说理”作为当下我国法院判决的主要弊端之一多为人诟病。

相反,裁判说理,就是要建立所适用的法律条文、案件事由与判决结果之间的严密逻辑联系。法官并不知道最后的判决结果,或者即便他的情感上已经有了一个选择的结果,但是他个人的情感一定需要掩藏在判决说理的过程中:法官需要结合案件事实,通过对所适用法律条文语法的、文义的、历史的、功能的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严密论证,清楚、明确地告诉当事人所适用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判决结果。通俗地讲,判决要做到“以理服人”。判决说理是司法性质的必要要求。一方面,司法虽然从职能上讲是适用宪法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但是宪法和法律条文的含义必须通过司法的理解和解释具体化,从而适用于具体的案件。法院的职能即是解释宪法和法律。判决说理,就是法院对于宪法和法律条文的具体阐释。另一方面,一个只有判决结果而没有论证过程的判决不可能让人信服。所谓“辨法析理,胜败皆服”。法官只有详细而充分地论证判决的理由,才能让当事人、让社会公众相信判决至少在形式上是公正的。而且,即便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受大陆法影响的国家,法院的判决,特别是上级法院的判决对于下级法院未来的判案有指导甚至有约束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说理的判决才能为法官在将来的判决中提供指引。就个案而言,只有做到判决说理,判决结果才能让当事人、让社会公众信服。无数个案的累积,才能逐步树立公众对司法、对法律的信仰。

虽然大陆法系国家曾在相当长时间内否定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大陆法系》,39页),但今天已经没有哪个法治国家能再否定法官对于法律的解释功能了。基于立法(包括修改法律)可能的滞后性、法律条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等方面的原因,法官只有通过解释法律条款的含义,才能有效解决具体的法律案件。在作为大陆法系典型国家之一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成功就在于它能不断地对作为联邦宪法的《基本法》进行解释,以裁判一件又一件的宪法案件(当然,其他国家机关对联邦宪法法院及其判决的尊重也是联邦宪法法院能推动法治发展不可缺少的原因)。在宪法解释的过程中,联邦宪法法院既在一定范围内坚持了十九世纪德国“国法学”大师拉班德关于“语法和逻辑是理解和解释宪法文本的唯一方法”的解释方法,又发展出宪法法院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情况对宪法条文进行解释的理论。在不严格意义上,这两种解释方法和理论有些类似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宪法解释中的文本主义的解释路径和现实主义的解释路径。

权威司法体系的构建纲要 篇4

关键词:权威司法,价值,体系构建,纲要

一、权威司法的概述

(一) 司法权威的概念

在司法权威的建构领域,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 所谓司法权威, 具体是指司法权力结构及其要素在司法活动过程或司法产品中实现的一种令人信服的威望和力量, 是司法力量实现公平正义而给司法受众的的一种感知, 是整个司法过程或司法结果后的一种静的实然状态。

(二) 权威司法的定义与内涵

权威司法与司法权威相对应, 其实质是是“活的司法权威”———动态中的司法权威表现;具体而言, 权威司法是是整个司法活动过程中, 为了实现司法权威的目的, 而进行的一系列司法环节以及融合各类司法要素的参与, 是一种持续活动的应然状态;其内涵为: (1) 以司法权威为动力; (2) 以司法公平正义为核心内容; (3) 为司法运行的应然动态; (4) 来源于司法活动的一些列本质属性; (4) 表现于重要司法要素的参与和司法结构的构建。

二、权威司法的价值分析

司法权作为一种独特的公权力, 其权威来源于司法活动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特殊属性。这些属性既是司法权区别于立法权、行政权等其他国家权力的独立特征, 也是构成权威司法的价值所在。权威司法的特殊属性具体包括法定性、专业性、居中裁判性、强制性、程序性和终局性。法定性, 即司法权及其运行的一系列机制与活动都是在法定的框架内进行的, 这是权威司法构成的基础;专业性是对司法裁判工作技术性要求的回应, 这是保障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居中裁判性是司法的本质属性, 司法终究是国家与公民赋予其权威性, 双方基于对第三方的信任而让其对纠纷予以裁决, 犯罪予以惩治, 实现社会秩序稳定与公民权利保障;强制性即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以公民畏服为基础, 实现裁决的依法履行, 这是司法的权威所在;程序性是司法有别于立法、行政的另一特征, 也是司法公正得以保障的外在属性;司法权威的终极体现在于其具有终局性, 一切纠纷将在这里予以解决, 也在此处予以消亡。

三、权威司法的体系构建纲要

权威司法的体系构建由机理与机制两个层面构成, 机理是整个体系得以构建需坚持推行的原则与框架, 机制是整个体系得以构建的一系列措施

(一) 权威司法的构建机理

根据权威司的价值分析, 权威司法体系欲以构建, 必须首先完善强化以下三个构建机理: (1) 保障司法独立, 即司法权在法治框架内保持与党的领导权、立法权、行政权相对独立的品格;司法独立是司法权运行规范化的基础, 而相对独立是保障我国政治体制结构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 以司法审判业务为分界线, 司法独立运行的同时接受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程序性法律监督, 强化地方司法对地方行政的抗干扰能力。 (2) 确保司法公开, 它是我国宪法与法律确认的现代司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是遏制权钱交易最好的防腐剂, 是权威司法体系构建的基本保障;司法公开主要包括审判公开与自由心证公开。针对我国司法公开现状, 需进一步细化法定公开审判事项的评定标准以及建立完整的裁判文书说理制度, 确保透明的司法程序。 (3) 实现司法公正,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也是司法的核心内容所在。司法公正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一致, 也体现在司法效率得以优化, 即效率是司法的生命;最后司法公正还将体现于司法的有效执行与司法的终极救济效力, 任何制度保障与权利救济, 都将在司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也在司法的结果中得以消亡。

(二) 权威司法的构建机制

所谓权威司法的建构机制, 即是权威司法构建的具体制度性措施或系统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推行法官员额制改革, 整合司法队伍, 分流司法审判程序, 选取优秀法官到一线审判工作岗位, 淘汰不办案法官, 以实现法官的专业精英化, 最终确保司法资源的优化以及司法公正效率化;2、建立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制度, 具体而言在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监督下, 实现中央司法事权的统一, 保障地方司法独立, 保证权威司法得以实现的基准, 确立强而有力的司法权;3、通过巡回法庭的再过渡, 逐渐将司法裁判上诉权收回最高法院的派出机关———巡回法庭, 建立脱离现有行政区划的上诉审判制, 确保审判监督程序的完整实现;4、司法执行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最后一个命脉;针对我国当前民事裁判执行率偏低的现状, 必须从体制上讲司法执行权划归相关行政机关, 既保障力司法中立性品格, 也将从制度上解决裁判执行力低的问题。5、设立司法性的专门机构行违宪审查权, 建立强有力的司法权力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2]贺日开.司法权威与司法体制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法学出版社, 2007.

权威司法 篇5

——我国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深化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民警说:“开始在所里安装视频探头,自己心里总觉得不自在,有抵触情绪。后来发生了这件事,县局根据监控录像为我维了权,原来这也是对我们执法的一种保护。”

信息化是政法机关一直下大力气狠抓的“硬件”建设——

公安机关“金盾工程”2003年全面启动实施,目前信息网已覆盖了全国省级公安厅(局)、478个市局、3361个分县局和7万多个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9%。

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人民法院实现“审判公正、执行高效、队伍廉洁”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法院一级网全部开通,90%以上中院开通了二级网,约60%基层法院开通了三级网,部分地区已经将网络和应用延伸到人民法庭,实现了专线通信、视频提讯、庭审直播、案件信息传输等功能。

检察机关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启动电子检务工程,推动健全科技强检工作机制,加快推行网上办案,基本实现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时限网上预警、办案质量网上考核,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物质保障。

政法机关“硬件”装备大幅提升,人员素质的“软件”建设也有声有色——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分12期举办了全国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将全国3600多位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全部轮训一遍。

检察机关重点加强和完善初任检察官、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培训及新进大学生、军转干部等新进人员岗前培训。2009年全国共培训拟晋升人员2万多人,2010年9057人进行了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网络培训。

两年来,公安部直接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6万人。目前,全国建有各级训练基地2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四级训练基地网络。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监狱劳教警察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进行“处突”演练近3600次、综合演练近1200次,2010年组织全国司法所长、县市区司法局科室负责人执法大轮训。

职业培训制度使广大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夯实政法基础建设的后盾,是坚实的经费保障支持——

财政部两年来累计专项安排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680多亿元,地方对政法经费支出数也持续增加,极大改善了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的经费保障水平和执法办案条件,解决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皇粮不够吃杂粮”的问题,促进了政法机关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升了政法机关综合战斗力和执法公信力。

同时,财政部会同中央政法机关先后制订下发了县级公检法司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编制、修订了10项政法基建标准,初步建立了政法基础设施国家建设标准体系,加大了对政法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困扰司法机关的人财物保障难题,加快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司法机关职务序列改革、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改革润物无声,政法机关正在逐步充实提高。

回眸奋进历程,步伐铿锵有力,收获硕果累累;展望发展前景,使命更加荣光,信念更加坚定——

2011年,注定成为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任重道远:

——在优化职权配置方面,完善刑事诉讼二审、再审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的法律程序,改革完善民事、行政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制度等改革需要出台新举措,进一步完善政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司法制度。

——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完善逮捕条件,探索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制度等项改革,修改完善刑诉法相关规定。

——在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方面,研究制定政法干警职业道德规范,研究确定与政法工作性质和地区特点相适应的政法专项编制标准,建立完善法官、检察官及其辅助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司法警察的职责和职权,完善政法干警工资和职业保障制度等。

号令再次发出,号角再次吹响。

201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抓好已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打好明年改革任务的攻坚仗,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的“时间表”也更加清晰——2011年着力抓好剩余改革事项实施意见的出台;2012年对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感受风云际会,把握时代脉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紧迫,加快完善司法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更加繁重。

公平正义——司法改革的奋斗目标,人民对司法的殷切期望。为了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承载时代风云,政法机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以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

——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依法治国,法治天下。公平正义的旗帜,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

维护和提高司法权威的途径探析 篇6

司法权威就是指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活动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 形成命令和服从关系, 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就其权力属性而言, 司法权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司法权威具有制度性。二是司法权威具有形式公平性。三是司法权威具有限制性。因为法律本身调整范围的原因, 司法所调整的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进入司法领域的事件, 又会因为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不同, 而导致对法官的裁决产生很大的限制, 法官不能超出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司法裁决。

司法活动是主持社会公道、伸张社会正义的最后手段。司法越是具有威信和尊严, 表明法律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是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司法越来越权威, 我们距离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就越近。人民群众对司法权威的认知反映了司法活动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评价 (公信力) , 司法机关只有适应社会需要与时代发展, 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为人民群众所信服和尊重, 从根本上树立司法的权威。不可否认, 当前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制约着司法权威的建设和司法公信的树立。因此, 司法机关必须根据法治建设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司法能力, 从根本上维护和提高司法权威。

一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诉讼活动与日俱增。人民法院在维护国家安全、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职能, 已成为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人民法院而言, 树立权威最好的途径就是充分发挥法院的审判职能作用, 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提出的发展观念、发展方略和发展要求, 坚持围绕公正办案、围绕发展办案、围绕稳定办案、围绕为民办案, 积极运用司法手段, 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从而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二是改革管理模式, 降低服务门槛。司法是一种基于法律的理性裁判, 司法管理也必须围绕司法的这种本质来构建,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群众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不断解决司法资源不足与群众对公正和效率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 使各类社会纠纷都有机会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一要提高法官素质;二要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比如在人力资源上, 一方面应当将高素质的优秀法官尽量向一线倾斜, 改变法官分布的“头重脚轻”, 另一方面应当让审判人员或者部分审判人员随审判工作量的变化而进行合理流动, 实现法官办案数量上的均衡;三要缩减诉讼程序, 尤其是对诉讼结果公正性无益的不必要的程序, 实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建立健全小额纠纷解决机制, 使法官审理具体案件所适用的程序与案件的难易程度以及各方当事人对程序的期望程度相当, 尽可能做到程序的简便与明了;四是加强信息自动化建设, 重点是改变当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错误模式, 真正使信息化工作方式成为司法干警的基本工作平台, 实现在审判流程、诉讼档案、财务和信息等管理上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共享化, 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方式节约司法成本, 提高诉讼效率。

三是建立执行威慑机制, 保证判决及时执行。人民法院对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 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最朴素的渴求, 归根到底就是要落实到自身权利的及时有效实现上。近年来, 各级党委先后就解决“执行难”问题作出决定或下发文件, 支持法院依法公正高效执行, 为法院执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政法委还下发文件, 要求在全社会建立完善执行威慑机制, 形成一个党委直接领导、人大全程监督、政府积极参与、政协全力支持、各界密切配合、法院主导承办的执行工作新格局, 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所谓的执行威慑机制, 就是以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为总抓手, 借力于舆论监督权和行政管理权, 约束被执行人隐匿行踪或转移资产, 依法限制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当事人经营与消费的权利, 降低其商业信誉与社会声望, 从而迫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只有全面建立起执行威慑机制, 才能形成一个广泛的执行工作平台, 使怠于履行法定义务、逃避司法执行者无处遁形;同时, 执行信息的即时披露, 也会使执行工作更加公开与透明, 真正形成“阳光执行”新格局。

四是平等适用法律, 维护司法的统一性。诉讼的实质在于通过法官的裁判, 把法律规范的普遍要求与抽象设定, 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具体的、单个的行为, 把法律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这就要求法律的适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是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只有“法律人人平等”, 才能确保司法公正, 司法才能令人信服地解决纠纷, 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对诉讼中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 以保证双方当事人在事实上的地位平等, 近年来各级法院采取的诉讼释明、司法救助和成立执行快速机动中队等一系列体现司法人性化的措施, 受到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普遍好评;二是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 由高级以上人民法院定期发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 供下级法院参照执行, 从而确保相似案件判决的差异控制在群众可接受的范围内。

摘要: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面临一个重要课题, 即如何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 改革司法管理模式, 建立执行威慑机制, 平等适用法律, 切实维护和提高司法权威。

关键词:司法权威,维护,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罗燕青.浅析法院如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EB/OL].中国法院网, 2007-10-08.

权威司法 篇7

(一) 建立健全合格的法律权威体系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的实质应该是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的统一,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在规范化和体制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别, 我国现在的法律主体主要是面向着所有的人民, 所以为了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 一定要将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和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上所体现出的法律现状却是为了实践而模糊性的制定了一些方案, 这样的实施措施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法律的核心要素, 针对社会现状以及社会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与法律措施。

(二) 建立健全有效的司法体系

司法公正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也是司法建设永恒的主题。司法公正对于法治社会十分重要, 就像空气和水对于人一样重要。司法目的即是维护、实现和争取社会正义。最恰当的关于司法不公正的说法是法国名人培根关于破坏水源和弄脏水源的关系的比喻。

保证司法公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就是司法公正。人民的最初授权或国家的授权产生司法公信力。国家权力的构成之一就是司法权力, 国家的权力分配赋予了它权利。在以往的经验上, 人们当遇到困难或者矛盾时都十分信任法律的处理方法, 全权交给法律去解决, 所以司法机关由此得以发展, 这足以看出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程度。因此, 司法效率要求司法必须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司法机关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裁决效率。司法公正是解决一切司法问题的根本, 包括提高司法效率问题。在一审就可以公正的进行判案, 上诉人就不会再进行上诉, 如果没有了一审二审那么司法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其次, 社会公正体系最重要的组成就是司法公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若想真正的公正, 就必须在司法上进行公正的处理。维持社会秩序的最佳效果也必须进行司法公正, 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司法公正一方面是政治、经济、道德等实现公正的最后的保障力量和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十八大中, 社会主义必须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最后, 新时代要求司法活动中必须体现和追求公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 处理婚姻纠纷和打击敌人司法行使权利范围, 这只是将司法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只是一个边缘化的角色。然而,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 司法就以从来没有过的强度和深度调整社会生活以及经济活动。因此, 司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持续地推进司法公正

(一) 制度前提是保证司法独立

中国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从国家一统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 从计划分配到市场配置, 从观念统一到自由开放的讨论, 中国正进行这一深刻的社会转型。在法律制度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随着逐渐确立建立民主和法治国家的目标, 随着中国加速加入全球化进程, 以及在法制改革特别是司法改革方面的展开, 司法独立也自然而然地、逐渐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但是只有确立并落实了司法独立原则才能更好地建构合理的司法制度, 解决中国司法所面临的难题。但是, 现在司法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使得不能在中国真正地实现司法公正。由于没有司法独立, 司法公正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所以, 现阶段中国应该在司法改革中进一步保证司法公正。

(二) 司法公正要求必须加强法官素质

法律活动最重要的主体是法官, 法官也是使法律运转的操纵者, 运作者, 也是法律职能实现的承担者。司法的公正受到法官素质的影响。而我国法官的素质低下导致了司法不公正现象的出现。所以, 如果想要实现司法公正, 使我国的法制实现好的效果, 实现法律功效和法律威信, 就要将法官的素质提升上去。所以必须解决法官素质方面的问题。法官素质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 内容很多, 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去锻炼, 去提升。

(三) 司法公正要求对司法进行监督

对司法进行监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为了保证合理运行司法权力, 真正实现司法公正, 必须设立制约与监督体系。对司法进行监督原因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 司法机关和法官个人需要对司法进行监督。其次, 要保证审判的独立性, 克服人性和人情上的弱点。最后, 司法改革的推进和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需要司法权力进行正确地行使, 这就需要对司法进行监督。

三、结语

如果要实现司法的良好功能, 司法公正和树立法律权威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经验。现在再次提起司法公正和树立法律权威, 是为了在实践中呈现司法的真实。但是这不能只是坐而论谈, 必须在真实的知识中发现真理。需要我们不再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思考而是进行抽象思考, 养成根据事实进行思考的习惯, 并将其运用到司法的各个层面上去,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持久的司法公正和建设成为真正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凌斌.公正司法的公信基础[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 (6) .

上一篇:安置路径下一篇:精确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