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

2024-07-09

网络思政(精选12篇)

网络思政 篇1

摘要:网络是柄双刃剑,在带来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丰富高校学生视野的同时,其中的不良信息也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导向进行错误引导,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网络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分析,在明确其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必须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大力弘扬主旋律,引导高校学生健康积极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网络作为主要的社交载体改变了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在为高校学生带来生活与学习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不良思想对高校学生主流文化意识的侵蚀,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既定的教育背景与环境,如何规避网络对思政教育的不利风险,趋利避害实现高校学生思政学习的推进成为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冲击分析

网络的两面性警示我们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传播优势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强烈冲击。从目前网络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来看,其冲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的网络环境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传播契机。网络面向对象的广泛性使得其环境相对自由与开放,这也就意味着网络信息市场的鱼龙混杂与泥沙俱下。高校学生的是非分辨意识较弱,面对西方的文化“糖衣炮弹”往往很难做到置身事外。西方部分国家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向我国高校学生传递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的不良信息,侵蚀学生思想干扰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在网络行为规范与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管理的不健全,网络规范体系的不完善都加剧了网络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价值导向的冲击。其次网络让高校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难以自拔。网络的虚拟性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便利,但是这种既定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高校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与上瘾,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对虚拟网络世界的过度沉迷,往往在现实世界里迷失自我,引发青少年违法乱纪行为,而这也成为危及社会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最后,网络多元的文化冲击对既定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与破坏。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其组成元素与信息内容的多元,而多元的信息传输在满足高校学生认知与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加剧了高校学生的信息筛选难度,高校学生心理发展并不完善与成熟,多元的信息中不乏不良信息并对其造成思想侵蚀,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我国高校学生长期建立起来的正统理念与道德观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这种多元的文化冲击往往从根源上造成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倾斜与人格的扭曲。网络其两面性的影响是鲜明而深刻的,面对这些不利的文化思想冲击,高校如何趋利避害成为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策略

(一)增强对学生的主体关注意识,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开放的网络环境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网络平台的搭建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生的民主与个体意识,其在信息获取与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自身的认可意识,高校学生渴望获取一种自我价值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正缺乏对这种主体民主意识的关注与关怀,在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强化政治说教的色彩,容易激发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思政教育适得其反,成为干扰学生其他科目学习的助推剂。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成为思政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从本质上看,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关注其实需要借助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得以实现,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摆脱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将思政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对高校学生个体意识的关注上,发挥学生在思政教学课堂中的积极主动性,引导高校学生就当前的思政建设方针政策展开班级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萌发的思政认识与学习感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与自身的密切关系。此外积极弱化政治说教色彩,选取更鲜活生动的政治教育案例,让高校学生在生动鲜明的案例中获得思政教育的人生价值理论指导,从而善于向教师表达自己心中的困惑,教师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倾诉与倾听关系,教师可以及时获取高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在选择思政教学内容时更具有针对性。随着高校思政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关注,思政理论教育必然落实到思政实践中去。

(二)提升思政教育者技能与素质,塑造优秀的思政教育队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如果单纯从理念上进行转变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与教育,切实提升其素质与技能,将思政教育的开展实施与网络优势结合起来,实现网络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开展与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而建构起一支高效的思政建设团队。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学习,参与各项技能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思政教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解答高校学生的思政理论疑惑。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思政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身的教学体验,能够高效开展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时代意识,能够结合新时期的网络发展形势创新教学方式,将网络教学的优势运用到思政课堂的教学中。传统的思政教学课堂以板书教学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都相对有限,教师单纯的板书讲解,很难让高校学生产生思政学习的热情,高校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也很难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思政教学的双向流通渠道被人为堵塞,思政教学单调呆板,根本起不到思政教学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通过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引入网络,可以以网络的新颖形式调动高校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热情。通过网络平台让高校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动态,把握最前沿的思政理念,为思政教学增添时代活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了综合技能与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控思政教育课堂,将理论教学与社会思政实践结合起来,让高校学生在灵活生动的思政教学模式中加强对思政教学的关注与参与热情。

(三)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规范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网络的自由与开放性在带动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违法乱纪行为,基于我国目前对网络虚拟世界监管力度的欠缺使得网络管理混乱,而网络管理的不足与混乱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价值导向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会危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对社会产生消极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对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引导是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政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举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讲座,通过网络教育宣传片的传播教育使得高校学生及时规避不良心理取向,通过一定的说服与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与学习中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合理规避因为学业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负担,教育高校学生以正确健康的心态去接受主旋律的思政教育。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发挥网络的教育载体优势,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教师及时掌控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让高校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去,成为思政教育的主动学习者,在理论的学习下能够借助思政的理论所学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从而实现思政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高校学生在思政理论向思政实践的转化参与中完成思政教育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21 世纪是科技与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学优势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如何最大限度规避网络不良信息与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干涉与破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力推进的制约点。本文立足于网络化的时代背景,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政建设工作,从网络对教学的挑战入手提出了观念转变、队伍建设与心理辅导三个方面的执行策略,相信随着思政教学策略的推广与实施,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将迎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裕民.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对策分析[J].中华少年,2015,22:1.

[2]左健.浅析网络冲击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0,17:243.

[3]彭春雪.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学理论,2013,36:364-366.

[4]周扬.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9,29:6.

网络思政 篇2

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集中进行_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更加辉煌健康的新中国。回顾历史,我们党从建党初期的寥寥数人变成现在的成千上万的宏大规模,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挫折困难。面对着国民党的围剿,我们党视死如归,力求建立一个造福广大劳苦大众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党从不畏惧,迎着敌人的舰船大炮,摧毁东亚病夫的称号;面对外国制裁我国的经济封锁,我们党更是指出来明确的道路,坚定基本外交政策不动摇,摧毁了敌人经济封锁的渠道,创造出来外交新格局……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证实党的道路的正确性。在重大决策方面,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

在这次学习之后,我明白了身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要力量更应该秉持初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个人带动集体风气的转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党繁荣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学习为己任,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保证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身体素质提高,投入社会主义繁荣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当代青年的理想与担当,一定会与我党共同撑起中国的大梁,促进中国的繁荣富强。

借助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学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思政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很多教师和家长还是“谈网色变”,要求学生“不越雷池一步”,课堂上更不敢示范,导致先进的教学设备闲置。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它将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辅助手段。思想政治教师要敢于尝试,将网络资源与学生兴趣、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一、选取视频设计探究题目

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探究题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此,笔者将书本内容与视频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时,笔者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内容是乌克兰危机以后,国际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这段视频正好联系到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乌克兰危机,迎合了学生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心理。视频看完以后,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视频中涉及到了哪些国际社会的成员单位?这些成员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联合国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几个问题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渗透了教材知识点。学生通过问题引领,在探讨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又如在学习必修2《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时,笔者给学生选择了2009年不法分子在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及2014年3月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两段视频,学生看完了这两段视频以后极为震撼,深深意识到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还人民群众一个安定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教师精心选取视频来设计探究题目,比滔滔不绝讲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利用网页新闻丰富教学案例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鲜活,其中的事例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受人们的关注,相比教材提供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所在的学校拥有信息教学设备,网络通到每一间教室,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接通网络,浏览相关网页。

例如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时,笔者打开了网络,让学生一起浏览网上的一则新闻——“河南农民卖枣难,满车大枣撒河中”。学生看完以后都陷入了沉思,体会到了农民的进城难,同时也意识到执法部门在管理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其中反映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对于农民工进城问题,政府执法部门不能一味地堵,而应当科学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思想政治教师往往喜欢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此时教师要做有心人,把平时看到的典型事例收集起来,用来丰富课堂教学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搜索热点问题巩固知识点

现在的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需求非常大,知识面越来越宽,兴趣越来越广泛,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眼光要看在学生的前面,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形势,不会因为年龄与学生产生距离。

例如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时,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最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新名词并给予解释。学生经过网络搜索后,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展示:“河蟹”“房奴”“蚁族”“博客”“灌水”“晒客”“房姐”“表叔”等等。网络热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点,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前面的学生已经将黑板写得满满的,后面的学生还要继续上来展示。通过网络热点问题展示活动,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也在变化”知识点时就有了知识铺垫,理解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完成对一些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的搜索和查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四、模仿节目环节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今的中学生受网络影响较大,很多学生追求时尚,对新事物模仿能力强,网络上的热点人物往往深受学生的追捧。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大胆借鉴尝试,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笔者让学生事先在网上看一下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这一节目的播放风格和组织形式。课堂上,笔者模仿了这个节目的形式,将教材中这一节的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一个题目。针对传统文化面面观,设计了“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是真的吗?”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设计了“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真的吗?”对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设计了“传统文化是财富,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是真的吗?”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笔者还设计了“连云港市传统文化丰富,是文化强市,是真的吗?”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特别是设计环节中的问题,让各小组同学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改变了以往单一讲解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思政教育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篇4

(一) 覆盖范围广

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 网络平台包含了海量的信息和资讯,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而言, 如何借助网络平台的教学优势成为研究的重点。网络思政教育具有覆盖度广的特点, 其传播途径多样、信息传播速度较快, 和传统的思政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网络思政教育逐步突破了传统书本教材的限制, 可以从网络资讯中挖掘更加新颖的教学案例。再者可通过覆盖范围广来体现在传播方式多样化, 思政教育可以以短信、微信、个人网站和学校网站的方式进行呈现, 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方面。

(二) 开展形式灵活

网络思政教育可以打开学生思想交流的心扉, 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并在网络平台上了解思政方面最新知识, 针对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方式较为灵活, 同时其一改传统思政教育呆板枯燥的特点, 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娱乐性及随意性等带入到思政教育中, 同时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除了公布教育内容, 也涵盖了学生日常关注的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和体育新闻等信息, 在多种渠道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 教育意义更强

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学方式创新,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在思政教育中感受到思想觉悟的提升,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更加主动思考问题, 表达真实的想法, 针对某一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再者, 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教育空间的限制, 学生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参与网络教育, 提高思政信息传播速度, 同时可以选取最新的资讯题材作为教学内容, 其教育意义更强。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构建与创新策略

(一) 网络思政要体现教育目的

网络思政教育的构建和创新要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出发点, 形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主动思考思政内容, 并用良好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我, 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网络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化、全面化和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从思想、行为、道德及心理方面入手, 提升学生的个人认知。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在生活中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在国家认知上要热爱国家, 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网络思政教育要以此为目的开展具体的教学内容, 着重挖掘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二)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组织形式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组织形式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网络平台的发展给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优势, 但是也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不便, 由于网络空间虚拟性和开放性较强, 很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产生, 甚至有很多信息和思政教育背道而驰, 网络思政教育要抵制这种不良的思维。因此要创新组织形式, 其教学内容不仅仅要包含教育性的资料信息, 同时也应当将现在社会中的不良思潮和错误思想列为教育研究内容, 深刻剖析不良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性, 让学生充分了解错误思想的本质, 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我的思想认知。

(三) 网络交流平台构建

网络思政教育构建和创新要重视网络交流平台搭建, 对学校而言, 思政教育开展要和网络设备有机整合, 减少教育工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 从而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校都有自己的专属校园网络, 而学生也都拥有电子设备, 学校可以在自己校内网站开设登录系统, 让学生登录到网络教学教室中观看教学内容。再者学校可以搭建思政教育话题研讨论坛, 针对当前发生的新闻时事和热点话题进行热烈讨论, 探究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思政信息, 构建网络平台可以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 真正深入接触道德榜样的先进行为。

(四) 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要注重学生思想引导, 培养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度, 同时要注重提升思政工作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主导教学开展的人, 要创新理论教学,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开展模式, 提高网络教学的可操作性。再者, 学校应当加大对思政工作的支持, 在思政教育课程中, 加大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 增强教学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思政教育构建和创新应当体现教育目的, 并注重思政教育组织形式创新, 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强化思政工作理论方面创新,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摘要: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增强了教学覆盖度, 将更多学生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对于思政教育而言, 网络教育体系构建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内容, 将大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渠道。本文以网络思政教育构建和创新为核心研究内容, 分析了其具备的教育优势,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 2014 (12) .

[2]熊晓兰.网络信息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正教育创新研究[J].学理论, 2015 (34) .

网络思政 篇5

【摘要】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它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本文从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探讨如何趋利避害的进行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针对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

信息时代 网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工具,它集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与一身,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高校学生正值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接收知识速度较快,因此,网络也必然会对其思想、行为、价值观、政治态度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网络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网络技术毫无疑问是近代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作之一,它为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只要我们懂得利用网络,就可以找到大量的信息,从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二)网络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网络的大量应用,不仅使得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了巩固与改善,还开拓出了新的教育渠道。它使得广大高校或或主动或被动的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从而在增加了教学生动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对信息量的要求。

(三)网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连接全世界最重要的桥梁,它使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隔膜被捅破,极大的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对高校学生来说,网络也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使他们可以平等的参与文化交流,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太过杂乱和膨胀,高校学生却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

网络具有隐蔽性与虚拟性两个特点,它会使得高校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逐渐淡化。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并且,网络上的信息繁多、杂乱,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还未具备筛选过滤信息的能力,稍微不慎就会被误导。

(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对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作为世界文化的传递桥梁,在带给我们健康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附带一些消极的、腐朽的思想进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拜金主义、唯我主义等腐朽思想现在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小部分人,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

(三)网络的虚拟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危机

高校学生正处于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将会对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着虚拟的一面,在虚拟的世界里,无需担忧自己的身份,也无需害怕社会与他人的谴责,因而比较容易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从而难以形成可靠的人际关系;比如欺骗行为等。

三、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不能忽视

医学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而言更为艰难,尤其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许多医学类院校都遭遇过困境,但也努力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医学类院校开设课程多,学生学习压力大,如何借助校园文化排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医学院不可忽视的问题。“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医学校充分发挥现有人文学科的作用,并借助校外人文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增强高校的人文氛围。

现在的信息时代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如何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系刊,校园网,网络推广等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进一步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好的推进作用,也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让思政教育进网络

高校应该把网络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合理利用和引导网络资源,建立积极的、健康的、主流文化阵地。由其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站进行讨论,指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还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地址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广大高校应该注重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排除网络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针对当前部分学生道德和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应该针对性的开展道德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还应该将道德教育与网络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建立一支高效的思政工作队伍

思政队伍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因而,高校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工作机制与领导体制的创新,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同时,高校也应该建立健全思政队伍的激励和保障体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信息在实际生活中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也将日新月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在新的挑战中不断完善,针对信息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网络思政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网络文化;机遇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网络文化在学校间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信息之间的传递,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国家新的政策方针的宣传都有着有利的作用,也为高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一些不利于高校学生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利因素也随之而来,各类型的聊天交友程序,层次不一的网页内容以及复杂繁多的网络游戏都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带去了极大的挑战,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影响。高校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首要任务,从有利的方面利用网络来改革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被广泛的运用,互联网给人么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对高校学生也有着不同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正面影响

网络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参考资料。可见,网络完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前,教师是学生获取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对于教师的依靠性极高。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但是自从网络的不断普及,学生应该运用网络的优势,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网络这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查找相关的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网络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交流平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十分单调乏味,学生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离不开教室、食堂以及宿舍这三大行动轨迹。学生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使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这种平台,成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切实扩大了学生的交际圈,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交际技巧,显著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管是健康向上的内容还是不良信息都能够在网络中翻阅到。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加上校园网络文化缺乏专门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不良信息逐渐在网络中不断滋生,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荼毒。例如,网络中一些淫秽色情的信息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产生偏差,对大学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各种大型网络游戏不断滋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特别是男学生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严重荒废了学生的学业,不仅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而且导致大学生丧失了人生追求,一味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不可自拔,对大学生的一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久而久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全部,网络技术由一个客体的身份逐渐取代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制约着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在这种消极的环境下,大学生对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弱,一旦遇到任何困难或者问题都会表现出惊慌失措的行为,往往选择逃避,与现实生活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不得不通过网络这种虚拟的世界去满足心理的慰藉,寻找发泄的出口。诸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上会经常面临一些挫折和困难,或者是遭遇到人性冷漠的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大一批学生会选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以发泄,久而久之,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从而不可自拔。这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对于人际交往会表现得很冷漠,对现实情况采取逃避的态度,渐渐地也丧失了与同学、老师以及亲朋好友进行交流的动力和乐趣,从而导致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冷漠。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令人发指,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导致大学生与现实生活逐渐脱节,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带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场机遇,同样也是一场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能用辩证地观念看待网络文化,既不能将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信息视为是最真实可靠的,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网络文化中的有害信息,也不能将网络文化当做是洪水猛兽认为网络文化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完全的抛弃脱离网络而看不到网络文化的有力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师与学生应当正确看待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的有力作用,摒弃网络文化中的有害信息,让网络成为思政教育健康思想的传播工具。

(二)发挥网络文化的有力作用,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也是帮助高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的重要课程。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物,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推动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将网络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学中,利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孙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2]甘容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陈伟.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模式及控制路径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网络时代与大学思政教育探究 篇7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已由过去以纸质版载体为主转化为全面以互联网为依托媒介,新型的传播媒体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如手机、QQ、微信、微博、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全方位的传播。与此同时,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时代病”。随着作为微型电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进课堂”、“手机介入生活”、“手机侵占睡眠”等,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常态化的现象。“低头族”成为校园最普遍的风景。据2015年12月10日《人民网》报道:中国社科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达到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其中,网络社交时间所占比重最高,达到38%;消遣和工具类其次,分别占28%和27%;电话和短信时间仅占7%。[1]

大学生“微生活”的现状如何?我们通过某理工大学赛课(Sakai)网络平台,针对14级工程管理专业120名学生作调查,搜集系列数据,列表统计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无论是电脑还是笔记本,家用微机只占大学生上网设备的二成,而个人便携式移动设备(笔记本、手机)已基本普及,微文化的快速发展具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QQ和微信平台使用率均达到九成,微博使用也有七成以上,而飞信的使用率不足二成。微平台主要转向于个性表达方式的及时通讯,“飞信”没落之原因是付费和没有语音功能;摄取新闻资讯仍然占据大学生上网一半的时间,但远不及与朋友互动“刷状态”所耗费,传统的接受院校通知功能也仅达二成。

基于以上大学生移动上网的现状,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互联网、新媒体更新最快,使用最广泛的传播主体,其上网目的带有明确的交流和娱乐功能。可以判断: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传统的单纯以课堂讲授为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明显滞后。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避免“数字围城”所造成的弊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1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如下:

1.1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学生资讯获取多渠道化

网络技术促进了信息的超地域共享,各种资讯可以突破任何有形的边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获得需要的信息,大到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小到诸如校园社团活动、文体娱乐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资讯也都唾手可得,学生可以自由获取有效资讯进行活动,诸如考各类等级证书、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等。以往依附于专业机构才能完成的活动,现今凭借各类资讯引导基本都能自主、自助。以旅游为例,同以往依托旅行社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自助游,利用同程、携程、去哪儿、艺龙、蚂蜂窝、百度旅游等APP软件,在出门之前就可以将行程、路线安排好。

1.2知识更新快速便捷,学生知识扩展全方位化

在互联网及数字化信息没普及前,学生学习知识文化主要是通过书本、课堂,学生的信息量与在校时间的长短密切联系。网络时代的大学,各类多媒体资源更加丰富,课堂只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更多丰富的知识则是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获取。比如老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可立即获取答案。为迎接“大数据”时代,各种新兴教育传媒也一定程度上免费开放部分网络在线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全面的扩张。

1.3思想表达自由率性,学生情感宣泄多平台化

传统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演讲、面对面的交流等,这种交流受场地、双方的时间等限制。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自己的感想与观点,不用以真实的身份示人,因此也不用考虑语言的得体与否,尽情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一度形成诸如“火星文”等网络语言。“晒”照片、“晾”颜值、“炫”表情、“挂”游戏、“虐”朋友、“刷”微屏……网络作为他们情感存在必不可少的表达场所,同时也成为他们近三分之一日常生活的行为场域。学生的情志得到了自由施展的虚拟空间。

2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利影响。

2.1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

在互联网空前普及的环境下,各类信息超地域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受全人类共享。但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其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差异较大,例如西方普世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迥异,再加上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别,诸如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尽合理的情况。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网络形成的热点问题容易受误导,诸如“高考地域性减招”、“魏则西事件”、“郭美美事件”与《慈善法》等等问题,如果经常接触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又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些差异,易容受到网络上某些敌对势力、不和谐的意识形态的引诱,与我国核心价值观相违背,这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形象想去甚远。

2.2过度的依恋互联网妨碍大学生正确人格的培养

互联网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界,在这个领域,信息无论好坏都能轻易的呈现在用户面前,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表达更加自由、方便,而大学生正处于愤世嫉俗的年龄阶段,竞争意识较强、但是承受能力较弱,因此,他们更愿意随时随地在网络世界里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愿意同外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妨碍大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形成,导致语言能力的下降。此外,由于他们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弱,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近年来校园事件逐年增多,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系,如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的发生,都是学生没能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格态度的典型案例。所以,大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非常不利。

2.3互联网技术的迅猛提高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培养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及网络媒介的多样化使得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造成了所谓“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分离。”[2]充斥着网络的各种在线平台(APP)、高校校园论坛(BBS)以及各类话题式贴吧,均成为大学生最为活跃的网络交流媒介。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核实,其发布者也没有任何部门监管。尤其在现阶段网络实名制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喜欢使用一个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言论,比如,对身边同学不满、对老师的苛责,这些评论很多都不够客观、真实,有的甚至还具有人身攻击性。这类不负责任的言论会对他人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人肉搜索”失范的情况下,会给自己的老师、同学带来严重的困扰,诸如曝光个人信息、传播隐私照片、甚至由此引发了当事人自残、自杀等悲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暴力性特征,容易促成大学生淡忘其自身言行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影响大学生网民的社会行为。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3.1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高校教师一旦在网络上与学生“失联”,势必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大学生一旦在网络上“失范”,接受各种网络垃圾信息,不但浪费最可宝贵的青春,而且还存在被诱导走上歧途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搭建一个管理规范、运行畅通的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随时随地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让这个交流平台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导师。

3.2将网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网络阅读习惯,远离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向学生传递健康、积极的信息,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各种及时通讯,时刻关注“微生活”,充分利用好“微平台”,通过“微信”、“微博”传播正能量;关注“微热点”,上好“微课”;鼓励学生参与“微公益”,对学生实施“无微不至”的关怀。[3]让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都能获得帮助,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习惯,提高知识的获取率。

3.3适时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技术水平,通过网络媒介对学生网络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网络媒介的普及化给高校师生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网络知识和基本素质,才能更好的胜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要尽可能“在继承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乃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物理学的知识逐步引入思想理论教育教学领域中”;[4]在教育实践上,应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监管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对网络行为失范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甄别网络陷阱,远离网络误区。

4网络背景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探究

而立之年的韩寒在《微博》一文中说:“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无论你多么喜欢胶片,你总会用上数码。”[5]面对“微时代”,思政教师畏葸不前,势必被淘汰。教师应该敢于“试水”,才能在网络大潮中指挥学生“跳水”、“游泳”、“冲浪”;当学生“落水”时,也才能有效“施救”。总结多年班主任经验,我认为高校思政教师可能的策略有以下三方面:

4.1校方应健全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资源,为师生网络互动创造条件

校园网络平台包括官微、校园贴吧和论坛、社交网络APP、教育在线平台(诸如慕课、微课、赛课)等各方面。健全网络平台,关键在于组织一支既有爱心又有专业技术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要懂专业、又要有人文素养;既要维护网络秩序,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合理进行引导;既要适时实行网络分层管理,诸如实施“网络实名制”、“限制灌水”、打击网络恶势力等举措,又要有弹性,尊重大学生的隐私权、自由发言权,鼓励他们为筹建良好的校园“微文化”环境而建言献策。

4.2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全面发挥人格魅力,以“正能量”传导学生

“教书”和“育人”都是教师的天职,广大思政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大学生的“微生活”进行引导。据调查,我校每年评选的“十大学生最喜爱教师”中,几乎每位老师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并与所教学生的班级QQ保持通讯。他们及时更新网络空间,广泛接触新事物,不但引领教学研究之风尚,而且在其各种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以身作则,适时传播“正能量”。有些优秀教师还在网络上充分展示他们的各种才艺、各种见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形象。教师团队还能提供优秀的“微作品”影响学生,比如前不久,河南理工大学教师创作的《传承希望》获“2015年河南省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微作品优秀奖。”[6]

4.3师生应共同维护网络安全,齐抓共管,创“绿色”网络生新机制

中研网曾发文指出,网络是智能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7]大学生涉世未深,既可以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各种资讯便利,又必须警惕跳入各种“网络陷阱”。最近,郑州某高校“网络贷款”导致学生自杀、“裸贷”照片公布导致女生退学之类的事件频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良网络资源,除了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外,更大更普遍的危害是“慢性自杀”,各种“快餐”和垃圾信息充斥校园微生活,浪费学子的宝贵青春。前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曾头版报导河南农业大学倡导“无手机课堂”,全国各高校也奇招纷出,诸如教室设“手机收容袋”、脸谱扫描器、远程监控仪等,收效甚微,这些单方面抵制只会触发大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世界主义(universim)同源词的“大学”(university),应该具有包容性,鼓励学生手机进课堂,但同时又要倡导合理利用手机,需要师生互相提升利用智能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自觉性。近日,光明网报道北京工业大学将手机引进思政课堂的尝试,[8]为我们创建“绿色”网络生新机制、探索思政教育新渠道提供了宝贵经验。

5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技术突飞猛击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必要手段。[9]智能手机等设备、微博微信等平台,成为大学生“微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紧跟“微时代”步伐,及时调整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5社会心态蓝皮书上午发布:大学生每天用手机超过5小时,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210/c70731-27912015.html.

[2]李丽娜.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如何应付[J].辽宁教育,2014(20).

[3]阮博.“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12.

[4]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5]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108.

[6]关于公布2015年全省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结果的通知,http://www.haedu.gov.cn/2016/06/06/1465194463338.html.

[7]网络安全:智能时代的达摩克利斯之剑,http://www.chinair n.com/news/20150922/152429626.shtml.

[8]手机做教具,北工大教师玩转思政课堂,http://edu.gmw.cn/2016-05/26/content_20279434.htm.

网络思政 篇8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堂语言的特点

1、引导性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因此造成了语言缺乏一定的交互性。在当下网络媒体的流行下,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以及更多的信息,因此思政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进行实时的反馈,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情况和要求了,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高校的思政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知识是可以单方面地传授的,而文化的提升和完善需要教师发挥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双重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高校的学生形成健全而又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据此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引导是思政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引导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语言进行传播的,这就决定了高校的思政教师咋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引导性。结合当下的网络语言, 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选择合适的语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融合性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中,其所使用的语言往往都是在长期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学术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面对全媒体的环境与网络语言充斥着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思政语言的稳定性就呈现出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特征, 这将不利于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点的接受。另外,传统语言由于缺乏交互性,往往会使得学生对其学习提不起兴趣,可想而知,这样的思政教学很难产生明显的效果。同时,在网络交流即时发生的情况下,使用传统语言无法解决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思政教学工作者需要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只局限在一成不变的传统语言的使用上,而需要适应现代网络语言的发展。在网络语言与高校思政教学使用语言互相融合的情况下,思政教学语言呈现出更加通俗化、生活化的趋向,其人情味更加浓重、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效果。

3、实效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平台,将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引进高校思政的教学课堂已经屡见不鲜。学生互相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 也更加便捷了,如建立在网络电视、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 手机报纸、微博、微信、QQ、飞信上的交流对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网络时代下的产物在给高校的思政教学带来便利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上各种恶俗的脏话,教师必须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否则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杀伤力。 因此说,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课堂语言更应该注重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堂的语言艺术转换

在网络时代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普遍流行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政课堂必须进行语言艺术的转换:

1、语言转换的基础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语言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标准,这是有严格规定的,其模式化的程度比较高,并且在表达方式上是要按照严格的规范的,需要在内容上体现前后的承接性,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因此常常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外,在文本语言上,其理论性的描述所占比例十分大,而且都以极大的归纳性和概括性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体现出较高的思辨性和哲理性,因此其现实性和生动性并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也不明显。高效思政教学的工作者是使用语言作为频繁的一种特定的群体,他们是思政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语言的转换, 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其实是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地准备,掌握语言转换的技巧和要领。一个好的语言转换首先需要把握好关键词,充分领会其用法以及内涵,这是语言转换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另外,语言转换还需要思政教师充分地理解文本,但是冗长的文本往往会让学生失去耐心,在这个时候, 就需要发挥关键词的作用了。

2、语言转换的课堂实践

在高校思政课堂语言转换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充分做到两点,一是对关键词的提取和掌握,二是把握固定用法。这两点是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另外汉语功底深厚的教师在语言的转换上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语言的转换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紧密联系我国的国情。这是思政语言艺术转换的大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是中国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紧密联系等等。因此思政教师在进行语言艺术转换的时候,需要充分地做到弘扬中华民族中传统的优秀文化。比如在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思政教师不仅仅需要讲述中华民族在走上富强之路上所付出的努力,还应该结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土壤。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了, 在保证教学内容清晰明确的基础上,根据网络语言具有灵活性和可驾驭性的特点,进行网络语言的筛选和引用,从而自然地完成网络时代下思政课语言艺术的转换。

其次,与时代同步。网络时代下的信息更新是十分迅速的, 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上必须融入时代的新理念以及新思维, 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政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是最根本的。

三、结语

高校思政的课堂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途径, 而将网络时代下的语言有效地应用到思政课堂是,实现语言艺术的转换则是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用网络语言, 从而为高校的思政教学作出应该的贡献。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就是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群体,这为学生的思政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既包含正面的,但同时又给高校的思政教学带来的不少难题。在网络流行语充斥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如何既能让学生在排除其不利影响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不与时代相脱节,这是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网络流行语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的正面作用。本文将从分析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高校思政课堂语言呈现出来特点变化入手,着重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政课堂语言的转换。

网络思政 篇9

1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主流思想易影响

网络化和数据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思想容易受影响。当今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更是如此。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想、反共产党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中迅速传播。这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冲击与挑战。网络化和数据化的背景下,公民的言论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很难认识社会的本质,对于网络上不良言论信息很难去分辨对错真假。长期下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影响。网络上的色情淫秽、暴力文化、拜金主义一系列浅薄的时尚自由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大学生主流思想,甚至会造成大学生人生信仰缺失、崇尚暴力等问题。

1.2 网络化传播欠缺职业化

网络化和数据化的背景下传统以校园、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受到挑战,这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们也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们明显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他们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上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明显较网络化媒体更具有优势。但是在网络化与数据化的环境下学生即使可以通过网络筛选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来学习,但是获取信息的权威性相对于思政教育者来说较弱。虽然网络化和数据化背景下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广、更全面。但是知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免会受到质疑。

1.3 传播内容远离现实生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是思想层面的,受众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虚无缥缈的特点。网络化数据化的背景下我们无法控制大学生们选择的信息。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刻板、枯燥、教条式的印象。传播内容上都是远离现实,虚无缥缈的。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单调,过分强调“宣传”。如果传播内容上不能引起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那么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化、数据化教学都不能达到效果。甚至会出现大学生不愿参与政治讨论、不相信我们的宣传工作等。

2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的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力。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信息交叉复杂,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易影响大学生主流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化传播缺少职业化和专业化,可阅读的信息权威度降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远离现实生活。因此可以采用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形式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具体提出如下几点优化路径:

2.1 树立高校网络化思想阵地建设意识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和数据化思想阵地建设意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大数据观念。学校可以将网络和日常工作数据相结合,将学校活动动态视频、照片等通过网络编辑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到学生;学校可以将优秀励志奖学金体系、贫困生补助体系、校园一卡通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2)学校通过整个社会上思政教育信息,比如教育部门、企业部门,对学生有用处的资料,并开放网络反馈平台,随时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3)学校应该通过网络平台和家长建立双向互动反馈,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学生内心精神世界,从而改善学生的一些列思想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化和数据化对大学生日常进行预测,比如学生经常使用的通讯软件、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需求、国内外大事的态度、教堂教学情绪等进行分析统计,使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了解的更加清晰,同时对于特殊学生要给与关注和安全危机的处理。

2.2 提高网络传播者职业化水平

当代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越来越给予重视。而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正确开展也进行不断地探索,从传统的面对面课本教学到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把关人的职业水平。把关人在信息传播初期具有很大作用,把关人通过自己专业职业素养选择专业的信息发布,把关人决定着网络信息传播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选择高质量的、正确的信息传播给大学生们。而且不同的媒介在信息发布筛选的过程中应剔除不健康的、色情淫秽、暴力文化等信息,为大学生通过上网自主学习提高干净的网络环境。

2.3 实现话语转换

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理论知识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的改革。教育者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转变教学形式,不再只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政治事件参与讨论互动、教育者可以把教学内容转换为动画片或者动漫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点击率。总之,教育者教学内容形式的改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乐趣和积极性。无论是对教育者抑或是大学生来说都是双赢。

无论是校园教学还是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文化。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应该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与信息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思政教育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新平台,有效利用网络化的思政教育教学就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又要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一定会克服诸多困难,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祁承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架构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56-59.

[2]杨茂玉,王光明,张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J].中国培训,2007(06):213-215.

[3]俞师,韦霄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的优化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4(08):171-174.

网络思政 篇10

一、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虽然现在的学生沉迷于网络, 但是网络仍然带给了我们许多便利。将网络带进思想政治教育里, 学生们可能更容易接受这一点, 不会产生排斥。在网络成为主流的时代里,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们对于思想教育观念的理解, 从而达到一体化。互联网不仅在技术上和理论上改变着思想教育, 还更加带动了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转变。

1.网络环境是思想教育的机遇。

现如今老师讲授思想教育基于书本理论, 让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理解思想教育带给他们的是什么。面对这种问题, 网络环境的出现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基础。网络所拥有的是强大的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数据库带来的资料传授给学生, 运用当今流行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理念, 不断地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数据库给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来许多方便之处。通过这些数据库, 老师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规划, 重新定位思想教育带给学生的宗旨, 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 让新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结合, 彻底地改变了原始的思想教育模式。

2.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教育改变。

在加入网络教学的基础上,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开始根据网络上的一些热点进行更高深的探讨。学生可以根据社会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不同的人进行学术研究。学生的思想慢慢开始有所转变, 并不仅仅沉迷于打游戏和网购等。学生们通过网络的模式, 将自己的看法、意见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一些重要领域的探究上, 学生采取小组模式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找到破解之法, 也找到了乐趣。在一些采访中, 大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仿佛找到了兴趣所在, 就一些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平时学习中, 老师虽然改变教学方案又做出教育改革, 但这往往不如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将感受简单明白地表达出来的好。网络带给学生的是一次机会, 老师使学生思维发生转变, 通过学生这种思维的转变, 领悟到了思想教育在网络环境的发展中越来越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3.网络环境对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在之前所讲的都是一些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转变,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虽然网络带给学生一些便利的机会, 让学生更加融入社会, 对时事有所了解, 但是也不要忘记网络带来的不一定全是好处。对于现在的大学生, 社会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有些好的有影响力的事情缺乏关注点, 慢慢的学生的思想就会从社会时事上转变到一些消极不好的事情上。这样的情况与我们当初所倡导的截然不同。面对这样的思想飞跃的转变, 不仅要打击学生这种过分的热情, 还要将他们的思想带回正轨, 让他们远离那些消极的、影响他们学业的事情。老师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改变他们的思想, 提倡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态度, 让他们的思维不会被网络上的一些负面所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完善

对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的同时, 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心理都是否有所转变, 要从中进行研究, 到底我们的学生从网络里学到了怎样的知识。完善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内心的转变, 不管是心理健康还是思维的转变, 这样才是通过网络加深学生思想教育, 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这样使学生能够认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发挥自己, 真正参与其中。

在学校里应该完善教学团队, 提高网络的运用与操作能力, 老师以自己为榜样, 为学生树立典型。同时, 加强团队意识, 展开运用能力进行学习, 更好地将教学和网络融合在一起, 从而使得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教育, 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在看待网络环境中思维教育的这件事上, 不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东西, 还要对一些不良的东西进行抵制, 让学生接受思维教育的同时也要避免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网络使教育更加完善, 更加促进与学生的沟通, 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世界的理念, 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让学生从内心进行了一次思维的改变, 在交往方向, 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有了很多飞跃性突破。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网络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便捷式生活方式。如何在这个网络时代让大学生继续通过思想教育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成为了今日探讨的话题。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的思想与手段逐渐完善, 通过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 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种现象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是当前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学斌.网络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07 (35)

网络思政 篇11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下,普通大学生上课积极性差,觉得思政课程枯燥无味,单调无新意,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程对以后找工作用处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很低,即使到了课堂,也无心上课,导致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差。在思政课的考试形式上,主要以开卷考试为主,这也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思政课程不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与现实的接轨和学以致用,一直是高校思政老师在寻找的平衡点,利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在课堂上怎样说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愿意听。怎么把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学习结合在一起,这都是能否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后,全国高校于2006年秋学期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校思政教学的特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灌输、教学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在双向互动中达到“双赢”的教学效果。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情况看,任课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同一门课程,缘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学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教学效果迥然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作用远远大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改革教学方法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各高校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通过课堂实践探索、课题立项研究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探索适合高校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三、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模式

1.利用视频、音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

视频、音频是多媒体教育的典型形式,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吸引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相关安全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播放,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关课改的老师采用了这中形式,学生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观看了视频,觉得内容更加易于接受,加深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有的相关教师还结合本校的事实进行思政课教育,增强学生把党和国家的要求变成个人行动的自觉性。因此,从实际教学中不难看出,利用视频、音频教学,吸引学生眼球,教学效果是非常良好的。当代的大学生好奇心、探索能力很强,非常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生活的教学形式,他们更渴望能从“老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采用新兴的视频、音频教学,无疑是很好的教学形式。

2.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方式是人与电脑的交流与对话。主动学习、自我发展与完善、自我创新已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教师作用由主导型变为辅助型,由显性变为隐性。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工具,而是用来创造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好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课堂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和学习评价都提供了丰富多彩、操作性强的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系统的开发、设计必须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课程特点,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现实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反应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协作共进。让学生明白资源的搜集与处理的重要性,并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使其增强探索的互补性。为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预先为学生选定并提供相关信息或网页清单,以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主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这样学习者才会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内容,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程所要求把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也不断转变,因为在高中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应该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形成探索型的自主學习方式。当然,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可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教师可以建立相关思政课程网络平台,把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课件、背景资料、视频、图片和案例等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上,学生通过浏览平台上的相关资料,用留言、论坛或短信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脉搏,从而在备课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线交流,包括使用手机、电子信箱、QQ、MSN等在线交流等,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利用课外的时间多查阅相关资料,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3.制作多媒体课件,取代传统备课笔记

传统备课笔记,学生上课是看不到,只能靠教师板书,记下重点。这种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过程枯燥无味,然而将传统的教案更换成多媒体课件,贯彻启发性原则,打开学生创新的智慧,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可以将完整的教案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不再需要板书,学生则清晰可见学习的重难点,这种开放式教学,一目了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合理使用电子课件来取代传统教案,将进一步提高大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始终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物质手段或工具。无论如何都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与高校思政教师主体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邓如辛,宋自芳.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作者简介:

葛晓梅 (1978.4~),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等问题研究。

刘金?(1977.11~),男,安徽亳州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从事哲学、思想政治等问题研究。

网络思政 篇12

关键词:网络信息,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利用网络信息的大容量性丰富思政教育的素材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 网站数量和上网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 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 新闻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很慢, 距离事件发生地很远的人们往往需要几天甚至是数个月才知道, 但是互联网的兴起不但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还扩充了处于传播中的信息数量。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不能只局现在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根据时事进行扩充, 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扩充的知识可以依靠网络迅速获得, 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相关的主题, 就可以在数秒内得到成千上万条的结果, 然后由思政教师筛选, 最终确定可以使用的素材。

二、有利于思政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成熟阶段, 已经有了自己看待外界变化的想法, 虽然这种想法并不是特别的成熟, 但是却被大学生们深信不疑。因此, 他们在思想上遇到疑惑时很难想到去和教师进行沟通, 教师也就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这对思政教育来说就如同蒙着眼睛走路, 不知道教育的效果如何, 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现在,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他们利用电脑和手机来上网, 习惯在聊天、微信和微博平台上记录日常生活和思想的状态。思政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在网络上与大学生进行交谈,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从通过网络平台所发布的动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从而为接下来的思政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三、利用网络改革思政教育模式,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政教育的内容大都是理论知识, 比较枯燥, 大学生很难在整堂课上都集中注意力, 因此, 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 这也是每个思政教师应该认真去考虑的问题。首先, 思政教育模式要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学生接触思政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只通过教材, 其它书本和网络可以呈献给学生更广泛和直接的思想, 因此, 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 可以制作一些视频和PPT, 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思政教育模式要从灌输式变革到启发式,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维, 如果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此教师应该以启发和诱导为主, 引导学生独自思考, 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最后,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应该只是单向授予模式, 而应该是在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彼此交流, 共同进步。

大学生思政教育效率的提高有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好坏, 另一方面就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往教师想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只能不断地钻研课本, 或者是聆听本学校其他优秀教师的课程, 渠道局限而且单一, 有些教师甚至已经工作了很多年, 但是讲课水平却提高不多。网络将世界所有的地区都联系在了一起, 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在网络上找到提升自我的渠道, 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困难, 可以在网上发帖求助, 集众家之长来帮助自己克服阻碍。除此之外, 广阔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还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时政新闻, 不断思考国家和世界变化的原因, 从中获得政治思想的发展规律。当前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比较大, 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和掌控网络, 这样才能够解决学生在网络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积极开发信息资源, 建立优秀的思政资源网站

虽然网络给思政教育带来了广阔的资源,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如果让学生独自在网络上寻找思政资源, 那么学生会很容易被一些看似美好但实际很糟糕的信息所迷惑, 从而对自身原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因此, 高校要承担起为学生滤过不良信息的责任, 倡导教师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思政信息, 并积极创办思政教育网站, 将网络快捷、生动和便利的特点发挥出来, 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浏览网站而学到知识和加强思想建设。教师除了在网络上搜索和过滤信息, 还可以将自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日常进行思政教育的经验发表到网络上, 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老师讲课的心情, 从而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五、加强学生的素质和道德教育

高校想要通过网络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障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动性, 但是当前一些不良分子正在利用网络传播反动信息, 目的是使大学生等收到高等教育的人才放弃接触思政知识。因此, 网络时代的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要加强学生政治素养的建设, 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让学生知道网络并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空间, 这样学生的基本素质才会得到保障, 在面对不良思想诱惑时也能够自觉抵制,

总而言之,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 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网络消极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这种矛盾的现象在不停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一些能够明辨是非的大学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但是有些大学生则会迷失自我。高校在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 要以更加广阔的心态来接受网络带来的挑战, 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政治观念得到坚定。

参考文献

[1]尹黎.浅谈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 2011 (09) :301.

[2]赵兰君.利用网络媒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中国报业, 2015 (02) :95-96.

【网络思政】推荐阅读:

网络思政文献综述07-19

思政功能06-18

大思政06-21

思政课06-24

思政理念06-25

思政06-28

思政对策07-10

大学思政08-16

思政素质08-17

思政平台09-09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程下一篇:国家政治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