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对策

2024-07-10

思政对策(共11篇)

思政对策 篇1

一、高职学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1. 高职生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着不认同的信仰危机。

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不认同主要表现在突出的“知”与“信”矛盾上。“知”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即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里的“信”可作“信度”、“信服”“信仰”等多角度理解。“信度”指从学生的角度看思政课的理论观点、原理及它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的可信程度, 也即相不相信它的科学性;“信服”从学生内心思想情感上对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内容的认可程度, 也即是否认同这些理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有用性;“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尊崇并在意识中自觉自愿地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不少学生而言知不知是一回事, 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 认知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 而对理论从内心接受并完成知、情、意、信、行的心里活动过程的真正认同则就有一定的难度, 不少学生没有解决“信度”、“信服”和“信仰”的问题也即没有解决对理论的认同问题。其表现在:一是对理论内容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 认为理论与现实是脱节的, 理论内容全是“假、大、空”的东西;二是对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持怀疑态度, 认为理论的政治目的太强, 阶级性太突出, 全是为我所用, 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舆论工具, 无所谓科学性;三是对思政理论的指导价值存偏见, 认可它的社会价值或工具价值, 而不认可它对自身有实用价值。

2. 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 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 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不能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知识类课程, 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道、授业、解惑, 而要根据思政课本身教学目标的实现, 重在对学生进行精神生活和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教育。“认同”可理解为认可和同化, 心理学中强调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也即强调对高职生对思政理论在认知、情感、态度上的接受, 来自情感上的喜欢, 出自内心的认可接受, 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作为外在行为的价值取向。因为当学生没有解决理论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及指导性时, 也就没有解决理论可不可信, 值不值得学, 学后有什么用这些学习的内生动力问题, 解决不了真学真知真信的问题。这些对思政课理论不信服不认同的思想会形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和接受时的阻抗因素。这种思想和情绪上的阻抗会表现在理论认同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全过程, 使每一个过程的成效都大打折扣。认知难以深刻, 满足于一知半解;内心情感不予认同, 甚至是心存逆反;理论没有内化, 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以理论指导行为, 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信念不坚定;更难以把理论付诸实践, 落实在自我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因而若不强化理论认同教育, 解决学生真学真信真行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达成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很好完成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应包括: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认同、接受及评价状况的认知标准;反映大学生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 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情感标准;反映大学生为了维护思想道德准则, 在行为活动中克服内外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与能力的意志标准;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程度的信仰标准;反映大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状况的行为标准。”思想政治课是高职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其理解内化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它也事关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 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确立信念, 指导行动的三重任务的统一。它不只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 关键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为此, 思政课老师要以解决知信行相统一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教育。深入分析“知”与“信”矛盾存在的根源,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对理论的不信服不认同的问题, 使之从知道与理解到认可与接受, 升华为信念信仰, 成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待深思

1. 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信仰形成冲击。

学生决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接触了解社会, 相反, 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学生更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感知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来自教课书和课堂上灌输的理论, 还会对社会现实进行自己的解读、选择和接受。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多元化思潮超越国家疆域跨越制度障碍向国内扩散和渗透, 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冲击。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和腐蚀青年,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顽疾和陋习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在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的掩盖下向年青一代渗透, 使青年在追求开放、独立的同时更为自我和自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国内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 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力, 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追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 容易产生不顾社会规范和不顾他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 少数青年学生受此影响而追求极端的自由散漫。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和社会行为的失范, 不仅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 也在考问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解读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 回应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成为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2. 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等使其缺乏说服教育力度。

理论来源实践并能指导实践, 若理论所描述或概括的不符合现实情况, 会使人失去对理论的可信度, 尤其是一些理论上的高调恰恰与现实中的失范构成直接的背离或矛盾时, 都会影响到对理论本身的评判和信赖程度。而思政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在教材上有所体现。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探索与发展之中, 有些原理并未成熟, 有些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因为在编写教材及课程时过于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原理、规律, 忽视对现实矛盾的分析和现实问题的解答。课程内容往往很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完善性, 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 而某一原则它的现实可行性如何, 怎样解释或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却缺乏说服力。三是因为教材内容过于泛化, 如概论课几乎涉及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概括和高度浓缩, 受老师水平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根本没有办法讲深讲透。

3. 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不信服。

教师理论功底的深浅, 教学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 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于解决高职生对理论不信服不认同, 提升教育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学生尊其师才信其理, 只有学生心悦诚服地相信老师讲的是真话, 教的是真理, 才能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真信, 对真理的信服问题。而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信服程度与老师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联。一是与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呈正比, 老师能否把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 能否深入浅出并轻松愉快地阐述原理讲明道理, 尤其是老师是否深入社会了解现实, 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视野和辩证地分辨能力, 能理论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二是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关, 老师备课认真, 教态端正, 精力充沛, 为人诚恳, 诲人不倦, 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人, 所讲出的道理也会显得真实可信, 反之, 如果老师夸夸其谈, 东拉西扯, 言之无理, 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甚至逆反。尤其是教师自身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 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澄清, 甚至在课堂上发牢骚, 说怪话, 更易造成学生对他反感和对理论的不认同。三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关, 若教师没有采取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 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 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 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训练习惯, 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四是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及课堂掌控能力有关, 有的教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 不会采用欣赏式、鼓励式教育教学, 批评人太直白或太激烈, 不尊重人或不懂得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一个阻抗认同的因素。

一是远离现实的当代高职生对政治缺乏感性认识而无意于政治。在校的高职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充裕的年代, 生活在家庭幸福的环境中, 在学校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 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方式生存, 生活中似乎没有感受到过有精神引领的需求, 学习理论完全是一种来自外在的你要我学的强制力。二是一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炼, 缺乏远大理想信仰的高职生, 不少人立志挣大钱而不是立志干大事, 因而对政治素养及德育素质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感觉不到德育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三是也有少数学生是受到社会或家庭、社区、同辈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示范效应的影响, 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多误读、误判甚至逆反, 也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对思政理论这类充实精神生活和道德取向的需求。四是受学生早期已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影响, 早先接受的理论观点与教学内容不一致, 甚至相背离就影响到学生今天的学习, 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认同。总之, 如何消除学生已有的阻抗因素, 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引领他们产生高尚的精神追求, 解决一个不是你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内生动力问题至关重要。

三、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及对策思考

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 是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到信仰构建到意志支持再到行为实践不断循环反复的认知、内化、认同、自我提升的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都要指向使受教育者排除认知上的枯燥, 情感上的困惑, 信仰上的排弃, 行为上的不坚定, 激发教育对象自身去完成认知、体认和内化, 完成自我成长与超越。

1. 强化学科建设, 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

首先, 教材要贴近社会现实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理论界与教育界需通力合作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材克服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如脱离实际, 过于抽象或宏观等问题。理论要跟上变化的实际, 理论不仅能够说明实际, 而且能够指导实践, 这样才能树立“两课”的理论权威。教材定位上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 文字语言上增强可读性, 使其更易于理解, 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可学, 易于理解和感知, 从而真正解决思政课通常被认为的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其次,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 把宏观的抽象的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成微观的具体可感知可体认的知识,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放在它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并关联到老百姓的利益得失中, 让学生明白务虚是为了务实。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学生感兴趣且对引领学生精神世界有益的内容重点学习, 着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眼界, 引导学生的情趣,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 端正目标更新理念, 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

首先,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 也即具有一定的眼界、情趣、境界的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培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 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幸福人。从这一教学目标定位而言, 老师的教是确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设法帮助学生扫除阻碍认知的种种思想障碍, 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角色, 老师的教不是呆板地教授书本上的理论, 而是教学生怎么去理解、消化、认同理论并构建自己的价值标准, 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认真思辩中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学生的学更需要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自觉学习,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 培养自身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经历知、情、意、信、行的心理体认活动过程完成对理论的认同, 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其次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强化生本教育、素质教育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要以学生为学习认知主体, 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素质教育在于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原理、原则类知识。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中, 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它要借助于多种教育教学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使学生能形成和表达他们的自己看法和感受, 教师应提供有价值的评论或总结引导。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 挖掘学生自身认知、体认、思维等各种潜能。目的在于以此排除认知阻抗, 消解认知懈怠, 提升认知能力, 增强内心感悟。

四、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

首先, 提升教师理论及综合素质, 增强人格魅力。“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真挚的师爱、品格的魅力,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亲切、依赖、信服。学生又会把对政治教师的这种情感喜悦、内心认可转移到政治课的学习中, 对教师的观点心悦诚服, 遵从教师的教导和顺应老师的精神指引。政治课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的修养以及政治理论的修养, 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善良慈爱的品德, 锐意进取与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作出表率, 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

其次,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教育办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 不是人的智慧不够, 也不是学科太难。人类天生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 人类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厌倦一定不是自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使教育者所传导的观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诚然,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是教学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是熟能生巧、巧而生变的产物。有待每位老师不断地探索与提升。

五、改善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首先,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理论说教法、直接灌输法、学生参与法、讨论法或辩论法、人格感召法、情感牵引法、直面以陈法、恒中有变法等, 教师应做教学方法的有心人,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 努力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切实有效的形式。大胆采用专题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专题调研、项目开发等教学模式, 这多种模式讲究的都是教师当好主要引导者, 在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学生要解决好学习目的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为我学, 作为学习主体刻苦钻研, 深入思考, 理论联系社会及自身实际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理论, 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 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资料, 使学生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内容,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可为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 犹如身临其境,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让学生在感官的冲击下更易于接受教师传播的观点。

摘要: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高职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突出问题,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 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 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是影响学生对理论认同的因素。因而要从以下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强化学科建设, 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端正目标更新理念, 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改善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仇月俄.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04.12

[2].张红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0)

[3].肖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10.3

[4].杨志兵.从社会认同的视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J].德育, 2010 (7)

思政对策 篇2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条件和机遇。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合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未来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还存在着比较都的问题,需要我们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1、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活跃度低导致网络的实时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当前很多高校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莫斯,教师在课下准备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精力寻找各种材料和信息,然后进入到课堂中再以传统的额授课方式传递了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导致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网络教学的弊端集中的暴露出来,网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及时性没有被真正的发挥出来。

1.2定位模糊随意导致网络的超时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开始尝试使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师,其使用网络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方便教学方面,而真正用作做好学生私思政教育目的的教师少之又少,面对这种现实,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应用网路的资源优势,以及网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巨大作用,实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教学互动。也没有网络思想运用到思政政治教育体系中。

1.3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

因为网络具有的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的高校的思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将网络中有价值的思想政治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学生门,实现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但是在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比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教学定位以及教学的随意性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网络教学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网络教学的进度。

2、解决对策

2.1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相结合

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及时性和交互性成为了网络思政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外网络教育能够保持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和互动性,能够显著提升思政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与思想政治有效的结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的体现,然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引导,引导学生接受教师的观念和思想。教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交流和互动的原则,通过利用各种网络工具,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感染力和亲切力。让教师能够全面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存在困难和问题,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能够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最终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思想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分辨清楚是非曲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采用网络教学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展示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展示学生的个性。

2.2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有效的数字资源利用的全新教学方式。网络形成的基础就是以信息狡猾为前提,并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这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进行全面的创新发展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设计,将思想政治教学育种的知识点以网络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设网络课程,积极实行网络化教学,让学生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从网络上旬资源信息,将学生的学习与解决受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的结合。对于思想真实教学,学校可以建设一个关于思想教育的学习型的网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定位,在把握正确教学导向不变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学习、专题讲座以及互动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信息资源,并方便学生查询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了思想情感的交流和健康心理树立等,让学生能够去方位的感受到成才教育的服务,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浏览,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结语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规律,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和环境同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信息反馈,主动占领这一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J].科技资讯,2010(32)

[2]杨华,宋黎菁.高校院系高效开展党建思政教育载体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23)

[3]李飞.创新思政教育措施加强心理教育的开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

[4]徐艺萍.论4G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改革与管理[J].科技风,2014(03)

[5]赵子龙,王纪政,徐坤.深入的经济市场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冲击——以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1(03)

中考社会思政复习对策探讨 篇3

一、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方向

第一,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和准绳, 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必须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紧紧把握考试方向, 使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考试范围, 对照教科书, 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 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还要了解考试范围各个部分所占的比例及分数, 各个题型所占的比例及分数。这样学生心里有数, 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 通过《考试说明》中的中考例题分析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 还要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有关记忆的问题, 使学生感觉到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必须通过记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也必须理解课本内容, 单靠临时翻书是不行的。在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学一些方法, 使学习形成感知、积累、理解, 从而提升为能力。

二、夯实基础, 综合贯通

1. 梳理、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就是课本中那些比较简单的, 简单到了只要几个词或两三个短句就能回答清楚的问题。比如: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什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夯实基础知识要掌握三个层次, 第一, 要知道。第二, 要记住。第三, 要理解。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2. 归纳整理, 使课本知识网络化, 做到提纲挈领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如列表比较法、树状分布图、提纲归纳法、演绎法等。例如涉及我国“制度”的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根本制度等。涉及我国基本国策、基本战略的又分别有哪些?中国几次对外开放的比较。中外对比、古今对比、方面对比等都利于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3. 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能够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记忆, 而且通过知识的有序存储, 在需要调用时能从头脑中快速提取, 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做到综观全局, 高屋建瓴, 分析全面透彻, 不至于遗漏要点。

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要解放思想, 不能囿于三轮复习的传统模式, 延续过去一轮复习按教材顺序跑课本、二轮复习按专题建构网络的做法, 这是对复习时间的浪费, 显然已不合时宜,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和能力提高, 是一种无效、低效的复习方法。因此要敢于打破单元、课、框、目的顺序, 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 由点线面线索的提示有条理地梳理建构知识网络, 既要构建记忆陈述性知识 (就是具有说明性的内容, 如某种现象、某种结论、某种规律等) , 又要体现程序性知识 (主要指知识之间的联系, 既可能是书本上明示的, 也可能是隐含的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的) 。

三、关注时政热点, 多角度分析时政

理论联系实际是社会学科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历年中考命题大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 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点, 因此在复习中要多角度地分析时政, 做到疏而不漏。例“神七”发射成功可以链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等知识。

四、加强解题指导, 掌握答题技巧, 规范答题语言

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

1. 用排除法

主要排除: (1) 无关选项。是指选项本身对, 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2) 本身表述就错的选项。 (3) 排除绝对、片面的话。选项中含有“只要……就能……”、“所有”、“完全”、“唯一”、“彻底”等字眼的很多都是错的。

2. 选择最佳的选项

是指选最符合、最贴切、最全面的选项, 只回答局部或者经过二次推理的选项不选 (当然这个不适用组合选择题) 。

3. 选项要符合思维逻辑

对故意混淆是非、答非所问的一律排除。回答因果关系题时如果没有因果关系的更要排除。

非选择题, 要做到“三审”即“审材料”、“审设问”、“审分值”。

“审材料”就是要审读背景材料, 可以根据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根据层次间内在联系, 整体把握中心思想;根据关键词句, 领会它折射什么热点, 折射什么理论。这样才能根据上下文材料和设问来提取有效信息。

“审设问”就是要审针对什么发问, 以免答非所问。提问可以千变万化, 但类型无非三种,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分别考查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分值”目的是为了最后落笔的时候看分作答, 详略得当。分值少, 简单回答就可;分值多, 适当展开。答案的出处主要来源于:可以从教材中提取的观点, 我们叫做教材语言;可以用时政术语来表述的, 称之为时政语言;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来组织答案的, 称之为材料语言。教材语言为主, 时政语言和材料语言为辅。

思政对策 篇4

自国家产生以来,腐败一直与人类相始终,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政治之癌”。在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存在对各国政府的正常运作构成严重的伤害,动摇着统治者的执政基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面临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腐败的威胁。因此,重视和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是党认真对待和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在实践中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运用,就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有效保障,从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我国目前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每年大量腐败案件的侦破,一方面从正面说明了我国反腐败的力度在逐年增加,政府反腐败的政策和决心在强化;从另一方面来看,却也毫无保留的把当前我国政府官员的腐败程度暴露在民众面前。我国目前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于:易发多发性、官员腐败级别高、贪腐数额大和“群蛀”现象严重以及有法不依等。

二、我国当前腐败的根源

我国当前腐败的特殊根源,在于中国当前特殊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进程加快的时期。比较研究发现,某些国家中的腐败现象比另外一些国家的腐败现象普遍,某个国家处于变革转型时期的腐败现象比该国在其他时期的腐败现象更为普遍,也就是说,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是那些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现代化过程中备受腐败现象的困扰。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期,也是受腐败现象困扰最严重的时期。究其成因,主要是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与人们主观心理的矛盾冲突等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转型为腐败现象的蔓延提供了机会

(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腐败滋生

(三)历史文化原因助长腐败泛滥

(四)主观心理失当滋生腐败欲望

四、我国反腐倡廉的主要对策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诸多腐败现象,不仅与宏观制度结构的缺陷有关,而且与某些具体的制度安排或政策规定对特定腐败形式的诱发作用有关。只有找到各种腐败形式产生的特定制度根源,对症下药,依靠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腐败行为的表象是滥用权力,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利益问题,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防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由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

实践表明,凡是政府垄断程度越高的部门和行业,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多,与企业关系越密切,审批程度越复杂,腐败产生的机会就越多。因此,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全面分析评估政府现有经济职能的绩效,真正把那些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权归还市场,减少政府对市场交易的不适当干预,集中精力于政府该做的公共服务工作,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的转变。

第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某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是产生垄断性腐败的重要原因。应当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同时,针对国有企业效益不好、机制不活、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和改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确保国有资本投资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帮助国有企业克服“等靠要”思想,鼓励支持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

第三,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行政审批是现阶段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形式。因此,必须清理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要根据合理性、有效性和公开性原则,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现有各种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分清哪些是基本正确可以保留的,哪些是虽然必要但应改进的,哪些是负作用很大需要完全取消的,哪些是有必要取消但需其他配套措施配合的。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同时,创新审批方式,增加审批透明度。

第四,强化公共财政监管

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挥霍浪费,一些公检法和教育等重要部门因资金紧缺违法违纪创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共财政监管失误。强化公共财政监管是消除此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要科学合理分配财政资金,保证公正财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名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断绝其财政资金,对真正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项设法予以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强化对“小金库”的清理,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绩效审核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切实做好政府采购工作,全面推行公共工程竞争性招标投标和会计委派制度,防止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流失。

(二)完善政治体制

第一,推动分权化改革

权力高度集中,并且又高度集中于党政一把手,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从实践看,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部门,常造成“跑部钱进”和“进京送宝”等公款行贿行为盛行。权力过分集中于党政一把手,常造成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难以全面有效行使法定职责。因此,推行分权化改革是防治腐败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就当前而言,重点是适当增加地方政府处理本地事务的自主权。国家机关要坚持党的领导,党要努力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支持同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要支持人大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行使监督权,支持司法机关独立办案。要强化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弱化一把手单独决定权,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在领导班子成员中进行合理分工。目前一些地方党委试行的减少副书记职数,实行票决制和党代会常任制的做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要积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推广。

第二,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监督机构分散、关系不顺、缺乏协调、合力不大的状况,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明确划分各种监督主体的职责,调动各种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要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形式的监督。要改变目前反腐倡廉主要以纪检机关为主的做法,充分重视和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防治腐败中的作用。要重视和依靠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体的监督作用。要强化舆论监督,赋予新闻媒体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其成为防治腐败的锐利武器。要理顺纪检机关的管理体制,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纪检机关的人财物等切身利益问题主要由当地党委、政府安排管理,并且纪委是由同级地方党委产生。这种管理体制出现了监督对象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对象的问题,纪检机关工作的自主性、独立性难以保证,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完善。可以考虑设立一个自主性、独立性、权威性都很高的专门的反腐败机构,该专门机构直接隶属中央领导,不受地方管辖,人财物均由上一级机关负责。针对目前监督力量分散,监督整体效能不高的情况,整合现有纪检、监察、审计、反贪局的职能,用法律形式赋予新的反腐败机构纪检监察权、侦查权、审计权、拘留权和刑事起诉权。同时,为防止出现监督者无人监督的问题,在赋予新的反腐败机构及其人员很高社会地位、给予丰厚物质待遇的同时,将监督他们的权力交还群众,切实保护群众的检举、揭发、控告权,对群众反映的有关他们的徇私枉法、贪污受贿行为,一经查实,依法重处,永不录用。

第三,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历史经验表明,用人腐败是滋生其他形式腐败的温床,吏治败坏无不由此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干部人事制度还比较集中、封闭和神秘,一些地方还是存在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改革完善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首要的是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要引入竞争机制,为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目前,开展比较普遍的竞争上岗、凡进必考和逐步推行的任职资格制度,效果不错,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扬其长,避其短。要进一步探索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如何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荐评价干部中的作用的方法和措施,努力确保党选拔任用的干部同时也是人民群众信任和放心的干部。

(三)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

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防治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主、个人自我约束相结合的防治腐败体系。

第一,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技术水平

第二,制定修改防治腐败的专门法律

第三,制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

第四,创新具体监督管理制度

第五,严格执行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加强腐败查处力度

司法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保障线,公正司法对于打击违法犯罪、匡扶社会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治腐败必须强化司法机关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一,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消除司法腐败

第二,加强腐败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增加腐败行为的风险成本

第三,摧毁行贿者和受贿者同盟,提高受贿者受惩处概率

(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防治腐败的重要内容。努力创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让廉洁奉公的理念深入全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心中,对于国家公职人员增强廉洁自觉性,坚持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对于营造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于建立健全教育预防惩治腐败体系,加强源头治腐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没有卓有成效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放松了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以致一些国家公职人员道德理想迷失,道德观念错位、道德准则失范,道德行为失序,最终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给国家、社会和本人都带来了不该有的损害。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重视廉政文化建设,让廉政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确保国家公职人员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腐败行为的诱惑和侵蚀。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一是要把廉政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国家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做到廉洁自律,依法办事。

二是把廉政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积极开展群众易于参与、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法国由于曾缺乏开展全民范围内的反腐败教育,法国民众对腐败行为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以致法国民间社会难以形成对腐败的强大舆论压力。因此,要吸取法国的这一教训,在义务教育中加强廉政教育,把廉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青少年从小养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价值观念,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品德基础。

三是把廉政教育与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大力推动廉政文化进家庭。许多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腐化,与家庭有“贪内助”和“贪衙内”有关,许多清正廉明的领导干部,与家庭有个“贤内助”和“贤子女”密切相联。要重视加强对领导干部家庭成员的廉洁教育,使家家把好廉洁关,形成和谐清廉的家风。

四是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单位。把廉政教育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廉政教育与机关单位的争先创优、公职人员的考核任职评级等挂钩,推动国家公职人员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五是把廉政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丰富和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内涵。目前许多地方和单位开展的“红色游”、“重走长征路”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要认真总结完善和发展提高。

六是科学选择廉政教育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但要有扎实有效的行动和措施,而且更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既积淀了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精华,也沉淀了不少的思想文化糟粕,其中不乏腐败文化,因此,在挖掘传统文化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时,要坚持扬弃原则,弘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等民本思想,继承和发扬民族和党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摈弃“人为已,天诛地灭”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败文化思想。要坚持中西结合选择教育内容,在学习借鉴西方廉政文化建设经验时,不但要学习西方好的方法措施等技术层面的知识,而且更要重点学习引进民主法治等本源性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廉政文化,为有效防治腐败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六)创新防治腐败的技术手段

防治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通过创新形成防范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等宏观条件,也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等微观措施。我国防治腐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技术手段没有问世或者没有运用于反腐败斗

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许多高新技术逐渐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为有效防治腐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在重视以制度为重点防治腐败的同时,充分认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创新防治腐败的技术手段的工作。

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可以把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权力的行使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导致了大量的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因此,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充分运用信息高新技术,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新型的防治腐败信息公开机制,改变现行权力运行的方式,使党政机关的职权、程序、我因现阶段腐败问题的主要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办事过程、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公开透明,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同时,传统的人工传递政策信息手段容易因信息垄断而滋生寻租行为,而网络信息对称性、公开性的特征则保证了下情上达、政令下传的信息不受损耗,挖空了中间层为既得利益而篡改、曲解上级政策和隐瞒、压制基层情况的土壤。另外,党政机关掌握有最多的公共信息,又是政策的制定者,相对于公众,它们处于掌握信息的强势,而且层级越高所拥有的信息量就越大。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仅可以为公民了解党政机关工作提供经济而快捷的渠道,而且还可以使党政机关的政策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在“阳光”下运作,受到公众的监督。

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可以建立即时快捷的举报机制。信访举报是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反腐败机关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主渠道。传统的信访举报无非是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方式,常常受上班时间的约束,时效性差,费用较高,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保证,有可能造成泄密。与传统的信访方式相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则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时效性、便捷性、低耗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更强。网上举报只需点一下鼠标,信访举报部门即能收到,举报人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进行举报,举报方便、安全、经济。此外,党政机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反腐败举报网站,宣传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反腐败机关受理信访举报的范围、原则以及检举、控告、申诉人的权利义务等信访举报知识,有针对地教育引导群众正确有序举报,规范信访举报行为,提高信访举报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可以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权力制衡和防治腐败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能将黑暗肮脏的交易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千夫所指的丑闻,能够迅速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呼声高度聚焦在腐败的国家公职人员及其案件_匕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迫使纪检和司法机关秉公办事,依法惩处腐败行为,警示其它国家公职人员不要以身试法。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建立网络媒体对事件的快速反映机制,把信息触角进一步向社会、向基层、向群众延伸,进一步拓展舆论信息来源,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舆论信息网络,从而在防治腐败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孙志刚案促使延续了几十年的收容条例废止,韩桂芝案浮出水面都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防治腐败领域的强大威力。

思政对策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政;工作对策

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为人们在获得、传播及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探究,对于高效开展思政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如何针对当前思政工作开展的现状,深入开展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成为其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文化,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当前,网络的全球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直接导致网络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学术的文化观点都汇聚在一起。在此文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接触的知识面也逐渐拓展开来,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各类充斥在网络中的信息,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

1.2 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问题。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网络带来新文化、新文明的同时,垃圾信息及信息毒品,也随之而来,各种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等反动内容,充斥在整个网络之中,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教学问题。

2 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

2.1 借助网络优势,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中,借助网络优势,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提高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对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非常重要。借助网络优势,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需要高校加强网络硬件建设,优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利用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工程,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重视借助网络优势,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这一发展对策,对于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利用疏堵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利用疏堵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的方式开展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法律手段,对网络平台的不良信息进行一定的堵防,控制信息的源头,有效地屏蔽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利用疏堵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有效地利用疏堵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是高校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为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成为教学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0-14.

[2]姚春林.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J].江苏高教,2014(3):130-132.

[3]余莎莎.易班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0):142-142.

[4]程振设.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33-134.

[5]左园,董雄报.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德育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6]李登昌,陈毓.关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7]华旦扎西,蒲晓辉.移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探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8]顾文兵,郭少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论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9]王桂玲.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1(15).

[10]梁英平.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

思政对策 篇6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问题,对策,科学发展

1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种思潮涌现、碰撞,我国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正进行着激烈的变动。因此,抓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继续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意识薄弱,思政教育工作落后,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失衡,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思政教育意识薄弱,思政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以能否满足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标准,没有认清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些院校甚至把思政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的形象课程,完全不加以重视。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政教育,但这些活动只局限于某个部门和某个特定时间,没有贯穿于院校的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仍以专业技能的学习为重,思政教育收效甚微。

(2)思政教育师资缺乏,思政工作力不从心。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是改革开放后正式发展起来的,存在时间较短,师资队伍、管理人员及各项资金都未完全到位,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更是如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思政师资奇缺、思政素养偏低、优秀教师缺乏等问题,从而使各大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力不从心。

(3)思政教育方式老套,“三贴近”缺乏实效性。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缺乏创新,教学方式老套,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接受思政教育。加之教师理论素养不足、教学经验缺乏,很多思政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并未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学仅限于理论而没有实践,学生们无法有效地把社会生活与所谓理论结合起来,有时所学理论甚至会与现实生活脱节,使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凸显。而思政教育进展缓慢、思政工作缺少现实效益等问题又进一步导致了师生逐步淡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把目光聚焦于能迅速带来成果的专业技能培训上去。

(4)高职院校自贬身价,思政教育无用思潮抬头。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缺乏,专项资金不足,设备资源落后,社会认可度偏低。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战略性思维,自贬身价,认为其教育是次等教育,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提并论,而在思政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无法快速产生实效性作用。因此,这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特色,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缺乏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对自身承担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认识不清,从而逐步忽视了思政教育工作。

2 高职思政问题成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建立并完善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由于对综合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很多部门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导致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极其不协调的状态。此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受现实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普遍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对经济利益与思政建设两者的关注度方面严重失衡,导致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淡化。这也是高职思政教育种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2 师生的思想观念及态度因素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而非研究型理论型人才。为了使其院校的学生尽快习得一技之长,高职院校的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把重点放在专业技术的教学上,对于思政教育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为了在与大学本科及专科毕业生的竞争中获胜,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进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学习,造成思政涵养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高职学生甚至认为思政教育无用而排斥思政学习,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能顺利进行。

2.3 国家及高职院校的工作缺失等因素

首先,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不够重视,相应规范不够健全,对落实工作没有紧密关注。相比之下,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和关注度都要大得多。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对相关思政工作的规范轻描淡写,有些规范只是大体框架,没有细致要求,因此落实也常常不到位。再次,高职院校的党、团与协会组织等在思政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工作缺乏现实性与连贯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最后,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师资匮乏,专业素养不高,相关思政工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较为保守传统,缺少灵活变通的方式,明显缺乏创新。教学仅限于表层理论,不够深入,也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

2.4 学校体制因素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满足各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将自身定位为短期培训机构,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大规模压缩思政教育的授课时间。这反映出高职院校体制的极大弊端——缺乏相对独立性。由于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依赖性极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能按照前者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导致思政教育被严重弱化乃至被忽视。

3 重塑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

3.1 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密切关注落实进度

国家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思政教育的师资配备与相应的实践活动提供政策及财政支持。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法律规范,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并加强细节健全,使各项思政工作都能找到相关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方案。此外,国家应密切关注高职思政教育的落实情况,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步入轨道。

3.2 院校调整教学规划,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重任,认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高职院校应适当调整、改革原有教学规划,以服务学生为基点,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并重,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论教学并行,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引进先进的思政教学队伍,加大思政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思政师资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再次,高职院校要增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使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不因一时的经济形势变动而调整,而时时保持各方面课程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3.3 师生转变观念,共促思政发展

一般来说,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居于引导地位,因此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政教学的成败。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纵深学习思政理论,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体现恰当的人文关怀,服务学生,以人为本。同时,教师应积极进行课程创新,注意史论结合,重视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在思政教育中,学生是直接的理论接受者和实践者,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高职学生应摆正心态,认清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政理论,合理调整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的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专业技能与思政意识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维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思政对策 篇7

学生评教是学生对任课教师和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一般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达到某种目的(诸如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奖惩、职称晋升、聘用、教学方法改进以及专项业务研究等)的做法和过程[1],(当前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由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专家评价五部分组成),是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评教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任课教师教学的实际状况[2]。如果学生评教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工作态度严肃、组织过程严谨,学生评教的结果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实际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只有在保证评教各环节的质量的前提下,评教结果才能真实有效,对反馈教学信息、总结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保证评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学生评教的意义

学生评教的主旨是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为改进教学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一方,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一方,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对教学效果的有着直接的影响[3]。

1.1 学生评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评教意见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改变,并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的评教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和优势更加心里有数,对于自身的优势继续的发展和完善,针对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则在学生评教的反馈下,了解学生对于知识需求的要求,并掌握学生的想法,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积极的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以自己的实际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1.2 学生评教有利于教学质量监控的进一步加强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评教结果,能够最准确、最全面的了解到学校的教学情况,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认识到,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教学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教学方针可以参照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依据,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在全校内,以院系为单位,可以进行评教竞赛,有利于在竞争中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1.3 学生评教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的活动,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互相了解,认识和交流感情的过程。在学生评教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能是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是会接受学生的建议的,教师往往很重视这种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感情的交流,目的是为了双方的共同进步。

学生评教,将评价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说,学生评教真正的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双方互相交流和沟通,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还帮助教师在评教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评教的方法还让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有所增加,并且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也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2 现行我校思政课“学生评教”的具体做法

2.1 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结合《新疆农业大学思政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首先,评教指标的设计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的过程提到了常见的4个一级指标,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每个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评价等级按A、B、C、D四级设定,赋予相应分值后合计总分,如我校的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见表1所示)。

2.2 学生评教的实施方法

学生评教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在学生这个主体地位能不能做好。学生对于评教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评教这个事物的态度,而他们对待评教的态度又能够直接影响着最终评教的结果,甚至未来学校教学方针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在学校对“学生评教”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学生评教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身的好处。

另外,要保证学生评教能够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进行,保证学生评教的结果是真实而且有效的。在评教的时候学生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消除一些疑虑还能够取得客观的结果,对教学的未来方向有很好的指向作用。

此外,在进行评教的时候,样本的选取也非常重要,不仅要顾及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还要保证评教的真实性,因此,样本的人数越多,取得的结果越是接近真实有效的[4]。

3 提高学生评教工作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评教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指导

学生评教工作需要广大学生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广大任课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既要消除被评教师的思想顾虑,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动员和宣传,让学生认识到评教的意义、作用,要增强学生评教的认知感,努力使学生不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评教。学生评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的学生评教

为改进传统“学生评教”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周期长,实效性差的特点,应在学生评教中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的评价方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建立日常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教学信息的反馈,对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非常重要,是实施和改进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要定期的给学生发放阶段性的教学调查表,学生将教学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表反馈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学校下一步改进的重点。

3.2.2 建立学生座谈制度

学生座谈会的开展时间选在每个院系的平时教学过程中间或者在学校对教学进行质量检查的时期,学生座谈会的召开可以定期召开,也可以不定期的随时召开,总之,召开学生座谈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在会中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3.3 建立科学、可行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要想保证学生评教结果的真实有效,就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做保障。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的制定应该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5]

3.4 重视学生评教反馈,促进师生评教互动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注意收集评价双方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从而推动整个学生评教工作向更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引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重视学生评教信息反馈工作,加强师生互动是提高评教效果的重要手段,应把每一位教师的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其所在教研室,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总结和促进教学工作;其次,要及时落实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向学生反馈结果,提高学生参与评教活动的积极性。

思政课学生评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摘要:学生评教作为一种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的手段,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被高校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举措和方法。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我校的思政课学生评教工作,对学生评教这种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关键词:学生评教,教学质量,做法,措施

参考文献

[1]汪芳.对高校学生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40.

[2]刘志军.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3]赵东.高校学生评教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4]李倩茹,杨玉荣.浅谈学生如何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主体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27-128.

思政对策 篇8

(一) 社会变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政课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

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起了变化, 一些不良思想, 如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侵蚀部分学生, 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理想信念淡薄。同时,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部分学生认识片面, 容易造成思想困惑, 心理失衡。再加上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择业难、就业难等现实问题, 使大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不满情绪[1]。

(二) 受实用性课程因素的影响, 思政课教学面临边缘化境地

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及就业压力的影响, 各大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 纷纷在专业建设上下工夫, 尤其体现在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 满足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力的培养, 以技能性、专业性、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设置成为各大高校的焦点。与专业课课程性质相比, 思政课教学具有渐进性及隐性效果的特征, 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另外,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 思政课教学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自然处于弱势而不被重视。具体表现为:在计划课时上尽量压缩课时, 以合班上大课的模式开展教学;实践课课时往往以专业课实习或其他假期社会实践所代替;甚至个别院校还主张将思政课教学融入到专业课中, 以减少课时及师资的投入, 为专业课建设腾出更多的空间。

(三) 思政课名义上的学科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 使思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困惑

思政课作为国家向大学生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渠道, 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 并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文, 作为包括高职在内的所有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 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相当重视, 先后发行过多部文件并对思政课课程设置作了严格的规定。尽管思政课的政治地位很高, 但实际教学中, 思政课在学校重视不够, 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更是漠视甚至厌倦。这种名义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 给思政课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四) 不合理的内部考评机制, 挫伤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 在学科建设、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方面处于弱势。

目前, 大多数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文字中, 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落实。首先, 体现在学科建设及科研立项方面。由于学校资金有限, 往往需要从思政教研经费上转移部分资金, 以保障专业建设或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其次, 在课题立项方面, 专业课尤其是理工科类往往能产生即时性的经济效应, 利益显现较为明显, 因此能促使地方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科研赞助, 而思政课题大多倾向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重在文化领域建设, 不具备经济竞争优势;再次, 在职称评定、学习深造、对外交流、评优评先等政策上, 思政课教师也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2. 受思政教学隐性效果的影响, 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应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

受思政教学隐性效果的影响, 思政教师的工作很难进行量化评估, 因此, 在教学考核方面, 传统单一的考评机制并不能有效反应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如:思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这一教学效果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周或是一两个学期就能立竿见影。思政教学在效益显现上的滞后性, 使得思政教师的工作投入无法在评价方式上得以体现[2]。

3. 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不成正比。

由于国内外局势及政策的变化, 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促使思政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备课。就教学内容而言, 每次国家重要会议结束后, 相应的会议精神、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等都要追加到思政教学中, 并及时向学生进行宣传及解读。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思政教师也要进行及时分析及正确引导, 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思政教师的工作量。与此同时, 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教学满意率, 思政教师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设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3]。思政教师实际享受的待遇与其工作量并不能成正比。

二、走出职业困境, 提高个人职业能力

(一) 全社会要支持和理解思政教师, 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形成支持和理解思政教师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消除对思政教师的社会偏见, 提高其社会地位。通过政策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 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威望。同时, 社会大众应对思政课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 以减少他们的压力。另外, 思政课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通过职业能力的提高树立其自身的威望。总之, 全社会要形成关心及尊重思政教师的良好风气, 提高其社会地位, 让思政教师对自身职业充满光荣感与自豪感, 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与工作中。

(二) 学校要为思政教师搭建更为有利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1. 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性,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思政课教学的地位。

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 重新审视思政教学的实际地位。首先, 要保证从经费投入上加强思政教学的建设, 其中包括科研经费与硬件设施等等。其次, 在职称评定、奖励、进修提高等机会方面要与专业课享有同等的竞争地位。由于思政教学的特殊性, 学校要经常为思政教师创造比如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专题报告等机会, 让思政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 掌握更多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最新信息, 紧跟时代步伐, 从而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2. 改进管理方式, 提高思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学科性质的影响, 思政教师的教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领域, 涵盖内容非常丰富, 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思政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 形成客观分析与把握国家当前形势的一种认知能力, 从而有效指导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因此, 学校应当鼓励思政教师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实践教学。思政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优势, 设计更为丰富、科学的教学内容, 将生活知识融入课堂, 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个人魅力。

3. 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

学校除了要为思政教师搭建一个公平合理的教学、科研环境, 也要为其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可以创造条件, 为思政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工作, 引导思政教师保持合理的个人期望, 帮助缓解其精神压力。此外, 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联合工会, 经常组织各式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活, 创造条件, 帮助教师增进人际沟通,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

(三) 思政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努力提高其职业能力

1. 树立职业理想, 坚定教育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和精神动力, 它不仅能给人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而且能使人产生一种推进的力量, 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一个人有了自觉的理想和信念, 就会立场坚定, 方向明确, 意志坚强, 热情高涨, 精力旺盛。思政教师要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 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所担负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要以敬业的精神、开阔的心境、坚持不懈地追求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5]。

2. 提高自身能力, 增强职业成就感。

受学科性质的影响, 思政教师往往容易对自身专业失去自信心,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克服职业倦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提高职业成就感, 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思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首先必须从观念上进行更新, 不要把课堂当做是枯燥无味的讲堂, 要不断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新知识包括新观念,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为丰富教学内容, 思政教师要经常搜集有关社会的热点信息, 关注民生, 紧跟时代步伐, 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丰富形象的生活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思政教师一定要坚持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在开展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 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 在这种教研互动的形式中, 深化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

3. 充实业余生活, 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指的是教师基于个人境遇所形成的知识, 是教师自我生活的整体体现。现代教育往往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领域, 而忽视教师整体生活的意义。与单调的学校专业生活相比, 教师的业余生活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 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境遇性知识。这种知识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提升教师对“实体自我”的建构, 不但可以净化教师的灵魂, 也可以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提供有益途径。

摘要:受学科性质及社会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师往往处于教学边缘化状态;受教学效果隐性特征的影响, 思政课教学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可有可无的错觉;思政课名义上的学科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 挫伤了思政教师的专业自信心。从分析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出发, 梳理思政课教学及科研面临的诸多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思政教师,思政课,职业困境,职业能力,高校

参考文献

[1]刘小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困境成因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4) :141-142.

[2]郑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经济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 :24.

[3]付晓东, 东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1) :103.

[4]苗文利.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文关照[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04.

思政对策 篇9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状

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厌学, 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这种情绪反映的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主观、片面的认识问题, 也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欲拔不能”的、负面情感问题, 更是某些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听之任之”的惯性、持续的意志问题。

(二) 思想逃课。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在课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课上,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严格, 所以公开逃课的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这里的逃课是指某些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思想逃课, 即人到心不到, 甚至眼、耳、口、脑都不到的现象。

(三) 行为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最终反映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上, 如果抛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逃课行为, 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活动应付, 学生对思政课安排的课堂活动, 往往以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主动参与。二是作业应付, 对于完成思政课的作业可谓是自有招数, 一部分网上下载, 一部分抄袭别人, 一部分自我乱造, 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脚踏实地地高质量地完成;三是考试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仍抱“60分万岁”的心态和“临时磨枪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成因

(一) 起点低, 认识缺位。

起点低,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历史原因。一方面,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课, 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客观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思政课往往沦为“豆芽课”, 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 形成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因此, 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政课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 长期的“审美疲劳”, 导致某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厌学思政课, 到了高职阶段, 这种厌学之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而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 某些高职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较低, 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上是欠缺于本科学生的。尤其, 对于思政课, 他们的知识储备十分欠缺, 而大学思政课是全国统一教材, 既有理论性, 又有深度, 很多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

认识缺位,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实原因。在问卷调查中, 某些高职学生在课程认识上普遍呈现出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相较本科学生, 某些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以及要考级的公共课, 比如计算机、英语等。因为, 一方面, 他们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可能比本科生大, 更应该把专业学好, 另一方面, 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对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基于某些高职学生如此主观、片面、肤浅的对思政课的认识, 厌学就自然生发。

(二) 高职院校不重视, 建设缺位。

思政课在某些高职院校中, 不被重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作为的。主要从两个层面说, 一是,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专业学科的发展, 对于公共学科并非同等对待, 尤其对于思政课, 就学校层面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视, 做起来轻视”。二是, 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 影响到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发展, 因为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强势群体。当前很多高职院校, 都是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 不少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政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政课, 他们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上挤占思政课, 使之始终较为弱势。

由于种种原因, 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 自然使得对思政课的相关建设缺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限制了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潜力挖掘。具体而言:一是, 部门建设欠缺。虽然各高职院校应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机构, 但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 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往往没用于此;二是队伍建设欠缺。一则师资队伍弱小, 教学任务繁重, 难获得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机会, 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小;二则人才引进乏力, 学校往往以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外聘教师的大量兼课替代对思政课新人的招纳。三是课程建设欠缺。由于前两者的欠缺, 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领域没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带头人, 更难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程, 往往照搬别人或者得过且过。

(三) 一些高职教师有倦怠, 教学缺位。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内外两重原因。从内因来看, 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缺少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学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没有升学率对他们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本科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感受不到同为高校教师的尊严和待遇。从外因来看, 高职院校普遍的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职称评定都把科研成绩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高职思想课教师与同校的专业课教师比, 在科研项目、科研成绩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 当科研上难以突出而教学上又得不到学校的认同, 高职思想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缺位具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 目前, 高职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样实现“选课制”,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同时, 师生比的严重不足, 导致教师不得不上更多的课, 出现“上好上不好一个样, 上多上少却大不一样”的局面。因此, 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了量, 却难提高质。主观因素, 由于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原因的限制,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缺乏积极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对课程的认识度并不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深入, 使得教学没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对策

(一) 学校强化———德育为先, 整顿学风。

学生厌学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 但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 从学校层面涉及校风, 从班级层面涉及班风。笔者认为, 只有校风班风正学风才能正。因此, 要端正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学风, 必须首要从端正校风班风入手, 由校及班及个体, 真正做到从理念到行动的“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要做到这些, 根本的是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思政课, 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帮助思政课提高在师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 学校要始终在全新师生中贯彻和强化“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发动全员参与, 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的学德学风建设放在首位。第二, 学校要坚持把“德”放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位, 在评优评干、毕业推荐、入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学生的“德”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遏制学生中“重才轻德”的思想。第三, 学校要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 消除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对思政学科的歧视和偏见,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政课与其他必修课的同等重要性。第四, 学校要督促各院、系部进行学生学风建设, 以长效性的正学风、促学习的机制扭转高职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 教师细化———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学生厌学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情感状况, 但学生的课程情感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 要让学生不厌学首先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爱这门课程, 而这不是课程自身能达到的, 必须通过任课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养。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高职学生情感的细腻处入手, 把以生为本落实到实处,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能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第一, 职学生群体, 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构成参差不齐, 文科理科也不一样, 甚至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细分学生类型, 深入到任课的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为切入点。比如, 主动兼任一个班级的辅导员, 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以女学生居多, 女生的感性认识偏强, 情感更丰富一些, 所以在教学上多以案例入手、进行情景模拟更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 细化自身教案课件, 精细施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课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课件的细化和美化上加强备课。一是课件形式要新颖, 注意简洁。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课件风格, 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样, 避免“以一敌十”、一劳永逸的做法。二是课件内容要生动, 力求丰富。不能简单地进行材料的堆砌, 要十分注意在适合的位置采用最适合的材料阐释教材内容。三是课件讲解要活泼, 善于启发。要改变“灌讲”的粗放, 善于在“设问—归纳推理—质疑—总结”诸环节中进行精细的“互论”。

(三) 教学优化———践行为主, 增强互动。

学生厌学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手段欠缺, 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论教学上而是欠缺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思政课教学无论形式和内容怎么创新, 都最终归结在理论如何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因此, 思政课教学的优化, 应积极围绕理论有效联系实际展开。

第一, 优化教学路径,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 是指让高职学生在课外、在校外、在书本之外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内的学生活动中, 增强学生思政课相关内容的设置, 如辩论赛、读书会等, 最近的“中国梦”活动中就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学习情况。二是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 安排参观体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等多形式的学生践行项目, 使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思政课组织大一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 使他们亲身见到了“江姐”的狱中生活, 效果远比书本和教师介绍来得直接和深入心灵。“引进来”, 是指让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学生楷模、先进人物进思想课堂, 增强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会, 对学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 “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是笔者学校早年毕业生, 虽然她的事例思政课教师早已进课堂、进教材, 但要进学生头脑远不及邀请她到学校做的一场“杰出校友”报告会。

第二, 优化教学模式,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推动”。所谓教学的“双向推动”, 是指思政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从而推动教与学的良性相长, 实现双向受益。这种师生的“双向推动”形式是多样的, 有讨论式、活动式、问答式、情景式等,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创新。总之, 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比如, 笔者讲爱国主义时, 在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时, 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活动, 由于学生以川渝两地的居多, 所以课堂以川渝之外的学生介绍为主, 而笔者也给他们介绍了重庆。学生积极性很高, 也使得“爱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一内容更为具体和亲切。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推动”, 学生介绍、老师也介绍;学生介绍时老师想知要提问, 老师介绍时学生也好奇也要提问;学生和老师都会反思家乡可不可爱, 祖国可不可爱?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知之, 好之, 乐之”。

改变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是一个长期任务, 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摘要:高职院校某些学生对思政课有厌学情况, 本文从思政课教学现状入手, 基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以真正能实现思政课的基本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坚.内引外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2.

思政对策 篇10

一 微信的概念及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用户仅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即可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文字、图片和视频,也可通过“朋友圈””公众平台““摇一摇”“漂流瓶”“语音记事本”等社交插件实现各种服务。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的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1]可见,微信时代已经到来。

微信在短时间能得以迅速传播,与其强大的功能息息相关,其特性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使用方式的便捷性

微信的注册和使用较为便利,在手机上安装微信软件,仅需一个QQ号或手机号即可进行注册,通过对话框就能发送文字、语音短信和图片,立即实现与他人互动。简便的操作模式,即学即会的使用方式,扩大了软件使用群体的范围。

2 人际交流的时效性

微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即时通讯,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安装微信软件,与他人加为好友关系后即可随时发送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消息,这相较以往的信件、邮件等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自由,快捷便利的沟通方式让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3 推送消息的丰富性

微信上分享的消息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号和订阅号为主的内容推送。社会上主流媒体都在微信上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平台,用以增强其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门类繁多的推送消息,微信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针对性地选择订阅号。第二类是好友分享到朋友圈的消息,每个人关注的消息不同,在分享消息的同时也是增强彼此交流的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与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紧密结合,使得微信成为很多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2]

4 服务功能的全面性

微信的基本功能是即时交流,腾讯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开发:用于社交分享生活的朋友圈、用于结识新朋友的摇一摇和漂流瓶、用于商品买卖的微店、用于电子支付的微信支付、用于娱乐消遣的微信游戏等,微信所提供的服务全面,且其后台可供开发的潜力非常大,使得微信用户登陆一个手机软件即能满足诸多需求。

二 微信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

微信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推广,并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较早使用微信的群体,并且使用频率之高、使用人数之多,使之成为微信用户的主力人群。微信作为科技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了双面作用。微信对高校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它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在群体交往中感知自己的存在价值。《未来是湿的》的作者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该书中就提出“湿乎乎”的人更具有人情味,是粘性的存在,人们按照自身的意愿自由组成群体,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微信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这种观念相契合,微信主推熟人交际,通过手机通讯里的人和QQ好友为主推好友,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来进行中距离交际;通过“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来实现远距离交际,从而促使现实社交与虚拟社交达到融合贯通。相较于手机短信,微信仅需较小流量即可实现及时沟通,而且沟通方式集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于一体,较传统方式更具丰富性和便捷性,给用户带来便捷体验。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与其他同学随时交流,交换有用信息。因而,微信在学生群体中使用率非常高。

2 微信也成为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宽了高校教育工作渠道。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中,主要渠道是在校园内以课堂授课等方式开展教育,微信的广泛运用促使高校越来越重视微信平台,师生可以建立微信群,实现随时沟通,而且交流媒介的便利性也激发了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第二,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学校微信平台的创建和推广,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有效载体。微信平台推送的消息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上,这种运作方式有助于将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点滴,学生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壁垒和地域壁垒,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微信平台的创建,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高校教育的主动性。相较于带有一定权威性严肃性的课堂教学,微信平台以更加亲民和有趣的形式呈现,较容易为学生群体所接受,在微信平台组织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以昵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

三 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微信作为开放的一种互联网产品,由于资讯的开放性、用户交流的开放性、监督力度有限等诸多原因,使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微信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认知偏差

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微信上推广的信息来源甚广,2014年苍南城管打人事件越演越烈,微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由此可窥见一斑。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辨别真伪信息能力不够强,因此,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他们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诱导导致认知偏差,加大了高校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难度。而且,微信用户成分复杂,多元价值观和文化在微信交流平台融合碰撞,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和道德扭曲,将会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3]

2 微信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加大了校园舆情监控的难度

微信不仅是个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它还兼具着社交、新闻传播、游戏等多种功能。微信与微博类似,每个使用微信的个体都能成为一个信息传播基地。诸多不明真相的用户未对信息进行谨慎的思考和筛选,有心或无心的传播,使得微信中各种伪信息迅速传播,可能就会引起他人的恐慌和担忧,影响不可估量。高校本该对校园内的舆情做好监控工作,尽量将歪风邪气排除在校园之外,但微信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却使高校相关部门对舆情缺乏预见性,从而加大了监控的难度。

3 微信对大学生的身心及人身财产安全产生一定威胁

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一方面确实给学生与他人沟通方面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这种即时性导致学生随时随地都在受制于他人。因为仅需开放手机流量,他人即可随时发送消息与学生取得联系,学生在上课、在图书馆看书、在做实验过程中都有可能接收到他人传来的消息,这些消息会随时打断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微信提倡随时沟通随时关注他人的生活动态,促使人们一有闲暇时间就会拿出手机翻看朋友圈,长此以往,人们对微信的依赖会越来越严重。据《指尖上的网民》在2014年的最新统计,中国网民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机;23%的人生活必需品没有手机会心慌;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4]过分依赖微信会加剧人们的“手机依赖症”,不仅没能提高社交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反而使社交主体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地被淡化,形成了“我微信,我茫然”的社交焦虑与恐慌。[5]

四 微信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紧跟时代潮流,借助微信抢占思政教育高地

继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微信的广泛使用,已是时代潮流所趋。高校面对这一潮流趋势,不能闭关自守,视而不见,而应采取积极迎接的态度,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将微信等新兴工具为思政教育工作所用,借以传播教育思想,丰富教育渠道。

建立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是利用好微信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服务号后台可以编辑图、文、视频信息对已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用户还可以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形成不断扩散的晕轮效应,增强其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高校应努力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微信平台,让在校学生成为其“粉丝”,借助平台实现多种功能,比如推送学院重要新闻和各类重要通知、为学院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学院凝聚力、推送各种就业信息和招聘信息等实用信息.....通过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消息凝聚学生人心,再将思政教育工作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完善微信服务号的功能,切实贴近学生生活

在各种类型微信服务号爆炸式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微信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发挥思政教育阵地的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高校微信平台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1 实用性

微信平台上可供选择的服务号、订阅号类型种类繁多,高校微信若与社会媒体微信平台比拼新闻的新鲜度、及时性等,靠推送时政要闻、社会新闻等涉及面非常广的新闻恐怕难以脱颖而出,难以真正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高校微信平台应抓住“人人都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资讯”普遍心理,将微信内容切实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带来生活和学习的便利时,他们才会愿意关注,并持续关注。

2 及时性

信息及时迅速的传达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若是做不到信息的及时性,将会降低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微信平台也是相通此理,高校微信平台在日常推送消息中除了推送国内外重要新闻之外,主要的推送内容是校园内的新闻动态。推送的校园动态越是及时,越是能满足学生尝鲜的需求,也越能增强该微信平台的权威性。

3 互动性

媒体运营模式不断发展,在过去,观众作为传播媒介的接受方,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媒体传播的新闻。而现在,媒体运营中越来越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对媒体的意见,而且还能参与其中,实现私人定制服务,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欲望,而且也有助于媒体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高校微信平台主要受众是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极高的热情,也愿意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因此,要增加微信平台的互动渠道,积极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开展各类互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创新性

一个微信平台若想在众多订阅号服务号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既核心竞争力。在完善基本的服务功能之外,应侧重提高活动和服务的创新性,比如有些高校征集校园美照,制作明信片进行出售,即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加强了学生爱校之情。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内容的创新性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微信互动的积极性。

(三)健全微信平台管理模式,完善服务反馈机制

微信平台作为一个公开的信息推送平台,只要关注它,就能接收它所推送出来的消息,因而,对于微信内容的审核应格外严格和谨慎。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信团队的培训和辅导,既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也要在思想意识方面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慎重对待这份工作。为了健全管理模式,成立三级管理模式:成立微信管理小组,组内由经验丰富、技术精良的小记者们组成,负责日常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筛选、撰写和整理,完成初稿后由负责老师审核通过,再进行发布。总负责老师将对推送信息做统筹规划及监督。三级管理,逐级监督,确保微信的正常运营。

此外,高校微信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和影响,在完善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目的同时,一定要提升服务功能。因此,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微信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的理念。

(四)共建危机处理机制,將舆论风险降到最低

微信平台作为开放的消息推送平台,受众较广,推送的消息若被分享到朋友圈,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因此必须严把监督关,将舆论风险控制到最低。

首先,对大学生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微信。这主要是在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引领,并非技术上。世间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常与适度有关,若是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当今社会科技产品都能为人们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便利。但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未能把握适度原则,常常沉溺于各种科技产品无法自拔,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甚是可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加强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树立,用独立成熟的思想引导其做事,一来避免学生过分沉溺于微信等软件,二来也能减少网络上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对学生的毒害,从学生主观上减轻网络产品的危害。

其次,在全学院内通报微信的负责老师及学生的联系方式,建立人人监督、共同管理的制度。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微信平台的工作质量,在正式发布微信平台之前应有内部测试期,在小范围内广而告之,通报微信负责老师及负责学生的联系方式,请关注者对微信平台所推送的内容进行核查,若存有疑问或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及时删除不良信息,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运营高校微信公共账号,前期应向已运转成熟的微信公共平台的负责人去取经,学习其管理经验,尤其是其对于风险的预警机制,学习如何控制和降低风险,将各类风险尽量降低到最小。

最后,制定完善的处理舆论危机制度,将风险降到最低。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将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第一,相关负责老师应及时了解事件整体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向学院网络安全与舆情引导领导小组汇报,为制定处理办法奠定基础。第二,相关负责老师应及时组织有效力量应对突发事件,控制场面,采取相关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并维持现场秩序,为事后调查取证提供方便。第三,学院联动,学院网络安全与舆情引导领导小组应及时组织第一时间组织有效力量,应对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百科.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7E7V8tWciHhnTSIFU2mkCHZAWpg9oLXoqWGizoLwN4E5bvIZzFk3RGgB_Pf-jXwEad9pm4wSwEYj1

Y-Q_3M93rf1Z9GB72DFE5_qa4J16Ce.

[2]李阳.微信公众平台的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J].社会科学辑刊,2014(2).

[3]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

[4]《<指尖上的网民>——2014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http://www.iydnews.com/2323.html.

思政对策 篇11

1 现阶段成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在思想意识上对政治思想课程不重视

在成人高校中,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基础课程, 由于学制较短, 学习时间紧迫, 大多时间都安排专业课, 导致思政课课程不多, 平均一周设置一节思想政治课程, 而且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标准也不够严格, 大多数院校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考核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条条框框, 没有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些现象都是基于学校对政治思想教学理念上的不重视, 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视。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阶段, 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素质教育之外, 还要进行专业课的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专业课, 由于专业课程直接关系到今后就业的方向, 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专业课, 完全忽略了其他素质教育学科的学习, 学生几乎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学习思想政治课程。

1.2 成人高校选取的思政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成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 在最近十几年中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 没有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新时期的特点进行教学, 教材固定不变, 教学理论内容陈旧, 是我国高校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这种没有结合当前具体形势的思想教育脱离了实际, 导致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性不高。

1.3 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落后

一直以来, 我国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都是采用教师教授理论,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 导致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针对以上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2.1 合理安排思政教育课程, 提升思政教育课程有效性

由于成人高校学制短, 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因此, 在较短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思政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较短的时间里思政教育课程可以安排的少, 但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一定要精。具体地说, 思政课课程内容的选取要做到理论、实际兼备, 切忌空谈, 所选取内容要能够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际, 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除此之外, 所选课程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受到学生的重视, 唯有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被课程内容吸引过来,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学生也才能在思政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乐学, 思政教育学科的教学有效性才会得以提升。

2.2 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意义上, 思政教学一般都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这虽有利于思政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学生往往对此产生厌学情绪, 思政学科的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不是很理想。对于思政教育学科教学方法改革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由于成人高校的学习主体和一般高校有所不同, 因此, 教师在教授成人高校学生时需要对以往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变革, 并摸索出一条适合成人高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具体地说:首先,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对成人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尊重, 给予学生更多发言和思考的机会, 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其次,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要能够从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出发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再次,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案例,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2.3 把好教材质量关, 选取合适的思政教育教材

思政课教学实际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 因此, 对于思政教材的选取不能一成不变, 而是要根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际灵活选用合适的思政课教材。除此之外,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意义。因此, 教师所选思政教材要体现最新的时代精神, 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除此之外, 教师的素质对于思政课程的开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 要想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还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从事成人高校思政教育学科的教师而言,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素养、极高的道德水平, 还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 能够以积极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 结语

总之, 我们要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考核标准上进行创新, 同时要坚持长期发展的目标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 才能做好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思政对策】推荐阅读:

思政功能06-18

大思政06-21

思政课06-24

思政理念06-25

思政06-28

网络思政07-09

大学思政08-16

思政素质08-17

思政平台09-09

高校思政教学05-10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治疗下一篇:实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