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平台

2024-09-09

思政平台(共10篇)

思政平台 篇1

以网络为媒介教与学已成为目前网络时代教师与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抓住网络时代给予的良好机遇?我们认为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推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MOOC’S大潮、利用网络的积极应对。

一、思政课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实践操作中必然涉及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网络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课堂教学又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发挥二者最大的合力?在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层论坛”中,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提出“如何给网络教学方式、教学平台一个科学的定位”[1]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散见在一些教学改革思考的文章中,如网络教学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作为教学的全部[2];“网络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知识性学习问题,而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性问题”[3]。从上述观点来看,大体上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对于上述观点,我们是基本赞同的,但也认为在探讨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上,应该从以下情境来进行。

从教师授课的情境来讲,课堂授课是自从有教育以来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授课形式,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伴随网络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网络教学逐渐兴起。在我们研究的以网络教学为推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语境范围以及教学实践中,从教师授课的情境来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是教师讲授课程、完成教育目的的两个手段,课堂教学是主体,网络教学是辅助。虽然这里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是说网络教学不重要,而是要研究网络教学如何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最终促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情境来讲,网络教学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是主要的学习途径。相较于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学习,学生的网络学习则更加主动和具有个性化特征,学生依据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要求,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者增加横向的知识联系或者拓展知识的纵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知识内容的理解主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反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跨时空的互动,突破课堂互动的时空局限性。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不是单纯讲谁是主要的、谁是辅助的,而是在不同的场景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动,这样也就更容易理解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眼点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改革的目标与改革的主旨上都仍然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总体规定,既不是放弃课堂教学单纯实行网络教学,也不是课堂教学简单地叠加网络教学,而是以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促成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推动教材体系向优质教学体系的转化

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教师的教离不开教材体系,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学体系。教师只有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而学生借助教学体系才会逐步转化为自己的信仰体系。由此可见,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上,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何为教学体系?按照陈秉公教授的观点,“教学体系指由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教学组织)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朝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组合,它是统一运作的有机系统。教学要素指构成教学活动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实体成分。如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和内容、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教学与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制度与管理”[4]。依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是可以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体系优化的,比如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方面,以及在教学制度与管理上等。

1. 设置教学单元,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呈现了这样一些状况,比如有的没做任何转化,直接将教材搬进课堂;有的则是随意转化,依据教师的兴趣以及能力或者学生的兴趣随意转化教学内容,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体系的转化是首要前提。但是依据标准,并不是说照搬教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优质的教学体系应该是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或节略或重点地转化课程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足,但是教学内容较多的困境,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得到疏解。

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元。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单元要与课堂教学单元相呼应,呈现完整的课程内容。围绕教学单元,组织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呈现相对有限,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围绕教学内容的观点争锋、来龙去脉、视频呈现等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阅读与观看。

2. 了解学生的预存立场,及时完成教学评价与反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的内容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形成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怎样的?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又有怎样的评价与判断,这时就需要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充当了“教”与“学”两个环节中信息员的角色。教师可以在每个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做相应的调查———如BB教学平台就有调查的功能———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预存立场。根据传播学的观点,人们会基于自己对某事物的预存立场来决定是否接受传播的内容以及接受多少。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发起调查,也可以在论坛中发起一个话题,了解学生的预存立场,如此,可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师除了了解“教”前学生的想法,还要知晓学生“学”后的情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组建每个教学单元的网络测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题。以BB教学平台为例,教师在组建试题时,可以设置将“正确答案”、“知识要点”等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网络测试,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知晓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获得了该学习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规定与反馈。

(二)推动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诉求。“认知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但又不是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信仰体系。”[5]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要遵循“事—理—信”的逐步升华路线。此处的“事”,指事实、实际,特指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指道理,可进一步引申为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涵盖了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信”指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等。信仰的建立是有多条途径的,比如宗教的信仰依靠民族习惯、宗教情感的培育建立起来,对一种理论的信仰有时是来自权威有时是对理论的科学性的高度认知。在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年轻学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认为恰恰是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才能改变旧中国的面貌,继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的理论之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

时至今天,中国社会实践已经发生翻天剧变,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来袭,尤其是包裹着“普世价值”论外衣的一些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的判断,也在逐步消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任比20世纪还要重大和艰巨。

1. 随时发布网络关注的焦点信息,提供给学生价值判断的真实事实。

当前,学生的网络化生活与学习使得学生信息与知识的习得很多来自于网络,但是网络上的信息与知识也是良莠并存,尤其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的一些史实在网络上被歪曲等情况存在,比如关于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被虚化、歪曲、质疑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将真实的历史向学生发布,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便捷性,这些事实的发布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引导学生对历史与社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当事实清晰了,道理也容易讲的通,这可以说是学生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第一步。

2. 释疑解惑,注重课堂情感影响:

推动学生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的第二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它的途径既不同于宗教信仰的建立,也不是狂热的盲从,而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基础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关照学生的疑问与困惑,借助传统课堂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当然这两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这里做这样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师生互动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因为课堂时间以及学生个体的因素,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关照,但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比如BB教学平台,可以设置相关主题的论坛,由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回复做解答,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实现了交流的“前喻”性与“互喻”性,教师理论威权的色彩逐渐淡化,民主讨论的氛围凸显,如此,对问题分析的理性化才会逐步成型。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道理总是与目的和价值相联系的”[4],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目的与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因而,“要给‘知识’赋予生命,插上‘意义’的翅膀”[7]。以情感人,要虚功实做。以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室作为情感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校做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作为医学院校,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尤为重要。我校创建了生命意义展室,展示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的包括著名内分泌学家朱宪彝和日语专家、学校外语教研室副教授钱亚勇等100多位遗体捐献者留下的遗嘱和事迹。学生在生命意义展室中,体会到生命并非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而是有更多的社会价值。

以情感人既包括了授课中或和学生交流时,情感充沛,还包括了在课堂教学中,案例的列举、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理论的学习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色彩,而不是就事论事,以及设置相应的情感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某一观念、理论的价值。比如,在讲授“概论”课第十二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我们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让学生在纪念馆的情境中体会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的高尚情怀。如何应对现时期腐败高发造成的对共产党的消极影响,即要有理性的分析,还要在情境中让学生重塑对共产党的信心,我们借助影片《杨善洲》,让学生看到“不为己,只为民”的共产党精神仍是高扬的主旋律,学生的心灵也受到震动。

三、发挥“双主体”的积极性,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良好的大学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双主体”,师生要处于良好的互动关系中。笔者在主持思政课教改课题过程中,走访和调查了天津市高校,发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学校实属少数,绝大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取传统课堂大班甚至超大班授课,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知道慕课概念,不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改革。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领域的一些突出变化与变革,对于新的教育理念要敢于尝试并善于创新思政教育改革的举措。已经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改革的教师,要注意学习资料的随时更新,以及与学生的及时互动,让教学平台真正动起来、用起来。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方式,学习的工作则由学生来完成。关于“学习的工作由学生来完成”这样的表述似乎是有问题的,实则不然。当自我审视思政课讲授中,我们过于习惯将现成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把原材料送给他们,让他们进行加工,让他们在思考中习得。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去。在此方面,在校级层面,我们开办大学生思想政治公开课大赛,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给大学生展现学习思政课的平台,在班级层面开办“学生论坛”,围绕主题,由学生讲述他们的观点,通过网络平台,将他们创造的作品放在平台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便捷性、平等性等优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构建与引导,通过师生两方面主体性的发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跃,王刚,王永贵.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2]廖萍.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2011,(7).

[3]王刚.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两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4][6]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5]陈爱华.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5).

[7]冯石岗,贾建梅,薄建国.把握人文学科特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思政平台 篇2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协同创新平台

大思政教育就是指高校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各种资源,通过思政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思政队伍、教育内容、思政教学与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校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作用力。

一、建设“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针对性、时效性较差,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刻板,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其根本原因,一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定位不准;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且与中小学政治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与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脱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脱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脱节;三是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四是地方与行业优秀文化和特色教育资源开发运用不足;五是思政课学习成绩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表现考核相脱节。为此,有必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二、“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内容

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人才队伍的整合、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平台的组建等五大方面的建设,搭建起 “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使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平台、各部门协同工作的平台、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科发展的平台、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发展的平台、学生成长的平台。

(一)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主要围绕领导机制建设、业务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一是领导机制建设。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这两个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二是业务机构建设。可以考虑整合相关资源,成立五个大思政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教研部,五个教研部具体实施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包括草拟教学计划、推荐教材、排课调课、考核计算工作量等。三是制度建设。包括常态活动制度、活动档案制度、科研激励制度、学科建设问责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一是队伍结构优化。思政课教师应该走出课堂,与学院的团委、社团指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处、各系学生科和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取得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学院和各系的学生活动,从中取得经验,提高实践指导能力。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请他们做指导,一起教学,使全校上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大思政局面。二是队伍水平提升。通过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引进博士教授、博导、教学名师等途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通过组建学科和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和提升了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通过建设教学创新团队,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升。

(三)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一是确立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展协同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与政治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方向,鼓励各研究方向与校内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开展协同研究。二是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工作。 通过走访、邀请讲学等措施,与知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建立起科研联系;组织各研究方向与国内或国际相关强势研究方向建立起科研联系,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三是举办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的交流。

(四)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主题。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把思政基础课与拓展课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思政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及时改变和拓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调配并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资源。除了课堂这一顯性教育资源外,还有许多隐性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挖掘。 比如校园文化、网络、校园广播电视、校报刊、黑板报、公告栏作品展等。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三是改革评定方式。大思政教育的考核,要适应真实反映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变化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

(五)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介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主要负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的具体建设与维护工作,为全校乃至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习互动的数字化平台。二是校内网络互通平台的建设。例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都有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网上的课程资源,各二级学院也有相关的网站等。校园网应从内容上进行必要的优化整合,在技术上让学生更方便访问等。三是与校外资源的网络互通平台建设。例如国家级、各省级、各地市级、各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相关学术网站等的网络互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全社会“大思政”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共南昌航空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gxszk.com/user/article.aspx?cid=e9c29cf3-31e4-426f-ba3e-b6608f68a420.

[2]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思政平台 篇3

自从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 人们便通过文字、表情等即时讯息, 与人分享图片、视频和音频文件, 微信支持多人实时聊天, 实时视频,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观察别人, 并被别人观察。微信可以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添加好友和将内容分享给好友, 满足了人们对随机和跨空间同类的好奇、满足了倾诉和猎奇的心理, 解决了人们生存感的压力、存在感的渴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这种交流平台交友, 并使用这种交流工具解压。与传统媒介相比, 很明显, 微信具有快捷传播、渠道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 这些迎合了当代大学渴望了解周围世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 必然可以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微信平台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不仅比教科书和传统媒介要精练、简短, 而且因为拉近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 更容易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被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 微信的实时功能, 使得发布者和接收者能够无缝快捷对接, 学生间的“评论”、“转发”、“收藏”, 都能使双方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大大提升。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突显了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为了了解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本人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回收了500份有效问卷, 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学生在使用微信, 60% 左右的学生表示得到了他人的人文关怀, 46. 9% 的学生表示得到过老师的心理方面的疏导, 及时解决了心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教师也觉得通过微信平台有效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使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口。

( 一) 高校微信平台的人文关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关怀和帮组的, 通常情况下, 需要帮助的人不太喜欢将自己的这种需求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 或者不太好意思当面向人诉求,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不愿向别人倾吐自己的需要, 微信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微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进行无障碍沟通,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畅所欲言, 把真实的内心展现出来, 其针对性和渗透性的优点可见一斑。

( 二) 高校微信平台心理疏导见成效

借助于微信平台的一些公众号,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子版心灵鸡汤, 这些给人精神上极为丰富的营养。高校学生因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 在学习、交友、恋爱等各方面都有因充满幻想而带来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 就会导致心理方面的疾病。利用微信平台, 即时将这些学生所需要心理慰藉通过美文和老师的真诚关爱传达出去, 使信息更加丰富, 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不再被动, 使这种心理疏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与效果。

三、拓展利用微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目前, 使用微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已经初见成效, 如何更好的进行下去有待于开拓更多的有效途径。

我校目前已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 有的学生还对某些问题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学校及时予以回应和解决。在大好形势下, 学生和老师都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途径来加强该教育模式。有人提出构建微信班级,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班级概念和集体概念。多年的思政教育经验告诉我, 学生们如果没有集体概念, 就会失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 如果构建了微信班级, 那么让学生们会感到归属感, 而且微信班级可以和现实中的班级进行虚实结合, 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附: 关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1、您从何时开始使用微信 ()

A. 2012年B. 2013年C. 2014年D. 最近

2、您平均每天使用微信在线的时长为 ()

A、6小时以上B、4-6小时C、2-4小时D、0-2小时

E、从不使用

3、请问您一般什么时间上微信?

A. 上课时B. 课间C. 午休D. 睡觉前

4、您会向微信上的陌生人倾诉自己的心情吗? ()

A.会B.不会C.偶尔会D.看心情

5、您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 ( 多选)

A、朋友都在用B、节省短信、电话等的资费C、好奇

D、能结交附近好友E、打发时间F、其他

6、您最常使用微信的哪一个功能 ()

A. 文字、语音聊天B. 视频、图片传送

C. 摇一摇、漂流瓶D. 微博、邮件

7、微信是否使你的人际关系更紧密 ()

A. 很大程度B. 部分程度C. 很少程度D. 几乎没有

8、你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和已有朋友之间的互动多还是和陌生人的互动多 ()

A. 已有朋友B. 陌生人C. 差不多

9、你觉得使用微信是否可以在情绪低落时得到别人的关怀 ()

A.可以B.有时候可以C.不可以

10、您会与您的思政课老师在微信里聊天吗? ()

A.会B.不会C.可能会D.看情况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微信平台下进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又解决了大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要, 是一种非常实用和可行的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微信,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杨国平.“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师范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2]王洪涛, 徐艳红, 朱志新.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 (18) .

[3]吴轶瑛.新媒介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运用——以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职业教育, 2015.09.

思政平台 篇4

【关键词】微平台 高校 思政课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5-01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使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思想政治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模式的变革。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要想实现对高校中进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其中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微博。微博是与互联网技术一同发展的技术交流软件,也是大众所喜爱的一种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在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课程应用微博,教师可以将微博的特点和思政课程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如微博上有关政治问题的讨论,教师就可以依据微博上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教师依据这种方式进行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程度,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与学生一同进行讨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确保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微信。微信是一种为智能通讯设备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支持快速发送文字及语音短信、视频和图片,当前随着通讯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微信逐渐融入了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充分利用好微信及公众平台,可及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做到随时沟通,随时辅导,有效的加强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此外,微课在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中的应用,随着时间的变化,应用较为广泛,有效性强,是一种具有信息化特点的教学手段。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将“微课”应用到各个课程当中,并且获取了有效的教学成果。“微课”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并通过视频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及课后问题的练习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育当中,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从而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和有效的进行[1]。

二、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交流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的知识点,学生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复习。但是,再复习的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依据新时代的信息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交流。例如,学生在课后遇到了不会答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将问题拍成图片,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通讯软件,给教师发过去,教师就可以通过相关的语音功能或是视频功能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并且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不断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群组,让学生在这里进行有效的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问题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实现了教师进行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的需求[2]。

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进行考察

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利用具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高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考核。例如,在一个章节的课程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围绕“微课”为中心,运用互联网技术制作一个相关的微视频。在这个视频中,要提及这章节的中心思想和重难点问题,主要是以电影的形式进行展现。教师将制作好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微博”上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观看后,结合视频对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微信”加强交流和辅导,实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从而更好的依据学生学习的程度制定计划,从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此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微平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相关的理论指点并不完善,现阶段的理论发展该处于自我探索时期,“微课”的教学资源也不集中,“微博”、“微信”更依赖于网络和通讯,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实施“微平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资源平台,强化硬件保障,实现高校思政教学课堂的有效发展,同时,还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微平台”教学模式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依据实践的经验,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敏. “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2]黄爱华.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4,09.

思政平台 篇5

随着我国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1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 卫星通信、智能手机、互联网等在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 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哥们, 今年春晚你微信了吗?你抢到微信红包了吗?”“哥们, 你抢微信红包, 手摇断了吗?”……作为新兴的媒体——微信, 已风靡神州大地, 成为大家早晨睁开双眼后和晚上闭上双眼前干的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毫无疑问, 微信可作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佳切入点。如何把微信公众平台科学植入网络思政平台中, 发挥微信特长和优势, 把微信受众的最大群体——青年学生凝聚起来, 唱响社会主义建设主旋律, 传播大学校园正能量, 已成为高校和学生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微信及微信功能

微信是2011年1月腾讯公司研制开发出的免费即时通讯信息服务, 是一种最新的智能终端信息服务, 能够发送文字信息、语音短信、音视频、照片等。其基本功能主要有聊天、添加好友、实时对讲机等, 另外, 微信还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其他功能, 微信可将内容分享给好友。截止到2015年年初, 微信注册用户突破6亿大关, 其中海外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一亿, 日活跃用户也突破4亿关口, 关注微信和发送微信已成为民众生活每日必做之事。

2 网络思政平台

当今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 特别是在各个高校内, 无论是教师授课、办公, 还是学生学习, 多半通过手机或电脑网上进行。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不失时机地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和乐于使用的互联网媒介, 构建网络思政平台应运而生。网络思政平台是当今大学生进行便捷思想交流、沟通、传播的最优途径, 消除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 能够真实地表达个人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此平台, 掌握好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引导, 传播正能量, 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进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 创新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思路, 全方位构筑网络思政平台

微信拥有上述功能和优势, 已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 譬如我国知名的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都开通了微信平台。在微信传播中, 微信好友均是自己周围的亲属、亲朋好友及同事, 都是可信的人, 因此微信发出的信息均是可靠和有说服力, 更易在朋友圈内传播和分享。所以说, 微信是新兴媒体中最佳思想宣传工具之一。只有创新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思路, 全方位构筑网络思政平台, 方能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3.1 挖掘微信特长, 扩大宣传

大家都知道, 微信软件的使用是免费的, 应用时仅仅需少量的流量, 这就是积极推广微信服务的最佳经济条件, 费用低;截止目前, 6亿多的用户, 占到我国总人口的一半, 而在高校内, 几乎90%的同学已开通微信, 可以说即使没有学校的干预, 通过学生自发组织, 也足足可以把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嗨起来。因此,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挖掘微信特长, 利用其信息互动性和可靠性, 主动传播党的新理论、新观点, 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其次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 让高校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摇一摇、扫一扫”, 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 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知识和当前活动, 引领和吸纳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再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台技术管理水平,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新闻链接等相关内容制成图片、视频和文字发送到微信平台上, 让圈内的所有同学学习、讨论和分享和参与, 进一步激发大家学习激情, 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3.2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圈内权威言论者, 凝聚微信舆论导向

明星效应大家都非常熟悉。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明星, 这些明星不仅有娱乐圈内、体育圈内, 还有政界圈内, 譬如前几年我国有一大部分大学生成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粉丝, 随着我国习总书记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以及创新的哲学理论的不断推出, 习大大的学生粉丝数量直线飙升。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圈内的也应打造“明星”,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圈内权威言论者, 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微信舆论导向, 借助明星效应, 使其圈内各圈员听其言、观其行, 而后亲自参加和实践。为此, 首先不妨邀请已成名的政界明星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圈内, 如我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毅, 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以及自己学校校长, 通过“明星”的言论和现身传授以及讨论互动, 更能激发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其次不妨把那些知名的新闻评论员如白岩松、叶檀等邀请到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圈内, 他们的评论和政治洞察力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微信搭台,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借助微信庞大和坚实的用户群, 微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将会致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质的飞跃。大家都知道, 学生群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中,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生群体, 足可以肩负起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历史重任, 利用公众微信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创意活动等第一时间传递到班级、院系、学校、家庭, 再通过家庭传递到社区, 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 结论

互联网已成为现如今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神器。为此, 自上世纪末至今, 国家多次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领互联网制高点。作为新媒体的新宠微信, 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 它将改变和引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 同时, 也对大学校园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研究和利用好微信新媒体,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 2012 (7) .

思政平台 篇6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内涵及其意义

当前有学者认为“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即在现有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创建教学平台, 指导学生自主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相关理论, 增强、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在此概念基础上, 笔者认为这一平台主要是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载体, 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

当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体系尚待健全, 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手段泛化, 思想认识上出现形式主义;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机会有限, 实践教学覆盖不全面等。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是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 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研究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在理论上率先整合出一整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构建体系,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框架、内容、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有利于打破对单一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范式, 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研究上的新领域, 丰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二) 现实意义

一方面,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网络时代,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以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打开新视角, 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 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局面。网络平台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造全新的阵地, 从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新途径,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实践教学的限制, 缓解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难题, 有效整合高校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方便大学生在网络上参与实践教学, 以新鲜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可以充分显现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可行性

首先,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基础已经具备。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5.64亿, 跃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网络和电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使其可以及时了解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各种最新事件。大学生在一个信息量比以往更加丰富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 这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成为可能。[2]

其次,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技术已成熟。当前各高校所掌握的信息网络技术完全有能力建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我国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的覆盖率已达到100%。几乎所有高校在硬件建设之后, 都着手进行了软件建设, 建设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者网络中心, 并配备有专业技术人员。同时, 电脑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也非常迅速, 尤其是伴随着手机3G技术的推广, 手机上网正成为高校学生的新宠, 而教师使用和驾驭计算机网络的能力也日益成熟。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构建在技术上不存在严重客观障碍。

再次,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优势已显现。网络平台具备互动性、趣味性、鲜活性、易于操作性等特征,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在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中选择自己更加感兴趣、更加容易接受、更贴近自身现实的问题, 且容易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与互动, 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性和自主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笔者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应具有如下基本结构。

而根据这一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在建构上应主要体现以下特点和功能。

(一) 兼容并包, 突出学生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应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要原则, 以多样性、开放性、动态性为基本原则, 在教学资料和实践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 又要坚持开放的心态, 以多样性思维, 打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符合受教育者多元价值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动态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二) 资源整合, 提高利用效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应整合实践教学的各类信息资源, 使之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 受教育者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自由、自主地参与到网络实践教学中。如在教学资源以及学生作品等模块中, 对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视频资料以及优秀学生作品等资源进行整合, [3]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和查阅, 使实践教学更具系统性, 可有效避免教学重复与资源浪费。

(三) 技术创新, 打造交互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参与可以有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这就需要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 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仿真技术的运用, 打造新型的网络人际交互平台。如在实践教学平台中建立网络虚拟展馆, 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会馆、展馆以数字化、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受教育者只需登录网络, 就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网络实践教学。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结合, 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提升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用户体验, 从而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 以人为本, 实现角色转换

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在网络平台中, 学生是主导者, 而教师则转变为服务者, 扮演观察员、信息发布员、技术员和咨询员的角色。如互动模块由受教育者发起讨论, 师生、同学之间进行自由平等式的交流, 学生可以在留言板对教师提出建议;再如将优秀的学生实践作品予以展示, 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是一种较好的激励;另外, 学生还可以参与到网络平台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环节中来, 对这一网络平台的效果自主地做出反馈。

(五) 调整方案, 纳入教学课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运行中, 要规定学生自主参与网络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 将网络实践教学作为硬性指标, 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而是要保证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 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打开新的视角, 提供了实践教学的新方法, 既有效地整合了高校丰富而零散的实践教学资源, 又打破了时空对传统实践教学的限制, 搭建起了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因此, 从整体而言, 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直接和主要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操申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改革——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

思政平台 篇7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教学领域, 世界各国纷纷的采用了新型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系统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愈加成熟, 这也给该背景下的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网络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已成为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 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 网络化平台建设还只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虽然在部分学校、部分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设想并为之付出了一定的实际行动, 但其体系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也呈现出严重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特点, 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更好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不断的去开阔视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 利用这一新的载体, 加强对时政教育的宣传力度, 提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度。利用网络平台来建立一个大学生讨论思想政治的论坛, 组织开展网络活动, 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互相交流对于思想政治的认识, 不断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针对性及延展性。

通过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发展, 掀起教育的改革, 不一定是在课堂上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新潮流, 网络平台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交流机会, 大学生在这一平台可以自由讨论, 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掌握, 发现有错误方向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 对于某些普遍思想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积极解决思想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作用与优势分析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是为了培养更加全面的当代人才。现阶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 切实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在现代教学工作中, 有效地借助网络化平台, 更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

(2)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务必要严格的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现状来进行, 由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 大学生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虚拟性的网络交际活动;

(4) 高校网络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同时这也是现阶段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通过有效地利用现阶段成熟的信息化技术,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的不断拓展, 从而利用更为有效的、新颖的网络化平台, 来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的开展, 进而满足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也是现阶段需要我们重点去研究的一问题。

(1) 有效借助网络平台, 能够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用更加明显, 促使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展, 对学生的主观思想能够确保得到更加真实的表达, 实现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好的进行思想交流, 从而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准确的实时把握,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并做到及时处理, 从而有效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3) 通过网络平台, 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的接收到思想教育的有关信息, 充分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4) 网络平台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能够有效地借助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等技术手段, 赋予了网络平台更多的使用功能, 进而这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可行性评价

现如今,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新局面形成, 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针对大学生网络平台的构建和使用, 在空间和时间上提供了便利, 这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教育工作实践的考察,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是具有可行性的。其一, 在现代的大学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须, 学生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电脑, 在应用校园网络时方便学习;其二, 学生有的从小家中就有电脑, 已经对电脑非常熟练, 有的在小学开始学校就已经设立的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对于电脑的应用基本熟练, 可以自由上网;其三, 应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教师上课, 而是让学生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性和交互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是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积极响应, 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实现教育效果的有效增强而采取的一种互联网教学技术。该教育平台在当代大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给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及充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等多个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但在现阶段的应用过程中, 还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也是需要后期我们不断去努力改善的。相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化教学将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学活动中, 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及运维空间的有效拓展,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更好发挥出, 同时也促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本文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 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优势和功能、目的和意义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希望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 2014, 12:209+211.

[2]刘慧.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013.

[3]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3.

思政平台 篇8

一、“问题意识”对创新思政实践教学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如何在思政教学中发掘出学习主体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动力,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思政理论“学以致用”的价值功能,创新实践教学,都需要我们将“问题意识”引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当中。

第一,利用“问题意识”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思政理论教学从其学科属性来说具有前瞻性及外在性,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建构科学价值观念进而为其人格成长、信念形成提供关照。但当前思政实践教学囿于教学形式、教材更新的局限,执着于外在功能,过分关注思政教育本体的价值,即“学生能学到什么”,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实际变化,即“学生要学什么”,因此出现了“供”与“求”的脱节。“问题意识”则是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出发,对思政理论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步骤、方法提出创新要求。在联系现实生活当中,提出质疑,在索解过程中联通被阻隔的理论路径,不仅寻求对具体问题的解析,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培养实践能力,进而为现实生活提供指导,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囿于教学时空、教材更新、教学形式的局限,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仍显僵化。网络教学平台的介入,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系,对刺激学习主体主动思索产生问题意识,探索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都提供了便利,进而全面革新思政实践教学从教材体系到学习需求,从理论吸收到实践运用,从模仿方法到运用原理的转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思政实践教学的革新不仅需要方式上的突破也需要方法上的调整,既要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热情也要教师指导模式的转变,既要深刻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吸收也要实现实践操作的灵活运用。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激发“问题意识”是革新思政实践教学的内在需要和有益尝试。

二、当前思政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的缺失与网络教学平台的补偿

囿于教材更新的滞后,教学形式的僵化,以及缺乏正确引导、质疑精神和方法示范,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善提问,造成当前思政实践教学中“问题意识”缺失,实践活动泛空。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时空、教材体系和教学形式的不足,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氛围,为设计方案提供示范,为解决问题提供资源,为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既是由网络和思政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网络的交互、隐匿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网络的开放、即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网络的直观、逼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网络的虚拟、便捷和超值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空间。

其次,网络教学平台为思政教学“问题意识”的激发和解决提供了可能与空间。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开放性,能为学习主体提供更多的新鲜讯息,从而增加“问题意识”激发的机率;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兼容性,各类思想流派纷呈,各种思维方法、示范案例的展示与启迪,也为“问题”解决提供了途径与参考;网络课程平台还具有交互性,亦可为问题解决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和交流的空间。

再次,网络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吸引力,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新鲜经验。思政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抽象的理论学习,对现实生活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意义,网络教学从形式上更贴近90后学生认知世界的既定模式,从内容上更迅捷地反映当前形势的日新月异,因而不但弥补了教材更新的不足,也增加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凸显出思政理论的现实性,也将在实践当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其正确性。

网络教学是现代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及主流,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及优势,不但可以弥补传统思政实践教学的不足,还将在激发问题意识的前提之下,形成特色及优势,是革新思政实践教学的必经之路。

三、以网络平台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思政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结合“问题意识”的发生逻辑,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成果展示”的步骤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设计思政课程实践环节,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转化为对思政学科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并在具体的问题释疑过程中培养实践动手动脑能力。

(一)引导提问

借助网络平台等多途径与形式,开展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需要析疑的问题所在,结合学情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和实践项目。

首先,在教学平台的版块规划有意识地形成渐进式引导模式。当前的网络课程平台从模式上看基本机构包括:课程介绍、内容展示、测试评估与视野拓展几个部分,虽可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但略显笼统缺乏针对性,也无法有效引导问题意识的发生。利用网络平台当中的资讯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规划和安排,是触发提问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网络课程平台的模块设置上,按照其在问题意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排列,第一阵营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课件”“习题解答”等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介绍课程信息,强调和补充课堂教学的重点与不足。第二阵营包括:“热点问题”“参考图书”“电子书库”“纪录片厂”等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当前时事热点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学习主体充分认识思政理论的现实价值,并在内容规划上进行分类梳理,并建立必要的联系,以便学习主体能够迅速地找到对应的理论支撑或方法参考,为实践与理论有效链接提供可能。

其次,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与相关思政理论进行联系。在“热点问题”模块当中,要紧密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并对之进行分类梳理,既把同类型问题进行整合处理,建立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概括分析;也把现实和理论进行有效联系,为问题解决提供支撑,从而检验理论的指导性和正确性。这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时事热点尤其是学习主体可能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及时更新教学材料,弥补教材更新的不足,进而刺激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

再次,示范引导问题意识的发生。通过热点问题的导入,还需在现实和理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在借助新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习主体讨论和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揭示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并形成集中的问题探索意识;也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为同类型问题的解答提供参考,刺激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释疑。

(二)示范解决

在形成明确的问题之后,教师提供多途径的示范与理论指导,组织学习小组形成团队研究机制,协助学习主体解决“问题”。

首先,结合多种实证示范,为学习主体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平台中进行经典案例的示范,一方面是要使学习主体构建问题解决途径的规划,形成一种规范化模式,知道在产生“问题意识”之后,如何去解决疑惑;另一方面则是要使学习主体进一步地明确,这种探索和思考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尤其是在一些关注焦点问题上,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到视角,如何突破以往的研究开创新的意义,这些都必须在实证示范和研究综述当中获得启发。所以,这两个模块是为解决问题阵营当中最重要的环节。

其次,结合具体的思政理论,提供多类型材料支持。按照具体问题的差异,把电子书库、研究综述、人物评价等模块,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为学习主体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材料制成,并触类旁通,最终探索出系列问题的解决途径。任何疑惑的解答,既需要对问题的历史由来进行必要的梳理,也需要结合当前实际的具体变化做出新的演绎,因此,经典书籍的总结和概括是我们解疑答惑的直接养分,而研究综述则为我们寻求新的突破指明了方向。

另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疑答惑。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肯定会超出既定的范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因此,“答疑讨论”“教学邮箱”是对这一部分的补充和完善。在答疑讨论当中,既可由学习主体根据研究当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教师进行咨询,也可由教师结合问题研讨展开启发式的提问与讨论,双向交流不但补偿了课堂教学时空的不足,也是捕捉随机教学、完善教学资源、了解学情的重要渠道。

(三)展示交流

最终学习成果——问题的解决——的公开呈现与共同反思,不但是我们分析具体教学实践成败的重要依据,也是启迪后来者的可贵经验。因此,在网络教学平台模块设置的第三阵营当中应当包括“成果展示”“交流答疑”“心得体验”等版块内容。

首先,专设一区为“成果展示”,把遴选出的典型成果、优秀作业进行分类展示。这种分类既可以按照问题本身的属性来分,也可以按照解决问题思路的不同来区分。不仅突出了成果的特点,也为后来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任何一次探索都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真相,势必存在一些问题或触发旁系问题。“交流答疑”区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为同学之间的讨论提供平台,也为思想的争辩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针对一些未能穷尽的问题所遗留的空间和可能,甚至可以引发更深层次或其他体系问题的探究。在这一部分,教师作为指导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做更宏观、更深刻的思考,并将问题意识进行横向发散。

最后,学习主体在完成研究之后,结合自己的探索历程,对研究历程进行总结。包括:说明研究的整体思路、采用的方法体系、结合的具体原则理论、得出的结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不足之处。这种总结和概括,一是帮助学习主体对问题探索和研究的规律性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自我经验;二是将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些现实经验与方法进行分享。这种示范性和概括性,在经历实践检验之后比教师和教材的单一性的教条化灌输要生动得多,更易为学生主体所接受。

四、“问题意识”与教学平台对思政教学的分析与评价

“问题意识”有效地利用了学习主体在现实认知当中的探索解疑需求,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具象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与课程教学的目标相联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联系,提高了思政学习的时效性。

通过与网络教学同台的结合有效的示范、引导,形成解疑的途径、方法和规范。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突破了教材体系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效率。

思政平台 篇9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指在高校内传播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并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其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好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现这一目的,不仅仅要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做到让学生有能力把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而在教学中想到做到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要加强实践教学。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多样的现代信息技术,选择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把微信公众平台引入并加以应用有利于构建出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配合理论知识教学,落实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过程,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等)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较之前的QQ及QQ群聊来说,在支持单人、多人参与的同时,把QQ空间的一些功能也移植到了微信上来,使用户可以在智能终端上实现语音、图片、文字甚至视频的传送,并能通过朋友圈、公众平台或第三方应用程序实现与好友间的精彩内容的互动分享。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已实现了丰富的功能,如群发信息、用户管理等,这些功能应用到高校教学中后可以实现课程查询、成绩查询、信息发布等。其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老师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发布信息并实现同步在线互动。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由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目标用户明确(以本校师生为主),所以相对其他社会性质的公众平台而言,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方面要大大高出。

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实现了动静态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的传播,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模式。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高校教育教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状的产生源于学校定位、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定岗等多方面。在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各地高校纷纷以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模式进行改变。但由于学校定位、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尚未完成同步发展,因此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了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也就使得教师必然会在科研上的投入更多而使得教学任务得不到提升,这方面在没有经历过系统教学训练的年轻老师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这便使得在开展教师教学工作时,教师在参与度与重视度上常处于被动状态,从自身发展方面也在迫切需求通过创新方式来进行变革。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在教师教学、资源分享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移动学习”,也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与交流,避免出现常见的时间空间限制。

但应该看到,虽然把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践教学中有很多优点,但整体的运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据相关平台的数据显示,已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学校有很多,但能实现定期发布信息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却不到50%。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学的发展中尚处于起步状态,如何正确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思政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作用还需要各方面积极投入并做出努力。

三、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入微信平台的可行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各类即时通讯软件鳞次栉比,技术的发展的带来的是通讯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并从前期的以个人需求为导向转变为以群体需求为导向。在各种此类软件中发展最快、普及程度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微信,尤其是在微信开通公众平台后。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使得微信从单一的即时通讯软件转化为了具有网络营销、信息传播、推广功能的公众信息平台。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像高校思政课这类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课程中引入微信公众平台,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协同作业、交流沟通的平台和高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也能扩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

根据权威国际性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通率已达58%,其中大学生群体已基本实现全员拥有智能手机,而微信软件在智能手机上的使用率几乎已达100%,因此把微信公众平台引入实践教学中来是有广泛资源基础且能实现对学生实践教学和管理。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表现在:

(一)微信的传播特点契合高校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教育的技术化、现代化、信息化,其中所提到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的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这也就必然会是形成信息化教学这一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而这也正好是微信这一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传播时的特点,所以从这点来看,把微信引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引入能解决思政课师生互动的问题

各高校院系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上下形成的对学生的熟悉性和通过院系辅导员联系到学生的便捷及时性原因,容易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能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而思政课是一门理论课程,与专业课不同,它面向的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时间上学生间的联系很弱,有问题想与学生联系时通过院系辅导员来联系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沟通环节的增加无形之中会增加传递者对问题描述保持一致性的考验。所以要想解决好思政课的师生联系与互动的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保证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的及时性、普及性和传达率,而微信在学生中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软件正好可以解决。微信拥有流量消耗少、信息即时传播的特点,且又能与手机通讯录相匹配,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最经济实用的通讯方式。所以,微信公众平台的100%手机端到达率使其能够成为思政课师生间及时互动的桥梁。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性特点使其在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中能更为贴近学生

在思政课教学中开通微信公共平台,一方面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的方面考虑。通过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改变对思政课就是理论灌输、思政课的老师就是老古董的传统看法。微信公众平台从学生的心理年龄角度出发,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用现代化和服务去贴近年轻学生,从而实现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影响学生的目的。

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用时应遵循的原则

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已广为所知,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以保证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效果。

(一)知识性和思想性原则

微信公众平台在渗透度和覆盖面上的优势在应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大学生的眼中微信不仅是一种通讯软件,更已经成为了社交和娱乐的手段,微信的功能更多地被定位成消磨时间和娱乐闲聊的方式。所以,想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把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作用突显出来。在应用中增加知识性、思想性,减少娱乐性、庸俗性,让微信公众平台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成为传授给学生与政治社会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生哲理的媒介,起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的作用。

(二)参与性与趣味性原则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们的鲜明的个性和实践意识日益增强,对授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对纯理论性的课程如果不能改变教学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情绪,从而出现开小差甚至逃课的情况,这都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就是参与性和趣味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覆盖,把声音传给每一个学生,通过带动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互动,在课前、课后的沟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微信平台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参与性,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适度性和工具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就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不能片面地把微信的作用夸大,把重心完全放在微信平台上,出现以微信平台替代课堂教学的情况。所以,微信应用于思政课现代化信息教学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适度性和工具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分清主次,明确认识到微信公众平台只是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只是在需要的时候适度地用于辅助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也不应成为教学的中心。

五、结语

综上,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并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对它的应用能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然而当前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仍在不断发展与扩充中,所以虽然微信作为校园文化信息传播载体的速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应当认识到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现阶段也还只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初步尝试,教学的重心仍应以利用这一平台去合理的引导学生为主,即要能发挥出平台的即时性、互动性,又要能避免学生的过度沉迷,所以只有积极地摸索出适应的管理办法,加强正面引导,才能使之真正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海莉花,张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简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02):92-96.

[2]杨艳.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02):89-92.

[3]安波,闫政.浅析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学及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161-162.

[4]罗先辉,刘允,康小丽.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46-48.

思政平台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契合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带来了信息化技术的改革, 当下, 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 其传递信息的快捷性、囊括内容的广泛性, 以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 已经逐渐为各行业所青睐。很多单位开始网上办公, 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很多信息的公会开化, 让更多的人离不开网络。可以说, 当今的社会, 无处不网, 如果说你还不懂运用网络, 不知道网络, 那你注定会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遗弃者。目前, 我国很多的高校, 也已经开始了网络教学, 既能够节约资源, 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教学的运用, 必定会为人们带来新的挑战。

一、高校思政工作与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高校学生也成为了互联网的忠实粉丝, 因此, 高校的教育, 依赖于互联网进行已经成为必然, 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互联网的应用, 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 对于目前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状况, 学校更应该抓住契机, 进行网络化教学的开展。传统的思政教育, 沿用课堂的教学方式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 动用大量的教师资源,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因此学校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 合理地应用网络, 服务于思政教育。为了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 高校首先要进行校园网络化的基础建设, 利用信息化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便利, 保证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并从中寻求发展之路, 以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和难题

网络化教学运用, 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应用普及的难题:

主要是由于学生生源差异引起的, 高校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方, 由于地域差异, 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参差不齐, 为网络教学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网络课程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

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较容易进行, 但是很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因此, 网络教学的规范化和课程的统一化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3、网络化的思政教育受技术限制:

很多学校在开设网路课程初期, 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因此, 网络基础的建设和网络课程的技术管理, 成为了高校的一大难题。

三、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有效契合

1、对学生进行网络普及教育

为了能够将网络教学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 服务于教学,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普及, 消除学生生源地网络教育差异, 以及学生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操作上的一些难题, 为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设置网络课程, 或者是专门进行培训的方式, 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 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 学会使用网络接受思政教育, 与教师及同学互相交流, 共同探讨。

2、建立规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渠道

规范化的信息交流渠道, 是网络教育的最大阵地, 在这个网络阵地, 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不受时间限制, 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学生以往对于网络是运用, 一般是进行交流, 游戏, 在论坛发帖灌水等, 高校在思政教育中, 课充分利用网络论坛这一资源, 建立专属论坛, 达到信息的即时交流、有效沟通, 通过论坛, 可以由教师发布思政教育内容, 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 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及学习动态。其具体作用如下:

(1) 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专业规范化的信息交流渠道, 帮助学生即时了解各方面的思想政治信息, 以及当今的时事动态。

(2) 信息快速传达的作用:在以往的工作中, 教师一般会通过电话、通知下达或者信息等方式通知学生一些消息, 但是有规范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教师就可以发布通知或者消息, 只要学生登录便可以看到, 或者通过同学之间的转达,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

(3) 师生互相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传统思政教育被学生们调侃为“上政治课”。很多教师都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理论, 进行思想的教育, 但是大多数学生最反感的就是说教。而网络的思政教育, 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同时因为网络是以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进行,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 网络教学更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更为学生们接受。

3、提高网络技术, 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

网络技术及完善的管理系统, 是网络教学进行的软件实施, 也是网络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为了提高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必须要在技术上不断完善, 便于教师即使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思想动态等。同时, 对于学生的各类信息, 教师要有完善的系统进行分类的管理, 避免传统纸质档管理的繁琐, 信息化系统要方便教师了解学生信息, 方便教师调阅和对学生材料进行分析, 才更加有利于的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发挥电子方式保存材料的优点, 容量大, 查阅起来快速方便, 解决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管理难题。在技术方面, 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 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 结合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以, 更好地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服务, 达到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平台的有效契合, 同时也满足了各高校由原始办公模式向自动化的办公模式方向的发展的需求。

四、展望

网络教学的开展, 必然有其弊端,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优势所在, 并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高校的教育应该尽量避免网络发展的一些弊端, 从技术上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上去完善和发展网络的优势, 将网络与思政教育工作平台进行有效结合,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的最终目的。因此, 开发网络教育模式, 需要高校作出更多的努力, 在未来的网络教育改革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媛媛, 龙刚.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 2005 (1) .

[2]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 2002 (11) .

[3]李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 2002 (9) .

【思政平台】推荐阅读:

思政功能06-18

大思政06-21

思政课06-24

思政理念06-25

思政06-28

网络思政07-09

思政对策07-10

大学思政08-16

思政素质08-17

高校思政教学05-10

上一篇:海上文化传播下一篇:隧道测量及监控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