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2024-07-18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共12篇)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1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现状曾被概括为“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如果进入中职院校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 这一描述并没有言过其实。作为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类院校,中职语文教育四郊多垒,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入校成绩普遍比普通类高中入学门槛低,学生文化基础与语言能力薄弱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加上中职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呼声渐高,导致学生更加片面地认为公共基础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驱使学生更加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础,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课,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改革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学校也愈加重视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逐渐处在一个教学态度不明确的立场。由于公共基础课自身在中职院校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是行之有效的, 大部分学生对其根本无兴趣可言,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出没有探索钻研的欲望,思维单一,甚至存在思维惰性,致使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日趋低下,而公共课教师的地位也明显不如专业课教师。

师生一时难以适应现实存在与改革趋势的变化,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难以被运用和接受,双双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有效协作的矛盾,以致学生抱着学语文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引致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语困生,这一系列现象促使语文教学更加举步维艰。而大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工作很努力,却不一定有成就感,信心不足,动力也不足。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特征

(一)中职教师教学语文的特征

首先,中职语文是以自身交际工具的特性存在于教学中的, 基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点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完全一致;其次,中职语文体现的是职教特色,从语文本体上增加职教元素,这一点是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本质区别;另外,中职基础教育的人培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素质文化素养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从具备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质的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锻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教学手段也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并轨,具有实用性且符合职教特色。

(二)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与普通高中比相对轻松,日常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元化,从而给了中职学生更为宽广的学习环境。辩论、演讲、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等都蕴含着语文在其中的作用和学用语文的特征。中职学生的学习是实践多于理论的过程,而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正是他们在实践中需要的,同时也是所有中职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对社会实际生活实践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一能力则需要学好语文作为基础,才能厚积薄发。

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相对普通高中学生少, 因此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

我们的生活是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的前提,语言文字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的载体,自然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其意义也自然不复存在。所以,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它的使用效能,即与社会挂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把联系生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目的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语文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发挥语文实用功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以日常生活素材为依据作为改变的指向标;同时,语文联系生活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也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再则,在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奏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终南捷径。

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把日常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每堂课都必须联系生活,把其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转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任务。联系生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课程所承载的间接经验形成一座桥梁,并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这样学习就有了内在动力。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语文不仅是为了识字,读几篇文章,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思、赏)是每个人一辈子学习、生活、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也是陶冶情操、丰富和净化精神生活的良药。

1.通过生活素材,寻找切入点

如今手机内各种应用程序种类繁多、比比皆是,内容有的至情至理,有的语言精妙,有的构思奇妙另类,有的充满人文底蕴。 如今的各种手机应用其实是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供学生学习与品位语言的相当恰当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评出最受欢迎的内容,或者自己创作等,通过活动(譬如庆祝国庆节、教师节等,让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学以致用,在活动中感受真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生品味了语言,学习并运用了语言技巧。

2.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生命与活力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工具在课堂上被传授,它的人文特性是其自身存在的更加重要的特质。作为已经弥漫在人类生活中无法剔除的语文,被现今我们身边多样化的媒体介质赋予了更加强大与无限的生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通常有一类学生,其用心程度令人担忧,可是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却饶有兴趣,因此,充分开展课外阅读巩固课内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可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政事、投身社会的思想意识为前提,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性文章、重要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条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觉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学习的同时,还应时刻引领学生不只停留在阅读层面,更加需要通过思考、钻研,得出自己的见解。

再有,专门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观看电视类节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同一个专门定制的集体训练。例如通过旅游节目,要求旅游专业学生结合本土民俗风情写旅游广告,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写旅游规划;学生通过各种媒介,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项目学写广告词;以“乡愁”为主题,组织班级、专业、学校层面的作文竞赛等,不断开拓思维,将语文灵活运用起来。

3.生活与专业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话充分概括了中职语文教学所肩负的双重职能———既要培养中职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又要提高从业实用语文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以此作为指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在不违背本质规律、突出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地改变讲解内容, 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同时通过与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做到语文与专业课的渗透和整合。

例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 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分别写作 “如何进行水工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定方法”“农村安全用电常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等说明文; 对旅游、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品味、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加强普通话教学,组织诗文朗诵会、 演讲比赛、模拟应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与交际能力。这样, 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顺利向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而不是一定将教学目标定得与普通高中一样,如若一味地脱离学生的现实情况,背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终走向施教者与受教者对立的困境。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联系生活。我们对于本论题的反思,是整个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事关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乃至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及其发展,关系到动辄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所讨论的成果将会成为紧系中华民族命脉———劳动者的锦衣和与天下共进退的主人翁精髓与灵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陈丽荣.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新模式探讨[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2

我在“音乐和舞蹈”模块的教学主要采取欣赏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一、欣赏经典舞剧,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欣赏经典舞剧,使舞蹈课程达到美育的效果。与舞蹈相比舞剧的人物性格和特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由于舞剧具有多重的完整性,所以学生在欣赏舞剧的时候不仅没有加强欣赏的难度反而更引起了学生的欣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欣赏舞剧作品,以提高舞剧鉴赏能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欣赏舞蹈作品,讲解舞蹈知识

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使学生更深入的欣赏舞蹈作品。如果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舞蹈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但我们可以抓住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去讲解,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舞蹈作品,又能体会到舞蹈概念和理论在作品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三、欣赏经典歌剧,理解舞蹈内涵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创业培训 头脑风暴 破圈法 避圈法

高职数学在高职的教育中一直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占据着重要的课程地位。与这种重要性不相对应的是目前的很多的高职的数学课程的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少了灵动性,活波度,课堂也失光鲜的色彩。

走入SYB创业培训课堂,小班集体的组成,轻松愉悦的氛围令你感觉眼前一亮。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分组讨论参与式、自我教育、模拟检验游戏、头脑风暴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你乐于教、乐于学,教中学、学中乐。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创业培训的教学模式引入经济数学课堂的例子

一、案例

例1某小区各楼栋间须安装供水管道,以下是楼栋之间可以安装供水管道的距离图,试求距离最短的管道安装路线。

《应用经济数学》第七章例题

(1)教学前1星期准备

在讲解本章课程之前,我已将班上同学分为5组,每组自选负责人组长。分配任务给各组,并对奖惩做了说明。任务是:1星期内找出我校的最短供热水系统线路,线路是否合理,你有更合理化的建议吗?

(2)我校提供热水情况

我校官塘校区供热水是购买企业热水,企业将水运到我校F3宿舍后注入热水管道,然后依次流到各栋宿舍楼。在此过程中。常发生部分楼层供应不上热水。

(3)学生完成情况

每一组学生都认真的去做调查。上交任务时学生讨论热烈,每组都画出了本组的提供线路与标示。得出结论如若从F3楼注入热水,我校现有的路线并不是最佳的,还可以调整更短路线。学生还给出了很多修改建议,更有的组还把加压,途中耗水、耗热,及价格做了比较。

(4)本章节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

通前1星期课前准备,学生已经明白如何去取得自己所要的数据,因此本例题及本章节的内容他们自己就能很快理解。课堂上,我没有讲解例题而是让学生毛遂自荐讲解题目,不足之处再稍提点。

本例题是最小树问题,运用破圈法和避圈法都可求解。最后连接最短路线就完成了一棵生成树如下图:

即各楼栋之间供水管道的最小生成树。按此方案架设,总共需要1200米水管。

知识联想法:通讯线路的铺设,公路、铁路交通线路的布局,城市供水排水管道的设计等等,都可以用这个算法,规划出总长度最小的网络。

二、创业教学模式的融入数学课堂的效果

本章教学中我将SYB创业培训教学模式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寻找答案,分组讨论参与式,自我教育,共同分享,运用头风暴知识点联想它还可以使用在那些领域。整个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轻松,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有自我学习的成就感。

三、将创业培训教学模式入数学课堂的反思及几点建议

是否我们的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就不能学好数学呢?是否学生对数学真的是兴趣缺乏吗?我们的教学课堂真的就只能局限于课堂?我们的教学过程非得中规中拘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吗?我们课堂评价能否更灵活些?如何创造高职数学课堂的魅力呢?

建议:

(1)课堂最大魅力在于互动,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辩论。

(2)创业培训教学中说的问题即商机,那么我们能否将生活中的问题能多多搬入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贴近学生生活,实操性强。

(3)针对数学知识薄弱的班级,我们多思考会如何将教学课堂更通俗易懂,同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创业培训课程有市场调研的环节,融入社会,根据需要我们的数学课堂能否也拓展到教室外,实行无边界教室。

(5)课堂的评价是否能调整至重视过程,重视合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艳利,王磊铭.]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浅谈[J].青春岁月, 2014(21).

[2]罗柳容,秦立春.应用经济数学 [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9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4

现在全国众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量仿真的模拟实训室, 力求让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尽可能的相似。这种建设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的硬环境, 但是从教学的软环境上看, 还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善。因此, 如何改善高职教学的软环境将成为提高高职教学效果的核心议题。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目前我们高职院校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1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分析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目前高职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不仅广泛使用在高职课堂, 也同样使用在本科教学和更高层次的教学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成本低廉又相比传统教学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方法。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随手拈来, 让案例引入教学的内容, 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案例教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只能是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的抽象与精简, 案例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把所有的条件限制在了一定的前提里, 只保留了对于教学目的相关的内容。于是教学的目的很容易实现, 但是也同时失去了部分的客观真实性。于是案例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如果要实现技能教学的目标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相对于案例教学法增加了更多学生参与的成份, 可以说实践教学法相对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更为先进有效。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教学的内容的道理, 还需要学生具有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法在近些年很快被广大高职院校广泛使用。但是, 同样实践教学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实践的硬环境,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硬件设施是否完备, 这就是一个问题。经费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紧张的。因此对于实践设备的投资不可能无限制追求完美的进行下去, 多数学校的实践设施的建设都是在尽量追求性价比的前提下完成的, 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践环境是无法与企业的真实环境无缝对接的。其次, 有了实践教学的环境, 我们还需要实践教学的软环境, 这里讲的软环境是指针对实践硬件操作所设计的题目或者案例。这些题目和案例是否足够合理, 同时又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可能是更为困难的一步。目前多数题目的设计都是由一些第三方的软件设计公司完成, 多数这类公司既没有丰富的企业的生产一线实践的经历, 又没有高校教学的经验, 因此设计欻来的题目和案例往往是学校和企业都不够满意。所以, 实践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

其余的还有诸如六步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 他们都在无限接近高职的教学目标和企业的生产实践, 但是也都不能让人满意, 于是, 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了是不是应该引入一些企业内部的培训方法到我们的高职教学中。现在已经有很多院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在进行这方面实践之前, 我们必须要看到高校教学和企业培训之间的差别。

2 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的区别

2.1 教育对象定位不同

企业培训对于教育对象的定位是企业内部的员工, 它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 培训对象是同事;第二培训对象是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高职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定位是学校的学生, 它的含义是, 第一, 教育对象是学生;第二教育对象是无社会经验的准成年人。因为定位不同, 所以就会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上的不同。

2.2 教育环境不同

企业培训的环境一般是在企业内部, 或者与企业相关的工作环境中进行, 这种培训可以把培训内容和真实的工作内容比较好的结合。学校的教育环境一般是在学校和实训室, 这样的培训可以有比较好的规范性, 不容易受到非教学内容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2.3 教育主导者不同

企业培训的主导者是培训师。培训师往往来自企业内部或者外部培训机构, 他们有比较多的社会培训经验, 也会用社会人的眼光来看待学院。高职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多数是科班毕业, 对于规范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也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的规范教育方面比较有优势。

2.4 教育规范性不同

企业的培训一般是比较实用主义的, 因此培训除了主体目标和主体框架是固定不会更改之外, 其他诸如培训环节, 培训内容都是可以根据学员学习情况进行临时的变更更改。但是高职教育不一样。学校的教学需要严格遵从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 授课的内容也要符合教育部或其他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教育规范来进行, 不可以随意更改增减。

我们在看到了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之后,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平滑地将企业的培训模式引入高职教育中就成为我们下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了。

3 如何将企业培训模式引入高职教学课堂

3.1 承认学生的成人属性

首先, 我们多数的高职院校出于管理或是学情的考虑, 相对于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更加的严格, 这种严格也表现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首先被赋予了学生的教色, 然后才是成年人的角色, 而这刚好和企业的培训是相反的。在企业的培训中, 培训师和学员往往是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角色存在, 因此, 如果我们想引入企业的培训模式到高职校园, 就必须先摆正学生的位置为成年人, 然后才能开展之后的培训和教学工作。

3.2 引入对等的心态教学

在企业培训中, 培训师与培训学员往往是处于平等的对等角色存在的, 培训师往往起到的是一个导师的作用, 他不是万能的, 他需要去不断的去听取学员的意见反馈来决定他下一步的培训与学习。而高校教学, 教师除了具有导师的属性之外, 他还具有其它的权力属性, 这种权力的存在就成为了一种界限, 它让教师和学生处于了一种不对等的地位。这种教学地位差就使得高职教学落入了一个教师占极主要因素, 学生占极次要因素的, 传统教学比例的困境中。

3.3 无唯一标准的教学方式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我们教授给学生的往往是这样做是正确的, 那样做是错误的, 这样的思想理念,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绝对的错误方法和正确方法的区分, 只有最优和较优方法的比较。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告诉学生, 方法有很多种, 没有唯一标准答案, 我需要你们利用自己的资源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是和企业工作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3.4 过程教学考核的普遍使用

现在在我们的高职教学中已经有很多专业很多课程引入了过程化考核的模式, 这一模式也是在企业培训中被广泛使用的。因为企业的培训不仅仅要看你是否可以完成这件事, 更重要的是要看你如何完成的这件事, 使用了什么资源, 是否提高了效率。因此过程化的教学考核是应该被高职院校大力推广的。

3.5 成才与差异教学思维的应用

目前我们大多数的高职院校, 出于成本或其它方面的考虑, 还使用了一些大班的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基础课来说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对于一些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来讲究值得商榷了。因为我们必须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被培养成为某个岗位的工作人员,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要注意如何让学生成才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一个是根据岗位细化课程内容, 一个就是根据学生细分班级组成。当这两个问题都处理好了, 那么学生的厌学, 以及毕业生的频繁跳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结语

现在关于企业的培训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的文章已经很多了, 但是关于如何将企业培训引入高职教学中的文章还很少有发现。本文从对高职教学特点和企业培训特点的分别分析入手, 对于在高职教学中如何引入企业培训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可以对于高职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学与企业培训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高职教学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不足, 然后介绍了企业培训模式的一些特点, 这些特点对高职教学的现有方式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补充。接下来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高职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培训模式和方法, 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层面的内容, 希望对高职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培训,高职教学,培训融合教学

参考文献

[1]叶龙花.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 (05)

[2]刘浩.论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学的联系与区别[J].企业导报.2014 (10) .

[3]付辉.认知学徒制视域下的教师培训[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 (04) .

如何把审美教育引入英语课堂 篇5

如何把审美教育引入英语课堂

着重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来探讨英语课审美教育的几种方法:在视听中欣赏英语美;在朗读中体验英语美;在说写训练中完善英语美.

作 者:陈淑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河南,郑州,450053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欣赏   体验   创造   完善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课堂;语文教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模式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我国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知识学好,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两者有机配合,效果才能更加明显。语文教学要求更加注重灵活、动态化授课,要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授课前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估计和预设他们的学习吸收效果,以便课堂上引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模式。假如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学习存在的难题可能就处理不太好,因为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不足,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一、巧妙地指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正在学知识阶段,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还要讲究方式和技巧,教师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呢?教师有时候因遇见这样的“错误”问题纠正了担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么视之不见,或者一提而过,但有智慧的教师会巧妙地处理这个问题。我个人教学经验证明,借助“顺学而导”的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绿叶的梦》 一课时,提问一学生默写字词,把“高粱秆剥开来”中的“秆”字写成“杆”或者“竿”字。学生把这几个形近字混淆了,其中一位老师处理纠错方式和效果就比较好: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秆、杆、竿三个字 )三个字都有什么区别?

学生:偏旁部首不一样。

教师:“秆”的偏旁为“禾”,一般指禾苗庄稼等,“杆”字偏旁是“木”,一般指木杆或者树干等柱子,而“竿”字的偏旁是“竹”,代表和竹子、竹竿有关。

学生:哦!(恍然大悟)

教师:(有条件的话借助多媒体搜索图片)向学生展示三个字的不同,更加生动易懂,这样,学生对易混淆的字就掌握得比较牢固,老师教学效果自然就比较好。

二、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文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准备是很必要的,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和变换授课策略同样重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就是灵活引入,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爱好,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鸟类?”等问题,学生开始开动脑筋回答。然后,教师接着提问“你们最喜欢哪些鸟?它们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查看学生对“鸟类”的喜爱和了解。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鸟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愿意认识大自然。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找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如“课文中鸟的天堂是指什么?等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这样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效率会大幅提升。

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依据学生疑惑开展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教学模式,可预先采取一些方式,比如,先练后讲,就是先让学生带着对课文中的问题阅读练习,然后教师结合他们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教学授课。

小学教师布置学生自行朗诵课文内容,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能找出自己的疑问,并标记出来。比如,在讲解《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课前自主朗读,或者课前预习,可以联想生活中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找出读书时的疑惑。在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后练习,找出课文重点知识点。接下来,教师可分组练习、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先解决一部分疑惑,教师再和他们一起交流讨论。教师解决完学生的共性问题,然后提出一些深入的话题,再把他们带入思考,深度理解课文。这就是“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优势,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培养了他们自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明显。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策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合理备课,而且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实际情況和课堂授课要了如指掌,教学以学生吸收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吸收效果为目标。相信“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引入会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吕剑茹.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切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5):1-25.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7

近些年来,地方院校发展迅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中充当了主力军.因此探讨地方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地方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地方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一)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各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地方院校新生入学成绩下降、高考成绩普遍不高、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局面,再加大学数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特点使更多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导致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数学文化恰是学生的兴趣点之一.关于数学文化的书籍及论文很多,顾沛先生认为“数学文化”除了包括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纯粹数学、数学史、数学故事、几何图案及某些特殊意义的数字等都属于数学文化的范畴.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既能让学生看到数学人性化的一面,数学史中的趣闻轶事又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讲述数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发现的愉悦,体会到数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讲述数学的美,可以教会学生用美的眼光来看待数学.总之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

德国数学家汉克尔说过:“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往往被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高等数学教材很多,但内容的选材都是按照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的顺序编写,即建立微积分的“逻辑顺序”是由极限理论到微积分,而微积分的历史发展顺序正好与之相反.由于知识的历史发展顺序与课堂教学顺序不一致,造成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极限时便感觉云里雾里,瞬间栽倒在对极限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中,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如能结合数学史讲述极限理论的建立过程及微积分的发展史,相信学生通过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极限的定义,更能体会极限的思想和精神实质.数学是历史的产物,陈省身曾说:“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在教学中讲述数学的发展进程,可以让学生尊重、分享、欣赏及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一种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三)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势在必行.根据文件精神,应用技术型地方院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应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人才.它的教学不应走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教学不应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应追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数学文化有很多的教育价值,其核心教育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线性代数”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应用相当广泛.但由于学生的基础、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安排及教师的教法等问题,学生普遍认为“线性代数”枯燥无味,丝毫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线性代数”教材中多的是理论与计算,较少涉及与我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例子,即使这门课程已结束,学生还在困惑学了“线性代数”到底有何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专业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列出一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及专业息息相关的案例,如在讲述方程组时我列举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剑桥大学的减肥公式;在学习矩阵知识时,我讲述矩阵乘法在经济学、密码学中的运用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及创新精神.

(四)数学文化的引入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

地方院校培养的大学生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受教育体制影响,当今的理工科学生大多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大多缺乏科学精神.人文知识的缺乏易导致大学生精神的空虚,科学精神的缺乏易导致学生不敢面对挫折,这些最终会导致学生人格品质的失衡.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塑造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很多专业必修的大学数学,如何利用好数学课堂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呢?这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在讲述微积分知识时,教师可向学生适当介绍牛顿与莱布尼茨等数学家的生平,牛顿曾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他还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家所具备的高尚道德情操及在探索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秘诀.

二、地方院校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老师对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认识问题

数学老师对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认识,往往决定或调控着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数学文化的情况及效果.如果老师认为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很有教育意义,那么在教学中他就会重视数学文化的引入,课前会精心准备相关材料.但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数学文化的教育意义了解不够透彻,致使在教学中不能充分运用数学文化知识,从而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

(二)数学老师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问题

数学老师的素质是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老师所储备的数学文化知识又是老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讲一分,不说肚子里储备的知识有十分,起码也要有四、五分.但目前任课老师的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很欠缺,因为地方院校大多脱胎于老的中等专科学校,这些老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没有精力亦没有动力去查阅有关数学文化的书籍、资料,而新进的年轻老师,又因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没有时间去钻研.

(三)数学老师对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运用能力问题

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不是简单的拼凑、移植,应对它进行深入挖掘、改造、提炼,实时、有效地引入数学文化.但由于目前大学数学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本身学时少、内容多,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马不停蹄地往前赶,教学中只注重演算和解题技巧,何况目前的教材也较少涉及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他们不想也不知怎样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知识.以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在学生眼中成了X光照片上的骨架.

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的几点建议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对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以及运用的课题将成为目前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但地方院校鉴于办学时间不长,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经验,应针对自己本校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数学文化,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对自己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文化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设置上做到: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在听取数学文化内容时,发现与自己专业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在引入数学文化时,还必须把握住数学知识的难度与空间,让不同专业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不要本末倒置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已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注重突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成为教育者们的共识,但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要达到高效的教学,教师在引入数学文化时必须把握恰当的“度”,把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教学当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三)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会严重影响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事实上近几年有关数学文化的书籍与教材都发行了很多,如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张楚廷的《数学与文化》,顾沛的《数学文化》,郑毓信、王宪昌等的《数学文化学》,李大潜主编的《数学文化小丛书》等等,其次《数学教育学报》也刊登了许多与数学文化相关的论文及报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等网站,还有微信公共账号培杰国际数学文化等都有关于数学文化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与同行交流探讨等各种方式,增长自己的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为教学中数学文化的引入打好夯实基础.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四个方面阐述地方院校数学课堂引入数学文化的意义,又针对教师对数学文化进入课堂的认识、教师数学文化知识的储备及运用的能力影响着数学文化引入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数学课堂,数学文化

参考文献

[1]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5.

[2]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青建.数学史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李小平.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5):80-82.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8

关键词:自学,质疑,求索

以往的传统教学大多是教师手把手教, 学生模仿性学习, 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 完全依赖教师示范, 自己练习时常常招式都记不全, 动作形似而神不似, 很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放弃学好太极拳这门课的信心, 尽管教师每次课要做数次的示范, 教学效果仍然很不理想。针对这一长期以来困绕教学的问题, 本人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把“三自一导”教学模式引入太极拳课堂教学, 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自学、质疑、自己求索, 更好地学习掌握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和拳理, 将来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把太极拳所弘扬的精神发扬光大。

一、引导学生自学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摄取知识的主动性, 即唤起学生对太极拳这门课的兴趣。在第一次课中先不急于动作示范, 而是进行太极拳拳理的讲授, 使学生深入了解太极拳是怎样产生的,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切合以及其内容的博大精深。

1、教师为学生讲诉太极拳的产生背景

它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 思想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太极拳必然蕴含着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即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而太极拳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正因为如此, 太极拳才会倍受国人青睐。

2、教师对太极拳拳理的讲授

太极拳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 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裂;同时, 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神与形也是一个统一体, 不可分割。太极拳所要达到的就是以有形的身体活动, 促进无形的精神升华, 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我们上古祖先的心目中, 圆是自然之象, 如太阳、月亮、天宇空间等皆具圆形状态;而春夏秋冬, 白昼黑夜, 周而复始的运动则是自然之理。太极拳的产生及其动作形态则是顺应循环之道的典型代表。无论杨式还是陈式太极拳, 在招式上似有很大差别, 但究其根本, 其运动形态不外乎空间的各种大圆、小圆、椭圆和螺旋环环相扣, 触处成圆。圆就是太极拳的核心, 所以太极拳又被称为“圆活运动”。正是这种不离圆弧的运动中蕴涵着宇宙自然的变化之理, “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 圆则灵活多变, 空则转灵无滞, 圆而空才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太极拳以圆和空为主要拳法理念, 比如:太极拳开始和结尾都有抱元守一的动作, 而其每一招一式都来自“圆”, 绵绵不断地划圈, 大圈小圈的变化中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太极拳的原理由无极而太极, 进而才有动静之机、阴阳开合等变化。也就是说, 太极拳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道”,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虽可以传授, 但是其意境和神韵必须在日积月累、长期锻炼中用心体验方可得到。正如庄子曾说过“夫道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见。”只有练到“身无其身, 心无其心”, 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另外, 庄子曾说“夫为剑者, 示之以虚, 开之以利, 后之以发, 先之以至。”这种思想精髓贯穿了太极拳技击理论发展的始终。这种“示之以虚”是一种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 目的是先引对方来攻, 然后根据对方暴露出的弱点采取对策, 破解对方招式, 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以及“四两拨千斤”和“舍己从人”等技法理论都是上述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3、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的讲授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 并有较大影响拳种之一, 它有保健、技击和修身养性的功能。太极拳运动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连绵不断, 这样肢体的关节、肌肉依次得到较好的锻炼, 同时, 又有全身的协调配合。另外, 练习时要求“心理安静”、“精神集中”、“以意识引导动作”, 长期练习, 可培养人沉着、坚毅和耐心的优良品质, 同时对消除紧张和疲劳也有明显效果。科学研究表明, 练好太极拳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和骨骼肌肉等都有裨益。

同时, 插入录象教学, 使同学们看到优秀的拳师是如何打太极拳, 既达到审美的愉悦, 又使学生了解了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并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好太极拳的信心。

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学生自己去查阅一些有关儒家、道家的思想以及太极拳的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主动去涉猎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从而对太极拳理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另外, 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 还应配合网络教学, 使学生课后加深对课堂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精挑细选大师级人物的经典录像, 安排学生们观看, 使学生享受一番视觉盛宴, 学生亲身感受到一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自然和谐之美, 使他们有迫切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想练好太极拳应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无论是一举手还是一动脚, 都要把它的起点、止点和路线搞清楚。同时, 利用网络教学和录象挂网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掌握。建立邮箱和QQ的网络沟通渠道使学生有疑问可及时与教师联络并获得满意的解答。

二、引导学生质疑

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 有疑无疑, 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分水岭。学生能不能提问, 会不会提问, 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分组学习, 观看有关太极拳发展背景的录像, 针对有关太极拳的思想进行热烈的讨论, 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观看优秀拳师的录像, 大家共同鉴赏并一起冥想, 体味其带给我们的和谐境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太极拳带给我们的安宁和形神统一的愉悦, 大家共同分享各自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迷惑性较高的错误动作, 请同学们来挑毛病;同学们上来表演并且互相点评等等。适时引导学生要练好太极拳, “勤”字尤为重要。俗话说:“拳打千遍, 其理自现。”也就是说, 练习的遍数多了, 自然会摸出其规律。与此同时, 还应注意多想、多问、多看, 即善于动脑筋思考、揣摩, 有疑问的地方主动积极请教他人, 多观摩别人练拳的长处, 提高自己。

三、引导学生求索

求索不是单个人的苦思冥想, 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课前课后的多边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有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小组的讨论,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 也有师生的切磋, 老师的小结等等。培养学生求索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我认为“三自一导”中“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 “三自”决不等于老师撒手不管, 纯粹学生自学。相反, 老师的任务更重, 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是文化素养, 还有扎实的武术功底, 形神兼备的一招一式, 带动学生主动积极、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太极拳的学习之中。“三自一导”教学对我们来说还是初步尝试, 因为无论是兴趣的培养, 还是创新思维的形成都不是一猝而就的, 而是长期渗透的结果。在此, 我们也只是通过该篇文章抛砖引玉, 旨在与业内人士共勉。

参考文献

[1]于化行:《太极拳全书》,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01-01。

[2]陈桂生:《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9) 。

[3]王辉:《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探析》, 《教育评论》, 2000, (4) 。

[4]程晓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 《教育评论》, 2001, (4) 。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9

关键词:分组讨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 一直是英语教师心中的痛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课堂提问对于英语教学所起的作用, 与其它课程相比, 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英语在教学中不仅是学习的目的, 还充当着教学媒介的作用。对于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课堂是他们接触英语和用英语交流的主要场所。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用英语沟通, 使学生在这种过程中感受语言、接受知识, 并学会运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要实现这个目的, 就必须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然而, 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使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师生互动不足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呢?笔者在了解前人对英语课堂提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发现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回答教师提问能使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踊跃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得到根本改变, 从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师生“群言堂”, 从而极大地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1 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提问的方式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多为大班授课, 学生人数众多, 一般在40人以上。这就造成了许多教师对学生不熟悉, 不知晓每个学生具体英语水平的情况。因此, 在课堂提问方式上, 许多教师为了避免单独提问时学生回答不上的尴尬, 选择向全班发问的方式, 却发现总是只有一小部分, 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 对教师的提问不去积极思考, 甚至不予理睬;而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问题而采取随机点名回答的方式, 却发现造成气氛过于紧张, 学生人人自危, 课堂鸦雀无声, 象法庭一样严肃。这种左右为难的状况让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于是干脆采取自问自答、减少提问甚至不提问的方式, 使得英语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提问的难易问题

教学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肯定会有难易差别。而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性格胆量等肯定也参差不齐, 这就对问题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不甚了解的话, 就会感到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十分棘手。而即使是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 也会存在问题。如果总是选择英语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 选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 长此以往, 就会使基础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对英语教师心怀怨恨, 同时也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紧张感和不公平感, 挫伤了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积极性, 没有使课堂提问发挥出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3) 提问的讨论问题

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所提的问题其实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特别是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式问题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需要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而在实际教学中, 却鲜有在提问后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的情况。即使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也一般不会讨论。普遍的情形是学生们一个个低着头心情紧张、冥思苦想, 生怕教师点到自己。这种缺乏讨论、沉闷紧张的课堂氛围是不利于学生对提问的思考和回答的。

4) 提问的文化问题

课堂提问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手段, 它其实深受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谨言慎行”、“谦虚内敛”等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大胆活跃、喜欢自我表现的外国学生不同, 绝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不大乐意在课堂上被教师提问, 因为担心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后丢面子。和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相比, 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更关注自己在班级群体中的形象, 害怕万一回答错误会有损自己的颜面。这就造成如果教师仅依靠学生自愿来回答问题, 课堂就往往会出现无人回答的“冷场”状态。事实上, 无论教师如何鼓励, 即使知道答案的学生也很少会自愿站起来回答问题。

2 将分组讨论引入到课堂提问的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一线大学英语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提问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一方法能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使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 从消极的旁听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将分组讨论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将学生分组。这一任务可让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 但教师需事先告诉学生每个小组的大概人数。小组人数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数40人左右的班级可以5—6人一组, 60人左右的班级可以6—8人一组。在分组完成后, 学生将小组成员名单交与教师。教师做审核通过之后公示学生, 使每个学生知晓自己属于第几组以及自己的组员。教师还应明示学生, 回答问题的情况记录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直接相关。学生回答提问的情况记录以小组为单位, 记录为回答问题的学生所在小组的成绩。比如某个问题张三回答正确, 则张三所在小组的每一位组员都得一分, 而非仅仅张三得分。教师还应告知学生, 上课时小组成员应坐在邻近的座位以便于讨论。第二步是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阶段。在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可与学生一道, 先将课文分成若干个部分, 然后以部分为单位来进行讲解。在课堂提问之前, 教师应将提问会涉及的课文该部分中的难点先行讲解,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然后, 就课文的该部分提出2—3个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板书在黑板或显示在屏幕上, 以方便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后, 教师告知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然后学生按所分之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不应只站在讲台, 而应走入学生中间。这样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讨论问题, 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讨论时间结束后, 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 各小组可推荐一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前, 先声明自己所属小组。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做记录, 记录该学生所属小组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可由多组学生回答, 但教师应控制好时间掌握好教学进度。第三步是对学生回答的反馈阶段。在一个问题回答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论。评论时应以鼓励、肯定为主, 如“Excellent!”“Perfect.”“Well done.”等;即使是学生不正确或不全面的回答, 教师在评论时也不应直接说“No”, 而应用委婉、鼓励的语气说诸如“Your answer would be great if you…”。评论之后教师应将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解的地方讲解清楚,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时结束时, 教师应将各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作简要总结,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提出表扬, 但对表现欠佳的小组不宜直接批评, 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应以鼓励为主, 并表达出对他们下次有好的表现的期望。

3 将分组讨论引入到课堂提问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将分组讨论引入到课堂提问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出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使大学英语课堂从沉闷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活跃的师生交流舞台,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这一模式解决了很多一直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的问题, 如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提问的难易问题。由于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与学生平时成绩挂钩, 而且由于小组讨论时学生们互相启发有助于启迪思维找到答案,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问题都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这一模式还能使课堂讨论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 每个组员都有一种希望自己小组得分的集体荣誉感, 所以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努力寻找答案。这样就改变了一直让教师头痛的英语课堂气氛沉闷、一再让学生讨论却无人讨论的尴尬局面。这一模式刚开始实施时, 回答问题的可能大多会是性格比较外向、有一定胆量的学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这种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气氛会渐渐感染到其他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 带来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一连串成功效应。渐渐地胆量较小的学生也会逐渐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中, 回答问题的学生会渐渐越来越多, 课堂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 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增加。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将分组讨论引入到课堂提问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1) 分组时应本着学生自愿为主、教师干预为辅的原则。分组是为了讨论, 所以让学生自己来分组, 这样一些平时关系好、谈得来的学生就会分在同一组, 这有利于课堂讨论。当然, 教师对学生分组的结果应加以审核, 如果成绩好或差的学生过于集中在某个组时, 教师应作出调整。在调整时应与学生沟通商量, 不宜擅自作出决定。

2) 课堂讨论时教师不应只站在讲台上, 而应走到学生中间巡视, 面带微笑。这样可以鼓励学生更积极地讨论, 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但教师不宜在某个组旁停留过久, 也不宜参与学生的讨论, 因为这样不但会影响该组学生的思维, 还会使其它组的学生产生不公平感。

3) 教师应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对较难的问题和学生兴趣浓厚的问题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但总的时间要掌握好, 不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提醒学生讨论时声音不可过大, 以免影响邻近班级的教学。

4) 对问题的设置应本着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问题形式可以是句子解释或翻译、句子结构分析、词语理解、段落概括、词或句子的言外之意等;也可以是由课文内容引发的思考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评论等开放式问题。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册第4单元课文A Doll for Great-Grandmother的课堂讲解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为: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story?以及Are you going to do anything special for your grandfather/grandmother after reading the story?甚至可以以这个课文的主题开展一场关于“孝”的课堂讨论。在讲解第6单元课文A Sailor’s Christmas Gift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Do you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 such as Christmas in China?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必然会分为正方和反方, 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进行一场课堂辩论。

5) 谨慎、区别地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错误, 尽量避免交际法教学的弊端。交际法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等交际活动习得语言, 强调流利。本文主张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课堂提问总的属于交际法教学的范畴。交际法教学的优点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流利程度和扩大词汇量等, 但不足之处则是由于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语言形式的准确性所造成的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石化现象。因此, 在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上教师应区别对待。对典型的、语用的、全局性的错误予以纠正, 对偶然的和局部性错误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纠错时间上, 即时纠错是不可取的, 因为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纠错。纠错方式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 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纠错、小组纠错等多种方式。在纠错时, 教师应始终注意以肯定、鼓励的态度为主, 先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回答中合理的地方, 然后委婉地加以补充或更正。这样就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5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是教师的独角戏。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师生互动, 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提问是师生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 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提问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许多教师非常想与学生互动, 但是却发现难以做到有效的互动, 这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提问途径。提问不是简单的一个教学手段, 它其实是受心理、情感、环境、社会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不考虑这些因素, 不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提问策略, 仅仅考虑提问的内容和难易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提问, 其结果往往就是课堂冷场、教师自问自答, 课堂提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将分组讨论引入到课堂提问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以及英语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谨以此文, 和大学英语的一线教师们共勉, 大家共同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提问的艺术, 使其充分发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Douglas Brown H.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何新敏.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和设计原则[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 .

[3]秦秀白.《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综合教程) 第1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文培红.从中介语石化理论看当前外语教学的三大误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0) .

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 篇10

目前, 在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更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而就当前改革现状而言, 将技能竞赛模式引入到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这一策略是十分有效的。通过竞赛, 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 并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建筑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通过比赛,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不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我国目前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相关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导致学生在校的学习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现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轨。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寻找实际有效的办法改变学生的发展现状, 要做都这一点就要使学生对《建筑CAD》这门课产生极大的兴趣。一方面需要好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还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然而,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 虽然大部分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可是在教学中, 往往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另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 将技能竞赛模式引入到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当今中职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 中职课堂教学引入技能竞赛模式策略

3.1 合理分组。

在一个班级中, 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教师先订好组合的原则:按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识图的基础知识和组织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 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一个副组长, 全班设立一个课代表。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 之后, 教师对小组成员作适当调整, 以使各组得到最佳的组合, 满足教学需要。

3.2 以任务驱动法引领、采用工作仿真模式。

将竞赛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 以项目为主线, 以任务的方式下达给学生, 明确这些任务是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任务, 让学生以“工作项目任务”为动力, 完成竞赛内容, 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3.3 采用激励机制, 提升师生的参与度。

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积极参与。自2006年以来, 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技能大赛, 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融合, 制订了大赛奖励办法和技能大赛管理制度。

3.4 激励老师到企业上岗挂职, 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很高, 且竞赛内容反映了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最新技术, 因此, 作为指导教师, 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而且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带回到课堂。技能竞赛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 如果由一个教师来承担, 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4 将技能竞赛引入课堂教学的效果

4.1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便于课堂纪律的组织和管理。

采取竞赛方式教学后, 课堂的气氛活跃了, 学生参与度得到提升。从完成作业情况来看, 以往每个班总存在十多个学生欠交作业的情况, 作业提交率只有70%左右, 现在这种情况大为改观, 作业提交率高达94%, 平均一个班只有2到3个学生欠交作业。同时, 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4.2 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采取竞赛教学模式后, 有效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使校企合作得到强化, 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与以往相比得到提高, 班级的建筑CAD课程的平均成绩也由以前的64分提高到现在的76分, 及格率、优秀和良好等级的人数有较大提升。

4.3 增强中职学生的竞争观念和协作精神, 培养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

把技能大赛引入课堂教学, 将企业的竞争和协作的观念引入到常规教学中, 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 让学生体验了竞争和协作带来的愉悦, 认识到了个体存在的价值, 提高了个人的能力, 增强了竞争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4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培养了一批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

采用竞赛式教学, 教师在上课和备课上更下足功夫, 并在课后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到企业中去挂职, 锻炼自己, 提升自己。现在教师参与顶岗挂职的人数逐年攀升, 部分专业教师也成为企业的专家。

4.5 建立了技能大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平台, 完善了教学制度。

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校级技能大赛, 建立技能大赛的实训室, 制订相关的竞赛激励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报名参加一次技能大赛, 对获奖的学生还给予学分和物质奖励。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根据当前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 还存在学生积极性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一些缺陷和不足, 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落实好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引入技能竞赛模式这一策略,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激发学习建筑CAD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只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引入技能竞赛模式这一策略, 相信在短期内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CAD技术现已广泛运用于建筑行业中, 被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建筑CAD》课程教学也已越来越得到重视。一般而言,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 全面深入的掌握《建筑CAD》课程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对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掌握, 才能将CAD技术运用到建筑行业的实践中去。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课堂所学和课本所述的内容呢?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将《建筑CAD》课堂教学引入竞技模式是一个极好的策略, 这是新时期下一种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 也是当前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科学教学方法, 满足了当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这种策略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考验学生应用能力的“赛”三者融为一体, 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通过“赛”的方式树立竞争意识,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实践能力。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目前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其次详细介绍了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引入技能竞赛模式的策略, 最后分析了在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中将技能竞赛模式引入后的教学效果。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建筑CAD,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光萍.建筑CAD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福建电脑, 2013 (5) :7-9.

[2]尹文君.建筑CAD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品牌[J]. (下半月) 2014 (1) :23-25.

[3]尹文君.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J].河南科技, 2014 (4) :33-34.

[4]王黎军.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建筑CAD教学现状[J].贵州亚泰职业学院, 2012 (12) .

[5]吴东.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中引入竞赛激励机制[Z].海口市龙泉中学.

引入探究性模式实施生态化教学 篇11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单刀直入的陈述性教学方式,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顾记笔记、听讲,缺乏自己的思考,也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新课改提出,要践行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营造和谐、轻松、自主、趣味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奠定探究的基础。营造和谐氛围,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生活实物、图片、实验、生动的肢体语言等方式,通过引导产生认知矛盾、深入研究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

如学习“青藏地区”这一小节知识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自制模型,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分配一张地图、若干个空白小旗,小组成员自制代表公路、城市、铁路、柴达木盆地等的模型。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青藏地区的资源宝库。其次,引导学生们运用自制的模型插在对应的位置,有柴达木盆地、羊八井等。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青藏发展的瓶颈,并引导学生运用模型阐述法,提出发展青藏、维护统一的策略和建议,进一步绘制出打通青藏的交通路线图。借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游戏化学习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掌握青藏地区的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引导自主合作,确定探究课题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以后,就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科学的探究性课题。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针对部分难以解决、蕴含着深层次知识与方法的问题,才适合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互动探究。选择探究课题,教师需要考虑课时、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契合新课改理念,认真分析,组织与提炼出精确的探究性课题。

如进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小节知识学习时,单纯的理论阐述冬夏季风的形成、特点与因素,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特点,学生可能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为了丰富地理课堂,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确定了“探究季风形成的原因”这一探究性课题。课后学生通过小型实验完成课题探究。又如引导学生自制模型,确定“地球、月球、日球的运转特点”这一探究性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真正掌握这三者之间的运动规律。通过科学选定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合作互动与实践探究。

三、展开合作互动,实施问题探究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关键,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属于探究过程的核心阶段,也属于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新课改要求,要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学习感悟,让学生在自主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到户外展开实地探究,或选取小型实验,通过户外考察、实验分析,展开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实际解决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结合假设分析、动手实践、验证反思,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如对于“温室效应的成因”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感受,教师创新引入了趣味模拟实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小组成员准备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展开实验、记录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模拟温室效应时,选用1个空的透明塑料瓶,2支普通温度计,1块手表,在塑料瓶上开一个小孔,之后插入1支温度计,一半在内,一半在外,将2支温度计一起放在阳光下。每10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示数显示,瓶内温度明显高于瓶外温度。小组间成员合作互动,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交流结果,得出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间展开合作互动,实施问题探究,完成探究过程,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收获知识与方法成为了可能,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使得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支持者,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与合作,让学生不断在实践探究中体会到初中地理科学的人文气息、科学魅力。此外,教师需要注意的,一是重视环境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促进作用,通过创造开放、和谐、轻松的环境,引导学生互动探究;二是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引导,通过技术介入、直接参与、适时点拨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三是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引导综合发展。基于此,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引入“洋思”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篇12

一、高效课堂建设中“洋思”模式的引入

“先学后教 , 当堂训练”是一种先进的、 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 还处理好 了自主、合 作、探究性 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先让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从中发现学生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个人解决有了困难,教师再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合作的目 的、合作的 方式和合 作的对象 ,最后当堂训练和练习。

这种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 先学”时,优等生和后进生同样看书、练习,结果优等生看懂了、做对了,后进生没有看懂、做错了;“后教”时,“兵教兵 ”,即做对了 的优等生 帮助做错了的后进生更正,并且讲清“为什么”,这样后进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就当堂基本得到解决,补了差。同时,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培优”。

二、 “洋思”模式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

1.开展调研 ,找准问题。在目前的教学中 ,低效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 许多无效的教学环节仍充斥在我们的课堂中, 在课堂有效性尚没法保证的现实背景下很难实现“高效”。针对此现象,我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反思活动, 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 堂教学现 状进行观 察、分析 ,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学校将教师们找到的问题整理归类, 梳理出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行为表现,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明确思路,为创建奠定基础。

2.全员展示 ,总结提高。我校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三年级以上的老师开始,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 思考 ,形成一定 的高效教 学模式 ,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或经验总结文章。

3.学科定型 ,推广运用。学校制定、完善《 创建高效课堂模式指导意见》《高效课堂评价方案》《高效课堂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导学案考核方案》《 练习的编写考核方案》 以及《教学 目标质量 考核方案》 等配套方案,推广运用成果。

三、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策略

1. 更新理念 , 转变策略 , 适应现代社会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中运用自如;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2.创设轻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对老师、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表现在要让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意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4. 精讲多练 , 重在落实 , 切实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洋思”模式的实质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注重当堂知识当堂消化,把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支配,做学习的真正主人。精讲多练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具体体现。精讲,即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不说题外话;多练 ,即学生反 复实践和 应用 ,这是学生 吸收和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练可以是口头的、笔头的,个体的或集体的,也可以是单项的或综合的。

上一篇:建筑绿色施工下一篇:新闻节目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