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入

2024-09-06

有效引入(精选11篇)

有效引入 篇1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索过程的重要步骤, 是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作出科学的预见。在探究式教学中引入有效的猜想, 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对顺利进行探究教学也十分有益。

一、有效猜想有其特殊意义

1. 猜想在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中, 教材中设置的所有“探究”, “想想议议”和“想想做做”的大部分内容, 以及“www”的一些问题都要求学生进行猜想。其中, 教材明确规定的“探究”共有38个;“想想议议”和“想想做做”共有101个, 外加老师自行增加的一些探究活动或实验, 学生的许多猜想都贯穿于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猜想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凸显出了其重要的地位。

2. 猜想决定科学探究的方向。

初中物理中的猜想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核心环节, 是探究活动的前提, 没有猜想, 探究就成为了无源之水。猜想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 猜想不同, 探究的目的、方案、方法、过程可能就不同, 科学合理的猜想能使探究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确保探究有序、有效。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知识还不知是否正确, 总想弄个水落石出, 尤其是当猜想结果截然相反时, 正反两方矛盾的激化, 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更高;另一方面, 猜想的知识一旦得到验证和老师的肯定, 就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较大的满足, 能激发其“乐学、爱学”的情绪, 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4. 有利于知识的灵活掌握与运用。

猜想具有推测性, 不受严格的思维的限制, 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忽略细节, 以增加整体性的思考, 增进思维的进程, 从而迅速获得新知识。此外, 对于灵活运用知识答题、解题, 也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锻炼思维的作用。

二、几个无效猜想的原因分析

1. 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上, 传统的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 大容量、多反复的课堂训练模式在绝大多数物理教师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 因而很难感受到学生在学习时的困难, 同时, 对于学生的新发现也并不惊喜异常, 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很难产生同样的感受, 导致教学过程失控, 探究流于形式。

2. 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在提出问题后, 学生不经思考, 随手拈来。比如,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学生不仅猜想到与压力有关, 还猜想到与速度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材料、密度、形状、接触面积、物体的软硬度等有关, 但不容易猜到关键点上。如果对所有的猜想都设计实验去验证, 显然课堂上时间不够, 此时, 教师就很有可能挑一关键因素来进行实验验证, 而对于其他因素则忽略不计, 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且导致猜想流于形式。

3. 学生懒于猜想, 而直接到书上找结论。比如, 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学生寻找到书上的焦耳定律后, 就直接推出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不会猜、怕猜, 最终沦为了猜想的陪客。

三、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出有效的猜想方式

1. 倡导学生实现自主猜想。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自主猜想是自主学习中的重要成分。在探究活动中, 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主作出科学猜想,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最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开始进行自主猜想时, 猜想可能不够科学合理, 甚至会影响探究活动的进程和结果, 但只要教师注意跟踪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学生自主猜想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

2.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直觉猜想。

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作用, 通过实验, 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去猜想, 这样的猜想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 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去繁求精。例如, 在探究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时, 教师可分以下几步演示实验: (1) 让小电动机接上电源, 使之转动; (2) 把电动机上的磁铁拿掉, 接通电源; (3) 把磁铁装上后切断线圈中的电流; (4) 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由此, 学生自然会猜想到, 小电动机转动可能是通电线圈受到磁场作用的缘故。又如, 让学生体验改变灯的亮度, 从而猜想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向泥土中打桩让学生猜想到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等等。

3. 运用联想和推理进行类比猜想。

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想, 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模型, 把若干或相似或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让学生从旧事物的已知属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似或不同的属性, 让学生的猜想有型可依, 有模可摹, 变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为真景实物。例如, 用路面对小车的阻力来类比导体对电流的阻碍, 从而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又如, 在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教学过程中, 从光的三原色相同比例混合得到白色光类比猜想:原料的三原色以相同比例混合得到什么颜色?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等等。这样搭桥引渡, 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4. 重视启发猜想。

对于学生的猜想, 不论其正确与否, 都值得鼓励。为了尊重学生的猜想, 要求每个猜想都尽量进行研究验证, 但是由于学生猜想的方向不一定正确, 有些学生的猜想抓不住关键点, 有些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 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不可能让学生“自由猜想”, 因此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 把握好猜想的“度”。

首先, 要创设情境, 如例举大家熟悉的生活经验、有趣的物理现象、学生身边的物理信息等, 诱导学生作出可能正确的猜想;其次, 要进行反思, 对学生作出的各种猜想, 特别是某些无意义的猜想, 可通过辩论反思, 逐一剖析, 引导学生去伪存真, 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有效探究。

5. 以逆向思维进行科学猜想。

就是从结论或现象开始, 倒着思考问题, 来猜想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条件, 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实现猜想。物理学史表明, 逆向猜想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曾促进了许多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和发现。例如, 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前, 笔者引导学生沿着法拉第等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逆向思索形成猜想, 思考能否用磁场获得电流和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让学生知道, 法拉第和他的助手经过十年艰苦的努力, 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由此才有了发电机, 开辟了电的时代,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解题过程中, 也可以利用逆向猜想, 从题目的待求量出发, 根据题目要求, 猜想包含待求量的公式。如果这个公式中仍有未知量就继续猜想, 直至问题解决, 这样能迅速找到解题方法。

总之, 作为老师, 要多动脑筋, 善提问题、巧设情境、合理引导,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 在猜想中学会“探究”。要想让有意义的猜想出现在课堂上, 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教师就要适时为学生铺路、搭桥、引渡, 让学生猜而有路, 想而有物,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使猜想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有效引入 篇2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两点,第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第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那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和设计:

(1) 从儿童的角度看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最富有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像猪八戒吃西瓜,小动物坐火车、过山洞等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2) 从教学法方面去加工

如果单单考虑儿童的好恶倾向,我们可以把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但这样显然不行。数学学习的情境应当也必须具有数学特质,原始的生活材料只有经过巧妙的教学加工才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3) 培养数学眼光。

数学学习决定了数学情境应当具有数学特质,同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更多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解释生活现象。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生活的情境和纯数学的情境。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孩子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先猜一猜它的面积与谁有关系?如何计算?再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数》一课时,直接出示8组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倒数的含义,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能通过纯数学情境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的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二是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故事情境,在小学低中年级用得较多。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节课中,这样导入新课: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这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候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师继续讲:“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候,怎么样? ”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是老师话锋一转:“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一个“猴王分桃子”的童话故事令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笑声过后,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面的理性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可每只小猴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里有什么秘密吗?”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听两位老师同上《确定位置》一节课中,其中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进行一个找座位比赛。请大家根据教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看哪些同学能正确快乐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大部分学生的卡片都写好如:“第2组第3个”等,个别同学的卡片写着第组第3个、第1组第()个、第()组第()个]大部分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有三个同学找了一会儿,没找到,急得满脸通红。这时老师说: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为什么找不到座位?通过大家讨论补充,都明确要准确找到座位,就应该写明是第几组第几个。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座位入手,创设一个重排位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位置所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也有话可说。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投篮的教学情境。(如下图)我们班要选一人参加投篮比赛,结果有三人报名。请同学们根据他们平时的训练情况,认为选谁更合适呢?

姓名

投球个数

投中个数

张华

20

17

李明

10

8

曹军

25

21

生1:我觉得谁没投中的次数最少,就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张华没投中3次,李明没投中2次,曹军没投中4次,所以让李明去合适。生2 :按这样的说法,我只投过一次球,可是没投中。那我的失球数是1―0=1,最少,那这次比赛是不是该我去?学生的质疑,让大家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经历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的进入学习之中。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5、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纯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有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优化课堂引入 促进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堂引入,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课堂引入已经越来越受到同行们的青睐,近来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课堂引入。现本人就参加各类优质课,公开课学习所得的优秀课堂引入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

1.利用古典诗词引入

课例再现1: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副美丽的图片(如下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呢?你们去过吗?

生:(有的说黄山,有的说庐山,更有人说华山……)

师:有同学说对了,这就是庐山。

你们还记得关于庐山的一首唐诗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数学上,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几何物体,它们也有不同的“风景”。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反思:本课刚开始,授课者利用一副美丽的图片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同学们快速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2.利用游戏模型引入

课例再现2:师:请问这是什么?(生:摩天轮)

今天,我们的数学之旅就从摩天轮开始。先来说说摩天轮吧。我们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0 ,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那转动一秒转动了多少度?)若现在你坐在坐舱中,从初试位置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过了45秒呢?

生1:h1=h0+rsin300.

生2:h2=h0+rsin450.

生3:h=h0+rsint0.

摩天轮这个模型真是妙不可言!

摩天轮妙不可言之一:

(1) 问题的呈现自然合理,贴近生活,许多学生有贴身的体验,兴趣极高。

(2) 直觀的感知(轮的转动与角的终边转动一致,转轮的周期性与角的任意性一致)

3.利用历史故事引入

课例再现3: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几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还不简单,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几项的求和问题制造了悬念。

反思:本课刚开始,将抽象、枯燥的数学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使同学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4.利用数学名题引入

课例再现4:在执教“等比数列”时,从古时候庄子的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年竭”来引入。这句话的意思虽然简单,但是仔细一想,这里却隐含着深刻的极限思想。首先看木椎长度的变化情况(单位:尺):

这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

回过头来再看看每天取走的长度,依次为(单位:尺)

由于最初的长度是一尺,直观上应有

这恰恰是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求和

5.利用科学事件引入

课例再现5:如在执教“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中引入:2005年12月,嵊州小黄山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昨日,在小黄山遗址学术研讨成果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严文明等考古专家一致这样认定。你知道是怎样测得小黄山遗志的年份吗?

其实这是根据一种放射线性元素“碳-14”衰变速度进行推算的。

思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从我们身边的媒体中、新闻事件中创设情境,正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策略之一。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引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引入必须是自然的。课堂引入应能自然地来自生活,自然地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切记不要为了所谓的新课程理念而刻意地采用无用的情景引入。因此教师导入新课的情景、语言必须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直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入要有悬念。设置悬念可以从讲新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

第三,选好了引入的事例,还要注意课堂上对事例的知识迁移。要注意观察学生思方面的变化,以及突发的事件!当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很多时候,一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够预料得到的,那么,在给出引入的例子以后,我们要注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帮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并充分利用引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一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入的恰当,还要注重对所选材料的运用,高中学生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和其他学科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更要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的事物,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感觉到有趣味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 任勇.数学学习指导与教学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浅议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入 篇4

教学片断一:

(1) 国家体育场“鸟巢”有80 000个固定座位;

(2) 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筑面积为258 000平方米;

(3) 南起宁波, 北至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 000米;

(4) 杭州湾跨海大桥总投资10 700 000 000元.

这些比较大的数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表示这些较大的数, 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带来了麻烦.为了更有效的记录这些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教学片断二:

(1) 银河系中大约有恒星160 000 000 000颗;

(2)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50 000 000千米.

你能又快又准地说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吗?

同学们低头数着数位并踊跃报出了数字.大部分同学能报出数据, 对于少部分数错的同学, 教师笑呵呵地看着并未发言, 让同学之间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

“从这个问题来看, 当遇上很大的数字时, 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不便.如何才能既准又快地说出很大的数字呢?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来学习———科学记数法.”

教学片断三:

(1)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4圈, 行程约为60万千米.已知赤道长度约40 000千米, 飞船行程相当于多少个赤道长?

(2) 如果某市每人每天节约用水0.5 kg, 该市约有1 350万人口, 那么该市每天节约用水多少kg?

“大家能帮助老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吗?”

3分钟后, 看着学生报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会心地笑了.“上面几个很大的数字, 在表述时很不方便.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能很快表示出很大数的方法———科学记数法.”

二、点评

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的“科学记数法”一课的内容时, 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来, 三位教师各显神通, 经过精心准备,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出了独具匠心的铺垫.第一位教师给几个枯燥的数字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 是我们国家近年来完成的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大工程等壮举的数字证明.在学习数学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怀, , 增增强强了了学学好好数数学学的的信信心心..同同时时渗渗透透了了数数学学来来源源于于生生活活, , 又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启发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第二位教师的问题涉及了天文学的内容, 七年级科学的第一章内容就是天文学, 对于浩瀚的天空, 学生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两个问题的学习, 在数学帮助学生解决了天文学上较大数字的记数问题.学生能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且能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第三位教师的问题更具实用性, 大到国家航天工程, 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尤其是第二个问题, 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更能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问题情境, 提供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 (再发现、再创造) , 教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 (意识) , 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需求.

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入,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熟知学生当下热衷的活动, 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材料自然、真实, 同时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 开拓思维.凭借问题的精彩引入, 创建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场 (问题) , 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自主参与动机,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入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问题.

1. 有效引入应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基于这一理念, 教师为了有效地引入新课, 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情境, 在教学时能做到“生活化引入”, 体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毕竟, 数学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 不能浮于事, 只有静下心, 沉到生活中, 接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 发现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进而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理解并接受数学知识点, 才能使课堂引入更有效.

2. 有效引入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效情境引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数学化的情景引入,生活化的情景引入

【中图分类号】G633.6

有效情境引入是指引导学生从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出发,从感兴趣的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思考。对于有效情境引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有效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溶入有效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1]。

可见,引入是一堂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第一座桥梁,作为一名教学组织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效的情境引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以把有效情境引入分为两类:创设数学化的情境引入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

一、创设数学化的情境引入

通过数学知识情境引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不寻找一些生硬的生活情境,这样设计不仅没有浪费师生的精力,而且还能让数学课堂显得有数学味

1.新授知识直接引入。

教学过程中,以教材要求的情景直接引入。

2.通过复习,引入新课。

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不但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还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在《中心对称》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象的知识要点,之后引入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对称的新课讲述。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

1.通过创设疑问的情境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猜谜式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这样引入 :“据说阿凡提来到印度,向印度国王挑战下国际象棋,国王说我们打个赌,你要是能赢了我,要什么都可以给你,阿凡提说,赢你的话,只要你在国际象棋的棋盘格子里,第一个放一粒米,第二个放2粒米,以后的每个格子都放前一个格子离米粒的2倍,我就满足了。大家觉得到底谁赢了?”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故事呈现给学生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有差别或相矛盾的情境,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启动学生思维。

3.用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整式的加减》中,借助刘谦带来的魔术热,先做如下游戏:把自己的出生年月份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家里的人口数(要求小于10),将这样所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学生生于何月,家里有几口人。学生们一般都抱着一睹“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通过以上的游戏,学生们兴趣来了,感觉老师真神,数学真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为进一步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4.通过有目的的动手操作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做”中“学”數学

动手操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4.用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直接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实际问题直接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这样引入“为了改善一、二、三村三个村庄的饮用水问题,镇政府决定新建一处蓄水库,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蓄水库到各村庄铺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蓄水库的位置吗?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该节课的学习内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5.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学习探究,解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相似三角形》教学首先出示2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宁波地图,让学生观察思考问题:(1)这两张宁波地图间有什么关系?(2)形状又有什么特点? 得到(1)相似(2)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招宝山、天一阁、天童寺三个风景点的位置,并连结这在三个风景点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6.运用多媒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情境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手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生动的视觉效果,悦耳的音质,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的兴趣,让学生轻松进入新的课程学习中。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用课件演示日出过程,让学生思考在日出过程中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将地平线和太阳分别想象成直线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呢?引入新课讲授。

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引入,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 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因势利导地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以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感觉有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容易达到理想的境界了。

新课引入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6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 从具体实例出发, 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 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 在新课引入中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1.1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生活中的新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从当前社会热点新闻出发,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习实际, 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如美国9.11恐怖袭击前, 美国中情局的情报人员就获取了这个信息, 但就是缺乏统计人, 才没能将这个信息挑出来呈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中报道的那么多“问题产品”为什么都是记者而非当地执法部门首先发现的呢?这说明我们执法部门缺乏统计人才.由这些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可引入“统计”这一章.执法部门在抽查奶粉质量时, 若将奶粉都收起来检测, 则商家没得卖;若只是随便拿几袋检测则有可能片面, 怎么办?由此可引入“抽样方法”这一节.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 “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图片, 形象地给出椭圆, 使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动手操作“定性”地画出椭圆和探究归纳定义;最后通过坐标法“定量”地描述椭圆.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地抽象概括, 从而形成概念, 推出方程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课后再播放彗星图片, 提出课外延伸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彗星的资料并试着回答:为什么有的彗星经过若干年后能够再次光临地球, 而有的彗星却和地球只有一面之缘呢?因为贴近现实, 把书本上抽象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 学生感兴趣, 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1.2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家纽曼指出“也许并不总是希望而且有可能将日常情景运用于所有的正式学习, 但我们毕竟有可能从普通常识中使学生得到许多东西”.新课程也倡导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 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 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 有些已经收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能以学生的这些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那么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的掌握.而现代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如:可以从3岁小孩到80岁老太太都会说的“我骗你不是人”引入反证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各种对应的例子, 如“电影院座号和票的对应关系”, “学生与家庭、父母的对应关系”, “公民与身份证号码的对应关系”等, 并让学生指出各种对应的异同, 然后,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便可依托这些常识和具体自然语言描述建构起映射的特征.又如, 极限的知识相当普遍地出现于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 甚至古代也早有“一尺之杵,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之说.再如在教“统计初步”时, 设计以下例子: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 成绩如下: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 选谁参加比赛?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 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再如讲“多面体和旋转体”一课时, 可以这样引入:“大家都喜欢打篮球, 你们有谁知道做一个篮球要用多大的皮料呢?”“这就是实际生活中存在而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球的表面积”知识就可以解决了” (板书课题) .教科书在概率与统计部分引入了大量实际问题, 包括射击, 天气预报, 抽样调查, 产品检验, 出租车计费, 自动装置无故障运行, 抛掷骰子, 投篮, 学生测验成绩, 纤维长度, 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高尔顿板游戏等等, 大量引入各类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所处的客观世界, 逐渐养成借助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来思考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意识.

1.3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由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对数学的挑战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有理数的引入, 微积分的创立等, 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某一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最好材料.教材中一般没有现成的材料可用, 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材料, 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如:可以由“不登塔而知塔高, 不过河而知河宽”引入“解三角形”的教学;可以由木匠的工作需要, 引入“立体几何”中相关定理和条件开放题的教学.又如:在教学“线性规划”时, 可创设商店进货情境:是为了节约运费而每次花很多钱进大量的货, 还是该节约流动资金而每次进少量的货花多次运费呢?再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3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1次打p折销售, 第2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1次打q折销售, 第2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 (p+q) /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 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 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 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 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这样, 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情境是他们熟悉的、常见的, 可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1.4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由数学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 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考.

如:用折纸实验可引入双曲线定义的教学:

请同学们拿出刚发下来的印有定⊙F1白纸, 按如下步骤操作:

第1步:在⊙F1外取一定点F2;

第2步:在⊙F1上任取一点P1;

第3步:将白纸对折, 使P1和F2重合, 并留下一条折痕;

第4步:连接P1和F1, 并延长交折痕于点M1;

第5步:在圆周上任取其他点, 将上述步骤2-4步重复4-6次, 便可得到一个点列M1, M2, M3…等, 这个点列能连成一个很美的图形, 大家想欣赏它吗?

请迅速动手折纸, 看谁折得又快又好.学生就可通过折纸实验, 获得了对双曲线的数学直观, 再引导学生回顾折纸全过程, 类比椭圆定义, 用一个数量关系来刻画双曲线上动点的属性.

又如:在引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 可通过检验学校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来引入折纸试验.如图1,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 (任意) 三角形的纸片,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 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 DC与桌面接解触) .观察并思考: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②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③由折痕ADBC, 翻折之后垂直关系, 即ADCD, 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在折纸试验中, 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 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学生再次折纸, 进而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 经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BC边上的高, 即ADBC, 翻折后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 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 增强几何直观性.

再如引入“异面直线”概念时, 可叫学生拿出两支笔, 让他们摆出各种位置关系.在摆弄的过程中, 会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位置关系:两支笔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通过以上实验,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深刻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

1.5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通过学生个人体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个人体验”对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极其重要.一般而言, “个人体验”的获得是语言和非语言双重编码的, 而教学中普遍采纳的是语言编码, 非语言编码 (如动作或情节编码) 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如果新知识建构没有多少可用的生活经验加以支撑, 不妨将新知识分解成小的常识性知识单元, 根据拆分、整合的动态过程, 设计相关的动作场景,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丰富其“个人体验”, 必然缩小“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差距, 增强建构知识的能力.正如学游泳要亲自下水实践一样.数学作为一种活动, 使得普通常识的形式不断地提高.数学的教与学应该再现这种活动, 笔者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曾经实践过这一方式:由于图形的复杂多变, 形成了不易跨越的“发展区”, 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但“复杂的图形来源于常识性简单图形的整合”, 如果能经常让学生体验这种整合过程.学生识图的能力自然增强, 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基于这一想法, 师生共同用方便筷或废纸卷成的纸条做了各种类型的几何体模型, 对每种复杂图形, 都让学生用自制学具摆出其相对位置, 从中观察、体会和思考.对着自制的正方体、正三棱锥、正四棱柱、正四棱锥这几个最基本的几何体模型, 将其中各种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研究透, 就不必再遇一题做一题, 做一题丢一题了.通过动手实践,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个人体验,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识图、辨图能力大大增强, 思维创造能力也随之提高, 主体从动作到心理的协调参与才是其主动建构知识的关键所在.这种设计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方式, 迎合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正是建构学习所必需的.

1.6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旧知识的闪光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寻找新知的“生长点”来创设情境.例如, 在“正、余弦定理”概念的教学时, 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Rt△ABC中, 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 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在△ABC中, 已知两角及一边, 能求第三边吗?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由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定理可知, 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确定, 则三角形确定, 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 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 产生学习兴趣.又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 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 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就是抛物线, 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所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 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 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再如:引入等差数列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梯形面积公式“S=12 (上底+下底) ×高”的推导过程, 再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早有所闻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计算老师“难题”:“1+2+3+…+100”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中探究出这貌离神似的一数一形的精神实质, 再在这种数学思想精神的指引下, 探究出用倒序求和的方法, 凑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中间项对应着梯形的中位线;首项、末项对应着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等差数列的性质“S2n+1= (2n+1) a中间项也与此一致”.又如我们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可以提炼出“三个一”即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引入“三个二”之间的联系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代数和几何中都有很多知识可以从相似或相关的旧知识引入.通过对老问题进行延伸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 感受学习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实用性, 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1.7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类比来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间具有相似性, 类比也是发现真理的工具.数学中很多新知识都是与原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在教学时, 可抓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内涵、结构、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来设计初始问题, 再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如:讲等比数列的性质, 可以先让学生写出等差数列的性质, 再要求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其证明写出等比数列的性质, 最后再对比这两类基本数列的性质差异, 这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多了.还可以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性质写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类比椭圆中的题型及其通法, 研究双曲线及抛物线的题型及其方法.类比平面向量的“两个定理三种运算”探究空间向量的“两个定理三种运算”类比空间.立体几何中, 类比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探究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并对比共性规律及差异.又如:在平面解析几何中, 由任意两点 (x1, y1) , (x2, y2) 的距离公式d= (x2-x1) 2+ (y2-y1) 2类比推出空间解析几何任意两点 (x1, y1, z1) , (x2, y2, z2) 之间的距离公式d= (x2-x1) 2+ (y2-y1) 2+ (z2-z1) 2.这样的类比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对数形结合也有重大意义.

1.8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通过矛盾的焦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疑是思之始, 数学知识的矛盾点乃疑之端.“学贵有疑”.“疑”是学生思维的积极表现, 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录》中指出:“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在《陆九渊集》中也说:“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向学生提出恰当的疑问, 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 数学本身就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因而向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产生疑问, 是引入新课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由古印度国王对国际象棋发明者的奖赏, 即1+2+22+23+…+263粒到底是多少?如何求和?倒序相加行不通, 但中间很多项又需要消去, 怎么办?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思考下列两个数列的特点及有何联系 1, 2, 4, 8, …, 263与2, 4, 8, …, 263, 264.在学生观察出公比都为2, 项数均为64项, 且第1个数列的后63项与第2个数列的前63项对应相同后, 用“错位相减法”求第1个数列的和便水到渠成.

1.9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学生经验的认知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 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习兴趣, 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设置认知冲突, 揭示矛盾使学生不能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都知道0+0=0, 都以为无数个0相加和仍为0, 由此及“飞矢不动”引入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由富兰克林的遗嘱及白纸对折28次即可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等可怕的指数效应引入指数函数的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经研究发现:“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为了让同学们得到一些关于极限的实际经验, 我们先引入与学生经验冲突的实例:在免子与乌龟赛跑这个故事中, 我们假设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而且乌龟在兔子前方10米处, 比赛一开始兔子立即追乌龟.当兔子追过了10米时, 乌龟又前进了1米, 兔子又追过1米, 这时乌龟又前进了0.1米, 兔子又追过0.1米, 这时乌龟又前进了0.01米, 如此下去, 兔子不断地追过了这一段又一段的路程.然而这一段段的路程的出现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所以兔子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了, 这个推理错在何处?这个例子的实质是10, 1, 0.1, 0.01…这个无穷数列它的无限项的和是否有限, 若是有限的, 则兔子很快追完这有限一段路程即可追上乌龟, 否则就永远追不上.又如:用间接法求对立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作如下引入:由抽屉原理可知要确保全班n位同学中至少要有两人生日相同, 则n>366, 我们班级人数仅是366的一个零头, 但老师可以判定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 不信可以打赌 (概率原本就起源于赌博) .学生往往热情高涨, 且十赌九输, 学生输后自然想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 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认知冲突才是思维的动力, 只有有了恰当的认知冲突, 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教学实际, 适时创设认知冲突, 引发学生自我探索的欲望.

1.10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 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 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 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 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又例如在讲解根式的概念时, 可以讲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毕达哥拉斯的弟弟因为发现了无理数2, 而被抛入大海.又如: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 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等比数列.还可将学生纳入故事的主人翁或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令其自愿为故事中的弱势群体出谋划策.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虚构如下情景故事引入:“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 原以为富人不原意, 哪知富人一口应承了下来, 但提出如下条件:在30天中, 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 第二次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前一天多一万, 但借钱第一天, 穷人还1分钱, 第二天还2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 本想就此定下来, 但又想到此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怕上当受骗, 所以很为难.请同学们帮穷人出个主意好吗?”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 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 进入到新课意境.

1.11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数学的发展史来创设问题情境

运用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体系形成的过程来创设情境.如对数的概念可这样引入:公元1614年, 苏格兰的一位数学爱好者纳皮尔 (Napier, 1550-1617) 发表了他的著作——对数表.为了这部著作他辛勤地劳动了20年之久.他研究对数的最初动机, 就是为了简化十分麻烦的较大数据的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运算.这也正是当时航海事业和天文学发展的需要.因此, 纳皮尔和其他学者的多年劳动没有白费, 人们将永远感谢他们.正如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对数算法使得好几个月的劳力缩减为少数几天, 它不仅避免了冗长的计算与偶然的误差, 而且实际上它倍延了天文学家的生命.”那么对数算法是怎样简化运算的呢?请大家先看黑板的几个例题.由数学的发展史引入的好处在于它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这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如:可通过对“数的发展史”的介绍, 来引入一种新的数:复数.

1.12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数学经典名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经典名题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递推数列亦可借用兔子数列来引入, 亦可由经典名题引入:“5只猴子分一堆桃子, 怎么也不能分成五等份, 只好去睡觉, 准备第二天再分, 夜里一只猴子偷偷爬起来, 先吃了一个桃子, 然后将其分成五等份, 藏起自己的一份就去睡觉;第2只猴子爬了起来, 吃了一个桃子后也将剩余的桃子分为五等份, 以后的3只猴子都照此办, 问最初至少有多少个桃子?最后至少剩下多少个桃子?”这道题正好体现了递推数列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必要性, 更可以体现先求出递推关系再研究通项这种分步求解的推递思想.

1.13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借用诗歌、谚语来创设问题情境

谚语或诗词中浓缩了许多科学原理和生命现象, 在教学中可适当运用谚语或诗词来创新问题情境.例如可由日常生活中“过尤不及”“把握好度”, 甚至“中庸之道”, 引入数学中函数最值的最确与精密.又如可以通过要为新旧变量举行“交接仪式”, 否则旧变量“死不暝目”来引入用换元法解题时, 被消去变量范围对新引进变量范围的影响.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1.14 数学知识的引入可以通过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 特别是物理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 根据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 可加深学生对横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 即S=vtt=Sv (其中速度v是常量) , 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Sv中, 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说t=Sv是函数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 如何求反函数, 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又如采用《用沙摆演示简谐运动的图像》引出函数y=Asin (ωx+φ) 的图像, 体现该图像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展示函数图像在4个方面的用途, 体现函数图像在物理学上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研究该函数图像的兴趣.又如由电路问题引入充要条件:教学中可用4个电路图 (如图2-5所示) , 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 “灯泡B亮”为结论B, 用这4个熟知的电路图可加深巩固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该“问题情境”的设计简单明了, 使用了学生熟悉的物理知识, 十分贴切、直观的诠释了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学生兴趣得以激发, 参与的欲望非常强烈, 学生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得以深入, 有效促进了学生概念的形成, 领略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的互通和联系.这种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其他学科的材料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 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 使本来兴趣各异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共鸣.

2 注意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 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 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 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然而, 并非所有问题情境创设都十分有效,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偏离学生主体.认知派代表人物、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当感性输入和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 兴趣最大.他说:“当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这个事件时, 他就不再是有兴趣的.”一个完全新的经验, 由于它和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 也同样是没有兴趣和不被同化的.一个难度不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同样收不到好效果.②背离教学主题.创设情境时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地创造迷人的问题情境, 结果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 从而背离主题;要警惕“本末倒置”的做法, 不能让虚假造作的情境导致数学的价值在这种被异化和泛化了的课堂中显得苍白和无力.③脱离问题属性.创设情境时, 片面地追求生活化, 而忽视了数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使牵强附会的情境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 并不能为数学教学服务.④远离理性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避免将数学课变成单纯的活动课, 造成“活动了身体, 休息了大脑”的尴尬局面, 人的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 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别让热闹浮躁的情境使数学课堂远离了理性思考.

孙晓天教授认为: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因此,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合理的、有意义的, 即情境创设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有利于发掘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②导向的、有层次的, 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 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③典型的、有针对性的, 即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④新颖的、有挑战性的, 即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发展, 有利于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进而产生认识需要, 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程度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寻找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创设出若干问题方向, 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探究.总之, 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 善于引导学生提问, 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效引入 篇7

一、体育游戏创编及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育游戏实质上是以运动技能学习为基本内容的教材化成果。在体育游戏的应用过程中, 从一般性游戏、体育游戏到运动技术体育游戏化, 随着教法层次与技术含量的提升, 其教学目标也应由教学气氛调节、体育锻炼集体性活动逐步发展至增强运动技术教学效果。因此, 在体育游戏的创编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锻炼性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活动能力等确定游戏的动作难度与运动负荷等要素;二是教育性原则, 体育游戏应同时兼顾锻炼身体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价值, 尤其是将思想教育融入游戏中;三是安全性原则与趣味性原则, 主要指做好安全检查, 确保游戏趣味性;四是典型性原则, 游戏创编和选择时应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做法, 举一反三, 灵活多变。

二、如何把游戏教学引入体育课堂

1.在体育活动热身中引入游戏教学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一般都会在做剧烈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 让学生的体温升高, 肌肉韧带充分拉伸, 从而避免因活动不够而造成意外。一般情况下, 体育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慢跑几圈, 然后做定位操或者行进间操。这样的热身运动, 的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可是, 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敏捷, 而且喜欢新事物, 每次都采用这样的热身活动, 他们就会感觉没有意思, 消极对待热身运动, 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沉闷, 这就很有可能因准备不充分而导致意外的发生。

如果热身运动改为各种各样的游戏, 那么效果就会大大不同。学生不仅可以放松身心, 还可以享受到游戏的快乐, 这对接下来的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说可以把原来的慢跑改为蛇形跑或者接力跑, 还可以采用跳绳或者其他活动, 同样可以达到热身效果。此阶段体育游戏应具备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 时间与器械使用适中, 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 达到快速热身的效果。另外, 在调节学生身体机能与心理状况的同时, 要合理地将学生的兴奋性控制在相对适宜的状态。

2.在体能训练中引入游戏教学

在体能训练中恰当地引入游戏, 能够改变原来枯燥的训练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 使其更好地强化动作技能, 加速动力定型的形成, 使训练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如在篮球教学中, 在教学生运球和防守的动作时, 就可以引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这个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并很好地训练学生运球的灵活性和持久性。又如长跑, 这是一种最考验学生体能的运动, 也是学生最恐惧和厌倦的运动, 很多学生一听说要进行长跑锻炼, 就会变得愁眉苦脸,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可是, 如果让长跑运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 效果会大大不同,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结束整理时引入游戏

在体育教学中, 经过紧张的训练之后, 后期的结束整理活动也非常关键, 这时的整理活动能够让学生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 逐渐恢复到相对比较安静的状态。这时, 做一些小游戏, 能够有效地消除疲劳, 促进身心恢复。这个阶段的小游戏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尽可能轻松活泼, 让学生的身心有效放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涨, 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也更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

三、游戏教学中注重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好强而有力的铺垫。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崭新的探索中的课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体育游戏教学中亦要遵循此规律。教师除了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外, 应当尝试着将课堂交由学生“管理”, 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即可。这就需要体育老师经常性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课堂内容的构建中, 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在游戏环节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还有, 如今互联网的发达, 为教学提供了更多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体育教师可以考虑为班级建立专门的体育网站,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大胆设想及对游戏教学的建议等看法晒到网上, 并且教师要注重将更多趣味性的体育内容分享于学生,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翁,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四、游戏教学要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提升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高中体育教学亦如此。在游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 加深学生对体育方面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领悟和感受独特的体育精神, 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促进自己的全面成长。在采用游戏进行教学的进程中, 组织教学分组之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 可以根据兴趣、性格及体育技能等不同方面的因素进行游戏的分组, 如此一来, 学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 个性得到全方位发展, 从而创造教学质量和学生个性共同发展的良好境遇。不论是在体育项目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意志品质是强而有力的催化剂, 教师在各类游戏环节中, 一定要注重帮助和引导, 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形成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良好意志力, 为其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等阳光性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作好强而有力的铺垫。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时刻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的内容所在, 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感悟不平凡的体育精神的伟大。只有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才能发挥出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从课堂引入看教学的有效性 篇8

所谓“同课异构”, 即面对同一教材, 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构想, 然后施教, 目的是让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这两位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是浙教版七年级上《5.1一元一次方程》.教师甲创设的课堂引入是:先用多媒体将他们学校的教学楼投影在上面,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 教师开始讲学校优美的校园、严谨的学风, 让听课的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接着该教师话锋一转, “学校为了让学生在平常学习之余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放松, 特地开辟了一个花园, 以便让学生在林荫道中悠闲地散步”.自然地引出了题目:里面种的一棵树苗, 刚移栽时, 树高为2米, 假设以后每年平均长0.3米, 几年后高为5米?老师的话音刚落, 有学生马上站起来用算术来回答: (5-2) ÷0.3=10 (年) 接着老师又问:如果设x年后树长到5米, 那么这个题目用方程该怎么列呢?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得到的方程:2+3x=5.老师紧接着复习了方程的概念: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是根据条件, 列出方程, 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把课题提了出来, 整节课自然而然地上了轨道.

教师乙的课堂引入也显得相当精彩, 他是在和学生的扯家常中拉开了上课的序幕.上课铃声响了后, 他先自我介绍, 他来自诸暨璜山镇中, 让学生读他来的那个学校的名字, 跟一个中国著名的风景地黄山读音很像, 不要搞错.接下来拿着话筒像节目主持人那样, 让学生猜他的年龄有多大, 学生有的猜35岁, 有的猜32岁, 学生把他年龄说大点的时候, 他跟学生开玩笑说:“我有那么老吗?”当学生把他的年龄说小了时, 他说他很高兴, 因为大人总希望自己越年轻越好, 整个教室充满了笑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进一步地拉进了.于是他在银幕上打出了一个问题:今年我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6等于60?如果设我今年是x岁, 那么用方程怎么列?接着他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相似的方程, 自然地过渡到了所要上的课题上来.

从这两节课的课堂引入来看, 两位教师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 都非常善于和学生拉近关系, 课堂引入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充分地体现了人文精神.教师甲由学生熟悉的周边环境入手, 让学生倍感亲切.教师乙由扯家常式的谈话入手, 娓娓道来, 也让学生倍感和蔼可亲!无疑这两位教师的课堂引入, 都在学生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为创造良好的教学互动铺平了道路.由此看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 把情境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 感受得到的现实, 这样, 数学知识就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课本知识的传授, 而是通过各种形式能引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活动, 它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并且使课堂气氛活跃、欢愉.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可以使学生学而不厌, 学而不累,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来后, 我也尝试了一次, 感觉效果非常好.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上《7.2线段、射线和直线》时, 碰巧有外校老师来听课, 我就好好地琢磨了一下.我利用线段、射线和直线的长度可否度量性, 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两者有一些相通之处, 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也能长短变化, 随心所欲.上课时, 我问学生放假时做完作业后是选择什么方式放松的?大部分学生回答是看电视, 于是我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西游记》, 学生一致回答说看过.接着我问他们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 大部分学生回答是孙悟空.那我就问:武功高强的孙悟空用的如意金箍棒可以怎样变化?学生说能变大变小变长变短, 很自然的我就说:我们数学中也有这样的“如意金箍棒”, 很自然地引入了线段、射线和直线.那节课,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我也讲得非常轻松.知识小结时我对学生说:今后希望你们能像孙悟空一样, 使用好数学中的“如意金箍棒”, 一路上不断克服困难, 取得优异成绩.课后听课老师说我上课是如此的轻松、幽默风趣, 这大大地提升了我上课的积极性, 今后我将是良好课堂引入的积极拥护者和实践者.

那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课堂引入呢?

1.要关注课堂引入的情境来源, 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拓展课本资源;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 上面的两位教师都是从第二方面入手的.

2.要注重引入情境交流. (1) 课堂引入必须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 课堂引入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要有问题在里面, 必须跟上课的内容有关联. (3) 创设的情境课堂引入要注意一定的开放性, 这样才能调动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的距离.

3.要充分认识课堂引入的作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学生探究, 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

4.课堂引入要注意的一些方面.创设的整个过程必须为课堂所用, 不要离题.在电教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 课堂引入不要被电脑包办, 必须要做到人脑电脑的有机统一.

“课堂引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如能运用自如, 则教者听者都会精神振奋, 各自进入角色.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应按《新课标》中指出的“要注意从学习数学中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意在每个环节上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切不可轻视数学课的“课堂引入”.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在部分学生心目中是枯燥乏味的,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 上课一开始就必须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 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 使学生主动思考.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引入这一关, 拉近师生关系, 为创造良好的教学互动铺平道路。

有效引入 篇9

一、引入课堂活动需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课堂活动的引入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课堂活动的实施,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设计课堂活动的参与形式,切实考虑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在一节公开课中有可能表现得十分完美,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教师如果只是将教学活动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中,效果往往达不到期待值。同样的教学活动,在不同的课堂中,会产生多种结果。不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被引入课堂,会让课堂流程进行得很不顺畅,也会让课堂活动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所以,拿来主义不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利用有效性强的课堂活动来让数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行为差异。

比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层次去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知识,但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复习已经学过的除法知识,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给两个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时间去完成不同的任务,让他们通过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之后,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复习成果,为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再让能力较强学生分享他们的自主探究成果,使学生成教师的角色互换,两个层次间学生共同合作,撑起一节数学课。能够考虑学生学习差异的课堂活动,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更强。

二、引入课堂活动需重视预设与生成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预设,猜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不同反应。但是,预设毕竟只是预设,不可能与课堂实际情况完全相符。无论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做出多么全面的预设,仍然不能完全掌握课堂。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开放,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很多,数学课堂中会因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而出现许多插曲。这些课堂插曲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机智地应对学生创造出的每一个插曲,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细节,将插曲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 重视课堂活动的预设与生成,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比如在讲解《厘米和米》的时候,教师会根据“我们身上的尺”引导小学生做测量活动。教师会预设小学生测量结果不准确,怀疑用“身上的尺”测量的合理性等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拇指与食指比划出1厘米与10厘米去测量时,小学生虽然会提出这样测量结果不一定准确的疑问,但也提出用脚去测量的想法。一些小学生说“老师,我们的脚长不会变,用尺子量出脚的长度,就可以用脚去测量比较长的东西了”。在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小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学生对这一测量方法的认可度高,完全可以将脚作为身上的尺组织学生活动。突破课堂预设,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有利于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三、引入课堂活动需合理应用现代设备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实施所能应用的工具更加先进。加强现代化教育设备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更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也能促进小学数学活动的丰富。电教设备的生动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其多形式信息展示的方法,给小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学习资源,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是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当成了电子书,将课本内容搬到电子课件中,不仅浪费了现代教育设备,还让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丧失。用电教媒体设备组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力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解《观察物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三维立体软件,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展示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图形。三维立体图形展示,有利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小学生开展观察物体竞赛。教师也利用随机抽取的演示文稿,组织小学生自主选题与抢答,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泼,促进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45分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合理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思考数学课堂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数学学科教育的需求,才能促进课堂引入活动有效性的提高。重视课堂活动引入行为的改革,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活动,丰富数学教学形式,有利于创新性课堂的打造。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引入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可靠策略。

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有效性分析 篇10

1.语文生活实例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语文生活实例教学情境,是高中语文生活实例引入教学的导入,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效率。在语文教学生活情境中,以高中生生活经历为实例说明作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内涵,增加学生对语文作品的认知感悟,获得对语文作品的知识掌握,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感。

如,笔者在讲述《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笔者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给学生播放了近年来北京大学演讲视频,给学生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演说场景,然后结合作品中蔡元培先生明确的教育性质,指出学生的关注点,要求学生注重提升自身素质,磨练自身德行,倡导学习中“学术自由”精神,主张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笔者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阶段,背景大学校长之演说,阐述各自主张和精神,揭示作品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演说,深化学生对“学术”的认识,体会作品学术真谛,理解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同时,笔者结合作品中倡导的学术自由和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就语文课堂教学说出自己的建议,共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2.语文生活实例教学资源

“生活即教育”一句很好的诠释了生活中各类资源都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整合学生生活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吸引学生兴趣和热情,不再是沉寂的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加语文教学资源内容,既能反应实际生活,又能折射出语文作品中的内涵,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需要教师深入体会生活,在熟练掌握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生活资源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素材。

如,笔者在讲述《沁园春·雪》时,知晓作品中毛泽东在上阕描写了伟大祖国北国雪景,抒写我国壮丽山河,在下阕则由壮丽感慨,牵引出历代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内心抱负和胸怀。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品真谛,笔者将生活真实壮丽雪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还原作品,理解作业,感悟作品。

3.语文生活实例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生活实例引入丰富拓展了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当地故事和生活资源,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积淀,体验文化的深厚,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塑造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流传着很多的英雄故事和传奇故事,这些资源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可以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如,笔者在讲述《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从文章写作背景出发,介绍当时我国水深火热、国土沦丧的状况,指出在那样的年代里,有很多英雄挺身而出,就像刘和珍一样,思想进步、热爱祖国,充满正义,作为祖国、民族的脊梁,为自由奋斗、流血、牺牲,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前仆后继。考虑到刘和珍距离学生年代较久,笔者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引入当地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对比分析作品中内容的写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生活实例效用,实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

4.语文生活实例课外实践

高中语文生活实例课外实践,包括高中语文拓展阅读和课外作业两方面。其中,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笔者建议在拓展阅读中应联系语文所学和生活关系,选择补充语文课堂教学的素材作为阅读资料,生活即教育,将高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延伸至实际生活,将语文知识懂和会、学和用相融合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拓展课外阅读面,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空间。第二,高中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要精心设计生活案例语文作业,打破教材作业局限,将生活中的案例整合后融入作业练习,做到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将生活中丰富的信息整合后,作为语文学习素材延伸课外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捕捉生活元素,整合生活素材,找准切入点,将语文教材作品中生活元素提炼出来,以生活实例形式呈现给学生,经过语文生活实例教学情境,语文生活实例教学资源,语文生活实例教学内容和语文生活实例课外实践四大环节,真正将生活实例引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取得高中语文教学好成效。

有效引入 篇11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 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课程标准中提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 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 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 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提取有关知识, 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因此, 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以下方法:

一、联系实际事物或实物, 模型介绍, 对概念作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 应用于客观世界.离开了客观存在, 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 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 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 (不是零碎不全) 和合乎实际 (不是错觉) 的感觉材料. 因此,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 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图示、模型的同时, 获得对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 逐步认识本质, 建立概念.

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可以用电影票上的排号引入;“负数”可用零上几摄氏度与零下几摄氏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 这些都是身边的实例, 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 让学生看到也感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意义, 弄清每一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的, 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用故事引入概念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引入相关的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讲无理数时, 教师可以介绍希勃索斯为坚持真理而被囚禁, 受到百般折磨, 最后竟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 并且爆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学习勾股定理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 或者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建议———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图形与外星人联系, 并说明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于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的, 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和自豪感, 引入课题;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如何想到用坐标系来把几何图形与代数方程结合起来的. 学生会在惊奇、自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接受这些概念.

三、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初中数学概念有很多与以前学习的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可以在比较它们异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概念.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引入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 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入, 我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学中分数通分、约分的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的. 这样的引入不仅回忆旧知识, 同时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又如, 学习二次函数时, 可以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得到定义, 并类比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究方式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 通过类比旧概念来学习新概念, 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 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两个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四、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的定义当中, 有一种定义方式叫属加种差定义.种概念的内涵在属概念的定义当中已被揭露出来. 所以只要抓住种概念的本质特征 (即种差) 进行讲授便可以建立起新概念,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后, 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特殊后便可引入菱形、矩形、正方形.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一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但在同一数学体系中, 一般只能采用一个定义.事物方面的本质属性, 可以由所给的定义推出, 作为性质定理处理.这样分析后, 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知识的掌握很有条理性.

五、从数学的本身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在学生的历程中, 以及人类史上数学的发展, 概念都是在不断的需求中引进的.比如人类起初没有数的概念, 便用结绳的办法计数, 当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后, 计数问题解决了, 可是在减法中自然数不能满足, 便引入负数.当做除法时, 整数不够用了, 便引入了分数, 使数扩展为有理数.但进一步学习, 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就不是有理数了, 又引入了无理数.通过这样的讲述, 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了, 数学确实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样的一步步需求一步步满足,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依照上面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也有利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容易接受.

上一篇:动态建筑下一篇: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