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与形成

2024-10-05

引入与形成(共7篇)

引入与形成 篇1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1995年6月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公允价值的概念不断完善,2006年9月将其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国际趋同。

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有其特征:不一定是已发生的事项,可以是虚拟的交易。只要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变化,就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在报表中反映。公允价值是动态的,其金额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历史成本则是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一旦入账一般不会改动,只有在对取得收入和成本进行跨期配比时才估计。

二、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有用。它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公允价值的使用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公允价值的产生发展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

公允价值产生的根源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2 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交易而陷入财务危机,但之前的财务报告却没有显示出财务困境,即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财务报告已无法准确传达真实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呼吁采用新的计量基础——公允价值,随着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深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采用。

我国曾在1998年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允许使用公允价值。但当时一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借助资产重组,编造企业利润,粉饰财务报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财政部适时修改了两个会计准则,严格限制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历史成本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同时也严重妨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与经济利益。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又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在17个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地得到运用。

三、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企业的现时价值得到体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谨慎的原则。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计量基础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仍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基础。虽然历史成本不能反映企业目前的市场价值,但它可以说明形成企业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在不同时期价值的累加。其真实性和公正性得到较好的体现。

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是有限制的使用,限定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债务重组等事项,且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在具体的会计准则中都有体现。如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表明上市公司在进行短期投资时完全采用市价法,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了避免财务报表发生较大波动,管理者须加强对投资的风险管理。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规定,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只有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期末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不能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转为成本模式。是采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

四、引入公允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的会计人员估计。要使公允价值发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培育各级市场,为公允价值的取得提供客观的来源。公允价值的取得依赖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价格是提供公允价值最便捷的途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使用的公允价值比较容易取得。而对于其他的会计要素,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难以取得市场价格。因此,必须加快培育规范的生产资料市场及二手交易市场,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完善,如各行业的相关信息,以便会计人员对资产定价选取参数时使用。

(二)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人员不仅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还是估价师,公允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估算,除了证券市场的会计要素很少需要估算外,其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要素,固定资产、存货等需要会计人员的估算,需要系统学习价值评估技术和方法。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公允价值的确认主观性较大,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尤其是遇到准则无明确规定的交易或项时,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这不但需要财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建立一个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为主的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做出真实、公允的会计判断。

(四)加大外部的审计监督。建立完整的包括事务所、主任会计师、项目经理以及执业注册会计师在内的连带处罚责任对象体系,形成一个主次关系明确的共同责任体系。应当进一步明确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明确要求追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应以独立审计准则作为认定责任的基础和依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了审计程序,没有过失行为,则可以免于承担法律责任。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历史性转变,在此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由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正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计量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会计信息的质量会不断提高。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公允价值再次被引用,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单位之一,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就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一阐述,并在引入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措施。

外资引入与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篇2

从三大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来看,第一产业实际利用FDI的比例很低,第三产业也相对偏低,第二产业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根据2001-2008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在三大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从05年开始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有所上升,这说明外资会向服务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第三产业逐步转移。而第一产业利用外资额的比例一直很低,这与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合。第二产业之所以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是因为第二产业是利润高,见效快的行业,这符合国际资本逐利性的特点。

这种外资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使我国产业结构中重复建设的问题更加严重,此外,由于外商的投资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其最终目标,往往不会顾及东道国的社会效益,这就很容易与我国的一些产业优化政策相违背,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安全。

2 第一产业外资利用的实证分析

由于外商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因此国内许多学者都对第二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很少对第一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鉴于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第一产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2.1 模型的建立

本文模型建立的思路来源是外资溢出效应模型,外资溢出效应模型最常用的是Feder模型。G.Feder于1982年提出了该模型,目的是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Feder首先把一国的经济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在两部门的生产过程基础上推导出了分析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产量增长的外溢作用计量方程。

该模型假设东道国经济部门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有溢出效应,外资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比内资部门高。该模型可表示如下:

F,H分别代表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创造的产值,L,K分别表示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量,下标表示部门。方程(2)表示内部部门的产出不仅由本部门所投入的劳动力与资本量决定,而且还受到外资部门的“外溢效应”的影响。方程(3)表示东道国的生产总值由内资部门和外资部门共同决定。

假设外资部门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分别为FL和FK;内资部门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分别为HL和HK,且FL/HL=FK/HK=1+δ,即外资部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是内资部门边际生产率的1+δ倍。

对方程(1)和(2)进行微分,可以得到:

根据以上方程,可得到:

因此,我们可得出外资引入影响产业安全的模型为dY=HLdL+HKdK+HF*dKF+dF*δ/(1+δ),其中HF的大小确定第一产业外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根据何洁、许罗丹的研究,外资工业部门总体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并不存在很明显的优势,即δ/(1+δ)=0。

所以模型可改为:dY=αdL+βdK+γdKF+ε(7)

2.2 模型的计量检验

对第一产业的变量进行统计时,dKF用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代替,dY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来代替,dL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来代替,dK用近似的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以前的统计年鉴没有统计分行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因此这之前的数据用分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相加求得)来代替。

数据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整理计算而得.

用残差项作权数对方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可得到结果:dY=0.363490*dL+4.269186dK+0.015174dKF

t1=6.116375,P-value(t1)=0.0005<0.05,t检验通过

t2=16.56674,P-value(t2)=0.0000<0.05,t检验通过

t3=0.662827,P-value(t3)=0.5287>0.05(给定显著水平为5%),t检验不通过,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变量系数同时为0的假设,由此可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此时,将解释变量KF去掉,重新进行回归,可得:

d Y=0.401936*dL+4.328865**dK

(32.20864)(18.59153)

Adjusted R2=0.998170

P-value(t1)=0.0000<0.05,t检验通过

P-value(t2)=0.0000<0.05,t检验通过

可以看出,在去掉外商直接投资这一项后,方程和各个变量的显著性都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

2.3 计量分析结论

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外资在第一产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第一产业的贡献不大,甚至会起到阻碍第一产业发展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外资的引入上,外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果。

3 对策研究

要想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消除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不利影响,必须要优化FDI结构,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从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果,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引资的数量和规模。没有质量和结构的外商直接投资不能给我国经济带来好处,反而可能会引起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正如对第一产业所做的实证研究,外资在第一产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甚至可能会起到阻碍第一产业发展的负面作用。利用外资要有适度的规模,既不超越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度,又不让资源闲置浪费,或丧失利用外资的机会,这应是我国利用外资所追求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与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原则。当外资同时满足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时,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确保我国产业安全的作用。由于目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因此应当引导外资流向农业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等我国急需发展的行业,缓解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

此外,国民待遇是WTO的基本原则,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中也要求成员国不得实施与国民待遇不相符合的投资措施。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测算,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赋为13%,而内资企业是30%。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在不利的地位。我们要逐步取消对于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得内外企业在税收、销售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袁海霞.FDI与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与管理,2007(10).

[2]单春红,曹艳乔,于谨凯.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7(6).

引入与形成 篇3

一、集体性游戏,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集体性游戏是指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多、需要学生一起配合的游戏。体育教师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给予学生游戏规则的指导。一是集体游戏需要学生一起参加,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对游戏内容充满好奇, 对游戏过程的情感体验富有探索精神, 大家一起进入游戏状态。二是游戏规则与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不是只带着学生做游戏, 还有教学要求问题, 游戏只是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才是根本。在游戏中都有游戏规则, 这些规则可以是教学内容。当然, 有些动作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 在游戏之前, 教师可以安排示范和练习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

二、分组游戏, 巩固教学内容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还可以利用分组游戏巩固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 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人数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表现自由组合, 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掌握程度较好的可以每一组的人数多一些, 教学内容复杂、掌握较差的小组人数少一些, 有利于分别指导, 也方便其他同学观摩。分组后, 可以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做动作, 其他小组的学生做观众或评委;也可以所有的小组一起做, 教师做评委, 对各小组表现情况点评。利用分组游戏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演练, 淡化了课堂教学的生硬,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他只做了一次动作, 但观摩和做评委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相当于一个学生在这堂课上重复学习了多次, 但又不显得单调。

三、竞技性游戏, 增强学生体质

竞争性游戏是将比赛引入游戏中,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 增强了体质, 但又不觉得锻炼的辛苦与乏味。比如小学体育课堂常用的“跑步接龙游戏”, 就是把教学班的学生按照男女搭配分成两个小组, 人数相同, 站成两个纵队, 在纵队的正前方设置两个固定目标, 要求纵队中的前两名学生快速跑到目标, 绕过目标后返回, 与第二名学生击掌后, 第二名学生迅速重复前面学生的动作, 一直这样跑下去, 直到纵队中的最后一名学生, 看哪个纵队最先完成跑步运动, 哪个队伍就获胜了。一个游戏做下来,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跑步, 运动量不比围着操场跑两圈少。如果每天的体育课堂上, 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竞技性游戏, 就相当于学生每天都能使自己的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四、合作性游戏,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的很多游戏不是靠单个学生能完成的, 尤其是在分组游戏和竞技游戏中, 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配合得好, 游戏进展顺利, 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配合不好, 游戏可能半途而废, 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因此, 在游戏中很多学生为了取胜会相互合作, 研究如何掌握动作的要领、如何配合等, 这对养成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都有显著的作用。

五、多种游戏的综合运用, 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体育课堂四十五分钟, 如何有效地利用起来, 既能通过游戏让同学们参与课堂, 激发兴趣, 又能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呢?多种游戏的综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较常见。在课堂开始时, 为了让学生活动一下筋骨, 教师可以在准备活动后组织竞技类的游戏,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之后可以做一些分组游戏, 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延伸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或者合作性游戏培养团队意识。有的体育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往往做一下丢手绢的游戏, 这个游戏非常传统, 绝大部分同学都做过, 为什么要放在课堂最后做这个游戏呢?这个游戏可以集体参加, 也可以分组进行, 一方面, 学生围成一圈可以暂时休息一下, 恢复体力, 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另一方面, 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 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课堂, 让体育课充满了情趣。

总之,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游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其形式丰富、功能多样, 成为体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多开发新游戏或者游戏的新规则, 并把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渗透到游戏中, 让学生在了解游戏规则和要求时, 掌握动作的要领, 学习教学内容。另外, 体育课程游戏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开展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等的游戏, 不可以过量运动, 否则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摘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化了强身健体的功能, 游戏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游戏结合起来, 在游戏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体性游戏、分组游戏、竞技性游戏、合作性游戏等不同的游戏模式效果是不一样的, 多种游戏的综合运用, 使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不自觉地达到。

关键词:游戏,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兴龙.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组织游戏教学[J].新课程 (上) , 2013 (01) .

[2]刘海军.浅析小学体育游戏教学[J].学周刊, 2013 (35) .

[3]郁佳园.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 2013 (26) .

引入与形成 篇4

在SQL Server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材中要么没有提到数据复制技术,要么讲解得非常简单,只提到了操作步骤,对相关概念一带而过。其实数据复制技术非常重要,主要用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现在哪个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管理数据不用数据库?哪个数据库不要进行分布式的管理?这么重要的内容,没有一本好教材,就要有老师认真仔细的讲解。我去听过几位老师的课,都是先把复制的概念照书念一遍,然后就开始教学生配置的步骤。步骤学完了,学生还不明白到底数据复制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做了有什么用,自然,在以后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中也无法运用这个技术。其实老师在教学生操作前,应当要舍得花时间讲解概念,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计算机系有一部分老师只重操作不重理论理解,完全照书教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哪能找到工作?作为老师,讲清概念这是最基本的。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对于“数据复制”概念的讲解,我也归纳出了我自己的讲解方案。

2 提出问题,引入新内容

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请学生讨论解决办法。

问题为:

学校的“student”数据库存放在教务处的SQL Server服务器上,服务器名为CAI。“student”数据库管理全校学生的所有信息,除了教务处外,学生处、各系部也经常要对此数据库进行相关操作(添加删除修改查询),所以学生处、各系部希望也能使用此数据库,并根据登录用户名的不同行使不同的操作权限。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方案1:我们以前学过的“远程连接SQL Server服务器”操作。学生处、各系部远程连接到教务处的CAI服务器上,实现多部门共同使用同一个服务器。

分析利与弊:

利:学生处、各系部电脑上可使用CAI服务器上的“student”数据库,就像在教务处电脑上直接使用一样。

弊:一旦网络断开,这时学生处、各系部电脑将无法连接到教务处的服务器上。若这时有学生想来学生处或系部查自己的相关数据,则无法操作,只有等网络恢复连接才可继续。难道让学生去教务处查?一般的大学各处室不一定在同一栋楼,或相隔甚远,若是紧急的数据查询打印,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也就提出了新的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在网络断开的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处、各系部电脑中有student数据库?

由此提出方案2:将教务处CAI服务器上的student数据库复制到学生处、各系部的电脑上。(这里的“复制”指将student数据库的数据文件与日志文件复制)

利与弊:

利:确实可以让网络断开时学生处、各系部的电脑上有student数据库。

弊:学校各部门都拥有了一个student数据库,也就是说不止一个student数据库。若各部门都对自己服务器上的student数据库进行操作,将导致各数据库不一致。某同学在教务处的数据库中某科目成绩为50分,在系部的数据库中此科目为85分,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或都不正确??

由此看来方案2也行不通。那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样一种方案,既在网络断开时能保证学生处、各系部的服务器中有student数据库可供操作,一旦网络连接时又能将这多个数据库自动更新,从而保持一致性……能达到以上要求的,就是数据复制技术。(这里也就成功的引入了复制技术,而且也顺便提到了复制技术的功能。)复制技术的功能就是将某个服务器上的某些数据复制到远程或本地的其他数据库服务器上,并且保证源数据与复制数据之间的同步更新,最终所有数据都有相同的值。运用复制技术,学生处、各系部的服务器复制了教务处服务器student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各服务器上的数据同步更新,保持一致。

3 复制的发布-分发-订阅模型

了解了数据复制的功能,接下来必须了解它的原理。不要将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灌输式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分析能力,我们应该带着学生慢慢分析,在分析时将新知识传递给学生。

分析一:学生处、各系部要复制教务处服务器中的数据,肯定要经过教务处服务器的同意,否则数据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

由此得出要进行的操作:教务处必须定义为发布服务器。“发布”指的是向其他服务器提供可复制的数据。只有发布服务器才有权利发布数据,从而让其他服务器来复制数据。未定义为发布服务器将不允许其他服务器复制数据。

分析二:一个服务器中可能存在很多数据库,而我想要复制的只有student数据库。

由此得出要进行的操作:教务处服务器发布student数据库中的数据。教务处服务器虽已定义为发布服务器,但只能说明他有了发布数据的权利而已,数据没发布之前,任何服务器都无法复制到数据。这就好比出版社虽然有出版的权利,但若未出版任何一本刊物,人们也就订阅不到。所以,定义好发布服务器后,还必须指明发布哪个数据库中的哪些数据。只有发布了的数据,才被认为是已允许其他服务器复制的。注意:被发布的student数据库称为“发布数据库”。

分析三:数据发布好了,学生处、各系部就可以复制了。平常我们复制用得最多的是ctrl+c加ctrl+v,但这样的复制就是方案2提出的复制,复制到的数据与源数据不再存在联系,肯定不能同步更新,保持一致。到底如何复制呢?

由此得出要进行的操作:学生处、各系部订阅发布。事实上,教务处发布了student数据库中的数据后,学生处、各系部不是来复制数据,而是接收数据。这个接收数据的操作专业上称为“订阅”,有点类似于出版社发布了某刊物,读者通过订阅来得到刊物。读者订阅了刊物后,最终通过邮寄或快递等方法收到数据,同样类似的,学生处、各系部要接收到教务处的数据,也要靠某一对象来传送。这一对象就是分发服务器。,分发服务器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发布服务器发布的数据分发给订阅服务器,从而保证多个服务器上数据的一致。所以,要进行数据复制操作,需要三个服务器:发布服务器发布数据,订阅服务器接收数据,分发服务器将发布服务器发布的数据分发给订阅服务器。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发布-分发-订阅模型。不过现在又有了新的问题:哪个服务器来担当分发服务器的角色?事实上,SQL Server允许一台服务器扮演多种角色。如一个服务器扮演数据复制的三种服务器,那么它将把自己发布的数据由自己分发给自己的另一个数据库。只不过这种情况很少使用,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决定是否让一台服务器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在很大程度是基于复制系统性能的考虑。通常,为了提高分发服务器的效率,降低发布服务器的负载,忌用某一服务器既作发布服务器又作分发服务器的方法,而是取用专门的服务器承担分发服务器任务从而提高发布和分发的性能。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我们可以使用教务处的另一服务器来作为分发服务器。(若教务处原只有一个服务器,请再安装一个。)

4 复制的操作步骤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复制基本的操作过程归纳如下:

第一步:配置发布服务器与分发服务器。教务处student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定义为发布服务器(定义为发布服务器后,就有权利发布数据了),接下来另选一服务器为分发服务器。

第二步:创建发布。发布student数据库中的数据。

第三步:订阅服务器订阅发布。当然,学生处、各系部的服务器作为订阅服务器,必须准备一个数据库来接收教务处student数据库的数据,这个数据库可以是已有的,也可以新建。这个用来接收数据的数据库称为“订阅数据库”。

第四步:查看最终复制效果。做一些修改操作,在规定的时间过后查看是否保持数据一致。

当然,若以后要取消复制操作,还有最后一步:禁用发布或分发。

5 发布的类型

前面让学生了解了大略的操作过程后,就可以带领学生实践操作了。不过在实操过程中,在第二步“创建发布”时,有一个重要的操作:发布类型的选择。总共有快照发布、事务发布、合并发布这三种类型可供选择。这时候要认真对学生进行说明,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发布类型。快照发布就是在某一时刻对发布数据进行一次“照相”,生成一个描述发布数据库中数据瞬时状态的静态文件,最后在规定时间由分发服务器将其分发到订阅者服务器的订阅数据库中。所以快照发布是单向的,只能将发布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发到订阅数据库。若我们举的这例选用的是快照发布,那么,即使你对学生处、各系部上的订阅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也没有用,在规定的时间内最终会被发布数据库的数据所取代,最终保持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所以在快照发布中,相当于对订阅数据库只有查询权利。可给学生总结一下只有满足下述条件时适合采用快照复制:1)数据主要是静态数据,不经常更改。2)一个时期内允许有已过时的数据复本。3)复制少量数据(在整个数据刷新为合理的情况下)。4)站点经常脱接,并且可接受高滞后时间。

若学生处、各系部希望能对数据库进行任何操作,且操作能保存并分发给发布服务器上的发布数据库,就必须选用合并发布了。区别于快照发布单向的从发布服务器向订阅服务器中分发数据的方法,合并发布允许发布服务器和订阅服务器同时对数据进行修改,而不管发布服务器与订阅服务器是否相互连接或断开,最后当所有或者部分服务器相连时便合并发生在各个服务器上的变化。所以合并发布是双向的,分发服务器可将发布服务器上的数据分发给订阅服务器,也可将订阅服务器上的数据分发给发布服务器。但这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冲突。当某数据在多个服务器被更新,合并时采用谁的呢?一旦你选用的是“合并发布”,订阅发布的配置过程中就有如图1的解决冲突的一项。当然,要更好的解决冲突,请做到以下三个重要方面:1)系统为要复制的表的每条记录确定标志字段。2)增加几个系统表以支持数据跟踪、提高同步效率以及冲突的检测、解决和报告。3)在出版者和订购者的服务器上的表上创建触发器,以便跟踪数据的变化。同样最后给学生总结出满足下述条件时最适合使用合并发布:1)多个订阅服务器需要在不同时刻更新数据并将这些更改传播到发布服务器和其它订阅服务器。2)订阅服务器需要接收数据,脱机更改数据,然后将更改同步到发布服务器和其它订阅服务器。

与快照发布与合并发布不同,事务发布复制的内容不是数据而是多条delete、update、insert语句或者存储过程。不少同学在实验时无法区分快照发布与日志发布,总觉得他们虽然复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复制数据,一个是复制事务增量,但最终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其实这样想的同学是没有理解概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将学生处服务器上的某同学成绩改为50分,教务处服务器上不改。规定时间后教务处服务器单向将数据分发给学生处服务器,学生处服务器上的修改操作相当于取消,该同学的成绩保持一致,为教务处服务器上的成绩。这是快照发布下的结果。若是事务发布呢?事务日志只是将发布服务器上发生的增量修改语句复制到订阅服务器。教务处服务器上不改,说明没有增量,那么将没有任何语句复制到学生处服务器。最终学生处服务器上该同学的成绩仍为50分,教务处上成绩为原来分,两个服务器上数据出现不一致。事务发布与快照发布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如数据更新频率较大且希望修改尽快分发到订阅服务器时常采用事务发布而非快照发布。所以一般满足下述情形时适合采用事务发布:1)希望发生增量更改时将其传播到订阅服务器上,通常在更新发生的几秒内进行。2)应用程序不能承受订阅服务器接收更改时的高延迟。3)订阅服务器通常可靠或频繁地连接到发布服务器。4)需要事务是原子事务(或全部应用于订阅服务器上,或者都不)。

6 结束语

SQLServer2000提供的复制是在数据库之间对数据和数据库对象进行复制和分发,并进行同步以确保其一致性的一组持术,就本质而言,复制是将一组数据源向多处目标数据复制数据的技术。本文重在向学生介绍数据复制技术中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更有创造力。

摘要:数据复制技术用于将某个服务器上的数据分发到远程或本地的其他数据库服务器上,并保证数据的同步更新。此技术主要用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论文从教学观点结合实例简要介绍了SQLServer2000数据复制的功能,发布-分发-订阅模型的原理,三种发布类型的区别,重点对“数据复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数据复制技术给出了最通俗易懂的解释,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关键词:发布,分发,订阅,快照,合并

参考文献

[1]彭林,余艳.SQLServer2000金典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虞益诚,孙莉.SQL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引入与形成 篇5

一、了解轮滑运动是引入与推广轮滑运动的钥匙

在销售一件商品之前, 首先我们必须对消费者的喜好有一定了解,然后才能针对性地生产产品,推广轮滑运动同样如此。轮滑运动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及方便性等特点,而且可以锻炼平衡能力及改善体形,所以不仅仅受到男生的喜爱而且受到很多女生的青睐。轮滑运动既不像足球、网球运动那样需要专门的场地,更不像篮球、乒乓球运动那样需要针对性的设备,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运动,而且可以代替步行,这对于那些不喜欢走路的人来说绝对是一项值得选择的运动。据有关数据表明,轮滑是有氧呼吸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强化人的腰、腿及手臂的力量,使青少年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最重要的是,轮滑比较经济实惠,除了一双轮滑鞋外,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所以不管是对那些经济富裕的同学还是经济一般的同学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除此之外,轮滑既可以单独练习又可以团队练习,这对于平时学业繁重的高校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轮滑运动的观赏性十足,技术高超的轮滑喜好者, 凭借高难度的动作及一些技巧赢得旁观者的一片喝彩。总之,轮滑运动本身的魅力足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其中,有利于高校体育引入和进一步推广轮滑运动。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引入与推广轮滑运动的突破口

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有多少学生参与其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生选择哪一门体育科目, 但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老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兴趣。一方面,所有学生都希望自己所选体育科目的老师的教学特点能够使自己满意, 老师的教学方式与个人特征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决定。老师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做什么,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示范动作就可以使学生折服,吸引更多学生加入。例如:老师在教学时亲力亲为,帮助学生掌握轮滑动作的技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兴趣的浓烈程度决定了他们会选择哪种体育运动。为了使更多学生对轮滑运动产生兴趣, 我们可以在教学时用音乐伴奏,使做出的动作更有节奏感,并利用优美而又炫酷的动作刺激观众的神经。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是高等院校引入与推广轮滑运动的突破口。

三、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轮滑运动的引入与推广

学生之间的理解力是有差异性的, 学习轮滑动作的快慢也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时,老师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慢的学习者,老师可以一步一步从基础教起,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与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快的学习者,老师可以教给他们轮滑的基本要领让他们自行练习, 创造属于自己的动作,但无论如何都必须练好基本功。分层次教学能够帮助对轮滑运动有兴趣的学习者学习好这一运动, 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放弃学习,促进轮滑运动的引入与推广。

四、教师观念也会决定轮滑运动能否在高校顺利推广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质量。轮滑运动是近些年由西方引进的一项体育项目, 资历较老的体育老师可能对这项运动不太熟悉,无法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所以应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出相应调整。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实践,所以任课老师必须掌握高超的技术。对于学生,老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及知识扩展技能,因为提高轮滑技能还得自己不断努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高等院校体育的引入与推广具有很大影响。

五、通过学习环境的营造,提高引入与推广的成功率

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 环境决定人才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高等院校必须给轮滑运动的推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第一,学校领导的支持,体育教学需要器材和场地,学校相关部门如何安排这些问题决定了轮滑运动能否在学校大力推广;第二,学习环境的氛围,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地方,它决定了学生能否认真听老师讲课,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轮滑运动中,其中,在教学中播放音乐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手段之一。所以学校应该给轮滑运动的推广创造良好条件。

六、结语

轮滑运动与其他项目相比有天然优势,不受地方、器材等限制,益于在高校推广。轮滑运动的刺激性、休闲性特点使很多同学喜爱上了它,所以,在高校体育引入和推广轮滑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为轮滑运动营造一个 良好环境 , 促进轮滑 运动在高 校体育的 持续性发展。

摘要:近些年,轮滑运动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他们追求刺激,追求速度,又懂得享受生活,而轮滑运动娱乐性与休闲型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成立了轮滑社团,但并没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为了在高校进一步推广轮滑运动,本文提出几点发展方针。

引入与形成 篇6

先给学生一个信服的理由去看《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或者影视剧。

90后的年轻人大都是“手机控”, 很少有人看小说, 更别说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了。因此, 要准备好功课, 说服学生主动去看, 可以先借几个“高、大、上”的理由, 比如理由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力荐这本书, 他这么写道:曾经,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 《平凡的世界》是无数人的精神食粮, 他们借助着孙少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奋斗、拼搏, 追逐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今, 在这个富足幸福的时代, 依然有很多人喜爱它。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是年轻人所需要的, 不论在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理由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其也进行了如下报道: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以细腻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著小说的时代背景、社会形势、家族矛盾、陕北农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经历, 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真实的生活习俗, 构成了一幅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是一部平凡人对抗苦难的正能量史诗。据说连百忙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该剧都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再来个比较现实的理由:看《平凡的世界》, 在课堂和学生分享心得, 就是德育学科过程性评价成绩, 写好心得体会, 也可以作为考试成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交流作品里头感人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 一小部分人也逐渐被感染, 也主动去阅读或欣赏了。

学生愿意去看作品时, 教师就要随着授课内容的推移, 在课堂上、在课外生活中, 通过学习群、朋友圈和学生分享作品, 感悟平凡的人生。

分享之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 在土地贫瘠的西北, 生活的艰难是现在的90后孩子难以想象的, 孙氏两兄弟的家庭是这样的:家里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 有位年近80半瘫在炕上的老祖母;父母亲也是差不多花甲之年, 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初中, 吃穿用都增加了;还有个不务正业的姐夫, 生了两个小孩, 常常过来“蹭吃”……一句话:穷困潦倒。因为“穷困潦倒的家庭状况”这客观实际决定了孙少安作为长子的应尽责任, 13岁上完五年级就被迫无奈辍学了, 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虽然孙少安很聪明, 小学期间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在同学、老师乃至同村人的印象中是棵好苗子, 但他知道自己只属于荒凉而又贫瘠的黄土地, 都市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梦。“一切都毫无办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 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 这不是宿命, 而是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孙少安很坦然地面对客观实际。他深刻地意识到,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 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孙少安根据客观实际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队长到村长, 从潦倒的家庭到最后带领全村人致富, 验证了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是走好人生之路的前提。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 都要受到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人生总有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大道。青年学生要向孙少安一样立足于现实性, 更要着眼可能性, 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分享之二:用辩证的观点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事物的正反面都有不同的意义, 都是处在永恒的变换之中,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 而积极的心态是人生发展的巨大引擎, 它会给人信心和力量。这个哲学原理在孙少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少安知道他作为长子、父亲、队长, 他的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如山的, 面对种种困境, 他充满理想, 尽管经历了磨难, 但他依旧仰望星空、寻找希望, 从生活中执着思考未来, 在平凡中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双水村, 国家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 分别是承包到组和包干到户, 大家疑问重重, 孙少安就给大家分析利弊, 用辩证的观点告诉大家实行责任制肯定利大于弊, 大家听了忠厚实诚的孙少安的意见, 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孙少安虽然只是个农民, 但他深谙为人处世的真谛, 用淳朴的人生哲学, 给自己、给村民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作品里, 类似例子很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过着平凡的生活, 正是因为平凡才最真, 才能淡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才能知难而进。青年学生要向孙少安学习,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思考人生, 积极探索, 敢于冒险, 即使失败了也有勇气重新面对生活。

分享之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孙少安做梦都想摆脱贫困, 可那贫瘠的土地就算他累死累活地苦耕, 最多也只能让家人勉强填饱肚子。他把一家人辛苦攒下来的二千五百块媳妇本来要箍几孔新窑洞的钱, 偷偷挪用办砖厂, 最后成了双水村的第一个能人。是什么让孙少安敢这样闯?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孙少安在城里打工拉砖的时候, 看见到处搞建筑, 砖瓦一直是紧缺材料, 有多少能卖多少。他当时就想过, 要是能开个砖厂烧砖窑, 一年下来肯定能赚不少钱。这来自于他亲身实践中的认识使他破釜沉舟, 坚定自己的抉择。即使在后来由于烧砖师傅的失误, 所有千辛万苦烧制的成品砖成了废品, 造成了孙少安的破产, 他都没有被困难吓倒, 毅然到处凑钱, 东山再起!孙少安的成功也是个典型的创业案例,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 让学生学习孙少安在劳动实践中提高认识, 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分享之四: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成长的源泉和动力,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能点燃人的激情, 催人奋进。中职生很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不少人没有学习目标, 盲目地游荡, 延续下去就会蹉跎一生。其实他们所谓的“打击”和孙少安、孙少平比较, 简直不值一提了。当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境, 差点迷失自己时, 他遇到了人生的知己———田晓霞。田晓霞告诉孙少平“只有永不遏止地奋斗, 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 也是壮丽地凋谢”。孙少平答应田晓霞, 他会永不遏止地奋斗。他刻苦学习, 胸怀远大理想, 他上不起大学, 但他立志要走出双水村!终于在大牙弯煤矿新工人入职考试中, 孙少平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正式的煤炭工人, 大牙湾煤矿条件恶劣, 又脏又黑, 所有人都失望至极;孙少平却觉得这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 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许多人忍受不了艰苦的工作, 逃跑了;孙少平却没有动摇, 他看到这里好的一面:不愁吃, 不愁穿, 工资高。闲暇之余, 难以遏制的求知欲, 他看书、写作, 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 通过读书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跟自己的自卑斗争!他后来又光荣地当上了煤矿工人, 当上了工段长, 成了模范。中职学生也要跳出中考失利的阴影, 要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起“人人皆可成才”的成才观。

分享之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通篇故事告诉我们, 只有在劳动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职校学生是动手的技能型人才, 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何对待劳动, 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如今现实生活中, 有不少人都想不劳而获, 毛主席说过, “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 劳动体现了人的一般本质, 同时又不断提升着人的各方面能力。孙少平在井下当矿工时, 感慨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 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 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他觉得劳动在那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 更是自身的需要, 他认为甚至“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孙少安的人生价值就很有意义, 他18岁就因为精明强悍和肯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 成为双水村的“能人”。他面对种种逆境, 舍小家、顾大家, 想方设法带领全村人们共同富裕, 他内心里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眷恋、对双水村人们的热爱, 使他有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他家富裕了, 村民富裕了, 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 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他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 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 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 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孙少安的人生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平凡的世界》这部通篇折射出哲学原理的鸿篇巨制, 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这样能鼓舞大众的作品, 不但具有更长久的传播力量, 也为我们德育教师在今后消化德育教材, 改进德育方式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引入与形成 篇7

一、力争知己知彼, 获得打开引入推广之门的钥匙

我们知道, 当我们即将对某种事物进行引入与推广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对其有个充分的了解, 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运作。对于轮滑运动, 可以说在校园还是一个新兴项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轮滑运动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开设了有十几年的时间。毛振喜、李文武、王金玲在《我国近10年速度轮滑研究综述》中说: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休闲、惊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轮滑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 无论在广场、室内外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等范围一定的平坦空地上都可以组织轮滑教学活动, 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要有针对性的场地, 轮滑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活动, 它更加随心所欲, 更贴近自然。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惊人的发现, 在轮滑运动中对下肢各关节的冲击力量比跑步低约50%。这说明轮滑运动对关节具有安全性。轮滑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极限运动的出现是以反叛的姿态向传统体育发出的强有力的挑战的。同时, 有些人需要寻求刺激来发泄压力、释放能量, 而极限运动的兴起, 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总之, 当我们掌握了上述知识或信息, 相信必定会促进我们将此项运动引入到高中体育的工作中来。

二、通过参与意识、兴趣的培养, 夯实引入与推广根基

体育课堂教学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参与度, 一节没有学生参与的体育课必定是无效的、失败的。影响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因素有很多, 但老师和学生两个层次最为重要。教师的教法选择与设计、教学能力的高低、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等, 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个人魅力的评价, 最终将导致其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参与兴趣的高低。教师要通过各种机会表现自己, 如动作的示范等, 这样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敬畏, 从而提高参与度。例如, 老师在上课前做出一连串的高难动作, 用实际行为征服学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行为, 恰恰是最有利的策略。同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们可以相应降低动作难度, 增强氛围的渲染, 例如动感的背景音乐等。总之, 意识先于行为产生并支配行为, 反之, 行为又刺激意识的产生。如何将其两者在引入与推广中加以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通过主体与个体的强化, 催化引入与推广正面效应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个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发展主体, 如何将学生的个体和主体有效的在轮滑教学中得以体现, 势必影响其引入与推广。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从学习的角度讲, 轮滑的引入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特点, 有选择性的进行设计与落实。而从教师的角度讲, 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进行设置教学目标、组织形式选择以及成绩评价等, 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这时候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发展性评价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通过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提升, 保障引入和推广的实施

观念, 对于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的成功与否、效率高低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教师不能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任务, 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轮滑运动是近年来的一项体育运动, 教龄稍久的体育教师没有学过这项运动的相关技术。因此, 从技术层面上和学生属于同一技术层面。所以, 有必要对其进行熟练掌握的练习。

五、通过学习环境的营造, 提高引入与推广的成功率

教育需要环境, 环境影响教育, 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观点。因此, 在轮滑运动走进高中体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应的环境给予满足。首先是政策环境, 即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程度。例如, 对场地器材配置问题、对场馆功能的开发问题等。换句话说就是为轮滑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其次, 是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的场所, 也是具有专业指导的场所。但如何让学生能快乐的学习, 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 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对其动动脑筋了。例如, 音乐的加入、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等。

总之, 以上五个策略只是笔者的实践经验, 可能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这里仅作交流参考。

摘要:高中体育实施了模块教学以后, 给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轮滑, 这项来自国外的运动项目迅速的吸引了当代青年, 也渗入到了高中校园。如何才能有效的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是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轮滑,高中,体育,推广,策略

参考文献

[1]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0 (25) :69-72[1]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0 (25) :69-72

[2]曹建民, 张健.极限运动 (一) [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1) :48-49[2]曹建民, 张健.极限运动 (一) [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1) :48-49

上一篇:投标报价的问题下一篇:公共理性与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