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引入(通用12篇)
数学新课引入 篇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就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精彩的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应该在以前教材引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可以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如每堂课开始2分钟,学生由于刚进教室,找书找笔,课间嘻闹余兴未消等原因,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温故而知新;或创设情景诱发思维;或设疑布障,引起悬念;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试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深厚时再转入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总结一些引入新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以旧带新引入新课艺术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能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能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但要使用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2.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
3. 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学生既能了解负数的意义,又能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的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在练习、讨论、归纳中引入新课艺术。
4.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
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数量可5以4让个学21生6个先做4,5个然后3点00击米答案并用42不0同吨色彩引导75学题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能名太次难,只要1能便于2学生观察3,发现结4论即可5。6
5. 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名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热水器音响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销赖量兴趣,12兴台趣是1能0量台的调8节台者,它7能台支配4内台在动1力套,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
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6. 实际应用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有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际当中经常使用符号表示某种意义的例子,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或举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拾到者到教导处认领”,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
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要注意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引入新课视为一个重要环节,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切忌拖泥带水,影响正课进行。
数学新课引入 篇2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课堂中问题引入艺术初探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知道,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宛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引入设计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觉主动地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经过反复实践、多方借鉴、不断总结,发现高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设计也是有多种模式可循的。在设计引入问题时,不管这样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以下四个环节:①“描述”:“我是怎样设计的”;②“领悟”:“我这样设计意味着什么”,寻找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假说、观念等;③“正视”:“我怎么会这样设计”,以了解自己的假说、观念或设计活动中的其他因素;④“改造”:“我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问题设计”,寻求完善创造性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一、类比法
案例:第六章《不等式》中,“绝对值不等式”第一课时的课堂引入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经知道,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b,有abab,abab(b0),那么abab,abab成立吗?学生很快可以通过举反例发现,这两个式子并不成立,那么必须进一步思考:ab、ab与a、b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进而引出本课研究的绝对值不等式: ababab。
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间具有相似性.类比也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过程来看,大量也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类比——联想等途径,形成命题(猜想)再加以确认的。教材中属性相似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四种三角函数及反三角函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四种二次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空间几何性质与平面几何性质;三种多面体及四种旋转体等。在教学时,可抓住其发生过程、内涵、结构、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来设计问题的引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归纳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案例:在“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的: 观察下列各数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 ①1,2,3,4,5,6,7,8,„ ②3,6,9,12,15,18,21,24,„
③-1,-3,-5,-7,-9,-11,-13,-15,„ ④2,2,2,2,2,2,2,2,2,„
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它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
从个别的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而概括得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即归纳法在数学思想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从数学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新命题的过程看,大量是从具体问题或素材出发,经过归纳、观察、实验等不同的途径,形成命题(猜想)再加以确认.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及部分公式、定理都是使用归纳法来验证与推导的。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学生完整地认识数学体系。
三、实验法
案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的设计如下: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给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这样的步骤进行,①在圆内部任意找一个不同于圆心的点A;②在圆周上30个等分点,分别记为B1、B2、„、B30;③折叠圆纸片,使圆周上的点B1与点A重合,展开纸片后得到一条折痕;④重复上一步骤,使圆周上其余各点与A点重合,得到30条对应的折痕;⑤最后展开纸片,可以发现未被折痕覆盖到的区域正是一个椭圆的形状。
这样的引入方法比之常规引入法更新颖、更具吸引力,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四、整合法
案例:在直线的四种特殊方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初中时就已经很熟悉的直线方程ykxb出发,给出名称“斜截式”,再由此方程求已知斜率k、过点P(x0,y0)直线方程,得by1kx1ykxy1kx1,代入ykxb得,整理后即为“点斜式”方由程y1kx1byy1k(xx1)。
这样的处理与教材中先介绍“点斜式”再得出“斜截式”的顺序不同,但这样的顺序却更符合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学生认知规律,由旧知得出新知,循序渐进,体现了初高中数学的巧妙衔接。整合就是“打乱”教科书上线性排列的知识,注重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情境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知识与价值的整合,有助于学生领悟数学不是一堆孤立技巧和任意法则的集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在本质的认识,这是将形式化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艺术之一。
五、实例法
案例: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居然迟到了,让调研员和学生们在“他为什么迟到了?”的疑惑中等待了两分钟,任课的老师匆忙进教室后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17章的17.1变量与函数”,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这样的一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设置互动情境,有控制地再现数学思维过程(包括问题的抽象过程、规律的猜想过程、推理中的分析与综合过程、推导中的演算过程等),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最终目标。
其实,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各样的引入设计,有的引入设计所反映的教学观念陈旧不可取,有的引入设计尽管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是不可行的。总而言之,一个引入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必苛求人人相同、堂堂相近,但仍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要求:紧扣教学目标,渗透学习主题;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沉积)和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背景学生是熟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是学过的);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达到新课的目标要求。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引入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引入问题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引入问题必须着眼于应用和创新,必须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设计引入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当然,这更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因此,教师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真正“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数学新课教学的有效引入 篇3
一、激疑引新
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先写一个数“3210”,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对自己所报的多位数都能被我准确地判断出,感到十分惊讶,从而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
二、巧设悬念
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感到好奇,他就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教“把分数化成小数”时,出示:判断下面的分数,哪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4、5/7、7/8、14/27、3/15.让学生开展竞赛,而教师不用计算,就直接指出1/4、7/8、3/15能化成有限小数,使学生感到老师判断神速,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诀窍.这样设疑造成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以动激趣
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所掌握的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丰富情感体验可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的一种心理需要,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如在学习“圆环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并剪好,再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经小于4厘米的同心圆,并将它剪去,这样手中得到的图形就是环形,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归纳出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种以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以语言叙述到导出面积公式的过程,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手脑并用,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四、运用多媒体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等媒体,使学生各个感官受到不同的刺激,产生兴趣,通过电化教学,可以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例如教圆的面积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圆分得越多份,圆周长的一半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即是圆的半径.通过多媒体的转化,学生自己推到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自行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形状,问学生:自行车、汽车还能平稳地在公路上行走吗?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短短几句话,学生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再进入新课的学习,效果很好.
五、巧设情境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适当开展一些课内活动,能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们猜测手中两个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两个圆锥体的体积谁大谁小.这一问,学生学习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这时我不是把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举起两个空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具,启发、诱导:“为了研究圆锥的体积,谁愿意为大家做一个实验?”学生在一股好奇情感的驱使下,各个跃跃欲试.
实验一:我叫A学生到讲台边指导他将圆锥容器盛满有色水后,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台下学生认真观察A学生把实验做完.
实验二:拿出另一套教具,让B学生把圆柱形容器盛满沙,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里.台下学生观察,学生B要几次才能倒完.
在A、B两学生做实验期间,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科学的结论已经在学生的心中萌发.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从实验中,能否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我没有操之过急地下结论或指出某个学生回答的错误所在,而是因势利导地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一边演示一边启发:这个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圆柱体积的1/3吗?学生都抢着回答:不等,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1/3.学生们在整节课中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圆锥的体积真正领悟了.
初中数学新课引入艺术 篇4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艺术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是我们教学中被大家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 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 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 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 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 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 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提问、质疑引入新课艺术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设置疑问。实践证明,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 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 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也是常用的引入新课方法。但要注意的是所提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四、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艺术
通过练习、讨论, 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多媒体, 有时会省时、省力, 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 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可以让学生先做, 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 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
五、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 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 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 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 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 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 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 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 富有余味。如数学上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当然, 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 不“悬”学生不思其解, 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 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 教学重点突出, 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 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 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 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 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七、实际应用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 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 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势必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精力集中, 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 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样就会更加地唤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5
一、讲故事引课法
用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参与教学.或采用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献身科技事业的事迹或物理规律发明的历程引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沉重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意志品质,提高献身科学事业的愿望.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探求知识奥秘的能力无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学习《电流磁场》时,给学生讲述18世纪末,年轻的奥斯特受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启发,想象电、磁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在一段时间内,他一边思考,一边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败,终于发现了课堂上像是偶然实为必然的揭开电磁新时代帷幕的故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前,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传说,二千年前,叙拉古王国的国王找人制了一顶漂亮的王冠。但不知其是不是用纯金制成的。于是就请阿基米德来鉴定,但不准弄坏王冠。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许多天,没有结果。一天,他到盛水的浴缸中洗澡,当他跨入浴缸时,他注意到浴缸里的水向外溢,顿时豁然开朗,兴奋地叫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从而发现了一条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头:妈妈带着两岁的小强坐火车回姥姥家,路上妈妈对儿子说:“好小强,别动,妈妈有点事,要离开一会。”妈妈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回来,小强还在原来位置上。到了姥姥家,妈妈告诉姥姥:我们小强可乖了,一路上也没动。同学们,小强真的一路上都没有动吗?又如讲《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则报道:兰州是我国中型工业城市竟然“消失”了。1990年冬季,西方某大国的情报人员照例将卫星拍摄的胶片输入计算机,当地形复原图在大屏幕上显示时,一张照片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奇怪的是兰洲在地图上不见了。西方人认定是中国正在试验一种城市伪装的新方法。为了证实这个判断,一行人到达兰州后,从天空到陆地,从空气到河水,广泛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是污染严重超标所致:兰州这座工业城市,工业排放出来的气体罩着整个城市四周和上空,开成一个大而密的烟尘云团,又由于地形关系污染团难以飘散,致使最先进的侦察卫星也发现不了。同学们,内能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如在讲《浮力》时,我先给学生讲曹操儿子曹植称象的故事和和尚怀内捞牛的故事,讲《大气压》时把课前“?”中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生动、新奇的语调以故事形式引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和集中。
二、温故求新引课法
温故求新引课法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所谓温故就是复习旧知识,求新就是在探求新知识,温故求新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引子而导入新课的提问有利知识的衔接和深化。有些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讲课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如在讲述《滑动变阻器》一节时,可先复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改变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后,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设备。这样的设备的阻值可持续变化,就做成了滑动变阻器而引入新课。再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先复习上节课后想想议议中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上升浮出水面的过程中,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变小了,而皮球的浮力也变小了(皮球在水中上升时,浮力大于重力。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那么是不是皮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和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呢?.从水里浮到水面的皮球在上浮过程中浮力怎样变化,浸入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等问题解决后引入新课就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
三、演讲型引课法
教师精心设计演讲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对于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可设计这样的演讲词:“同学们,当你们捧起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物理课本时,一定会想:”物理是研究什么的?我是否也能学好物理?“其实,物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物理现象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手提书包久了就会感到胳膊 酸疼,这是力的现象;动人的歌声传到你们的耳朵里,这是声的现象;一壶水放火炉上停一会能烧开,这是热的现象;雷电过后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现象;打开开关电炉发热、电灯发光、电铃发声,这是电的现象;还有原子和原子能的知识,这就是物理。物理知识与科学发展也有紧密联系:你知道吗?自行车、火车、飞机、电视、电话、电脑、激光技术无不包含着物理的原理。物理学家为了这门神圣的科学顽强不息的探索,开创了物理这门学科,给我们启示和激励:它不是高不可攀,也非唾手可得。同学们,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将来具有造福人类的本领,努力学习物理吧!如讲《运动和静止》时,可通过朗读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小小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引入,学生感到特别亲切,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又如学习光学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金色的朝霞,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群山,万紫千红的花朵„..是谁把大自然点缀得这样美丽,它的化妆师就是光,自然界的色彩都与光联系在一起.”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到新课学习中来.四、设置疑问引课法
学生对学过或已掌握的东西兴趣不大,只有那些带有疑惑的问题,才最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针对与新课内容有联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置疑,引课时有意制造疑问,创造悬念情境,引人深思,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习惯.因此,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障碍,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思维,唤起求知欲,借此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利用联想和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如在讲《电磁感应》时可这样引课: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生电”呢? 如在讲《物体的浮沉》一节教学前,先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学生可能回答:铁比木头重,接着再提问:哪为什么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可以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疑问而引入新课效果就更明显。如在讲述《安全用电》一节时,先讲人体接触裸露的电线易发生触电事故,而高空高压线上的小鸟却平安无事,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讲《凸透镜》时说 :发生火灾时你立刻会想到水,水能救火,水火不相容,但你一定不知道水可以引起火。接着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翻船事故把五个人漂泊在一个荒岛上,他们把两个表蒙玻璃取下来,扣在一起,里面注入了清水,正对太阳光终于引燃了柴火。这是怎么回事呢?讲《蒸发》时说:大家都知道任何物体被炎热的太阳光一照都要变热。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越晒越凉的故事。一位植物学家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去考察,太阳烤得他口干舌燥,他见到一位头顶瓦罐的中年妇女,就上前说:“夫人,给一杯牛奶喝好吗?越凉越好。”“你稍等一会儿,让我把牛奶晒一晒再喝。”只见她把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地包了个严严实实,放在灼热的太阳底下晒起来,植物学家起初纳闷,这样处置牛奶不是越晒越热吗?但他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设置凝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实验引课法
物理的基础是实验。生动、新奇的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新奇而不 怪、有趣而不泛味、直观而不繁琐的实验教学引课,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思维兴趣,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引入新课,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讲课前做几个小实验,把学生引过探索知识的海洋.如在导入《声音的发和和传播》时,我们可先敲响一个音叉,然后把用绳子吊着的小球靠近音叉,发现小球艺被弹开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就会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新课中要讲到的一个知识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讲《观察水的沸腾》时,可先做纸锅烧水的实验,这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如在讲《摩擦力》时,做用筷子提米的实验.讲《凸透镜》时,做透镜引火的实验.讲《大气压》时,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内,倒放过来小试管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下落.现把大试管里倒满水,把小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再倒入过来,小试管仍受到重力的作用,再加上大试管内水对小试管的压力,小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要想知道小试管为什么上升,学完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对《变阻器》一节的引入,可采用如下演示实验:出示彩色可调亮台灯,将其接入电路,闭合开关使之发光,然后调节旋钮使其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设问:为什么?出示收音机,打开并调节音量旋钮使声音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设问:为什么?教师简答:因为在其电路中接入了一种元件----变阻器.通过这些实验引入新课题,效果很好。
六、生活事例引课法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际的学科。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目之所见,都能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充分利用周边的物理现象和趣味物理事例导入新课,既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并不神秘,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思维状态--对感性材料的回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趣味事例引入课题,又能体现物理的实用性.如在讲《摩擦力》时,可先讲述:将一根绳子在一根固定的大树上绕几圈,一位大力士抓住绳子的一端用力来拉住绳子另一端的小娃娃,结果大力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能拉动小娃娃,同学们一定感到迷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大力为什么拉不动小娃娃呢.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通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体悟到生活中存在物理,用物理知识才能解开很多生活疑团.其实,很多物理知识的讲授我们都可以从生活事例入手,如在讲《大气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机会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登上一座高山时发现饭无论怎么煮都是夹生的,该怎么办呢?但同学们在学完这一节课后,就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讲到《安全用电》时,通过展示一幅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图片引入。如在讲《压强》时,为什么书包带宽比窄的舒服?为什么坦克、拖拉机用履带而不用轮子?为什么大坝要做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如在讲《平面镜》时,拿几个镜子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是平的,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在讲《光的折射》时,可讲我们到河里时,发现眼睛看上去河底很浅,跳进去后发现很深,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规律,对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十分有利的,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物理.七、开门见山引课法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几句话就把要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一目了然,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如讲《电和磁》:电和磁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中心任务。讲《电磁感应》时:电流周围存在 着磁场,那么磁场是否也可以产生电流?磁场和电流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讲《光的反射》时,让学生观察点亮的电灯、烛光、磨光的金属、黑板擦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看见点亮的电灯、烛光,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眼睛。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磨光的金、黑板擦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原来,所有物体的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眼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这节课,直接引入课题,简洁明快。
八、电教引课法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用语言难以代替的丰富感性材料.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如在”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的引入可以采用放录像的方法引入.通过录像片”火的警示”,学生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火灾场面可谓印象深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综上所述,搞好新课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所以教师平时就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演、板书、板画及实验技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每一位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恰当方法,但应注意引课过程一定要精,不能过长;以免喧宾夺主。引课要巧,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情趣;引课要准,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的正确轨道,从而达到良好引课的目的。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十法”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特有的兴趣和好奇,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我觉得用一个恰当的方法引入新课是关键。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新课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积累了引入新课“十法”。
一、直接引入法 对学生渴求了解的内容,老师就没有必要拐弯抹角,而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的好。如第一册“引言”可以这样引入:
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二、问题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多数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第一册“幻灯放大镜”一节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演示、实验引入法
这种方法直观、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尽可能的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如第二册“电功”可以这样引入: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
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
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可以做功)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
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②能量转化情况。
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里来的?(指出:因为电动机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③教师小结: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之产生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又如第二册“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可以这样引入: 同学们用塑料式或钢笔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再靠近碎纸屑能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纸屑被吸引)
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与之有关的问题。
四、从旧课引入新课
学生学习了旧课后可能还有许多凝点,急需老师解决,老师如果急学生所急,乘热打铁,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如:第一册“光的折射”一章新课引入如下: 上一章我们研究的是光的反射,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在这里我们说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那么另一部分光呢?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这就是我们这章开始要研究的光的折射问题。
五、物理现象引入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对绝大多数自然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现象,也可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观察自然现象引入新课。如第一册“浮力”一章可以这样引入:
船可以浮在水面,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也可播放潜水艇潜入水下航行的录像。这些现象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六、物理故事引入法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物理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引入新课。
如第二册“火箭”一节引入时讲述: 我国是火箭的故乡。“起火”实际是火箭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士兵们就已经发明了“起火”绑在箭上。(展示投影片或挂图)点燃“起火”,箭就向敌方飞去。这就是最早的火箭。
七、从学生已有经验引入
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也会利用物理知识,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从中引入新课。
如第一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可以这样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八、课堂练习引入法
经过学生练习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如第一册“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一节,学生练习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算,其它学生在草稿本上算一算)
根据计算结果,既然1标准大气压可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呢?本节课将对这一问题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九、类比引入法
有时新课会与某旧课有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样的新课用类比法引入,不但引入自然,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第二册“电压表”可用如下方法引入:
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是电流表,那么测量电压的仪器就是电压表(出示几种电压表)
电压表和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什么异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压表。
十、综合法 新课的引入,并非只有单一方法,可以根据新课内容采用以上方法中几种的综合,这样引入可能效果更好。如第二册“电流的磁场”的引入如下:
我们知道了电现象、磁现象,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讲电磁关系的研究史。
讲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史及奥斯特课上演示所发现的现象。演示奥斯特实验。
对新课的引入,同行们肯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引入方法很多,实现的手段也不少,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应该打破单一的老师说讲。充分利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来实现,这样会使新课的引入更直观、更生动,效果会更好
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方法及策略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以及学生是否有钻研的精神,而学生努力钻研的程度则取决于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则学生必会“自不能己”,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成为教师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学起来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在引入新课时,只要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谈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及策略。1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有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在教学中表现出所教的知识是有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在语言方面要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表现出的是循规蹈矩,完成任务就行的态度,学生也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物理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要想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即要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收与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的引入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发现者。3 对不同的课型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 3.1 教师语言引入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生活中学生不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教师需要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入。
①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现在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发展史引入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②讲故事引入新课
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 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
③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新课
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引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这样的现象: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的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又如《焦耳定律》一课的引入。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对这类现象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为了急于知道结论,同学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3.2 演示实验引入
这种引入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如《大气的压强》的引入。教师可以先演示模拟的“马得堡半球实验”,也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实际演示,这时水不会洒出来,纸片也不会掉下来。这两个实验都会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这对本节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又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3.3 学生实验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没有的实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来做。
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课的引入。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把钢笔帽立在桌子上,下面压一张小纸条,然后迅速抽出纸条,会发现钢笔帽不会倒,还保持原来的状态。在这个现象中包含着一个物理规律,认识这个规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节课是利用学生随手可做的例子引入的。生活和生产中的也许多实例,都包含物理规律。通过这些身边经常发生且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这两节课的引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通过他们自己亲自得出科学结论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4 师生游戏引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密度》的引入。设置一系列的猜谜游戏,出示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酒精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出示两块金属,一块铜,一块铁,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我们总结出利用颜色、气味等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该如何鉴别?再设计一个小游戏:两个相同的纸袋中,不准打开袋子,鉴别哪个装铜块,哪个装铝块?很多学生都猜测质量大的是铜块,揭开谜底时他们发现里面一个装的是小铜块,一个装的是大铁块,而此时质量大的是铁块。由此引入应该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比较质量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
浅谈如何设计物理新课引入
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多次参加市、区各级赛课评课活动,深刻地感受到大多数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启发性、情景性、趣味性、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评价性、探究性和美感性等多个因素。在此就这些因素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浅谈如下:一.启发性。运用启发性因属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力求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二.情景性。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一节中,在一密闭的盒子上开一小孔,让学生通过小孔向内观察,因没有光的照射,学生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揭开盖子,学生看到老师事先放置在里面的小白兔。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当然设计渗透趣味性的引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分寸。四.知识性。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然后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五.感染性。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环节中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感染性: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六.实用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虎口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七.参与性。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例如在讲解教材中的“热机的效率”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课前准备的背景材料,可以达到不错的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渗透参与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八.实践性。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设计含有实践性的引入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的引入环节,一般应注意: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在讲解“电压”时,进行分?quot;连接电路元件“的比赛,这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九.评价性。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如在进行”欧姆定律“讲解时,先客观公正地对前一节课学生各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进行点评,能较好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十.探究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猜想,然后进入新课讲解,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探究性引入,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情有很充分的了解,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同时对教学硬件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十一.美感性。美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渗透与新课题相关的、能够引发美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感知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景、美的行为、美的教具等,从而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学习新课。设计渗透美感性的引入环节,可运用多种方式:精心修饰教学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精心加工用以引入新课的各种教具。如讲解”声现象"一节时,先播放舒缓,优美的小提琴独奏片断,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较好地渗透这些因素,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还应该摆正两个方面关系:
一、摆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初中物理课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有的放矢。努力做到不多设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多说一句不必说的话,不多做一个与课题联系不大的实验,不追求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气氛。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
数学新课引入 篇6
关键词:问题引入 调动积极性 诱发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问题引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功。许多名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都会说到这堂课引入的好坏,说明课堂问题引入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能否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使其处于积极的听课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在新课引入上下大工夫。本文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中数学课堂引入写一点体会。
一、以旧拓新、温故知新是课堂引入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通过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先复习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让学生找出局限性,很自然地引出新课,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介绍由单位圆与角终边交点的坐标到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定义三角函数。
二、寓“情”引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数学教学中也莫不如此
“情”要求我们上课要有“激情”,如果课堂始终一个声调那就成了学生睡觉的催眠曲。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教学,可以很快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情”也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课堂气氛不要过于严肃。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询问就会架起一座信任与理解的桥梁,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这样以“情”促学,以“情”促教,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那么死板,实施了有效的数学教学。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式引入,要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喜欢的参与活动,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更能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某个结论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研究的方式,参与到探索、发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会自己取得成功的快感,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情境1讲述古代印度国王赏麦的故事,情境2“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讲映射的概念时,通过掌握学情感觉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去理解,映射就是”有规矩地找对象”。规矩:“不找不行,多找不行“,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元素不能剩余必须通过对应关系在集合B中找到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在快乐中牢固地理解了映射的概念,触发学生情感,开发学生智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四、数学源于现实,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知识,提出猜想,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讲“正余弦定理”时,可以说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我们从小就开始研究,会求它的面积、周长,会证明三角形全等、相似还有三角形的分类,勾股定理等似乎我们可以骄傲地认为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了这个小小的图形,这种自大是很危险的!在这个简单的图形中还藏着无尽的宝藏,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踏上惊险、刺激的寻宝之旅,引导学生用导学案以合作小组形式用向量法、坐标法、外接圆法分锐角、钝角、直角去探求正弦定理的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人认为新课导入尽量用课本上的引例或者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思、用较高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准确地分析学情,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上。实现数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精彩描述。课堂上有效的设置互动情景,有控制地再现数学思维过程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最高最终目标。学习了正态分布曲线就可以划定每年高考的一本、二本分数线。学习了抽样就可以进行产品的检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引入设计。问题引入要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渗透学习主题,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激活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新课标要求。
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引入 篇7
一、什么是课堂引入
所谓课堂引入,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授的课题和内容,如对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讲叙有趣的故事、演示形象的直观教具、指出所学新知识的重要价值,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
二、为什么要有课堂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激起感情的涟漪,思考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果教师每天上课前总是重复那句单调而乏味的“今天我们讲第X课”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好好听课的.从时间上看,课堂引入这一环节是从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是学生的行为及思维准备新课学习的前几分钟,也是教师参与到一个学习群体中去的前几分钟这短短的几分钟对整个课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一定要精心设置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因为它起着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力求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探究的兴奋状态,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进行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引入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引入的几种方法.
1. 巧设悬念引入法
教学上的悬念是于开端之处,巧妙地设置一个疑问,教师不予解答,旨在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急于想了解问题的结果,让学生学习完本节或本章知识后,自己去解答.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我一上讲台就说:“同学们,你们自己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只要你们将这个数乘以5再减7,再把结果乘以2再加14,那么最后结果的个位数是多少?”几分钟后同学们都举起了手,但是我说:“同学们,不要告诉我你们的结果,我知道结果是0.”此时同学们用惊讶的目光盯着我,于是,我告诉学生:“学习了本章知识后,每个同学都可以解释原因了.”这样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新知识.
2. 巧设趣例引入法
它是在课的一开始就恰当地介绍一些数学家、数学史片段,或者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来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引发求知欲的良好效果.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了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于是国王找出算师一五一十地算了一下,结果使国王大吃一惊,原来这些米可以覆盖全世界,全世界要几百年才能生产出来,根本无法赏给这位大臣.为什么棋盘里的米会有这么多呢?这使学生无比惊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知识探索和学习中去.
3. 巧设情境引入法
例如,在开始学习“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时,我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给某同学某年某月的日历,让他随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我,我能马上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刚开始,同学们很怀疑,认为我和这个同学串通好了,于是我又让同学们随便发问,我仍能说出正确结果.又有同学说我的日历有问题,于是我就让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日历发问,结果仍然准确无误.
同学们都来了兴趣,都问我:“老师快告诉我,你是怎样猜到的?”我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掌握了日历中的数的规律,你们同样能做到,现在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日历中的方程吧.”就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带着问题听课,在创设的情境中听课,探求新知,效果很好.
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多种形式,旨在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奏响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序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课堂引入”的基点是“引”,既然是“引”,在情境设置上就不能绕圈子、走弯路,否则容易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引入要立竿见影,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让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等数学新课引入方法初探 篇8
新课引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思维的起点[1]。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程度,精心设计引入过程,促进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创设思维情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1 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高等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作用,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用在当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尤其是上节课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或者是之前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时,优点是可快速的进入主题,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连贯性,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2]时,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基本积分公式以及直接积分法,通过sin2xdx这个简单积分,提问学生,用直接积分法是否能积出来?使学生认识到直接积分法的使用是有局限性得,要想解决更多的不定积分的计算,就要寻找计算不定积分的其他方法。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自然的就要思考还能有什么方法计算呢?此时,可以继续回顾,我们得到基本积分公式,是借助可微和可导是互逆的两种运算,将基本求导公式逆过来就是基本积分公式,沿用这一思想,现在把复合函数的求导公式逆转到求不定积分上,就是第一类的换元积分公式,由此就顺理成章的引入了本节所学习的内容。
2 实例引入,激情引趣
高等数学的概念多且抽象,但是每一个新概念的产生都有其实际的背景,在教学中通过实际的案例引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授“曲线的曲率”时,通过砂轮直径的选择问题引入:假设某工件的内表面为抛物柱面,现在用砂轮磨削其内表面,那么砂轮的直径选择多大比较合适呢?然后请同学先来思考,选择直径很小的砂轮行吗?可以,但是在实际中用这种砂轮显然效率太低了,若直径太大,又会把接触点附近的部分磨去的太多,这就需要我们考察内表面横截线上各点处的弯曲程度,也就是要用数量去刻画曲线上各点处的弯曲程度,由此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了起来,从而顺利的引出了曲率这个概念,这样的引入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冰冷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3 史料引入,创设情境
将与概念,定理相关联的某位数学家的小故事,或是数学家发现定理,证明定理的过程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高斯公式时,可以向同学们简单介绍数学家高斯[3],高斯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碎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有人说“在数学的世界里,高斯处处留芬芳”,此外,他还在天文学,大地测量学,物理学方面做出很多贡献,高速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工作刻苦踏实,精益求精,对待科学的态度始终是严谨的,他生前只公开发表过155篇论文,还有大量的著作没有发表,直到后来人们发现许多数学成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高斯就已经知道了。高斯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人生,几乎在数学的每个领域都有他的足迹,后人常常用他的事迹和格言鞭策自己。为了纪念高斯,在慕尼黑博物馆的高斯画像上有这样一首题诗:他的思想深入数学、空间、大自然的奥秘,他测量了星星的路径、地球的形状和自然力,他推动了数学的进展直到下个世纪。通过这样的引入,不仅使学生对数学家有所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通过数学家刻苦努力最终成功的过程,告诉学生,要想收获就要付出,只有经过自己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类比引入,加深印象
数学的很多概念之间在形式上,或本质上都有类似之处,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类似之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积分的概念时,定积分的定义可归纳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而在定义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时,会遇到和定义定积分时相同的问题,都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方法去解决,再如在学习定积分的计算时,我们得到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即定积分等于被积函数的一个原函数在积分区间上的增量,而找原函数的过程就是求不定积分的过程,因此类比计算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也有类似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5 结束语
引入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可以是一句数学家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还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入的关键是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所以引入的内容必须和本节课所讲内容息息相关,切忌导入的时间过长,背景知识过于复杂,推导过于繁琐。只要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他们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就是成功的引入。
参考文献
[1]谢国军.试析导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8(20).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浅谈引入数学新课的技巧 篇9
一、悬念引入法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奇特的情境和悬念,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200个长工为地主干活。 除夕晚上,地主极不情愿地拿出4300个铜板。 地主说:“ 好,我来给你们分工钱,年初定好一年4300个铜板给你们200人。 ”他拿起笔在纸上算,4300除以200等于21余1,也就是说你们每个人21个铜板,剩下一个铜板分不平就给我罢了。 然后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4300除以200的余数是100不是1,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引入法
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引入新课,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 三角形、梯形”的认识,就可以采用:出示三角形的直观形体,向学生提出:“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以旧引新
一般先出示一些口算题和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的复习题给学生练习之后,再引入新的课题。
例如,在教学“ 两位数乘多位数“ 时 ,我先出示 两道口算 题 : “ 24×3=___ ,24×10= __” 当学生答出72和240后 , 我又出示 “ 72+ 240=___ ”当学生答出312时,我高兴地说:“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例题24×13=___ ,你们已经把它口算出来了。”学生听了很惊喜,情绪格外高昂。 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还有游戏引入、竞赛引入、故事引入等引入新课的好方法。
高中数学新课引入方法浅谈 篇10
一、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置与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发现认知的不足,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上抛物线与其标准方程内容时, 一开始,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一场篮球赛中, 小明跳起投篮, 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二、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好奇心,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引入, 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上等差数列求和一节时, 老师可设置这样的故事情境引入, 首先介绍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时快速解答1+2+3+…+100=5050的有趣故事, 然后要求学生也来做一次小高斯来发现求和公式.这时学生会兴趣高涨, 气氛活跃, 受故事的启发去积极展开思考, 从而轻松地发现规律, 同时饱尝成功的喜悦, 于是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动手实验引入新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模仿与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 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是最好的方式.特别是在几何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设置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 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例如, 在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时, 让学生动手作图, 取一条长为2a的细绳, 将它的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F1、F两点, 用笔尖把绳子拉紧, 在画板上慢慢移动作图.在作图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椭圆?由画图启发学生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再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 这样, 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并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运用动态演示课件引入新课
动画简洁而精要, 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动画生成, 配合声音、文字, 能大大吸引学生的观察, 丰富学生的想象,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一节时, 上课开始, 伴随着优美的、愉快的音乐, 可在银幕上展示预先下载的“神州八号”升空飞行的镜头.由此作为新课的引入, 一开头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准备.
五、借助几何模具引入新课
数学的几何模具能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学的定义和性质.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抽象地提出问题, 得出定义和性质定理, 学生就难于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如果能运用模具的形象直观, 问题就容易解决.例如, 讲立体几何中的棱柱、棱锥等内容时, 可以准备各种形状的棱柱、棱锥模型给学生观察.学生在观察模型的特征中, 探求出棱柱、棱锥的定义及性质, 并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 而且这样得出的定义和性质定理, 学生比较容易牢记, 更增加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六、通过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数学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关心、熟悉的生活背景和比较感兴趣的事例出发, 为他们提供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到数学并不难学,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使原本认为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成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数学课.例如, 上概率一章时以“抽奖”问题作为情景引入, 可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抽奖”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课题, 因此也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气息.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有趣, 具有应用性, 富有现实意义, 贴近学生的生活,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此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求, 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 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七、设置新异悬念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新课引入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84-02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引入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兴趣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的引入阶段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一、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学会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改变了以往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模式,提倡促进自主探索的质疑教学。这种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以问题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目的。在课堂的引入阶段,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新”,进行质疑问难,在质疑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这样的游戏公平吗?”这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在10张纸条中,只有1张有奖品,教师故意将有奖的纸条放在最后,让10位同学去抓阄。游戏结束后。学生提出:“这个游戏不公平。”针对这样的质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得出“越往后的同学拿奖的概率越大”的结论。接着教师顺势引出课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怎样才能让游戏公平。这样,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被激活,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主动探索、理解新知的阶段。
二、以旧促新
对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老师指明教学目标,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迁移知识,质疑释疑,顺利掌握新知识。如教学《解分式方程》一课,课一,开始教师板书了几道方程题让学生解:①2x-5=3;②2x-1/3-5x+2/4=1;③3/x+1=5/2x-1。学生很快就解完了方程①②,但在解方程③时遇到了障碍。他们开始议论、尝试。不一会儿,有些同学用比的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解决了问题。在同学们高兴之余,教师再写出一个方程:4/x2-2x+1/x=2/x-2,同学们又被难住了。教师及时点拨:“方程②是怎么解的?解此方程从哪里入手?”经过又一次热烈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了“要去分母,不去分母不能解”的结论。教师趁热打铁,以解此题为契机,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并归纳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以问题引发新旧知识的矛盾,能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变换思考方向,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三、动手操作
传统的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而这种发现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取得的。正如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听的记不住,看的记不牢,只有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课的引入阶段,教师要设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全面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
如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一课,教师先将红球与黑球分别装进3个盒子里(一个盒里有红球和黑球,一个盒里只有红球,一个盒里只有黑球),每个盒子里都有10个球。上课时让学生分三个小组(四人一小组)进行实验,一组只能摸一个盒子里的球。实验前教师问学生:“你们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学生纷纷猜测。实验时,每摸一次都让学生记下摸到球的颜色,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作出结论。
又如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统计与概率”等这些较抽象的内容,只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如果在课堂引入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诱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顺利地进入主动探究新知识的阶段。
四、实际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即含有丰富信息。能够使学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环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感到已学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为此,教师在课堂引入环节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教师设计了几道数学抢答题,学生答对了得10分,答错了减10分。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同学们认真思考、争先抢答,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答错问题时如何记录分数?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顺势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实际应用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德曾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的引入阶段,这种教学艺术更显得重要。学生激发并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引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讨论引入、复习引人、设问自学引入、类比引入等,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论哪种方法,关键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学生能否产生轻松的心境、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自主学习的欲望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它能使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做好新课引入,使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确实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努力研究、总结经验。
数学新课引入 篇12
一、以旧拓新、温故知新是课堂引入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通过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 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思维,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 先复习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 正切的定义, 让学生找出局限性, 很自然地引出新课, 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介绍由单位圆与角终边交点的坐标到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定义三角函数。
二、寓“情”引入,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在数学教学中也莫不如此
“情”要求我们上课要有“激情”, 如果课堂始终一个声调那就成了学生睡觉的催眠曲。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教学, 可以很快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情”也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课堂气氛不要过于严肃。教师站在讲台上, 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句关心的询问就会架起一座信任与理解的桥梁, 给这堂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这样以“情”促学, 以“情”促教, 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那么死板, 实施了有效的数学教学。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式引入, 要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喜欢的参与活动,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更能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某个结论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研究的方式, 参与到探索、发现, 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会自己取得成功的快感, 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 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 情境1讲述古代印度国王赏麦的故事, 情境2“一尺之锤,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讲映射的概念时, 通过掌握学情感觉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让学生去理解, 映射就是”有规矩地找对象”。规矩:“不找不行, 多找不行“, 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元素不能剩余必须通过对应关系在集合B中找到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使学生在快乐中牢固地理解了映射的概念, 触发学生情感, 开发学生智力,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
四、数学源于现实, 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知识, 提出猜想, 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中,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讲“正余弦定理”时, 可以说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平面图形, 我们从小就开始研究, 会求它的面积、周长, 会证明三角形全等、相似还有三角形的分类, 勾股定理等似乎我们可以骄傲地认为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了这个小小的图形, 这种自大是很危险的!在这个简单的图形中还藏着无尽的宝藏, 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踏上惊险、刺激的寻宝之旅, 引导学生用导学案以合作小组形式用向量法、坐标法、外接圆法分锐角、钝角、直角去探求正弦定理的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人认为新课导入尽量用课本上的引例或者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入,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也更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思、用较高的专业知识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地分析学情, 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 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让学生动手参与到课堂上。实现数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学数学就是做数学”, 即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数学新课引入】推荐阅读:
引入新课11-04
数学课的课前引入06-14
新课的引入09-30
英语引入新课的技巧07-13
新课引入十法(何光强)08-17
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06-27
物理教学的新课引入08-20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09-04
引入项目06-26
引入研究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