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概念

2024-10-12

引入概念(精选12篇)

引入概念 篇1

数学知识中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又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机械的概念记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已有的、熟知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 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上巧引概念。

1. 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概念

开门见山地引入概念在中学课堂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直切正题, 直接导入, 简洁明快, 能较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求知欲。比如, 我们在学习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这三个概念时, 可以先直接将这三个概念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抛骰子游戏, 初步体会到抛得的数是1到6中的哪一个数是事先不能预测的, 这是随机事件; 抛得的数字只可以是1到6中的任意一个数, 这是必然事件; 抛得的数是这6个数以外的数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我们可以事先预测它必然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最后再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 或由老师说事件, 让学生判断事件类型, 在说与判断中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联系实际, 趣妙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 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因素的限制, 要从字面上去理解概念很不容易, 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 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这样就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 在讲解数轴时,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 以及温度在上升 ( 下降) 的情况下, 温度计上红线的变化规律, 在实例中体会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样以实物启发学生,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3. 温故知新, 巧妙引入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 更要研究学情, 特别是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许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引入概念, 不仅能帮助学生节省知识生成的时间, 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我们是在学习了单项式的次数后才学习多项式的次数的。多项式的次数是几个单项式次数的和。通过之前的学习, 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单项式的次数, 不妨让学生说说多项式3ab+2a2b+5中的每个单项式及其次数, 告诉学生我们以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那项的次数作为多项式的次数, 因此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3。通过对单项式次数的复习, 学生也能很容易地学会判断多项式的次数。

4. 类比学习, 精妙引入概念

类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 尝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总结新结论, 生成新知识, 可以有效地实现旧知识在新内容中的正迁移,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类比学习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 降低教学难度。例如, 我们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做如下设计, 请学生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给二元一次方程下定义。对于一元一次方程, 因为只有一个未知数, 只要强调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即可。由于思维惯性, 学生在明确二元一次方程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同时, 认为它也是“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这时让学生观察比较方程xy=x+y+24与3x+y=20, x+y=24的异同, 通过辨析体验, 发现“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1”这一有别于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要点,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 设计问题, 奇妙引入概念

有些数学概念的生成有其独特的背景, 如果学生了解了其产生背景, 其学习兴趣就能被瞬间激发, 也能给他们以知识的启迪, 为新知识涂上了色彩, 从而避免了知识的枯燥, 提高整堂课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平方根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问答式,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平方根有更好的了解。问题设计如下: ①一个正方形, 知道其边长, 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边长为1, 边长为2, 边长为3, 请分别求出其面积。②如果反过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能求出它的边长吗? 面积为4, 面积为25, 面积为121, 请求出其边长。当正方形面积为8时, 边长为多少呢?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 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呈现新问题, 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 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迫切性。在这样的背景下, 顺利地引入了算术平方根、平方根及无理数的相关概念,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之, 通过巧引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 自主观察分析, 抽象概括, 自觉获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从而生成新的概念, 这样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 还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使学生从被动地“听”发展成为主动地获取和体验数学概念。巧引概念,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引入概念 篇2

本文从水泥生产线的角度来论述建材机械加工方面的环保问题,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建材机械加工行业做简单的介绍,二是论述环保理念在水泥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三是具体说明如何将环保概念引入建材机械加工中去。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做好建材机械加工工业的环保工作。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建材机械加工 水泥生产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水泥生产工业是建筑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生产水平和质量关乎到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水泥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颗粒物排放和有害气体排放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新形势下,必须将环保的理念引入到建材机械加工的过程中来,促进水泥生产工业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1 我国建材机械加工行业和水泥行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材机械加工作为建筑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保障建材质量、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建材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再加上我国传统的建材机械加工模式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水泥生产行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是水泥生产和消耗的大户,其水泥消耗量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百分之五。

同时,水泥消耗量的过大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国颗粒排放物占工业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因此,如何在水泥行业进行节能降耗成为我国水泥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 环保概念在水泥生产加工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建材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我国的水泥生产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当代的水泥生产加工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浅议数学概念的引入 篇3

关键词:数学概念;引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08-02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数学定理、公式和方法都是反映数学对象和数学概念间的关系,只有具有正确明晰的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概念有一个准备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

一、从与概念有关的趣事引入

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兴趣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概念的,易于理解的趣题作引例,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学生既对概念感兴趣,又大致了解这个概念的知识用途。

举例说明:介绍“点的轨迹”。老师事先准备好一段麻绳和一个彩色小球,将彩球绑在麻绳的一端。教师从一进教室可以边走边演示——彩色小球不停地旋转。这样一来,学生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并且表现出极大兴趣。老师在讲桌前站定后,便立即停止演示,随后要求学生解释刚才的现象。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在对学生的解释作出评价后,引出课题“点的轨道”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点的轨道”现象给下定义。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在有趣的实验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对于点的轨迹也有了形象的理解。从实物引入概念,反映了概念的物质性、现实性,符合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持久。

二、问题引入

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先提出一个典型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引入概念,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举例说明: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在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12个乒乓球作为礼物送给3个同学,应该如何分配?”“平均分。”“假如把这12个乒乓球作为奖品,奖给在运动会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又该如何分配呢?”在学生积极思考后,老师可以说:“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不能平均分配的问题。例如,我们喝的酸奶中的水、牛奶、糖的成分会一样多吗?”由此就可以引出按照比例分配的概念,这样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旧知引入

中国古典小说,在每章节末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每回开头“上回讲到------且说-------。”短短的几句话,承先启后,衔接自然,使人看了上章想看下章,恨不得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这种古老的说书技巧,也可以用来引入概念,使新旧概念自然街按,连为一体。

举例说明:几何概念的贯穿。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按照一条线----二条线(平行与垂直)------三条线(三角形)-----四条线(四边形)-----多于四条线(多边形)-----圆这样的结构,且用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作支柱,随着知识的增加,新知识不断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比如还可以在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方式给出,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的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理解它的意义,从而获得新概念。

四、联系实际引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那么,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与性质。老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如: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是1:1,身高和胸围长度比大约是2:1。这些有趣的比作用非常大,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而这些奥秘是用比例知识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五、通过类比引入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数学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多数概念都产生于或者发展与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用类比引入新概念有利于学生在思维中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小学数学概念引入方法探索 篇4

一、联系实际,奠定概念引入基础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此外,小学生只对身边的事物和未知的世界感兴趣,如果我们生硬地引入概念,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学生在公园游湖计算费用时,会涉及小时、分钟等时间单位和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如:通过教室的玻璃、桌子、黑板等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由此可以看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概念存在的普遍性。

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小学生天性爱玩,活泼好动,科学的游戏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的相关知识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快乐玩耍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例如:“跳房子”蕴含了平移的概念;“打陀螺”蕴含了旋转的概念;“十指翻绳”蕴含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概念引入方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旧带新,强化概念引入方法

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学习,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而且减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实践教学中,如果新旧概念处于相容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来进行新概念的学习。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从“分解因式”引入方程的相关概念;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引入乘法的相关概念。引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旧知识,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二是通过新旧概念的融会贯通,建立知识体系。

当新旧概念无法相容,甚至产生冲突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分数”的概念时,教师采用“分东西”的方式进行引入:现在我这里有三个苹果,将其分给四位同学,其中两个同学每人分一个,剩余的一个苹果由两位同学平分,那么这个两位同学,每人得到“半个”苹果,那么如何表示“半个”苹果呢?这样就引发学生产生知识冲突,无法用整数进行表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概念。

三、明确问题,突出概念引入成效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能力,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三角形的事物,如:房梁结构、自行车车架以及三角形的铁塔等。然后,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将这些事物设计成三角形呢?这些事物都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再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再如:学习“圆”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东西呢?”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说“车轮是圆的”;有的学生说“吃饭的桌子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做游戏时,我们会围成一个圆形”。通过一系列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数学学科,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重叠问题”的引入:班里组织兴趣小组,有8名学生参加了写作兴趣小组,7名学生参加了绘画兴趣小组,但是为什么两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不是15呢?再如,学习“负数”时,教师是这样引入的:用3和4写算式。学生写出了很多,如“3+4=7,4+3=7,4-3=1”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3-4=?”学生感到非常困惑,这时教师趁机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了解负数的概念,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体系。

当然,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引入概念 篇5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第八期学员

在2017年11月29日,作为贵州省高中数学李时建老师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贵州省凯里一中举办的“普通高中理工特色学校建设联盟”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虽然我们仅仅是“蹭会”,并不参加同课异构,但在倾听名师专家传授经验的同时,我与许多来自不同中学的高中数学教师一起学习,交流。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平时责任大、任务重、工作忙,极少关注自身的发展,教学中也遇到很多的困惑。专家们的课堂点评和发言,让我拓宽了思路,促使我站在更高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的思考现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的思考未来的路如何走。下面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认识,特别是联盟学校的七位优秀教师给我们展示的精彩教学:《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同课异构,来自各联盟学校的老教师和专家们进行的课堂点评和教学建议,还有凯里学院的罗永超院长的讲座《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也使我们意识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几位老师的教学情境引入。

来自凯里一中的徐先寿老师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上课之前请全班同学用苗语合唱《燕子歌》,热情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同学们的演唱充满浓浓的少数民族本土气息,让盟校老师和我们都觉得貌似枯燥的数学课堂也会如此温馨和感动。这也许是把教学回归自然的一中体现方式吧。除此之外,徐老师用PPT展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寨门,用导航图片来引入位移与路程的区别,接着又用出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来引入向量的概念,这样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觉得很自然,很接地气,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另外徐老师还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来进行教学设计,他用了大约23分钟左右的时间,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了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为后面层层深入的习题训练赢得了更多时间,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徐老师在整节课中始终贯穿核心素养理念下吕传汉教授提出的“三教”理念: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后,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的做法,鼓励他们把自己做题的思想和方法大胆的表述出来,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来自西安交大附属中学航天学校的肖老师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给学生表演了一个简单的情景剧“拎箱子”来说明黔东南人们的热情好客,提问:怎样说明行李箱的重量?用PPT展示地图,对学生提问:怎样说明西安相对凯里的位置?肖老师独特的情境引入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仿佛觉得西安并不遥远。接着请同学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从而很自然的引入向量及其相关的概念。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的马老师结合PPT展示的三个教学情境:

1、与世界男子100米冠军博尔特“赛跑”;

2、猫能抓到老鼠吗?

3、两车反向同速研究其相关距离。教师提问,追问,学生思考、齐答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并讲出现实生活存在着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这样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亲切。

早在十七世纪,捷克的著名教育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就指出:“要使所用的方法能够激起爱好知识的心思,它第一就需来得自然。因为自然的事情就都无需强迫。水往山下流是用不着强迫的。假如水坝等阻止水流的东西一旦移去之后,它就会立刻往下流。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行,樊笼开放之后它就立刻会飞的。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美丽的曲调,它们是不必督促就会去欣赏的”。兴趣的源泉。【2】【1】教学的自然性是引发而盟校的老师们各具特色的课堂引入就是回归了自然,让课堂不花哨,不喧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真实性,让学生对“无味数学”另眼相看,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

这次培训内容是一堂概念课的多次同课异构,看似内容单一和无趣,可是这个不好上的课题,却让来自联盟学校的老师们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格,给我们展现出了对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但也有许多顿悟。身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高中数学老师,要把握好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和精髓、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今后我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版第104页。

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浅议 篇6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号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四、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如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设置悬念等,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概念。

五、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要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这一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先揭示其外延: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通电导体受力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然后,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六、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例如,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教学时,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而引入了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其物理意义比较明显、学生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又如,在进行机械振动概念的引入教学时,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选取弹簧振子、单摆、水中的浮沉子,不倒翁等为振动物体,启发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不但能使学生把握住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为引入产生机械振动的两个条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給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在此不再繁述。总之,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浅析大学数学概念的引入教学 篇7

一、关于极限概念

数列极限概念是大学数学概念中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一开始就教给学生定义, 学生对定义中的“对于任意给定的ε>0, 存在N>0, 当n>N时, 总有an-a<ε成立”这句话的含义中的对于“ε、n、N”“任意”“存在”“总有”等数学名词都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我们对数列概念的引入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定性分析, 比如对于数列来说, 从数轴上来研究当n→∞时, 的变化趋势, 从而形象地指出常数a=0即该数列的极限的存在性。二是定量研究, 例如, 对于数列:1, 1.4, 1.41, 1.414, 1.4142, ……来说, 对于任意要求的精确度, 都可以找到一个精确到小数后N位的近似值, 使在它之后的精确到小数后n (n>N) 位的一切小数, 都符合我们对于近似的精确度的要求。列表说明如下:

通过分析, 学生对于数列极限中的ε、n、N以及n>N的意义, 就有了具体的认识, 理解其定义就容易了。

学生理解了数列极限的概念, 对于准确把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十分重要。由于数列是一类特殊函数, 所以数列极限可以认为是函数极限的一种特例。而函数极限的一般定义 (x→∞) 也可以认为是数列极限的推广。这样把二者关系弄明白了, 也就促进了对函数极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二、关于连续性的概念

在初等数学中, 讨论过各种基本初等函数, 并研究了它们的图像。对于线性函数y=ax+b, 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出, 它是一条连绵不断的直线, 这种“连绵不断”的性质, 就是连续性。但是, 如果据此就给出连续性的定义, 学生仍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等函数的图像的不同, 进而比较它们在x=1点的相应极限与函数值的关系, 找出其中的差别, 再结合图像的特点, 导入函数连续性的概念, 就比较自然了。

三、关于导数的概念

导数概念是大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对它的引入是分三步来进行的。首先分析“均匀变化问题的变化率”的求法。例如做匀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即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的求法;均匀细杆的密度亦即细杆质量对长度的变化率的求法。对这类均衡变化问题的解决, 学生们比较熟悉。由此转到第二步, 即分析“非均衡变化问题的变化率”的求法, 比如,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求法;构造不均匀的细杆的平均密度与任一点的密度的求法。通过分析, 学生们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瞬时速度就是平均速度的极限 (△t→0) , 细杆的任意点密度等于平均密度的极限 (△ι→0) 。第三步, 对上述实例进行归纳概括, 即去掉其实际意义, 引入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 就定义了一个新概念——导数。

四、关于微分的概念

关于微分概念的引入, 教师仍可以先从分析实际问题入手, 比如, 边长为x的正方形金属薄片, 受热均匀膨胀, 边长增加了△x, 求其面积的增量。这个问题比较浅显易懂, 学生也很容易求出结果。教师的作用就是分析其结果, 指出结果中不同部分间的关系, 以及各部分与△x的关系, 进而引出线性主部的概念。然后, 教师对该实际问题进行抽象, 从而引入可微以及微分的定义。

五、关于定积分的概念

定积分概念是对一大类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概括, 它来源于实践。对于它的教学, 也必须由先分析实际问题来引入。比如, 曲边梯形面积的求法, 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的求解, 变力做功问题的解决, 液体压力以及交流电电功的求解等等, 对这类非均衡变化问题的求解, 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进行: (1) 细分:即把大区间分成一些小区间 (化整为零) 。 (2) 近似代替:即在小区间内, 把非均衡变化问题化为 (近似看做) 均衡问题。 (3) 累加:即化零为整。 (4) 取极限, 注意此时取的是当最大的小区间长度△x→0时的极限。通过上述四个步骤, 就得到了上述问题的最终答案。上述问题尽管研究的对象不同, 有的是几何问题, 有的是力学问题, 有的是电学问题, 但是, 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却完全一样。对这种具有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高度概括, 从而就引出了定积分的概念。这种建立在对实际问题详尽分析基础上的概念引入方法, 对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概念是十分有帮助的。

总之, 大学数学概念的引入是十分重要的,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摘要:本文就大学数学中极限、连续、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的引入教学谈谈具体的做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 篇8

一、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 呈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实验等活动,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 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注重数学活动与数学知识的相互渗透,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概念教学中, 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预设在活动中, 为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奠定基础;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概念的相关历史和故事, 以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概念。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和容积”概念引入中, 采用了生动有趣的魔术、实验活动, 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 从生动有趣的魔术、实验中, 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抽象的概念属性。活动一中通过有趣的魔术, 体会第二个杯子中的小长方体占了杯子的一定空间, 所以第二个杯子装的水少。通过有趣直观的活动, 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关键词“占空间”。活动二中通过生动的实验, 体会不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体积的大小, 来感受容器“容纳”的动态过程, 同时帮助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关系。

应该说, 体积和容积是非常抽象的概念,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是教学重、难点问题, 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概念关键属性“占空间”和“容纳”的含义来促进理解概念是关键。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科学严谨的实验等数学活动引入, 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是概念教学一种有效引入策略。

二、回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引起共鸣

课堂中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应该说在学习很多新概念前,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非常丰富的。这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往往是知识和情感教学中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征, 将学生生活中的乐趣带到数学课堂, 将学生已会的知识迁移到数学课堂, 这样的概念引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回忆知识和经验时, 有些知识或经验基础对学生来说是根深蒂固的, 在学习相关概念时学生头脑中会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原型”, 这些概念原型在生活中的表征是有趣生动的, 这样的知识和经验利于概念的学习。如在学习四年级“生活中的负数”概念, 学生头脑中关于负数“原型”是多样的:电梯中的地下层、存折中的取款、股票中的跌势……这些原型生活化, 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 要强化这一类正确的原型, 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概念。而有些概念原型的表征是抽象的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将这些不完整、错误的表征与数学概念区别开, 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比”这一概念时, 调查发现90%学生想到了“比分”。比与比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时教师要适当引导, 明确比与比分的区别, 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和分析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呈现丰富的典型素材, 突出属性

呈现大量的典型素材, 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更好地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 概念的本质属性越明显、越突出, 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一定要选择那些能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典型素材来说明概念。在典型素材的呈现中, 要注重呈现素材的“变式素材”, 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3] 如果只提供一些“标准”的实物和情境, 学生的感知是不充分的, 难以区分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教学中要从不同角度或方法来变换素材, 从而突出概念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准确、深刻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省领雁工程研讨活动中, 笔者展示了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概念课。教学引入就是通过呈现丰富生动的典型情境, 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的过程。通过对典型情境和素材的对比分析、观察思考, 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 使学生感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最终实现理解“比”意义的目标。

四、探索新旧知识间联系, 加强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从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4] 在概念引入时, 帮助学生复习与新概念相关的知识, 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 从而加强迁移的作用, 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 采用了扎实有效的“复习导入”: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过程, 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有学生甚至还直接计算了梯形的面积, 这时教师要及时展开学生思维过程, 引导更多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初步接触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基于大部分学生是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见机可以提问:“梯形面积真的是这样算吗?为什么?”通过这样适当引导, 为后面验证过程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键寻找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联系, 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进而运用已学知识, 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这是一个“精制”过程。通过联系新旧知识, 强化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更到位。

在概念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开展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回忆经验以引起学生共鸣, 努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逐步变成“我要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是“激趣引学”。在概念教学中, 掌握概念是学习的核心, 通过呈现直观丰富素材以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以加强知识迁移, 努力解决学生思维形象具体性与概念抽象性的矛盾,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概念本质属性, 这就是“化抽促悟”。 总之, 激趣引学+化抽促悟=有效引入, 最终实现概念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3]邵燕萍.让“静态”概念“动”起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12) :17.

例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 篇9

一、在情境中引入——突显概念本真

情境化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情境化教学能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能够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三只蚂蚁围绕树叶的边缘跑步的情境,第一只蚂蚁围绕树叶的边缘跑了一周多一点,第二只蚂蚁围绕树叶的边缘跑了一周少一点,第三只蚂蚁刚好围绕树叶的边缘跑了一周。然后提问:“哪一只蚂蚁刚好跑了树叶的一圈?”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知道第三只蚂蚁刚好跑了树叶的一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围绕树叶刚好跑一圈就是要从树叶边缘的一个点出发,再跑回那一个点。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只蚂蚁从这张树叶的叶柄处出发直接从中间跑去,然后又跑回到刚才的叶柄处,让他们思考这一只蚂蚁跑的是不是树叶的一周。这样,通过两个问题的追问学生就能够发现,判断蚂蚁是否跑了树叶的一周以下两点很重要,第一是要从树叶边缘的一个点出发再回到那个点,第二是要围绕着树叶的边缘跑。此时,再引入树叶周长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正是因为把“周长”这一数学概念的引入置于“蚂蚁围绕树叶的边缘跑”这一情境,通过动画来呈现“周长”的具体内涵,有效地让学生在四只蚂蚁的跑步路径的对比过程中感知到了这一数学概念的本真意义。

二、在操作中引入——揭示概念本质

小学生的是以直观思维为主,而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引入能够有效地揭示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很多老师在教学之后的感受是小学生对于“在同一平面内”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引入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两根小棒来摆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操作。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果把这两根小棒在一张纸上摆就是两种情况:两根小棒会相交;两根小棒不相交。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指出像刚才在一张纸上摆的两根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那么是不是不相交的两根直线就叫平行线呢?此时,教师再给学生出示一个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在这个正方体上去摆一摆两根小棒不相交的情况。这样,对于平行线的本质属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再引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这一概念,学生就能够对平行线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刻的感知。

引入“平行线”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的操作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行线”的两个本质属性:第一是要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是“不相交”,这样的引入方式能够有效地向学生揭示“平行线”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在冲突中引入——厘清概念本源

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小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各种形式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够帮助他们厘清概念的本源。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小明要过生日了,他请了小红和小华来做客。小明给客人准备了4个苹果、2个桔子和1个蛋糕,他应该怎么样平均地把这些东西分给小红和小华呢?”由于小学生对于平均分已经十分熟悉,因此,他们会分别给小红和小华分2个苹果和1个桔子,可是蛋糕只有一个应该怎样分给两个人呢?这个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发小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短时间的思考,他们会想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应该分到半个。那么“半个”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呢?此时,教师再引入分数“1/2”,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明确分数的本源意义。

将皮影艺术引入新媒体开发概念 篇10

越是民族性的东西, 就越具有国际性。皮影与互动媒体往往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通常情况下两者均能够包括美术、文学、音乐不同领域知识。所以借助皮影的艺术形态我们从网络媒体方面, 提出以下三个构想:

一、皮影的表演形态演变为交互屏幕的媒体设计概念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高科技的电子时代, 我们假象一下如果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网络媒体设计中。目前苹果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平板电脑, 人的手指可以通过电脑屏幕的触摸来代替传统的用鼠标点击, 这样在操作上更灵活更具有趣味性, 电脑软件中的TOMTALK, 也可以实现人声与软件的互动。这些无不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在数字皮影交互平台将皮影表演原理与多点触摸设备相结合, 运用编程技术开发。爱好者可以通过多点触摸设备、键盘等操作数字皮影角色, 实现人机交互。在平台下, 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键就可以轻松实现特效的生成操作, 增强了数字皮影表演的观赏性 (见图1) 。该技术还借助FMS (FlashMediaServer) 流媒体服务器实现网络通信和语音功能, 通过脚本录制皮影和播放途径实现表演者能够观看演出, 并通过修改脚本数据对表演进行修正的功能。同时, 整合了网络功能, 皮影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电脑上和其他爱好者一起分享数字皮影带来的乐趣。

在影人制作中借用能使皮影产生丰富的形体动作那些联结点, 来制造出能够和计算机建立紧密联系的装置, 工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管理这个装置中功能具有明显差异的指环, 装置能够科学的收集手指活动信息, 同时转存在计算机之中, 不断进行整理, 能够这样认为, 未来从身体不同部位设置传感器, 传感器能够获取关键部分所有数据同时转存在计算机之中, 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各种虚拟形象能够做出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动作, 此类技术能够充分借鉴于游戏制作过程之内, 能够推动“角色扮演”真正实现。现在由于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 或时间和空间的一些限制, 现代人的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狭小, 整天都是工作、学习、应酬, 自己的兴趣爱好难以得到发展, 我们想去跑跑步, 打打球, 或是去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都因为没时间而搁浅下来,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有望发明这种游戏, 让玩家足不出户就能出汗, 拾起即将丢弃的兴趣爱好。比如拳击游戏, 玩家会做出真实拳击的各种格斗动作, 传达给我们身上的传感器, 传感器把这些信息再传送给电脑来实现和网络那端的玩家进行抗衡。在游戏中亲身体验现实中你从未参与的事件乐趣, 真正地实现了玩家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二、皮影的视觉形态演变为三维屏幕的设计概念

纵观皮影形态演变历史来看, 我们可以将皮影戏表演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隔着屏幕观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皮影表演模式。灯光照射将影偶的影子投射到白色布幕中, 人们往往从另外一侧进行观看, 根本不能发现身处另一侧的表演者活动; (2) 在观看角度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从土耳其表演过程中, 观众往往比较倾向于坐在荧幕之后; (3) 从印度尼西亚WayangKoulit皮影内, 男人和女人往往不会坐在一起,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有的皮影表演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搭建任何平台, 甚至连荧幕都不要, 主要借助白天的日光进行表演; (4) 观众往往集中于表演者的周围进行观看, 从某些情况下观众同样会参与到表演过程之中。上述所有观赏模式和当前互动媒体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上述所有表演模式通常摆脱了原有限制因素的束缚, 能够充分展现空间要素, 之所以进行分析主要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 从发展过程中互动媒体要通过何种途径方可摆脱平面的束缚?

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皮影相关理论还有刚刚出现的数字媒体科技, 到底可不可以表明部分定义网络媒体设计创意分析不同的屏幕放置方式和观看皮影方式, 通过把它们与现有和未来的技术结合起来, 使它们更富有吸引力。不同的图片可以在荧幕的两面以某种方式安排和放置在一起, 使这些图片在看起来是在一起而实际上可以从荧幕两面分离。在“动态摄像”技术的帮助下, 在荧幕两面的观众或用户群体能依照它们自己运动模式移动图片。采用这种方式参与者运用“动态摄像”和电脑合成的图片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组合作品。这一创意可进一步发展为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许多两面屏幕, 使互动更加精彩丰富。目前我们很多电子屏幕显示都是以平面二维的方式出现, 始终要借助和依赖屏幕电子呈像, 我们在展示和放映时就有诸多的局限, 假如能够具备立体屏幕, 能够将各种信息调整成立体像素进行表演。在人们通过手指进行点触过程中, 实体能够按照控制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甚至放大缩小。如果用这种现实技术来进行皮影动画, 那么则像真正的看到“实体“模型。此类“虚拟设计”利用人的视错觉, 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实。

基于三维屏幕展示的概念书籍见图 (2) , 这本书主要是对室内装饰设计的介绍, 我们知道传统的书籍展示一个多面空间很有局限性, 正如书中印刷图片阅读者的看到只能从某些角度最大程度地观察到房间的一到四个面, 而其他面则成了视觉的死角, 但是如果我们实现这种三维实体模型的虚拟展示技术的话, 我们可以在案例现场通过摄像机把室内的各个角度进行拍摄, 甚至录制到房间局部进行细节的展示, 然后把这些信息通过一个交换器转化成相应地数据, 通过一个针孔小眼投射出三维影像来模拟展示真实房间的三维空间。这样我们就非常直观地看到房间的各种情况、角落、内部结构及家具的比例、位置, 正如我们身临其境来到了房间的现场。

三、创新传统皮影造型形态的广告宣传——以哈尔滨啤酒入川营销为例

1. 品牌本土化, 哈啤的独特策略

自从华润雪花以25亿元并购蓝剑啤酒之后, 几大啤酒巨头都争先抢夺四川这个巨大的市场, 这其中就有青啤、金威等知名啤酒品牌, 而今年暑假哈尔滨啤酒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常言道:乡音如故。四川这个内地城市有这自己独有的语音语调和川话段子, 哈尔滨啤酒一入川, 就把品牌本土化作为了哈尔滨啤酒在四川运营的重中之重以此“套近乎”, 让消费者有强烈的认同感。以“一起耍一哈”为主题的语带双关的宣传广告语, 成为哈尔滨啤酒第一个为区域市场专门打造的广告语。以这个具有方言元素的广告语为中心, 专门为四川市场拍摄的电视广告片和以成都方言段子为主题的户外广告先后出炉, 并在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上同时亮相, 一下子便让哈尔滨啤酒这个品牌充满了浓郁的四川特色, 拉近了与本土消费者的距离。

2. 宣传时尚化, 哈啤的精明策略

哈啤的精明策略更体现在赋予本土特色的品牌时尚的定位, 让传统和时尚有着完美的结合。不但有亲切感同时也带来了新鲜和活力。哈啤为自己在四川时尚所选的形象代表是皮影, 然而所有以“一起耍一哈”为主题的户外广告却都充斥着时尚特色。轮滑、滑板、嘻哈, 一系列时尚元素与皮影的形象既冲突又和谐。随后, 哈尔滨啤酒对春熙路所有投放了广告的LED屏再次整体包装, 屏幕播放着这样的场景在四川的茶馆里大家喝着啤酒聊着天, 有两个打扮新潮的年轻小伙子跳着时尚的嘻哈舞步, 唱着以四川方言演绎的RAP一跃而上到一个老戏台子, 戏台子幕前正播放着皮影戏, 这段皮影戏并非传统段子, 只见影偶也拿着哈啤跳着时尚的舞步和观众互动着。这个LED屏以啤酒瓶身与街头嘻哈元素为主题的外框让这一组户外广告异常抢眼, 与春熙路的时尚元素不谋而合, 而内文中充斥成都方言段子的宣传语以及运用皮影营造出的浓郁地方文化风, 又让哈尔滨的品牌特性跃然于广告牌之外。

3. 营销策略化, 哈啤的市场搅动

而哈尔滨啤酒的这种变身, 以及这种对啤酒文化与区域文化结合的发掘, 更实实在在地搅动了四川啤酒市场。让其余各家品牌, 也不得不出招应对, 几年没有出现过消费活动的四川啤酒活动, 在今年突然井喷一般涌出了一大堆啤酒活动。带来了今年1--6月整个四川地区的啤酒消费量同比24%的增长。

结语

皮影逐渐走向衰亡, 无法继续得到传承。本文论述了借助现代网络科技, 推动皮影戏能够真正走向国际, 能够被国际社会所认同, 能够认为此类展示手法可以为皮影戏未来的发展带来崭新的春天, 这正是让传统艺术从科技时代发扬光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现代科技浪潮下的皮影艺术.李超《包装世界》2009-07.

【2】从皮影艺术到互动媒体设计.潘长学、周应斌《装饰》2003-11.

【3】从皮影艺术到互动媒体设计.周应斌《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11.

新课标下数学概念引入方法探究 篇11

不同的数学概念有其不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数学概念的引入若采用同一模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久之会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也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不同的数学概念应该探究其不同的有效引入方法。

1. 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章节内容且易于理解的趣题作引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他们对概念产生浓厚兴趣。

2. 巧妙设疑,引入问题

先提出一个典型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引入概念,使学生在思考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3.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如学习“集合”概念:教师走上讲台,说“请同学们到操场集合”,学生感到新奇,为什么上数学课要到操场集合呢?到操场集合后,教师又说:“请同学们再回教室集合”。学生议论:刚集合好,为什么又要回去集合呢?回到教室,教师板书“集合”二字,并且问:“谁在集合?”学生答:“我们全班同学”,又问:“你能确定谁是我们班的同学或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吗?”“肯定能”,“那么满足这样条件的群体称之为‘集合’”。

4. 承前继后,温故知新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章末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每回开头“上回书讲到……且说……”短短几句话,承前启后,衔接自然,使人看了上回想看下回。这种古老的说书技巧,也可以用来引入数学概念,使新旧概念自然衔接,连为一体。

如在学习直线方程几种特殊形式后,可以这样小结:“直线方程几种特殊形式各有各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方程形式可以表示任何一条直线呢?下节课再讲”。下节课复习回顾后可以这样说:“上节课我们讲到直线方程几种特殊形式各有各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有没有一种方程形式可以表示任何一条直线?本节课专门破解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与自己的知识架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5. 实践操作,借助直观

新课程理念要求开放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操作的机会。操作实验引入概念,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积极思考和亲身体验实践而获得新知识概念的过程提高了其观察力、思考力。这样引入概念自然,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如引入概率和频率概念时可让学生当堂做抛硬币试验。

6. 分析类比,注重联系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概念不是孤立产生或存在的,概念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那些具有相似或相通关系的概念。我们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用类比法引入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思维中将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概念迁移到未知的概念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引入概念 篇12

一、教学设计

教师甲:生动图形符号,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道有趣的题目:

☆+☆+☆+○+○=20

☆+☆+○+○+○=25

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它呢?请同学们动笔试试!

生甲:☆+☆+☆+☆+☆+○+○+○+○+○ =45, 5☆+5○=45→☆+○=9→2 (☆+○) =18→☆ +☆+○+○=18, 已知☆+☆+○+○+○=25→○ =7, ☆=2.

师:现在老师给出类似的一道题, 同学们也来试试看.

☆+○=35

☆+☆+○+○+○+○=94

师: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很简单.

师:我们看下曾经遇过的《孙子算经》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35头, 下有94足.问鸡兔各有几只?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来解决这道题, 请两种不同解法的同学上来展示.

师:同学们, 我们发现大家往往有两种解法, 即算术法及一元一次方程法, 大家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些呢?

学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种比较难想, 而第二种方法直观.我们会发现引进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难度不会太大的情况下, 用方程法显然更加简单.因为它更直观. 在设出一个未知数的条件下, 根据题中条件问题的解决就很显然了.那么, 我们看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法的难度在于, 由一个未知数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得出并不是每道题都这么明朗, 这时我们可不可以用一种比一元一次方程组更为直观的方法呢?

师:我们可不可以直接用☆来表示鸡的只数, 用○来表示兔子的只数?不妨试试.

解:设鸡有☆只, 兔有○只, 根据题意:

☆+○=35

2☆+4○=94

解得○=12, ☆=23.

答:鸡有23只, 兔有12只.

师:很好!我们发现, 其实用两个符号来分别表示两个要求的未知量往往比用算术法或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更简洁.今天老师想教同学们一种直接用两个一般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师乙:生动故事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数学吗?在数学王国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来一次探究吧!

驴:累死我了.

马:你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了两个.

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 我的包裹数就是你的两倍.

师:于是, 大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到底他们各驮了几个包裹?谁驮的包裹数比较多?

有一位聪明的大臣根据这其中两句话列出等量关系, 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位聪明大臣的解法:

老驴驮的包裹数-小马驮的包裹数=2;

老驴驮的包裹数+1= (小马驮的包裹数-1) ×2.

下面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列出等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分别用两个字母来表示马和驴所驮的包裹数.

(黑板上出现了两个做法, 用不同的字母来列式, 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观察两个方程的特征.

(形如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对比分析

两位教师教学设计起点都基于学生已有知识, 引入未知元的教学.甲教师教学运用了图形符号引入, 将问题定位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乙教师教学运用了故事情境引入, 起点低, 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小学知识讲起, 让学生充满好奇, 而所提问题都易于回答, 学生比较感兴趣跟教师一起探究.

上一篇:大学体育活动下一篇:CT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