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2024-05-28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精选9篇)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篇1

广厦小学 欧绪成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大树上绽放着一朵奇葩--对联。名山大川、楼台亭阁、寺庙道观、商肆民居,无处不联;庆生悼死、怀远伤别、试才竞捷、外交辞令、报刊标题、戏剧唱词也往往运用对联。对联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的艺术效果广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提高语言素养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对联引入课堂。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增添浓郁的文学品位。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小学生喜欢故事,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联故事更是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在课堂中穿插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如:“比目鱼”对“独角兽”讲的是鲁迅小时侯入学应对的故事;“父望子成龙”对“子以父为马”讲的是解缙小时候智对的故事;“六七八九”对“二三四五”讲的是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故事;“投石冲开水底天”对“闭门推开窗前月”讲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的才子佳人风流逸事;“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对“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讲的是讽刺贪官的故事;“黄溪黄狗吠黄昏”对“白石白鸡啼白昼”讲的是家乡才子上京赴考途中的故事;(黄溪、白石都是家乡地名)……一个个对联故事穿插着讲,日积月累,在故事打动孩子心灵的同时,孩子对对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对联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诵读对句,探究规律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民族审美个性的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在人教版新课程第五册“语文园地三”的“日积月累”中就已安排了这样一块读背的内容:“天对地,风对雨,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教学参考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吟诵中引导学生探究对句的要点:上下联字数相同,用字不重复。因为是初学者,什么韵律、平仄皆可忽略不讲。只要读着顺口就好,感觉好就好。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可安排拓展,如“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皓月对长空。斗转对星移,春花对秋月,水底天对镜中花,刀子嘴对豆腐心。百花齐放对一枝独秀,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等大量的常用对句。同时也可增加古诗中的大量对仗的句子,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输入时要注意积累。没有丰厚的积累,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空中楼阁。同理,一定数量对句的积累,才能为学生创作对联奠定基础。

三、搜集生活对联,赏析品评。

著名学者刘征说过:“生活是语文之源,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对联,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搜集对联,并调动学生品味、赏析这些对联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如“担四海风险,保九州平安”是保险公司的,一“担”一“保”体现了保险公司的性质;“笑迎八方旅客,喜送四海宾朋”是宾馆的,一“笑”一“喜”体现了宾馆高档的服务质量;“佳照传神亦庄亦谐,芳容写真惟妙惟肖”是照相馆的,“亦庄亦谐、惟妙惟肖”体现了高超的摄影技术;“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是开酒店的;“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毛尖”是开茶馆的;“巧缝千家衣,美化四时春”是开服装店的;“桃李满天下,雨露遍神州”是赞誉老师的;“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是赞美咱们象山的……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品味、赏析,使学生真正体悟到对联那精炼的语言、独特的风姿、奇妙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

四、填补对联,锤炼语言。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粘住读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把语言写生动、简练、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而对联语言高度凝练,准确,正是锤炼语言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多次尝试填补对联关键词的方法来锤炼学生的语言,发现效果十分明显。如:“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 心(连、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宝剑锋从磨砺 (出),梅花香 苦寒来(自)”、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 者来(道)”、“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 我为峰 (绝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有低头叶(虚心)”、“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 (知难不难)”、“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 (岁岁来)”等等。学生在填补过程中,积极讨论、比较、甄别、选择,从中能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这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五、尝试创作,简易入门。

当学生能欣赏对联的时候,学生对对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应让他们牛刀小试了。1、结合课文征对。依据课文内容,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应用对联的形式。如:学了《西门豹》,有学生这样写到“老巫婆装神弄鬼谋财害命, 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恶扬善”、“官绅勾结,借河伯娶媳妇,大捞钱财,使邺地民不聊生,西门巧计,除恶人驱迷信,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等;又如学了《三顾茅庐》之后,学生写道“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终请良才归,一心为蜀鞠躬尽瘁为报明主恩”、“刘备胸怀天下求贤若渴,孔明躬耕陇亩卧龙待飞”、“刘备以诚待人终得人心,张飞鲁莽行事险误大事”等。2结合生活运用。 结合社会生活的大环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对联,则符合语文源于生活实践又回归社会实践的规律。如有次以象山一风景点“蒙顶山”作为上联征对:“巍巍蒙顶山云雾缭绕”,结果学生人人参与,较好的有:“幽幽仙子谷兰桂飘香”、“清请白蟹潭鱼虾成群”、“悠悠东谷湖杨柳拂堤”、“茫茫千步沙游人如织”、“弯弯欧阳桥百年沧桑”等等。(蒙顶山、仙子谷、白蟹潭、东谷湖、千步沙、欧阳桥皆是象山名胜。)

陈寅恪先生说过“对对子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有密切联系”。我认为将对联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丰富其文化底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有内容,大体对仗即可。我们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作到“莫为时尚放弃永恒,不被传统禁锢思想”。

作者邮箱: oxc7862@163.com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网友来稿)]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篇2

关键词:语文,引入,生活课堂

据有关媒体报道,一批被公认为各个方面比较优秀的中国孩子,在一个节日里与国外的孩子们一起联欢,当国外孩子被节目打动得欢呼乃至呼喊时,人们异乎发现,中国孩子们坐在那里安静地观看,全然看不到国外孩子的状态在中国孩子身上的表现。于是人们困惑并发出感叹,为什么中国孩子不会欢呼,源于什么?他们不会欢呼,不会表现激情,居然源于我们的辛辛苦苦的教学造成孩子们没有激情、没有兴奋,失去了感受生活、了解未知、创造新事物的大脑活力和心理动力。

我们学校的学习生活造就了怎样的孩子?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整齐划一的知识学习,它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使我们的孩子标准化、同一化,它的背后是相当一批知识学习失败的孩子,那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走进去,沉浸在这种时刻伴随着沮丧和失败的知识学习中,显然使得我们的孩子毫无生活的活力。我们的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解决好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才能解决教学的实质问题。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科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情感性。语文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起学生与语文世界亲密接触的动机和需要,实现师生情感的对接和共振。如此,语文便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存在,而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发现自我的一个凭借。这是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而语文教学难在于此,奥妙也正在于此。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就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查访结合,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负载人文气息的语文课程在弘扬核心价值观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中人文气息扑面而至,用当代的正能量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外化于学生的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父亲为“我”购买橘子时的艰难而定格为的高大背影深深地刻画在作者的大脑之中,以至于多年以后,作者能有细腻的笔触还原当时感人情境,父子深情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身边这样感人的事例,通过查访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中父子间的浓浓深情,同时通过查访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也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时候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把内心的感触用笔记录下来,把孩子们内心中积蓄的“爱”展示出来,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等等。

二、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好多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这些作品,大多为把课文中的人物设置于特定的环境下,然后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类课文排成课本剧,让学生编一编,演一演,将较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可知可感的生活画面。同时,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依托文本的创造,更为形象具体地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分组表演。我只做了如下提示:分配角色,让每个人物熟悉自己的角色定位;让每个同学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其他的事情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接到任务后,各组精心准备,组员们认真讨论剧情,就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他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还多次找我帮忙。由于学生们的认真准备,各组的表演各具特色,精彩纷呈。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这次也表现得异常积极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语文教学同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描述的环境之中,感同身受,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生活。有位教师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用多媒体精心制作了一段有苏州园林的画片,配合音乐流动播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趁热打铁,说道:“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片子,有画面,有音乐,唯独少了文字。如果配上文字介绍,这段有关苏州园林的宣传片就完美了。现在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请大家参照课文组织一段文字,一会儿请同学配合画面来介绍。”我们看到,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角色转换了,这就不露痕迹地逼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交流,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地学习。

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 篇3

活水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

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活水二:凸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师的要求下,他们总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样,课堂纪律固然好,但由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的个性被埋没,灵感被压制,创造性被扼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 说。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说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要调动学生说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说多讲。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思维,也就达到了以说促趣,学习兴趣提高了,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进行了口语训练。只有在课堂上真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创造实践的欲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2. 观察。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它是认识客观世界,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思维和语言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有助于学生们观察、想象与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还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把教科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并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情感得到了释放。

3. 想象。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他们富于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设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新的知识点。他们的学习激情自然高起来。

4. 表演。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初中课本中有很多课以进行分角色表演或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又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教《孙权劝学》一课,在熟读课文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们扮演起孙权有板有眼,也把鲁肃的爱才敬才演绎得淋漓尽致,课堂达到了高潮。演一演,适当编排一些动作,穿插几句精彩的对话,使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无穷。

活水三:灵活多变的教法激活课堂。

课堂教学要形成强大的教学磁场,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有效地汲取知识,优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势在必行。如教学《行道树》这一篇散文时,我采用了新的教法。特别是在导入时,因为人们往往赋予美好事物以美好的品质,《行道树》一文赋予行道树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教人们学会忽略“小我”,追求“大我”,所以,我以自己地切身经历,向学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在我的家乡,道路两旁种着许多梧桐树,夏天的时候,它们枝繁叶茂,为人们遮挡着火辣辣的阳光;在我们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有一条路两旁全是高大的木棉树,每到春节前后,木棉树开满了火红的花朵,整条路流动着火红的云彩;在我们的汕头,行道树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惟有使学生产生感受美好事物的激情,才能使他们愿意自己发现课文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上,我也注意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潜力。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篇4

将乐实验小学 吴章英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言道:砍柴不误磨刀工,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那么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学科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导入阶段的广泛应用,更加符合语文教学,值得我们在导入过程中广泛推广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现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新颖等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都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穷人》一课,这篇课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要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首先就要帮助学生理清渔夫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捕鱼的。于是,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在海上恶劣 的天气气渔夫撑着小木船打鱼的画面并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捕鱼随时都会丧失生命……这样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啊!桑娜和渔夫心地真善良”于是学生有了兴趣,产生了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因此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必然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转化角色,构建主体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而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六年级第十二册《向往奥运》是一篇讲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奥林匹克精神,感受作者对北京申奥成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教育的优势,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发动学生都来动手动脑,一起查找资料,如有关奥运会的知识趣闻,奥运冠军夺冠的情况及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等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顺序制成课件。上课时学生们非常兴奋,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趣味引入,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信息单靠教师从抽象的语言文字到抽 2

象的语言文字这种单一的传递方式,难以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通过多彩的图象、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六年级《少年闰土》这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第一段,从景物(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看瓜人)和颜色(深蓝、金黄、碧绿)等词描写中展现情境,让学生从抽象的思维转换中直观体验,这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景色优美,以及闰土的机智和勇敢,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鉴赏素质。

我还特意利用多媒体导入一节自己制作的少年闰土独自一人夜晚在海边看瓜刺猹的微型视频。一则小视频,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上课之始,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融入,导入新课。根据现在学生胆小、怕黑、怕苦、怕累的现象?我播放了少年闰土一个人独自在夜晚看瓜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看完后提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这样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进入了学习,效果特好。学生从而真正感受到了闰土的见识丰富,聪明能干,不娇气而十分阳光的一个农村少年,让学生把自己和闰土做比较,提升榜样的力量,即教书又育人。四.研读小品,感悟情怀。

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常用讽刺、夸张、幽默等手法揭示某一主题。它可能使人捧腹大笑,可能使人怒火冲天,可能使人泪流满面„„上课开始,让学生表演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创造生动的情境导入新课。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既展示了自己,又增强了集体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激烈而愉悦的情境探究新知,锻炼能力。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突出詹天佑

“意志坚强”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面临阻力和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修筑天路的重担,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材料:“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即兴表演小品,有扮演帝国主义者和詹天佑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小品对话,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帝国主义者会这么狂妄自大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呢?詹天佑在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通过表演和讨论,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了新课之中。从而也真正的领悟了课文的内涵,了解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

五.提高运用,感受新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文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媒体课件里动态的图像视频能极大满足学生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皮亚杰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在教学中播放傣族人民过节时的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桂 4

把戏剧活动融入语文课堂 篇5

创作剧源于欧美地区的英、美语文教学。它是一种即兴的戏剧活动,是儿童自发性的戏剧扮演游戏的延伸。它并不是舞台剧,不用操练,不以满足观众为目的。

我们尝试并研究的“小学语文戏剧教学”借鉴了“创作剧教学”经验,在充分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的特征,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利用做、念、说、唱、演、编等戏剧元素,通过开展诸如:游戏、动作演示、文本内容演绎、人物角色的扮演、故事续编等多样的戏剧活动,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灵活性。

小学语文戏剧教学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基础之上的语文戏剧教学。它遵循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简单地讲,小学语文戏剧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学生自发地、非正式地通过戏剧活动来读文、识字、学句、说话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设戏剧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为儿童创设情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戏剧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一定的感觉(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练习,帮助增强感受性和同情心。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并利用多元化的戏剧元素,构建戏剧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犹如一条清亮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它会悄悄地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默默地熏陶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想象,无时地感召着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爱。小学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聆听、欣赏之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韵律之美。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多作一些示范性的朗读,多与学生亲切交谈,力求用自己优美悦耳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激昂的情感表达教材语言,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例:一年级的语文听读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儿童诗,通过对大自然的一系列自然变化的描述,告诉学生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课文虽短,但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课文时采用了戏剧教学法,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看着多媒体演示,仔细聆听老师朗读,并要求他们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随着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座位上也开始摇头晃脑起来了,有的竟然还跟着老师朗读节奏做起了动作。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教师用语言和画面创设的语境中了。

2、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这一充满感染力的戏剧元素,使其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例:二年级阅读课《小溪生病了》。课文讲述了森林边的一条小溪又清又绿,可是小动物们不爱护它,往里面扔了许多的脏东西,结果小溪变的又黑又臭了。教师同样采用了戏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随着欢畅的音乐讲起了小溪的故事,随着多媒体画面的骤变——出现了一条脏脏的、黑黑的小溪,音乐声也直转而下,一下变得沉沉的,急急的。与此同时,教师得语气紧张极了:“不得了了,这么清亮的小溪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是谁干的?让我来做侦探,找出干坏事的家伙。”低沉的音乐、令人不安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紧张的语气,使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老师,我来当侦探。”“我是柯南,我来查案子。”“我也来。”“我能知道是谁干!”„„

这段导课,教师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节奏、音量、音速的变化,加上语言画面的配合,烘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导课效果。

3、画面展示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告诉我们,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多媒体画面演示正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套配合小学语文戏剧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戏剧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戏剧活动,通过视觉练习,学生可以辨别光亮、光暗、形状、距离和色彩,发展形象思维。

4、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生间、师生间分工扮演角色,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或动作时的神情,了解故事情节,从而促使学生学懂课文。

二、指导戏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言

小学生进行语文戏剧实践活动,是语文戏剧教学的过程和归宿。我在研究中,特别选、编了有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故事情节的语文教材,利用语文阅读课和语文综合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言。

1、人物对话,分角色读一读

戏剧中的对白就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心里所想的外在表现。人物的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个性,而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说,效果也不同。小学语文戏剧课堂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研究中,我们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做到“多读精讲”、“以读代讲”、“读中表演”、“读后感悟”。

2、动作神情,用肢体做一做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些关键的词语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尤其是动词。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动动手脚,做一做”的方法,让学生凭借肢体动作,理解动词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同时又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来调动的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更深入的戏剧活动打基础。

3、内容剧情,扮角色演一演

戏剧是利用语言对白、动作表情、剧本道具、场景音乐等元素,在特定的人物之间展开情节的艺术表现手法。小学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把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组合、编辑成一定的剧情,表演出来。当学生在创造表演中再现课文内容时,他们也就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三、创作戏剧情节,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语言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小学生进行语文戏剧活动的先决条件。没有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戏剧活动中就谈不上即兴表演和创作剧情。而创造思维的萌芽就是想象,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创设“教室剧场”,改编剧情:

在三年级《龟兔赛跑》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教室剧场”这一情境,设计了改编剧情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后,进入教室剧场,进行讨论:如果再进行一次比赛,结果会如何?在集体讨论中,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各种答案。随后,教师再让学生把不同的答案编成不同的故事情节。这样,不同版本的《龟兔赛跑》就诞生了。例如,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吸取了教训,再次比赛中丝毫不敢松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中途因为贪玩忘了比赛,结果乌龟又一次赢得比赛的胜利;还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在比赛中一路领先,可在半路上它遇到一只受伤的小鸡,兔子为救小鸡放弃了比赛,森林的小动物为了奖励兔子的见义勇为,特意为他颁发了奖牌„„

《萤火虫找朋友》一课,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教师启发:“萤火虫飞走了,它还会遇见谁?最后它交到朋友了吗?请大家在作文纸上续写故事。”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萤火虫飞呀飞,它听见草丛里有响声,就用灯笼一照,看见一只小蜜蜂,小蜜蜂背着一个大口袋,急急忙忙往回飞。萤火虫就叫道:“小蜜蜂,小蜜蜂,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小蜜蜂说:“我愿意。”

萤火虫高兴地说:“那你就跟我一起去玩吧!”

小蜜蜂说:“好的,你等我一会儿,我把采来的蜜先送回去,你替我照路吧!” 萤火虫说:“我不能替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小蜜蜂说:“萤火虫,朋友就应该相互帮助,你一心直想着自己,这样怎么会有朋友呢?” 萤火虫一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编写剧情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再现、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故事内容再造、想象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潜能得到了发展、思维潜力得到了发开、语文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升。

四、延伸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探索研习

语文戏剧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可以促使学生行为个体不断地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个“课堂”之大,可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因此,课内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才会把学生逐渐引向“课外”这个无穷的知识课堂。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戏剧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 “问题环境”,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质疑—释疑,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例如三年级的戏剧写作课《废电池和小明的对话》。教材是一幅图画,画面上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枚废电池正要汪废物箱里扔。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图片材料,设计了一个故事引出了新课,并大胆地运用戏剧中角色和情节这两大元素,让学生自主构建人物角色(废电池、废物箱、小明或者其他人)和情节(将会发生什么事?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然后请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找一找,还有什么废物和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结果学生找到了答案:纸类、金属类、橡胶类的垃圾可以回收再造。学生把他们把实际观察的内容,作为编写剧本的素材,编写出了一出儿童剧《废物箱的烦恼》。

浅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篇6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心中。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结合图片感知爱国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知程度,从学习词语、句、段入手,观其图,学其文,求其义,明其理,善于去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中。如在一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中,学习“北京”“国旗”“我是中国人”这些词句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告诉学生,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祖国的全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地位。结合图片讲解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尤其是结合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图片,讲解体育健儿努力拼搏在历届奥运会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我国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前列。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多种手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从入学起,思想逐渐从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逐步向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转变。结合学校每周一的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让学生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那些感人的瞬间。在升旗的这一庄严时刻,每一个国旗下的孩子都会感到热血沸腾,神圣崇高的爱国情感涌遍全身。回到课堂上,爱国主义的激情化作学习的动力,真挚圣洁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朗读、通过文字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小学生进行爱国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模仿他们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爱国英雄人物的爱国思想、爱国情操和献身祖国、献身人民的精神。结合课文《小英雄雨来》介绍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中,华北平原上一个小小的芦花村,一条静静的还乡河,一个小小的孩子――雨来,在鬼子疯狂的大扫荡中,用自己的勇敢、智慧保护我党交通员的故事。尤其让学生重点理解这段:血滴在课本上,染红了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三、爱祖国从爱家乡做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描写家乡的风景、物产、风俗的。从巍峨的万里长城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从神奇秀丽的长白山到气势磅礴的黄河,每个孩子的家乡都是那样美丽富饶。而家乡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祖国的前提必须是爱家乡。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从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开始教育他们,再逐渐扩展到爱祖国的教育上来,遵循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原则,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首先,利用特定的介绍家乡的课文,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地理环境、丰富物产、风俗习惯、传说典故,使孩子们能深刻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特点,认识家乡的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爱乡之情。

其次,利用表达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家乡的美;用手中的笔,谱写一篇篇家乡的颂歌,赋予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街一巷以生命、情感;用文字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独到之处。

最后,通过一些回忆性的课文,把家乡的今昔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信心。把学生从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引导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爱社会主义制度上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堂,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有责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每一个小学生从小就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永远记住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准备着,时刻准备着……

参考文献: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篇7

中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现状曾被概括为“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如果进入中职院校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 这一描述并没有言过其实。作为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类院校,中职语文教育四郊多垒,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入校成绩普遍比普通类高中入学门槛低,学生文化基础与语言能力薄弱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加上中职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呼声渐高,导致学生更加片面地认为公共基础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驱使学生更加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础,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课,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改革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学校也愈加重视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逐渐处在一个教学态度不明确的立场。由于公共基础课自身在中职院校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是行之有效的, 大部分学生对其根本无兴趣可言,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出没有探索钻研的欲望,思维单一,甚至存在思维惰性,致使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日趋低下,而公共课教师的地位也明显不如专业课教师。

师生一时难以适应现实存在与改革趋势的变化,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难以被运用和接受,双双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有效协作的矛盾,以致学生抱着学语文无所谓的态度,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引致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语困生,这一系列现象促使语文教学更加举步维艰。而大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工作很努力,却不一定有成就感,信心不足,动力也不足。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特征

(一)中职教师教学语文的特征

首先,中职语文是以自身交际工具的特性存在于教学中的, 基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点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完全一致;其次,中职语文体现的是职教特色,从语文本体上增加职教元素,这一点是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本质区别;另外,中职基础教育的人培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素质文化素养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从具备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质的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锻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教学手段也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并轨,具有实用性且符合职教特色。

(二)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与普通高中比相对轻松,日常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元化,从而给了中职学生更为宽广的学习环境。辩论、演讲、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等都蕴含着语文在其中的作用和学用语文的特征。中职学生的学习是实践多于理论的过程,而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正是他们在实践中需要的,同时也是所有中职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对社会实际生活实践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一能力则需要学好语文作为基础,才能厚积薄发。

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相对普通高中学生少, 因此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

我们的生活是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的前提,语言文字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的载体,自然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其意义也自然不复存在。所以,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它的使用效能,即与社会挂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把联系生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目的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语文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发挥语文实用功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以日常生活素材为依据作为改变的指向标;同时,语文联系生活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也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再则,在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奏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终南捷径。

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把日常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每堂课都必须联系生活,把其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转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任务。联系生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课程所承载的间接经验形成一座桥梁,并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这样学习就有了内在动力。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语文不仅是为了识字,读几篇文章,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思、赏)是每个人一辈子学习、生活、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也是陶冶情操、丰富和净化精神生活的良药。

1.通过生活素材,寻找切入点

如今手机内各种应用程序种类繁多、比比皆是,内容有的至情至理,有的语言精妙,有的构思奇妙另类,有的充满人文底蕴。 如今的各种手机应用其实是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供学生学习与品位语言的相当恰当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评出最受欢迎的内容,或者自己创作等,通过活动(譬如庆祝国庆节、教师节等,让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学以致用,在活动中感受真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生品味了语言,学习并运用了语言技巧。

2.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生命与活力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工具在课堂上被传授,它的人文特性是其自身存在的更加重要的特质。作为已经弥漫在人类生活中无法剔除的语文,被现今我们身边多样化的媒体介质赋予了更加强大与无限的生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通常有一类学生,其用心程度令人担忧,可是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却饶有兴趣,因此,充分开展课外阅读巩固课内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可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政事、投身社会的思想意识为前提,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性文章、重要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条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觉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学习的同时,还应时刻引领学生不只停留在阅读层面,更加需要通过思考、钻研,得出自己的见解。

再有,专门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观看电视类节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同一个专门定制的集体训练。例如通过旅游节目,要求旅游专业学生结合本土民俗风情写旅游广告,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写旅游规划;学生通过各种媒介,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项目学写广告词;以“乡愁”为主题,组织班级、专业、学校层面的作文竞赛等,不断开拓思维,将语文灵活运用起来。

3.生活与专业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话充分概括了中职语文教学所肩负的双重职能———既要培养中职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又要提高从业实用语文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以此作为指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在不违背本质规律、突出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地改变讲解内容, 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同时通过与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做到语文与专业课的渗透和整合。

例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 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分别写作 “如何进行水工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定方法”“农村安全用电常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等说明文; 对旅游、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品味、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加强普通话教学,组织诗文朗诵会、 演讲比赛、模拟应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与交际能力。这样, 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顺利向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而不是一定将教学目标定得与普通高中一样,如若一味地脱离学生的现实情况,背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终走向施教者与受教者对立的困境。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联系生活。我们对于本论题的反思,是整个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事关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乃至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及其发展,关系到动辄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所讨论的成果将会成为紧系中华民族命脉———劳动者的锦衣和与天下共进退的主人翁精髓与灵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篇8

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名著引入课堂,其效果应能使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当然或许有人会提出疑义,认为这会耽误教学大纲任务,会破坏学校教育计划,对于这些,笔者认为这无疑是杞人忧天。为什么这么讲呢?

一、能使学生学到名著精华

从语言方面,能学到其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像人物的描写、事情的铺叙、人物的评价等;从写作结构方面,可学到其独具匠心的材料安排,比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结构,先叙后议,先议后叙的结构等;从政治、经济方面又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日本人经商还反复研读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三国》中充满了各种知识,如计谋、道德、礼法、用人之道、友情、亲情、治国、服装、人物个性化语言等,而这些学习之后,可谓“世事洞明”了,作为经商者不正需要对市场世事洞明吗?当然,学生是不经商的,但笔者认为在如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学生做一个“世事洞明”的人总是有益而无害的吧,何况又能使学生在做人讲道德讲礼义方面大有裨益,这难道无益吗?

二、能使学生明鉴古今,知兴衰,明得失

名著往往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而如今我们阅读,则可以明鉴古今,知兴衰、明得失,从而使当今社会趋向健康发展,比如读完《水浒传》后,我们能感受到统治者如果残暴无能,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欺压百姓,那么百姓这“载舟之水”也会形成对“舟”的猛烈冲击,甚至使“舟”倾覆,以这种思想教育我们的学生,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和”的重要性,这种教育可以说只要阶级社会存在就有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把名著引入课堂是极其必要的,当然还是要就此把握一个度,即教师在讲解时可悬念性讲解,这样“欲知后事如何”的悬念是吸引学生自觉兴趣阅读的有力法宝,而一旦学生能自觉兴趣阅读,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废寝忘餐”就水到渠成了,文學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为期不远了。

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 篇9

具体工作中,一是强调干部培训是以学员为中心的自我导向的培训,坚持一切为了学员,把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作为培训的根本出发点,把学员有组织的自我导向作为培训的最终落脚点。二是强调干部培训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培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三是强调干部培训是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培训,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对症下药,激发潜能;四是强调干部培训是引导学员整合已有知识、分享已有经验的培训,坚持运用结构化研讨等现代培训方法,组织引导学员贡献思想,助人自助;五是强调干部培训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培训,坚持把学员的工作难点问题作为培训研讨的重点课题,力求理思路,出成果,促发展;六是强调干部培训是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培训,坚持在搞好专题讲授的同时,组织学员进行现场教学和课堂能力训练,努力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由注重提高授课水平向着力提高培训能力转变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要求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员既要有很高的授课水平,更要有很强的培训能力。为此,ⅩⅩ市委党校在选派骨干教员参加中组部全国组工干部培训中心举办的现代培训方法研讨班和江苏省委党校举办的市级党校教学管理研修班学习的基础上,会同市委组织部于2006年4月举办了全市干部教育 2

整,重点是分系统、办小班。具体安排是:每年分党委群团、工交城建、政府行政、农业水利和宣教政法等5个系统,各举办为期1个月学制的县处级干部及县处级后备干部岗位业务培训班1期,每期学员50人左右。分系统,旨在抓好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培训的同时,便于从学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出发,针对性地安排好政策法规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训练,努力使党校教学工作始终处于理论前沿、知识前沿、实践前沿、工作前沿;办小班,则是为运用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创造条件,便于教员照顾到每一个学员,并通过有效可控的结构化安排,组织所有学员参与互动,研讨交流,彼此受益。如在政府行政系统县处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岗位业务培训班上设计了研讨专题“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在宣传政法系统县处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培训班上设计了研讨专题“如何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创造良好的舆论法治环境”。学员们都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研讨的又是各位学员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因而大家思考问题比较深刻,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都比较高,这有利于深度学习交流,深化培训效果。

四、教育培训内容由大众化理论教育向按需施教、提升能力转变 多少年来,党校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不考虑学员的个体需求,主要搞大众化的理论教育。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按需施教。这就要求培训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干部成长的规律,适应四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党和国家的需求,二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需求,三是干部所在单位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四是参训学员自身的需求。ⅩⅩ市委党校以上述四个层面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安排《政治理论与党的建设》、《全面小康与科学发展》、《业务知识与专题研讨》和《领导科学与能力建设》等四个教学单元,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布局。4

讲的内容,选编、印发合适的案例材料,组织和引导学员阅读、思考并一起研究讨论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动脑筋,讨论交流,提高专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专题辅导中,教员印发了《群众性事件考验中国》的案例材料,要求学员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20世纪60年代日本石川博士编纂的鱼骨图分析法,思考并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群众性事件多发的原因,并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使学员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组织问题征答。主体班学员入学时,要求每人带来一个理论困惑问题、一个工作难点问题,教务人员及时把学员普遍关注的理论困惑和工作难点整理、公布出来,在学员和教员中征集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问题应答,让有准备的教员和学员上台阐述自己的认识、体会和见解、建议,由教员或班干主持和点评,让学员和教员在互相讨论、互教互学中破解理论困惑和工作难点,共享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智慧”成果,把思想认识不断引向深入。

组织专题研讨。根据学员所在系统岗位业务的性质特点和工作规律,围绕实际工作中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和发展难题,要求学员运用暂停性思维取代综合性思维,应用英国著名心理、医学博士爱德华开发的“六帽思考法”(也称“六副眼镜法”)等结构化研讨的方法,走上讲坛研讨交流,迸发“思想火花”,再由教员或班干作小结和评点,肯定“闪光点”。如在工交城建系统县处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培训班上设计的研讨专题是“ⅩⅩ大市区发展战略”,在农业水利系统县处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培训班上设计的研讨专题是“推进ⅩⅩ新农村建设”。为配合和推动学员专题研讨活动的开展,该校创办了《领导决策参阅》,及时摘录、刊登党校学员专题研讨成果中的“闪光点”,印送市县有关党政领导参阅。

七、学员成绩评定由结业书面考试向全程考核、量化积分转变 根据现代成人培训理论,设计干部培训项目,重在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员的学习意愿和热情,把所有的学员都调动起来,加大学员参与的深度。实践表明,党校学员有没有学习的热情,能不能主动地参与互动式、研究式教学,一方面取决于设置的活动载体是否对学员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有严格、科学、规范的制度来保障。盐城市委党校改变了过去结业书面考试、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单一做法,制定并出台了《主体班学员学习成绩百分制考核办法》,把学员参加学习和参与互动的全过程纳入百分考核视野,具体细分为《听课情况》、《党性分析》、《发展论坛》、《工作研讨》、《学习考察》、《“四个带来”(一个学员简历、一个理论困惑、一个工作难点、一个发展建议)》、《课堂表现》和《结业面试》等八个考核项目,每个考核项目又都明确规定了考核标准和具体分值。如在《工作研讨》考核项目中,规定主动发言、贡献思想的得10分;在《课堂表现》考核项目中,规定遵守课堂纪律的得5分、参与教学互动的得5分;在《结业面试》考核项目中,规定阅读材料找准问题得5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得10分、思路清晰且表达流畅得5分。所有学员经考核所得学分都记录在案,进干部档案,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部门、学员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反馈,作为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学习积分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市委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规定,凡考核积分列班级前10名的,在结业典礼上由该委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为优秀学员。百分制考核办法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主体班学员认真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学员的到课率、参与度和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党校对学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

上一篇:公司员工爱心捐款感谢信格式下一篇:帮扶脱贫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