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2024-10-04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共6篇)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篇1

1 战略投资的概念分析

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更适用于较小范围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源于国外证券市场的界定。我国最早界定战略投资的概念, 对这一定义进行简单归纳即可得出, 战略投资者是携带雄厚的资金、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服务经营经验长期注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以双赢互利为前提.

2 战略投资的特点

以定义和概念为基础,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 可以归纳出战略投资的几个至关重要的特点, 也是战略投资不同于一般概念的投资的特殊之处。

第一, 战略投资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长期价值与发展。除了经营利润、盈利情况之外, 战略投资者在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技术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会有更多的投入与关注, 也会带来更大更深的影响和更多的建树。

第二, 双方以双赢为前提。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双赢互利, 被投资方获得充足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营理念的同时, 投资方也在投资的过程中得到利益与发展的进步, 由此才可以防止“搭便车”不作为的现象出现, 也可以激励双方共同努力促进彼此质的飞跃。

3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的必要性分析

3.1 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指标。雄厚的资本是商业银行抵抗风险、增强实力的基础, 是国有商业银行获取抵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 继续保持市场领先份额, 维持业务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的国有银行在证监会的要求与监督下, 通过剥离不良资产以及财政注资等方式, 达到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但是与世界先进银行的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且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与业务的拓展, 以前的方式越来越难解决问题, 所以补充资本充足率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引进战略投资可以很好的补充资本充足率。战略投资者多携带雄厚资金,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快速的补充亟需的资金, 直接增加资本金, 还可以改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 以此为基本, 吸引更多形势的投资注入, 更广泛更有效的提高资本充足率。

3.2 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3.2.1 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产品与业务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战略投资者多为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大型机构, 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借鉴投资者的创新业务和产品, 学习其创新的理念和经验, 加快创新的速度与数量, 降低学习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 创新产品极易被复制和效仿, 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 可以促进被投资银行和其他银行不断推出创新产品, 提高创新水平来获取竞争优势, 因此势必会促进整个银行业、金融业创新的发展。再者,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 创新收入的比例非常低, 与发达国家银行的水准差距很大。通过引进具有丰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经验的战略投资者, 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不仅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更能增加创新收入。

3.2.2 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成败, 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量, 在无形中决定了。学习借鉴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完善的规整制度, 科学的业务流程, 以及高水准的服务水平, 并且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根据自身要求, 制定出更符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细则, 提升国有银行的竞争力, 在长远发展中奠定良好的规则制度基础。

3.2.3 增加商业银行的技术与经验。战略投资者多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 在商业银行运行、发展、创新、技术等多领域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体会。总结战略投资机构在发展创新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坎坷, 在自身发展中避免出现同类型的错误, 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失误, 少走了弯路。

参考文献

[1]桂瑜.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高洁雅.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3]李家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4]廖颖欣.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经营效率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5]刘莉.引入战略投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08.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篇2

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性缺陷主要是出资人缺位问题、人事制度及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问题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问题,战略投资者加入之后对这三方面的缺陷都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囿于我国金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政治体制缺陷,战略投资者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

关键词: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公司治理

引进战略投资者已经成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战略的一部分,以“股权”换机制,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压力来促进国有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但是,中国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性缺陷是什么?战略投资者能否对改善这些关键性缺陷有所作为?制约战略投资者在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的因

素有哪些?

战略投资者,根据目前银监会的定义,都是在金融领域运作的国际大型金融企业,他们通过长期持有所进入银行(或企业)的股权,以资本合作为基础,在管理、业务、人员、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长期合作一般要委派代理人有效参与所入股银行的决策,非常注重在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方面的提高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出资人问题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既是代理人问题,更是出资人问题,只有负责任的出资人,才能选出负责任的代理人,如何确保国有银行出资人责任到位、如何完善出资人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一轮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之前,“公有制”的银行产权就

如同“空有制”,“多龙治水”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国有银行大行权力之时,根本没有谁为此承担责任因此,在国有银行的改革实践中,建立一个效率高、能实施的保障国有银行资产保值增值的产权结构,是四大国有银行改革的首要问题

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在多篇文章中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来自产权主体的‘原动力’,‘原动力’缺乏,即使公司治理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机制设计得再精巧,也没有用,一部机器,它的齿轮传动装臵即使再好,没有‘原动力’来带动它,也是转动不起来的”(宁向东,1999)所以,如何使国有银行的出资人代表“人格化”,有自然人来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是改革设计中的最根本问题

目前,在对中行、建行注资时,已经明确中央汇金公司是改制后的国有银行的主要出资人,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并没有明确出资人的责权利,也没有建立对出资人的市场化的考评机制,将银行的经营业绩作为考评汇金公司负责人的主要指标;也没有给予汇金公司充分的选择代理人的权力和足够的激励和约束;在“出资人”人格化的问题上还没有到位

一方面是出资人“缺位”,另一方面又是出资人“越

位”,政府历来有干涉国有银行人事安排和信贷流向的“传统”,据统计,国有银行的坏账中,有30%是政府的干涉造成的

(二)人事制度问题和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

目前,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主要领导的任免权事实上仍在中央,银行内部党委书记在“党管干部”的原则下控制着人事任免权,尽管已经建立了董事会等现代银行的治理架构,但事实上,人事管理权并不在董事会,董事会是“摆设”,在党委会决定了的事情再由董事会形式上“通过”一下

《党章》规定,企业中的党组织是政治核心,强调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是在重大问题上把关定向,对重要人事决策是参与,不是由党来代替决策《党章》和《公司法》并没有矛盾

我国国有银行的下一级银行行长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银行来任命,选拔考核的办法基本上是按照选拔官员的方法选拔银行家上级部门有很大的选择权力,但并不对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所以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积极性选择那些最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廉价投票权”),去发现那些最有才能的人

下级行由于存在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内部经理的任命存在同样的困惑,行长在任命管理人员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控制问题,而非本行的利润(行长的收入分合同收入和控制权收入,以控制权收入为主),这样能够进入管理层的员工并不一定是能够给本行带来最大效益的人,而是行长放心的人这些人进入管理层后,当然是“惟行长马首是瞻”,而且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不被开除,就能享用银行员工应有的待遇

所以,人事制度问题,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扭曲的激励约束制度,很多文章在论及我国国有银行存在的激励约束问题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时,总是以西方商业银行的经典模式为比照,尤其以英美市场经济中的模式为蓝本其实,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党组织任命的人事制度、“官本位”文化是激励约束制度的外部环境,如果外部环境不进行改革,照搬再好的激励约束制度也是没有用的

(三)风险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征中的核心,不同于一般公司制企业的特殊性目前,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职能,成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美联储副主席RogerW.Ferguson,Jr.认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功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银行的风险性主要是两个方面:

1、银行合约的信息不对称

从存款人和银行之间的合约来看,由于存款人是大量的而且分散存在,存款人之间存在的“搭便车”的动机使得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积极性很差,国有银行的存款是国家用政权的信用来担保的,这将更深层地弱化了存款人对国有银行监督积极性从国家股东和银行管理者之间的合约来看,由于银行产品的特殊性和银行资产的不透明性,国家股东想通过签订和执行激励合同或者通过使用投票权来约束银行管理者、影响银行的经营决策比一般公司股东的成本来得更大作为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结果,银行管理者存在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动机更严重的是,资产的不透明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管理者能够更加隐蔽和快捷地转移银行的财富——如果管理者有这样的动机的话由于一直以来国有股东本身非“人格化”

和易被“欺负”的特性,国有银行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诱惑”的程度更甚于一般私有银行这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者转移资产犯罪屡见不鲜的原因

2、现代金融经济的复杂性

现代经济是一种金融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经济本质是上一种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特性是风险性,所以,现代银行规避风险的技术层出不穷,这是金融经济风险性的必然反映

目前,我国的国有银行的管理者“监守自盗”的问题比较严重,银行业的大案要案频发;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工具、风险技术以及风险管理人才和风险文化都不够,不良贷款率很高

以上三个方面问题是我国国有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

(一)对“出资人问题”的积极影响

沈联涛等学者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建立强大的和运行良好的产权制度框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强大的产权制度框架之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最稀缺的是所有者约束,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某种程度上就是引进一双眼睛来盯住银行资产,建立约束机制,而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国家”某种程度上“搭”战略投资者的“便车”这也是在国有资产体制改革设计中一些学者的主张

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逐利,它们除了带来资本约束外,还带来了“老板”的压力,它们会能动地利用股东的

申诉机制、甚至威胁向市场公众股东公开矛盾纠纷以向占优势的国有股东或管理层形成压力,使得管理层不得不把战略投资者的利益放在考虑的重点上,比如新桥入股深发展就掀出了深发展巨额15亿元问题贷款在新桥发现这15亿问题贷款后,深发展的外资代表韦杰夫不按中国银行业传统的江湖规则出牌据深发展人士透露,韦杰夫表现得决不手软,坚持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最终把深发展的原总经理周林告进了监狱

另一方面,在单一的国有股权结构下,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也难以按照商业化、市场化来运作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会产生一种效应,即一方面政府和银行必须逐步放弃行政干预,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银行要建立起科学的运作方式、财务制度、管理制度,进一步实现股份多元化,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银行业要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其对股东结构是有特殊要求的,我国目前引进的战略投资者都是国外知名的金融机构这种股东身份有利于国有银行建立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人会问,境外的战略投资者持有的少量股份能发挥大作用吗?以光大银行为例,亚洲开发银行刚进入光大银行的时候也只持有少量股份,但是在董事会中发挥的作用却很大,超过了其股权占比所应发挥的作用其道理就在于:在现行条件下,我们可以忽视国内股东 的权益和要求,但却不能无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权益和要求,也就是:洋人的“敲打”更管用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和建议更代表了国际惯例和法律规范

第三,宁向东认为:“股东大会的斗争、股东之间对于表决权的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对董事会和经理形成压力,如果由于董事会的懈怠和经理人员的渎职而使公司业绩下降,有关当事人往往会被股东大会赶走,他们的声誉会一落千丈”(宁向东,1999)这是美式公司治理的重要的一道防线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在股东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股东之间的竞争产生倒逼机制,促其治理结构加速转变,从印度国家银行的改革来看,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竞争机制,促使了该银行的成功转变

(二)对国有银行人事制度及激励问题的影响

国有银行在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三会外,还有一个党委会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还在坚持,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实现对党委的制约,有利于真正维护现代企业制度的架构战略投资者也许没有能力在董事会上推翻党委会的决议,但是,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的党委会会议中,其重大决议不得不考虑战略投资者的反应,以前的决策机制就被打破,董事会 的力量就被重塑

“中国金融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结束对银行管理层的行政任命机制,用市场化的方式招募和选拔银行和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1

《财经》报道:建行郭树清董事长承认: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后,假如占到一定股份的战略投资者提出要派一个副行长或其他高管,则不可能用“中管干部”的资格去限制了事实上,各大国有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都已经设臵了类似于副行长级的位臵“虚位以待”国外的高管人员,这些人员的进入必然是对原有人事制度的一种打破,他们作为外方代表,不会服从于中方的管理方式,对于董事会力量的重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必然会悄悄地改变中方原有的用人制度和用人文化

所以战略投资者对现有的人事制度是一种冲击,是对“官本位”文化的一种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引进一种商业文化,文化的力量会慢慢渗透,最终重构原有的文化

(三)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国有商行的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和风险治理能力的提高

战略投资者在提升中资银行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可以预期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促进风险管理组织变革战略投资者投资中资银行,为了有效参与所投资银行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他们要派遣董事进入银行董事会,派遣高层管理人员进入银行高级管理层他们希望派遣的董事能在一个规范高效运作的董事会中发挥作用,这必然关注董事的选聘程序和董事会成员结构,要求对董事会运作的基本规则和程序进行规范对内部董事和外部(独立)董事职责的清晰界定,这无疑有利于中资银行建立起规范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这将为中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变革奠定制度基础

另外,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决策改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参与风险管理和控制将推动中资银行对先进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通过培训和交流促进我国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成长;通过传输银行业务发展新理念促进中资银行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

据报道:建行在引入美洲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公司治

理的框架中开始设立董事会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而且,正在建立风险垂直管理体制,将设立首席风险官,负责全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组织、运行和垂直管理此外,建行正在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加强对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衡量、控制和管理

三、战略投资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

(一)从制度经济学的原理来看,国有银行不能脱离金融生态环境而独立生存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金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易宪容,2006)

基础金融制度生成的最有效方式,是一个利益相关者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并以各方的妥协和让步实现均衡,从而对制度的安排达到最终同意的过程基础性金融制度需要社会公共博弈来生成,而这种过程是通过民主决策程序,由各个利益主体参与提供相关信息,并以制度重复博弈方式充分反

映各方的利益诉求,从而产生制度制衡而在我国的制度决策中向来是政府主导,精英决策,在我国的决策文化中,也向来鲜见民主的传统

基础性金融制度的缺失,导致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好,大家知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股市却成了一个畸形儿而四大国有银行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架设“三会”机构,这些都是一些工具性的制度,能否与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兼容,仍是个问题,古语云:“南橘北枳”就是讲引进的东西要与环境相兼容的道理要重构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改进我国的基础性金融制度的生成方式,增加良性制度的供给

(二)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战略投资者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我国国有银行的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制度问题,其核心表现是:政府干预的介入面和程度没有跟随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而相应缩小和弱化,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二十几年的改革中,政府尽管一开始就强调“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但事实上,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政府的利

益也在不断增加,尽管计划经济已经远去,但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并没有放弃对资源配臵的支配力,很多地方上项目不是银行说了算,而是政府说了算,做法是,政府的领导班子开“办公会议”决定项目,要银行给予支持,目前各个地方在进行国有企业的“改制”,一些民营企业在政府的授意下,大量收购一些地方国企,但所用的资金大部分是银行的贷款,给银行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地方政府争夺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事实上是一种高收益、低成本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以地方GDP的增长为考评,决定政府官员的升迁,所以地方政府官员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竞争,经济增长的竞争最终演化为替企业争夺银行信贷资源,这样,国有银行是很难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的

所以银行改革的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而不仅仅是银行本

身,银行业的改革是无法脱离现有的政治体制环境而进行空中楼阁似的改造,一个健康高效运行的银行业,一定需要一个完善有效的外部体制环境外资引入对这个体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绝对不可能是主导性作用,体制不革新,所谓的战略投资者最终也会蜕变成财务投资人国有银行的改革依然是“物理变化”,而永远难成“化学变化”

注:

1查尔斯·古德哈特,曾晓松:《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未来之路》,银行家,2005年第9期.参考文献:

(1)杨群,杨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J.新金融,2006,4.(2)易宪容,卢婷.基础性制度是金融生态的核心J.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2006,2

(3)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看国有银行改革J.银行家,2005,11.(4)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点看法J.银行家,2005,11.(5)欧明刚,石弦.印度国家银行在改革中前进J.银行家,2005,11.(6)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J.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版.(7)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司治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版.(8)Bernadell,Carlos,Coche,JoachimandNyholm,Ken,“YieldCurvePredictionfortheStrategicInvestor”(April2005).ECBWorkingPaperNo.472.(9)ShaominLi,LarryFiler,“TheEffectsoftheGoverna

nceEnvironmentontheChoiceofInvestmentModeandtheStrategicImplications“(May2006).JournalofWorldBusiness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公司治理

一、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主要争论

随着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先后上市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内的专家学者对此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集中在股权转让价格、应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还是境内战略投资者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有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因而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股权转让价格是谈判形成的,并未低于账面净值,不能以事后的IPO价格倒推之前的股权转让价格;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让外资入股,使其坐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果,而且价格低于IPO时的发售价,有贱卖嫌疑,并有可能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

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

战略投资者应该是注重长期利益、与所入股银行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投资者。银监会设定了战略投资者的五个标准:一是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二是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三是派驻董事,四是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五是技术和网络支持。

(一)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要求

银监会2003年7月24日印发的《推动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制定重组改制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如公司治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科技发展等。根据未来几年发展战略的重点,有条件上市的,应在上市前就开始这项工作,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并着力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二)有助于尽快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主要目的决不只是为了筹资,更重要的是获得持续改革的“催化剂”,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国有商业银行后,必然要求按国际规范组建新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这将有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规范运作,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强审计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制订能保护小股东利益的其他行为准则等,以最大限度保护银行自身利益并间接保护股东利益,而这些均构成公司治理新的内容。

(三)能够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及进一步改革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成功上市的重要条件之一。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加入无异于向公众投资者发出明确信号,表明对银行投资价值的认可,能够提高境外投资者对银行整体质量和发行价格的信心,进而起到提高银行股票估值的潜在作用,这将显著地增加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的概率。建行、工行、交行上市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制度创新的有效方式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解决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有利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银行制度,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互相制约,进而使所有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体现资本的意志,有利于国有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境内战略投资者的不足之处

从股权分散的角度说,让中资企业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确实也能达到股权多元化的目的,但是,中资企业参股的最大弊端是无法有效消除政府对银行的不正当于预,无法使银行的行为规范达到国际大银行的标准,这是因为中资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环境同质性”,并且不少中资企业本身就是国家持股,他们缺少对政府干预说"不"的勇气和条件。相反,有了境外投资者以后,银行高管在受到来自国内的行政干预或压力时(如要他们不顾经济原则投放更多贷款),他们可以以外方股东或董事不同意为由拒绝接受。

可见,股权多元化不能只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量"上的变化,我们不可舍本求末,为多元化而多元化,必须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核心目的。

四、对农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建议

(一)引资对象

在引资对象上,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大、名声大”,而可以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银行纳入视野。应从国际银行业的未来竞争趋势出发,重在选择与农业银行发展战略融合,能不断强化彼此业务优势并认同农业银行文化的金融机构。这样不仅能减少战略融合成本和风险,更能确保外方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稳定性。

(二)投资方式

在投资方式上,可探索运用股权互换、债转股的形式,增加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的灵活性。股权互换的优势在于,通过相互持股,增强了中外资银行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农业银行拓展国际市场。而债转股的方式,可以充实农业银行运营资金,减轻融资压力,加强双方的业务合作,而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增持农业银行的股份。

(三)股权定价方式

在股权定价上,可以由双方竞价为主向多方询价为主转变,引入拍卖和招投标方式,完善农业银行股权转让的价格发现机制。从目前实践来看,不少国内银行(如中行、建行)局限于先选择特定的入股对象,然后进行双方竞价,这很可能导致竞价不充分使股权价格低估。

五、结束语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为了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经验,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农业银行的竞争力,积极迎接并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谢平,尹龙.中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研究[J].上证联合研究报告,2002,(1).

[2]柴青山.让一流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J].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

[3]胡祖六.国有银行改革需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吗[J].经济观察报,2005,(12).

[4]陈四清.国际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风险管理变革中的作用[J].商业银行,2004,(23).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篇4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金融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国市场将向世界全方位开放,金融企业面对的挑战更为激励。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表现为体制和机制上的不足。股改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而他们为维护自身的权益,会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并派出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帮助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产品创新经验、先进的业务管理系统和高效的市场营销技术。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后,可以享有这些创新的成果和经验,提高业务竞争优势,扩大优质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国际化和服务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与境外金融机构强强联合,进行优势互补,可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进行针对性营销,不断扩大高端客户的市场份额,促进各项业务既快又好地发展。

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安排。中资银行业在改革重组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目的不在于“引资”而是“引智”。目前,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除国际金融组织外,主要是一批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从参股中资银行的前后变化看,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改进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方面,在引入先进的绩效与成本管理模式方面,在促进经营方式与盈利增长模式转换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境外战略投资者还将根据有关协议,对参股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内部组织结构设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产品开发、银行风险控制、绩效考评等多方面提供援助。这些都有助于中资商业银行全方位提高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改善客户服务。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深圳发展银行迅速扭转了业务下滑局面,财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风险控制取得成效,经营绩效显著改观。

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1、引入外资而带来得金融安全问题。

境外投资者不是来扶贫的,是以盈利的目的而来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境外投资者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好时的大量进入、在经济金融形势不好时或有风险隐患、风险增大时的退出都是难免的。这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放大或产生危机。同样,以深发展为代表,大量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让境外金融机构过多持有中资银行股权,甚至是第一大股东,参与甚至决定中资银行的管理经营,可能会抢占中国的金融市场,威胁中国银行业的安全。

2、目前存在的监管理性问题。

伴随外资金融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进入,对监管层面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监管能力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目前存在着的是以行政强制力、审批权来进行监管,外资的进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监管当局从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监管方式、风险管理、市场准入、市场退出等方面都存在着感性的问题。

3、引资后的经营风险未得到足够重视。

尽管中国政府将数百亿美元资金注入国有银行,并将银行的大量股权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但这些银行目前仍然没有进行真正的商业化运作。商业银行信贷定价仍没有“区别对待”,而且贷款基本上仍由以储蓄存款形式提供的资金推动。四大国有银行不仅没有考虑贷款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银行在利润率更高省份的贷款份额实际上正在下降。甚至一些大型国有银行一直在持续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其他金融机构。目前,正规公司治理结构的各项改革措施对银行运营方式的影响较小。

三、对我国外汇储备的思考与建议

1、银行股权“出售”。

短期内是否能够分得清“贵”、“贱”。我国商业银行将部分股权按某一既定价格出售给外资战略投资者,该价格究竟算不算”贱卖”,谁也说不准,因为有竞争才会有价格。现在这些银行招股,似乎都不是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的方式,更不是面向中外的所有战略投资者,所以”私下”谈成的价格究竟是贵是贱,缺乏参照系数,也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最终还得通过市场实践才能验证。在此之前,政府剥离了建行几千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些也都是真金白银,即使不算作本次建行股改的代价,也应算作是政府搞国有银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2、建议加强准入法规规范和监管规范。

我们必须立足于金融安全的角度对境外投资者的进入进行法律规范和监管规范,严格界定境外战略投资者有严格的标准和条件、特别是严格界定和规范对个别银行取得相对控股的地位条件和标准,严格界定外资股份的出售条件和标准。

3、

建议引入“一套标准的银行经理人业绩激励手段”,使得这些引入外资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使得这些机构的业绩得到可持续的改善。

4、

境外投资者自身的资质和实力,包括具有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输出能力,重点考察其与银行自身的匹配性、对等性。一般而言,对方太“强”,双方合作的基础不牢靠,而后合作的和谐性也难以保障,往往会把自身置于整个合作过程的被动地位。对方太“弱”,银行则失去了引资的目的与意义,把握住度的松紧至关重要。

摘要: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进入尾声, 并伴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强劲趋势, 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 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形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潮。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结构上国有独资的单一性, 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但另一方面, 引入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同时也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结构、监管体系等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关键词:商业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

参考文献

[1]、吴念鲁《银行家》,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篇5

但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会白白提供其技术经验, 必将挟其优势对中国金融企业的控制权提出要求。现有的国有控股公司将在争夺金融公司控制权上与战略投资者展开博弈。在这种情况下, 国有控股公司将如何对下属金融企业实施管控, 成为摆在国有控股公司面前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公司的控制权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管控、监事会管控、经理层管控、人事管控和财务管控五个方面上。本文将站在国有控股公司的立场上, 从这五个方面出发, 对国有金融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的管控模式进行分析, 研究国有资本应该选取何种管控方式, 使得下属金融企业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 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还能保证国有资本控制权不会流失。

一、董事会管控

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大会处理企业日常经营事务的常设权力机构。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对外代表公司, 对内决策公司重大事务。

董事会在公司发展和维护股东权利方面意义重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董事会有权对公司重大发展战略进行决策, 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行为具有监管作用;董事会是股东体现其权责的议事机构, 能够维护股东权利。因此, 在国有金融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 分散股权后, 控股公司为能确保其权力利益的实现, 控股公司必须加强对金融企业董事会的管控。

董事会的规模与构成、董事长的选择、议事和表决规则、独立董事制度、专门委员会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是董事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证, 也是企业控制权配置情况的具体体现。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 实现对下属企业董事会的管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根据股权结构, 提高国有控股公司在下属金融企业董事会中派驻董事的比例。

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有效的公司控制手段, 也是控股公司通常采取的管控方式。肖腾文在《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研究》 (2000年) 中发现, 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分散, 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派驻董事的比例越大, 主要原因在于管控成本的降低。因此, 当下属金融企业的股权因引进战略投资者被分散时, 提高派驻董事比例成为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管控的首选措施。

2. 通过由国有控股公司派驻的董事出任董事长, 实现对下属金融企业董事会的进一步管控。

董事会一般设董事长一人, 主要负责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在董事会中拥有领导地位。因此, 国有控股公司通过掌握下属企业董事长人选的任免可以有效地提高管控能力。

3. 通过对下属金融企业董事会的议事规则、投票方式、表

决机制等相关制度安排, 巩固并加强国有控股公司实际控制地位。特别是在投票表决制度的选择和设置上, 要坚持一人一票制度, 坚决维护自身在决策权上的优势地位。

4. 通过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中派驻委员, 巩固并扩大国有控股对下属金融企业相关决策的影响力。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是指在董事会中设立的专门行使某一方面事务决策或监督权的工作机构。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有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在下属企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中配置代表自身利益的委员, 通过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职能, 可以更好地提高控股公司在下属公司重大事项决策上的控制能力。

5. 通过制定对下属金融企业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 达到实际控制董事行为决策的目的。

通过规定董事职责、设定董事奖惩措施等制度安排, 对董事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使得其利益与控股公司利益一致化, 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和管控成本, 增强管控效力。

二、监事会管控

秉承权力制衡的原则, 为防止董事会独断专行, 保护股东、债权人等相关权益主体的利益,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设立了专门的监事会, 承担监督职能。与独立董事不同, 监事会是独立于董事会以外的监督机关, 主要进行事后监督。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主要实现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

监事会管控作为控股公司对下属企业董事会管控的强化和补充, 对保障控股公司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控股公司通过管控下属企业的监事会, 既可以实现对下属企业董事会中代表自身利益的相关董事的监督, 又可以对战略投资者和其他股东派驻的董事的行为进行监督, 从而更进一步巩固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金融企业的控制权。

国有控股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下属金融企业监事会的管控:

1. 国有控股公司可利用在下属金融企业股东大会中表决权上的绝对优势, 实现在其监事会中派驻人员。

从而, 强化对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行为的监督, 确保他们的行为与控股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 避免危害自身权益行为的发生。

2. 国有控股公司要想掌握对下属金融企业监事会的控制权, 就有必要在监事长的提名和任免上取得主动权。

根据目前中国企业监事会的运作状况, 监事会作用的发挥主要还是依靠监事长。因此, 国有控股公司需要获得监事长职位的掌控权, 以促使下属企业监事会向着有利于控股公司权益的方向发挥作用。

3. 国有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制定监事报告制度, 规范监事

报告要求, 将对下属金融企业监事会的管控落到实处, 并实现对监事会监督效果的考核, 以确保控股公司能及时获知下属企业重大行为决策, 使控股公司在利益受到损害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保护行动。

三、经理层管控

企业经理层人员包括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以及企业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其他人员。总经理是经理层的核心人员, 由董事会任免, 对董事会负责, 总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其他人员由总经理提名, 对总经理负责。

经理层主要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 是确保企业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执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的重要保证, 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控股公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下属金融企业的经理层进行管控:

1. 根据战略投资者的优势, 合理调配下属金融企业经理

层的人员构成, 使得战略投资者的优势能被企业迅速、全面、有效地学习和吸收, 尽快实现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目的。

2. 为确保下属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符合自身的

利益要求, 国有控股公司应注意在下属企业经理层中的关键岗位上派驻合适的人员, 以实现对其他经理层人员的监督和制衡, 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

3. 将市场招聘和内部选派相结合, 制定下属金融企业经

理层人员的进入退出机制, 以增强经理层人员的忧患意识, 激发其工作潜能,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进而实现对下属企业经理层的管控。

4. 明确和优化下属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管理

人员的授权范围和职责义务, 做到职权明晰、权责分明, 并在兼顾效率的同时, 适当限制战略投资者派驻的经理人员的权力, 增强代表控股公司的经理人员的权力, 以保障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金融企业经理层的管控。

5. 指导下属金融企业建立完善有效的经理人员业绩评定

指标和与薪酬挂钩的考核机制, 同时采用正向和负向激励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措施, 使得下属企业经理人员的利益与控股公司的利益一致化, 从而引导经理人员成为控股公司经营管理下属企业的优秀代理人。

四、财务管控

财务管控是指国有控股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手段, 达到监督和管理下属金融企业的财务活动的目的, 进而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 以保证国有资本对金融企业的控制权。

财务管控是国有控股公司管控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是控股公司对成员公司实施有效管控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只有对下属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力进行合理配置, 才能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保障企业资金和资产得到有效运用, 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财务管控具体包括组织规划、人员管理、风险监控、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资产管理、费用管理、收益管理等方面。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金融企业的财务管控应遵循下述五个原则:

1. 牢牢把握下属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决策权。

这是国有控股公司财务管控的核心和根本。控股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权来源于其股权, 因此, 其控股地位决定了下属企业的财务最终决策权应保持在控股公司手中。

2. 实行分级管理, 明确各层级的权力与责任。公司中与财

务相关的部门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财务经理、财务部门、下属公司财务部门。各层级在财务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控股公司要合理地在各层级间配置权力, 注意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同时, 提高财务流程效率, 强化决策执行力, 加强财务监督的公正性, 从而实现对下属企业财务的有效管控。

3. 合理匹配下属金融企业关键财务岗位的人力资源。

下属金融企业的财务总监的选聘要十分慎重, 建议采用市场化招聘手段挑选第三方人员担任。这样既能保证对各方股东的客观公平, 又不致使企业财务大权落入战略投资者手中。对于其他关键财务岗位的人员选聘, 控股公司一般采用委派制, 以便能及时了解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动态, 有效获取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经营管理行为信息。

4. 规范相关财务业务流程、审批体系和内部报告制度, 加

强预算、资金、资产、投资、融资、费用、收益等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控股公司重点监控下属企业相关审批流程和报告制度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可行性, 加强重要业务如预算和资金的管控, 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等问题的发生, 同时兼顾决策效率。

5. 建立健全下属金融企业的财务风险监控体系和审计稽核制度。

金融企业特别注重对财务风险的监控, 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上往往较为激进, 因此, 国有控股公司有必要帮助下属金融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审计稽核机制和危机应急方案, 从事前、事中、事后对下属金融企业进行全面财务管控。

五、人事管控

人事管控主要是指国有控股公司凭借其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调配、权责划分和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的决策权, 对下属金融公司关键岗位的人员选聘、权责配置、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手段的总称。对下属金融企业的人事管控成为国有控股公司管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源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实质是企业中各岗位人员的行为活动的有机组合。所以, 人事管控对于国有控股公司加强对下属金融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实现控股公司和金融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控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对企业董事会成员、经理层人员以及核心岗位人员的任免、授权、考核等问题的决策权。所以, 建议国有控股公司采用以下方式实施对下属金融企业的人事管控:

1. 建议建立统一的人才招聘系统和人才库, 将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这样, 一方面可以挖掘控股公司人力资源的潜力, 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增强员工的集体认同感和团结凝聚力, 提高员工忠诚度, 加强控股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控制力。另一方面, 又引入了市场化机制, 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2. 实现集团化权限管理, 合理配置岗位权责。

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责, 分配不同的权限。对下属公司及其各部门, 甚至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配置, 既要分工明确, 便于统一管理和相互协作, 又要与控股公司的管理制度保持一致, 将权限与职责紧密结合;既要保证重要权力始终掌握在控股公司手中, 又要合理地下放职权, 减少管控成本, 提高管控效率。

3.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充分运用对下属金融企业关

键岗位人员任免、权责、考核、奖惩等制度制定的决策权, 从人事制度上保障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金融企业的人事管控。特别重视建立健全下属金融企业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企业员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 促使其利益与控股公司利益一致化, 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和管控成本, 增强管控效力。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 引进战略投资者势必会对中国国有金融企业的管控模式带来较大的冲击。现有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人事和财务五个方面上与战略投资者展开博弈, 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控模式, 争取在牢牢把握对下属金融企业控制权的同时, 又能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性, 努力做到既能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还能满足战略投资者的战略投资需求, 最终实现国有控股公司与战略投资者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白万纲.集团管控大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葛蓉蓉.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肖腾文.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0.

[4]张涵.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5]朱科敏.中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理论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 篇6

战略投资者对于一个股份制企业的成长影响重大, 精心选择战略投资者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银监会指出:外资战投必须拥有雄厚资金、核心技术、先进管理;引进外资战投的关键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外资战投进入国有银行, 要有良好的合作意愿, 旨在与中资银行长期投资合作, 谋求长远利益回报。

二、国有商业银行引资对农行股改的启示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月16日挂牌成

立。与前三大股改完成的国有银行一样, 农行下一步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不同的是, 农行此时面对的全球市场正经历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强力洗刷。笔者认为, 农行的引资之路显然不可仿照前三大的引资路数。

(一) 明确引资目的

首先, 农行庞大的业务规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大量资本金的支持。农业银行是我国目前网点最多、员工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的国有商业银行, 国内总资产已超过5万亿元。显然, 农村市场的竞争将随着改革更加深入而愈演愈烈。因此农行需雄厚资金来提升竞争力。

其次, 引进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效率。作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 不论从业务种类和业务规模上农行与前三大股改成功的国有银行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农行当前员工和网点众多, 高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行承担着更多与农业有关的存贷款业务, 短期、小额信贷相对较多, 农村金融改革将带来更大规模的农村信贷。

再者, 一个好的战略投资伙伴要与本企业有相当的关联性, 如拥有共同目标、产业上资源互补。美洲银行给予建行技术上的帮助;工行的战略伙伴在其业务拓展上, 资源共享方面则做得更加到位。而对农行, 一方面国际上优秀的农业金融机构能够为农行带来专业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如果可以互相利用资源进行产品服务交叉销售, 可以进一步稳固市场地位。

(二) 充分认清战投投资目的

第一, 认清战略投资目的, 防止投机者出现。投资者低买高

卖的方式是价值投资的最基本的方法。然而对于只希望单纯的获利套现的战略投资者, 即便实力雄厚也不会是称职的合作伙伴。“金融教父”杰明.格雷罕姆指出: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 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中资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多数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优势。国有银行希望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 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如果引进的战投只为企业带来了短期的资金, 并且单纯的追求短期利润的话, 尤其是IPO投资收益, 那么这种投资者只能算是投机者, 长期合作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也将无从实现。如长江电力分批出手了所持建设银行20亿股中的8亿股。相反, 工行通过与战投充分沟通, 使战投通过私募方式将其所持部分工行股份转让给长期投资者, 把减持对市场的冲击减到最小。

所以, 引进战略投资者时, 辨别投资者投资目的的工作是要求谨慎的。农行在引进战投时一定要吸取前三大银行的经验与教训, 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 境内境外两手抓, 确保国内金融安全。我国的金融业仍处于成长期, 开放金融市场, 引进外资, 对我国金融业的茁壮成长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国家要对金融业有绝对的控制权, 但对于在整水平处于弱势的我们来说, 外资的过分进入容易使我国金融业的主动权受到影响, 甚至威胁金融安全。

此前银监会规定: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必须引进一家外资战投。如今以农行的处境看, 一方面一些战投往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早已无力投资, 而另一方面农行今后业务核心主要面对国内的“三农”, 战投全部由外资金融机构显得完全没有必要。这就为境内相关行业的大型金融机构或集团带来机会。如此境内境外两手抓的做法也将同时提高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水平, 达到两边均衡发展, 这对我国金融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三、结语

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行的整体运作机制, 为农业银行处理

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农行甚至其他国内大型企业引资的实践教材, 持续吸收、改革、创新的路途仍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自去年年底, 三大国有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在其所持国有银行股份禁售期满后, 纷纷出现转让、抛售热潮。国有银行引进外资的目的在于募集资金、完善管理、引进技术, 而如今, 却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本文将对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反思、评价并提出对即将引资上市的农业银行在选择战略投资者上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银行,战略投资者,农行股改

参考文献

[1]何芳.陈炎炎.我国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路径选择.[J]金融之窗.2007年第15期

[2]盛三化.曾宇平.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8.年10期

上一篇:资源诅咒下一篇:微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