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引入新课的技巧

2024-07-13

英语引入新课的技巧(精选6篇)

英语引入新课的技巧 篇1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上课时采用何种方式来导入新课, 从一开始上课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定然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现把几种方式介绍如下:

一、复习过渡, 导入新课

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 在导入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前以旧带新, 自然过渡, 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并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连贯, 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

二、练习问题综合导入

在学生课下预习的基础上, 课前在小黑板上出一些有关所要讲内容的练习题, 通过让学生做练习的方式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好方法, 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笔头的, 这样做既省时, 又省事, 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带着问题很快的进入课堂。

如:My Pet

This text is about“How to protect the animals and we must regard them as the members of our family.

练习:回答下列问题, 1.Have you ever kept the pets?

2.Do you like them?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3.Do you join in“the Birdqatching Club”?

4.How to protect the animals?

三、设疑置悬, 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 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念看, 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 引导学生去猜测, 去预估, 去联想,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四、演说故事, 导入新课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适用于故事题材的课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他们的思路很快就会随着教师的讲述进行下去, 所以教师可以顺利地完成引入新课的目的。当然, 教师在讲故事时要尽量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 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第一遍就能听懂故事大意, 只有让学生听懂教师用英语讲的故事, 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住, 必要时, 教师可以重复一至两遍, 至于故事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 也可以就课文进行适当的改编。

浅谈引入数学新课的技巧 篇2

一、悬念引入法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奇特的情境和悬念,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200个长工为地主干活。 除夕晚上,地主极不情愿地拿出4300个铜板。 地主说:“ 好,我来给你们分工钱,年初定好一年4300个铜板给你们200人。 ”他拿起笔在纸上算,4300除以200等于21余1,也就是说你们每个人21个铜板,剩下一个铜板分不平就给我罢了。 然后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4300除以200的余数是100不是1,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引入法

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引入新课,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 三角形、梯形”的认识,就可以采用:出示三角形的直观形体,向学生提出:“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以旧引新

一般先出示一些口算题和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的复习题给学生练习之后,再引入新的课题。

例如,在教学“ 两位数乘多位数“ 时 ,我先出示 两道口算 题 : “ 24×3=___ ,24×10= __” 当学生答出72和240后 , 我又出示 “ 72+ 240=___ ”当学生答出312时,我高兴地说:“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例题24×13=___ ,你们已经把它口算出来了。”学生听了很惊喜,情绪格外高昂。 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还有游戏引入、竞赛引入、故事引入等引入新课的好方法。

引入新课的艺术 篇3

关键词:情,景,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物理教学也不例外。新奇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引入方案, 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迅速转入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境界,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以“情”入境

在现实生活中, 扣人心弦的奥运赛事、激动人心的感人事迹, 物理学史中, 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都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积极性;在古典文库中, 有许多诗词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背景, 如果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引入这些诗词,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也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景”入境

用学生熟悉的身边景物导入新课, 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解《光现象》时, 播放了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和白塔的图片, 同时播放配乐散文“走进大门, 只见桃红柳绿连绵数里, 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 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跃然眼前, 真不知大自然是怎么创造出如此缤纷的色彩?”在充满人文的气氛中新颖有趣地引入了课题,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妙,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积极情感, 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的欲望。

另外, 利用演示实验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也是个好方法。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自行设计的“铁球碰鼻”的实验效果就不错。

以“疑”入境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故设疑阵、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思维, 能使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 向学生介绍:1945年7月1日, 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30秒, 强烈的冲击波传到费米所在的掩蔽处时,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纸片向地面撒去, 冲击波刮起的爆风把碎纸片吹出去好几米远, 费米根据纸片吹落的距离, 很快就说出原子弹爆炸的强度, 他的测算结果与从复杂仪器记录数据很接近。他是根据什么原理测出来的呢?这样, 将学生从原子弹爆炸的壮观场面引到课堂上来, 既能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技巧, 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浅谈新课的引入 篇4

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解决往往离不开旧的数学知识, 而且很多是划归为旧的数学问题来解决, 因此, 在讲新课时注意温故知新, 以旧带新是十分重要的。

在讲“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用线面平行的定义 (无公共点) 去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平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在实践上却行不通, 这正如在平面几何中不用两直线平行的定义去判断两直线平行是一样的。当时我们学习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许多方法 (发问、想想看有几种?) 。如果能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归结为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 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有利于上好这一节课, 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大家都熟知的事例, 利用这些事例引入新课, 生动形象, 易于接受。

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 学生往往只会套用原理去证明题, 但对原理的可靠性会产生怀疑, 为讲清原理的可靠性,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大家知道放鞭炮, 先把小爆竹的引线一个个连接起来, 保证爆炸的传递性, 也就是说, 如果前一个小爆竹响了, 后一个小爆竹也会响, 所以只要点燃第一个小爆竹的引线, 一串鞭炮就完全可以爆响了。这样做虽然没有一一点燃, 但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大家无人会觉得不可靠。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原理与此例完全一致, 所以也就可靠了。”然后举例讲清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过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引线”, 它起着传递性的作用。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形象、生动, 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 而且有易于理解所学内容, 收效很好。

3、利用提纲挈领的形式引入新课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 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回顾和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接着点明新课的主题, 从而引入新课。

如在讲“求曲线方程”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 知道了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这节课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寥寥数语, 点明了主题, 这样引入新课, 可以使学生避免盲目性,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4、通过对新知识的全面概括引入新课

在一章的开始或一个新知识的开始,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全章知识或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使学生一开始对所学知识就有一个基本轮廓, 抓着要领, 激发兴趣。

如《解析几何》的起始课, 我是这样引入的:“以前我们学习了研究形的《几何》, 又学习了研究数的《代数》,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数学课, 在代数和几何间以最优方案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解析几何》, 它是用坐标方法为工具, 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个数学分支, 它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它是数学家笛卡儿创立的, 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5、通过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之前, 用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效果甚佳。

如在讲“阿基米得螺线”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一只蚂蚁停在一根很细的木棍上, 如果木棍不动, 蚂蚁沿木棍爬行, 其轨迹是一条射线。如果蚂蚁不动, 木棍绕其端点旋转, 那么蚂蚁的轨迹是一个圆周。如果蚂蚁沿木棍爬行, 同时木棍绕端点旋转, 那么蚂蚁的轨迹又是怎样的曲线呢?”短短几句话,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见有人比划、有人议论、有些在争论, 此时我说:“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阿基米得螺线’”。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 大家饶有兴趣地听完了这节课, 效果自然很好。

6、利用学生的错误判断引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错误判断引入新课,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向, 一环套一环, 生动有趣, 为学好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如开始讲“数学归纳法”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先演示袋子, 从中摸出第一个是白玻璃球, 第二、三、四、五、六、七个均为白玻璃球, 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白玻璃球?”学生回答:“是”。继续摸, 摸出一个红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高度兴奋, 有人回答:“是”。再摸, 摸出一个乒乓球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又问:“如何得出肯定的结论呢?需要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完, 假设袋子里的东西无穷尽呢?怎么办?在数学里, 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要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需要我们根据特殊情况去发现规律, 提出猜想, 然后去寻求证明这类命题的一种切实可行、比较简便、而又满足逻辑严谨性要求的新的方法, 即这节要讲的‘数学归纳法’”。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使学生懂得, 生活中的感性认识, 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 还是粗浅的、片面地、甚至是错误的。

7、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引入新课

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的奥妙所在的心理, 而教师引而不发, 留给学生回味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听过印度太子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吗?印度太子为奖励他的军旗发明家, 要其任意挑选奖品, 发明家要按军旗的格数要米粒, 要求军旗的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 以后每格的米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二倍。太子答应。当计算出要发给军旗发明家的总米粒数时, 太子却不能照数发给, 因为国库的米不够, 且全世界库存的米也不够, 那么究竟有多少米呢?”顿时学生争论激烈, 兴趣高浓。我当即指出:“这些米可以在地球表面铺满一个厚9毫米的米层。”学生们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想知道是如何计算的, 我抓住时机大声讲:“今天我们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求和’之后总米粒数就可以计算出了。”这样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听完了这节课, 效果自然很好。

8、利用演示试验引入新课

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教具, 发动学生自备自制教具, 强化直观教学。

如在讲“三垂线定理”这节课时, 我手拿一个正方体模型 (课前把A1A涂成红色, 把A1D涂成蓝色, 把AD涂成黄色, 把DC、AC涂成绿色。) 指出:“大家知道:棱A 1A⊥底面A C, A1D是底面AC的一条斜线, DC、AB都在底面AC内, 且都垂直于斜线A1D在底面内的射影A D。那么D C、A B与斜线A 1 D的关系如何呢?假设平行线AB、CD之间 (或两侧) 有平行于它们的直线, 那么这些直线一定垂直于AD, 这些直线与A1D又是什么关系呢?”通过观察分析, 大家看出结论都是垂直的。进而启发大家, 总结出“三垂线定理”, 再给以理论证明。

9、通过介绍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教材中所要研究的许多问题, 并非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也不是都能通过演示实验所能奏效的, 而教师向学生介绍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节课时, 我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 你们看过建筑工人砌墙吗?他们每砌一节都要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与水平面垂直, 系铅锤的线是与水平面垂直的, 只要墙面紧靠系铅锤的线, 墙面始终与水平面垂直,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

10、利用名人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

采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可使学生想听故事一样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如在讲“数列”之前, 我首先讲了高斯儿时计算1+2+3+…+100及印度太子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 使学生感到惊讶、兴奋, 对学习数列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样引入新课,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别有情趣, 收效很好。

以上是自己从事数学教学的一点探索和体会。教学实践中应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 决不可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

摘要:主要通过了十种途径探讨了新课的引入, 这些途径分别包括通过已有知识, 熟悉事例, 提纲挈领, 概括新知识, 实际问题, 反面教材, 设置悬念, 演示试验, 实际应用, 名人趣事的方法, 最后强调指出, 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

浅谈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 篇5

对于初中生来说, 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和好奇, 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结合课本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列举出趣味性强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化学问题来引出教学内容。例如, “鬼火”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要在做馒头的时候加入纯碱, 怎样去除水垢, 以及为什么普通的气球飞不高飞不远, 而氢气球却不借助外力飞起来等一系列的趣味化学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 学生基于求知的欲望, 就会全面地发散思维, 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实验引入法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实验也是化学教学引入的方法。书本知识的获得只是感性的认识过程, 想要让学生理性地感知教学知识, 采取实验导入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 从而促使学生注重实验教学。在《氢氧化钠的性质》一节中,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分别将氢氧化钠的溶液滴入石蕊试纸和酚酞试纸上, 让学生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 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 为什么试纸的颜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带着对问题的好奇, 教师再正式进入《氢氧化钠的性质》一节的内容讲解。通过实验的导入, 学生带着好奇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种引入的方式远比机械式的开头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常识引入法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 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 还要具备多方面的常识, 如, 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都能够与化学有机地融合。如, 在正式进入《原子》一章的讲解时, 教师可引用古希腊哲学家的名言:“……看起来万物是死了, 但实则如生。”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发明了青铜器的制作, 在关于铜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引入历史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巩固历史的知识, 地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的联系更为广泛, 例如, 奇特钟乳石形成的原理, 海水赤潮引发的原因等问题都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最关键的是通过常识的导入, 能够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无论是趣味性知识的导入、实验方法的导入, 还是常识引入的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正是化学课堂有效进行的保障。

摘要:合理的构思、巧妙的安排、精妙的设计是课程导入的基本要求,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和妙趣横生的讲解方式也是引入教学内容的关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初中化学教师如何进行新课引入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引入

参考文献

英语引入新课的技巧 篇6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

教师要紧紧抓住新课引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谈一谈在高中数学新课引入教学中的几种尝试。

一、直接导入,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导入法又叫直接导入法,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上课不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教师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能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二、新旧联想,引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教师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误识,而且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三、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师应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讲《余弦定理》时,教师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这样就能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

四、巧设趣境,引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利用趣味性引入新课,旨在激趣。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等经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才能回答“愿意”与“不愿意”。“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五、数学建模,引入新课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更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地、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和大自然种种现象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处处有,人类社会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排列和组合应用》时,笔者以学生能加竞赛为背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B、C、D、E五名学生参加劳技课比赛,决出了第一到第五名的名次。A、B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A说:“很遗憾你和B都没有拿到冠军。”对B说:“你当然不是最差的。”从这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用数字作答)种不同情况。

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既能使学生好奇,又能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例子说明数学不是抽象,数学是实实在在的。

六、旁征博引,引入新课

类比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规律的一种手段,在新课的引入中也有奇妙之处。在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教师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例: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可类比指数的对数主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末知”自然地连接起来,温故而知新,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系统化培训下一篇:生产物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