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2024-09-04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共9篇)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篇1

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解决往往离不开旧的数学知识, 而且很多是划归为旧的数学问题来解决, 因此, 在讲新课时注意温故知新, 以旧带新是十分重要的。

在讲“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用线面平行的定义 (无公共点) 去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平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在实践上却行不通, 这正如在平面几何中不用两直线平行的定义去判断两直线平行是一样的。当时我们学习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许多方法 (发问、想想看有几种?) 。如果能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归结为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 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有利于上好这一节课, 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大家都熟知的事例, 利用这些事例引入新课, 生动形象, 易于接受。

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 学生往往只会套用原理去证明题, 但对原理的可靠性会产生怀疑, 为讲清原理的可靠性,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大家知道放鞭炮, 先把小爆竹的引线一个个连接起来, 保证爆炸的传递性, 也就是说, 如果前一个小爆竹响了, 后一个小爆竹也会响, 所以只要点燃第一个小爆竹的引线, 一串鞭炮就完全可以爆响了。这样做虽然没有一一点燃, 但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大家无人会觉得不可靠。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原理与此例完全一致, 所以也就可靠了。”然后举例讲清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过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引线”, 它起着传递性的作用。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形象、生动, 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 而且有易于理解所学内容, 收效很好。

3、利用提纲挈领的形式引入新课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 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回顾和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接着点明新课的主题, 从而引入新课。

如在讲“求曲线方程”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 知道了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这节课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寥寥数语, 点明了主题, 这样引入新课, 可以使学生避免盲目性,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4、通过对新知识的全面概括引入新课

在一章的开始或一个新知识的开始,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全章知识或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使学生一开始对所学知识就有一个基本轮廓, 抓着要领, 激发兴趣。

如《解析几何》的起始课, 我是这样引入的:“以前我们学习了研究形的《几何》, 又学习了研究数的《代数》,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数学课, 在代数和几何间以最优方案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解析几何》, 它是用坐标方法为工具, 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个数学分支, 它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它是数学家笛卡儿创立的, 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5、通过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之前, 用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效果甚佳。

如在讲“阿基米得螺线”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一只蚂蚁停在一根很细的木棍上, 如果木棍不动, 蚂蚁沿木棍爬行, 其轨迹是一条射线。如果蚂蚁不动, 木棍绕其端点旋转, 那么蚂蚁的轨迹是一个圆周。如果蚂蚁沿木棍爬行, 同时木棍绕端点旋转, 那么蚂蚁的轨迹又是怎样的曲线呢?”短短几句话,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见有人比划、有人议论、有些在争论, 此时我说:“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阿基米得螺线’”。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 大家饶有兴趣地听完了这节课, 效果自然很好。

6、利用学生的错误判断引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错误判断引入新课,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向, 一环套一环, 生动有趣, 为学好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如开始讲“数学归纳法”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先演示袋子, 从中摸出第一个是白玻璃球, 第二、三、四、五、六、七个均为白玻璃球, 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白玻璃球?”学生回答:“是”。继续摸, 摸出一个红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高度兴奋, 有人回答:“是”。再摸, 摸出一个乒乓球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又问:“如何得出肯定的结论呢?需要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完, 假设袋子里的东西无穷尽呢?怎么办?在数学里, 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要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需要我们根据特殊情况去发现规律, 提出猜想, 然后去寻求证明这类命题的一种切实可行、比较简便、而又满足逻辑严谨性要求的新的方法, 即这节要讲的‘数学归纳法’”。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使学生懂得, 生活中的感性认识, 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 还是粗浅的、片面地、甚至是错误的。

7、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引入新课

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的奥妙所在的心理, 而教师引而不发, 留给学生回味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听过印度太子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吗?印度太子为奖励他的军旗发明家, 要其任意挑选奖品, 发明家要按军旗的格数要米粒, 要求军旗的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 以后每格的米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二倍。太子答应。当计算出要发给军旗发明家的总米粒数时, 太子却不能照数发给, 因为国库的米不够, 且全世界库存的米也不够, 那么究竟有多少米呢?”顿时学生争论激烈, 兴趣高浓。我当即指出:“这些米可以在地球表面铺满一个厚9毫米的米层。”学生们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想知道是如何计算的, 我抓住时机大声讲:“今天我们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求和’之后总米粒数就可以计算出了。”这样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听完了这节课, 效果自然很好。

8、利用演示试验引入新课

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教具, 发动学生自备自制教具, 强化直观教学。

如在讲“三垂线定理”这节课时, 我手拿一个正方体模型 (课前把A1A涂成红色, 把A1D涂成蓝色, 把AD涂成黄色, 把DC、AC涂成绿色。) 指出:“大家知道:棱A 1A⊥底面A C, A1D是底面AC的一条斜线, DC、AB都在底面AC内, 且都垂直于斜线A1D在底面内的射影A D。那么D C、A B与斜线A 1 D的关系如何呢?假设平行线AB、CD之间 (或两侧) 有平行于它们的直线, 那么这些直线一定垂直于AD, 这些直线与A1D又是什么关系呢?”通过观察分析, 大家看出结论都是垂直的。进而启发大家, 总结出“三垂线定理”, 再给以理论证明。

9、通过介绍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教材中所要研究的许多问题, 并非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也不是都能通过演示实验所能奏效的, 而教师向学生介绍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节课时, 我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 你们看过建筑工人砌墙吗?他们每砌一节都要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与水平面垂直, 系铅锤的线是与水平面垂直的, 只要墙面紧靠系铅锤的线, 墙面始终与水平面垂直,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

10、利用名人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

采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可使学生想听故事一样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如在讲“数列”之前, 我首先讲了高斯儿时计算1+2+3+…+100及印度太子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 使学生感到惊讶、兴奋, 对学习数列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样引入新课,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别有情趣, 收效很好。

以上是自己从事数学教学的一点探索和体会。教学实践中应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 决不可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

摘要:主要通过了十种途径探讨了新课的引入, 这些途径分别包括通过已有知识, 熟悉事例, 提纲挈领, 概括新知识, 实际问题, 反面教材, 设置悬念, 演示试验, 实际应用, 名人趣事的方法, 最后强调指出, 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

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2

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被称之为“凤头”,其是否得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授课效果,对于如何引入新课是应该认真探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新旧课的内在联系、实验条件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做恰当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选择。

一、妙用实验,激发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每个物理规律的掌握,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验便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一开始可先做這样的演示实验:在一个约一米长的玻璃管内装有鸡毛、大头针、石子、纸片等,把它们倒到一端后,然后快速地把玻璃管倒过来,结果大头针、石子下落的快;鸡毛、纸片下落的慢。问:这是为什么?然后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掉,重作前面实验,结果它们下落的一样快。接着问: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没有空气时下落的一样快?而在空气中下落的快慢不一样?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物理现象,并要他们作出解释时,必然会寻找原因,想要知其所以然,新课也就自然引出来了。

这样引入课题有两点好处:一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观察的真实的实验现象。

二、温故求新,自然过渡

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或启发学生产生“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从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旧知识与新知识有着必然联系的那类教材。

例如,在讲“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就是说,“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现在有外力且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吗?”然后会容易地回答:“当然不是,因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就为止了”。同时,学生必然会展开联想,产生“有外力时物体将会怎么样”的新问题。此时开始新课的讲解,正是时机。

温故求新法是一种常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这里,“温故”是手段,而“求新”则是“目的”。我们在拟定教学流程时,应对教材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重点,即能起到“温故”作用,又能达到“求新”目的。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同样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通常说的生活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感性认识,学生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条件,进行新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典型事例为先导,引入新课。

三、悬念设疑,引发动机

亚里士多德讲:“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悬念设疑法,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例如,在讲“加速度”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人和火车赛跑,哪个跑的快”,“仔细想想是不是一定是火车快”,“开始几秒内人可以比火车跑的快,但1秒以后即使世界短跑冠军也跑不过火车了!这说明,最后的速度是火车的大,但速度的变化可以是人的快”。再设问:“如果在疾驶着的火车的正前方20米处站着一头牛,火车能否急刹车而不撞倒牛呢?”“如果把火车换成汽车呢?换成自行车呢?”这又是一个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物理学上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加速度”,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引入,层层设疑,步步设问,顺利突破难点,点明主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四、史料运用,燃起激情

物理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情节动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些故事能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好物理知识、发展自己创造才能的强烈愿望。

例如,讲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通过幻灯播放: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下面请看飞船升空一刹那的录象片段,录象约30秒钟,旁白:火箭发射时,燃料燃烧形成的高温高压的气体,从火箭尾部向下喷出,火箭的壳体向上飞去。教师设问:火箭是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空的?它为什么能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飞行?相信通过今天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习,我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样的引入具有现代气息,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火箭发射的录象使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不同一般。

五、逆向思维,展开想象

利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按照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去考虑,或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去猜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问题,以导入新课。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导入:“假如整个地球表面是光滑的,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管得出与客观现实完全相反的现象,但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能使其步步向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出,以发散思维引出新课。又如,“电磁感应”的导入,演示奥斯特实验,电流的周围有磁场为切入点,以法拉第用自然对称法则看待物理现象,提出“电能生磁,磁能否生电呢?”引出电磁感应现象。

总之,成功地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指向特定的教学程序中。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注意采用灵活的引入方式,既为本节新课的教学服务,也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供机会,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向高考的平稳过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主方.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10):2-3.

[2]朱其勇.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2008,(04):3-5.

[3]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6,(10):7-8.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 篇3

浅谈物理课堂中新课的导入技能

谭玉梅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科学的教学设计、及时反馈、合理的评价等。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导入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的课改精神,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程序与要求的导入方法。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课前阐述诸如此类的话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在上节课学过„„的基础上,本节课来学习其它知识。当然在如今的物理课堂中,传统型导入法并非完全不能用,但一定要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进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2.通过直观材料导入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片或者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的课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

例如,在讲《宇宙速度和人造卫星》这节的时候,可以播放《天宫一号》

和《神州飞船》发射升空的相关视频,让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注意力全部到物理课堂中,带着学好物理为祖国作贡献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再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奇特的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变形的太阳等,通过这样的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

3.经验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回忆,或者通过演示再现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教师在讲到《惯性定律》时,教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还可引导学生举例: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

4.演示实验导入

先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或揭示出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导入方法。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他们一般都爱观察,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好奇的事物,如一些鲜明、生动的实验。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力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起到“激其情,引其凝”的作用。例如,可以用硬币上浮现象导入《光的折射》,通过电子枪实验导入《洛仑兹力》。

5.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例如《远距离输电》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的电能要向远处输送,在输送导线上,由于电流的热效应,有一部分电能将转化成热能损失掉,我们先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一下这种损失。例如,我们以一台发电机为例,若它的发电功率为5000千瓦,用发电机提供的10000伏电压直接向外输电,那么电功率除以电压,得电流为500安培。架设输电线路上的电阻为2欧姆,大家注意,这个电阻值并不太大,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为500千瓦。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是输出功率的10%。如果全国的发电量有10%损失在输电线路上,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如何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远距离输电。

6.故事、事例导入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实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上的示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的特点引入新课。例如,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此人,凭什么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杠杆原理》。再比如,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入。在万有引力的教学前,引入苹果落地的故事: 牛顿在他家的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首先想到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到地呢?如果苹果树长得非常高,苹果是否也会下落?他认为苹果都会落回地面,与高度无关.他接着想到,苹果如果长在月亮那么高处,也会落回地面,但是,月亮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呢?月亮不是很像一个大苹果吗?他又想到在山顶上把一个炮弹发射出去,炮弹将以曲线轨道落到地面,发射速度越大,炮弹落得越远,如果发射速度足够大,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永远不落回地面.接着,他想到,以足够大的速度绕地球旋转的炮弹多么像月亮,可是又为什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力.正是这种作用力,使炮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水星、金星等围绕太阳旋转,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万有引力思想.最后他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述.

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出浮力的作用、伽利略观察吊灯而发现摆的等时性、瓦特由水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7.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就是,首先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而后,用熟悉的方法推理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用该法进行合成与分解吗?在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的教学中,有些同学对“快慢、大小”总是容易混淆,这时,可事先列出速度的表达Svt速度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表达式:a式:v0vt

t加速度描

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再类比向心力的作用是改变速度的方向。同理类比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浅谈新课标下的“说课” 篇4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都有过“试讲”或“说课”的经历,对于前者,他们很熟悉,常常手到擒来。但对于“说课”,他们知之甚少,弄得不知所措。其实,“说课”同样是新课标下教师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关于“说课”,我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同行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授课实战演习。

二、为什么要说课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更新,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进步发展,“说课”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尺,甚至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招聘、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说”和“讲”本是同义词,而“说课”和“讲课”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讲课,面对的是学生,靠的是每位教师的知识,表演等方面的综合才能。看的是课堂上的真功夫。而说课则不同,说课没有教学对象的互动反馈,是对你的同行、上级甚至是专家、学者展示你对某节课的思考和处理过程,表达你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或专家们点评,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因而说课是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如何说课

说课,就是指在教师备课之后,由执教者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包括向听课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因而说课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说教材

所谓“说教材”是指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和结构、重点和难点,编者意图及本节课的地位,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和作用等等。例如,“自由落体”是“直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编者是想让同学们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计算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深入分析自由落体运动也就是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课堂设计提出了三维目标,他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下的说课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如何从这三个角度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说课时要做到用词恰当,表述全面具体。

3.说教法和学法

说课不仅要求教师说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每位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要选出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例如,高二物理中“单摆”的教学采用的方法是:①实验演示教学;②用分析、归纳法总结运动规律;③用数学方法推理,证明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④学生应结合课堂实验、日常生活实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单摆的运动规律。

4.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思路和顺序,它体现了课堂结构和设计,一般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说出教学过程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过渡,设计教学疑问、讨论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再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5.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升级的重要因素,他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品位,课后反思主要包括:①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②反思自己的得失、成败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学灵感;③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四、如何把课说好

说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个人素质能力相关,还需要教师作充分的准备,要想说好一堂课,我想至少要作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要“钻”,主要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钻研大纲。明确教材结构,大纲要求,把握好教学定位。

2.要“解”,在钻的基础上,解读常见的问题或者遇到的问题,解析学情,确定教学指导思想与基本教学方法。

3.要“定”,把握教材结构,大纲要求,确定教学方法之后应根据说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敲定说课讲稿。

4.是“说”,说课讲稿定了之后,我们可以试讲,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说课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关于说课和备课的联系和区别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为准备某一节课而作的思考和做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着重点不同,说课和备课都要解决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但备课着重在“教什么”,而说课着重的是“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

②针对的对象不同,备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备课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种陌生的或全新的内容,备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教内容及方法,说课则不同,他的对象是教师,是同行,这些听者不是要学会你所教的内容和方法,而是要了解研究“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问题。

③目的不同,备课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说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知识,切磋教艺,提高教学水平。

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篇5

西机学校 郭芳萍

从2003年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新闻规定为课程主要内容,见于八年级第一单元、高一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和选修三中,在此之前,新闻只是以单独篇目的形式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作为其它体裁或内容主题的分子,成为教材某类单元组合形式的元素,而没有作为新闻文体自成系列,新闻进入语文课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一.中学生学习新闻类文本的意义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人的素质包含内容很多,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等,语文课标中更是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闻类文本因为能紧贴时代,用事实说话,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类文本也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了解时代的重要窗口,是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一种文体,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辨明目标、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时代精神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类的教学,对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作用重大,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效果良好,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让他们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了解新时代下信息的重要性,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力,深入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能力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二,新闻文本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

高中语文将新闻篇目安排在“沟通与应用”板块,所选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现从三维目标方面谈谈新闻类篇目的教学实施。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近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新的领导集体的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2008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为我们开展新闻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以此为契机,从新闻本身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新闻定义为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有什么性质,新闻就有同类的性质,这是新闻教学的基础,不能动摇。任何脱离事实,歪曲事实,编造事实的新闻,不能作为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载体,为了在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方面引导学生,选用偏离事实甚至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材料,只会起来相反作用。可以“海南香蕉事件”、“北京纸馅包子”等做为反面例子来讲。新闻的价值一般总结为及时、接近、显著、重大、趣味。在对学生教育时,应结合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报道者的立场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方面,同样的事实,报道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可能使事实呈现出各种人为的主观倾向和色彩,如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就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应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2.过程与方法的构建

新课标下对过程的强调标志着语文课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有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同共走过探究认识的过程。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这三个方面内容,与文本对话、交流,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现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作以说明:首先解题,毛泽东主席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本方活用了此题,“别了”,委婉中略含嘲讽口气,“不列颠尼亚”为英国皇家油轮,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香港被占领156年5个月零4天的屈辱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有关背景的串插介绍。如有关港督府的背景及最后一段“19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使这一事件具有了历史的凝重感,再次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找出文中四个特写:傍晚降旗,交接仪式,子夜告别,零点40分。使事件具有清晰的可视性,具有生动的可听性,清新而又富于动感。这一过程,是遵行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习惯进行的,由于有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能很快的以时间为序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在方法了采用了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学得较为轻松。

3. 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新课标要求,突出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基本特点为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其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有引题,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提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结语是消息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讲讲新闻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以及如何How.在了解了有关新闻文体的基本知识后,即转入能力的训练,此时应突出课标要求中的“应用*拓展”方面,如为新闻加标题、提炼一句话新闻,结合有关语文活动课撰写新闻、报道自己了解的国家大事、校园新闻等。如在10月24日下午6:05分,“嫦娥一号”升空后,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写消息,将新闻的五大结构、六大要素活用于自己撰写的新闻中,学生写出了《“嫦娥一号”升空,标志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嫦娥一号”卫星大“揭秘”》、《探月使者——“嫦娥一号”》等短小的新闻,让学生展开互评,找出优缺点,再结合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追寻新闻主体的结构模式,并在结语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目光,熟悉了文体,再回到课本去赏析文本,则很容易就使学生有所收获。同时,针对近年来高考信息题,安排大量强化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如对主要信息概括(不超过30字)例:农业部4时接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鉴定报告,已确诊在云南省呈贡县发生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农业部当日还接到报告,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甘肃皋兰县各发生一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当地政府已采取了扑杀和紧急强制免疫措施,并向国家禽流感参考室检送了资料,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对本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新闻六要素,总结出“云南呈贡疫情确诊,云南、甘肃新发疑似病例各一起,已得到控制。”的答案。此类训练,对提高学生能力收效显著。

三.新闻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估

学生学习新闻类课程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适度的评估模式,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估效果明显。

1.考核式评估 主要采用考试形成进行,结合近几年来的新闻类考察评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新闻拟标题、总结一句话新闻、搜集新闻主要信息、补写新闻导语、补写新闻结语等。此类评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考察出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效果较好。现以拟写一句话新闻为例说明: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它区别于新闻标题,不必有正题、引题、副题,它要严格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一句话新闻拟写的步骤方法:⑴细看要求,确定要点⑵阅读材料,筛选信息①抓住重要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②把握关键词(尽可能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必要时,则应将若干词语概括抽象为新词)③注意附加条件(特别是题干中提示的或限制的条件)⑶选择形式,组合信息①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时间地点安排于状语位置,原因或作状语或安排于分句中,也可用对偶句②控制字数,草拟答案⑷依据倾向,验证答案根据下面的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最近,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新标准。改变了过去单一采用企业利润、产值与上一年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把单一指标变为综合指标,主要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核心。具体方法是以国有资产年报统计为依据,进行统一测算。按行业、地区、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不同划分,确定出一个标准值。然后通过在全国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间的比较,判断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答案:国企业绩确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

2.开放式评估。与考察式评估相比,开放式评估方式更为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如听广播,写新闻,经常收听新闻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对我们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大有好处,训练学生收听新闻联播,要求得出主要讲什么,内容要点要求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讲,不背诵,语气连贯,态度大方。也可以结合校报开设《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做到“教、学、做”合一,结合学校实际,去采访学校领导,关心学校总体发展,去采访有关老师,了解教师教学新特色,去采访体坛明星、学习标兵等,处处留心皆新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点与角度,这大大激活学生的需要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将学生采写的文章可以推荐在校院之声广播或校报发表,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更促进了新闻的教学,也评估了新闻教学的效果。

浅谈新课的导入 篇6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呢?我们应考虑学生的心理, 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或制造心理失衡, 或制造陷阱等去调动他们的思维。下面就新课的导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有趣的问题引入

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作为一种内部动力, 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就可以这样引入:印度太子西拉漠欲奖励军棋发明家, 让他自己任意选择奖品。发明家请求按军棋盘上的格赏给他米粒但第一格给一粒米, 第二格给二粒米, 第三格四粒米, ……以后每一格的米数是前一格米数的二倍。太子同意了。但当他给奖品时却发现就是将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不够付的。现在同学们就迫切想知道发明家到底要多少米粒, 即就是2+22+23+24+……+2n到底是多少, 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设置悬念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 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 一旦不协调, 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 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 以获得内心的平衡, 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为此, 我们可以有意的打破他们心里的平衡, 以求的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 并且好的悬念能够使学生的注意里高度集中。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 就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这样的题目:

学生很快算出来:了, 但立刻就会产生困惑, 为何两个平方数的和是一个负数?计算错了吗?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 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题中的x已不是以前所学的实数。而学生迫切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数呢?此时开始复数概念的讲解, 则水到渠成, 恰到好处。

三、启发性引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可联系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一些与新课有关, 应用以前所学知识经过深入思考探究方能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鼓起思维的帆, 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例:讲反正弦函数时, 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 y=x2 (x∈R) 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2) y=x2 (x∈R) 在什么区间上存在反函数?试用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3) 正弦函数y=sinx, (x∈R) 存在反函数吗?

(4) 正弦函数y=sinx (x∈R) 在哪些区间上存在反函数?

问题的提出, 激起学生疑问的波澜, 群情激奋, 众说纷纭。到一定时候, 总结学生的结论, 得出反正弦函数的概念。这样由远及近, 由旧到新,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克服了难点, 不仅加深了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又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反正弦函数的概念。但所设计问题必须小、熟悉, 克服偏、难。

四、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

数学虽抽象, 但它却在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为此, 可用实际中的例子引入。实例的好处就是学生熟悉, 克服了数学的抽象, 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用大家都熟悉的汽车超速的问题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如:甲, 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 在一个弯道上相遇, 弯道限制车速在40km/h以内, 由于突发情况, 两车相撞了。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m, 乙车的刹车距离刚刚超过了10m, 又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s (m) 与车速x (km/h) 之间分别有以下函数关系:

S甲=0.01x2+0.1x S乙=0.005x2+0.05x

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行驶了?

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到底哪辆车超速了, 也就迫切想知道如何解这个方程, 这时开始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的求知欲是最强的。

五、让同学们动手探索问题

在讲解抛物线的定义时, 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折纸, 得到一条抛物线。具体做法如下:

1. 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白纸, 在纸上任取一点F和任意画一条直线l, 点不能在线上。

2.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1, 折叠纸, 使F点和P1点重合, 得到折痕m 1。再过P1点折出l的垂线得到折痕n1, 找到m 1和n1的交点M 1。

3. 重复 (2) 得到M 2, M 3, ……。

4. 用光滑的线连接M 1, M 2, M 3, ……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 就是同学们以前认识的抛物线。

5.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折纸找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就得到了抛物线的定义。

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探索, 即提高了兴趣, 也激发了同学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浅谈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 篇7

(一)联系实际引入法

1、经验引入

经验引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引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 同学们,你们互相看看,每人脸上有什么表情?

生:笑嘻嘻、绷着脸、做怪相……

师: 你们想想,平时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表情?

生:哭、羞答答、凶……

师: 你们是否观察过人睡着后的脸部表情是怎样的?

生:哭、笑……

师: 一个人醒的时候,睡着的时候,脸上都会有喜哀怒乐的表情。甚至人死了以后,脸上还会有这种表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找一找小女孩活着和死了以后脸上的表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此法引入,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

2、实验引入:

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总结。

[案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师:同学们,这是一支什么颜色的花?

生:一支紫色的鲜花

师:我来表演一个魔术,将这朵紫花变成红花。

(激起学生兴趣)

师:这是魔水,我将这倒入装有紫花的烧杯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渴望知道)

师: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你们想知道紫花变成红花的原因吗?

生: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而解开其中的奥妙。

此法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

(二)知识互联引入法

1.温故悟新法: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思考和领悟。

[案例]:《茶花赋》

师:同学们,当代散文作家杨朔已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不但奉献给我们北京香山的红叶;而且请我们品尝过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叢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师:在《香山红叶》中,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深秋越红得可爱;在《荔枝蜜》中,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今天要学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

此时,同学们已个个情绪兴奋,跃跃欲试。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2.类比联想法:

通过对一种事物与另一种(类)事物对比,而进行创新的方法。其特点是以大量联想为基础,以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类比为纽带。

[案例]:《人生》

我们从“O”横竖摆放的不同,加以类比联想,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师:放平“0”

生:躺在上面像一叶舒适的游艇

师:斜靠的“0”

生:它像方向盘

师:竖起的“0”

生:它是飞转的前进的车轮

师:如果我们把生活的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感受多么丰富,倘若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而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感受活化,创造出生动新颖的形象。没有想象,文章将缺乏生气、灵气、才气。没有想象,艺术将失去光彩、魅力、魂魄。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生》这篇课文,看看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此法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发现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引入法

1、故事引入

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用它蕴含的哲理和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斑羚飞渡》

师: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森林里发生大火,火焰把一个蚂蚁家族围困在中央,迫使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蚂蚁家族是怎么逃出火海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逃出火海的吗?

生:想。

师:它们迅速抱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向火海滚去,伴着一阵噼哩啪啦的声响,外层的蚂蚁烧焦了,但是它们还是继续向前滚去,噼哩啪啦的声音一直响着,直到它们滚出火海,最后只剩下生还的一小团……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蚂蚁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为了逃生。

生:为了能让种族延续下去。

师:讲得很好,为了种族的生还和延续,它们甘愿牺牲大部分。

有一种生命,崇高而美好,永远刻在心中。有一种死亡,悲壮而辉煌,永远也不代表毁灭。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看看动物界另外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种方法,能很快地把课堂引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2)悬念引入

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赠汪伦》

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也上过当,受过骗。

(悬念已成)

生:“他怎么聪明,还会上当受骗?”

师:“这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生:汪伦让李白上当受骗,李白还赠诗给汪伦?

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他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所以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千里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

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受骗,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诗也记住了。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间产生共振。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8

淮滨第三高级中学 数学 李志虎

我一直认为,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的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就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

三、重视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四、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标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学生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不管是中考高考都离不开文章的阅读和欣赏,而且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不分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阅读教学是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此作一分析: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分析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停留在对一些名家名篇等重点篇目和一些重点语段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条块分析上;基本是从作家及作品到背景到写作方法、分段、归纳大意.然后是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理解,初中三年的时间,学的课文有160余篇,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不南让人在失望之际又有所沉思。常有这样的现象,考试时考课内语段的『蒯读分数全拿.而课外语段的阅读不是空白便是许多的红“XX”。这就暴露出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许多弊端。它们主要表现在:

第一:师主动,生被动,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决定一切教学活动。

第二:死记不必活思。教师只是在肢解文章,提出阅读的重点。要求学生去抄写、记住要考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检查这些重点的落实。学生只有快背、对答如流的份,根本没有思、反思的机会。

第三:严肃沉重而无一丝生趣。把学生当作机械物,被强迫灌进去教学的内容。尤其为了中考,语文的阅读课可是“心无旁鹜”的、“忠心耿耿”的,多在为应试做准备。只想立竿见影,追求短时的效应。尤其是严重忽视了课外的阅读指导,见之避之,认为课外阅读能否做起来纯粹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教学无关。这种情形下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思想沉重.思维呆滞.词汇贫乏,文化底蕴全无。新课程新教材所选材料更注重时代性和生活性.有50%多的时新文字。面对这新对象的阅读教学,势必要改革,让学生从“死学”转到“活学”,从“学懂”到“懂学、会学”,从“学会答”转到“会问”,从“被迫学”转到“主动学”.本着的宗旨应是“学生是活的主体”、“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

二、新课标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教学大纲对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

3.2提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关注阅读教学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标准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是本位,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都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阅读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阅读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3.3 加强阅读宣传

选择阅读内容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要让学生读高品味的书,做高品位的人。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书使人受益,如橄榄,越咀越有味:中品书使人无害,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下品书使人无益,如白粉,只要染上,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要学生学会分辨书的品味,还要知道于我有用的书才选择。面对信息社会中铺天盖地的资料,我们不能成为信息的奴隶。只有学会筛选信息,才会成为信息的主人,否则。会像大海捞针。一场空。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还要有意识的调控,虽然内容都有意义,但由于性别的差异。

3.4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指出: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源自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 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渎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富,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 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的是能领会字里行间隐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

3.5指导阅读方法.加快积累进度

阅读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明显。可从以下方面指导。

强化朗读。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老说: 至于文字语言的训I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朗读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

(2)浏览与精读细研、快读与慢读。齐头并进。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若想每一本书都不放过,步步为营,就会葬身于汪洋大海;若对每一本书只想跑马观花,也可能一无所获。

上一篇:秋季运动会开幕贺词下一篇:治庸问责征文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