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的引入

2024-09-30

新课的引入(共11篇)

新课的引入 篇1

摘要:新奇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引入方案, 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迅速转入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境界,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景,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物理教学也不例外。新奇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引入方案, 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迅速转入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境界,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以“情”入境

在现实生活中, 扣人心弦的奥运赛事、激动人心的感人事迹, 物理学史中, 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都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积极性;在古典文库中, 有许多诗词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背景, 如果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引入这些诗词, 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也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景”入境

用学生熟悉的身边景物导入新课, 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解《光现象》时, 播放了扬州瘦西湖五亭桥和白塔的图片, 同时播放配乐散文“走进大门, 只见桃红柳绿连绵数里, 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 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跃然眼前, 真不知大自然是怎么创造出如此缤纷的色彩?”在充满人文的气氛中新颖有趣地引入了课题,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妙,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积极情感, 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的欲望。

另外, 利用演示实验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也是个好方法。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自行设计的“铁球碰鼻”的实验效果就不错。

以“疑”入境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故设疑阵、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思维, 能使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 向学生介绍:1945年7月1日, 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30秒, 强烈的冲击波传到费米所在的掩蔽处时,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纸片向地面撒去, 冲击波刮起的爆风把碎纸片吹出去好几米远, 费米根据纸片吹落的距离, 很快就说出原子弹爆炸的强度, 他的测算结果与从复杂仪器记录数据很接近。他是根据什么原理测出来的呢?这样, 将学生从原子弹爆炸的壮观场面引到课堂上来, 既能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技巧, 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多变的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 使课堂教学趋于完美,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的引入 篇2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第八期学员

在2017年11月29日,作为贵州省高中数学李时建老师名师工作室的学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贵州省凯里一中举办的“普通高中理工特色学校建设联盟”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虽然我们仅仅是“蹭会”,并不参加同课异构,但在倾听名师专家传授经验的同时,我与许多来自不同中学的高中数学教师一起学习,交流。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平时责任大、任务重、工作忙,极少关注自身的发展,教学中也遇到很多的困惑。专家们的课堂点评和发言,让我拓宽了思路,促使我站在更高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的思考现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的思考未来的路如何走。下面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认识,特别是联盟学校的七位优秀教师给我们展示的精彩教学:《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同课异构,来自各联盟学校的老教师和专家们进行的课堂点评和教学建议,还有凯里学院的罗永超院长的讲座《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也使我们意识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几位老师的教学情境引入。

来自凯里一中的徐先寿老师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上课之前请全班同学用苗语合唱《燕子歌》,热情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同学们的演唱充满浓浓的少数民族本土气息,让盟校老师和我们都觉得貌似枯燥的数学课堂也会如此温馨和感动。这也许是把教学回归自然的一中体现方式吧。除此之外,徐老师用PPT展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寨门,用导航图片来引入位移与路程的区别,接着又用出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来引入向量的概念,这样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觉得很自然,很接地气,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另外徐老师还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来进行教学设计,他用了大约23分钟左右的时间,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了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为后面层层深入的习题训练赢得了更多时间,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徐老师在整节课中始终贯穿核心素养理念下吕传汉教授提出的“三教”理念: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后,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的做法,鼓励他们把自己做题的思想和方法大胆的表述出来,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来自西安交大附属中学航天学校的肖老师一人饰演两个角色,给学生表演了一个简单的情景剧“拎箱子”来说明黔东南人们的热情好客,提问:怎样说明行李箱的重量?用PPT展示地图,对学生提问:怎样说明西安相对凯里的位置?肖老师独特的情境引入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仿佛觉得西安并不遥远。接着请同学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从而很自然的引入向量及其相关的概念。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的马老师结合PPT展示的三个教学情境:

1、与世界男子100米冠军博尔特“赛跑”;

2、猫能抓到老鼠吗?

3、两车反向同速研究其相关距离。教师提问,追问,学生思考、齐答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并讲出现实生活存在着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这样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亲切。

早在十七世纪,捷克的著名教育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就指出:“要使所用的方法能够激起爱好知识的心思,它第一就需来得自然。因为自然的事情就都无需强迫。水往山下流是用不着强迫的。假如水坝等阻止水流的东西一旦移去之后,它就会立刻往下流。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行,樊笼开放之后它就立刻会飞的。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美丽的曲调,它们是不必督促就会去欣赏的”。兴趣的源泉。【2】【1】教学的自然性是引发而盟校的老师们各具特色的课堂引入就是回归了自然,让课堂不花哨,不喧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真实性,让学生对“无味数学”另眼相看,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

这次培训内容是一堂概念课的多次同课异构,看似内容单一和无趣,可是这个不好上的课题,却让来自联盟学校的老师们演绎出了不同的风格,给我们展现出了对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不大可能立竿见影,但也有许多顿悟。身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高中数学老师,要把握好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和精髓、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今后我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版第104页。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的引入 篇3

一、“开门见山”法

有些内容的课,用前述几种方法,就显得生硬或别扭,这时就可以开门见山地讲述新课。这时一般都先交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说明本节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关系,揭示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及要求等,每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往往用这种方法。

二、故事引入法

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事实或名轶事或趣闻笑话。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都有重要应用和发展,教师从中选出精彩部分用于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和促进其掌握知识都有明显的效果。

如《运动与静止》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三、设置路障引入法

学生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规律缺乏正确理解时,教师有意设置路障,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矛盾而进行新课的学习。例如,讲授 “温度计的使用”一课时,可先在桌面上从左到右放置三杯水,编号为1、2、3,分别是热的、温的、冷的,让两位同学分别用手指放入1号杯和3号杯的水中,稍待片刻,分别把手指从1号杯和3号杯中抽出,并立即一起放入2号杯的水中,问:“2号杯里的水是热的,还是冷的?”(左边的同学回答:“冷的”,右边的同学答:“热的。”)为什么两位同学对同一物体的温度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呢?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四、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水的复沸”实验导入,把沸水从铁架台上拿开后,水停止沸腾。但是,把冷水浇到烧瓶上,水又会重新沸腾。这个现象让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实验开路法

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还是观察和实验,新课一开始,教师可根据课的内容先做一个或几个实验,然后请学生思考,再引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讲“汽化”一节前,在黑板上用酒精(或汽油)写字,一会儿就干了,然后问学生说:黑板上的字哪里去了?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再学习物态变化的一种形式——“汽化”。

六、立疑设问法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若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耐人寻味的疑难,依照认知规律的顺序,有计划、有目的地立疑设问进行师生对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再思考中有所探索,再探索中有所领悟,从而引导学生,循序进行新课知识的学习。例如,居里夫人曾经问她的学生:“你见过最大的影子是什么?(地球的影子——黑夜)”。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七、寓教于乐法

青少年的特点是好奇、好玩、好动,我们应因势利导寓教于乐,以玩带学,乐中好学,玩中促思。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进行观察、探索、思考,从而促进学习。例如,在初中讲“力”一节时,先请二位学生站到讲台四周,相距约1米,进行击掌游戏,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到一定程度,请穿旱冰鞋的二人表演,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然后顺水推舟从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中,逐步引入:①什么是力?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若有学生不信可请他们再穿上旱冰鞋试试),这样的“新课引入”气氛活跃,别有情趣,颇受学生欢迎。

八、妙语激趣法

语言是交流感情的产物,也是唤起注重、促进思维、激发聪明的工具。因此用联珠的妙语(含恰当引用古典诗词等),来揭开新课的序幕,不愧为“新课引入”的好方法。如“升华和凝华”这一节的开始可以先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然后紧接就说:什么是霜?霜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升华和凝华》。

浅谈新课的引入 篇4

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解决往往离不开旧的数学知识, 而且很多是划归为旧的数学问题来解决, 因此, 在讲新课时注意温故知新, 以旧带新是十分重要的。

在讲“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用线面平行的定义 (无公共点) 去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平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在实践上却行不通, 这正如在平面几何中不用两直线平行的定义去判断两直线平行是一样的。当时我们学习了判定两直线平行的许多方法 (发问、想想看有几种?) 。如果能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归结为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 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有利于上好这一节课, 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大家都熟知的事例, 利用这些事例引入新课, 生动形象, 易于接受。

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 学生往往只会套用原理去证明题, 但对原理的可靠性会产生怀疑, 为讲清原理的可靠性,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大家知道放鞭炮, 先把小爆竹的引线一个个连接起来, 保证爆炸的传递性, 也就是说, 如果前一个小爆竹响了, 后一个小爆竹也会响, 所以只要点燃第一个小爆竹的引线, 一串鞭炮就完全可以爆响了。这样做虽然没有一一点燃, 但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大家无人会觉得不可靠。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原理与此例完全一致, 所以也就可靠了。”然后举例讲清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过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引线”, 它起着传递性的作用。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形象、生动, 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 而且有易于理解所学内容, 收效很好。

3、利用提纲挈领的形式引入新课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 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回顾和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接着点明新课的主题, 从而引入新课。

如在讲“求曲线方程”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 知道了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给定曲线的方程的方法, 这节课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寥寥数语, 点明了主题, 这样引入新课, 可以使学生避免盲目性,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4、通过对新知识的全面概括引入新课

在一章的开始或一个新知识的开始,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全章知识或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使学生一开始对所学知识就有一个基本轮廓, 抓着要领, 激发兴趣。

如《解析几何》的起始课, 我是这样引入的:“以前我们学习了研究形的《几何》, 又学习了研究数的《代数》,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数学课, 在代数和几何间以最优方案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解析几何》, 它是用坐标方法为工具, 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个数学分支, 它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它是数学家笛卡儿创立的, 曾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5、通过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之前, 用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效果甚佳。

如在讲“阿基米得螺线”一节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一只蚂蚁停在一根很细的木棍上, 如果木棍不动, 蚂蚁沿木棍爬行, 其轨迹是一条射线。如果蚂蚁不动, 木棍绕其端点旋转, 那么蚂蚁的轨迹是一个圆周。如果蚂蚁沿木棍爬行, 同时木棍绕端点旋转, 那么蚂蚁的轨迹又是怎样的曲线呢?”短短几句话,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见有人比划、有人议论、有些在争论, 此时我说:“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阿基米得螺线’”。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 大家饶有兴趣地听完了这节课, 效果自然很好。

6、利用学生的错误判断引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错误判断引入新课,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方向, 一环套一环, 生动有趣, 为学好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如开始讲“数学归纳法”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先演示袋子, 从中摸出第一个是白玻璃球, 第二、三、四、五、六、七个均为白玻璃球, 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白玻璃球?”学生回答:“是”。继续摸, 摸出一个红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高度兴奋, 有人回答:“是”。再摸, 摸出一个乒乓球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又问:“如何得出肯定的结论呢?需要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完, 假设袋子里的东西无穷尽呢?怎么办?在数学里, 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要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需要我们根据特殊情况去发现规律, 提出猜想, 然后去寻求证明这类命题的一种切实可行、比较简便、而又满足逻辑严谨性要求的新的方法, 即这节要讲的‘数学归纳法’”。这样引入新课,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使学生懂得, 生活中的感性认识, 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 还是粗浅的、片面地、甚至是错误的。

7、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引入新课

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的奥妙所在的心理, 而教师引而不发, 留给学生回味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听过印度太子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吗?印度太子为奖励他的军旗发明家, 要其任意挑选奖品, 发明家要按军旗的格数要米粒, 要求军旗的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 以后每格的米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二倍。太子答应。当计算出要发给军旗发明家的总米粒数时, 太子却不能照数发给, 因为国库的米不够, 且全世界库存的米也不够, 那么究竟有多少米呢?”顿时学生争论激烈, 兴趣高浓。我当即指出:“这些米可以在地球表面铺满一个厚9毫米的米层。”学生们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想知道是如何计算的, 我抓住时机大声讲:“今天我们学习了‘等比数列的求和’之后总米粒数就可以计算出了。”这样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听完了这节课, 效果自然很好。

8、利用演示试验引入新课

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教具, 发动学生自备自制教具, 强化直观教学。

如在讲“三垂线定理”这节课时, 我手拿一个正方体模型 (课前把A1A涂成红色, 把A1D涂成蓝色, 把AD涂成黄色, 把DC、AC涂成绿色。) 指出:“大家知道:棱A 1A⊥底面A C, A1D是底面AC的一条斜线, DC、AB都在底面AC内, 且都垂直于斜线A1D在底面内的射影A D。那么D C、A B与斜线A 1 D的关系如何呢?假设平行线AB、CD之间 (或两侧) 有平行于它们的直线, 那么这些直线一定垂直于AD, 这些直线与A1D又是什么关系呢?”通过观察分析, 大家看出结论都是垂直的。进而启发大家, 总结出“三垂线定理”, 再给以理论证明。

9、通过介绍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教材中所要研究的许多问题, 并非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也不是都能通过演示实验所能奏效的, 而教师向学生介绍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节课时, 我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 你们看过建筑工人砌墙吗?他们每砌一节都要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与水平面垂直, 系铅锤的线是与水平面垂直的, 只要墙面紧靠系铅锤的线, 墙面始终与水平面垂直,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

10、利用名人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

采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可使学生想听故事一样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如在讲“数列”之前, 我首先讲了高斯儿时计算1+2+3+…+100及印度太子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 使学生感到惊讶、兴奋, 对学习数列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样引入新课,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别有情趣, 收效很好。

以上是自己从事数学教学的一点探索和体会。教学实践中应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 决不可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

摘要:主要通过了十种途径探讨了新课的引入, 这些途径分别包括通过已有知识, 熟悉事例, 提纲挈领, 概括新知识, 实际问题, 反面教材, 设置悬念, 演示试验, 实际应用, 名人趣事的方法, 最后强调指出, 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

引入新课学习九法 篇5

如“东汉的边地各族”一章,可先讲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先讲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古希腊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的战争,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故事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4.乡土法。即运用乡土材料引入新课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注意的是,乡土法的应用要起到一个补充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切忌脱离教材。5.释题法。每课都有一个题目,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要作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括介绍,再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6.图示法。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节,可先观察课本上《烧地契》一图,从讲这张图的情景、含义进入新课——土地革命路线。学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另一类是从示意图引入,如“三国鼎立”,可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7.典故法。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如“商鞅变法”,可由“立木赏金”的典故引入(小学学过)。“淝水之战”,可由“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曲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8.歌曲法。即由歌曲引入新课。

新课引入方法谈 篇6

一、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能巩固上节课的旧知识,从而引出新知识,新旧知识对比,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学习新课《光的折射》这一节课时,先复习旧知识《光的反射》,从而导入新课。相同点有二条,一是三线共面;二是二线分居。不同点有一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在《光的折射》中,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在讲《声音的特性》这一节课时,先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敲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与响度都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声音有不同特性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来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节课时,先播放一段音频——贝多芬的《欢乐颂》。之后问学生,这段美丽的音乐你是怎样听到的呢?什么器官功劳这么大呢?从而引入新课。

在学习《运动的描述》这节课时,先播放视频——《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其中有两句重要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通过提问这里为什么竹排能江中游,青山能两岸走呢,从而引入新课。

通过播放音频、视频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急切要得到答案,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听讲,努力学习,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通过做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物理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在学习《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这一节课时,可让学生先做一个小实验。把一个一元硬币放在桌边,在硬币后10厘米的地方放一个高2厘米的刻度尺,在硬币上方沿水平方向吹气,这时硬币会飞起来,跳过刻度尺。之后问学生,硬币为什么会飞起来跳过刻度尺呢?学习过本节知识后你会得到答案。

在学习《光的传播》这一节课时,让学生拿起激光笔,闭合开关,笔发出的光射向天棚,在天棚上会看到一个红色的点。问学生,激光笔发出的光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呢?直的还是弯的?学过本节知识后,自然会明白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好习惯。

四、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通过讲故事,能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在学习《机械运动》这节课时,先讲《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一天坐船渡河,不小心,他的剑从船边落入水中,于是他在剑落下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船到河岸后,他在刻记号的地方下水中找剑,结果没有找到”。之后问学生,这个人为什么没有找到剑呢?因为他不懂得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讲故事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有个好的引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活跃课堂,学生能努力去学习,增加课内的知识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引入数学新课的技巧 篇7

一、悬念引入法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创设奇特的情境和悬念,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200个长工为地主干活。 除夕晚上,地主极不情愿地拿出4300个铜板。 地主说:“ 好,我来给你们分工钱,年初定好一年4300个铜板给你们200人。 ”他拿起笔在纸上算,4300除以200等于21余1,也就是说你们每个人21个铜板,剩下一个铜板分不平就给我罢了。 然后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明白4300除以200的余数是100不是1,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直观引入法

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引入新课,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 三角形、梯形”的认识,就可以采用:出示三角形的直观形体,向学生提出:“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三、以旧引新

一般先出示一些口算题和一些与本节课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的复习题给学生练习之后,再引入新的课题。

例如,在教学“ 两位数乘多位数“ 时 ,我先出示 两道口算 题 : “ 24×3=___ ,24×10= __” 当学生答出72和240后 , 我又出示 “ 72+ 240=___ ”当学生答出312时,我高兴地说:“ 今天我们就要学的例题24×13=___ ,你们已经把它口算出来了。”学生听了很惊喜,情绪格外高昂。 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此外,还有游戏引入、竞赛引入、故事引入等引入新课的好方法。

浅谈中职数学新课的引入 篇8

一、趣味式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要从与课题有关的趣味事例出发,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例如, 讲解数列, 可介绍古印度棋盘积米的故事;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 用讲《西游记后传》的方法; 话说讲极值, 可介绍一些容器的设计等。又如引入对数的概念: 公元1614 年, 苏格兰的一位数学爱好者纳皮尔发表了他的著作——对数表。为了这部著作他辛勤地劳动了20 年之久, 他研究对数的最初动机, 就是为了简化十分麻烦的较大数据的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运算。这也是当时航海事业和天文学发展的需要。因此, 纳皮尔和其他学者的多年劳动没有白费, 人们将永远感谢他们。正如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对数算法使得好几个月的劳力缩减为少数几天, 它不仅避免了冗长的计算与偶然的误差, 而且实际上它倍延了天文学家的生年。”那么对数算法是怎样简化运算的呢?请大家先看黑板的几个例题。这样同学们兴趣盎然, 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温故启新式引入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 可使旧的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 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是在学完配方法后的一节。上课前先复习配方法后的一节。上课前先复习配方法然后让学生作练习, 运用配方方法解方程, 直到推导结束后点明课题。例如在讲双曲线时, 复习椭圆的的定义, 多媒体演示, 如果把椭圆定义中的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改成距离差, 这时的动点p点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呢, 请同学们观察。很自然的由椭圆引进双曲线, 也很容易得到双曲线的定义,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并加以对比, 这样的引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以旧获新, 学新联旧是传统教学的魂宝, 也是今后教学改革中应继承的方法。

三、问题式引入

根据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对夫妻为了给他们的孩子存将来上大学的费用, 从婴儿一出生就在每年的4月5 日到银行储蓄一笔钱。设大学学费为每年4500 元, 四年共需18000 元。考虑到通货膨胀, 学费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现在银行的利息为年利率4.5%, 假定在今后18 年内不变。计算复利, 假如当孩子18 岁上大学时, 他们已存足4 年学费。请你帮他们计算一下, 每年4 月5 日时应存入银行多少钱? 从而产生疑问。由此导入, 既自然又有新意, 学生迫切要求了解, 注意力必定集中, 讲课效果就好。

四、类比式引入

数学有许多相应内容, 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 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知识正迁移, 将会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如讲授对数图像及性质时, 其讲解底数的特点与画法的步骤, 可以由指数中有关内容类比导入;又如讲等比数列的性质时, 可以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类比:首项、公比、通项公式, 前n项的和, 那么相似等差数列首项、差、通项公式, 前n项的和这几组量关系如何?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取得事办功倍之效。

五、设“疑”式引入

有些内容, 若只靠正面讲解, 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适当地设置一点疑问, 可能会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 这样引入;1、大家知道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届。2008 年8 月, 29 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同学们能不能说出23 到28 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这个由年份所组成的数列有什么特点? 2、奥运会中的举重, 摔跤等项目都是按照运动员的体重划分等级的, 有56, 61, , 66, 71, 76 (公分级) 。这个体重所组成的数列有什么特点?

六、实验式引入

数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如果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 适当组织一些实验, 就能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设较好的意境。如在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时, 让同学们动手做实验收集数据, 以同桌为单位抛一次硬币, 一个负责抛, 一个负责统计出现正、反面的次数, 然后统计同学们实验得出数据, 由此计算, 抛一枚硬币, 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二分之一。可以让学生先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与静的比较中形象、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再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可以使用一根直铁丝表示直线, 硬圆纸片表示圆来演示, 引入新课。

以上所述的是数学新课的几种引进方法。事实上, 就方法来讲, 还有很多, 用什么方法为好, 必须根据所要讲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 引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课的成败。精彩的导语确有“夺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但导语的设计不能统一形式, 要巧妙运用, 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 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摘要: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着巨大考验, 对数学教师更应研究这个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已掌握的程度、专业特点, 选择适合的新课导入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学园:教育科研》, 2012-2.

[2]仇治国.《好家长》, 2014-6.

新课的引入 篇9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

教师要紧紧抓住新课引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谈一谈在高中数学新课引入教学中的几种尝试。

一、直接导入,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导入法又叫直接导入法,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上课不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教师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板书课题)这样导入直截了当,能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二、新旧联想,引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教师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误识,而且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三、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师应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讲《余弦定理》时,教师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这样就能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

四、巧设趣境,引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利用趣味性引入新课,旨在激趣。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等经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才能回答“愿意”与“不愿意”。“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五、数学建模,引入新课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更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地、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和大自然种种现象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处处有,人类社会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排列和组合应用》时,笔者以学生能加竞赛为背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B、C、D、E五名学生参加劳技课比赛,决出了第一到第五名的名次。A、B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A说:“很遗憾你和B都没有拿到冠军。”对B说:“你当然不是最差的。”从这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用数字作答)种不同情况。

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既能使学生好奇,又能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例子说明数学不是抽象,数学是实实在在的。

六、旁征博引,引入新课

类比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规律的一种手段,在新课的引入中也有奇妙之处。在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教师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例: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可类比指数的对数主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末知”自然地连接起来,温故而知新,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浅谈科学探究课的实验引入 篇10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精心设计引入, 犹如乐曲中的前奏, 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 引入新课, 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去。例如:烧不着的布条。找一块棉布条, 用水淋湿, 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 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 把布条张开, 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 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 棉布条并没有烧焦。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 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 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

二、设计趣味性实验, 讲解新课

在新课的讲解时做几个小实验, 可以起到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可以做一下下面的实验: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1) 蜡烛抽水机。在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 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插入另一水杯的水中。不一会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 而且记忆深刻, 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 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2) 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 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 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 (同学们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 。 (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 但怎么也扳不开) 。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 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 (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 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 。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 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

三、设计趣味性实验, 巩固知识

设计针对性实验, 解决学生学习科学的瓶颈问题,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 (1) 用大玻璃瓶演示玻璃微小形变———复习力的作用效果:形变的产生。在大玻璃瓶塞内插入一个小玻璃管, 并装满红墨水, 当我们用力挤压大玻璃瓶时, 大玻璃瓶就会发生微小形变产生弹力;在不同的位置挤压大玻璃瓶时, 可看到插在大玻璃瓶塞上的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发生变化, 从而说明玻璃瓶产生弹力时发生了微小形变。 (2) 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引入。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取出实验装置, 回忆实验过程) 。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 想一想,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是怎样变化的?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 是吗?请学生再一次观察实验。当物体浸没水中后, 浮力就不再改变, 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 在上述的实验中, 除了深度改变外, 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 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 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 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 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说明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或者说, 与排水量有关。

四、设计趣味性实验,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为了有效地完成科学教学任务, 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十分有必要把科学实验引申至课外。课外实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特别能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阔的大课堂, 有意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大有益处。例如:在讲授“光的色散”的现象时, 学生对彩虹的现象就十分感兴趣。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彩虹, 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许多小水珠折、反射后形成的, 观察时应注意彩虹里面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如何, 是红的在下还是紫的在下?我们还可借助其他方法得到人工彩虹, 满足学生随时观察的需要。比如对着太阳光把一口水喷成雾状, 即能观察到一条人造彩虹, 其色光的排列与天空中彩虹一样。还可把一玻璃杯的水放在窗台上, 让太阳光经杯中的水发生折射, 再在地上铺一块大白纸, 这也可以观察到一道非常美丽的彩虹。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 不但觉得科学有趣, 而且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引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 (1) 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 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及运用其他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 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 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 激其情又引其疑。 (2) 激发认知冲突, 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 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例如, 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 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 再加以击破。 (3) 明确目的, 建立联系, 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 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 这些引入的环节, 并不是死板的模式, 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 要求有不同的引入结构。在引入阶段, 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 而其他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以上是本人在科学探究课引入的一些认识、实践, 并在实际教学中收到学生们良好的反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会留给我们更多探索的空间。

新课的引入 篇11

【关键词】 以旧代新;生活;质疑;归纳;悬念;开门见山;趣味;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应该在以前教材引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温故而知新:或创设情景诱发思维:或设疑布障,引起悬念: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试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深厚时再转入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现在我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总结一些引入新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以旧带新引入新课艺术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以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2.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

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

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4.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艺术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1)(x+1)(x-1)=?(2)(x+1)(x-1)=?(3)(a+2)(a-2)=?(4)(3a+b)(3a-b)=?(5)(4+a)(4-a)=?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5.“开门见山”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6.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

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7.实际应用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更加重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老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际当中经常使用符号表示某种意义,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资料给学生看,或举了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拾到者到教导处认领的”,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

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上一篇:粒计算方法下一篇:中国汉族民间舞蹈